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化、格式化死板硬套现象太过于多,典雅的词使用的少,雅词用的少,偏好什么都喜欢用大白话来表达。通俗化的情况下,导致人们对字词不求甚解,对字、词的含义的起源及演变并不清晰,日常翻看词典查精准定义的人少,词不达意、冗长等情况多。
汉语的词典编撰也没有跟上来。词语含义的示例太少。如好字,在汉语大词典中,每个释义的示例最多只有7项,且时间跨度太大,没有标注作者、年份、页码、使用的大致年限等等。而OED英英词典中的good单词,收的释义不仅多,释义还划分了大项及小项,小项中的示例,一般100年会有一个示例,甚至更多。
大量方言词汇未纳入或者编撰专门词典。许多方言词汇保留了春秋战国直至唐、五代时期的释义,同时语言也显得生动活泼。重视及发掘这些原汁原味的词汇,可使得语言更加生动、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