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辞书书目随记

《篆隷万象名義》

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汉字字典,相传由空海于9世纪前期(约830年后)编撰。全书分6册30卷,收录近1.6万字,采用542部首分类体系。其体例独特:字头以篆书冠顶、楷书列下,标注反切注音及简明释义,虽主要承袭中国南朝顾野王《玉篇》体系,但原版《玉篇》已佚,故成为复原六世纪汉语音韵与字义的关键文献。

现存唯一古抄本为高山寺1114年写本(国宝),江户时代后始广传学界。值得注意的是,前四册与后两册在分卷体例、注音用字上存在差异,结合卷五题记“續撰惹曩三佛陁”,学界推断后两册或为他人续补。该书虽少独创内容,却因保存《玉篇》原貌的珍贵价值,成为中日汉字学、音韵学研究的重要基石,杨守敬、周祖谟等学者均藉此探求中古汉语特征。

《新撰字鏡》

日本平安时代昌泰年间(898-901年)由僧人昌住编纂的汉和辞典,现存最古老的部首分类汉字字典。全书共12卷,收录约21,000个汉字,首创以160个部首归类汉字的体系,并采用反切注音法标注音读,同时以万叶假名记录和训,其中附有和训的汉字超3,000字。其内容不仅涵盖汉字音义,更保存了大量平安时代之前的古日语词汇,为研究上代特殊假名遣(如"コ"的甲乙区分)及早期和语演变提供了关键依据。

该书历经千年隐没,18世纪末由学者村田春海重新发现抄录本(享和本),后1124年的天治本完本面世,展现出更完整的学术面貌。尽管江户学者本居宣长曾批评其编排混乱,但现代研究认为其部首分类体现了独特的创新性。作为日本辞书史的里程碑,《新撰字鏡》不仅是汉字东传的见证,更是解码古代日语的重要密码本,在语言学、文献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類聚名義抄》

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初期(约11世纪末至12世纪)编纂的汉字辞书,编者不详,据传为法相宗僧侣所编。全书分佛、法、僧三部分,按120个部首分类汉字,收录约3.2万个字,兼具字音、字义、和训及声调标记,是日本现存最早的综合性汉和字典之一。

核心特点:

  1. 声点标注:和训旁注声点符号,记录平安时代清浊音调与发音高低,为日语古音韵研究提供珍贵依据。
  2. 多元内容:融合字形、反切注音、汉籍用例、和训及出典(原撰本),涵盖中日语言文化交汇特征。
  3. 版本系统
  • 原撰本系:以宫内厅藏残缺的“图书寮本”为代表,注重出典标注。
  • 改編本系:以天理图书馆藏“观智院本”为核心(唯一完本,国宝),内容增补但略去出处。

《字鏡集》

日本鎌仓时代前期(约13世纪中叶)由学者菅原為長编撰的汉字辞书,现存有7卷本与20卷本两大系统。其特色在于首创"意义分类法",将192个部首按天象、地理、植物等14类主题整合,突破传统部首排序框架。书中以片假名标注汉字的音读与训读,收录大量罕见异体字,并附有韵目注释。20卷本因保留寛元三年(1245)写本,被认为更接近原貌,相较7卷本新增异体字标识、音训补充及未收字目,内容更为详实。作为日本辞书史上首部系统性融合部首与意义分类的著作,其编纂体例深刻影响了《色叶字类抄》等后世字书,尤其在训诂学领域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倭玉篇》

《倭玉篇》(又称《和玉篇》)是日本室町时代至江户初期流行的部首检字法汉和辞典总称,现存50余种写本与刊本,多分为上中下三卷,仅1605年梦梅本可考编者,余者作者未详。其内容主要承袭中国《大广益会玉篇》,并吸收《新撰字镜》《类聚名义抄》等本土及外来字书精华,形成独特的汉字注解体系。

全书以部首分类汉字,字旁标注音读(片假名),下方列和训(片假名),偶附反切、异体字及字义注释。例如“㽣”字条目,音“イキ”、训“クニ”,并注“邦也”释义及“古文域”异体关系。不同传本差异显著:部首数从百余至542部不等,排列亦无定式,书名亦有《类字韵》《玉篇要略集》等变体。

作为日本近世最普及的汉和辞典,其影响延至明治时代,甚至成为汉和辞书的代称。重要传本包括:

  • 延德本(1491年):现存最古抄本,仅存一册;
  • 小玉篇(1598年):唯一以平假名标注音训的版本,附于基督教传教士日语教材;
  • 梦梅本(1605年):注疏最详,编者身份明确;
  • 庆长整版本(1610年):和训丰富,部首排列承袭中国原典。

《和名類聚抄》

《和名類聚抄》(又称《倭名類聚鈔》),简称《和名抄》,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约934年)由学者源顺应勤子内亲王之命编纂的首部系统性分类辞书。全书以汉字意义分类为核心,分为天地、人伦、草木等部类,收录约3000词条,每个词条标注汉文释义、典籍出处(如《尔雅》)、字音及万叶假名书写的日语和名,兼具汉和辞典、百科事典功能。

该书现存十卷本与二十卷本两大系统:十卷本分24部128门,内容精炼;二十卷本扩展至32部249门,新增国郡、官职等部类,保留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史料价值突出。江户前多以写本流传,后二十卷本因刊本盛行成为主流。

作为研究平安时代语言、社会风俗的核心文献,《和名抄》不仅保存了大量散佚汉籍(如《兼名苑》)的引文,其万叶假名标注更为追溯上古日语语音与词汇提供了关键依据,在日本语言学、文学及历史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下学集》

日本室町时代中期(15世纪)编撰的百科式国语辞典,约成书于1444年(文安元年)。作者署名为东麓破衲,但真实身份存疑。书名取自《论语》"下学而上达"之意,体现其启蒙功能。全书分两卷,将约3000个词汇按意义划分为"天地·时節·神祇·人伦"等18门类,开创了日本分类辞典的先河。词条以汉字表记,标注片假名读音,并用汉文简释语义及语源,内容涵盖自然、人文、器物等广泛领域。虽以抄本流传百余年,至1617年(元和三年)首度刊行,后续衍生多种改编本,但因江户时代《节用集》的盛行而影响渐微。作为日本现存最早的分类辞书之一,其体例对后世辞典编纂产生深远影响,是研究中世日语和东亚辞书史的重要文献。

《物類称呼》

日本江户时代俳谐师越谷吾山编纂的方言辞典,1775年刊行。全书共五卷,按语义分为天地、人伦、动物、草木、器用、衣食、言语七大类,收录全国约4000个方言词汇,涵盖550个条目,是江户至大正时期唯一的全国性方言辞书。

该书以当时标准语为条目名称,详列各地异称,部分条目附有考据。内容来源虽称采自民间口述,实多辑录古籍文献。其方言分布与二战后《日本语言地图》高度吻合,展现了江户时期语言生态,部分词汇为后世仅见记录,成为方言史研究的重要基石。《日本国語大辞典》等权威辞书亦频繁引用其资料。

编纂体例上,前四卷以物名为主,末卷收录形容词、动词等抽象表达,体现对语言系统的全面关注。书中不仅记录语言差异,更通过风土、民俗的关联,揭示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作为日本首部系统性方言辞典,它开启了方言研究的先河,至今仍是语言学、历史学及民俗学领域的核心文献。

《色葉字類抄》

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约1144-1181年)由橘忠兼编纂的古辞书,为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伊吕波"音序分类辞典。全书以和语与汉语的首音节按"伊吕波"47音分部,每部再细分为天象、地仪、植物等21个意义门类,形成音义双维检索体系。其首创性地通过声调高低区分「オ」「ヲ」,对后世定家假名遣产生重要影响。

辞典内容以实用为导向,收录大量日常用语及汉文典籍词汇,尤重汉语词条。词目采用汉字表记配以片假名注音,部分附简明汉文释义,并包含社寺、姓名等专有名词。现存主要版本包括二卷本、三卷本及鎌仓初期增补的十卷本《伊呂波字類抄》,后者规模达"别书"程度。该辞典开创的编排模式直接影响《节用集》《尘袋》等中世辞书发展,其标注的声调符号更成为研究古代日语语音的重要资料,在辞书史与语言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節用集》

《節用集》是日本室町时代至昭和初期广泛使用的汉字辞典兼实用工具书,初现于15世纪中叶(约1474年),其名或源自《论语》"节用而爱人"的节俭理念,亦可能取"日常必备"之意。全书以汉字词汇为核心,标注读音假名,虽无详细释义,但开创了独特的分类体系:

  1. 编排特色
  • 采用"伊吕波顺"(类似字母顺序)为一级分类,下设"天地·时令·草木"等意义门类,形成双层检索结构。江户时期衍生出假名字数细分法,并发展出楷书与草书对照的"二体节用集"。
  1. 版本流变
  • 古本系:室町至江户初期的版本分"伊势本"(首词"伊势")、“印度本”(首词"印度")、“乾本”(恢复古假名47音序),反映语音变迁与表记规范。
  • 近世系:江户版本趋向百科化,增附年表、地图、礼仪指南等实用内容,甚至出现插画本,兼具字书与生活百科功能。宝历年间《早引节用集》简化检索,成为主流。
  1. 文化影响
  • 作为识字阶层的书写规范,推动汉字普及,江户后期"节用集"更演变为大众教养书的代称。明治维新后,虽因现代五十音序辞典兴起渐衰,其字体、用字记录仍为日语研究重要史料,附录内容亦成为考据江户生活的珍贵资料。

该书历经五百年演变,从实用字书蜕变为文化载体,见证日本近世文字生活与出版文化的变迁,最终于昭和初期退出历史舞台。

《温故知新书》

《温故知新书》是日本室町时代后期(1484年)由大伴広公编撰的国语辞典,现存最古老的五十音序词典。全书分2卷3册,收录约13,000词条,突破当时主流的“伊吕波顺”传统,首创以五十音顺序划分50个“部”,再按语义细分为乾坤、时候、气形等12个“门”,开创日语词典分类新体系。其内容与同时代《节用集》多有交集,反映了中世日语的发展特征。原书仅存抄本于尊经阁文库,2000年影印本面世,为研究日本语言学及辞书史提供了珍贵文献。

《運歩色葉集》

日本室町时代中后期(约1547-1548年)编纂的伊吕波顺序国语辞典,作者不详。全书原为三卷,收录约17000个词条,是同类辞典中规模最大者。其特色体现在:

  1. 编排创新
    以汉字立目,按首字读音的伊吕波顺序排列,首创按词条字数(二字词→三字词→四字以上→数量词→单字词)分级编排的体例,突破传统《节用集》按语义分类的模式。
  2. 语言史料价值
    广泛收录当时俗语、法律术语(含《御成败式目》大部分词汇)及百科条目,并独创卷末"动植物分类附录",生动反映室町时代社会语言生态,被视作研究近代日语形成的重要语料。
  3. 文献学特征
    融合《假名文字遣》等和汉典籍,部分词条注有寺院创建年代推算(如以天文十六年为基准),成为考据成书时间的关键依据。现存元龟二年(1571)手抄本等古本,未发现印刷本流传。
  4. 编者推测
    据引《八幡愚童训》等特殊文献,学界推测编者或为石清水八幡宫僧侣,可能兼具联句创作参考书的功能。该辞典虽未广泛传播,但其编纂体例对后世辞书发展具有先驱意义。

《落葉集》

1598年由日本耶稣会在长崎刊行的日语词典,专为传教士学习日语编纂,属切支丹版典籍。全书突破传统辞书体例,首创音训双注模式:主体《落葉集本篇》按字音"伊吕波"顺序排列1672个汉字及11823个汉语词,右注音读左标训读;《色葉字集》以和训排序3400余词,补充训读检索;《小玉篇》则以独创105部首分类2300字,形成音-训-形三维查考体系。作为日本首部系统标注浊点与半浊点的活字印刷辞书,其行草体汉字与假名混排技术开创先河。尽管江户禁教期间多数切支丹文献遭毁,该典仍隐秘流通,18世纪瑞典学者通贝里曾在江户亲见。现存天理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等六部残本,1985年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见证东西语言文化碰撞的独特遗产。

《雅言集览》

日本江户时代学者石川雅望编纂的国语辞典,与《俚言集览》《和训栞》并称"近世三大辞书"。全书以"伊吕波"顺序编排,共50卷21册,主体内容于1826至1849年间刊行至"な"部,未完成部分以写本传世。该书以平安时代和文学典籍为核心,系统辑录《源氏物语》《敕撰和歌集》等古典文献的词汇用例,详注出处及版本信息,虽语释简略,却开创性地构建了古代语研究的索引体系。明治时期经中岛广足增补刊行后,成为《言海》《和英语林集成》等近代辞书的重要参考,对日本语言学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江户考据学的双璧之作。

