《汉英大词典》第3版订正

《汉英大词典》第3版订正

我比较熟悉而常用的汉英词典有三本:《汉英大词典》(译文出版社)、《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后两本比较小,但编校严谨。

资源库:《汉英大词典》第3版mdx

安娜馆:《汉英大词典》第3版pdf

《汉英大词典》最大,问题也最多。此书摘抄了不少资料,但是抄的人水平不够,有错误也看不出来,一概照抄。主编是吴光华,不是陆谷孙,虽然有能力修改,但是显然没有通读整本词典,更不要说改一遍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到了第三版还留在那里。

英文是最重要的外语,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是需要一本超大型而严谨的汉英词典的。泱泱大国,一旦重回世界第一,需要传播中华语言和文化。词典难免会有错误,但不能有太明显的错误,不能让外国人看笑话。

我对《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很有信心。我相信再过十年,等中国的GDP成为世界第一时,会有令人满意的超大型汉语字典和超大型汉语词典。

到那时,会不会有一本令人满意的超大型汉英词典呢?我不是太有信心。

《汉英大词典》让我想吐槽。但是看过吴光华编的更大、质量更差的《汉英综合大词典》后,我就觉得:其实《汉英大词典》还算是严谨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啊。

把《汉英大词典》那些年代久远的错误都改了之后,这本词典应该会变得像样一点。

经常使用这本词典的书友都来贡献一些校记吧。

我不是词典学家,只是一个普通的使用者。我希望我不必在论坛倡议校正词典啊。我希望使用可靠的、不需要校正的词典。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少实斋曰:“予岂好改词典哉?予不得已也。”

1.《汉英大词典3版》2005
〖御夫有术〗[- - yǒu shù]
very skilful in peeping one’s hushand on leash [under harness]
[校记]“peeping”当作“keeping”。《汉英语林》1632“御夫有术”条没错。

《ABC汉英大词典》
〖词头〗御夫有术
〖注音〗yùfūyǒushù
[syn.] 驭夫有术
〖词头〗驭夫有术
〖注音〗yùfūyǒushù
very skillful in keeping one’s husband on a leash

注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改了《现代汉语词典》什么地方,可以学到一点东西。注意《ABC汉英大词典》改了《汉英大词典》什么地方,也可以学到一点东西。

《ABC汉英大词典》对《汉英大词典》的错误是否都改了呢?也没有,下面这一条照抄错误的词头,对错误懵然不觉。

2.《汉英大词典3版》0195
〖惩羹吹脍〗[- ɡēnɡ chuī kuài]
Once burnt by hot soup, blow at cold pickles — overcautious.; Once bit, twice shy.; Scalded by broth one blows on vegetables.
[校记]词头“惩羹吹脍”当作“惩羹吹齑”。“脍”为“鱼或肉”,非“pickle(腌菜的汁)”。由译文“pickles”可知词头“惩羹吹脍”为“惩羹吹齑”之误。《汉英语林》1633也错了。

《ABC汉英大词典》
〖词头〗惩羹吹脍
〖注音〗chénggēngchuīkuài
Once bit, twice shy.
[校记]词头“惩羹吹脍”为“惩羹吹齑”之误。这一条像偷懒的学生抄作业,把错误也抄了。

这个错误,谬种流传很久了。拜托出版社要力争上游,不要甘居中游。

汉英对照成语词典简校版“惩羹吹脍”

汉语成语词典只有“惩羹吹齑”,没有“惩羹吹脍”。编汉英词典的人难道不查汉语词典的吗?

《新华成语大词典》
〖注音〗chénggēngchuījī
〖词头〗惩羹吹齑
〖页码〗第0195页
〖解释〗惩:警戒。羹:带汁的肉、菜。齑:切成细末的腌菜、酱菜或葱、姜、蒜等。
〖例证〗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解释〗意思是被热羹烫过的人,心存警戒,吃冷菜时也要吹一下。后用“惩羹吹齑”比喻遭受挫折后,遇事过于小心谨慎。

