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查词记录和感想

柯林斯例句和翻译不如以前有趣和耐咀嚼

邀约海峡两岸三地十余位中英文造诣深厚、翻译经验丰富的大家学者通力合作,呕心沥血、字斟句酌将全书译出。又请词典编辑界大家审校润色…
有些例句读起来还是让我颇有感触








附带一个挺血腥暴力的


关于朗文

朗文5有两版本译文?


朗文5前后译文不一致,6虽改亦不统一

朗文5多了个等,6已修正


大不列颠简明百科也存在两个版本


顺便一提卡西欧版还存在些繁体字没处理成简体,比如此图“後”


随缘发现的英汉大词典可能的翻译错误和卡西欧数据谬误


牛津高阶
at the bottom/top of the stairs
在楼梯下端/顶端
He arrived breathless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他爬上楼梯顶时气喘吁吁的
She was standing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她站在楼梯的顶端

朗文当代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she paused.
到了楼梯的最上面,她停了下来。
He was standing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他站在楼梯顶端。
I left my briefcase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我把公文包遗忘在楼梯顶端了。
When he reached the top of the stairs, his heart was pounding and he was gasping for breath
他爬到楼梯顶端时,心怦怦直跳,大口地喘着气。

上海译文社柯林斯英汉双解
A chair still stands in place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一把椅子仍放在楼梯顶端原来的地方。
He rounded the corner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他在楼梯顶端拐了弯。
Two guards were standing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在楼梯顶端派了两名警卫。

牛津习语英汉双解
She stopped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to get her breath back.
她站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歇口气。

6 个赞

在你这个就涉及翻译学了,流派众多,
信达雅
还是
忠实通顺

应该还有其他的,我忘了…

1 个赞

也不太好说错译,汉语的楼梯口似乎是上下都可以叫,虽然是下端用得多一些。不过确实不严谨。

是的你说的没错,不过没有任何汉语词典收楼梯口一词,可惜无法有权威证明

这里呈上几部日语词典,来看看日语的对等词,有拿来指底部的。




不过啊,也存在所谓顶部楼梯口



汉英大词典是一部只追求收词量,却质量低下的词典,大量的读音错误就足以让人汗颜,怀疑作者标音从不查资料,纯凭感觉。以下随便举几个错误,平时发现好多都没有记录。
知道这词典垃圾的话,为什么还经常用?因为卡西欧只有这一部汉英词典,卡西欧用多难免用它。


错误均用下划线标出。

阿Q
[- kiū]; [- qiū]
A Q, the main character in Lu Xun’s “The True Story of A Q” (《阿Q正传》), a backward peasant who interprets hisdefeats as moral victories


抽丝剥茧
[- - bāo jiǎn]
reel silk from cocoons — make a painstaking investigation [examination]


孤注一掷
[- zhù zhì]
throw the helve after the hatchet; bet all on a single throw; bet one’s bottom [last] dollar on …


焕然一新
[- rán xīn]
take on an altogether new aspect; acquire a completely new outlook; have taken on an entirely newlook; having a bright, new look


客星
[- xīnɡ]
〖天〗 guest star (我国古代指新星和慧星)

慧星是错别字吧?如果你说古代出现过这个词,汉大能查得到,但是现在不是统一规范为彗星吗?

你别说,现代汉语大词典2000(图文综合版mdx)、2007(卡西欧)、2009(cjz)版也踩坑了。

我国古代对天空中新出现的星的统称, 如新星、超新星、慧星等。


雀巢鸠占
[- - jiū zhàn]
The sparrow’s nest is occupied by a pigeon — to occupy what belongs to another.; usurp another’s position

雀巢咖啡?梁实秋也犯了这个错误。最新实用汉英:


膻中
[- zhōnɡ]
〖穴位〗 Danzhong (CV 17)
膻中
[- zhōnɡ]
(穴位) shanzhong

自相矛盾?


纨胯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 - è sǐ rú ɡuān duō wù shēn]
The rich do not die of hunger; most scholars fail in their career.

