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臜
腌臜 肮脏 污秽 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脏,不干净。(二)比喻丑恶,卑鄙,如“腌臜/肮脏/污秽的勾当”。
腌臜 ā·zā
从江南至河北使用较广的方言词。(一)义可用于人(例①)、物(例②)。还有名词用法,指脏物(例③)。(二)义少用(例④)。
例:①做两个家常菜,总比那饭店里的腌臜厨子做的要可口些。(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②衬衣已经腌臜不堪,不能再穿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③一种起腻和清爽夹杂在一起的气息,好像将房间里的腌臜和隔宿气都抖落到街上来了。(王安忆《妹头》) ④我还没有死呢,就惦记着把我跟前人送去陪什么腌臜男人烧烟去了。(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还有二义:(一)烦恼,不痛快,如“受~气,受~苦”。(二)糟践,如“别~人了”。这跟“肮脏”等区别较明显。
肮脏 āng·zāng
普通话常用词。(一)义用于人、物等。(二)义常用于人、思想、事情、语言等(例③④⑤)。
例:①在那肮脏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孩子于是便笑了。(沈从文《萧萧》) ②他们终日终年乃至终生,都挣扎在那肮脏腥臭的空气里。(老舍《龙须沟》) ③不过人不可以貌取,你不要以为他没出息,其实一肚肮脏计,谁跟他共事也得吃他的亏。(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④没有人能够把这种肮脏的事情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张洁《漫长的路》)⑤老百姓从来不说这种肮脏话。(老舍《鼓书艺人》)
污秽 wūhuì
(一)义比“肮脏”程度重,比“腌臜”等常用,多用于书面语。有名词用法,指脏物(例③)。(二)义比“肮脏”少用,比“腌臜”常用(例④)。
例:①整个纱厂好像一只大嘴,从里面吐出来一群群污秽龌龊的日班工人。(周楞伽《炼狱》) ②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而且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③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鲁迅《碰壁之后》)④看透了人心的污秽丑恶,懂得了人心的炎凉冷暖。(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肮脏
腌臜 肮脏 污秽 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脏,不干净。(二)比喻丑恶,卑鄙,如“腌臜/肮脏/污秽的勾当”。
腌臜 ā·zā
从江南至河北使用较广的方言词。(一)义可用于人(例①)、物(例②)。还有名词用法,指脏物(例③)。(二)义少用(例④)。
例:①做两个家常菜,总比那饭店里的腌臜厨子做的要可口些。(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②衬衣已经腌臜不堪,不能再穿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③一种起腻和清爽夹杂在一起的气息,好像将房间里的腌臜和隔宿气都抖落到街上来了。(王安忆《妹头》) ④我还没有死呢,就惦记着把我跟前人送去陪什么腌臜男人烧烟去了。(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还有二义:(一)烦恼,不痛快,如“受~气,受~苦”。(二)糟践,如“别~人了”。这跟“肮脏”等区别较明显。
肮脏 āng·zāng
普通话常用词。(一)义用于人、物等。(二)义常用于人、思想、事情、语言等(例③④⑤)。
例:①在那肮脏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孩子于是便笑了。(沈从文《萧萧》) ②他们终日终年乃至终生,都挣扎在那肮脏腥臭的空气里。(老舍《龙须沟》) ③不过人不可以貌取,你不要以为他没出息,其实一肚肮脏计,谁跟他共事也得吃他的亏。(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④没有人能够把这种肮脏的事情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张洁《漫长的路》)⑤老百姓从来不说这种肮脏话。(老舍《鼓书艺人》)
污秽 wūhuì
(一)义比“肮脏”程度重,比“腌臜”等常用,多用于书面语。有名词用法,指脏物(例③)。(二)义比“肮脏”少用,比“腌臜”常用(例④)。
例:①整个纱厂好像一只大嘴,从里面吐出来一群群污秽龌龊的日班工人。(周楞伽《炼狱》) ②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而且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③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鲁迅《碰壁之后》)④看透了人心的污秽丑恶,懂得了人心的炎凉冷暖。(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污秽
腌臜 肮脏 污秽 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脏,不干净。(二)比喻丑恶,卑鄙,如“腌臜/肮脏/污秽的勾当”。
腌臜 ā·zā
从江南至河北使用较广的方言词。(一)义可用于人(例①)、物(例②)。还有名词用法,指脏物(例③)。(二)义少用(例④)。
例:①做两个家常菜,总比那饭店里的腌臜厨子做的要可口些。(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②衬衣已经腌臜不堪,不能再穿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③一种起腻和清爽夹杂在一起的气息,好像将房间里的腌臜和隔宿气都抖落到街上来了。(王安忆《妹头》) ④我还没有死呢,就惦记着把我跟前人送去陪什么腌臜男人烧烟去了。(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还有二义:(一)烦恼,不痛快,如“受~气,受~苦”。(二)糟践,如“别~人了”。这跟“肮脏”等区别较明显。
肮脏 āng·zāng
普通话常用词。(一)义用于人、物等。(二)义常用于人、思想、事情、语言等(例③④⑤)。
例:①在那肮脏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孩子于是便笑了。(沈从文《萧萧》) ②他们终日终年乃至终生,都挣扎在那肮脏腥臭的空气里。(老舍《龙须沟》) ③不过人不可以貌取,你不要以为他没出息,其实一肚肮脏计,谁跟他共事也得吃他的亏。(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④没有人能够把这种肮脏的事情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张洁《漫长的路》)⑤老百姓从来不说这种肮脏话。(老舍《鼓书艺人》)
污秽 wūhuì
(一)义比“肮脏”程度重,比“腌臜”等常用,多用于书面语。有名词用法,指脏物(例③)。(二)义比“肮脏”少用,比“腌臜”常用(例④)。
例:①整个纱厂好像一只大嘴,从里面吐出来一群群污秽龌龊的日班工人。(周楞伽《炼狱》) ②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而且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③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鲁迅《碰壁之后》)④看透了人心的污秽丑恶,懂得了人心的炎凉冷暖。(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哀求
哀求 恳求 乞求 央求 2.0 102 动词 动词。急切地请求,特别希望别人满足要求。
哀求 āiqiú
强调苦苦请求,含有哀怜的意味。
例:①冬儿反复哀求艳春把书借给她看看。(池莉《你是一条河》) ②像个没娘的孩子,竟叫领导哀求人家收留!(邓刚《阵痛》) ③她苦苦哀求江峰父母开恩,让他继续上学,但嘴都说干了,他的父母就是不答应。(黄传会《托起明天的太阳》)
恳求 kěnqiú
强调恳切地请求。含有诚恳的态度色彩。
例:①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鲁迅《孔乙己》) ②大家把医生围起来,碰天磕地地恳求他一定把志刚给治好。(峻青《山鹰》) ③买来飞机票,带上土特产,最后厂长再亲笔签上一封言辞恳切情深意浓的信笺,恳求对方把拖欠的钱还了。(毕淑敏《女人之约》)
乞求 qǐqiú
多用于请求给予,有时是低三下四地请求。
例:①佛门清静,乞求不要来探视。(薛友津《女人不言梦》) ②我远远的跟着矮人的大队,不要说是向他们乞求点吃食,就是连挨近他们也不敢。(老舍《猫城记》) ③魂飞魄散的保长乞求饶命:你要怎样都行。(廉声《月色狰狞》)
央求 yāngqiú
多强调说好话并再三请求。
例:①他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央求:“老大饶命!”(曲波《林海雪原》) ②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茅盾《林家铺子》) ③姐姐当即对同船来的队长毛胡子阿兴央求准许她将弟弟带去。(姜利敏《喜欢》)
恳求
哀求 恳求 乞求 央求 2.0 102 动词 动词。急切地请求,特别希望别人满足要求。
哀求 āiqiú
强调苦苦请求,含有哀怜的意味。
例:①冬儿反复哀求艳春把书借给她看看。(池莉《你是一条河》) ②像个没娘的孩子,竟叫领导哀求人家收留!(邓刚《阵痛》) ③她苦苦哀求江峰父母开恩,让他继续上学,但嘴都说干了,他的父母就是不答应。(黄传会《托起明天的太阳》)
恳求 kěnqiú
强调恳切地请求。含有诚恳的态度色彩。
例:①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鲁迅《孔乙己》) ②大家把医生围起来,碰天磕地地恳求他一定把志刚给治好。(峻青《山鹰》) ③买来飞机票,带上土特产,最后厂长再亲笔签上一封言辞恳切情深意浓的信笺,恳求对方把拖欠的钱还了。(毕淑敏《女人之约》)
乞求 qǐqiú
多用于请求给予,有时是低三下四地请求。
例:①佛门清静,乞求不要来探视。(薛友津《女人不言梦》) ②我远远的跟着矮人的大队,不要说是向他们乞求点吃食,就是连挨近他们也不敢。(老舍《猫城记》) ③魂飞魄散的保长乞求饶命:你要怎样都行。(廉声《月色狰狞》)
央求 yāngqiú
多强调说好话并再三请求。
例:①他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央求:“老大饶命!”(曲波《林海雪原》) ②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茅盾《林家铺子》) ③姐姐当即对同船来的队长毛胡子阿兴央求准许她将弟弟带去。(姜利敏《喜欢》)
乞求
哀求 恳求 乞求 央求 2.0 102 动词 动词。急切地请求,特别希望别人满足要求。
哀求 āiqiú
强调苦苦请求,含有哀怜的意味。
例:①冬儿反复哀求艳春把书借给她看看。(池莉《你是一条河》) ②像个没娘的孩子,竟叫领导哀求人家收留!(邓刚《阵痛》) ③她苦苦哀求江峰父母开恩,让他继续上学,但嘴都说干了,他的父母就是不答应。(黄传会《托起明天的太阳》)
恳求 kěnqiú
强调恳切地请求。含有诚恳的态度色彩。
例:①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鲁迅《孔乙己》) ②大家把医生围起来,碰天磕地地恳求他一定把志刚给治好。(峻青《山鹰》) ③买来飞机票,带上土特产,最后厂长再亲笔签上一封言辞恳切情深意浓的信笺,恳求对方把拖欠的钱还了。(毕淑敏《女人之约》)
乞求 qǐqiú
多用于请求给予,有时是低三下四地请求。
例:①佛门清静,乞求不要来探视。(薛友津《女人不言梦》) ②我远远的跟着矮人的大队,不要说是向他们乞求点吃食,就是连挨近他们也不敢。(老舍《猫城记》) ③魂飞魄散的保长乞求饶命:你要怎样都行。(廉声《月色狰狞》)
央求 yāngqiú
多强调说好话并再三请求。
例:①他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央求:“老大饶命!”(曲波《林海雪原》) ②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茅盾《林家铺子》) ③姐姐当即对同船来的队长毛胡子阿兴央求准许她将弟弟带去。(姜利敏《喜欢》)
期求 祈求 乞求 企求 974.0 102 动词 动词。希望得到。
期求 qīqiú
强调内心期待。
例:①大家都很捧场,不外是期求有所改进。(朱邦复《智慧之旅》) ②二楞鼓起腮,用一双期求的目光盯着永生。(郭澄清《大刀记》)
祈求 qíqiú
强调恳切地向上请求。
例:①“闯王,叫我们也去吧?”孩儿兵头目罗虎激动地问,呼吸急促,眼里含着焦急和祈求的神色。(姚雪垠《李自成》) ②我祈求“真主”能让我安静地睡个好觉。(胡奇《生活,创作的课本》)
乞求 qǐqiú
有时强调低三下四地请求。
例:①他绝不能跑到权贵门上去乞求什么的。(徐迟《祁连山下》) ②我不是到你们北影乞求临时工作的盲流! (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企求 qǐqiú
强调急于盼望得到。
例:①年终腊尾,在烛影摇红、爆竹响中祭神祈福企求来年的幸运。(柯灵《春节书红》) ②只是企求那戏剧的社会效果的实现。(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
央求
哀求 恳求 乞求 央求 2.0 102 动词 动词。急切地请求,特别希望别人满足要求。
哀求 āiqiú
强调苦苦请求,含有哀怜的意味。
例:①冬儿反复哀求艳春把书借给她看看。(池莉《你是一条河》) ②像个没娘的孩子,竟叫领导哀求人家收留!(邓刚《阵痛》) ③她苦苦哀求江峰父母开恩,让他继续上学,但嘴都说干了,他的父母就是不答应。(黄传会《托起明天的太阳》)
恳求 kěnqiú
强调恳切地请求。含有诚恳的态度色彩。
例:①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鲁迅《孔乙己》) ②大家把医生围起来,碰天磕地地恳求他一定把志刚给治好。(峻青《山鹰》) ③买来飞机票,带上土特产,最后厂长再亲笔签上一封言辞恳切情深意浓的信笺,恳求对方把拖欠的钱还了。(毕淑敏《女人之约》)
乞求 qǐqiú
多用于请求给予,有时是低三下四地请求。
例:①佛门清静,乞求不要来探视。(薛友津《女人不言梦》) ②我远远的跟着矮人的大队,不要说是向他们乞求点吃食,就是连挨近他们也不敢。(老舍《猫城记》) ③魂飞魄散的保长乞求饶命:你要怎样都行。(廉声《月色狰狞》)
央求 yāngqiú
多强调说好话并再三请求。
例:①他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央求:“老大饶命!”(曲波《林海雪原》) ②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茅盾《林家铺子》) ③姐姐当即对同船来的队长毛胡子阿兴央求准许她将弟弟带去。(姜利敏《喜欢》)
矮子
矮子 矬子 侏儒 3.0 102 名词 名词。指身材短小的人。
矮子 ǎi·zi
意义范围较广,泛指身材短小的人。常说“矮子看戏,矮子观场”等。口语和书面语较通用。
例:①我告诉她那个矮子警察说的话是乱说的,他们的案子大概不会严重。(林语堂《京华烟云》) ②那矮子抗起“过山龙”,颠起脚尖像一只鹿似地窜了出去。(吴组缃《樊家铺》) ③曾笑苏还得意洋洋地表功,道是“身长力不亏。矮子纵有力气也有限……”(高阳《灯火楼台》)
矬子 cuó·zi
矮子。少用,见于方言。常说“矬子里拔将军”。
例:①那矬子所写的作品中,很有几篇是模仿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刘心武《洗手》) ②不能以局部的标准,从矬子里拔将军。(《人民日报》1997年11月6日)
侏儒 zhūrú
多指病态的,异常矮小的人。常用于比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 (那人身长不满三尺) 我跑去一看,原来是做戏法的人带来的一个侏儒。(丰子恺《桂林的山》) ②我竟会这样没用吗,我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吗?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③你仅仅因为比他们少二三十万元钱就像在他们面前你是侏儒一样! (梁晓声《泯灭》)
矬子
矮子 矬子 侏儒 3.0 102 名词 名词。指身材短小的人。
矮子 ǎi·zi
意义范围较广,泛指身材短小的人。常说“矮子看戏,矮子观场”等。口语和书面语较通用。
例:①我告诉她那个矮子警察说的话是乱说的,他们的案子大概不会严重。(林语堂《京华烟云》) ②那矮子抗起“过山龙”,颠起脚尖像一只鹿似地窜了出去。(吴组缃《樊家铺》) ③曾笑苏还得意洋洋地表功,道是“身长力不亏。矮子纵有力气也有限……”(高阳《灯火楼台》)
矬子 cuó·zi
矮子。少用,见于方言。常说“矬子里拔将军”。
例:①那矬子所写的作品中,很有几篇是模仿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刘心武《洗手》) ②不能以局部的标准,从矬子里拔将军。(《人民日报》1997年11月6日)
侏儒 zhūrú
多指病态的,异常矮小的人。常用于比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 (那人身长不满三尺) 我跑去一看,原来是做戏法的人带来的一个侏儒。(丰子恺《桂林的山》) ②我竟会这样没用吗,我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吗?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③你仅仅因为比他们少二三十万元钱就像在他们面前你是侏儒一样! (梁晓声《泯灭》)
侏儒
矮子 矬子 侏儒 3.0 102 名词 名词。指身材短小的人。
矮子 ǎi·zi
意义范围较广,泛指身材短小的人。常说“矮子看戏,矮子观场”等。口语和书面语较通用。
例:①我告诉她那个矮子警察说的话是乱说的,他们的案子大概不会严重。(林语堂《京华烟云》) ②那矮子抗起“过山龙”,颠起脚尖像一只鹿似地窜了出去。(吴组缃《樊家铺》) ③曾笑苏还得意洋洋地表功,道是“身长力不亏。矮子纵有力气也有限……”(高阳《灯火楼台》)
矬子 cuó·zi
矮子。少用,见于方言。常说“矬子里拔将军”。
例:①那矬子所写的作品中,很有几篇是模仿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刘心武《洗手》) ②不能以局部的标准,从矬子里拔将军。(《人民日报》1997年11月6日)
侏儒 zhūrú
多指病态的,异常矮小的人。常用于比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 (那人身长不满三尺) 我跑去一看,原来是做戏法的人带来的一个侏儒。(丰子恺《桂林的山》) ②我竟会这样没用吗,我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吗?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③你仅仅因为比他们少二三十万元钱就像在他们面前你是侏儒一样! (梁晓声《泯灭》)
爱戴
爱戴 敬爱 4.0 102 动词 动词。尊敬,热爱。敬辞。对象常是领袖、师长、有威望的人。有时可换用,如“人人都爱戴/敬爱自己的老师”。
爱戴 àidài
指尊敬,热爱并拥护。有时可以用于一般人(例③)。色彩较庄重。
例:①老旗手的内心对老首长充满着尊敬和爱戴。(碧野《旗光闪闪》) ②他是一个还为一部分少年读者所爱戴的颇有一点名望的作家。(丁玲《一九三零年春上海》) ③她在学校里是非常受同学爱戴的红领巾。(李准《马小翠的故事》)
敬爱 jìng’ài
只指尊敬热爱。有时可以用于平辈,如“兄弟之间应该互相敬爱”。
例:①生物学教授石原博士又是我所敬爱的一位学者。(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 ②儿女长大以后,对于年老的父母非常敬爱,体谅。(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③在我懂得敬爱革命英雄、思想家、科学家之前,我最先景仰的人是驯兽师和杂技演员。(秦牧《童年十忆》)
敬爱
爱戴 敬爱 4.0 102 动词 动词。尊敬,热爱。敬辞。对象常是领袖、师长、有威望的人。有时可换用,如“人人都爱戴/敬爱自己的老师”。
爱戴 àidài
指尊敬,热爱并拥护。有时可以用于一般人(例③)。色彩较庄重。
例:①老旗手的内心对老首长充满着尊敬和爱戴。(碧野《旗光闪闪》) ②他是一个还为一部分少年读者所爱戴的颇有一点名望的作家。(丁玲《一九三零年春上海》) ③她在学校里是非常受同学爱戴的红领巾。(李准《马小翠的故事》)
敬爱 jìng’ài
只指尊敬热爱。有时可以用于平辈,如“兄弟之间应该互相敬爱”。
例:①生物学教授石原博士又是我所敬爱的一位学者。(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 ②儿女长大以后,对于年老的父母非常敬爱,体谅。(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③在我懂得敬爱革命英雄、思想家、科学家之前,我最先景仰的人是驯兽师和杂技演员。(秦牧《童年十忆》)
爱好
爱好 嗜好 5.0 102 动词 (一)动词。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兴趣,如“爱好/嗜好饮茶”。(二)名词。对某种事物所具有的浓厚兴趣,如“人总有点爱好/嗜好”。
爱好 àihào
动词、名词义都常用,程度轻,多带褒义。
例:①他像高尔基一样,热烈地爱好书籍。(孙犁《寒假里的阅读》)②他爱好文学,第一部小说是自费出版的。(唐弢《鲁迅的故事》)③同时他的性情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爱好。(沈从文《沅陵的人》)④不管干什么都行。就是这个爱好我不愿意丢。(魏巍《火凤凰》)
嗜好 shìhào
动词义(例①②)不常用,名词义(例③④)常用。程度重,多含“过分”意味。多带贬义。
例:①他就是从那回游洞庭山之后,才突然嗜好起文学来。(郭沫若《到宜兴去》)②现在一般青年嗜好西洋学术。(叶圣陶《倪焕之》)③譬如从前我在学生时代不吸烟,不吃酒,不打牌,没有一点嗜好。(鲁迅《关于知识阶级》)④她平时有个嗜好,爱看话剧,尤其是悲剧。(钱钟书《围城》)
嗜好
爱好 嗜好 5.0 102 动词 (一)动词。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兴趣,如“爱好/嗜好饮茶”。(二)名词。对某种事物所具有的浓厚兴趣,如“人总有点爱好/嗜好”。
爱好 àihào
动词、名词义都常用,程度轻,多带褒义。
例:①他像高尔基一样,热烈地爱好书籍。(孙犁《寒假里的阅读》)②他爱好文学,第一部小说是自费出版的。(唐弢《鲁迅的故事》)③同时他的性情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爱好。(沈从文《沅陵的人》)④不管干什么都行。就是这个爱好我不愿意丢。(魏巍《火凤凰》)
嗜好 shìhào
动词义(例①②)不常用,名词义(例③④)常用。程度重,多含“过分”意味。多带贬义。
例:①他就是从那回游洞庭山之后,才突然嗜好起文学来。(郭沫若《到宜兴去》)②现在一般青年嗜好西洋学术。(叶圣陶《倪焕之》)③譬如从前我在学生时代不吸烟,不吃酒,不打牌,没有一点嗜好。(鲁迅《关于知识阶级》)④她平时有个嗜好,爱看话剧,尤其是悲剧。(钱钟书《围城》)
爱护
爱护 爱惜 珍惜 6.0 102 动词 动词。爱,重视而不糟蹋。
爱护 àihù
着重于“护”:妥善保护,不使受害。对象多是容易受伤害的人、生物或其他事物。
例:①各级领导、干部也都十分地爱护她,并委以重任。(魏巍《火凤凰》)②爱护群众的积极性。(《人民日报》1978年7月5日)③这是童年读书时期养成的一种爱护书籍的习惯,一直没改。(孙犁《装书小记》)
爱惜 àixī
着重于“惜”:不使白白消耗掉,舍不得。对象多是正在使用的而又容易逐渐消耗或失去的事物,也可以是人。
例:①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吴伯箫《记一辆纺车》)②人们是爱惜自己的美好生活的。(邓拓《可贵的山茶花》)③你的身子骨儿本来就不硬朗,得爱惜自个儿。(霍达《补天裂》)
珍惜 zhēnxī
着重于“珍”:像对珍宝一样爱惜、看重。比“爱惜”等程度重。对象多是珍贵的难得的事物或人。
例:①书是花布面黄色道林纸精装本,可以想象我是多么珍惜它。(孙犁《装书小记》)②他是非常珍惜这种亲密关系的。(老舍《鼓书艺人》)③年龄愈长,剩下的时日愈短,愈懂得珍惜生命。(刘墉《点一盏心灯》)
爱惜
爱护 爱惜 珍惜 6.0 102 动词 动词。爱,重视而不糟蹋。
爱护 àihù
着重于“护”:妥善保护,不使受害。对象多是容易受伤害的人、生物或其他事物。
例:①各级领导、干部也都十分地爱护她,并委以重任。(魏巍《火凤凰》)②爱护群众的积极性。(《人民日报》1978年7月5日)③这是童年读书时期养成的一种爱护书籍的习惯,一直没改。(孙犁《装书小记》)
爱惜 àixī
着重于“惜”:不使白白消耗掉,舍不得。对象多是正在使用的而又容易逐渐消耗或失去的事物,也可以是人。
例:①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吴伯箫《记一辆纺车》)②人们是爱惜自己的美好生活的。(邓拓《可贵的山茶花》)③你的身子骨儿本来就不硬朗,得爱惜自个儿。(霍达《补天裂》)
珍惜 zhēnxī
着重于“珍”:像对珍宝一样爱惜、看重。比“爱惜”等程度重。对象多是珍贵的难得的事物或人。
例:①书是花布面黄色道林纸精装本,可以想象我是多么珍惜它。(孙犁《装书小记》)②他是非常珍惜这种亲密关系的。(老舍《鼓书艺人》)③年龄愈长,剩下的时日愈短,愈懂得珍惜生命。(刘墉《点一盏心灯》)
珍惜
爱护 爱惜 珍惜 6.0 102 动词 动词。爱,重视而不糟蹋。
爱护 àihù
着重于“护”:妥善保护,不使受害。对象多是容易受伤害的人、生物或其他事物。
例:①各级领导、干部也都十分地爱护她,并委以重任。(魏巍《火凤凰》)②爱护群众的积极性。(《人民日报》1978年7月5日)③这是童年读书时期养成的一种爱护书籍的习惯,一直没改。(孙犁《装书小记》)
爱惜 àixī
着重于“惜”:不使白白消耗掉,舍不得。对象多是正在使用的而又容易逐渐消耗或失去的事物,也可以是人。
例:①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吴伯箫《记一辆纺车》)②人们是爱惜自己的美好生活的。(邓拓《可贵的山茶花》)③你的身子骨儿本来就不硬朗,得爱惜自个儿。(霍达《补天裂》)
珍惜 zhēnxī
着重于“珍”:像对珍宝一样爱惜、看重。比“爱惜”等程度重。对象多是珍贵的难得的事物或人。
例:①书是花布面黄色道林纸精装本,可以想象我是多么珍惜它。(孙犁《装书小记》)②他是非常珍惜这种亲密关系的。(老舍《鼓书艺人》)③年龄愈长,剩下的时日愈短,愈懂得珍惜生命。(刘墉《点一盏心灯》)
珍爱 珍视 珍惜 珍重 1294.0 102 动词 动词。认为有价值而特别看重。
珍爱 zhēn’ài
着重指“爱”,喜爱,爱护。有较深的感情。
例:①这七位女同志还献出她们各人珍爱的物品。(巴金《金刚山上发生的事情》) ②现实从来就是历史的一环,珍爱历史文化,当然就是如何将现实更为合理地、更有机地与历史连接起来。(《人民日报》1998年4月17日)
珍视 zhēnshì
着重指重视,特别看重。
例:①这幅令人喜爱的古老的帛画,它所体现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珍视。(秦牧《一幅古画的风味》) ②我们平时顶珍视的文学,哲学,科学,十之八九离不开文字。(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珍惜 zhēnxī
着重指爱惜,不使受损。
例:①书是花布面黄色道林纸精装本,可以想象我是多么珍惜它。(孙犁《装书小记》) ②(他)珍惜地把这颗挺大挺大的豆子放到自己身边的桌角上。(陈伯吹《一颗挺大挺大的豆子》)
珍重 zhēnzhònɡ
特别重视而爱护。程度比“珍视”重。常做状语及谓语(例③)。
例:①(还有些写生画和想象画,她)全都珍重地端相一会儿,又珍重地收藏起来。(叶圣陶《友谊》) ②(华侨) 他们珍重地保留着祖国的传统文化,也在所在国的人民中间介绍了祖国的文化。(冰心《祖国母亲的心》)③请珍重点你的眼泪吧。(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还指保重,如“两人握手,互道~”。这跟“珍爱”等的区别较明显。
爱慕
爱慕 倾慕 羡慕 仰慕 7.0 102 动词 动词。喜爱并也想具有别人的优越之处。
爱慕 àimù
强调喜爱,喜欢并想接近。有时可以用于贬义,如“爱慕虚荣,爱慕权势,爱慕富贵,爱慕钱财”。而“羡慕”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一班健美快乐的孩子,真令人爱慕不止! (邹韬奋《世界公园的瑞士》) ②然而我不因他们而减少对于北京城的崇高与广大的爱慕。(孙福熙《北京乎》) ③对你,不只是爱慕,简直是景仰。(吴伯箫《话故都》)
倾慕 qīngmù
强调倾心,很爱慕,程度较重。多用于人,少用于物(例③)。
例:①十五岁的金枝那时就倾慕于他了。(陈建功等《皇城根》) ②李小兰周林娜倾慕王珏的风度。(池莉《太阳出世》) ③也许就是这对艺术刻骨镂心的爱好与倾慕,造成了他俩的相知相契。(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羡慕 xiànmù
强调“羡”:对别人的长处心急,急于向人看齐。
例:①他是羡慕着侦察员,非常乐意到侦察排来的。(路翎《爱民大会》) ②乡间的人确乎常常羡慕城市,讲述城市中电灯如何光明,电车如何迅速,而且渴望游逛城市。(孙福熙《猫山之民》) ③他的健康和强壮值得人人羡慕。(李健吾《希伯先生》)
仰慕 yǎngmù
强调敬仰思慕。
例:①我面对着宇宙,我仰慕那浩渺无穷的苍天。(杨刚《星》) ②我早就仰慕您的人品,可就是没机会与您见面。(曹桂林《偷渡客》) ③他的棋艺在当时颇为众人仰慕。(见闻《中国围棋史话》)
倾慕
爱慕 倾慕 羡慕 仰慕 7.0 102 动词 动词。喜爱并也想具有别人的优越之处。
爱慕 àimù
强调喜爱,喜欢并想接近。有时可以用于贬义,如“爱慕虚荣,爱慕权势,爱慕富贵,爱慕钱财”。而“羡慕”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一班健美快乐的孩子,真令人爱慕不止! (邹韬奋《世界公园的瑞士》) ②然而我不因他们而减少对于北京城的崇高与广大的爱慕。(孙福熙《北京乎》) ③对你,不只是爱慕,简直是景仰。(吴伯箫《话故都》)
倾慕 qīngmù
强调倾心,很爱慕,程度较重。多用于人,少用于物(例③)。
例:①十五岁的金枝那时就倾慕于他了。(陈建功等《皇城根》) ②李小兰周林娜倾慕王珏的风度。(池莉《太阳出世》) ③也许就是这对艺术刻骨镂心的爱好与倾慕,造成了他俩的相知相契。(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羡慕 xiànmù
强调“羡”:对别人的长处心急,急于向人看齐。
例:①他是羡慕着侦察员,非常乐意到侦察排来的。(路翎《爱民大会》) ②乡间的人确乎常常羡慕城市,讲述城市中电灯如何光明,电车如何迅速,而且渴望游逛城市。(孙福熙《猫山之民》) ③他的健康和强壮值得人人羡慕。(李健吾《希伯先生》)
仰慕 yǎngmù
强调敬仰思慕。
例:①我面对着宇宙,我仰慕那浩渺无穷的苍天。(杨刚《星》) ②我早就仰慕您的人品,可就是没机会与您见面。(曹桂林《偷渡客》) ③他的棋艺在当时颇为众人仰慕。(见闻《中国围棋史话》)
羡慕
爱慕 倾慕 羡慕 仰慕 7.0 102 动词 动词。喜爱并也想具有别人的优越之处。
爱慕 àimù
强调喜爱,喜欢并想接近。有时可以用于贬义,如“爱慕虚荣,爱慕权势,爱慕富贵,爱慕钱财”。而“羡慕”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一班健美快乐的孩子,真令人爱慕不止! (邹韬奋《世界公园的瑞士》) ②然而我不因他们而减少对于北京城的崇高与广大的爱慕。(孙福熙《北京乎》) ③对你,不只是爱慕,简直是景仰。(吴伯箫《话故都》)
倾慕 qīngmù
强调倾心,很爱慕,程度较重。多用于人,少用于物(例③)。
例:①十五岁的金枝那时就倾慕于他了。(陈建功等《皇城根》) ②李小兰周林娜倾慕王珏的风度。(池莉《太阳出世》) ③也许就是这对艺术刻骨镂心的爱好与倾慕,造成了他俩的相知相契。(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羡慕 xiànmù
强调“羡”:对别人的长处心急,急于向人看齐。
例:①他是羡慕着侦察员,非常乐意到侦察排来的。(路翎《爱民大会》) ②乡间的人确乎常常羡慕城市,讲述城市中电灯如何光明,电车如何迅速,而且渴望游逛城市。(孙福熙《猫山之民》) ③他的健康和强壮值得人人羡慕。(李健吾《希伯先生》)
仰慕 yǎngmù
强调敬仰思慕。
例:①我面对着宇宙,我仰慕那浩渺无穷的苍天。(杨刚《星》) ②我早就仰慕您的人品,可就是没机会与您见面。(曹桂林《偷渡客》) ③他的棋艺在当时颇为众人仰慕。(见闻《中国围棋史话》)
仰慕
爱慕 倾慕 羡慕 仰慕 7.0 102 动词 动词。喜爱并也想具有别人的优越之处。
爱慕 àimù
强调喜爱,喜欢并想接近。有时可以用于贬义,如“爱慕虚荣,爱慕权势,爱慕富贵,爱慕钱财”。而“羡慕”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一班健美快乐的孩子,真令人爱慕不止! (邹韬奋《世界公园的瑞士》) ②然而我不因他们而减少对于北京城的崇高与广大的爱慕。(孙福熙《北京乎》) ③对你,不只是爱慕,简直是景仰。(吴伯箫《话故都》)
倾慕 qīngmù
强调倾心,很爱慕,程度较重。多用于人,少用于物(例③)。
例:①十五岁的金枝那时就倾慕于他了。(陈建功等《皇城根》) ②李小兰周林娜倾慕王珏的风度。(池莉《太阳出世》) ③也许就是这对艺术刻骨镂心的爱好与倾慕,造成了他俩的相知相契。(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羡慕 xiànmù
强调“羡”:对别人的长处心急,急于向人看齐。
例:①他是羡慕着侦察员,非常乐意到侦察排来的。(路翎《爱民大会》) ②乡间的人确乎常常羡慕城市,讲述城市中电灯如何光明,电车如何迅速,而且渴望游逛城市。(孙福熙《猫山之民》) ③他的健康和强壮值得人人羡慕。(李健吾《希伯先生》)
仰慕 yǎngmù
强调敬仰思慕。
例:①我面对着宇宙,我仰慕那浩渺无穷的苍天。(杨刚《星》) ②我早就仰慕您的人品,可就是没机会与您见面。(曹桂林《偷渡客》) ③他的棋艺在当时颇为众人仰慕。(见闻《中国围棋史话》)
安顿
安顿 安放 安排 安置 8.0 102 动词 动词。使有着落。
安顿 āndùn
着重于安排妥当,使有确实的着落。对象常是人和物。
例:①(他们)照料小王出了医院,搬回住处,安顿好了,才带着儿女回到故乡。(巴金《明珠和玉姬》) ②二十八门大炮安顿在三座新筑的炮台里面。(郭沫若《郑成功》)
安放 ānfànɡ
着重于放在一定的位置。是具体的动作。对象常是物,有时是人(例③)。
例:①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鲁迅《祝福》) ②许多大花圈一个接着一个地安放到墓前铁栏外面。(巴金《印象·感想·回忆》) ③小兰把金虎安放到一个石头滚下去砸不着的地方。(赵树理《灵泉洞》)
安排 ānpái
着重于分先后主次、轻重缓急,有条理地处置人和事。多指工作上的处理活动,一般不指具体动作。对象常是工作、事情,有时是人、物。
例:①(他)忙把以后几天的工作安排了一下,大事交乡长,小事托秘书。(周立波《盖满爹》) ②赵老全安排大树去电站工作,专管碾米磨粉。(叶蔚林《菇山风情》) ③封建帝王凭借着雄伟的建筑和精心的仪仗安排,来显示他们的威严。(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还可以说“重新~山河”,这是引申用法,指规划、改造、治理山河。这跟“安顿”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安置 ānzhì
着重于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对象常是人、物。
例:①那时候的湘阴……灾民要安置,堤垸要修复,前线要支援。(秦牧《湘阴热浪记》) ②没有父母或亲人不在近处的,也作出妥当安置。(姚雪垠《李自成》) ③她安置这些东西都经过十分妥帖的考虑。(叶圣陶《倪焕之》)
安放
安顿 安放 安排 安置 8.0 102 动词 动词。使有着落。
安顿 āndùn
着重于安排妥当,使有确实的着落。对象常是人和物。
例:①(他们)照料小王出了医院,搬回住处,安顿好了,才带着儿女回到故乡。(巴金《明珠和玉姬》) ②二十八门大炮安顿在三座新筑的炮台里面。(郭沫若《郑成功》)
安放 ānfànɡ
着重于放在一定的位置。是具体的动作。对象常是物,有时是人(例③)。
例:①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鲁迅《祝福》) ②许多大花圈一个接着一个地安放到墓前铁栏外面。(巴金《印象·感想·回忆》) ③小兰把金虎安放到一个石头滚下去砸不着的地方。(赵树理《灵泉洞》)
安排 ānpái
着重于分先后主次、轻重缓急,有条理地处置人和事。多指工作上的处理活动,一般不指具体动作。对象常是工作、事情,有时是人、物。
例:①(他)忙把以后几天的工作安排了一下,大事交乡长,小事托秘书。(周立波《盖满爹》) ②赵老全安排大树去电站工作,专管碾米磨粉。(叶蔚林《菇山风情》) ③封建帝王凭借着雄伟的建筑和精心的仪仗安排,来显示他们的威严。(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还可以说“重新~山河”,这是引申用法,指规划、改造、治理山河。这跟“安顿”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安置 ānzhì
着重于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对象常是人、物。
例:①那时候的湘阴……灾民要安置,堤垸要修复,前线要支援。(秦牧《湘阴热浪记》) ②没有父母或亲人不在近处的,也作出妥当安置。(姚雪垠《李自成》) ③她安置这些东西都经过十分妥帖的考虑。(叶圣陶《倪焕之》)
安排
安顿 安放 安排 安置 8.0 102 动词 动词。使有着落。
安顿 āndùn
着重于安排妥当,使有确实的着落。对象常是人和物。
例:①(他们)照料小王出了医院,搬回住处,安顿好了,才带着儿女回到故乡。(巴金《明珠和玉姬》) ②二十八门大炮安顿在三座新筑的炮台里面。(郭沫若《郑成功》)
安放 ānfànɡ
着重于放在一定的位置。是具体的动作。对象常是物,有时是人(例③)。
例:①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鲁迅《祝福》) ②许多大花圈一个接着一个地安放到墓前铁栏外面。(巴金《印象·感想·回忆》) ③小兰把金虎安放到一个石头滚下去砸不着的地方。(赵树理《灵泉洞》)
安排 ānpái
着重于分先后主次、轻重缓急,有条理地处置人和事。多指工作上的处理活动,一般不指具体动作。对象常是工作、事情,有时是人、物。
例:①(他)忙把以后几天的工作安排了一下,大事交乡长,小事托秘书。(周立波《盖满爹》) ②赵老全安排大树去电站工作,专管碾米磨粉。(叶蔚林《菇山风情》) ③封建帝王凭借着雄伟的建筑和精心的仪仗安排,来显示他们的威严。(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还可以说“重新~山河”,这是引申用法,指规划、改造、治理山河。这跟“安顿”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安置 ānzhì
着重于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对象常是人、物。
例:①那时候的湘阴……灾民要安置,堤垸要修复,前线要支援。(秦牧《湘阴热浪记》) ②没有父母或亲人不在近处的,也作出妥当安置。(姚雪垠《李自成》) ③她安置这些东西都经过十分妥帖的考虑。(叶圣陶《倪焕之》)
安置
安顿 安放 安排 安置 8.0 102 动词 动词。使有着落。
安顿 āndùn
着重于安排妥当,使有确实的着落。对象常是人和物。
例:①(他们)照料小王出了医院,搬回住处,安顿好了,才带着儿女回到故乡。(巴金《明珠和玉姬》) ②二十八门大炮安顿在三座新筑的炮台里面。(郭沫若《郑成功》)
安放 ānfànɡ
着重于放在一定的位置。是具体的动作。对象常是物,有时是人(例③)。
例:①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鲁迅《祝福》) ②许多大花圈一个接着一个地安放到墓前铁栏外面。(巴金《印象·感想·回忆》) ③小兰把金虎安放到一个石头滚下去砸不着的地方。(赵树理《灵泉洞》)
安排 ānpái
着重于分先后主次、轻重缓急,有条理地处置人和事。多指工作上的处理活动,一般不指具体动作。对象常是工作、事情,有时是人、物。
例:①(他)忙把以后几天的工作安排了一下,大事交乡长,小事托秘书。(周立波《盖满爹》) ②赵老全安排大树去电站工作,专管碾米磨粉。(叶蔚林《菇山风情》) ③封建帝王凭借着雄伟的建筑和精心的仪仗安排,来显示他们的威严。(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还可以说“重新~山河”,这是引申用法,指规划、改造、治理山河。这跟“安顿”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安置 ānzhì
着重于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对象常是人、物。
例:①那时候的湘阴……灾民要安置,堤垸要修复,前线要支援。(秦牧《湘阴热浪记》) ②没有父母或亲人不在近处的,也作出妥当安置。(姚雪垠《李自成》) ③她安置这些东西都经过十分妥帖的考虑。(叶圣陶《倪焕之》)
安全
安全 平安 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都形容没有危险、没有事故。有的地方可以换用:安全/平安转移,安全/平安到达,安全/平安生产,安全/平安着陆。
安全 ānquán
强调的是生命财物完好,未丧失、未损伤。适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国家、集体、个人,可以用于衣食住行用和工作等方面,因此可以构成许多词和习用语:安全帽,安全带,安全剂,安全灯,安全期,安全网,安全门,安全梯,安全角,安全界,安全岛,安全阀,安全感,安全火柴,安全剃刀,安全炸药,安全胶片,安全玻璃,安全系数,安全系统,安全地带,安全条约,安全高度,安全技术,安全装置,安全工程,安全规程,安全措施,安全设施,安全生产,安全操作,安全返航,安全行车,安全车距,安全第一,用电安全,注意安全。后面可以跟上某些数量词:安全一些,安全一阵子,安全几年。
例:①都觉得……自己军队的安全要紧。(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②咱风筝带了咱中队的信……悄悄地安全地降落在那海岛上。(陈伯吹《飞虎队和野猪队》) ③解放以来,江上航行是相当安全的。(秦牧《江上灯语》) ④那天黎明前那个年轻的同志带回他负伤的消息以后,同志们都在为他的安全着急。(巴金《坚强战士》)
平安 píng’ān
强调的是太平无事。适用范围较窄,多用于行住,特别是人身、环境。可以构成的词语较少:平安险(保险种类之一),平安无事,一路平安平安康泰,平安家信,平安电报,全家平安,老小平安,政局平安。多用为祝颂词、庆贺词。
例:①明天清早平安地到达鹿耳门!(郭沫若《郑成功》) ②在我心里暗暗地祝福他们能够平安地到达长沙。(郭沫若《洪波曲》) ③公寓却如平时一般,很平安,寂静。(鲁迅《弟兄》)
平安
安全 平安 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都形容没有危险、没有事故。有的地方可以换用:安全/平安转移,安全/平安到达,安全/平安生产,安全/平安着陆。
安全 ānquán
强调的是生命财物完好,未丧失、未损伤。适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国家、集体、个人,可以用于衣食住行用和工作等方面,因此可以构成许多词和习用语:安全帽,安全带,安全剂,安全灯,安全期,安全网,安全门,安全梯,安全角,安全界,安全岛,安全阀,安全感,安全火柴,安全剃刀,安全炸药,安全胶片,安全玻璃,安全系数,安全系统,安全地带,安全条约,安全高度,安全技术,安全装置,安全工程,安全规程,安全措施,安全设施,安全生产,安全操作,安全返航,安全行车,安全车距,安全第一,用电安全,注意安全。后面可以跟上某些数量词:安全一些,安全一阵子,安全几年。
例:①都觉得……自己军队的安全要紧。(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②咱风筝带了咱中队的信……悄悄地安全地降落在那海岛上。(陈伯吹《飞虎队和野猪队》) ③解放以来,江上航行是相当安全的。(秦牧《江上灯语》) ④那天黎明前那个年轻的同志带回他负伤的消息以后,同志们都在为他的安全着急。(巴金《坚强战士》)
平安 píng’ān
强调的是太平无事。适用范围较窄,多用于行住,特别是人身、环境。可以构成的词语较少:平安险(保险种类之一),平安无事,一路平安平安康泰,平安家信,平安电报,全家平安,老小平安,政局平安。多用为祝颂词、庆贺词。
例:①明天清早平安地到达鹿耳门!(郭沫若《郑成功》) ②在我心里暗暗地祝福他们能够平安地到达长沙。(郭沫若《洪波曲》) ③公寓却如平时一般,很平安,寂静。(鲁迅《弟兄》)
安闲
安闲 安逸 1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安定舒服。
安闲 ānxián
强调安静无事,空闲自在。有比喻用法(例③)。
例:①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安闲的散步着。(郑振铎《黄昏的观前街》) ②我想,总该能安安闲闲地休养几日吧。(叶紫《插田》) ③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郑振铎《海燕》)
安逸 ānyì
强调心无牵挂,自在舒适。跟在“贪图”等之后,含贬义。
例:①安逸地躲在房子里烤着火,避免风雪的寒冷。(鲁彦《雪》) ②钱只有自己挣来的花得才有意思,花得才心里安逸。(张贤亮《灵与肉》) ③这儿是我们的故乡……这里也有安逸的家和优越的生活!(陈慧英《钟情》)
安逸
安闲 安逸 1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安定舒服。
安闲 ānxián
强调安静无事,空闲自在。有比喻用法(例③)。
例:①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安闲的散步着。(郑振铎《黄昏的观前街》) ②我想,总该能安安闲闲地休养几日吧。(叶紫《插田》) ③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郑振铎《海燕》)
安逸 ānyì
强调心无牵挂,自在舒适。跟在“贪图”等之后,含贬义。
例:①安逸地躲在房子里烤着火,避免风雪的寒冷。(鲁彦《雪》) ②钱只有自己挣来的花得才有意思,花得才心里安逸。(张贤亮《灵与肉》) ③这儿是我们的故乡……这里也有安逸的家和优越的生活!(陈慧英《钟情》)
安葬
安葬 埋葬 11.0 102 动词 动词。(把死者)埋在地下。
安葬 ānzànɡ
常举行一定的仪式。常带庄重和尊敬的色彩。
例:①就把这作为何斌老和吴豪将军的遗骸,派人送回厦门去安葬吧。(郭沫若《郑成功》) ②在谷地光秃秃的雪坡上,静静安葬着老猎人,还安葬着一条名叫贝蒂的猎狗。(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③爸爸的遗体,已经移回故乡安葬。(鲍昌《芨芨草》)
埋葬 máizànɡ
不一定举行仪式,一般不带庄重和宗教的色彩。对象还可以是死者的东西(例②)。有时可用于比喻义:把某种腐朽、反动或其他的东西消灭、除掉(例③④)。
例:①把他们都推下去斩了。他们的遗体和潘庚钟的头一道埋葬。(郭沫若《郑成功》) ②死者生前用过的一切东西都要烧毁,或者扔进水里,或者与死者一起埋葬。(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③他在陈旧的历史河谷两岸,抛下青春,埋葬了事业。(从维熙《遗落在海滩上的脚印》) ④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埋葬
安葬 埋葬 11.0 102 动词 动词。(把死者)埋在地下。
安葬 ānzànɡ
常举行一定的仪式。常带庄重和尊敬的色彩。
例:①就把这作为何斌老和吴豪将军的遗骸,派人送回厦门去安葬吧。(郭沫若《郑成功》) ②在谷地光秃秃的雪坡上,静静安葬着老猎人,还安葬着一条名叫贝蒂的猎狗。(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③爸爸的遗体,已经移回故乡安葬。(鲍昌《芨芨草》)
埋葬 máizànɡ
不一定举行仪式,一般不带庄重和宗教的色彩。对象还可以是死者的东西(例②)。有时可用于比喻义:把某种腐朽、反动或其他的东西消灭、除掉(例③④)。
例:①把他们都推下去斩了。他们的遗体和潘庚钟的头一道埋葬。(郭沫若《郑成功》) ②死者生前用过的一切东西都要烧毁,或者扔进水里,或者与死者一起埋葬。(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③他在陈旧的历史河谷两岸,抛下青春,埋葬了事业。(从维熙《遗落在海滩上的脚印》) ④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按 照 12.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按照,依照,照着。后面都可跟上名词、动词、小句或“名+看(说、讲)”。习惯上常可说:“/道理说”。
àn
后面能跟上表示期限、时间或其他表界限词。常构成下列词语:时,期,部就班,图索骥,名责实,日计酬,件验收,劳分配,需分配。而“照”不能。
例:①那群东西,非请皇上派兵家搜不可,搜出一块砖也得杀了!(老舍《猫城记》) ②送给区武委会主任军法处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③刊物能继续下去,期出版,分布到全国读者面前,真不是简单工作!(沈从文《悼靳以》) ④双方的代表都时出席,泰丰居的会议开始。(老舍《老张的哲学》) ⑤马上计划行动。(曲波《林海雪原》)
zhào
不能跟上表示期限、时间或其他表界限词,不能说“期举行、时完成”。有模仿、临摹的意思:照葫芦画瓢,“按”没有这种用法。可以构成下列词语:旧,常,样,抄,依,遵本宣科,参前例,常营业等。而“按”不能。跟“按照”同义,但“按照”后面多用双音节词,带书面语色彩。
例:①到坛北门,例买票进去。(许地山《先农坛》) ②好好,就你哥哥说的做吧!(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③我看哪,给钱就去,不给钱就不去。(老舍《龙须沟》) ④他不画小人了,也老师的样儿写字,很快,比老师还快。(老舍《牛天赐传》)
另有二义:(一)介词。表示“向、朝”,可加“着”,如“~靶心打,~着面前的黄果树用力去砍。”(二)副词。表示按原件或遵从某种标准,如“一切~办,~登不误”等。这跟“按”不同。
按 照 12.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按照,依照,照着。后面都可跟上名词、动词、小句或“名+看(说、讲)”。习惯上常可说:“/道理说”。
àn
后面能跟上表示期限、时间或其他表界限词。常构成下列词语:时,期,部就班,图索骥,名责实,日计酬,件验收,劳分配,需分配。而“照”不能。
例:①那群东西,非请皇上派兵家搜不可,搜出一块砖也得杀了!(老舍《猫城记》) ②送给区武委会主任军法处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③刊物能继续下去,期出版,分布到全国读者面前,真不是简单工作!(沈从文《悼靳以》) ④双方的代表都时出席,泰丰居的会议开始。(老舍《老张的哲学》) ⑤马上计划行动。(曲波《林海雪原》)
zhào
不能跟上表示期限、时间或其他表界限词,不能说“期举行、时完成”。有模仿、临摹的意思:照葫芦画瓢,“按”没有这种用法。可以构成下列词语:旧,常,样,抄,依,遵本宣科,参前例,常营业等。而“按”不能。跟“按照”同义,但“按照”后面多用双音节词,带书面语色彩。
例:①到坛北门,例买票进去。(许地山《先农坛》) ②好好,就你哥哥说的做吧!(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③我看哪,给钱就去,不给钱就不去。(老舍《龙须沟》) ④他不画小人了,也老师的样儿写字,很快,比老师还快。(老舍《牛天赐传》)
另有二义:(一)介词。表示“向、朝”,可加“着”,如“~靶心打,~着面前的黄果树用力去砍。”(二)副词。表示按原件或遵从某种标准,如“一切~办,~登不误”等。这跟“按”不同。
按期
按期 按时 13.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按照规定时间。
按期 ànqī
多用于较长的规定的期限,多用于较重大的事情及相关的行为。
例:①刊物能继续下去,按期出版,分布到全国读者面前,真不是简单工作!(沈从文《悼靳以》) ②建辉同志,在父亲病后为整理四五卷书稿,保证按期出版,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姚雪垠《李自成》) ③赊是不收利息的,但必须按期归还。(傅鹤年《王莽》)
按时 ànshí
使用范围广,除了有“按期”的用法,还能用于较小的事情及相关行为,还可以用于准确的时点(飞机按时起飞,按时打针,例①②),又可以用于大约的时段(季风按时刮起,例③)。“按期”不能这么用。
例:①双方代表都按时出席,泰丰居的会议开始。(老舍《老张的哲学》) ②每天到四点钟杨先生按时到来了。(孙福熙《清华园之菊》) ③连被褥都舍不得按时拆洗。(老舍《一封家信》)
按时
按期 按时 13.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按照规定时间。
按期 ànqī
多用于较长的规定的期限,多用于较重大的事情及相关的行为。
例:①刊物能继续下去,按期出版,分布到全国读者面前,真不是简单工作!(沈从文《悼靳以》) ②建辉同志,在父亲病后为整理四五卷书稿,保证按期出版,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姚雪垠《李自成》) ③赊是不收利息的,但必须按期归还。(傅鹤年《王莽》)
按时 ànshí
使用范围广,除了有“按期”的用法,还能用于较小的事情及相关行为,还可以用于准确的时点(飞机按时起飞,按时打针,例①②),又可以用于大约的时段(季风按时刮起,例③)。“按期”不能这么用。
例:①双方代表都按时出席,泰丰居的会议开始。(老舍《老张的哲学》) ②每天到四点钟杨先生按时到来了。(孙福熙《清华园之菊》) ③连被褥都舍不得按时拆洗。(老舍《一封家信》)
按照
按照 依照 遵照 14.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介绍出行为的根据。常换用,如“按照/依照/遵照您的意见办”。
按照 ànzhào
宾语可以是法制类和非法制类的词语。不带色彩。通用于各种语体。
例:①(他)只是按照着自己主观的观念做出了那首杰作。(郭沫若《创造十年》) ②在起义后不久得到这柄花马剑时,他曾经按照古人对一些名剑的传说,用马鬃试过它有多么快。(姚雪垠《李自成》) ③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老舍《北京的春节》)
依照 yīzhào
宾语更宜用法制类词语,也可以是非法制类的(例③)。多用于书面语体,更适用于国家法规、军政文告等,这时是强调依原样照办,不得走样。带庄重色彩。
例:①依照法律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宋神宗元丰改革官制时,依照唐朝的制度,重新恢复了三省六部的职权。(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③贺营长去到每一个屯兵洞,依照不同的情形分别作了交代。(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遵照 zūnzhào
宾语多是上级、长辈等的指示、命令、意见、办法、嘱咐等等。带尊敬色彩,表示遵从、依照。多用于书面语体。
例:①黑虎星已经遵照闯王的指示行事。(姚雪垠《李自成》) ②炮兵遵照他的命令,正将一发发榴弹砸在敌人阵地上,整座大山都在瑟瑟地颤抖。(王中才《最后的堑壕》) ③每天上课时照例上上,下课时就遵照大的学生指挥,找寻大小相等的人,到操坪中去打架。(沈从文《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④我于是遵照医师的嘱咐,去买了一些乳粉和鱼肝油来,一面又继续替他看耳朵。(唐弢《心上的暗影》)
作动词时,跟“遵循”同义,见“遵循”组。
依照
按照 依照 遵照 14.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介绍出行为的根据。常换用,如“按照/依照/遵照您的意见办”。
按照 ànzhào
宾语可以是法制类和非法制类的词语。不带色彩。通用于各种语体。
例:①(他)只是按照着自己主观的观念做出了那首杰作。(郭沫若《创造十年》) ②在起义后不久得到这柄花马剑时,他曾经按照古人对一些名剑的传说,用马鬃试过它有多么快。(姚雪垠《李自成》) ③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老舍《北京的春节》)
依照 yīzhào
宾语更宜用法制类词语,也可以是非法制类的(例③)。多用于书面语体,更适用于国家法规、军政文告等,这时是强调依原样照办,不得走样。带庄重色彩。
例:①依照法律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宋神宗元丰改革官制时,依照唐朝的制度,重新恢复了三省六部的职权。(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③贺营长去到每一个屯兵洞,依照不同的情形分别作了交代。(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遵照 zūnzhào
宾语多是上级、长辈等的指示、命令、意见、办法、嘱咐等等。带尊敬色彩,表示遵从、依照。多用于书面语体。
例:①黑虎星已经遵照闯王的指示行事。(姚雪垠《李自成》) ②炮兵遵照他的命令,正将一发发榴弹砸在敌人阵地上,整座大山都在瑟瑟地颤抖。(王中才《最后的堑壕》) ③每天上课时照例上上,下课时就遵照大的学生指挥,找寻大小相等的人,到操坪中去打架。(沈从文《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④我于是遵照医师的嘱咐,去买了一些乳粉和鱼肝油来,一面又继续替他看耳朵。(唐弢《心上的暗影》)
作动词时,跟“遵循”同义,见“遵循”组。
遵照
按照 依照 遵照 14.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介绍出行为的根据。常换用,如“按照/依照/遵照您的意见办”。
按照 ànzhào
宾语可以是法制类和非法制类的词语。不带色彩。通用于各种语体。
例:①(他)只是按照着自己主观的观念做出了那首杰作。(郭沫若《创造十年》) ②在起义后不久得到这柄花马剑时,他曾经按照古人对一些名剑的传说,用马鬃试过它有多么快。(姚雪垠《李自成》) ③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老舍《北京的春节》)
依照 yīzhào
宾语更宜用法制类词语,也可以是非法制类的(例③)。多用于书面语体,更适用于国家法规、军政文告等,这时是强调依原样照办,不得走样。带庄重色彩。
例:①依照法律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宋神宗元丰改革官制时,依照唐朝的制度,重新恢复了三省六部的职权。(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③贺营长去到每一个屯兵洞,依照不同的情形分别作了交代。(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遵照 zūnzhào
宾语多是上级、长辈等的指示、命令、意见、办法、嘱咐等等。带尊敬色彩,表示遵从、依照。多用于书面语体。
例:①黑虎星已经遵照闯王的指示行事。(姚雪垠《李自成》) ②炮兵遵照他的命令,正将一发发榴弹砸在敌人阵地上,整座大山都在瑟瑟地颤抖。(王中才《最后的堑壕》) ③每天上课时照例上上,下课时就遵照大的学生指挥,找寻大小相等的人,到操坪中去打架。(沈从文《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④我于是遵照医师的嘱咐,去买了一些乳粉和鱼肝油来,一面又继续替他看耳朵。(唐弢《心上的暗影》)
作动词时,跟“遵循”同义,见“遵循”组。
遵从 遵循 遵照 1323.0 102 动词 动词。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做。对象有三类:一是上级或长辈的具体要求(如指示、指导等),二是原则规定(如方针、路线等),三是客观规律(如规律、法则、惯例等)。
遵从 zūncónɡ
强调服从、听从。对象多是上级或长辈的具体要求,有时是原则规定或客观规律。
例:①道静遵从着江华的指示,尽力团结了一切能够团结的人。(杨沫《青春之歌》)②而如果我们仅仅是遵从着法律的道义来承担彼此的责任和义务,那又多么悲哀啊!(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③“贵在综合”的开发方式,适合农业特点,遵从了农业自身发展规律。(《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
遵循 zūnxún
强调不偏离,沿着或顺着既定道路行动。书面语色彩较浓。程度比“遵从”等重些。对象多半是客观规律,有时是上级的原则规定。
例:①只要遵循逻辑,遵循辩证法……就能够创造出奇花异卉。(《光明日报》1997年10月3日)②他们遵循团首长的“内紧外松”的原则。(中夙《侨乡步兵师》)
遵照 zūnzhào
强调不违背,有尊敬色彩。对象多半是上级或长辈的具体要求和原则规定。上级的文件常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例:①报告二○三首长,遵照您的命令,完成任务回来。(曲波《林海雪原》)②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汪曾祺《鉴赏家》)
有时作介词用,详见“按照”组。
暗藏
暗藏 私藏 窝藏 隐藏 15.0 102 动词 动词。藏起来,不让发现。有时含贬义。
暗藏 àncánɡ
强调藏的行为极不公开,多用于违法行为或敌对分子的隐蔽活动,多带贬义。
例:①本市名票与名琴手文若霞夫妇,勾通奸党,暗藏武器。(老舍《四世同堂》) ②要是听他们说,刘工程师家真好像有个暗藏的搞破坏活动的组织,其实哪里是那样,我也常去那儿玩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③虽说吸食鸦片之人已基本绝迹,但罂粟种子还零零散散地暗藏于民间。(孙春平《轱辘吱嘎》)
私藏 sīcánɡ
强调秘密的、不公开的,多是不合法的,多是对“交公”或“上交”而言的。
例:①私藏别人的信件是不光明的。(老舍《邻居们》) ②我一不做贼,二不为匪,家里没私藏军火和贼赃!(老舍《柳树井》) ③那位总编也因滥发记者证和私藏枪支被公安局收审。(燕飞《海南无梦》)
窝藏 wōcánɡ
多是违法的,多含有贬斥色彩。用于藏匿罪犯、违禁品、赃物等,多带贬义(例①②③)。有时不带贬义(例④)。
例:①三个连队激战一夜,未能打开百户人家窝藏着近四百名土匪的小村子。(刘子龙《悍匪》) ②她把小手指弯曲着,贮满鱼血的那片指甲便万无一失的窝藏在手心中,没有人想到她手中攥着一点致人死命的毒物。(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③(弟弟替人保存盗窃的录相设备)客观上起了窝藏赃物、包庇坏人的作用。(王朔《枉然不供》) ④(要涂得很仔细)免得来年存留雨水,窝藏虫蚊。(汪曾祺《果园杂记》)
隐藏 yǐncánɡ
强调用某种方式来隐蔽、遮掩,不让人发现或不易发现,对象是人或物。中性词。
例:①小分队一直隐藏在这个极有保密价值的小屯里。(曲波《林海雪原》) ②那座隐藏在大树林和大片绿草地中的古老大房子,活像电影中常见的贵族之家。(郁风《家书》) ③你的眼神也隐藏不了心底的忧郁。(凤子《灯》) ④这天会场四周架起机枪,恐怖之极,群众都很紧张,因为说群众中还隐藏不少特务。(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私藏
暗藏 私藏 窝藏 隐藏 15.0 102 动词 动词。藏起来,不让发现。有时含贬义。
暗藏 àncánɡ
强调藏的行为极不公开,多用于违法行为或敌对分子的隐蔽活动,多带贬义。
例:①本市名票与名琴手文若霞夫妇,勾通奸党,暗藏武器。(老舍《四世同堂》) ②要是听他们说,刘工程师家真好像有个暗藏的搞破坏活动的组织,其实哪里是那样,我也常去那儿玩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③虽说吸食鸦片之人已基本绝迹,但罂粟种子还零零散散地暗藏于民间。(孙春平《轱辘吱嘎》)
私藏 sīcánɡ
强调秘密的、不公开的,多是不合法的,多是对“交公”或“上交”而言的。
例:①私藏别人的信件是不光明的。(老舍《邻居们》) ②我一不做贼,二不为匪,家里没私藏军火和贼赃!(老舍《柳树井》) ③那位总编也因滥发记者证和私藏枪支被公安局收审。(燕飞《海南无梦》)
窝藏 wōcánɡ
多是违法的,多含有贬斥色彩。用于藏匿罪犯、违禁品、赃物等,多带贬义(例①②③)。有时不带贬义(例④)。
例:①三个连队激战一夜,未能打开百户人家窝藏着近四百名土匪的小村子。(刘子龙《悍匪》) ②她把小手指弯曲着,贮满鱼血的那片指甲便万无一失的窝藏在手心中,没有人想到她手中攥着一点致人死命的毒物。(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③(弟弟替人保存盗窃的录相设备)客观上起了窝藏赃物、包庇坏人的作用。(王朔《枉然不供》) ④(要涂得很仔细)免得来年存留雨水,窝藏虫蚊。(汪曾祺《果园杂记》)
隐藏 yǐncánɡ
强调用某种方式来隐蔽、遮掩,不让人发现或不易发现,对象是人或物。中性词。
例:①小分队一直隐藏在这个极有保密价值的小屯里。(曲波《林海雪原》) ②那座隐藏在大树林和大片绿草地中的古老大房子,活像电影中常见的贵族之家。(郁风《家书》) ③你的眼神也隐藏不了心底的忧郁。(凤子《灯》) ④这天会场四周架起机枪,恐怖之极,群众都很紧张,因为说群众中还隐藏不少特务。(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窝藏
暗藏 私藏 窝藏 隐藏 15.0 102 动词 动词。藏起来,不让发现。有时含贬义。
暗藏 àncánɡ
强调藏的行为极不公开,多用于违法行为或敌对分子的隐蔽活动,多带贬义。
例:①本市名票与名琴手文若霞夫妇,勾通奸党,暗藏武器。(老舍《四世同堂》) ②要是听他们说,刘工程师家真好像有个暗藏的搞破坏活动的组织,其实哪里是那样,我也常去那儿玩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③虽说吸食鸦片之人已基本绝迹,但罂粟种子还零零散散地暗藏于民间。(孙春平《轱辘吱嘎》)
私藏 sīcánɡ
强调秘密的、不公开的,多是不合法的,多是对“交公”或“上交”而言的。
例:①私藏别人的信件是不光明的。(老舍《邻居们》) ②我一不做贼,二不为匪,家里没私藏军火和贼赃!(老舍《柳树井》) ③那位总编也因滥发记者证和私藏枪支被公安局收审。(燕飞《海南无梦》)
窝藏 wōcánɡ
多是违法的,多含有贬斥色彩。用于藏匿罪犯、违禁品、赃物等,多带贬义(例①②③)。有时不带贬义(例④)。
例:①三个连队激战一夜,未能打开百户人家窝藏着近四百名土匪的小村子。(刘子龙《悍匪》) ②她把小手指弯曲着,贮满鱼血的那片指甲便万无一失的窝藏在手心中,没有人想到她手中攥着一点致人死命的毒物。(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③(弟弟替人保存盗窃的录相设备)客观上起了窝藏赃物、包庇坏人的作用。(王朔《枉然不供》) ④(要涂得很仔细)免得来年存留雨水,窝藏虫蚊。(汪曾祺《果园杂记》)
隐藏 yǐncánɡ
强调用某种方式来隐蔽、遮掩,不让人发现或不易发现,对象是人或物。中性词。
例:①小分队一直隐藏在这个极有保密价值的小屯里。(曲波《林海雪原》) ②那座隐藏在大树林和大片绿草地中的古老大房子,活像电影中常见的贵族之家。(郁风《家书》) ③你的眼神也隐藏不了心底的忧郁。(凤子《灯》) ④这天会场四周架起机枪,恐怖之极,群众都很紧张,因为说群众中还隐藏不少特务。(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隐藏
暗藏 私藏 窝藏 隐藏 15.0 102 动词 动词。藏起来,不让发现。有时含贬义。
暗藏 àncánɡ
强调藏的行为极不公开,多用于违法行为或敌对分子的隐蔽活动,多带贬义。
例:①本市名票与名琴手文若霞夫妇,勾通奸党,暗藏武器。(老舍《四世同堂》) ②要是听他们说,刘工程师家真好像有个暗藏的搞破坏活动的组织,其实哪里是那样,我也常去那儿玩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③虽说吸食鸦片之人已基本绝迹,但罂粟种子还零零散散地暗藏于民间。(孙春平《轱辘吱嘎》)
私藏 sīcánɡ
强调秘密的、不公开的,多是不合法的,多是对“交公”或“上交”而言的。
例:①私藏别人的信件是不光明的。(老舍《邻居们》) ②我一不做贼,二不为匪,家里没私藏军火和贼赃!(老舍《柳树井》) ③那位总编也因滥发记者证和私藏枪支被公安局收审。(燕飞《海南无梦》)
窝藏 wōcánɡ
多是违法的,多含有贬斥色彩。用于藏匿罪犯、违禁品、赃物等,多带贬义(例①②③)。有时不带贬义(例④)。
例:①三个连队激战一夜,未能打开百户人家窝藏着近四百名土匪的小村子。(刘子龙《悍匪》) ②她把小手指弯曲着,贮满鱼血的那片指甲便万无一失的窝藏在手心中,没有人想到她手中攥着一点致人死命的毒物。(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③(弟弟替人保存盗窃的录相设备)客观上起了窝藏赃物、包庇坏人的作用。(王朔《枉然不供》) ④(要涂得很仔细)免得来年存留雨水,窝藏虫蚊。(汪曾祺《果园杂记》)
隐藏 yǐncánɡ
强调用某种方式来隐蔽、遮掩,不让人发现或不易发现,对象是人或物。中性词。
例:①小分队一直隐藏在这个极有保密价值的小屯里。(曲波《林海雪原》) ②那座隐藏在大树林和大片绿草地中的古老大房子,活像电影中常见的贵族之家。(郁风《家书》) ③你的眼神也隐藏不了心底的忧郁。(凤子《灯》) ④这天会场四周架起机枪,恐怖之极,群众都很紧张,因为说群众中还隐藏不少特务。(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荫蔽 隐蔽 隐藏 1256.0 102 动词 动词。用某种事物或方式来遮掩,不让人发现。
荫蔽 yīnbì
指树阴或树的枝叶遮蔽物体(例①),比喻人有意地遮掩自己(例②)。
例:①这些年老的树,在山岗上集成树林,荫蔽着一个古老的乡村和它的居民。(艾青《献给乡村的诗》)②他敢认定,一个叫人提不出缺点来的人,可能荫蔽着致命的缺陷。(张笑天《没画句号的故事》)
隐蔽 yǐnbì
指人有意地遮掩自己。比“隐藏”多带积极、主动的意味,多用于人。有时用做状语、定语(例②),能受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比较等)修饰(例③)。
例:①司机们趁着深夜把机车一辆辆开出去疏散隐蔽了。(刘白羽《火炬映红了长江》)②最好走一条又近又隐蔽的小道。(姚雪垠《李自成》)③在岛后一个很隐蔽的海湾里,马太博士停有一艘摩托艇。(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
隐藏 yǐncáng
着重指藏匿,常带消极,被动意味。可用于人或事物(例②)。
例:①根元只想什么地方有个洞,自己隐藏在那里,不让他们这么看。(叶圣陶《小铜匠》)②五峰周围有不少山沟,两边是挺高的山,又有树,正好隐藏(列车)。(杨朔《秘密列车》)
暗害
暗害 暗杀 暗算 16.0 102 动词 动词。暗中杀害、伤害。对象多是好的或正义的。含有憎恶的感情色彩。
暗害 ànhài
可以指暗中杀害或陷害,对象是人。
例:①他死于老同学李斯的政治暗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②儿臣身后的明清远被残害的尸首,我恳请母亲查出暗害他的凶手!(郑重等《大明宫词》) ③他很担心家人是不是会被暗害。(谈歌《绝士》) ④罗清波被严蒿父子暗害,入狱十二年。(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暗杀 ànshā
专指暗中杀害,对象是人。
例:①今天田麻子告诉人们,他要改邪归正,去暗杀二狗,所以他们给了他一点自由。(老舍《火葬》) ②听说有一个叫刘伯元的同志也被暗杀在监狱里了。(蒲代英《无悔的岁月》) ③他竟热衷于恐怖,沉醉于国际高层暗杀。(曹桂林《偷渡客》)
暗算 ànsuàn
强调暗中谋划陷害,也包括杀害。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组织、单位。
例:①老英雄受暗算后,伏在水边石头上,勉强翻过身来,从怀中掏出小勃朗宁拿在手上,默默无声。(沈从文《凤凰》) 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不解决,双方互相攻击,暗算和防范的活动就更难以解决。(王殊《大使日记》) ③愚昧的朝廷,受了西宫毒妇的阴谋暗算,一面虽想变法自新,一面又不得不利用了符咒刀枪,把红毛碧眼的鬼子,尽行杀戮。(郁达夫《大风圈外》)
暗杀
暗害 暗杀 暗算 16.0 102 动词 动词。暗中杀害、伤害。对象多是好的或正义的。含有憎恶的感情色彩。
暗害 ànhài
可以指暗中杀害或陷害,对象是人。
例:①他死于老同学李斯的政治暗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②儿臣身后的明清远被残害的尸首,我恳请母亲查出暗害他的凶手!(郑重等《大明宫词》) ③他很担心家人是不是会被暗害。(谈歌《绝士》) ④罗清波被严蒿父子暗害,入狱十二年。(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暗杀 ànshā
专指暗中杀害,对象是人。
例:①今天田麻子告诉人们,他要改邪归正,去暗杀二狗,所以他们给了他一点自由。(老舍《火葬》) ②听说有一个叫刘伯元的同志也被暗杀在监狱里了。(蒲代英《无悔的岁月》) ③他竟热衷于恐怖,沉醉于国际高层暗杀。(曹桂林《偷渡客》)
暗算 ànsuàn
强调暗中谋划陷害,也包括杀害。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组织、单位。
例:①老英雄受暗算后,伏在水边石头上,勉强翻过身来,从怀中掏出小勃朗宁拿在手上,默默无声。(沈从文《凤凰》) 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不解决,双方互相攻击,暗算和防范的活动就更难以解决。(王殊《大使日记》) ③愚昧的朝廷,受了西宫毒妇的阴谋暗算,一面虽想变法自新,一面又不得不利用了符咒刀枪,把红毛碧眼的鬼子,尽行杀戮。(郁达夫《大风圈外》)
暗算
暗害 暗杀 暗算 16.0 102 动词 动词。暗中杀害、伤害。对象多是好的或正义的。含有憎恶的感情色彩。
暗害 ànhài
可以指暗中杀害或陷害,对象是人。
例:①他死于老同学李斯的政治暗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②儿臣身后的明清远被残害的尸首,我恳请母亲查出暗害他的凶手!(郑重等《大明宫词》) ③他很担心家人是不是会被暗害。(谈歌《绝士》) ④罗清波被严蒿父子暗害,入狱十二年。(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暗杀 ànshā
专指暗中杀害,对象是人。
例:①今天田麻子告诉人们,他要改邪归正,去暗杀二狗,所以他们给了他一点自由。(老舍《火葬》) ②听说有一个叫刘伯元的同志也被暗杀在监狱里了。(蒲代英《无悔的岁月》) ③他竟热衷于恐怖,沉醉于国际高层暗杀。(曹桂林《偷渡客》)
暗算 ànsuàn
强调暗中谋划陷害,也包括杀害。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组织、单位。
例:①老英雄受暗算后,伏在水边石头上,勉强翻过身来,从怀中掏出小勃朗宁拿在手上,默默无声。(沈从文《凤凰》) 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不解决,双方互相攻击,暗算和防范的活动就更难以解决。(王殊《大使日记》) ③愚昧的朝廷,受了西宫毒妇的阴谋暗算,一面虽想变法自新,一面又不得不利用了符咒刀枪,把红毛碧眼的鬼子,尽行杀戮。(郁达夫《大风圈外》)
翱翔
翱翔 飞翔 17.0 102 动词 动词。在空中回旋地飞。有比喻用法。
翱翔 áoxiánɡ
本指不扇动翅膀回旋地飞,今泛指自由自在地回旋地飞。具有赞美的、自豪的色彩。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展翅翱翔于两三千米高空的雄鹰,一下子就能发现地面上宽广范围内的一只小兔或小鸡。(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 ②翱翔在空中的水鸟掠过薄暮的浮云,不时传来“啊,啊”的叫声。(杨沫《青春之歌》) ③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鲁迅《伤逝》)
飞翔 fēixiánɡ
可以指回旋地飞,也可以指其他样式的飞。赞美的色彩不如“翱翔”明显。
例:①成群的鸽子,在蔚蓝的天空中,自在地飞翔。(冰心《陶奇的暑期日记》) ②他还画正在飞翔的仿佛嗡嗡有声的蜜蜂。(秦牧《高高翘起的象鼻子》) ③今天,海阔天空,任我们飞翔。(老舍《女店员》)
飞翔
翱翔 飞翔 17.0 102 动词 动词。在空中回旋地飞。有比喻用法。
翱翔 áoxiánɡ
本指不扇动翅膀回旋地飞,今泛指自由自在地回旋地飞。具有赞美的、自豪的色彩。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展翅翱翔于两三千米高空的雄鹰,一下子就能发现地面上宽广范围内的一只小兔或小鸡。(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 ②翱翔在空中的水鸟掠过薄暮的浮云,不时传来“啊,啊”的叫声。(杨沫《青春之歌》) ③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鲁迅《伤逝》)
飞翔 fēixiánɡ
可以指回旋地飞,也可以指其他样式的飞。赞美的色彩不如“翱翔”明显。
例:①成群的鸽子,在蔚蓝的天空中,自在地飞翔。(冰心《陶奇的暑期日记》) ②他还画正在飞翔的仿佛嗡嗡有声的蜜蜂。(秦牧《高高翘起的象鼻子》) ③今天,海阔天空,任我们飞翔。(老舍《女店员》)
拗口
拗口 绕嘴 1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顺口。
拗口 àokǒu
强调说起来不顺,别扭。常说“拗口令”(“绕口令”更常说)。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所有歌曲都是那些城里知识分子编的,实在不大好听,调子也古怪难于记忆,对于乡下人真是一种拗口“训练”。(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②给女儿取名字选字过于生僻拗口了!(刘心武《曹叔》) ③剧名拗口,可改成《沙家浜》或《芦苇荡》。(杨毓珉《汪曾祺的编剧生涯》)
绕嘴 ràozuǐ
强调嘴的动作缠绕,不顺利。有时指说得不自然(例②),说得绕弯(例③)。多用于口语。
例:①按说“七舅舅”这么三个音节的称谓也够绕嘴的,但不仅是我,我们家族中与我平辈的,也都不简化为“七舅”。(刘心武《七舅舅》) ②他找个地方踏踏实实地温习功课,我儿子需要一个……书房。说到书房,张大民觉得绕嘴,话一出口便羞羞答答的了。(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③我希望自己朴实无华,说起话来,不要这样绕嘴,这样古怪,这样让人害怕。(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绕嘴
拗口 绕嘴 1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顺口。
拗口 àokǒu
强调说起来不顺,别扭。常说“拗口令”(“绕口令”更常说)。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所有歌曲都是那些城里知识分子编的,实在不大好听,调子也古怪难于记忆,对于乡下人真是一种拗口“训练”。(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②给女儿取名字选字过于生僻拗口了!(刘心武《曹叔》) ③剧名拗口,可改成《沙家浜》或《芦苇荡》。(杨毓珉《汪曾祺的编剧生涯》)
绕嘴 ràozuǐ
强调嘴的动作缠绕,不顺利。有时指说得不自然(例②),说得绕弯(例③)。多用于口语。
例:①按说“七舅舅”这么三个音节的称谓也够绕嘴的,但不仅是我,我们家族中与我平辈的,也都不简化为“七舅”。(刘心武《七舅舅》) ②他找个地方踏踏实实地温习功课,我儿子需要一个……书房。说到书房,张大民觉得绕嘴,话一出口便羞羞答答的了。(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③我希望自己朴实无华,说起话来,不要这样绕嘴,这样古怪,这样让人害怕。(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傲慢
傲慢 高傲 高慢 骄傲 骄矜 骄慢 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自高自大。(二)“傲慢、高傲、骄傲”都有褒义,自尊,自豪。
傲慢 àomàn
着重形容态度、言行上轻慢,目中无人,以致没有礼貌。用于褒义时,表示自尊而不可侮(例③)。
例:①他的四方脸孔冷如铁块,带自信、傲慢和威严难犯的神气,使左右不敢正视。(姚雪垠《李自成》) ②他的傲慢无礼,是学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接见小国外交代表开谈判时的态度。(钱钟书《围城》) ③一只狗在背后叫起来了。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鲁迅《狗的驳诘》)
高傲 ɡāo’ào
着重形容思想情绪上把自己看得过高,词义比“骄傲”重(例①)。用于褒义时,表示自豪而又高尚(例②③)。
例:①继而微微觉得那些目光里更含有高傲的意思,似乎不屑将他容进去。(叶圣陶《小铜匠》) ②他的脸色是明朗的,豪放而高傲的,只有额上几条过深的皱纹,才留着昔日苦难的记忆。(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③半个月亮斜倚着,通体晶莹,比满月时还要典雅高傲。(莫怀戚《陪都旧事》)
高慢 ɡāomàn
词义特征是高傲、傲慢,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常形容态度言行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而被约请的名家,不愿给人造成一种高慢的印象,加之盛情难却,不得不违心从命,勉为其难,只好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文章。(白烨《序的感言》)
骄傲 jiāo’ào
泛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自以为了不起。可以形容思想、心情、情绪、态度等。“骄傲自大,骄傲自满,骄傲自负”常连用。用于褒义时多表示自豪,有一种光荣感(例②)。
例:①孙传庭是个非常骄傲自负的人,一向对杨嗣昌代皇帝筹划的用兵方略很瞧不起。(姚雪垠《李自成》) ②整个连队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还有名词义: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如“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是中华民族的~”。这跟本组其他几个词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骄矜 jiāojīn
词义特征是自以为某一点超群,自尊、自大、自夸,常形容态度、神色、表情等。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洗罢脸,悠然转过身,衣橱的大镜子里就有个美丽的女人在莞尔微笑……此刻,镜子里的笑脸鲜明地表达着得意和骄矜。(张弦《舞台》) ②她那苍白的脸上浮现出朝霞般的红晕,骄矜无畏的神采。(冯德英《苦菜花》)
骄慢 jiāomàn
既骄傲,又傲慢、怠慢。常形容思想、态度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脑袋”的神气很骄慢,说话一点也不客气。(老舍《小坡的生日》) ②一路未曾尝过败绩的他们十分骄慢,再也不把任何事放在眼里了。(田中芳树《红尘》)
高傲
傲慢 高傲 高慢 骄傲 骄矜 骄慢 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自高自大。(二)“傲慢、高傲、骄傲”都有褒义,自尊,自豪。
傲慢 àomàn
着重形容态度、言行上轻慢,目中无人,以致没有礼貌。用于褒义时,表示自尊而不可侮(例③)。
例:①他的四方脸孔冷如铁块,带自信、傲慢和威严难犯的神气,使左右不敢正视。(姚雪垠《李自成》) ②他的傲慢无礼,是学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接见小国外交代表开谈判时的态度。(钱钟书《围城》) ③一只狗在背后叫起来了。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鲁迅《狗的驳诘》)
高傲 ɡāo’ào
着重形容思想情绪上把自己看得过高,词义比“骄傲”重(例①)。用于褒义时,表示自豪而又高尚(例②③)。
例:①继而微微觉得那些目光里更含有高傲的意思,似乎不屑将他容进去。(叶圣陶《小铜匠》) ②他的脸色是明朗的,豪放而高傲的,只有额上几条过深的皱纹,才留着昔日苦难的记忆。(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③半个月亮斜倚着,通体晶莹,比满月时还要典雅高傲。(莫怀戚《陪都旧事》)
高慢 ɡāomàn
词义特征是高傲、傲慢,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常形容态度言行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而被约请的名家,不愿给人造成一种高慢的印象,加之盛情难却,不得不违心从命,勉为其难,只好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文章。(白烨《序的感言》)
骄傲 jiāo’ào
泛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自以为了不起。可以形容思想、心情、情绪、态度等。“骄傲自大,骄傲自满,骄傲自负”常连用。用于褒义时多表示自豪,有一种光荣感(例②)。
例:①孙传庭是个非常骄傲自负的人,一向对杨嗣昌代皇帝筹划的用兵方略很瞧不起。(姚雪垠《李自成》) ②整个连队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还有名词义: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如“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是中华民族的~”。这跟本组其他几个词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骄矜 jiāojīn
词义特征是自以为某一点超群,自尊、自大、自夸,常形容态度、神色、表情等。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洗罢脸,悠然转过身,衣橱的大镜子里就有个美丽的女人在莞尔微笑……此刻,镜子里的笑脸鲜明地表达着得意和骄矜。(张弦《舞台》) ②她那苍白的脸上浮现出朝霞般的红晕,骄矜无畏的神采。(冯德英《苦菜花》)
骄慢 jiāomàn
既骄傲,又傲慢、怠慢。常形容思想、态度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脑袋”的神气很骄慢,说话一点也不客气。(老舍《小坡的生日》) ②一路未曾尝过败绩的他们十分骄慢,再也不把任何事放在眼里了。(田中芳树《红尘》)
高慢
傲慢 高傲 高慢 骄傲 骄矜 骄慢 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自高自大。(二)“傲慢、高傲、骄傲”都有褒义,自尊,自豪。
傲慢 àomàn
着重形容态度、言行上轻慢,目中无人,以致没有礼貌。用于褒义时,表示自尊而不可侮(例③)。
例:①他的四方脸孔冷如铁块,带自信、傲慢和威严难犯的神气,使左右不敢正视。(姚雪垠《李自成》) ②他的傲慢无礼,是学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接见小国外交代表开谈判时的态度。(钱钟书《围城》) ③一只狗在背后叫起来了。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鲁迅《狗的驳诘》)
高傲 ɡāo’ào
着重形容思想情绪上把自己看得过高,词义比“骄傲”重(例①)。用于褒义时,表示自豪而又高尚(例②③)。
例:①继而微微觉得那些目光里更含有高傲的意思,似乎不屑将他容进去。(叶圣陶《小铜匠》) ②他的脸色是明朗的,豪放而高傲的,只有额上几条过深的皱纹,才留着昔日苦难的记忆。(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③半个月亮斜倚着,通体晶莹,比满月时还要典雅高傲。(莫怀戚《陪都旧事》)
高慢 ɡāomàn
词义特征是高傲、傲慢,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常形容态度言行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而被约请的名家,不愿给人造成一种高慢的印象,加之盛情难却,不得不违心从命,勉为其难,只好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文章。(白烨《序的感言》)
骄傲 jiāo’ào
泛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自以为了不起。可以形容思想、心情、情绪、态度等。“骄傲自大,骄傲自满,骄傲自负”常连用。用于褒义时多表示自豪,有一种光荣感(例②)。
例:①孙传庭是个非常骄傲自负的人,一向对杨嗣昌代皇帝筹划的用兵方略很瞧不起。(姚雪垠《李自成》) ②整个连队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还有名词义: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如“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是中华民族的~”。这跟本组其他几个词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骄矜 jiāojīn
