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tery 🔋

666666

六极
亦称“六合”,指上、下与东、南、西、北四方。道教教义用语。《庄子·应帝王》谓:“次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唐成玄英注疏曰:“六极,犹六合也。”

四象
中国古代为便于观察和研究星空,将星空分成的四个大组。即将二十八宿分成四大组,每组七宿,合成一象。四组分别同四个方向、四种颜色、四种动物相匹配。具体对应关系为:东方苍龙,青色;南方朱雀,红色;西方白虎,白色;北方玄武,黑色。亦称四陆、四宫。

八荒
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遙遠偏僻的地方。

又让人想到个老话
《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多了解点记忆更方便

2 个赞

学会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了。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https://dmfw.mca.gov.cn/search.html

liuhe

luan

规范性和描述性的区别就在于此,规范性词典的编写者,应该是有能力改变社会和语言的,至少能够确立自己规范的权威性;而描述性词典的编写者,则通常是相对没有什么权力(或者不使用)的语言工作者,负责忠实地记录语言的变化

3 个赞

个人认为descriptive phonetics也会遵守一定程度的prescriptive phonetics,grammar亦是如此,否则只会是total lack of principle,就像教科书里的日语通常是不会省略格助词的,但在实际交流(高语境)中,则可以省略(零助词现象)

1 个赞

就大师所谈到的“规范性词典的编写者,应该是有能力改变社会和语言的”,实难认同(尽管感觉你就是从事图书出版的高人),因为本人曾于若干年前在央视看到《新华字典》主编(之一?年代已久,记不清了)谈为何将呆板áibǎn发音改成dāibǎn,还隐约记得2点,①是坊间都这么读(潜台词是“以讹传讹”也得认);②要看这种语言的“耐受性”,越用越广越长,最后就必须修改!
《新华字典》主编所言推动语言使用“进步”的是社会广大民众,而非某个权威(拍脑袋)敲定。

或许用词有点过了
但是确实有的词都是由权威来从古代传统和现在常用来决断,统一一下用法,不要太混乱
例如干禄字书和字学举隅就是拿来区分正字和俗字,科举考试一定得写正字啊

正好有mdx,就分享一下

提取码:jn2q
干祿字書.mdd (1.3 MB)
干祿字書.mdx (169.6 KB)

3 个赞

谢谢关注!

应该说都有道理!
您谈的是,非坊间语言——通俗流行语言,或许失传,或许曾经是“宫廷”用语。

炙手可热
炙:烤
:white_check_mark:手一挨近就觉得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用于贬义)
近义词:气焰熏天
:x:常被误解为某个人或事非常热门抢手。

登堂入室
堂:古代宫室的前屋;室:古代宫室的后屋。
:white_check_mark: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近义词:登峰造极
:x:常被误解为进入屋子。

差强人意
差:稍微;强:振奋
:white_check_mark: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致上还能够使人满意。(褒义)
近义词:称心如意
:x:常被误解为某件事情令人不满意。

侧目而视
:white_check_mark:斜着眼睛看人。不正视而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或愤恨不满的神情。
近义词:怒目而视
:x:常被误解为轻蔑地看。

目无全牛
:white_check_mark:形容技艺极其精湛纯熟。
近义词:游刃有余、炉火纯青
:x:常被误解为没有全局观念。

这些再常见不过了,不过并没有从众,现汉出来规范

不过现汉也偶尔有吸收民间新义
七月流火
qīyuè-liúhuǒ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农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为公历7月、把“火”理解为火热)。

这些规范都是一众学者讨论协商的结果

3 个赞

专业人士“治学严谨”,但是民间是不可忽视的语言发展的重要“温床”!

