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小学词条没必要录,教育大辭書 好像只录了大学。
【教育】
拼译:education
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如“教学的教育性”等,多见于与教养、教学并用时。各国学者由于观点和视角不同,还有多种不同定义。如英国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法国涂尔干说:“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美国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苏联加里宁说:“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在中国,“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左表被教者,右表手持木棒的教育者,象形意义明显。亦有谓(yāo)是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代表所教内容。《说文解字》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中庸》称:“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礼记·学记》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育”字篆书为“”,其上部如倒子,意为不顺不孝之子也。故《说文解字》称:“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意为“引出”或“发挥”,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满发展。英文education,法文éducation,德文Erzichung均源于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1)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人类要延续发展,新生一代首先需要学习前人经验,以适应既有的生活条件和生产关系。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实现老一代与新一代接续的专门工具。(2)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促使人的智力、品德、体质、才能的完满发展,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向年轻一代进行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传递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技术和经验,使科学技术和经验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在社会生活中起积极作用的因素,维持和推动社会发展。(3)阶级斗争功能。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根据本阶级利益决定教育方针政策,以培养本阶级所需要的接班人。被统治阶级亦利用自己的教育手段,维护本阶级的利益。(4)选择功能。社会愈进步,人的系统科学知识和相应能力的作用愈大。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社会生产和生活越发展、越复杂,对教育的需要越迫切,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过程中,教育自身也得到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是永恒的范畴。一定社会的教育,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又是历史的范畴。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阶级性。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纵向分,有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未来教育;横向分,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按程度分,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按性质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按地域分,有城市教育,农村教育,沿海地区教育、山区教育、牧区教育、林区教育;按教育对象分,有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少数民族教育。