我可以理解大型词典很难校对,但是现在是AI时代了,拜托下一版用AI校对一下吧。

6 个赞

日本漢字能力検定協会《漢検四字熟語辞典》也是用的惩羹吹脍。《漢英對照成語詞典》首次出版是1983年,不知道是哪个版次引入的。

https://www.kanjipedia.jp/kotoba/0002334400

1 个赞

再查了一下,我推断这个“惩羹吹脍”的错误始于日本的一个鱼生“砖家”。

所以中国的汉英词典抄袭日本的词典,对错误懵然不觉。

民国鱼生:前朝风与今世情
每日头条,2016-11-09
由 南都自媒体平台 發表于文化

而对民国广东鱼生记述最生动最详细的,当数来自有“刺身”传统的日本的吉田里。他写了一篇《鱼和中国菜》,刊载在日本的《扬子江》第六卷第十一号,接着被翻译发表在上海的《大众》杂志1944年第16期。他首先澄清说:“大多数的中国人,以为刺身是除了日本以外中国地方是没有的,但是广东、福州一带倒一向嗜吃鱼生。”还认为中国古代就有吃鱼生的传统:“**有句俗语叫‘惩羹吹脍’的,它的意思就是说吃羹时往往会烫痛喉咙,所以吃脍时也要吹了。**有了这种俗谚,是中国古代吃生鱼的根据。”

有句俗语叫‘惩羹吹脍’的,它的意思就是说吃羹时往往会烫痛喉咙,所以吃脍时也要吹了。有了这种俗谚,是中国古代吃生鱼的根据。

真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啊!

见于推特的这个“阿拉伯谚语”看来可疑,不过倒也有趣。
Arab proverb: “If you burn your tongue once eating soup,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you’ll blow on your yogurt.”

谷歌图书中最早收录这个熟语的词典是:

熟悉日本文化的人认为这是日本俗语。

1 个赞

汉英大词典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成语,
、俗语、歇后语的各种杂七杂八的变体都收,无论规范与否,有的很明显只是谬传。

1 个赞

没用过,我只有汉英大词典第三版认真用过一两年(基本每天都查几条)。
目前挺垂涎语海,那本可能真的是各种变体都会收。

老兄歪楼了,建议另开一个帖子讨论。

汉英双解熟语词典

语海

原文では「膾」ではなく、「■(せい)」となっている。「■(せい)」も細かく刻んだあえものだが、野菜類のそれも含めていう。……■は「齏」の異体字。

2 个赞

日文沒有《楚辭》原文那個字,所以用義近的「膾」代替。
由此可知,我們的漢英詞典大都參考日英雙語。

2 个赞

“披沙拣[简]金”条的沙子

此帖2楼点评:词义很多漏收,比如第三版居然还是查不到“卧底”(间谍义)、“酷”(潇洒义)的英文。

吴光华《汉英大词典》(第 3 版)里的 4 个错误
按:原帖有词典截图。以下仅复核及概述。

1.重磅炸弹
[- - zhà dàn]
cookle

cookle 应为 cookie ,不清楚《汉英大词典》参考了什么资料, cookie 确实可以作“炸弹”讲(见英汉大词典(第2版)“cookie”),是较为生僻的俚语,“重磅炸弹”我第一个想到的是 blockbuster。

少实斋按:“重磅炸弹”可译为“a blockbuster bomb or cookie”。

Blockbuster bomb

A blockbuster bomb or cookie was one of several of the largest conventional bombs used in World War II by the Royal Air Force (RAF).

2.掠鸟
[- niǎo]
starling
[校记]“掠鸟”当作“椋鸟”,“掠鸟”不仅错了,在《汉英大词典》第3版1078a还出现了两次,一错再错。但是《汉英大词典》也收了正确的“椋鸟”。

3.鸟(鳥)
[ㄉㄧㄠˇ] [diǎo]
[名] (同“犀”,旧小说中用做骂人的话)male genital organ
[校记]“犀”当作“屌”。

4.铜盆碰上铁刷子
[- pén pènɡ shɑnɡ tiě shuā zi]
a copper pen against an iron brush — Diamond cuts diamond.
[校记]“Diamond cuts diamond”当作“Diamond cut diamond”。
按:词典里多数用“Diamond cut diamond”,没有错,但是【棋逢敌[对]手】条也错了。

1 个赞
  1. (同“犀”,旧小说中用做骂人的话)male genital organ(这里是明显输入汉字的人的的笔误,查“犀”,没见到你说的当作“屌”)

  2. Diamond cuts diamond. (没问题)表达法。
    习语不用带s,但英语有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加s的用法,不冲突。
    韦氏词典也有类似例句:The saw easily cuts through metal. 正常的

看一下12楼这个链接。
吴光华《汉英大词典》(第 3 版)里的 4 个错误

1.《汉英大词典3版》0362
鸟(鳥)
同“犀”

2.Oxford 是“Diamond cut diamond”,习语不能乱改。

《古汉语知识辞典》
当作
训诂术语。作用同“当为”。用于纠正误字。例如《战国策·楚策》:“以其类为招。”王念孙《读书杂志》云:“类当作颈,字之误也。”“类”古代写作“类”,与“颈”形近而误。

谷歌:

“diamond cut diamond” 找到约 1,740,000 条结果

“diamond cuts diamond” 找到约 54,000 条结果

我不再回应了。

原辞书就算错了,MDX文件可以更正啊,你这贴是更新MDX呢? 还是仅仅指出原书错误?

