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相同的一句话在各词典里的不同译文

之前看过一本侯世达和桑德尔写的《表象与本质》,他们介绍了这本书的翻译过程。这俩作者在找中文译者时特意要求译者大胆改动原文以准确表达书本的内涵。他们花了很多心血来“汉化”这本书。侯世达还在序言中谈了他对严复信达雅的理解,蛮有意思的:

“准确性”究竟要如何定义,是尊重字面意思还是文字背后的意涵?

我没有接受过体系的翻译技能的训练。这个准确性相对于我来说——原话所携带的信息集合 → 翻译的处理之后 → 读者的水平所能理解的信息集合。这是个绝对化的理想情况,落实到具体时,因时因地因双方水平、需要、意图、译者的自身理解,又变成了个相对概念。

主观对客观的建模,中英所选取的历史条件、地域条件,环境世界的局部、人类社会的局部不同,此之上生长的人的思维、语言形成每一层的元素、数量、结构、作用关系、结果、目的都有差异。具体到不同的政经文等领域也不同。再落实到每一句话,背后的以上条件的层层有意识无意识的作用结果汇聚产出一句话,这句话有着语言发出者的的暗含意图、讽刺、模糊、笑点、倾向性、提供的选项、数量的方方面面的多层考虑。译者要考虑好双方的背景、水平,准确的把主次的信息排好,尽可能的把信息集合的主重点在允许的代价时间、形式内完成还原。

为了补功课,我搜了一下你提到的直译和意译,放到这里。

直译
翻译学术语。“意译”的对称。指较少照顾原文的风格文采,以及译文的通顺易懂,而严格遵循原文的句法和词义,逐字逐句地对译。直译的优点是忠实于原文,其中不少逐渐为读者所喜欢,如把英语armed to the teeth(全副武装)译成“武装到牙齿”;缺点是偏重于与原文的形似,有时会影响理解,如把英语Not A Through Street(此路不通)译成“不是一条通街”。

意译
翻译学术语。“直译”的对称。指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更多地追求译文的通顺易懂,并在风格文采上接近原文。意译偏重于与原文的神似,如把英语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把面包从某人的嘴里夺走)译成“炒鱿鱼”之类;但有时也会流于滥译。通过意译形成的词叫“意译词”,如汉语的“激光”是英语laser的意译,日语的“電話”(でんわ)是英语telephone的意译。

这5个例子

  1. 武装到牙齿,连牙齿也武装,配上装甲、武器
  2. 不是一条能够通行的路,个人观感不如“此路不通”调整了
  3. 把我赖以为生的面包从嘴里拿走。这句好像直译,以及我没大明白外国人是怎么把这句话跟生计产生关系的。。。。
  4. laser,没搞懂英文laser为什么是laser,只是发明个新词用来标志不同?原来是缩略语。。“ 1960s acronym from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on the pattern of maser.”中文的“激光”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构词:激描述了产生的方式、现象,进行组合:原子激发的光束。
  5. telephone,如果我认知没错的话,telephone应该翻译成远程通信设备、比如,你有远通吗?你有远信吗?你有远话吗?而不是其组成设备构成、通信单位特点的“电话”。

关于面包那个,我手头版本牛高阶10说

to take away somebody’s job so that they are no longer able to earn enough money to live剥夺某人的生计;砸某人的饭碗

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直观的理解就是:到嘴的肉给我抢走了、煮熟的鸭子飞了。可能对外国人来说面包是赖以生存的?所以是断了生计?

再看牛津的lexico的翻译

Deprive (people) of their livings by competition or unfair working practices.

  1. ‘nobody’s doing the country any favours by taking the bread out of the mouths of students’
  2. ‘he declared it would be better to get fair wages than see the bread taken out of our mouths’
  3. ‘Public funds rest upon taxation: they take the bread out of people’s mouths, willing or no.’

即特指竞争或手段剥夺了别人赖以为生的工作。虎口夺食强调的是虎,那么只用夺食这个翻译呢?抢我的饭吃?如果是涉及政府和群众,民不聊生?