“不”只有bù一种读音,音变现象在注音时我也不清楚是否应该纳入考虑范围。

绔变成了胯。现在不都电子输入排版吗,怎么还会有这种错误?细绢包在胯下就不会饿死吗?


文物
[- wù]
cultural relic; historical relic:
• 文物保护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relics
• 出土文物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文物徵集
collection of the cultural relics

简体字尚未普及的最后一寸土地。 :sweat_smile:


终极
[- jí]
paroxysm; ultimate; final
突发的“终极”?

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大陆出版的大英简明百科其实是台湾的大英袖珍百科和大英简明百科的杂交体,有的词条翻译和袖珍百科一致,有的词条翻译和简明百科一致。其实袖珍百科是简明百科的缩略本,但翻译不一样。总而言之,就内容量来说,大陆简明>台湾简明>台湾袖珍,但是大陆和台湾所含插图都有细微区别。

从我使用的卡西欧上的大英简明百科中,就能看到不少的繁体字没有转换,处理相当草率。亏还是邓小平推荐引入的呢…:face_vomiting:大家来看看大英百科的错误之多吧。我主要想强调编辑的不用心。



为何突然来了个西奥多里克?原来就是前文中的狄奥多里克啊…一篇翻译文字人名就会有差异。


我们再来看看巴尔扎克,简明百科里的译名是巴尔札克,而且没什么问题。可是袖珍百科和卡西欧版却重复“幻灭”了两次

巴尔扎克 [Balzac, Honore de]原名Honore Balssa。
(1799.5.20,法国 图尔~1850.8.18,巴黎)

法国作家。16岁左右开始在巴黎担任办事员。最初曾经商,结果负债累累,使他花了数十年时间改善恶化的经济状况。1829年开始,他的小说和故事集开始取得一些成就,接下来发表了几部早期的杰出作品。他结集的一大系列作品集《人间喜剧》中,约有90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巴尔扎克想要以呈现各种不同的人性本质来描绘当时所有的社会现象。其著名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5)、《幻灭》(1837~1843)、《不分贵贱的妓女》(1835)、《幻灭》(1837~1843)、《不分贵贱的妓女》(1843~1847)以及《贝姨》(1846)等。其小说值得称道之处在于文笔优美的叙述,大量生动而不同的人物,以及对生活各方面所表现出的极大关注和审视。最著名的故事集为《滑稽故事》(3卷,1832~1837)。由于债台高筑和几乎不间断的操劳使他过着不安宁的生活,他经常一口气写作15个小时不辍(他的死因就是因过度劳累和过度饮用咖啡导致的)。巴尔扎克被公认是对早期小说中的实在论即自然主义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并且是迄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令人迷惑的称呼转变,这可能是原英文就写得不好。



只看一个词条的话,永远都不会知道,比勒和恩利勒原来是一个人…看得人云里雾里。宁利尔虽然在比勒词条中出现,而作为词头的却是比利特…



大正时代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两遍。


笛福 [Defoe, Daniel]
原名丹尼尔·福(Daniel Foe)。
(1660,英格兰 伦敦~1731.4.24,伦敦)
文学, 人物小传

英国小说家、报纸撰稿人和小册子写作者。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伦敦商人,后成为观察敏锐的经济理论家,并开始针对公共事务撰写雄辩、机智和大胆的小册子。1703年因发表一首讽刺诗而被关进监狱,同时生意也垮了。此后一边写作,一边担任政府的秘密情报员周游各地。1704~1713年一手包办《评论》周报的稿件,《评论》是一份严肃、有影响力的报纸,笛福的文章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刊物的文章和报纸的发展,如《旁观者》。在几次游历了苏格兰之后,出版了《不列颠全岛记游》(3卷,1724~1726)。晚年转写小说。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1719)为他取得不朽的名声,这是根据一些航海家和流亡者的经历撰写的。他也以生动描写歹徒的《摩尔·佛兰德斯》(1722)而闻名;还著有描述1664~1665年发生的伦敦大瘟疫的非小说《大疫年日记》(1722),以及被誉为现代小说原型的《罗克亚娜》(1724)。

