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發現《唐詩三百首詳析》(喻守真著)由中華書局出版的1979版和1985版有一處不同。感覺此處改動毫無必要,不知道是否有什麼講究
1985
1975
这里应该是涉及到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里改读声调的问题,按说“屐”字在古汉语是个全浊群母入声陌韵字,中古汉语拟音大概是这个样子*giak,元代北方话入声消退,入声字改读声调,派入其他声调,按照一般规律,即全浊声母入声字改读阳平来说,“屐”应该和今天的“急”一个读音,和同属于全浊声母入声字的“白”(並母)、“狄”(定母)情况相同,但语言是个活物,变化很频繁,这些本该改读阳平的字,有些又改读其他音调了,举个例子,比如“速”字,古汉语里是全清心母入声屋韵字,按照全清声母入声字改读上声调来说,它本应读上声,但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却成了去声字。
结合这个改动来看,我猜测75版本应当是注者所讲的方言里“屐”和“忌”一个读音,他所讲的方言里将古全浊声母的入声字改读成了去声调(“忌”一直是个去声字)。
85版则根据普通话的实际情况,修正了这个问题,将“屐”的实际普通话读音用现在与它同音的“基”直接标注出来。
浅薄之见,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3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