教育
程運
賈馥茗
楊深坑
2000年12月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教育」二字在中國古籍中意義繁多。依〔說文解字〕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育,不從子,而從倒子者,正謂不善者,可使作善也。」唯古籍言 「教」者多,如〔漢書‧儒林傳〕及〔廣雅釋詁〕解釋:「教,效也;上施下效,亦即以先覺覺後覺也。」〔荀子‧修身篇〕載:「以善先人者,謂之教。」此處「教」字有傳授、導引、以身作則諸義。朱子〔論語注〕云:「教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覺有先後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皆以教為覺為效。此外,「教」字又指文治教化而言,如〔周語〕:「教,文之施也。」〔春秋繁露‧精華〕:「教,政之本也。」〔尚書‧堯典〕:「敬敷五教在寬。」屈萬里注:「五教者,五常之教也。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禮記‧王制〕則有「言四教」與「明七教」的記載。據〔孔疏〕:所謂四教,指「詩、書、禮、樂」而言,所謂七教則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均係施行教化之意。至於〔中庸〕所謂:「修道之謂教。」乃修天命之「性」與率性之「道」,「皆以其理之自然而然,本無過不及之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也。又〔中庸〕載:「自明誠,謂之教。」此指人明白了道理,再去涵養誠心,就叫做「教」,則均著重心性的修養。
古籍中「育」字作名詞時,其意乃謂稚子;〔釋言〕:「育,稚也。」故〔史記〕曰:「教稚子。」另 「育」字亦訓為生長、培育,〔爾雅‧釋詁〕:「育,長也。」此為育之本義。又〔詩經‧蓼莪篇〕:「長我育我」,屈萬里注曰:「育覆育,意指寒冷時母以身偎兒,猶如母鳥以翼覆其子也。」「育」字又作培養、生育解 ,〔爾雅‧釋詁〕:「育,養也,生也。」〔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易‧漸〕:「婦孕不育。」〔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呂覽‧察賢〕:「則萬物育矣。」以上「育」字均有生育、養育與培育之義。
至「教育」二字連用,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綜而言之,「教育」一詞,意謂以先覺覺後覺,循循善誘培育之,使之立己達人之謂。因此,教育乃在傳授知識、陶融品德、樹立良師楷模,以為後生效法之典範,此為今日「教育」一詞之本義。
「教育」這個名稱的出現,從全人類說,至少有兩個歷史性的涵義:一是人類超出了本有的「動物性」,不再徒靠天生的「本能」純然在自然環境中求「生物性生命的存在」;二是靠人類獨有的稟賦,創造了人類的群體環境(或稱為社會環境)。在人的環境中,出現了人所獨有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自然環境之上,另謀維持生命之道。分布各地的人所創造的環境雖不盡相同,卻有些共同的現象,即是一方面要學習超乎本能之上的能力,一方面要實現唯人獨有的「願望」(理想),以求本身的超越和全人類的進步。於是教育的涵義,便遠遠超過了動物之教導幼小的覓食和自衛的範圍。
人類的教育是先有了實際的活動,才繼而推究這項活動的意義。活動是具體可見的,抽象的意義自然存在於活動方面,然而也有些更深刻的意義則須要應用思維和了解推究出來,不能只用單純的活動參照,更不能只用個別或單一的活動驗證。因為意義要靠人來述說,所說的固然可以印證事實,卻也常常在事實之外,還有深意存焉。
中國對「教育」的概念,和文化源流有密切的關係。從典籍中尋繹,最早出現的只是一個「教」字以及有「教」而不可或缺的「學」字,孔子所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固然是說自己兼為二者 ,可是在「教」字中本就涵蓋「學」的一方面,否則「教」便不能成立。至於「教育」二字連用而成的這個名詞,雖是初見於〔孟子〕,但在孟子之前,「學」早已是存在的事實,明白的說,在教育的歷程中,必然有「教」和「學」兩種活動,當然也必然有「教者」和「學習者」兩種共同活動的人。教育的意義,就存在於這兩種人的共同活動中。
「教者」和「學習者」雖然共同活動,兩者的性質卻不同,於是活動的任務也有別。就活動者來說,「教者」先要具備「有以教人」的條件,才能負擔教的任務,因而必須是成熟,有教的能力,能掌握教的內容和方法的人。相對的,學習者便缺少這些條件,因而是幼稚、無能,且無知而需要學習的。這是緣於人類的幼稚期相當長,在達到成熟階段前,必須經過學習,因為在自然界中「攫食」、「逃避」等本能的反應動作,早已不適用於人類環境。另一套在人類環境中謀生和自衛的方式,則必須經過學習,而且所學的即以身體技能而言,也要依靠「知」。「知」要靠認識和思想以達到悟解的程度,〔白虎通‧辟雍〕中說:「學之為言覺也,悟所不知也。」故而教育的第一個涵義便是「幼小的一代需要學」,需要經過學習以便從無知而成為有知,從無能而成為有能。
