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俗語佛源2020.3.5佛學辭典

《俗語佛源》【阿彌陀佛】2020.3.5
俗語佛源
俗語,即指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語言,如「祝願」、「報應」、「圓滿」、「恩愛」等等。然而,如果不翻開這本書,你也許不知道這些詞的源頭皆是出自佛教經典。俗語佛源,顧名思義,就其成書因緣而言,既反映了「佛法在世間」的現實,又體現了人間佛教的精神。這本小書就以此爲編寫宗旨,從我們的日常口語以及文、史、哲著作中,收集出五百餘條詞語,爲其追根溯源,既可使讀者從中加深對這些詞語的認識,又可對佛教經典有所瞭解。
序言
1969年,我在「牛鬼蛇神」學習班學習了一段時期後,回到家中閉門思過。那時曾寫了一些小詩和雜文,內容其實沒有什麼觸犯時忌的,其中包括源自佛教經論的日常用語一百多條,打算陸續積累到一定數量時,編寫一本小冊子,名曰《俗語佛源》。但被家人發覺,怕惹禍,把我所寫的東西,一古腦兒燒掉了。從此,我便不再寫雜文,也不再想那些與佛有緣的人間話語了。直到幾年前,一位青年學者來找我談「佛教與中國文化」,我信口開河地談到這個問題。感謝這位青年學者,他把我當時說的話記錄了下來。
「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這篇報道文章,喚起了我已經拋棄了的念頭。於是重新思索,也請人幫助思索。最後交由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諸同志負責完成編書的任務。李明權等居士費了不少精力逐條說明出處並加以解釋。個別術語,如「手續」一詞,一向被認爲從日文引用進來的外來語,我早就懷疑它與佛教密宗經典有關,最近請教吳明先生,纔得到圓滿的解答,證明它不是外來語,而是源自佛典。於是這本書中又增添了一條。多年疑結,渙然冰釋。這一條的確是來之不易的。又如「相對」、「絕對」二詞,一般也被認爲引自日文的外來語,其實也是源自佛教經論。明治維新後,日本學者大量翻譯西文論著,他們用的許多術語,是我國古代佛經譯師創造的。我國學人不知根源,忘卻祖先勞績,而以爲是日語,連日本人用錯了的,也以訛傳訛,沿用至今而不覺。「相對」、「絕對」的「對」字,應該是「待」字。佛經用的「相待」、「絕待」,比世俗用的「相對」、「絕對」好得多。你待我而有,我待你而有;主人待客人而有主人,客人待主人而有客人。這是相互依存的緣起的道理。日本人讀「對」字,音與「待」字同,因而誤寫了。假使我不作俗語佛源的研究,可能不會發現此一差誤。但如今中日兩國人民都已用慣了,只好將錯就錯用下去了。
《俗語佛源》這本小書,收集了五百餘條詞目。當然,如果着力搜尋下去,肯定會獲得更多的果實。但在許多朋友們敦促下,我們先將已收集的這些編印出版,向讀者們請教。這雖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與我國民族文化的關係,確實是悠久深厚,密不可分,正如一位學者說: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漢魏以來的中國文化。
這裏還有兩個問題要加以說明。一是關於「俗語」的界定。一般把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詞語(包括方言俚語)稱爲「俗語」。而本書所收俗語的範圍要適當廣泛些,包括進入文學、哲學、史籍等領域的佛教語。「俗」是相對於「僧」而言的。二是關於「佛源」的標準。有些詞語如「報應」、「覺悟」、「祝願」之類,雖偶一見於秦漢典籍,但其廣泛流行,當在佛教弘傳之後,故本書也少量收列。
佛教徒是經常懷抱着感謝的心情的,因爲我們每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靠許許多多人(包括現存的和已逝世的人)的勞動。即如這本書的編輯出版,我們首先應該感謝古代佛教經論的結集者、論述者和譯師們。感謝他們的創造;也應該感謝今天爲此書作了不同貢獻的諸善知識。同時,我們也感謝讀者們肯費精神閱讀這本書,希望諸位莫輕視我們這一小小的嘗試,不吝給予幫助和指教。
趙樸初
1991年10月


下載:https://pan.baidu.com/s/1AhNEcLhiLDU8r1aonI_-0w

3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