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与调节
抛去各种成见,以乐观,乐知的心态来学习
成见多于方法,尝试时,会影响方法的灵活性,努力方向的。
各种想法与例子不一定普适。
就算是一些研究结论也更多是探明了局部的相关性原理,并非强因果关系
语言学习中如何处理细节,词汇量再大,语法题做的再多——但注意有些内容的确是看了,听了,但理解能力,内化程度,运用程度学习者内心应该有个衡量标准。不要仅泛于表面做无用功。
目标,心态,细节注意等能有所中庸式的调和,不至于陷入所谓“无底洞”的恐慌或是一种“洋洋得意”的自傲心态,抑或是剑走偏锋的单词语法的专项特攻与不经心的泛阅泛听。
目标
重拾英语,以能用英语母语者理解事物,吸收单词,语法的速度等为准,能阅读文学作品,以英文作为教程,学习不同学科如人文社科,自然学科等的媒介。
重点
目前我个人感觉学语言重要四个词——理解、重复、大量、广泛。
还有注意细节但妥当处理——心态上,计划上的统一。
其实还有,注意,记忆……这些细节反而归结为认知去了,变成所谓有研究发现,双语者,多语者认知有如此如此的优点云云
背景
废话块:
以前用的是把语言分解成词汇,语法等项来学;
COCA的两万词汇表用anki过了一遍,感觉滋味不太足,总结起来是高频常见词多义项,低频词词义少,例句也少,遗忘较快。
在词汇学上挣扎了许久——词义辨析功底不够,以及缺乏图像——开始剑走偏锋,以为掌握越多词越好,直到大致两三后的今天,在背古文后发现自己写作表达有所提升,于是感觉自己走了太多弯路,比如读英文书籍,报刊太慢,也不复习,听说一直懒得去用重复,刻意的训练来提高——收集资料很快,但整理,学习,消化资料需要很长时间。
语法上长难句仅仅只限于考试上,也学过点gre,考研专四等长难句分析,粗略的语法但也忘记了。
前不久我对一卡一例句覆盖词典很感兴趣,在整理词表和词汇量以及看一些类似的结论,我认为大致8000—10000词应该是熟练掌握的,能说能写,把对应用法以及不同义项熟悉到有九成可以了,这一步比较艰辛,需要查阅多资料,以学习型词典为主,后面再学习的时候可以去掉学习型词典,以母语者词典为主,有些词只需混脸熟就行了。
现在背景的正文:
把一门语言分解成语法词汇等,短时间确实能提升部分能力;但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把大量时间花在语法词汇上容易失去语言学习的目的——听读,写作与口语交流。
目前先说听读,听读最重要(读其实不是有声的),输入决定了输出——把时间多花在听那些能明白的,那些不甚懂的,读那些能明白的,不太明白的;而非词汇语法,词汇语法是辅助,词汇语法以查询,探明语法词汇的意旨后,理解后再说记忆。
一,以上升性的大量理解输入为主,补充细节为辅
以听力输入为主(不分级,选取理解程度大概在30-60%的内容,反复听,当成背景音乐听,提升理解得听),补充语音学上的知识,同时阅读该文本——阅读中以语气,语调划分意群语块,以此作提高阅读速度因素之一
辅助的单词语法背诵也作理解性要求,注意大纲与细化的区别,语法最好是先选语句上的,而非某某如何正确使用,区分太多细节,后期逐步添加细节内容。
挑战式做法用Krashen的沉浸,不分级,调整心态,用各种知识和技巧,求理解性,比较累,但短期内很有成果
关于语法词汇的资料:
ESL/EFL教学资源优点是详细,但太过啰嗦;
ELA教学资源优点是简略明了,但不像ESL/EFL细节细化。
故用 the little, brown handbook;grammar girl(每日播客及书籍)等系列这种ELA资料作为理解性资料的大纲。
以ESL/EFL教学资料细节做理解和要求
重新学phonics(不是音标,只是大部分单词符合规则的音拼写方案) ,jolly phonics 不错,注意易混词,做一个易混词词表(易混多数是因为发音+外形,或是不规则词根词缀变化导致错误理解的)。
二,如何处理生词和词组
目前阶段:
中英,意思词形联系是常用方法,也是出现——拼写,识记易混,意思(概念)出现中文内涵义及用法的干扰,
进阶的做法是英英,词和例句和词义结合起来,但不太熟悉的概念(不一定低频的)容易遗忘,联系较弱。
故此做出以下策略调整:
- 查阅或理解记忆时多次用不同的近义词,反义词近似其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以此建立一堆词组词汇表达的联系
学外语就像织网一样,连接的不是中英互译,而是用外语网罗住词汇,句子,对话语文章等,以此来理解外语。拥有大量输入后理解,记忆速度会更快。
怎么用外语描述,哪怕只有2000词,能形容几乎一切外界事物,甚至表达稍稍抽象的思想,这种能力比记忆中英释义,或是拿着一本词典,某某词表来背单词要强。
- 平时在阅读,听力中遇到生词时,查询并理解,记忆,再回到阅读,听力上下文的环境。
不建议一次性完成,比如一章内容一次查一两百个词,这样破坏了上下文感受,接受有些地方不理解甚至有模糊的感觉,多次,有计划的重复,循序渐进地理解
也不建议泛泛听与阅读,不用心,避免困难的资料,当只出现零散的生词不去查询,这种一次性,忽略细节的做法很难提高一个人的水平
- 发现一些单词识记与拼写有问题,解决方法是结合自然拼读法与发音教程建立词与音的关系。
以前在学校时,太局限于书面上知识,背单词方法最开始时,老师教的是分字母组合背,但什么组合合理,却不说,词汇量少的时候好说,多起来的时候易混,其实最合理的是非外来词按音节划分,而非词根词缀等。
- 最好的是在听,读当中时查询后理解记忆,不过这就涉及难易梯度,词汇量与质的要求了。在此不做详述
时间短就用vocabulary.com单词功能算了,vocabulary.com这个网站算是不错,就怕哪一天像Noredink,Commonlit 等局限于英美学校使用了。
vocabulary.com的近2万词汇anki卡牌预览
anki卡组下载链接:https://cloud.freemdict.com/index.php/s/DpxDBm7pajmMArc
背单词的阶段
推荐Oxford American Writer’s Thesaurus (American English Thesaurus),韦氏在线辞典,vocabulary.com
注重义项区分与同义反义的联系
发音以朗文,剑桥的发音辞典的清晰发音为主
阶段:
做了一个所谓的"最后的单词表", 请大家帮忙看看 - #63,来自 zambast
关于这个帖子我的看法是:
第一阶段太过基础的话。选择3000-5000词以little dict为主,掌握主要释义和用法就足够
第二阶段保留第一阶段的词汇,大致保持7000—8000词,以一本学习型辞典,地毯式学习释义词组为主,做成epub,或是阅读中用,或是anki都可以(词组在这一阶段最好都抽出来,保持2万条,用来修改,记忆),但同时以进行小书虫或是其他资料的听力阅读
第三阶段,一个词(节点)要与已知的,同义,近义,反义的词汇们(节点们)建立联系成网状结构,然而不是一条线,这样就是断掉一两条线后,仍然通过网状连接理解该词。
如将一个单词所涉及的义项,例句罗列出来(或是随机抽取语料库中小说文章,影视剧片段),多次用不同的近义词,反义词解释。
同时需要一些稍稍精确深刻的定义,以母语者广泛接受的辞典为主,ESL辞典为辅
我目前以vocabulary.com制成的卡片为主,统计了一下现在的vocabulary.com的mdx,其中有长短意义的增至了22000+个了,把卡片当词典,当阅读和听力碰到后进行调序。同时用anki将每日单词加到vocabulary.com网站上进行学习。
处理单词常见想法与我的尝试:
很多人说不背单词,或是背单词以唯词典定义式或是中文翻译的映射。
或是以取巧方法——什么词根词缀,列表式,词频背诵等一些较为急功近利,瞬时效果好但缺乏后期维护的方法:
- 词频表会出yoyo球效应——yo-yo这一词几乎在第两万三万的地方,而却是生活常见,常用的词
- 词根词缀又难分清单词语境与用法,衍生出不必要的问题
- 派生词处理不好,就把与原词不同的特殊义衍生词去掉了,连字符有时却是常用的单词,词组。
理解重要,用外语理解后(甚至不需要用心去记忆)和词义掌握比中英解释背单词要更有成效。
三、 辞典
这一项很重要,受antimoon过时信息影响,以为朗文就足够了,再多就加一本牛津学习型辞典。
其实不然,根据wikipedia上:dictionaries targeted to native speakers > collegiate dictionaries > Learner’s dictionaries。
