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针对一般读者的通俗读物,尽量少出校记,可以理解。一般读者不在乎这个。
《汇订》回改避讳字,不出校记,但是改后在后面用括弧注明原字。
这是一本针对一般读者的通俗读物,尽量少出校记,可以理解。一般读者不在乎这个。
《汇订》回改避讳字,不出校记,但是改后在后面用括弧注明原字。
我说倒反了,改的字在括弧内。
中华本似乎是直接改的。可以看一下此书的凡例。跟中华本没问题。
我个人觉得:《汇订》的避讳字回改,不能让人满意。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经部》0004
周易郑康成注一卷
郑玄、王弼二注
《四库全书总目汇订》0004
周易鄭康成註一卷(通行本)
案《隋志》載鄭元〔玄〕《周易註》九卷,又稱鄭元、王弼二註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史部》0771
明胡世宁撰。世宁字天③清,号静庵,仁和人。弘治癸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事
《四库全书总目汇订》1812
明胡世寧撰。世寧字永清,號静菴,仁和人。宏治癸丑進士,官至兵部尙書。
个人以为,
主要是看校者的定位目标。
对于非版本研究的后来一般读者,文意内容确定无疑即可径改。
其次是看校勘的对象。
举个例子,目前这个Japan版
四庫提要 史部一 正史類一 史記 一百三十卷
又據後漢書楊經傳。以爲嘗删遷書爲十餘萬言。
应该是“楊終”。这种情况不是加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原文错误,加个校记也无不可。
楊經,《後漢書》原文作“楊終”。
跟中华本就行。这倒也干脆利落,因为实在太多了。不过可以考虑列一个改字表,列出什么字改为什么字,每种改法只列一次。放在附录。
中华本整理凡例
上古本整理凡例
所以《汇订》没有漏改,只是它的体例和中华本不同,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改一次。
四庫提要 經部十五 詩類一 毛詩正義 四十卷
毛傳二十九卷。隋志附以鄭箋。作二十卷。疑爲康戚所併。穎達等以疏文繁重。又析爲四十卷。
郑玄,字康成。怀疑这里是OCR错误,“康戚”应该为“康成”。需查原书。
该提要还有一处:
遂併毛擲而棄之。是非惟不知毛鄭爲何語。
OCR错误,“毛擲”应该为“毛鄭”。这个错误比较明显吧?不放心可查原文
是“康成”。
另外发现一条:
16-10-2022
【<子部釋家類前言>】
梁院考緒作七錄。
院考緒—>阮孝緖
四庫提要 經部二十六 春秋類一 春秋左傳正義 六十卷
墨子稱周春秋載杜伯。燕春秋載莊子儀。宋春秋載觀辜。齊春秋載王里國中里。
其实𥙐字的汉字编码应该是025650,改为𥙐就没问题,不知道为什么这里是035650。
肯定不止这一处,这些生僻字如何处理以正确显示,目前还有待解决。
我见过类似的情况,这是整理者键入Unicode时,打错了一个数字,把2打成了3。
035650 025650
汉籍版、东里版这个字都对。百度国学版把“宋春秋”打错成了“朱春秋”。
我用拼字:{礻后}。
《汉语大字典》第2版
〖𥙐〗
“祝”的讹字。
四庫提要 經部四十 小學類一 方言 十三卷
晉杜預註左傳授師子焉句。始遞相徵引。
“授师子焉”应为“授师孑焉”。可能是OCR错误。
句读错误一处
併以糾坊刻之謬。俾無迷誤。後來舊本。題曰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其文宂贅。
应为
併以糾坊刻之謬。俾無迷誤後來。舊本題曰。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其文宂贅。
有办法找出来就好。找出来后具体如何处理还在其次,处理方式前后一致就可以了,都可以。
我个人觉得既然文档编码是UTF-8,那Unicode码为6位的用𥙐插入,这样编辑处理不会出问题,在众多文档中也好一一找出来。还有的人是写重复两个𥙐𥙐,这样在编辑器中容易复制粘贴。
这个“孑”字,日本版、百度国学版和汉籍版都错成“子”字。只有东里殿本是对的。但是《左传》原文毫无疑问是“孑”字,是一种武器。
我特地去看了一下中华老版浙本,原来这个字刻得不好,很像子字,不仅ocr会错,真人打字也可能看错。殿本就刻得很清楚。
各类舛误,发现者不乏其人,可惜就是分散各处。
只有wiki集中讨论的方式,汇集众说,才能海纳百川,集腋成裘。不至于大家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反复做了很多与前人重复的工作
看了东里先生的凡例,赞同其说。我还是认为,明清以来的书,不必像上古先秦的书那样去校勘。因为近古的书基本上没有疑难字,避讳或者手民之误,只对版本研究者有意义。
而四库总目的价值,或者说之所以这么受重视,主要还是其梳理四部书籍的学术源流,蔚为大观,确实是学术门径。陈垣、余嘉锡、吕思勉等人都自述十六七岁左右开始通读四库总目。
〖校记〗“《后汉书•杨经传》”当作“《后汉书•杨终传》”,参看《汇订》1445。
《汇订》1446据殿本把“檢尋校易”改成“檢尋較易”。百度国学版直接改了字。
四庫提要 史部二十二 載記類 吳越春秋 十卷
漢趙煜撰。煜山陰人...今煜本咸無其文云云...煜所述雖稍傷曼衍...