我目前处于学习如何使用英语,所以个人立场偏向于理解原文,而不是翻译本身的艺术了。。所以翻译成此路不通只能帮助我理解含义,但是我的目的就是学习使用、习惯语言工具本身,而不是中文如何通畅,于是需求不同、导致喜好不同,我就没那么在意中文更好的翻译是什么了。

离题万里,最后回到准确性上,就是原文的语言结构所表现的信息集合。而有时直译的字面意思更准确,因为可能一对多暗含很多意思,有时意译的理解更准确,因为受众的英文、中文水平决定了需要意译。完全看翻译的双方水平、需求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此时其普遍性不再是主要矛盾,而特殊性才是。

2 个赞

英日词典用多了就会觉得国内英汉词典还是徘徊在老路上,比如:翻来覆去考虑某个例句该怎么译。
其实完全可以字面原义和引申义一并译出,有必要的再加上文化注解不是就可以完美解决了吗?
抓取精髓的译文或许专家们会直呼过瘾,但是一般读者看不明白来龙去脉;翻得太过直白又会被人笑下里巴人。
如果一定要取其一的话,我个人宁愿选择下里巴人式的翻译。信、达、雅中信是始终是第一位的,字面意思理解了,读者自可以自己加工成更好的译文,不需要英语专业出身的编者每时每刻都展示其汉语功底。

放一张英日词典的解释。完美平衡了各点。还包含了英汉词典都不收的很多语法信息。
image

3 个赞

日本的英语词典能这么做,跟他们的词典基本都是本土出版社出版有很大关系吧。中国的主流英汉词典大部分都是英国词典翻译来的双解,翻译原著这一步就限制了很多发挥。反过来看汉英词典(如汉英大词典第三版),就类似于你截图中的英日辞典,会给出多种翻译,有的意译有的直译(汉英有些词汇会给出大量近义词句,这是因为词典的设计目的不同)
image

1 个赞

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所谓本土出版的词典依旧是同样的编法,和是不是编译的无关。比如新英汉、英汉大、外研社英汉等也是一样的处理方法。改编中的英汉大3、新英汉等估计依旧还是因循这个做法。这个贴子中的讨论也是一样的,A恰当B欠妥C太抽象D错误,或是想了一晚上想出了更妙的译文云云。字面义加引申义加注解就可以完全地规避这个问题,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初学还是高级)与需要(理解即可还是正规翻译)来产出更好的汉语译文,不需要英语专业出身的编者们代劳。

另外你举的是词条的释义,不是例句和成语的。词条释义的话,除了特定的术语,只要是外语类词典都会给出两个以上释义。而且还是汉英的,完全没有参照性。
顺便吐糟一下吴光华复制黏贴的汉英大,看上去好像信息好多,其实基本只是罗列各家译法,并没有说明有什么区别,什么场合用什么译法最贴切。像lick all creation这种译法,明显是不能搬过来直接用的。所以,若没有相当的英语功底,查汉英大并不会为你的翻译或写作提供多大的帮助。

贴一个日语的近义词「無比」的和英大辞典的释义。对译词只给出incomparable,但下文中用丰富的例句展示了各种译法,尤其是译为most, best的例句,相当有参考性。避免读者生搬硬套那些对译词。

2 个赞

国内自己出版的词典确实很少见到这样编写的。甚至连引申义和注解比较多的韦氏高阶,在双解版翻译的时候也没有把原版那些引申注解翻译出来,可能觉得太啰嗦?

汉英词典还好,你可以比较一下这本:

我浅显地总结一下日本词典特色:

1.词典制作历史悠久,编辑形成固定模式。这些出版社出版英和词典的历史已逾百年(三省堂1922年,大修馆1929年,你用来举例的研究社新英和/和英大辞典初版1927年);装帧方式也是80年代以前就定型了,小型辞典的标准版清一色B6硬壳软精装,所以可以把编纂的精力集中在改订上;

2.词典市场竞争激烈,且定价普遍较高。日本小型词典定价普遍在4000日元左右(中型词典则是五位数左右起步,比如研究社英和/和英大定价是含税19800日元,相当于1000人民币,广辞苑9180日元),而且因为是行业惯例,基本不会靠低价作为卖点;
同时,资历较深的这六七家出版社(三省堂、小学馆、大修馆、研究社、学研、旺文社等)都把辞典作为出版社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因此可以看到这几家出版社的小型辞典普遍品类丰富、改订频繁,并且各有卖点。同样在词典方面以私有企业为主导的英美,各家却反而渐显颓势,业务都快干不下去了。

3.正如上一段所说,日本没有国家统一编纂的辞典(如中国、韩国等),也不以学术机构为主导(如英国),而是由私有化企业为主导。本来这并不算优势,但是得益于日本经济发展,这反而促进了词典质量的进步,可以算是日本特色了;反过来说,如果经济倒退,日本辞典的质量下滑得也会更快。