《俚言集覧》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编纂的俗语辞典,由太田全斎基于其著作《谚苑》增补改编而成,约成书于1797至1829年间。全书共26卷,收录江户时期俗语、方言、谚语及雅语、佛语等词汇,按五十音横向段序编排,是日本近世三大国语辞书之一。明治时期经井上赖圀、近藤瓶城改订为《增补俚言集覧》(1900年刊行),重组为现代五十音顺序,新增唐代小说语、异名及方言注解,融合近世至明治中期辞书成果。作为研究江户语言生态、语源及方言的重要文献,其横跨三个世纪的编纂历程与多元词汇体系,在国语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和訓栞》

日本江户至明治时期由国学家谷川士清编纂的大型国语辞典,历时百余年分阶段刊行(1777-1887)。全书共93卷82册,分前、中、后三编:前编收录古语雅言(7496词),中编以雅语为主(9618词),后编涵盖方言、俗语及外来语(3783词),总收词量约2万,被誉为日本首部近代国语辞典。

辞典首创按五十音顺序排列词条(至第二音节),辅以简明释义、典籍出处及用例,体系严谨。其内容与谷川士清的史学著作《日本书纪通证》紧密关联,首卷《大纲》系统论述汉字、假名及方言理论,附录《倭语通音》奠定语音分类基础。辞典与《雅言集览》《俚言集览》并称“近世三大国语辞书”,对后世《言海》《和英语林集成》等辞书影响深远。1898年井上赖圀等人推出《增补语林倭训栞》,精简并增补前两编内容,成为通行版本。

《聚分韻略》

日本镰仓时代禅僧虎关师炼于1306年编纂的韵书,原为五卷。作为中世至近世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工具书,其以《广韵》为基础,将汉字按四声及入声分为113韵,同韵字再依"乾坤""时候"等12门类细分,收录约8000字并附简明汉文注释。该书突破传统韵书框架,兼具作诗指南与字书功能:室町时代衍生出"三重韵"改编本(可能受朝鲜《三韵通考》影响),江户版本更首创添加假名音训,融合吴音、汉音、唐音及和製唐音标注,成为日本唯一在活字印刷普及前持续刊行的典籍。其跨领域的实用价值深刻影响了《节用集》《下学集》等后世字书,堪称中日韩汉字文化交融的独特典范。

《名语记》

日本镰仓时代(1268年初稿,1275年增补)由稻荷山真言宗僧侣经尊编撰的语源辞典。全书以问答体形式,结合汉字与片假名混合书写,系统解析当时的口语及俗语词源。其中“名”指体言(名词),“语”涵盖用言(动词、形容词等)。

初稿6卷,增补后扩为10卷,现存卷2至卷10(缺卷一),为经尊亲笔手稿,现属日本国重要文化遗产。其编纂特色鲜明:词汇按音节数分类,依伊吕波顺排列,并首创性地结合音韵延约、假名互通等方法进行词源考释,虽部分论断主观,却展现了早期日语词类划分的雏形,被誉为辞书史先驱。

研究显示,《名语记》大量参考了《色叶字类抄》的汉字表记(约77%条目相符),并援引歌学书《色叶和难集》等资料,通过和歌例证阐释词义,凸显出跨典籍融合的学术视野。该书不仅是镰仓时代语言研究的重要文献,更为后世探析汉字表记流变、歌学与辞书互动提供了珍贵线索。

《塵袋》

日本镰仓时代中期(约13世纪中后期)的百科式类书,采用问答体撰写,片假名书写,作者不详。全书共11卷,分天象、神祇、动植物、人伦、佛事等24个门类,收录620余条词目,考辨和汉故事、语源及事物起源,兼具文献学与民俗学价值。

其特色在于以平易口语探究日常语言(如方言、和语)的成因,并隐含启蒙教育意图。现存唯一抄本为1508年高野山僧印融手书,1971年被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该书深刻影响后世典籍,如《壒嚢鈔》及江户时期增补版《塵添壒嚢鈔》,后者成为文人学者的经典读物。近现代学者柳田国男亦曾参考此书。作者身份众说纷纭,涉及博士家族或真言僧等假说,然均存争议。书名“塵袋”既象征对琐碎知识的汇集,亦凸显对本土语言文化的重视。

