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很多我大中華的食物,都是特意翻譯成英文語境的詞彙,比如餃子、湯圓、粽子都有大量翻譯成dumpling,其實在英文裡dumpling已經本來就是一種特定食物了。反觀某小日子,某宇宙起源,它們可不管外國人能不能一眼就知道是什麼食物,直接音譯(sushi、kimchi、bibimbap),保證了輸出的是自己的語言,也不會跟翻譯語言中本有的食物混淆。pho,越南河粉,不就是米粉嗎?但大家都知道pho是越南的。yakisoba ,一看就是小日子的炒麵,和別的炒麵都不會混在一起。dimsum這樣的翻譯就很好,一看就是港式點心。wonton也可以知道是來自中國的。我認為遇到食物,可以一律採取音譯,確保不會被慣偷偷走說是它們的。spring roll就被越南偷了。沒必要貼心翻譯成人家能理解的東西。想了一下,似乎全世界的食物,除了我們,都是直接音譯的?
2 Likes
一方面是汉语习惯意译,所以反过来翻译过去的时候也习惯于意译而不是音译;另一方面是汉语拼音非常不符合英语的拼读习惯,很多写出来既不易读也不易记,所以难以推广。
当然这些都是表象,深层原因是之前中国太穷,文化输出能力弱,所以汉语词汇自然而然地影响小;这些年中国富起来了,影响力增强,汉语词汇进入英语的情况也在变多。
1 Like
越南印度經濟感覺也一般。發音方面日語和韓語老美也發不標準。可能真的因為習慣了意譯吧!希望我們以後不要再那麼體貼,讓他們自己查去
1 Like
但是我国引入国外词汇的意译也是以新造概念或直接造字,而不是直接选用相似的字词来用——除非是一些早已被弃用的字词,译名能让它们重焕新生。希望反过来也能学习这种做法,尤其还是我国文化自信最强的美食领域。
我們能做到是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意藴博大精深,可以在同音字裡找最符合的做到意音皆達。英語就難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