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索》:“九畫/种/种師道:字彝叔,初名建中,洛陽人,世衡孫。累官京畿河北制置使,知兵有謀。”按:“种”音chónɡ。
《汉语大词典》
〖种1〗
[chónɡ 《廣韻》直弓切,平東,澄。]
〖释义〗姓。汉有种暠。见《後汉书》本传。
也有人姓“種”(Zhǒnɡ),但是“种”(Chónɡ)是另一个姓,不是“種”的简体字。
《现汉7》
种 [Chónɡ]
〖名〗姓。
种 [<繁体>種
⑦(Zhǒnɡ)〖名〗姓。
图像版也错了,这是简繁转换的错误。
水滸後傳
《傳索》:“九畫/种/种師道:字彝叔,初名建中,洛陽人,世衡孫。累官京畿河北制置使,知兵有謀。”按:“种”音chónɡ。
《汉语大词典》
〖种1〗
[chónɡ 《廣韻》直弓切,平東,澄。]
〖释义〗姓。汉有种暠。见《後汉书》本传。
也有人姓“種”(Zhǒnɡ),但是“种”(Chónɡ)是另一个姓,不是“種”的简体字。
《现汉7》
种 [Chónɡ]
〖名〗姓。
种 [<繁体>種
⑦(Zhǒnɡ)〖名〗姓。
图像版也错了,这是简繁转换的错误。
水滸後傳
「於」姓在繁簡轉換時也常出錯,通常簡體會轉成「于」,然後就回不了家門啦。
「三屍」當作「三尸」,共三例。
【𧮼𠱛】【大丙】兩條應當是同一詞,音義皆合。
大丙是仙人,驾神车;𧮼𠱛是凡人,替皇帝驾车。恐怕不同吧。
《汉语大词典》
大丙
传说仙人名。
〖例证〗《淮南子·原道训》:“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乘雲車,入雲蜺,遊微霧,騖怳忽……末世之御雖有輕車良馬,勁策利鍛,不能與之争先。”高诱注:“夷或作遲,丙或作白。皆古之得道能御陰陽者也。”
汉张衡《东京赋》:“大丙弭節,風后陪乘。”
《汉语大字典》第2版
〖𠱛〗
𠱛bǐng 《字彙》補永切。
〔𧮼𠱛〕即“泰丙”,人名,周穆王的车右。详见“𧮼”。
𧮼𠱛 出現在列子,跟仙人混自然成仙呵呵。
一般认为《列子》是晋代伪书,这个人名恐怕是模仿大丙(泰丙?)生造出来的。
周穆王是“凡人”還是“仙人”?看出現在什麼文體、語境。難道叫“穆天子”才能成仙?
《穆天子传 》是战国时代的书,里面写周穆王的车夫只有一个造父。
《穆天子传 》里的周穆王仍然是凡人。
《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辞典》
穆天子传
历史小说。作者不详。又名《周穆王游行记》。六卷。约成书于战国。晋时发现于战国魏王墓穴中,为汲冢竹书之一。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其丧仪。文辞质朴,其记穆王见西王母及盛姬死亡部分,已略具后世小说意味。旧题晋郭璞为作注。清姚际恒谓为伪。
中國大百科簡明版《穆天子传》
中国先秦的历史神话典籍。西晋初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穆天子传》主要记载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 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其中的宗周,经学者研究,认为是指洛邑(今河南洛阳);穆王的西行路线,当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后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地区(西王母之邦)。《穆天子传》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成分,有助于了解古代各族分布、迁徙的历史和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时期中西交通径路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它说明远在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以前,中国内地和中亚之间就已有个人和团体的交往接触。晋郭璞为该书作注。清檀萃有《穆天子传注疏》。后有丁谦《穆天子传地理考证》、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进疏》等作品。
感觉shaoshi说的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列子》:主車:造父為御,𧮼𠱛為右。次車:參百為御,奔戎為右。