词义特征是自以为某一点超群,自尊、自大、自夸,常形容态度、神色、表情等。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洗罢脸,悠然转过身,衣橱的大镜子里就有个美丽的女人在莞尔微笑……此刻,镜子里的笑脸鲜明地表达着得意和骄矜。(张弦《舞台》) ②她那苍白的脸上浮现出朝霞般的红晕,骄矜无畏的神采。(冯德英《苦菜花》)
骄慢 jiāomàn
既骄傲,又傲慢、怠慢。常形容思想、态度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脑袋”的神气很骄慢,说话一点也不客气。(老舍《小坡的生日》) ②一路未曾尝过败绩的他们十分骄慢,再也不把任何事放在眼里了。(田中芳树《红尘》)
骄傲
傲慢 高傲 高慢 骄傲 骄矜 骄慢 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自高自大。(二)“傲慢、高傲、骄傲”都有褒义,自尊,自豪。
傲慢 àomàn
着重形容态度、言行上轻慢,目中无人,以致没有礼貌。用于褒义时,表示自尊而不可侮(例③)。
例:①他的四方脸孔冷如铁块,带自信、傲慢和威严难犯的神气,使左右不敢正视。(姚雪垠《李自成》) ②他的傲慢无礼,是学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接见小国外交代表开谈判时的态度。(钱钟书《围城》) ③一只狗在背后叫起来了。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鲁迅《狗的驳诘》)
高傲 ɡāo’ào
着重形容思想情绪上把自己看得过高,词义比“骄傲”重(例①)。用于褒义时,表示自豪而又高尚(例②③)。
例:①继而微微觉得那些目光里更含有高傲的意思,似乎不屑将他容进去。(叶圣陶《小铜匠》) ②他的脸色是明朗的,豪放而高傲的,只有额上几条过深的皱纹,才留着昔日苦难的记忆。(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③半个月亮斜倚着,通体晶莹,比满月时还要典雅高傲。(莫怀戚《陪都旧事》)
高慢 ɡāomàn
词义特征是高傲、傲慢,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常形容态度言行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而被约请的名家,不愿给人造成一种高慢的印象,加之盛情难却,不得不违心从命,勉为其难,只好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文章。(白烨《序的感言》)
骄傲 jiāo’ào
泛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自以为了不起。可以形容思想、心情、情绪、态度等。“骄傲自大,骄傲自满,骄傲自负”常连用。用于褒义时多表示自豪,有一种光荣感(例②)。
例:①孙传庭是个非常骄傲自负的人,一向对杨嗣昌代皇帝筹划的用兵方略很瞧不起。(姚雪垠《李自成》) ②整个连队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还有名词义: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如“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是中华民族的~”。这跟本组其他几个词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骄矜 jiāojīn
词义特征是自以为某一点超群,自尊、自大、自夸,常形容态度、神色、表情等。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洗罢脸,悠然转过身,衣橱的大镜子里就有个美丽的女人在莞尔微笑……此刻,镜子里的笑脸鲜明地表达着得意和骄矜。(张弦《舞台》) ②她那苍白的脸上浮现出朝霞般的红晕,骄矜无畏的神采。(冯德英《苦菜花》)
骄慢 jiāomàn
既骄傲,又傲慢、怠慢。常形容思想、态度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脑袋”的神气很骄慢,说话一点也不客气。(老舍《小坡的生日》) ②一路未曾尝过败绩的他们十分骄慢,再也不把任何事放在眼里了。(田中芳树《红尘》)
骄傲 自豪 71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由于某种正当理由,自己感到光荣。在这个意义上,两词常通用。
骄傲 jiāo’ào
着重指感到确实了不起。
例:①他就带着成功的骄傲告诉了老太太。(叶圣陶《祖母的心》)②整个连队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另有二义:(一)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名词),如“李白和杜甫是中华民族的~”。(二)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形容词),如“~自大”。这跟“自豪”的区别很明显。
自豪 zìháo
着重指感到豪放、有豪气。可以说“自豪感”。
例:①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②在这个大欢乐的日子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感到自豪。(巴金《大欢乐的日子》)
骄矜
傲慢 高傲 高慢 骄傲 骄矜 骄慢 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自高自大。(二)“傲慢、高傲、骄傲”都有褒义,自尊,自豪。
傲慢 àomàn
着重形容态度、言行上轻慢,目中无人,以致没有礼貌。用于褒义时,表示自尊而不可侮(例③)。
例:①他的四方脸孔冷如铁块,带自信、傲慢和威严难犯的神气,使左右不敢正视。(姚雪垠《李自成》) ②他的傲慢无礼,是学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接见小国外交代表开谈判时的态度。(钱钟书《围城》) ③一只狗在背后叫起来了。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鲁迅《狗的驳诘》)
高傲 ɡāo’ào
着重形容思想情绪上把自己看得过高,词义比“骄傲”重(例①)。用于褒义时,表示自豪而又高尚(例②③)。
例:①继而微微觉得那些目光里更含有高傲的意思,似乎不屑将他容进去。(叶圣陶《小铜匠》) ②他的脸色是明朗的,豪放而高傲的,只有额上几条过深的皱纹,才留着昔日苦难的记忆。(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③半个月亮斜倚着,通体晶莹,比满月时还要典雅高傲。(莫怀戚《陪都旧事》)
高慢 ɡāomàn
词义特征是高傲、傲慢,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常形容态度言行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而被约请的名家,不愿给人造成一种高慢的印象,加之盛情难却,不得不违心从命,勉为其难,只好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文章。(白烨《序的感言》)
骄傲 jiāo’ào
泛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自以为了不起。可以形容思想、心情、情绪、态度等。“骄傲自大,骄傲自满,骄傲自负”常连用。用于褒义时多表示自豪,有一种光荣感(例②)。
例:①孙传庭是个非常骄傲自负的人,一向对杨嗣昌代皇帝筹划的用兵方略很瞧不起。(姚雪垠《李自成》) ②整个连队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还有名词义: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如“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是中华民族的~”。这跟本组其他几个词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骄矜 jiāojīn
词义特征是自以为某一点超群,自尊、自大、自夸,常形容态度、神色、表情等。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洗罢脸,悠然转过身,衣橱的大镜子里就有个美丽的女人在莞尔微笑……此刻,镜子里的笑脸鲜明地表达着得意和骄矜。(张弦《舞台》) ②她那苍白的脸上浮现出朝霞般的红晕,骄矜无畏的神采。(冯德英《苦菜花》)
骄慢 jiāomàn
既骄傲,又傲慢、怠慢。常形容思想、态度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脑袋”的神气很骄慢,说话一点也不客气。(老舍《小坡的生日》) ②一路未曾尝过败绩的他们十分骄慢,再也不把任何事放在眼里了。(田中芳树《红尘》)
骄慢
傲慢 高傲 高慢 骄傲 骄矜 骄慢 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自高自大。(二)“傲慢、高傲、骄傲”都有褒义,自尊,自豪。
傲慢 àomàn
着重形容态度、言行上轻慢,目中无人,以致没有礼貌。用于褒义时,表示自尊而不可侮(例③)。
例:①他的四方脸孔冷如铁块,带自信、傲慢和威严难犯的神气,使左右不敢正视。(姚雪垠《李自成》) ②他的傲慢无礼,是学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接见小国外交代表开谈判时的态度。(钱钟书《围城》) ③一只狗在背后叫起来了。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鲁迅《狗的驳诘》)
高傲 ɡāo’ào
着重形容思想情绪上把自己看得过高,词义比“骄傲”重(例①)。用于褒义时,表示自豪而又高尚(例②③)。
例:①继而微微觉得那些目光里更含有高傲的意思,似乎不屑将他容进去。(叶圣陶《小铜匠》) ②他的脸色是明朗的,豪放而高傲的,只有额上几条过深的皱纹,才留着昔日苦难的记忆。(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③半个月亮斜倚着,通体晶莹,比满月时还要典雅高傲。(莫怀戚《陪都旧事》)
高慢 ɡāomàn
词义特征是高傲、傲慢,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常形容态度言行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而被约请的名家,不愿给人造成一种高慢的印象,加之盛情难却,不得不违心从命,勉为其难,只好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文章。(白烨《序的感言》)
骄傲 jiāo’ào
泛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自以为了不起。可以形容思想、心情、情绪、态度等。“骄傲自大,骄傲自满,骄傲自负”常连用。用于褒义时多表示自豪,有一种光荣感(例②)。
例:①孙传庭是个非常骄傲自负的人,一向对杨嗣昌代皇帝筹划的用兵方略很瞧不起。(姚雪垠《李自成》) ②整个连队因为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还有名词义: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如“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是中华民族的~”。这跟本组其他几个词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骄矜 jiāojīn
词义特征是自以为某一点超群,自尊、自大、自夸,常形容态度、神色、表情等。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洗罢脸,悠然转过身,衣橱的大镜子里就有个美丽的女人在莞尔微笑……此刻,镜子里的笑脸鲜明地表达着得意和骄矜。(张弦《舞台》) ②她那苍白的脸上浮现出朝霞般的红晕,骄矜无畏的神采。(冯德英《苦菜花》)
骄慢 jiāomàn
既骄傲,又傲慢、怠慢。常形容思想、态度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脑袋”的神气很骄慢,说话一点也不客气。(老舍《小坡的生日》) ②一路未曾尝过败绩的他们十分骄慢,再也不把任何事放在眼里了。(田中芳树《红尘》)
奥秘
奥秘 秘密 20.0 102 名词 名词。不易或不宜被人知道的事物。
奥秘 àomì
强调奥妙神秘,不易被认识或被发觉的事物。比“秘密”程度重。
例:①科学打开了星空奥秘的大门,无限广阔的宇宙正在逐渐被人们认识。(刘兰生《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 ②探索人和动物眼睛奥秘的仿生学研究工作,称为视觉仿生。(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 ③整个大自然充满了奥秘,很多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未知的王国。(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
秘密 mìmì
强调有所隐蔽,不宜公开的事物。程度较轻。
例:①老是那么笑嘻嘻地,不肯把箱中的秘密向我们公开说。(叶紫《行军散记》) ②字里藏着一些她猜不透的秘密。(老舍《邻居们》) ③秘密被发现了,宪警们把这个地下印刷所全挖出来了。(茅盾《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还有形容词义: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如“~文件,~回国”。这跟“奥秘”的区别较明显。
秘密
奥秘 秘密 20.0 102 名词 名词。不易或不宜被人知道的事物。
奥秘 àomì
强调奥妙神秘,不易被认识或被发觉的事物。比“秘密”程度重。
例:①科学打开了星空奥秘的大门,无限广阔的宇宙正在逐渐被人们认识。(刘兰生《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 ②探索人和动物眼睛奥秘的仿生学研究工作,称为视觉仿生。(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 ③整个大自然充满了奥秘,很多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未知的王国。(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
秘密 mìmì
强调有所隐蔽,不宜公开的事物。程度较轻。
例:①老是那么笑嘻嘻地,不肯把箱中的秘密向我们公开说。(叶紫《行军散记》) ②字里藏着一些她猜不透的秘密。(老舍《邻居们》) ③秘密被发现了,宪警们把这个地下印刷所全挖出来了。(茅盾《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还有形容词义: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如“~文件,~回国”。这跟“奥秘”的区别较明显。
机密 秘密 658.0 102 形容词 (一)形容词。不让别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二)名词。不让别人知道的事情。
机密 jīmì
重要而秘密(例①),或指重要而秘密的事情(例②)。多用于庄重的场合。
例:①这间小花厅当年是作为一个谈机密话的地方。(曹禺《北京人》)②为了保守机密赢得战争的胜利,我们和朝鲜人民军穿着同样的服装。(孟伟哉《一座雕像的诞生》)
秘密 mìmì
多指一般的、非公开的(例①),或一般的、非公开的事情(例②),有时引申指自然界或社会上尚未揭露的、尚未发现的事物(例③)。多用于一般场合。
例:①婶婶!这可是秘密消息,你可千万不要跟谁说! (赵树理《三里湾》)②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可以知道我的秘密。(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将来一定会揭露更多的宇宙的秘密。(郑文光《宇宙里有些什么》)
奥妙
奥妙 玄妙 2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事理难以了解。
奥妙 àomiào
强调深奥,不易了解、明白。常说“奥妙无穷,奥妙难解”。还常有名词意义(例③)。
例:①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交会和交融是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的。(曾卓《文学长短录》) ②大人的思想,竟是极高深奥妙的,不是我们所能测度的。(冰心《寄小读者》) ③我同炮团几位有识的军官探讨了部队管理的奥妙。(中夙《侨乡步兵师》)
玄妙 xuánmiào
强调奇妙,难以捉摸。常说“玄妙莫测”。偶有名词意义(例③)。
例:①整个藻井又似一朵倒悬的金色玉莲,从中心吐出一颗硕大的宝珠来,十足的神秘、玄妙!(刘心武《我的隆福寺》) ②胡先生的词令很精彩,也很玄妙,可是也很实在。(高阳《红顶商人》) ③他们从不向我这位麻将国的代表请教此中的玄妙。(胡适《麻将》)
玄妙
奥妙 玄妙 2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事理难以了解。
奥妙 àomiào
强调深奥,不易了解、明白。常说“奥妙无穷,奥妙难解”。还常有名词意义(例③)。
例:①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交会和交融是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的。(曾卓《文学长短录》) ②大人的思想,竟是极高深奥妙的,不是我们所能测度的。(冰心《寄小读者》) ③我同炮团几位有识的军官探讨了部队管理的奥妙。(中夙《侨乡步兵师》)
玄妙 xuánmiào
强调奇妙,难以捉摸。常说“玄妙莫测”。偶有名词意义(例③)。
例:①整个藻井又似一朵倒悬的金色玉莲,从中心吐出一颗硕大的宝珠来,十足的神秘、玄妙!(刘心武《我的隆福寺》) ②胡先生的词令很精彩,也很玄妙,可是也很实在。(高阳《红顶商人》) ③他们从不向我这位麻将国的代表请教此中的玄妙。(胡适《麻将》)
懊悔
懊悔 懊恼 22.0 102 因未满足心愿而悔恨、烦恼。
懊悔 àohuǐ
动词。着重指后悔,是心里恨自己不该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
例:①现在你不肯认真读,你长大时自会懊悔。(叶圣陶《祖母的心》) ②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阿累《一面》)
懊恼 àonǎo
形容词。着重指烦恼,心里不痛快,是对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感到烦恼。
例:①不知怎地,这孩子特别爱哭……我懊恼极了。(朱自清《儿女》) ②黄鼠狼早已惊醒了,正为的一个好梦没有做完而十分懊恼。(茅盾《惊蛰》)
懊悔 忏悔 后悔 悔恨 23.0 102 动词 动词。反省过去的不好言行,心里内疚,自惭不该有那样的言行。
懊悔 àohuǐ
程度稍重,后悔并懊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一时错失,侵犯了你,现在说不出地懊悔。(叶圣陶《倪焕之》) ②他懊悔自己不该脱离部队、脱离集体,以致陷于这种难堪的境地。(魏巍《火凤凰》) ③鸿渐自知说话太重,心里懊悔,但一时不愿屈服。(钱钟书《围城》)
忏悔 chànhuǐ
程度较重,强调认清了错误、罪过,愿意痛心悔过,请求宽恕。不常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懊悔”等则不限。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有时还能用真诚,还能忏悔他们的“过错”。(叶紫《南行杂记》) ②当然,对那类做了值得反省值得内疚的事而不知忏悔的人,即使是青年,也不当例外。(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③ 3月10日,林雪怀致函胡蝶,再次表达诚恳忏悔前非,信中语气极为谦和恭顺。(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还有术语义:向神佛悔过,请求宽恕,如“礼拜~,尽诚~”。这跟“后悔”的区别很明显。
后悔 hòuhuǐ
程度较轻,只指因言行不当而懊悔。常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这样的话根本不应当说,后悔似乎是太晚了。(老舍《也是三角》) ②学识经验既然缺乏,自然容易上钩,受人之骗,后悔莫及。(苏青《论红颜薄命》) ③她说老年图舒服,不如养个孝顺儿女的好,所以她后悔没有结婚。(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悔恨 huǐhèn
程度很重,后悔并痛恨自己。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汪霞悔恨自己不认识这个哈巴狗,也羞愧不该让这个自己已经看出的坏人,在枪下逃脱了。(冯志《敌后武工队》) ②她的鼻头酸痛,悔恨的感情扭绞着她的心。(巴金《寒夜》) ③谁知铸成大错。现在他深为悔恨,却已无法挽回了。(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懊恼
懊悔 懊恼 22.0 102 因未满足心愿而悔恨、烦恼。
懊悔 àohuǐ
动词。着重指后悔,是心里恨自己不该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
例:①现在你不肯认真读,你长大时自会懊悔。(叶圣陶《祖母的心》) ②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阿累《一面》)
懊恼 àonǎo
形容词。着重指烦恼,心里不痛快,是对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感到烦恼。
例:①不知怎地,这孩子特别爱哭……我懊恼极了。(朱自清《儿女》) ②黄鼠狼早已惊醒了,正为的一个好梦没有做完而十分懊恼。(茅盾《惊蛰》)
忏悔
懊悔 忏悔 后悔 悔恨 23.0 102 动词 动词。反省过去的不好言行,心里内疚,自惭不该有那样的言行。
懊悔 àohuǐ
程度稍重,后悔并懊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一时错失,侵犯了你,现在说不出地懊悔。(叶圣陶《倪焕之》) ②他懊悔自己不该脱离部队、脱离集体,以致陷于这种难堪的境地。(魏巍《火凤凰》) ③鸿渐自知说话太重,心里懊悔,但一时不愿屈服。(钱钟书《围城》)
忏悔 chànhuǐ
程度较重,强调认清了错误、罪过,愿意痛心悔过,请求宽恕。不常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懊悔”等则不限。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有时还能用真诚,还能忏悔他们的“过错”。(叶紫《南行杂记》) ②当然,对那类做了值得反省值得内疚的事而不知忏悔的人,即使是青年,也不当例外。(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③ 3月10日,林雪怀致函胡蝶,再次表达诚恳忏悔前非,信中语气极为谦和恭顺。(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还有术语义:向神佛悔过,请求宽恕,如“礼拜~,尽诚~”。这跟“后悔”的区别很明显。
后悔 hòuhuǐ
程度较轻,只指因言行不当而懊悔。常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这样的话根本不应当说,后悔似乎是太晚了。(老舍《也是三角》) ②学识经验既然缺乏,自然容易上钩,受人之骗,后悔莫及。(苏青《论红颜薄命》) ③她说老年图舒服,不如养个孝顺儿女的好,所以她后悔没有结婚。(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悔恨 huǐhèn
程度很重,后悔并痛恨自己。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汪霞悔恨自己不认识这个哈巴狗,也羞愧不该让这个自己已经看出的坏人,在枪下逃脱了。(冯志《敌后武工队》) ②她的鼻头酸痛,悔恨的感情扭绞着她的心。(巴金《寒夜》) ③谁知铸成大错。现在他深为悔恨,却已无法挽回了。(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后悔
懊悔 忏悔 后悔 悔恨 23.0 102 动词 动词。反省过去的不好言行,心里内疚,自惭不该有那样的言行。
懊悔 àohuǐ
程度稍重,后悔并懊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一时错失,侵犯了你,现在说不出地懊悔。(叶圣陶《倪焕之》) ②他懊悔自己不该脱离部队、脱离集体,以致陷于这种难堪的境地。(魏巍《火凤凰》) ③鸿渐自知说话太重,心里懊悔,但一时不愿屈服。(钱钟书《围城》)
忏悔 chànhuǐ
程度较重,强调认清了错误、罪过,愿意痛心悔过,请求宽恕。不常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懊悔”等则不限。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有时还能用真诚,还能忏悔他们的“过错”。(叶紫《南行杂记》) ②当然,对那类做了值得反省值得内疚的事而不知忏悔的人,即使是青年,也不当例外。(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③ 3月10日,林雪怀致函胡蝶,再次表达诚恳忏悔前非,信中语气极为谦和恭顺。(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还有术语义:向神佛悔过,请求宽恕,如“礼拜~,尽诚~”。这跟“后悔”的区别很明显。
后悔 hòuhuǐ
程度较轻,只指因言行不当而懊悔。常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这样的话根本不应当说,后悔似乎是太晚了。(老舍《也是三角》) ②学识经验既然缺乏,自然容易上钩,受人之骗,后悔莫及。(苏青《论红颜薄命》) ③她说老年图舒服,不如养个孝顺儿女的好,所以她后悔没有结婚。(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悔恨 huǐhèn
程度很重,后悔并痛恨自己。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汪霞悔恨自己不认识这个哈巴狗,也羞愧不该让这个自己已经看出的坏人,在枪下逃脱了。(冯志《敌后武工队》) ②她的鼻头酸痛,悔恨的感情扭绞着她的心。(巴金《寒夜》) ③谁知铸成大错。现在他深为悔恨,却已无法挽回了。(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悔恨
懊悔 忏悔 后悔 悔恨 23.0 102 动词 动词。反省过去的不好言行,心里内疚,自惭不该有那样的言行。
懊悔 àohuǐ
程度稍重,后悔并懊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一时错失,侵犯了你,现在说不出地懊悔。(叶圣陶《倪焕之》) ②他懊悔自己不该脱离部队、脱离集体,以致陷于这种难堪的境地。(魏巍《火凤凰》) ③鸿渐自知说话太重,心里懊悔,但一时不愿屈服。(钱钟书《围城》)
忏悔 chànhuǐ
程度较重,强调认清了错误、罪过,愿意痛心悔过,请求宽恕。不常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懊悔”等则不限。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有时还能用真诚,还能忏悔他们的“过错”。(叶紫《南行杂记》) ②当然,对那类做了值得反省值得内疚的事而不知忏悔的人,即使是青年,也不当例外。(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③ 3月10日,林雪怀致函胡蝶,再次表达诚恳忏悔前非,信中语气极为谦和恭顺。(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还有术语义:向神佛悔过,请求宽恕,如“礼拜~,尽诚~”。这跟“后悔”的区别很明显。
后悔 hòuhuǐ
程度较轻,只指因言行不当而懊悔。常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这样的话根本不应当说,后悔似乎是太晚了。(老舍《也是三角》) ②学识经验既然缺乏,自然容易上钩,受人之骗,后悔莫及。(苏青《论红颜薄命》) ③她说老年图舒服,不如养个孝顺儿女的好,所以她后悔没有结婚。(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悔恨 huǐhèn
程度很重,后悔并痛恨自己。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汪霞悔恨自己不认识这个哈巴狗,也羞愧不该让这个自己已经看出的坏人,在枪下逃脱了。(冯志《敌后武工队》) ②她的鼻头酸痛,悔恨的感情扭绞着她的心。(巴金《寒夜》) ③谁知铸成大错。现在他深为悔恨,却已无法挽回了。(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懊丧
懊丧 沮丧 颓丧 2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因做事或环境不利而失意,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懊丧 àosànɡ
着重于烦恼而丧气,心中郁闷。
例:①(因为打牌不利)祥师母又气又懊丧,脸色都变了,也不答话。(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 ②(林道静看到地主毒打农民)她心情更加懊丧,更加痛苦。(杨沫《青春之歌》)
沮丧 jǔsànɡ
沮,气色败坏。着重于受挫后灰心失望。
例:①高增福抱着依然睡觉的男娃子,胳膊上吊着烂棉袄的破布条和花絮子,显得沮丧极了。(柳青《创业史》) ②张可旺和徐以显互相看看,不敢违抗,沮丧地勒转马头,慢慢地把宝剑插入鞘中,随在献忠的背后往浮桥奔去。(姚雪垠《李自成》)
颓丧 tuísànɡ
颓,委靡不振。着重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例:①一文工资没拿到,反倒受了许多污辱,她颓丧得许多天都抬不起头来。(杨沫《青春之歌》) ②审判长宣布休庭,命令把犯人带走。犯人颓丧地迈动两腿,显得十分疲惫。(孟伟哉《陪审员笔记》)
沮丧
懊丧 沮丧 颓丧 2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因做事或环境不利而失意,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懊丧 àosànɡ
着重于烦恼而丧气,心中郁闷。
例:①(因为打牌不利)祥师母又气又懊丧,脸色都变了,也不答话。(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 ②(林道静看到地主毒打农民)她心情更加懊丧,更加痛苦。(杨沫《青春之歌》)
沮丧 jǔsànɡ
沮,气色败坏。着重于受挫后灰心失望。
例:①高增福抱着依然睡觉的男娃子,胳膊上吊着烂棉袄的破布条和花絮子,显得沮丧极了。(柳青《创业史》) ②张可旺和徐以显互相看看,不敢违抗,沮丧地勒转马头,慢慢地把宝剑插入鞘中,随在献忠的背后往浮桥奔去。(姚雪垠《李自成》)
颓丧 tuísànɡ
颓,委靡不振。着重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例:①一文工资没拿到,反倒受了许多污辱,她颓丧得许多天都抬不起头来。(杨沫《青春之歌》) ②审判长宣布休庭,命令把犯人带走。犯人颓丧地迈动两腿,显得十分疲惫。(孟伟哉《陪审员笔记》)
颓丧
懊丧 沮丧 颓丧 2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因做事或环境不利而失意,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懊丧 àosànɡ
着重于烦恼而丧气,心中郁闷。
例:①(因为打牌不利)祥师母又气又懊丧,脸色都变了,也不答话。(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 ②(林道静看到地主毒打农民)她心情更加懊丧,更加痛苦。(杨沫《青春之歌》)
沮丧 jǔsànɡ
沮,气色败坏。着重于受挫后灰心失望。
例:①高增福抱着依然睡觉的男娃子,胳膊上吊着烂棉袄的破布条和花絮子,显得沮丧极了。(柳青《创业史》) ②张可旺和徐以显互相看看,不敢违抗,沮丧地勒转马头,慢慢地把宝剑插入鞘中,随在献忠的背后往浮桥奔去。(姚雪垠《李自成》)
颓丧 tuísànɡ
颓,委靡不振。着重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例:①一文工资没拿到,反倒受了许多污辱,她颓丧得许多天都抬不起头来。(杨沫《青春之歌》) ②审判长宣布休庭,命令把犯人带走。犯人颓丧地迈动两腿,显得十分疲惫。(孟伟哉《陪审员笔记》)
巴不得
巴不得 恨不得(恨不能) 25.0 102 动词 动词。急切盼望。宾语常是动词、动词短语或小句。
巴不得 bā·bu·de
多用于可能或较易做成的事。宾语可以是否定式。可以做定语(常带“的”例③)。使用频率约为“恨不得”的三分之一。
例:①觉新正惦着蕙,巴不得有这个邀请,便立刻答应了。(巴金《春》) ②现在上海开了火,说不定明后天火车就不通,我是巴不得今晚上就动身呢!(茅盾《林家铺子》) ③这才是巴不得的机会,丢下活计,马上就去布置。(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恨不得 hèn·bu·de
也说“恨不能”(使用频率约为“恨不得”的三分之一)。多用于不可能或较难做成的事,常带夸张意味。宾语一般不能是否定式。宾语之前常用“马上、都”等副词或“一口、一下子”等带“一”的动量词。一般不做定语。
例:①他恨不得接近所有的中国人,把这层意思告诉他们,让他们立刻觉悟过来。(叶圣陶《倪焕之》) ②他恨不得两步就走到家。(巴金《寒夜》) ③他恨不得(恨不能)一口把童进吞下,才能消除心头的愤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恨不得
巴不得 恨不得(恨不能) 25.0 102 动词 动词。急切盼望。宾语常是动词、动词短语或小句。
巴不得 bā·bu·de
多用于可能或较易做成的事。宾语可以是否定式。可以做定语(常带“的”例③)。使用频率约为“恨不得”的三分之一。
例:①觉新正惦着蕙,巴不得有这个邀请,便立刻答应了。(巴金《春》) ②现在上海开了火,说不定明后天火车就不通,我是巴不得今晚上就动身呢!(茅盾《林家铺子》) ③这才是巴不得的机会,丢下活计,马上就去布置。(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恨不得 hèn·bu·de
也说“恨不能”(使用频率约为“恨不得”的三分之一)。多用于不可能或较难做成的事,常带夸张意味。宾语一般不能是否定式。宾语之前常用“马上、都”等副词或“一口、一下子”等带“一”的动量词。一般不做定语。
例:①他恨不得接近所有的中国人,把这层意思告诉他们,让他们立刻觉悟过来。(叶圣陶《倪焕之》) ②他恨不得两步就走到家。(巴金《寒夜》) ③他恨不得(恨不能)一口把童进吞下,才能消除心头的愤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把持
把持 操纵 控制 26.0 102 动词 动词。按自己的意图掌握住、支配。
把持 bǎchí
强调公开独占,独揽。对象常是政权、权力、职位以及部门、单位、地区、事情等。一般不用于人。贬义词。
例:①张居正归结到最后,就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廷大权,居心叵测云云。(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②今天的茵芭芭骆驼市由14个骆驼经纪人把持着,他们操纵着整个市场所有苏丹商人与埃及商人之间的骆驼交易。(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 ③……你们赖以生存的公司自上而下都由不图发展、墨守成规的人把持着。(张敏华《天若有情》)
操纵 cāozònɡ
强调暗中掌管、支配、控制。对象常是人、较重大的事情。贬义词。
例:①老头子大声地说着,他分明地觉得他已经操纵了人们的命运。(路翎《爱民大会》) ②先生们也有在暗中操纵的,使某某几个人联合,以先生为盟主。(老舍《牛天赐传》) ③后来石敬瑭在辽国的操纵下做了“儿皇帝”。(余秋雨《小人》) ④当时,国内尚无能操纵邮市的大款。(王桧《头等要案》)
还有一个具体义:掌管使用机器,如“机器人可以在危险的环境中替人~机器”。这个跟“把持”等不同。
控制 kònɡzhì
泛指不让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着重于节制、限制。对象较广,可以是人及其思想、感情、活动等,也可以是交通、生产、速度、局势、自然、经济、文化、舆论、机器等抽象或具体的事物。中性词。
例:①我自己始终感觉着在反动派的控制下,工作是无法展开的。(郭沫若《洪波曲》) ②我看得出他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巴金《一个侦察员的故事》) ③(老百姓)在日夜修补堤防,控制新的洪水袭击。(叶君健《英特纳雄耐尔》)
操纵
把持 操纵 控制 26.0 102 动词 动词。按自己的意图掌握住、支配。
把持 bǎchí
强调公开独占,独揽。对象常是政权、权力、职位以及部门、单位、地区、事情等。一般不用于人。贬义词。
例:①张居正归结到最后,就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廷大权,居心叵测云云。(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②今天的茵芭芭骆驼市由14个骆驼经纪人把持着,他们操纵着整个市场所有苏丹商人与埃及商人之间的骆驼交易。(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 ③……你们赖以生存的公司自上而下都由不图发展、墨守成规的人把持着。(张敏华《天若有情》)
操纵 cāozònɡ
强调暗中掌管、支配、控制。对象常是人、较重大的事情。贬义词。
例:①老头子大声地说着,他分明地觉得他已经操纵了人们的命运。(路翎《爱民大会》) ②先生们也有在暗中操纵的,使某某几个人联合,以先生为盟主。(老舍《牛天赐传》) ③后来石敬瑭在辽国的操纵下做了“儿皇帝”。(余秋雨《小人》) ④当时,国内尚无能操纵邮市的大款。(王桧《头等要案》)
还有一个具体义:掌管使用机器,如“机器人可以在危险的环境中替人~机器”。这个跟“把持”等不同。
控制 kònɡzhì
泛指不让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着重于节制、限制。对象较广,可以是人及其思想、感情、活动等,也可以是交通、生产、速度、局势、自然、经济、文化、舆论、机器等抽象或具体的事物。中性词。
例:①我自己始终感觉着在反动派的控制下,工作是无法展开的。(郭沫若《洪波曲》) ②我看得出他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巴金《一个侦察员的故事》) ③(老百姓)在日夜修补堤防,控制新的洪水袭击。(叶君健《英特纳雄耐尔》)
控制
把持 操纵 控制 26.0 102 动词 动词。按自己的意图掌握住、支配。
把持 bǎchí
强调公开独占,独揽。对象常是政权、权力、职位以及部门、单位、地区、事情等。一般不用于人。贬义词。
例:①张居正归结到最后,就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廷大权,居心叵测云云。(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②今天的茵芭芭骆驼市由14个骆驼经纪人把持着,他们操纵着整个市场所有苏丹商人与埃及商人之间的骆驼交易。(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 ③……你们赖以生存的公司自上而下都由不图发展、墨守成规的人把持着。(张敏华《天若有情》)
操纵 cāozònɡ
强调暗中掌管、支配、控制。对象常是人、较重大的事情。贬义词。
例:①老头子大声地说着,他分明地觉得他已经操纵了人们的命运。(路翎《爱民大会》) ②先生们也有在暗中操纵的,使某某几个人联合,以先生为盟主。(老舍《牛天赐传》) ③后来石敬瑭在辽国的操纵下做了“儿皇帝”。(余秋雨《小人》) ④当时,国内尚无能操纵邮市的大款。(王桧《头等要案》)
还有一个具体义:掌管使用机器,如“机器人可以在危险的环境中替人~机器”。这个跟“把持”等不同。
控制 kònɡzhì
泛指不让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着重于节制、限制。对象较广,可以是人及其思想、感情、活动等,也可以是交通、生产、速度、局势、自然、经济、文化、舆论、机器等抽象或具体的事物。中性词。
例:①我自己始终感觉着在反动派的控制下,工作是无法展开的。(郭沫若《洪波曲》) ②我看得出他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巴金《一个侦察员的故事》) ③(老百姓)在日夜修补堤防,控制新的洪水袭击。(叶君健《英特纳雄耐尔》)
把握
把握 掌握 27.0 102 动词 动词。用自己能力,把某种事物抓住,控制住。对象可以是方向盘、武器、设备等具体东西,也可以是要领、重点、核心、特征、本质、真理、规律、命运、前途、命脉、时机、火候、形势、政策、权力等抽象事物。
把握 bǎwò
强调握住、抓住。对象除了“同”项的抽象事物,还常是一些具体东西,如车把、钢枪、铁索、工具等。
例:①一幅作品的成就如何,要看作者是否能够深刻地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特征。(邓拓《钱松嵒的山水画》) ②这时他才感到了浑身无力……自行车也把握不稳了。(马烽《“停止办公”》)
还有名词义:对事物能做得到或做得好的信心、力量或根据,常做“有”或“没”等的宾语,如“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都有~”。这跟“掌握”有区别。
掌握 zhǎnɡwò
比“把握”多一层意思,即不仅能把握住,而且能充分支配、运用并控制。还有了解、熟悉的意思,如“掌握情况,掌握动向”等。对象除了资料、钱、武器等一些具体的以外,多是抽象事物,如计划、原则、方法、知识、理论、技术、工艺、专业、语言、会议等。
例:①一个戴着草帽的老舵工在船头掌握舵盘。(碧野《富春江上》) ②那些年轻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的手里。(巴金《谈〈秋〉》) ③及至掌握了各种基本技巧,他便力求创造,不再摹拟。(老舍《白石夫子千古》)
掌握
把握 掌握 27.0 102 动词 动词。用自己能力,把某种事物抓住,控制住。对象可以是方向盘、武器、设备等具体东西,也可以是要领、重点、核心、特征、本质、真理、规律、命运、前途、命脉、时机、火候、形势、政策、权力等抽象事物。
把握 bǎwò
强调握住、抓住。对象除了“同”项的抽象事物,还常是一些具体东西,如车把、钢枪、铁索、工具等。
例:①一幅作品的成就如何,要看作者是否能够深刻地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特征。(邓拓《钱松嵒的山水画》) ②这时他才感到了浑身无力……自行车也把握不稳了。(马烽《“停止办公”》)
还有名词义:对事物能做得到或做得好的信心、力量或根据,常做“有”或“没”等的宾语,如“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都有~”。这跟“掌握”有区别。
掌握 zhǎnɡwò
比“把握”多一层意思,即不仅能把握住,而且能充分支配、运用并控制。还有了解、熟悉的意思,如“掌握情况,掌握动向”等。对象除了资料、钱、武器等一些具体的以外,多是抽象事物,如计划、原则、方法、知识、理论、技术、工艺、专业、语言、会议等。
例:①一个戴着草帽的老舵工在船头掌握舵盘。(碧野《富春江上》) ②那些年轻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的手里。(巴金《谈〈秋〉》) ③及至掌握了各种基本技巧,他便力求创造,不再摹拟。(老舍《白石夫子千古》)
霸道
霸道 蛮横 强横 2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粗暴、凶恶,蛮不讲理。贬义词。
霸道 bàdào
着重形容行为以势压人,依势欺人。常说“横行霸道,专横霸道”。
例:①那个村子里有个非常霸道的村头儿,他是整个小村里的魔王,什么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张炜《柏慧》) ②他除了吃喝嫖赌,就是恶魔一样地霸道。(邱华栋《公关人》) ③文化专制主义愈是横行霸道,“手抄本”往往越是大量地诞生并广泛地流传!(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
蛮横 mánhènɡ
着重形容态度无理、粗暴、野蛮。常说“蛮横无理”。
例:①那些外来兵士凶残蛮横,竟然在城内殴打众生。(张炜《东巡》) ②现在有那么好的条件她们就不知道珍惜,年轻轻的技术不过硬,不说认真地学习,反而态度蛮横,工作不踏实。(秋旭《彗星》) ③他毕竟不是那种蛮横无礼之辈,决干不出这等粗鲁的事体。(贝加《面对面》)
强横 qiánɡhènɡ
着重形容言行态度强硬,凶恶。也常说“强横无理”。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张秃子不但态度强横,对于作战也似乎很有把握。(老舍《小坡的生日》) ②她用一根手指指着我的嘴,虽然声音轻,但态度强横,简直是一个女暴君。(沈乔生《股民日记》) ③这是一种比圣旨更强横的力量责令他这么生活的,他只能如此,别无选择余地。(王顺镇《隋文帝》)
蛮横
霸道 蛮横 强横 2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粗暴、凶恶,蛮不讲理。贬义词。
霸道 bàdào
着重形容行为以势压人,依势欺人。常说“横行霸道,专横霸道”。
例:①那个村子里有个非常霸道的村头儿,他是整个小村里的魔王,什么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张炜《柏慧》) ②他除了吃喝嫖赌,就是恶魔一样地霸道。(邱华栋《公关人》) ③文化专制主义愈是横行霸道,“手抄本”往往越是大量地诞生并广泛地流传!(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
蛮横 mánhènɡ
着重形容态度无理、粗暴、野蛮。常说“蛮横无理”。
例:①那些外来兵士凶残蛮横,竟然在城内殴打众生。(张炜《东巡》) ②现在有那么好的条件她们就不知道珍惜,年轻轻的技术不过硬,不说认真地学习,反而态度蛮横,工作不踏实。(秋旭《彗星》) ③他毕竟不是那种蛮横无礼之辈,决干不出这等粗鲁的事体。(贝加《面对面》)
强横 qiánɡhènɡ
着重形容言行态度强硬,凶恶。也常说“强横无理”。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张秃子不但态度强横,对于作战也似乎很有把握。(老舍《小坡的生日》) ②她用一根手指指着我的嘴,虽然声音轻,但态度强横,简直是一个女暴君。(沈乔生《股民日记》) ③这是一种比圣旨更强横的力量责令他这么生活的,他只能如此,别无选择余地。(王顺镇《隋文帝》)
蛮横 野蛮 88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跟“讲情理”相反。都能形容言行。
蛮横 mánhènɡ
强调粗暴不讲理。常说“蛮横无理”。程度比“野蛮”轻。常形容人、态度、言语。
例:①这里远离京城,天高皇帝远,严老虎是个蛮横的土皇帝。(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但是蛮横不讲理的老板,他说害病也得干活,不然就不给吃的,喝的。(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③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野蛮 yěmán
强调超出人性的凶狂,残暴,程度比“蛮横”重。多形容非人道的行为,如侵略、屠杀、统治、压迫、残害、毒打、迫害、拷问、打骂等,有时形容态度、言语。
例:①公元前64年,罗马帝国的铁骑闯进了巴勒斯坦,对犹太人实行铁和火的野蛮统治与镇压。(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②他已忘了太太的厉害与野蛮。(老舍《沈二哥加了薪水》)③他们是不是野蛮到无可理喻?(沈从文《苗民问题》)
还有一义:不文明、不开化,如“~社会,~民族,~人”。这跟“蛮横”的区别较明显。
强横
霸道 蛮横 强横 2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粗暴、凶恶,蛮不讲理。贬义词。
霸道 bàdào
着重形容行为以势压人,依势欺人。常说“横行霸道,专横霸道”。
例:①那个村子里有个非常霸道的村头儿,他是整个小村里的魔王,什么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张炜《柏慧》) ②他除了吃喝嫖赌,就是恶魔一样地霸道。(邱华栋《公关人》) ③文化专制主义愈是横行霸道,“手抄本”往往越是大量地诞生并广泛地流传!(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
蛮横 mánhènɡ
着重形容态度无理、粗暴、野蛮。常说“蛮横无理”。
例:①那些外来兵士凶残蛮横,竟然在城内殴打众生。(张炜《东巡》) ②现在有那么好的条件她们就不知道珍惜,年轻轻的技术不过硬,不说认真地学习,反而态度蛮横,工作不踏实。(秋旭《彗星》) ③他毕竟不是那种蛮横无礼之辈,决干不出这等粗鲁的事体。(贝加《面对面》)
强横 qiánɡhènɡ
着重形容言行态度强硬,凶恶。也常说“强横无理”。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张秃子不但态度强横,对于作战也似乎很有把握。(老舍《小坡的生日》) ②她用一根手指指着我的嘴,虽然声音轻,但态度强横,简直是一个女暴君。(沈乔生《股民日记》) ③这是一种比圣旨更强横的力量责令他这么生活的,他只能如此,别无选择余地。(王顺镇《隋文帝》)
霸占
霸占 强占 29.0 102 动词 动词。用暴力据为己有。对象都可以是国家、领土、土地、田地、房子、山林、水源、市场、地位、妇女等。
霸占 bàzhàn
强调依仗权势,包括强权、霸权、军事优势等。对象较广,还可以是财物、学校、工厂等单位。
例:①你一家人在洛阳、新安两县共霸占了多少土地?(姚雪垠《李自成》) ②小刘麻子呀,没安着好心,他要霸占这个茶馆!(老舍《茶馆》) ③唐太宗的杀兄诛弟、霸占弟媳、逼父夺位……反映了绝对权力导致绝对之恶的规律。(《中国青年报》1999年3月15日)
强占 qiánɡzhàn
强调依仗暴力、武力等强行侵占、攻占、占有。对象较窄,常是“同”项所列,比“霸占”少用。
例:①一换朝代呀,王爷、大臣、皇上的亲军就强占些地亩。(老舍《龙须沟》) ②这个王位本来就是您兄长的,您不过是强占它,还是退位以申天下之义吧。(田中芳树《红尘》) ③强盗不干坏事,不杀人放火,不强占良家女子,那还算得上强盗吗?(尤凤伟《关于〈石门夜话〉》)
强占
霸占 强占 29.0 102 动词 动词。用暴力据为己有。对象都可以是国家、领土、土地、田地、房子、山林、水源、市场、地位、妇女等。
霸占 bàzhàn
强调依仗权势,包括强权、霸权、军事优势等。对象较广,还可以是财物、学校、工厂等单位。
例:①你一家人在洛阳、新安两县共霸占了多少土地?(姚雪垠《李自成》) ②小刘麻子呀,没安着好心,他要霸占这个茶馆!(老舍《茶馆》) ③唐太宗的杀兄诛弟、霸占弟媳、逼父夺位……反映了绝对权力导致绝对之恶的规律。(《中国青年报》1999年3月15日)
强占 qiánɡzhàn
强调依仗暴力、武力等强行侵占、攻占、占有。对象较窄,常是“同”项所列,比“霸占”少用。
例:①一换朝代呀,王爷、大臣、皇上的亲军就强占些地亩。(老舍《龙须沟》) ②这个王位本来就是您兄长的,您不过是强占它,还是退位以申天下之义吧。(田中芳树《红尘》) ③强盗不干坏事,不杀人放火,不强占良家女子,那还算得上强盗吗?(尤凤伟《关于〈石门夜话〉》)
白茫茫
白茫茫 白蒙蒙 3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白而广,模糊。都能形容烟、雾、水、汽、雪、光等。
白茫茫 báimánɡmánɡ
多侧重于面广。还常形容云、雨、冰、霜、大地、草原、沙滩等。
例:①白云始终不散,望下去白茫茫的,一无所见。(丰子恺《静观人生》) ②踏上那地面便可以看见武昌城,在白茫茫的朝阳中横亘着。(郭沫若《宾阳门外》) ③山白了,川白了,结了冰的小河也白了。远远近近白茫茫一片。(路遥《姐姐》)
白蒙蒙 báimēnɡmēnɡ
多侧重于看不清楚。常形容烟、雾、汽等。
例:①雨脚随风飘拂,整个草原像腾起一阵白蒙蒙的烟雾。(李准《牧马人》) ②江面上横着一片白蒙蒙的雾。(巴金《寒夜》) ③白蒙蒙的蒸汽渐渐蒙蔽了玻璃。(郭沫若《湖心亭》)
白蒙蒙
白茫茫 白蒙蒙 3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白而广,模糊。都能形容烟、雾、水、汽、雪、光等。
白茫茫 báimánɡmánɡ
多侧重于面广。还常形容云、雨、冰、霜、大地、草原、沙滩等。
例:①白云始终不散,望下去白茫茫的,一无所见。(丰子恺《静观人生》) ②踏上那地面便可以看见武昌城,在白茫茫的朝阳中横亘着。(郭沫若《宾阳门外》) ③山白了,川白了,结了冰的小河也白了。远远近近白茫茫一片。(路遥《姐姐》)
白蒙蒙 báimēnɡmēnɡ
多侧重于看不清楚。常形容烟、雾、汽等。
例:①雨脚随风飘拂,整个草原像腾起一阵白蒙蒙的烟雾。(李准《牧马人》) ②江面上横着一片白蒙蒙的雾。(巴金《寒夜》) ③白蒙蒙的蒸汽渐渐蒙蔽了玻璃。(郭沫若《湖心亭》)
摆设
摆设 陈列 陈设 31.0 102 动词 动词。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对象是商品、工艺品等。
摆设 bǎishè
着重按照一定审美观点安放设置,供别人或自己观看。对象常是工艺品(例①),也常是一般物品(例②)。
例:①把三面宝镜面对面地摆设开来照一照。(康濯《三面宝镜》) ②这是个一间房的单身干部宿舍,摆设着一张单人床,一个三斗桌子和两把木椅。(柳青《创业史》)
陈列 chénliè
着重于按一定条理排列、展出,供人参观。对象常是模型、纪念品、文物、展览品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课堂中陈列着好些人体的模型。(郭沫若《郑成功》) ②零星的物件陈列在博物院里。(朱自清《罗马》)
陈设 chénshè
着重于按自己的意愿布置,使自己或别人看着舒服。对象常是家庭用品等。
例:①卧室里陈设简单,主要是两张并排的旧式铁床。(柯灵《东欧山国忆旧游》) ②睡在那个陈设着古老的大火炉的房间里,我做了一夜的怪梦。(巴金《古城克拉科》)
陈列
摆设 陈列 陈设 31.0 102 动词 动词。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对象是商品、工艺品等。
摆设 bǎishè
着重按照一定审美观点安放设置,供别人或自己观看。对象常是工艺品(例①),也常是一般物品(例②)。
例:①把三面宝镜面对面地摆设开来照一照。(康濯《三面宝镜》) ②这是个一间房的单身干部宿舍,摆设着一张单人床,一个三斗桌子和两把木椅。(柳青《创业史》)
陈列 chénliè
着重于按一定条理排列、展出,供人参观。对象常是模型、纪念品、文物、展览品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课堂中陈列着好些人体的模型。(郭沫若《郑成功》) ②零星的物件陈列在博物院里。(朱自清《罗马》)
陈设 chénshè
着重于按自己的意愿布置,使自己或别人看着舒服。对象常是家庭用品等。
例:①卧室里陈设简单,主要是两张并排的旧式铁床。(柯灵《东欧山国忆旧游》) ②睡在那个陈设着古老的大火炉的房间里,我做了一夜的怪梦。(巴金《古城克拉科》)
陈设
摆设 陈列 陈设 31.0 102 动词 动词。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对象是商品、工艺品等。
摆设 bǎishè
着重按照一定审美观点安放设置,供别人或自己观看。对象常是工艺品(例①),也常是一般物品(例②)。
例:①把三面宝镜面对面地摆设开来照一照。(康濯《三面宝镜》) ②这是个一间房的单身干部宿舍,摆设着一张单人床,一个三斗桌子和两把木椅。(柳青《创业史》)
陈列 chénliè
着重于按一定条理排列、展出,供人参观。对象常是模型、纪念品、文物、展览品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课堂中陈列着好些人体的模型。(郭沫若《郑成功》) ②零星的物件陈列在博物院里。(朱自清《罗马》)
陈设 chénshè
着重于按自己的意愿布置,使自己或别人看着舒服。对象常是家庭用品等。
例:①卧室里陈设简单,主要是两张并排的旧式铁床。(柯灵《东欧山国忆旧游》) ②睡在那个陈设着古老的大火炉的房间里,我做了一夜的怪梦。(巴金《古城克拉科》)
摆脱
摆脱 解脱 32.0 102 动词 动词。脱离某种束缚或处境。
摆脱 bǎituō
多表示主动行为,用力或用计甩掉。所摆脱的可以是不利于己的人(如特务、跟踪或纠缠的人),也可以是不利于己的事物(如束缚、牵制、困难、困境、噩运、危机、僵局、枷锁、桎梏及某种不利的状态)。
例:①他终于摆脱了任九东这个幽灵的人物,觉得舒心多了。(李栋等《彩云归》) ②现在,我摆脱开那些累赘,我感到了畅快与自由。(老舍《四世同堂》) ③不过人类早晚有一天会摆脱一切虚伪的桎梏。(张洁《漫长的路》)
解脱 jiětuō
多表示人的处境的变化,解除或除掉。所解脱的是于己不利的事物(如痛苦、烦恼、自卑、悲哀、处境、束缚等)。比“摆脱”更常用于“从……中解脱出来”的格式。
例:①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钱钟书《围城》) ②他们以为把时间拉远就会让老管从不快中解脱出来。(邓友梅《话说陶然亭》) ③可也许到了那时,便有了解脱这悲哀的办法!(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解脱
摆脱 解脱 32.0 102 动词 动词。脱离某种束缚或处境。
摆脱 bǎituō
多表示主动行为,用力或用计甩掉。所摆脱的可以是不利于己的人(如特务、跟踪或纠缠的人),也可以是不利于己的事物(如束缚、牵制、困难、困境、噩运、危机、僵局、枷锁、桎梏及某种不利的状态)。
例:①他终于摆脱了任九东这个幽灵的人物,觉得舒心多了。(李栋等《彩云归》) ②现在,我摆脱开那些累赘,我感到了畅快与自由。(老舍《四世同堂》) ③不过人类早晚有一天会摆脱一切虚伪的桎梏。(张洁《漫长的路》)
解脱 jiětuō
多表示人的处境的变化,解除或除掉。所解脱的是于己不利的事物(如痛苦、烦恼、自卑、悲哀、处境、束缚等)。比“摆脱”更常用于“从……中解脱出来”的格式。
例:①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钱钟书《围城》) ②他们以为把时间拉远就会让老管从不快中解脱出来。(邓友梅《话说陶然亭》) ③可也许到了那时,便有了解脱这悲哀的办法!(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败坏
败坏 破坏 33.0 102 动词 动词。使变坏、损坏。都可以跟下列抽象词搭配:风气、风尚、道德、作风、名誉、名声、信誉、传统、政治、法制、法律、纪律等。
败坏 bàihuài
贬义比“破坏”更重。多半是从内部,也可以从外部。使用范围较窄,除“同”项所列举的以外,只跟“门庭、家业、胃口”等少数词搭配。
例:①各庙宇和尚尼姑行为有不正当的,恐败坏当地风俗,必在短期中想方设法把这种不守清规的法门弟子逐出境外。(沈从文《凤凰》) ②没有想到我们晋国的声誉被你这个黄毛丫头这样的败坏。(冯向光《三晋春秋》) ③一批拙劣的艺术赝品败坏了人们的胃口。(苏叔阳《前进啊电影》)
还有一义:形容变坏的状态,恶劣,极坏,如“风气~,道德~”。这跟“破坏”不同。
破坏 pòhuài
多是从外部,也可以从内部。使用范围很广,还可以跟下列抽象词搭配:情绪、秩序、威信、尊严、关系、婚姻、友谊、规矩、制度、组织、局面、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经济、生产、部署、风格、形象、结构、和平等。还有构词能力,如“破坏力,破坏性,破坏者,破坏作用”。
例:①他敢干,他不怕破坏了祖师爷定下的规矩!(老舍《方珍珠》) ②……还要搞打、砸、抢、抄、抓,破坏国家法制。(叶君健《再谈“扩大儿童文学创作的领域”》) ③既然人家有制度,我们就不要破坏。(邓友梅《我们的军长》)
还有一义:使具体东西损坏,如“~建筑物,~公物,~图书,~设备”。这跟“败坏”不同。
破坏
败坏 破坏 33.0 102 动词 动词。使变坏、损坏。都可以跟下列抽象词搭配:风气、风尚、道德、作风、名誉、名声、信誉、传统、政治、法制、法律、纪律等。
败坏 bàihuài
贬义比“破坏”更重。多半是从内部,也可以从外部。使用范围较窄,除“同”项所列举的以外,只跟“门庭、家业、胃口”等少数词搭配。
例:①各庙宇和尚尼姑行为有不正当的,恐败坏当地风俗,必在短期中想方设法把这种不守清规的法门弟子逐出境外。(沈从文《凤凰》) ②没有想到我们晋国的声誉被你这个黄毛丫头这样的败坏。(冯向光《三晋春秋》) ③一批拙劣的艺术赝品败坏了人们的胃口。(苏叔阳《前进啊电影》)
还有一义:形容变坏的状态,恶劣,极坏,如“风气~,道德~”。这跟“破坏”不同。
破坏 pòhuài
多是从外部,也可以从内部。使用范围很广,还可以跟下列抽象词搭配:情绪、秩序、威信、尊严、关系、婚姻、友谊、规矩、制度、组织、局面、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经济、生产、部署、风格、形象、结构、和平等。还有构词能力,如“破坏力,破坏性,破坏者,破坏作用”。
例:①他敢干,他不怕破坏了祖师爷定下的规矩!(老舍《方珍珠》) ②……还要搞打、砸、抢、抄、抓,破坏国家法制。(叶君健《再谈“扩大儿童文学创作的领域”》) ③既然人家有制度,我们就不要破坏。(邓友梅《我们的军长》)
还有一义:使具体东西损坏,如“~建筑物,~公物,~图书,~设备”。这跟“败坏”不同。
毁坏 破坏 损坏 638.0 102 动词 动词。使事物受到伤害。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如桥梁、细胞等)或抽象的(如名誉等)。
毁坏 huǐhuài
着重于“毁”,指较严重的损坏,使失去了效用。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例:①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了半箱书。(鲁迅《藤野先生》) ②你毁坏了我们的名誉。(周立波《扫盲志异》)
破坏 pòhuài
着重于“破”,打破了原来的整体、结构、状况,以至于使无法存在。多半是有意的。
例:①许多工匠正在赶修马路旁被破坏了的水道、煤气管。(萧乾《血红的九月》) ②堤坡已经破坏,两岸成荫的柳树砍伐了,堤里面现在还满是水。(孙犁《嘱咐》) ③我不愿意破坏了猫国的风俗。(老舍《猫城记》)
损坏 sǔnhuài
着重于“损”,受到损伤或一定程度的破坏。多半是无意的。程度较轻。
例:①必要时,他们必须用被炮火损坏的枪把、刺刀、石头,把敌人拼下去。(魏巍《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②世界上最无聊、最可憎的事,莫过于损坏和阻挠真挚的爱情。(高晓声《跌跤姻缘》)
败类
败类 丑类 34.0 102 名词 名词。指坏人。贬义词。
败类 bàilèi
指集体中的堕落变节分子。一般指背叛祖国或集体的人,堕落或变节分子,行为恶劣、道德败坏的人,强调他们败坏堕落的特征。常带定语,否则意思不明确。
例:①在一小撮民族败类践踏国家的时候,他应该有一种比个人的爱更深更高的爱——这就是对祖国的爱。(路遥《夏》) ②怪我瞎了眼,没有认清你这个没有气节的败类。(曹桂林《偷渡客》) ③肃清文坛上的败类,是个紧要的事。(郑振铎《绅士和流氓》) ④但对这些滥施私刑者,我们却可以毫无疑义地断定这是一群历史的渣滓人物,一群坏到无以复加的败类!(秦牧《私刑·人市·血的赏玩》)
丑类 chǒulèi
泛指恶人、坏人、堕落的人,强调他们令人厌恶和鄙视的特征。词义范围比“败类”宽,贬义色彩比“败类”重。
例:①而让李永江恼火的是这些见不得人的丑类为什么要对他的妻子下手呢?(刘子龙《中国神探》) ②周天红他们住下的第一要事,就是对这些吸血丑类给以彻底地扫荡。(魏巍《火凤凰》) ③金光灿烂的十月,自己得以与人民一起在这里欢庆又一群丑类的倾巢灭顶。(龚济民等《郭沫若传》)
丑类
败类 丑类 34.0 102 名词 名词。指坏人。贬义词。
败类 bàilèi
指集体中的堕落变节分子。一般指背叛祖国或集体的人,堕落或变节分子,行为恶劣、道德败坏的人,强调他们败坏堕落的特征。常带定语,否则意思不明确。
例:①在一小撮民族败类践踏国家的时候,他应该有一种比个人的爱更深更高的爱——这就是对祖国的爱。(路遥《夏》) ②怪我瞎了眼,没有认清你这个没有气节的败类。(曹桂林《偷渡客》) ③肃清文坛上的败类,是个紧要的事。(郑振铎《绅士和流氓》) ④但对这些滥施私刑者,我们却可以毫无疑义地断定这是一群历史的渣滓人物,一群坏到无以复加的败类!(秦牧《私刑·人市·血的赏玩》)
丑类 chǒulèi
泛指恶人、坏人、堕落的人,强调他们令人厌恶和鄙视的特征。词义范围比“败类”宽,贬义色彩比“败类”重。
例:①而让李永江恼火的是这些见不得人的丑类为什么要对他的妻子下手呢?(刘子龙《中国神探》) ②周天红他们住下的第一要事,就是对这些吸血丑类给以彻底地扫荡。(魏巍《火凤凰》) ③金光灿烂的十月,自己得以与人民一起在这里欢庆又一群丑类的倾巢灭顶。(龚济民等《郭沫若传》)
败露
败露 暴露 显露 35.0 102 动词 动词。表示事物由看不见到显现出来。对象都可以是事情、问题等。
败露 bàilù
是不情愿地、不由自主地显现出来了。对象一般是不可告人的,如丑事、丑行、罪行、阴谋、伎俩、骗局、假象、案情、机密、家私等。多用做贬义词,不及物动词,不用于被动句。
例:①一连串假象的败露使事实终于水落石出。(王磊《肯尼迪艳史真伪辨》) ②新兴公司案败露后,各界人士都非常关注。(马东伟《弥天大谎的破灭》) ③王荣昌看见机密败露,早慌得说不出话来。(茅盾《动摇》)
暴露 bàolù
是有意的或无意的。是完全、清楚地显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暴露无遗,太暴露了”。对象较广,可以是他人的丑事、坏事(有意揭露),也可以是自己的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无意显现),如身体、面目、原形、神色、情绪、火力、阵地、目标、身份、矛盾、缺点、思想、观点、灵魂等,还可以是客观事物。常用做中性词,及物动词,可以用于被动句。
例:①哪怕有人给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巴金《黄文元同志》) ②领主对农奴的剥削是不加掩饰地暴露得十分清楚。(匡亚明《孔子评传》) ③当地震将监狱的建筑物和地表上的植被颠覆沦陷后,射线被完全暴露出来。(王庆顺《无名岛跳水惨案之谜》)
显露 xiǎnlù
一般是无意的。多是完全的、清楚的。对象常是客观的生机、苗头、字迹、花纹、轮廓、特性、弊端等,也常是主观的神色、表情、姿态、天分、本领、才华、才能、技艺、身手、凶相等。常用做中性词,及物动词,少用于被动句。“显露”和“暴露”后面都可以跟上“出”或“出来”,而“败露”不常见。
例:①白露走到窗前,打开窗户,外面静悄悄的,对面房屋的轮廓,逐渐由黑暗中显露出来。(曹禺《日出》) ②事实上他在上一次的战斗中已经显露出英雄的姿态了。(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③赵德平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艺术天分。(《中国青年报》1999年7月5日)
暴露
败露 暴露 显露 35.0 102 动词 动词。表示事物由看不见到显现出来。对象都可以是事情、问题等。
败露 bàilù
是不情愿地、不由自主地显现出来了。对象一般是不可告人的,如丑事、丑行、罪行、阴谋、伎俩、骗局、假象、案情、机密、家私等。多用做贬义词,不及物动词,不用于被动句。
例:①一连串假象的败露使事实终于水落石出。(王磊《肯尼迪艳史真伪辨》) ②新兴公司案败露后,各界人士都非常关注。(马东伟《弥天大谎的破灭》) ③王荣昌看见机密败露,早慌得说不出话来。(茅盾《动摇》)
暴露 bàolù
是有意的或无意的。是完全、清楚地显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暴露无遗,太暴露了”。对象较广,可以是他人的丑事、坏事(有意揭露),也可以是自己的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无意显现),如身体、面目、原形、神色、情绪、火力、阵地、目标、身份、矛盾、缺点、思想、观点、灵魂等,还可以是客观事物。常用做中性词,及物动词,可以用于被动句。
例:①哪怕有人给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巴金《黄文元同志》) ②领主对农奴的剥削是不加掩饰地暴露得十分清楚。(匡亚明《孔子评传》) ③当地震将监狱的建筑物和地表上的植被颠覆沦陷后,射线被完全暴露出来。(王庆顺《无名岛跳水惨案之谜》)
显露 xiǎnlù
一般是无意的。多是完全的、清楚的。对象常是客观的生机、苗头、字迹、花纹、轮廓、特性、弊端等,也常是主观的神色、表情、姿态、天分、本领、才华、才能、技艺、身手、凶相等。常用做中性词,及物动词,少用于被动句。“显露”和“暴露”后面都可以跟上“出”或“出来”,而“败露”不常见。
例:①白露走到窗前,打开窗户,外面静悄悄的,对面房屋的轮廓,逐渐由黑暗中显露出来。(曹禺《日出》) ②事实上他在上一次的战斗中已经显露出英雄的姿态了。(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③赵德平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艺术天分。(《中国青年报》1999年7月5日)
暴露 揭露 62.0 102 动词 动词。使看不见的事物显现出来。对象都可以是:敌人、坏人、反动派,矛盾、本质、问题、真相、原形、本性、思想、灵魂、观点、现实、事实、现象、秘密、内幕,阴谋、弱点、缺点、黑暗、嘴脸、罪恶、罪行、伎俩等。
暴露 bàolù
可以是无意的(例①②),也可以是有意的(例③④)。可以用于自己(例①)、自身事物(例②)、目标、火力、阵地等,这时表示无遮掩地显现出来。可以构成词语“暴露文学”,而“揭露”不能。常同“无遗”连用,说成“暴露无遗”,而“揭露”不常这么用。
例:①他必须在天明以前把刚才挖起来的土重新盖好……否则他就会暴露自己,给敌人发现。(巴金《坚强战士》)②陶渊明自称为尧皇帝的后人是出于假冒,这也暴露了陶渊明的庸俗的一面。(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③他暴露了罪恶的魔鬼们的罪行和原形,当着全民族的面大声地讽刺嘲笑他们。(徐迟《狂欢之夜》)④东方大都市上海,前一天正演过暴露了人类兽性、剥除了文明面具的活剧。(叶圣陶《倪焕之》)
揭露 jiēlù
多指有意的。一般不用于自己、自身事物、目标等。
例:①揭露敌人损害中非人民友情的阴谋。(杨朔《蚁山》)②朱延年猜到他的心思,并不揭露,却从侧面顶他一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③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绕地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露更多的宇宙秘密,加速人类征服宇宙的进程。(中学课文《飞出地球去》)
显露
败露 暴露 显露 35.0 102 动词 动词。表示事物由看不见到显现出来。对象都可以是事情、问题等。
败露 bàilù
是不情愿地、不由自主地显现出来了。对象一般是不可告人的,如丑事、丑行、罪行、阴谋、伎俩、骗局、假象、案情、机密、家私等。多用做贬义词,不及物动词,不用于被动句。
例:①一连串假象的败露使事实终于水落石出。(王磊《肯尼迪艳史真伪辨》) ②新兴公司案败露后,各界人士都非常关注。(马东伟《弥天大谎的破灭》) ③王荣昌看见机密败露,早慌得说不出话来。(茅盾《动摇》)
暴露 bàolù
是有意的或无意的。是完全、清楚地显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暴露无遗,太暴露了”。对象较广,可以是他人的丑事、坏事(有意揭露),也可以是自己的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无意显现),如身体、面目、原形、神色、情绪、火力、阵地、目标、身份、矛盾、缺点、思想、观点、灵魂等,还可以是客观事物。常用做中性词,及物动词,可以用于被动句。
例:①哪怕有人给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巴金《黄文元同志》) ②领主对农奴的剥削是不加掩饰地暴露得十分清楚。(匡亚明《孔子评传》) ③当地震将监狱的建筑物和地表上的植被颠覆沦陷后,射线被完全暴露出来。(王庆顺《无名岛跳水惨案之谜》)
显露 xiǎnlù
一般是无意的。多是完全的、清楚的。对象常是客观的生机、苗头、字迹、花纹、轮廓、特性、弊端等,也常是主观的神色、表情、姿态、天分、本领、才华、才能、技艺、身手、凶相等。常用做中性词,及物动词,少用于被动句。“显露”和“暴露”后面都可以跟上“出”或“出来”,而“败露”不常见。
例:①白露走到窗前,打开窗户,外面静悄悄的,对面房屋的轮廓,逐渐由黑暗中显露出来。(曹禺《日出》) ②事实上他在上一次的战斗中已经显露出英雄的姿态了。(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③赵德平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艺术天分。(《中国青年报》1999年7月5日)
败落
败落 没落 衰败 衰落 36.0 102 动词 动词。由盛而衰。都可以说“家道败落/没落/衰败/衰落”。
败落 bàiluò
多着眼于经济状况,多用于家庭、家道,有时用于村落、市面、店铺、庙宇等(例③)。
例:①夏家败落之后,就把祠堂租给了八千岁。(汪曾祺《八千岁》) ②又说后来的败落是因为祖父吸鸦片,赌场上来的烟馆里去。(朱春雨《陪乐》) ③那时,金店的生意已经开始败落了,但琴的父母仍然坚信,金、银都是身外之物,唯有文化才属于自己。(石钟山《父亲进城》)
没落 mòluò
多着眼于思想、精神,有时兼及经济。程度比“败落、衰败、衰落”都重,多指趋向灭亡。常用于阶级、政权、事业、思想、文艺、剧种、家族、家庭等。
例:①这人是有他一套没落阶级的生活习惯,待人处世也圆滑,可是对这么一个人,干吗要求他这么多呢?(邓友梅《双猫图》) ②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不少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行为尚占有社会市场。(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③但新剧由于其本身难以克服的弱点,走向没落已是必然,郑正秋回天乏力。(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衰败 shuāibài
多着眼于势力、实力,适用范围较广,常用于国家、政权、势力、制度、道德,也常用于经济、家业、店铺、生物、容貌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出生于1928年11月,少年时期的我目睹了衰败的中国被列强瓜分,封建军阀混战……(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 ②(失去主人身份的)这样的人多了,企业必然衰败。(《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 ③无论多么娟秀的姑娘,也有衰败的时候。(周毅《困惑》)
衰落 shuāiluò
泛指由兴盛、强大变得衰弱无力。适用范围很广,除用于国家、政权、事业、经济、阶级、民族、思想、学说、文化、家道、庙宇外,还可以用于士气等。
例:①可是现在衰落了,经济上是一日千丈的衰落了,只看那些没精打采的盐商家就知道。(朱自清《我是扬州人》) ②在这样的时代,儒家学说自然衰落,道家学说自然兴盛。(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③趁近来围城的流贼疲劳万分,士气衰落,防守十分松懈……(姚雪垠《李自成》)
没落
败落 没落 衰败 衰落 36.0 102 动词 动词。由盛而衰。都可以说“家道败落/没落/衰败/衰落”。
败落 bàiluò
多着眼于经济状况,多用于家庭、家道,有时用于村落、市面、店铺、庙宇等(例③)。
例:①夏家败落之后,就把祠堂租给了八千岁。(汪曾祺《八千岁》) ②又说后来的败落是因为祖父吸鸦片,赌场上来的烟馆里去。(朱春雨《陪乐》) ③那时,金店的生意已经开始败落了,但琴的父母仍然坚信,金、银都是身外之物,唯有文化才属于自己。(石钟山《父亲进城》)
没落 mòluò
多着眼于思想、精神,有时兼及经济。程度比“败落、衰败、衰落”都重,多指趋向灭亡。常用于阶级、政权、事业、思想、文艺、剧种、家族、家庭等。
例:①这人是有他一套没落阶级的生活习惯,待人处世也圆滑,可是对这么一个人,干吗要求他这么多呢?(邓友梅《双猫图》) ②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不少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行为尚占有社会市场。(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③但新剧由于其本身难以克服的弱点,走向没落已是必然,郑正秋回天乏力。(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衰败 shuāibài
多着眼于势力、实力,适用范围较广,常用于国家、政权、势力、制度、道德,也常用于经济、家业、店铺、生物、容貌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出生于1928年11月,少年时期的我目睹了衰败的中国被列强瓜分,封建军阀混战……(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 ②(失去主人身份的)这样的人多了,企业必然衰败。(《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 ③无论多么娟秀的姑娘,也有衰败的时候。(周毅《困惑》)
衰落 shuāiluò
泛指由兴盛、强大变得衰弱无力。适用范围很广,除用于国家、政权、事业、经济、阶级、民族、思想、学说、文化、家道、庙宇外,还可以用于士气等。
例:①可是现在衰落了,经济上是一日千丈的衰落了,只看那些没精打采的盐商家就知道。(朱自清《我是扬州人》) ②在这样的时代,儒家学说自然衰落,道家学说自然兴盛。(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③趁近来围城的流贼疲劳万分,士气衰落,防守十分松懈……(姚雪垠《李自成》)
衰败
败落 没落 衰败 衰落 36.0 102 动词 动词。由盛而衰。都可以说“家道败落/没落/衰败/衰落”。
败落 bàiluò
多着眼于经济状况,多用于家庭、家道,有时用于村落、市面、店铺、庙宇等(例③)。
例:①夏家败落之后,就把祠堂租给了八千岁。(汪曾祺《八千岁》) ②又说后来的败落是因为祖父吸鸦片,赌场上来的烟馆里去。(朱春雨《陪乐》) ③那时,金店的生意已经开始败落了,但琴的父母仍然坚信,金、银都是身外之物,唯有文化才属于自己。(石钟山《父亲进城》)
没落 mòluò
多着眼于思想、精神,有时兼及经济。程度比“败落、衰败、衰落”都重,多指趋向灭亡。常用于阶级、政权、事业、思想、文艺、剧种、家族、家庭等。
例:①这人是有他一套没落阶级的生活习惯,待人处世也圆滑,可是对这么一个人,干吗要求他这么多呢?(邓友梅《双猫图》) ②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不少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行为尚占有社会市场。(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③但新剧由于其本身难以克服的弱点,走向没落已是必然,郑正秋回天乏力。(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衰败 shuāibài
多着眼于势力、实力,适用范围较广,常用于国家、政权、势力、制度、道德,也常用于经济、家业、店铺、生物、容貌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出生于1928年11月,少年时期的我目睹了衰败的中国被列强瓜分,封建军阀混战……(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 ②(失去主人身份的)这样的人多了,企业必然衰败。(《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 ③无论多么娟秀的姑娘,也有衰败的时候。(周毅《困惑》)
衰落 shuāiluò
泛指由兴盛、强大变得衰弱无力。适用范围很广,除用于国家、政权、事业、经济、阶级、民族、思想、学说、文化、家道、庙宇外,还可以用于士气等。
例:①可是现在衰落了,经济上是一日千丈的衰落了,只看那些没精打采的盐商家就知道。(朱自清《我是扬州人》) ②在这样的时代,儒家学说自然衰落,道家学说自然兴盛。(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③趁近来围城的流贼疲劳万分,士气衰落,防守十分松懈……(姚雪垠《李自成》)
衰落
败落 没落 衰败 衰落 36.0 102 动词 动词。由盛而衰。都可以说“家道败落/没落/衰败/衰落”。
败落 bàiluò
多着眼于经济状况,多用于家庭、家道,有时用于村落、市面、店铺、庙宇等(例③)。
例:①夏家败落之后,就把祠堂租给了八千岁。(汪曾祺《八千岁》) ②又说后来的败落是因为祖父吸鸦片,赌场上来的烟馆里去。(朱春雨《陪乐》) ③那时,金店的生意已经开始败落了,但琴的父母仍然坚信,金、银都是身外之物,唯有文化才属于自己。(石钟山《父亲进城》)
没落 mòluò
多着眼于思想、精神,有时兼及经济。程度比“败落、衰败、衰落”都重,多指趋向灭亡。常用于阶级、政权、事业、思想、文艺、剧种、家族、家庭等。
例:①这人是有他一套没落阶级的生活习惯,待人处世也圆滑,可是对这么一个人,干吗要求他这么多呢?(邓友梅《双猫图》) ②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不少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行为尚占有社会市场。(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③但新剧由于其本身难以克服的弱点,走向没落已是必然,郑正秋回天乏力。(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衰败 shuāibài
多着眼于势力、实力,适用范围较广,常用于国家、政权、势力、制度、道德,也常用于经济、家业、店铺、生物、容貌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出生于1928年11月,少年时期的我目睹了衰败的中国被列强瓜分,封建军阀混战……(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 ②(失去主人身份的)这样的人多了,企业必然衰败。(《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 ③无论多么娟秀的姑娘,也有衰败的时候。(周毅《困惑》)
衰落 shuāiluò
泛指由兴盛、强大变得衰弱无力。适用范围很广,除用于国家、政权、事业、经济、阶级、民族、思想、学说、文化、家道、庙宇外,还可以用于士气等。
例:①可是现在衰落了,经济上是一日千丈的衰落了,只看那些没精打采的盐商家就知道。(朱自清《我是扬州人》) ②在这样的时代,儒家学说自然衰落,道家学说自然兴盛。(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③趁近来围城的流贼疲劳万分,士气衰落,防守十分松懈……(姚雪垠《李自成》)
拜访
拜访 拜会 拜见 拜谒 37.0 102 动词 动词。敬辞。访问。
拜访 bàifǎnɡ
比“拜会”等常用。多用于一般社交,对平辈,对长辈都可以。也用于外交(例③)。
例:①她可以陪同丈夫拜访朋友。(董康成《张恨水和他的三个妻子》) ②他……极想去趟广州拜访这位老前辈。(陈贻林《任仲夷家“最宝贵的财富”》) ③部长、商人和高级官员都竞相拜访中国使馆。(张小枫《荣高棠的京韵情》)
拜会 bàihuì
适用于外交上的正式或礼节性的拜访。也用于一般社交(例③)。
例:①他以戴高乐私人特使身份到北京拜会中国领导人。(卢岚《马尔罗进入“先贤祠”》) ②上午拜会了州长后,他为我举行了午宴。(王殊《大使日记》) ③后来,巴金又到西子湖畔拜会了一次夏衍。(谷苇《你好,巴金先生》)
拜见 bàijiàn
多用于一般社交。比“拜访”少用。
例:①万里迢迢拜见印度公婆。(周新民等《郭庆兰与柯棣华的跨国姻缘》) ②走,立刻去拜见军师。(雨山舒《破灭的“三国”梦》) ③1995年4月,我们去拜见巴金老。(曹海桥《“王成”有泪不轻弹》)
拜谒 bàiyè
多用于拜访名位等较高者。
例:①当天,翦伯赞便去李公馆拜谒李宗仁。(罗永常《至死不悔的翦伯赞》) ②这一天,在黄昏时刻,子温终于拜谒到高宗。(田中芳树《红尘》) ③他拜谒级别森严的各级官员。(凌非《天囚》)
还专指瞻仰陵墓、碑碣、寺庙、名山、古迹、故都等,如“~祖母坟墓,~孔庙,~圣城”。这跟“拜见”等区别较明显。
拜访 访问 看望 38.0 102 动词 动词。到长辈或亲友处问候。
拜访 bàifǎnɡ
带敬重色彩。多用于下对上,用于平辈时突出敬意。有时也用于单位、地方,如公司、旅游局、国家、村子、小岛等。
例:①于是晚饭后算过了当天的“流水账”,林先生就去拜访商会长。(茅盾《林家铺子》) ②外国人要到他府上拜访。(邓友梅《那五》) ③朱四上任后不久曾去松县拜访过一次。(季宇《县长朱四和高田事件》)
访问 fǎnɡwèn
意义范围广,除了问候,还可以是了解情况。对象不限于长辈或亲友,还可以是其他人,也可以是国家、地区、城市、乡村、企业、部队、网站等。
例:①每天早晚除分别访问劳动模范,照例必去工地看看工程进展。(沈从文《过节和观灯》) ②我决定在今年鸟语花香的季节去访问那对我富有意义的地方。(李霁野《似曾相识的杜鹃花》) ③堂妹夫穿上了访问欧美时穿过的灰色西服。(王蒙《坚硬的稀粥》)
看望 kànwànɡ
对象可以是长辈、平辈,也可以是下属、小辈以及难民、灾民、病号、伤员,还可以是病情、灾情、难情等情况。带亲切色彩。
例:①我要去四川看望我的父母。(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②阿宝多少年不知下落的姐姐,回来看望她弟弟,还要把他带到美国去呢!(李国文《危楼纪事》) ③随后他又陪我去医院看望受伤的同乡官兵。(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
拜会
拜访 拜会 拜见 拜谒 37.0 102 动词 动词。敬辞。访问。
拜访 bàifǎnɡ
比“拜会”等常用。多用于一般社交,对平辈,对长辈都可以。也用于外交(例③)。
例:①她可以陪同丈夫拜访朋友。(董康成《张恨水和他的三个妻子》) ②他……极想去趟广州拜访这位老前辈。(陈贻林《任仲夷家“最宝贵的财富”》) ③部长、商人和高级官员都竞相拜访中国使馆。(张小枫《荣高棠的京韵情》)
拜会 bàihuì
适用于外交上的正式或礼节性的拜访。也用于一般社交(例③)。
例:①他以戴高乐私人特使身份到北京拜会中国领导人。(卢岚《马尔罗进入“先贤祠”》) ②上午拜会了州长后,他为我举行了午宴。(王殊《大使日记》) ③后来,巴金又到西子湖畔拜会了一次夏衍。(谷苇《你好,巴金先生》)
拜见 bàijiàn
多用于一般社交。比“拜访”少用。
例:①万里迢迢拜见印度公婆。(周新民等《郭庆兰与柯棣华的跨国姻缘》) ②走,立刻去拜见军师。(雨山舒《破灭的“三国”梦》) ③1995年4月,我们去拜见巴金老。(曹海桥《“王成”有泪不轻弹》)
拜谒 bàiyè
多用于拜访名位等较高者。
例:①当天,翦伯赞便去李公馆拜谒李宗仁。(罗永常《至死不悔的翦伯赞》) ②这一天,在黄昏时刻,子温终于拜谒到高宗。(田中芳树《红尘》) ③他拜谒级别森严的各级官员。(凌非《天囚》)
还专指瞻仰陵墓、碑碣、寺庙、名山、古迹、故都等,如“~祖母坟墓,~孔庙,~圣城”。这跟“拜见”等区别较明显。
拜见
拜访 拜会 拜见 拜谒 37.0 102 动词 动词。敬辞。访问。
拜访 bàifǎnɡ
比“拜会”等常用。多用于一般社交,对平辈,对长辈都可以。也用于外交(例③)。
例:①她可以陪同丈夫拜访朋友。(董康成《张恨水和他的三个妻子》) ②他……极想去趟广州拜访这位老前辈。(陈贻林《任仲夷家“最宝贵的财富”》) ③部长、商人和高级官员都竞相拜访中国使馆。(张小枫《荣高棠的京韵情》)
拜会 bàihuì
适用于外交上的正式或礼节性的拜访。也用于一般社交(例③)。
例:①他以戴高乐私人特使身份到北京拜会中国领导人。(卢岚《马尔罗进入“先贤祠”》) ②上午拜会了州长后,他为我举行了午宴。(王殊《大使日记》) ③后来,巴金又到西子湖畔拜会了一次夏衍。(谷苇《你好,巴金先生》)
拜见 bàijiàn
多用于一般社交。比“拜访”少用。
例:①万里迢迢拜见印度公婆。(周新民等《郭庆兰与柯棣华的跨国姻缘》) ②走,立刻去拜见军师。(雨山舒《破灭的“三国”梦》) ③1995年4月,我们去拜见巴金老。(曹海桥《“王成”有泪不轻弹》)
拜谒 bàiyè
多用于拜访名位等较高者。
例:①当天,翦伯赞便去李公馆拜谒李宗仁。(罗永常《至死不悔的翦伯赞》) ②这一天,在黄昏时刻,子温终于拜谒到高宗。(田中芳树《红尘》) ③他拜谒级别森严的各级官员。(凌非《天囚》)
还专指瞻仰陵墓、碑碣、寺庙、名山、古迹、故都等,如“~祖母坟墓,~孔庙,~圣城”。这跟“拜见”等区别较明显。
拜谒
拜访 拜会 拜见 拜谒 37.0 102 动词 动词。敬辞。访问。
拜访 bàifǎnɡ
比“拜会”等常用。多用于一般社交,对平辈,对长辈都可以。也用于外交(例③)。
例:①她可以陪同丈夫拜访朋友。(董康成《张恨水和他的三个妻子》) ②他……极想去趟广州拜访这位老前辈。(陈贻林《任仲夷家“最宝贵的财富”》) ③部长、商人和高级官员都竞相拜访中国使馆。(张小枫《荣高棠的京韵情》)
拜会 bàihuì
适用于外交上的正式或礼节性的拜访。也用于一般社交(例③)。
例:①他以戴高乐私人特使身份到北京拜会中国领导人。(卢岚《马尔罗进入“先贤祠”》) ②上午拜会了州长后,他为我举行了午宴。(王殊《大使日记》) ③后来,巴金又到西子湖畔拜会了一次夏衍。(谷苇《你好,巴金先生》)
拜见 bàijiàn
多用于一般社交。比“拜访”少用。
