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了一个词典翻译的问题,出于好奇想比较一下其他词典的翻译质量。于是从各个词典有交集(有相同原文)的那部分入手,提取了本坛强大的SIO词典里的译文。总共提取出将近8万组有不同译文的例句,现摘录几组差异比较明显的。先声明一下,这不是全面客观的比较。
附上所有提取出来的译文,供大家参考。
译文比较.xlsx (10.9 MB)
今天遇到了一个词典翻译的问题,出于好奇想比较一下其他词典的翻译质量。于是从各个词典有交集(有相同原文)的那部分入手,提取了本坛强大的SIO词典里的译文。总共提取出将近8万组有不同译文的例句,现摘录几组差异比较明显的。先声明一下,这不是全面客观的比较。
附上所有提取出来的译文,供大家参考。
译文比较.xlsx (10.9 MB)
放在一起,相形见绌,反映了译者的中英文水平。同时也说明,词典编撰是非常严谨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出版权威词典。
Two thousand—and that’s my bottom line! | 两千块 ── 这是我的底价!(译文欠妥) |
---|---|
Two thousand—and that’s my bottom line! | 两千块,不能再低了!(译文准确) |
two slices of rye bread | 两片黑面包(译文欠妥) |
---|---|
two slices of rye bread. | 两片黑麦面包 (译文准确) |
Beauty is only skin deep. | 美貌只是皮相。(译文欠妥) |
---|---|
Beauty is only skin deep. | 美貌只是肤浅的东西。(译文相当欠妥) |
Beauty is only skin-deep. | 美貌只是表面的。(译文欠妥) |
“Beauty is only skin-deep”. 这是句谚语。按字面翻译,应该是“美貌只是(皮肤)外表”。比喻“人的内在性格要比其外在相貌重要”。所以翻译成 “不能以貌取人” 比较符合中英习惯。
我倒觉得“美貌只是皮相。”更好。既是意译,又是直译。
Two thousand—and that’s my bottom line!
翻译要看目标条件集合的每个度量的需求是什么。
这个不考虑上下文的话,单纯这句话。能不能理解为
一个问题是2000能不能是数量上最少批次起购数量的谈判,而不只是单价金额。
一个问题是既然只在意义上寻找最似的句而不是严格词语尽量一一对应了,那么用最简短的翻译是不是更省时间?尤其给领导翻译,突出一个言简意赅,给领导省时间。“他说最低两千!”
又或者这个翻译是实时的,需要考虑其他,比如要故意给领导留出思考的时间故意翻译的繁杂多用词?这都要看场合具体分析啊。
从个人学英语用英语,而中文是不得已情况下的拐棍、交叉验证自己理解的工具的角度看,第一句译文看起来挺合适的。请问它译文欠妥的地方是?
也可以,但是我认为,“外表”更加体现了“外在”之意,虽然“皮相”也暗指“外表”。
我个人觉得,问题在“我的底线!”,是英文的“直译”,没有真正反映其要传达的意思。
最著名的例子是:“知识爆炸”是英文“knowledge explosion”的“直译”. 第一个译者,不明白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知识激增”。但是,久了,大家也接受了。
我随便搜了一下,“底线”和“最低价”是可以相近的,但是“底线”和“底价”通常不一样
在这个例子里,如果换成“2000块,这是我能提供的最低价。”或者“2000件, 想从我这订这是底线”,主观不感觉什么奇怪,一个最低表明不能再低了,一个底价、底线表明这是我们交易的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这个线不能跨过,就是底线、底价的含义。
英文的描述比较客观,仅仅指这是我们成交的需要满足的我的最低条件,是我的最低价。让你思考的时候你会回到自己身上,暗含着:你可以不买。
而中文的省略和代替思考的直接定义:不能再低了!这样容易混淆到底是“我接受的条件不能再低了!”还是“你不能再把价叫低了”,这很模糊而且给对方默认的前提是只有成交而不提可以不成交。利用这种模糊性对对方的选择进行焦点转移、掩盖、三人成虎的第一遍潜移默化的洗脑,但同时又不露声色的隐藏了自己耍的小手段,这在我看来是一个进攻性很强,很有手腕、老奸巨猾的一个人所说的话。这对我来讲,很不道德。。当然有人可以认为生意就是生意,谈判就是艺术。。
knowledge explosion,知识爆炸更形象生动,知识激增更学术些。这个知识爆炸是指社会总研究出的知识的发展增速指数爆炸一样的从一个点扩增的非常快,碎片扩散占据的空间非常大。对应激、增。很形象啊。。
我脑回路比较简单,韦氏高阶那句“两个半拉凑成一个整的”直接戳中我的笑点了,我觉得好可爱啊
话说“半拉”是不是北方方言啊?