非小说是什么?non-fiction直译真有一手,纪实文学才更贴近习惯吧…


丁尼生 [Tennyson, Alfred]
别名丁尼生勋爵(Alfred, Lord Tennyson)。
(1809.8.6,英格兰 林肯郡 萨默斯比~1892.10.6,萨里 奥尔德沃思)
文学, 人物小传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诗人。被称为丁尼生勋爵。就读于剑桥大学期间,与A.哈勒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830年发表了抒情诗集。1833年发表另一诗集,其中包括《食荷花人》、《夏洛蒂小姐》等。同年,哈勒姆的不期而亡沉重打击了丁尼生,促使他写成后来收到《悼念》(1850)里的一些诗篇,以及后来出现在他最喜爱的诗集《莫德》(1855)里的一些抒情诗。接着他又于1842年创作了《诗集》,其中包括《尤利西斯》、《亚瑟王之死》、《洛克斯利堂》,1847年创作了长篇反女性主义的奇幻故事《公主》,其中包括抒情诗《甜美与粗俗》、《泪水,无用的泪水》等。1850年结婚并封为英国桂冠诗人。其后主要作品有《轻骑兵冲锋》(1855)、描述亚瑟王传奇故事的《国王叙事集》(1859)、《伊诺克·阿登》(1864)。丁尼生是一位造诣极高的诗人,有种忧郁诗人气质,还被视为英国中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科学的进步对当时社会的传统思想所带来的冲击。

这里或许有些吹毛求疵,Idylls of the King现在一般翻译为国王叙事诗,因为是诗体作品…


赫耳墨斯秘义书 [Hermetic writings]
玄学

有关神学和哲学的秘义作品,据称由
埃及神透特希腊的赫耳墨斯·特里斯美吉斯托斯
(有“最伟大的神赫耳墨斯”之意)撰著。该神传为文字的发明者。这些作品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成,始出现于约1世纪中叶到3世纪末之间,采用对话体裁,综合了近东宗教、柏拉图主义、斯多葛哲学和其他的哲学。它也广泛反映了早期罗马帝国在天文学、炼金术和法术等方面的思想和信仰。秘义作品的目的是通过对于一个超验的神的认识(灵知)而求得人的神化。

「埃及神透特希腊的赫耳墨斯·特里斯美吉斯托斯」这一大长串字敢问谁能看懂?原来意思是:埃及神透特,即希腊的赫耳墨斯‧特里斯美吉斯托斯。


来看一个有意思的词条「柬埔寨」,大陆版从简明百科说,袖珍百科亦有不同。

袖珍百科

1979年越南军队入侵,把红色高棉赶到西部偏僻地区,但它无法实现国家的重建工作,柬埔寨内部派系斗争仍然持续。

简明百科

1978年越南入侵,把赤棉赶到了西部的穷乡僻壤,但柬埔寨内部各派系之间的斗争仍然持续。

可是大家再看「红色高棉」词条,大陆版却跟随了袖珍百科说。

… 1979年被越南人推翻,撤退到边远地区,继续为获得柬埔寨的权力而斗争。…

在简明百科里,此词条为「赤棉」,没想到简明百科也倒戈放弃了1978,奔向1979。

…1979年被越南人推翻,撤退到边远地区,继续为柬埔寨的权力而斗争。…

又发现大陆版「印度支那战争」词条下为1979年,前后再次矛盾。

拉丁语 [Latin language]
语言与传播

属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是现代罗曼诸语言的原始母语。起初操该语的是台伯河下游的几个小的民族群体,随着罗马人版图的扩大,拉丁语首先传遍整个意大利,而后扩及西欧和南欧大部地区以及非洲地中海沿岸的中部和西部。拉丁语最早的铭刻文字可溯至公元前7世纪,拉丁文学则可溯自公元前3世纪。不久,在文字(古典)拉丁语和一般口语的通俗拉丁语之间出现了分歧。罗曼诸语言从后者发展而来。中世纪时期和文艺复兴大部分时期,拉丁语是西方学术和文学作品最广为采用的语言。20世纪后期仍用于天主教的仪式中。拉丁语有一套复杂的名词词尾变化和动词连接的系统,有男性、女性和中性的变化。