例:①万里迢迢拜见印度公婆。(周新民等《郭庆兰与柯棣华的跨国姻缘》) ②走,立刻去拜见军师。(雨山舒《破灭的“三国”梦》) ③1995年4月,我们去拜见巴金老。(曹海桥《“王成”有泪不轻弹》)
拜谒 bàiyè
多用于拜访名位等较高者。
例:①当天,翦伯赞便去李公馆拜谒李宗仁。(罗永常《至死不悔的翦伯赞》) ②这一天,在黄昏时刻,子温终于拜谒到高宗。(田中芳树《红尘》) ③他拜谒级别森严的各级官员。(凌非《天囚》)
还专指瞻仰陵墓、碑碣、寺庙、名山、古迹、故都等,如“~祖母坟墓,~孔庙,~圣城”。这跟“拜见”等区别较明显。
访问
拜访 访问 看望 38.0 102 动词 动词。到长辈或亲友处问候。
拜访 bàifǎnɡ
带敬重色彩。多用于下对上,用于平辈时突出敬意。有时也用于单位、地方,如公司、旅游局、国家、村子、小岛等。
例:①于是晚饭后算过了当天的“流水账”,林先生就去拜访商会长。(茅盾《林家铺子》) ②外国人要到他府上拜访。(邓友梅《那五》) ③朱四上任后不久曾去松县拜访过一次。(季宇《县长朱四和高田事件》)
访问 fǎnɡwèn
意义范围广,除了问候,还可以是了解情况。对象不限于长辈或亲友,还可以是其他人,也可以是国家、地区、城市、乡村、企业、部队、网站等。
例:①每天早晚除分别访问劳动模范,照例必去工地看看工程进展。(沈从文《过节和观灯》) ②我决定在今年鸟语花香的季节去访问那对我富有意义的地方。(李霁野《似曾相识的杜鹃花》) ③堂妹夫穿上了访问欧美时穿过的灰色西服。(王蒙《坚硬的稀粥》)
看望 kànwànɡ
对象可以是长辈、平辈,也可以是下属、小辈以及难民、灾民、病号、伤员,还可以是病情、灾情、难情等情况。带亲切色彩。
例:①我要去四川看望我的父母。(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②阿宝多少年不知下落的姐姐,回来看望她弟弟,还要把他带到美国去呢!(李国文《危楼纪事》) ③随后他又陪我去医院看望受伤的同乡官兵。(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
看望
拜访 访问 看望 38.0 102 动词 动词。到长辈或亲友处问候。
拜访 bàifǎnɡ
带敬重色彩。多用于下对上,用于平辈时突出敬意。有时也用于单位、地方,如公司、旅游局、国家、村子、小岛等。
例:①于是晚饭后算过了当天的“流水账”,林先生就去拜访商会长。(茅盾《林家铺子》) ②外国人要到他府上拜访。(邓友梅《那五》) ③朱四上任后不久曾去松县拜访过一次。(季宇《县长朱四和高田事件》)
访问 fǎnɡwèn
意义范围广,除了问候,还可以是了解情况。对象不限于长辈或亲友,还可以是其他人,也可以是国家、地区、城市、乡村、企业、部队、网站等。
例:①每天早晚除分别访问劳动模范,照例必去工地看看工程进展。(沈从文《过节和观灯》) ②我决定在今年鸟语花香的季节去访问那对我富有意义的地方。(李霁野《似曾相识的杜鹃花》) ③堂妹夫穿上了访问欧美时穿过的灰色西服。(王蒙《坚硬的稀粥》)
看望 kànwànɡ
对象可以是长辈、平辈,也可以是下属、小辈以及难民、灾民、病号、伤员,还可以是病情、灾情、难情等情况。带亲切色彩。
例:①我要去四川看望我的父母。(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②阿宝多少年不知下落的姐姐,回来看望她弟弟,还要把他带到美国去呢!(李国文《危楼纪事》) ③随后他又陪我去医院看望受伤的同乡官兵。(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
拜服
拜服 佩服 折服 39.0 102 动词 动词。尊重、赞成并信服。
拜服 bàifú
比“佩服”突出敬意。有尊敬的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觉得王桂英要比目前的这一批虚荣地拜服于权力的女子美好得多。(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②这样锐利的目光,岂不令人拜服!(德龄《慈禧后私生活实录》) ③司马公心洁如冰,韩维拜服。(颜廷瑞《汴京风骚》)
佩服 pèi·fú
不如“拜服”的敬意突出。能用于对自己(例③),而“拜服”等不能。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到了这里,你不能不佩服我国古时艺术的精巧,细致,伟大!(谢冰莹《卢沟桥的狮子》) ②我最佩服你的无所不能。(钱钟书《上帝的梦》) ③他佩服了自己:一到谄媚人的时候,他的脑子就会那么快,嘴会那么甜!(老舍《正红旗下》)
折服 zhéfú
比“佩服”程度重,非常佩服。不如“拜服”的敬意突出。有“使屈服”义,而“佩服”等没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名剧因为艺术质量的上乘会使观众折服。(《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②人们由衷地被他的人品、学识、才干折服。(《人民日报》1998年4月10日) ③我不能说喜欢他,可是他整顿厂子的魄力使我折服。(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佩服
拜服 佩服 折服 39.0 102 动词 动词。尊重、赞成并信服。
拜服 bàifú
比“佩服”突出敬意。有尊敬的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觉得王桂英要比目前的这一批虚荣地拜服于权力的女子美好得多。(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②这样锐利的目光,岂不令人拜服!(德龄《慈禧后私生活实录》) ③司马公心洁如冰,韩维拜服。(颜廷瑞《汴京风骚》)
佩服 pèi·fú
不如“拜服”的敬意突出。能用于对自己(例③),而“拜服”等不能。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到了这里,你不能不佩服我国古时艺术的精巧,细致,伟大!(谢冰莹《卢沟桥的狮子》) ②我最佩服你的无所不能。(钱钟书《上帝的梦》) ③他佩服了自己:一到谄媚人的时候,他的脑子就会那么快,嘴会那么甜!(老舍《正红旗下》)
折服 zhéfú
比“佩服”程度重,非常佩服。不如“拜服”的敬意突出。有“使屈服”义,而“佩服”等没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名剧因为艺术质量的上乘会使观众折服。(《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②人们由衷地被他的人品、学识、才干折服。(《人民日报》1998年4月10日) ③我不能说喜欢他,可是他整顿厂子的魄力使我折服。(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服气 佩服 信服 折服 485.0 102 动词 动词。由衷地相信,赏识、赞同。
服气 fúqì
强调承认、赞同、服从。程度较轻。常说“不服气”。用于口语。
例:①不服气,你们也长本事挣钱去呀!(老舍《四世同堂》)②对谁我也敢说三道四,惟独对宗江却只有服气。(邓友梅《好您哪,宗江大哥》)③能让同行服气,不光得能说,自己也得能练。(陈建功等《皇城根》)④说不清,反正他们服气我。(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佩服 pèi·fú
强调赞佩。程度很重。多用于人或人的品质、素质、精神、才能等。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这种因公忘私的精神,我非常的佩服!(老舍《春华秋实》)②我佩服她那种毅力,佩服她那种从容不迫的神态。(沈从文《一天》)③我最佩服你的无所不能。(钱钟书《上帝的梦》)
信服 xìnfú
强调相信。程度比“佩服”轻,比“服气”重。多用于事实、言论、观点、道理、论断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见解深刻,观点正确,我很信服。(邓友梅《无事忙杂记》)②与这位徐经理虽说是初识,他说的却挺让人信服。(陈建功等《皇城根》)③孔家世代给梨园行瞧病,演员们都很信服。(汪曾祺《云致秋行状》)
折服 zhéfú
强调心悦诚服地相信、敬佩。程度比“信服”重。常不带宾语。比“佩服”等少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军容仪表大家一致折服。(王朔《看上去很美》)②阅读金庸的小说,不能不为其神奇的想象力所折服。(张海棠等《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③她那英语水平让她们折服。(安倩《独身女人的情与爱》)
折服
拜服 佩服 折服 39.0 102 动词 动词。尊重、赞成并信服。
拜服 bàifú
比“佩服”突出敬意。有尊敬的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觉得王桂英要比目前的这一批虚荣地拜服于权力的女子美好得多。(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②这样锐利的目光,岂不令人拜服!(德龄《慈禧后私生活实录》) ③司马公心洁如冰,韩维拜服。(颜廷瑞《汴京风骚》)
佩服 pèi·fú
不如“拜服”的敬意突出。能用于对自己(例③),而“拜服”等不能。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到了这里,你不能不佩服我国古时艺术的精巧,细致,伟大!(谢冰莹《卢沟桥的狮子》) ②我最佩服你的无所不能。(钱钟书《上帝的梦》) ③他佩服了自己:一到谄媚人的时候,他的脑子就会那么快,嘴会那么甜!(老舍《正红旗下》)
折服 zhéfú
比“佩服”程度重,非常佩服。不如“拜服”的敬意突出。有“使屈服”义,而“佩服”等没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名剧因为艺术质量的上乘会使观众折服。(《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②人们由衷地被他的人品、学识、才干折服。(《人民日报》1998年4月10日) ③我不能说喜欢他,可是他整顿厂子的魄力使我折服。(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服气 佩服 信服 折服 485.0 102 动词 动词。由衷地相信,赏识、赞同。
服气 fúqì
强调承认、赞同、服从。程度较轻。常说“不服气”。用于口语。
例:①不服气,你们也长本事挣钱去呀!(老舍《四世同堂》)②对谁我也敢说三道四,惟独对宗江却只有服气。(邓友梅《好您哪,宗江大哥》)③能让同行服气,不光得能说,自己也得能练。(陈建功等《皇城根》)④说不清,反正他们服气我。(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佩服 pèi·fú
强调赞佩。程度很重。多用于人或人的品质、素质、精神、才能等。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这种因公忘私的精神,我非常的佩服!(老舍《春华秋实》)②我佩服她那种毅力,佩服她那种从容不迫的神态。(沈从文《一天》)③我最佩服你的无所不能。(钱钟书《上帝的梦》)
信服 xìnfú
强调相信。程度比“佩服”轻,比“服气”重。多用于事实、言论、观点、道理、论断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见解深刻,观点正确,我很信服。(邓友梅《无事忙杂记》)②与这位徐经理虽说是初识,他说的却挺让人信服。(陈建功等《皇城根》)③孔家世代给梨园行瞧病,演员们都很信服。(汪曾祺《云致秋行状》)
折服 zhéfú
强调心悦诚服地相信、敬佩。程度比“信服”重。常不带宾语。比“佩服”等少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军容仪表大家一致折服。(王朔《看上去很美》)②阅读金庸的小说,不能不为其神奇的想象力所折服。(张海棠等《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③她那英语水平让她们折服。(安倩《独身女人的情与爱》)
拜托
拜托 托付 委托 40.0 102 动词 动词。请别人代为办事。
拜托 bàituō
含敬意,带客气色彩。用于正式场合。
例:①老徐回到巴黎,迅速给兰英办理好有关手续,拜托一位到中国出差的华人朋友帮忙。(邓友梅《兰英》) ②鲁迅因为在师范大学教书,所以我们拜托先生们(大都是师范大学毕业生)去请,也还不大困难。(李健吾《怀王统照》) ③他还恭维我“后生可畏”,向我打拱作揖,说“拜托拜托!”(钱钟书《灵感》)
托付 tuōfù
除了强调直接交付、交给(例①),还有代为照料人的一层意思(例②),而“拜托、委托”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虽然他并不懂洋文,但是因为他老成忠厚,森森煤油公司的外国人遂把银根托付了他,请他做经理。(鲁彦《菊英的出嫁》) ②多少战士的家信寄给她,由她托付过路车辆带来阵地。(叶南《祝你运气好》) ③咱们这些人完了,咱们的孩子可托付你了。(张贤亮《灵与肉》)
委托 wěituō
强调请代办。比“托付”的郑重色彩浓些,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后来,特别是解放之后,我的事情多起来,而且经常外出,只好委托萧珊代为处理读者的来信和稿件。(巴金《把心交给读者》) ②是爸爸委托他帮忙接船的。(方方《暗示》) ③除徐姐外都赞成,于是首先委托爸爸主持家政。(王蒙《坚硬的稀粥》)
托付
拜托 托付 委托 40.0 102 动词 动词。请别人代为办事。
拜托 bàituō
含敬意,带客气色彩。用于正式场合。
例:①老徐回到巴黎,迅速给兰英办理好有关手续,拜托一位到中国出差的华人朋友帮忙。(邓友梅《兰英》) ②鲁迅因为在师范大学教书,所以我们拜托先生们(大都是师范大学毕业生)去请,也还不大困难。(李健吾《怀王统照》) ③他还恭维我“后生可畏”,向我打拱作揖,说“拜托拜托!”(钱钟书《灵感》)
托付 tuōfù
除了强调直接交付、交给(例①),还有代为照料人的一层意思(例②),而“拜托、委托”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虽然他并不懂洋文,但是因为他老成忠厚,森森煤油公司的外国人遂把银根托付了他,请他做经理。(鲁彦《菊英的出嫁》) ②多少战士的家信寄给她,由她托付过路车辆带来阵地。(叶南《祝你运气好》) ③咱们这些人完了,咱们的孩子可托付你了。(张贤亮《灵与肉》)
委托 wěituō
强调请代办。比“托付”的郑重色彩浓些,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后来,特别是解放之后,我的事情多起来,而且经常外出,只好委托萧珊代为处理读者的来信和稿件。(巴金《把心交给读者》) ②是爸爸委托他帮忙接船的。(方方《暗示》) ③除徐姐外都赞成,于是首先委托爸爸主持家政。(王蒙《坚硬的稀粥》)
委托
拜托 托付 委托 40.0 102 动词 动词。请别人代为办事。
拜托 bàituō
含敬意,带客气色彩。用于正式场合。
例:①老徐回到巴黎,迅速给兰英办理好有关手续,拜托一位到中国出差的华人朋友帮忙。(邓友梅《兰英》) ②鲁迅因为在师范大学教书,所以我们拜托先生们(大都是师范大学毕业生)去请,也还不大困难。(李健吾《怀王统照》) ③他还恭维我“后生可畏”,向我打拱作揖,说“拜托拜托!”(钱钟书《灵感》)
托付 tuōfù
除了强调直接交付、交给(例①),还有代为照料人的一层意思(例②),而“拜托、委托”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虽然他并不懂洋文,但是因为他老成忠厚,森森煤油公司的外国人遂把银根托付了他,请他做经理。(鲁彦《菊英的出嫁》) ②多少战士的家信寄给她,由她托付过路车辆带来阵地。(叶南《祝你运气好》) ③咱们这些人完了,咱们的孩子可托付你了。(张贤亮《灵与肉》)
委托 wěituō
强调请代办。比“托付”的郑重色彩浓些,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后来,特别是解放之后,我的事情多起来,而且经常外出,只好委托萧珊代为处理读者的来信和稿件。(巴金《把心交给读者》) ②是爸爸委托他帮忙接船的。(方方《暗示》) ③除徐姐外都赞成,于是首先委托爸爸主持家政。(王蒙《坚硬的稀粥》)
斑白
斑白 (班白、颁白) 花白 4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发、须、鬓、眉黑白混杂。
斑白 bānbái
偶尔写做“班白、颁白”。程度较轻,黑中夹白。只用于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一看到自己年近六旬,须发斑白,又心灰意冷了。(曲波《林海雪原》) ②有三个五十来岁发已斑白的老妇人,也结队而来。(邹韬奋《世界公园的瑞士》) ③刚届四十,即已两鬓斑白,身体羸弱不堪。(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花白 huābái
程度较重,黑白相间。还可以用于动物(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用。
例:①他是一个容易发脾气的老人,下巴长着花白的山羊胡子,脑后垂着一个小发辫。(何其芳《老人》) ②那时,他已是60开外,两鬓花白了。(叶永烈《思乡曲》) ③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郑振铎《猫》)
花白
斑白 (班白、颁白) 花白 4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发、须、鬓、眉黑白混杂。
斑白 bānbái
偶尔写做“班白、颁白”。程度较轻,黑中夹白。只用于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一看到自己年近六旬,须发斑白,又心灰意冷了。(曲波《林海雪原》) ②有三个五十来岁发已斑白的老妇人,也结队而来。(邹韬奋《世界公园的瑞士》) ③刚届四十,即已两鬓斑白,身体羸弱不堪。(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花白 huābái
程度较重,黑白相间。还可以用于动物(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用。
例:①他是一个容易发脾气的老人,下巴长着花白的山羊胡子,脑后垂着一个小发辫。(何其芳《老人》) ②那时,他已是60开外,两鬓花白了。(叶永烈《思乡曲》) ③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郑振铎《猫》)
颁布
颁布 公布 42.0 102 动词 动词。公开发布。内容多是宪法、纲领、法律、法令、条例等。
颁布 bānbù
着重于向下颁发。颁布者一般是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颁布的内容常是法令等。形式多是书面文件。具有庄重色彩。
例:①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鲁国也颁布了“初税亩”的法令。(匡亚明《孔子评传》) ②《组织条例》是四月十二日颁布的,到了六月二十一日又经过修改。(郭沫若《洪波曲》)
公布 ɡōnɡbù
着重于向公众发布。公布者除了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外,还可以是一般机关、单位、团体。公布的内容,除了法令等以外,还可以是方案、草案、名单、账目、成绩、结果、数字、事实等。方式不限于书面文件。
例:①新闻出版署公布《报纸管理质量标准》和《社科期刊管理质量标准》。(《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 ②这些年,公司先后分了6次2000户住房,每一次都是干群一律按条件打分,张榜公布,按排分顺序分配。(《人民日报》1996年1月2日) ③定名之后还可以用集体的名义公布,征求大家的意见。(老舍《谈翻译》)
公布
颁布 公布 42.0 102 动词 动词。公开发布。内容多是宪法、纲领、法律、法令、条例等。
颁布 bānbù
着重于向下颁发。颁布者一般是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颁布的内容常是法令等。形式多是书面文件。具有庄重色彩。
例:①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鲁国也颁布了“初税亩”的法令。(匡亚明《孔子评传》) ②《组织条例》是四月十二日颁布的,到了六月二十一日又经过修改。(郭沫若《洪波曲》)
公布 ɡōnɡbù
着重于向公众发布。公布者除了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外,还可以是一般机关、单位、团体。公布的内容,除了法令等以外,还可以是方案、草案、名单、账目、成绩、结果、数字、事实等。方式不限于书面文件。
例:①新闻出版署公布《报纸管理质量标准》和《社科期刊管理质量标准》。(《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 ②这些年,公司先后分了6次2000户住房,每一次都是干群一律按条件打分,张榜公布,按排分顺序分配。(《人民日报》1996年1月2日) ③定名之后还可以用集体的名义公布,征求大家的意见。(老舍《谈翻译》)
发表 发布 公布 宣布 宣告 430.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公开出来,使大家知道。
发表 fābiǎo
着重于由内向外。宾语常是表示言论的词,如“意见、声明、宣言、演说、谈话”等。没有什么色彩;而“发布、公布、宣布”,特别是“宣告”则具有正式、郑重色彩。
例:①遇到重大的问题就召集众将领一起商议,谁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姚雪垠《李自成》)②宣言是二月二十二日发表的,有三百七十二个人联名。(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
还指公开出版,或刊登于报刊,如“~四部长篇小说,~论文,~作品”。这跟“公布”有区别。
发布 fābù
多指官方郑重发表公布。宾语常是“官方的消息、命令、指示、法规、条例、规定、标准、计划、宣言、新闻、报告”等。带有郑重书面色彩。
例:①副局长立刻用无线电发布命令。(徐迟《长江桥头》)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1995年是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的一年。(《人民日报》1996年1月6日)
公布 ɡōnɡbù
着重于公开,公之于众。宾语常是“法令、纲领、条例、方案、名单、账目、成绩、秘密、罪行、事实”等。方式以书面的居多。带有较正式的色彩。
例:①第二批破格晋升的结果公布出来,全院共五人合格,陈维高名列榜首。(徐坤《热狗》)②把他的丑恶灵魂公布于众,教育人民如何识别他们的面目。(陈登科《故乡行》)
宣布 xuānbù
多指官方或重要人士正式、公开向较大的范围公布。宾语除了名词(如“法令、纪律、罪行、名单、结果”等)以外,还常是某些动词或小句,如“开会、开幕、弃权、退场、成立、接受意见、国家诞生”等。方式以口头的居多。带正式色彩。
例:①专员又叫司法科长宣布他的罪行。(赵树理《灵泉洞》)②一九一六年起,教皇宣布把《天体运行》列入禁书。(竺可桢《哥白尼》)
宣告 xuānɡào
多指官方或重要单位等郑重、公开向较大范围通告。也指正式告知某事物的某种情况。宾语常是小句或某些动词(以表示重大事物的居多),如“(国家)诞生、(计划)破产、(旧制度)灭亡、(敌人)失败、(我们)胜利”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它再次向全世界宣告:我们的祖国已经从百年的苦难中,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张泽石《战俘手记》)②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何虎生《中国新脑筋》)③这个决定只是宣告了一千多年来的科举制度的彻底破产。(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搬弄
搬弄 拨弄(播弄) 离间 调拨 调唆 挑拨 挑唆 43.0 102 动词 动词。在人们中间制造矛盾,使闹纠纷。都能用于个人之间。
搬弄 bānnònɡ
着重指以口舌造矛盾,乱传话,乱议论。常说“搬弄是非”。
例:①等到年事再长,万一堕入“长舌”型,则东家长,西家短,飞短流长,搬弄多少是非,惹出无数口舌。(梁实秋《女人》)②他不争名不争利,从不搬弄口舌制造是非。(梁晓声《疲惫的人》)③他自知理亏,臭名又传出去了,再要搬弄是非,也是自找无趣。(浩然《新媳妇》)
拨弄 bō·nònɡ
偶尔写做“播弄”。同“搬弄”,有时指挑动闹事,比“搬弄”程度重。也说“拨弄是非”。不常用。
例:①不听闲言,不传碎语,不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6年5月6日)②有些人闲得无聊,专爱打听小道消息,热衷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添油加醋,蜚短流长,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7年6月6日)③知道内情的人都说,村上那些拨弄是非的长舌妇,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瑞福祥《长舌妇——暗藏的杀手》)
离间 líjiàn
着重于使不团结,不和睦。还能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常说“离间计,挑拨离间”。
例:①平日你挑拨离间,弄得大伙儿不团结。(老舍《春华秋实》)②想是你等派人从他府中盗来,离间我们。(刘心武《贾元春之死》)③他和她的生活如也有第三者插入,哪怕离间出一丝一毫的缝隙,裂痕……他们才是真正的亲密无间。(陆星儿《一个和一个》)
调拨 tiáobō
同“挑拨”,不如“挑拨”常用。有时说“调拨离间”。
例:①你怎么公开调拨我跟老刘的关系啊?(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老同志)尽管品质不佳,但毕竟没做太出格的事儿,无非调拨离间,搬弄是非之类的小勾当。(梁晓声《冉之父》)③你们公司这样做,不是调拨我们家庭和睦关系吗?(险峰《再婚家庭》)
调唆 tiá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闹纠纷,干坏事。比“挑唆”少用。
例:①他呢,也不知是听了谁的调唆,还专会欺负我。(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②许景魁,你是念书的人,竟敢谋夺孀妇,调唆坏人图谋遗产。(吴越《济公全传》)③他在徐水大因村,调唆鬼子杀害那俩老百姓,就够死的条件啦!(冯志《敌后武工队》)
挑拨 tiǎobō
着重于使起争端,闹纠纷。还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比“调拨”常用。常说“挑拨离间”。
例:①(驻京使节和领事)向军阀推销军火,挑拨内战。(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②我只能认为你刚才那番话意在挑拨警民关系。(王朔《人莫予毒》)③他又说费小胡子挑拨他们甥舅间的感情。(茅盾《子夜》)
挑唆 tiǎ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使去闹纠纷,干坏事。比“调唆”常用。
例:①为了把萧后和韩昌这股政治合力拆开,削弱对方势力,他就挑唆少帝劝说公主嫁给韩昌。(《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②所以挑唆儿子去打;他知道儿子是石匠,打一回胜似别人打五回的。(老舍《柳家大院》)③小媳妇是受张二嫂的挑唆才想上吊。(老舍《柳家大院》)
拨弄
搬弄 拨弄(播弄) 离间 调拨 调唆 挑拨 挑唆 43.0 102 动词 动词。在人们中间制造矛盾,使闹纠纷。都能用于个人之间。
搬弄 bānnònɡ
着重指以口舌造矛盾,乱传话,乱议论。常说“搬弄是非”。
例:①等到年事再长,万一堕入“长舌”型,则东家长,西家短,飞短流长,搬弄多少是非,惹出无数口舌。(梁实秋《女人》)②他不争名不争利,从不搬弄口舌制造是非。(梁晓声《疲惫的人》)③他自知理亏,臭名又传出去了,再要搬弄是非,也是自找无趣。(浩然《新媳妇》)
拨弄 bō·nònɡ
偶尔写做“播弄”。同“搬弄”,有时指挑动闹事,比“搬弄”程度重。也说“拨弄是非”。不常用。
例:①不听闲言,不传碎语,不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6年5月6日)②有些人闲得无聊,专爱打听小道消息,热衷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添油加醋,蜚短流长,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7年6月6日)③知道内情的人都说,村上那些拨弄是非的长舌妇,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瑞福祥《长舌妇——暗藏的杀手》)
离间 líjiàn
着重于使不团结,不和睦。还能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常说“离间计,挑拨离间”。
例:①平日你挑拨离间,弄得大伙儿不团结。(老舍《春华秋实》)②想是你等派人从他府中盗来,离间我们。(刘心武《贾元春之死》)③他和她的生活如也有第三者插入,哪怕离间出一丝一毫的缝隙,裂痕……他们才是真正的亲密无间。(陆星儿《一个和一个》)
调拨 tiáobō
同“挑拨”,不如“挑拨”常用。有时说“调拨离间”。
例:①你怎么公开调拨我跟老刘的关系啊?(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老同志)尽管品质不佳,但毕竟没做太出格的事儿,无非调拨离间,搬弄是非之类的小勾当。(梁晓声《冉之父》)③你们公司这样做,不是调拨我们家庭和睦关系吗?(险峰《再婚家庭》)
调唆 tiá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闹纠纷,干坏事。比“挑唆”少用。
例:①他呢,也不知是听了谁的调唆,还专会欺负我。(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②许景魁,你是念书的人,竟敢谋夺孀妇,调唆坏人图谋遗产。(吴越《济公全传》)③他在徐水大因村,调唆鬼子杀害那俩老百姓,就够死的条件啦!(冯志《敌后武工队》)
挑拨 tiǎobō
着重于使起争端,闹纠纷。还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比“调拨”常用。常说“挑拨离间”。
例:①(驻京使节和领事)向军阀推销军火,挑拨内战。(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②我只能认为你刚才那番话意在挑拨警民关系。(王朔《人莫予毒》)③他又说费小胡子挑拨他们甥舅间的感情。(茅盾《子夜》)
挑唆 tiǎ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使去闹纠纷,干坏事。比“调唆”常用。
例:①为了把萧后和韩昌这股政治合力拆开,削弱对方势力,他就挑唆少帝劝说公主嫁给韩昌。(《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②所以挑唆儿子去打;他知道儿子是石匠,打一回胜似别人打五回的。(老舍《柳家大院》)③小媳妇是受张二嫂的挑唆才想上吊。(老舍《柳家大院》)
离间
搬弄 拨弄(播弄) 离间 调拨 调唆 挑拨 挑唆 43.0 102 动词 动词。在人们中间制造矛盾,使闹纠纷。都能用于个人之间。
搬弄 bānnònɡ
着重指以口舌造矛盾,乱传话,乱议论。常说“搬弄是非”。
例:①等到年事再长,万一堕入“长舌”型,则东家长,西家短,飞短流长,搬弄多少是非,惹出无数口舌。(梁实秋《女人》)②他不争名不争利,从不搬弄口舌制造是非。(梁晓声《疲惫的人》)③他自知理亏,臭名又传出去了,再要搬弄是非,也是自找无趣。(浩然《新媳妇》)
拨弄 bō·nònɡ
偶尔写做“播弄”。同“搬弄”,有时指挑动闹事,比“搬弄”程度重。也说“拨弄是非”。不常用。
例:①不听闲言,不传碎语,不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6年5月6日)②有些人闲得无聊,专爱打听小道消息,热衷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添油加醋,蜚短流长,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7年6月6日)③知道内情的人都说,村上那些拨弄是非的长舌妇,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瑞福祥《长舌妇——暗藏的杀手》)
离间 líjiàn
着重于使不团结,不和睦。还能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常说“离间计,挑拨离间”。
例:①平日你挑拨离间,弄得大伙儿不团结。(老舍《春华秋实》)②想是你等派人从他府中盗来,离间我们。(刘心武《贾元春之死》)③他和她的生活如也有第三者插入,哪怕离间出一丝一毫的缝隙,裂痕……他们才是真正的亲密无间。(陆星儿《一个和一个》)
调拨 tiáobō
同“挑拨”,不如“挑拨”常用。有时说“调拨离间”。
例:①你怎么公开调拨我跟老刘的关系啊?(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老同志)尽管品质不佳,但毕竟没做太出格的事儿,无非调拨离间,搬弄是非之类的小勾当。(梁晓声《冉之父》)③你们公司这样做,不是调拨我们家庭和睦关系吗?(险峰《再婚家庭》)
调唆 tiá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闹纠纷,干坏事。比“挑唆”少用。
例:①他呢,也不知是听了谁的调唆,还专会欺负我。(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②许景魁,你是念书的人,竟敢谋夺孀妇,调唆坏人图谋遗产。(吴越《济公全传》)③他在徐水大因村,调唆鬼子杀害那俩老百姓,就够死的条件啦!(冯志《敌后武工队》)
挑拨 tiǎobō
着重于使起争端,闹纠纷。还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比“调拨”常用。常说“挑拨离间”。
例:①(驻京使节和领事)向军阀推销军火,挑拨内战。(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②我只能认为你刚才那番话意在挑拨警民关系。(王朔《人莫予毒》)③他又说费小胡子挑拨他们甥舅间的感情。(茅盾《子夜》)
挑唆 tiǎ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使去闹纠纷,干坏事。比“调唆”常用。
例:①为了把萧后和韩昌这股政治合力拆开,削弱对方势力,他就挑唆少帝劝说公主嫁给韩昌。(《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②所以挑唆儿子去打;他知道儿子是石匠,打一回胜似别人打五回的。(老舍《柳家大院》)③小媳妇是受张二嫂的挑唆才想上吊。(老舍《柳家大院》)
调拨
搬弄 拨弄(播弄) 离间 调拨 调唆 挑拨 挑唆 43.0 102 动词 动词。在人们中间制造矛盾,使闹纠纷。都能用于个人之间。
搬弄 bānnònɡ
着重指以口舌造矛盾,乱传话,乱议论。常说“搬弄是非”。
例:①等到年事再长,万一堕入“长舌”型,则东家长,西家短,飞短流长,搬弄多少是非,惹出无数口舌。(梁实秋《女人》)②他不争名不争利,从不搬弄口舌制造是非。(梁晓声《疲惫的人》)③他自知理亏,臭名又传出去了,再要搬弄是非,也是自找无趣。(浩然《新媳妇》)
拨弄 bō·nònɡ
偶尔写做“播弄”。同“搬弄”,有时指挑动闹事,比“搬弄”程度重。也说“拨弄是非”。不常用。
例:①不听闲言,不传碎语,不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6年5月6日)②有些人闲得无聊,专爱打听小道消息,热衷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添油加醋,蜚短流长,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7年6月6日)③知道内情的人都说,村上那些拨弄是非的长舌妇,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瑞福祥《长舌妇——暗藏的杀手》)
离间 líjiàn
着重于使不团结,不和睦。还能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常说“离间计,挑拨离间”。
例:①平日你挑拨离间,弄得大伙儿不团结。(老舍《春华秋实》)②想是你等派人从他府中盗来,离间我们。(刘心武《贾元春之死》)③他和她的生活如也有第三者插入,哪怕离间出一丝一毫的缝隙,裂痕……他们才是真正的亲密无间。(陆星儿《一个和一个》)
调拨 tiáobō
同“挑拨”,不如“挑拨”常用。有时说“调拨离间”。
例:①你怎么公开调拨我跟老刘的关系啊?(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老同志)尽管品质不佳,但毕竟没做太出格的事儿,无非调拨离间,搬弄是非之类的小勾当。(梁晓声《冉之父》)③你们公司这样做,不是调拨我们家庭和睦关系吗?(险峰《再婚家庭》)
调唆 tiá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闹纠纷,干坏事。比“挑唆”少用。
例:①他呢,也不知是听了谁的调唆,还专会欺负我。(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②许景魁,你是念书的人,竟敢谋夺孀妇,调唆坏人图谋遗产。(吴越《济公全传》)③他在徐水大因村,调唆鬼子杀害那俩老百姓,就够死的条件啦!(冯志《敌后武工队》)
挑拨 tiǎobō
着重于使起争端,闹纠纷。还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比“调拨”常用。常说“挑拨离间”。
例:①(驻京使节和领事)向军阀推销军火,挑拨内战。(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②我只能认为你刚才那番话意在挑拨警民关系。(王朔《人莫予毒》)③他又说费小胡子挑拨他们甥舅间的感情。(茅盾《子夜》)
挑唆 tiǎ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使去闹纠纷,干坏事。比“调唆”常用。
例:①为了把萧后和韩昌这股政治合力拆开,削弱对方势力,他就挑唆少帝劝说公主嫁给韩昌。(《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②所以挑唆儿子去打;他知道儿子是石匠,打一回胜似别人打五回的。(老舍《柳家大院》)③小媳妇是受张二嫂的挑唆才想上吊。(老舍《柳家大院》)
调唆
搬弄 拨弄(播弄) 离间 调拨 调唆 挑拨 挑唆 43.0 102 动词 动词。在人们中间制造矛盾,使闹纠纷。都能用于个人之间。
搬弄 bānnònɡ
着重指以口舌造矛盾,乱传话,乱议论。常说“搬弄是非”。
例:①等到年事再长,万一堕入“长舌”型,则东家长,西家短,飞短流长,搬弄多少是非,惹出无数口舌。(梁实秋《女人》)②他不争名不争利,从不搬弄口舌制造是非。(梁晓声《疲惫的人》)③他自知理亏,臭名又传出去了,再要搬弄是非,也是自找无趣。(浩然《新媳妇》)
拨弄 bō·nònɡ
偶尔写做“播弄”。同“搬弄”,有时指挑动闹事,比“搬弄”程度重。也说“拨弄是非”。不常用。
例:①不听闲言,不传碎语,不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6年5月6日)②有些人闲得无聊,专爱打听小道消息,热衷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添油加醋,蜚短流长,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7年6月6日)③知道内情的人都说,村上那些拨弄是非的长舌妇,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瑞福祥《长舌妇——暗藏的杀手》)
离间 líjiàn
着重于使不团结,不和睦。还能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常说“离间计,挑拨离间”。
例:①平日你挑拨离间,弄得大伙儿不团结。(老舍《春华秋实》)②想是你等派人从他府中盗来,离间我们。(刘心武《贾元春之死》)③他和她的生活如也有第三者插入,哪怕离间出一丝一毫的缝隙,裂痕……他们才是真正的亲密无间。(陆星儿《一个和一个》)
调拨 tiáobō
同“挑拨”,不如“挑拨”常用。有时说“调拨离间”。
例:①你怎么公开调拨我跟老刘的关系啊?(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老同志)尽管品质不佳,但毕竟没做太出格的事儿,无非调拨离间,搬弄是非之类的小勾当。(梁晓声《冉之父》)③你们公司这样做,不是调拨我们家庭和睦关系吗?(险峰《再婚家庭》)
调唆 tiá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闹纠纷,干坏事。比“挑唆”少用。
例:①他呢,也不知是听了谁的调唆,还专会欺负我。(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②许景魁,你是念书的人,竟敢谋夺孀妇,调唆坏人图谋遗产。(吴越《济公全传》)③他在徐水大因村,调唆鬼子杀害那俩老百姓,就够死的条件啦!(冯志《敌后武工队》)
挑拨 tiǎobō
着重于使起争端,闹纠纷。还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比“调拨”常用。常说“挑拨离间”。
例:①(驻京使节和领事)向军阀推销军火,挑拨内战。(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②我只能认为你刚才那番话意在挑拨警民关系。(王朔《人莫予毒》)③他又说费小胡子挑拨他们甥舅间的感情。(茅盾《子夜》)
挑唆 tiǎ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使去闹纠纷,干坏事。比“调唆”常用。
例:①为了把萧后和韩昌这股政治合力拆开,削弱对方势力,他就挑唆少帝劝说公主嫁给韩昌。(《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②所以挑唆儿子去打;他知道儿子是石匠,打一回胜似别人打五回的。(老舍《柳家大院》)③小媳妇是受张二嫂的挑唆才想上吊。(老舍《柳家大院》)
挑拨
搬弄 拨弄(播弄) 离间 调拨 调唆 挑拨 挑唆 43.0 102 动词 动词。在人们中间制造矛盾,使闹纠纷。都能用于个人之间。
搬弄 bānnònɡ
着重指以口舌造矛盾,乱传话,乱议论。常说“搬弄是非”。
例:①等到年事再长,万一堕入“长舌”型,则东家长,西家短,飞短流长,搬弄多少是非,惹出无数口舌。(梁实秋《女人》)②他不争名不争利,从不搬弄口舌制造是非。(梁晓声《疲惫的人》)③他自知理亏,臭名又传出去了,再要搬弄是非,也是自找无趣。(浩然《新媳妇》)
拨弄 bō·nònɡ
偶尔写做“播弄”。同“搬弄”,有时指挑动闹事,比“搬弄”程度重。也说“拨弄是非”。不常用。
例:①不听闲言,不传碎语,不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6年5月6日)②有些人闲得无聊,专爱打听小道消息,热衷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添油加醋,蜚短流长,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7年6月6日)③知道内情的人都说,村上那些拨弄是非的长舌妇,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瑞福祥《长舌妇——暗藏的杀手》)
离间 líjiàn
着重于使不团结,不和睦。还能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常说“离间计,挑拨离间”。
例:①平日你挑拨离间,弄得大伙儿不团结。(老舍《春华秋实》)②想是你等派人从他府中盗来,离间我们。(刘心武《贾元春之死》)③他和她的生活如也有第三者插入,哪怕离间出一丝一毫的缝隙,裂痕……他们才是真正的亲密无间。(陆星儿《一个和一个》)
调拨 tiáobō
同“挑拨”,不如“挑拨”常用。有时说“调拨离间”。
例:①你怎么公开调拨我跟老刘的关系啊?(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老同志)尽管品质不佳,但毕竟没做太出格的事儿,无非调拨离间,搬弄是非之类的小勾当。(梁晓声《冉之父》)③你们公司这样做,不是调拨我们家庭和睦关系吗?(险峰《再婚家庭》)
调唆 tiá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闹纠纷,干坏事。比“挑唆”少用。
例:①他呢,也不知是听了谁的调唆,还专会欺负我。(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②许景魁,你是念书的人,竟敢谋夺孀妇,调唆坏人图谋遗产。(吴越《济公全传》)③他在徐水大因村,调唆鬼子杀害那俩老百姓,就够死的条件啦!(冯志《敌后武工队》)
挑拨 tiǎobō
着重于使起争端,闹纠纷。还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比“调拨”常用。常说“挑拨离间”。
例:①(驻京使节和领事)向军阀推销军火,挑拨内战。(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②我只能认为你刚才那番话意在挑拨警民关系。(王朔《人莫予毒》)③他又说费小胡子挑拨他们甥舅间的感情。(茅盾《子夜》)
挑唆 tiǎ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使去闹纠纷,干坏事。比“调唆”常用。
例:①为了把萧后和韩昌这股政治合力拆开,削弱对方势力,他就挑唆少帝劝说公主嫁给韩昌。(《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②所以挑唆儿子去打;他知道儿子是石匠,打一回胜似别人打五回的。(老舍《柳家大院》)③小媳妇是受张二嫂的挑唆才想上吊。(老舍《柳家大院》)
挑唆
搬弄 拨弄(播弄) 离间 调拨 调唆 挑拨 挑唆 43.0 102 动词 动词。在人们中间制造矛盾,使闹纠纷。都能用于个人之间。
搬弄 bānnònɡ
着重指以口舌造矛盾,乱传话,乱议论。常说“搬弄是非”。
例:①等到年事再长,万一堕入“长舌”型,则东家长,西家短,飞短流长,搬弄多少是非,惹出无数口舌。(梁实秋《女人》)②他不争名不争利,从不搬弄口舌制造是非。(梁晓声《疲惫的人》)③他自知理亏,臭名又传出去了,再要搬弄是非,也是自找无趣。(浩然《新媳妇》)
拨弄 bō·nònɡ
偶尔写做“播弄”。同“搬弄”,有时指挑动闹事,比“搬弄”程度重。也说“拨弄是非”。不常用。
例:①不听闲言,不传碎语,不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6年5月6日)②有些人闲得无聊,专爱打听小道消息,热衷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添油加醋,蜚短流长,拨弄是非。(《人民日报》1997年6月6日)③知道内情的人都说,村上那些拨弄是非的长舌妇,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瑞福祥《长舌妇——暗藏的杀手》)
离间 líjiàn
着重于使不团结,不和睦。还能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常说“离间计,挑拨离间”。
例:①平日你挑拨离间,弄得大伙儿不团结。(老舍《春华秋实》)②想是你等派人从他府中盗来,离间我们。(刘心武《贾元春之死》)③他和她的生活如也有第三者插入,哪怕离间出一丝一毫的缝隙,裂痕……他们才是真正的亲密无间。(陆星儿《一个和一个》)
调拨 tiáobō
同“挑拨”,不如“挑拨”常用。有时说“调拨离间”。
例:①你怎么公开调拨我跟老刘的关系啊?(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老同志)尽管品质不佳,但毕竟没做太出格的事儿,无非调拨离间,搬弄是非之类的小勾当。(梁晓声《冉之父》)③你们公司这样做,不是调拨我们家庭和睦关系吗?(险峰《再婚家庭》)
调唆 tiá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闹纠纷,干坏事。比“挑唆”少用。
例:①他呢,也不知是听了谁的调唆,还专会欺负我。(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②许景魁,你是念书的人,竟敢谋夺孀妇,调唆坏人图谋遗产。(吴越《济公全传》)③他在徐水大因村,调唆鬼子杀害那俩老百姓,就够死的条件啦!(冯志《敌后武工队》)
挑拨 tiǎobō
着重于使起争端,闹纠纷。还用于群体之间,国家之间。比“调拨”常用。常说“挑拨离间”。
例:①(驻京使节和领事)向军阀推销军火,挑拨内战。(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②我只能认为你刚才那番话意在挑拨警民关系。(王朔《人莫予毒》)③他又说费小胡子挑拨他们甥舅间的感情。(茅盾《子夜》)
挑唆 tiǎo·suō
着重于唆使行动,使去闹纠纷,干坏事。比“调唆”常用。
例:①为了把萧后和韩昌这股政治合力拆开,削弱对方势力,他就挑唆少帝劝说公主嫁给韩昌。(《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②所以挑唆儿子去打;他知道儿子是石匠,打一回胜似别人打五回的。(老舍《柳家大院》)③小媳妇是受张二嫂的挑唆才想上吊。(老舍《柳家大院》)
办法
办法 措施 44.0 102 名词 名词。处理事情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办法 bànfǎ
是泛指,多用于一般事情,有时用于重大事情(例③)。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们的猪喂得好,主要就是采用了科学办法。(马烽《韩梅梅》)②除开分数,对于林中鸣,我看还要采取个别帮助的办法。(周立波《调皮角色》)③我看,情形没有什么变化,还按照你昨天决定的办法打吧。(姚雪垠《李自成》)
措施 cuòshī
指针对某种情况或重大事情而采取的办法。较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公文、政论语体。
例:①我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先摆事实,让他看看没有锅驼机行不行?(马烽《太阳刚刚出山》)②采取这些技术措施以后,主席台上发出的音波,多余的能完全吸走,不产生回声。(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③如果名是符合于实际需要的话,那孔子的正名就成为既能做又能做得到的合理措施了。(匡亚明《孔子评传》)
措施
办法 措施 44.0 102 名词 名词。处理事情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办法 bànfǎ
是泛指,多用于一般事情,有时用于重大事情(例③)。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们的猪喂得好,主要就是采用了科学办法。(马烽《韩梅梅》)②除开分数,对于林中鸣,我看还要采取个别帮助的办法。(周立波《调皮角色》)③我看,情形没有什么变化,还按照你昨天决定的办法打吧。(姚雪垠《李自成》)
措施 cuòshī
指针对某种情况或重大事情而采取的办法。较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公文、政论语体。
例:①我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先摆事实,让他看看没有锅驼机行不行?(马烽《太阳刚刚出山》)②采取这些技术措施以后,主席台上发出的音波,多余的能完全吸走,不产生回声。(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③如果名是符合于实际需要的话,那孔子的正名就成为既能做又能做得到的合理措施了。(匡亚明《孔子评传》)
伴随
伴随 伴同 陪伴 陪同 随同 45.0 102 动词 动词。跟着主要当事者一起(活动)。
伴随 bànsuí
强调跟随。可用于事物跟事物,人跟事物,人跟人。
例:①每一个重大的革命潮流,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运动。(柯灵《水流千里归大海》)②书伴随我渡过十年的孤独之夜。(南强《幸运》)③他的妻子……好像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他。(王瑞芸《戈登医生》)
伴同 bàntónɡ
强调同在一起(活动)。使用范围同“伴随”,只是少用。
例:①眼前碧江(指清江)沉月影,南曲伴同清风来。(《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9日)②潮湿与寒冷将伴同他们度过漫漫长夜。(徐一朋《错觉》)③一大批6岁至8岁的儿童在父母伴同下来赴会。(《北京晚报》1997年6月6日)
陪伴 péibàn
强调做伴。使用范围比“伴随、伴同”窄,一般用于人,后面常跟名词(多是表人的),不常跟动词。而“伴随”等则不限。
例:①大舅妈表示不肯走,要在这儿陪伴着产妇。(老舍《正红旗下》)②时光飞逝,《农村经济》版转瞬间陪伴读者朋友走过了一年。(《人民日报》1996年1月8日)③(蝴蝶飞到)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新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叶圣陶《一生》)
陪同 péitónɡ
义同“伴同”,但常用,且多用于人,多用在正式场合,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位法国民俗文化协会联合会的主席一直陪同我们国家民委文化代表团。(《人民日报》1996年1月13日)②我抱着聊且一试的态度,在这年春天某日由林丁陪同去拜望他。(贺宜《追念陈鹤琴老师》)③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随同 suítónɡ
义同“伴随、伴同”。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人,少用于事物(例③)。
例:①她随同我们一道去西安。(丁玲《风雨中忆萧红》)②我提出杨柳也随同一起前往。(谈歌等《意外》)③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沈从文《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
伴同
伴随 伴同 陪伴 陪同 随同 45.0 102 动词 动词。跟着主要当事者一起(活动)。
伴随 bànsuí
强调跟随。可用于事物跟事物,人跟事物,人跟人。
例:①每一个重大的革命潮流,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运动。(柯灵《水流千里归大海》)②书伴随我渡过十年的孤独之夜。(南强《幸运》)③他的妻子……好像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他。(王瑞芸《戈登医生》)
伴同 bàntónɡ
强调同在一起(活动)。使用范围同“伴随”,只是少用。
例:①眼前碧江(指清江)沉月影,南曲伴同清风来。(《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9日)②潮湿与寒冷将伴同他们度过漫漫长夜。(徐一朋《错觉》)③一大批6岁至8岁的儿童在父母伴同下来赴会。(《北京晚报》1997年6月6日)
陪伴 péibàn
强调做伴。使用范围比“伴随、伴同”窄,一般用于人,后面常跟名词(多是表人的),不常跟动词。而“伴随”等则不限。
例:①大舅妈表示不肯走,要在这儿陪伴着产妇。(老舍《正红旗下》)②时光飞逝,《农村经济》版转瞬间陪伴读者朋友走过了一年。(《人民日报》1996年1月8日)③(蝴蝶飞到)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新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叶圣陶《一生》)
陪同 péitónɡ
义同“伴同”,但常用,且多用于人,多用在正式场合,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位法国民俗文化协会联合会的主席一直陪同我们国家民委文化代表团。(《人民日报》1996年1月13日)②我抱着聊且一试的态度,在这年春天某日由林丁陪同去拜望他。(贺宜《追念陈鹤琴老师》)③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随同 suítónɡ
义同“伴随、伴同”。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人,少用于事物(例③)。
例:①她随同我们一道去西安。(丁玲《风雨中忆萧红》)②我提出杨柳也随同一起前往。(谈歌等《意外》)③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沈从文《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
陪伴
伴随 伴同 陪伴 陪同 随同 45.0 102 动词 动词。跟着主要当事者一起(活动)。
伴随 bànsuí
强调跟随。可用于事物跟事物,人跟事物,人跟人。
例:①每一个重大的革命潮流,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运动。(柯灵《水流千里归大海》)②书伴随我渡过十年的孤独之夜。(南强《幸运》)③他的妻子……好像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他。(王瑞芸《戈登医生》)
伴同 bàntónɡ
强调同在一起(活动)。使用范围同“伴随”,只是少用。
例:①眼前碧江(指清江)沉月影,南曲伴同清风来。(《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9日)②潮湿与寒冷将伴同他们度过漫漫长夜。(徐一朋《错觉》)③一大批6岁至8岁的儿童在父母伴同下来赴会。(《北京晚报》1997年6月6日)
陪伴 péibàn
强调做伴。使用范围比“伴随、伴同”窄,一般用于人,后面常跟名词(多是表人的),不常跟动词。而“伴随”等则不限。
例:①大舅妈表示不肯走,要在这儿陪伴着产妇。(老舍《正红旗下》)②时光飞逝,《农村经济》版转瞬间陪伴读者朋友走过了一年。(《人民日报》1996年1月8日)③(蝴蝶飞到)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新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叶圣陶《一生》)
陪同 péitónɡ
义同“伴同”,但常用,且多用于人,多用在正式场合,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位法国民俗文化协会联合会的主席一直陪同我们国家民委文化代表团。(《人民日报》1996年1月13日)②我抱着聊且一试的态度,在这年春天某日由林丁陪同去拜望他。(贺宜《追念陈鹤琴老师》)③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随同 suítónɡ
义同“伴随、伴同”。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人,少用于事物(例③)。
例:①她随同我们一道去西安。(丁玲《风雨中忆萧红》)②我提出杨柳也随同一起前往。(谈歌等《意外》)③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沈从文《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
陪同
伴随 伴同 陪伴 陪同 随同 45.0 102 动词 动词。跟着主要当事者一起(活动)。
伴随 bànsuí
强调跟随。可用于事物跟事物,人跟事物,人跟人。
例:①每一个重大的革命潮流,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运动。(柯灵《水流千里归大海》)②书伴随我渡过十年的孤独之夜。(南强《幸运》)③他的妻子……好像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他。(王瑞芸《戈登医生》)
伴同 bàntónɡ
强调同在一起(活动)。使用范围同“伴随”,只是少用。
例:①眼前碧江(指清江)沉月影,南曲伴同清风来。(《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9日)②潮湿与寒冷将伴同他们度过漫漫长夜。(徐一朋《错觉》)③一大批6岁至8岁的儿童在父母伴同下来赴会。(《北京晚报》1997年6月6日)
陪伴 péibàn
强调做伴。使用范围比“伴随、伴同”窄,一般用于人,后面常跟名词(多是表人的),不常跟动词。而“伴随”等则不限。
例:①大舅妈表示不肯走,要在这儿陪伴着产妇。(老舍《正红旗下》)②时光飞逝,《农村经济》版转瞬间陪伴读者朋友走过了一年。(《人民日报》1996年1月8日)③(蝴蝶飞到)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新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叶圣陶《一生》)
陪同 péitónɡ
义同“伴同”,但常用,且多用于人,多用在正式场合,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位法国民俗文化协会联合会的主席一直陪同我们国家民委文化代表团。(《人民日报》1996年1月13日)②我抱着聊且一试的态度,在这年春天某日由林丁陪同去拜望他。(贺宜《追念陈鹤琴老师》)③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随同 suítónɡ
义同“伴随、伴同”。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人,少用于事物(例③)。
例:①她随同我们一道去西安。(丁玲《风雨中忆萧红》)②我提出杨柳也随同一起前往。(谈歌等《意外》)③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沈从文《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
随同
伴随 伴同 陪伴 陪同 随同 45.0 102 动词 动词。跟着主要当事者一起(活动)。
伴随 bànsuí
强调跟随。可用于事物跟事物,人跟事物,人跟人。
例:①每一个重大的革命潮流,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运动。(柯灵《水流千里归大海》)②书伴随我渡过十年的孤独之夜。(南强《幸运》)③他的妻子……好像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他。(王瑞芸《戈登医生》)
伴同 bàntónɡ
强调同在一起(活动)。使用范围同“伴随”,只是少用。
例:①眼前碧江(指清江)沉月影,南曲伴同清风来。(《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9日)②潮湿与寒冷将伴同他们度过漫漫长夜。(徐一朋《错觉》)③一大批6岁至8岁的儿童在父母伴同下来赴会。(《北京晚报》1997年6月6日)
陪伴 péibàn
强调做伴。使用范围比“伴随、伴同”窄,一般用于人,后面常跟名词(多是表人的),不常跟动词。而“伴随”等则不限。
例:①大舅妈表示不肯走,要在这儿陪伴着产妇。(老舍《正红旗下》)②时光飞逝,《农村经济》版转瞬间陪伴读者朋友走过了一年。(《人民日报》1996年1月8日)③(蝴蝶飞到)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新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叶圣陶《一生》)
陪同 péitónɡ
义同“伴同”,但常用,且多用于人,多用在正式场合,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位法国民俗文化协会联合会的主席一直陪同我们国家民委文化代表团。(《人民日报》1996年1月13日)②我抱着聊且一试的态度,在这年春天某日由林丁陪同去拜望他。(贺宜《追念陈鹤琴老师》)③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随同 suítónɡ
义同“伴随、伴同”。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人,少用于事物(例③)。
例:①她随同我们一道去西安。(丁玲《风雨中忆萧红》)②我提出杨柳也随同一起前往。(谈歌等《意外》)③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沈从文《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
帮派
帮派 宗派 46.0 102 名词 名词。为私利而结成的集团。
帮派 bānɡpài
为政治或经济目的而结成的帮伙。贬义词。能构成“帮派思想,帮派人物,帮派头头,帮派体系,帮派活动,组织帮派,结成帮派,拉帮派,拉帮结派”等词语。
例:①他又一次声泪俱下地出现在群众大会上,愤怒地控诉帮派分子对他的残酷迫害。(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②酷吏制抑此扬彼,形成帮派。(郑重等《大明宫词》)③你对红喜帮派如此豢养,日后必定招致灭顶之灾。(曹桂林《偷渡客》)④当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两大帮派、盐派和水手派曾联手合作,设下埋伏……(李弘《棋盘主义》)
宗派 zōnɡpài
除包括政治派别外,还包括经济、学术、宗教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派别或集团。原不含贬义,现多带贬义。可以构成“宗派主义,宗派主义者,宗派斗争,宗派情绪,宗派活动,宗派组织,闹宗派”等词语。
例:①宗派是形成团结班子的绝症,要杜绝一切可能产生宗派的因素。(张海棠等《21世纪你应该关注的中国人》)②他对于华工之间宗派纠纷,从不参与,如果请他调解,他却一定尽心。(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④北平的卖粽子的有好几个宗派:“稻香村”卖的广东粽子,个儿大,馅儿种类多,价钱贵。(老舍《四世同堂》)
宗派
帮派 宗派 46.0 102 名词 名词。为私利而结成的集团。
帮派 bānɡpài
为政治或经济目的而结成的帮伙。贬义词。能构成“帮派思想,帮派人物,帮派头头,帮派体系,帮派活动,组织帮派,结成帮派,拉帮派,拉帮结派”等词语。
例:①他又一次声泪俱下地出现在群众大会上,愤怒地控诉帮派分子对他的残酷迫害。(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②酷吏制抑此扬彼,形成帮派。(郑重等《大明宫词》)③你对红喜帮派如此豢养,日后必定招致灭顶之灾。(曹桂林《偷渡客》)④当东南沿海势力最大的两大帮派、盐派和水手派曾联手合作,设下埋伏……(李弘《棋盘主义》)
宗派 zōnɡpài
除包括政治派别外,还包括经济、学术、宗教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派别或集团。原不含贬义,现多带贬义。可以构成“宗派主义,宗派主义者,宗派斗争,宗派情绪,宗派活动,宗派组织,闹宗派”等词语。
例:①宗派是形成团结班子的绝症,要杜绝一切可能产生宗派的因素。(张海棠等《21世纪你应该关注的中国人》)②他对于华工之间宗派纠纷,从不参与,如果请他调解,他却一定尽心。(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④北平的卖粽子的有好几个宗派:“稻香村”卖的广东粽子,个儿大,馅儿种类多,价钱贵。(老舍《四世同堂》)
流派 派别 派系 宗派 868.0 102 名词 名词。同一组织内部形成的不同分支团体。
流派 liúpài
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学术界、文艺界。①“格式塔”……也有人称这个学派为“完形心理学”,它是西方心理学中主要流派之一。(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 ②要鼓励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探索。(曾卓《文学长短录》)
派别 pàibié
使用范围广,多用于学术界、宗教界、文艺界、政治界和其他团体。
例:①根据同一原始事实人们可以形成不同的历史观点,甚至构成完全不同的史学派别。(刘心武《七舅舅》) ②南宋、金时期,国家南北分裂,道教内部也形成很多派别。(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③你喜欢什么派别的文学?(白薇《我投到文学圈里的初衷(二)》) ④这时朝廷中的文臣已经分裂为若干派别,彼此间无数的旧恨新仇需要清算,激烈的争论则常常肇始于微不足道的衅隙。(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派系 pàixì
使用范围很窄,多用于政党、军政集团。
例:①党内派系斗争日益明朗化了。(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②这些部队派系复杂,究竟听调不听调,实在连陶峙岳也作不了主。(陈少校《逐鹿陕川康》) ③没过多久,第一次北伐失败,国民军内部士气涣散,分崩离析,派系倾轧厉害。(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宗派 zōnɡpài
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宗教界、政治界、学术界。有时带贬义(例②),可以说“宗派主义”。
例:①佛教一切不同的宗派的教义和修行,都是试图对菩提有所贡献。(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②我高焕章不是那种不顾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的官!拉小圈子,搞宗派啊,这不是我高焕章干的事!(关仁山《风暴潮》) ③编选此书,意在“尝鼎一脔,窥豹一斑”,以见宋诗宗派。(《中国大百科全书·〈宋诗别裁集〉》)
帮凶
帮凶 鹰犬 爪牙 走狗 走卒 47.0 102 名词 名词。帮助主子作恶的人。
帮凶 bānɡxiōnɡ
着重指帮助行凶这一特征。范围较大,可以指罪大恶极的作恶的人(例①②),也可以指帮助行为不轨或不端的人(例③)。比“鹰犬”等都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他们甘愿认贼作父,充当洋人的奴才甚至帮凶和打手,帮助洋人欺凌践踏自己的同胞。(郑其葆《醒狮》)②咱们重庆工人,不能拿自己清白的手,去给反动派当帮凶!(罗广斌等《红岩》)③实话跟你说吧,打你的是俺三哥,那个帮凶是俺的男朋友。(关仁山《风暴潮》)
鹰犬 yīnɡquǎn
着重指像猎鹰猎犬那样被驱使,并为之奔走的帮凶。有形象色彩。范围较小,多指罪大恶极的帮凶,少指一般的小帮凶。比“帮凶”等少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清政府……充当“列强”的“鹰犬”。(《人民日报》1996年5月16日)②他也是个欺压百姓的朝廷鹰犬。(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③他们将这大的城中,布满了铁骑和鹰犬。(台静农《春夜的幽灵》)
爪牙 zhǎoyá
着重指像猛禽尖爪和猛兽利牙一样的帮凶。有形象色彩。跟“鹰犬”的范围相当,较常用,多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中国大百科全书·厂卫》)②当时的杨庆山乃重庆城一霸,手下的爪牙无孔不入,威风凛凛。(王雄《传世古》)③(当家的姨太太)不到一年,就把公馆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一班人全都收拾得服服帖帖,还收买了好几个心腹爪牙。(吴越《江南浪子》)
走狗 zǒuɡǒu
本指猎狗,今比喻像狗一样的帮凶。含蔑视意。有形象色彩。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他家豢养着很多看家护院的走狗,不但抢钱,而且劫人。(曲波《林海雪原》)②他的怒火冒起三丈,狠狠地踢了死走狗几脚,咬着牙骂:“畜生!”(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白强举起小竹刀,向着得意洋洋的细毛砍去:“妈的,汉奸、走狗。”(曾卓《小鲁宾逊的一天》)
走卒 zǒuzú
本指差役,今转指供主人驱使的帮凶。贬义比“走狗”轻。多用于书面语。常说“贩夫走卒”,旧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例:①女皇心中自然一片明镜,或许她对从前的那些走卒一向是视为狗犬的。(苏童《后宫》)②(她)以高息为诱饵,金钱铺路,走卒开道。(关仁山《风暴潮》)③这一带又多是贩夫走卒下榻之地,房钱饭钱都便宜。(邓友梅《烟壶》)
鹰犬
帮凶 鹰犬 爪牙 走狗 走卒 47.0 102 名词 名词。帮助主子作恶的人。
帮凶 bānɡxiōnɡ
着重指帮助行凶这一特征。范围较大,可以指罪大恶极的作恶的人(例①②),也可以指帮助行为不轨或不端的人(例③)。比“鹰犬”等都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他们甘愿认贼作父,充当洋人的奴才甚至帮凶和打手,帮助洋人欺凌践踏自己的同胞。(郑其葆《醒狮》)②咱们重庆工人,不能拿自己清白的手,去给反动派当帮凶!(罗广斌等《红岩》)③实话跟你说吧,打你的是俺三哥,那个帮凶是俺的男朋友。(关仁山《风暴潮》)
鹰犬 yīnɡquǎn
着重指像猎鹰猎犬那样被驱使,并为之奔走的帮凶。有形象色彩。范围较小,多指罪大恶极的帮凶,少指一般的小帮凶。比“帮凶”等少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清政府……充当“列强”的“鹰犬”。(《人民日报》1996年5月16日)②他也是个欺压百姓的朝廷鹰犬。(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③他们将这大的城中,布满了铁骑和鹰犬。(台静农《春夜的幽灵》)
爪牙 zhǎoyá
着重指像猛禽尖爪和猛兽利牙一样的帮凶。有形象色彩。跟“鹰犬”的范围相当,较常用,多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中国大百科全书·厂卫》)②当时的杨庆山乃重庆城一霸,手下的爪牙无孔不入,威风凛凛。(王雄《传世古》)③(当家的姨太太)不到一年,就把公馆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一班人全都收拾得服服帖帖,还收买了好几个心腹爪牙。(吴越《江南浪子》)
走狗 zǒuɡǒu
本指猎狗,今比喻像狗一样的帮凶。含蔑视意。有形象色彩。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他家豢养着很多看家护院的走狗,不但抢钱,而且劫人。(曲波《林海雪原》)②他的怒火冒起三丈,狠狠地踢了死走狗几脚,咬着牙骂:“畜生!”(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白强举起小竹刀,向着得意洋洋的细毛砍去:“妈的,汉奸、走狗。”(曾卓《小鲁宾逊的一天》)
走卒 zǒuzú
本指差役,今转指供主人驱使的帮凶。贬义比“走狗”轻。多用于书面语。常说“贩夫走卒”,旧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例:①女皇心中自然一片明镜,或许她对从前的那些走卒一向是视为狗犬的。(苏童《后宫》)②(她)以高息为诱饵,金钱铺路,走卒开道。(关仁山《风暴潮》)③这一带又多是贩夫走卒下榻之地,房钱饭钱都便宜。(邓友梅《烟壶》)
爪牙
帮凶 鹰犬 爪牙 走狗 走卒 47.0 102 名词 名词。帮助主子作恶的人。
帮凶 bānɡxiōnɡ
着重指帮助行凶这一特征。范围较大,可以指罪大恶极的作恶的人(例①②),也可以指帮助行为不轨或不端的人(例③)。比“鹰犬”等都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他们甘愿认贼作父,充当洋人的奴才甚至帮凶和打手,帮助洋人欺凌践踏自己的同胞。(郑其葆《醒狮》)②咱们重庆工人,不能拿自己清白的手,去给反动派当帮凶!(罗广斌等《红岩》)③实话跟你说吧,打你的是俺三哥,那个帮凶是俺的男朋友。(关仁山《风暴潮》)
鹰犬 yīnɡquǎn
着重指像猎鹰猎犬那样被驱使,并为之奔走的帮凶。有形象色彩。范围较小,多指罪大恶极的帮凶,少指一般的小帮凶。比“帮凶”等少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清政府……充当“列强”的“鹰犬”。(《人民日报》1996年5月16日)②他也是个欺压百姓的朝廷鹰犬。(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③他们将这大的城中,布满了铁骑和鹰犬。(台静农《春夜的幽灵》)
爪牙 zhǎoyá
着重指像猛禽尖爪和猛兽利牙一样的帮凶。有形象色彩。跟“鹰犬”的范围相当,较常用,多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中国大百科全书·厂卫》)②当时的杨庆山乃重庆城一霸,手下的爪牙无孔不入,威风凛凛。(王雄《传世古》)③(当家的姨太太)不到一年,就把公馆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一班人全都收拾得服服帖帖,还收买了好几个心腹爪牙。(吴越《江南浪子》)
走狗 zǒuɡǒu
本指猎狗,今比喻像狗一样的帮凶。含蔑视意。有形象色彩。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他家豢养着很多看家护院的走狗,不但抢钱,而且劫人。(曲波《林海雪原》)②他的怒火冒起三丈,狠狠地踢了死走狗几脚,咬着牙骂:“畜生!”(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白强举起小竹刀,向着得意洋洋的细毛砍去:“妈的,汉奸、走狗。”(曾卓《小鲁宾逊的一天》)
走卒 zǒuzú
本指差役,今转指供主人驱使的帮凶。贬义比“走狗”轻。多用于书面语。常说“贩夫走卒”,旧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例:①女皇心中自然一片明镜,或许她对从前的那些走卒一向是视为狗犬的。(苏童《后宫》)②(她)以高息为诱饵,金钱铺路,走卒开道。(关仁山《风暴潮》)③这一带又多是贩夫走卒下榻之地,房钱饭钱都便宜。(邓友梅《烟壶》)
走狗
帮凶 鹰犬 爪牙 走狗 走卒 47.0 102 名词 名词。帮助主子作恶的人。
帮凶 bānɡxiōnɡ
着重指帮助行凶这一特征。范围较大,可以指罪大恶极的作恶的人(例①②),也可以指帮助行为不轨或不端的人(例③)。比“鹰犬”等都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他们甘愿认贼作父,充当洋人的奴才甚至帮凶和打手,帮助洋人欺凌践踏自己的同胞。(郑其葆《醒狮》)②咱们重庆工人,不能拿自己清白的手,去给反动派当帮凶!(罗广斌等《红岩》)③实话跟你说吧,打你的是俺三哥,那个帮凶是俺的男朋友。(关仁山《风暴潮》)
鹰犬 yīnɡquǎn
着重指像猎鹰猎犬那样被驱使,并为之奔走的帮凶。有形象色彩。范围较小,多指罪大恶极的帮凶,少指一般的小帮凶。比“帮凶”等少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清政府……充当“列强”的“鹰犬”。(《人民日报》1996年5月16日)②他也是个欺压百姓的朝廷鹰犬。(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③他们将这大的城中,布满了铁骑和鹰犬。(台静农《春夜的幽灵》)
爪牙 zhǎoyá
着重指像猛禽尖爪和猛兽利牙一样的帮凶。有形象色彩。跟“鹰犬”的范围相当,较常用,多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中国大百科全书·厂卫》)②当时的杨庆山乃重庆城一霸,手下的爪牙无孔不入,威风凛凛。(王雄《传世古》)③(当家的姨太太)不到一年,就把公馆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一班人全都收拾得服服帖帖,还收买了好几个心腹爪牙。(吴越《江南浪子》)
走狗 zǒuɡǒu
本指猎狗,今比喻像狗一样的帮凶。含蔑视意。有形象色彩。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他家豢养着很多看家护院的走狗,不但抢钱,而且劫人。(曲波《林海雪原》)②他的怒火冒起三丈,狠狠地踢了死走狗几脚,咬着牙骂:“畜生!”(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白强举起小竹刀,向着得意洋洋的细毛砍去:“妈的,汉奸、走狗。”(曾卓《小鲁宾逊的一天》)
走卒 zǒuzú
本指差役,今转指供主人驱使的帮凶。贬义比“走狗”轻。多用于书面语。常说“贩夫走卒”,旧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例:①女皇心中自然一片明镜,或许她对从前的那些走卒一向是视为狗犬的。(苏童《后宫》)②(她)以高息为诱饵,金钱铺路,走卒开道。(关仁山《风暴潮》)③这一带又多是贩夫走卒下榻之地,房钱饭钱都便宜。(邓友梅《烟壶》)
走卒
帮凶 鹰犬 爪牙 走狗 走卒 47.0 102 名词 名词。帮助主子作恶的人。
帮凶 bānɡxiōnɡ
着重指帮助行凶这一特征。范围较大,可以指罪大恶极的作恶的人(例①②),也可以指帮助行为不轨或不端的人(例③)。比“鹰犬”等都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他们甘愿认贼作父,充当洋人的奴才甚至帮凶和打手,帮助洋人欺凌践踏自己的同胞。(郑其葆《醒狮》)②咱们重庆工人,不能拿自己清白的手,去给反动派当帮凶!(罗广斌等《红岩》)③实话跟你说吧,打你的是俺三哥,那个帮凶是俺的男朋友。(关仁山《风暴潮》)
鹰犬 yīnɡquǎn
着重指像猎鹰猎犬那样被驱使,并为之奔走的帮凶。有形象色彩。范围较小,多指罪大恶极的帮凶,少指一般的小帮凶。比“帮凶”等少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清政府……充当“列强”的“鹰犬”。(《人民日报》1996年5月16日)②他也是个欺压百姓的朝廷鹰犬。(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③他们将这大的城中,布满了铁骑和鹰犬。(台静农《春夜的幽灵》)
爪牙 zhǎoyá
着重指像猛禽尖爪和猛兽利牙一样的帮凶。有形象色彩。跟“鹰犬”的范围相当,较常用,多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中国大百科全书·厂卫》)②当时的杨庆山乃重庆城一霸,手下的爪牙无孔不入,威风凛凛。(王雄《传世古》)③(当家的姨太太)不到一年,就把公馆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一班人全都收拾得服服帖帖,还收买了好几个心腹爪牙。(吴越《江南浪子》)
走狗 zǒuɡǒu
本指猎狗,今比喻像狗一样的帮凶。含蔑视意。有形象色彩。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他家豢养着很多看家护院的走狗,不但抢钱,而且劫人。(曲波《林海雪原》)②他的怒火冒起三丈,狠狠地踢了死走狗几脚,咬着牙骂:“畜生!”(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白强举起小竹刀,向着得意洋洋的细毛砍去:“妈的,汉奸、走狗。”(曾卓《小鲁宾逊的一天》)
走卒 zǒuzú
本指差役,今转指供主人驱使的帮凶。贬义比“走狗”轻。多用于书面语。常说“贩夫走卒”,旧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例:①女皇心中自然一片明镜,或许她对从前的那些走卒一向是视为狗犬的。(苏童《后宫》)②(她)以高息为诱饵,金钱铺路,走卒开道。(关仁山《风暴潮》)③这一带又多是贩夫走卒下榻之地,房钱饭钱都便宜。(邓友梅《烟壶》)
帮助
帮助 协助 48.0 102 动词 动词。支持别人。
帮助 bānɡzhù
从人力、物力或精神上支持别人达到目的。帮助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有时帮助者为主,被帮助者为辅(例③)。
例:①小坡忽然跑到厨房,想帮助母亲干点儿事。(老舍《小坡的生日》)②这些新材料的发现,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吴道子。(郁风《画圣与画风演变》)③我想大白天里,有太阳能帮助我肩背暖和。(沈从文《一天》)
协助 xiézhù
强调从旁相助,以被协助者为主。
例:①城内,每条胡同都设了正副里长,协助着军警维持治安。(老舍《四世同堂》)②在一个事务众多的国家中,君主也需要知识分子来协助处理事务。(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局里要求我们厂协助破案。(方方《埋伏》)
协助
帮助 协助 48.0 102 动词 动词。支持别人。
帮助 bānɡzhù
从人力、物力或精神上支持别人达到目的。帮助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有时帮助者为主,被帮助者为辅(例③)。
例:①小坡忽然跑到厨房,想帮助母亲干点儿事。(老舍《小坡的生日》)②这些新材料的发现,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吴道子。(郁风《画圣与画风演变》)③我想大白天里,有太阳能帮助我肩背暖和。(沈从文《一天》)
协助 xiézhù
强调从旁相助,以被协助者为主。
例:①城内,每条胡同都设了正副里长,协助着军警维持治安。(老舍《四世同堂》)②在一个事务众多的国家中,君主也需要知识分子来协助处理事务。(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局里要求我们厂协助破案。(方方《埋伏》)
辅助 协助 488.0 102 动词 动词。从旁帮助完成工作。
辅助 fǔzhù
多强调辅导,被辅助者能力不够或不高,辅助者给以智力或力量帮助,促使被辅助者自己更好地工作或学习。有时强调从旁给以适当帮助(例③)。
例:①全体朝臣思虑不周,不能辅助太平公主清明朝政。(郑重等《大明宫词》)②(诸葛亮)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和事《处世36计》)③史迪威在步校高级班学习一年毕业后,便担任了辅助校长工作的助理执行官。(张文苑《史迪威》)
还有形容词义:辅助性的,非主要的,如“~力量,~工作,~教材,~人员”等。这跟“协助”的区别较明显。
协助 xiézhù
强调协同,被协助者力量不足,协助者给以各种可能的帮助,并配合着一起工作。常用于人、集体、社会、国家。如“协助总理做外交工作,协助主治医师动手术”。
例:①在一个事务众多的国家中,君主也需要知识分子来协助处理事务。(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总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块儿协助您整理验方儿,总结您行医的宝贵经验。(陈建功等《皇城根》)③局里要求我们厂协助破案。(方方《埋伏》)
榜样
榜样 标兵 模范 49.0 102 名词 名词。值得学习仿效的人。
榜样 bǎnɡyànɡ
泛指可仿效的人,有时也用于单位或事物。多指好的,有时指坏的(例③)。
例:①您是老师傅,得给大家作个好榜样啊!(老舍《春华秋实》)②旧枝断折的地方往往跟着发出更茂密的新芽来,这正是老树的榜样。(吴伯箫《微雨宿渑池》)③不仅他对我绝了望,而且成都的亲戚们还常常拿我来做坏子弟的榜样,叫年轻人不要学我。(巴金《做大哥的人》)④鲁国是周公之后,诸侯礼仪的榜样,可如今被大夫专权,太不像话。(冯向光《三晋春秋》)
标兵 biāobīnɡ
专指作为某种范围标志的、可以作为好榜样的人,有时也用于集体、单位。
例:①她是我们医院的护士标兵。(梁晓声《冉之父》)②那一年全年级评出三个学习标兵,每门功课都要在九十分以上,她就是其中的一个。(陈晓春《世纪末的爱情》)③在北国鹤城齐齐哈尔,工商银行铁东支行是黑龙江省和全国工行系统的文明标兵。(《人民日报》1996年1月7日)
模范 mófàn
着重指标准的、起示范作用的榜样,用于人。
例:①我在招待所时常会见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老舍《西望长安》)②这期间我两次被评为模范。(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你们记者爱写大人物、英雄模范。(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还有形容词义: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如“~事迹,~人物,~地执行,~地遵守”。这跟“榜样、标兵”有区别。
标兵
榜样 标兵 模范 49.0 102 名词 名词。值得学习仿效的人。
榜样 bǎnɡyànɡ
泛指可仿效的人,有时也用于单位或事物。多指好的,有时指坏的(例③)。
例:①您是老师傅,得给大家作个好榜样啊!(老舍《春华秋实》)②旧枝断折的地方往往跟着发出更茂密的新芽来,这正是老树的榜样。(吴伯箫《微雨宿渑池》)③不仅他对我绝了望,而且成都的亲戚们还常常拿我来做坏子弟的榜样,叫年轻人不要学我。(巴金《做大哥的人》)④鲁国是周公之后,诸侯礼仪的榜样,可如今被大夫专权,太不像话。(冯向光《三晋春秋》)
标兵 biāobīnɡ
专指作为某种范围标志的、可以作为好榜样的人,有时也用于集体、单位。
例:①她是我们医院的护士标兵。(梁晓声《冉之父》)②那一年全年级评出三个学习标兵,每门功课都要在九十分以上,她就是其中的一个。(陈晓春《世纪末的爱情》)③在北国鹤城齐齐哈尔,工商银行铁东支行是黑龙江省和全国工行系统的文明标兵。(《人民日报》1996年1月7日)
模范 mófàn
着重指标准的、起示范作用的榜样,用于人。
例:①我在招待所时常会见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老舍《西望长安》)②这期间我两次被评为模范。(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你们记者爱写大人物、英雄模范。(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还有形容词义: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如“~事迹,~人物,~地执行,~地遵守”。这跟“榜样、标兵”有区别。
