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dated
因为翻译好坏的另一个标准是简洁啊。中文本就没有时态,所谓“了”之类的表时态那是引入了英文的概念。可以说,中文的“时态”是需要根据上下文自己体会的,除了一些特定的场合,一般表达里没人会加太多的“了”。学习型词典里的例句翻译也只是参考用的,只要准确即可,真要逐字翻译怕不是被人笑掉大牙。
至于与机器翻译雷同,难道不是反过来,这些机器翻译训练的时候的有比词典例句更精准的语料库吗,恐怕必然是用了的。
因为“简洁”是说人话的标准,也就是最最基础的标准。
你是不是没搞清楚词典的作用,所谓“词典”,显然是查词用的,可以说查到释义就完成了职责,这就是为啥母语词典里例句很少。例句是为了让人体会该词在语境中的作用,加深体会,所以在学习型词典里量大。而即便是学习型词典,我认为例句译文也是不重要的,其作用是辅助读者理解例句的意思,也就是拐杖,只要稍微进步了一点的用户,当然是要先看例句自己感觉一下意思再去看翻译看看与自己的理解是否一致。至于时态、句式,那是语法课该学的东西,你要是说语法课的例句最好把这些都体现出来我没意见啊。但这肯定不是词典(不管是不是学习型词典)的功能。
而且这甚至都不是英文语法问题,而是中文理解问题。试问一个中国人,看到这句话会不知道是“他打开了窗户,然后往外看”的意思吗,那么非得翻得这么累赘意义何在。英汉双解词典的用户究竟是学英语的中国人还是学中文的外国人。
中文的存在和图片、词性标注、例句一样,都是为了解释英文、帮助读者理解英文。
这是根本,满足这条之后,才轮到简洁、文采。不满足这条,为了别的牺牲这条,就是舍本逐末。
形式上的字少不是简洁;更别提字少妨碍了理解、引偏了理解、甚至是漏的错的,就是舍本逐末,不仅无助于理解英文,更是额外的成本:甄别、筛选、理解错了日后再改,读时提心吊胆的各种成本。
简单的一对比,就知道上面几句话是粗制滥造的残次品,例子在上面的“点我展开”都有。内建的信息组织的精巧的完整构造才是简洁。
-
中文没有时态的话,那我们是怎么知道时间、描述时间的。所以你说得是中文的大多数动词没有时态。动词不带时态,可是句子中别的词、别的成分可以来表达时态啊!
-
可是原文英文有时态,所以要翻译出来啊。省了有助于解释英文还是不省有利于?省了还要让我自己领悟猜?中文存在是为了本身的字少还是为了理解英文?
- 想省字可以省成他开窗看,out 也可以省,为什么不省,难道他打开窗看向里。那干脆中文也省了就是了,例句也省了,英文解释也省了,省了干啥?不就是不明白才要解释吗。
你把这个当作缺点,但从你的论述,带“了”恰恰是优点,为了解释英文,当然要选用汉语中最接近英文的表达方式,你难道非得把它翻译成文言文这种更不相近、更远的形式再加上一套迥异的表述方式,学习成本 * 2 才舒服吗?
中文字频顺序前十是:“的一是不了,在有人这上”,“了”是第五。我不知道你说的这个没人会加太多的“了”的人,是什么人,这里面的中文是什么中文,怎么跟我了解的不一样。
- 准确是什么标准?不如免费的 google 翻译 更准确,也要称之为准确?上面那么多句子,你告诉我它准确在哪。
- 逐字翻译怕不是被人笑掉大牙。我不太懂你的笑点是什么 。词典,就是为了方便理解一个英文词明明白白是什么意思,为了这个目的,才有各种解释。比如上面提到的 CCALD 为了解释 open 这4个字母,用了一万个英文字符(不包括中文、没包括短语释义)。29个释义项,16个短语。一点都不省。怎么多几个中文逐字的翻译,就笑掉大牙了,英文人家用一万个字符解释一个词,到了中文部分,你这就是对例句逐字解释都要笑。
我说它雷同,是为了说其不用心,既然有免费的google 翻译,这词典的编者又抄一份一样的。机器翻译再怎么智能,也是不如人的,人比机器复杂多了。我认为专业搞翻译,应该在 google 的水准之上,因为 google 是不如人精校的,尤其是专业的翻译团队。直接原样照抄,不抄的句子水平直线下降,你告诉我这也叫好的翻译?不能批判的翻译?
