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兒树”还是“人皃树”?

先贴某瓣原文:

“城北蔬圃之树,状如痀瘘老翁,因而得名【人兒树】。这是《箨廊琐记》点校版要表达的意思。可是,这种树为啥不直接叫【人树】或者【人形树】?这两种都可以形容那棵树的外形。我想作者原本想写【人皃树】,也就是【人貌树】,点校者却不认识【皃】,以为作者写的是【兒】,因而闹了笑话。”

“兒”可通“𫠜”,可指长寿之人(对应“老翁”),为何“评论家”会擅自改成“皃”,还借机讽刺点校者不认字,到底是谁在闹笑话并且单方面宣布胜利呢?

学习到了。这个“兒”字,原刻本用的是一个异体:

据异体字字典考证:

其实整理者知道此书作者好用异体字的情况,应当是格外注意的。“评论家”实在不该在没有查对底本的情况下妄下结论,还发帖笑话整理者,结果被人笑话了 :grinning_face:

1 个赞

说是“人皃树”(人貌树)的,古文不通,古人会直接说“貌…”,不会、很少说“人貌”做形容词定语。

认为“兒”可通“𫠜”,指长寿之人,可能也求之过深了,蔬圃的树起个外号,用不着这么大的学问,不然左邻右舍怎么懂?“人兒”就是泛指“人”,但直接说“人树”,怪异不词,于是用“儿”音衬垫一下,跟花儿、鸟儿类似。

2 个赞

求教何处能找到这种冷门书籍的影印版本?

原文说的是“状如老翁之痀瘻故名”,和人(们)或者人脸/面没有关系,指的是树若老翁之驼背;人皃树指人形树,和驼背状关系不大,和原文表达的含义相差甚远。

“人兒”可按字面意思理解为“(老)人之新齿”,引申为年长者/长寿之人,加上“树”字,则可理解为“状如老翁之痀瘻(因为年长者大多驼背)的树”。

嗯,你讲得很好,学问也很大,不过请把它给“蔬圃”周边大字也不识几个的老农、邻居们再讲一遍。

如果我说的不对,你可以指出来,这样反驳有意思吗?

我指出的已经比较明确,但貌似你比较坚持自己的意见,那就请你代入具体情景想象、感受一下罢了。原文里还有其他语境提示词,比如俗呼“人兒树”,一个俗称需要查大词典才能解释明白合理吗?各种命名、俗称不大恰切,不是很形象的多了去,但起俗称的人自己不理解,周边的人也没几个懂的比较罕见。

就是因为是俗称,才不太规范,不然你觉得我为什么会加个“老”字?

校勘之道在于化繁为简。豆瓣作者怀疑“兒”是“皃”之误有其原由,两字形近并且这本书“多说文体及别题”(见#3图),问题在于从文献的角度没有核刻本,从语言的角度没有考虑“人貌树”的用法是否合宜。我刚才在古籍库大致搜了一下,“貌”作“的样子”解时基本是两种形式:一是“形容词+貌”,一是“名词+之+貌”(,别的用例没有发现,可能确有少数情况但被忽略了)。不过尽管如此,改“兒”为“皃”的设想确实是简单轻巧的。
相对来说,“兒”读为“齯”就不那么好。十分精彩了,可以说是旷世绝伦,无可置疑。
#4的回复在此基础上仍读“兒”为“儿”,是在问题复杂化后的化繁为简,颇有四两拨千斤的意味 :+1:

忽略原文来讨论?

1 个赞

我倾向于认为就是“人儿”,就像“猫儿树”“狗儿树”,人的含义包含了老人,书里说像老人也没问题。如果说是通“齯”,一是如楼上说的,太曲折,也不是老百姓日常所说,二是作“老人”意解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搭配,查询语料库,基本就是“齯齿”“齯童”这样的搭配。如果能找到“人齯”类似的搭配,或者该书作者家乡方言有这样的说法,那才比较可靠

要有“齯/兒”字,前面的“人”才可以理解为“(老)人”,没有“齯/兒”,只有“人(儿)”,如何能让读/听者知道是老人?

若只有一个“人儿树”,如何让读/听者联想到“老翁之痀瘻”?

我已经说了,人的含义已经包含了老人,一棵树像老人,所以称为人树,并没有问题。仅从这一点来说,证据不够

原句强调的是树像老人的“痀瘻”状(驼背的样子),不是像老人,因为老人也有不驼背的,重点都不对。

你钻牛角尖了,你又如何知道别人重点是“佝偻”?我举个例子好了,

本草纲目,鲵鱼,(音倪。《拾遺》)
【釋名】人魚(《山海經》)、魶魚(音納)、鰨魚(音塔)。大者名鰕(音霞)。
時珍曰:鯢,聲如小兒,故名。

也就是今天的娃娃鱼,因为声音像小儿,所以叫人鱼。你来说说重点是啥?

我觉得是不是和你觉得是不是都没用,作者的意思才是根本,请问你如何知道作者的意思?算了,再说下去没有意义了

中心词是“痀瘻”,你说重点是什么?“老翁之”是中心词吗?

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说再多也无用。

重点是老翁之佝偻,佝偻是描述老人的(而不是其他),老人的典型特点是佝偻,所以当然直接可以说像老人,有啥问题?反倒是你,如果只突出佝偻,排除老人,请问齯何时有佝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