模范
榜样 标兵 模范 49.0 102 名词 名词。值得学习仿效的人。
榜样 bǎnɡyànɡ
泛指可仿效的人,有时也用于单位或事物。多指好的,有时指坏的(例③)。
例:①您是老师傅,得给大家作个好榜样啊!(老舍《春华秋实》)②旧枝断折的地方往往跟着发出更茂密的新芽来,这正是老树的榜样。(吴伯箫《微雨宿渑池》)③不仅他对我绝了望,而且成都的亲戚们还常常拿我来做坏子弟的榜样,叫年轻人不要学我。(巴金《做大哥的人》)④鲁国是周公之后,诸侯礼仪的榜样,可如今被大夫专权,太不像话。(冯向光《三晋春秋》)
标兵 biāobīnɡ
专指作为某种范围标志的、可以作为好榜样的人,有时也用于集体、单位。
例:①她是我们医院的护士标兵。(梁晓声《冉之父》)②那一年全年级评出三个学习标兵,每门功课都要在九十分以上,她就是其中的一个。(陈晓春《世纪末的爱情》)③在北国鹤城齐齐哈尔,工商银行铁东支行是黑龙江省和全国工行系统的文明标兵。(《人民日报》1996年1月7日)
模范 mófàn
着重指标准的、起示范作用的榜样,用于人。
例:①我在招待所时常会见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老舍《西望长安》)②这期间我两次被评为模范。(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你们记者爱写大人物、英雄模范。(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还有形容词义: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如“~事迹,~人物,~地执行,~地遵守”。这跟“榜样、标兵”有区别。
包含
包含 包涵 包括 包罗 50.0 102 动词 动词。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
包含 bāohán
着重指“内里含有”。着眼于事物的内在关系。对象常是抽象的事物。
例:①在一个社会机体内,可能包含同时并存的各种类型的生产关系。(匡亚明《孔子评传》)②这些曲谱里面一定有不少的宝贵的遗产被包含着的。(郭沫若《吊星海》)③画蛋、练功这样的事情,应该包含在艺术工作者整整的一生中。(秦牧《画蛋·练功》)
包涵 bāohán
包含。这一意义,现在不用,以前用过。
例:①包涵在神话里的那些想象是有趣的,生动的。(唐弢《鲁迅的故事》)②(这些风俗)所包涵的家庭生活的观念和我们的大不相同。(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③孔子思想中所包涵的人类智慧的积极成果,终将得到合理的发扬光大。(匡亚明《孔子评传》)
“包涵”现在读 bāo·hɑn, 只用于“请人原谅”,例:①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闭一眼就过去了。(老舍《茶馆》)②还请将军体谅我的苦衷,多多~。(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包括 bāokuò
着重指“总括”。着眼在数量、范围上列举各部分或其中一部分。对象是具体的及抽象的事物。
例:①亲戚、朋友,没有不喜欢她的,包括着我的姑母。(老舍《正红旗下》)②高尚的情操包括对人生的理解,对未来的向往,对社会的责任感。(叶圣陶《给少年儿童写东西》)③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冰心《小橘灯》)
包罗 bāoluó
着重指网罗很多或一切,着眼于广大的范围、众多的事物。常说成“包罗无遗,包罗万象”。
例:①这一本包罗万象、光彩夺目的计划,不但总结了过去六年间的成就,它还绘出了未来幸福生活的蓝图。(巴金《大欢乐的日子》)②(阿根廷)在布城的街道上几乎包罗了欧洲古今各种建筑风格,很难看到两座外形完全相同的楼宇。(《人民日报》1998年8月2日)③《神曲》包罗了中世纪的社会的政治的现象。(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
包涵
包含 包涵 包括 包罗 50.0 102 动词 动词。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
包含 bāohán
着重指“内里含有”。着眼于事物的内在关系。对象常是抽象的事物。
例:①在一个社会机体内,可能包含同时并存的各种类型的生产关系。(匡亚明《孔子评传》)②这些曲谱里面一定有不少的宝贵的遗产被包含着的。(郭沫若《吊星海》)③画蛋、练功这样的事情,应该包含在艺术工作者整整的一生中。(秦牧《画蛋·练功》)
包涵 bāohán
包含。这一意义,现在不用,以前用过。
例:①包涵在神话里的那些想象是有趣的,生动的。(唐弢《鲁迅的故事》)②(这些风俗)所包涵的家庭生活的观念和我们的大不相同。(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③孔子思想中所包涵的人类智慧的积极成果,终将得到合理的发扬光大。(匡亚明《孔子评传》)
“包涵”现在读 bāo·hɑn, 只用于“请人原谅”,例:①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闭一眼就过去了。(老舍《茶馆》)②还请将军体谅我的苦衷,多多~。(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包括 bāokuò
着重指“总括”。着眼在数量、范围上列举各部分或其中一部分。对象是具体的及抽象的事物。
例:①亲戚、朋友,没有不喜欢她的,包括着我的姑母。(老舍《正红旗下》)②高尚的情操包括对人生的理解,对未来的向往,对社会的责任感。(叶圣陶《给少年儿童写东西》)③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冰心《小橘灯》)
包罗 bāoluó
着重指网罗很多或一切,着眼于广大的范围、众多的事物。常说成“包罗无遗,包罗万象”。
例:①这一本包罗万象、光彩夺目的计划,不但总结了过去六年间的成就,它还绘出了未来幸福生活的蓝图。(巴金《大欢乐的日子》)②(阿根廷)在布城的街道上几乎包罗了欧洲古今各种建筑风格,很难看到两座外形完全相同的楼宇。(《人民日报》1998年8月2日)③《神曲》包罗了中世纪的社会的政治的现象。(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
包括
包含 包涵 包括 包罗 50.0 102 动词 动词。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
包含 bāohán
着重指“内里含有”。着眼于事物的内在关系。对象常是抽象的事物。
例:①在一个社会机体内,可能包含同时并存的各种类型的生产关系。(匡亚明《孔子评传》)②这些曲谱里面一定有不少的宝贵的遗产被包含着的。(郭沫若《吊星海》)③画蛋、练功这样的事情,应该包含在艺术工作者整整的一生中。(秦牧《画蛋·练功》)
包涵 bāohán
包含。这一意义,现在不用,以前用过。
例:①包涵在神话里的那些想象是有趣的,生动的。(唐弢《鲁迅的故事》)②(这些风俗)所包涵的家庭生活的观念和我们的大不相同。(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③孔子思想中所包涵的人类智慧的积极成果,终将得到合理的发扬光大。(匡亚明《孔子评传》)
“包涵”现在读 bāo·hɑn, 只用于“请人原谅”,例:①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闭一眼就过去了。(老舍《茶馆》)②还请将军体谅我的苦衷,多多~。(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包括 bāokuò
着重指“总括”。着眼在数量、范围上列举各部分或其中一部分。对象是具体的及抽象的事物。
例:①亲戚、朋友,没有不喜欢她的,包括着我的姑母。(老舍《正红旗下》)②高尚的情操包括对人生的理解,对未来的向往,对社会的责任感。(叶圣陶《给少年儿童写东西》)③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冰心《小橘灯》)
包罗 bāoluó
着重指网罗很多或一切,着眼于广大的范围、众多的事物。常说成“包罗无遗,包罗万象”。
例:①这一本包罗万象、光彩夺目的计划,不但总结了过去六年间的成就,它还绘出了未来幸福生活的蓝图。(巴金《大欢乐的日子》)②(阿根廷)在布城的街道上几乎包罗了欧洲古今各种建筑风格,很难看到两座外形完全相同的楼宇。(《人民日报》1998年8月2日)③《神曲》包罗了中世纪的社会的政治的现象。(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
包罗
包含 包涵 包括 包罗 50.0 102 动词 动词。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
包含 bāohán
着重指“内里含有”。着眼于事物的内在关系。对象常是抽象的事物。
例:①在一个社会机体内,可能包含同时并存的各种类型的生产关系。(匡亚明《孔子评传》)②这些曲谱里面一定有不少的宝贵的遗产被包含着的。(郭沫若《吊星海》)③画蛋、练功这样的事情,应该包含在艺术工作者整整的一生中。(秦牧《画蛋·练功》)
包涵 bāohán
包含。这一意义,现在不用,以前用过。
例:①包涵在神话里的那些想象是有趣的,生动的。(唐弢《鲁迅的故事》)②(这些风俗)所包涵的家庭生活的观念和我们的大不相同。(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③孔子思想中所包涵的人类智慧的积极成果,终将得到合理的发扬光大。(匡亚明《孔子评传》)
“包涵”现在读 bāo·hɑn, 只用于“请人原谅”,例:①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闭一眼就过去了。(老舍《茶馆》)②还请将军体谅我的苦衷,多多~。(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包括 bāokuò
着重指“总括”。着眼在数量、范围上列举各部分或其中一部分。对象是具体的及抽象的事物。
例:①亲戚、朋友,没有不喜欢她的,包括着我的姑母。(老舍《正红旗下》)②高尚的情操包括对人生的理解,对未来的向往,对社会的责任感。(叶圣陶《给少年儿童写东西》)③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冰心《小橘灯》)
包罗 bāoluó
着重指网罗很多或一切,着眼于广大的范围、众多的事物。常说成“包罗无遗,包罗万象”。
例:①这一本包罗万象、光彩夺目的计划,不但总结了过去六年间的成就,它还绘出了未来幸福生活的蓝图。(巴金《大欢乐的日子》)②(阿根廷)在布城的街道上几乎包罗了欧洲古今各种建筑风格,很难看到两座外形完全相同的楼宇。(《人民日报》1998年8月2日)③《神曲》包罗了中世纪的社会的政治的现象。(茅盾《世界文学名著杂谈》)
宝贵
宝贵 珍贵 5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价值大,如珍宝一样贵重。都能形容某些具体的和抽象的事物,如书籍、资料、古画、礼物、纪念品、生命、时间、友谊、经验等。
宝贵 bǎoɡuì
词义特征是贵重,价值极大。因此,“宝贵的贡献、宝贵的理想、宝贵的人生”等强调价值大时,不宜用“珍贵”。更宜形容一些抽象的事物,如经验、知识、见解、启示、贡献、理想、思想、精神、品质、道德、风尚、追求、人生、遗产、财富等。比“珍贵”较多地用为动词(例③)。
例:①理想永远是宝贵的。(老舍《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②这些曲谱里面一定有不少的宝贵的遗产被包含着的。(郭沫若《吊星海》)③我可以说我们比谁都更爱和平,更宝贵和平,更需要和平。(巴金《给西方作家的公开信》)
珍贵 zhēnɡuì
词义特征是稀有的,珍奇,珍异。珍本、珍珠、珍禽都是罕见的、稀有的。形容具体的东西居多。偶尔活用为动词。如“必须珍贵时间”。
例:①这个纪念室里还有一部分珍贵的陈列品。(巴金《印象·感想·回忆》)②(孔子)以仁为标志的人本哲学思想体系,包含了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的珍贵因素。(匡亚明《孔子评传》)③我们在吃到好吃的珍贵东西的时候,常常舍不得一口咽下去,而喜欢咀嚼寻味。(秦牧《叠句的魅力》)
珍贵
宝贵 珍贵 5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价值大,如珍宝一样贵重。都能形容某些具体的和抽象的事物,如书籍、资料、古画、礼物、纪念品、生命、时间、友谊、经验等。
宝贵 bǎoɡuì
词义特征是贵重,价值极大。因此,“宝贵的贡献、宝贵的理想、宝贵的人生”等强调价值大时,不宜用“珍贵”。更宜形容一些抽象的事物,如经验、知识、见解、启示、贡献、理想、思想、精神、品质、道德、风尚、追求、人生、遗产、财富等。比“珍贵”较多地用为动词(例③)。
例:①理想永远是宝贵的。(老舍《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②这些曲谱里面一定有不少的宝贵的遗产被包含着的。(郭沫若《吊星海》)③我可以说我们比谁都更爱和平,更宝贵和平,更需要和平。(巴金《给西方作家的公开信》)
珍贵 zhēnɡuì
词义特征是稀有的,珍奇,珍异。珍本、珍珠、珍禽都是罕见的、稀有的。形容具体的东西居多。偶尔活用为动词。如“必须珍贵时间”。
例:①这个纪念室里还有一部分珍贵的陈列品。(巴金《印象·感想·回忆》)②(孔子)以仁为标志的人本哲学思想体系,包含了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的珍贵因素。(匡亚明《孔子评传》)③我们在吃到好吃的珍贵东西的时候,常常舍不得一口咽下去,而喜欢咀嚼寻味。(秦牧《叠句的魅力》)
保持
保持 维持 52.0 102 动词 动词。使事物继续存在下去,保住不变。
保持 bǎochí
着重指使持续不变,时间延续较长。对象是事物的状况和人的活动,如水土、水平、传统、身份、荣誉、作风、习惯、生命、警惕、联系等。
例:①虽然如此,我还是保持我的作风,只是自己惭愧写得不到家。(张爱玲《自己的文章》)②开头我对他保持着警惕,枪口一直没离开过他。(马烽《难忘的人》)③队伍的负责人应当和客人推定的代表保持密切联系。(茅盾《过封锁线》)
维持 wéichí
着重指有一定限度地或暂时地维护,使不改变原样和现状。对象多是人的活动秩序、现状、生活、生命、治安等。
例:①下一辈的连维持自己生活的能力也没有。(巴金《谈〈家〉》)②老太太颤巍巍的喘息着,继续维持着她的寿命。(林徽因《九十九度中》)③有一个八路军领导的游击队开到灵泉沟一带来,维持住地方治安。(赵树理《灵泉洞》)
维持
保持 维持 52.0 102 动词 动词。使事物继续存在下去,保住不变。
保持 bǎochí
着重指使持续不变,时间延续较长。对象是事物的状况和人的活动,如水土、水平、传统、身份、荣誉、作风、习惯、生命、警惕、联系等。
例:①虽然如此,我还是保持我的作风,只是自己惭愧写得不到家。(张爱玲《自己的文章》)②开头我对他保持着警惕,枪口一直没离开过他。(马烽《难忘的人》)③队伍的负责人应当和客人推定的代表保持密切联系。(茅盾《过封锁线》)
维持 wéichí
着重指有一定限度地或暂时地维护,使不改变原样和现状。对象多是人的活动秩序、现状、生活、生命、治安等。
例:①下一辈的连维持自己生活的能力也没有。(巴金《谈〈家〉》)②老太太颤巍巍的喘息着,继续维持着她的寿命。(林徽因《九十九度中》)③有一个八路军领导的游击队开到灵泉沟一带来,维持住地方治安。(赵树理《灵泉洞》)
保存
保存 保留 53.0 102 动词 动词。存留下来,使不改变。有时可换用,如“李白的诗保存/保留下来的有九百多首,这座城市还保存/保留着一些古代建筑”。
保存 bǎocún
着重于“存”,跟“亡”或“无”相对,使继续存在,使不失去。
例:①新的旅馆、学校……保存了建筑的民族风格。(老舍《北京》)②至于高甲戏保存的民间乐曲遗产显然也很丰富。(邓拓《高甲戏的艺术特色》)③我的拙劣的笔写不出英雄气概和英雄事迹,我把它们全保存在我的心里。(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保留 bǎoliú
着重于“留”,跟“去”相对,不去掉,使不离开原体。
例:①这次重印时保留原来第二讲至第六讲的习题。(吕叔湘等《语法修辞讲话·再版序言》)②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朱自清《论雅俗共赏》)③他们珍重地保留着祖国的传统文化。(冰心《祖国母亲的心》)
还有二义:(一)暂时搁置,如“不同意见暂时~,下次再讨论”。(二)不公开拿出来,如“老师毫无~地教学生”。这跟“保存”有区别。
保留
保存 保留 53.0 102 动词 动词。存留下来,使不改变。有时可换用,如“李白的诗保存/保留下来的有九百多首,这座城市还保存/保留着一些古代建筑”。
保存 bǎocún
着重于“存”,跟“亡”或“无”相对,使继续存在,使不失去。
例:①新的旅馆、学校……保存了建筑的民族风格。(老舍《北京》)②至于高甲戏保存的民间乐曲遗产显然也很丰富。(邓拓《高甲戏的艺术特色》)③我的拙劣的笔写不出英雄气概和英雄事迹,我把它们全保存在我的心里。(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保留 bǎoliú
着重于“留”,跟“去”相对,不去掉,使不离开原体。
例:①这次重印时保留原来第二讲至第六讲的习题。(吕叔湘等《语法修辞讲话·再版序言》)②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朱自清《论雅俗共赏》)③他们珍重地保留着祖国的传统文化。(冰心《祖国母亲的心》)
还有二义:(一)暂时搁置,如“不同意见暂时~,下次再讨论”。(二)不公开拿出来,如“老师毫无~地教学生”。这跟“保存”有区别。
保护
保护 保卫 捍卫 54.0 102 动词 动词。护卫着,看守住,使不受伤害。
保护 bǎohù
着重于“护”:妥善护卫、照顾,使不受损伤。手段不一定是用武力。对象多是人、生物或一些事物。
例:①他背着枪保护我们。(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②螽斯色绿,易受单梗树叶的保护,鸣声又相当轻微,骤然看去,简直就像贼害禾稻的蚱蜢。(唐弢《以虫鸣秋》)③遇到心爱的书,总得先把它保护好,然后才看着舒适放心。(孙犁《装书小记》)
保卫 bǎowèi
着重于“卫”:尽力防守住,使得到安全,不受侵犯。手段多指用武力或强大的力量。对象多是地方、资源、重大的抽象的事物,或者是重要人物、众人。
例:①(齐白石)为了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还养了几只鸽子,精心观察,以便绘画和平鸽。(老舍《白石夫子千古》)②他是为了保卫咱国家啊。(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的确有不少的英雄为了保卫下一代流尽了他们的血。(巴金《寄朝鲜某地》)
捍卫 hànwèi
着重于“捍”:用强大力量抵御各种外来势力,确保安全,比“保卫”词义重。色彩较庄重。对象多是重大事物,也可以是民族、伟人等。
例:①后期墨家精通“辩”的方法,为澄清和捍卫墨家的哲学立场做了很多工作。(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你们不仅捍卫了自己的民族独立,也捍卫了中国的安全。(魏巍《东方》)③(长城)这不仅是捍卫过我们民族的古垒,也是人类历史上绝世的创造之一。(杨朔《秋风萧瑟》)
保卫
保护 保卫 捍卫 54.0 102 动词 动词。护卫着,看守住,使不受伤害。
保护 bǎohù
着重于“护”:妥善护卫、照顾,使不受损伤。手段不一定是用武力。对象多是人、生物或一些事物。
例:①他背着枪保护我们。(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②螽斯色绿,易受单梗树叶的保护,鸣声又相当轻微,骤然看去,简直就像贼害禾稻的蚱蜢。(唐弢《以虫鸣秋》)③遇到心爱的书,总得先把它保护好,然后才看着舒适放心。(孙犁《装书小记》)
保卫 bǎowèi
着重于“卫”:尽力防守住,使得到安全,不受侵犯。手段多指用武力或强大的力量。对象多是地方、资源、重大的抽象的事物,或者是重要人物、众人。
例:①(齐白石)为了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还养了几只鸽子,精心观察,以便绘画和平鸽。(老舍《白石夫子千古》)②他是为了保卫咱国家啊。(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的确有不少的英雄为了保卫下一代流尽了他们的血。(巴金《寄朝鲜某地》)
捍卫 hànwèi
着重于“捍”:用强大力量抵御各种外来势力,确保安全,比“保卫”词义重。色彩较庄重。对象多是重大事物,也可以是民族、伟人等。
例:①后期墨家精通“辩”的方法,为澄清和捍卫墨家的哲学立场做了很多工作。(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你们不仅捍卫了自己的民族独立,也捍卫了中国的安全。(魏巍《东方》)③(长城)这不仅是捍卫过我们民族的古垒,也是人类历史上绝世的创造之一。(杨朔《秋风萧瑟》)
捍卫
保护 保卫 捍卫 54.0 102 动词 动词。护卫着,看守住,使不受伤害。
保护 bǎohù
着重于“护”:妥善护卫、照顾,使不受损伤。手段不一定是用武力。对象多是人、生物或一些事物。
例:①他背着枪保护我们。(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②螽斯色绿,易受单梗树叶的保护,鸣声又相当轻微,骤然看去,简直就像贼害禾稻的蚱蜢。(唐弢《以虫鸣秋》)③遇到心爱的书,总得先把它保护好,然后才看着舒适放心。(孙犁《装书小记》)
保卫 bǎowèi
着重于“卫”:尽力防守住,使得到安全,不受侵犯。手段多指用武力或强大的力量。对象多是地方、资源、重大的抽象的事物,或者是重要人物、众人。
例:①(齐白石)为了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还养了几只鸽子,精心观察,以便绘画和平鸽。(老舍《白石夫子千古》)②他是为了保卫咱国家啊。(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的确有不少的英雄为了保卫下一代流尽了他们的血。(巴金《寄朝鲜某地》)
捍卫 hànwèi
着重于“捍”:用强大力量抵御各种外来势力,确保安全,比“保卫”词义重。色彩较庄重。对象多是重大事物,也可以是民族、伟人等。
例:①后期墨家精通“辩”的方法,为澄清和捍卫墨家的哲学立场做了很多工作。(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你们不仅捍卫了自己的民族独立,也捍卫了中国的安全。(魏巍《东方》)③(长城)这不仅是捍卫过我们民族的古垒,也是人类历史上绝世的创造之一。(杨朔《秋风萧瑟》)
保暖
保暖 保温 55.0 102 动词 动词。保持温度。都可以说“保暖/保温瓶,保暖/保温杯,保暖/保温设备,保暖/保温材料,保暖/保温层”等。
保暖 bǎonuǎn
多着眼于有温暖的感觉,如“保暖服,保暖内衣”。常用于人或动物。有时着重于防止外寒入侵。
例:①为了保暖,衣服腰身裁剪得极紧。(高阳《红顶商人》)②他的鼓凳里装着棉絮,酒壶裹在棉絮里,可以保暖,斟出来的两碗黄酒,热气腾腾。(丰子恺《吃酒》)③冻伤病人应尽快撤离寒冷环境,给以热饮、患部保暖。(《中国大百科全书·冻伤》)
保温 bǎowēn
泛指保持一定的温度,可高可低,如“电饭锅有保温作用,积雪可以保温保墒”。常说“保温瓶,保温杯,保温车,建筑保温”等。有时着重于防止内部热量散出去。
例:①茶壶套——没有热水瓶的时代,瓷壶里沏上茶,放进茶壶套里,可以保温五六个小时。(吴越《海上花列车》)②棉纤维具有吸湿、保温、通气性能好等优点。(《中国大百科全书·棉》)③铁路货车是用于载运货物的车辆,包括……保温车和冷藏车等。(同上《铁路车辆》)
保温
保暖 保温 55.0 102 动词 动词。保持温度。都可以说“保暖/保温瓶,保暖/保温杯,保暖/保温设备,保暖/保温材料,保暖/保温层”等。
保暖 bǎonuǎn
多着眼于有温暖的感觉,如“保暖服,保暖内衣”。常用于人或动物。有时着重于防止外寒入侵。
例:①为了保暖,衣服腰身裁剪得极紧。(高阳《红顶商人》)②他的鼓凳里装着棉絮,酒壶裹在棉絮里,可以保暖,斟出来的两碗黄酒,热气腾腾。(丰子恺《吃酒》)③冻伤病人应尽快撤离寒冷环境,给以热饮、患部保暖。(《中国大百科全书·冻伤》)
保温 bǎowēn
泛指保持一定的温度,可高可低,如“电饭锅有保温作用,积雪可以保温保墒”。常说“保温瓶,保温杯,保温车,建筑保温”等。有时着重于防止内部热量散出去。
例:①茶壶套——没有热水瓶的时代,瓷壶里沏上茶,放进茶壶套里,可以保温五六个小时。(吴越《海上花列车》)②棉纤维具有吸湿、保温、通气性能好等优点。(《中国大百科全书·棉》)③铁路货车是用于载运货物的车辆,包括……保温车和冷藏车等。(同上《铁路车辆》)
保障
保障 保证 56.0 102 动词 (一)动词。确保。有时可换用,如“用自己的生命保障/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二)名词。起确保作用的事物。
保障 bǎozhànɡ
(一)做动词时,除了可以用于“确保”义(例①)以外,最常见的是用于“保护”义(例②)。对象多是现存的,宾语不常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或小句(例①),而常是名词及其短语,如“生命、成果、财产、民主、利益、权利”等(例②)。(二)做名词时,有形象色彩,指像屏障一样的起保护作用的东西(例③)。
例:①这种立场和志愿便足以保障着他有成为人民艺术家的资格。(郭沫若《吊星海》)②雇用了经济人和律师来保障我们的利益。(钱钟书《灵感》)③有千万个像你这样的健康的和平战士……祖国的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才有了保障。(巴金《向朝鲜战地的朋友们告别》)
保证 bǎozhènɡ
(一)做动词时,除了用于“确保”义(例①)以外,还常用于“担保做到”义(例②)。对象多不是现存的,宾语不常是名词(如“时间、质量”)及其短语(例①),而常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例②),或小句。(二)做名词时,指起担保作用的条件(例③)。
例:①这里,一个迫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保证科研时间。(《人民日报》1977年9月25日)②有人有家伙,我们的粮食保证丢不了!(赵树理《灵泉洞》)③设若空有一套仁义礼智的讲章,而没有热血去作保证,文化便是虚伪,人们便只是一群会摹仿的猴子。(老舍《蜕》)
保证
保障 保证 56.0 102 动词 (一)动词。确保。有时可换用,如“用自己的生命保障/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二)名词。起确保作用的事物。
保障 bǎozhànɡ
(一)做动词时,除了可以用于“确保”义(例①)以外,最常见的是用于“保护”义(例②)。对象多是现存的,宾语不常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或小句(例①),而常是名词及其短语,如“生命、成果、财产、民主、利益、权利”等(例②)。(二)做名词时,有形象色彩,指像屏障一样的起保护作用的东西(例③)。
例:①这种立场和志愿便足以保障着他有成为人民艺术家的资格。(郭沫若《吊星海》)②雇用了经济人和律师来保障我们的利益。(钱钟书《灵感》)③有千万个像你这样的健康的和平战士……祖国的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才有了保障。(巴金《向朝鲜战地的朋友们告别》)
保证 bǎozhènɡ
(一)做动词时,除了用于“确保”义(例①)以外,还常用于“担保做到”义(例②)。对象多不是现存的,宾语不常是名词(如“时间、质量”)及其短语(例①),而常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例②),或小句。(二)做名词时,指起担保作用的条件(例③)。
例:①这里,一个迫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保证科研时间。(《人民日报》1977年9月25日)②有人有家伙,我们的粮食保证丢不了!(赵树理《灵泉洞》)③设若空有一套仁义礼智的讲章,而没有热血去作保证,文化便是虚伪,人们便只是一群会摹仿的猴子。(老舍《蜕》)
饱满
饱满 丰满 5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充实、充足、足够。都能用于粮食、作品、形象等。
饱满 bǎomǎn
多侧重于内里充实。使用范围广。常用于具体的东西,如谷粒、果实,脸颊、胸脯、肌肉,形象、构图、笔墨等,也常用于抽象的事物,如精神、精力、感情、情绪等。有时形容风力等(例②)。
例:①饱满的前额承着烛火发亮。(叶圣陶《倪焕之》)②大家情绪饱满,而且还互相打趣。(沙汀《青坡》)③风力饱满,船就像生了翅膀一样呵!(郭沫若《郑成功》)
丰满 fēnɡmǎn
多侧重于形容外观。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具体东西,常形容人体胖得匀称好看(例②),有时形容鸟的羽毛齐全好看(例③)。
例:①人物的形象丰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人民日报》1996年1月14日)②村西头半山坡上一座院落的大门里走出来一位体格丰满的姑娘。(赵树理《三里湾》)③(一双燕子)露出长着丰满的浅黄色毛的颈子,望着窗外。(周立波《张满贞》)
丰满
饱满 丰满 5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充实、充足、足够。都能用于粮食、作品、形象等。
饱满 bǎomǎn
多侧重于内里充实。使用范围广。常用于具体的东西,如谷粒、果实,脸颊、胸脯、肌肉,形象、构图、笔墨等,也常用于抽象的事物,如精神、精力、感情、情绪等。有时形容风力等(例②)。
例:①饱满的前额承着烛火发亮。(叶圣陶《倪焕之》)②大家情绪饱满,而且还互相打趣。(沙汀《青坡》)③风力饱满,船就像生了翅膀一样呵!(郭沫若《郑成功》)
丰满 fēnɡmǎn
多侧重于形容外观。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具体东西,常形容人体胖得匀称好看(例②),有时形容鸟的羽毛齐全好看(例③)。
例:①人物的形象丰满,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人民日报》1996年1月14日)②村西头半山坡上一座院落的大门里走出来一位体格丰满的姑娘。(赵树理《三里湾》)③(一双燕子)露出长着丰满的浅黄色毛的颈子,望着窗外。(周立波《张满贞》)
抱负
抱负 理想 志向 58.0 102 名词 名词。对未来的意愿和决心。都可以跟“崇高、高尚、非凡、伟大、宏伟、远大、有、怀有、实现”等词语搭配。褒义词。
抱负 bàofù
着重指大而远的。适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个人。还可以跟“施展”搭配,而“理想、志向”不常这么用。
例:①一九三八年,蔡希陶买下黑龙潭紧邻的这一块地,他是有远见,有抱负的。(徐迟《生命之树常绿》)②敬轩在十三家头领中是一个有抱负也有作为的人,一向痛恨贪官污吏,痛恨朝廷,三年前同咱们一道焚烧了凤阳皇陵。(姚雪垠《李自成》)③我们再看在他手下任要职的一批汉人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他们都有扶助明主的抱负。(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理想 lǐxiǎnɡ
泛指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可远可近,可大可小。适用范围较广,除了用于个人,还可以用于集体、组织、国家、社会、民族等。还能跟“追求、向往、憧憬、充满”等搭配,而“抱负、志向”不常这么用。
例:①他看出来,他决定不能顺着感情而抛弃自己的理想。(老舍《新韩穆烈德》)②康有为的理想是在中国建立像西方那样文明、民主的社会。(霍达《补天裂》)③福禄寿是中国民族生活上的理想。(夏丏尊《谈吃》)
还有形容词义:符合希望的,如“很~的人,最~的工作”。这跟“抱负”等的区别很明显。
志向 zhì·xiànɡ
泛指做事做人的未来的心志和意向,多指远的、大的,也指近的、小的。适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个人。还常跟“抱着、坚定”等词搭配,而“抱负”不能。
例:①孙中山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李敖《孙中山见了李鸿章吗?》)②培养教育青少年,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但理其大端,是使他们志向高远、情怀无私、意志坚强、富有知识。(《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③我的志向就是一心一意地要学先生,先生的学问文章我要学,先生的为人处事我也要学。(郭沫若《屈原》)
理想
抱负 理想 志向 58.0 102 名词 名词。对未来的意愿和决心。都可以跟“崇高、高尚、非凡、伟大、宏伟、远大、有、怀有、实现”等词语搭配。褒义词。
抱负 bàofù
着重指大而远的。适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个人。还可以跟“施展”搭配,而“理想、志向”不常这么用。
例:①一九三八年,蔡希陶买下黑龙潭紧邻的这一块地,他是有远见,有抱负的。(徐迟《生命之树常绿》)②敬轩在十三家头领中是一个有抱负也有作为的人,一向痛恨贪官污吏,痛恨朝廷,三年前同咱们一道焚烧了凤阳皇陵。(姚雪垠《李自成》)③我们再看在他手下任要职的一批汉人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他们都有扶助明主的抱负。(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理想 lǐxiǎnɡ
泛指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可远可近,可大可小。适用范围较广,除了用于个人,还可以用于集体、组织、国家、社会、民族等。还能跟“追求、向往、憧憬、充满”等搭配,而“抱负、志向”不常这么用。
例:①他看出来,他决定不能顺着感情而抛弃自己的理想。(老舍《新韩穆烈德》)②康有为的理想是在中国建立像西方那样文明、民主的社会。(霍达《补天裂》)③福禄寿是中国民族生活上的理想。(夏丏尊《谈吃》)
还有形容词义:符合希望的,如“很~的人,最~的工作”。这跟“抱负”等的区别很明显。
志向 zhì·xiànɡ
泛指做事做人的未来的心志和意向,多指远的、大的,也指近的、小的。适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个人。还常跟“抱着、坚定”等词搭配,而“抱负”不能。
例:①孙中山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李敖《孙中山见了李鸿章吗?》)②培养教育青少年,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但理其大端,是使他们志向高远、情怀无私、意志坚强、富有知识。(《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③我的志向就是一心一意地要学先生,先生的学问文章我要学,先生的为人处事我也要学。(郭沫若《屈原》)
志向
抱负 理想 志向 58.0 102 名词 名词。对未来的意愿和决心。都可以跟“崇高、高尚、非凡、伟大、宏伟、远大、有、怀有、实现”等词语搭配。褒义词。
抱负 bàofù
着重指大而远的。适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个人。还可以跟“施展”搭配,而“理想、志向”不常这么用。
例:①一九三八年,蔡希陶买下黑龙潭紧邻的这一块地,他是有远见,有抱负的。(徐迟《生命之树常绿》)②敬轩在十三家头领中是一个有抱负也有作为的人,一向痛恨贪官污吏,痛恨朝廷,三年前同咱们一道焚烧了凤阳皇陵。(姚雪垠《李自成》)③我们再看在他手下任要职的一批汉人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他们都有扶助明主的抱负。(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理想 lǐxiǎnɡ
泛指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可远可近,可大可小。适用范围较广,除了用于个人,还可以用于集体、组织、国家、社会、民族等。还能跟“追求、向往、憧憬、充满”等搭配,而“抱负、志向”不常这么用。
例:①他看出来,他决定不能顺着感情而抛弃自己的理想。(老舍《新韩穆烈德》)②康有为的理想是在中国建立像西方那样文明、民主的社会。(霍达《补天裂》)③福禄寿是中国民族生活上的理想。(夏丏尊《谈吃》)
还有形容词义:符合希望的,如“很~的人,最~的工作”。这跟“抱负”等的区别很明显。
志向 zhì·xiànɡ
泛指做事做人的未来的心志和意向,多指远的、大的,也指近的、小的。适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个人。还常跟“抱着、坚定”等词搭配,而“抱负”不能。
例:①孙中山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李敖《孙中山见了李鸿章吗?》)②培养教育青少年,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但理其大端,是使他们志向高远、情怀无私、意志坚强、富有知识。(《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③我的志向就是一心一意地要学先生,先生的学问文章我要学,先生的为人处事我也要学。(郭沫若《屈原》)
抱歉
抱歉 道歉 59.0 102 内心感到对不住人。
抱歉 bàoqiàn
形容词。强调心里不安。
例:①裁判抱歉地告诉他们:人实在太多了,你们得等下一次机会。(《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②这位青年出门来看见有人在巷子里扫地,忙不迭地打招呼:“抱歉抱歉,各位别扫了,这巷子是我们家弄脏的,让我来清理。”(陆文夫《清高》)③我再次抱歉地说:“不知道你会来,实在没有下酒的菜。”(寇丹《裱画的朋友》)
道歉 dàoqiàn
动词。强调感到对不住人之后的行为,向人道不是,表示歉意,特指认错。
例:①我不能再耽误人家的工夫,决定回家好好的写封道歉的信!(老舍《取钱》)②后来,我舅舅终于等到了要等的人,那人身材粗壮,头顶秃光光,不住地朝他鞠躬,大概为不守时而道歉罢。(王小波《2015》)③自己有什么不对,听到批评,就有错认错,该道歉道歉。(老舍《有理讲倒人》)
道歉
抱歉 道歉 59.0 102 内心感到对不住人。
抱歉 bàoqiàn
形容词。强调心里不安。
例:①裁判抱歉地告诉他们:人实在太多了,你们得等下一次机会。(《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②这位青年出门来看见有人在巷子里扫地,忙不迭地打招呼:“抱歉抱歉,各位别扫了,这巷子是我们家弄脏的,让我来清理。”(陆文夫《清高》)③我再次抱歉地说:“不知道你会来,实在没有下酒的菜。”(寇丹《裱画的朋友》)
道歉 dàoqiàn
动词。强调感到对不住人之后的行为,向人道不是,表示歉意,特指认错。
例:①我不能再耽误人家的工夫,决定回家好好的写封道歉的信!(老舍《取钱》)②后来,我舅舅终于等到了要等的人,那人身材粗壮,头顶秃光光,不住地朝他鞠躬,大概为不守时而道歉罢。(王小波《2015》)③自己有什么不对,听到批评,就有错认错,该道歉道歉。(老舍《有理讲倒人》)
抱怨
抱怨 埋怨 60.0 102 动词 动词。用言语等表示不满。对象都可以是别人、自己、事物。
抱怨 bàoyuàn
多强调心怀不满,怨恨。情感程度较重。比“埋怨”较多用于大事,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张耳抱怨陈馀,就派两使者去责备陈馀。(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老三一听说丢了,你瞧他那个抱怨我吧,怪我为什么不把书交给他保管。(杨朔《〈铁流〉的故事》)③士兵们受冻挨饿,都抱怨起来。(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埋怨 mányuàn
多强调责怪。情感程度较轻。比“抱怨”较多用于小事,较多用于口语。
例:①有些人……暗暗埋怨他多嘴。(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在当时那种社会风气之下,轻轻地责罚过我们的老师,我对他们并不埋怨。(秦牧《童年十忆》)③当大暑天骄阳似火,晒得人们流汗的时候,人们就会埋怨,说太阳的光和热发射得过分了。(陶铸《太阳的光辉》)
埋怨
抱怨 埋怨 60.0 102 动词 动词。用言语等表示不满。对象都可以是别人、自己、事物。
抱怨 bàoyuàn
多强调心怀不满,怨恨。情感程度较重。比“埋怨”较多用于大事,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张耳抱怨陈馀,就派两使者去责备陈馀。(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老三一听说丢了,你瞧他那个抱怨我吧,怪我为什么不把书交给他保管。(杨朔《〈铁流〉的故事》)③士兵们受冻挨饿,都抱怨起来。(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埋怨 mányuàn
多强调责怪。情感程度较轻。比“抱怨”较多用于小事,较多用于口语。
例:①有些人……暗暗埋怨他多嘴。(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在当时那种社会风气之下,轻轻地责罚过我们的老师,我对他们并不埋怨。(秦牧《童年十忆》)③当大暑天骄阳似火,晒得人们流汗的时候,人们就会埋怨,说太阳的光和热发射得过分了。(陶铸《太阳的光辉》)
暴发
暴发 爆发 61.0 102 动词 动词。突然、迅猛地发生。有时通用,如“我极力压住感情的暴发/爆发”。
暴发 bàofā
使用范围较窄,常用于洪水(例①),有时指以不正当的手段突然发财,常说“暴发户”(例②),或突然发生或兴起(例③④)。
例:①我在延安遇到一次洪水暴发,把所有的衣被都冲到了延河里去。(孙犁《悼画家马达》)②这个人又像土财主,又像暴发户,一生靠剥削享福。(巴金《谈〈春〉》)③这种药剂对遏制对虾暴发病效果显著。(《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④现在暴发的“国学家”之所谓“国学”是什么?(鲁迅《所谓“国学”》)
爆发 bàofā
本义是弹药爆炸。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猛地发生”。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弹药(例①)、火山、火势(例②)、打雷等自然现象,也用于战争、斗争、革命、起义、运动(例③)等,也用于感情、声音(欢呼声、喊杀声、掌声、笑声)等。
例:①这第一炮没有打拢……起了一阵土烟,没有爆发。(郭沫若《北伐途次》)②然而火势齐头爆发,一霎时满城都是大火。(郭沫若《洪波曲》)③革命爆发起来,第一炮当然要瞄准皇帝。(叶圣陶《倪焕之》)④农民军重新看见高举的闯字大旗,爆发了一片雄壮的欢呼声和喊杀声,震慑敌胆。(姚雪垠《李自成》)
爆发
暴发 爆发 61.0 102 动词 动词。突然、迅猛地发生。有时通用,如“我极力压住感情的暴发/爆发”。
暴发 bàofā
使用范围较窄,常用于洪水(例①),有时指以不正当的手段突然发财,常说“暴发户”(例②),或突然发生或兴起(例③④)。
例:①我在延安遇到一次洪水暴发,把所有的衣被都冲到了延河里去。(孙犁《悼画家马达》)②这个人又像土财主,又像暴发户,一生靠剥削享福。(巴金《谈〈春〉》)③这种药剂对遏制对虾暴发病效果显著。(《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④现在暴发的“国学家”之所谓“国学”是什么?(鲁迅《所谓“国学”》)
爆发 bàofā
本义是弹药爆炸。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猛地发生”。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弹药(例①)、火山、火势(例②)、打雷等自然现象,也用于战争、斗争、革命、起义、运动(例③)等,也用于感情、声音(欢呼声、喊杀声、掌声、笑声)等。
例:①这第一炮没有打拢……起了一阵土烟,没有爆发。(郭沫若《北伐途次》)②然而火势齐头爆发,一霎时满城都是大火。(郭沫若《洪波曲》)③革命爆发起来,第一炮当然要瞄准皇帝。(叶圣陶《倪焕之》)④农民军重新看见高举的闯字大旗,爆发了一片雄壮的欢呼声和喊杀声,震慑敌胆。(姚雪垠《李自成》)
揭露
暴露 揭露 62.0 102 动词 动词。使看不见的事物显现出来。对象都可以是:敌人、坏人、反动派,矛盾、本质、问题、真相、原形、本性、思想、灵魂、观点、现实、事实、现象、秘密、内幕,阴谋、弱点、缺点、黑暗、嘴脸、罪恶、罪行、伎俩等。
暴露 bàolù
可以是无意的(例①②),也可以是有意的(例③④)。可以用于自己(例①)、自身事物(例②)、目标、火力、阵地等,这时表示无遮掩地显现出来。可以构成词语“暴露文学”,而“揭露”不能。常同“无遗”连用,说成“暴露无遗”,而“揭露”不常这么用。
例:①他必须在天明以前把刚才挖起来的土重新盖好……否则他就会暴露自己,给敌人发现。(巴金《坚强战士》)②陶渊明自称为尧皇帝的后人是出于假冒,这也暴露了陶渊明的庸俗的一面。(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③他暴露了罪恶的魔鬼们的罪行和原形,当着全民族的面大声地讽刺嘲笑他们。(徐迟《狂欢之夜》)④东方大都市上海,前一天正演过暴露了人类兽性、剥除了文明面具的活剧。(叶圣陶《倪焕之》)
揭露 jiēlù
多指有意的。一般不用于自己、自身事物、目标等。
例:①揭露敌人损害中非人民友情的阴谋。(杨朔《蚁山》)②朱延年猜到他的心思,并不揭露,却从侧面顶他一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③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绕地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露更多的宇宙秘密,加速人类征服宇宙的进程。(中学课文《飞出地球去》)
揭发 揭穿 揭露 揭破 723.0 102 动词 动词。使隐蔽的事物显现出来。对象可以是阴谋、诡计、秘密、内幕、真相等。
揭发 jiēfā
着重指掀开、检举出来,使人发现、明白其确实存在。对象常是隐藏的坏人、坏事或证明坏人坏事的事物,如特务、奸细、坏分子、同伙、同案犯,罪行、罪恶、舞弊行为、贪污受贿、错误、缺点以及言论、材料、问题、事实、内情、案件、证据等。
例:①我姐夫单位还是去人到她学校,逼她揭发我姐夫。(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②他们的错误是群众揭发的啊! (沙汀《青坡》) ③1995年天津检察机关共受理各类举报线索4498件,属于检举、揭发经济违法犯罪线索4220件。(《人民日报》1996年2月24日) ④这都是他们写的揭发材料,他们互相咬得可凶啦! (艾明之《金焕文病史》)
揭穿 jiēchuān
程度比“揭发”等都重,着重指无情揭开内幕,使彻底显露,使人明白其欺骗性。对象常是不易识破的骗人的事物,如虚伪、骗局、外衣、画皮、谎言、花招、手法、用心、真相、面目、嘴脸、内幕、丑态、假面具等。
例:①我们一面劝敌人投降,网开一面;同时揭穿隧道的秘密,声明不投降,即将利用隧道炸城。(郭沫若《郑成功》) ②那个猴子王忠叫我们的吴禹平当着八九百同学的面,揭穿了他欺骗、卑鄙的嘴脸。(杨沫《青春之歌》) ③她骗了你。追上去揭穿她的假面罢。(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揭露 jiēlù
着重指使显露出来,使人明白隐蔽的、不易看清的事物的本来面目。对象较广,可以是坏人坏事,也可以是一般的事物,如敌人、反动派、两面派、错误、缺点、罪行、暴行、贪污受贿以及本质、实质、矛盾、真相、奥秘、现实、现象、事情等。常说“揭露无遗”。
例:①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写来控诉、揭露、攻击这些敌人的。(巴金《我和文学》) ②揭露敌人损害中非人民友情的阴谋。(杨朔《蚁山》) ③要了解事物发生的原因及其结果,就要揭露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
揭破 jiēpò
着重指揭开、戳破掩盖物,使真相露出。对象常是欺骗人的虚假的或不易看清的事物,如诡计、谎言、花招、秘密、弱点、谜底等。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只有用事实来揭破了托派的欺骗、虚伪,才能使她警醒过来。(杨沫《青春之歌》) ②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揭破这小鬼的一件秘密。(魏巍《东方》) ③她既然千里迢迢到海南寻找真相,不揭破谜底便决不收兵。(《北京晚报》1997年9月25日)
暴虐
暴虐 残暴 残酷 残忍 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狠毒而凶恶。可以形容恶人及其本性、行为。
暴虐 bàonüè
着重于惨无人道,像野兽般无人性。因此常说“暴虐无道”。有时还形容自然状况(例②)。
例:①联合诸侯去灭暴虐的秦国。(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历代君王能合于孔子所希望的“圣明君主”的要求的是极少极少的,大多数都是专制暴虐或安富尊荣的昏王庸君。(匡亚明《孔子评传》)③法兰西与西班牙海岸之外气候的暴虐……需要大量储备战船。(马汉序《海权论》)
残暴 cánbào
着重于肆无忌惮,凶暴、横暴。还能形容相貌、外表、目光等。
例:①真没有想出,红毛鬼那么残暴,使你们变成了这个样子!(郭沫若《郑成功》)②打这儿起,项羽的残暴出了名。(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③统治阶级的黑暗残暴,人民尚未觉悟,引起鲁迅深思。(唐弢《鲁迅的故事》)
残酷 cánkù
着重于冷酷无情。因此常说“残酷无情”。还形容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岁月、现实、事实、命运、斗争、战争、战斗以及自然状况,这时着重指环境恶劣、无情。有时可以用于对敌人、对自己(例④)。
例:①廖静秋同志,她在旧社会中受过太多的不公道的残酷的待遇,她受过太多的不能用言语形容的侮辱和摧残。(巴金《廖静秋同志》)②(封建特权)对人民无情剥削越来越残酷。(沈从文《悼靳以》)③我经常想起过去的艰苦生活,想起那残酷的斗争岁月。(杨沫《七天》)④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路遥《人生》)
残忍 cánrěn
着重于心肠狠毒,忍心。故还能形容心肠、相貌、目光等。
例:①他们当日在庙里杀人时候,比这残忍得多——有剜眼的,有剁手的,有剥皮的……(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有些影视作品)打,唯恐不够凶狠刺激;杀,唯恐不够恐怖残忍。(《人民日报》1998年4月17日)③是什么妖魔偷走人类的聪明,使一些人变得如此贪婪无厌和残忍?(《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残暴
暴虐 残暴 残酷 残忍 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狠毒而凶恶。可以形容恶人及其本性、行为。
暴虐 bàonüè
着重于惨无人道,像野兽般无人性。因此常说“暴虐无道”。有时还形容自然状况(例②)。
例:①联合诸侯去灭暴虐的秦国。(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历代君王能合于孔子所希望的“圣明君主”的要求的是极少极少的,大多数都是专制暴虐或安富尊荣的昏王庸君。(匡亚明《孔子评传》)③法兰西与西班牙海岸之外气候的暴虐……需要大量储备战船。(马汉序《海权论》)
残暴 cánbào
着重于肆无忌惮,凶暴、横暴。还能形容相貌、外表、目光等。
例:①真没有想出,红毛鬼那么残暴,使你们变成了这个样子!(郭沫若《郑成功》)②打这儿起,项羽的残暴出了名。(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③统治阶级的黑暗残暴,人民尚未觉悟,引起鲁迅深思。(唐弢《鲁迅的故事》)
残酷 cánkù
着重于冷酷无情。因此常说“残酷无情”。还形容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岁月、现实、事实、命运、斗争、战争、战斗以及自然状况,这时着重指环境恶劣、无情。有时可以用于对敌人、对自己(例④)。
例:①廖静秋同志,她在旧社会中受过太多的不公道的残酷的待遇,她受过太多的不能用言语形容的侮辱和摧残。(巴金《廖静秋同志》)②(封建特权)对人民无情剥削越来越残酷。(沈从文《悼靳以》)③我经常想起过去的艰苦生活,想起那残酷的斗争岁月。(杨沫《七天》)④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路遥《人生》)
残忍 cánrěn
着重于心肠狠毒,忍心。故还能形容心肠、相貌、目光等。
例:①他们当日在庙里杀人时候,比这残忍得多——有剜眼的,有剁手的,有剥皮的……(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有些影视作品)打,唯恐不够凶狠刺激;杀,唯恐不够恐怖残忍。(《人民日报》1998年4月17日)③是什么妖魔偷走人类的聪明,使一些人变得如此贪婪无厌和残忍?(《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残酷
暴虐 残暴 残酷 残忍 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狠毒而凶恶。可以形容恶人及其本性、行为。
暴虐 bàonüè
着重于惨无人道,像野兽般无人性。因此常说“暴虐无道”。有时还形容自然状况(例②)。
例:①联合诸侯去灭暴虐的秦国。(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历代君王能合于孔子所希望的“圣明君主”的要求的是极少极少的,大多数都是专制暴虐或安富尊荣的昏王庸君。(匡亚明《孔子评传》)③法兰西与西班牙海岸之外气候的暴虐……需要大量储备战船。(马汉序《海权论》)
残暴 cánbào
着重于肆无忌惮,凶暴、横暴。还能形容相貌、外表、目光等。
例:①真没有想出,红毛鬼那么残暴,使你们变成了这个样子!(郭沫若《郑成功》)②打这儿起,项羽的残暴出了名。(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③统治阶级的黑暗残暴,人民尚未觉悟,引起鲁迅深思。(唐弢《鲁迅的故事》)
残酷 cánkù
着重于冷酷无情。因此常说“残酷无情”。还形容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岁月、现实、事实、命运、斗争、战争、战斗以及自然状况,这时着重指环境恶劣、无情。有时可以用于对敌人、对自己(例④)。
例:①廖静秋同志,她在旧社会中受过太多的不公道的残酷的待遇,她受过太多的不能用言语形容的侮辱和摧残。(巴金《廖静秋同志》)②(封建特权)对人民无情剥削越来越残酷。(沈从文《悼靳以》)③我经常想起过去的艰苦生活,想起那残酷的斗争岁月。(杨沫《七天》)④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路遥《人生》)
残忍 cánrěn
着重于心肠狠毒,忍心。故还能形容心肠、相貌、目光等。
例:①他们当日在庙里杀人时候,比这残忍得多——有剜眼的,有剁手的,有剥皮的……(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有些影视作品)打,唯恐不够凶狠刺激;杀,唯恐不够恐怖残忍。(《人民日报》1998年4月17日)③是什么妖魔偷走人类的聪明,使一些人变得如此贪婪无厌和残忍?(《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残忍
暴虐 残暴 残酷 残忍 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狠毒而凶恶。可以形容恶人及其本性、行为。
暴虐 bàonüè
着重于惨无人道,像野兽般无人性。因此常说“暴虐无道”。有时还形容自然状况(例②)。
例:①联合诸侯去灭暴虐的秦国。(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历代君王能合于孔子所希望的“圣明君主”的要求的是极少极少的,大多数都是专制暴虐或安富尊荣的昏王庸君。(匡亚明《孔子评传》)③法兰西与西班牙海岸之外气候的暴虐……需要大量储备战船。(马汉序《海权论》)
残暴 cánbào
着重于肆无忌惮,凶暴、横暴。还能形容相貌、外表、目光等。
例:①真没有想出,红毛鬼那么残暴,使你们变成了这个样子!(郭沫若《郑成功》)②打这儿起,项羽的残暴出了名。(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③统治阶级的黑暗残暴,人民尚未觉悟,引起鲁迅深思。(唐弢《鲁迅的故事》)
残酷 cánkù
着重于冷酷无情。因此常说“残酷无情”。还形容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岁月、现实、事实、命运、斗争、战争、战斗以及自然状况,这时着重指环境恶劣、无情。有时可以用于对敌人、对自己(例④)。
例:①廖静秋同志,她在旧社会中受过太多的不公道的残酷的待遇,她受过太多的不能用言语形容的侮辱和摧残。(巴金《廖静秋同志》)②(封建特权)对人民无情剥削越来越残酷。(沈从文《悼靳以》)③我经常想起过去的艰苦生活,想起那残酷的斗争岁月。(杨沫《七天》)④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路遥《人生》)
残忍 cánrěn
着重于心肠狠毒,忍心。故还能形容心肠、相貌、目光等。
例:①他们当日在庙里杀人时候,比这残忍得多——有剜眼的,有剁手的,有剥皮的……(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有些影视作品)打,唯恐不够凶狠刺激;杀,唯恐不够恐怖残忍。(《人民日报》1998年4月17日)③是什么妖魔偷走人类的聪明,使一些人变得如此贪婪无厌和残忍?(《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暴徒
暴徒 歹徒 64.0 102 名词 名词。作恶的坏人。
暴徒 bàotú
有现行强暴行动,直接危害社会治安的人。比“歹徒”词义重。常跟“野蛮、残忍、穷凶极恶”等词语搭配。
例:①何顺立刻老实了,他在别人面前像个暴徒,在刘思佳眼前却像个奴才。(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②3月11日,暴徒占领了警察局,烧毁了我的文件。(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③你看我这副病兮兮的瘦骨头架,会是打架的会是暴徒吗?(方爱平《审讯室》)
歹徒 dǎitú
指有打、杀、抢等行为的坏人。
例:①(刑警大队副队长)在追捕歹徒时,被来福枪打中牺牲了。(高红十《一百七十三个夜与昼》)②突然,马路边冷不防蹿出五个手持军用手枪的歹徒。(王桧《头等要案》)③她走南闯北,浪迹天涯,啥样的流氓歹徒没遇见过?(刘子龙《女子大监狱》)
歹徒
暴徒 歹徒 64.0 102 名词 名词。作恶的坏人。
暴徒 bàotú
有现行强暴行动,直接危害社会治安的人。比“歹徒”词义重。常跟“野蛮、残忍、穷凶极恶”等词语搭配。
例:①何顺立刻老实了,他在别人面前像个暴徒,在刘思佳眼前却像个奴才。(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②3月11日,暴徒占领了警察局,烧毁了我的文件。(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③你看我这副病兮兮的瘦骨头架,会是打架的会是暴徒吗?(方爱平《审讯室》)
歹徒 dǎitú
指有打、杀、抢等行为的坏人。
例:①(刑警大队副队长)在追捕歹徒时,被来福枪打中牺牲了。(高红十《一百七十三个夜与昼》)②突然,马路边冷不防蹿出五个手持军用手枪的歹徒。(王桧《头等要案》)③她走南闯北,浪迹天涯,啥样的流氓歹徒没遇见过?(刘子龙《女子大监狱》)
暴行
暴行 丑行 恶行 兽行 65.0 102 名词 名词。表示坏人的恶劣行为。贬义词。
暴行 bàoxínɡ
多指穷凶极恶的敌人、侵略者、反动统治者、法西斯分子、暴徒等大规模的烧杀掳掠、武力镇压群众等凶恶残暴的行为。有时指个人行为(例④)。
例:①厂内有许多瓦砾还未除尽,那是敌机暴行的痕迹。(田中济《盐之故乡巡礼》)②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鲜卑统治者不是从制度上解决,而是采用暴行来处理政治问题,显然不可能有成效。(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睡意朦胧的她被爸爸的暴行吓呆了。(王桧《头等要案》)
丑行 chǒuxínɡ
强调性质丑恶,是一种叫人恶心,瞧不起的行为。
例:①溥仪最怕李国雄与他分道扬镳,一旦他开口反戈一击,那么溥仪的卖国丑行将公布于众。(金源序《奇缘——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②任何侵吞、挥霍、浪费人民财产的行为……都是丑行,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③虽未加处置,但吉字营掠夺了大批江宁城财宝的丑行无疑已公告天下了。(唐浩明《曾国藩》)④豺狼成性、心如蛇蝎、鹰视虎步、狗苟蝇营……先人以动物行为创造的这些词汇,一向被用来比喻某些人的恶德丑行。(李存葆《鲸殇》)
恶行 èxínɡ
强调恶劣、凶恶、犯罪的行为。
例:①我平生最恨的就是欺骗,我认为骗是最大的恶行。(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坑杀降卒是令谁也不敢轻易忘却的恶行。(陈文德《刘邦大传》)③贪赃恶行,死灰复燃,天下臣民沸怨,翘首仰盼,皇亲犯法能否按律严惩?(完颜海瑞《天子娇客》)
兽行 shòuxínɡ
强调极端野蛮、残忍的行为,有时指发泄兽欲的行为。
例:①在首都的堂堂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这种种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的中国民粹主义》)②(战犯坦白,有的)吃刚刚杀死的人心肝的等等惨无人道的兽行。(金源序《奇缘——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③这些所谓的传教士,人面兽行,罪恶累累,中国老百姓们对他们恨之入骨。(郑其葆《醒狮》)
丑行
暴行 丑行 恶行 兽行 65.0 102 名词 名词。表示坏人的恶劣行为。贬义词。
暴行 bàoxínɡ
多指穷凶极恶的敌人、侵略者、反动统治者、法西斯分子、暴徒等大规模的烧杀掳掠、武力镇压群众等凶恶残暴的行为。有时指个人行为(例④)。
例:①厂内有许多瓦砾还未除尽,那是敌机暴行的痕迹。(田中济《盐之故乡巡礼》)②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鲜卑统治者不是从制度上解决,而是采用暴行来处理政治问题,显然不可能有成效。(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睡意朦胧的她被爸爸的暴行吓呆了。(王桧《头等要案》)
丑行 chǒuxínɡ
强调性质丑恶,是一种叫人恶心,瞧不起的行为。
例:①溥仪最怕李国雄与他分道扬镳,一旦他开口反戈一击,那么溥仪的卖国丑行将公布于众。(金源序《奇缘——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②任何侵吞、挥霍、浪费人民财产的行为……都是丑行,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③虽未加处置,但吉字营掠夺了大批江宁城财宝的丑行无疑已公告天下了。(唐浩明《曾国藩》)④豺狼成性、心如蛇蝎、鹰视虎步、狗苟蝇营……先人以动物行为创造的这些词汇,一向被用来比喻某些人的恶德丑行。(李存葆《鲸殇》)
恶行 èxínɡ
强调恶劣、凶恶、犯罪的行为。
例:①我平生最恨的就是欺骗,我认为骗是最大的恶行。(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坑杀降卒是令谁也不敢轻易忘却的恶行。(陈文德《刘邦大传》)③贪赃恶行,死灰复燃,天下臣民沸怨,翘首仰盼,皇亲犯法能否按律严惩?(完颜海瑞《天子娇客》)
兽行 shòuxínɡ
强调极端野蛮、残忍的行为,有时指发泄兽欲的行为。
例:①在首都的堂堂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这种种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的中国民粹主义》)②(战犯坦白,有的)吃刚刚杀死的人心肝的等等惨无人道的兽行。(金源序《奇缘——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③这些所谓的传教士,人面兽行,罪恶累累,中国老百姓们对他们恨之入骨。(郑其葆《醒狮》)
恶行
暴行 丑行 恶行 兽行 65.0 102 名词 名词。表示坏人的恶劣行为。贬义词。
暴行 bàoxínɡ
多指穷凶极恶的敌人、侵略者、反动统治者、法西斯分子、暴徒等大规模的烧杀掳掠、武力镇压群众等凶恶残暴的行为。有时指个人行为(例④)。
例:①厂内有许多瓦砾还未除尽,那是敌机暴行的痕迹。(田中济《盐之故乡巡礼》)②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鲜卑统治者不是从制度上解决,而是采用暴行来处理政治问题,显然不可能有成效。(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睡意朦胧的她被爸爸的暴行吓呆了。(王桧《头等要案》)
丑行 chǒuxínɡ
强调性质丑恶,是一种叫人恶心,瞧不起的行为。
例:①溥仪最怕李国雄与他分道扬镳,一旦他开口反戈一击,那么溥仪的卖国丑行将公布于众。(金源序《奇缘——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②任何侵吞、挥霍、浪费人民财产的行为……都是丑行,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③虽未加处置,但吉字营掠夺了大批江宁城财宝的丑行无疑已公告天下了。(唐浩明《曾国藩》)④豺狼成性、心如蛇蝎、鹰视虎步、狗苟蝇营……先人以动物行为创造的这些词汇,一向被用来比喻某些人的恶德丑行。(李存葆《鲸殇》)
恶行 èxínɡ
强调恶劣、凶恶、犯罪的行为。
例:①我平生最恨的就是欺骗,我认为骗是最大的恶行。(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坑杀降卒是令谁也不敢轻易忘却的恶行。(陈文德《刘邦大传》)③贪赃恶行,死灰复燃,天下臣民沸怨,翘首仰盼,皇亲犯法能否按律严惩?(完颜海瑞《天子娇客》)
兽行 shòuxínɡ
强调极端野蛮、残忍的行为,有时指发泄兽欲的行为。
例:①在首都的堂堂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这种种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的中国民粹主义》)②(战犯坦白,有的)吃刚刚杀死的人心肝的等等惨无人道的兽行。(金源序《奇缘——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③这些所谓的传教士,人面兽行,罪恶累累,中国老百姓们对他们恨之入骨。(郑其葆《醒狮》)
兽行
暴行 丑行 恶行 兽行 65.0 102 名词 名词。表示坏人的恶劣行为。贬义词。
暴行 bàoxínɡ
多指穷凶极恶的敌人、侵略者、反动统治者、法西斯分子、暴徒等大规模的烧杀掳掠、武力镇压群众等凶恶残暴的行为。有时指个人行为(例④)。
例:①厂内有许多瓦砾还未除尽,那是敌机暴行的痕迹。(田中济《盐之故乡巡礼》)②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鲜卑统治者不是从制度上解决,而是采用暴行来处理政治问题,显然不可能有成效。(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睡意朦胧的她被爸爸的暴行吓呆了。(王桧《头等要案》)
丑行 chǒuxínɡ
强调性质丑恶,是一种叫人恶心,瞧不起的行为。
例:①溥仪最怕李国雄与他分道扬镳,一旦他开口反戈一击,那么溥仪的卖国丑行将公布于众。(金源序《奇缘——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②任何侵吞、挥霍、浪费人民财产的行为……都是丑行,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③虽未加处置,但吉字营掠夺了大批江宁城财宝的丑行无疑已公告天下了。(唐浩明《曾国藩》)④豺狼成性、心如蛇蝎、鹰视虎步、狗苟蝇营……先人以动物行为创造的这些词汇,一向被用来比喻某些人的恶德丑行。(李存葆《鲸殇》)
恶行 èxínɡ
强调恶劣、凶恶、犯罪的行为。
例:①我平生最恨的就是欺骗,我认为骗是最大的恶行。(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坑杀降卒是令谁也不敢轻易忘却的恶行。(陈文德《刘邦大传》)③贪赃恶行,死灰复燃,天下臣民沸怨,翘首仰盼,皇亲犯法能否按律严惩?(完颜海瑞《天子娇客》)
兽行 shòuxínɡ
强调极端野蛮、残忍的行为,有时指发泄兽欲的行为。
例:①在首都的堂堂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这种种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的中国民粹主义》)②(战犯坦白,有的)吃刚刚杀死的人心肝的等等惨无人道的兽行。(金源序《奇缘——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③这些所谓的传教士,人面兽行,罪恶累累,中国老百姓们对他们恨之入骨。(郑其葆《醒狮》)
卑鄙
卑鄙 卑劣 6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恶劣,不道德。
卑鄙 bēibǐ
强调不道德而令人鄙视、鄙弃。比“卑劣”的程度轻。常说成“卑鄙无耻,卑鄙龌龊”。
例:①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②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鲁迅《娜拉走后怎样》)③那女学生听了,首先激忿地喊了起来:“狗东西!这样卑鄙狠毒!”(杨沫《青春之歌》)
卑劣 bēiliè
强调很恶劣。比“卑鄙”的程度重。
例:①像闻一多先生这样自由主义的学者,竟连同他的长公子一道,都要用卑劣无耻的政治暗杀的手段来谋害,不真是已经到了绝望的绝顶吗?(郭沫若《悼闻一多》)②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③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鲁迅《论“他妈的!”》)
卑劣
卑鄙 卑劣 6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恶劣,不道德。
卑鄙 bēibǐ
强调不道德而令人鄙视、鄙弃。比“卑劣”的程度轻。常说成“卑鄙无耻,卑鄙龌龊”。
例:①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②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鲁迅《娜拉走后怎样》)③那女学生听了,首先激忿地喊了起来:“狗东西!这样卑鄙狠毒!”(杨沫《青春之歌》)
卑劣 bēiliè
强调很恶劣。比“卑鄙”的程度重。
例:①像闻一多先生这样自由主义的学者,竟连同他的长公子一道,都要用卑劣无耻的政治暗杀的手段来谋害,不真是已经到了绝望的绝顶吗?(郭沫若《悼闻一多》)②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③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鲁迅《论“他妈的!”》)
卑贱
卑贱 卑微 卑下 低贱 低微 微贱 下贱 6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传统意识中指地位、身份低下。都可以形容社会地位、工作、职业、官职、身份、出身、门第等。
卑贱 bēijiàn
贬义很重,书面语及口语都常用。最佳反义词是“尊贵”。
例:①人们一起载歌载舞,在欢乐的阿拉伯音乐中忘掉了尊贵卑贱。(《人民日报》1997年8月1日)②他们要为领主服各种卑贱劳役。(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为什么要把服务性行业看得那么卑贱见不得人呢?(魏巍《路标》)
卑微 bēi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渺小,贬义不那么重,还可以形容生物(例③),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勇敢的卑微的同伴,是烧不尽割不完的。(冰心《分》)②(鲁迅)不满于现实社会里卑微低下的情趣——阿谀逢迎,矫揉造作。(唐弢《鲁迅的故事》)③它是最卑微最不足令人注意的小小生物。(艾芜《锻炼》)
卑下 bēixià
强调低下,贬义较轻,多见于书面语。
例:①如果说,属于读饱了书的人一边的定然高贵,深至,而属于其他一边的只能卑下,浅薄,那是自以为高贵深至的人的夸耀罢了,并不是世间的真实。(叶圣陶《倪焕之》)②他承认自己身份的卑下是命运的安排,所企求的只是风调雨顺,以便交纳皇粮,维持温饱。(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③你不必把自己看得那么卑下,把影视圈看得那么神圣。(梁晓声《激杀》)
低贱 dī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卑贱,贬义较重,最佳反义词是“高贵”。还可以形容品性。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自己虽说是个卖艺的,可要是有了文化,地位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低贱。(老舍《鼓书艺人》)②以更明确、更响亮的方式立身处事,在人格、人品上昭示着高贵和低贱的界限。(余秋雨《小人》)③一种低贱的冷酷的笑由他们嘴角溢出。(萧乾《一本退色的相册》)
低微 dī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轻微,贬义较轻,多用于书面,也用于口语。
例:①家宰可由出身低微、但有才干的平民担任。(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我出身既低微,文学趣味也不高雅,最先使我入迷的小说之一是社会言情小说。(邓友梅《无事忙杂记》)③(阿毛)不安于她那低微的地位,不认命运生来不如人。(丁玲《阿毛姑娘》)
微贱 wēijiàn
词义个性是轻微低贱,贬义稍重,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常常破格提拔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才。(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她出身微贱,却天生丽质。(杨金胜《刘锦云走向〈阮玲玉〉》)③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闻一多《忆菊》)
下贱 xià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卑贱,贬义重,还常形容人、事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清制,太监是宫中地位最卑贱的奴才,按康熙皇帝玄烨的话说,他们不过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的人”。(《北京晚报》1997年3月19日)②一个人要是没有一点儿能力,做不来一件事情,虽然有钱有势,还免不了是最卑鄙最下贱的人!(叶圣陶《倪焕之》)③你们自己要干这样下贱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把你们抬高呢!(巴金《家》)
卑微
卑贱 卑微 卑下 低贱 低微 微贱 下贱 6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传统意识中指地位、身份低下。都可以形容社会地位、工作、职业、官职、身份、出身、门第等。
卑贱 bēijiàn
贬义很重,书面语及口语都常用。最佳反义词是“尊贵”。
例:①人们一起载歌载舞,在欢乐的阿拉伯音乐中忘掉了尊贵卑贱。(《人民日报》1997年8月1日)②他们要为领主服各种卑贱劳役。(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为什么要把服务性行业看得那么卑贱见不得人呢?(魏巍《路标》)
卑微 bēi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渺小,贬义不那么重,还可以形容生物(例③),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勇敢的卑微的同伴,是烧不尽割不完的。(冰心《分》)②(鲁迅)不满于现实社会里卑微低下的情趣——阿谀逢迎,矫揉造作。(唐弢《鲁迅的故事》)③它是最卑微最不足令人注意的小小生物。(艾芜《锻炼》)
卑下 bēixià
强调低下,贬义较轻,多见于书面语。
例:①如果说,属于读饱了书的人一边的定然高贵,深至,而属于其他一边的只能卑下,浅薄,那是自以为高贵深至的人的夸耀罢了,并不是世间的真实。(叶圣陶《倪焕之》)②他承认自己身份的卑下是命运的安排,所企求的只是风调雨顺,以便交纳皇粮,维持温饱。(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③你不必把自己看得那么卑下,把影视圈看得那么神圣。(梁晓声《激杀》)
低贱 dī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卑贱,贬义较重,最佳反义词是“高贵”。还可以形容品性。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自己虽说是个卖艺的,可要是有了文化,地位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低贱。(老舍《鼓书艺人》)②以更明确、更响亮的方式立身处事,在人格、人品上昭示着高贵和低贱的界限。(余秋雨《小人》)③一种低贱的冷酷的笑由他们嘴角溢出。(萧乾《一本退色的相册》)
低微 dī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轻微,贬义较轻,多用于书面,也用于口语。
例:①家宰可由出身低微、但有才干的平民担任。(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我出身既低微,文学趣味也不高雅,最先使我入迷的小说之一是社会言情小说。(邓友梅《无事忙杂记》)③(阿毛)不安于她那低微的地位,不认命运生来不如人。(丁玲《阿毛姑娘》)
微贱 wēijiàn
词义个性是轻微低贱,贬义稍重,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常常破格提拔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才。(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她出身微贱,却天生丽质。(杨金胜《刘锦云走向〈阮玲玉〉》)③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闻一多《忆菊》)
下贱 xià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卑贱,贬义重,还常形容人、事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清制,太监是宫中地位最卑贱的奴才,按康熙皇帝玄烨的话说,他们不过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的人”。(《北京晚报》1997年3月19日)②一个人要是没有一点儿能力,做不来一件事情,虽然有钱有势,还免不了是最卑鄙最下贱的人!(叶圣陶《倪焕之》)③你们自己要干这样下贱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把你们抬高呢!(巴金《家》)
卑下
卑贱 卑微 卑下 低贱 低微 微贱 下贱 6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传统意识中指地位、身份低下。都可以形容社会地位、工作、职业、官职、身份、出身、门第等。
卑贱 bēijiàn
贬义很重,书面语及口语都常用。最佳反义词是“尊贵”。
例:①人们一起载歌载舞,在欢乐的阿拉伯音乐中忘掉了尊贵卑贱。(《人民日报》1997年8月1日)②他们要为领主服各种卑贱劳役。(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为什么要把服务性行业看得那么卑贱见不得人呢?(魏巍《路标》)
卑微 bēi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渺小,贬义不那么重,还可以形容生物(例③),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勇敢的卑微的同伴,是烧不尽割不完的。(冰心《分》)②(鲁迅)不满于现实社会里卑微低下的情趣——阿谀逢迎,矫揉造作。(唐弢《鲁迅的故事》)③它是最卑微最不足令人注意的小小生物。(艾芜《锻炼》)
卑下 bēixià
强调低下,贬义较轻,多见于书面语。
例:①如果说,属于读饱了书的人一边的定然高贵,深至,而属于其他一边的只能卑下,浅薄,那是自以为高贵深至的人的夸耀罢了,并不是世间的真实。(叶圣陶《倪焕之》)②他承认自己身份的卑下是命运的安排,所企求的只是风调雨顺,以便交纳皇粮,维持温饱。(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③你不必把自己看得那么卑下,把影视圈看得那么神圣。(梁晓声《激杀》)
低贱 dī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卑贱,贬义较重,最佳反义词是“高贵”。还可以形容品性。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自己虽说是个卖艺的,可要是有了文化,地位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低贱。(老舍《鼓书艺人》)②以更明确、更响亮的方式立身处事,在人格、人品上昭示着高贵和低贱的界限。(余秋雨《小人》)③一种低贱的冷酷的笑由他们嘴角溢出。(萧乾《一本退色的相册》)
低微 dī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轻微,贬义较轻,多用于书面,也用于口语。
例:①家宰可由出身低微、但有才干的平民担任。(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我出身既低微,文学趣味也不高雅,最先使我入迷的小说之一是社会言情小说。(邓友梅《无事忙杂记》)③(阿毛)不安于她那低微的地位,不认命运生来不如人。(丁玲《阿毛姑娘》)
微贱 wēijiàn
词义个性是轻微低贱,贬义稍重,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常常破格提拔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才。(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她出身微贱,却天生丽质。(杨金胜《刘锦云走向〈阮玲玉〉》)③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闻一多《忆菊》)
下贱 xià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卑贱,贬义重,还常形容人、事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清制,太监是宫中地位最卑贱的奴才,按康熙皇帝玄烨的话说,他们不过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的人”。(《北京晚报》1997年3月19日)②一个人要是没有一点儿能力,做不来一件事情,虽然有钱有势,还免不了是最卑鄙最下贱的人!(叶圣陶《倪焕之》)③你们自己要干这样下贱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把你们抬高呢!(巴金《家》)
低贱
卑贱 卑微 卑下 低贱 低微 微贱 下贱 6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传统意识中指地位、身份低下。都可以形容社会地位、工作、职业、官职、身份、出身、门第等。
卑贱 bēijiàn
贬义很重,书面语及口语都常用。最佳反义词是“尊贵”。
例:①人们一起载歌载舞,在欢乐的阿拉伯音乐中忘掉了尊贵卑贱。(《人民日报》1997年8月1日)②他们要为领主服各种卑贱劳役。(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为什么要把服务性行业看得那么卑贱见不得人呢?(魏巍《路标》)
卑微 bēi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渺小,贬义不那么重,还可以形容生物(例③),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勇敢的卑微的同伴,是烧不尽割不完的。(冰心《分》)②(鲁迅)不满于现实社会里卑微低下的情趣——阿谀逢迎,矫揉造作。(唐弢《鲁迅的故事》)③它是最卑微最不足令人注意的小小生物。(艾芜《锻炼》)
卑下 bēixià
强调低下,贬义较轻,多见于书面语。
例:①如果说,属于读饱了书的人一边的定然高贵,深至,而属于其他一边的只能卑下,浅薄,那是自以为高贵深至的人的夸耀罢了,并不是世间的真实。(叶圣陶《倪焕之》)②他承认自己身份的卑下是命运的安排,所企求的只是风调雨顺,以便交纳皇粮,维持温饱。(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③你不必把自己看得那么卑下,把影视圈看得那么神圣。(梁晓声《激杀》)
低贱 dī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卑贱,贬义较重,最佳反义词是“高贵”。还可以形容品性。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自己虽说是个卖艺的,可要是有了文化,地位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低贱。(老舍《鼓书艺人》)②以更明确、更响亮的方式立身处事,在人格、人品上昭示着高贵和低贱的界限。(余秋雨《小人》)③一种低贱的冷酷的笑由他们嘴角溢出。(萧乾《一本退色的相册》)
低微 dī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轻微,贬义较轻,多用于书面,也用于口语。
例:①家宰可由出身低微、但有才干的平民担任。(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我出身既低微,文学趣味也不高雅,最先使我入迷的小说之一是社会言情小说。(邓友梅《无事忙杂记》)③(阿毛)不安于她那低微的地位,不认命运生来不如人。(丁玲《阿毛姑娘》)
微贱 wēijiàn
词义个性是轻微低贱,贬义稍重,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常常破格提拔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才。(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她出身微贱,却天生丽质。(杨金胜《刘锦云走向〈阮玲玉〉》)③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闻一多《忆菊》)
下贱 xià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卑贱,贬义重,还常形容人、事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清制,太监是宫中地位最卑贱的奴才,按康熙皇帝玄烨的话说,他们不过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的人”。(《北京晚报》1997年3月19日)②一个人要是没有一点儿能力,做不来一件事情,虽然有钱有势,还免不了是最卑鄙最下贱的人!(叶圣陶《倪焕之》)③你们自己要干这样下贱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把你们抬高呢!(巴金《家》)
低微
卑贱 卑微 卑下 低贱 低微 微贱 下贱 6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传统意识中指地位、身份低下。都可以形容社会地位、工作、职业、官职、身份、出身、门第等。
卑贱 bēijiàn
贬义很重,书面语及口语都常用。最佳反义词是“尊贵”。
例:①人们一起载歌载舞,在欢乐的阿拉伯音乐中忘掉了尊贵卑贱。(《人民日报》1997年8月1日)②他们要为领主服各种卑贱劳役。(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为什么要把服务性行业看得那么卑贱见不得人呢?(魏巍《路标》)
卑微 bēi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渺小,贬义不那么重,还可以形容生物(例③),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勇敢的卑微的同伴,是烧不尽割不完的。(冰心《分》)②(鲁迅)不满于现实社会里卑微低下的情趣——阿谀逢迎,矫揉造作。(唐弢《鲁迅的故事》)③它是最卑微最不足令人注意的小小生物。(艾芜《锻炼》)
卑下 bēixià
强调低下,贬义较轻,多见于书面语。
例:①如果说,属于读饱了书的人一边的定然高贵,深至,而属于其他一边的只能卑下,浅薄,那是自以为高贵深至的人的夸耀罢了,并不是世间的真实。(叶圣陶《倪焕之》)②他承认自己身份的卑下是命运的安排,所企求的只是风调雨顺,以便交纳皇粮,维持温饱。(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③你不必把自己看得那么卑下,把影视圈看得那么神圣。(梁晓声《激杀》)