这个标准我也是闻所未闻。准确从来是沟通的第一要务。你看词典不为了准确,它驴头不对马嘴,关系一一对应的全是错漏,倒是各自的元素很简洁,有啥意思?我要的是它字少吗?它汉字再少,不能帮助理解汉语,我为啥不把新华词典的中文放上来,不更简洁?反正不用来好好解释英文。
词典的作用就是准确的解释出词,带了中文又不把中文做好,却说什么不用看中文,那你是说出版社蠢,非要加中文?
母语词典。
- OED
- ODE
- MWO
- AHD
我不太明白,这几本不是母语词典吗?英国和美国各两个,我们在谈CCALD的例句的中文翻译问题,你反而又立论什么例句少,不重要,请问这几张图够不够。 这例句数量和CCALD或持平一个数量级,或超出一个数量级只多不少。请问这和中文翻译差有什么因果关系?
词典,就是要解释词,词自身含什么信息就表达出什么信息,你说时态不用翻译,那人家英文原文都有,你为啥到了中文不翻译出来?句式人家英文用了这种,你中文中那么多句式中也有与之最类似的,非选不像的,然后说这不重要。图什么,徒增难度,获得了什么?
中文的存在就是首先要满足对英文的理解有帮助,而不是其自身如何选其他各种方式。
不是你不需要的就是累赘。尊重原文就是标准,原文有什么就翻译出什么。那有人说CCALD本身就累赘,那可以不看啊。
英汉双解词典是学英语的,而汉语的解释不能帮助理解and和ed,以及look out,那这和汉语自身再简也不应该放到英文词典中,因为英文词典不是用来学汉语的,是用来学英文的,英文的and,ed,look out的顺序,为什么不翻译出来?因为不是它的累赘,恰恰是英文的不累赘,它完整了,把不该去掉的加回来,才能更准确得理解词典中的英文,它自己简单了、字数少了,它自己是很爽,可它跟英文的关系更复杂了,更扭曲了,更让人难理解了、更不好一一对应了,不如完整版本更易理解英文,因为它就是为了英文存在的!你身上的衣服干净,是因为洗衣机承担了肮脏,中文字和英文字一样多,但和英文更一一对应、更容易理解英文、学习英文了。而删减是爽了中文自己,严重干扰、弱化了自己解释英文的作用,得不偿失,舍本逐末。因为你说英文,学英语,还要考虑两个ed,还要考虑 look 和 out的顺序,还要加上the,而这句的中文统统会加强你让你忘掉这些的模式。更别提其他句子的还有歪曲、引错路的翻译了,你能举一些实际的好处吗?对学习英文的好处,他这么粗制滥造的翻译你只评价为简洁,但涉及到数据却是各种和我认知的数据不一样。
翻译教程-众译网.pdf
翻译的技巧-钱歌川.pdf
翻译的艺术-许渊冲.pdf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pdf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绎传.pdf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李长栓.pdf
其实不用弄得那么复杂,有个简单评判标准就是:母语中文的人看到这句译文,回推到英文原文时会不会误解?
我的答案是,大概只要具备小学程度的母语中文人士,都能了解这句译文,并且回推到英文原文不会误解。
至于您的译文:
当然也正确,但是好像机器人讲话,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这种表达对母语中文的人恐怕不太自然。
您这种翻译风格,我建议用于:
1.学中文的外国人。
2.用在「韦氏大学词典」之类等级的词典。由于面对非常复杂的英文,此时这种「亲切的唠叨」式的中文,对于理解英文就非常有帮助。
至于 CCALD那句原本就非常简单的英文,我看不出有这么仔细翻译的必要。
这名字起的好,没仁义
他打开窗户往外看。 ——汉语人话
他打开了那扇窗,然后望向了外面。 ——对应英语的汉语翻译
六兄,以前常有人跟我说,认真的人,不能吸引妹子。TLDR。 其实,我在俺们论坛总结的经验呢,就是看到成语起头的,就避开不回复。大概就是这么个思路,分享给你。
把这句中文用英语表达出来,是不是要考虑要经历以下过程
- 加the
- 加2个ed
- 把顺序倒过来变成look out。
- 用and 连接起来两个动词。
最后变成
He opened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这些额外的步骤对理解英文有什么帮助?这里中文是辅助,怎么方便英文就怎么来,方便英文的中文形式不选,非得追求自己中文自身字少无误,那我读新华字典,错误不更少?