刚才偶然看到柯林斯高阶alter词条下例句,两个版本(论坛里的overhaul版和物书堂提取第8版)的翻译有所不同:
They have never altered their programmes by a single day.
overhaul:他们一天也未变更过他们的节目。
第8版:他们的计划一天也没变过。
翻译首先要理解英文,然后用符合中文习惯的语言进行翻译。overhaul的译者好像把英文理解错了。我非常喜欢读老一辈英语教育家出的参考书。这或许是人们崇拜《牛四》的原因。
说到牛津四,在estate条目下有个the holy estate of matrimony,牛四翻译成“已婚状况”,麦克米伦翻译成“神圣的婚姻”,你们觉得哪个比较好
按Merriam-Webster,“holy matrimony”是指 “marriage in a religious ceremony” (formal)。
而estate is a state of being,在“the holy estate of matrimony”里强调的是estate,所以我认为,牛四的翻译“已婚(状况)”是正确的。麦克米伦的翻译“神圣的婚姻”是错误的。
Update:
Matrimony is usually defined as marriage or the state of [being married], and sometimes as the ceremony of marriage. (source: The Definition of Matrimony and Marriage)
以牛四为中心和SIO里面的其他词典做了比较:
我只是挑出几个自己觉得不太好的地方,牛四整体水平有目共睹,不需要多说什么。
而且牛四自己对同一句话也有不同的翻译
附上所有例句(居然也有一万多个):
牛四例句中译VS其它.xlsx (1.3 MB)
牛四:the radiant sun 光辉灿烂的太阳。(正确翻译)
韦氏高阶: the radiant sun 明媚的阳光。(错误翻译)
我会这样翻译下面的:
I freely admit that I made a mistake. 我愿承认我犯了个错误。
Little by little the snow disappeared. 雪一点一点地融化了。
牛四: beef: muscular strength 体力:
He’s got plenty of beef. 他力气很大。 (正确翻译,匹配英文)
英汉大词典: He’s got plenty of beef. 他肌肉发达。(不准确,如果放在这里比较)
但是,如果放在这里,是正确翻译:
ODE Living Online: beef: Flesh with well-developed muscle 发达的肌肉.
英汉大词典: He’s got plenty of beef. 他肌肉发达。(准确,匹配英文)
评啊,不融入验证改错怎么叫学习呢!
我先抛砖引玉。
Wall Street responded quickly to the news.
华尔街是人、事物的名称,是就其本身来表达的;美国金融界是身份、地位、角色,是就其和美国乃至世界的关系来表达的。
那么这句话,“华尔街对这一消息迅速的作出了回应”,这是第一层直接的理解。想贬低,就说“美国财阀匆忙的回应了这一消息”。
大辞海的对华尔街的解释:“美国纽约的一条街,有许多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总管理处设在这里。常用作美国财阀的代称。”
由此,想要模糊化、提高信息的理解门槛,就可以直接准确的翻译成华尔街。而若是想强化敌对意识,可以翻译成美国财阀,而若是想从系统的角度综合分析,那么就翻译成美国的金融界,联系环境可以继续分析美国的科技界——硅谷,美国的军事力量——五角大楼。
等等,直接翻译的好处在于准确性,而间接本质的翻译依赖于对世界的准确的认知。那么华尔街究竟实质只是金融界、还是财阀权力中心、还是美国第一权力力量,这是从不同的关系中的角色、角度来看的。
只有事实是不好修改的,离奇的政治的死亡概率,代表着政府和某些力量的不协调以及斗争失败。只是另一方是不是以美联储带头的华尔街呢?这个过程需要不同行业的人去看待、链接这些隐性知识。
对一个翻译来讲,准确我始终觉得是第一位的,那么华尔街就比美国金融界更好一些。因为有些人严重看到的是美国金融界,有的人眼里看到的是权力政治斗争,所以按谁来算,最后还是按照其准确来算。
一个人既可以叫林彪,对应多个身份:也可以叫党的副主席,也可以叫权力第二中心,还可以叫孩子的父亲,那怎么准确翻译呢?客观的讲就直接翻译成林彪,看你是想从什么角度了,想摆脱关系,就说反革命分子林彪叛变了,想抹黑就说中国国家二号人物叛变祖国,等等。
翻译是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篇好的翻译感觉不出是翻译, 但糟糕的翻译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管怎样,准确性是最基本的,“意译”不能离开最初要表达的意思无限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