低贱 dī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卑贱,贬义较重,最佳反义词是“高贵”。还可以形容品性。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自己虽说是个卖艺的,可要是有了文化,地位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低贱。(老舍《鼓书艺人》)②以更明确、更响亮的方式立身处事,在人格、人品上昭示着高贵和低贱的界限。(余秋雨《小人》)③一种低贱的冷酷的笑由他们嘴角溢出。(萧乾《一本退色的相册》)
低微 dī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轻微,贬义较轻,多用于书面,也用于口语。
例:①家宰可由出身低微、但有才干的平民担任。(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我出身既低微,文学趣味也不高雅,最先使我入迷的小说之一是社会言情小说。(邓友梅《无事忙杂记》)③(阿毛)不安于她那低微的地位,不认命运生来不如人。(丁玲《阿毛姑娘》)
微贱 wēijiàn
词义个性是轻微低贱,贬义稍重,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常常破格提拔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才。(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她出身微贱,却天生丽质。(杨金胜《刘锦云走向〈阮玲玉〉》)③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闻一多《忆菊》)
下贱 xià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卑贱,贬义重,还常形容人、事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清制,太监是宫中地位最卑贱的奴才,按康熙皇帝玄烨的话说,他们不过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的人”。(《北京晚报》1997年3月19日)②一个人要是没有一点儿能力,做不来一件事情,虽然有钱有势,还免不了是最卑鄙最下贱的人!(叶圣陶《倪焕之》)③你们自己要干这样下贱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把你们抬高呢!(巴金《家》)
微贱
卑贱 卑微 卑下 低贱 低微 微贱 下贱 6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传统意识中指地位、身份低下。都可以形容社会地位、工作、职业、官职、身份、出身、门第等。
卑贱 bēijiàn
贬义很重,书面语及口语都常用。最佳反义词是“尊贵”。
例:①人们一起载歌载舞,在欢乐的阿拉伯音乐中忘掉了尊贵卑贱。(《人民日报》1997年8月1日)②他们要为领主服各种卑贱劳役。(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为什么要把服务性行业看得那么卑贱见不得人呢?(魏巍《路标》)
卑微 bēi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渺小,贬义不那么重,还可以形容生物(例③),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勇敢的卑微的同伴,是烧不尽割不完的。(冰心《分》)②(鲁迅)不满于现实社会里卑微低下的情趣——阿谀逢迎,矫揉造作。(唐弢《鲁迅的故事》)③它是最卑微最不足令人注意的小小生物。(艾芜《锻炼》)
卑下 bēixià
强调低下,贬义较轻,多见于书面语。
例:①如果说,属于读饱了书的人一边的定然高贵,深至,而属于其他一边的只能卑下,浅薄,那是自以为高贵深至的人的夸耀罢了,并不是世间的真实。(叶圣陶《倪焕之》)②他承认自己身份的卑下是命运的安排,所企求的只是风调雨顺,以便交纳皇粮,维持温饱。(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③你不必把自己看得那么卑下,把影视圈看得那么神圣。(梁晓声《激杀》)
低贱 dī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卑贱,贬义较重,最佳反义词是“高贵”。还可以形容品性。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自己虽说是个卖艺的,可要是有了文化,地位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低贱。(老舍《鼓书艺人》)②以更明确、更响亮的方式立身处事,在人格、人品上昭示着高贵和低贱的界限。(余秋雨《小人》)③一种低贱的冷酷的笑由他们嘴角溢出。(萧乾《一本退色的相册》)
低微 dī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轻微,贬义较轻,多用于书面,也用于口语。
例:①家宰可由出身低微、但有才干的平民担任。(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我出身既低微,文学趣味也不高雅,最先使我入迷的小说之一是社会言情小说。(邓友梅《无事忙杂记》)③(阿毛)不安于她那低微的地位,不认命运生来不如人。(丁玲《阿毛姑娘》)
微贱 wēijiàn
词义个性是轻微低贱,贬义稍重,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常常破格提拔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才。(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她出身微贱,却天生丽质。(杨金胜《刘锦云走向〈阮玲玉〉》)③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闻一多《忆菊》)
下贱 xià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卑贱,贬义重,还常形容人、事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清制,太监是宫中地位最卑贱的奴才,按康熙皇帝玄烨的话说,他们不过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的人”。(《北京晚报》1997年3月19日)②一个人要是没有一点儿能力,做不来一件事情,虽然有钱有势,还免不了是最卑鄙最下贱的人!(叶圣陶《倪焕之》)③你们自己要干这样下贱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把你们抬高呢!(巴金《家》)
下贱
卑贱 卑微 卑下 低贱 低微 微贱 下贱 6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传统意识中指地位、身份低下。都可以形容社会地位、工作、职业、官职、身份、出身、门第等。
卑贱 bēijiàn
贬义很重,书面语及口语都常用。最佳反义词是“尊贵”。
例:①人们一起载歌载舞,在欢乐的阿拉伯音乐中忘掉了尊贵卑贱。(《人民日报》1997年8月1日)②他们要为领主服各种卑贱劳役。(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为什么要把服务性行业看得那么卑贱见不得人呢?(魏巍《路标》)
卑微 bēi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渺小,贬义不那么重,还可以形容生物(例③),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勇敢的卑微的同伴,是烧不尽割不完的。(冰心《分》)②(鲁迅)不满于现实社会里卑微低下的情趣——阿谀逢迎,矫揉造作。(唐弢《鲁迅的故事》)③它是最卑微最不足令人注意的小小生物。(艾芜《锻炼》)
卑下 bēixià
强调低下,贬义较轻,多见于书面语。
例:①如果说,属于读饱了书的人一边的定然高贵,深至,而属于其他一边的只能卑下,浅薄,那是自以为高贵深至的人的夸耀罢了,并不是世间的真实。(叶圣陶《倪焕之》)②他承认自己身份的卑下是命运的安排,所企求的只是风调雨顺,以便交纳皇粮,维持温饱。(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③你不必把自己看得那么卑下,把影视圈看得那么神圣。(梁晓声《激杀》)
低贱 dī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卑贱,贬义较重,最佳反义词是“高贵”。还可以形容品性。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自己虽说是个卖艺的,可要是有了文化,地位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低贱。(老舍《鼓书艺人》)②以更明确、更响亮的方式立身处事,在人格、人品上昭示着高贵和低贱的界限。(余秋雨《小人》)③一种低贱的冷酷的笑由他们嘴角溢出。(萧乾《一本退色的相册》)
低微 dīwēi
词义个性是低下而轻微,贬义较轻,多用于书面,也用于口语。
例:①家宰可由出身低微、但有才干的平民担任。(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我出身既低微,文学趣味也不高雅,最先使我入迷的小说之一是社会言情小说。(邓友梅《无事忙杂记》)③(阿毛)不安于她那低微的地位,不认命运生来不如人。(丁玲《阿毛姑娘》)
微贱 wēijiàn
词义个性是轻微低贱,贬义稍重,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常常破格提拔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才。(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她出身微贱,却天生丽质。(杨金胜《刘锦云走向〈阮玲玉〉》)③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闻一多《忆菊》)
下贱 xiàjiàn
词义个性是低下卑贱,贬义重,还常形容人、事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清制,太监是宫中地位最卑贱的奴才,按康熙皇帝玄烨的话说,他们不过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的人”。(《北京晚报》1997年3月19日)②一个人要是没有一点儿能力,做不来一件事情,虽然有钱有势,还免不了是最卑鄙最下贱的人!(叶圣陶《倪焕之》)③你们自己要干这样下贱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把你们抬高呢!(巴金《家》)
下贱 下流 下作 117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品质行为低劣。贬义词。
下贱 xiàjiàn
着重于卑贱,与“高贵”相反。常形容人的品质卑劣,行为粗俗,处事卑贱。带鄙视色彩。
例:①谁想那主妇破口大骂女仆道:“这种被家里赶出来的下贱家伙,你别带她来污秽我的地方!”(白薇《我投到文学圈里的初衷(二)》) ②在世人眼中,我不过是一个轻薄下贱、水性杨花的女人,有谁知道我正是为了追求做一个真正的女人才如此身败名裂呢?(胡辛《四个四十岁的女人》) ③我觉得自己还不至于那么下贱,还不至于堕落到为一点可怜的物质利益就出卖自己的人格和良心,还不至于为一个淫棍捧臭脚。(刘庆邦《家道》)
下流 xiàliú
着重于品格卑下,卑鄙龌龊。适用范围较广,除形容人的灵魂、品质、语言以外,还用于作品描写、表演等。带憎恶色彩。
例:①同这相似的,是背后的议论,甚至于有些下流人,远远“起哄”起来。(李健吾《拿波里漫游短札》) ②他们时常凑在一起谈牌经,评“花榜”,交换庸俗无聊的社会新闻,说猥亵下流的荤笑话。(汪曾祺《徙》) ③在这世间最黑暗的地方产生了最下流最肮脏的语言,就象这污浊的空气一样,能叫一个刚来的人感到窒息。(孙少山《八百米深处》)
下作 xià·zuo
下流,但没有龌龊(脏,恶劣)义。没有“下流”常用。常形容人的言行、事情。
例:①你只不过比他们更下作一点,一边无赖,一边堂而皇之地将自己遮掩起来。(方方《桃花灿烂》) ②真后悔不该贪这十块钱,卑贱下作羞耻!(张勤《旅途匆匆》) ③这一锤便基本上敲定了这位妇人整个语言体系的下作鄙陋之音。(刘心武《话说赵姨娘》)
悲哀
悲哀 悲伤 悲恸 悲痛 沉痛 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伤心,难过。“悲哀、悲伤、悲痛”常通用。
悲哀 bēi’āi
侧重于遭遇不幸时由哀声而至内心的哀痛。除了心情之外,更宜形容声音、哭声、音调、音乐等。
例:①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鲁迅《藤野先生》)②我已经深深尝到和平生活被损害的痛苦,幸福日子被扰乱的悲哀。(艾芜《锻炼》)
悲伤 bēishānɡ
侧重于心灵受创伤而产生伤感。程度比“悲哀”重。
例:①许多人都以月缺花飞来陪衬悲伤的心境。(秦牧《变形》)②她为什么,为什么这么悲伤地痛哭呵?……(杨沫《青春之歌》)
悲恸 bēitònɡ
极度的悲哀,兼指痛苦。恸,悲伤到心动的程度。程度很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这紧急关头,曹纬的老战友李景云牺牲了,曹纬抑制着悲恸,挺身而起,代理了连长。(刘白羽《一个战斗英雄的传记》)②(她)一阵压倒一切的震动大地的哭声……她悲恸欲绝。(叶君健《姐姐》)
悲痛 bēitònɡ
悲伤而痛苦。比“悲哀、悲伤”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可以说“悲痛欲绝,悲痛成疾,悲痛万分,化悲痛为力量”。
例:①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尝到了幻想破灭的悲痛,一种志愿无法实现的悲哀。(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飘荡》)②一般人都认为王昭君是怀抱了无穷的幽怨,凄凄惨惨,悲痛欲绝地被迫到匈奴去和亲。(马南邨《燕山夜话》)
沉痛 chéntònɡ
深深的悲痛。比“悲痛”程度重。
例:①这不是很沉痛的一个悲剧吗?(郭沫若《我的童年》)②孔子对夫人和儿子的死去,虽然也很悲伤,但远不及他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死去时沉痛。(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指“深刻、严重”,如“这是一个~的教训”。这跟“悲哀”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
悲伤
悲哀 悲伤 悲恸 悲痛 沉痛 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伤心,难过。“悲哀、悲伤、悲痛”常通用。
悲哀 bēi’āi
侧重于遭遇不幸时由哀声而至内心的哀痛。除了心情之外,更宜形容声音、哭声、音调、音乐等。
例:①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鲁迅《藤野先生》)②我已经深深尝到和平生活被损害的痛苦,幸福日子被扰乱的悲哀。(艾芜《锻炼》)
悲伤 bēishānɡ
侧重于心灵受创伤而产生伤感。程度比“悲哀”重。
例:①许多人都以月缺花飞来陪衬悲伤的心境。(秦牧《变形》)②她为什么,为什么这么悲伤地痛哭呵?……(杨沫《青春之歌》)
悲恸 bēitònɡ
极度的悲哀,兼指痛苦。恸,悲伤到心动的程度。程度很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这紧急关头,曹纬的老战友李景云牺牲了,曹纬抑制着悲恸,挺身而起,代理了连长。(刘白羽《一个战斗英雄的传记》)②(她)一阵压倒一切的震动大地的哭声……她悲恸欲绝。(叶君健《姐姐》)
悲痛 bēitònɡ
悲伤而痛苦。比“悲哀、悲伤”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可以说“悲痛欲绝,悲痛成疾,悲痛万分,化悲痛为力量”。
例:①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尝到了幻想破灭的悲痛,一种志愿无法实现的悲哀。(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飘荡》)②一般人都认为王昭君是怀抱了无穷的幽怨,凄凄惨惨,悲痛欲绝地被迫到匈奴去和亲。(马南邨《燕山夜话》)
沉痛 chéntònɡ
深深的悲痛。比“悲痛”程度重。
例:①这不是很沉痛的一个悲剧吗?(郭沫若《我的童年》)②孔子对夫人和儿子的死去,虽然也很悲伤,但远不及他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死去时沉痛。(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指“深刻、严重”,如“这是一个~的教训”。这跟“悲哀”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
悲恸
悲哀 悲伤 悲恸 悲痛 沉痛 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伤心,难过。“悲哀、悲伤、悲痛”常通用。
悲哀 bēi’āi
侧重于遭遇不幸时由哀声而至内心的哀痛。除了心情之外,更宜形容声音、哭声、音调、音乐等。
例:①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鲁迅《藤野先生》)②我已经深深尝到和平生活被损害的痛苦,幸福日子被扰乱的悲哀。(艾芜《锻炼》)
悲伤 bēishānɡ
侧重于心灵受创伤而产生伤感。程度比“悲哀”重。
例:①许多人都以月缺花飞来陪衬悲伤的心境。(秦牧《变形》)②她为什么,为什么这么悲伤地痛哭呵?……(杨沫《青春之歌》)
悲恸 bēitònɡ
极度的悲哀,兼指痛苦。恸,悲伤到心动的程度。程度很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这紧急关头,曹纬的老战友李景云牺牲了,曹纬抑制着悲恸,挺身而起,代理了连长。(刘白羽《一个战斗英雄的传记》)②(她)一阵压倒一切的震动大地的哭声……她悲恸欲绝。(叶君健《姐姐》)
悲痛 bēitònɡ
悲伤而痛苦。比“悲哀、悲伤”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可以说“悲痛欲绝,悲痛成疾,悲痛万分,化悲痛为力量”。
例:①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尝到了幻想破灭的悲痛,一种志愿无法实现的悲哀。(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飘荡》)②一般人都认为王昭君是怀抱了无穷的幽怨,凄凄惨惨,悲痛欲绝地被迫到匈奴去和亲。(马南邨《燕山夜话》)
沉痛 chéntònɡ
深深的悲痛。比“悲痛”程度重。
例:①这不是很沉痛的一个悲剧吗?(郭沫若《我的童年》)②孔子对夫人和儿子的死去,虽然也很悲伤,但远不及他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死去时沉痛。(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指“深刻、严重”,如“这是一个~的教训”。这跟“悲哀”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
悲痛
悲哀 悲伤 悲恸 悲痛 沉痛 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伤心,难过。“悲哀、悲伤、悲痛”常通用。
悲哀 bēi’āi
侧重于遭遇不幸时由哀声而至内心的哀痛。除了心情之外,更宜形容声音、哭声、音调、音乐等。
例:①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鲁迅《藤野先生》)②我已经深深尝到和平生活被损害的痛苦,幸福日子被扰乱的悲哀。(艾芜《锻炼》)
悲伤 bēishānɡ
侧重于心灵受创伤而产生伤感。程度比“悲哀”重。
例:①许多人都以月缺花飞来陪衬悲伤的心境。(秦牧《变形》)②她为什么,为什么这么悲伤地痛哭呵?……(杨沫《青春之歌》)
悲恸 bēitònɡ
极度的悲哀,兼指痛苦。恸,悲伤到心动的程度。程度很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这紧急关头,曹纬的老战友李景云牺牲了,曹纬抑制着悲恸,挺身而起,代理了连长。(刘白羽《一个战斗英雄的传记》)②(她)一阵压倒一切的震动大地的哭声……她悲恸欲绝。(叶君健《姐姐》)
悲痛 bēitònɡ
悲伤而痛苦。比“悲哀、悲伤”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可以说“悲痛欲绝,悲痛成疾,悲痛万分,化悲痛为力量”。
例:①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尝到了幻想破灭的悲痛,一种志愿无法实现的悲哀。(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飘荡》)②一般人都认为王昭君是怀抱了无穷的幽怨,凄凄惨惨,悲痛欲绝地被迫到匈奴去和亲。(马南邨《燕山夜话》)
沉痛 chéntònɡ
深深的悲痛。比“悲痛”程度重。
例:①这不是很沉痛的一个悲剧吗?(郭沫若《我的童年》)②孔子对夫人和儿子的死去,虽然也很悲伤,但远不及他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死去时沉痛。(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指“深刻、严重”,如“这是一个~的教训”。这跟“悲哀”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
沉痛
悲哀 悲伤 悲恸 悲痛 沉痛 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伤心,难过。“悲哀、悲伤、悲痛”常通用。
悲哀 bēi’āi
侧重于遭遇不幸时由哀声而至内心的哀痛。除了心情之外,更宜形容声音、哭声、音调、音乐等。
例:①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鲁迅《藤野先生》)②我已经深深尝到和平生活被损害的痛苦,幸福日子被扰乱的悲哀。(艾芜《锻炼》)
悲伤 bēishānɡ
侧重于心灵受创伤而产生伤感。程度比“悲哀”重。
例:①许多人都以月缺花飞来陪衬悲伤的心境。(秦牧《变形》)②她为什么,为什么这么悲伤地痛哭呵?……(杨沫《青春之歌》)
悲恸 bēitònɡ
极度的悲哀,兼指痛苦。恸,悲伤到心动的程度。程度很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这紧急关头,曹纬的老战友李景云牺牲了,曹纬抑制着悲恸,挺身而起,代理了连长。(刘白羽《一个战斗英雄的传记》)②(她)一阵压倒一切的震动大地的哭声……她悲恸欲绝。(叶君健《姐姐》)
悲痛 bēitònɡ
悲伤而痛苦。比“悲哀、悲伤”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可以说“悲痛欲绝,悲痛成疾,悲痛万分,化悲痛为力量”。
例:①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尝到了幻想破灭的悲痛,一种志愿无法实现的悲哀。(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飘荡》)②一般人都认为王昭君是怀抱了无穷的幽怨,凄凄惨惨,悲痛欲绝地被迫到匈奴去和亲。(马南邨《燕山夜话》)
沉痛 chéntònɡ
深深的悲痛。比“悲痛”程度重。
例:①这不是很沉痛的一个悲剧吗?(郭沫若《我的童年》)②孔子对夫人和儿子的死去,虽然也很悲伤,但远不及他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死去时沉痛。(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指“深刻、严重”,如“这是一个~的教训”。这跟“悲哀”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
悲观
悲观 失望 69.0 102 失掉信心。常连用成“悲观失望”。
悲观 bēiɡuān
形容词。强调对未来事物缺乏信心,因而态度消极,情绪低落。多用于国家、民族或个人的前途、命运等大事。有时用于小事。
例:①我们应明白凡迷恋过去,不知注意将来,或对国事消极悲观,领导国民从事念佛敬神的,皆是精神身体两不健康的病人狂人。(沈从文《中国人的病》)②悲观的李四以为我们的军队调走,是因为别处的兵力太弱。(老舍《火葬》)③在那些地方我过的并不是悲观绝望的日子。(巴金《桂林的受难》)
失望 shīwànɡ
动词。强调对未来事物失去希望,或对眼前的事物未能如愿而失去信心。大事小事都常用。
例:①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中国大百科全书·老舍》)②看完了一张榜,没有我的名字,我很失望。(胡适《追想胡明复》)③老通宝在失望之下还有点希望,于是又跪在地下祷告。(茅盾《春蚕》)
还有一形容词义:因希望落空而不愉快,如“~而归,结果令人~,你的话使人~”。这跟“悲观”的区别较明显。
失望
悲观 失望 69.0 102 失掉信心。常连用成“悲观失望”。
悲观 bēiɡuān
形容词。强调对未来事物缺乏信心,因而态度消极,情绪低落。多用于国家、民族或个人的前途、命运等大事。有时用于小事。
例:①我们应明白凡迷恋过去,不知注意将来,或对国事消极悲观,领导国民从事念佛敬神的,皆是精神身体两不健康的病人狂人。(沈从文《中国人的病》)②悲观的李四以为我们的军队调走,是因为别处的兵力太弱。(老舍《火葬》)③在那些地方我过的并不是悲观绝望的日子。(巴金《桂林的受难》)
失望 shīwànɡ
动词。强调对未来事物失去希望,或对眼前的事物未能如愿而失去信心。大事小事都常用。
例:①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中国大百科全书·老舍》)②看完了一张榜,没有我的名字,我很失望。(胡适《追想胡明复》)③老通宝在失望之下还有点希望,于是又跪在地下祷告。(茅盾《春蚕》)
还有一形容词义:因希望落空而不愉快,如“~而归,结果令人~,你的话使人~”。这跟“悲观”的区别较明显。
绝望 失望 771.0 102 动词 动词。丧失了希望和信心。都常不带宾语。
绝望 jué∥wànɡ
程度很重,毫无希望。可以说“绝了望,绝过望”等。
例:①匪徒们在绝望中,纷纷跪下,举枪投降。(曲波《林海雪原》) ②我不能严格地改正错误,我反而让自己陷在绝望的心境中。(巴金《纪念友人世弥》) ③她今年已经七十三岁,这一连串悠悠的岁月中,却有近五十年的生涯伴着绝望和哀痛。(柯灵《苏州拾梦记》)
失望 shīwànɡ
程度较轻,只指失去信心。
例:①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②我们一直走到看见了城门的地方,看见了那严闭着的城门。这一关闭真是有点令人失望,同时也有点令人愤恨。(郭沫若《北伐途次》) ③至于那些专赁给人家骑坐的马,自然比较地体面些,但是我骑过了一次之后,觉得大大失望。(王了一《骑马》)
还有形容词义: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如“学生不争气,老师很~;你的话很使人~;结果是令人~的;~而归”。这跟“绝望”的区别较明显。一说,“绝望、失望”皆为形容词。
悲凉
悲凉 凄凉 7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感觉冷清而不愉快。
悲凉 bēiliánɡ
强调悲哀、悲惨。比“凄凉”程度重。多形容人的感觉及相关的景物。
例:①这小孩才回转了头,仰起来向她露了一脸很悲凉很寂寞的苦笑。(郁达夫《悲剧的出生》)②记起郭沫若君的诗里说过苏武在贝加尔湖畔牧羊,真是美丽而悲凉的想象。(朱自清《西行通讯(附录二)》)③照片画报,日落黄昏的“彩绘沙漠”之类背景里,常常摄一个孤零零坐着或蹲着的红人,作为边荒悲凉之美的点缀。(吴组缃《“吃风景”》)
凄凉 qīliánɡ
强调寂寞、冷落。多形容环境或景物,从而透露人的感情。有时直接形容人的感觉。
例:①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茅盾《林家铺子》)②老中医已经由于急症去世,院里一片凄凉景象。(邓友梅《那五》)③两岸的柳树开始苍老,天空仍如从前一样明净,可天空下的田野却显得有些凄凉。(余华《河边的错误》)
还有一义:身世、岁月凄惨,如“~的生活,家世~,一生~”。“悲凉”偶尔有这种用法。
凄凉
悲凉 凄凉 7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感觉冷清而不愉快。
悲凉 bēiliánɡ
强调悲哀、悲惨。比“凄凉”程度重。多形容人的感觉及相关的景物。
例:①这小孩才回转了头,仰起来向她露了一脸很悲凉很寂寞的苦笑。(郁达夫《悲剧的出生》)②记起郭沫若君的诗里说过苏武在贝加尔湖畔牧羊,真是美丽而悲凉的想象。(朱自清《西行通讯(附录二)》)③照片画报,日落黄昏的“彩绘沙漠”之类背景里,常常摄一个孤零零坐着或蹲着的红人,作为边荒悲凉之美的点缀。(吴组缃《“吃风景”》)
凄凉 qīliánɡ
强调寂寞、冷落。多形容环境或景物,从而透露人的感情。有时直接形容人的感觉。
例:①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茅盾《林家铺子》)②老中医已经由于急症去世,院里一片凄凉景象。(邓友梅《那五》)③两岸的柳树开始苍老,天空仍如从前一样明净,可天空下的田野却显得有些凄凉。(余华《河边的错误》)
还有一义:身世、岁月凄惨,如“~的生活,家世~,一生~”。“悲凉”偶尔有这种用法。
凄惨 凄凉 97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悲伤、难过。都能形容身世、家世、生活等。
凄惨 qīcǎn
强调悲惨。程度较重。多用于较大的不幸遭遇、处境,不忍见闻的情节、情景、惨象、话语、声音等。
例:①我虽然熟读了他的遗书,被里面一些极凄惨的话刺痛了心,但是我依旧不能够了解。(巴金《做大哥的人》) ②他过了13年与世隔绝的孤独而又凄惨的野人生活。(石业华《一位隐居乡间的世界名人》) ③但有几条饿瘦了的狗躺在巷口,见了我们,勉强站起来,发出几声凄惨的愤懑的叫声。(丰子恺《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凄凉 qīliánɡ
强调悲凉。程度较轻。多用于生活境遇、岁月、心情等。
例:①我因为你祖母逝世后心里感到万分凄凉,对大自然一切美景,一点也引不起兴趣。(谢冰莹《流星》) ②我心中不禁起了游子思乡之感,觉得置身于陌生的异乡人中,真是万分凄凉。(苏青《搬家》) ③她神志恍惚,哭得凄凄凉凉,令人可怜,更显得骨瘦如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还有一义:形容环境、景物等寂寞、冷落,如“~的山村,~的荒区,景色~,暮色~”等。这跟“凄惨”是有区别的。
备受
备受 倍受 71.0 102 动词 动词。超过一般地受到。
备受 bèishòu
强调方面多、全,完全受到。比“倍受”常用。
例:①(他)饱尝战争之苦,备受旅途艰辛。(老舍《鼓书艺人》)②他要为他前辈人的罪过备受磨难。(张贤亮《绿化树》)③这套玻璃杯在家里一直备受珍爱。(池莉《不谈爱情》)
倍受 bèishòu
强调程度高,格外受到,加倍受到。
例:①而现在这种性质的守寡,当然更加倍受人敬重,视为非常之举。(林语堂《京华烟云》)②这自然使天虹的情感倍受压抑。(魏巍《火凤凰》)③对方的态度,使章华勋的心理倍受压力。(梁晓声《钳工王》)
倍受
备受 倍受 71.0 102 动词 动词。超过一般地受到。
备受 bèishòu
强调方面多、全,完全受到。比“倍受”常用。
例:①(他)饱尝战争之苦,备受旅途艰辛。(老舍《鼓书艺人》)②他要为他前辈人的罪过备受磨难。(张贤亮《绿化树》)③这套玻璃杯在家里一直备受珍爱。(池莉《不谈爱情》)
倍受 bèishòu
强调程度高,格外受到,加倍受到。
例:①而现在这种性质的守寡,当然更加倍受人敬重,视为非常之举。(林语堂《京华烟云》)②这自然使天虹的情感倍受压抑。(魏巍《火凤凰》)③对方的态度,使章华勋的心理倍受压力。(梁晓声《钳工王》)
背静
背静 僻静 7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地方或处所偏僻而清静。常能换用:背静/僻静地方,背静/僻静的院子,背静/僻静的角落。
背静 bèijìnɡ
离喧闹的地方有一段距离,不太偏僻,着重指清静。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向旁边的一条很背静的胡同指了指,我就进了胡同。(老舍《四世同堂》) ②宋玉珂把虎子拉到背静处,又问:“你们俩相好了?”(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③就是有意拿个“大顶”,耍个“猴儿啃桃”什么的,也非到背静的地方去不可!(老舍《小坡的生日》)
僻静 pìjìnɡ
离喧闹的地方很远,很偏僻,很清静。如“僻静的孤岛”、“僻静的山村”。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清早来到这僻静的海边,执行中队交下来的任务。(陈伯吹《为了中队的荣誉》) ②我住在僻静的山上,跟热闹的街市和码头,都隔得很远。(巴金《〈点滴〉序》) ③老汉躲进僻静的柳丛里钓鱼。(林青《沾河风情》)
僻静
背静 僻静 7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地方或处所偏僻而清静。常能换用:背静/僻静地方,背静/僻静的院子,背静/僻静的角落。
背静 bèijìnɡ
离喧闹的地方有一段距离,不太偏僻,着重指清静。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向旁边的一条很背静的胡同指了指,我就进了胡同。(老舍《四世同堂》) ②宋玉珂把虎子拉到背静处,又问:“你们俩相好了?”(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③就是有意拿个“大顶”,耍个“猴儿啃桃”什么的,也非到背静的地方去不可!(老舍《小坡的生日》)
僻静 pìjìnɡ
离喧闹的地方很远,很偏僻,很清静。如“僻静的孤岛”、“僻静的山村”。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清早来到这僻静的海边,执行中队交下来的任务。(陈伯吹《为了中队的荣誉》) ②我住在僻静的山上,跟热闹的街市和码头,都隔得很远。(巴金《〈点滴〉序》) ③老汉躲进僻静的柳丛里钓鱼。(林青《沾河风情》)
背离
背离 违背 违反 违犯 违抗 73.0 102 动词 动词。不遵守,不依从,向所要求的反面去做。有的地方可以换用: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规定,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政策,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制度。
背离 bèilí
词义特征是离开,程度较轻,搭配对象较窄,常见的有两类:a.客观的规律、法则、传统、事实、现实、实际、科学、真理等;b.主观的原则、宗旨、路线、道路、方针、政策、主义、思想、精神、心愿、意志、道德、良心、公德、舆论、利益等。
例:①就其思想内容来说,那是远远背离了俄国诗歌的革命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戈宝权《读〈俄罗斯文学与革命〉》) ②这种背离联合国多边技术合作中立性、普遍性、无偿性原则的倾向对国际发展合作是十分有害的。(《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违背 wéibèi
词义特征是向反面去做,程度较重,搭配对象较广,常见的除“背离”的a、b两类之外,还有两类:c.法规类,如宪法、法律、法令、法规、规章、规定、制度、纪律、条例等;d.人际约定,如协议、合同、契约、合约、诺言、义务等。
例:①在祖国的北方,百花是应着节序开的,就是在巧夺天工的温室里,也不能过于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冰心《记广州花市》) ②听到马路消息就到处传播,那是违背道德的。(匡亚明《孔子评传》) ③违背了义帝先进关为王的前约。(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违反 wéifǎn
比“违背”的程度重,搭配对象常见的是“背离”a、b类,少见的是“违背”的c类,一般不用于d类。
例:①人不能违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规律。(唐弢《鲁迅的故事》) ②赵二刚虽然心里有点不自在,可是也不能违反民意啊! (马烽《新任队长钱老大》) ③厦门市又集中对电子游戏机娱乐市场进行了3次突击检查,查出违反规定的游戏机室25家。(《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
违犯 wéifàn
词义特征是触犯、抵触,搭配的对象最常见的是“违背”的c法规类,如法令、命令、规章、规定、制度、纪律、条例等;其次是原则、政策等。
例:①这是闯王的军令,谁敢违犯,军法不容。(姚雪垠《李自成》) ②不管是什么人要有一丝一毫违犯纪律的现象,叫他看见了是不行的。(魏巍《战士和祖国》) ③你违犯白区工作的秘密原则,你知道吗? (杨沫《青春之歌》)
违抗 wéikànɡ
词义特征是抗拒,程度很重,是有意识的反抗行为。搭配对象最常见的是主观的命令、指示、纪律、法令、决定、意志、意愿等;少见的是客观的规律、法则等。
例:①皇帝要挑选宫人到匈奴去,违抗圣旨是要杀头的。(曹禺《王昭君》) ②保姆知道是违抗军令自杀身亡,郗鉴也在悲痛欲绝之中当众斩杀了幼子。(《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 ③不懂偏要装懂,势必搞瞎指挥,乱弹琴。结果怎么样呢? 必然违抗客观规律,使国民经济遭受损失,人民生活遭受灾难。(《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4日)
违背
背离 违背 违反 违犯 违抗 73.0 102 动词 动词。不遵守,不依从,向所要求的反面去做。有的地方可以换用: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规定,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政策,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制度。
背离 bèilí
词义特征是离开,程度较轻,搭配对象较窄,常见的有两类:a.客观的规律、法则、传统、事实、现实、实际、科学、真理等;b.主观的原则、宗旨、路线、道路、方针、政策、主义、思想、精神、心愿、意志、道德、良心、公德、舆论、利益等。
例:①就其思想内容来说,那是远远背离了俄国诗歌的革命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戈宝权《读〈俄罗斯文学与革命〉》) ②这种背离联合国多边技术合作中立性、普遍性、无偿性原则的倾向对国际发展合作是十分有害的。(《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违背 wéibèi
词义特征是向反面去做,程度较重,搭配对象较广,常见的除“背离”的a、b两类之外,还有两类:c.法规类,如宪法、法律、法令、法规、规章、规定、制度、纪律、条例等;d.人际约定,如协议、合同、契约、合约、诺言、义务等。
例:①在祖国的北方,百花是应着节序开的,就是在巧夺天工的温室里,也不能过于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冰心《记广州花市》) ②听到马路消息就到处传播,那是违背道德的。(匡亚明《孔子评传》) ③违背了义帝先进关为王的前约。(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违反 wéifǎn
比“违背”的程度重,搭配对象常见的是“背离”a、b类,少见的是“违背”的c类,一般不用于d类。
例:①人不能违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规律。(唐弢《鲁迅的故事》) ②赵二刚虽然心里有点不自在,可是也不能违反民意啊! (马烽《新任队长钱老大》) ③厦门市又集中对电子游戏机娱乐市场进行了3次突击检查,查出违反规定的游戏机室25家。(《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
违犯 wéifàn
词义特征是触犯、抵触,搭配的对象最常见的是“违背”的c法规类,如法令、命令、规章、规定、制度、纪律、条例等;其次是原则、政策等。
例:①这是闯王的军令,谁敢违犯,军法不容。(姚雪垠《李自成》) ②不管是什么人要有一丝一毫违犯纪律的现象,叫他看见了是不行的。(魏巍《战士和祖国》) ③你违犯白区工作的秘密原则,你知道吗? (杨沫《青春之歌》)
违抗 wéikànɡ
词义特征是抗拒,程度很重,是有意识的反抗行为。搭配对象最常见的是主观的命令、指示、纪律、法令、决定、意志、意愿等;少见的是客观的规律、法则等。
例:①皇帝要挑选宫人到匈奴去,违抗圣旨是要杀头的。(曹禺《王昭君》) ②保姆知道是违抗军令自杀身亡,郗鉴也在悲痛欲绝之中当众斩杀了幼子。(《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 ③不懂偏要装懂,势必搞瞎指挥,乱弹琴。结果怎么样呢? 必然违抗客观规律,使国民经济遭受损失,人民生活遭受灾难。(《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4日)
违反
背离 违背 违反 违犯 违抗 73.0 102 动词 动词。不遵守,不依从,向所要求的反面去做。有的地方可以换用: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规定,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政策,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制度。
背离 bèilí
词义特征是离开,程度较轻,搭配对象较窄,常见的有两类:a.客观的规律、法则、传统、事实、现实、实际、科学、真理等;b.主观的原则、宗旨、路线、道路、方针、政策、主义、思想、精神、心愿、意志、道德、良心、公德、舆论、利益等。
例:①就其思想内容来说,那是远远背离了俄国诗歌的革命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戈宝权《读〈俄罗斯文学与革命〉》) ②这种背离联合国多边技术合作中立性、普遍性、无偿性原则的倾向对国际发展合作是十分有害的。(《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违背 wéibèi
词义特征是向反面去做,程度较重,搭配对象较广,常见的除“背离”的a、b两类之外,还有两类:c.法规类,如宪法、法律、法令、法规、规章、规定、制度、纪律、条例等;d.人际约定,如协议、合同、契约、合约、诺言、义务等。
例:①在祖国的北方,百花是应着节序开的,就是在巧夺天工的温室里,也不能过于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冰心《记广州花市》) ②听到马路消息就到处传播,那是违背道德的。(匡亚明《孔子评传》) ③违背了义帝先进关为王的前约。(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违反 wéifǎn
比“违背”的程度重,搭配对象常见的是“背离”a、b类,少见的是“违背”的c类,一般不用于d类。
例:①人不能违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规律。(唐弢《鲁迅的故事》) ②赵二刚虽然心里有点不自在,可是也不能违反民意啊! (马烽《新任队长钱老大》) ③厦门市又集中对电子游戏机娱乐市场进行了3次突击检查,查出违反规定的游戏机室25家。(《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
违犯 wéifàn
词义特征是触犯、抵触,搭配的对象最常见的是“违背”的c法规类,如法令、命令、规章、规定、制度、纪律、条例等;其次是原则、政策等。
例:①这是闯王的军令,谁敢违犯,军法不容。(姚雪垠《李自成》) ②不管是什么人要有一丝一毫违犯纪律的现象,叫他看见了是不行的。(魏巍《战士和祖国》) ③你违犯白区工作的秘密原则,你知道吗? (杨沫《青春之歌》)
违抗 wéikànɡ
词义特征是抗拒,程度很重,是有意识的反抗行为。搭配对象最常见的是主观的命令、指示、纪律、法令、决定、意志、意愿等;少见的是客观的规律、法则等。
例:①皇帝要挑选宫人到匈奴去,违抗圣旨是要杀头的。(曹禺《王昭君》) ②保姆知道是违抗军令自杀身亡,郗鉴也在悲痛欲绝之中当众斩杀了幼子。(《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 ③不懂偏要装懂,势必搞瞎指挥,乱弹琴。结果怎么样呢? 必然违抗客观规律,使国民经济遭受损失,人民生活遭受灾难。(《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4日)
违犯
背离 违背 违反 违犯 违抗 73.0 102 动词 动词。不遵守,不依从,向所要求的反面去做。有的地方可以换用: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规定,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政策,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制度。
背离 bèilí
词义特征是离开,程度较轻,搭配对象较窄,常见的有两类:a.客观的规律、法则、传统、事实、现实、实际、科学、真理等;b.主观的原则、宗旨、路线、道路、方针、政策、主义、思想、精神、心愿、意志、道德、良心、公德、舆论、利益等。
例:①就其思想内容来说,那是远远背离了俄国诗歌的革命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戈宝权《读〈俄罗斯文学与革命〉》) ②这种背离联合国多边技术合作中立性、普遍性、无偿性原则的倾向对国际发展合作是十分有害的。(《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违背 wéibèi
词义特征是向反面去做,程度较重,搭配对象较广,常见的除“背离”的a、b两类之外,还有两类:c.法规类,如宪法、法律、法令、法规、规章、规定、制度、纪律、条例等;d.人际约定,如协议、合同、契约、合约、诺言、义务等。
例:①在祖国的北方,百花是应着节序开的,就是在巧夺天工的温室里,也不能过于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冰心《记广州花市》) ②听到马路消息就到处传播,那是违背道德的。(匡亚明《孔子评传》) ③违背了义帝先进关为王的前约。(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违反 wéifǎn
比“违背”的程度重,搭配对象常见的是“背离”a、b类,少见的是“违背”的c类,一般不用于d类。
例:①人不能违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规律。(唐弢《鲁迅的故事》) ②赵二刚虽然心里有点不自在,可是也不能违反民意啊! (马烽《新任队长钱老大》) ③厦门市又集中对电子游戏机娱乐市场进行了3次突击检查,查出违反规定的游戏机室25家。(《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
违犯 wéifàn
词义特征是触犯、抵触,搭配的对象最常见的是“违背”的c法规类,如法令、命令、规章、规定、制度、纪律、条例等;其次是原则、政策等。
例:①这是闯王的军令,谁敢违犯,军法不容。(姚雪垠《李自成》) ②不管是什么人要有一丝一毫违犯纪律的现象,叫他看见了是不行的。(魏巍《战士和祖国》) ③你违犯白区工作的秘密原则,你知道吗? (杨沫《青春之歌》)
违抗 wéikànɡ
词义特征是抗拒,程度很重,是有意识的反抗行为。搭配对象最常见的是主观的命令、指示、纪律、法令、决定、意志、意愿等;少见的是客观的规律、法则等。
例:①皇帝要挑选宫人到匈奴去,违抗圣旨是要杀头的。(曹禺《王昭君》) ②保姆知道是违抗军令自杀身亡,郗鉴也在悲痛欲绝之中当众斩杀了幼子。(《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 ③不懂偏要装懂,势必搞瞎指挥,乱弹琴。结果怎么样呢? 必然违抗客观规律,使国民经济遭受损失,人民生活遭受灾难。(《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4日)
违抗
背离 违背 违反 违犯 违抗 73.0 102 动词 动词。不遵守,不依从,向所要求的反面去做。有的地方可以换用: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规定,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政策,背离/违背/违反/违犯/违抗制度。
背离 bèilí
词义特征是离开,程度较轻,搭配对象较窄,常见的有两类:a.客观的规律、法则、传统、事实、现实、实际、科学、真理等;b.主观的原则、宗旨、路线、道路、方针、政策、主义、思想、精神、心愿、意志、道德、良心、公德、舆论、利益等。
例:①就其思想内容来说,那是远远背离了俄国诗歌的革命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戈宝权《读〈俄罗斯文学与革命〉》) ②这种背离联合国多边技术合作中立性、普遍性、无偿性原则的倾向对国际发展合作是十分有害的。(《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违背 wéibèi
词义特征是向反面去做,程度较重,搭配对象较广,常见的除“背离”的a、b两类之外,还有两类:c.法规类,如宪法、法律、法令、法规、规章、规定、制度、纪律、条例等;d.人际约定,如协议、合同、契约、合约、诺言、义务等。
例:①在祖国的北方,百花是应着节序开的,就是在巧夺天工的温室里,也不能过于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冰心《记广州花市》) ②听到马路消息就到处传播,那是违背道德的。(匡亚明《孔子评传》) ③违背了义帝先进关为王的前约。(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违反 wéifǎn
比“违背”的程度重,搭配对象常见的是“背离”a、b类,少见的是“违背”的c类,一般不用于d类。
例:①人不能违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规律。(唐弢《鲁迅的故事》) ②赵二刚虽然心里有点不自在,可是也不能违反民意啊! (马烽《新任队长钱老大》) ③厦门市又集中对电子游戏机娱乐市场进行了3次突击检查,查出违反规定的游戏机室25家。(《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
违犯 wéifàn
词义特征是触犯、抵触,搭配的对象最常见的是“违背”的c法规类,如法令、命令、规章、规定、制度、纪律、条例等;其次是原则、政策等。
例:①这是闯王的军令,谁敢违犯,军法不容。(姚雪垠《李自成》) ②不管是什么人要有一丝一毫违犯纪律的现象,叫他看见了是不行的。(魏巍《战士和祖国》) ③你违犯白区工作的秘密原则,你知道吗? (杨沫《青春之歌》)
违抗 wéikànɡ
词义特征是抗拒,程度很重,是有意识的反抗行为。搭配对象最常见的是主观的命令、指示、纪律、法令、决定、意志、意愿等;少见的是客观的规律、法则等。
例:①皇帝要挑选宫人到匈奴去,违抗圣旨是要杀头的。(曹禺《王昭君》) ②保姆知道是违抗军令自杀身亡,郗鉴也在悲痛欲绝之中当众斩杀了幼子。(《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 ③不懂偏要装懂,势必搞瞎指挥,乱弹琴。结果怎么样呢? 必然违抗客观规律,使国民经济遭受损失,人民生活遭受灾难。(《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4日)
背叛
背叛 叛变 叛离 74.0 102 动词 动词。抛弃原来的一方,投到对方。都可以跟“行为”搭配。
背叛 bèipàn
是中性词,可以用于贬义,如“背叛革命,背叛革命道路,背叛人民,背叛人民利益”等等;也可以用于褒义,如“背叛封建阶级,背叛地主家庭,背叛旧礼教”等等。
例:①文君私奔相如,是完全背叛了旧式的道德。(吴祖光《求凰集》) ②只要看看民心背叛的情形,就知道朱家的江山坐不长了。(姚雪垠《李自成》) ③历代的农民革命,在起初时都能顺从民意,只有在革命成功之后,一些领导者才开始背叛人民。(郭沫若《摩登唐吉诃德的一种手法》) ④什么时候忘记长征……那就意味着对革命的背叛。(袁鹰《深深的怀念》)
叛变 pànbiàn
是贬义词,且语义较重,只指投敌或采取敌对行为。因此常跟“罪行、可耻、可恶、可恨、无耻、投敌”等词搭配。带宾语的用法(如“叛变革命军”)较少。
例:①他一上法庭,就跪倒在敌人面前叛变了。(薄一波《在北平草岚子监狱中的斗争》) ②在那样残酷的环境里,没有逃跑的,没有叛变的。(《人民日报》1996年10月13日) ③一个立心叛变的门徒犹大决定出卖他。(秦牧《〈最后的晚餐〉》)
叛离 pànlí
用于贬义居多,语义较轻,强调的是背离、离弃、脱离。比“背叛、叛变”用得少。
例:①这是对文学优良传统的悖逆和叛离。(《人民日报》1997年1月2日) ②西北军宋哲元和庞炳勋叛离了冯玉祥。(立之《中国的法西斯——康译》) ③关于杨三叛离了自己的弟兄投降了官军,他在狱中就已经听到这风声了。(萧军《第三代》)
叛变
背叛 叛变 叛离 74.0 102 动词 动词。抛弃原来的一方,投到对方。都可以跟“行为”搭配。
背叛 bèipàn
是中性词,可以用于贬义,如“背叛革命,背叛革命道路,背叛人民,背叛人民利益”等等;也可以用于褒义,如“背叛封建阶级,背叛地主家庭,背叛旧礼教”等等。
例:①文君私奔相如,是完全背叛了旧式的道德。(吴祖光《求凰集》) ②只要看看民心背叛的情形,就知道朱家的江山坐不长了。(姚雪垠《李自成》) ③历代的农民革命,在起初时都能顺从民意,只有在革命成功之后,一些领导者才开始背叛人民。(郭沫若《摩登唐吉诃德的一种手法》) ④什么时候忘记长征……那就意味着对革命的背叛。(袁鹰《深深的怀念》)
叛变 pànbiàn
是贬义词,且语义较重,只指投敌或采取敌对行为。因此常跟“罪行、可耻、可恶、可恨、无耻、投敌”等词搭配。带宾语的用法(如“叛变革命军”)较少。
例:①他一上法庭,就跪倒在敌人面前叛变了。(薄一波《在北平草岚子监狱中的斗争》) ②在那样残酷的环境里,没有逃跑的,没有叛变的。(《人民日报》1996年10月13日) ③一个立心叛变的门徒犹大决定出卖他。(秦牧《〈最后的晚餐〉》)
叛离 pànlí
用于贬义居多,语义较轻,强调的是背离、离弃、脱离。比“背叛、叛变”用得少。
例:①这是对文学优良传统的悖逆和叛离。(《人民日报》1997年1月2日) ②西北军宋哲元和庞炳勋叛离了冯玉祥。(立之《中国的法西斯——康译》) ③关于杨三叛离了自己的弟兄投降了官军,他在狱中就已经听到这风声了。(萧军《第三代》)
叛离
背叛 叛变 叛离 74.0 102 动词 动词。抛弃原来的一方,投到对方。都可以跟“行为”搭配。
背叛 bèipàn
是中性词,可以用于贬义,如“背叛革命,背叛革命道路,背叛人民,背叛人民利益”等等;也可以用于褒义,如“背叛封建阶级,背叛地主家庭,背叛旧礼教”等等。
例:①文君私奔相如,是完全背叛了旧式的道德。(吴祖光《求凰集》) ②只要看看民心背叛的情形,就知道朱家的江山坐不长了。(姚雪垠《李自成》) ③历代的农民革命,在起初时都能顺从民意,只有在革命成功之后,一些领导者才开始背叛人民。(郭沫若《摩登唐吉诃德的一种手法》) ④什么时候忘记长征……那就意味着对革命的背叛。(袁鹰《深深的怀念》)
叛变 pànbiàn
是贬义词,且语义较重,只指投敌或采取敌对行为。因此常跟“罪行、可耻、可恶、可恨、无耻、投敌”等词搭配。带宾语的用法(如“叛变革命军”)较少。
例:①他一上法庭,就跪倒在敌人面前叛变了。(薄一波《在北平草岚子监狱中的斗争》) ②在那样残酷的环境里,没有逃跑的,没有叛变的。(《人民日报》1996年10月13日) ③一个立心叛变的门徒犹大决定出卖他。(秦牧《〈最后的晚餐〉》)
叛离 pànlí
用于贬义居多,语义较轻,强调的是背离、离弃、脱离。比“背叛、叛变”用得少。
例:①这是对文学优良传统的悖逆和叛离。(《人民日报》1997年1月2日) ②西北军宋哲元和庞炳勋叛离了冯玉祥。(立之《中国的法西斯——康译》) ③关于杨三叛离了自己的弟兄投降了官军,他在狱中就已经听到这风声了。(萧军《第三代》)
背时
背时 背运 倒霉(倒楣) 倒运 倒灶 晦气 7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遭遇不好,遇事不利。
背时 bèishí
偶尔写做“悖时”。强调时运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多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当初选这个棚也曾请教过风水先生,真料不到如今这么“背时”! (茅盾《秋收》) ②好像闹过几起恋爱,又都没成功,真是背时倒运得很。(丹娃《风雨花季》) ③你也太背时了吧? 你找了两个丈夫,为什么都搞不好关系呢? (张聂尔《叶氏父女》)
背运 bèiyùn
强调运气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当她把房子借给背运失利的朋友暂住……她的侠义和善良才体现得淋漓尽致。(蒋子丹《张欣与她的作品一样成熟》) ②家中常有提着破茶壶的背运文人前来通宵聊天。(张欣《掘金时代》) ③她说,那有什么办法? 我天生是个背运的人。(苏童《已婚男人》)
倒霉 dǎo∥méi
偶尔写做“倒楣”。强调心理感受,很不如意。常说“倒霉蛋”。常用词,口语里更常用。
例:①你不要认为我是由于倒霉才骂人。(流沙河《七只情雁》) ②什么背运不背运的,有什么再比丢了老婆更倒霉的呢? (老舍《我这一辈子》) ③谁教自己没有时运,生在这个倒霉的时代呢。(老舍《四世同堂》) ④我老婆等了我整整十年,那罪没少受;比我更冤,更倒霉。(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倒运 dǎoyùn
背运。程度较轻。带方言色彩。
例:①据我们村里的人看,无论是在白莲教,或什么教,只要一出教就得倒运。(老舍《柳屯的》) ②这几天来,杜月笙有点倒运,正应着一句俗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③他预料到将来迟早会有一天,睿亲王也会有倒运的时候。(姚雪垠《李自成》)
倒灶 dǎo∥zào
倒霉。源于灭了灶火将有灾祸。带很浓的方言色彩。少用。
例:①他心里明白,倘若让先明当厂长,这个厂非倒灶不可。(韦晓光《村办厂》) ②你这样子漂亮,下面的伙计为了你争风吃醋,我的钱庄就要倒灶了。(高阳《灯火楼台》) ③自叹背时倒灶,遭天外横祸。(隆振彪《蛊毒》)
晦气 huì·qì
倒霉,含有心里不畅快的意味。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常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送钱的是指那些逢赌必输的晦气鬼。(尤凤伟《金龟》) ②坏了规矩可要晦气一辈子。(尤凤伟《石门绝唱》) ③那些晦气事情又来伤我的心,让我昏沉沉的。(谭立定《高校男儿》)
背运
背时 背运 倒霉(倒楣) 倒运 倒灶 晦气 7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遭遇不好,遇事不利。
背时 bèishí
偶尔写做“悖时”。强调时运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多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当初选这个棚也曾请教过风水先生,真料不到如今这么“背时”! (茅盾《秋收》) ②好像闹过几起恋爱,又都没成功,真是背时倒运得很。(丹娃《风雨花季》) ③你也太背时了吧? 你找了两个丈夫,为什么都搞不好关系呢? (张聂尔《叶氏父女》)
背运 bèiyùn
强调运气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当她把房子借给背运失利的朋友暂住……她的侠义和善良才体现得淋漓尽致。(蒋子丹《张欣与她的作品一样成熟》) ②家中常有提着破茶壶的背运文人前来通宵聊天。(张欣《掘金时代》) ③她说,那有什么办法? 我天生是个背运的人。(苏童《已婚男人》)
倒霉 dǎo∥méi
偶尔写做“倒楣”。强调心理感受,很不如意。常说“倒霉蛋”。常用词,口语里更常用。
例:①你不要认为我是由于倒霉才骂人。(流沙河《七只情雁》) ②什么背运不背运的,有什么再比丢了老婆更倒霉的呢? (老舍《我这一辈子》) ③谁教自己没有时运,生在这个倒霉的时代呢。(老舍《四世同堂》) ④我老婆等了我整整十年,那罪没少受;比我更冤,更倒霉。(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倒运 dǎoyùn
背运。程度较轻。带方言色彩。
例:①据我们村里的人看,无论是在白莲教,或什么教,只要一出教就得倒运。(老舍《柳屯的》) ②这几天来,杜月笙有点倒运,正应着一句俗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③他预料到将来迟早会有一天,睿亲王也会有倒运的时候。(姚雪垠《李自成》)
倒灶 dǎo∥zào
倒霉。源于灭了灶火将有灾祸。带很浓的方言色彩。少用。
例:①他心里明白,倘若让先明当厂长,这个厂非倒灶不可。(韦晓光《村办厂》) ②你这样子漂亮,下面的伙计为了你争风吃醋,我的钱庄就要倒灶了。(高阳《灯火楼台》) ③自叹背时倒灶,遭天外横祸。(隆振彪《蛊毒》)
晦气 huì·qì
倒霉,含有心里不畅快的意味。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常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送钱的是指那些逢赌必输的晦气鬼。(尤凤伟《金龟》) ②坏了规矩可要晦气一辈子。(尤凤伟《石门绝唱》) ③那些晦气事情又来伤我的心,让我昏沉沉的。(谭立定《高校男儿》)
倒霉
背时 背运 倒霉(倒楣) 倒运 倒灶 晦气 7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遭遇不好,遇事不利。
背时 bèishí
偶尔写做“悖时”。强调时运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多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当初选这个棚也曾请教过风水先生,真料不到如今这么“背时”! (茅盾《秋收》) ②好像闹过几起恋爱,又都没成功,真是背时倒运得很。(丹娃《风雨花季》) ③你也太背时了吧? 你找了两个丈夫,为什么都搞不好关系呢? (张聂尔《叶氏父女》)
背运 bèiyùn
强调运气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当她把房子借给背运失利的朋友暂住……她的侠义和善良才体现得淋漓尽致。(蒋子丹《张欣与她的作品一样成熟》) ②家中常有提着破茶壶的背运文人前来通宵聊天。(张欣《掘金时代》) ③她说,那有什么办法? 我天生是个背运的人。(苏童《已婚男人》)
倒霉 dǎo∥méi
偶尔写做“倒楣”。强调心理感受,很不如意。常说“倒霉蛋”。常用词,口语里更常用。
例:①你不要认为我是由于倒霉才骂人。(流沙河《七只情雁》) ②什么背运不背运的,有什么再比丢了老婆更倒霉的呢? (老舍《我这一辈子》) ③谁教自己没有时运,生在这个倒霉的时代呢。(老舍《四世同堂》) ④我老婆等了我整整十年,那罪没少受;比我更冤,更倒霉。(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倒运 dǎoyùn
背运。程度较轻。带方言色彩。
例:①据我们村里的人看,无论是在白莲教,或什么教,只要一出教就得倒运。(老舍《柳屯的》) ②这几天来,杜月笙有点倒运,正应着一句俗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③他预料到将来迟早会有一天,睿亲王也会有倒运的时候。(姚雪垠《李自成》)
倒灶 dǎo∥zào
倒霉。源于灭了灶火将有灾祸。带很浓的方言色彩。少用。
例:①他心里明白,倘若让先明当厂长,这个厂非倒灶不可。(韦晓光《村办厂》) ②你这样子漂亮,下面的伙计为了你争风吃醋,我的钱庄就要倒灶了。(高阳《灯火楼台》) ③自叹背时倒灶,遭天外横祸。(隆振彪《蛊毒》)
晦气 huì·qì
倒霉,含有心里不畅快的意味。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常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送钱的是指那些逢赌必输的晦气鬼。(尤凤伟《金龟》) ②坏了规矩可要晦气一辈子。(尤凤伟《石门绝唱》) ③那些晦气事情又来伤我的心,让我昏沉沉的。(谭立定《高校男儿》)
倒运
背时 背运 倒霉(倒楣) 倒运 倒灶 晦气 7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遭遇不好,遇事不利。
背时 bèishí
偶尔写做“悖时”。强调时运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多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当初选这个棚也曾请教过风水先生,真料不到如今这么“背时”! (茅盾《秋收》) ②好像闹过几起恋爱,又都没成功,真是背时倒运得很。(丹娃《风雨花季》) ③你也太背时了吧? 你找了两个丈夫,为什么都搞不好关系呢? (张聂尔《叶氏父女》)
背运 bèiyùn
强调运气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当她把房子借给背运失利的朋友暂住……她的侠义和善良才体现得淋漓尽致。(蒋子丹《张欣与她的作品一样成熟》) ②家中常有提着破茶壶的背运文人前来通宵聊天。(张欣《掘金时代》) ③她说,那有什么办法? 我天生是个背运的人。(苏童《已婚男人》)
倒霉 dǎo∥méi
偶尔写做“倒楣”。强调心理感受,很不如意。常说“倒霉蛋”。常用词,口语里更常用。
例:①你不要认为我是由于倒霉才骂人。(流沙河《七只情雁》) ②什么背运不背运的,有什么再比丢了老婆更倒霉的呢? (老舍《我这一辈子》) ③谁教自己没有时运,生在这个倒霉的时代呢。(老舍《四世同堂》) ④我老婆等了我整整十年,那罪没少受;比我更冤,更倒霉。(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倒运 dǎoyùn
背运。程度较轻。带方言色彩。
例:①据我们村里的人看,无论是在白莲教,或什么教,只要一出教就得倒运。(老舍《柳屯的》) ②这几天来,杜月笙有点倒运,正应着一句俗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③他预料到将来迟早会有一天,睿亲王也会有倒运的时候。(姚雪垠《李自成》)
倒灶 dǎo∥zào
倒霉。源于灭了灶火将有灾祸。带很浓的方言色彩。少用。
例:①他心里明白,倘若让先明当厂长,这个厂非倒灶不可。(韦晓光《村办厂》) ②你这样子漂亮,下面的伙计为了你争风吃醋,我的钱庄就要倒灶了。(高阳《灯火楼台》) ③自叹背时倒灶,遭天外横祸。(隆振彪《蛊毒》)
晦气 huì·qì
倒霉,含有心里不畅快的意味。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常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送钱的是指那些逢赌必输的晦气鬼。(尤凤伟《金龟》) ②坏了规矩可要晦气一辈子。(尤凤伟《石门绝唱》) ③那些晦气事情又来伤我的心,让我昏沉沉的。(谭立定《高校男儿》)
倒灶
背时 背运 倒霉(倒楣) 倒运 倒灶 晦气 7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遭遇不好,遇事不利。
背时 bèishí
偶尔写做“悖时”。强调时运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多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当初选这个棚也曾请教过风水先生,真料不到如今这么“背时”! (茅盾《秋收》) ②好像闹过几起恋爱,又都没成功,真是背时倒运得很。(丹娃《风雨花季》) ③你也太背时了吧? 你找了两个丈夫,为什么都搞不好关系呢? (张聂尔《叶氏父女》)
背运 bèiyùn
强调运气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当她把房子借给背运失利的朋友暂住……她的侠义和善良才体现得淋漓尽致。(蒋子丹《张欣与她的作品一样成熟》) ②家中常有提着破茶壶的背运文人前来通宵聊天。(张欣《掘金时代》) ③她说,那有什么办法? 我天生是个背运的人。(苏童《已婚男人》)
倒霉 dǎo∥méi
偶尔写做“倒楣”。强调心理感受,很不如意。常说“倒霉蛋”。常用词,口语里更常用。
例:①你不要认为我是由于倒霉才骂人。(流沙河《七只情雁》) ②什么背运不背运的,有什么再比丢了老婆更倒霉的呢? (老舍《我这一辈子》) ③谁教自己没有时运,生在这个倒霉的时代呢。(老舍《四世同堂》) ④我老婆等了我整整十年,那罪没少受;比我更冤,更倒霉。(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倒运 dǎoyùn
背运。程度较轻。带方言色彩。
例:①据我们村里的人看,无论是在白莲教,或什么教,只要一出教就得倒运。(老舍《柳屯的》) ②这几天来,杜月笙有点倒运,正应着一句俗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③他预料到将来迟早会有一天,睿亲王也会有倒运的时候。(姚雪垠《李自成》)
倒灶 dǎo∥zào
倒霉。源于灭了灶火将有灾祸。带很浓的方言色彩。少用。
例:①他心里明白,倘若让先明当厂长,这个厂非倒灶不可。(韦晓光《村办厂》) ②你这样子漂亮,下面的伙计为了你争风吃醋,我的钱庄就要倒灶了。(高阳《灯火楼台》) ③自叹背时倒灶,遭天外横祸。(隆振彪《蛊毒》)
晦气 huì·qì
倒霉,含有心里不畅快的意味。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常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送钱的是指那些逢赌必输的晦气鬼。(尤凤伟《金龟》) ②坏了规矩可要晦气一辈子。(尤凤伟《石门绝唱》) ③那些晦气事情又来伤我的心,让我昏沉沉的。(谭立定《高校男儿》)
晦气
背时 背运 倒霉(倒楣) 倒运 倒灶 晦气 7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遭遇不好,遇事不利。
背时 bèishí
偶尔写做“悖时”。强调时运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多用。用于书面语。
例:①当初选这个棚也曾请教过风水先生,真料不到如今这么“背时”! (茅盾《秋收》) ②好像闹过几起恋爱,又都没成功,真是背时倒运得很。(丹娃《风雨花季》) ③你也太背时了吧? 你找了两个丈夫,为什么都搞不好关系呢? (张聂尔《叶氏父女》)
背运 bèiyùn
强调运气很不顺利。比“倒霉”少用,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当她把房子借给背运失利的朋友暂住……她的侠义和善良才体现得淋漓尽致。(蒋子丹《张欣与她的作品一样成熟》) ②家中常有提着破茶壶的背运文人前来通宵聊天。(张欣《掘金时代》) ③她说,那有什么办法? 我天生是个背运的人。(苏童《已婚男人》)
倒霉 dǎo∥méi
偶尔写做“倒楣”。强调心理感受,很不如意。常说“倒霉蛋”。常用词,口语里更常用。
例:①你不要认为我是由于倒霉才骂人。(流沙河《七只情雁》) ②什么背运不背运的,有什么再比丢了老婆更倒霉的呢? (老舍《我这一辈子》) ③谁教自己没有时运,生在这个倒霉的时代呢。(老舍《四世同堂》) ④我老婆等了我整整十年,那罪没少受;比我更冤,更倒霉。(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倒运 dǎoyùn
背运。程度较轻。带方言色彩。
例:①据我们村里的人看,无论是在白莲教,或什么教,只要一出教就得倒运。(老舍《柳屯的》) ②这几天来,杜月笙有点倒运,正应着一句俗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③他预料到将来迟早会有一天,睿亲王也会有倒运的时候。(姚雪垠《李自成》)
倒灶 dǎo∥zào
倒霉。源于灭了灶火将有灾祸。带很浓的方言色彩。少用。
例:①他心里明白,倘若让先明当厂长,这个厂非倒灶不可。(韦晓光《村办厂》) ②你这样子漂亮,下面的伙计为了你争风吃醋,我的钱庄就要倒灶了。(高阳《灯火楼台》) ③自叹背时倒灶,遭天外横祸。(隆振彪《蛊毒》)
晦气 huì·qì
倒霉,含有心里不畅快的意味。比“倒霉”少用,比“背运”常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送钱的是指那些逢赌必输的晦气鬼。(尤凤伟《金龟》) ②坏了规矩可要晦气一辈子。(尤凤伟《石门绝唱》) ③那些晦气事情又来伤我的心,让我昏沉沉的。(谭立定《高校男儿》)
被 给 叫(教) 让 76.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被动意义,可以用在同一结构中:受动者+被(叫/让/给)+施动者+动词/动词短语,如“老虎被(给/叫/让)猫抓住了。”
bèi
常用于书面语。可以构成“被……所”格式。正式或庄重的风格较突出。还可以做助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如说“被抓”,而“给、叫、让”不这么用。有构成词语的能力,如“被动、被动式、被动态、被告、被迫、被困、被囚、被俘、被害、被刺、被选举权、被统治者、被侵略者、被压迫民族、被乘数、被除数、被辩护人”等,而“给、叫、让”没有构词能力。
例:①他的心事孙吉人说破了。(茅盾《子夜》)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雨天,路上和庭中的烂泥带进教室。(叶圣陶《倪焕之》)
ɡěi
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名词,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把”,如“玩具给你玩坏了”,可能是说“把你的玩具玩坏了”。而“被、叫、让”没有这个意思和用法。
例:①风在空中卷起来,连人都会它卷了去。(巴金《将军》)②自从他那一个宝贝自发社我砍掉了,连我的话,他也不信了。(周立波《山乡巨变》)
jiào
(教)“叫”是常体、正体,介词“叫”也偶尔写成“教”。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的名词(如说“玩具叫孩子拿走了”),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使令、容许等意思。而“被”没有这个意义与用法。
例:①她也是韩老六这样整的。(周立波《暴风骤雨》)②(刘老五)政府捉住枪毙了。(赵树理《三里湾》)③欢蹦乱跳的牲口,一夏天在这儿,准苍蝇蚊子给拿个半死! (老舍《骆驼祥子》)
rànɡ
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的名词,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使令、容许等意思。
例:①十来亩园地穷人分了。(赵树理《田寡妇看瓜》) ②你狼叼了去。(老舍《骆驼祥子》)
被 给 叫(教) 让 76.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被动意义,可以用在同一结构中:受动者+被(叫/让/给)+施动者+动词/动词短语,如“老虎被(给/叫/让)猫抓住了。”
bèi
常用于书面语。可以构成“被……所”格式。正式或庄重的风格较突出。还可以做助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如说“被抓”,而“给、叫、让”不这么用。有构成词语的能力,如“被动、被动式、被动态、被告、被迫、被困、被囚、被俘、被害、被刺、被选举权、被统治者、被侵略者、被压迫民族、被乘数、被除数、被辩护人”等,而“给、叫、让”没有构词能力。
例:①他的心事孙吉人说破了。(茅盾《子夜》)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雨天,路上和庭中的烂泥带进教室。(叶圣陶《倪焕之》)
ɡěi
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名词,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把”,如“玩具给你玩坏了”,可能是说“把你的玩具玩坏了”。而“被、叫、让”没有这个意思和用法。
例:①风在空中卷起来,连人都会它卷了去。(巴金《将军》)②自从他那一个宝贝自发社我砍掉了,连我的话,他也不信了。(周立波《山乡巨变》)
jiào
(教)“叫”是常体、正体,介词“叫”也偶尔写成“教”。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的名词(如说“玩具叫孩子拿走了”),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使令、容许等意思。而“被”没有这个意义与用法。
例:①她也是韩老六这样整的。(周立波《暴风骤雨》)②(刘老五)政府捉住枪毙了。(赵树理《三里湾》)③欢蹦乱跳的牲口,一夏天在这儿,准苍蝇蚊子给拿个半死! (老舍《骆驼祥子》)
rànɡ
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的名词,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使令、容许等意思。
例:①十来亩园地穷人分了。(赵树理《田寡妇看瓜》) ②你狼叼了去。(老舍《骆驼祥子》)
给 替 为 527.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引进服务对象。常换用,如“//旅客服务”。
ɡěi
(一)多用于口语,引进服务对象(例①)。(二)引进动作的承受者(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向”或“对”(例②)。(三)表示使令、允许、被动,相当于“叫”或“让”(例③)。
例:①大家想孩子们办个学校。(刘白羽《漂河口杂记》)②小柱儿,你还不大奶奶磕头。(曹禺《北京人》)③还得他老人家弄饭来他吃。(王统照《生与死的一行列》)
(一)同“给(一)”,但这种场合用“给”居多,用“替”较少(例①),为的是避开“替”的“代替”义。(二)引进代替对象(例②),这时用“给”不如用“替”常见,用“为”则多见于书面语。(三)同“为(三)”,引进关心对象,比“为”更多地用于口语。一般说来,它没有“给(二)(三)、为(二)”的意义和用法。
例:①张仪要到魏国去,国王打算在今天中午他饯行。(郭沫若《屈原》)②老邢敬的酒我可是你喝了。(段承滨等《降龙伏虎》)③朋友们都我担心。(老舍《鼓书艺人》)
wèi
(一)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政论语体,以引进服务对象(例①)。(二)引进行为的目的(例②)。(三)引进关心的对象(例③)。一般说来,没有“给(二)(三)”的意义和用法。
例:①这本小书,是你们写的。(张天翼《为本书再版给小读者的信》)②平常的集会,节省时间,仅用汉维两种语言。(茅盾《新疆风土杂忆》)③我又老又病,你操心,叫我伤神。(老舍《鼓书艺人》)
被 给 叫(教) 让 76.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被动意义,可以用在同一结构中:受动者+被(叫/让/给)+施动者+动词/动词短语,如“老虎被(给/叫/让)猫抓住了。”
bèi
常用于书面语。可以构成“被……所”格式。正式或庄重的风格较突出。还可以做助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如说“被抓”,而“给、叫、让”不这么用。有构成词语的能力,如“被动、被动式、被动态、被告、被迫、被困、被囚、被俘、被害、被刺、被选举权、被统治者、被侵略者、被压迫民族、被乘数、被除数、被辩护人”等,而“给、叫、让”没有构词能力。
例:①他的心事孙吉人说破了。(茅盾《子夜》)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雨天,路上和庭中的烂泥带进教室。(叶圣陶《倪焕之》)
ɡěi
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名词,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把”,如“玩具给你玩坏了”,可能是说“把你的玩具玩坏了”。而“被、叫、让”没有这个意思和用法。
例:①风在空中卷起来,连人都会它卷了去。(巴金《将军》)②自从他那一个宝贝自发社我砍掉了,连我的话,他也不信了。(周立波《山乡巨变》)
jiào
(教)“叫”是常体、正体,介词“叫”也偶尔写成“教”。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的名词(如说“玩具叫孩子拿走了”),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使令、容许等意思。而“被”没有这个意义与用法。
例:①她也是韩老六这样整的。(周立波《暴风骤雨》)②(刘老五)政府捉住枪毙了。(赵树理《三里湾》)③欢蹦乱跳的牲口,一夏天在这儿,准苍蝇蚊子给拿个半死! (老舍《骆驼祥子》)
rànɡ
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的名词,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使令、容许等意思。
例:①十来亩园地穷人分了。(赵树理《田寡妇看瓜》) ②你狼叼了去。(老舍《骆驼祥子》)
被 给 叫(教) 让 76.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被动意义,可以用在同一结构中:受动者+被(叫/让/给)+施动者+动词/动词短语,如“老虎被(给/叫/让)猫抓住了。”
bèi
常用于书面语。可以构成“被……所”格式。正式或庄重的风格较突出。还可以做助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如说“被抓”,而“给、叫、让”不这么用。有构成词语的能力,如“被动、被动式、被动态、被告、被迫、被困、被囚、被俘、被害、被刺、被选举权、被统治者、被侵略者、被压迫民族、被乘数、被除数、被辩护人”等,而“给、叫、让”没有构词能力。
例:①他的心事孙吉人说破了。(茅盾《子夜》)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选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雨天,路上和庭中的烂泥带进教室。(叶圣陶《倪焕之》)
ɡěi
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名词,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把”,如“玩具给你玩坏了”,可能是说“把你的玩具玩坏了”。而“被、叫、让”没有这个意思和用法。
例:①风在空中卷起来,连人都会它卷了去。(巴金《将军》)②自从他那一个宝贝自发社我砍掉了,连我的话,他也不信了。(周立波《山乡巨变》)
jiào
(教)“叫”是常体、正体,介词“叫”也偶尔写成“教”。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的名词(如说“玩具叫孩子拿走了”),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使令、容许等意思。而“被”没有这个意义与用法。
例:①她也是韩老六这样整的。(周立波《暴风骤雨》)②(刘老五)政府捉住枪毙了。(赵树理《三里湾》)③欢蹦乱跳的牲口,一夏天在这儿,准苍蝇蚊子给拿个半死! (老舍《骆驼祥子》)
rànɡ
常用于口语。后面跟上指人的名词,除了表示被动,也能表示使令、容许等意思。
例:①十来亩园地穷人分了。(赵树理《田寡妇看瓜》) ②你狼叼了去。(老舍《骆驼祥子》)
奔波
奔波 奔忙 奔走 77.0 102 动词 动词。不辞辛劳地到处急忙活动。
奔波 bēnbō
指忙忙碌碌地奔走,历尽波折。
例:①到了晚年,鲁迅定居上海,不像以前那样只身奔波了。(唐弢《鲁迅的故事》)②但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先生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鲁迅《两地书·一○》)
奔忙 bēnmánɡ
指奔走繁忙,操劳。也用于车船交通方面(例②)。
例:①现在,一个人只要动一动手脚,用一用脑筋,就有好多的人关心你,想着你,为你奔忙。(周立波《桐花没有开》) ②汽车、牛车、运输的民夫,一站倒一站,昼夜奔忙了。(吴伯箫《微雨宿渑池》)
奔走 bēnzǒu
本义指急走、快跑,后来多用于传告消息(例①),常说“奔走相告”。引申指为一定目的而到处急忙活动(例②③)。
例:①(他)便奔走于东京与市川之间传递消息。(郭沫若《再谈郁达夫》) ②夫人宗氏曾经为他奔走营救。(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③(他们)因为奔走爱国运动,被押在这卫戍司令部的监牢里已经两个多月了。(杨沫《青春之歌》)
奔忙
奔波 奔忙 奔走 77.0 102 动词 动词。不辞辛劳地到处急忙活动。
奔波 bēnbō
指忙忙碌碌地奔走,历尽波折。
例:①到了晚年,鲁迅定居上海,不像以前那样只身奔波了。(唐弢《鲁迅的故事》)②但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先生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鲁迅《两地书·一○》)
奔忙 bēnmánɡ
指奔走繁忙,操劳。也用于车船交通方面(例②)。
例:①现在,一个人只要动一动手脚,用一用脑筋,就有好多的人关心你,想着你,为你奔忙。(周立波《桐花没有开》) ②汽车、牛车、运输的民夫,一站倒一站,昼夜奔忙了。(吴伯箫《微雨宿渑池》)
奔走 bēnzǒu
本义指急走、快跑,后来多用于传告消息(例①),常说“奔走相告”。引申指为一定目的而到处急忙活动(例②③)。
例:①(他)便奔走于东京与市川之间传递消息。(郭沫若《再谈郁达夫》) ②夫人宗氏曾经为他奔走营救。(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③(他们)因为奔走爱国运动,被押在这卫戍司令部的监牢里已经两个多月了。(杨沫《青春之歌》)
奔走
奔波 奔忙 奔走 77.0 102 动词 动词。不辞辛劳地到处急忙活动。
奔波 bēnbō
指忙忙碌碌地奔走,历尽波折。
例:①到了晚年,鲁迅定居上海,不像以前那样只身奔波了。(唐弢《鲁迅的故事》)②但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先生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鲁迅《两地书·一○》)
奔忙 bēnmánɡ
指奔走繁忙,操劳。也用于车船交通方面(例②)。
例:①现在,一个人只要动一动手脚,用一用脑筋,就有好多的人关心你,想着你,为你奔忙。(周立波《桐花没有开》) ②汽车、牛车、运输的民夫,一站倒一站,昼夜奔忙了。(吴伯箫《微雨宿渑池》)
奔走 bēnzǒu
本义指急走、快跑,后来多用于传告消息(例①),常说“奔走相告”。引申指为一定目的而到处急忙活动(例②③)。
例:①(他)便奔走于东京与市川之间传递消息。(郭沫若《再谈郁达夫》) ②夫人宗氏曾经为他奔走营救。(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③(他们)因为奔走爱国运动,被押在这卫戍司令部的监牢里已经两个多月了。(杨沫《青春之歌》)
奔驰
奔驰 奔腾 78.0 102 动词 动词。飞快地跑。都能用于马。
奔驰 bēnchí
着重于“驰”:急快地飞跑。原来用于车马(例①),现在可用于一般交通工具(例②)、人、动物或其他物体。
例:①阿瑜和罗波两人,夺取到两匹脱了羁的敌人的马,骑上奔驰,在向山里逃难。(郭沫若《郑成功》) ②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茅盾《白杨礼赞》) ③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鲁迅《死火》)
奔腾 bēnténɡ
着重于“腾”:许多马一起一伏地、跳跃似地跑。除用于马(例①)以外,还常比喻某些液体的流动,如大海、江河(例②)、山洪、热血、铁水以及感情(例③)等。
例:①那哪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②(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方纪《三峡之秋》) ③(她)被奔腾的革命热情鼓舞着,渴望从书本上看到新的世界。(杨沫《青春之歌》)
奔腾
奔驰 奔腾 78.0 102 动词 动词。飞快地跑。都能用于马。
奔驰 bēnchí
着重于“驰”:急快地飞跑。原来用于车马(例①),现在可用于一般交通工具(例②)、人、动物或其他物体。
例:①阿瑜和罗波两人,夺取到两匹脱了羁的敌人的马,骑上奔驰,在向山里逃难。(郭沫若《郑成功》) ②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茅盾《白杨礼赞》) ③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鲁迅《死火》)
奔腾 bēnténɡ
着重于“腾”:许多马一起一伏地、跳跃似地跑。除用于马(例①)以外,还常比喻某些液体的流动,如大海、江河(例②)、山洪、热血、铁水以及感情(例③)等。
例:①那哪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②(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方纪《三峡之秋》) ③(她)被奔腾的革命热情鼓舞着,渴望从书本上看到新的世界。(杨沫《青春之歌》)
本来
本来 原来 79.0 102 副词 副词。拿先前的情况和现实的情况对比,表示语气的前后转变。有时可换用,如“慧英本来/原来就同她非常好,待她像同胞妹妹一般”。
本来 běnlái
更多的是强调原先的情况。多用于上半句,它是用先前的情况给下半句语气的转变提出前提或基础;下半句有时用“但是”或“可是”等跟它呼应(例②)。
例:①金虎娘本来和他们这些户儿开不着玩笑,这时候也想趁势讽刺他几句。(赵树理《灵泉洞》) ②他本来也想找个理由马上把金虎支使出去,可是他这会儿有点怕金虎。(同上)
原来 yuánlái
更多的是强调对先前的真实情况有所发现或醒悟。多用于下半句,它时常是用真实情况对上半句加以说明或解释。
例:①做梦也没想到,原来你带回来的银子是贼钱! (姚雪垠《李自成》) ②我们只得叫了两碗面,又叫了两碗蒸鸭的“浇头”——原来宜兴人吃面,无论是鱼是肉都是不放在面里的,另外用小碗盛着,叫着“浇头”。(郭沫若《到宜兴去》)
做形容词时,“本来”、“原来”基本相同,但“原来”还表示“未经变动的”,如“我原来的意见不变,他还住在原来的房间”,而“本来”不能这么用。