男性?女性?可知翻译不明白阳性和阴性的概念…


袖珍百科

马基雅弗利 [Machiavelli, Niccolo]
(1469.5.3,佛罗伦萨~1527.6.21,佛罗伦萨)
政治, 人物小传, 欧洲史

意大利政治家、历史学家及政治理论家。1498年在萨伏那洛拉政权颠覆后崛起。负责外交工作14年,与欧洲最有权势的政治人物交往。1512年梅迪契家族重掌政权,马基雅弗利遭撤职,次年因密谋罪名被逮捕、用刑;虽然很快就获释,但不得再担任公职。他著名的学术论文《君主论》(1513,1532年出版)是一本为统治者写的手册,虽然他把这部作品献给梅迪契(罗伦佐),但并未赢得对方的青睐。他认为《君主论》是对于政治现实的客观描述,因为他觉得人性腐败、贪婪且极端自私,因此建议政府在管理国家时可以不择手段。虽然有人欣赏这部作品的见解透彻和才气纵横,但长期以来仍广受责难,被视为愤世嫉俗、善恶不分之作;此后举凡狡诈、不择手段、不讲道德的权谋者,皆称之为“马基雅弗利主义者”。其他作品有论文《论李维》(约1518年完成)、喜剧《曼陀罗花》(约1518年完成)及《论战争的艺术》(1521年出版)。

简明百科

马基维利 [Machiavelli, Niccolo]
亦译马基雅弗利。
(1469.5.3,佛罗伦斯~1527.6.21,佛罗伦斯)
政治, 人物小传, 欧洲史

义大利政政治人物、历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1498年萨伏那洛拉(Girolamo Savonarola)政权被推翻后马基维利开始崛起。他负责外交工作14年,与欧洲最有权势的政治人物交往。1512年麦迪奇家族重掌政权,马基维利遭撤职,次年因密谋罪名被逮捕,受尽折磨。虽然很快获释,但不能再担任公职。他著名的学术论文《君王论》(1513;1532年出版)是一本写给统治者看的手册;本来是想把这部作品献给1513年起担任佛罗伦斯的统治者洛伦佐‧德‧麦迪奇,但并未赢得对方的青睐。马基维利把《君王论》看作是对政治现实的客观描述。由于他把人性看作是可以收买的、贪婪的和极端自私的,因此建议政府在管理国家时可以不择手段。虽然有人欣赏这部作品见解透彻、才气横溢,但长期以来仍广受责难,被视为愤世嫉俗、善恶不分之作,此后举凡狡诈、不择手段、不讲道德等行为,皆称之为「马基维利主义」。其他作品有一系列关于李维的论述(约1518年完成)、喜剧《曼陀罗花》(约1518年完成)、《论战争艺术》(1521年出版)和《佛罗伦斯史》(约1525年完成)。

大陆版从袖珍本,马基雅弗利将「君主论」献给的对象有误,当为简明本中的
Medici, Alessandro de’(洛伦佐二世·德·美第奇),而不是袖珍本中的Medici, Lorenzo de’(洛伦佐·德·美第奇,伟大的洛伦佐),马基雅弗利写「君主论」时「伟大的洛伦佐」已经死了


没有在袖珍本和简明本找到一致的译文,不过此处让娜就是指乔瓦娜一世,更改译名令人疑惑。

1 个赞


这是中国特色词条,大陆版独占,找了不少人马编的,不过英文对了,注音却错了,救不活猪队友。清文宗咸丰帝的名字是爱新觉罗·奕詝(zhǔ)。


简明本翻译不一致,袖珍本无此条,大陆翻译有精神分裂的习惯,一个名字能在一篇短文里创造两种译法。

三亨利之战大英简明百科原文:
Last of the Wars of Religion in France, fought between King Henry III, the ultra-Catholic Henri I de Lorraine, duke de Guise, and the Huguenot leader Henry of Navarra (later Henry IV).

