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 Topic Oct 13

事实就是,一个例子中你追求“真实生活的对话”,另一个例子中你追求更标准的用法。你嫌一个坛友太口语,又嫌我说的太“学术”,你追求口语,你说说,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双重标准是什么。

已经跟你说过几百次了,专注在原句就好。

本讨论串后来已经定调,就专注原句。不要这样没完没了,可以吗?

我#49的结论就只对原句,你一直拿别的句子跟我扯,拜托,自己另开主题行不行?

你先说服DeekSeep,说原句加「是」并没有更标准,好不好? :thinking:

我质疑的不是句子,而是你双标的态度。讨论原句时,你死抠更标准的用法;换一个例子,你又强调生活化表达。你的标准为何总在切换?你到底以何种立场在讨论?

原来是这样啊,那事情很明显了,你根本不想讨论句子(要讨论就专注在原句上),你只是对我不满而已,你要发泄情绪,就请自便吧。

不要自作多情,我对你不感兴趣。

我质疑的恰恰正是关于句子的评判标准本身。

标准是讨论的基石,标准不统一,结论自然失去意义。

请你明确你追求的是“真实生活的对话”,还是“更标准的用法”,回避这个问题,才是无效讨论的原因。

如果你坚持“更标准的用法”这一标准。那么请用这个标准,重新评估你之前认可的“生活化表达”,并解释为何在“原句”上不采用此标准。

如果你主张“生活化表达”这一标准标准。那么请用这个标准,重新评估你对“原句”的评价。

虽然有点歪楼的嫌疑,但还是想参与一下讨论!
支持保护方言,方言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惯用语,背后还有人口流动、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等等因素,简直是活的历史。不过既然是活的,也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哪怕是有正音字典的粤语,现在民众真正使用的粤语和之前的正音正字也有天壤之别了。

不同的句子,不同的场合,当然有不同的标准,這是可想而知的吧?

「生活化的对话」适用在国际外交的谈判会议上吗? 朋友之间的随意聊天,需要坚持绝对标准的说法吗?

你一直想追求一个适用任何场合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说,讨论一定要有一个聚焦的焦点,不要漫无目的延伸,这样没完没了。

要讨论就专注讨论原句。

偷换概念!

你把“你个人标准不一致”,偷换成了 “不同场合标准不同”。

既然你要谈场合,那就谈场合

坛友说的:“用的FineWeb”这句话,不正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化表达吗?

请问这句话是出现在“国际外交谈判会议”上吗?

你为什么要用一个根本不相关的高规格场合标准去评判它?

请你明确解释:“用的FineWeb”和“我坐地铁”“我点外卖。”在使用场合上究竟有何本质区别?

为何你能接受后两者的说法,却对前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标准?

你再重新看一下,我#49的结论,和#59的DeepSeek答覆,真的已经够清楚了。

原句在口语可以,但是书面上有加「是」更好。

我不晓得,哪里还有问题?

已经跟你说过了,不要再拿其他句子出来讨论,你可以再随便找个几百万句,这样要搞到什么时候?

别假装不知道我们在讨论什么。

再读一次

再读一次

请你正面回答质疑。

再读一次

再读一次

你搞错了一件事。举其他例子,不是为了讨论新句子,而是为了检验你评判原句时使用的标准是否公平。

不过,既然强烈要求只讨论原句,那我就只讨论原句,绝不延伸。

那么请你现在,不借助任何其他例子,清晰地定义:你评判原句所依据的究竟是哪一条标准?

原句是不是一句典型的生活化表达?

你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这个典型的生活化表达?

再读一次,已经回答了

我问你评价原句用的什么标准?

你回答:DS已经答复:“原句在口语可以……”

你真看不懂我问的是什么吗?

再读一次,关键字:口语、书面。

我明白了,你是彻底不能回答质疑呀

又来了,我在讨论句子,你在讨论我,请自便吧。

我问你:今天几号
你回答: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