当然,这只是解释当下中国词典不如日本的客观原因,说明发展中国家在物质条件限制下,对上层建筑的消费能力和追求客观上不如发达国家。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学习先进经验,成为更加强大的后起之秀。尤其在电子化时代下,词典有着远远更大的发展空间,改订词典和扩增内容都轻而易举(中型和大型词典普遍开始放弃纸质版了)。

2 个赞

仅吐糟吴光华的几本,基本都是同样的同容。词条是很多,基本用不上。新世纪确实质量有进步,不过我贴出来的和英大是已经是20年前的版本了。只能说还是差距巨大。

1 个赞

词典的出版最主要的动机政治、商业等,看出版时的环境如何。以政治为主,信息容易不全偏好明显等,但选出来的这部分质量比较高。而作为商业,其本身的质量只是其中一个作用影响因子:更重要的是选对人群,决定排版,如何广告、分发、恰当的决定页数、数量,分配各个环节的蛋糕是多少等等。

应该说我们讨论词典的好坏时是不计成本的仅就英语本身的,而商业公司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能够“变现”的知识。这个变现不仅包括变成钱,还包括变成词典。而我们讨论的不管有多好,可能最后只能讨论边边角角,也不能最后整合进一部字典。

这就是可能顺应了某个学科的规律,但没有顺应世界的多个领域的规律。

咱这论坛啥时候出一版自己的字典啊,可以分为借鉴的个人研究版以及可选版权的跟其他竞争的上市版。。。

这么多字典、资源分散到各处,用也是能用,冗余信息太多了。。

2 个赞

日本词典的框架已经差不多定型了,我买来genius5(14年)之后发现跟第三版(01年)在释义方面基本没区别,在网上找来改订版(94年)的内页图,对比来看也基本相同。毕竟词就是那么个意思,人家上世纪20年代开始整,基础的内容已经要改无可改了,除非出新系列 :joy:

1 个赞

谢谢总结,加一些我的观点。

历史其实中国也不差的,英汉大、汉英大之前的就有梁实秋的远东英汉大、林语堂的当代汉英词典,还有商务馆的几册,历史都不浅的。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断层了。但即使是后出的英汉大、汉英大也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了,所谓的新版也是小修小补。至于吴光华的那本,我发现的错误都没有得到订正,基本可以认为就是只加不补。英汉大这一点上稍微认真一些。

这点不认同。5000甚至10000日元在日本的收入水平来看根本不贵,日本大学使用的一般的薄薄的教科书就要2-3000左右,一本词典也就是两三本教材的价格。而且这个价格几十年基本不变,倒是国内的词典越卖越贵。当然这里有通缩通胀方面的原因。另外没有国家的词典是以低价为卖点的。并且目前日本的辞典几乎就等于免费开放了,高等教育机构都会购入japanknowledge,常见的词典Kotobank也基本都收录。

这才是关键所在!问题不在历史啊价格上,是在编写的理念和思路上。目前最优秀的wisdom、o-lex等等都是2000年后才出的第一版,全靠特色出位。连不太出名的e-gate被外研社引进后加工成《多功能》后都被奉为经典。genius引入的是译文中加语法说明的新方法,wisdom则继承genius的特色并完全使用语料库来编排,o-lex的则有planet board等创新。像大家都需要的辨析啊文化信息什么的,在日本无论小型大型都有收录,国内到目前都很少,有的也就是加个几十条意思意思。这才是差距所在。
(下例是o-lex中收录的在某高中当老师应该用什么介词)

其实正相反,日本的词典编辑虽然是出版社的名头,但基本都是学术机构主导的,而且都是学术界的知名人士亲自操刀。许多编者都在前言后记中写了编写词条时遇到的各种难题。像新明解的释义有些怪的地方就是因为编者之一执意要这么写。国内的话主编挂个名,后面的活就丢给研究生或青年教师来搞,最后看一眼美其名曰审定。真正翻开编辑看看没几个认识的。所以质量参差。
至于与经济的关系,国内经济早就发展了,但是编写理念和方法和几十年前基本没有区别。还是一个词,几个释义,加点例句,最多在释义和例句的翻译上下点功夫。新英汉和英汉大如果再出新版估计也是同样的结构。而且还卖不过国外引进的牛津、朗文,一来人家名气大,二来编起来也省事。
相反日本经济萧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甚至有传岩波书店业绩一不好就出广辞苑。编写词典虽然需要财力物力但是不是光投钱就能搞定的,还是要有质量、有特色、有创新。这一点上欧美的词典在日本就基本卖不出去,因为它们有的日本编的都有。

