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它們講得不全面,或是不針對《說文》而言。在三本《說文》,“冂”是模棱兩可的字形,有時指“冖”,有時指“𫡃”,用法不一。例如,“內”字下,段玉裁曰:
二字並列,明顯這“冂”指“冖”。這用法有來曆,《玉篇》《廣韻》有這用法,段玉裁常常跟二書對話,因爲他們更接近古人的認知,即使最後否定前者的說法,必須跟他們對話。《說文》雖然是漢代作品,大徐版、小徐版是宋代的,《說文》通過宋刻本傳下來,我們讀《說文》不得不與唐宋所繼承的認知有對話。
回頭講一下這mdx的來歷,初版數據由“白雲深處人家”整理,WFG兄接著繼續修理。初版的代表字(字條最上面的字目)是根據《大字典》定的。因而當初的“冋”字條以“冂”爲代表字;換言之,《大字典》把《說文》的解釋歸於“冂”字條。我特意把《說文》mdx的字頭改成“𫡃”,一則爲了配合段注本(二徐不提起“𫡃”!),二則要避開用“冂”因爲此形引起疑惑。
我改了不少mdx字頭,除了像“𫡃”的特別情況以外,我大多按照《玉篇》《廣韻》來選定代表字。今日電腦漢字有“GB國標”定官方字形,可以說《廣韻》是宋代的“國標”,其中的通行字更接近二徐對“標準字”的理解。所以這mdx跟以《大字典》爲準的初版數據有差距。我這做法追求一種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