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件被取消了,请补一下链接
更新了。文字版上传到本站。
「黨項」應當做「党項」,這毛病漢語大詞典也有。
兄台是否可以解释你的观点?
《汉语大词典》
【黨項】古代羌族的一支。北宋時建立西夏政權,地區包括今甘肅、陝西、內蒙古的各一部分和寧夏。明馮夢龍《智囊補·兵智·狄青》:“狄青為延州指揮使,黨項犯塞時,親募萬勝軍。”參見“党項”。
【党項】亦稱“党項羌”。古族名。西羌的一支。南北朝時,分布在今青海、甘肅、四川邊緣地帶,從事畜牧。唐時遷居今甘肅、寧夏、陝北一帶。北宋時其族人李元昊稱帝,建立以党項族為主的地方政權,史稱西夏。
古籍刻本一直用「党項」,並不是黨項的簡體化。1949以後使用繁體出版的學者,陳寅恪是其中最堅定者,他也用「党項」,見《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下,論外族盛衰的部份。
党黨–党本音dǎng,通黨,但在用於姓氏、古族名時,不通黨。
我不是主张把“党项”的繁体字写成“黨項”。我觉得就写成“党項”好了。《现汉7》“党”这个义项就没把“黨”列为繁体字。繁体字词典《国语词典》的词条也是“党項”。
但是古籍有作“黨項”的。我认为:不能说《汉语大词典》收“黨項”就错了。
异体字词典(下载)
要注意的是,我们定义的异体字概念是比较宽的,包括古籍中出现的“别字”、“讹字”等。比如因避讳造成的缺笔字,我们认为是异体字。我们可以指出古人的错误,但是我们不去更改古籍的原貌。这样,使得我们的结果,可以用于更多的方面,如数字化古籍的校对。
《异体字词典》
黨
古人確實也有寫「黨項」的,學到了學到了。
這個明顯是紙版「唐會要」的錯誤,原本影印作「党項」。四庫搜了一下,唐朝典籍,皆作「党項」,未見「黨項」。宋明書籍有極少作「黨項」的,但查看不同版本影印,亦作「党項」。漢語大詞典引用的《智囊補》只看到一個版本,作「黨項」。在古代「黨項」無疑是訛字。不過就像 @shaoshi 說的,如今或許可以看作異體字了吧。 至於查询的结果「黨項」1599,「党項」3836,這個可能是古籍數據庫的問題。某些古籍庫里,二十四史中的「党項」皆誤作「黨項」。真實情況是古代典籍中「党項」佔據絕對主流。
以新唐書為例,四庫本未見「黨項」
古籍庫,誤作「黨項」,一大堆結果。
嗯嗯,四库本《唐会要》确实写「党」的,四库本《册府元龟》写「黨」。「党項」确实是主流。
古人也有誤用情況。不能說凡有出處,古人一定是對的。今人把古人的錯誤(誤寫)當作權威出處引用,可笑!
就像魏碑上的漢字,其實很多根本就是錯別字,而今人當作異體字來使用。可笑至極。
我顯然忘了 Karl Popper 對於說肯定沒有的告誡了,這是值得記取的教訓。但誠如阿弥陀佛兄所言,不要排除古籍刻本訛誤的可能,畢竟古刻本訛誤的例子多不勝數,作者未必了解問題所在。
最後得說,如果用繁體發表文章,捨「黨項」而用「党項」,比較有專業的架式。陳寅恪如此用,研究中原週邊民族的大家王明珂亦然,而這段歷史研究最重要的原始材料彙編,也是用党項一詞。
落时:
爾雅釋宮:「樞謂之椳,樞達北方謂之落時,落時謂之戹。」
「戹」字误,当是「𢨪」。
看起来像是注音错了,我不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