所以,不如日本的原因,我个人觉得:一是创新,二是态度。别的都只是小因素。

2 个赞

日本辞典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教材绑定的(比如用高中生如果用大修馆的教材,学校就会要求购买大修馆的词典),这也是让日本人使用辞典频率更高的因素之一;但是我觉得实体辞典其实在日本也越来越不好卖了,不说三省堂的书现在开始出各种颜色版本,像小学馆的例解学习还要搞个机器猫联名版(不过真的很精致,虽然我买的是非联名版)。

我说的价格问题,体现的不光是消费能力的问题,而是想说日本书籍价格高本来就意味着背后的成本高:直接来看有设计印刷的成本、雇佣编者的成本、宣传的成本,间接来看更多的是各种教育成本、生活成本,最后综合起来自然是赚得更多、花得更多了。

中国人编词典相对没那么积极和引进外国词典关系很大,但毕竟这种东西就是先来后到,先来者自然会产生很大惯性。OED第一版1928年才完整出完、牛高1948年才出第一版,此时日本本土已经有好几家本土词典占领市场,而中国还在抗战;后来一直到70年代都以学习俄语为主,而89年牛津就已经推出久负盛名的牛高4了,台湾的远东词典也没法直接为大陆所用,引进外国词典几乎是必然的。

对于中国的词典,“破局”的方法应该在于创新体例和形式,然而体例和形式对于国有的、成熟的东西来说反而是最难改变的(理论上说,国企最适合不需要太迎合消费者的基础工程和难以直接获得回报的高新科技)。我想如果真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就要在纸质书没落的前夜,直接推翻(已经没什么人直接用的)传统词典,而重做一个类似于词典的词汇汇编计划,把词典变成旧时代的产物,而不是让词典顺应新时代(而且这个计划多半是教育改革的附属品)。当然,现在纸质书还没到昨日黄花的地步,所以这些内容还为时尚早 :joy:

这两段事实和逻辑上都不通的吧。

选择需求量少,资金投入就少。→现时经济环境和各种条件都比文革好,但还是弄出来的东西不如文革。→所以是文革时候需求大?还是文革时投入的资金比现时多?
现在对英汉类词典的需要远大于以前,编者的待遇和地位都有提高,电脑和网络的发展对编写也有很大帮助。所以我说,态度认不认真是关键。还有理念上还是没有进步怪不到需要和投入上吧。倒是当年传教士编汉语词典,都是虔心为了传教布道。

日本的词典创新是因为战后美国的关系?倒不是说完全没关系,经济上的发展也有一些帮助,把词典也归在美国的头上就相当牵强了。出版社出版什么词典,投入多少资金,谁来操刀,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理念,这些方面无论关系再怎么好美国也管不着,最多是驻日的美国人比较多,native speaker容易找罢了。战后初期一段时间出版界是有美方审核制度存在过,但也只是短暂的时期,期间美国是把日本看作接管的敌方看待的,只插嘴不帮忙。或许可以获得一些西方的编写资金援助或出版社间的合作(也只是猜测),但本质上都只是出版社的商业行为。
况且我举的几册都是2000年后出现的新成果,也不是战后时期的词典。这差距和美国还真没啥关系。

3 个赞

我觉得到今时今日,还是遵顼老的思路,没有创新其实就是思想僵化。你的东西质量好、有特色,在中国肯定是会口口相传的。事实上牛4出现之前商务馆的现代英汉汉英卖得相当好的,我家也有。但是牛4一引进,差距出来了自然大家就不买账了。同样价格肯定不选现代英汉。
同样是英汉类的大词典,最后大家还是用英汉大词典。因为质量有保证。
像编辑方法、结构、收录内容现在要借鉴一下相当容易。论坛中这么多现成的词典,文本也可以导出,要每一本选一些精华加到自己编的东西中来其实很简单。只是没人做。

谢谢你帮我挑错漏。

你们上面关于日本出版社的信息给了我很大补充。

你提到的这些问题,我的上段回复,以及上上段回复(31楼),都提到了“政治、经济”。即主次矛盾中起决定性是政,政决定不怎么管,才考虑商业。

很显然那10年前后的那段日子,弱势群体的知识分子从大棒和萝卜两方面,即惩罚和信仰、前途考虑都会好好写书。而现在,垄断领导影响政策、垄断群众信息源打的广告、垄断渠道分蛋糕的投入,比在投入到质量上更有回报,赚钱是商业的首要目标,质量只是可以选的手段方式。我们以为人家赚的是书费,其实这只是芝麻,人家有更大的西瓜可以选择,还有弯弯绕巩固城池。

不然我们可以试着打通这个链条,自己组织一批人修成一部可以卖的电子词典,看看这条路上有多少妖魔鬼怪。

至于态度,态度是某个环节的表现,而人的态度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其他作用因素的产物。

又或者说,我们俩的对质量的态度好吧,我们能做出来一个词典吗?

