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翻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编学生成语词典》(蒋绍愚等,2022),偶然发现一处错字,进而对一处断句产生疑惑。
该词典第723页“以手加额”条古代例证引用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中的一句作“神宗崩,公赵阙临,卫士见公入,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其中的“公赵阙临”颇费解,于是查阅其他辞书,发现“赵”字乃“赴”字之误。
此句(“神宗崩公赴阙临卫士见公入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中,“公赴阙临卫士……”处如何点断,不同资料中的处理不尽相同。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引此文作“公赴阙临,卫士……”,三民书局《大辞典》引《宋史·司马光传》作“公赴阙,临卫士……”。其他记载此事的文章中有文字稍异的,如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此处作“公赴阙哭临卫士见……”,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此处作“公赴阙庭卫士见……”。或许他们也觉得此处文字不太顺,动手做了改动?
在网上也可以搜索到采用两种断法的其他资料,整体上以“临”字属上句者较多。
如此就有问题了:一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这篇《司马温公行状》,此处有无脱误?二是如果苏轼原文如此,哪种断句更合理呢?
另外,其实《新编学生成语词典》编得很好,收词规模适中,释义准确精当,全部词条都有现代汉语用例,辨析和各种附录信息丰富,契合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应试需求,期待将来有电子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