再從「教者」方面看,以「成熟者」針對「幼小者」而言,最切近的自然是幼小者的長輩。由動物界的親子現象看,親長負有先天決定的哺育幼兒和教以求生活動的事實,人類中之為人父母者同樣有這種「天職」。然而在人類進步到徒靠本能活動不足以謀生之後,學習的需要增多且日益複雜,親長已不能負擔全部「教」的任務,於是「教子」的「天職」擴大為「責任感」,並由父母延展到「成熟」的一代,變成上代人有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於是凡是具有教育者的條件的,不必具有親屬關係,便應負起這項責任,而有了「師」這個名稱。教者由親長而擴延到師的事實,從〔禮記‧內則〕的一段話可以看出:「子能食食,教以右手。(中西習慣相同,早期都以用右手為是,近年才有改變。)……六年,教之數與方名。……十年,出就外傅。……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因為學習的事項隨年齡而增加,不得不由「擅長的人」(師或傅)來教,故而教育的第二個涵義是親長的責任感和教師的必須條件,即是上一代負有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上一代者中有堪為人師者負有教育下一代的任務。
教育在兩代人的共同活動中,蘊含著一個更高的意義,即是人類求理想的實現,是為教育的第三個涵義。中國文化中最高的理想先見於〔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是一個不能根據已有經驗,用事實描述的理想境界,其真正的意蘊是在個人為「自強不息」的求進步精神,在全人類以至整個宇宙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狀況。從實際方面說,便是不以「現在」為滿足,而要精益求精,要如此便要像孔子說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兩種精神和力量的繼續,其中包括「傳承」和「世代綿延」。在這個歷程中所表現的,是無止境的進步與改善,以求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而這樣境界的實現,必須靠教育,且唯有教育才能見功,所以〔中庸〕開章便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反過來解釋,便是由教育而修習人道以符合天道;人之修道在發展人性特長,才不枉人存在於天地之間。
綜括來說,教育是人類基於特有的稟賦和理想,本著文化傳承和世代綿延的精神,希望精益求精,而發生的上一代為實現其責任感,教導下一代學習必需的知識、技能,並陶冶品格,而與下一代從事的交互活動。經過這類活動後,下一代可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使人類在世代綿延中,日趨進步,指向至善的境界。
統觀中國從古籍以至後來學者的著作中,很少對「教育」這個概念作詳細的解釋,多數是就著教育的「涵義」,在敘述中顯示了教育的本原意義,而且在孟子之前,只用一個「教」字,如「尚書‧舜典」中的「敬敷五教」,是為了使「百姓相親」、「五品相遜」,五品相遜據後來〔禮記‧禮運〕中的解釋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義婦聽、兄友弟弟、朋友有信,包括五種「關係人」相互對待的原則。若只從這一面看,似乎會以為舜時的司徒所施行的教育,只在倫理方面,重在教人相處之道;但〔周禮〕中所載的大司徒的職務則不止於此,除了六德以外,更重要的是六行和六藝。六行屬於行為方面,六藝則是技能。依此看已是教育的內涵中包括品格陶冶和技能訓練二者,即是生活中所需要的全部學習。
自此以後,便確定了「教育」的內在涵義:原則、目的、內容和方法,同時也明白的分出「教者」的特有條件,即是要具備「教的知識和能力」。這個從未對「教育」概念明白敘述的涵義,成了後來學者、教者,以至全體人公認的「不言之喻」,從〔禮記‧學記〕篇可以得到全部的了解。周代之後,歷代的帝王多推行教育,實施並擴張教育,不外乎這個基本概念的內涵。自孔子之後從事教育活動的為「師」者,也只依照這個概念的內涵而行,縱有部分的新意或新法出現,卻從無人對「已定的」教育意義提出「異議」,自然也不見對「教育」二字,有更多的解釋。這個事實,只能說「已有的」教育涵義是確切不移的,另加解釋 ,不但「徒見枝節」,甚而脫離了本義。因為教育是人類為「本身」而創造的活動,如果創造奠基於「正確而透徹」的觀念上,只要「人仍然是人」,便不會有「基本」的改變。不過在「教育實際」,即實施的制度、內容(教材)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不但各時代有改變之處,即實際從事教育的學者,也人各有別,卻是歷史中的事實。這種改變的事實,從清末實施「新教育」開始,發生「突變」,同時由於西學傳入,可見到西方的「教育」字義與概念。