查单词也发现这一问题,词义解释比较全的是母语者辞典,太基础的没有;学习型辞典可以抽取基础的语言细节,但容易拘泥词义解释局限用法的坑。
四, 听力与练耳
不去主动听,看剧捡几句泛泛而止到时候忘了。或是只是如同听音乐一般很长很长时间不去体会,区分调子,音色音符一样。
所以注意的方面是语音学部分划分出的细节,且及时大量地应用
阅读常见的是不要心读,理解应为“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口读速度慢,甚至读不出”;但是对比有声书的阅读速度,这默读的速度和理解速度远远不及。
还有一个问题,关于词汇发音的,得找Phonics(自然发音)来辅助记忆单词,因为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发音——对应句子,单词写法。
台词搜索网站(有片段的那种):
YouTube的,能替代youglish的:
https://filmot.com/
日语的immersionkit
大概听多少时长后学口语比较好:2500小时
根据婴儿到开始说第一个单词时间计算,大概2000小时(最快去掉睡眠),4000小时(最快且不去掉睡眠),13000小时(最慢且不去掉睡眠);
根据Antimoon博主写的,如果以一句话大概12秒(我认为),2000小时即可; Khatzumoto,AJATT法创始人,给的建议是听上10000个小时,大概需要18个月。
第一部分,分章节,重复听《福尔摩斯》;以理解为主,生词在复听和阅读几遍后再做总结。
泛听新闻,podcast,可以不太理解,让大脑适应。有时间就听,持续一天地听,根据他人经验,大致有一两个月来适应外语模式。
综上,计划先整理100个不同视频,音频,来源不限于少数人,进行精听,同时看听力技巧,总结经验,精听,反复听到2000小时左右,同时每精听4,5个资料后进行一次泛听。
字幕软件以subtitles edit为主,在编辑字幕时重复播放某一段字幕对应的音频
五,口语与语法
听力进行的时候,可以以一些语调去辅助了解意群划分,但不以发音为主,同时注意长难句中语气停顿,为以后复杂阅读做准备;简单句则是将来的口语突破口,有口型的视频片段则要保存下来,整理成一个口语口型研究集合。
口语解冻期——训练发音器官的灵活度,听力的辨识度。
分章节,重复听《福尔摩斯》;以理解为主,生词在复听和阅读几遍后再做总结。
六,阅读
精细化范围——如普利策奖文章,《福尔摩斯》。这些需要重复阅读,大概三到七次,以此建立理解。
泛化范围——best sellers,新闻。
背诵句子是一般要求,用以来掌握某些词汇,语法的能力。
七, 写作
追求高质量的写作不能只读技巧书,还需要背诵一些作品;Chatgpt可以作为辅助,但不能成为主力,谁也不想看那种GPT风格式的文章。
背诵比较头疼的话;可以暂时缓缓,作为注意力,理解力低下,语法出错等防备手段。写作与背诵的事情可以放在后面,当阅读顺利,听力顺利时——读一页内容只遇到一两个生词和用法(urban dictionary放一边),听力顺利——可以像中文可以一心两用的听广播时提高输入直逼输出。
八,成功者的学习方法借鉴:
《Fluent in 3 Months》Lewis Benny
《Fluent Forever》 Wyner, Gabriel
AJATT 注意作者是Khatzumoto而不是tatsumotoren,同时在此下载比较好的网站备份
Steve Kaufman的视频(去掉LingQ的promotion内容还是能看看的,LingQ替代品——LinguaCafe)
Antimoon博客
Stephen Krashen
《 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 A Contemporary music learning theory》
九, 资料汇总(待施工)
有声书,论坛提及过,主流市面上英语的有声书,少量德语有声书,法语有声书
在线的有声书串流:https://goldenaudiobook.net
影视剧电影无AD,免费的软件:cloudstream
音乐向的IPA:Home - Finding Songs - LibGuides at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