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高纪第一上》颜师古注“若者,豫及之辞”处不太明白意思

正文及注文如下:

十一月,立韩太尉信为韩王。汉王还归,都栎阳,使诸将略地,拔陇西。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颜注】师古曰:若者,豫及之辞。言以万人或以一郡降者,皆封万户。

以颜注而言,当是“若”即“或”意,只是不明白“豫及之辞”与“或者”之间意思相关的地方

“若”當讀爲“及”、“與”,表示達到某一程度、參與某事、談及某事等。例如:

《尚書·顧命》:

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yǒu),若克恤西土。

《左傳·哀公十四年》:

若以先臣之故,而使有後,君之惠也。若臣,則不可以入矣。(前一個若是“假如”的意思)

《老子·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顏註之“豫及”之“豫”當看作“與”的通假字,類似例子如:

《左傳·隱公元年》:

豫凶事,非禮也。

《後漢書·東夷傳》:

及楚靈會申,亦來豫盟。

《南史‧顔延之傳》:

於是延之屏居不豫人間者七載。

1 个赞

“豫及”即“预及”。

《史记》卷96《张苍传》:“若百工,天下作程品。”《集解》:“晋灼曰:‘若,预及之辞。’”

《汉书》卷42《张苍传》:“若百工,天下作程品。”颜师古注:“晋灼曰:‘若,豫及之辞。’”

《汉语大词典》
〖預及〗
谓参与其事。《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隋末劍南獨無寇盜,屬者遼東之役,劍南復不預及,其百姓富庶,宜使造舟艦。上從之。”

《汉语大字典》

⑯连词。2.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或者”。《左傳·定公元年》:“若從踐土,若從宋,亦唯命。”《漢書·鼂錯傳》:“其亡夫若妻者,縣官買予之。”《紅樓夢》第七十四回:“將鏡奩、妝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齊打開。”

“豫及之辞”中“豫”通“与”,但不是“参与”义,而是“和”义。“豫及之辞”相当于说这是“与”和“及”一类的连词。古人大概认为这类词包括并列关系和选择关系。
楼主所举为选择关系。
下例师古认为是并列关系:

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上黑如故吹律调乐入之音声及以比定律令【如淳曰比音比次之比谓五音清浊各有所比不相错入以定十二律之法令于乐官使长行之或曰谓比方之比音必履反臣瓒曰谓以比故取类以定法律与条令也师古曰依如氏之説比音频二反】百工天下作程品【如淳曰若顺也百工为噐物皆有尺寸斤两斛斗轻重之宜使得其法此之谓顺晋灼曰若豫及之辞师古曰言次律调音以定法令百工程品皆取则也若晋説是也】

1 个赞

“预及之辞”或“豫及之辞”大概就是“关系词”。

《汉语大词典》

〖释义〗4.关涉;牵连。

《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
关系词
指表明语言中词或语句关系的词。①指介词和连词。王力《中国古文法》:“关系词者,词以表动作与事物之关系,或此动作与他动作之关系者也。其类有二,即:介词、连词。”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关系词,也有两种”,即 “介词”和 “连词”。

卷六说的比较清楚。

為復子若孫,令得身帥妻妾遂其供養之事。”[三]

[三] 師古曰:“若者,豫及之辭也。有子即復子,無子即復孫也。遂,(中)[申]也。復音方目反。”

表示一个判断,「如果达不到则」。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這例子是否有 前主後次 的關係?也就是說萬人比一郡重要?萬人降,則封萬戶… 感覺關鍵詞是萬人。起碼修辭方面,重點在萬字;事實上也許要點是整整一郡。
辨 及、與:及字含前主後次的意思;與字就不分。
類似英文 “along with” versus “and”.

楼上所言与您的意思很像

查看 汉书 地理志: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如果是一郡,人数一般应该是大于万人的,作 如果达不到则 讲似乎有点勉强(即便 万 字是个虚数)。

16. 豫卦 (雷地豫)

Jack 發表於 週一, 04/18/2011 - 10:56

豫卦 (雷地豫)

豫,利建侯、行師。初六,鳴豫,凶。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六三,盱豫,悔遲有悔。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六五,貞疾,恒不死。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圖:小配)

豫卦有三個層面的意義:一是預備、預防,有備無患。二是有餘,寬裕。三是豫樂、逸樂。

豫通預,預備、預防的意思,《繫辭傳》:「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即取預備,有備無患之義。

有所預備者就能夠寬裕,事情有餘裕,這也是豫的第二層意思。豫從予從象,本義是大象中的大象。象已是夠大,大象中的大象旨在表現形體很大,又引申為裕,寬裕的意思,又有娛樂或愉快的意思。帛書做「餘」,即取其寬裕而有餘之義。

