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小猪”和“点点点”需要分别看待。
“三只小猪”是收在教育部成语典的词频里,那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成语吧?因此被痛批。
成语典词频错字连篇,离谱到我都懒得批评了。
《国语辞典》我觉得大体上还行,所收的一些新的惯用语如“强度关山”、“横刀夺爱”之类也有用。“点点点”这个词语是有趣味的,只是例句“少儿不宜”。
台湾小学生写“估计”被批
中国新闻网。2024年5月13日
《国语辞典》
ㄍㄨ ㄐ|ˋ
估计
1.估量价值或数量。旧唐书˙卷十五˙宪宗本纪下:“出内库罗绮、犀玉金带之具,送度支估计供军。”
2.推测。如:“我估计他今天不会来。”
[似]1.估量、计算、预计 2.估摸、揣度、揣测
估計
我估计这位老师不爱查词典,连网上的《国语辞典》也懒得查。
《国语辞典》认可的词,怎么说是大陆的词而不准用呢?
我估计这位老师政治挂帅,但是语文程度不怎么样。
【专家之眼】“估计”是谁的用词?
联合报,2024-05-11
最近有一位小学生在联络簿上写鞋子破了洞会进水,“不换估计是不行的了”,被老师批注“别用中国用语比较好”,还评了个不太理想的B+。媒体揭露后,引发正反两面论战,到底写所谓中国用语好不好,也有不同观点。
教育部国语辞典解释“估计”有两种意思,一个是估量价值或数量,另一个是推测,如:“我估计他今天不会来。”这个孩子用的显然是第二个意思,可见它并非中国专用。那么,为什么老师会认定是“中国用语”呢?
很有可能这位老师是位陆剧迷,经常追陆剧,发现人物对话习惯与台湾不尽相同,其中必然包括常用的“估计”。确实,字典归字典,实际情形又是另一回事。同样是“估计”,中国大陆普遍用来做推测,台湾反而几乎都用来“计”,也就是估量价值或数量。
个人平常也极力避免用“估计”来表示推测,而是用“研判”、“恐怕”、“大概”等词。这并非仇中,而是为了顾及听者或读者的习惯。犹记得多年前到大陆拜访一位朋友,由于担心对方不懂,就入境随俗地说:“我发短信给你”,想不到对方竟然回答:“好,我们用简讯联络”,哑然失笑之余,却也有一丝感动,那是缘自彼此尊重、为对方设想的善意。
两岸交流,语言彼此渗透在所难免,也早已成为不可逆之势。尤其网路发达,即使从未到过对岸,透过短片、戏剧、网路小说等管道,也会互相影响。早期常听人批评大陆受到文革破坏后,用词粗鄙,譬如“搞”事业要“抓紧”时间。有位学者还骂大陆人没有水准,因为他们只讲“水平”。
平心而论,大陆用词未必都欠文雅,像生活过得“滋润”,解释很“到位”,“体现”了儒家思想,神情“淡定”地“立马”解决问题等等,都相当传神,也逐渐被台湾采用。反之,台湾用词渗入大陆的情形也不遑多让,从早期的“电脑”,到近期的“抓狂”、“老神在在”等,早已成了小说的常客。
语言是活的,每天都在变,更会因地域、族群、世代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即使在台湾,闽南语的泉州与漳州腔就不太一样,满清时期双方人马还发生过激烈的械斗;至于弱势的客家族群,也有“四海大平安”不同的方言,光是致谢,就有“恁仔细”、“承蒙您”、“多谢”、“劳力”等说法。
无论是语言的差异、互相渗透或不断改变,都属自然现象,不足为奇,与其徒劳地刻意阻挡,不如顺其自然,唯一怕的是误会。典型的例子,是台湾翻译为“奶精”的coffee mate,大陆直译为“咖啡伴侣”。就有台湾旅客困扰,为什么喝个咖啡还提供伴侣?几年前去南京玩,点餐时为了尝鲜,专挑没听过的青菜名,不料上菜时,竟全是小白菜、空心菜之类熟悉的家常菜。原来,越是生活的东西,各地名称差异越大。
十几年前,中华文化总会集合了两岸文字学者合编了中华语文知识库,并且上网提供查询,就是希望搜罗、比对不同的用词,扫除沟通障碍。像台湾的“番茄”,大陆叫“西红杮”,台湾的“马铃薯”相当于大陆的“土豆”等等,都可以搜寻到。只是,这个知识库似乎很久没有更新。长此以往,恐怕功能会越来越弱。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