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相同的一句话在各词典里的不同译文

今天遇到了一个词典翻译的问题,出于好奇想比较一下其他词典的翻译质量。于是从各个词典有交集(有相同原文)的那部分入手,提取了本坛强大的SIO词典里的译文。总共提取出将近8万组有不同译文的例句,现摘录几组差异比较明显的。先声明一下,这不是全面客观的比较。

附上所有提取出来的译文,供大家参考。
译文比较.xlsx (10.9 MB)

10 个赞

放在一起,相形见绌,反映了译者的中英文水平。同时也说明,词典编撰是非常严谨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出版权威词典。

Two thousand—and that’s my bottom line! 两千块 ── 这是我的底价!(译文欠妥
Two thousand—and that’s my bottom line! 两千块,不能再低了!(译文准确
two slices of rye bread 两片黑面包(译文欠妥
two slices of rye bread. 两片黑麦面包 (译文准确
Beauty is only skin deep. 美貌只是皮相。(译文欠妥
Beauty is only skin deep. 美貌只是肤浅的东西。(译文相当欠妥
Beauty is only skin-deep. 美貌只是表面的。(译文欠妥

“Beauty is only skin-deep”. 这是句谚语。按字面翻译,应该是“美貌只是(皮肤)外表”。比喻“人的内在性格要比其外在相貌重要”。所以翻译成 “不能以貌取人” 比较符合中英习惯。

2 个赞

我倒觉得“美貌只是皮相。”更好。既是意译,又是直译。

也可以,但是我认为,“外表”更加体现了“外在”之意,虽然“皮相”也暗指“外表”。

1 个赞

我个人觉得,问题在“我的底线!”,是英文的“直译”,没有真正反映其要传达的意思。

最著名的例子是:“知识爆炸”是英文“knowledge explosion”的“直译”. 第一个译者,不明白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知识激增”。但是,久了,大家也接受了。

1 个赞

我随便搜了一下,“底线”和“最低价”是可以相近的,但是“底线”和“底价”通常不一样

  • “底价”一般听到的是开始作为基准点往上升的竞拍用的词
  • 而这里的bottom line用最低价这个词更合适中文的习惯,或者直接翻译成“最低2000!”

在这个例子里,如果换成“2000块,这是我能提供的最低价。”或者“2000件, 想从我这订这是底线”,主观不感觉什么奇怪,一个最低表明不能再低了,一个底价、底线表明这是我们交易的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这个线不能跨过,就是底线、底价的含义。

英文的描述比较客观,仅仅指这是我们成交的需要满足的我的最低条件,是我的最低价。让你思考的时候你会回到自己身上,暗含着:你可以不买。

而中文的省略和代替思考的直接定义:不能再低了!这样容易混淆到底是“我接受的条件不能再低了!”还是“你不能再把价叫低了”,这很模糊而且给对方默认的前提是只有成交而不提可以不成交。利用这种模糊性对对方的选择进行焦点转移、掩盖、三人成虎的第一遍潜移默化的洗脑,但同时又不露声色的隐藏了自己耍的小手段,这在我看来是一个进攻性很强,很有手腕、老奸巨猾的一个人所说的话。这对我来讲,很不道德。。当然有人可以认为生意就是生意,谈判就是艺术。。

knowledge explosion,知识爆炸更形象生动,知识激增更学术些。这个知识爆炸是指社会总研究出的知识的发展增速指数爆炸一样的从一个点扩增的非常快,碎片扩散占据的空间非常大。对应激、增。很形象啊。。

我脑回路比较简单,韦氏高阶那句“两个半拉凑成一个整的”直接戳中我的笑点了,我觉得好可爱啊

话说“半拉”是不是北方方言啊?

2 个赞

刚才偶然看到柯林斯高阶alter词条下例句,两个版本(论坛里的overhaul版和物书堂提取第8版)的翻译有所不同:
They have never altered their programmes by a single day.
overhaul:他们一天也未变更过他们的节目。
第8版:他们的计划一天也没变过。

2 个赞

翻译首先要理解英文,然后用符合中文习惯的语言进行翻译。overhaul的译者好像把英文理解错了。我非常喜欢读老一辈英语教育家出的参考书。这或许是人们崇拜《牛四》的原因。

说到牛津四,在estate条目下有个the holy estate of matrimony,牛四翻译成“已婚状况”,麦克米伦翻译成“神圣的婚姻”,你们觉得哪个比较好