西方「教育」這個名詞可以遠溯希臘文παιδεύω (Paideia),係由動詞形態παιδεíα轉化而來,其字根為παíς兒童,paideuō原始意義即為養育、照顧與教育兒童。Paideia的重音節放在a,則意為遊戲,和教育有同樣的字根「兒童」。就字源義而言,說明了兒童時期的好玩好動本身就具有嚴肅的教育意義。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在〔弗列布斯篇〕(Philebus, 30e)中就以為嚴肅的學習(spoudein)是為了遊戲,而遊戲也是為了學習。柏拉圖在〔法律篇〕(Laws, 803d)中讚譽其師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能將兩者調和得恰如其分,足以稱為受過教育者。paideia一辭後來衍而為「文化與教育理想」之義 ,人文主義教育學者即以paideia來說明教育的過程,宜以有價值的文化材來陶冶人類的精神,以培育健全統整的精神人格。
英文和法文的「教育」(education)一辭源於拉丁文educare和educere。前者除了指心靈和精神意義下的陶冶外,也指透過營養使身體成長。至於educere則有自內而外引出(heraus ziehen)、向前推動(empor ziehen)、向上提升(auf ziehen)等意義。與educare和educere相近的另一詞為erudiere,由e、rudi和ducere三部分構成,e是指「從」,rudi指粗疏的材料,ducere為引導、引發,合而言之,為從現有狀態引發或開展新狀態。至於和「教育」相近的詞institio、instruere則是從教學者的觀點,自外而內注入學習者某些材料,這也是英文instruction的字源義。綜合education之拉丁文的字源本義,教育有「引出」與「塑造」兩種涵義。這兩種涵義分別對應了現代德文的Erziehung和Bildung所表達的意義。
德文的Bildung中文常譯為「陶冶」(參見「陶冶」)。至於Erziehung的字根為ziehen,意為拉引,其接頭語er來自古德文的獨立介系詞ar、ir或ur,其基本意義為heraus(從內而外),aus(從)、von(從),不過現代德文的字根前加er則有終結或進入某種狀態的意義。Erziehung從字源義解,主要有三種涵義:(1)從深處提升到高處;(2)外在經驗內化到心靈深處;(3)結束舊狀態市進入新狀態。至於透過「教育」來使人從未成熟狀態導向成熟,從本能狀態導向精神成就,則是ziehen這個字根的引伸意義。
綜合西方英、德、法、拉丁和希臘文「教育」的字源本義分析,可見「教育」這個詞從形式上來說,指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者的活動或互動過程,以及透過這個過程所期望完成的目的、價值或理想。
對於這個過程的解釋,不同教育家基於其不同的哲學立場,持論並不一致。當前英國觀念分析的教育哲學家皮德思(R.S. Peters, 1919~)就指出了教育是個極具爭議性的複合性概念。皮德思本人從工作-成就概念(task-achievement concept)來說明教育這個多樣化的歷程(Polymorphous process)。教育既是一個施教者有計畫、有目的的施予受教者有利影響的活動過程,也是這個過程的結果。不管是過程或結果均應符合教育的三大規準:合價值性(worthwhileness)、合認知性(cognitiveness)和合自願性(voluntariness)。亦即教育活動須具有正面的價值,不僅是所欲的,也是可欲的。透過教育活動不僅應求真求實,也應具有認知的嚴肅性,不可將未經證驗之傳說、信念,甚至迷信強加於受教者。教育活動的設計也應符合身心發展,以使學生樂於學習、願意學習。
同屬分析哲學陣營的德國教育家布瑞欽卡(W. Brezinka)則將教育定義為一種社會性的活動,透過這個活動使人(受教者)產生某些心理氣質(psychische Dispositionen),改變或維持現有的心理氣質(vorhandene Dispositionen),或者防止(受教者)獲得沒有價值的心理氣質。
美國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從「經驗的連續性」出發,以生長為隱喻,認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經驗之流永續不斷,人類的教育亦須本諸實際的生活經驗,促進經驗不斷的改造,使經驗的意義不斷的成長,使指導未來生活經驗之能力不斷發展,以助智、德、體整體性不斷生長。生長的目的即在於繼續不斷的生長,學習也就在於繼續學習,這是杜威教育的基本要義。
德國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本於文化哲學與教育哲學,認為教育是基於對受教者施予之愛,從其內部開展全部的價值容受性(Wertempfänglichkeit)和價值形成能力(Wertgestultungsfähigkeit)。沒有愛的精神,沒有對於青年尚未發展出來之價值潛能的全心以赴的專注,則教育幾乎不可能。教育即在於運用客觀精神中有價值的文化材來活潑、喚醒青年主觀心靈,使其容受文化價值,並進而創造價值,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進而參與文化理想之提升。