我都要自己动手对中文进行转换理解了,那不如不看了,得不偿失,对文字进行筛选本是编者、译者的责任,现在不如google,一部分一样,一部分压根是错的,辨别剔错的重担给了读者。
你提到的误解问题,在其他几个句子中有体现,严重翻译错了意思的方向。而这一句只是正确的子集,仅有的部分对吗?对,没错,但是不全。人家 CCALD 英文都用了全句的释义和全句的例句,到了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你说删减,还不是挑重点、易错点解释,而是数量已经是句子级别的翻译了,但是非得在4个地方上缺漏,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就是不下功夫、敷衍了事。
- the 需要查词典,才能知道这里的 the 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不能省,为什么不能用 a 。
- and 不是和,而是时序上的紧挨、接着,这也要查词典。
- 两个ed倒是对一般人来讲都知道是已经干过的事,可人家英文就没省变成 open the window 呀,人家英文 主语带了,过去时态带了,常用的描述情景完整了,还加上 looked out, 而不是省着变成 open + window 此类的搭配。英文的主张、风格,到了汉语这偷工减料,没看到翻译用心的地方。
- look out ,按照文字顺序,英文先是 look , 才是 out ,人看到句子、听到句子的理解顺序也是这样,朝外看会徒增不一致,没有任何好处的不一致。
误解的句子在这,都在上面的“点我展开”里。
多个中文句子都可以做到不会有误解,但对读者的成本不同
- 一个要你回推时顺序一致、一一对应
- 一个让你手动加上4个区别点的转换。
- 原文为什么用 the,He opened window 对吗?the是什么意思,怎么不用翻译出来?
- and意思怎么没了,不加 and 行吗,He opened the window looked out 可以接受吗?
- ed lookout 顺序同理。
多种文风都可以对意思解释出来,诗歌、公文体、歇后语、童话故事、放一段音乐等形式都可以让人理解一个词、一句话,因为信息的载体不同,但都携带信息,可以转换。但我们是在学英文学英文学英文,不是搞汉语,少点弯弯绕,多加几个字,语序一致、一一对应,不缺不漏,人家词典英文有的就翻译出来,很难吗,我看到这几个句子,要么漏,要么引偏了,引错了。这部CCALD,这些译者的名字和作品既然放在这了,这水平要么有时候表现的和 google 搜狗一致,要么有时候表现的不如它们,自己的名字不爱惜,作品不用心,那就不要怕批评。
再来一遍, 中文在英汉ALD双解词典中的存在不是为了自身的地道、文采,而是首要服务于英文的理解。要想读地道自然的中文,看唐诗听一条大河呀,看史记新闻联播啊。
上面4个点,都要深入对比,而这本就是要编者、译者干的活,你觉得简单,
- 要么你水平特别高,OED在你眼中都像是启蒙读物。
- 要么你看不到它的复杂度,百度在你眼中就是一个网页。
我对在英汉词典中看人话的中文不感兴趣,想看汉语可以看古诗词,看以看大家的散文。英文词典中的汉语不能好好的为英文服务,那它出现在词典中干吗,体现自身汉语的人话?这不是给外国人学汉语用的吗?
在这论坛,就是想学英语时互相帮助,分享经验。
妺子? 你这不好好学习天天想什么妹子!
