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網有文字版。
主要责任者: 温端政,沈慧云**责任方式: 主编**出版者: 语文出版社**出版地: 北京**字数: 346 千字
页码: 1-299**开本: 32**中图分类号: H136.3-61**装帧: 精
语种: 中**定价: 18.00**出版时间: 2002-01**丛书多卷书否: 是**丛书名: 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书目简介: 本册工具书是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之一,共收录2160条词条。
《通用成语词典》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颁布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本词典就是遵循国家颁布的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而编写的,是“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中语汇类辞书的一种。
一
汉语不仅词汇丰富,而且语汇也很丰富。成语作为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表现力而被广泛地使用。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这样。
由于成语被广泛使用,“成语”这个词也就非常流行,似乎不必多加说明。实际不然。究竟什么是成语?成语的范围包括哪些?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而编写这本词典的时候,首先就遇到这个问题。因此,有必要谈谈我们的认识。
先看几部有代表性的辞书给成语下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下的定义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辞海》(1989年版)下的定义是“习用的固定词组”。
《辞源》(1988年版)下的定义是“习用的古语,以及表示完整意思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汉语大词典》把成语分为两个义项:①习用的古语。②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
上面四种说法,不完全相同,但有三点是一致的,即:成语属于词组或短语,具有习用性,在结构上具有定型性。如果根据这三个特性来确定成语的范围,“碰钉子”“扣帽子”“挂羊头卖狗肉”“牛头不对马嘴”(以上属于惯用语),“吃一堑长一智”“百闻不如一见”“众人拾柴火焰高”(以上属于谚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以上属于歇后语)等,也可以看成是成语,因为他们都具有这三个特性。这样,“成语”就成为语汇的总称。这可以看成是广义的成语。
通常所说的成语,则是指习用的“二二相承”的四字固定语。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前后存在并列、对举、承接、目的、因果等关系,明显可分为两段的,如“并驾齐驱”“志同道合”“见异思迁”“守株待兔”“水落石出”等,这是典型的“二二相承”的四字固定语;另一类是前后存在“主谓(宾)”“偏正”“动宾”“动补”“兼语”等关系,虽然不是分成对称的两段,但读起来在语音上仍是“二二相承”的,如“夜郎自大”“茅塞顿开”“叶公好龙”“近水楼台”“一丘之貉”“饱经风霜”“无动于衷”“引狼入室”等。
据此,我们可以把狭义的成语说成是“习用的二二相承的四字固定语”。但这还不够。有些专有名词、科学术语,像“北京大学”“欧姆定律”等,虽然也是“习用的二二相承的四字固定语”,但不属于成语。专有名词、科学术语,都含有特定的概念,而语汇则属于叙述性的语言单位。因此,我们把狭义成语定义为习用的二二相承的、结构固定的叙述性语言单位。本书所收的成语,都是狭义成语,不收惯用语、谚语或歇后语。
二
汉语的成语浩如烟海。本书作为“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的一种,不可能也不必要尽收。我们筛选词目的标准就是“通用”二字。主要做法是:
1.不收现在已经不用或极少用的古代成语,如“哀毁骨立”(指守孝的人因过于悲痛而骨瘦如柴)、“天威咫尺”(指帝王的威严就在眼前)、“铜壶滴漏”(指时间流逝,像铜壶里的水不断地往下滴)等。
2.古代成语,有的虽然现在也用,但比较深奥生僻,并不常用的,一般也不收。如“暴戾恣睢”(形容残酷凶恶,胡作非为)、“椿萱并茂”(比喻父母都健在)、“大醇小疵”(指大体上完美,只有一些小的缺陷)等。
3.对于现代汉语里的成语,也不求全。像“大吹大擂”“大摇大摆”“大吵大闹”“大操大办”“大吃大喝”“大喊大叫”“大富大贵”等一类“大……大……”的成语,可以不断仿造,多数不难理解,本书只是收“大吹大擂”“大摇大摆”,没有尽收。
此外,有些凝固性不很强,一看字面就可以明白的,如“健康长寿”“艰苦奋斗”“英勇善战”等,也未收录。这样,本书所收成语虽然数量不很多,但却是现代汉语里最为通行实用的部分。
三