存在主義哲學則從個體本質不斷開展來說明教育。人的存在是本然的事實,本質不斷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不斷自我了解的過程,也是一種廣義的教育過程。布爾諾(O.F. Bollnow)就將教育事實分為五個層次:(1)軀體與精神的照顧與養護;(2)個人適應社會之功能性的教育(funktionale Erziehung);(3)有計畫而依規則來傳遞知識與能力的教學;(4)有機的自內而外成長的陶冶過程;(5)存在意義下的呼籲或陳述教育學(appellierende Pädagogik)。布爾諾稱第四層的教育是一種穩定形式的教育(stetige Form der Erziehung),類似古典陶冶理論(Bildungstheorie)所說的,試圖在人之中發展其心靈與精神動力。第五層的教育稱之為和諧的非穩定形式的教育(unstetige Form der Erziehung),人類存在(Existenz)經驗中的邂逅(Begegnung)是這種形式教育的核心概念,融會了其他人的經驗,人類不斷面臨亟待抉擇的新處境,也不斷的發展自己的本質。
猶如存在哲學所稱的人在發展自己的本質時,經常須面對新的存在處境,這個處境從社會學觀點來看即整體社會文化。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er Schule)的批判理論(Kritische Theorie)學者擔心社會文化所潛藏的意識型態會禁錮個人的發展,因而從事意識型態批判,以助長理性社會之建立。批判的教育學者,如莫鈴豪爾(K. Mollenhauer)、貝仁茨(H. Bärenz)等人受批判理論學者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 1929~)影響,為了解除教育過程中的意識型態囿限,將教育視為一種理想的溝通過程,在此過程中培育學生成熟、自主而負責的人格。
綜合上述,教育的定義各家說法雖未盡一致,但不外乎成熟者的一代與對未成熟一代的影響或所產生的作用,使未成熟的一代能在本能之上,開展各種心靈或精神動力,形成具有文化涵養之精神人格,最終能參與宇宙生生不已的創造。
【奥地利教育制度】
拼译:education system of Austria
奥地利全国分9个行政州。人口780万(1991年),91.8%为奥地利人。信奉天主教者占94.6%。官方语言为德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140美元(1991年)。有传统的文化艺术。18世纪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教育制度保留德国18-19世纪的特点。1945年开始按英国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扩大高等教育,将初级中学逐步改为普通中等学校。1962年颁布教育法,增设不同类型的学校,扩大高级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协调初级中学和高级普通中学课程,以利于学生转学;义务教育由8年延长为9年(6岁~15岁),学生根据年龄、能力和志向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凡有学习能力者均有机会升入高一级教育机构并转入不同类型学校学习。学前教育主要在保育学校、午后游戏和学习中心、幼儿园中进行。志愿入学,不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至四年级,学生在基础学校(小学)接受普通基础教育,为参与实际生活和转入高一级学校作准备。设宗教、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家乡环境、阅读(含德语文法和文学)、算术、音乐、绘画、体育等课程,女生加学缝纫。第二阶段五至八年级包括高级小学、初级中学(普通中学)和高级普通中学的低级部,实施高于小学教育目标的普通教育,为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和高级普通中学作准备。按双轨组织教学。A轨学生为接受能力较强、成绩优秀者;B轨学生为接受能力及学习成绩中、下者。两轨必修课程大致相同,设宗教、德语、历史和社会学科、地理和经济学、音乐、艺术和体育。A轨学生加修现代外语,男生还增设几何制图、手工训练课,八年级增设速记课,女生增学缝纫和家政。B轨强调阅读和计算教学。完成八年初等义务教育后不入中学的学生须入职业学校学习一年,目的是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定向教育相连接。除继续学习基础文化课外,还学习工程画、卫生、家政和与现代经济有关的自然科学课程,女生加学儿童护理。