原文就一堆名字一串连在一起,很容易引起歧义,这不汉译本中招了。大陆版与台湾简明基本一致,袖珍本无此条目。

吉斯公爵和亨利一世其实是一个人,这样翻译会有歧义。

吉斯公爵(第三) [Guise, Henri I de Lorraine, 3rd duke de]
原名亨利一世(洛林的)(Henri I de Lorraine)。
(1550.12.31~1588.12.23,法国 布卢瓦)
[欧洲史], [人物小传]

法国宗教战争期间天主教派和神圣联盟公认的首领。他一心想向谋杀其父的胡格诺派海军上将科利尼进行报复。1572年,卡特琳‧德‧麦迪奇协助他除掉科利尼。他曾出席策画圣巴多罗买惨案]的秘密会议。亨利三世即位后,对其声望日增感到恐惧,乃与胡格诺派教徒言和(1576.5)。吉斯公爵组成贵族的神圣联盟。在三亨利之战中获胜后,亨利三世顺从神圣联盟的要求,吉斯被任命为王国摄政。不久,他陷入亨利三世精心设置的圈套。被国王的侍卫刺死。隔天,其弟吉斯枢机主教路易二世(1555~1588)也被谋杀。

大陆版从袖珍本翻译,这里的粗心之处是「律法书」没加书名号。

圣经 [Bible]
圣经

《圣经》各卷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书。犹太教的圣书包括托拉(律法书)、奈维印(《先知书》)和克图温(《圣录》)3部分,共同组成基督教所称的《旧约》。《律法书》和《约书亚记》是叙述有关以色列如何形成民族而占有“上帝应许之地”。《先知书》描述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并传达众先知向百姓发出的信息。《圣录》中包括诗、关于善与恶的思索以及历史。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圣经》则包括称为外典的犹太人著作。《新约》由早期基督教著作组成。《福音书》记叙耶稣生平、为人和学说。《使徒行传》叙述基督教最早的历史。《使徒书信》是早期基督教会一些首脑(主要是圣保罗)的书信,解决早期基督教会中的各类问题。早期基督教曾出现许多启示著作,《启示录》是这类作品惟一的正典代表。参阅《圣经》的原始资料(biblical source)和《圣经》翻译(biblical translation)。

1 个赞

「使徒」袖珍本词条如下:

使徒 [Apostle][宗教]

指耶稣挑选的12个使徒,他们是圣彼得(使徒)、西庇太的儿子圣雅各和约翰(使徒),使徒安德烈、腓力、使徒巴多罗买、圣马太、圣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达太或犹大(加略人)(雅各之子)、奋锐党西门和犹大(加略人)。其中3人——彼得、雅各和约翰构成核心,只有他们目睹耶稣复活,彰显圣容,在客西马尼园祈祷的事件。犹大叛卖耶稣而死,他的缺位立即由新选出的马提亚充任。保罗经常自称使徒,他所根据的理由显然是曾面见基督并亲领命令。

大陆版从袖珍本翻译,奇葩的词头设立,它们与本文中甚至并不统一,给检索造成困难。=_=
圣彼得(使徒) Peter the Apostle, St.
圣雅各 James, St.
约翰(使徒),圣 John the Apostle, St.
使徒安德烈 Andrew, St.
使徒巴多罗买 Bartholomew, St.
马太,圣 Matthew, St.
圣多马 Thomas, St.
犹大(加略人) Judas Iscariot

所幸台湾简明本好多了

使徒 [Apostle]
宗教

指耶稣挑选的12个使徒,有时也指其他人。他们是彼得、西庇太(Zebedee)的儿子雅各和约翰、安德烈、腓力、巴多罗买(Bartholomew)、马太、多马、亚勒腓(Alphaeus)的儿子雅各、达太(Thaddaeus)或犹大(雅各之子)、奋锐党西门(Simon)和加略人犹大(Judas Iscariot)。

