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

多谢!又是一种解释,但“之”作语助词时,往往是加在一个单字后,凑为双音节。

不知是什么古籍?“求能”感觉不太通。

是的,是的!

补充一下,zz透明度会影响谣言数量和个人的决策效度。

理解后面的宾语是啥?

ChatGPT:从科学角度理解,“穿井得一人”是一个误解。这个故事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传递中的失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经过多次传递和解释,导致信息的失真。在这个故事中,信息的失真可能是因为最初的传人没有将“得一人之使”这个信息传递清楚,导致后来的人将其误解为“得一人于井中”。这个误解是因为人们缺乏足够的信息和背景知识所致。因此,从科学角度来看,“穿井得一人”故事提醒我们在传递和接收信息时要保持谨慎和注意。
从哲学角度理解,“穿井得一人”是一个关于认识和真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的认识是建立在我们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基础上的,当我们缺乏足够的信息和背景知识时,我们的认识就可能出现偏差和误解。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扩充我们的知识和信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追求真理。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谨慎处理信息,不能轻信传言和谣言,要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信息,以免出现误解和错误的判断。

如果把“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放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好像理解为“如此求证所闻的正确性,不如不去听这类消息”更好,这样与“求”字也更贴近。不过这样一来,似乎说成“求闻之若此,不若无求也”更好。
何况前后两个故事都没谈如何求证,这是下一段的内容。

1 个赞

我记得某哲学家说过一句话: 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就应该保持沉默

1 个赞

GTP很有水准,老兄也水准很高。不过让在下不安的是,又浪费了老兄不少宝贵时间。呵呵

没事,稍稍娱乐一下。

6兄以上分析十分透辟,受教了!
但其下的部分却不敢苟同,尤其是对第四段的分析,加上了太多个人的臆测。我觉得6兄有点为中华书局的翻译所限,或者是太执着于为中华书局的翻译辩解了。

1 个赞

先验角度:从先验角度看,我们从丁氏口中得知他“穿井得一人”的信息,但我们没有亲眼看到,也没有其他证据证明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因此,我们不能确定这个说法是否属实。
超验角度:从超验角度看,我们无法确定是否存在超自然现象,如“穿井得一人”。因此,我们也无法确定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后验角度:从后验角度看,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和证据来确定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丁氏的话语和其他证据,如井的大小、井壁的状况等,来确定是否真的“穿井得一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说法不太可能是真实的。

1 个赞

你让ChatGPT回答整篇文章,所得答案就是如此,我都不知道你要问什么?

6兄钩玄探幽,给在下不少启示,多谢!
不过我仍然以为6兄的解读中夹杂了一些臆测的成分。
《察传》是要警戒世人,对待传言,不可轻信,而应依据常理,明辨真伪。
“夔一足”“穿井得人”“三豕涉河”三个故事都可分为三步:闻知传言、作出判断、求证真伪。求证环节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是向读者揭示真相,不属于故事中人物如何对待传言的范围。
前两个故事的哀公和宋君在听到明显有悖常理的传言后,不能依据常理明辨是非,而是将信将疑,还要问之于圣人或信源。所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是批评他们听到传言后如此糊涂,没有验之于理的意识,如此,还不如孤陋寡闻。
子夏听到传言,马上得出结论,“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他不仅能依常理做出正确研判,还能细究物理,推知错讹的起因与真相,不愧为圣人门下。
总之,作者的议论重心在于要明察传言,而不是求证方式是否正确(哀公求证仅张嘴之劳,宋君却兴师动众,所以一是一非)。能求证还是好的,问题是根本不必假之于人,完全可以求之于己,求之于理。
把“求闻之若此”译为“对传闻如果这样不得法地寻根究底”,原来出自王力先生门下、北大教授张双棣之手。虽然如此,我也不敢不细审之,明辨之。

1 个赞

还是看论文轻松点。

老兄不看论文,又来浪费时间,罪过罪过,阿弥陀佛!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老板:“我还以为有啥子神鬼故事,专门喊你来给我讲讲,结果你给我讲唯物主义的真相,这种事情你还有必要讲?我喊你来就是想听八卦的,不然你一个屁民能来我家耍?你还不如不讲”

这个就是说人们在传播一些故事的时候,本身就是喜欢听添油加醋的故事的,不是对真相本身感兴趣的,也就是说,说话的过程中,要让故事继续传播下去,必须要增添,听众感兴趣的部分,当然在这个部分中给你,可以趁机加入讲故事者的私货。
于是在多次传播的互动中,故事中添油加醋的内容越来越多,一个本来没有什么水分的素材,其本身成为了不重要的,添加在其中的水分,反而引人入胜。

用小布二乔亚的社会观来分析就是:‘杀猪的给你肉,是因为他有利可图,不是因为他善心大发’<国富论>
传播本身也是一种exchange的过程罢了。

当然你也可以看二傻子论文的精妙车轱辘术语总结。

22 个帖子被合并到现有话题中:无关话题的讨论

老兄妙人妙语,别出心裁,高!

我编程三脚猫,很多语法都记不住,常常边写边查。
何况这也不是统计能解决的,如果能,不用统计,肯定是结构助词“的”。即使能统计网上对这个句子中“之”的解释,也未必靠得住。

统计学的方法可以帮助人理解,但远远不能代替人。
像这里你提到的“求闻”,因为它们拆开经常作动词,就认为“求闻”是动词并列,就完全忽视了词义间的关系。
至于“求能之若此”明显与上下文及全篇不搭,所以后人改之。不能因为其它篇章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就以为不应该改。
真正的理解现在机器智能还差得很远,甚至永远也不可能。
老兄的分析能力很强,思路也很开阔,机器想要赶上,难!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