学生结业后可就业,但一般还要继续接受部分时间制的职业教育。中等教育主要由高级普通中学的高级部实施。高级部分文科中学、科学中学和女子家政学校三类。均为五年制,设宗教、德语、拉丁语、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科学、体育、音乐、艺术和哲学导论等课程。文科中学强调拉丁语、希腊语和现代外语教学,科学中学则增加科学课和现代外语(1门~2门)课时,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升入大学和高级技术学校。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亦分三类。(1)为学徒开设的部分时间制义务技术学校,招收15岁开始学徒的青年,学习2年~3年。其中一年为义务职业学习。一学年每周上课1天,亦可连续上课8周。除职业学科外,还修习普通科目。(2)中间职业学校,传授基础技术知识和技艺。按职业要求分成四种:1.贸易、技术、工艺美术学校,二至四年制,培养商人、工匠、建筑工人、监工;2.商业学校,为雇员提供3年商业训练;3.女子家政和烹饪学校,一至三年制,培养管家、仆人及饮食业雇员;4.社会工作学校,一至二年制,招收年满18岁,完成八年义务教育,并读过一年有关职业教育者。(3)中等技术学校(九至十二年级),提供较高水平的工业、商业、艺术、家政等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毕业考试者获专业资格证书(亦称大学入学考试证书、成熟证书)。此后连续工作3年,可获工程师职衔。证书持有者亦可升入高一级的专业学校。还设有中学后非大学水平训练班,主要向不升大学的高级普通中学毕业生传授职业技艺。全国有特殊学校160所,为残疾和弱智儿童实施义务教育;职业学校开设特殊班,传授谋生手段。高等学校有三类:大学和技术学院;高等艺术学院;职业性的专门化学院,如师范院校和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招收高级普通中学毕业持有证书者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持有补习班结业证书者;25岁~45岁无证书者可学习10个月全日制先修课程,获得大学入学考试资格。高等学校课程分三类,第一、二类为高等职业课程,第三类为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的学术性课程。设大学学位(第一级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学位)课程。前者学习4年~5年,结业可获大学文凭或硕士学位。后者从大学一年级起学习5年~6年,或获第一级学位后至少再学1年~2年。师范教育由中等师范学校、教育学院、技术教师培训学院和大学实施。中等师范学校负责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缝纫与手工课教师;教育学院、技术教师培训学院负责培养高级小学、初级中学、高级普通中学低级部和初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招收持有中学毕业证书或中间职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毕业证书并通过能力倾向考试的学生,一至二年制;大学培养高级普通中学高级部、中间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四年制,招收通过教育专业考试,获硕士学位者。成人教育由夜校、远距离教育机构和教会举办的成人寄宿学习中心实施。主要由当地的公共团体、商会和工会提供经费和管理。联邦教育和艺术部为最高教育管理领导机构,负责除农、林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外的全部教育;直接管理不属州和学区管辖的学校。下设9个以州长为首的州学校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州职业义务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各学区设学校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地区和当地小学、高级小学、特殊学校和幼儿园。高等教育由国家科学和研究部负责。各级公立学校(含学前)均免费,仅大学收取适当数量的入学考试费。私立学校除收取学费外,还接受公共基金补助。教育经费由联邦政府负担75%,委托联邦教育和艺术部经管;州政府负担7%,由州学校管理委员会支配;地方政府负担18%,由学区学校管理委员会管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由国家教育经费开支,教师超出法定数量,其工资从州教育经费中支取。义务教育系统的非教学人员工资及其他非固定开支由地方教育经费支付,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工资由国家和州教育经费共同支出。1991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7%,占联邦政府总支出的9.4%。