不对,注意看台湾大英简明百科的前言,自称想与美国大英百科公司协商买版权时,得知大陆已抢先了,等大陆出版完,他们拿着大陆的版本参考(评价很高)并结合已更新的原版 组织翻译(翻译人数:台湾1988版200人,大陆500人)。

以下摘自网路评论: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EB和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1985年初版,是EB的第一个中文系列,1986年底10卷出齐。
原版1974年出版了第15版,在结构上进行了很多的改进,被《大英百科全书》自称为“革命”。全书共30卷,包括1卷“百科类目”,19卷“百科详编”,10卷“百科简编”。增加了许多新兴的科技类条目以及增强了国际性,但是其检索性的降低遭到了外界的批评。
1985年,推出“革新版”。卷数增加到32卷,包括1卷“百科类目”,17卷“百科详编”,12卷“百科简编”,2卷“索引”。台湾1988简明版基于此。

老版根据简编翻译,也是有删节的,比如“斯大林主义”就删了,部分根据详编节译。新版也就是《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主要根据简编翻译,少部分根据详编翻译。这不是阉割EB是什么?张嘴胡说。
赞同,简编是辞海式的编法,只求将该词条解释清楚,不做太深入详尽的展开,12卷里包含了近10万个短词条。而详编将700多个专题大词条分布在17卷书里,这才是大英百科的精髓所在,当然政治上更加不正确,大陆是不会引进的。

现在的20卷国际中文版就是对应12卷的大英简篇

你最好拿中文版和英文版对比一下,中文版字大行疏,英文版印得比较密

与中国相关的内容被阉割暂且不提。来说说大英第15版的构成:12卷简编,17卷详编,2卷字母索引,1卷知识分类指南。大陆版翻译的底本是12卷简编,简编绝大多数是短词条,近10万个词条,此部分的作用是增加整套书知识的覆盖面,以简明扼要的介绍为主,系统展开不多。EB15的13-29卷,亦即详编,包含了近七百个专题性大词条,内容详细深入。买中文版你只能获得12卷的内容,尽管中文版册数是20卷,但不要忘记,英文版一卷是1000页,而中文版一卷是550页。

大英详篇17卷,你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还得加印多少册了吧? 大英详篇基本条目都在几十页一条,有的甚至上百页一条,你不要告诉我你在国际中文版里看到的那些最多不超过两页一个个中文词条能涵盖英文原文几十页的一个词条?

英文翻译成中文的确更节省空间,有时甚至会缩减30%以上的篇幅,但我上大英百科全书的官网上查过,因为支持排版列印,国家和重要学科的条目都长达几十甚至几百页,到中文版上只剩几页几千字,代数学、天文学、逻辑学、几何学、生物学等许多重要学科的条目甚至还没有杀虫剂的词条字数多,所谓简洁难道是摘开头的几百几千字然后把后面的数万字全删掉吗?

大英大美百科全书我两个都有。都是原版的前提下,大英不论从权威性,体量和价值上看,都是首选。大美其实也很不错,但开本小,文字量比大英要少,而且图片很大,有时候常常占半页一页的。我对比过同一词条(很偏的那种),大英你可能会看不懂,因为更专业。有的词条大美就没有。最后,大美比大英早几年宣布不印了,所以纸本在有些数据上已经过时,单纯阅读的话不影响。”

感谢补充,我不过臆测罢了。现有mdx是台湾版的lingoes词库转换来的。

确实台湾版错误更少一些,大陆版在前肯定是对的。

不过很怪异的是,大陆版有很多的繁体字,实在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一现象,我只能想到台湾版先有,简繁转换不周…
随便举几个例子,懒得多拍了。






大陆2005年出过2卷译本、2011年出过4卷修订本译本

我依稀记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这本英文版前言里也说有删减,还有整合增补、更新。

卡西欧是2014四卷本,还是很拉胯:sw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