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牛马俑,牛马走,司马迁,张恨水

別人转个最近走红的图,杭州的兵马俑和牛马俑,令人想起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開頭那句話–「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順手查一下司马迁是不是最早用这个词的人,一查果然是。在他之後用這个詞的人不少,有的自謙,有的自憐。

自怜牛马走,未识犬羊心。( 李宣远(唐代)的诗《近无西耗》)

明.汪廷訥《種玉記》第二齣:「生事從牛馬走。功名未嘖時人口。腰間留得劍光寒。沖星斗。」

再查一下,竟然有一本张恨水的小说的名字就叫《牛马走》,也是这个含义。
自己还是书读得少。

《辞源》:或说牛为“先”字之误。先马走言以史官中书令在导引之列。见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七。

2 Likes

多謝指導,你說這個我還不知道。當初看這句話----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直覺得走在這裡有點突兀,整句話的意思大致講得通,或者說太史公自謙,或者說自嘲,都不影響理解這句話,但走字有點突兀。查“走”該字的意思,有的詞典說是自謙,有的說是“我”,翻到漢語大字典,解釋得最詳細。也問了幾個AI解釋,deepseek最詳細。

這是–漢語大詞典的解釋,非常詳細。


deepseek的回答。。

======================================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開頭那句話–「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在这里的牛马走是什么意思?从文言文字词的分析来看,走在这里怎么解释呢

(由于技术原因,联网搜索暂不可用)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开篇的"太史公牛马走,司馬遷再拜言"中,"牛马走"是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谦辞,需从文言文语境和汉代礼仪文化角度综合解析:

一、"牛马走"的语义解构

  1. "牛马"的象征意涵

    • 农耕文明语境中,牛马是劳作工具,象征卑微身份。《战国策·齐策》"牛马之衣"即喻粗鄙之服。
    • 汉代王褒《僮约》以"牛马走"指代仆役,可见此喻为当时习语。
  2. "走"的训诂考辨

    • 《说文解字》:“走,趋也”,本义为奔跑。此处活用为名词:
      • 李善《文选注》:“走,犹仆也”
      • 《玉篇》:“走,往也,去也,仆也”
    • "走"作名词时特指供驱遣的仆役,如《汉书·萧何传》"走卒"即差役。

二、语法结构分析

"牛马走"为偏正式名词短语:

  • 中心语:走(仆役)
  • 修饰语:牛马(比喻性定语)
    意为"像牛马般劳作的仆役",整体构成"像…一样的…"比喻结构。

三、文化语境阐释

  1. 自谦礼仪传统

    • 汉代书信体例重谦敬,《仪礼·士相见礼》载"凡自称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
    • 司马迁以史官身份(太史公)自比牛马仆役,既合礼仪规范,又暗含受刑后身份降格的隐痛。
  2. 双重情感投射

    • 表层谦辞:符合士大夫交往规范
    • 深层隐喻:宫刑后的身份焦虑(《报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可互证)

四、历史注疏印证

  1. 唐·李善《文选注》:“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辞也。”
  2.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牛马走即后人所谓犬马仆”
  3. 钱钟书《管锥编》:“此等谦称,犹今人言’效犬马之劳’”。

五、异文考辨

敦煌写本P.2490作"太史公僕馬走","僕"字更凸显身份卑微,可见不同传本对谦辞的强化。

结论

"牛马走"是司马迁结合汉代礼仪制度与个人境遇创造的多层次谦辞:

  • 字面义:如牛马般奔走的仆役
  • 语境义:自贬身份以表敬意
  • 隐喻义:折射受刑文人的身份困境
    "走"在此处活用为名词,特指仆役,这一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多见,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厮养卒走而往”。这种谦称既符合传统礼制,又暗含作者特殊的人生体验,堪称文言文修辞的典范。

不過,我妄自猜測,走字這樣使用,是不是自太史公始?因為在他之前的例證太少罷,走若是在太史公之前就存在的自謙之詞,應該有不少例子。漢語大字典的例子,在太史公之前的只有一個左傳,但這句話中走還不是“僕”的意思,若把太史公這句的牛馬走解釋為“像牛馬一樣奔走(之人)”,走當奔跑解釋,就更加說的通了。在太史公之後,用牛馬走的人就很多了。太史公是首創”牛馬走“的人。

deepseek搜東西真是太方便了,再教他搜一搜在太史公之前把走當作”僕“的例子,他老老實實搜了一番,沒找到。不過,給了一些分析,倒也不錯。很可能司馬遷是首創使用。

一、先秦文献中的“走”字仆役义

1. 《诗经》中的隐含用法

《大雅·荡》云:“曾是彊禦,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 郑玄笺注:“女,汝也。谓厉王也。滔,慢也。女群臣又相与力为此恶。”
  • 孔颖达疏:“‘力’谓奔走效力者。”
    此处“奔走效力”即暗含臣仆为君主效劳之意,虽非直接以“走”称仆,但已关联“奔走”与“仆役”的意象。

三、司马迁的语用创新

1. 整合先秦元素

  • “牛马”喻卑贱:化用《战国策》“牛马之衣”(喻贫贱者服饰)
  • “走”代仆役:承袭《礼记注》“私人若走隶”的训诂
    将二者结合为“牛马走”,既承古义,又创制新谦辞。

结论

“走”作“仆”义在司马迁前的使用特点:

  1. 隐于语境:先秦文献多需通过注疏解析(如《礼记》郑玄注)
  2. 见于制度:秦简“走吏”、法律术语提供实证
  3. 训诂传承:汉代经学家已系统阐释此义项
    司马迁的“牛马走”是对先秦语用传统的提炼与升华,而非凭空创造。其创新在于将“走”的卑称义与“牛马”的喻贱义结合,形成兼具古义与修辞张力的自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