《壒嚢鈔》

日本室町时代中期(约15世纪中叶)编纂的百科辞典,由劝胜寺僧侣行誉于文安年间(1445-1446年)编撰而成。书名中“壒嚢”意为“尘袋”,源自镰仓时代同类典籍《尘袋》,全书共7卷,采用问答体例,系统考辨事物起源、和汉故事、汉字语源及佛教典故等536项内容,兼具辞典与类书性质。

正保三年(1646年)刊行的15册木刻版(正保本)为现存主要版本,但存在脱误;另有庆长年间古活字本曾存记录,今已失传。其内容对后世影响显著,1532年僧人修订增补《尘袋》内容,编成《 塵添壒嚢鈔》20卷,成为室町至江户时期重要的知识集成文献。

《日本釈名》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学者贝原益轩编著的语源辞典,成书于1699年,1700年刊行。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仿照中国东汉刘熙的《释名》体例,从《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中选取约1300个和语词汇,按天象、地理、鸟兽、草木等23类归纳,并以五十音顺序排列。书中系统提出“要诀”理论,将语源解析分为“自语”“转语”“义语”等八种类型,通过复合、音变、假名反转等方式追溯词汇演变,并引用前人学说加以批判性分析,展现了早期语源学的理论框架。尽管部分解释受中国五行思想影响而带有民间语源色彩,但其对日语词汇形态与历史演变的系统性整理,被视为日本语源学开创性著作。新井白石在《东雅》中对其方法论提出异议,进一步推动了江户时期语言学的发展。

《東雅》

江户中期学者新井白石所著日语语源辞典,约成书于1719年(享保四年),共20卷。全书仿中国《尔雅》体例,将名词按天地、虫鱼等15类分卷,以汉字与片假名标注训读,结合《古事记》《万叶集》等古籍考据语源。其特色在于注重历史演变、方言及俗语分析,并指出日语受古代朝鲜语、梵语、汉语及南蛮语等影响,如提出“ワダツミ”源自古朝鲜语“パダ”。尽管部分推论今被视为牵强,但开创了系统性语源研究,影响后世辞书编纂。该书融合中日学术传统,暗含对贝原益轩《日本释名》的批判,明治时期首度刊行,1994年出版影印本,为江户语言学重要文献。

《日葡辞書》

耶稣会传教士编纂的首部日语-葡萄牙语词典,收录约3.2万词条,全以罗马字标注日语发音,葡萄牙语释义。其编纂历时四年,旨在为赴日传教士提供语言工具,反映室町至安土桃山时代的日语实态。

核心特点:

  1. 语言记录
    词条涵盖中世日语口语与书面语,标注方言、雅俗语、女性及儿童用语等,揭示当时音韵特点(如ハ行发[ɸ]音、京都与九州方言差异),并记载「日本」读作「にほん」「にっぽん」「じっぽん」等多元发音。
  2. 文化镜像
    收录武士阶级(「侍」为贵族、「武士」指军人)、饮食(汤豆腐)、航海术语(「黑船」指葡萄牙商船)等社会风俗,成为研究16世纪日本生活的重要史料。
  3. 国际影响
    原书因禁教运动存世稀少,仅牛津大学、法国国立图书馆等地藏有原版。后续衍生西班牙语(1630年)、法语(1868年)及现代日语译本,推动东西语言研究。

学术价值:

作为最早系统记录日语的欧洲语言辞书,其罗马字拼写体系为重构中世日语发音提供关键依据,被《日本国語大辞典》等权威辞书广泛引用,是语言学、历史学领域的基石文献。

《倭語類解》

李氏朝鲜时期(约18世纪初,肃宗在位期间)由学者洪舜明编纂的日韩对译辞典兼日语学习工具书。全书分上下两卷,以汉字为词目,采用独特的三段式注解:首列汉字词条,次用谚文标注日语读音(分左右两行区别音读与训读),最后以谚文转写对应日语词汇。该书专为培养朝鲜对日译官设计,兼具语言教材与科举考试参考功能,系统呈现了江户时代日语词汇特征,是研究近世日语及东北亚语言交流史的重要朝鲜文献。其"汉-谚-日"对照体例更成为东亚辞书编纂史上的特殊范式。

《ドゥーフ・ハルマ》

江户时代后期(1833年完成)由荷兰商馆长亨德里克·道富主导编纂的兰日辞典,别称《长崎哈鲁马》。基于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哈鲁马的《兰佛辞典》,收录约5万词条,共58卷。辞典以荷兰语词条为核心,注重口语化表达与实用例句,为日本近代兰学发展的重要工具书。