《汉英大词典》的特色是海量理工科技词条。但是,理工科技词条的质量就过硬吗?

1.苯甲二氮卓
[- - èr dàn zhuō]
diazepan
[校记]“苯甲二氮卓”当作“苯甲二氮䓬”,“diazepan”当作“diazepam”。《汉英大词典》0062c作“苯甲二氮罩:diazepan”,亦误。《新牛津英汉》602b:“diazepam:安定,地西泮,苯甲二氮䓬。”

少实斋按:【安定】条的“diazepam”没错。但是《汉英大词典》没有【地西泮】,《中华汉英大词典》反而收了【地西泮】。

《新牛津英汉》602b

以前拼音输入法不能输入䓬字,所以假借了卓。2020版中国药典官网䓬现在还是图片字。

https://ydz.chp.org.cn/#/item?bookId=2&entryId=4620

药典也用过卓字,比如2020版的“盐酸氮䓬斯汀片”,在2015版中是“盐酸氮卓斯汀片”。

《汉英大词典》别的“䓬”字没错。

image

按照校对学的本校法,“卓”可以肯定为错字。

clip3

吴光华的《英汉科技大辞典》669a

英文对了,中文还是错了。

啊,天啊,看看截图里这两个字:

𩬻

忽然想起陆游的《钗头凤》:“错!错!错!”

吴光华的《汉英综合大辞典》0189

啊,还是中文、英文都错了。

要找一个正确的词条,难道真像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帖子已被作者删除)

【薄海腾波】
[- hǎi ténɡ bō]
cheer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校记]“薄海腾波”应改为“薄海腾欢”,亦作“薄海欢腾”、“薄海同欢”。

“薄海腾波”,《汉英语林》、《中华汉英大词典》、《汉英习语大词典》也收了。

《国语辞典》用“薄海欢腾”,《新世纪汉英》用“薄海同欢”。

检索《四库全书》,“薄海腾欢”、“薄海欢腾”、“薄海同欢”都有用例。“薄海腾波”没有用例。

谷歌:

“薄海腾波” 找到约 4 条结果

“薄海腾欢”找到约 7,430 条结果

“薄海欢腾”找到约 8,430 条结果

“薄海同欢”找到约 2,510 条结果

汉语成语词典只有“薄海腾欢”。

《新编成语大词典》
薄海腾欢 bó hǎi ténɡ huān
海内外都欢腾了。薄:逼近,靠近。薄海:到达海边,原指从京师到四海,后泛指海内外。

《汉英大词典3版》0141c
操之过急
[- zhī ɡuò jí]
act with undue haste; act precipitately [impulsively]; advance too quickly; be overhasty; be too eager for success; be too hasty; 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go off at half cook [cooked]
[校记]“go off at half cook [cooked]”当作“go off at half cock [cocked]”。参看“仓促行事”。

《新世纪汉英》
操之过急cāozhī-ɡuòjí
[熟]
handle with undue haste; be unduly quick; be too rash/hasty; go off at half cock; act impetuously/rashly/precipitately

《汉英大词典3版》0141:go off at half cook [cooked] (错误)

《新世纪汉英》:go off at half cock (正确)

这个“go off at half cook [cooked]”真可能被外国人当笑话看。从好的方面看,可见中国人崇尚和平,不懂军火,热爱烹饪。 :smile:

《新牛津英汉》
half-cock
noun
the partly raised position of the cock of a gun
(枪的)半击发状态
习惯用语
at half-cock
(of a gun) with the cock partly raised
(枪)处于半击发状态
(figurative)when only partly ready.
(喻)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行事;仓促行事

Half-cock
Wikipedia
Half-cock is when the position of the hammer of a firearm is partially—but not completely—cocked. Many firearms, particularly older firearms, had a notch cut into the hammer allowing half-cock, as this position would neither allow the gun to fire nor permit the hammer-mounted firing pin to rest on a live percussion cap or cartridge. The purpose of the half-cock position has variously been used either for loading a firearm, as a safety mechanism, or for both reasons.The still commonly used English expression of “going off half-cocked” derives from failing to complete the cocking action, leading to the weapon being unable to fire. This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someone acting prematurely, as in the case of one preparing to shoot their weapon without having set the firearm into “full-cock” 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