1 个赞

按Merriam-Webster,“holy matrimony”是指 “marriage in a religious ceremony” (formal)。
estate is a state of being,在“the holy estate of matrimony”里强调的是estate,所以我认为,牛四的翻译“已婚(状况)”是正确的。麦克米伦的翻译“神圣的婚姻”是错误的。

Update:
Matrimony is usually defined as marriage or the state of [being married], and sometimes as the ceremony of marriage. (source: The Definition of Matrimony and Marriage)

以牛四为中心和SIO里面的其他词典做了比较:

我只是挑出几个自己觉得不太好的地方,牛四整体水平有目共睹,不需要多说什么。

而且牛四自己对同一句话也有不同的翻译

附上所有例句(居然也有一万多个:smile:):
牛四例句中译VS其它.xlsx (1.3 MB)

2 个赞

牛四:the radiant sun 光辉灿烂的太阳。(正确翻译)
韦氏高阶: the radiant sun 明媚的阳光。(错误翻译)

我会这样翻译下面的:

I freely admit that I made a mistake. 我承认我犯了个错误。
Little by little the snow disappeared. 雪一点一点地融化了。

1 个赞

再补几句 :grinning:

1 个赞

牛四: beef: muscular strength 体力:
He’s got plenty of beef. 他力气很大。 (正确翻译,匹配英文)

英汉大词典: He’s got plenty of beef. 他肌肉发达。(不准确,如果放在这里比较)

但是,如果放在这里,是正确翻译:
ODE Living Online: beef: Flesh with well-developed muscle 发达的肌肉.
英汉大词典: He’s got plenty of beef. 他肌肉发达。(准确,匹配英文)

1 个赞





新世纪英汉大和柯林斯高阶同为COBUILD语料库+外研社翻译,但翻译的对比相当微妙,就这几个截图而言,整体上我觉得新世纪的翻译质量更高。

再补几句:

我水平比较菜,就不作评论了

翻译是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翻译感觉不出是翻译, 但糟糕的翻译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管怎样,准确性是最基本的,“意译”不能离开最初要表达的意思无限发挥。

关于第一句:

翻译确实如同其他很多领域一样,都是有自己庞大的体系、门槛、无尽的知识。

但翻译家只在某些方面通过了门槛,比常人人专业,但并意味着每一句翻译都是尽善尽美需要奉为圭臬不容置疑不能否定、不能讨论的。虽然在翻译的领域不能避免政治的影响,但就事论事,翻译就是有坏有好的。局部的翻译的否定、批评,不影响翻译名家的风范、水平、储备远高于常人。

第二句涉及充分和必要。搜了一下,恕在下无知,不知道是谁的名言。

一篇好的翻译感觉不出是翻译

是根据需求、权衡、取舍来的。

为了精确而牺牲习惯化表述,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完美的选项,那么就选择最需要的选项,如果精确是第一位需要的,那么是值得的。

而有的场景不需要精确的信息,比如文学主要是陶冶情操,感受语言的美,那么就无所谓严格对应信息集合,而把权衡的秤砣偏向了文学性的用语。

糟糕的翻译一眼就能看出来。

显性的错误是错误,隐性的错误也是错误。

举例:泰晤士报怎么一眼看出来是错误呢。

如果中英对照的一眼看出来,能看出多少、翻译倾向哪个,太依赖自己的中英文水平了,也是不容易看出来的。

上面的华尔街翻译成美国金融界在个人主观看来,就是个不准确的翻译。

翻译成美国资本主义力量的代表、美国财阀寡头更能体现华尔街最大的特点。而金融界反而装成了小白兔一样,好像美国还有别的界如科技界、人文界、文学界都能和金融界相提并论一样。政治、经济、文化,华尔街是前两个的复合体。又或者我上面的认知都是错的,美国真正的力量分布不是华尔街、政府、五角大楼,而是别的隐性的力量,所以作为翻译就更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认识水平去链接到自己不专业的领域去加工转化原材料,而应保留原文的信息,让读者自行抉择。

第三句非常赞同,翻译不能提供多个选项时,只有最后的一种版本,那么各个量的火候比例拿捏的要最符合读者的知识储备的水平。

1 个赞

不是名言,网上的。我只是觉得说的有道理,就引用了。为了避抄袭之嫌,故意加上引号。

要说名言嘛,“信,达, 雅”是翻译家严复的名言 (“译事三难:信、达、雅”)。 你肯定知道,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我赞同你的译文:“华尔街对这一消息迅速地作出了回应。” 比上面列出的三种翻译要好。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