日本这个,日本的地理和历史决定了日本会有钱,跟人没有关系,不是这个也是那个人创新出来。而最近日本为什么有钱的直接原因就是美国养壮的狗,那是怕中苏挤占美的生存空间。所以也可一说是因为中苏,所以日本有钱,万物都是有联系的。你提到的商业行为,是因为这样的商业行为能赚钱,而国内不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有的人有更好的选择,有的人这么做会亏本。而为什么有这样的商业行为,为什么国内没有,只是态度的选择喜好吗?

你看,我们愿不愿意试一试呢?

还写了很多,觉得政治不正确,我希望这个论坛长久些,就简单回复啦。

可以分享一下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的这个排版吗,我刚刚看我的,“无比”居然有个序号①,太不合理了。

1 个赞

谢谢讨论,只是觉得你文中有许多无法证伪的结论(成见)。

比如:

一般都认为十年间是文化浩劫,Chairman Mao说的就是真理,臭老九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孔乙己。做出什么成果反而会被打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说不定命都不保。所以说之前你说的文革时期的作品比现在的更好这一点有等商榷。
以前能上大学的就只有极少数,那能著书立说的就更少,所以品质上有一定的保证。目前的情况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教科书也好学术论文也好都是鱼龙混杂,所以看上去好像整体水平被拉低了,好的还是好的,经典的也不少。晦涩难懂又没什么养份的不看便是。

这点各国包括日本也一样的,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比我国更甚。日本出版词典当然也是为了赚钱。当年经济增长和其后的泡沫经济,日本也是纸醉金迷,资金投入到炒房炒股或其它,出版书籍都是只能温饱,从来都是不充裕的,现在是以前也是。赚钱没什么不光彩的,质量高卖得好,如英汉大、现汉这种发行都是几十甚至几百万的,完全能够平衡的。
倒是学术专著,从来都是亏本买卖。大部分专著的出版都是作者自己申请经费,出版收益都是负的。

我没有说态度好就能编出词典,但是参与编写词典的人员不能再因循几十年前的编法,更不能做个外包全交给小白研究生自己挂个名。国内自编的外语-汉译类词典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但是不要说求创新了,光质量上能过得去的,不误人子弟的也就几种。我并没有说英日类词典的成功都归功于日本人态度认真,但是他们编得确实更认真。

首先,社会是极复杂的,虽然有一定关联,但没有这么多的必然,只是有关。盛极必衰的事多的去了,哪个地理位置就一定会有钱,哪个位置就一定穷?换一个元首好牌打到稀烂的多的是。台湾如果不是蒋经国,可能到今天还在戒严呢。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你只是片面地看重了地利的部分。同样的环境韩国就逊色许多。目前日本经济的衰退也不是一两个政治因素造就的。
我说了,日本经济发展和美国不是完全没关系,和战后历史自然也分不开,但是硬要把它们强行和词典质量好和创新也拉上关系就很牵强了。二来也不是越有钱的国家词典质量就越好。
尤其是创新,就是一个idea的问题。比如欧美先想到的双色套印加彩页到后来的全彩,构建语料库,core meaning集合,又或者字母位置上抠个洞。日本有日本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同时很快地吸收了欧美的特色,并且做到更细致,所以oald等在日本完全没市场。反观国内的英汉词典有什么大的变化吗?几乎没有。新英汉4质量其实可以,但是和我当年买的外研社现代英汉的差别大概就在于收词、释义、例句多了些,封面好看一些,价格贵一些,别的几乎还是老的那一套,所以自然连oald也打不过。其实我一直很期望译文的新英汉和新日汉有新的突破,如果他们多吸收些别人已有的优势(说难听点直接抄也可以,各种好的拼到一起你就是最好的),再加些自己的创新,着重解决中国人学英语遇到的困难,完全可以和国外的词典抗衡的。