为了实现“通用”这个目标,除了认真筛选词目外,我们还力求在释义和举例上做得好一些。在这方面,前人的成果比较多,有的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们希望在继承、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有所前进。我们所做的探索主要表现在:
(1)注意把古义和今义联系起来。
以“哀兵必胜”为例。有的辞书引《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解释为“兵力相当的两军对垒,充满悲愤心情的一方必定胜利”,强调对抗的双方实力“相当”,这是符合原义的。有的辞书从现在使用的实际情况出发,未注出实力“相当”,解释为:“满腔悲愤的军队必定胜利”,或“受到欺压而满腔悲愤的军队必定胜利”。本书则把古义和今义联系起来,解释为:“原指对抗的两军实力相当,受压而充满悲愤的一方必定获胜。今指遭受压迫而奋起反抗的一方,必然能取得胜利。”然后比较完整地引用《老子》六十九章的原文,举出现代的用例。我们感到,这样做可能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哀兵必胜”这个成语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它的用法。
(2)注意对成语义项的分析。
以“道听途说”为例。有的辞书解释为“在路上听来的话”,或“没有根据的传闻”。这个解释是对的。但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语料,感到还不够完备,它不适用于下面这个用例:
如果对实际情况不那么清楚,又没有调查研究,只是道听途说,下面怎么反映,就怎么往上报,这虽说不是造假,也常常搞错。(刘少奇《加强基层领导,改进工作作风》)
这里的“道听途说”显然不是名词性的,而是动词性的。可见它还有一个动词性的义项。因此,本书解释为“指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播,未经调查研究证实。也指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没有根据的话”。我们感到,这样做能使读者对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3)注意对某些关键词的推敲。
以“蛛丝马迹”为例。“马迹”,不少辞书解释为“马蹄的痕迹”。这个解释,有两点可疑。一是这样解释与这个成语的语义不尽相符。蛛丝马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或痕迹,没有异议。蛛丝很细,“隐约可寻”可以说得通;马蹄的痕迹很明显,可不像蛛丝那样“隐约”;另外,汉语并列式成语的构成规律,一般是前后对称,蜘蛛是昆虫,马是牲畜,对得不够贴切。经查考有关资料,发现《野叟曝言》第七十九回作“蛛丝虫迹”,表明这里的“马”可能是指一种昆虫,而“马”有一个义项就是指虫类之大者,如马蜂、马蜩。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古今汉语词典》“蛛丝马迹”条注:“马,指灶马,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我们认为,把这里的“马”解释为一种昆虫,是可信的,本书采用了这种解释。
(4)力求准确揭示成语表义的双层性。
有的学者把表意的双层性,作为成语区别于惯用语等其他语汇的特征,这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如果根据这个特征来划分,那么“背包袱”“穿小鞋”“喝西北风”“唱对台戏”“碰一鼻子灰”等都成了成语,而“从容不迫”“安分守己”“奋不顾身”“等量齐观”等则不属于成语,这不符合人们对成语约定俗成的认识,难以被大家接受。但是成语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在表意上具有双层性,即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有引申意义或比喻意义,而且引申义或比喻义还往往是它的真实意义。这一点,前人已经注意到,需要提出来的是,如何区分引申义和比喻义,如何区分成语结构层面的比喻手法和语用层面的比喻义。
以“赤子之心”为例。赤子指初生的婴儿,表示纯洁。赤子之心,是指纯洁的心,用的是引申义。有的辞书把它解释为“比喻纯洁的心”或“喻纯洁善良的心地”,成了比喻义。仔细观察,就会感到不妥。比喻的基本特点是本体和喻体属于不同事物,如“月光如流水,静悄悄地泻在荷花和荷叶上”,本体月光和喻体流水属于不同事物,由于有某个类似点才构成比喻。“赤子之心”和“纯洁的心(或纯洁善良的心地)”,中心词都是心(地),不可能构成比喻关系(不能说“心比喻心”)。再如“灭顶之灾”,是指致命的或毁灭性的灾难,有的辞书解释为“比喻致命的灾难”或“比喻毁灭性的灾祸”,也属于这种情况。
再如“如饥似渴”“如火如荼”“如雷贯耳”“如数家珍”“如释重负”等,从结构层面来看,明显用的是比喻手法,但这不等于整个成语的语义属于比喻义。
类似情况还可以举出一些,说明在解释表意上具有双层性的成语时,更要注意仔细推敲。
本书所收成语都是通用型的,释义的难度看起来似乎不大。其实不然,要解释得准确更不容易。尽管我们作了努力,但限于水平,不如意处仍然存在,还会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我们竭诚盼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有机会再版时改正。
温端政
2001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