寬裕者則得以安逸、豫樂,即《象傳》所說的:「豫,先王以作樂崇德。」馬融曰:「豫樂也。」

歸藏卦名為「分」,秦簡及清華簡皆做「介」,這兩個字形體不但相近,而且意思也可相通。分為分別,介則是分界,畫清界線之義。

介本義為甲冑或武士,與豫備之義是互通的,都有戒備、防備之義。介又可解釋為大,如晉卦六二「受茲介福,于其王母」王弼注:「受茲大福于其王母也。」虞翻注:「介,大也。」這又與豫的本義互通,豫本是象中之大者,用形體之龐大進一步引申至寬裕、有餘、豫樂的意思。

至於介與分解釋為界限,分別,可與謙卦古卦名「兼」,兼併之義相對。兼併為合,那麼與兼併相反的當然就是分別、分介(界)了。

綜觀豫卦,其核心意義當為豫樂、安逸,但背後亦有豫備、豫防的意思,這是因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豫之逸樂當以有備無患而能寬裕做為依靠,而其凶應與忌諱則是耽溺,流於怠惰則凶。

卦象為內坤順,外雷震,雷出地上,柔順以動。這是一種順水推舟,順其自然式的行動。反觀大壯卦為剛健於內,雷動於外,為剛以動,是一種強力式的行動,因此容易產生衝撞與衝突。雷震為春,雷在地上即春臨大地之象,所以《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豫卦為雷動震奮的時候,大地鼓舞,萬物繁茂。因此古人以此開始做樂以崇揚道德,祭祀上帝與祖先。

就六爻來看,九四為豫卦之主,一爻居於互體坎之中,上震卦之初爻,為志行之象(坎為志,震為行)。九四下為坤卦三爻所承,為眾應之象(坤為眾,陰承陽為比應)。因此《彖傳》說「剛應而志行」。

就卦序來看,豫卦與謙卦是相綜的一對對卦,是繼同人、大有而來,分別代表禮樂之道,禮與樂是儒家治國理想的兩項主要措施,禮道可從履卦與謙卦之中得見,履與謙彼此旁通,為禮的一體兩面,一實踐於外,一虛心於內,謙亦可謂禮之內化。而豫卦講的則是樂,也就是以娛樂、音樂來教化並陶冶心性。因此就儒家來說,謙豫皆關乎民心之治理。

正所謂「樂者為同,禮者為異」,豫道重在於合同,因此其吉道為感情的交流,用心傾聽。忌則在於不知節制,流於淫逸、耽溺、怠惰。《雜卦傳》「豫怠也」就是以豫之流敝而言。

豫,利建侯、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繫辭》: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豫樂,利於建立諸侯,軍隊出征。

《彖傳》說:「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得到群眾的呼應又志在必行,順著民情而行動,所以為豫。此言建立諸侯,發動軍隊,都是順應民心,而且還有剛強的決心去執行。

《象傳》則說:「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雷動於地上為萬物震奮之象,先王因這樣的啟發而作了音樂來崇揚道德,誠心的將它奉獻給上天和祖先們。李道平認為此樂即《大武》(又名《象》)。

周天子建立諸侯,以做周室之屏藩,此為預防、防禦之道。因此這個「豫」除了解釋為豫樂,也可理解為預備、預防的預。

初六,鳴豫,凶。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大聲玩樂,凶。

過於淫逸,而至鳴叫。豫之吉在於節制、防患未然,忌在淫逸放縱。初六處於豫樂的開始,一開始就不知自我節制。九四為豫卦卦主,也是唯一陽爻,初六與九四相應,自恃受到九四榮寵,失態放縱,因此而凶。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繫辭》: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敲擊演奏石磬,不到一日,貞定為吉。

此言豫樂有所節制,豫道以節制為吉。不終日言有所節制,不至終日即停止。六二居互體艮之下,知所止之象。

傳統解釋以介為耿介,言人品格耿介堅定如石。依《繫辭傳》,介于石即介如石,言對於事理之分辨清楚而堅定如石。不終日言判斷決策之快速,不等一天過去就可以見機而行事,貞正則吉。

「介于石」當依馬融作「扴于石」,扴為敲擊石頭的聲音,或敲擊石頭。石為「金石絲竹」之石,即磬,古時以玉石所做成的敲擊樂器。扴于石講的即是古代演奏作樂之狀,豫樂應知所節制,因此說「不終日貞吉」。《繫辭》作「介如石」,以介為分別、判斷、分判。介也有甲冑之義,引申為防禦、防備,介于石,為以石為防備,防備堅固如石。然而這與後文「不終日貞吉」於文意不通順。「介」鄭玄作「砎」,為砥礪、磨練的意思。傳統解釋受王弼影響,皆以「介于石」為形容人之品格中正堅定如石。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一早就豫樂,如果悔改晚了那就真的要悔恨了。