另外我不喜欢动不动就xx爹、xx狗什么的。当年中国繁盛各国来朝贡,也没见人说我们就是你中国爹,你是我们中国狗。

1 个赞

从事实看,知识分子确实是放弃了人的综合领域的主次的筛选仅在某一领域深耕。有其单一依赖的脆弱性。而且这个评价是毛评价的,毛作为当前最后一个万岁,做到这种程度,别人都不如他,他自然基于他是水平说谁不行都是主观也客观的的。

知识分子被打倒这个事,就如同明星帅哥吴亦凡被羁押一样,被打倒是因为知识还是因为这个人的其他行为,被收监是因为明星、因为帅还是因为强奸?事实是怎样,我周围没有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而其他的口径都是利益的博弈后果,被打倒的一波人重新回到了舞台,不批判毛怎么证明自己正确。

毛带领的国家人民究竟是本可以更好却只给一点给百姓让百姓感恩戴德,还是本来会更差他力挽狂澜才让损失降的比较低却还是让百姓吐槽,我无法判断。接触不到方方面面的博弈,看得就只有周围的信息,这样的我只能得出,就书籍,基于我的经验,那个年代写的更让人看懂,是想帮助我。如果涉及概括范围扩大,那么其实上面我写了,就是基于史记、马哲、形式逻辑、高数等教科书,词典类的我没有涉及,属于未经验证的类推。不过猜一猜,由于词典有充分的竞争,所以我会选刚出版的国外的。我选国外的倾向性,基于各种奶粉、老碳酸菜、电子设备的国外质量、价格、研发。他们老祖宗早早的抢劫了全世界,所以人家子孙活该享受生活,我选国外不是因为国外,而是因为质量好往往和国外有更大可能性,人家发展的早、发展的快、物质水平决定上层建筑是必然整体水平要高的,不用费心付出筛选成本。同样的我看文革甚至从建国前的毛写的马原讲义,也是基于这样。那时的物质水平,尤其是作者的物质水平,是远远高于当时的其他人的,而其道德水平也高。他能力说明了他可以出好书,他道德水平高,说明了他愿意把好的写给读者看。现在人的经济更好了,人也知道的更多了,可他不乐意花时间写给你啊,可是大家在选择鱼和熊掌的时候,财阀、学阀选的是谁?没有政治的约束力,隔一段时间高校教授就闹出绯闻,或者说政治的约束条件仅仅是不出事,而不是不做这样的事。

学术专著要么是当下产生收益,要么是当下亏本但长远产生收益,这时候不能强调收益是负的,因为收益不仅有当下的钱,还有未来兑现价值的机会、可能性。我就很讨厌一个人说自己辛苦,搞笑呢,咋不说得到了什么,为啥不选择别辛苦呢。典型的虚伪。

我不是强调态度是充分条件,我是强调态度只是他们可选的工具,人家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赚的更多,为啥要投入时间为了读者去牺牲自己。读者可不都是你我这个论坛里大部分愿意分享、协作的人。这个论坛只是小众社团。而且你对他们有期待是没用的,“你”类似的人的数量需求少,少到他们在考虑这个事的时候,不如干别的。你说需求多是相对于过去,但是你的需求是“更好”,需要“更好”的人愿意付出的代价总和分摊到每个利益链条使得这本书能做出来的时候,市场的事实是这么做不如其他选项更吸引人。而日本人钱多,钱多就是优势,钱多亡国的南宋,但是架不住那时候文化水平却是好啊,日本不能像它本来的那么大规模的发展军事,多余出来的钱更投入到文化上,不是词典也是其他,不是这个人也是那个人,不是这家词典也会是那家词典。你说他们态度好,态度好是因为回馈丰厚,是因为基础丰厚,仓廪实当然有闲心。我们人均收入这么差,需求是不是要逐层上升?我们收入分布贫富差距这么大,富、贵、需要学英文的直接出国了,有钱的教给国外了,没钱的称不起你提到的“态度更好的字典”的市场回馈。

美欧中日德英印法。GDP排名的前几这几个地方,是不是大体大概率自古以来就是有钱的地方。

韩国逊色,韩国多大地方,它跟日本一样大么?一个中国省的地方排世界第10。。什么叫逊色很多。

你提到的idea的问题,只是个整个过程的一个开端。日本可以这么搞有他们的气候,我们想这么搞,我们有这个态度,可是落实呢,出一本词典呢?等到哪一天我们也能搞出一本词典的时候,那时的我们可能就有更好的选择了,可能事情变化的就和他们一样了。这就是我说的,有态度的我们做不出来,能做出来的不需要选这样的更好的态度,因为他们忙着陪领导忙着打广告忙着跟渠道商分好蛋糕、靠这个生存的更好。他们没啥动力这么做。