“𧮼𠱛”是车右、保镖、卫士,和生擒老虎的“奔戎”一个级别,坐着马车,服务于穆王。年代上属于西周。
“大丙”是神仙,和黄河之神“冯夷”一个级别,乘雲車,駕二龍,御隂陽,服务于天帝太一。年代上,恐怕要属于三皇五帝的远古神话时代了。
比较简单的方法,《列子》中𧮼𠱛≈奔戎,《淮南子》中大丙≈冯夷,奔戎、冯夷二人天壤之别,因此可以推断“𧮼𠱛”不会等同于“大丙”。
什么是御,什么是右,有兴趣的可以读下:
《楚辞语言词典》
御者 yù zhě
驾车的人。《九思·遭厄》:“御者迷兮失轨。”
“车右”确实不是驾车的。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车右
官名。(1)又称戎右、右。春秋时晋、齐等国置。大夫爵。作战时与主将同车,立于战车之右,执戈盾护卫主将。兼管执兵着甲等役使之事。(2)即“保介”。
《军事大辞海·上》
车右
古代职官名。简称为“右”。 《周礼·夏官》谓之“戎右”。由大夫以上贵族充任,主管戎车兵革役使等事。战时,与君或主帅同车,车上3人,君或主帅在中,御者在左,车右位于车的右边,执戈盾,并充兵革使役,如执兵,着甲及其他在车中役使等事。
贴个译文:
《淮南子译注(中华)》0007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乘雲車,入雲蜺,遊微霧,騖怳忽
②乘云车:《太平御览》卷十四《天部》十四引此作“乘雷车,驾云虹”。
《淮南子译注(中华)》0008
【译文】
从前冯夷、大丙的御术,乘坐雷公之车,用六条云霓为马;行走在微气之中,奔驰在浩渺的太空
就算同名,也未必是同一人。“冯夷”就有两个,驾云车的和河伯不是同一人。
《中国神话大词典》
〖冯夷〗
①即河伯。亦作“冰夷”、“无夷”。《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陆德明音义引《清泠传》云:“(冯夷)华阴潼乡隄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楚辞·九歌·河伯》洪兴祖补注引《抱朴子·释鬼》云:“冯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盖均后起之说。参见“河伯”(212页)。②古之得道能御阴阳者。见“大丙”(19页)。
翻了下 𧮼𠱛 的說法,發現前賢說過 𧮼𠱛 即 大丙。
《大字典》:【𠆗】
關於御、右兩位,在《列子》,“造父為御,𧮼𠱛(大丙)為右”。在《淮南子》,“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 在神話似的敘述,御、右兩位不像在《左傳》分得認真。
《呂氏春秋》:“舜爲御,堯爲左,禹爲右。”《莊子 ‧ 盜跖》:“顔回爲馭,子貢爲右。” 哈哈,如果講誰最適合作衛士,應當是子路爲右吧。這裡馭、右是用來排名的虛位。
这个引证有意思,你的说法和古人暗合,表示学识渐渐有古人的功力了。
但是,只能说可备一说,不能说已成定论。
《汉语大词典》对大稟注音,仍然把“丙”读为“大”,不读“泰”。
人和神的名字的相同,有两种可能,一是人们觉得这人就像神一样厉害,例如:
《汉语大词典》
〖伯樂〗
1.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他认为一般的良马“可形容筋骨相”;相天下绝伦的千里马,则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列子·说符》。《庄子·马蹄》:“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陆德明释文:“伯樂,姓孫,名陽,善馭馬。”《吕氏春秋·观表》:“古之善相馬者……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九方堙,尤盡其妙矣。”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之一:“臣聞騏驥長鳴,伯樂昭其能。”
(略)
3.星宿名。《庄子·马蹄》:“及至伯樂”陆德明释文引《石氏星经》:“伯樂,天星名,主典天馬。孫陽善馭,故以爲名。”《晋书·天文志上》:“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馬,或曰伯樂。”
《汉语大词典》
〖造父〗
