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简化字注[2011][钟焕懈]文字版2023.4.21

来源:钟焕懈 著.简化字注
收录词条数: 464

改革开放以后,港澳台同胞带来了他们尚在使用的繁体字。这些繁体字,不但“儿童相见不相识”,中青年也感到陌生。于是带来了一个“繁简转换” 的问题。有些简化字对应多个繁体字,而现有的“转换”软件还没有设定多个对应的选项,鼠标一点难免出现错误,影响对文本的正确理解。特别是某些利用“通假”原理生成的简化字具有多义性,本义字是不必也不能被“繁化”的。(如“回归故里”的“里”不能写为“裏”,“皇天后土” 的“后”不能写成“後”。)因而“转换”时不免出现混乱与错误。目前虽然有了若干繁简对照的读物,但少有从字源字理(“六书”)和字形字音上说明繁简字的联系与区别的。本书拟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明繁简之间的关系,以期有助于繁简字的文化对接。 1909年,教育家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明确主张把俗体字用于普通教育。
(俗体字就是民间正在使用的简化字。民国以前,某些笔画少的简化异体字被认作是俗字。俗字只能在民间流传,用来记账、写唱本,不登大雅之堂。俗字也叫“省体字”、“手头字”。)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会上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主张把过去只通行于平民社会的简体字正式应用于教育上、文艺上,以及一切学术上、政治上。提案获得通过,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成立“汉字省体委员会”。
1928年,胡怀深的《简易字说》出版。(这是为简化汉字服务的最早的资料专书。)1930年,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卓定谋的《章草考》、陈光尧的《简字论集》出版。1931年,徐泽敏的《常用简字研究》出版。
1932年当时的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了部分“俗字”,用注音字母(即“国语字母第一式”)和罗马字母(即“国语字母第二式”)注音。其中与今日简化字相同者170余个。
1935年春季,陈望道胡愈之陶行知等200位知名人士和15个社团联名发起组织了“手头字推行会”,制订《手头字第一期字汇》,首批推行手头字300个。1935年8月1日,时任上海市长的吴铁城在识字运动周开幕式上,提倡使用简体字汉字。
1935年8月21日,当时的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其中与今日简化字完全相同者200余个。次年行政院下令“暂缓实行”。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个。同年11月,陈光尧的《常用简字表》出版,收字3150个。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有委员23人。
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组,直属国务院。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国务院的决议,制定《汉字简化方案》。
1955年10月,《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经过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讨论的结果又作了修改,修改后的草案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2月1日,公布第一批推行的简化字260个。
1956年6月1日,公布第二批推行。
1964年5月,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
1977年12月20日文字改革委员会推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收录了248字;第二表收录了605字。1986年经党中央批准废止。
2008年3月,宋祖英、黄宏、郁钧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向“两会”递交了一份《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
2009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2009年4月16日《南方周末》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三篇关于简体字的文章。朱大可的文章说:“繁体字的正确叫法应当是‘本体字’,而简体字则应当称为‘毛体字’。”梁文道的文章说:“如果说真有什么东西极具‘中国特色’,那一定就是传统的汉字了。”麦天枢说:“简体字与传统有距离,而繁体字与传统直接对接。”他认为,汉字“最终要回归繁体字”。随之,网上掀起了繁简之争的轩然大波。简化字的命运引起了华夏儿女的广泛关注。
2009年8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目前还不考虑全面恢复繁体字。但有6个繁体字被纳入《通用规范文字表》(征求意见稿)。
相关链接:
1、陆费逵(姓陆费,名逵),原籍浙江桐乡,1886年生于陕西汉中。其母为李鸿章侄女,颇识诗书。受母亲教授与影响,自学经史。6岁迁移南昌,12岁接受新学,17岁入南昌熊氏英文学塾。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中华大字典》主编。1941年病逝于香港。斯人已去,影响长存。
2、《宋元以来俗字谱》,是宋元明清简化汉字的重要资料。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57年文字改革出版社重印。
这本书收集了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化字6240个,计宋刊《古列女传》 349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179个,《京本通俗小说》600个;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963个,《全相三国志平话》385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628个;明刊《娇红记》397个,《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304个,《岳飞破虏东窗记》374个;清刊《目莲记弹词》(残) 852个,《金瓶梅奇书前后部》470个,《岭南逸史》739个。
其中,宝、尽、礼、声、双、万、与在各本都重见,“执”、“称”在11本中重见,“听”、“旧”在10本中重见,“个”、“芦”等在 9本中重见。这6240个简化字对应的繁体字为1604字。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 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简化字总表》相同的字有:实、宝、礼、声、 会、怜、怀、搀、罗、听、万、庄、梦、阳、虽、医、 凤、义、乱、皱、台、办、战、归、党、辞、断等 330多个。 一、本书依据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对《简化字总表》第一表和第二表所列简化字作注释。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简化字,附于第二表所列简化字后,一般不作注释。
二、本书所注简化字按《简化字总表》顺序排列。第一表是350个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可作简化偏旁用的132个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
三、每个简化字立一个字头。字头后列出对应的繁体字和注音,多音字只注常用字音。注释部分列于字头之后,主要从字源、字理、字形看繁简的联系与区别,阐述渊源,辨析字义。一个简化字对应多个繁体字时,将繁体字逐个说明。
四、全书使用简化字。但被注释的字头在释文、例词和例句中,分别使用原字形,以免简繁混淆。
五、合体字偏旁部首之外的简化字构件出现在别的汉字里均已一一列出,不能类推。





简化字注[2011][钟焕懈].zip (381.0 KB)

13 个赞

多謝佛兄無私奉獻!!!有一些地方有缺字或亂碼

原始数据就是这样。这是偏旁部首

3 个赞

感恩,谢谢了

汉字“最终要回归繁体字”。 這個說法不正確。正確應該說漢語最終會拋棄簡化字。如同拋棄則天文字一樣。
俗字不是簡化字。俗字就是錯字的婉轉說法。俗字不能用於出版官方記錄等正式場合。
中華民國政府當年意識到錯誤簡化方案,最終廢止。

不同意,文字需要的就是约定成俗,便于记录和传播就够了。
只是一种大家认可的符号,文字不需要艺术化,应该回归本源。
无意简繁之争。

1 个赞

什么简单用什么,文字书写和口语语音从古至今都呈现简化的大趋势,这就是规律。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