原来
本来 原来 79.0 102 副词 副词。拿先前的情况和现实的情况对比,表示语气的前后转变。有时可换用,如“慧英本来/原来就同她非常好,待她像同胞妹妹一般”。
本来 běnlái
更多的是强调原先的情况。多用于上半句,它是用先前的情况给下半句语气的转变提出前提或基础;下半句有时用“但是”或“可是”等跟它呼应(例②)。
例:①金虎娘本来和他们这些户儿开不着玩笑,这时候也想趁势讽刺他几句。(赵树理《灵泉洞》) ②他本来也想找个理由马上把金虎支使出去,可是他这会儿有点怕金虎。(同上)
原来 yuánlái
更多的是强调对先前的真实情况有所发现或醒悟。多用于下半句,它时常是用真实情况对上半句加以说明或解释。
例:①做梦也没想到,原来你带回来的银子是贼钱! (姚雪垠《李自成》) ②我们只得叫了两碗面,又叫了两碗蒸鸭的“浇头”——原来宜兴人吃面,无论是鱼是肉都是不放在面里的,另外用小碗盛着,叫着“浇头”。(郭沫若《到宜兴去》)
做形容词时,“本来”、“原来”基本相同,但“原来”还表示“未经变动的”,如“我原来的意见不变,他还住在原来的房间”,而“本来”不能这么用。
本领
本领 本事 80.0 102 名词 名词。从事某种活动的技术、能力。经常换用,如“烧火煮饭的这点本领(本事)还有”。
本领 běnlǐnɡ
有时指需要经过特别学习才能掌握的、较高的、较难的或较复杂的技能。这时具有庄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那时已见出他是一个考据家,并已见出他的考据的本领。(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②我这手外科本领,在义军中颇有用处。(姚雪垠《李自成》)
本事 běn·shi
泛指技能、能力。有时指一般的本领。多用于口语。
例:①杂毛狼临跨出门槛的时候说:“真能逃出我手才算你有本事哩!”(赵树理《灵泉洞》) ②不要以为我光有本事吃饭! (沙汀《青坡》)
本事
本领 本事 80.0 102 名词 名词。从事某种活动的技术、能力。经常换用,如“烧火煮饭的这点本领(本事)还有”。
本领 běnlǐnɡ
有时指需要经过特别学习才能掌握的、较高的、较难的或较复杂的技能。这时具有庄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那时已见出他是一个考据家,并已见出他的考据的本领。(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②我这手外科本领,在义军中颇有用处。(姚雪垠《李自成》)
本事 běn·shi
泛指技能、能力。有时指一般的本领。多用于口语。
例:①杂毛狼临跨出门槛的时候说:“真能逃出我手才算你有本事哩!”(赵树理《灵泉洞》) ②不要以为我光有本事吃饭! (沙汀《青坡》)
本相
本相 原形 真相 81.0 102 名词 名词。本来面目,真实的样子。
本相 běnxiànɡ
只指本来面目,多用于人。多带贬义。
例:①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钱钟书《围城》) ②(他)掌握了兵权,就露出流氓本相。(陈国凯《一方水土》) ③二皇娘两手叉着腰,露出了泼妇本相。(刘绍棠《狼烟》)
原形 yuánxínɡ
可以指本来面目或原来的形状。用于人和事物。多带贬义。常说“原形毕露,现(出)原形”。
例:①原形毕露,看它往哪里逃遁呵! (何其芳《理性与历史》) ②要使这些“黑色腐败”分子原形毕露,无处藏身。(《中国青年报》1998年5月13日) ③所谓革命文学家立刻现出原形,有的写悔过书,有的是反转来攻击左联。(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真相 zhēnxiànɡ
偶尔写做“真象”。指真实的情况,跟表面的或虚假的情况相区别。多用于事情。中性词。常说“历史真相,事实真相,问题的真相,不明真相真相大白”。
例:①事故发生……没有向博物馆群众说明真相。(《光明日报》1980年10月8日) ②这种舞与其称为操练舞,不如称为“纯舞”,也许还比较接近原始心理的真相。(闻一多《说舞》) ③掩盖真相,并找人为其顶替责任,干扰公安司法机关办案。(《人民日报》1998年4月12日)
原形
本相 原形 真相 81.0 102 名词 名词。本来面目,真实的样子。
本相 běnxiànɡ
只指本来面目,多用于人。多带贬义。
例:①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钱钟书《围城》) ②(他)掌握了兵权,就露出流氓本相。(陈国凯《一方水土》) ③二皇娘两手叉着腰,露出了泼妇本相。(刘绍棠《狼烟》)
原形 yuánxínɡ
可以指本来面目或原来的形状。用于人和事物。多带贬义。常说“原形毕露,现(出)原形”。
例:①原形毕露,看它往哪里逃遁呵! (何其芳《理性与历史》) ②要使这些“黑色腐败”分子原形毕露,无处藏身。(《中国青年报》1998年5月13日) ③所谓革命文学家立刻现出原形,有的写悔过书,有的是反转来攻击左联。(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真相 zhēnxiànɡ
偶尔写做“真象”。指真实的情况,跟表面的或虚假的情况相区别。多用于事情。中性词。常说“历史真相,事实真相,问题的真相,不明真相真相大白”。
例:①事故发生……没有向博物馆群众说明真相。(《光明日报》1980年10月8日) ②这种舞与其称为操练舞,不如称为“纯舞”,也许还比较接近原始心理的真相。(闻一多《说舞》) ③掩盖真相,并找人为其顶替责任,干扰公安司法机关办案。(《人民日报》1998年4月12日)
真相
本相 原形 真相 81.0 102 名词 名词。本来面目,真实的样子。
本相 běnxiànɡ
只指本来面目,多用于人。多带贬义。
例:①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钱钟书《围城》) ②(他)掌握了兵权,就露出流氓本相。(陈国凯《一方水土》) ③二皇娘两手叉着腰,露出了泼妇本相。(刘绍棠《狼烟》)
原形 yuánxínɡ
可以指本来面目或原来的形状。用于人和事物。多带贬义。常说“原形毕露,现(出)原形”。
例:①原形毕露,看它往哪里逃遁呵! (何其芳《理性与历史》) ②要使这些“黑色腐败”分子原形毕露,无处藏身。(《中国青年报》1998年5月13日) ③所谓革命文学家立刻现出原形,有的写悔过书,有的是反转来攻击左联。(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真相 zhēnxiànɡ
偶尔写做“真象”。指真实的情况,跟表面的或虚假的情况相区别。多用于事情。中性词。常说“历史真相,事实真相,问题的真相,不明真相真相大白”。
例:①事故发生……没有向博物馆群众说明真相。(《光明日报》1980年10月8日) ②这种舞与其称为操练舞,不如称为“纯舞”,也许还比较接近原始心理的真相。(闻一多《说舞》) ③掩盖真相,并找人为其顶替责任,干扰公安司法机关办案。(《人民日报》1998年4月12日)
本质
本质 实质 性质 82.0 102 名词 名词。事物的主要属性,可以说“事情和问题的本质/实质/性质”。都可以说成“本质/实质/性质上”。
本质 běnzhì
比“实质”,是更根本的属性,是决定“性质”的属性。因此可以说“本质的特征(特点)”,“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以上的“本质”换成“实质”或“性质”,程度就减弱了。比“实质”更适合、更多地用于人,指人的本性,因此更宜跟褒贬评价类形容词搭配:高尚、美好、可贵、优秀、进步、卑鄙、丑恶、虚伪、反动、腐朽等。“本质、实质”前面可以加“非”,偶尔加“最、非常”等,而“性质”不能。
例:①诗的本质最要紧,诗的形式是次要的。(老舍《诗与快板》) ②他首先告诉人们不要停止在事物的外表,而要靠人类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事物的本质。(竺可桢《哥白尼》) ③商业服务与公共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日报》1998年4月6日) ④英雄的本质便是不向困难低头。(老舍《新疆半月记》) ⑤他对于官的看法,倒是非常本质的。(聂绀弩《乡下人的风趣》)
实质 shízhì
除了指根本的属性之外,还可以指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实在内容。常说“精神实质,内容实质,条约实质,文章实质,书的实质,谈话实质,讲话实质”等,而“本质”一般不这么用。“实质”比“本质”更常带上“性”,说成“实质性条款,实质性证据,实质性变化,实质性陈述,实质性辩论,实质性讨论,实质性问题”。
例:①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毛病之一。(余秋雨《狼山脚下》) ②他们实质却没什么不凡之处。(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③“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唐弢《琐忆》) 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闻一多《说舞》)
性质 xìnɡzhì
泛指基本属性。事物的本质可能只有一个,而性质可能有几个。“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土壤的性质,水的化学性质性质形容词”等都不宜换成“本质”或“实质”。
例:①明确这笔资金的性质。(《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②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前身为蒙藏学校,创建于1913年,1918年升格为大专性质的蒙藏专科学校。(《人民日报》1998年4月6日) ③农村的闲房子实际上都带一点仓库性质。(赵树理《三里湾》) ④经验里头包括眼睛的辨别力,调色的技巧,还有对于纸张的性质的认识。(叶圣陶《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
实质
本质 实质 性质 82.0 102 名词 名词。事物的主要属性,可以说“事情和问题的本质/实质/性质”。都可以说成“本质/实质/性质上”。
本质 běnzhì
比“实质”,是更根本的属性,是决定“性质”的属性。因此可以说“本质的特征(特点)”,“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以上的“本质”换成“实质”或“性质”,程度就减弱了。比“实质”更适合、更多地用于人,指人的本性,因此更宜跟褒贬评价类形容词搭配:高尚、美好、可贵、优秀、进步、卑鄙、丑恶、虚伪、反动、腐朽等。“本质、实质”前面可以加“非”,偶尔加“最、非常”等,而“性质”不能。
例:①诗的本质最要紧,诗的形式是次要的。(老舍《诗与快板》) ②他首先告诉人们不要停止在事物的外表,而要靠人类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事物的本质。(竺可桢《哥白尼》) ③商业服务与公共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日报》1998年4月6日) ④英雄的本质便是不向困难低头。(老舍《新疆半月记》) ⑤他对于官的看法,倒是非常本质的。(聂绀弩《乡下人的风趣》)
实质 shízhì
除了指根本的属性之外,还可以指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实在内容。常说“精神实质,内容实质,条约实质,文章实质,书的实质,谈话实质,讲话实质”等,而“本质”一般不这么用。“实质”比“本质”更常带上“性”,说成“实质性条款,实质性证据,实质性变化,实质性陈述,实质性辩论,实质性讨论,实质性问题”。
例:①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毛病之一。(余秋雨《狼山脚下》) ②他们实质却没什么不凡之处。(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③“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唐弢《琐忆》) 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闻一多《说舞》)
性质 xìnɡzhì
泛指基本属性。事物的本质可能只有一个,而性质可能有几个。“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土壤的性质,水的化学性质性质形容词”等都不宜换成“本质”或“实质”。
例:①明确这笔资金的性质。(《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②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前身为蒙藏学校,创建于1913年,1918年升格为大专性质的蒙藏专科学校。(《人民日报》1998年4月6日) ③农村的闲房子实际上都带一点仓库性质。(赵树理《三里湾》) ④经验里头包括眼睛的辨别力,调色的技巧,还有对于纸张的性质的认识。(叶圣陶《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
性质
本质 实质 性质 82.0 102 名词 名词。事物的主要属性,可以说“事情和问题的本质/实质/性质”。都可以说成“本质/实质/性质上”。
本质 běnzhì
比“实质”,是更根本的属性,是决定“性质”的属性。因此可以说“本质的特征(特点)”,“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以上的“本质”换成“实质”或“性质”,程度就减弱了。比“实质”更适合、更多地用于人,指人的本性,因此更宜跟褒贬评价类形容词搭配:高尚、美好、可贵、优秀、进步、卑鄙、丑恶、虚伪、反动、腐朽等。“本质、实质”前面可以加“非”,偶尔加“最、非常”等,而“性质”不能。
例:①诗的本质最要紧,诗的形式是次要的。(老舍《诗与快板》) ②他首先告诉人们不要停止在事物的外表,而要靠人类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事物的本质。(竺可桢《哥白尼》) ③商业服务与公共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日报》1998年4月6日) ④英雄的本质便是不向困难低头。(老舍《新疆半月记》) ⑤他对于官的看法,倒是非常本质的。(聂绀弩《乡下人的风趣》)
实质 shízhì
除了指根本的属性之外,还可以指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实在内容。常说“精神实质,内容实质,条约实质,文章实质,书的实质,谈话实质,讲话实质”等,而“本质”一般不这么用。“实质”比“本质”更常带上“性”,说成“实质性条款,实质性证据,实质性变化,实质性陈述,实质性辩论,实质性讨论,实质性问题”。
例:①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毛病之一。(余秋雨《狼山脚下》) ②他们实质却没什么不凡之处。(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③“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唐弢《琐忆》) 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闻一多《说舞》)
性质 xìnɡzhì
泛指基本属性。事物的本质可能只有一个,而性质可能有几个。“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土壤的性质,水的化学性质性质形容词”等都不宜换成“本质”或“实质”。
例:①明确这笔资金的性质。(《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②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前身为蒙藏学校,创建于1913年,1918年升格为大专性质的蒙藏专科学校。(《人民日报》1998年4月6日) ③农村的闲房子实际上都带一点仓库性质。(赵树理《三里湾》) ④经验里头包括眼睛的辨别力,调色的技巧,还有对于纸张的性质的认识。(叶圣陶《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
笨拙
笨拙 愚笨 8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聪明。
笨拙 bènzhuō
除不聪明之外,也可以指身子、动作、说话、方法等不灵巧,还可以指体积大的器物不灵便。
例:①老实是做人的根本,但过分的老实,以致不能应付世变,显得那样迂腐、笨拙,就未必值得去赞美了。(李国文《危楼记事》) ②老人动作像木偶似的笨拙,老半天没把那火把点着。(李杭育《沙灶遗风》) ③我变得十分笨拙,连话都不会讲。(韩春旭《背对命运的独白》) ④这笨拙的渡船已经在渐渐地迫近了。(施蜇存《渡头闲想》)
愚笨 yúbèn
主要指头脑不灵活,有时兼指动作不灵便。词义范围比“笨拙”窄。
例:①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出惊人的愚笨。(张爱玲《天才梦》) ②它既无大船的气魄,更无小船的灵巧,颇像一头得了病的老枯牛,愚笨而又迟钝。(映泉《同船过渡》) ③命运虽没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但那种生活方式很难摆脱,贫困和狭小让人愚笨。(郭晋丽《私密独白》)
愚笨
笨拙 愚笨 8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聪明。
笨拙 bènzhuō
除不聪明之外,也可以指身子、动作、说话、方法等不灵巧,还可以指体积大的器物不灵便。
例:①老实是做人的根本,但过分的老实,以致不能应付世变,显得那样迂腐、笨拙,就未必值得去赞美了。(李国文《危楼记事》) ②老人动作像木偶似的笨拙,老半天没把那火把点着。(李杭育《沙灶遗风》) ③我变得十分笨拙,连话都不会讲。(韩春旭《背对命运的独白》) ④这笨拙的渡船已经在渐渐地迫近了。(施蜇存《渡头闲想》)
愚笨 yúbèn
主要指头脑不灵活,有时兼指动作不灵便。词义范围比“笨拙”窄。
例:①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出惊人的愚笨。(张爱玲《天才梦》) ②它既无大船的气魄,更无小船的灵巧,颇像一头得了病的老枯牛,愚笨而又迟钝。(映泉《同船过渡》) ③命运虽没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但那种生活方式很难摆脱,贫困和狭小让人愚笨。(郭晋丽《私密独白》)
甭 不必 不用 无须 毋庸 84.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不需要。有的地方可以换用:/不必/不用/无须/毋庸担心,/不必/不用/无须/毋庸多想。
bénɡ
是“不用”的合音。多用于北方(主要是北京等地)口语,一般不单用,不用在主语之前。
例:①别的都说,你别忘恩负义就得了! (老舍《骆驼祥子》) ②你今天晚上要是再没有客,明天早上见我。(曹禺《日出》)
不必 bùbì
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可以单用(例②),一般不用在主语之前。常说“大可不必”。
例:①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鲁迅《狗·猫·鼠》) ②不必,这件事我认为光明正大,我可以跟任何人谈。(曹禺《雷雨》) ③她以为这是大可不必的。(鲁迅《离婚》)
不用 bùyònɡ
常用于口语,可以单用(例②),可以用在主语前面(例③),强调实际上不需要。
例:①他们那里不用去!(赵树理《三里湾》) ②我们问是否提前几天约定,他说不用。(《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 ③钻尖子这东西,就是真的石匠也是自己打的,不用铁匠打。(赵树理《三里湾》)
无须 wúxū
偶尔也写做“无需、毋须、毋需”。常用于书面语,不能单用,可以用在主语之前(例③),有时说成“无须乎、无需乎”。
例:①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鲁迅《杂感》) ②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老舍《骆驼祥子》) ③打地堡,突破铁丝网都无须你自己动手。(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④我算过了,还无须乎多加广告费。(鲁迅《肥皂》) ⑤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钱钟书《窗》)
毋庸 wúyōnɡ
偶尔写做“无庸、勿庸”。常用于书面语,不能单用,可以用在主语前面(例②)。常组成习用短语“毋庸讳言,毋庸赘言,毋庸赘述,毋庸置疑,毋庸置议”等。
例:①不管是什么原因罢,反正我看上去不像是妇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了。(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 ②毋庸他人劝解,自己也会说:何不将他拂去? (刘心武《无处存放》) ③我无庸说出他的姓名,也不想借此发什么议论。(鲁迅《一个“罪犯”的自述》)
不必
甭 不必 不用 无须 毋庸 84.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不需要。有的地方可以换用:/不必/不用/无须/毋庸担心,/不必/不用/无须/毋庸多想。
bénɡ
是“不用”的合音。多用于北方(主要是北京等地)口语,一般不单用,不用在主语之前。
例:①别的都说,你别忘恩负义就得了! (老舍《骆驼祥子》) ②你今天晚上要是再没有客,明天早上见我。(曹禺《日出》)
不必 bùbì
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可以单用(例②),一般不用在主语之前。常说“大可不必”。
例:①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鲁迅《狗·猫·鼠》) ②不必,这件事我认为光明正大,我可以跟任何人谈。(曹禺《雷雨》) ③她以为这是大可不必的。(鲁迅《离婚》)
不用 bùyònɡ
常用于口语,可以单用(例②),可以用在主语前面(例③),强调实际上不需要。
例:①他们那里不用去!(赵树理《三里湾》) ②我们问是否提前几天约定,他说不用。(《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 ③钻尖子这东西,就是真的石匠也是自己打的,不用铁匠打。(赵树理《三里湾》)
无须 wúxū
偶尔也写做“无需、毋须、毋需”。常用于书面语,不能单用,可以用在主语之前(例③),有时说成“无须乎、无需乎”。
例:①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鲁迅《杂感》) ②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老舍《骆驼祥子》) ③打地堡,突破铁丝网都无须你自己动手。(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④我算过了,还无须乎多加广告费。(鲁迅《肥皂》) ⑤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钱钟书《窗》)
毋庸 wúyōnɡ
偶尔写做“无庸、勿庸”。常用于书面语,不能单用,可以用在主语前面(例②)。常组成习用短语“毋庸讳言,毋庸赘言,毋庸赘述,毋庸置疑,毋庸置议”等。
例:①不管是什么原因罢,反正我看上去不像是妇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了。(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 ②毋庸他人劝解,自己也会说:何不将他拂去? (刘心武《无处存放》) ③我无庸说出他的姓名,也不想借此发什么议论。(鲁迅《一个“罪犯”的自述》)
不用
甭 不必 不用 无须 毋庸 84.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不需要。有的地方可以换用:/不必/不用/无须/毋庸担心,/不必/不用/无须/毋庸多想。
bénɡ
是“不用”的合音。多用于北方(主要是北京等地)口语,一般不单用,不用在主语之前。
例:①别的都说,你别忘恩负义就得了! (老舍《骆驼祥子》) ②你今天晚上要是再没有客,明天早上见我。(曹禺《日出》)
不必 bùbì
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可以单用(例②),一般不用在主语之前。常说“大可不必”。
例:①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鲁迅《狗·猫·鼠》) ②不必,这件事我认为光明正大,我可以跟任何人谈。(曹禺《雷雨》) ③她以为这是大可不必的。(鲁迅《离婚》)
不用 bùyònɡ
常用于口语,可以单用(例②),可以用在主语前面(例③),强调实际上不需要。
例:①他们那里不用去!(赵树理《三里湾》) ②我们问是否提前几天约定,他说不用。(《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 ③钻尖子这东西,就是真的石匠也是自己打的,不用铁匠打。(赵树理《三里湾》)
无须 wúxū
偶尔也写做“无需、毋须、毋需”。常用于书面语,不能单用,可以用在主语之前(例③),有时说成“无须乎、无需乎”。
例:①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鲁迅《杂感》) ②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老舍《骆驼祥子》) ③打地堡,突破铁丝网都无须你自己动手。(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④我算过了,还无须乎多加广告费。(鲁迅《肥皂》) ⑤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钱钟书《窗》)
毋庸 wúyōnɡ
偶尔写做“无庸、勿庸”。常用于书面语,不能单用,可以用在主语前面(例②)。常组成习用短语“毋庸讳言,毋庸赘言,毋庸赘述,毋庸置疑,毋庸置议”等。
例:①不管是什么原因罢,反正我看上去不像是妇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了。(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 ②毋庸他人劝解,自己也会说:何不将他拂去? (刘心武《无处存放》) ③我无庸说出他的姓名,也不想借此发什么议论。(鲁迅《一个“罪犯”的自述》)
无须
甭 不必 不用 无须 毋庸 84.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不需要。有的地方可以换用:/不必/不用/无须/毋庸担心,/不必/不用/无须/毋庸多想。
bénɡ
是“不用”的合音。多用于北方(主要是北京等地)口语,一般不单用,不用在主语之前。
例:①别的都说,你别忘恩负义就得了! (老舍《骆驼祥子》) ②你今天晚上要是再没有客,明天早上见我。(曹禺《日出》)
不必 bùbì
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可以单用(例②),一般不用在主语之前。常说“大可不必”。
例:①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鲁迅《狗·猫·鼠》) ②不必,这件事我认为光明正大,我可以跟任何人谈。(曹禺《雷雨》) ③她以为这是大可不必的。(鲁迅《离婚》)
不用 bùyònɡ
常用于口语,可以单用(例②),可以用在主语前面(例③),强调实际上不需要。
例:①他们那里不用去!(赵树理《三里湾》) ②我们问是否提前几天约定,他说不用。(《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 ③钻尖子这东西,就是真的石匠也是自己打的,不用铁匠打。(赵树理《三里湾》)
无须 wúxū
偶尔也写做“无需、毋须、毋需”。常用于书面语,不能单用,可以用在主语之前(例③),有时说成“无须乎、无需乎”。
例:①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鲁迅《杂感》) ②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老舍《骆驼祥子》) ③打地堡,突破铁丝网都无须你自己动手。(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④我算过了,还无须乎多加广告费。(鲁迅《肥皂》) ⑤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钱钟书《窗》)
毋庸 wúyōnɡ
偶尔写做“无庸、勿庸”。常用于书面语,不能单用,可以用在主语前面(例②)。常组成习用短语“毋庸讳言,毋庸赘言,毋庸赘述,毋庸置疑,毋庸置议”等。
例:①不管是什么原因罢,反正我看上去不像是妇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了。(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 ②毋庸他人劝解,自己也会说:何不将他拂去? (刘心武《无处存放》) ③我无庸说出他的姓名,也不想借此发什么议论。(鲁迅《一个“罪犯”的自述》)
毋庸
甭 不必 不用 无须 毋庸 84.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不需要。有的地方可以换用:/不必/不用/无须/毋庸担心,/不必/不用/无须/毋庸多想。
bénɡ
是“不用”的合音。多用于北方(主要是北京等地)口语,一般不单用,不用在主语之前。
例:①别的都说,你别忘恩负义就得了! (老舍《骆驼祥子》) ②你今天晚上要是再没有客,明天早上见我。(曹禺《日出》)
不必 bùbì
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可以单用(例②),一般不用在主语之前。常说“大可不必”。
例:①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鲁迅《狗·猫·鼠》) ②不必,这件事我认为光明正大,我可以跟任何人谈。(曹禺《雷雨》) ③她以为这是大可不必的。(鲁迅《离婚》)
不用 bùyònɡ
常用于口语,可以单用(例②),可以用在主语前面(例③),强调实际上不需要。
例:①他们那里不用去!(赵树理《三里湾》) ②我们问是否提前几天约定,他说不用。(《人民日报》1996年1月29日) ③钻尖子这东西,就是真的石匠也是自己打的,不用铁匠打。(赵树理《三里湾》)
无须 wúxū
偶尔也写做“无需、毋须、毋需”。常用于书面语,不能单用,可以用在主语之前(例③),有时说成“无须乎、无需乎”。
例:①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鲁迅《杂感》) ②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老舍《骆驼祥子》) ③打地堡,突破铁丝网都无须你自己动手。(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④我算过了,还无须乎多加广告费。(鲁迅《肥皂》) ⑤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钱钟书《窗》)
毋庸 wúyōnɡ
偶尔写做“无庸、勿庸”。常用于书面语,不能单用,可以用在主语前面(例②)。常组成习用短语“毋庸讳言,毋庸赘言,毋庸赘述,毋庸置疑,毋庸置议”等。
例:①不管是什么原因罢,反正我看上去不像是妇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了。(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 ②毋庸他人劝解,自己也会说:何不将他拂去? (刘心武《无处存放》) ③我无庸说出他的姓名,也不想借此发什么议论。(鲁迅《一个“罪犯”的自述》)
比较
比较 对比 对照 85.0 102 动词 动词。辨别两个人或事物的异同、高下等。有的地方可以换用,如“男女比较/对比/对照,黑白比较/对比/对照”。
比较 bǐjiào
对象不限于两个(例②)。使用范围广,可以用于具体的(例①)或抽象的(例②),可以用于相反的或相对的(例③),相关的或并列的(例①)。比较,是人们日常和科技活动常用的认识方法,构成词语的能力较强,如“比较法,比较表,比较图,比较湿度,比较利益,比较价格,比较损益表,比较文学,比较法学,比较经济学”等等。
例:①我拿这些照片和你的照片来比较,觉得他们哪一个人也比不上你。(杨沫《东方欲晓》) ②真理是不怕争辩的,也是不怕比较的。(黎汝清《叶秋红》) ③在“狭小”与“广阔”,“活一辈子”与“活三辈子”的比较中,读者显然会选择后者。(杨春霖等《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
对比 duìbǐ
对象常是两个。词义重点是比较较大的区别或差距,如高低、上下、优劣、强弱等。因此常跟“明显、鲜明、强烈、尖锐”等词搭配(“比较”不常这么用)。比“比较”少用,使用范围小。多用于具体的、相反相对的事物(例①),少用于抽象的、相关并列的事物(例②)。有做状语的用法(例③)。有一定的构成词语的能力,如“对比法,对比度,对比色,对比剂,对比句,对比分析,对比效应,对比联想”等。
例:①“我”的“避难”与“烈士”的“赴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春霖等《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 ②我们今天把西周的传统和春秋的文化结合起来,作对比考察,大体上就可以“明若观火”了。(匡亚明《孔子评传》) ③人力车夫的咕噜咕噜的声音,和菜馆楼上的杀猪似的声音,在我的回想中对比地响着。(丰子恺《静观人生》)
对照 duìzhào
对象也常是两个。词义重点是从相对、映衬中看出明显的异同,也常跟“明显、鲜明、强烈、尖锐”等词搭配。使用范围更小,一般用于具体的、相反相对的事物。也有做状语的用法(例③)。构成词语的能力很小,常见的只有“对照表,对照优势,对照实验”等。“对照”还有一个常用的意义:互相比照、参看、参照。在这个意义上用于相关的事物,如本人和照片,原文和译文,文言和白话,汉语和外语等(例④),而“比较”“对比”没有这个意义。
例:①他(鲁大海)有一张薄薄的嘴唇,正和他的妹妹带着南方的热情的,厚而红的嘴唇形成强烈对照。(曹禺《雷雨》) ②那商人在国难临头时,只想着自己的财产,而这个农民却一心扑在抗日救亡的事业上,两个不同的形象在这样的对照中,就更显得泾渭分明。(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③白石老人把两首诗对照地看,连说:“好好好!”(吴奔星《白石老人赠“虾”记》) ④我起先的打算是自己再对照着德文原本来校对一遍的。(郭沫若《关于〈美术考古一世纪〉》)
对比
比较 对比 对照 85.0 102 动词 动词。辨别两个人或事物的异同、高下等。有的地方可以换用,如“男女比较/对比/对照,黑白比较/对比/对照”。
比较 bǐjiào
对象不限于两个(例②)。使用范围广,可以用于具体的(例①)或抽象的(例②),可以用于相反的或相对的(例③),相关的或并列的(例①)。比较,是人们日常和科技活动常用的认识方法,构成词语的能力较强,如“比较法,比较表,比较图,比较湿度,比较利益,比较价格,比较损益表,比较文学,比较法学,比较经济学”等等。
例:①我拿这些照片和你的照片来比较,觉得他们哪一个人也比不上你。(杨沫《东方欲晓》) ②真理是不怕争辩的,也是不怕比较的。(黎汝清《叶秋红》) ③在“狭小”与“广阔”,“活一辈子”与“活三辈子”的比较中,读者显然会选择后者。(杨春霖等《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
对比 duìbǐ
对象常是两个。词义重点是比较较大的区别或差距,如高低、上下、优劣、强弱等。因此常跟“明显、鲜明、强烈、尖锐”等词搭配(“比较”不常这么用)。比“比较”少用,使用范围小。多用于具体的、相反相对的事物(例①),少用于抽象的、相关并列的事物(例②)。有做状语的用法(例③)。有一定的构成词语的能力,如“对比法,对比度,对比色,对比剂,对比句,对比分析,对比效应,对比联想”等。
例:①“我”的“避难”与“烈士”的“赴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春霖等《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 ②我们今天把西周的传统和春秋的文化结合起来,作对比考察,大体上就可以“明若观火”了。(匡亚明《孔子评传》) ③人力车夫的咕噜咕噜的声音,和菜馆楼上的杀猪似的声音,在我的回想中对比地响着。(丰子恺《静观人生》)
对照 duìzhào
对象也常是两个。词义重点是从相对、映衬中看出明显的异同,也常跟“明显、鲜明、强烈、尖锐”等词搭配。使用范围更小,一般用于具体的、相反相对的事物。也有做状语的用法(例③)。构成词语的能力很小,常见的只有“对照表,对照优势,对照实验”等。“对照”还有一个常用的意义:互相比照、参看、参照。在这个意义上用于相关的事物,如本人和照片,原文和译文,文言和白话,汉语和外语等(例④),而“比较”“对比”没有这个意义。
例:①他(鲁大海)有一张薄薄的嘴唇,正和他的妹妹带着南方的热情的,厚而红的嘴唇形成强烈对照。(曹禺《雷雨》) ②那商人在国难临头时,只想着自己的财产,而这个农民却一心扑在抗日救亡的事业上,两个不同的形象在这样的对照中,就更显得泾渭分明。(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③白石老人把两首诗对照地看,连说:“好好好!”(吴奔星《白石老人赠“虾”记》) ④我起先的打算是自己再对照着德文原本来校对一遍的。(郭沫若《关于〈美术考古一世纪〉》)
对照
比较 对比 对照 85.0 102 动词 动词。辨别两个人或事物的异同、高下等。有的地方可以换用,如“男女比较/对比/对照,黑白比较/对比/对照”。
比较 bǐjiào
对象不限于两个(例②)。使用范围广,可以用于具体的(例①)或抽象的(例②),可以用于相反的或相对的(例③),相关的或并列的(例①)。比较,是人们日常和科技活动常用的认识方法,构成词语的能力较强,如“比较法,比较表,比较图,比较湿度,比较利益,比较价格,比较损益表,比较文学,比较法学,比较经济学”等等。
例:①我拿这些照片和你的照片来比较,觉得他们哪一个人也比不上你。(杨沫《东方欲晓》) ②真理是不怕争辩的,也是不怕比较的。(黎汝清《叶秋红》) ③在“狭小”与“广阔”,“活一辈子”与“活三辈子”的比较中,读者显然会选择后者。(杨春霖等《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
对比 duìbǐ
对象常是两个。词义重点是比较较大的区别或差距,如高低、上下、优劣、强弱等。因此常跟“明显、鲜明、强烈、尖锐”等词搭配(“比较”不常这么用)。比“比较”少用,使用范围小。多用于具体的、相反相对的事物(例①),少用于抽象的、相关并列的事物(例②)。有做状语的用法(例③)。有一定的构成词语的能力,如“对比法,对比度,对比色,对比剂,对比句,对比分析,对比效应,对比联想”等。
例:①“我”的“避难”与“烈士”的“赴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春霖等《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 ②我们今天把西周的传统和春秋的文化结合起来,作对比考察,大体上就可以“明若观火”了。(匡亚明《孔子评传》) ③人力车夫的咕噜咕噜的声音,和菜馆楼上的杀猪似的声音,在我的回想中对比地响着。(丰子恺《静观人生》)
对照 duìzhào
对象也常是两个。词义重点是从相对、映衬中看出明显的异同,也常跟“明显、鲜明、强烈、尖锐”等词搭配。使用范围更小,一般用于具体的、相反相对的事物。也有做状语的用法(例③)。构成词语的能力很小,常见的只有“对照表,对照优势,对照实验”等。“对照”还有一个常用的意义:互相比照、参看、参照。在这个意义上用于相关的事物,如本人和照片,原文和译文,文言和白话,汉语和外语等(例④),而“比较”“对比”没有这个意义。
例:①他(鲁大海)有一张薄薄的嘴唇,正和他的妹妹带着南方的热情的,厚而红的嘴唇形成强烈对照。(曹禺《雷雨》) ②那商人在国难临头时,只想着自己的财产,而这个农民却一心扑在抗日救亡的事业上,两个不同的形象在这样的对照中,就更显得泾渭分明。(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③白石老人把两首诗对照地看,连说:“好好好!”(吴奔星《白石老人赠“虾”记》) ④我起先的打算是自己再对照着德文原本来校对一遍的。(郭沫若《关于〈美术考古一世纪〉》)
比美
比美 媲美 86.0 102 动词 动词。美好程度足以相比。
比美 bǐměi
强调能相比或相比较。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四部书中,《红楼梦》当然是峰巅,它可以和世界长篇小说史上任何大师的作品比美。(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②他的家乡在西子湖滨,富春江上,世界上还能有和那里比美的地方? (徐迟《祁连山下》) ③(她们)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斗富比美。(吴越《九死还魂草》)
媲美 pìměi
强调比得上(媲,配偶,引申为匹配,配比)。词义较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国宝,任何一件都堪称与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媲美!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②他相貌堂堂,下巴上生着一部可与关云长媲美的胡须。(莫言《檀香刑》) ③整个鸟笼流光溢彩,真可以和精致的工艺品相媲美了。(从维熙《空巢》)
媲美
比美 媲美 86.0 102 动词 动词。美好程度足以相比。
比美 bǐměi
强调能相比或相比较。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四部书中,《红楼梦》当然是峰巅,它可以和世界长篇小说史上任何大师的作品比美。(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②他的家乡在西子湖滨,富春江上,世界上还能有和那里比美的地方? (徐迟《祁连山下》) ③(她们)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斗富比美。(吴越《九死还魂草》)
媲美 pìměi
强调比得上(媲,配偶,引申为匹配,配比)。词义较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国宝,任何一件都堪称与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媲美!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②他相貌堂堂,下巴上生着一部可与关云长媲美的胡须。(莫言《檀香刑》) ③整个鸟笼流光溢彩,真可以和精致的工艺品相媲美了。(从维熙《空巢》)
比如
比如 例如 87.0 102 动词 动词。举例时的发端语,表示下面所说的就是前面所说的人或事物的例子。都可以用于句末或两句之间,引出例子,表示列举;用于句中,引出插入语。
比如 bǐrú
比“例如”多用在假设句中(例③)。常说“比如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赛带练”是人们提出的一个新思路。但许多具体的操作问题却还没有总结出经验,使之上升为规律。比如对于不同的项目来说,运动员一年最多能参加多少比赛? (《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 ②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地资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教育。比如,在三年级讲授科学养猪、种茶的方法;四年级讲授养鱼和栽培知识;五年级讲授板栗嫁接和中草药的栽培等。(《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 ③你在驾驶车辆的时候,比如前面突然出现飞跑的孩子,你该怎么办?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例如 lìrú
比“比如”少用于假设句(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纳河的罗浮宫一带,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②经过名人题咏的,京兆区内有八种胜景:例如西山雾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幽美的山川风物。(王统照《卢沟晓月》) ③你奶奶并不是要你学坏,而是希望你坚强一点:例如别人打你,如果不是你有错处,你也应该还击他,不要流泪。(谢冰莹《流星》)
比如 譬如 88.0 102 动词 动词。(一)引出实例。(二)引出比喻。都可以说“比如/譬如说”。
比如 bǐrú
引出实例和引出比喻,都常用。口语色彩较浓。使用频率渐大。“比如”较少说成“比如吧(罢)”。
例:①……作点什么临时的工作也都能得到个一毛两毛的。比如太太叫他给小孩儿去买丸药,她必多给他一毛钱。(老舍《骆驼祥子》) ②一个人一生所做之事,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归纳——比如善事恶事、好事坏事、雅事俗事、大事小事……等等。(《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1日) ③科学研究必须在缝隙里看问题,针缕中做研究。比如看一件衣服,远看只是件衣服,细看却可以看见一丝一缕的编织,一针一线的缝纫,都是值得研究的东西。(《名人名言一千条·杨振宁语》)
譬如 pìrú
多用于引出实例,少用于引出比喻。书面语色彩较浓。《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用18次“譬如”,叶圣陶《倪焕之》用19次“譬如”,两本书一次“比如”也没用。使用频率渐低。1996譬如1997年的报纸上“譬如”的平均使用次数仅为“比如”的1/10。“譬如”时常跟上个“吧(罢)”,说成“譬如……吧(罢)”。
例:①他干的事,往往单凭自己想去,不问实际情形,譬如他办学校就是这样。(叶圣陶《倪焕之》) ②(张宝彤的书法路子很宽)譬如这幅作品写得就很大气、灵动……(《人民日报》1996年1月21日) ③那么譬如我吧,(坐下)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曹禺《北京人》) ④刚才说的,是最美满的部分,譬如吃甘蔗,是最鲜甜的一节。(叶圣陶《倪焕之》)
例如
比如 例如 87.0 102 动词 动词。举例时的发端语,表示下面所说的就是前面所说的人或事物的例子。都可以用于句末或两句之间,引出例子,表示列举;用于句中,引出插入语。
比如 bǐrú
比“例如”多用在假设句中(例③)。常说“比如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赛带练”是人们提出的一个新思路。但许多具体的操作问题却还没有总结出经验,使之上升为规律。比如对于不同的项目来说,运动员一年最多能参加多少比赛? (《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 ②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地资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教育。比如,在三年级讲授科学养猪、种茶的方法;四年级讲授养鱼和栽培知识;五年级讲授板栗嫁接和中草药的栽培等。(《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 ③你在驾驶车辆的时候,比如前面突然出现飞跑的孩子,你该怎么办?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例如 lìrú
比“比如”少用于假设句(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纳河的罗浮宫一带,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②经过名人题咏的,京兆区内有八种胜景:例如西山雾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幽美的山川风物。(王统照《卢沟晓月》) ③你奶奶并不是要你学坏,而是希望你坚强一点:例如别人打你,如果不是你有错处,你也应该还击他,不要流泪。(谢冰莹《流星》)
譬如
比如 譬如 88.0 102 动词 动词。(一)引出实例。(二)引出比喻。都可以说“比如/譬如说”。
比如 bǐrú
引出实例和引出比喻,都常用。口语色彩较浓。使用频率渐大。“比如”较少说成“比如吧(罢)”。
例:①……作点什么临时的工作也都能得到个一毛两毛的。比如太太叫他给小孩儿去买丸药,她必多给他一毛钱。(老舍《骆驼祥子》) ②一个人一生所做之事,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归纳——比如善事恶事、好事坏事、雅事俗事、大事小事……等等。(《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1日) ③科学研究必须在缝隙里看问题,针缕中做研究。比如看一件衣服,远看只是件衣服,细看却可以看见一丝一缕的编织,一针一线的缝纫,都是值得研究的东西。(《名人名言一千条·杨振宁语》)
譬如 pìrú
多用于引出实例,少用于引出比喻。书面语色彩较浓。《曹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用18次“譬如”,叶圣陶《倪焕之》用19次“譬如”,两本书一次“比如”也没用。使用频率渐低。1996譬如1997年的报纸上“譬如”的平均使用次数仅为“比如”的1/10。“譬如”时常跟上个“吧(罢)”,说成“譬如……吧(罢)”。
例:①他干的事,往往单凭自己想去,不问实际情形,譬如他办学校就是这样。(叶圣陶《倪焕之》) ②(张宝彤的书法路子很宽)譬如这幅作品写得就很大气、灵动……(《人民日报》1996年1月21日) ③那么譬如我吧,(坐下)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曹禺《北京人》) ④刚才说的,是最美满的部分,譬如吃甘蔗,是最鲜甜的一节。(叶圣陶《倪焕之》)
比赛
比赛 竞赛 89.0 102 动词 动词。互相比上下,比高低,比胜负的活动。都能用于文体、学习、劳动、工作等方面。
比赛 bǐsài
泛指比较高低,更常用于文艺、体育、娱乐等方面。可以带宾语。
例:①有一头大象和一只蚂蚁比赛气力,请仙人当裁判。(秦牧《象和蚁的童话》) ②他们的选手还时常在各地举行的射箭比赛中夺标。(汪曾祺《天山行色》) ③六年级时,参加全区小学作文和算术比赛,均获第一名。(莫怀戚《陪都旧事》)
竞赛 jìnɡsài
着重指竞争,力争优胜。比“比赛”激烈。还常用于经济建设、军事等方面。常说“军备竞赛”。不能带宾语。
例:①全国人民大家互相鼓励,彼此帮助,好像参加一场友谊大竞赛一样。(巴金《一九五九年元旦试笔》) ②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③那年五月节,附近的渔民都到这里来进行龙舟竞赛。(秦牧《晴窗晨笔》)
竞赛
比赛 竞赛 89.0 102 动词 动词。互相比上下,比高低,比胜负的活动。都能用于文体、学习、劳动、工作等方面。
比赛 bǐsài
泛指比较高低,更常用于文艺、体育、娱乐等方面。可以带宾语。
例:①有一头大象和一只蚂蚁比赛气力,请仙人当裁判。(秦牧《象和蚁的童话》) ②他们的选手还时常在各地举行的射箭比赛中夺标。(汪曾祺《天山行色》) ③六年级时,参加全区小学作文和算术比赛,均获第一名。(莫怀戚《陪都旧事》)
竞赛 jìnɡsài
着重指竞争,力争优胜。比“比赛”激烈。还常用于经济建设、军事等方面。常说“军备竞赛”。不能带宾语。
例:①全国人民大家互相鼓励,彼此帮助,好像参加一场友谊大竞赛一样。(巴金《一九五九年元旦试笔》) ②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③那年五月节,附近的渔民都到这里来进行龙舟竞赛。(秦牧《晴窗晨笔》)
比喻
比喻 譬喻 90.0 102 动词兼名词 动词兼名词。打比方或指打比方的内容(修辞手法)。
比喻 bǐyù
是通用词,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比喻”和“譬喻”的平均使用频率为62∶1。《人民日报》1996比喻1997年使用155次“比喻”,只用4次“譬喻”。《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1997年共使用95次“比喻”,没使用过“譬喻”。“比喻”常跟在口语词“打个、做个”等之后,而“譬喻”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他把桂林山水拟人化,比喻为一个素朴而秀美的女子,确是有独到的观察。(方纪《桂林山水》) ②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这个战略定位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顶天立地”。(《人民日报》1996年1月31日) ③你的比喻不对! 男人是不能够拿花来比的。(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譬喻 pìyù
书面语色彩较浓,只在文学作品等书面语里用。
例:①人们把牡丹譬喻为“木芍药”,把芍药譬喻为“草牡丹”,把煤譬喻为“黑色的金子”。(秦牧《思想和感情的火花》) ②如果把企业譬喻为鱼,那么市场就是它赖以生存的水。“鱼儿离不开水”,企业也离不开市场。(《人民日报》1996年12月10日) ③真是妙极,信口取来譬喻,赞得对方美滋滋的,又巧妙地表达了爱慕之意。(《人民日报》1997年6月24日)
譬喻
比喻 譬喻 90.0 102 动词兼名词 动词兼名词。打比方或指打比方的内容(修辞手法)。
比喻 bǐyù
是通用词,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比喻”和“譬喻”的平均使用频率为62∶1。《人民日报》1996比喻1997年使用155次“比喻”,只用4次“譬喻”。《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1997年共使用95次“比喻”,没使用过“譬喻”。“比喻”常跟在口语词“打个、做个”等之后,而“譬喻”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他把桂林山水拟人化,比喻为一个素朴而秀美的女子,确是有独到的观察。(方纪《桂林山水》) ②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这个战略定位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顶天立地”。(《人民日报》1996年1月31日) ③你的比喻不对! 男人是不能够拿花来比的。(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譬喻 pìyù
书面语色彩较浓,只在文学作品等书面语里用。
例:①人们把牡丹譬喻为“木芍药”,把芍药譬喻为“草牡丹”,把煤譬喻为“黑色的金子”。(秦牧《思想和感情的火花》) ②如果把企业譬喻为鱼,那么市场就是它赖以生存的水。“鱼儿离不开水”,企业也离不开市场。(《人民日报》1996年12月10日) ③真是妙极,信口取来譬喻,赞得对方美滋滋的,又巧妙地表达了爱慕之意。(《人民日报》1997年6月24日)
鄙薄
鄙薄 鄙视 鄙夷 91.0 102 动词 动词。轻视,看不起。
鄙薄 bǐbó
着重于视为轻薄、微不足道、很看不起、嫌恶。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②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鲁迅《阿Q正传》)
鄙视 bǐshì
着重于视为鄙下、低劣。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全社会形成一种鄙视假恶丑、弘扬真善美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人民日报》1998年4月7日) ②如果你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化,老百姓就会忿忿不平,甚而鄙视地戳你的脊梁骨。(《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
鄙夷 bǐyí
着重于视为平庸或浅陋,傲慢轻蔑地看待,不屑一顾。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杨二嫂)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②倘若有人不顾廉耻,做出这等事情,老派的上等人会鄙夷他。(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鄙视
鄙薄 鄙视 鄙夷 91.0 102 动词 动词。轻视,看不起。
鄙薄 bǐbó
着重于视为轻薄、微不足道、很看不起、嫌恶。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②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鲁迅《阿Q正传》)
鄙视 bǐshì
着重于视为鄙下、低劣。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全社会形成一种鄙视假恶丑、弘扬真善美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人民日报》1998年4月7日) ②如果你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化,老百姓就会忿忿不平,甚而鄙视地戳你的脊梁骨。(《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
鄙夷 bǐyí
着重于视为平庸或浅陋,傲慢轻蔑地看待,不屑一顾。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杨二嫂)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②倘若有人不顾廉耻,做出这等事情,老派的上等人会鄙夷他。(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鄙视 藐视 蔑视 轻视 93.0 102 动词 动词。看不起。
鄙视 bǐshì
着重于视为鄙贱、低劣。
例:①但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的对于他的憎恶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 ②在今天要求着我们要改正对于旧有的民间形式的艺人和艺术的鄙视了。(郭沫若《文艺工作展望》)
藐视 miǎoshì
偶尔写做“渺视”。着重于视为藐小。
例:①(李白)藐视帝王的尊严。(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②红楼梦的内容……极端藐视封建贵族官僚的腐败政治。(邓拓《曹雪芹和〈红楼梦〉》)
蔑视 mièshì
着重于用轻蔑的态度小看,根本不放在眼里。
例:①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②然而李白却对哥舒翰抱着蔑视的态度……把他和斗鸡之徒相提并举。(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轻视 qīnɡshì
看不起。与“重视”相对。词义较轻。
例:①在那些时候,手工艺人总是受轻视的。(邓拓《访“葡萄常”》) ②谁有这本书的,我希望不要轻视了它。(郭沫若《洪波曲》)
鄙夷
鄙薄 鄙视 鄙夷 91.0 102 动词 动词。轻视,看不起。
鄙薄 bǐbó
着重于视为轻薄、微不足道、很看不起、嫌恶。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②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鲁迅《阿Q正传》)
鄙视 bǐshì
着重于视为鄙下、低劣。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全社会形成一种鄙视假恶丑、弘扬真善美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人民日报》1998年4月7日) ②如果你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化,老百姓就会忿忿不平,甚而鄙视地戳你的脊梁骨。(《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
鄙夷 bǐyí
着重于视为平庸或浅陋,傲慢轻蔑地看待,不屑一顾。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杨二嫂)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②倘若有人不顾廉耻,做出这等事情,老派的上等人会鄙夷他。(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鄙弃
鄙弃 唾弃 厌弃 92.0 102 动词 动词。毫不可惜地舍弃。
鄙弃 bǐqì
着重指因看不起而抛弃。
例:①那些辞采华丽,“骈四骊六”,洋洋洒洒,极尽雕琢之能事,但是思想却贫乏可笑的六朝骈文,却为后代人们所鄙弃。(秦牧《核心》) ②他懂得不多,却已经鄙弃尘俗。(唐弢《故乡的雨》) ③我们民族向来尊重精神高尚的贤者,而鄙弃精神空虚,卑下猥琐,一味追求物质享乐的人。(匡亚明《孔子评传》)
唾弃 tuòqì
着重指像吐唾沫一样,毫不可惜地舍弃。有形象色彩。
例:①我们一方面应该唾弃技巧主义,而另一方面,又万不可以轻视技巧。(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作用》) ②为了个人私利不惜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当然要受到永久的唾弃。(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厌弃 yànqì
着重指厌恶、嫌弃。
例:①食欲差不多完全消失了,油荤非常厌弃,吃素菜也完全没有口味。(郭沫若《我的童年》) ②通国厌弃这种残杀无辜的罪行。(曹聚仁《谈魏晋间文人生活》) ③大海没有厌弃他。(王蒙《海的梦》)
唾弃
鄙弃 唾弃 厌弃 92.0 102 动词 动词。毫不可惜地舍弃。
鄙弃 bǐqì
着重指因看不起而抛弃。
例:①那些辞采华丽,“骈四骊六”,洋洋洒洒,极尽雕琢之能事,但是思想却贫乏可笑的六朝骈文,却为后代人们所鄙弃。(秦牧《核心》) ②他懂得不多,却已经鄙弃尘俗。(唐弢《故乡的雨》) ③我们民族向来尊重精神高尚的贤者,而鄙弃精神空虚,卑下猥琐,一味追求物质享乐的人。(匡亚明《孔子评传》)
唾弃 tuòqì
着重指像吐唾沫一样,毫不可惜地舍弃。有形象色彩。
例:①我们一方面应该唾弃技巧主义,而另一方面,又万不可以轻视技巧。(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作用》) ②为了个人私利不惜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当然要受到永久的唾弃。(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厌弃 yànqì
着重指厌恶、嫌弃。
例:①食欲差不多完全消失了,油荤非常厌弃,吃素菜也完全没有口味。(郭沫若《我的童年》) ②通国厌弃这种残杀无辜的罪行。(曹聚仁《谈魏晋间文人生活》) ③大海没有厌弃他。(王蒙《海的梦》)
厌弃
鄙弃 唾弃 厌弃 92.0 102 动词 动词。毫不可惜地舍弃。
鄙弃 bǐqì
着重指因看不起而抛弃。
例:①那些辞采华丽,“骈四骊六”,洋洋洒洒,极尽雕琢之能事,但是思想却贫乏可笑的六朝骈文,却为后代人们所鄙弃。(秦牧《核心》) ②他懂得不多,却已经鄙弃尘俗。(唐弢《故乡的雨》) ③我们民族向来尊重精神高尚的贤者,而鄙弃精神空虚,卑下猥琐,一味追求物质享乐的人。(匡亚明《孔子评传》)
唾弃 tuòqì
着重指像吐唾沫一样,毫不可惜地舍弃。有形象色彩。
例:①我们一方面应该唾弃技巧主义,而另一方面,又万不可以轻视技巧。(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作用》) ②为了个人私利不惜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当然要受到永久的唾弃。(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厌弃 yànqì
着重指厌恶、嫌弃。
例:①食欲差不多完全消失了,油荤非常厌弃,吃素菜也完全没有口味。(郭沫若《我的童年》) ②通国厌弃这种残杀无辜的罪行。(曹聚仁《谈魏晋间文人生活》) ③大海没有厌弃他。(王蒙《海的梦》)
藐视
鄙视 藐视 蔑视 轻视 93.0 102 动词 动词。看不起。
鄙视 bǐshì
着重于视为鄙贱、低劣。
例:①但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的对于他的憎恶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 ②在今天要求着我们要改正对于旧有的民间形式的艺人和艺术的鄙视了。(郭沫若《文艺工作展望》)
藐视 miǎoshì
偶尔写做“渺视”。着重于视为藐小。
例:①(李白)藐视帝王的尊严。(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②红楼梦的内容……极端藐视封建贵族官僚的腐败政治。(邓拓《曹雪芹和〈红楼梦〉》)
蔑视 mièshì
着重于用轻蔑的态度小看,根本不放在眼里。
例:①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②然而李白却对哥舒翰抱着蔑视的态度……把他和斗鸡之徒相提并举。(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轻视 qīnɡshì
看不起。与“重视”相对。词义较轻。
例:①在那些时候,手工艺人总是受轻视的。(邓拓《访“葡萄常”》) ②谁有这本书的,我希望不要轻视了它。(郭沫若《洪波曲》)
蔑视
鄙视 藐视 蔑视 轻视 93.0 102 动词 动词。看不起。
鄙视 bǐshì
着重于视为鄙贱、低劣。
例:①但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的对于他的憎恶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 ②在今天要求着我们要改正对于旧有的民间形式的艺人和艺术的鄙视了。(郭沫若《文艺工作展望》)
藐视 miǎoshì
偶尔写做“渺视”。着重于视为藐小。
例:①(李白)藐视帝王的尊严。(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②红楼梦的内容……极端藐视封建贵族官僚的腐败政治。(邓拓《曹雪芹和〈红楼梦〉》)
蔑视 mièshì
着重于用轻蔑的态度小看,根本不放在眼里。
例:①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②然而李白却对哥舒翰抱着蔑视的态度……把他和斗鸡之徒相提并举。(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轻视 qīnɡshì
看不起。与“重视”相对。词义较轻。
例:①在那些时候,手工艺人总是受轻视的。(邓拓《访“葡萄常”》) ②谁有这本书的,我希望不要轻视了它。(郭沫若《洪波曲》)
轻视
鄙视 藐视 蔑视 轻视 93.0 102 动词 动词。看不起。
鄙视 bǐshì
着重于视为鄙贱、低劣。
例:①但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的对于他的憎恶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 ②在今天要求着我们要改正对于旧有的民间形式的艺人和艺术的鄙视了。(郭沫若《文艺工作展望》)
藐视 miǎoshì
偶尔写做“渺视”。着重于视为藐小。
例:①(李白)藐视帝王的尊严。(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②红楼梦的内容……极端藐视封建贵族官僚的腐败政治。(邓拓《曹雪芹和〈红楼梦〉》)
蔑视 mièshì
着重于用轻蔑的态度小看,根本不放在眼里。
例:①一意提倡虚伪道德,蔑视了真的人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②然而李白却对哥舒翰抱着蔑视的态度……把他和斗鸡之徒相提并举。(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轻视 qīnɡshì
看不起。与“重视”相对。词义较轻。
例:①在那些时候,手工艺人总是受轻视的。(邓拓《访“葡萄常”》) ②谁有这本书的,我希望不要轻视了它。(郭沫若《洪波曲》)
轻蔑 轻视 1006.0 102 动词 动词。不看重。
轻蔑 qīnɡmiè
着重在看不起。多用于人,少用于事物(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鲁迅《范爱农》)②无钱买书,而常常在书店里背手对着书籍封面神往,遭店伙计轻蔑的冷眼的青年们,需要看书么?(阿英《城隍庙的书市》)③轻蔑“杂文”的人,不但他所有的也是“杂文”,而他的“杂文”,比起他所轻蔑的别的“杂文”来,还拙劣到不能相提并论。(鲁迅《再论“文人相轻”》)
轻视 qīnɡshì
着重在不重视。既常用于人,也常用于事物。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说完,他定目看着下面,好像是极轻视那些人,极厌恶那些人。(老舍《四世同堂》)②连对我这年龄、成就上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小老弟,他也毫不轻视。(邓友梅《好您哪,宗江大哥》)③我不敢轻视那些教训,但不能不承认它是一部“老人法典”,是老人根据自私自利的心理制定的。(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必定
必定 必然 一定 94.0 102 (一)表示确定不移,肯定是这样。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都能说“必定/必然/一定胜利,必定/必然/一定高兴”等。(二)“必定、一定”,副词,表示坚决或确定,都能说“必定/必然/一定努力学”,“他没及时来,必定/必然/一定有原因”。(三)“必然,一定”,形容词,固定的,都能用在名词前面,都能说“人与猿有必定/必然/一定关系”。
必定 bìdìnɡ
副词。(一)义强调主观判断、推论。(二)义比“一定”的语气重(例③),不常用。(一)(二)义都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不用在“是……的”格式中,而“必然,一定”则不限。
例:①唯其这样,进步的作家,必定具有进步的思想。(秦牧《核心》) ②于是就觉得自己必定有些天才,也就不由地骄傲起来。(老舍《八年所得》) ③我必须,必定向你学习!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必然 bìrán
形容词。强调客观事理如此。用在名词前面,常说“必然规律,必然产物,必然趋势”(例③)。比“必定,一定”程度重,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必然性,必然王国”。
例:①一切艺术的道理也是这样,单一必然导致枯燥。(秦牧《菊花和金鱼》) ②艺术创作的进步,必然要求艺术家本身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艺术技巧上的不断进步。(邓拓《老画家的新创作》) ③这是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还有名词义:指客观规律,如“生物进化是自然界发展的~,经济发展是历史的~”。这跟“必定”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一定 yīdìnɡ
(一)形容词。强调主观上的看法,确定无疑,(一)(三)义程度比“必定”轻(例①③)。前面能带“不”等否定词,而“必定,必然”不能。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二)义比“必定”语气轻(例②),常用。还能用来表示命令、要求、希望的坚决语气,如“你们一定要来开会”,而“必定”不能。
例:①河海汇流的时候一定会带着泥沙,一定会泛起沉淀。(茅盾《春天》) ②我们明天一定走,离开这儿。(曹禺《雷雨》) ③他们的职业,大都和帝国主义者发生一定联系。(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
还有三个形容词义:(一)规定的,确定的,如“~的生产指标”。(二)特定的,如“这些发明必需有~的条件”。(三)相当的,如“有~的收获”。这些跟“必定、必然”的区别很明显。
必然
必定 必然 一定 94.0 102 (一)表示确定不移,肯定是这样。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都能说“必定/必然/一定胜利,必定/必然/一定高兴”等。(二)“必定、一定”,副词,表示坚决或确定,都能说“必定/必然/一定努力学”,“他没及时来,必定/必然/一定有原因”。(三)“必然,一定”,形容词,固定的,都能用在名词前面,都能说“人与猿有必定/必然/一定关系”。
必定 bìdìnɡ
副词。(一)义强调主观判断、推论。(二)义比“一定”的语气重(例③),不常用。(一)(二)义都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不用在“是……的”格式中,而“必然,一定”则不限。
例:①唯其这样,进步的作家,必定具有进步的思想。(秦牧《核心》) ②于是就觉得自己必定有些天才,也就不由地骄傲起来。(老舍《八年所得》) ③我必须,必定向你学习!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必然 bìrán
形容词。强调客观事理如此。用在名词前面,常说“必然规律,必然产物,必然趋势”(例③)。比“必定,一定”程度重,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必然性,必然王国”。
例:①一切艺术的道理也是这样,单一必然导致枯燥。(秦牧《菊花和金鱼》) ②艺术创作的进步,必然要求艺术家本身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艺术技巧上的不断进步。(邓拓《老画家的新创作》) ③这是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还有名词义:指客观规律,如“生物进化是自然界发展的~,经济发展是历史的~”。这跟“必定”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一定 yīdìnɡ
(一)形容词。强调主观上的看法,确定无疑,(一)(三)义程度比“必定”轻(例①③)。前面能带“不”等否定词,而“必定,必然”不能。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二)义比“必定”语气轻(例②),常用。还能用来表示命令、要求、希望的坚决语气,如“你们一定要来开会”,而“必定”不能。
例:①河海汇流的时候一定会带着泥沙,一定会泛起沉淀。(茅盾《春天》) ②我们明天一定走,离开这儿。(曹禺《雷雨》) ③他们的职业,大都和帝国主义者发生一定联系。(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
还有三个形容词义:(一)规定的,确定的,如“~的生产指标”。(二)特定的,如“这些发明必需有~的条件”。(三)相当的,如“有~的收获”。这些跟“必定、必然”的区别很明显。
一定
必定 必然 一定 94.0 102 (一)表示确定不移,肯定是这样。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都能说“必定/必然/一定胜利,必定/必然/一定高兴”等。(二)“必定、一定”,副词,表示坚决或确定,都能说“必定/必然/一定努力学”,“他没及时来,必定/必然/一定有原因”。(三)“必然,一定”,形容词,固定的,都能用在名词前面,都能说“人与猿有必定/必然/一定关系”。
必定 bìdìnɡ
副词。(一)义强调主观判断、推论。(二)义比“一定”的语气重(例③),不常用。(一)(二)义都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不用在“是……的”格式中,而“必然,一定”则不限。
例:①唯其这样,进步的作家,必定具有进步的思想。(秦牧《核心》) ②于是就觉得自己必定有些天才,也就不由地骄傲起来。(老舍《八年所得》) ③我必须,必定向你学习!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必然 bìrán
形容词。强调客观事理如此。用在名词前面,常说“必然规律,必然产物,必然趋势”(例③)。比“必定,一定”程度重,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必然性,必然王国”。
例:①一切艺术的道理也是这样,单一必然导致枯燥。(秦牧《菊花和金鱼》) ②艺术创作的进步,必然要求艺术家本身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艺术技巧上的不断进步。(邓拓《老画家的新创作》) ③这是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还有名词义:指客观规律,如“生物进化是自然界发展的~,经济发展是历史的~”。这跟“必定”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一定 yīdìnɡ
(一)形容词。强调主观上的看法,确定无疑,(一)(三)义程度比“必定”轻(例①③)。前面能带“不”等否定词,而“必定,必然”不能。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二)义比“必定”语气轻(例②),常用。还能用来表示命令、要求、希望的坚决语气,如“你们一定要来开会”,而“必定”不能。
例:①河海汇流的时候一定会带着泥沙,一定会泛起沉淀。(茅盾《春天》) ②我们明天一定走,离开这儿。(曹禺《雷雨》) ③他们的职业,大都和帝国主义者发生一定联系。(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
还有三个形容词义:(一)规定的,确定的,如“~的生产指标”。(二)特定的,如“这些发明必需有~的条件”。(三)相当的,如“有~的收获”。这些跟“必定、必然”的区别很明显。
必须
必须 必需 95.0 102 都可做状语。表示“一定要”,如“必须/必需胜利,必须/必需果断”。
必须 bìxū
是副词,只表示“一定要”。做状语,后面可以跟上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例①)、形容词(例②),也可以用于主语前面(例③)。
例:①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一百朵花上采集原料。(秦牧《蜜蜂的赞美》) ②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③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鲁迅《空谈》)
必需 bìxū
一般做动词,表示“一定要有,不可缺少,必须具备”。前面可加“所”(例①)。主要有两种用法:(一) 做谓语(例②),较少;(二) 做定语(例③),居多。偶尔做状语,用法如同“必须”(例④),现在以用“必须”为规范。
例:①这是建设祖国的事业所必需的呀! (苏叔阳《大地的儿子》) ②吃饭和恋爱必需钱。(老舍《猫城记》) ③凡动物较高等的,对于幼雏,除了养育保护之外,往往还教他们生存上必需的本领。(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④民族必需生存,抗战必需胜利。(闻一多《可怕的冷静》)
必需
必须 必需 95.0 102 都可做状语。表示“一定要”,如“必须/必需胜利,必须/必需果断”。
必须 bìxū
是副词,只表示“一定要”。做状语,后面可以跟上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例①)、形容词(例②),也可以用于主语前面(例③)。
例:①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一百朵花上采集原料。(秦牧《蜜蜂的赞美》) ②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③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鲁迅《空谈》)
必需 bìxū
一般做动词,表示“一定要有,不可缺少,必须具备”。前面可加“所”(例①)。主要有两种用法:(一) 做谓语(例②),较少;(二) 做定语(例③),居多。偶尔做状语,用法如同“必须”(例④),现在以用“必须”为规范。
例:①这是建设祖国的事业所必需的呀! (苏叔阳《大地的儿子》) ②吃饭和恋爱必需钱。(老舍《猫城记》) ③凡动物较高等的,对于幼雏,除了养育保护之外,往往还教他们生存上必需的本领。(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④民族必需生存,抗战必需胜利。(闻一多《可怕的冷静》)
毕命
毕命 毙命 96.0 102 动词 动词。非正常死亡,如都可以说“一枪毕命/毙命”。多用于书面语。
毕命 bìmìnɡ
毕,完结。毕命,使生命完结,包括自杀、他杀。褒贬都能用。比“毙命”少用。可以说“服毒毕命,刀斩毕命,绞杀毕命,暴病毕命毕命于屠刀”等。
例:①自缢不成,绝食毕命。(姚雪垠《李自成》) ②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只听说杭州失守,就是我毕命之日。(高阳《红顶商人》) ③出口长七分,宽三分,系长剑贯穿胸膛毕命。(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毙命 bìmìnɡ
毙,被打倒又很难起来,引申为死。毙命,多指他杀,被弄死。多带贬义。比“毕命”常用。可以说“严刑毙命,中毒毙命,击中毙命,饮弹毙命,重病毙命,落水毙命,冻饿毙命毙命于刑场,毙命于乱棍”等。
例:①有静脉注射后当场毙命的。(林语堂《京华烟云》) ②乘机越狱,当场格杀毙命。(姚雪垠《李自成》) ③匪首莫天良当场中弹毙命。(廉声《月色狰狞》)
毙命
毕命 毙命 96.0 102 动词 动词。非正常死亡,如都可以说“一枪毕命/毙命”。多用于书面语。
毕命 bìmìnɡ
毕,完结。毕命,使生命完结,包括自杀、他杀。褒贬都能用。比“毙命”少用。可以说“服毒毕命,刀斩毕命,绞杀毕命,暴病毕命毕命于屠刀”等。
例:①自缢不成,绝食毕命。(姚雪垠《李自成》) ②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只听说杭州失守,就是我毕命之日。(高阳《红顶商人》) ③出口长七分,宽三分,系长剑贯穿胸膛毕命。(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毙命 bìmìnɡ
毙,被打倒又很难起来,引申为死。毙命,多指他杀,被弄死。多带贬义。比“毕命”常用。可以说“严刑毙命,中毒毙命,击中毙命,饮弹毙命,重病毙命,落水毙命,冻饿毙命毙命于刑场,毙命于乱棍”等。
例:①有静脉注射后当场毙命的。(林语堂《京华烟云》) ②乘机越狱,当场格杀毙命。(姚雪垠《李自成》) ③匪首莫天良当场中弹毙命。(廉声《月色狰狞》)
毕竟
毕竟 究竟 97.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说明事物的终究,到底。用于非疑问句,表示强调或肯定。
毕竟 bìjìnɡ
只用于非疑问句,表示强调或肯定语气。
例:①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鲁迅《祝福》) ②他的脑子毕竟清醒些了,觉得凡事都得考虑后果。(沙汀《青坡》)
究竟 jiūjìnɡ
用处较广,既可用于非疑问句(例①表示强调或肯定,这种句子里用“毕竟”居多,用“究竟”较少;例③表示追查和推求),又经常用于疑问句(例②表示追究)。
例:①但门前的人影究竟增加了许多。(巴金《鬼》) ②(祥林嫂问道)“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鲁迅《祝福》) ③(雁塔)不知道实测究竟有多高,相传是三百尺,耸然立在那里。(叶圣陶《登雁塔》)
还有名词义和用法:事物的穷尽处,底细、结果,如“为了早知道个~,我们就提前去调查这件事”。这跟“毕竟”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究竟
毕竟 究竟 97.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说明事物的终究,到底。用于非疑问句,表示强调或肯定。
毕竟 bìjìnɡ
只用于非疑问句,表示强调或肯定语气。
例:①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鲁迅《祝福》) ②他的脑子毕竟清醒些了,觉得凡事都得考虑后果。(沙汀《青坡》)
究竟 jiūjìnɡ
用处较广,既可用于非疑问句(例①表示强调或肯定,这种句子里用“毕竟”居多,用“究竟”较少;例③表示追查和推求),又经常用于疑问句(例②表示追究)。
例:①但门前的人影究竟增加了许多。(巴金《鬼》) ②(祥林嫂问道)“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鲁迅《祝福》) ③(雁塔)不知道实测究竟有多高,相传是三百尺,耸然立在那里。(叶圣陶《登雁塔》)
还有名词义和用法:事物的穷尽处,底细、结果,如“为了早知道个~,我们就提前去调查这件事”。这跟“毕竟”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弊病
弊病 弊端 98.0 102 名词 名词。工作上的毛病。
弊病 bìbìnɡ
强调毛病带来的严重后果。词义较重。可以指重大事情,也可以用于一般事情(例③)。
例:①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 ②显而易见,这种财政制度的弊病在于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环境而调整。(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③我既明白了自己的错处,就不能不帮助政府指出别人的弊病。(老舍《春华秋实》)
弊端 bìduān
强调因漏洞而发生的损害公益的事情。多用于重大事情。比“弊病”更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商业时代的一切负面弊端,只有通过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才能疗治。(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 ②目前的技术贸易中,眼睛只凝视着高、精、尖技术,忽略技术群体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弊端。(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③由于现金交易所固有的几大弊端,注定它必然被电子货币所取代。(贺铁光《罪恶的黑洞》)
弊端
弊病 弊端 98.0 102 名词 名词。工作上的毛病。
弊病 bìbìnɡ
强调毛病带来的严重后果。词义较重。可以指重大事情,也可以用于一般事情(例③)。
例:①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 ②显而易见,这种财政制度的弊病在于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环境而调整。(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③我既明白了自己的错处,就不能不帮助政府指出别人的弊病。(老舍《春华秋实》)
弊端 bìduān
强调因漏洞而发生的损害公益的事情。多用于重大事情。比“弊病”更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商业时代的一切负面弊端,只有通过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才能疗治。(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 ②目前的技术贸易中,眼睛只凝视着高、精、尖技术,忽略技术群体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弊端。(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③由于现金交易所固有的几大弊端,注定它必然被电子货币所取代。(贺铁光《罪恶的黑洞》)
璧还
璧还 返还 奉还 归还 交还 送还 退还 掷还 99.0 102 动词 动词。把东西还给对方。
璧还 bìhuán
带很浓的尊敬色彩。还的常是原物,也用于辞谢赠品。用于书面语。
例:①原封原件恭谨地璧还了。(俞平伯《赋得早春》) ②原礼璧还,外封两块钱的程仪做回礼! (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③携回之三书,已阅毕,兹璧还。(陈毅《给阿英的信》)
返还 fǎnhuán
强调返回。多用于经济往来双方。较适用于公文语体。
例:①这钱……你要退,直接返还给我爸。(陆天明《大雪无痕》) ②阳光集团被限期返还亚东公司本息。(刘光荣《黑色豪门》) ③《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受损失的一方。(孙重建《今夜无风》)
奉还 fènɡhuán
带很浓的尊敬意。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或得到的其他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曹先生,让我留着细看,下星期奉还,好不好?(钱钟书《围城》) ②她现在仅能做的是把这粒宝石奉还。(鹿桥《未央歌》) ③如今您回来了,我当然原物奉还。(邓友梅《烟壶》)
归还 ɡuīhuán
