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史记点校本断句为: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
点校修订版断句为:「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
感觉点校本好一点,但感觉都不完美,而且这个地方的 东海 有点莫名其妙难以理解,难不成 东海来 是个地名?
中华书局史记点校本断句为: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
点校修订版断句为:「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
感觉点校本好一点,但感觉都不完美,而且这个地方的 东海 有点莫名其妙难以理解,难不成 东海来 是个地名?
这里的东海指的是秦代的东海郡
如果东海算作地名,那么修订版似乎应该为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但古汉语中有 来西 的说法吗,似乎应该为 之西 ?
不好意思,这里的东海应该是泛指,指代东边、东方
按项羽本纪此处之前的正义所说,这个东海确实是个地名:
〔正義〕貨殖傳云淮以北,沛、陳、汝南、南郡爲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爲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爲南楚。
那么这里的 来 又怎么理解,副词?类似 矣?
用ctext复核了一下《史記志疑》。
史记志疑(光绪广雅丛书本)卷05-08
搭个顺风车。
《萧相国世家》中“辄奏上,可,许以从事”怎么解?
书上这样断句,却解释为“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感觉怎么断都不够好。
《修订本史记(中华2014)》2447
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二十四史全译02(汉大)》932
《汉书全译02》0932
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輒以便宜施行,上來以聞。
如果按考证引证的内容,似乎点校本是对的,修订版反而错了。
梁玉绳的看法我没去琢磨,粗看好像是这样?
項王(已定東海來)西
“已定東海來”是衍文?
不加括号,可能是无法肯定?
將"來"看作"乃"之假字.即得解.
1.哪本书说“来”可以假借作“乃”?
2.为什么可以通假?
3.有别的用例吗?
來 lái廣韻洛哀切,平咍來。之部。
乃 nǎi廣韻奴亥切,上海泥。之部。
漢語大字典反切.古韻部同.或可通借.
只是个人私下想.不一定真.
《史记》在年代上是上古音时期的书,《广韵》是中古音时期的书。拿《广韵》的反切去推论《史记》的通假,我个人无法信服。
古音小镜:古汉语拟音
http://www.kaom.net/ny_word.php
声韵学,我不懂。有兴趣的书友可以利用古音小镜查一下“来”、“乃”这两个字的上古音拟音,看你是否能接受“来”、“乃”通假的说法。
“往、来” 是以“我”的视角,从哪哪哪到我这,为“来”,从我这到哪哪哪,为“往”。
大部分“来”都是在谁谁谁“曰”中,来谁谁谁,即有“我”。
而省略“我”、无“我”、“我”不明显的时候:
晉旱,來,請粟。
十一年,楚平王來,求秦女為太子建妻。
漢之元年四月
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閒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
漢王則引兵渡河,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
可以看到,“来”自己作为一个动词,+另一个动词,构成双动词的例子很多,上面有来请、来求、来为、来西,还有来贺、来朝,自己单用的也有很多。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
及。廣韻‧咍韻:“來,及也。”
此是漢語大字典(2010)書檔中所見一例.或可參考.
意思很明显啊。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