奥地利学制图
奧地利學校制度
Austrian School System
嚴翼長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奧地利是中歐一個聯邦國家,面積八萬三千八百五十平方公里,人口八百十四萬人(1997年)。現行國家基本法是一九二○年制定,一九三○年修訂的〔聯邦憲法〕。在德國納粹時期該憲法失效十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又恢復效力。早在十九世紀特麗莎(Theresia)女皇和約瑟夫二世(Joseph Ⅱ)皇帝時期即設宮廷教育委員會(Studien-Hof-Kommission)管理全國的教育,一八四八年改為教育部。一八六九年開始推行義務教育。一九三八年奧地利的教育在德國教育與科學部管轄之下。二次大戰結束後奧地利的教育恢復舊制,到一九六二年通過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方案,為今天奧地利教育的基礎。
奧地利為順應幼兒教育和婦女就業的需要,在學前就有三種機構協助家庭照顧子女。不到一歲的嬰兒可以送到白天制的嬰兒養護所(Krippen),一歲到三歲的兒童可以由托兒所(Kinderhorte)照管,三歲到六歲的兒童可以進幼稚園(Kindergarten)。這些機構有些是公立的,有些是私立的。私立機構是由教會、個人或家長聯合辦理的。
奧地利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從六歲到十五歲。國民小學(Volksschule)四年,高級國民小學也是四年,但多在鄉區保留了這種制度;在其他地區則設立主幹學校(Hauptschule),修業時間相同,但占了大多數。一九二七年新設立的主幹學校主要分成兩支:其中一支程度較高,英語為必修科;另外一支則只作強迫教育最低程度的要求。程度較高的一支和完全中學初級部(Unterstufe der Höheren Schule)相類似,到了第七和第八年級便提供拉丁文課程,但程度較低的一支則無外語的要求。
初級部分成兩個階段,前階段兩年課程相同,到第七年開始便有三種類型:完全中學(Gymnasium)、實科中學(Realgymnasium)和女子經濟實科中學(Wirtschaftskundliches Realgymnasium für Mädchen),從一九八五年開始即已取消這種制度,希望十到十四歲的兒童都受到相同內容的教育。
不計畫升學的學生則必須接受第九年的義務教育,進入多元工藝班(Polytechnischer Lehrgang)學習。他們畢業後有百分之八十繼續接受學徒訓練。
高級中學有四年(九至十二年級),共有四種類型:
1.完全中學,先學拉丁文。古典中學(Humanistisches Gymnasium),增加希臘文。現代語中學(Neusprochliches Gymnasium),增加第二外語。實科中學(Realistisches Gymnasium)有很多種類型。
2.自然科學中學(Realgymnasium),初級部只覺一種外語。自然實科中學(Naturwissenschaftliches Realgymnasium)重視自然科學,增加拉丁文。數學實科中學(Mathematisches Realgymnasium)增加第三外語和解析幾何。
3.女子經濟實科中學,重視家政學科。
4.實科中學高級部(Oberstufenrealgymnasium)為奧地利學制較新的發展,以代替過去的音樂教育實科中學(Musisch-Pädagogisches Realgymnasium)。現在卻有三種類型:樂器演奏、理科和解析幾何三重點。在完全中學修業完畢的學生必須參加畢業考試,包括筆試與口試兩種,筆試包括德文、數學、一科外語和一門專長學科,口試包括三個科目。
奧地利職業教育包括:(1)與學徒制度相配合的部分時間職業學校(Berufsschule),有工商和家政等職類;(2)修業一年到四年全日制的職業學校(Fachschule),包括工商、農、家政、藝工、社工、觀光等職類;(3)中等專科學校,通常為五年制,除了予以職業教育之外,還重視通識教育的提升。畢業生除了就業外還可以升入大學。這類學校有很多不同的名稱,例如:技術專校(Technische und Gewerbliche Lehranstulten)、商業專校(Handelsakademien)、家政專校(Höhere Lehranstulten für Wirtschaftliche Frauenberufe)、農林專校(Höhere Land-und forstwirtsch aftlichen Lehranstulten)。培養國民學校和主幹學校師資的師範專科(Pädagogische Akademie),招收高中畢業生修業三年。國民學校教師在教育學院再修業兩年便可以成為主幹學校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