这个成语因为之前看到过有作为标题的,顺便拿来用了。本来是写在CCALD的oxford的帖子中的, @Impact 召唤 @hua 直接给拆分了,可能是觉得对词典的制作、使用没有什么用,仅仅是争吵。
之前OED karx的帖子我也召唤过 hua 大关于词典多个mdx共享一个mdd的内容,但是没看到回应。
人比人啊。而且 @Impact 自己起了个名,
我认为对我干涉太多,拆分就算了,但这起的名实属自我臆想,标题和内容严重不相符,所以我又把标题 改回了CCALD的中文
你是不是没艾特我。
因为你这个问题我不会啊。。。两个 mdx 就是两个独立的词典了。共享 MDD?这个应该是不同软件实现不同,GD应该是无法共享的。
当时我压根没看懂你提的问题。
虽然是有些不严谨,但您举的这些例子应该称不上是错误。至少比AHD双解好一点。。
顺便,对于您举出的 an open bottle of milk ,我查了下SIO的‘开封‘,结果原句大多都是用的open,仅供参考:
感谢你的分享补充。目前顺序还没看到AHD的双解。你这么一说,我就把AHD的双解更往后排了。
open 不是 1对1到释义的,它有各种相近的意思,SIO中的第一个是柯林斯,看看其他的
- an open package,可以理解为一个打开着的包裹,这个英汉大词典翻译成开封的一包东面,没看出翻译的好处,而且是描述对象从包裹变成了包裹里的一堆东西,这个几个地方都很怪。
- 第三个 an unopened bottle of whisky 这个就是开封了,因为这里是unopened, 而不是unopen,不是强调的物本身的状态,而是由人的open之后这个动作的被动状态,也就是说 如果是 an opened bottle of whiskey, 可以理解为打开过的、开封后的一瓶威士忌,而 an open bottle of whiskey 只能理解为开着盖的威士忌。
- OALD的"开封"后,同样用的是Once opened,开封后、打开后,是 opened 而不是 open
- 外研社的新世纪同样是这样,用的动词的被动形式的形容词,而非直接的形容词,是 unopened 而非 unopen
所以如果以数量多来说明其正确性,那也只能说明大多用的opened来表达开封,而不是open。
何况数量多就最对吗?就算是,证明的也是开封、未开封要用 opened unopened,更削弱了open 来表达开封,更有利于说明 open 表示自身的开着/未封闭的状态,而非跟开不开封有关系,而且原词典解释就是ADJ就是表达不关闭、封闭、是流通、开着的,跟中文的“开封”的第一次打开封条、封装的意思相去甚远。
CCALD 的 an open bottle of milk 翻译成 一瓶已开封的牛奶,就是对应关系错误
- an open bottle of milk 应该是 一瓶开着的牛奶(盖子这个束缚去掉了,非封闭状态、可以和外界流通、接触的)
- an opened bottle of milk 可以是 一瓶已开封的牛奶(经过打开了的), 我更想尊重原文、尊重英文的习惯翻译成一瓶打开了的牛奶,因为打开了和已开封的顺序又不一样,ed 原文就是在词的后面,这里翻译成了“已”,放在了前面,这就很没必要。
两者一个侧重自身的状态,一个侧重和外界的关系产生之后的状态。
感谢论坛给我们大家提供互相交流、沟通、学习的机会!感谢楼主6Ij6的好帖子!
众所周知,英语是形合结构,汉语是意合结构。它们之间的一个很重要的差别,便是汉语句子里的连词用得少。如果不注意这一差别,而把英语中的连接词(如and)一个不漏地转化到意合结构的汉语中去,便会出现超额翻译(overtranslating)的毛病。请注意下面的例句是如何处理AND翻译的。
AND的义项之一是:used to say that one action or event follows another 然后,接着
EXAMPLES
- He knocked on the door and went in.
他敲敲门走了进去。 - She picked up the kitten and put it in the box.
她抱起小猫放在盒子里。 - Sit down and tell me all about it.
坐下来把整件事说给我听。 - You’ll have to wait and see what happens.
你只能等着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
FOR REFERENCE ONLY!
好吧,现在我认为是「取向」的不同。你是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我是从自然通顺的中文来看。不过,我怀疑市面上有哪一本词典能符合您的翻译标准?
天平的两端:
a.偏向英文–能让学习者借由翻译,了解英文原文的结构。
b.偏向中文–能让学习者借由翻译,将英文原文带回自然通顺,甚至句子优美的中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