〖释义〗1.古之善御者,赵之先祖。因献八骏幸于周穆王。穆王使之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时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大破之,因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参阅《史记·赵世家》。
〖释义〗2.星名。又名司马、伯乐。指传舍南河中五星,属危宿。参阅《晋书·天文志上》。
两个善御者的名字都是星宿名,也就是神名。
还有,我认为《列子》是伪书,《列子》的资料不能作为周代的资料看待。
即便是神话也总会保留现实的影子,我倒觉得这恰恰说明了古代御右分明,尊卑分明。为什么不是“奔戎”为御呢?其实搞清楚“奔戎”是什么人,大概也可以知道“𧮼𠱛”是什么人。
《呂氏春秋》:“舜爲御,堯爲左,禹爲右。”《莊子 ‧ 盜跖》:“顔回爲馭,子貢爲右。” 哈哈,如果講誰最適合作衛士,應當是子路爲右吧。這裡馭、右只是排名的虛位。
但凡读过《庄子》,不至于有这种疑问。“子路欲杀卫君而事不成,身菹于卫东门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 就像你说的,子路比子贡更适合做车右,但当时子路死了。
推论基于《淮南子》中的“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却忽略了“夷或作遲。丙或作白。”
东汉許慎直接說:「馮遲、太白,河伯也。」河神和御车的关系,随便猜测一下,神仙出门,不可能像穆王那样让马拉车,凤凰、老虎都显得有点low,唯有蛟龙。蛟龙水族也,让河神来开车,恰如其分。
大丙,比较早的资料作太白。
确实有人说是驾龙。
《汉语大词典》
〖馮遲〗
〖注音〗fénɡchí
〖释义〗指冯夷。
〖例证〗《文选·枚乘<七发>》“六駕蛟龍,附從太白”唐李善注:“《淮南子》曰:昔馮遲太白之御,六雲霓,游微霧,騖忽荒。許慎曰:馮遲、太白,河伯也。”按,今本《淮南子·原道训》作“馮夷”。参见“馮2夷”。
《庄子》自己说他的书“寓言十九”,他都在说故事。故事听听就算了,不能作为考证资料用。颜回早死啊,一顿只吃一点饭,有力气驾车吗?
23-1-2023
【春澌】
这一条图像版词头错了,光盘版没改,反而错上添错,错得一塌糊涂。
〖校记〗5-652:“春澌:亦作‘春澌’。”5-654:“春澌:
见‘春凘’。”“春澌”二出,无“春凘”条。5-652“春澌”词头当改为“春凘”。
光盘版
【春澌】1.春天解冻时水流中的浮冰。 晋 张协 《杂诗》:“飛澤洗冬條,浮飈解春澌。”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還歸非無指, 灞 渭 揚春凘。”2. 晋 张协 《杂诗》:“飛澤洗冬條,浮飈解春澌。”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還歸非無指, 灞 渭 揚春凘。”
按:“春澌”词头当改为“春凘”。第2义项的例证须删除。
没有任何辞典是大到不能改的,但是词典是可能大到不能校的。
当然不是真的大到不能校,是校对的成本太大。单这一条我就看了许久,伤眼烧脑啊!
《汉语大词典》的注音与《现代汉语词典》冲突
昨晚发现电子版有“迹”(跡、蹟)的词的注音都是jī(第一声),和台湾《国语辞典》相合,但是和《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的jì(第四声)不合。
直觉是:电子版的自动注音用了台湾音,所以花了不少时间替换,把jī替换为jì,跟随《现代汉语词典》。
大致替换完了,今早忽然想到:忘了查单字。
一查发现:哎呀,《汉语大词典》的“迹”字注音就是jī(第一声),自动注音是忠实地跟随《汉语大词典》自己的注音。
那怎么办呢?再改回去?
再查一下《汉语大词典词目音序索引》的注音,看是哪一个?——跟《现汉》一致:jì(第四声)。
《汉语大词典》用古音吗?(汉大出版社《康熙字典》“迹”的注音是第一声。)那么《汉语大字典》为什么和《现汉》一致?
权威词典的注音不能打对台啊,会让使用者无所适从。
我的结论是:这是《汉语大词典》的疏漏,第2版应该改。不管第2版改不改,我先改为快。
「三鼓」、「澄清」釋義1下「渭」字都當做「謂」。
《汉语大词典》解释用的简体字,“谓”、“渭”形近,所以“谓”会错成“渭”,同一条例证的“謂”就没错。
方正版的“三鼓”条没改,“澄清”条改了。
好吧,排查一下。
1.Emeditor - find “渭” 点按“Extract”。
2.在“渭” 抽出来的资料中,再find “SY” (解释的标签) 点按“Extract”。
又找到:
【墊溢】渭水溢成灾。
参看:
「清悅」條的「謂」也錯為「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