傳統解釋「盱豫」為奉承謟媚的逸樂,悔改為宜。言小人因為接近權勢而奉承謟媚以求豫樂,若陷溺其中而遲遲不知回頭,將會後悔。

「盱」原意為張大眼睛,或是睜眼往上看的樣子,這裡有討好別人或奉承謟媚之義。盱也可作誇大之義,盱豫即誇大之享樂,豫宜節制,誇大之豫樂宜及早停止,因此說悔遲有悔。姚信作「旴豫」,同「旭豫」,旭為日出的意思,旴豫,謂一早就享樂。這三種文義中,以姚信說最佳。

第一個悔字是勸戒之辭,告戒悔改。後一悔字為吉凶之判斷,即後悔、悔恨。《繫辭》:「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悔」介於吉凶之間,行為雖有小瑕疵,還不至於凶。若能夠及時改過,則可轉為吉,否則變為凶。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心中猶豫不定。大有獲得,不用懷疑,朋友皆會以你為宗主,群聚而來。

九四為互體坎卦之中,坎為疑,因此曰「猶豫」,猶豫即懷疑。九四作為豫卦唯一的一個陽爻,也是一卦之宗主,上承六五之君,因此遭疑。下有三陰爻為朋眾之象,九四為眾陰所承,因此曰「朋合宗」(朋盍簪)。

傳統解釋以「由豫」為豫樂之所由來。因九四是豫卦的主爻,整卦卦義也都是從九四一爻而來。而在與各爻的關係裡,九四是眾陰爻之所求,因此將大有獲得,眾人當以它為中心群聚而來,所以說「由豫,大有得,朋盍簪」。既然九四是卦主,為眾人所求,那麼就不應有所疑,因此曰「勿疑」。

「由豫」有三種解釋,一作猶豫,二是用豫,三是豫之所由來。三種解釋於爻義皆可通,意義也都相去不遠。

「朋盍簪」多種不同解釋。一、朋友聚合,或者朋友很快聚集過來。盍,音義皆同「合」,合在一起。簪,音ㄗㄢ,原意為髮簪的簪,髮簪用以整理頭髮,把頭髮聚在一起,引申為聚的意思。或引申為速,快速的意思。又作「朋合宗」,意思為朋友皆以九四為宗主,意思與「朋合聚」相近。二、朋也可做「朋貝」解,古代的貨幣,引申為錢財,「朋盍簪」即朋貝合簪,錢財滿聚,財源滾滾之意。此符合前文「大有得」。

六五,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卜問疾病,久久不會死。「貞」為「卜問」的意思。

也可解釋為貞固(偏執)以致成疾,但久而不死。

六五以柔居尊位,大權旁落於九四之大臣,眾陰(群眾、百姓)都歸依於九四,六五又逆乘九四,因此有疾。居坎上,動而成兌,坎為心病,兌為毀折、受傷,故曰疾。此有如周室衰微,雖然王室權力被架空,大權旁落而無法駕馭強勢的諸侯,但仍可擁有虛位不至滅亡。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豫樂至夜,該是結束的時候,改變則沒有罪咎。

豫樂之道已走到盡頭,豫卦忌在耽溺。該是結束豫樂的時候,若再繼續則是沉迷而不知返,將有罪咎。因此告戒「成有渝」,渝者變也,豫道已成就要變。由動而歸靜,則可免於罪咎。

上爻為冥象,升卦上爻亦曰「冥升」。

一万是士兵,项羽刚出道才八千人。

所以怎么理解呢?一万士兵,再不济就 一个郡 投降,这里的一万士兵优先级高过一郡么?这怎么看出这样的优先级来,有无相关例证。

供参考:

汉书卷二 帝纪第二
惠帝
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
孟康曰:“不加肉刑,髡剃也。”师古曰:“若,预及之言也。谓七十以上及不满十岁以下,皆完之也。

《古今汉语虚词大辞典》
与及
连词。连接词、词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近代得了保举与及补缺,都首先要花部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六○回)○伯明又教了许多应对的话与及见面行礼的规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七九回)

1 个赞

《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
不难看出这是在论功行赏,杀敌和降邑都可以获封,且两种军功之间等量换算,“若”就是这个意思,译为“或”行文方便而已。

《佩文韵府》卷一百三之二,注:若者~~之辭,言以萬人或以一郡降者皆封萬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