我指的“有能力改变社会和语言”,更多的是想说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想制定权威的语言规范并落实,就需要相对应的社会权力,规范性词典也是语言权威的一种象征。

从你的例子来看,规范性词典一直标的ai,而民间读dai多,这不是说明至少在这个词上,规范性词典的编写者最终没能按照原有规则改变社会和语言,从而向自己改变不了的社会现实“妥协”了么。
(打引号是因为,规则本身也是先自然产生,后人为总结的,如果社会的自然规律没法逆转,那就应该顺着规律去总结新的规则)

另一个例子是荨(xún)麻疹和荨(qián)麻,植物荨麻的读音是正确原读音,而荨麻疹的荨则是典型的读半边。我个人猜测,这种现象是因为荨麻只分布在我国南部地区,而荨麻疹发病却与地域关系不大有关。北方的荨麻疹患者不了解荨麻,就自然会对这个生僻字读半边,而因为北方没有荨麻,所以平时也就不会单独读到荨麻一词。这导致规范中两个同源的词汇发音完全不同。但是由于义务教育通常并不会教到这个字,这个字本身也并不常用,所以让人不读半边的难度显然要比改词典大得多,最后也“妥协”而改音了。

另外,我就是个普通学生,不是出版业的人 :joy:

1 个赞

是的

烧卖shāomài
名食品,用很薄的烫面皮包馅,顶上捏成褶,然后蒸熟。俗误作烧麦。

硇洲Náozhōu
名岛名,在广东。注意硇字有的书中误作“碙”,误读gāng。

1 个赞

受教育!

不过,I’m afraid it’s too late. Let’s call it a night.

Sweet dreams!

1 个赞


Screenshot_2023-01-21-01-53-06-99_75a5fa3d482633fb16bc28d8c4374029

蕁麻(蕁音尋。宋《圖經》)
【釋名】毛䕭。
◈ 〔時珍曰〕蕁字本作䕭。杜子美有除䕭草詩,是也。

“荨”的审音理据平议

此文详细记述如何决定读音

2 个赞

看来荨麻是古音遗留?因为我是北方人,现实生活里确实没见过荨麻,也不知道民间怎么叫


tán才是真古音

人们误以为荨与䕭相通
《正字通 ·艸部》 :“䕭麻即蕁麻。通雅曰:圖經有蕁麻,一作毛䕭。”
宋張邦基墨莊漫録卷七:“川、陝間有一種惡草,羅生於野,雖人家庭砌亦有之,如此間之蒿蓬也,土人呼為䕭麻,其枝葉拂人肌肉,即成瘡疱,浸淫漬爛久不能愈。”
燅与𬊈相通


《唐韻》:徐鹽切,音撏。
《广韵 ·二十四盐》:徐鹽切,平鹽邪。山菜。
《集韻》:慈鹽切,音潛──草名。
《正字通》:舊註音延。山韭也。又音潛。義同。

为何䕭会从xián演变成qián?
燅字与燂qián相通

《廣韻》:似鹽切;
《集韻》:慈鹽切,音潛。

1 个赞

编辑次数满了,再回复一贴。
为何䕭会从xián演变成qián?
燅字与燂同源
《王力同源字典》:ziəm 燂:ziəm 燅(徔燖尋爓)(同音)
《ABC词源》: xián₁₂燅 ~ tán,qián燂
MC: dậm,dzjäm are additional readings for the graph.
[D] PMin *dimᶜ ‘to reheat’: Amoy timᶜ²


《廣韻》:昨鹽切。《周禮注》云:「炙爛也。」
《玉篇》:似廉、似林二切。灰爛也、火熱也。
《集韻》:慈鹽切,音潛。

纯业余,分析错误望海涵和指正。

2 个赞

集韵
集韻.mdx (2.4 MB)
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文字版
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mdx (1.3 MB)
分享一些较为少见的mdx,方便后来者取用。

3 个赞

综上所述,
∵燂≈燅
∴燂qián→燅qián→䕭qián
∵燅≈燖:x:
∴䕭≈荨:x:
∴䕭qián→荨qián

燅与𬊈(寻爓)semantically语义相近


至于xún音?

xín 尋爓 LH zim, OCM *s-ləm ‘to heat, warm’.→ xún

燅xún→䕭xún→荨xún

万恶之源都是燅

感谢midzuki_yuka的ABC文本和Existentialismus的制作

1 个赞

荨读xún可能可以追溯到说文,可是却读tán


按照说文的解释,寻声为啥徒含切(tán)?我不太懂。


角川新字源告诉我,シムshimu xún→タムtamu tán,为什么?

来个说文专家解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