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单词软件求推荐

感谢各位老哥

是的,应该删除过量的卡片或者只添加合适的卡片,因为Anki的算法会让人反复学习

用百词斩,用连点器把初中高中的斩掉,以后背哪一本都不会遇到这些词了

你说的痛苦和累
是不是指复习量太大了?

是。复习的确挺累。

看楼下 kacvanime 的帖子,下载官方最新版的,你的痛苦会因此而减少 :smile:

1 Like

时隔几个月,AI发展很快,感觉此法有些愚笨了

我提出一个框架:基于anki复习算法,和类似此卡片(或者挑选文章与书籍)
自己翻译句子与改写文章片段(要求表达全面一些)
再用AI辅助检测,建议
+不定期参考权威书籍与网址,反思并积极应用。

这样更综合,不仅考虑到词的意思,词的辨析还有语法点;更重要的是,能发现很多难从课本,辞典等习得语言知识与技巧

与您的想法不谋而合。目前想到两种方法获取需要翻译的句子:从词典中的例句获取;借助AI生成。但是看了一圈感觉词典里完整例句较少而短语较多,所以目前还是采用了AI生成的方式。AI生成的话,一个句子耗费50 token左右,也能接受(评估需要耗费大概500 token,不过可以通过修改提示词、跳转使用其它ai来解决)。不知道坛友是否了解包含高质量双语例句(中英、中日)的词典数据源?

还是有的,比如欧路词典的背单词模块下,先把小学词汇表背完,再开启更高阶的词汇表时软件会提示剔除已经学过的单词。

1 Like

我建议还是拿有声书的文本;有声文本【如经济学人新闻】做多种练习:

  1. 听力,同时结合读音课程识别
  2. 文本,让AI识别语法,语用(纯英文),再用权威书查询学习语法,词汇,与AI对话时试图用上【如This sentence introduces…】,并不断矫正【通过ai指出自己理解错误,通过自己思考指出AI或自己过往错误】
  3. 转写,自己将长句转写成短句,总结某个句子在文本上下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观点等,用AI指出不合理之处
  4. 自己试着分析文本中词义,不用词典的解释,试图用一个英文词对应,如何结合语境简写或者写的复杂【词的深度理解,而不是一一映射】,词所涵盖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某些情况不能用的原因等等。

我发现工具主义在编程圈内很流行,许多程序员写出的工具可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我想在纠结工具和工具化某一方案之前,想想更深的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合理不合理?问题是否有更多侧面,我们可能疏忽的?工具的局限在哪里?效果如何?等;有时工具本身使人“手里握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

谢谢您的建议。
如果您说的“工具”就是指代达成目的的手段的话,那么程序员写的软件是工具,非程序员利用软件制作单词卡片这个过程也是工具,您提的“使用有声书文本”也是一种工具。
同样如您所说,是工具就一定有局限性。我以为书籍文本的好处在于语料质量高(表达规范、合乎语法)、存在语境,但局限在于对初学者而言可能难度较大、话题较窄了。如果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那么逐一拆解书籍文本内容的学究式做法听起来就像是在做高中英语试卷里的阅读理解题:虽然扎实,但容易消磨兴趣。如果是出于兴趣而学习,那么消磨兴趣的学习手段是最可怕的。不过,这听起来更像是使用者的局限而非工具的局限。
我想问的是一些简单的双语例句的数据源,有声书文本可能还是过于高阶了。当然,谢谢您分享您的“学习工具”和对工具的思考。

两者似乎不可同类,我指的程序员工具通常是经过刻意拆分,语言通常蕴含词法,语法,语境等多层次层面东西,难以说像吃掉“词汇”后再喝“语法”的汤,然后再搭配“语境阅读”的菜能获得综合的语言能力

而我所想的是——ALG理论的语言立体式灌输至一定量,然后按照人文科学,通识类的技巧再一一拆分,细化后不断将能力提升

。。。。。。。
我想法可能是有些偏颇,原因是自身经历过寻求一个“万能通解”,或者忽视了问题复杂性只侧重一方面提升的过程,不过我想说的是,学习需要有一个思考之上再思考,反思自己水平,哪些方面没有照顾到,如何将零碎的知识融合贯通,如何找出自己真正不足之处,如何改进等,如何从不同的知识角度,多策略地学习,如何实验某个学习方法,评估效果等

再者,我在学习英文和古汉语时都发现这种问题:文本不仅涉及单词,语法,还涉及修辞,情感和逻辑【结构】等;这些不是仅仅学了语法与词汇就能掌握的,有些能力是需要训练的——如理解,转述,概括,分析文本,组织语言表达等能力

许多用法,词汇辞典不会写的太详细,而是高度概括的——如同学数学某个定理,很简洁,但可以出现多个思考点,与之对应的习题更数不胜数,严谨证明时所有要点【语言也是类似,不断用词,句,篇等多个层次来复合理解一个词的意思,用法】不能忽略【以数学定理类比语言学习,有不当类比嫌疑】

。。。。
从我上一文本思考,优质双语例句可从良好,译文上无争议【或者多译文,如梵语的瑜伽经】的译作【分级可以对应幼儿,青少年等级别】与对应原著选取。【双语读物应该是有的】

还是得看学习目的。要求“能读懂“的话,那anki可以。如果是你这的“会表达”,那门道可就更多了。

学习“表达”的目的,是应试、生活、还是专业翻译?
从风格角度*看
应试只需考虑核心意思表达。
生活还需要加入个人情感、风格、性格等。
专业翻译要考虑更多场合、更多个人风格。

建议使用ai时依需要完善提示词。另外还要选对ai,使用下来,日语目前gemini2.5pro > deepseek > qwen,都得是思考模式。

(* 风格,指语言学中的stylistics)

语言许多侧面能力可迁移性大(甚至难以区分),“能读懂”证明是理解能力在线,深层次的理解通常需要文本分析——情感,色彩,结构,甚至到字词是如何“表意的”;

或换言之,“能读懂”通常也可以以用不同的语言(主要是目标语言)思路去表达作者某一思想作为要求,从这个角度思考,本身涉及了潜在“会表达”中需要的基础——语法,词法的掌握,诠释文本,运用逻辑发现错误,或是思考语境等。

是先有语言,再有学科式划分研究语言的领域,而我们日常生活通常不会将学科式的——语义,语法太过深化;而是在不断运用,思考深入和求精时会扩展,而不是先学了“风格”,“修辞”后才表达;而是在分析,解读文本时,接触“修辞”,或者表达时触摸到某些意会的门槛。。。。。

再者,一些学科原理不是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如学习逻辑学,诠释学后也能融入到文本解读与语言表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