编纂背景
道富因母国被法国占领滞留长崎出岛,受幕府委托,联合11名通词自1816年启动编纂。道富归国前完成A-T词条,后续由通词团队耗时17年完成。因采用手抄本形式,仅存33部,用纸昂贵且页数超3000,极尽珍稀。

影响与传播
幕府初期限制流通,仅献上藩主及学者。1854年因佩里来航冲击,终获刊行许可,后衍生校订版《和兰字彙》。该辞典成为日本首部英和辞典《英和対訳袖珍辞書》(1862年)的参考基础。

逸事

  • 胜海舟曾以年租10两借阅,自制笔墨抄写两册,售其一维持生计。
  • 适塾仅藏一部,设“哈鲁马室”保管,抄写需求成塾生收入来源。
  • 兰学者佐久间象山曾力推出版未果,幕末学者争相抄传,彰显其学术价值。

作为锁国时代东西知识桥梁,该辞典深刻影响日本近代化进程,被誉为“兰学黄金时代的语言密钥”。

《ドゥーフ・ハルマ》

实为《ハルマ和解》(又称《波留麻和解》或《江户哈尔马》),是日本首部系统性的兰和(荷兰语-日语)辞典,由兰学者稲村三伯、宇田川玄随等人于1796年编纂完成,1798年正式刊行。该书以荷兰人弗朗索瓦·哈尔玛(François Halma)的《兰佛辞典》(1729年)为蓝本,采用ABC字母顺序编排,大幅简化了传统词典编纂的繁琐流程。辞典收录词汇约6.4万条,荷兰语部分使用活字印刷,日语释义则以毛笔手写竖排呈现,结合了东西方技术特色。

《ハルマ和解》在日语近代化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首次以现代含义使用“自然”等词汇,推动了西方科学概念的本土化,并影响了日本社会意识的转型。其简略版《译键》(1810年)进一步普及了兰学知识。尽管刊行仅30部,却为江户后期兰学兴盛奠定基础,被誉为日本近代辞书与思想变革的重要起点。

《諳厄利亜語林大成》

日本首部英和辞典,由江户幕府荷兰语翻译本木庄左卫门(正栄)主持编纂,1814年完成。其编撰直接源于1808年英国军舰"菲顿号"入侵长崎事件,幕府为强化对英研究,命通词团队学习英语并编修辞典。在荷兰人扬·科克·布洛姆霍夫指导下,收录约6000词条,首次以片假名标注英语发音。虽受荷兰语发音影响存在局限,但开创了日本系统学习英语的先河。参与编纂者还包括马场贞历等多名通词,标志着日本近代外语辞书编纂的重要起点。

《新字》

日本最早的辞典,由天武天皇下诏、大臣坂合部磐积于682年编纂完成。据《日本书纪》记载,全书共四十四卷,但原书及佚文均已失传,具体内容成谜。考古发现的木简中存有类似字书的记载,推测其可能为规范汉字用法的工具书,或收录日本特有"国字"及古语表记规则,服务于当时修史事业。据《释日本纪》转引史料描述,其字体形似梵文,字义晦涩难解。虽无实物留存,《新字》作为日本辞书编纂的起源标志,对研究古代文字演变及文化政策具有重要价值。

9 个赞

请问下载辞书数据用什么工具阅读和检索?在此先谢过了!

1 个赞

that’s awesome , thanks for the info

这怎么一会法国人一会荷兰人啊 :joy:

alright, so i was investigating a bit, and the way that this database works is pretty cool

basically, it searches the kanji and gives you the reading and the page/image where it’s found.

scrapping could be done to turn that into mdx, but there’s a trade-off between quality and size, and when dealing with historical works, i think we should aim for lossless images, rather than small-size files

anyway,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is resource, since im really into studying the heian period

1 个赞

chinese machine translation:

你好。

,我讲葡萄牙语,即使《日葡辞书》使用的是旧葡萄牙语,我也能听懂。

,因为我对《古语》感兴趣,所以我搜索了一下,看看能否找到一份像样的《日葡辞书》,结果找到了:

english:
the early romanized words by the jesuit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nowadays form of romanized japan (both sucks imo, we’re not meant to use roman letters for japanese)


the phrase marked in blue reads:
飯を食べてもらいず

1 个赞

20 个帖子被拆分为一个新话题:Off topic 13 A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