强调物归原主。使用范围较广,所还的可以是借的、占的、捡的、偷的或抢的等钱物、土地、人口、权力等。比“还”带正式色彩。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不能忘了归还。(梁晓声《感觉日本》) ②赵鞅派人对赵稷说:“归还我的五百户人家,我就放了你的父亲。”(冯向光《三晋春秋》) ③社会归还了你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交还 jiāohuán
多强调上交或正式交给。所还的除了借的钱物,还可以是以其他方式得到的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高中毕业,将长笛交还给学校时,两手空空地走出校门。(方方《桃花灿烂》) ②她一早就交还钥匙,离开旅馆走了。(邓友梅《兰英》) ③中国青年学生游行,要求巴黎和会把青岛交还中国。(曹靖华《“五四”琐忆》)
送还 sònɡhuán
强调送交这一行为过程。所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多用于口语。
例:①后天下午,我差校工直接送还他。(钱钟书《围城》) ②吃过饭你把门口那辆车送还租车公司去吧。(邓友梅《兰英》) ③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汪曾祺《安乐居》)
退还 tuìhuán
强调退回。所还的多是以某种方式得到的、买的或卖的。
例:①不光是退还钱物,还要赔礼道歉。(方方《定数》) ②他想所谓解除婚约,也就是把这份喜契退还女方,把女方手中的那份拿回来。(魏巍《火凤凰》) ③在每个月的月末举办“幸运夫妻”大抽奖活动……幸运者当场退还全部所购家具的金额。(宋梓玚《欲望》)
掷还 zhìhuán
带谦虚意,请人还给自己,所还的多是借的或收到的东西。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还给别人,带不恭敬意(例②)。
例:①以是希于便中掷还所留之三纸为幸。(鲁迅《致林语堂》) ②更有技高一筹者……将别人稿子弄到手,取其要意,摘摘编编,改头换面,统统变成他阁下筐中之桃。然后便将稿子掷还。(《人民日报》1997年6月24日)
返还
璧还 返还 奉还 归还 交还 送还 退还 掷还 99.0 102 动词 动词。把东西还给对方。
璧还 bìhuán
带很浓的尊敬色彩。还的常是原物,也用于辞谢赠品。用于书面语。
例:①原封原件恭谨地璧还了。(俞平伯《赋得早春》) ②原礼璧还,外封两块钱的程仪做回礼! (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③携回之三书,已阅毕,兹璧还。(陈毅《给阿英的信》)
返还 fǎnhuán
强调返回。多用于经济往来双方。较适用于公文语体。
例:①这钱……你要退,直接返还给我爸。(陆天明《大雪无痕》) ②阳光集团被限期返还亚东公司本息。(刘光荣《黑色豪门》) ③《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受损失的一方。(孙重建《今夜无风》)
奉还 fènɡhuán
带很浓的尊敬意。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或得到的其他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曹先生,让我留着细看,下星期奉还,好不好?(钱钟书《围城》) ②她现在仅能做的是把这粒宝石奉还。(鹿桥《未央歌》) ③如今您回来了,我当然原物奉还。(邓友梅《烟壶》)
归还 ɡuīhuán
强调物归原主。使用范围较广,所还的可以是借的、占的、捡的、偷的或抢的等钱物、土地、人口、权力等。比“还”带正式色彩。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不能忘了归还。(梁晓声《感觉日本》) ②赵鞅派人对赵稷说:“归还我的五百户人家,我就放了你的父亲。”(冯向光《三晋春秋》) ③社会归还了你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交还 jiāohuán
多强调上交或正式交给。所还的除了借的钱物,还可以是以其他方式得到的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高中毕业,将长笛交还给学校时,两手空空地走出校门。(方方《桃花灿烂》) ②她一早就交还钥匙,离开旅馆走了。(邓友梅《兰英》) ③中国青年学生游行,要求巴黎和会把青岛交还中国。(曹靖华《“五四”琐忆》)
送还 sònɡhuán
强调送交这一行为过程。所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多用于口语。
例:①后天下午,我差校工直接送还他。(钱钟书《围城》) ②吃过饭你把门口那辆车送还租车公司去吧。(邓友梅《兰英》) ③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汪曾祺《安乐居》)
退还 tuìhuán
强调退回。所还的多是以某种方式得到的、买的或卖的。
例:①不光是退还钱物,还要赔礼道歉。(方方《定数》) ②他想所谓解除婚约,也就是把这份喜契退还女方,把女方手中的那份拿回来。(魏巍《火凤凰》) ③在每个月的月末举办“幸运夫妻”大抽奖活动……幸运者当场退还全部所购家具的金额。(宋梓玚《欲望》)
掷还 zhìhuán
带谦虚意,请人还给自己,所还的多是借的或收到的东西。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还给别人,带不恭敬意(例②)。
例:①以是希于便中掷还所留之三纸为幸。(鲁迅《致林语堂》) ②更有技高一筹者……将别人稿子弄到手,取其要意,摘摘编编,改头换面,统统变成他阁下筐中之桃。然后便将稿子掷还。(《人民日报》1997年6月24日)
奉还
璧还 返还 奉还 归还 交还 送还 退还 掷还 99.0 102 动词 动词。把东西还给对方。
璧还 bìhuán
带很浓的尊敬色彩。还的常是原物,也用于辞谢赠品。用于书面语。
例:①原封原件恭谨地璧还了。(俞平伯《赋得早春》) ②原礼璧还,外封两块钱的程仪做回礼! (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③携回之三书,已阅毕,兹璧还。(陈毅《给阿英的信》)
返还 fǎnhuán
强调返回。多用于经济往来双方。较适用于公文语体。
例:①这钱……你要退,直接返还给我爸。(陆天明《大雪无痕》) ②阳光集团被限期返还亚东公司本息。(刘光荣《黑色豪门》) ③《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受损失的一方。(孙重建《今夜无风》)
奉还 fènɡhuán
带很浓的尊敬意。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或得到的其他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曹先生,让我留着细看,下星期奉还,好不好?(钱钟书《围城》) ②她现在仅能做的是把这粒宝石奉还。(鹿桥《未央歌》) ③如今您回来了,我当然原物奉还。(邓友梅《烟壶》)
归还 ɡuīhuán
强调物归原主。使用范围较广,所还的可以是借的、占的、捡的、偷的或抢的等钱物、土地、人口、权力等。比“还”带正式色彩。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不能忘了归还。(梁晓声《感觉日本》) ②赵鞅派人对赵稷说:“归还我的五百户人家,我就放了你的父亲。”(冯向光《三晋春秋》) ③社会归还了你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交还 jiāohuán
多强调上交或正式交给。所还的除了借的钱物,还可以是以其他方式得到的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高中毕业,将长笛交还给学校时,两手空空地走出校门。(方方《桃花灿烂》) ②她一早就交还钥匙,离开旅馆走了。(邓友梅《兰英》) ③中国青年学生游行,要求巴黎和会把青岛交还中国。(曹靖华《“五四”琐忆》)
送还 sònɡhuán
强调送交这一行为过程。所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多用于口语。
例:①后天下午,我差校工直接送还他。(钱钟书《围城》) ②吃过饭你把门口那辆车送还租车公司去吧。(邓友梅《兰英》) ③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汪曾祺《安乐居》)
退还 tuìhuán
强调退回。所还的多是以某种方式得到的、买的或卖的。
例:①不光是退还钱物,还要赔礼道歉。(方方《定数》) ②他想所谓解除婚约,也就是把这份喜契退还女方,把女方手中的那份拿回来。(魏巍《火凤凰》) ③在每个月的月末举办“幸运夫妻”大抽奖活动……幸运者当场退还全部所购家具的金额。(宋梓玚《欲望》)
掷还 zhìhuán
带谦虚意,请人还给自己,所还的多是借的或收到的东西。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还给别人,带不恭敬意(例②)。
例:①以是希于便中掷还所留之三纸为幸。(鲁迅《致林语堂》) ②更有技高一筹者……将别人稿子弄到手,取其要意,摘摘编编,改头换面,统统变成他阁下筐中之桃。然后便将稿子掷还。(《人民日报》1997年6月24日)
归还
璧还 返还 奉还 归还 交还 送还 退还 掷还 99.0 102 动词 动词。把东西还给对方。
璧还 bìhuán
带很浓的尊敬色彩。还的常是原物,也用于辞谢赠品。用于书面语。
例:①原封原件恭谨地璧还了。(俞平伯《赋得早春》) ②原礼璧还,外封两块钱的程仪做回礼! (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③携回之三书,已阅毕,兹璧还。(陈毅《给阿英的信》)
返还 fǎnhuán
强调返回。多用于经济往来双方。较适用于公文语体。
例:①这钱……你要退,直接返还给我爸。(陆天明《大雪无痕》) ②阳光集团被限期返还亚东公司本息。(刘光荣《黑色豪门》) ③《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受损失的一方。(孙重建《今夜无风》)
奉还 fènɡhuán
带很浓的尊敬意。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或得到的其他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曹先生,让我留着细看,下星期奉还,好不好?(钱钟书《围城》) ②她现在仅能做的是把这粒宝石奉还。(鹿桥《未央歌》) ③如今您回来了,我当然原物奉还。(邓友梅《烟壶》)
归还 ɡuīhuán
强调物归原主。使用范围较广,所还的可以是借的、占的、捡的、偷的或抢的等钱物、土地、人口、权力等。比“还”带正式色彩。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不能忘了归还。(梁晓声《感觉日本》) ②赵鞅派人对赵稷说:“归还我的五百户人家,我就放了你的父亲。”(冯向光《三晋春秋》) ③社会归还了你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交还 jiāohuán
多强调上交或正式交给。所还的除了借的钱物,还可以是以其他方式得到的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高中毕业,将长笛交还给学校时,两手空空地走出校门。(方方《桃花灿烂》) ②她一早就交还钥匙,离开旅馆走了。(邓友梅《兰英》) ③中国青年学生游行,要求巴黎和会把青岛交还中国。(曹靖华《“五四”琐忆》)
送还 sònɡhuán
强调送交这一行为过程。所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多用于口语。
例:①后天下午,我差校工直接送还他。(钱钟书《围城》) ②吃过饭你把门口那辆车送还租车公司去吧。(邓友梅《兰英》) ③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汪曾祺《安乐居》)
退还 tuìhuán
强调退回。所还的多是以某种方式得到的、买的或卖的。
例:①不光是退还钱物,还要赔礼道歉。(方方《定数》) ②他想所谓解除婚约,也就是把这份喜契退还女方,把女方手中的那份拿回来。(魏巍《火凤凰》) ③在每个月的月末举办“幸运夫妻”大抽奖活动……幸运者当场退还全部所购家具的金额。(宋梓玚《欲望》)
掷还 zhìhuán
带谦虚意,请人还给自己,所还的多是借的或收到的东西。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还给别人,带不恭敬意(例②)。
例:①以是希于便中掷还所留之三纸为幸。(鲁迅《致林语堂》) ②更有技高一筹者……将别人稿子弄到手,取其要意,摘摘编编,改头换面,统统变成他阁下筐中之桃。然后便将稿子掷还。(《人民日报》1997年6月24日)
交还
璧还 返还 奉还 归还 交还 送还 退还 掷还 99.0 102 动词 动词。把东西还给对方。
璧还 bìhuán
带很浓的尊敬色彩。还的常是原物,也用于辞谢赠品。用于书面语。
例:①原封原件恭谨地璧还了。(俞平伯《赋得早春》) ②原礼璧还,外封两块钱的程仪做回礼! (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③携回之三书,已阅毕,兹璧还。(陈毅《给阿英的信》)
返还 fǎnhuán
强调返回。多用于经济往来双方。较适用于公文语体。
例:①这钱……你要退,直接返还给我爸。(陆天明《大雪无痕》) ②阳光集团被限期返还亚东公司本息。(刘光荣《黑色豪门》) ③《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受损失的一方。(孙重建《今夜无风》)
奉还 fènɡhuán
带很浓的尊敬意。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或得到的其他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曹先生,让我留着细看,下星期奉还,好不好?(钱钟书《围城》) ②她现在仅能做的是把这粒宝石奉还。(鹿桥《未央歌》) ③如今您回来了,我当然原物奉还。(邓友梅《烟壶》)
归还 ɡuīhuán
强调物归原主。使用范围较广,所还的可以是借的、占的、捡的、偷的或抢的等钱物、土地、人口、权力等。比“还”带正式色彩。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不能忘了归还。(梁晓声《感觉日本》) ②赵鞅派人对赵稷说:“归还我的五百户人家,我就放了你的父亲。”(冯向光《三晋春秋》) ③社会归还了你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交还 jiāohuán
多强调上交或正式交给。所还的除了借的钱物,还可以是以其他方式得到的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高中毕业,将长笛交还给学校时,两手空空地走出校门。(方方《桃花灿烂》) ②她一早就交还钥匙,离开旅馆走了。(邓友梅《兰英》) ③中国青年学生游行,要求巴黎和会把青岛交还中国。(曹靖华《“五四”琐忆》)
送还 sònɡhuán
强调送交这一行为过程。所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多用于口语。
例:①后天下午,我差校工直接送还他。(钱钟书《围城》) ②吃过饭你把门口那辆车送还租车公司去吧。(邓友梅《兰英》) ③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汪曾祺《安乐居》)
退还 tuìhuán
强调退回。所还的多是以某种方式得到的、买的或卖的。
例:①不光是退还钱物,还要赔礼道歉。(方方《定数》) ②他想所谓解除婚约,也就是把这份喜契退还女方,把女方手中的那份拿回来。(魏巍《火凤凰》) ③在每个月的月末举办“幸运夫妻”大抽奖活动……幸运者当场退还全部所购家具的金额。(宋梓玚《欲望》)
掷还 zhìhuán
带谦虚意,请人还给自己,所还的多是借的或收到的东西。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还给别人,带不恭敬意(例②)。
例:①以是希于便中掷还所留之三纸为幸。(鲁迅《致林语堂》) ②更有技高一筹者……将别人稿子弄到手,取其要意,摘摘编编,改头换面,统统变成他阁下筐中之桃。然后便将稿子掷还。(《人民日报》1997年6月24日)
送还
璧还 返还 奉还 归还 交还 送还 退还 掷还 99.0 102 动词 动词。把东西还给对方。
璧还 bìhuán
带很浓的尊敬色彩。还的常是原物,也用于辞谢赠品。用于书面语。
例:①原封原件恭谨地璧还了。(俞平伯《赋得早春》) ②原礼璧还,外封两块钱的程仪做回礼! (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③携回之三书,已阅毕,兹璧还。(陈毅《给阿英的信》)
返还 fǎnhuán
强调返回。多用于经济往来双方。较适用于公文语体。
例:①这钱……你要退,直接返还给我爸。(陆天明《大雪无痕》) ②阳光集团被限期返还亚东公司本息。(刘光荣《黑色豪门》) ③《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受损失的一方。(孙重建《今夜无风》)
奉还 fènɡhuán
带很浓的尊敬意。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或得到的其他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曹先生,让我留着细看,下星期奉还,好不好?(钱钟书《围城》) ②她现在仅能做的是把这粒宝石奉还。(鹿桥《未央歌》) ③如今您回来了,我当然原物奉还。(邓友梅《烟壶》)
归还 ɡuīhuán
强调物归原主。使用范围较广,所还的可以是借的、占的、捡的、偷的或抢的等钱物、土地、人口、权力等。比“还”带正式色彩。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不能忘了归还。(梁晓声《感觉日本》) ②赵鞅派人对赵稷说:“归还我的五百户人家,我就放了你的父亲。”(冯向光《三晋春秋》) ③社会归还了你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交还 jiāohuán
多强调上交或正式交给。所还的除了借的钱物,还可以是以其他方式得到的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高中毕业,将长笛交还给学校时,两手空空地走出校门。(方方《桃花灿烂》) ②她一早就交还钥匙,离开旅馆走了。(邓友梅《兰英》) ③中国青年学生游行,要求巴黎和会把青岛交还中国。(曹靖华《“五四”琐忆》)
送还 sònɡhuán
强调送交这一行为过程。所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多用于口语。
例:①后天下午,我差校工直接送还他。(钱钟书《围城》) ②吃过饭你把门口那辆车送还租车公司去吧。(邓友梅《兰英》) ③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汪曾祺《安乐居》)
退还 tuìhuán
强调退回。所还的多是以某种方式得到的、买的或卖的。
例:①不光是退还钱物,还要赔礼道歉。(方方《定数》) ②他想所谓解除婚约,也就是把这份喜契退还女方,把女方手中的那份拿回来。(魏巍《火凤凰》) ③在每个月的月末举办“幸运夫妻”大抽奖活动……幸运者当场退还全部所购家具的金额。(宋梓玚《欲望》)
掷还 zhìhuán
带谦虚意,请人还给自己,所还的多是借的或收到的东西。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还给别人,带不恭敬意(例②)。
例:①以是希于便中掷还所留之三纸为幸。(鲁迅《致林语堂》) ②更有技高一筹者……将别人稿子弄到手,取其要意,摘摘编编,改头换面,统统变成他阁下筐中之桃。然后便将稿子掷还。(《人民日报》1997年6月24日)
退还
璧还 返还 奉还 归还 交还 送还 退还 掷还 99.0 102 动词 动词。把东西还给对方。
璧还 bìhuán
带很浓的尊敬色彩。还的常是原物,也用于辞谢赠品。用于书面语。
例:①原封原件恭谨地璧还了。(俞平伯《赋得早春》) ②原礼璧还,外封两块钱的程仪做回礼! (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③携回之三书,已阅毕,兹璧还。(陈毅《给阿英的信》)
返还 fǎnhuán
强调返回。多用于经济往来双方。较适用于公文语体。
例:①这钱……你要退,直接返还给我爸。(陆天明《大雪无痕》) ②阳光集团被限期返还亚东公司本息。(刘光荣《黑色豪门》) ③《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受损失的一方。(孙重建《今夜无风》)
奉还 fènɡhuán
带很浓的尊敬意。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或得到的其他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曹先生,让我留着细看,下星期奉还,好不好?(钱钟书《围城》) ②她现在仅能做的是把这粒宝石奉还。(鹿桥《未央歌》) ③如今您回来了,我当然原物奉还。(邓友梅《烟壶》)
归还 ɡuīhuán
强调物归原主。使用范围较广,所还的可以是借的、占的、捡的、偷的或抢的等钱物、土地、人口、权力等。比“还”带正式色彩。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不能忘了归还。(梁晓声《感觉日本》) ②赵鞅派人对赵稷说:“归还我的五百户人家,我就放了你的父亲。”(冯向光《三晋春秋》) ③社会归还了你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交还 jiāohuán
多强调上交或正式交给。所还的除了借的钱物,还可以是以其他方式得到的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高中毕业,将长笛交还给学校时,两手空空地走出校门。(方方《桃花灿烂》) ②她一早就交还钥匙,离开旅馆走了。(邓友梅《兰英》) ③中国青年学生游行,要求巴黎和会把青岛交还中国。(曹靖华《“五四”琐忆》)
送还 sònɡhuán
强调送交这一行为过程。所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多用于口语。
例:①后天下午,我差校工直接送还他。(钱钟书《围城》) ②吃过饭你把门口那辆车送还租车公司去吧。(邓友梅《兰英》) ③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汪曾祺《安乐居》)
退还 tuìhuán
强调退回。所还的多是以某种方式得到的、买的或卖的。
例:①不光是退还钱物,还要赔礼道歉。(方方《定数》) ②他想所谓解除婚约,也就是把这份喜契退还女方,把女方手中的那份拿回来。(魏巍《火凤凰》) ③在每个月的月末举办“幸运夫妻”大抽奖活动……幸运者当场退还全部所购家具的金额。(宋梓玚《欲望》)
掷还 zhìhuán
带谦虚意,请人还给自己,所还的多是借的或收到的东西。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还给别人,带不恭敬意(例②)。
例:①以是希于便中掷还所留之三纸为幸。(鲁迅《致林语堂》) ②更有技高一筹者……将别人稿子弄到手,取其要意,摘摘编编,改头换面,统统变成他阁下筐中之桃。然后便将稿子掷还。(《人民日报》1997年6月24日)
掷还
璧还 返还 奉还 归还 交还 送还 退还 掷还 99.0 102 动词 动词。把东西还给对方。
璧还 bìhuán
带很浓的尊敬色彩。还的常是原物,也用于辞谢赠品。用于书面语。
例:①原封原件恭谨地璧还了。(俞平伯《赋得早春》) ②原礼璧还,外封两块钱的程仪做回礼! (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③携回之三书,已阅毕,兹璧还。(陈毅《给阿英的信》)
返还 fǎnhuán
强调返回。多用于经济往来双方。较适用于公文语体。
例:①这钱……你要退,直接返还给我爸。(陆天明《大雪无痕》) ②阳光集团被限期返还亚东公司本息。(刘光荣《黑色豪门》) ③《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受损失的一方。(孙重建《今夜无风》)
奉还 fènɡhuán
带很浓的尊敬意。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或得到的其他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曹先生,让我留着细看,下星期奉还,好不好?(钱钟书《围城》) ②她现在仅能做的是把这粒宝石奉还。(鹿桥《未央歌》) ③如今您回来了,我当然原物奉还。(邓友梅《烟壶》)
归还 ɡuīhuán
强调物归原主。使用范围较广,所还的可以是借的、占的、捡的、偷的或抢的等钱物、土地、人口、权力等。比“还”带正式色彩。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不能忘了归还。(梁晓声《感觉日本》) ②赵鞅派人对赵稷说:“归还我的五百户人家,我就放了你的父亲。”(冯向光《三晋春秋》) ③社会归还了你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交还 jiāohuán
多强调上交或正式交给。所还的除了借的钱物,还可以是以其他方式得到的东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高中毕业,将长笛交还给学校时,两手空空地走出校门。(方方《桃花灿烂》) ②她一早就交还钥匙,离开旅馆走了。(邓友梅《兰英》) ③中国青年学生游行,要求巴黎和会把青岛交还中国。(曹靖华《“五四”琐忆》)
送还 sònɡhuán
强调送交这一行为过程。所还的多是借用的钱物。多用于口语。
例:①后天下午,我差校工直接送还他。(钱钟书《围城》) ②吃过饭你把门口那辆车送还租车公司去吧。(邓友梅《兰英》) ③他的烟袋如果丢了,有人捡到一定会送还给他的。(汪曾祺《安乐居》)
退还 tuìhuán
强调退回。所还的多是以某种方式得到的、买的或卖的。
例:①不光是退还钱物,还要赔礼道歉。(方方《定数》) ②他想所谓解除婚约,也就是把这份喜契退还女方,把女方手中的那份拿回来。(魏巍《火凤凰》) ③在每个月的月末举办“幸运夫妻”大抽奖活动……幸运者当场退还全部所购家具的金额。(宋梓玚《欲望》)
掷还 zhìhuán
带谦虚意,请人还给自己,所还的多是借的或收到的东西。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还给别人,带不恭敬意(例②)。
例:①以是希于便中掷还所留之三纸为幸。(鲁迅《致林语堂》) ②更有技高一筹者……将别人稿子弄到手,取其要意,摘摘编编,改头换面,统统变成他阁下筐中之桃。然后便将稿子掷还。(《人民日报》1997年6月24日)
边陲
边陲 边疆 边境 100.0 102 名词 名词。靠近国界的地方。
边陲 biānchuí
意义范围广,除指靠近国界的地方外,还可以指大陆、大地等的边界(例②③)。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用自己的勤劳的妙手……绣着祖国锦绣边陲的朵朵金花。(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 ②阿根廷处美洲大陆边陲,与冰天雪地、海豹出没、鲸成群的南极洲隔海相望。(柯灵《阿根廷纪游》) ③在乡下,天特别蓝而高,仿佛可以一直望到大地的边陲。(柯灵《遗事》)
边疆 biānjiānɡ
意义范围较广,指靠近国界的较大片领土。各种语体都常用。
例:①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碧野《天山景物记》) ②执笔讴歌边疆风情,深情倾诉西部感觉。(《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 ③她们……绣着祖国的锦绣边疆。(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
边境 biānjìnɡ
范围比“边疆”小,只指紧靠国界的长条领土。可以说“边境线,边境事件,边境纠纷”等。
例:①迎面蓦然立起一块牌子,写着“肯尼亚”。一转眼间,司机早驾着车子冲过边境。(杨朔《生命泉》) ②他们骑着三匹骏马,带着一头军犬,冒着风雪,穿过国防边境的山岗。(邓拓《黄胄作品中的“三新”》) ③中缅经贸合作1998年以后明显增加,特别是两国边境贸易大幅度发展。(《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边疆
边陲 边疆 边境 100.0 102 名词 名词。靠近国界的地方。
边陲 biānchuí
意义范围广,除指靠近国界的地方外,还可以指大陆、大地等的边界(例②③)。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用自己的勤劳的妙手……绣着祖国锦绣边陲的朵朵金花。(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 ②阿根廷处美洲大陆边陲,与冰天雪地、海豹出没、鲸成群的南极洲隔海相望。(柯灵《阿根廷纪游》) ③在乡下,天特别蓝而高,仿佛可以一直望到大地的边陲。(柯灵《遗事》)
边疆 biānjiānɡ
意义范围较广,指靠近国界的较大片领土。各种语体都常用。
例:①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碧野《天山景物记》) ②执笔讴歌边疆风情,深情倾诉西部感觉。(《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 ③她们……绣着祖国的锦绣边疆。(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
边境 biānjìnɡ
范围比“边疆”小,只指紧靠国界的长条领土。可以说“边境线,边境事件,边境纠纷”等。
例:①迎面蓦然立起一块牌子,写着“肯尼亚”。一转眼间,司机早驾着车子冲过边境。(杨朔《生命泉》) ②他们骑着三匹骏马,带着一头军犬,冒着风雪,穿过国防边境的山岗。(邓拓《黄胄作品中的“三新”》) ③中缅经贸合作1998年以后明显增加,特别是两国边境贸易大幅度发展。(《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边境
边陲 边疆 边境 100.0 102 名词 名词。靠近国界的地方。
边陲 biānchuí
意义范围广,除指靠近国界的地方外,还可以指大陆、大地等的边界(例②③)。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用自己的勤劳的妙手……绣着祖国锦绣边陲的朵朵金花。(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 ②阿根廷处美洲大陆边陲,与冰天雪地、海豹出没、鲸成群的南极洲隔海相望。(柯灵《阿根廷纪游》) ③在乡下,天特别蓝而高,仿佛可以一直望到大地的边陲。(柯灵《遗事》)
边疆 biānjiānɡ
意义范围较广,指靠近国界的较大片领土。各种语体都常用。
例:①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碧野《天山景物记》) ②执笔讴歌边疆风情,深情倾诉西部感觉。(《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 ③她们……绣着祖国的锦绣边疆。(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
边境 biānjìnɡ
范围比“边疆”小,只指紧靠国界的长条领土。可以说“边境线,边境事件,边境纠纷”等。
例:①迎面蓦然立起一块牌子,写着“肯尼亚”。一转眼间,司机早驾着车子冲过边境。(杨朔《生命泉》) ②他们骑着三匹骏马,带着一头军犬,冒着风雪,穿过国防边境的山岗。(邓拓《黄胄作品中的“三新”》) ③中缅经贸合作1998年以后明显增加,特别是两国边境贸易大幅度发展。(《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边际
边际 边沿 边缘 101.0 102 名词 名词。某(物)空间靠边的部分。
边际 biānjì
使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广大的具体空间,常说“漫无边际,不着边际,望不到边际”(例①②),也用于抽象事物(例③④)。
例:①平原渐渐苍茫起来,它的边际不像白天分明。(朱自清《西行通讯(附录之二)》) ②按照最开始的设想,北极的冰有一部分是固定冰,以北极点为中心展开,是一个漫无边际的大冰块。(任建民《雪龙闯北极》) ③但是我知道那只是找不着边际的玄想,我惟有加紧了脚步,频行频回首。(靳以《灯》) ④国运到了危险的边际,世界的文明亦彷徨于歧路。(俞平伯《为〈中外文丛〉拟创刊词》)
边沿 biānyán
多用于具体的空间,少用于抽象事物,如“危机的边沿,灾难的边沿,祸患的边沿”。
例:①我站在一个悬崖的边沿,面前的大地像被一刀削去了似地没有了。(聂绀弩《巨像》)②灶台里边的大锅正烧着滚烫的水,白汽从锅盖边沿滋滋地窜出。(廉声《月色狰狞》) ③我坐在广场花坛的边沿上长久地注视佛的笑容,温和宽容之感就会流水一般从我身心淌过。(池莉《让梦穿过你的心》)
边缘 biānyuán
使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不太广大的具体空间,也用于时间及抽象事物。
例:①不论站在席棚的中央或边缘,头顶上还点点滴滴漏下雨来。(杨绛《干校六记》) ②年纪已到了四十的边缘,可是一无所成,白白地活了三十九个年头。(谢冰莹《生日》) ③两年来,我们始终以期待阳光的心情,歌颂从黑夜边缘度到黎明的奋争和战斗。(秦似《两年小志》) ④他们总是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分水岭上。(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还有形容词义:靠近界线的;同两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如“~地区,~科学,~学科,~系统,~海”。这跟“边际”等是有区别的。
边沿
边际 边沿 边缘 101.0 102 名词 名词。某(物)空间靠边的部分。
边际 biānjì
使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广大的具体空间,常说“漫无边际,不着边际,望不到边际”(例①②),也用于抽象事物(例③④)。
例:①平原渐渐苍茫起来,它的边际不像白天分明。(朱自清《西行通讯(附录之二)》) ②按照最开始的设想,北极的冰有一部分是固定冰,以北极点为中心展开,是一个漫无边际的大冰块。(任建民《雪龙闯北极》) ③但是我知道那只是找不着边际的玄想,我惟有加紧了脚步,频行频回首。(靳以《灯》) ④国运到了危险的边际,世界的文明亦彷徨于歧路。(俞平伯《为〈中外文丛〉拟创刊词》)
边沿 biānyán
多用于具体的空间,少用于抽象事物,如“危机的边沿,灾难的边沿,祸患的边沿”。
例:①我站在一个悬崖的边沿,面前的大地像被一刀削去了似地没有了。(聂绀弩《巨像》)②灶台里边的大锅正烧着滚烫的水,白汽从锅盖边沿滋滋地窜出。(廉声《月色狰狞》) ③我坐在广场花坛的边沿上长久地注视佛的笑容,温和宽容之感就会流水一般从我身心淌过。(池莉《让梦穿过你的心》)
边缘 biānyuán
使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不太广大的具体空间,也用于时间及抽象事物。
例:①不论站在席棚的中央或边缘,头顶上还点点滴滴漏下雨来。(杨绛《干校六记》) ②年纪已到了四十的边缘,可是一无所成,白白地活了三十九个年头。(谢冰莹《生日》) ③两年来,我们始终以期待阳光的心情,歌颂从黑夜边缘度到黎明的奋争和战斗。(秦似《两年小志》) ④他们总是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分水岭上。(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还有形容词义:靠近界线的;同两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如“~地区,~科学,~学科,~系统,~海”。这跟“边际”等是有区别的。
边缘
边际 边沿 边缘 101.0 102 名词 名词。某(物)空间靠边的部分。
边际 biānjì
使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广大的具体空间,常说“漫无边际,不着边际,望不到边际”(例①②),也用于抽象事物(例③④)。
例:①平原渐渐苍茫起来,它的边际不像白天分明。(朱自清《西行通讯(附录之二)》) ②按照最开始的设想,北极的冰有一部分是固定冰,以北极点为中心展开,是一个漫无边际的大冰块。(任建民《雪龙闯北极》) ③但是我知道那只是找不着边际的玄想,我惟有加紧了脚步,频行频回首。(靳以《灯》) ④国运到了危险的边际,世界的文明亦彷徨于歧路。(俞平伯《为〈中外文丛〉拟创刊词》)
边沿 biānyán
多用于具体的空间,少用于抽象事物,如“危机的边沿,灾难的边沿,祸患的边沿”。
例:①我站在一个悬崖的边沿,面前的大地像被一刀削去了似地没有了。(聂绀弩《巨像》)②灶台里边的大锅正烧着滚烫的水,白汽从锅盖边沿滋滋地窜出。(廉声《月色狰狞》) ③我坐在广场花坛的边沿上长久地注视佛的笑容,温和宽容之感就会流水一般从我身心淌过。(池莉《让梦穿过你的心》)
边缘 biānyuán
使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不太广大的具体空间,也用于时间及抽象事物。
例:①不论站在席棚的中央或边缘,头顶上还点点滴滴漏下雨来。(杨绛《干校六记》) ②年纪已到了四十的边缘,可是一无所成,白白地活了三十九个年头。(谢冰莹《生日》) ③两年来,我们始终以期待阳光的心情,歌颂从黑夜边缘度到黎明的奋争和战斗。(秦似《两年小志》) ④他们总是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分水岭上。(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还有形容词义:靠近界线的;同两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如“~地区,~科学,~学科,~系统,~海”。这跟“边际”等是有区别的。
编造
编造 捏造 伪造 臆造 102.0 102 动词 动词。为骗人而造出虚假的事物。
编造 biānzào
强调经过编排而造假。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实、历史、谎言、假话、案情、证据、罪状等。
例:①我一时糊涂,编造谎话,来认这个罪。(宋运文《肃山“通天案”》)②内容纯属编造,可说是一派胡言。(金凤《刚烈的杨刚》)③倘与他的“传”中的记载有出入,或纯系子虚乌有的编造,当然还是要以“传”为准。(梁晓声《中国“富豪”质疑》)
还有两个中性义:(一)编排,如“~报表,~名册”;(二)想象创造,如“~故事,~神话”。这跟“捏造”等区别较明显。
捏造 niēzào
强调凭空虚构,无中生有。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实、事情、证据、罪名等,以及荒谬的言论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他们联合起来,捏造罪名。(邓拓《郑板桥和“板桥体”》)②捏造事实的辩论,尽管怎样的花言巧语,终竟骗不了人。(郭沫若《相见以诚》)
伪造 wěizào
强调暗中模仿真的,造出假的。对象除历史、言论等以外,多半是证件、印章、货币、器物等具体事物。
例:①市上假画甚多,假若我们发现虫或鸟有什么画得不妥当的地方,十之八九就是伪造的。(老舍《白石夫子千古》)②你的诗是高粱玉米,它比那伪造的琥珀珊瑚贵重。(孙犁《伙伴的回忆》)
臆造 yìzào
强调凭主观想法编造。对象常是规律、政策、事情、情况、人物等。
例:①金钱,是现实的力量,缺乏这种力量的人们,就给自己臆造了一种精神的力量。(路翎《爱民大会》) ②在世界最平凡的一隅臆造出众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洪烛《北京有个小张爱玲》)
捏造
编造 捏造 伪造 臆造 102.0 102 动词 动词。为骗人而造出虚假的事物。
编造 biānzào
强调经过编排而造假。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实、历史、谎言、假话、案情、证据、罪状等。
例:①我一时糊涂,编造谎话,来认这个罪。(宋运文《肃山“通天案”》)②内容纯属编造,可说是一派胡言。(金凤《刚烈的杨刚》)③倘与他的“传”中的记载有出入,或纯系子虚乌有的编造,当然还是要以“传”为准。(梁晓声《中国“富豪”质疑》)
还有两个中性义:(一)编排,如“~报表,~名册”;(二)想象创造,如“~故事,~神话”。这跟“捏造”等区别较明显。
捏造 niēzào
强调凭空虚构,无中生有。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实、事情、证据、罪名等,以及荒谬的言论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他们联合起来,捏造罪名。(邓拓《郑板桥和“板桥体”》)②捏造事实的辩论,尽管怎样的花言巧语,终竟骗不了人。(郭沫若《相见以诚》)
伪造 wěizào
强调暗中模仿真的,造出假的。对象除历史、言论等以外,多半是证件、印章、货币、器物等具体事物。
例:①市上假画甚多,假若我们发现虫或鸟有什么画得不妥当的地方,十之八九就是伪造的。(老舍《白石夫子千古》)②你的诗是高粱玉米,它比那伪造的琥珀珊瑚贵重。(孙犁《伙伴的回忆》)
臆造 yìzào
强调凭主观想法编造。对象常是规律、政策、事情、情况、人物等。
例:①金钱,是现实的力量,缺乏这种力量的人们,就给自己臆造了一种精神的力量。(路翎《爱民大会》) ②在世界最平凡的一隅臆造出众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洪烛《北京有个小张爱玲》)
伪造
编造 捏造 伪造 臆造 102.0 102 动词 动词。为骗人而造出虚假的事物。
编造 biānzào
强调经过编排而造假。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实、历史、谎言、假话、案情、证据、罪状等。
例:①我一时糊涂,编造谎话,来认这个罪。(宋运文《肃山“通天案”》)②内容纯属编造,可说是一派胡言。(金凤《刚烈的杨刚》)③倘与他的“传”中的记载有出入,或纯系子虚乌有的编造,当然还是要以“传”为准。(梁晓声《中国“富豪”质疑》)
还有两个中性义:(一)编排,如“~报表,~名册”;(二)想象创造,如“~故事,~神话”。这跟“捏造”等区别较明显。
捏造 niēzào
强调凭空虚构,无中生有。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实、事情、证据、罪名等,以及荒谬的言论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他们联合起来,捏造罪名。(邓拓《郑板桥和“板桥体”》)②捏造事实的辩论,尽管怎样的花言巧语,终竟骗不了人。(郭沫若《相见以诚》)
伪造 wěizào
强调暗中模仿真的,造出假的。对象除历史、言论等以外,多半是证件、印章、货币、器物等具体事物。
例:①市上假画甚多,假若我们发现虫或鸟有什么画得不妥当的地方,十之八九就是伪造的。(老舍《白石夫子千古》)②你的诗是高粱玉米,它比那伪造的琥珀珊瑚贵重。(孙犁《伙伴的回忆》)
臆造 yìzào
强调凭主观想法编造。对象常是规律、政策、事情、情况、人物等。
例:①金钱,是现实的力量,缺乏这种力量的人们,就给自己臆造了一种精神的力量。(路翎《爱民大会》) ②在世界最平凡的一隅臆造出众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洪烛《北京有个小张爱玲》)
臆造
编造 捏造 伪造 臆造 102.0 102 动词 动词。为骗人而造出虚假的事物。
编造 biānzào
强调经过编排而造假。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实、历史、谎言、假话、案情、证据、罪状等。
例:①我一时糊涂,编造谎话,来认这个罪。(宋运文《肃山“通天案”》)②内容纯属编造,可说是一派胡言。(金凤《刚烈的杨刚》)③倘与他的“传”中的记载有出入,或纯系子虚乌有的编造,当然还是要以“传”为准。(梁晓声《中国“富豪”质疑》)
还有两个中性义:(一)编排,如“~报表,~名册”;(二)想象创造,如“~故事,~神话”。这跟“捏造”等区别较明显。
捏造 niēzào
强调凭空虚构,无中生有。对象常是不存在的事实、事情、证据、罪名等,以及荒谬的言论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他们联合起来,捏造罪名。(邓拓《郑板桥和“板桥体”》)②捏造事实的辩论,尽管怎样的花言巧语,终竟骗不了人。(郭沫若《相见以诚》)
伪造 wěizào
强调暗中模仿真的,造出假的。对象除历史、言论等以外,多半是证件、印章、货币、器物等具体事物。
例:①市上假画甚多,假若我们发现虫或鸟有什么画得不妥当的地方,十之八九就是伪造的。(老舍《白石夫子千古》)②你的诗是高粱玉米,它比那伪造的琥珀珊瑚贵重。(孙犁《伙伴的回忆》)
臆造 yìzào
强调凭主观想法编造。对象常是规律、政策、事情、情况、人物等。
例:①金钱,是现实的力量,缺乏这种力量的人们,就给自己臆造了一种精神的力量。(路翎《爱民大会》) ②在世界最平凡的一隅臆造出众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洪烛《北京有个小张爱玲》)
鞭策
鞭策 督促 103.0 102 动词 动词。促使加紧、前进。
鞭策 biāncè
词义较重,严格督促,如快马加鞭,使更进步。多用于对自己。带形象色彩。
例:①一个严肃的、以传达真理为己任的作家,一定乐于接受批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老舍《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②努力鞭策自己,努力寻出适当的范本来供自己观摩。(郭沫若《序〈白毛女〉》)
督促 dūcù
词义较轻,监督、催促,使更加紧。对己、对人都可以用。
例:①老太太坐在一旁,督促他们做功课。(叶圣陶《祖母的心》) ②为了打退敌人的反扑,他又布置兵力,准备再战,督促大家构筑工事。(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督促
鞭策 督促 103.0 102 动词 动词。促使加紧、前进。
鞭策 biāncè
词义较重,严格督促,如快马加鞭,使更进步。多用于对自己。带形象色彩。
例:①一个严肃的、以传达真理为己任的作家,一定乐于接受批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老舍《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②努力鞭策自己,努力寻出适当的范本来供自己观摩。(郭沫若《序〈白毛女〉》)
督促 dūcù
词义较轻,监督、催促,使更加紧。对己、对人都可以用。
例:①老太太坐在一旁,督促他们做功课。(叶圣陶《祖母的心》) ②为了打退敌人的反扑,他又布置兵力,准备再战,督促大家构筑工事。(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鞭挞
鞭挞 抨击 104.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攻击、批判不好的人、言行或现象等。
鞭挞 biāntà
强调像鞭打一样,着实而重重地批判。带形象色彩。多用于文学语体。
例:①我要重新拿起笔来,鞭挞历史的罪人。(张书绅《割不断的呐喊》) ②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反动当局、跳梁小丑有所讽刺、鞭挞,令人称快。(曾卓《文学长短录》)③文学艺术旨在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刘子龙《悍匪》)
抨击 pēnɡjī
强调用评论方式批判。常说“抨击时弊,抨击时政,抨击痼弊,抨击积弊,抨击现实,抨击当权者”等。多用于政论语体。
例:①惧的是小子两片嘴皮子一沾就把积弊抨击了个落花流水。(王蒙《坚硬的稀粥》) ②他激烈抨击毁灭文化的倒退行为。(王晨《划破夜空的陨星》)③《黄陆之爱》片成后,改名为《血泪黄花》,因其取材于真实的故事,歌颂了纯真的爱情,抨击了门第观念,因此颇受观众欢迎。(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抨击
鞭挞 抨击 104.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攻击、批判不好的人、言行或现象等。
鞭挞 biāntà
强调像鞭打一样,着实而重重地批判。带形象色彩。多用于文学语体。
例:①我要重新拿起笔来,鞭挞历史的罪人。(张书绅《割不断的呐喊》) ②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反动当局、跳梁小丑有所讽刺、鞭挞,令人称快。(曾卓《文学长短录》)③文学艺术旨在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刘子龙《悍匪》)
抨击 pēnɡjī
强调用评论方式批判。常说“抨击时弊,抨击时政,抨击痼弊,抨击积弊,抨击现实,抨击当权者”等。多用于政论语体。
例:①惧的是小子两片嘴皮子一沾就把积弊抨击了个落花流水。(王蒙《坚硬的稀粥》) ②他激烈抨击毁灭文化的倒退行为。(王晨《划破夜空的陨星》)③《黄陆之爱》片成后,改名为《血泪黄花》,因其取材于真实的故事,歌颂了纯真的爱情,抨击了门第观念,因此颇受观众欢迎。(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攻击 抨击 546.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进攻,批评。对象常是人的言行,都常说“攻击/抨击时弊”。
攻击 ɡōnɡjī
除了用于军事之外,还有两种意义和用法:一是褒义,批评揭露坏的事物,如时弊、罪恶等(例①②);二是贬义,恶意指摘,常说“恶毒攻击,大肆攻击,疯狂攻击,无端攻击,人身攻击”(例③④)。
例:①鲁迅先生经常……攻击时弊,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唐弢《琐忆》)②在这本书中,卢梭很攻击贵族的偏见和冷酷。(茅盾《卢梭的〈新哀绿绮思情书〉》)③记得初提倡白话文的时候,是得到各方面剧烈的攻击的。(鲁迅《写在“坟”后面》)④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翦伯赞《内蒙访古》)
抨击 pēnɡjī
一般是褒义的,是正当的有力的批评,对象常是反面的。
例:①《狂人日记》尖刻地抨击吃人的礼教。(冰心《回忆“五四”》)②对他们的愚蠢和残暴,他总是无情地加以揭露和抨击。(叶君健《〈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③孔子对一切不守礼的行为一概进行抨击。(匡亚明《孔子评传》)
变故
变故 事端 事故 105.0 102 名词 名词。意外的祸事。
变故 biànɡù
泛指来自客观的促使发生重大变化的事情,常指祸事(例②③)。多用于社会、政治、工作、生活等方面。
例:①他们的思想,一个浸浴着法国革命的光辉,另一个浸浴着英国工业的光辉——这两者都是开创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历史的伟大历史变故。(曾卓《“为人类工作”》)②翰园接连不断的巨大变故使牧师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霍达《补天裂》)③而况这个病是著名的恶症,看它来势又不轻,说不定会发生变故。(叶圣陶《倪焕之》)
事端 shìduān
含有端绪、起头的意味,多半是祸事之首,多引起相关的祸事。多用于生活、交际、政治等方面。
例:①你对厂里一些事看不惯,你心里有气,就故意制造事端,轰动全厂。(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②他几次磨着姥姥,让姥姥告诉他那“女妖精”的名字和如今的住处,姥姥怕他惹出事端,都没有告诉他。(刘心武《一窗灯火》)③一旦那女孩被拘留,被判刑,全都是因为她挑起来的事端才招惹来民警。(刘子龙《女子大监狱》)
事故 shìɡù
指意外祸事。多用于生产、工作、医疗、交通等方面。常说“生产事故,工伤事故,伤亡事故,责任事故,医疗事故,交通事故,政治事故”等。
例:①机器还在运转,再没有人照看,马上要出事故。(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②记得有一个是医生,是基地的外科大夫,他给一个解放军做手术时动坏了,平时最多算个医疗事故,可当时却是不得了的大事。(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运动活动不能过量,并且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的发生。(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
事端
变故 事端 事故 105.0 102 名词 名词。意外的祸事。
变故 biànɡù
泛指来自客观的促使发生重大变化的事情,常指祸事(例②③)。多用于社会、政治、工作、生活等方面。
例:①他们的思想,一个浸浴着法国革命的光辉,另一个浸浴着英国工业的光辉——这两者都是开创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历史的伟大历史变故。(曾卓《“为人类工作”》)②翰园接连不断的巨大变故使牧师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霍达《补天裂》)③而况这个病是著名的恶症,看它来势又不轻,说不定会发生变故。(叶圣陶《倪焕之》)
事端 shìduān
含有端绪、起头的意味,多半是祸事之首,多引起相关的祸事。多用于生活、交际、政治等方面。
例:①你对厂里一些事看不惯,你心里有气,就故意制造事端,轰动全厂。(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②他几次磨着姥姥,让姥姥告诉他那“女妖精”的名字和如今的住处,姥姥怕他惹出事端,都没有告诉他。(刘心武《一窗灯火》)③一旦那女孩被拘留,被判刑,全都是因为她挑起来的事端才招惹来民警。(刘子龙《女子大监狱》)
事故 shìɡù
指意外祸事。多用于生产、工作、医疗、交通等方面。常说“生产事故,工伤事故,伤亡事故,责任事故,医疗事故,交通事故,政治事故”等。
例:①机器还在运转,再没有人照看,马上要出事故。(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②记得有一个是医生,是基地的外科大夫,他给一个解放军做手术时动坏了,平时最多算个医疗事故,可当时却是不得了的大事。(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运动活动不能过量,并且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的发生。(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
事故
变故 事端 事故 105.0 102 名词 名词。意外的祸事。
变故 biànɡù
泛指来自客观的促使发生重大变化的事情,常指祸事(例②③)。多用于社会、政治、工作、生活等方面。
例:①他们的思想,一个浸浴着法国革命的光辉,另一个浸浴着英国工业的光辉——这两者都是开创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历史的伟大历史变故。(曾卓《“为人类工作”》)②翰园接连不断的巨大变故使牧师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霍达《补天裂》)③而况这个病是著名的恶症,看它来势又不轻,说不定会发生变故。(叶圣陶《倪焕之》)
事端 shìduān
含有端绪、起头的意味,多半是祸事之首,多引起相关的祸事。多用于生活、交际、政治等方面。
例:①你对厂里一些事看不惯,你心里有气,就故意制造事端,轰动全厂。(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②他几次磨着姥姥,让姥姥告诉他那“女妖精”的名字和如今的住处,姥姥怕他惹出事端,都没有告诉他。(刘心武《一窗灯火》)③一旦那女孩被拘留,被判刑,全都是因为她挑起来的事端才招惹来民警。(刘子龙《女子大监狱》)
事故 shìɡù
指意外祸事。多用于生产、工作、医疗、交通等方面。常说“生产事故,工伤事故,伤亡事故,责任事故,医疗事故,交通事故,政治事故”等。
例:①机器还在运转,再没有人照看,马上要出事故。(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②记得有一个是医生,是基地的外科大夫,他给一个解放军做手术时动坏了,平时最多算个医疗事故,可当时却是不得了的大事。(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运动活动不能过量,并且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的发生。(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
便当
便当 便利 方便 10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做事(或达到目的)容易,不困难。有的地方可以换用:交通便当/便利/方便
便当 biàn·dɑnɡ
形容方便而适当、顺当。一般着眼于事物,不跟在表人的名词之后。不用于动词义。不能构成一些词语。使用频率较低。
例:①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鲁迅《采薇》) ②徐姐遇事问爸爸……还不如直接去问爷爷便当。(王蒙《坚硬的稀粥》)③喜云不得不把筐绳放长些,行走起来很不便当。(李芳苓《喜丧》)
便利 biànlì
形容方便而顺利、有利。多着眼于事物 (例①便利③),不常跟在表人的名词之后。不常用于动词义:使便利(例④),一般不说“便利群众,便利顾客”。不能构成一些词语。使用频率较低。
例:①他伸长了脖子,挺直了胸,打了两个不十分便利的嗝儿。(老舍《骆驼祥子》) ②社区服务中心应搞好软件、硬件建设,充分利用贴近居民生活的便利条件,积极推荐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民日报》1998年8月1日) ③这些机构在服务内容、项目的设置上,既为单位人员提供福利服务,又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便利服务。(《人民日报》1998年8月1日) ④为了便利外国读者起见,他曾将引证和参考文字删去了一半。(叶灵凤《路德维喜的〈歌德传〉》)
方便 fānɡbiàn
形容简易、不费事。有时着眼于人,常跟在表人的名词后面,如“乘客方便,病人方便,群众方便,行人方便”。也常形容事物(例①方便③)。也常用于动词义:使方便,如“方便残疾人,方便旅客,方便读者,方便大家,方便群众,方便顾客”(例④)。能构成很多词语:“方便面,方便食品,方便之门,行(个)方便,贪图方便”,“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等。使用频率较高。
例:①这又不费事,又牢靠,又有利钱,那时彆住还可以提点儿用,还要怎么方便呢? (老舍《骆驼祥子》) ②世界上哪有那么方便的事,你说算什么就算什么。(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各种学问彼此的关联十分密切,人们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才把它们分门别类罢了。(秦牧《知识之网》) ④方便顾客,做生意老实。(曾宪国《嘉陵江边一条街》)
便利
便当 便利 方便 10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做事(或达到目的)容易,不困难。有的地方可以换用:交通便当/便利/方便
便当 biàn·dɑnɡ
形容方便而适当、顺当。一般着眼于事物,不跟在表人的名词之后。不用于动词义。不能构成一些词语。使用频率较低。
例:①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鲁迅《采薇》) ②徐姐遇事问爸爸……还不如直接去问爷爷便当。(王蒙《坚硬的稀粥》)③喜云不得不把筐绳放长些,行走起来很不便当。(李芳苓《喜丧》)
便利 biànlì
形容方便而顺利、有利。多着眼于事物 (例①便利③),不常跟在表人的名词之后。不常用于动词义:使便利(例④),一般不说“便利群众,便利顾客”。不能构成一些词语。使用频率较低。
例:①他伸长了脖子,挺直了胸,打了两个不十分便利的嗝儿。(老舍《骆驼祥子》) ②社区服务中心应搞好软件、硬件建设,充分利用贴近居民生活的便利条件,积极推荐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民日报》1998年8月1日) ③这些机构在服务内容、项目的设置上,既为单位人员提供福利服务,又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便利服务。(《人民日报》1998年8月1日) ④为了便利外国读者起见,他曾将引证和参考文字删去了一半。(叶灵凤《路德维喜的〈歌德传〉》)
方便 fānɡbiàn
形容简易、不费事。有时着眼于人,常跟在表人的名词后面,如“乘客方便,病人方便,群众方便,行人方便”。也常形容事物(例①方便③)。也常用于动词义:使方便,如“方便残疾人,方便旅客,方便读者,方便大家,方便群众,方便顾客”(例④)。能构成很多词语:“方便面,方便食品,方便之门,行(个)方便,贪图方便”,“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等。使用频率较高。
例:①这又不费事,又牢靠,又有利钱,那时彆住还可以提点儿用,还要怎么方便呢? (老舍《骆驼祥子》) ②世界上哪有那么方便的事,你说算什么就算什么。(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各种学问彼此的关联十分密切,人们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才把它们分门别类罢了。(秦牧《知识之网》) ④方便顾客,做生意老实。(曾宪国《嘉陵江边一条街》)
方便
便当 便利 方便 10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做事(或达到目的)容易,不困难。有的地方可以换用:交通便当/便利/方便
便当 biàn·dɑnɡ
形容方便而适当、顺当。一般着眼于事物,不跟在表人的名词之后。不用于动词义。不能构成一些词语。使用频率较低。
例:①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鲁迅《采薇》) ②徐姐遇事问爸爸……还不如直接去问爷爷便当。(王蒙《坚硬的稀粥》)③喜云不得不把筐绳放长些,行走起来很不便当。(李芳苓《喜丧》)
便利 biànlì
形容方便而顺利、有利。多着眼于事物 (例①便利③),不常跟在表人的名词之后。不常用于动词义:使便利(例④),一般不说“便利群众,便利顾客”。不能构成一些词语。使用频率较低。
例:①他伸长了脖子,挺直了胸,打了两个不十分便利的嗝儿。(老舍《骆驼祥子》) ②社区服务中心应搞好软件、硬件建设,充分利用贴近居民生活的便利条件,积极推荐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民日报》1998年8月1日) ③这些机构在服务内容、项目的设置上,既为单位人员提供福利服务,又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便利服务。(《人民日报》1998年8月1日) ④为了便利外国读者起见,他曾将引证和参考文字删去了一半。(叶灵凤《路德维喜的〈歌德传〉》)
方便 fānɡbiàn
形容简易、不费事。有时着眼于人,常跟在表人的名词后面,如“乘客方便,病人方便,群众方便,行人方便”。也常形容事物(例①方便③)。也常用于动词义:使方便,如“方便残疾人,方便旅客,方便读者,方便大家,方便群众,方便顾客”(例④)。能构成很多词语:“方便面,方便食品,方便之门,行(个)方便,贪图方便”,“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等。使用频率较高。
例:①这又不费事,又牢靠,又有利钱,那时彆住还可以提点儿用,还要怎么方便呢? (老舍《骆驼祥子》) ②世界上哪有那么方便的事,你说算什么就算什么。(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各种学问彼此的关联十分密切,人们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才把它们分门别类罢了。(秦牧《知识之网》) ④方便顾客,做生意老实。(曾宪国《嘉陵江边一条街》)
遍及
遍及 普及 107.0 102 动词 动词。普遍到达。
遍及 biànjí
只指普遍到达或影响各处。一般做谓语,后面常带处所宾语。
例:①歌曲《小草》正像歌词中写的那样,一经问世很快就“遍及天涯海角”。(常敬竹《王祖皆、张卓娅的音乐情缘》) ②她的听众、观众竟遍及这个城市的各个行当。(曹秉《蒋丽萍:从作家到节目主持人》)③她的儿女生下了三十五名孙辈,使家庭的联姻遍及全欧洲。(余凤高《显赫皇族的遗传悲剧》)
普及 pǔjí
多指普遍推广,或使大众化,跟“提高”相对。可以带处所宾语(动宾之间常有“到”字,例①)、事物宾语(例②),也可以不带宾语。还能做主语、宾语或定语。
例:①巴甫洛娃是把芭蕾艺术普及到全世界的先驱。(林叶子《巴甫洛娃与〈天鹅之死〉》) ②拍摄电视剧《子夜》既是普及名著,也是重新认识和评估名著的价值和意义。(马后《纪念茅盾诞辰一百周年〈子夜〉搬上荧屏》)③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最普及的是中国茶馆。(周彩茨《周信芳的儿女们》)
普及
遍及 普及 107.0 102 动词 动词。普遍到达。
遍及 biànjí
只指普遍到达或影响各处。一般做谓语,后面常带处所宾语。
例:①歌曲《小草》正像歌词中写的那样,一经问世很快就“遍及天涯海角”。(常敬竹《王祖皆、张卓娅的音乐情缘》) ②她的听众、观众竟遍及这个城市的各个行当。(曹秉《蒋丽萍:从作家到节目主持人》)③她的儿女生下了三十五名孙辈,使家庭的联姻遍及全欧洲。(余凤高《显赫皇族的遗传悲剧》)
普及 pǔjí
多指普遍推广,或使大众化,跟“提高”相对。可以带处所宾语(动宾之间常有“到”字,例①)、事物宾语(例②),也可以不带宾语。还能做主语、宾语或定语。
例:①巴甫洛娃是把芭蕾艺术普及到全世界的先驱。(林叶子《巴甫洛娃与〈天鹅之死〉》) ②拍摄电视剧《子夜》既是普及名著,也是重新认识和评估名著的价值和意义。(马后《纪念茅盾诞辰一百周年〈子夜〉搬上荧屏》)③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最普及的是中国茶馆。(周彩茨《周信芳的儿女们》)
辨别
辨别 鉴别 108.0 102 动词 动词。分析比较,使易混的事物区别开来。
辨别 biànbié
着重于分辨、区别。对象常是两个或几个人、词语、方向、颜色、声音、味道等的好坏、是非、真假、高低、异同等。
例:①虽然分了类,但不幸这些畜生就杂在人们里,而一样是人头,实际上仍然无从辨别。(鲁迅《并非闲话(三)》)②其间将举办中外名花、中国邮票真伪辨别和邮票拍卖会等。(《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③灵长类的视觉很发达,因而嗅觉不必很敏锐,用来辨别气味的鼻子长得比较小。(方宗熙等《生命进行曲》)
鉴别 jiànbié
着重于通过审察而确定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对象常是一个或几个文物、商品、笔迹、作品及言行的真假、好坏、高低、对错等。
例:①但是上古玩铺你非有钱不可,还得有好古癖,还得有鉴别力。(钱钟书《灵感》) ②商品知识缺乏,商品鉴别能力便低。(《人民日报》1998年4月8日)③电影美学作为电影的灵魂中的灵魂,并不是因为它有一个“美”的招牌,而在于它能鉴别什么样的灵魂是真正属于美的。(钟惦棐《电影:从平庸到自由之路》)
辨别 辨认 辨识 109.0 102 动词 动词。通过认识区别事物。有时通用:辨别/辨认/辨识方向,辨别/辨认/辨识指纹。
辨别 biànbié
着重指区别开、分别开,包括通过各种感官或头脑来区别。对象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色盲患者不能辨别颜色,得了重听病不易辨别声音,他能辨别出各种酒味,辨别对错,辨别好坏,辨别是非,辨别敌我友,我能辨别出谁聪明谁愚蠢,他有很强的政治辨别力”。
例:①其间将举办中外名花、中国邮票真伪辨别和邮票拍卖会等。(《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 ②灵长类的视觉很发达,因而嗅觉不必很敏锐,用来辨别气味的鼻子长得比较小。(方宗熙等《生命进行曲》)③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孙犁《嘱咐》)
辨认 biànrèn
着重指认出、认清,一般指通过视觉来辨别认识,对象可以是一个或两个以上。如:辨认死者的面貌,辨认孪生姐妹,从星辰来辨认方向,复眼能辨认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仔细辨认草丛里是否有猛兽留下的爪痕,经过训练的人,才能辨认指纹,来往行人很多,那人不容易辨认出来。
例:①狗会的会员可以从他的鹰羽头辨认,水牛会的会员也可以从他的两角帽辨认。(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②我在旁边辨认铅笔在纸上写的那些难认的字。(巴金《谈〈秋〉》) ③而认识了一些最重要的星座之后,也就可以从星辰来辨认方向和时序了。(秦牧《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
辨识 biànshí
着重指识别,多指通过视角识别(例①②),有时不限于视角(例③)。比“辨别,辨认”都少用。
例:①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李健吾《雨中登泰山》)②灯光虽渐渐变弱,还可以照我走过去,并辨识路上所有和所遭遇的一切。(沈从文《水云》)③在风俗里最容易辨识底是礼仪。(许地山《礼俗与民生》)
鉴别
辨别 鉴别 108.0 102 动词 动词。分析比较,使易混的事物区别开来。
辨别 biànbié
着重于分辨、区别。对象常是两个或几个人、词语、方向、颜色、声音、味道等的好坏、是非、真假、高低、异同等。
例:①虽然分了类,但不幸这些畜生就杂在人们里,而一样是人头,实际上仍然无从辨别。(鲁迅《并非闲话(三)》)②其间将举办中外名花、中国邮票真伪辨别和邮票拍卖会等。(《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③灵长类的视觉很发达,因而嗅觉不必很敏锐,用来辨别气味的鼻子长得比较小。(方宗熙等《生命进行曲》)
鉴别 jiànbié
着重于通过审察而确定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对象常是一个或几个文物、商品、笔迹、作品及言行的真假、好坏、高低、对错等。
例:①但是上古玩铺你非有钱不可,还得有好古癖,还得有鉴别力。(钱钟书《灵感》) ②商品知识缺乏,商品鉴别能力便低。(《人民日报》1998年4月8日)③电影美学作为电影的灵魂中的灵魂,并不是因为它有一个“美”的招牌,而在于它能鉴别什么样的灵魂是真正属于美的。(钟惦棐《电影:从平庸到自由之路》)
辨认
辨别 辨认 辨识 109.0 102 动词 动词。通过认识区别事物。有时通用:辨别/辨认/辨识方向,辨别/辨认/辨识指纹。
辨别 biànbié
着重指区别开、分别开,包括通过各种感官或头脑来区别。对象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色盲患者不能辨别颜色,得了重听病不易辨别声音,他能辨别出各种酒味,辨别对错,辨别好坏,辨别是非,辨别敌我友,我能辨别出谁聪明谁愚蠢,他有很强的政治辨别力”。
例:①其间将举办中外名花、中国邮票真伪辨别和邮票拍卖会等。(《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 ②灵长类的视觉很发达,因而嗅觉不必很敏锐,用来辨别气味的鼻子长得比较小。(方宗熙等《生命进行曲》)③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孙犁《嘱咐》)
辨认 biànrèn
着重指认出、认清,一般指通过视觉来辨别认识,对象可以是一个或两个以上。如:辨认死者的面貌,辨认孪生姐妹,从星辰来辨认方向,复眼能辨认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仔细辨认草丛里是否有猛兽留下的爪痕,经过训练的人,才能辨认指纹,来往行人很多,那人不容易辨认出来。
例:①狗会的会员可以从他的鹰羽头辨认,水牛会的会员也可以从他的两角帽辨认。(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②我在旁边辨认铅笔在纸上写的那些难认的字。(巴金《谈〈秋〉》) ③而认识了一些最重要的星座之后,也就可以从星辰来辨认方向和时序了。(秦牧《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
辨识 biànshí
着重指识别,多指通过视角识别(例①②),有时不限于视角(例③)。比“辨别,辨认”都少用。
例:①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李健吾《雨中登泰山》)②灯光虽渐渐变弱,还可以照我走过去,并辨识路上所有和所遭遇的一切。(沈从文《水云》)③在风俗里最容易辨识底是礼仪。(许地山《礼俗与民生》)
辨识
辨别 辨认 辨识 109.0 102 动词 动词。通过认识区别事物。有时通用:辨别/辨认/辨识方向,辨别/辨认/辨识指纹。
辨别 biànbié
着重指区别开、分别开,包括通过各种感官或头脑来区别。对象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色盲患者不能辨别颜色,得了重听病不易辨别声音,他能辨别出各种酒味,辨别对错,辨别好坏,辨别是非,辨别敌我友,我能辨别出谁聪明谁愚蠢,他有很强的政治辨别力”。
例:①其间将举办中外名花、中国邮票真伪辨别和邮票拍卖会等。(《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 ②灵长类的视觉很发达,因而嗅觉不必很敏锐,用来辨别气味的鼻子长得比较小。(方宗熙等《生命进行曲》)③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孙犁《嘱咐》)
辨认 biànrèn
着重指认出、认清,一般指通过视觉来辨别认识,对象可以是一个或两个以上。如:辨认死者的面貌,辨认孪生姐妹,从星辰来辨认方向,复眼能辨认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仔细辨认草丛里是否有猛兽留下的爪痕,经过训练的人,才能辨认指纹,来往行人很多,那人不容易辨认出来。
例:①狗会的会员可以从他的鹰羽头辨认,水牛会的会员也可以从他的两角帽辨认。(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②我在旁边辨认铅笔在纸上写的那些难认的字。(巴金《谈〈秋〉》) ③而认识了一些最重要的星座之后,也就可以从星辰来辨认方向和时序了。(秦牧《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
辨识 biànshí
着重指识别,多指通过视角识别(例①②),有时不限于视角(例③)。比“辨别,辨认”都少用。
例:①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李健吾《雨中登泰山》)②灯光虽渐渐变弱,还可以照我走过去,并辨识路上所有和所遭遇的一切。(沈从文《水云》)③在风俗里最容易辨识底是礼仪。(许地山《礼俗与民生》)
辩白
辩白 辩护 辩解 110.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分辩正误、真伪或是非等。
辩白 biànbái
偶尔写做“辨白”。在被误解或被指责等情况下分辩,说明真相,使事实得以澄清。
例:①他要辩白自己无罪。(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②被告也有当众辩白的机会。(同上)③我们替他辩白,他没有错儿。(叶圣陶《一篇宣言》)
辩护 biànhù
以申辩来保护、维护其言行。
例:①有人责备我没有写到工人运动。我没话为自己辩护。(巴金《谈春》) ②蔡上翔是最同情王安石的人,他所著《年谱》差不多专门替王安石平反,关于这两句诗也很用力气来辩护。(郭沫若《王安石〈明妃曲〉》)③“老爷,俺是好人呐!”汉奸战抖着替自己辩护。(姚雪垠《差半车麦秸》)
辩解 biànjiě
指分辩,解释。
例:①外面的风声自然会逐渐传来,想要辩解,又没有具体的方法。(叶圣陶《校长》)②“看这老家伙又溜须了”,小王笑着说。“不是溜须”,老孙头辩解着说,“这是实话”。(周立波《暴风骤雨》)③“要好,就不能快,要快,就不能好!”沈平乘机为自己辩解道。(方纪《纺车的力量》)
辩护
辩白 辩护 辩解 110.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分辩正误、真伪或是非等。
辩白 biànbái
偶尔写做“辨白”。在被误解或被指责等情况下分辩,说明真相,使事实得以澄清。
例:①他要辩白自己无罪。(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②被告也有当众辩白的机会。(同上)③我们替他辩白,他没有错儿。(叶圣陶《一篇宣言》)
辩护 biànhù
以申辩来保护、维护其言行。
例:①有人责备我没有写到工人运动。我没话为自己辩护。(巴金《谈春》) ②蔡上翔是最同情王安石的人,他所著《年谱》差不多专门替王安石平反,关于这两句诗也很用力气来辩护。(郭沫若《王安石〈明妃曲〉》)③“老爷,俺是好人呐!”汉奸战抖着替自己辩护。(姚雪垠《差半车麦秸》)
辩解 biànjiě
指分辩,解释。
例:①外面的风声自然会逐渐传来,想要辩解,又没有具体的方法。(叶圣陶《校长》)②“看这老家伙又溜须了”,小王笑着说。“不是溜须”,老孙头辩解着说,“这是实话”。(周立波《暴风骤雨》)③“要好,就不能快,要快,就不能好!”沈平乘机为自己辩解道。(方纪《纺车的力量》)
辩解
辩白 辩护 辩解 110.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分辩正误、真伪或是非等。
辩白 biànbái
偶尔写做“辨白”。在被误解或被指责等情况下分辩,说明真相,使事实得以澄清。
例:①他要辩白自己无罪。(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②被告也有当众辩白的机会。(同上)③我们替他辩白,他没有错儿。(叶圣陶《一篇宣言》)
辩护 biànhù
以申辩来保护、维护其言行。
例:①有人责备我没有写到工人运动。我没话为自己辩护。(巴金《谈春》) ②蔡上翔是最同情王安石的人,他所著《年谱》差不多专门替王安石平反,关于这两句诗也很用力气来辩护。(郭沫若《王安石〈明妃曲〉》)③“老爷,俺是好人呐!”汉奸战抖着替自己辩护。(姚雪垠《差半车麦秸》)
辩解 biànjiě
指分辩,解释。
例:①外面的风声自然会逐渐传来,想要辩解,又没有具体的方法。(叶圣陶《校长》)②“看这老家伙又溜须了”,小王笑着说。“不是溜须”,老孙头辩解着说,“这是实话”。(周立波《暴风骤雨》)③“要好,就不能快,要快,就不能好!”沈平乘机为自己辩解道。(方纪《纺车的力量》)
辩论
辩论 争辩 争论 争议 争执 111.0 102 动词 动词。对同一事物,双方持有不同看法,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讲自己的道理,力争说服对方。有时换用:辩论/争辩/争论/争议/争执一个问题。
辩论 biànlùn
着重指正面的论证、论述,多指正式的论战,内容以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居多,多用于正式、重要场合。常说“辩论会,公开辩论,大辩论,一般性辩论辩论文章”。
例:①我想,辩论事情,威吓和诬陷,是没有用处的。(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②将来总有一天要寻找机会质问他的! 她要和他辩论明白的!(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③倡导屈原是弄臣的新说,曾经引起了文艺界的辩论。(郭沫若《屈原不会是弄臣》)
争辩 zhēnɡbiàn
可以指争论、辩论(如“真理不怕争辩”),更多的是着重指辩解、辩白、说明,内容是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情。适用于跟自己有关的场合。常说“无可争辩”。
例:①朱莲娣涨红了脸争辩着:“你们也自个儿找去,有的是。”(陈伯吹《一颗挺大挺大的豆子》)②各人说各人的,不要急于争辩。(沙汀《风浪》)③陈独秀及胡适的文章发表以后,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撰文响应……逐步展开了热烈的争辩和讨论。(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争论 zhēnɡlùn
泛指各持己见,互相辩论、争辩。争论的事物可大可小。适用场合很多。常说“争论不休,挑起争论,无可争论”等。
例:①至于南方古猿究竟是猿是人,则争论很久。(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②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③就为办技术夜校的事,我和他争论过。(马烽《新任队长钱老大》)
争议 zhēnɡyì
着重指有异议地互不相让地评议、议论、非议。适用于一般场合和某些重要场合。常说“无可争议,有争议的(地区、条款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甘露元年,在龙廷上,全匈奴的王公大臣争议了多少天。(曹禺《王昭君》)②“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产、销、购三方都有难言之苦。症结何在?出版界为此争议有日矣!(秦力《“五角丛书”的启示》)③近一周来,印巴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连续发生军事冲突。(《人民日报》1998年8月6日)
争执 zhēnɡzhí
着重指执意不肯相让。内容多是一般的事情。适用于不重要的场合。常说“小争执争执点,争执不下”。常用于口语。
例:①登高和一个办事员争执一个问题。(赵树理《三里湾》) ②两个孩子再一次争执起来,你一句,我一句。(陈伯吹《为了中队的荣誉》)③他不愿为一些私人的不关重要的争执来影响大的工作。(杨沫《青春之歌》)
争辩
辩论 争辩 争论 争议 争执 111.0 102 动词 动词。对同一事物,双方持有不同看法,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讲自己的道理,力争说服对方。有时换用:辩论/争辩/争论/争议/争执一个问题。
辩论 biànlùn
着重指正面的论证、论述,多指正式的论战,内容以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居多,多用于正式、重要场合。常说“辩论会,公开辩论,大辩论,一般性辩论辩论文章”。
例:①我想,辩论事情,威吓和诬陷,是没有用处的。(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②将来总有一天要寻找机会质问他的! 她要和他辩论明白的!(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③倡导屈原是弄臣的新说,曾经引起了文艺界的辩论。(郭沫若《屈原不会是弄臣》)
争辩 zhēnɡbiàn
可以指争论、辩论(如“真理不怕争辩”),更多的是着重指辩解、辩白、说明,内容是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情。适用于跟自己有关的场合。常说“无可争辩”。
例:①朱莲娣涨红了脸争辩着:“你们也自个儿找去,有的是。”(陈伯吹《一颗挺大挺大的豆子》)②各人说各人的,不要急于争辩。(沙汀《风浪》)③陈独秀及胡适的文章发表以后,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撰文响应……逐步展开了热烈的争辩和讨论。(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争论 zhēnɡlùn
泛指各持己见,互相辩论、争辩。争论的事物可大可小。适用场合很多。常说“争论不休,挑起争论,无可争论”等。
例:①至于南方古猿究竟是猿是人,则争论很久。(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②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③就为办技术夜校的事,我和他争论过。(马烽《新任队长钱老大》)
争议 zhēnɡyì
着重指有异议地互不相让地评议、议论、非议。适用于一般场合和某些重要场合。常说“无可争议,有争议的(地区、条款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甘露元年,在龙廷上,全匈奴的王公大臣争议了多少天。(曹禺《王昭君》)②“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产、销、购三方都有难言之苦。症结何在?出版界为此争议有日矣!(秦力《“五角丛书”的启示》)③近一周来,印巴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连续发生军事冲突。(《人民日报》1998年8月6日)
争执 zhēnɡzhí
着重指执意不肯相让。内容多是一般的事情。适用于不重要的场合。常说“小争执争执点,争执不下”。常用于口语。
例:①登高和一个办事员争执一个问题。(赵树理《三里湾》) ②两个孩子再一次争执起来,你一句,我一句。(陈伯吹《为了中队的荣誉》)③他不愿为一些私人的不关重要的争执来影响大的工作。(杨沫《青春之歌》)
争论
辩论 争辩 争论 争议 争执 111.0 102 动词 动词。对同一事物,双方持有不同看法,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讲自己的道理,力争说服对方。有时换用:辩论/争辩/争论/争议/争执一个问题。
辩论 biànlùn
着重指正面的论证、论述,多指正式的论战,内容以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居多,多用于正式、重要场合。常说“辩论会,公开辩论,大辩论,一般性辩论辩论文章”。
例:①我想,辩论事情,威吓和诬陷,是没有用处的。(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②将来总有一天要寻找机会质问他的! 她要和他辩论明白的!(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③倡导屈原是弄臣的新说,曾经引起了文艺界的辩论。(郭沫若《屈原不会是弄臣》)
争辩 zhēnɡbiàn
可以指争论、辩论(如“真理不怕争辩”),更多的是着重指辩解、辩白、说明,内容是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情。适用于跟自己有关的场合。常说“无可争辩”。
例:①朱莲娣涨红了脸争辩着:“你们也自个儿找去,有的是。”(陈伯吹《一颗挺大挺大的豆子》)②各人说各人的,不要急于争辩。(沙汀《风浪》)③陈独秀及胡适的文章发表以后,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撰文响应……逐步展开了热烈的争辩和讨论。(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争论 zhēnɡlùn
泛指各持己见,互相辩论、争辩。争论的事物可大可小。适用场合很多。常说“争论不休,挑起争论,无可争论”等。
例:①至于南方古猿究竟是猿是人,则争论很久。(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②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③就为办技术夜校的事,我和他争论过。(马烽《新任队长钱老大》)
争议 zhēnɡyì
着重指有异议地互不相让地评议、议论、非议。适用于一般场合和某些重要场合。常说“无可争议,有争议的(地区、条款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甘露元年,在龙廷上,全匈奴的王公大臣争议了多少天。(曹禺《王昭君》)②“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产、销、购三方都有难言之苦。症结何在?出版界为此争议有日矣!(秦力《“五角丛书”的启示》)③近一周来,印巴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连续发生军事冲突。(《人民日报》1998年8月6日)
争执 zhēnɡzhí
着重指执意不肯相让。内容多是一般的事情。适用于不重要的场合。常说“小争执争执点,争执不下”。常用于口语。
例:①登高和一个办事员争执一个问题。(赵树理《三里湾》) ②两个孩子再一次争执起来,你一句,我一句。(陈伯吹《为了中队的荣誉》)③他不愿为一些私人的不关重要的争执来影响大的工作。(杨沫《青春之歌》)
争议
辩论 争辩 争论 争议 争执 111.0 102 动词 动词。对同一事物,双方持有不同看法,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讲自己的道理,力争说服对方。有时换用:辩论/争辩/争论/争议/争执一个问题。
辩论 biànlùn
着重指正面的论证、论述,多指正式的论战,内容以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居多,多用于正式、重要场合。常说“辩论会,公开辩论,大辩论,一般性辩论辩论文章”。
例:①我想,辩论事情,威吓和诬陷,是没有用处的。(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②将来总有一天要寻找机会质问他的! 她要和他辩论明白的!(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③倡导屈原是弄臣的新说,曾经引起了文艺界的辩论。(郭沫若《屈原不会是弄臣》)
争辩 zhēnɡbiàn
可以指争论、辩论(如“真理不怕争辩”),更多的是着重指辩解、辩白、说明,内容是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情。适用于跟自己有关的场合。常说“无可争辩”。
例:①朱莲娣涨红了脸争辩着:“你们也自个儿找去,有的是。”(陈伯吹《一颗挺大挺大的豆子》)②各人说各人的,不要急于争辩。(沙汀《风浪》)③陈独秀及胡适的文章发表以后,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撰文响应……逐步展开了热烈的争辩和讨论。(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争论 zhēnɡlùn
泛指各持己见,互相辩论、争辩。争论的事物可大可小。适用场合很多。常说“争论不休,挑起争论,无可争论”等。
