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集校注》by尚古堂主人



【作 者】张志烈等校注
【形态项】 606
【出版项】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10.06
【ISBN号】7-202-05448-2
【中图法分类号】I214.412
【原书定价】2800.00
【主题词】古典文学-注释-中国-北宋
【参考文献格式】 张志烈等校注. 苏轼全集校注.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06.
内容提要:
一、本编以中华书局出版孔凡礼先生点校之《苏轼文集》(一九八六年三月第一版、一九九六年二月北京第四次印刷》为底本,对苏轼文章进行校勘、注释、编年、集评、辨伪等文献整理工作,而以注释和编年考订为重点。三、本编文字分卷与排列次序,全遵底本。个别篇章文体与分类不符,则于陵记与注释中说明,而不轻作更动。凡他人文字混入本集者,经前贤或我们辨订考实一则于校记中说明情况,仍保留篇目与文字,注或不注视情况而定。苏诗、苏词序文,凡底本收入本编者,均保留篇目,在诗集、词集中作注。三、底本校勘成果卓著。本编承用底本校语处,一律加以说明。凡于异文判定有取舍不同处,皆出校记。校勘诸本称谓,凡底本使用者,一仍其旧。由我们据他书校改处,则径直说明。文章分段与文字断句,有异于底本处,不再作说明。取荚唐注家旧例,融校注为一体。校语注文之先后,一视具体情况而定。

4 个赞

大作频出,而且速度惊人,感佩!感佩!

做个交叉索引: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

汉川草庐繁体版《苏东坡全集》(《东坡七集》)

《苏轼诗集合注》(上海古籍)

《苏轼文集校注》

过去在国学数典看到有人评论《苏轼全集校注》,认为文集部分最佳,我颇以为然。文集的mdx会更有用,不过大概比较难做。

这个“唐注家舊例”,我琢磨了一会,推测是“漢唐注家舊例”之误。

苏轼全集校注-(全20册)
唐注家舊例,融校注為一體。

近五十年《韓昌黎集》重要传本舉隅 - 博客- 新浪
新浪
漢唐注家舊例,校注一體

《苏轼诗集校注》页4959
案,同安君乃軾繼室王潤芝
4959

(少实斋按:“王潤芝”当作“王閏之”。)

我在国学数典见过有人评论《苏轼全集校注》,认为文集校注胜过诗集校注,诗集校注胜过词集校注。

词集部分我没看,不敢说诗集校注胜过词集校注,但是同意文集校注胜过诗集校注。

蘇軾全集校注前言

中國古代社會運行到北宋中葉,進人一個文化全面復興的時代。王國維曾說:

「天水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陳寅恪更認爲:「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在這一時代裏,政治學、經濟學、哲學、史學、科學、文學、藝術各個領域幾乎同時出現光耀史册的偉大人物。這是一個產生巨人的時代,而蘇軾則是巨人中的巨人,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和對後世的影響在當時無人能及。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公元一〇三六年一月),死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101)七月,按舊時計法,享年六十六。蘇軾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布衣,但到了他父親一代,家族中開始有人做官。當時,四川地區的經濟狀況相當良好,教育事業也在此基礎上迅猛發展,「釋耜未而執筆硯者,十室而九」。蘇軾的伯父蘇涣進士及第,給家族帶來榮譽,也給蘇軾父子樹立了「學而優則仕」的榜樣。蘇洵從青年時代起,發憤學習,「大究六經百家之説」,最終成爲著名的作家和學者。蘇軾和弟弟蘇轍從小就以父親爲師,接受了豐富的文化教養和薰陶。

自古以來出生於四川的學者就有「觀奇書」的特點,即在正統的儒家經書之外,閱讀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著作。蘇軾的文化教育裏,無疑也有這樣的内容。

正如南宋人所說:「東坡先生之英才絕識,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經傳,貫穿子史,下至於小說雜記,佛經道書,古詩方言,莫不畢究。故雖天地之造化,古今之興替,風俗之消長,與夫山川、草木、禽獸、鱗介、昆蟲之屬,亦皆洞其機而貫其妙,積而爲胸中之文。」廣泛博雜的閱讀,培養出蘇軾開闊的視野和通達的襟懷,使得他的思想中别具一種打通各門學科、融會各家思想的博大精神。

宋仁宗嘉花二年(一〇五七),蘇軾參加了禮部進士考試。他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議論自然流暢,一反「時文之詭異」,受到當時文壇領袖知貢舉歐陽修及其助手梅堯臣的高度營賞,同時也引起了元老重臣文彦博、富弼、韓琦的重視。母親程夫人去世,蘇軾隨父蘇洵和弟蘇轍回蜀奔喪,丁母憂三年。終喪回朝。嘉祐六年(一0六一),歐陽修舉薦蘇軾對制策,應仁宗直言極諫策問,人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蘇軾從此進人仕途,開始了四十年的宦海沉浮。

宋英宗治平二年(一〇六五),蘇軾由鳳翔簽判任還朝,差判登聞鼓院。英愛其才,甚至想直接將他召人翰林,爲宰相所勸止。於是蘇軾依近例召試學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論》二論,又入三等,獲得直史館的榮耀官职。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