本html文档的“煜”均应为“曄”,清人避康熙玄烨的名讳,“曄”字也在避讳之列。吳越春秋“趙曄”有传在《后汉书》卷七九下《儒林列传》。
好奇查了一下本书的“范晔《后汉书》”,结果是:
後漢書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宋范蔚宗撰。唐章懷太子賢注。蔚宗事蹟具宋書本傳。
还好还好
本html文档里头没有“李煜”
李煜在其他html文档
篇幅太大了,成于众人之手,靠肉眼校改,偶有漏网之鱼。不像现在有统一字体编码、搜索即得。
避乾隆帝弘历讳而改的有“”、“宏”、“洪”等字,可见大家各自按自己习惯来。
印象中四库全书修撰完毕后,乾隆在翻检阅读的时候不时看到一些犯忌的字眼,很是恼火。于是又有后来的《四库全书荟要》
有几点说明一下:
(1)ctext提要的文本是浙本(百度国学本),可以用简体字检索;图像是殿本。这是做wiki的人(多半是大陆网友)用现有材料拼凑出来的,很巧妙。做的人大概是用一个程式把文本切割,分配到每页图像下。
ctext wiki的《全唐文》是同样做法。你有兴致弄《全唐文》吗?我手上有一个同样的文本,因为其中密密麻麻都是私用字,替换了许久只是寸进,搁置了。
(2)东里本是从《四库全书》资料库导出的,有些字是特异的异体字(作为字体保护),不必管它,替换为通行字就是。
你看到我在上面发的这条吗?
【<子部釋家類前言>】
梁院考緒作七錄。
院考緒—>阮孝緖
四庫提要 子部四十五 類書類一 蒙求集註 二卷
考李匡又資暇集。稱宗人瀚作蒙求。
“又”应为“乂”。应该是OCR错误。
賈誼忌鵬句。鵬賦無忌字。則引孔臧鴞賦賈生有識之士忌前鵬焉以明之。
三个“鵬”应为“鵩”。应该是OCR错误?
另外,想找“世説新語”的提要,结果没搜索到。原来这个版本用的是“世說新語”
說 是否 应全部替换为 説?
至于避讳字,我想找“弘明集”的提要,结果没搜索到,原来这个版本index.html 用的是“宏明集”(或许别的地方用的是“洪明集”)。电子版的优势本来就是便于搜索,所以避讳字我自己是发现一例替换一例的。
从这想起来,前几天翻看上古版的《三国志集解》标点本,还奇怪为什么很多应该是“曆”字却是“歷”,即便《史記·歷律志》这么明显的地方。也许是卢弼本人看的书都是这么避讳的、长年累月下来就熟视无睹了。
日本版、汉籍版“匡又”各出现两次,可以一概替换为“匡乂”。
我十分讨厌避讳字。不过避讳字回改,很难改得干净。例如山丘的丘,避孔子讳改成“邱”,中华本《东坡志林》就漏改了。“虎丘”变成“虎邱”,超级讨人厌。
改不改因人而异,我无所谓,有问题提出来而已。
不过,因为我自己的系统自带微软输入法会打出“世説新語”而不是“世說新語”,所以我维护的版本是会改为这个编码为8AAC的“説”而不是8AAA的“說”,使用上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