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將MDX辭典轉為TiddlyWiki格式

Tiddlywiki 格式介紹

官方網站:https://tiddlywiki.com/

簡單介紹一下 Tiddlywiki ,他是一個簡單的 html 檔案,專用於個人筆記

官方有2個版本,分別是 TW2 與 TW5 ,如果只寫了 TW 格式,那就是指新版的 TW5

(為何沒有 TW3、TW4 我也很好奇,不過似乎沒人知道)

TW 格式做法是把全部筆記轉成 JSON 交換格式,然後用瀏覽器 cache 去運作非線性連結,可以跳轉連結、可以橫向連結、可以用tag連結、也可以自訂屬性與關鍵字

如果把它拿來用作電子辭典,比起 MDX 格式的優點有很多

1.不必安裝專用閱讀器,只要是能符合W3C HTML的瀏覽器都能正常使用,PC手機都能直接開啟
2.除了內建RWD,有手機模式,瀏覽器能用的插件都能正常運作,例如繁簡轉換就不用再另外修改
3.提供全文搜索,而且搜索速度飛快,也不限制開頭須完全符合才搜得到,還能自訂搜索條件
4.新增或修改內容很方便,就跟一般使用Word編修文件差不多,還內建了文本編輯器
5.內文除了 HTML 格式,還能支援 Markdown、Katex、CodeMirror、D3 等等格式展示內容
6.可自由將資料匯入匯出,透過JSON交換格式,方便對辭典整合比對與合併等操作
7.上傳至網路空間,直接就是隨用的網路辭典,不必在手機塞一堆MDX檔案就能使用
8.非常多的主題包與插件,非官方有100+以上,也可自己設計,比起醜醜不能改的Mdict好太多

Tiddlywiki 格式轉換

將MDX資料解包後轉換即可

MDX格式

詞頭索引
辭典內文
</>

TW格式

{title:詞頭索引,text:辭典內文}

沒有多餘資訊,就這麼簡單而已

另外MDX支持跳轉詞頭,TW格式也可相容

MDX格式

詞頭索引
@@@LINK=跳轉詞頭
</>

TW格式

{title:詞頭索引,text:"{{跳轉詞頭}}"}

下面使用我之前製作的教育部國語辭典的為範例

將 MDX格式 轉為 TW格式 測試,附上隨錄的測試影片

Tiddlywiki 格式心得

使用TW格式來充當電子辭典主要有3大缺點

1.匯入資料越多,檔案空間越大,開啟越慢,我這次測試檔匯入17萬筆資料,單一檔案達到180MB,開啟非常慢,且使用上已經明顯延遲
2.多部辭典同時開啟很吃Memory,使用MDict + MDX 格式一次查詢20個辭典也只是延遲一點點,閱讀體驗好很多
3.TW格式對辭典附帶檔案無法打包成MDD,只能轉Base64後匯入TW檔案,但是效能會變差,所以會帶很多零散的圖片,不如包成一個MDD來的簡潔

目前測試6~7萬筆資料以上就會有延遲 (或許是我老PC不夠力)

所以結論是TW格式只適合單一的小型辭典,不能替代 MDict + MDX格式

*最後附上TW的官方Plugin一覽:

Hammer Plugin 可以提供手機操作時用手勢下指令 (例如:往右平滑=跳轉下一個詞條)

XLSX Utils Plugin 可以提供讀取 Excel 檔案的功能

另外非官方的 graph 、 mermaid 與 mindmap 3個 Plugin,還可以將說明文字繪製成各式圖表,實在好用
d

Tiddlywiki 功能實在太多太豐富,很難全部介紹完

如果有單一小型辭典的需求,可以嘗試使用TW格式來製作~真的比MDX格式方便很多~

4 Likes

它的设计导致的,词条多了很难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