至于什么爹,什么狗,这是客观存在的,我某些用词让你不舒适,感谢你的建议,我会注意。不过我还是想提醒各位,善良不意味着让自己脆弱,友好不意味着躲避世界的真实的残酷。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日本首相在川普面前也要卑躬屈膝,谁是衣食父母,谁是谁的狗,这还是算文明的语言了,真正死掉的美国总统、韩国总统、整下台日本首相,可是活的连狗都不如,所以和风花雪月的美好用词相比,我用词比较粗鲁,可是和这个世界相比,我用词还是比较保守的。

基于这一条我觉得就没有什么可评论的了,或许我们三观不合。下面有关国外的内容同理。即你所例的一些例子或事实很多都是基于你个人的推测,如果事实是反的那完全就是反例。
比如这十年浩劫,你没听过亲身经历过的人描述,却选择认为是被打倒后来上台的抹黑那我也没办法。一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二我是你也不会信我,因为立场和三观就不合。不过你要用吴亦凡的例子来类比当时千千万万被迫害的知识分子我也真是无话可说。
至少我父母、亲属以及长辈大都健在,偶尔听他们说到这段都是不堪的回忆。还有一些迫害死了还要剖尸找敌台发报机的之类荒唐的事可是当时发生而非后来抹黑的。

说过了勿以偏概全。书籍也是这样,现在的书籍数量是以前的几倍甚至几十几百倍,经典不见得比以前少,但是糟粕也多了所以你的印象就变差。
你说的教授绯闻或是官场丑闻等等都是自古就有,只不过没有网络,以前电视都没有没人知道而已。而且现在教授的数量至少是以前的十倍以上,所以是不是更差了,还是只是等比例,甚至是变好了,你得用数字说话。

还真不是,有钱第一不能看GDP,请看人均。这样中印先要踢出去。人家列支敦士登那种才叫有钱。
若要说自古,美国建国多久?日本以前有钱吗?明治维新以后才有的1868年,欧洲列国不分上下,沙俄哪儿去了。所以说了你举例的国家至少有1/3和是你的结论不合的。所以先看看这个结论对不对再推导。

卑躬屈膝是指什么?如果是指无法强势起来的话,能不在美国总统前卑躬屈膝的元首也还真没几个。美国或日本下台的首相我没听说谁活的连狗都不如的,一个个活蹦乱跳。韩国或许是,那也不是因为他/她没有听你所谓的美国爹的话所以得到这个待遇,是韩国政治环境的原因。并且这和你称某某国是xx狗有什么语境上的关联吗?完全看不到。

好了,不用回复了,都和主题差得十万八千里了。我说的你肯定也听不进去,你说的我也不认同,就这样吧。

1 个赞

你先在翻译贴里说,决定词典质量的不是历史和价格,而是思路和理念。

我觉得你不能这么误导大家。所以我来补充一下事实。

事实是屁股决定脑袋,而不是脑袋决定屁股。你妈妈吃的上饭有个美好的爱人才能生的白白胖胖的你。

你跟我,以及在论坛里说,字典是根之木,开的花不漂亮是因为树不想好好开,跟土壤气候施肥阳光无关,说什么中国经济水平也好,仅仅是理念不行。

你自己就自相矛盾啊,你一会说中国经济水平好只是理念不行,一会又说中国人均GDP不好,踢出有钱的国家。

我跟你说了起决定因素的政治经济起作用,证据就是你认为的局部事实你周围被迫害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权力处在政治的攻击的目标。你难道要跟我说只是他们脑袋理念思想idea不行所以被迫害,跟政治经济没关系?

你说什么现在国内经济经典的也多,那你在吐槽国内的词典理念不行???

你自己可以以偏概全根据自己周围认识的局部事实推,用你的话妄加猜测,选择相信?

我补充下自己知道的事实,然后供大家参考,描绘出更全面的国家?有刮风有下雨。你就直接要闭关锁国要求我不能回了??

我相信更多的角度、信息会补全偏见。这是我感谢你的原因。

你说你祖上的被整是你认为的事实,我说我周围的日子没啥太大的变化就成了我不顾事实妄加猜测选择相信了?

邓被毛整是事实,把华挤掉事实。哪个人都不是神,找点错的地方搞一搞很简单啊,怎么邓批判回毛就变成是我的猜测,事实是反例?

我信不信你是要看事实和逻辑的,你给出的根据和你的结论是矛盾的,正是因为我相信你的论据,所以我才认为你的结论都误导人到边了。

扯理念扯创新,那要在政治经济这些主要作用因素决定性因素之后才考虑,中日政治经济就不是一个水平,你竟然睁着眼说瞎话,说什么中日经济都好,关键不是价格历史而是理念创新。

你是不是忘了中国一半人可支配的月收入不到1000,你告诉我怎么跟日本比?什么叫历史和价格不起作用,只是因为理念创新意识?

你说的书籍比例问题就很搞笑,我都说了行政渠道广告都垄断了,我小学到大学用哪个老师教材都是学校老师指定的,你告诉我书籍有经典,只是比例少,那发展了几十年,难道书能没有经典的?可那经典我又读不到有什么用,中央内参,院士手把手教你的知识水平更高,你能学到吗?这就是我说的,两极分化,人家富贵的出国学英语,穷的市场撑不起来更好的词典,你直接来了个跟价格经济政治历史没关系,只跟理念有关系。理念能让你的家人避免文革吗?扯淡呢,我们讨论词典怎么学英语就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你非得否定经济历史环境的作用,你是不生活在地球里?

我说国内因为一切向钱看,书籍我直接看过去的。你给我来个现在的也有更好的。也有?只是很少?只是院士门阀们的言传身授?只是高官的门客内政?然后非得举出个大势下的小波浪来否定大势,主次你都不想分了,只想拿出局部来否定全部来捍卫自己的观点了,那你自己觉得呢?你用少量的来否定全部的大体主体,这跟以偏概全是什么关系?

你一边为过去的清白的知识分子叫屈,一边又说绯闻自古都有。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好东西是更孤立分隔固化的,所以绯闻这种丑事越来越多,好好做词典这种事越来越少。你说什么媒体,意思是以前人言可畏没有监督没有渠道?

你自己举着红旗反红旗,不拿数据让我拿数据,你说词典跟中日经济历史无关的时候,你拿出事实数据来告诉我,所谓的中国经济和日本一样都是好的,只是理念的问题,你所谓的2000年的词典,那是日本和中国经济有没有差别,现在有没有差别,你心里应该有数啊。你是怎么说出词典跟政治经济无关的。

还举各种单独的特例,马克思还背叛了自己的地主阶级呢,所以地主的儿子都是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人?

我不清楚你是怎么睁眼说瞎话的。

至于自古,全世界就这么几个出名的地方,你看看几千年哪些国家排在前面。你的意思日本以前很穷?你提到的有三分之二的保持率不能说明问题?你就非得揪着特例、少数来否定?

一个单词还一词多义呢,所以我说一句话你就得告诉我我是错的,因为这个词还能有其他少量的用法,我说这几种情况都有可能,我这边的事实是这样,你就得给我来一句不行一切事实按照你那边来,不仅太阳只有一个,全中国的事实也只有一个,你那边下雨我这边出太阳就是错的,就是我选择性相信,就是我妄加猜测。你来一句下雨是真理,就跟天有关系,我说主要是季节地理,你非得举几个特殊例子,非得说中日的环境是一样的,日本好中国不行就是因为中国理念,跟历史,价格没关系?

美国总统是光明世界里权利最大的人了,就这样的人一次次频繁的死亡,你又告诉我也有活着的啊。他死亡率高对不对,高出一大截是不是?明规则权力最大的人都活的这么残酷,我不太明白你是怎么觉得我说日本是美国的狗,你为什么还觉得被冒犯?说日本狗是为了阐述日本为什么富,一个是地理本来自古就是好地方,而来最近几十年被美国当狗。它富了才能物质提升,上层的需求才能开始考虑,上层的政治军事由它爹说了算,它自己只能把钱转到文化作为自己武装自己侵略别人的手段。是在为你说日本词典跟历史经济价格这些大德曰生的决定性因素无关作为论据支撑。

还啥欧美日本是因为理念创新思想,人家老祖宗八国联军侵华,全世界殖民贩卖黑奴赚了钱,祖宗留够了遗产,不用天天愁每天加班身体扛不住,吃啥喝啥,凭啥他们会创新不过你一个用中文的穷国家。

你不尊重我在先对我进行不合理的要求,攻击完我还让我闭嘴,所以我不会按照你的要求不回复。但是我尊重你的选择,你可以拉黑我。

最后我欢迎任何的批评和回复,我知道真理不怕大家知道和辩论,能被攻击倒的是脆弱,而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