例:①至于南方古猿究竟是猿是人,则争论很久。(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②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③就为办技术夜校的事,我和他争论过。(马烽《新任队长钱老大》)
争议 zhēnɡyì
着重指有异议地互不相让地评议、议论、非议。适用于一般场合和某些重要场合。常说“无可争议,有争议的(地区、条款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甘露元年,在龙廷上,全匈奴的王公大臣争议了多少天。(曹禺《王昭君》)②“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产、销、购三方都有难言之苦。症结何在?出版界为此争议有日矣!(秦力《“五角丛书”的启示》)③近一周来,印巴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连续发生军事冲突。(《人民日报》1998年8月6日)
争执 zhēnɡzhí
着重指执意不肯相让。内容多是一般的事情。适用于不重要的场合。常说“小争执争执点,争执不下”。常用于口语。
例:①登高和一个办事员争执一个问题。(赵树理《三里湾》) ②两个孩子再一次争执起来,你一句,我一句。(陈伯吹《为了中队的荣誉》)③他不愿为一些私人的不关重要的争执来影响大的工作。(杨沫《青春之歌》)
争执
辩论 争辩 争论 争议 争执 111.0 102 动词 动词。对同一事物,双方持有不同看法,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讲自己的道理,力争说服对方。有时换用:辩论/争辩/争论/争议/争执一个问题。
辩论 biànlùn
着重指正面的论证、论述,多指正式的论战,内容以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居多,多用于正式、重要场合。常说“辩论会,公开辩论,大辩论,一般性辩论辩论文章”。
例:①我想,辩论事情,威吓和诬陷,是没有用处的。(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②将来总有一天要寻找机会质问他的! 她要和他辩论明白的!(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 ③倡导屈原是弄臣的新说,曾经引起了文艺界的辩论。(郭沫若《屈原不会是弄臣》)
争辩 zhēnɡbiàn
可以指争论、辩论(如“真理不怕争辩”),更多的是着重指辩解、辩白、说明,内容是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情。适用于跟自己有关的场合。常说“无可争辩”。
例:①朱莲娣涨红了脸争辩着:“你们也自个儿找去,有的是。”(陈伯吹《一颗挺大挺大的豆子》)②各人说各人的,不要急于争辩。(沙汀《风浪》)③陈独秀及胡适的文章发表以后,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撰文响应……逐步展开了热烈的争辩和讨论。(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
争论 zhēnɡlùn
泛指各持己见,互相辩论、争辩。争论的事物可大可小。适用场合很多。常说“争论不休,挑起争论,无可争论”等。
例:①至于南方古猿究竟是猿是人,则争论很久。(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②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③就为办技术夜校的事,我和他争论过。(马烽《新任队长钱老大》)
争议 zhēnɡyì
着重指有异议地互不相让地评议、议论、非议。适用于一般场合和某些重要场合。常说“无可争议,有争议的(地区、条款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甘露元年,在龙廷上,全匈奴的王公大臣争议了多少天。(曹禺《王昭君》)②“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产、销、购三方都有难言之苦。症结何在?出版界为此争议有日矣!(秦力《“五角丛书”的启示》)③近一周来,印巴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连续发生军事冲突。(《人民日报》1998年8月6日)
争执 zhēnɡzhí
着重指执意不肯相让。内容多是一般的事情。适用于不重要的场合。常说“小争执争执点,争执不下”。常用于口语。
例:①登高和一个办事员争执一个问题。(赵树理《三里湾》) ②两个孩子再一次争执起来,你一句,我一句。(陈伯吹《为了中队的荣誉》)③他不愿为一些私人的不关重要的争执来影响大的工作。(杨沫《青春之歌》)
标记
标记 标志(标识 标帜) 112.0 102 名词 名词。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
标记 biāojì
多用于具体的、一般的事物。
例:①一个咖啡店有亮的窗户,那是大桥这一头的标记。(吕叔湘《书太多了》) ②假发初起是阔人的标记。(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③这是眼泪,不是悲伤,而是……欢喜和感激的标记。(周立波《暴风骤雨》)
标志 biāozhì
偶尔写做“标识”或“标帜”。多用于抽象的、重大的表特征的事物,有时用于具体的、一般的事物。
例:①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峻青《秋色赋》) ②然而雕刻艺人刻成的象……而是非洲象,那两个大得惊人的耳朵就是标志(原作“标识”)。(秦牧《高高翘起的象鼻子》)③板门店上空的银色光柱也明亮地在西边现出。那是停战谈判会场区的标志(原作“标帜”)。(巴金《坚强战士》)
还有动词义和用法:表明、显示、象征,如“纪念碑~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标记”一般不这么用。
标志
标记 标志(标识 标帜) 112.0 102 名词 名词。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
标记 biāojì
多用于具体的、一般的事物。
例:①一个咖啡店有亮的窗户,那是大桥这一头的标记。(吕叔湘《书太多了》) ②假发初起是阔人的标记。(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③这是眼泪,不是悲伤,而是……欢喜和感激的标记。(周立波《暴风骤雨》)
标志 biāozhì
偶尔写做“标识”或“标帜”。多用于抽象的、重大的表特征的事物,有时用于具体的、一般的事物。
例:①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峻青《秋色赋》) ②然而雕刻艺人刻成的象……而是非洲象,那两个大得惊人的耳朵就是标志(原作“标识”)。(秦牧《高高翘起的象鼻子》)③板门店上空的银色光柱也明亮地在西边现出。那是停战谈判会场区的标志(原作“标帜”)。(巴金《坚强战士》)
还有动词义和用法:表明、显示、象征,如“纪念碑~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标记”一般不这么用。
标明
标明 表明 113.0 102 动词 动词。清楚而明白地表示出来。
标明 biāomínɡ
专指用文字、符号或图表等形式标注出来,使人明了。
例:①揭示处的黑漆板上标明西来的快车须迟到四点钟。(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②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明码标价……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人民日报》1998年4月27日)
表明 biǎomínɡ
泛指用言、行、事物等把内在的思想、感情、意思、意义等显示出来,或指事物本身明白显示出某种意义(例③)。
例:①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②他必然要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匡亚明《孔子评传》)③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表明
标明 表明 113.0 102 动词 动词。清楚而明白地表示出来。
标明 biāomínɡ
专指用文字、符号或图表等形式标注出来,使人明了。
例:①揭示处的黑漆板上标明西来的快车须迟到四点钟。(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②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明码标价……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人民日报》1998年4月27日)
表明 biǎomínɡ
泛指用言、行、事物等把内在的思想、感情、意思、意义等显示出来,或指事物本身明白显示出某种意义(例③)。
例:①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②他必然要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匡亚明《孔子评传》)③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标题
标题 题目 114.0 102 名词 名词。标示诗文、作品的词语。是诗文或段落的名称,位于诗文或段落的前面。
标题 biāotí
多指用文字写出的,用于全文和段落都常见。也常用于新闻。常说“大标题,小标题,正标题,副标题,通栏标题,套红标题标题新闻,醒目标题标题音乐”。
例:①全书并序文、标题等在内总共一万多字,分上、中、下三卷。(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②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余秋雨《西湖梦》)③但是我当年也并未责怪报社编辑何必加那么一个怪里怪气的标题。(梁晓声《感觉日本》)
题目 tímù
不限于用文字写出的,多用于全文。除诗文、作品外,也用于讲演、报告、辩论、座谈、谈话、研究、讨论等。
例:①写到一半时,我方在前面加个题目:《八骏图》。(沈从文《水云》) ②这一张画的题目,我想叫《残秋的日暮》,你说好不好?(郁达夫《小春天气》)③不便往下接着说,换换题目吧。(老舍《铁牛与病鸭》)
还有一义:练习或考试时要求解答的问题,如“练习~,作业~,口试~,作文~”等。这跟“标题”的区别很明显。
题目
标题 题目 114.0 102 名词 名词。标示诗文、作品的词语。是诗文或段落的名称,位于诗文或段落的前面。
标题 biāotí
多指用文字写出的,用于全文和段落都常见。也常用于新闻。常说“大标题,小标题,正标题,副标题,通栏标题,套红标题标题新闻,醒目标题标题音乐”。
例:①全书并序文、标题等在内总共一万多字,分上、中、下三卷。(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②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余秋雨《西湖梦》)③但是我当年也并未责怪报社编辑何必加那么一个怪里怪气的标题。(梁晓声《感觉日本》)
题目 tímù
不限于用文字写出的,多用于全文。除诗文、作品外,也用于讲演、报告、辩论、座谈、谈话、研究、讨论等。
例:①写到一半时,我方在前面加个题目:《八骏图》。(沈从文《水云》) ②这一张画的题目,我想叫《残秋的日暮》,你说好不好?(郁达夫《小春天气》)③不便往下接着说,换换题目吧。(老舍《铁牛与病鸭》)
还有一义:练习或考试时要求解答的问题,如“练习~,作业~,口试~,作文~”等。这跟“标题”的区别很明显。
标致
标致 好看 美丽 漂亮 11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看着舒服,觉着满意。可以形容人。
标致 biāo·zhì
强调美得特别,含有“雅致”意味。比“美丽,漂亮”使用范围窄,常形容相貌、姿态及打扮、穿着,常用于女子,也用于男子。用于书面语。
例:①何妈胆小地偷偷地看着她的标致的脸颊。(周立波《民兵》) ②她不算多漂亮,但颇标致。(姜利敏《喜欢》) ③客厅正上方,挂着一幅经过精心装饰的一个标致青年男子的照片。(罗伟章《妻子与情人》) ④一个出众英俊标致的黄金小伙。(张敏华《天若有情》)
好看 hǎokàn
强调看着美。使用范围较广,形容人不限男女,还能形容具体东西。用于口语。
例:①杰奎琳长得非常好看,人们很喜欢这个小女孩。(劳盂《将悲哀埋藏在心中的杰奎琳》) ②那王子一双极好看的眼睛,瞎了又亮了。(沈从文《黑魇》)③花花绿绿的红绸衫子啥的,瞅着好看,一穿就破。(周立波《暴风骤雨》)
美丽 měilì
泛指从形到神给人以美感的。使用范围很广,可以形容人(习惯上指女子)、具体或抽象事物,如花朵、远景、灵魂、青春等。
例:①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鲁迅《好的故事》)②(月光)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杨沫《青春之歌》)
漂亮 piào·liɑnɡ
着重于外表。使用范围较广,常形容具体东西,形容人时不限男女(例②)。能重叠,而“美丽”等不能。
例:①在那些漂亮的马车里面,你找不出一个年青的孩子来。(巴金《能言树》)②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吴伯箫《歌声》)
还指“超出一般的、出色的”,如“文章写得很~,能说一口~的普通话”。而“~话”指华而不实的话。这跟“美丽”一词有区别。
好看
标致 好看 美丽 漂亮 11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看着舒服,觉着满意。可以形容人。
标致 biāo·zhì
强调美得特别,含有“雅致”意味。比“美丽,漂亮”使用范围窄,常形容相貌、姿态及打扮、穿着,常用于女子,也用于男子。用于书面语。
例:①何妈胆小地偷偷地看着她的标致的脸颊。(周立波《民兵》) ②她不算多漂亮,但颇标致。(姜利敏《喜欢》) ③客厅正上方,挂着一幅经过精心装饰的一个标致青年男子的照片。(罗伟章《妻子与情人》) ④一个出众英俊标致的黄金小伙。(张敏华《天若有情》)
好看 hǎokàn
强调看着美。使用范围较广,形容人不限男女,还能形容具体东西。用于口语。
例:①杰奎琳长得非常好看,人们很喜欢这个小女孩。(劳盂《将悲哀埋藏在心中的杰奎琳》) ②那王子一双极好看的眼睛,瞎了又亮了。(沈从文《黑魇》)③花花绿绿的红绸衫子啥的,瞅着好看,一穿就破。(周立波《暴风骤雨》)
美丽 měilì
泛指从形到神给人以美感的。使用范围很广,可以形容人(习惯上指女子)、具体或抽象事物,如花朵、远景、灵魂、青春等。
例:①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鲁迅《好的故事》)②(月光)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杨沫《青春之歌》)
漂亮 piào·liɑnɡ
着重于外表。使用范围较广,常形容具体东西,形容人时不限男女(例②)。能重叠,而“美丽”等不能。
例:①在那些漂亮的马车里面,你找不出一个年青的孩子来。(巴金《能言树》)②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吴伯箫《歌声》)
还指“超出一般的、出色的”,如“文章写得很~,能说一口~的普通话”。而“~话”指华而不实的话。这跟“美丽”一词有区别。
美丽
标致 好看 美丽 漂亮 11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看着舒服,觉着满意。可以形容人。
标致 biāo·zhì
强调美得特别,含有“雅致”意味。比“美丽,漂亮”使用范围窄,常形容相貌、姿态及打扮、穿着,常用于女子,也用于男子。用于书面语。
例:①何妈胆小地偷偷地看着她的标致的脸颊。(周立波《民兵》) ②她不算多漂亮,但颇标致。(姜利敏《喜欢》) ③客厅正上方,挂着一幅经过精心装饰的一个标致青年男子的照片。(罗伟章《妻子与情人》) ④一个出众英俊标致的黄金小伙。(张敏华《天若有情》)
好看 hǎokàn
强调看着美。使用范围较广,形容人不限男女,还能形容具体东西。用于口语。
例:①杰奎琳长得非常好看,人们很喜欢这个小女孩。(劳盂《将悲哀埋藏在心中的杰奎琳》) ②那王子一双极好看的眼睛,瞎了又亮了。(沈从文《黑魇》)③花花绿绿的红绸衫子啥的,瞅着好看,一穿就破。(周立波《暴风骤雨》)
美丽 měilì
泛指从形到神给人以美感的。使用范围很广,可以形容人(习惯上指女子)、具体或抽象事物,如花朵、远景、灵魂、青春等。
例:①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鲁迅《好的故事》)②(月光)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杨沫《青春之歌》)
漂亮 piào·liɑnɡ
着重于外表。使用范围较广,常形容具体东西,形容人时不限男女(例②)。能重叠,而“美丽”等不能。
例:①在那些漂亮的马车里面,你找不出一个年青的孩子来。(巴金《能言树》)②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吴伯箫《歌声》)
还指“超出一般的、出色的”,如“文章写得很~,能说一口~的普通话”。而“~话”指华而不实的话。这跟“美丽”一词有区别。
漂亮
标致 好看 美丽 漂亮 11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看着舒服,觉着满意。可以形容人。
标致 biāo·zhì
强调美得特别,含有“雅致”意味。比“美丽,漂亮”使用范围窄,常形容相貌、姿态及打扮、穿着,常用于女子,也用于男子。用于书面语。
例:①何妈胆小地偷偷地看着她的标致的脸颊。(周立波《民兵》) ②她不算多漂亮,但颇标致。(姜利敏《喜欢》) ③客厅正上方,挂着一幅经过精心装饰的一个标致青年男子的照片。(罗伟章《妻子与情人》) ④一个出众英俊标致的黄金小伙。(张敏华《天若有情》)
好看 hǎokàn
强调看着美。使用范围较广,形容人不限男女,还能形容具体东西。用于口语。
例:①杰奎琳长得非常好看,人们很喜欢这个小女孩。(劳盂《将悲哀埋藏在心中的杰奎琳》) ②那王子一双极好看的眼睛,瞎了又亮了。(沈从文《黑魇》)③花花绿绿的红绸衫子啥的,瞅着好看,一穿就破。(周立波《暴风骤雨》)
美丽 měilì
泛指从形到神给人以美感的。使用范围很广,可以形容人(习惯上指女子)、具体或抽象事物,如花朵、远景、灵魂、青春等。
例:①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鲁迅《好的故事》)②(月光)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杨沫《青春之歌》)
漂亮 piào·liɑnɡ
着重于外表。使用范围较广,常形容具体东西,形容人时不限男女(例②)。能重叠,而“美丽”等不能。
例:①在那些漂亮的马车里面,你找不出一个年青的孩子来。(巴金《能言树》)②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吴伯箫《歌声》)
还指“超出一般的、出色的”,如“文章写得很~,能说一口~的普通话”。而“~话”指华而不实的话。这跟“美丽”一词有区别。
标准
标准 尺度 116.0 102 名词 名词。衡量事物的准则。都能跟“确定、制定、合乎、达到、采用、改变、修改、取消、放弃、评判、明确、清楚、模糊、严格、统一、公开、重要、合理、思想、政治、艺术、价值”等词搭配。
标准 biāozhǔn
比“尺度”正式,常用,使用范围广。还常跟“提高、降低、越过、增多、减少以及高、低、多、少”等词搭配。常跟在“道德、真理、现实、生活、伙食、营养、工资、质量、干部、锻炼、学习、工作、建筑、鉴定、考核、评分、实践”等词的后面。
例:①中国字有组织,有变化,极富于美术的标准。(郑振铎《哭佩弦》)②有了一定的标准,才能比较各个学生学业的优劣。(周立波《调皮角色》)③两幢楼房是差不多按全国统一标准盖的。(王蒙《庭院深深》)
还有形容词义:本身合于准则的,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如“~音,~语,~时,~粉,~化,~件,~价格,~产品,~时区”等。这跟“尺度”不同。
尺度 chǐdù
比“标准”不那么正式,少用,使用范围窄。还常跟“宽、窄、放宽、伸缩”等词搭配。
例:①近来常说“放宽尺度”,既然可以“放宽”,就不是固定的了。(朱自清《文学的标准和尺度》)②从以上一段语体文学发展的简史里可以看出种种伸缩的尺度。(同上) ③他们在成就的尺度上虽然有广狭的不同,他们的革命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郭沫若《追慕高尔基》)
尺度
标准 尺度 116.0 102 名词 名词。衡量事物的准则。都能跟“确定、制定、合乎、达到、采用、改变、修改、取消、放弃、评判、明确、清楚、模糊、严格、统一、公开、重要、合理、思想、政治、艺术、价值”等词搭配。
标准 biāozhǔn
比“尺度”正式,常用,使用范围广。还常跟“提高、降低、越过、增多、减少以及高、低、多、少”等词搭配。常跟在“道德、真理、现实、生活、伙食、营养、工资、质量、干部、锻炼、学习、工作、建筑、鉴定、考核、评分、实践”等词的后面。
例:①中国字有组织,有变化,极富于美术的标准。(郑振铎《哭佩弦》)②有了一定的标准,才能比较各个学生学业的优劣。(周立波《调皮角色》)③两幢楼房是差不多按全国统一标准盖的。(王蒙《庭院深深》)
还有形容词义:本身合于准则的,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如“~音,~语,~时,~粉,~化,~件,~价格,~产品,~时区”等。这跟“尺度”不同。
尺度 chǐdù
比“标准”不那么正式,少用,使用范围窄。还常跟“宽、窄、放宽、伸缩”等词搭配。
例:①近来常说“放宽尺度”,既然可以“放宽”,就不是固定的了。(朱自清《文学的标准和尺度》)②从以上一段语体文学发展的简史里可以看出种种伸缩的尺度。(同上) ③他们在成就的尺度上虽然有广狭的不同,他们的革命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郭沫若《追慕高尔基》)
表白
表白 表示 117.0 102 动词 动词。把内情说出来。
表白 biǎobái
用言语明白地表示(例①)。有时指向人解释、说明,目的是使人明白,以免误解(例②)。
例:①这些叮咛,他早已加重语气表白过了,但他显然还不放心。(沙汀《归来》)②他们起初难免的扭扭捏捏,一再表白他们都是很严肃很正经的中国男人。(梁晓声《激杀》)③办案人员反复做思想工作,他仍一再表白“个人没有任何经济问题”。(刘思杨《“烟草大王”的人生悲剧》)
表示 biǎoshì
泛指显露出来,使人知道。表示的方式不限于言语,还可以是行动等。
例:①杜甫处在这种氛围中能够哀怜李白,自然表示了他的友情。(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②杜铭球为表示自己的长者身份和对献忠的关心,问了问献忠的家庭情形和年龄。(姚雪垠《李自成》)③这种感情不是空洞的、虚假的,而是深沉的,用行动表示出来的。(巴金《探索与回忆》)
表示
表白 表示 117.0 102 动词 动词。把内情说出来。
表白 biǎobái
用言语明白地表示(例①)。有时指向人解释、说明,目的是使人明白,以免误解(例②)。
例:①这些叮咛,他早已加重语气表白过了,但他显然还不放心。(沙汀《归来》)②他们起初难免的扭扭捏捏,一再表白他们都是很严肃很正经的中国男人。(梁晓声《激杀》)③办案人员反复做思想工作,他仍一再表白“个人没有任何经济问题”。(刘思杨《“烟草大王”的人生悲剧》)
表示 biǎoshì
泛指显露出来,使人知道。表示的方式不限于言语,还可以是行动等。
例:①杜甫处在这种氛围中能够哀怜李白,自然表示了他的友情。(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②杜铭球为表示自己的长者身份和对献忠的关心,问了问献忠的家庭情形和年龄。(姚雪垠《李自成》)③这种感情不是空洞的、虚假的,而是深沉的,用行动表示出来的。(巴金《探索与回忆》)
表露
表露 流露 透露 吐露 118.0 102 动词 动词。(一)从自己的言语中无意地露出思想、感情、意思等。(二)显露出某种东西(多是可以看得见的)。
表露 biǎolù
词义特征是显露在外,能明显地听到或看到。有意的或无意的都常见。多用第一义项,多用于抽象的事物,除了思想、感情、意思等,还可以是精神、才能、事理等。少用第二义项,少用于具体的(例③④)。
例:①用自己的笔表露心声,表现人与音乐、时代与音乐的关系,展示我国交响乐的发展现状。(《人民日报》1996年5月19日) ②我们在南通与“莫文隋”晤面,他在“拉家常”中表露心迹。(《人民日报》1997年1月5日)③正因为对手是儿子,他才毫不隐藏,表露出生平第一遭的窘态来。(叶圣陶《倪焕之》) ④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外面。(范长江《陕北之行》)
流露 liúlù
词义特征是自然地、非正面直接地显露出来。常是无意的(例①)。常用第一义项,常用于抽象事物。少用第二义项,少用于具体事物(例③④)。
例:①“那好极了!”金小姐无意地流露了心声。(叶圣陶《倪焕之》) ②几句话一谈就流露出他的精明强干。(《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 ③这光芒四射的眼睛流露出要强的神色,也流露出热烈的心情。(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④他们……高声呼喊,得意扬扬的脸上,都流露凶悍之气。(叶圣陶《倪焕之》)
透露 tòulù
词义特征是由里面泄露或显露到外面,中间经由某人、物或语言。有意的和无意的都常见。常用第一义项,除了思想、感情、意思等以外,还可以是消息、风声、情况、真相等。也常用第二义项,除了光线等具体的东西(例③),还可以是聪明、意志等抽象的事物(例④)。
例:①“最要紧的,有什么不对不周到的地方?”冰如的脸色很庄重,声音里透露心头的顾虑。(叶圣陶《倪焕之》) ②科尔曼透露说,改版后的《读者文摘》月刊除仍保持目前的小开本规格外,从封面到正文内容都将作较大的改变。(《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③店铺都歇了市,上了铺板,关好了门,只从一些门缝中还透露出一点点灯光。(丁玲《母亲》) ④迎上来走在前头的是两个女工,都是十七八岁,淡青的夏布衫,光润的发辫,面目间透露着聪明。(叶圣陶《在民间》)
吐露 tǔlù
词义特征是有所顾忌地说出一点或有限地显露出一点。用于第一义项,(说出)一般是有意的,常用于内情、实情、心情、机密、真话等。第二义项(显露),常用于新芽、光线等具体的东西(例③④)。
例:①现在既经父亲追问,便吐露出来,好叫父亲了解他,可是没有说得透彻。(叶圣陶《倪焕之》) ②后来他们有的才悄悄吐露出心里话:有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十的电影很一般,好多电影不贴近现实。(《中国青年报》1999年8月23日)③近日一些桢楠树枯枝上已吐露出嫩绿的新芽,重现生机。(《人民日报》1998年4月27日)④只有偶尔闪亮的手电光和炊事员做饭的灶房里吐露出的灯光,才划破了这漆黑的夜。(杜鹏程《保卫延安》)
流露
表露 流露 透露 吐露 118.0 102 动词 动词。(一)从自己的言语中无意地露出思想、感情、意思等。(二)显露出某种东西(多是可以看得见的)。
表露 biǎolù
词义特征是显露在外,能明显地听到或看到。有意的或无意的都常见。多用第一义项,多用于抽象的事物,除了思想、感情、意思等,还可以是精神、才能、事理等。少用第二义项,少用于具体的(例③④)。
例:①用自己的笔表露心声,表现人与音乐、时代与音乐的关系,展示我国交响乐的发展现状。(《人民日报》1996年5月19日) ②我们在南通与“莫文隋”晤面,他在“拉家常”中表露心迹。(《人民日报》1997年1月5日)③正因为对手是儿子,他才毫不隐藏,表露出生平第一遭的窘态来。(叶圣陶《倪焕之》) ④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外面。(范长江《陕北之行》)
流露 liúlù
词义特征是自然地、非正面直接地显露出来。常是无意的(例①)。常用第一义项,常用于抽象事物。少用第二义项,少用于具体事物(例③④)。
例:①“那好极了!”金小姐无意地流露了心声。(叶圣陶《倪焕之》) ②几句话一谈就流露出他的精明强干。(《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 ③这光芒四射的眼睛流露出要强的神色,也流露出热烈的心情。(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④他们……高声呼喊,得意扬扬的脸上,都流露凶悍之气。(叶圣陶《倪焕之》)
透露 tòulù
词义特征是由里面泄露或显露到外面,中间经由某人、物或语言。有意的和无意的都常见。常用第一义项,除了思想、感情、意思等以外,还可以是消息、风声、情况、真相等。也常用第二义项,除了光线等具体的东西(例③),还可以是聪明、意志等抽象的事物(例④)。
例:①“最要紧的,有什么不对不周到的地方?”冰如的脸色很庄重,声音里透露心头的顾虑。(叶圣陶《倪焕之》) ②科尔曼透露说,改版后的《读者文摘》月刊除仍保持目前的小开本规格外,从封面到正文内容都将作较大的改变。(《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③店铺都歇了市,上了铺板,关好了门,只从一些门缝中还透露出一点点灯光。(丁玲《母亲》) ④迎上来走在前头的是两个女工,都是十七八岁,淡青的夏布衫,光润的发辫,面目间透露着聪明。(叶圣陶《在民间》)
吐露 tǔlù
词义特征是有所顾忌地说出一点或有限地显露出一点。用于第一义项,(说出)一般是有意的,常用于内情、实情、心情、机密、真话等。第二义项(显露),常用于新芽、光线等具体的东西(例③④)。
例:①现在既经父亲追问,便吐露出来,好叫父亲了解他,可是没有说得透彻。(叶圣陶《倪焕之》) ②后来他们有的才悄悄吐露出心里话:有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十的电影很一般,好多电影不贴近现实。(《中国青年报》1999年8月23日)③近日一些桢楠树枯枝上已吐露出嫩绿的新芽,重现生机。(《人民日报》1998年4月27日)④只有偶尔闪亮的手电光和炊事员做饭的灶房里吐露出的灯光,才划破了这漆黑的夜。(杜鹏程《保卫延安》)
透露
表露 流露 透露 吐露 118.0 102 动词 动词。(一)从自己的言语中无意地露出思想、感情、意思等。(二)显露出某种东西(多是可以看得见的)。
表露 biǎolù
词义特征是显露在外,能明显地听到或看到。有意的或无意的都常见。多用第一义项,多用于抽象的事物,除了思想、感情、意思等,还可以是精神、才能、事理等。少用第二义项,少用于具体的(例③④)。
例:①用自己的笔表露心声,表现人与音乐、时代与音乐的关系,展示我国交响乐的发展现状。(《人民日报》1996年5月19日) ②我们在南通与“莫文隋”晤面,他在“拉家常”中表露心迹。(《人民日报》1997年1月5日)③正因为对手是儿子,他才毫不隐藏,表露出生平第一遭的窘态来。(叶圣陶《倪焕之》) ④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外面。(范长江《陕北之行》)
流露 liúlù
词义特征是自然地、非正面直接地显露出来。常是无意的(例①)。常用第一义项,常用于抽象事物。少用第二义项,少用于具体事物(例③④)。
例:①“那好极了!”金小姐无意地流露了心声。(叶圣陶《倪焕之》) ②几句话一谈就流露出他的精明强干。(《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 ③这光芒四射的眼睛流露出要强的神色,也流露出热烈的心情。(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④他们……高声呼喊,得意扬扬的脸上,都流露凶悍之气。(叶圣陶《倪焕之》)
透露 tòulù
词义特征是由里面泄露或显露到外面,中间经由某人、物或语言。有意的和无意的都常见。常用第一义项,除了思想、感情、意思等以外,还可以是消息、风声、情况、真相等。也常用第二义项,除了光线等具体的东西(例③),还可以是聪明、意志等抽象的事物(例④)。
例:①“最要紧的,有什么不对不周到的地方?”冰如的脸色很庄重,声音里透露心头的顾虑。(叶圣陶《倪焕之》) ②科尔曼透露说,改版后的《读者文摘》月刊除仍保持目前的小开本规格外,从封面到正文内容都将作较大的改变。(《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③店铺都歇了市,上了铺板,关好了门,只从一些门缝中还透露出一点点灯光。(丁玲《母亲》) ④迎上来走在前头的是两个女工,都是十七八岁,淡青的夏布衫,光润的发辫,面目间透露着聪明。(叶圣陶《在民间》)
吐露 tǔlù
词义特征是有所顾忌地说出一点或有限地显露出一点。用于第一义项,(说出)一般是有意的,常用于内情、实情、心情、机密、真话等。第二义项(显露),常用于新芽、光线等具体的东西(例③④)。
例:①现在既经父亲追问,便吐露出来,好叫父亲了解他,可是没有说得透彻。(叶圣陶《倪焕之》) ②后来他们有的才悄悄吐露出心里话:有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十的电影很一般,好多电影不贴近现实。(《中国青年报》1999年8月23日)③近日一些桢楠树枯枝上已吐露出嫩绿的新芽,重现生机。(《人民日报》1998年4月27日)④只有偶尔闪亮的手电光和炊事员做饭的灶房里吐露出的灯光,才划破了这漆黑的夜。(杜鹏程《保卫延安》)
吐露
表露 流露 透露 吐露 118.0 102 动词 动词。(一)从自己的言语中无意地露出思想、感情、意思等。(二)显露出某种东西(多是可以看得见的)。
表露 biǎolù
词义特征是显露在外,能明显地听到或看到。有意的或无意的都常见。多用第一义项,多用于抽象的事物,除了思想、感情、意思等,还可以是精神、才能、事理等。少用第二义项,少用于具体的(例③④)。
例:①用自己的笔表露心声,表现人与音乐、时代与音乐的关系,展示我国交响乐的发展现状。(《人民日报》1996年5月19日) ②我们在南通与“莫文隋”晤面,他在“拉家常”中表露心迹。(《人民日报》1997年1月5日)③正因为对手是儿子,他才毫不隐藏,表露出生平第一遭的窘态来。(叶圣陶《倪焕之》) ④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外面。(范长江《陕北之行》)
流露 liúlù
词义特征是自然地、非正面直接地显露出来。常是无意的(例①)。常用第一义项,常用于抽象事物。少用第二义项,少用于具体事物(例③④)。
例:①“那好极了!”金小姐无意地流露了心声。(叶圣陶《倪焕之》) ②几句话一谈就流露出他的精明强干。(《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 ③这光芒四射的眼睛流露出要强的神色,也流露出热烈的心情。(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④他们……高声呼喊,得意扬扬的脸上,都流露凶悍之气。(叶圣陶《倪焕之》)
透露 tòulù
词义特征是由里面泄露或显露到外面,中间经由某人、物或语言。有意的和无意的都常见。常用第一义项,除了思想、感情、意思等以外,还可以是消息、风声、情况、真相等。也常用第二义项,除了光线等具体的东西(例③),还可以是聪明、意志等抽象的事物(例④)。
例:①“最要紧的,有什么不对不周到的地方?”冰如的脸色很庄重,声音里透露心头的顾虑。(叶圣陶《倪焕之》) ②科尔曼透露说,改版后的《读者文摘》月刊除仍保持目前的小开本规格外,从封面到正文内容都将作较大的改变。(《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③店铺都歇了市,上了铺板,关好了门,只从一些门缝中还透露出一点点灯光。(丁玲《母亲》) ④迎上来走在前头的是两个女工,都是十七八岁,淡青的夏布衫,光润的发辫,面目间透露着聪明。(叶圣陶《在民间》)
吐露 tǔlù
词义特征是有所顾忌地说出一点或有限地显露出一点。用于第一义项,(说出)一般是有意的,常用于内情、实情、心情、机密、真话等。第二义项(显露),常用于新芽、光线等具体的东西(例③④)。
例:①现在既经父亲追问,便吐露出来,好叫父亲了解他,可是没有说得透彻。(叶圣陶《倪焕之》) ②后来他们有的才悄悄吐露出心里话:有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十的电影很一般,好多电影不贴近现实。(《中国青年报》1999年8月23日)③近日一些桢楠树枯枝上已吐露出嫩绿的新芽,重现生机。(《人民日报》1998年4月27日)④只有偶尔闪亮的手电光和炊事员做饭的灶房里吐露出的灯光,才划破了这漆黑的夜。(杜鹏程《保卫延安》)
表现
表现 体现 119.0 102 动词 动词。显现、反映出来。有的情况可以互换:这事情表现/体现了他们的友谊,许多工作都表现/体现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表现 biǎoxiàn
强调的是由内向外,显现出人的思想、精神等或事物的内在意义等。使用范围很广,其主语是表人或事物名词,都常见,尤其在“表人名词+表现+精神”这个框架中更显示出这个词义的主动性。宾语可以是抽象的或具体的(例④)。使用频率很高。能构成许多词语:表现手法,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表现主义,表现派,表现型等。
例:①工作队同志们表现得非常勇敢。(曲波《林海雪原》) ②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③艺术,是用概括、集中的方法去表现生活的。(秦牧《〈醉了的酒神〉和〈睡着的爱神〉》)④中国画平素在表现花鸟虫兽时也常常讲究一点象征。(余秋雨《十万进士》)
体现 tǐxiàn
强调的是由个别显示一般,具有特指意义。使用范围较窄,主语常是表事物的词语,偶尔是表人的词语(例③)。宾语常是一般的、抽象的“性质、精神、原则、意义”等。使用频率较低,没有构词能力。
例:①我想这幅令人喜爱的古老的帛画,它所体现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珍视。(秦牧《一幅古画的风味》)②如果说孔子在教学方法上是体现了民主精神,那么在师生关系上则表现了平等精神。(匡亚明《孔子评传》)③志贺和老舍,体现了日本和中国老一代人的谦虚、恭谨。(刘白羽《樱海情思》)
体现
表现 体现 119.0 102 动词 动词。显现、反映出来。有的情况可以互换:这事情表现/体现了他们的友谊,许多工作都表现/体现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表现 biǎoxiàn
强调的是由内向外,显现出人的思想、精神等或事物的内在意义等。使用范围很广,其主语是表人或事物名词,都常见,尤其在“表人名词+表现+精神”这个框架中更显示出这个词义的主动性。宾语可以是抽象的或具体的(例④)。使用频率很高。能构成许多词语:表现手法,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表现主义,表现派,表现型等。
例:①工作队同志们表现得非常勇敢。(曲波《林海雪原》) ②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③艺术,是用概括、集中的方法去表现生活的。(秦牧《〈醉了的酒神〉和〈睡着的爱神〉》)④中国画平素在表现花鸟虫兽时也常常讲究一点象征。(余秋雨《十万进士》)
体现 tǐxiàn
强调的是由个别显示一般,具有特指意义。使用范围较窄,主语常是表事物的词语,偶尔是表人的词语(例③)。宾语常是一般的、抽象的“性质、精神、原则、意义”等。使用频率较低,没有构词能力。
例:①我想这幅令人喜爱的古老的帛画,它所体现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珍视。(秦牧《一幅古画的风味》)②如果说孔子在教学方法上是体现了民主精神,那么在师生关系上则表现了平等精神。(匡亚明《孔子评传》)③志贺和老舍,体现了日本和中国老一代人的谦虚、恭谨。(刘白羽《樱海情思》)
表扬
表扬 表彰 120.0 102 动词 动词。对好人好事公开赞扬。
表扬 biǎoyánɡ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对象较广,表达方式较多。
例:①进步的应当表扬,落后的应当批判。(老舍《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②教导员同时还用表扬的口气谈到另一个年轻的副指导员。(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③我看,这篇周记文字通顺,只有一个错别字,应该表扬。(张抗抗《登上飞来峰》)
表彰 biǎozhānɡ
多用于书面语,有庄重色彩。对象多是突出的,如杰出的人物,伟大的功绩,壮烈的事迹等。表达方式多是郑重的。常用于上对下。
例:①她帮了海关不少忙,去年为了表彰她,海关发给她二百元奖金呢。(张笑天《黑十字架》)②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评廉”中得到好评的水利局、工商局、公安局等10个单位和14名干部受表彰。(《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表彰
表扬 表彰 120.0 102 动词 动词。对好人好事公开赞扬。
表扬 biǎoyánɡ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对象较广,表达方式较多。
例:①进步的应当表扬,落后的应当批判。(老舍《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②教导员同时还用表扬的口气谈到另一个年轻的副指导员。(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③我看,这篇周记文字通顺,只有一个错别字,应该表扬。(张抗抗《登上飞来峰》)
表彰 biǎozhānɡ
多用于书面语,有庄重色彩。对象多是突出的,如杰出的人物,伟大的功绩,壮烈的事迹等。表达方式多是郑重的。常用于上对下。
例:①她帮了海关不少忙,去年为了表彰她,海关发给她二百元奖金呢。(张笑天《黑十字架》)②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评廉”中得到好评的水利局、工商局、公安局等10个单位和14名干部受表彰。(《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别称
别称 别名 121.0 102 名词 名词。正式名字之外的名字。
别称 biéchēnɡ
常用于事物,如“铁牛是拖拉机的别称,扬子江是长江的别称,诗余是词的别称”。有时用于人,如“泰山是岳父的别称”。
例:①(端午)产生了端阳、重午、天中等别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见闻《中国围棋史话》)③千金虎不是虎,乃乾隆年间药都一写字高手——杨时轮的别称。(杨小凡《药都人物系列》)
别名 biémínɡ
常用于人和事物,如“古人在名、字、号之外还有个别名,‘骄傲’是无知的别名,‘老实’是无用的别名”。
例:①挺岫,曹聚仁的别名。(李伟《曹聚仁的奇特婚恋》)②“大苹果”是纽约市的别名。(姜丰《爱情错觉(三)》)
别名
别称 别名 121.0 102 名词 名词。正式名字之外的名字。
别称 biéchēnɡ
常用于事物,如“铁牛是拖拉机的别称,扬子江是长江的别称,诗余是词的别称”。有时用于人,如“泰山是岳父的别称”。
例:①(端午)产生了端阳、重午、天中等别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见闻《中国围棋史话》)③千金虎不是虎,乃乾隆年间药都一写字高手——杨时轮的别称。(杨小凡《药都人物系列》)
别名 biémínɡ
常用于人和事物,如“古人在名、字、号之外还有个别名,‘骄傲’是无知的别名,‘老实’是无用的别名”。
例:①挺岫,曹聚仁的别名。(李伟《曹聚仁的奇特婚恋》)②“大苹果”是纽约市的别名。(姜丰《爱情错觉(三)》)
别人
别人 旁人 他人 外人 122.0 102 表示某范围以外的人。
别人 bié·ren
代词。着重于“指别”义,多跟自己、我、咱们或某人相对称。
例:①你应当自己有自信,不用担心别人不相信。(沈从文《水云》)②为什么自己不去干,而推给别人呢?(马烽《韩梅》)③我不愿意求别人,该我去。(张承志《黑骏马》)
“别人” biérén 是另一个词,指另外的人,如“怕~看见,家里请~照顾”。“旁人”有时也指“另外的人”。
旁人 pánɡrén
代词。比“别人”所指更不确定,范围更广,意义较虚。
例:①没学问而只求一碗饭吃,我说的是你和我,不管旁人。(老舍《赵子曰》)②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鲁迅《故乡》)③到时却各人把各人的拿走,谁也不会乱动旁人的东西。(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他人 tārén
代词(一说,名词)。别人,书面色彩稍浓,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长他人的锐气,灭自己的威风。(老舍《文博士》) ②人类总有些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鲁迅《坟》)③我以十年之功只当他人一夕之业。(许地山《牛津的书虫》)
外人 wàirén
名词。泛指某一范围(如亲友、家庭、组织、单位、村镇等)以外的人,内外区别意味较明显。常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把他当外人”。
例:①局长的家眷和我的家眷,没有一个外人,决走不了消息。(老舍《残雾》) ②他们整天待在阵地上,见不到一个外人,闷得慌。(叶南《祝你运气好》)③上海人出门只要有人结伴……不大搭理外人。(方方《暗示》)
旁人
别人 旁人 他人 外人 122.0 102 表示某范围以外的人。
别人 bié·ren
代词。着重于“指别”义,多跟自己、我、咱们或某人相对称。
例:①你应当自己有自信,不用担心别人不相信。(沈从文《水云》)②为什么自己不去干,而推给别人呢?(马烽《韩梅》)③我不愿意求别人,该我去。(张承志《黑骏马》)
“别人” biérén 是另一个词,指另外的人,如“怕~看见,家里请~照顾”。“旁人”有时也指“另外的人”。
旁人 pánɡrén
代词。比“别人”所指更不确定,范围更广,意义较虚。
例:①没学问而只求一碗饭吃,我说的是你和我,不管旁人。(老舍《赵子曰》)②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鲁迅《故乡》)③到时却各人把各人的拿走,谁也不会乱动旁人的东西。(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他人 tārén
代词(一说,名词)。别人,书面色彩稍浓,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长他人的锐气,灭自己的威风。(老舍《文博士》) ②人类总有些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鲁迅《坟》)③我以十年之功只当他人一夕之业。(许地山《牛津的书虫》)
外人 wàirén
名词。泛指某一范围(如亲友、家庭、组织、单位、村镇等)以外的人,内外区别意味较明显。常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把他当外人”。
例:①局长的家眷和我的家眷,没有一个外人,决走不了消息。(老舍《残雾》) ②他们整天待在阵地上,见不到一个外人,闷得慌。(叶南《祝你运气好》)③上海人出门只要有人结伴……不大搭理外人。(方方《暗示》)
他人
别人 旁人 他人 外人 122.0 102 表示某范围以外的人。
别人 bié·ren
代词。着重于“指别”义,多跟自己、我、咱们或某人相对称。
例:①你应当自己有自信,不用担心别人不相信。(沈从文《水云》)②为什么自己不去干,而推给别人呢?(马烽《韩梅》)③我不愿意求别人,该我去。(张承志《黑骏马》)
“别人” biérén 是另一个词,指另外的人,如“怕~看见,家里请~照顾”。“旁人”有时也指“另外的人”。
旁人 pánɡrén
代词。比“别人”所指更不确定,范围更广,意义较虚。
例:①没学问而只求一碗饭吃,我说的是你和我,不管旁人。(老舍《赵子曰》)②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鲁迅《故乡》)③到时却各人把各人的拿走,谁也不会乱动旁人的东西。(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他人 tārén
代词(一说,名词)。别人,书面色彩稍浓,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长他人的锐气,灭自己的威风。(老舍《文博士》) ②人类总有些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鲁迅《坟》)③我以十年之功只当他人一夕之业。(许地山《牛津的书虫》)
外人 wàirén
名词。泛指某一范围(如亲友、家庭、组织、单位、村镇等)以外的人,内外区别意味较明显。常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把他当外人”。
例:①局长的家眷和我的家眷,没有一个外人,决走不了消息。(老舍《残雾》) ②他们整天待在阵地上,见不到一个外人,闷得慌。(叶南《祝你运气好》)③上海人出门只要有人结伴……不大搭理外人。(方方《暗示》)
外人
别人 旁人 他人 外人 122.0 102 表示某范围以外的人。
别人 bié·ren
代词。着重于“指别”义,多跟自己、我、咱们或某人相对称。
例:①你应当自己有自信,不用担心别人不相信。(沈从文《水云》)②为什么自己不去干,而推给别人呢?(马烽《韩梅》)③我不愿意求别人,该我去。(张承志《黑骏马》)
“别人” biérén 是另一个词,指另外的人,如“怕~看见,家里请~照顾”。“旁人”有时也指“另外的人”。
旁人 pánɡrén
代词。比“别人”所指更不确定,范围更广,意义较虚。
例:①没学问而只求一碗饭吃,我说的是你和我,不管旁人。(老舍《赵子曰》)②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鲁迅《故乡》)③到时却各人把各人的拿走,谁也不会乱动旁人的东西。(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他人 tārén
代词(一说,名词)。别人,书面色彩稍浓,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长他人的锐气,灭自己的威风。(老舍《文博士》) ②人类总有些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鲁迅《坟》)③我以十年之功只当他人一夕之业。(许地山《牛津的书虫》)
外人 wàirén
名词。泛指某一范围(如亲友、家庭、组织、单位、村镇等)以外的人,内外区别意味较明显。常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把他当外人”。
例:①局长的家眷和我的家眷,没有一个外人,决走不了消息。(老舍《残雾》) ②他们整天待在阵地上,见不到一个外人,闷得慌。(叶南《祝你运气好》)③上海人出门只要有人结伴……不大搭理外人。(方方《暗示》)
别致
别致 雅致 12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与众不同的、新奇的意趣(致:意味,情趣)。都常形容器物、服饰、打扮、外形、风格、建筑、布置、名字、作品等。
别致 biézhì
强调不同于一般。还常形容构造、礼俗、主意等。
例:①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听说这么一种别致的报纸问世,还特意从大西洋彼岸来函索取呢。(萧乾《血红的九月》) ②糖豆与槟榔,都是吾粤的特产,而俱应用于婚事,这种别致的礼俗,可谓无独有偶了。(钟敬文《啖槟榔的风格》)③自以为这主意很别致。(汪曾祺《金冬心》)
雅致 yǎzhì
强调不落俗套,又有美丽典雅的意味。适用于形容服饰、器物、房屋外形。
例:①百林像所有的女孩一样都觉得生活还是当有些浪漫才有意思,总以为古人是最有情调的,风花雪月,品酒吟诗,既风流又雅致。(方方《埋伏》)②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沈从文《水云》)③我记得那些纸鹤有各种美丽的颜色(我想像的色彩),玲珑雅致。(残雪《天堂里的对话》)④封面设计得倒挺雅致。(梁晓声《冉之父》)
雅致
别致 雅致 12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与众不同的、新奇的意趣(致:意味,情趣)。都常形容器物、服饰、打扮、外形、风格、建筑、布置、名字、作品等。
别致 biézhì
强调不同于一般。还常形容构造、礼俗、主意等。
例:①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听说这么一种别致的报纸问世,还特意从大西洋彼岸来函索取呢。(萧乾《血红的九月》) ②糖豆与槟榔,都是吾粤的特产,而俱应用于婚事,这种别致的礼俗,可谓无独有偶了。(钟敬文《啖槟榔的风格》)③自以为这主意很别致。(汪曾祺《金冬心》)
雅致 yǎzhì
强调不落俗套,又有美丽典雅的意味。适用于形容服饰、器物、房屋外形。
例:①百林像所有的女孩一样都觉得生活还是当有些浪漫才有意思,总以为古人是最有情调的,风花雪月,品酒吟诗,既风流又雅致。(方方《埋伏》)②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沈从文《水云》)③我记得那些纸鹤有各种美丽的颜色(我想像的色彩),玲珑雅致。(残雪《天堂里的对话》)④封面设计得倒挺雅致。(梁晓声《冉之父》)
宾 客 124.0 102 名词 名词。客人,跟“主”相对。可以连用成“宾客”。都可以说“贵/,上/,来/”等。
bīn
着重指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人。因此常说“国,外,嘉,相敬如至如归”等。不常单用,多用于跟“主”对举。
例:①她若跟桐芳在一起呢,她便是主,而桐芳是。(老舍《四世同堂》) ②外国人主初次相见,没有请喝茶的习惯。(苏雪林《喝茶》)③而后又各处大欢迎德先生赛先生,两位新红透了。(田仲济《流行病》)
着重指外来的,被邀来的,来访的人等。不强调尊贵、尊敬意。因此常说“队,稀,常,请,会,送,逐令,随主便,不速之,闭门谢”等。常单用。
例:①今儿来了,爹心里高兴,没有打他。(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一见了母亲,或来了,就哇哇地哭起来。(朱自清《儿女》)③他是地主,文博士是。(老舍《文博士》)
还有三义常用:(一)旅客,顾客,如“~流量,~店,~车,~运,~票,乘~,载~,回头~”等,(二)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如“政~,说~,刺~,侠~,香~”等,(三)有礼貌,如“~气,~套,~套话”等。这些跟“宾”的区别较明显。
宾 客 124.0 102 名词 名词。客人,跟“主”相对。可以连用成“宾客”。都可以说“贵/,上/,来/”等。
bīn
着重指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人。因此常说“国,外,嘉,相敬如至如归”等。不常单用,多用于跟“主”对举。
例:①她若跟桐芳在一起呢,她便是主,而桐芳是。(老舍《四世同堂》) ②外国人主初次相见,没有请喝茶的习惯。(苏雪林《喝茶》)③而后又各处大欢迎德先生赛先生,两位新红透了。(田仲济《流行病》)
着重指外来的,被邀来的,来访的人等。不强调尊贵、尊敬意。因此常说“队,稀,常,请,会,送,逐令,随主便,不速之,闭门谢”等。常单用。
例:①今儿来了,爹心里高兴,没有打他。(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一见了母亲,或来了,就哇哇地哭起来。(朱自清《儿女》)③他是地主,文博士是。(老舍《文博士》)
还有三义常用:(一)旅客,顾客,如“~流量,~店,~车,~运,~票,乘~,载~,回头~”等,(二)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如“政~,说~,刺~,侠~,香~”等,(三)有礼貌,如“~气,~套,~套话”等。这些跟“宾”的区别较明显。
濒临
濒临 濒于 125.0 102 动词 动词。临近,接近。后面都能跟上名词及其短语。表示坏的遭遇。
濒临 bīnlín
还有具体义:接邻悬崖、水域(例①)。“濒于”则没有。用于抽象义时,比“濒于”常用。程度重,义为紧紧临靠。可以单独做谓语,如“死亡濒临了”,后面能带“着、了、过”(例④),而“濒于”不能。
例:①两千年前,他们被别的民族赶出了濒临地中海的家园,他们的国家从此便从地球上消失了。(李忠效《我在英国当律师》) ②黑暗压迫着森林里这群濒临绝境的人们。(邓贤《大国之魂》)③人类把许多动植物搞得濒临灭绝后,觉得不好意思才设立的保护区。(李弘《棋盘园主义》) ④他完全明白自己濒临着的是怎样一场灾难。(楚良《抢劫即将发生》)
濒于 bīnyú
程度较轻。后面跟上动词的用法更常见,有时还能跟上形容词(例③)。
例:①章如月尽管濒于绝境,柔弱无依,但她同时又是个忠贞不渝、刚烈无比的女人。(凌非《天囚》) ②果然,这次演习使他后来几次濒于死亡,于是死亡把他搞得筋疲力尽。(张贤亮《绿化树》)③这个使他濒于疲倦,使他对于一切都发生厌倦之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濒于
濒临 濒于 125.0 102 动词 动词。临近,接近。后面都能跟上名词及其短语。表示坏的遭遇。
濒临 bīnlín
还有具体义:接邻悬崖、水域(例①)。“濒于”则没有。用于抽象义时,比“濒于”常用。程度重,义为紧紧临靠。可以单独做谓语,如“死亡濒临了”,后面能带“着、了、过”(例④),而“濒于”不能。
例:①两千年前,他们被别的民族赶出了濒临地中海的家园,他们的国家从此便从地球上消失了。(李忠效《我在英国当律师》) ②黑暗压迫着森林里这群濒临绝境的人们。(邓贤《大国之魂》)③人类把许多动植物搞得濒临灭绝后,觉得不好意思才设立的保护区。(李弘《棋盘园主义》) ④他完全明白自己濒临着的是怎样一场灾难。(楚良《抢劫即将发生》)
濒于 bīnyú
程度较轻。后面跟上动词的用法更常见,有时还能跟上形容词(例③)。
例:①章如月尽管濒于绝境,柔弱无依,但她同时又是个忠贞不渝、刚烈无比的女人。(凌非《天囚》) ②果然,这次演习使他后来几次濒于死亡,于是死亡把他搞得筋疲力尽。(张贤亮《绿化树》)③这个使他濒于疲倦,使他对于一切都发生厌倦之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摈弃
摈弃 屏弃 摒弃 放弃 抛弃 126.0 102 动词 动词。丢掉不要。
摈弃 bìnqì
很坚决地排除、扔掉,词义较重。对象以抽象的事物居多,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等。一般用于书面语。
例:①看到这一切,老头子摈弃了他那迷信的思想,再不幻想什么天雷了。(峻青《黎明的河边》) ②我们应加以鉴别,摈弃其谬误,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丰富自己的研究。(《人民日报》1998年4月18日)
屏弃 bǐnɡqì
强调拒之于外,由隔绝而排除。词义比“摈弃”轻。不如“摒弃”常用,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常是感情、思绪、念头、看法、心理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她在悲痛欲绝中摒弃了自己的自尊,也屏弃了自己的屈辱。(谭力《夏季欲望》)②军人有义务屏弃普通人的政治狂热。(张文苑等《史迪威》)
摒弃 bìnɡqì
义同“屏弃”,比“屏弃”常用,使用范围广,对象除了感情、念头、看法、心理之外,还常是成规、世俗、习气、前嫌、偏向、礼仪、理性、内容、做法、方法、生活以及人等。
例:①她的方式就是在她的小天地里摒弃一切世俗。(残雪《灵魂的城堡》)②劝老师摒弃前嫌,与璇子重修旧好。(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这里的女人……害怕红颜退尽、世界将她们摒弃。(陈染《私人生活》)
放弃 fànɡqì
不要,不再保留。对象常是抽象事物(如主张、权利、机会等)和具体事物(如阵地、财产等)。
例:①他在胃病的折磨中始终没有放弃工作。(巴金《寄朝鲜某地》) ②无论如何我们要固守阵地,不能因炮火厉害就把阵地放弃。(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抛弃 pāoqì
坚决扔掉。词义较“摈弃”轻。对象除抽象的事物外,还常是具体事物和人。
例:①他抛弃了旧社会给他的一切顾虑、担忧,从那以后他才毅然决然地站了起来。(刘白羽《火光在前》)②君主坚持错误,臣子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匡亚明《孔子评传》)
屏弃
摈弃 屏弃 摒弃 放弃 抛弃 126.0 102 动词 动词。丢掉不要。
摈弃 bìnqì
很坚决地排除、扔掉,词义较重。对象以抽象的事物居多,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等。一般用于书面语。
例:①看到这一切,老头子摈弃了他那迷信的思想,再不幻想什么天雷了。(峻青《黎明的河边》) ②我们应加以鉴别,摈弃其谬误,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丰富自己的研究。(《人民日报》1998年4月18日)
屏弃 bǐnɡqì
强调拒之于外,由隔绝而排除。词义比“摈弃”轻。不如“摒弃”常用,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常是感情、思绪、念头、看法、心理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她在悲痛欲绝中摒弃了自己的自尊,也屏弃了自己的屈辱。(谭力《夏季欲望》)②军人有义务屏弃普通人的政治狂热。(张文苑等《史迪威》)
摒弃 bìnɡqì
义同“屏弃”,比“屏弃”常用,使用范围广,对象除了感情、念头、看法、心理之外,还常是成规、世俗、习气、前嫌、偏向、礼仪、理性、内容、做法、方法、生活以及人等。
例:①她的方式就是在她的小天地里摒弃一切世俗。(残雪《灵魂的城堡》)②劝老师摒弃前嫌,与璇子重修旧好。(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这里的女人……害怕红颜退尽、世界将她们摒弃。(陈染《私人生活》)
放弃 fànɡqì
不要,不再保留。对象常是抽象事物(如主张、权利、机会等)和具体事物(如阵地、财产等)。
例:①他在胃病的折磨中始终没有放弃工作。(巴金《寄朝鲜某地》) ②无论如何我们要固守阵地,不能因炮火厉害就把阵地放弃。(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抛弃 pāoqì
坚决扔掉。词义较“摈弃”轻。对象除抽象的事物外,还常是具体事物和人。
例:①他抛弃了旧社会给他的一切顾虑、担忧,从那以后他才毅然决然地站了起来。(刘白羽《火光在前》)②君主坚持错误,臣子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匡亚明《孔子评传》)
摒弃
摈弃 屏弃 摒弃 放弃 抛弃 126.0 102 动词 动词。丢掉不要。
摈弃 bìnqì
很坚决地排除、扔掉,词义较重。对象以抽象的事物居多,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等。一般用于书面语。
例:①看到这一切,老头子摈弃了他那迷信的思想,再不幻想什么天雷了。(峻青《黎明的河边》) ②我们应加以鉴别,摈弃其谬误,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丰富自己的研究。(《人民日报》1998年4月18日)
屏弃 bǐnɡqì
强调拒之于外,由隔绝而排除。词义比“摈弃”轻。不如“摒弃”常用,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常是感情、思绪、念头、看法、心理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她在悲痛欲绝中摒弃了自己的自尊,也屏弃了自己的屈辱。(谭力《夏季欲望》)②军人有义务屏弃普通人的政治狂热。(张文苑等《史迪威》)
摒弃 bìnɡqì
义同“屏弃”,比“屏弃”常用,使用范围广,对象除了感情、念头、看法、心理之外,还常是成规、世俗、习气、前嫌、偏向、礼仪、理性、内容、做法、方法、生活以及人等。
例:①她的方式就是在她的小天地里摒弃一切世俗。(残雪《灵魂的城堡》)②劝老师摒弃前嫌,与璇子重修旧好。(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这里的女人……害怕红颜退尽、世界将她们摒弃。(陈染《私人生活》)
放弃 fànɡqì
不要,不再保留。对象常是抽象事物(如主张、权利、机会等)和具体事物(如阵地、财产等)。
例:①他在胃病的折磨中始终没有放弃工作。(巴金《寄朝鲜某地》) ②无论如何我们要固守阵地,不能因炮火厉害就把阵地放弃。(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抛弃 pāoqì
坚决扔掉。词义较“摈弃”轻。对象除抽象的事物外,还常是具体事物和人。
例:①他抛弃了旧社会给他的一切顾虑、担忧,从那以后他才毅然决然地站了起来。(刘白羽《火光在前》)②君主坚持错误,臣子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匡亚明《孔子评传》)
放弃
摈弃 屏弃 摒弃 放弃 抛弃 126.0 102 动词 动词。丢掉不要。
摈弃 bìnqì
很坚决地排除、扔掉,词义较重。对象以抽象的事物居多,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等。一般用于书面语。
例:①看到这一切,老头子摈弃了他那迷信的思想,再不幻想什么天雷了。(峻青《黎明的河边》) ②我们应加以鉴别,摈弃其谬误,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丰富自己的研究。(《人民日报》1998年4月18日)
屏弃 bǐnɡqì
强调拒之于外,由隔绝而排除。词义比“摈弃”轻。不如“摒弃”常用,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常是感情、思绪、念头、看法、心理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她在悲痛欲绝中摒弃了自己的自尊,也屏弃了自己的屈辱。(谭力《夏季欲望》)②军人有义务屏弃普通人的政治狂热。(张文苑等《史迪威》)
摒弃 bìnɡqì
义同“屏弃”,比“屏弃”常用,使用范围广,对象除了感情、念头、看法、心理之外,还常是成规、世俗、习气、前嫌、偏向、礼仪、理性、内容、做法、方法、生活以及人等。
例:①她的方式就是在她的小天地里摒弃一切世俗。(残雪《灵魂的城堡》)②劝老师摒弃前嫌,与璇子重修旧好。(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这里的女人……害怕红颜退尽、世界将她们摒弃。(陈染《私人生活》)
放弃 fànɡqì
不要,不再保留。对象常是抽象事物(如主张、权利、机会等)和具体事物(如阵地、财产等)。
例:①他在胃病的折磨中始终没有放弃工作。(巴金《寄朝鲜某地》) ②无论如何我们要固守阵地,不能因炮火厉害就把阵地放弃。(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抛弃 pāoqì
坚决扔掉。词义较“摈弃”轻。对象除抽象的事物外,还常是具体事物和人。
例:①他抛弃了旧社会给他的一切顾虑、担忧,从那以后他才毅然决然地站了起来。(刘白羽《火光在前》)②君主坚持错误,臣子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匡亚明《孔子评传》)
抛弃
摈弃 屏弃 摒弃 放弃 抛弃 126.0 102 动词 动词。丢掉不要。
摈弃 bìnqì
很坚决地排除、扔掉,词义较重。对象以抽象的事物居多,如思想、观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等。一般用于书面语。
例:①看到这一切,老头子摈弃了他那迷信的思想,再不幻想什么天雷了。(峻青《黎明的河边》) ②我们应加以鉴别,摈弃其谬误,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丰富自己的研究。(《人民日报》1998年4月18日)
屏弃 bǐnɡqì
强调拒之于外,由隔绝而排除。词义比“摈弃”轻。不如“摒弃”常用,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常是感情、思绪、念头、看法、心理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她在悲痛欲绝中摒弃了自己的自尊,也屏弃了自己的屈辱。(谭力《夏季欲望》)②军人有义务屏弃普通人的政治狂热。(张文苑等《史迪威》)
摒弃 bìnɡqì
义同“屏弃”,比“屏弃”常用,使用范围广,对象除了感情、念头、看法、心理之外,还常是成规、世俗、习气、前嫌、偏向、礼仪、理性、内容、做法、方法、生活以及人等。
例:①她的方式就是在她的小天地里摒弃一切世俗。(残雪《灵魂的城堡》)②劝老师摒弃前嫌,与璇子重修旧好。(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这里的女人……害怕红颜退尽、世界将她们摒弃。(陈染《私人生活》)
放弃 fànɡqì
不要,不再保留。对象常是抽象事物(如主张、权利、机会等)和具体事物(如阵地、财产等)。
例:①他在胃病的折磨中始终没有放弃工作。(巴金《寄朝鲜某地》) ②无论如何我们要固守阵地,不能因炮火厉害就把阵地放弃。(巴金《魏连长和他的连队》)
抛弃 pāoqì
坚决扔掉。词义较“摈弃”轻。对象除抽象的事物外,还常是具体事物和人。
例:①他抛弃了旧社会给他的一切顾虑、担忧,从那以后他才毅然决然地站了起来。(刘白羽《火光在前》)②君主坚持错误,臣子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匡亚明《孔子评传》)
兵 士兵 战士 127.0 102 名词 名词。军队中的最基层成员。
bīnɡ
可以泛指军队,军人(包括军官在内),如说“工农”,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不单用。单用时多指“士兵”,跟“官”相对,一般不带什么色彩。可用于褒、贬,敌、我,如“精,逃,残败将,虾蟹将”等。
例:①作为一个副连长,你把战士当作自己亲兄弟一般看待。再没有人比你更爱了。(巴金《向朝鲜战地的朋友们告别》)②如果说,官长和当的都应该平等的话,那么,在这里便算是最平等的时候。(叶紫《行军散记》)③城里的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老舍《茶馆》)
士兵 shìbīnɡ
包括兵和军士(在尉官和兵之间的军人),或泛指除军官以外的军人。没有褒贬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快要冲到城头的士兵不知所措,扑通扑通的往下掉。(冯向光《三晋春秋》) ②居然没有一个士兵觉察到从他们监视方向背面来的人,脚步声被枪枝的孛孛抖动声融盖了。(廉声《月色狰狞》) ③一副电子国际象棋盘,国王与王后委委屈屈地和士兵纠缠在一起。(田晓菲《哈得逊河上的落日》)
战士 zhànshì
常指士兵,带尊敬或自豪色彩。还常用于泛指意义: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人,在正义事业或战线上战斗的人,如“钢铁战士,白衣战士”,而“兵”等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他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老舍《西望长安》) ②他帮助过多少处境困难的青年,援救过多少关在囹圄中的战士。(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 ③我曾经是人类解放战争中的一员战士。(叶灵凤《海涅画像的故事》)
士兵
兵 士兵 战士 127.0 102 名词 名词。军队中的最基层成员。
bīnɡ
可以泛指军队,军人(包括军官在内),如说“工农”,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不单用。单用时多指“士兵”,跟“官”相对,一般不带什么色彩。可用于褒、贬,敌、我,如“精,逃,残败将,虾蟹将”等。
例:①作为一个副连长,你把战士当作自己亲兄弟一般看待。再没有人比你更爱了。(巴金《向朝鲜战地的朋友们告别》)②如果说,官长和当的都应该平等的话,那么,在这里便算是最平等的时候。(叶紫《行军散记》)③城里的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老舍《茶馆》)
士兵 shìbīnɡ
包括兵和军士(在尉官和兵之间的军人),或泛指除军官以外的军人。没有褒贬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快要冲到城头的士兵不知所措,扑通扑通的往下掉。(冯向光《三晋春秋》) ②居然没有一个士兵觉察到从他们监视方向背面来的人,脚步声被枪枝的孛孛抖动声融盖了。(廉声《月色狰狞》) ③一副电子国际象棋盘,国王与王后委委屈屈地和士兵纠缠在一起。(田晓菲《哈得逊河上的落日》)
战士 zhànshì
常指士兵,带尊敬或自豪色彩。还常用于泛指意义: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人,在正义事业或战线上战斗的人,如“钢铁战士,白衣战士”,而“兵”等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他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老舍《西望长安》) ②他帮助过多少处境困难的青年,援救过多少关在囹圄中的战士。(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 ③我曾经是人类解放战争中的一员战士。(叶灵凤《海涅画像的故事》)
战士
兵 士兵 战士 127.0 102 名词 名词。军队中的最基层成员。
bīnɡ
可以泛指军队,军人(包括军官在内),如说“工农”,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不单用。单用时多指“士兵”,跟“官”相对,一般不带什么色彩。可用于褒、贬,敌、我,如“精,逃,残败将,虾蟹将”等。
例:①作为一个副连长,你把战士当作自己亲兄弟一般看待。再没有人比你更爱了。(巴金《向朝鲜战地的朋友们告别》)②如果说,官长和当的都应该平等的话,那么,在这里便算是最平等的时候。(叶紫《行军散记》)③城里的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老舍《茶馆》)
士兵 shìbīnɡ
包括兵和军士(在尉官和兵之间的军人),或泛指除军官以外的军人。没有褒贬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快要冲到城头的士兵不知所措,扑通扑通的往下掉。(冯向光《三晋春秋》) ②居然没有一个士兵觉察到从他们监视方向背面来的人,脚步声被枪枝的孛孛抖动声融盖了。(廉声《月色狰狞》) ③一副电子国际象棋盘,国王与王后委委屈屈地和士兵纠缠在一起。(田晓菲《哈得逊河上的落日》)
战士 zhànshì
常指士兵,带尊敬或自豪色彩。还常用于泛指意义: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人,在正义事业或战线上战斗的人,如“钢铁战士,白衣战士”,而“兵”等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他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老舍《西望长安》) ②他帮助过多少处境困难的青年,援救过多少关在囹圄中的战士。(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 ③我曾经是人类解放战争中的一员战士。(叶灵凤《海涅画像的故事》)
秉性
秉性 禀性 128.0 102 名词 名词。性格。常能换用:秉性/禀性纯朴,秉性/禀性难移,脾气秉性/禀性
秉性 bǐnɡxìnɡ
这里的“秉”通“禀”,用的是通假义。“秉性”到元代和明清才见于通俗文学作品之中。偶尔也写成“秉性难移”,“脾气秉性”等。一直泛指性格。在《红楼梦》中两个词是混用的。现在比“禀性”更常用。
例:①论年纪、经历和秉性,他俩都差不多。(老舍《四世同堂》)②少爷呀少爷,您算是江山好改秉性难移了。(邓友梅《那五》)③这一代秉性正直而又有抱负的老知识分子,跨越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品尝过甜酸苦辣的世味。(柯灵《庄严的完成》)
禀性 bǐnɡxìnɡ
“禀”是禀承、承受,“天禀”就是天资,禀性本指天性、本性,后来也泛指性格。常说“禀性难移,脾气禀性禀性慈祥,禀性善良,禀性温和,禀性纯厚,禀性恬淡,禀性愚蒙”等。“禀性”从汉代开始一直是古代正统书面语言中的常用词,现代反倒不如“秉性”常用了。在十多亿字的语料库中“禀性”只用52次,而“秉性”却用107次。
例:①人的禀性难移,这孩子也不知迷了哪一窍,一辈子也算完了。(梁斌《红旗谱》)②您还不了解她的脾气禀性吗?(陈建功等《皇城根》)③邢夫人不消说是个“禀性愚犟”、惯弄“左性”的贵妇。(刘心武《话说赵姨娘》)
禀性
秉性 禀性 128.0 102 名词 名词。性格。常能换用:秉性/禀性纯朴,秉性/禀性难移,脾气秉性/禀性
秉性 bǐnɡxìnɡ
这里的“秉”通“禀”,用的是通假义。“秉性”到元代和明清才见于通俗文学作品之中。偶尔也写成“秉性难移”,“脾气秉性”等。一直泛指性格。在《红楼梦》中两个词是混用的。现在比“禀性”更常用。
例:①论年纪、经历和秉性,他俩都差不多。(老舍《四世同堂》)②少爷呀少爷,您算是江山好改秉性难移了。(邓友梅《那五》)③这一代秉性正直而又有抱负的老知识分子,跨越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品尝过甜酸苦辣的世味。(柯灵《庄严的完成》)
禀性 bǐnɡxìnɡ
“禀”是禀承、承受,“天禀”就是天资,禀性本指天性、本性,后来也泛指性格。常说“禀性难移,脾气禀性禀性慈祥,禀性善良,禀性温和,禀性纯厚,禀性恬淡,禀性愚蒙”等。“禀性”从汉代开始一直是古代正统书面语言中的常用词,现代反倒不如“秉性”常用了。在十多亿字的语料库中“禀性”只用52次,而“秉性”却用107次。
例:①人的禀性难移,这孩子也不知迷了哪一窍,一辈子也算完了。(梁斌《红旗谱》)②您还不了解她的脾气禀性吗?(陈建功等《皇城根》)③邢夫人不消说是个“禀性愚犟”、惯弄“左性”的贵妇。(刘心武《话说赵姨娘》)
病人
病人 患者 129.0 102 名词 名词。生病的人,受伤的人,接受治疗的人。都可以说“结核病病人/患者,急诊病人/患者,住院病人/患者,照料病人/患者,保护病人/患者隐私”。
病人 bìnɡrén
词义范围广,泛指生病的人、受伤的人、受治疗的人。可以用于一般场合、口语(例①,只指生病的人),也可以用于正式场合、书面语。有时带令人忌讳的色彩。
例:①她不但有了年纪,她并且是个病人。(徐志摩《“浓得化不开”之二》)②最后被医务人员认定他们的接触不利于病人康复,便劝说爷爷含泪退去。(王蒙《坚硬的稀粥》)③医生愤怒地说道:“那你就不该折磨我的病人!”(张成功《刑警本色》)
患者 huànzhě
多指患某种疾病的人,也可以指受伤的人、受治疗的人。多用于正式场合、书面语。不带令人忌讳的色彩。
例:①自五十年代末他就不轻易直接给患者治牙了,而是悉心地培养徒弟。(刘心武《七舅舅》)②这一来周璇又要坚持每天拍夜戏,甚而通宵达旦,完全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对一个神经衰弱的患者来说,等于是雪上加霜。(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是不是我的患者,我都有记忆。(佐野洋《仁义陷阱》)
患者
病人 患者 129.0 102 名词 名词。生病的人,受伤的人,接受治疗的人。都可以说“结核病病人/患者,急诊病人/患者,住院病人/患者,照料病人/患者,保护病人/患者隐私”。
病人 bìnɡrén
词义范围广,泛指生病的人、受伤的人、受治疗的人。可以用于一般场合、口语(例①,只指生病的人),也可以用于正式场合、书面语。有时带令人忌讳的色彩。
例:①她不但有了年纪,她并且是个病人。(徐志摩《“浓得化不开”之二》)②最后被医务人员认定他们的接触不利于病人康复,便劝说爷爷含泪退去。(王蒙《坚硬的稀粥》)③医生愤怒地说道:“那你就不该折磨我的病人!”(张成功《刑警本色》)
患者 huànzhě
多指患某种疾病的人,也可以指受伤的人、受治疗的人。多用于正式场合、书面语。不带令人忌讳的色彩。
例:①自五十年代末他就不轻易直接给患者治牙了,而是悉心地培养徒弟。(刘心武《七舅舅》)②这一来周璇又要坚持每天拍夜戏,甚而通宵达旦,完全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对一个神经衰弱的患者来说,等于是雪上加霜。(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是不是我的患者,我都有记忆。(佐野洋《仁义陷阱》)
剥削
剥削 盘剥 130.0 102 动词 动词。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
剥削 bōxuē
程度比“盘剥”轻。对象可以是人、物、劳动等。
例:①直到五二年这学校被政府接管,外国神甫卷起铺盖滚了蛋,他才算过上了不受剥削、压迫的生活。(刘心武《如意》)②由剥削或依赖得来的钱财是一种耻辱。(张贤亮《灵与肉》)③搭伙的人越少,每个人被炊事员剥削的量就越大。(张贤亮《绿化树》)④大家又批评加丽亚的感情趣味,说她是在感情上剥削人!(邓友梅《在悬崖上》)
盘剥 pánbō
程度比“剥削”重,是反复剥削,多指利上加利地剥削。①你们用重利高利盘剥小民,霸占民田,逼死人命。(姚雪垠《李自成》)②他们放款来重利盘剥。(巴金《利娜·第十封信》)③沿途层层收费关卡,虽说费用由客人自掏,可肖济东觉得心情压抑,即令未掏一分钱,依然有被人盘剥之感。(方方《定数》)
盘剥
剥削 盘剥 130.0 102 动词 动词。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
剥削 bōxuē
程度比“盘剥”轻。对象可以是人、物、劳动等。
例:①直到五二年这学校被政府接管,外国神甫卷起铺盖滚了蛋,他才算过上了不受剥削、压迫的生活。(刘心武《如意》)②由剥削或依赖得来的钱财是一种耻辱。(张贤亮《灵与肉》)③搭伙的人越少,每个人被炊事员剥削的量就越大。(张贤亮《绿化树》)④大家又批评加丽亚的感情趣味,说她是在感情上剥削人!(邓友梅《在悬崖上》)
盘剥 pánbō
程度比“剥削”重,是反复剥削,多指利上加利地剥削。①你们用重利高利盘剥小民,霸占民田,逼死人命。(姚雪垠《李自成》)②他们放款来重利盘剥。(巴金《利娜·第十封信》)③沿途层层收费关卡,虽说费用由客人自掏,可肖济东觉得心情压抑,即令未掏一分钱,依然有被人盘剥之感。(方方《定数》)
盘剥 榨取 947.0 102 动词 动词。过分地剥削。
盘剥 pánbō
强调利上加利地剥削。常跟“佃户、农民、百姓、借贷者”等搭配。
例:①经过层层盘剥,舞女的实际收入已是微乎其微。(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②当年,那是一个赤贫的地方,人民不堪重利盘剥,背井离乡,哼出了这几句浸满泪水和乡愁的民歌。(叶永烈《思乡曲》)
榨取 zhàqǔ
本义是压榨并取得物体的汁、油等,比喻极度地剥削,甚至搜刮光。具有形象色彩。常跟“血汗、民脂民膏、钱财”等搭配。
例:①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即使他已经榨取了别人很多的膏血,他还想要更多一些。(秦牧《亲爱的妈妈》) ②他不问他给了别人多少,但是他要在别人身上尽量榨取。(梁实秋《男人》) ③他要再想从阮玲玉身上榨取钱财只能是痴心妄想了。(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驳斥
驳斥 反驳 批驳 131.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批评、斥责并否定别人的意见、观点、主张等。
驳斥 bóchì
强调斥责,用严厉的言语、态度指出其错误。所驳斥的还常是谎言、谬论、谰言、奇谈怪论、错误言论等。
例:①我回去一定要写文章,驳斥那种诬蔑中国毁坏了教育的谰言!(刘心武《如意》)②他们生活中的常识驳斥了祥瑞、灾异等天人感应的谬说。(匡亚明《孔子评传》)③奇怪的是,老妈竟然没有对妹妹的错误说法加以驳斥。(荆歌《革命家庭》)
反驳 fǎnbó
强调说出对立、相反的理由来反对。所反驳的还常是别人的污蔑、诬陷、造谣、诽谤等。用于一般或重要场合,而“驳斥、批驳”多用于重要场合。
例:①所有这六篇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通过逻辑方式,树立墨家的观点,反驳名家的辩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王充却反驳这种说法,他是不相信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的。(李敖《中国命研究》)③陶阿毛心中暗暗钦佩汤阿英的谈吐,简单两句就把他的话反驳回去。(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批驳 pībó
强调批评、批判,常用分析、说理的方式。所批驳的还常是错误的、反动的或荒谬的学说、思想、理论等。
例:①这些铁一般的证据,揭露、证实了褚民谊出卖国家的罪行,批驳了他的狡辩与抵赖。(化夷《巨奸之死》)②任何独霸学术领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包括我老黄的思想也可以批驳。(罗伟章《妻子与情人》)③这是正确反映了客观情况的真理的声音,而真理又怎能随便批判,又怎能批驳得倒呢?(方之《阁楼上》)
反驳
驳斥 反驳 批驳 131.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批评、斥责并否定别人的意见、观点、主张等。
驳斥 bóchì
强调斥责,用严厉的言语、态度指出其错误。所驳斥的还常是谎言、谬论、谰言、奇谈怪论、错误言论等。
例:①我回去一定要写文章,驳斥那种诬蔑中国毁坏了教育的谰言!(刘心武《如意》)②他们生活中的常识驳斥了祥瑞、灾异等天人感应的谬说。(匡亚明《孔子评传》)③奇怪的是,老妈竟然没有对妹妹的错误说法加以驳斥。(荆歌《革命家庭》)
反驳 fǎnbó
强调说出对立、相反的理由来反对。所反驳的还常是别人的污蔑、诬陷、造谣、诽谤等。用于一般或重要场合,而“驳斥、批驳”多用于重要场合。
例:①所有这六篇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通过逻辑方式,树立墨家的观点,反驳名家的辩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王充却反驳这种说法,他是不相信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的。(李敖《中国命研究》)③陶阿毛心中暗暗钦佩汤阿英的谈吐,简单两句就把他的话反驳回去。(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批驳 pībó
强调批评、批判,常用分析、说理的方式。所批驳的还常是错误的、反动的或荒谬的学说、思想、理论等。
例:①这些铁一般的证据,揭露、证实了褚民谊出卖国家的罪行,批驳了他的狡辩与抵赖。(化夷《巨奸之死》)②任何独霸学术领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包括我老黄的思想也可以批驳。(罗伟章《妻子与情人》)③这是正确反映了客观情况的真理的声音,而真理又怎能随便批判,又怎能批驳得倒呢?(方之《阁楼上》)
批驳
驳斥 反驳 批驳 131.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批评、斥责并否定别人的意见、观点、主张等。
驳斥 bóchì
强调斥责,用严厉的言语、态度指出其错误。所驳斥的还常是谎言、谬论、谰言、奇谈怪论、错误言论等。
例:①我回去一定要写文章,驳斥那种诬蔑中国毁坏了教育的谰言!(刘心武《如意》)②他们生活中的常识驳斥了祥瑞、灾异等天人感应的谬说。(匡亚明《孔子评传》)③奇怪的是,老妈竟然没有对妹妹的错误说法加以驳斥。(荆歌《革命家庭》)
反驳 fǎnbó
强调说出对立、相反的理由来反对。所反驳的还常是别人的污蔑、诬陷、造谣、诽谤等。用于一般或重要场合,而“驳斥、批驳”多用于重要场合。
例:①所有这六篇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通过逻辑方式,树立墨家的观点,反驳名家的辩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王充却反驳这种说法,他是不相信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的。(李敖《中国命研究》)③陶阿毛心中暗暗钦佩汤阿英的谈吐,简单两句就把他的话反驳回去。(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批驳 pībó
强调批评、批判,常用分析、说理的方式。所批驳的还常是错误的、反动的或荒谬的学说、思想、理论等。
例:①这些铁一般的证据,揭露、证实了褚民谊出卖国家的罪行,批驳了他的狡辩与抵赖。(化夷《巨奸之死》)②任何独霸学术领域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包括我老黄的思想也可以批驳。(罗伟章《妻子与情人》)③这是正确反映了客观情况的真理的声音,而真理又怎能随便批判,又怎能批驳得倒呢?(方之《阁楼上》)
博得
博得 赢得 132.0 102 动词 动词。取得;得到。所带的宾语不仅都可以是“好感、同情”,还都可以是“时间、机会、称号、赞誉、评价、信任、支持、欢喜、尊敬、欢心、群众”等。
博得 bódé
所带的宾语以评价性的词语居多,以褒义的居多,以众人的居多;中性的、贬义的(如痛骂等)、个人的较少。不能带“赢得”的b类宾语(见“赢得”条)。
例:①这部影片上映,引起了影坛内外的巨大反响,博得了舆论界的广泛好评。(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钢铁之国的白马王子,不难博得一位温良贤慧的灰姑娘的仰慕。(理由《九死一生》)③优美的舞姿博得数千名观众的阵阵掌声。(《人民日报》1998年4月2日)
赢得 yínɡdé
有一个较突出的词义特征:胜利而得。因此它能带下列两类宾语:a)“和平、胜利、战功、友谊、奖金、金钱、优势、解放”;b)“战争、考试、比赛、爱情”。
例:①玲玲已经赢得了这场考试。(汪浙成等《苦夏》)②他这番慷慨激昂的议论……确实赢得了几下掌声。(茅盾《锻炼》)③公正执法赢得市民的信任。(《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赢得
博得 赢得 132.0 102 动词 动词。取得;得到。所带的宾语不仅都可以是“好感、同情”,还都可以是“时间、机会、称号、赞誉、评价、信任、支持、欢喜、尊敬、欢心、群众”等。
博得 bódé
所带的宾语以评价性的词语居多,以褒义的居多,以众人的居多;中性的、贬义的(如痛骂等)、个人的较少。不能带“赢得”的b类宾语(见“赢得”条)。
例:①这部影片上映,引起了影坛内外的巨大反响,博得了舆论界的广泛好评。(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钢铁之国的白马王子,不难博得一位温良贤慧的灰姑娘的仰慕。(理由《九死一生》)③优美的舞姿博得数千名观众的阵阵掌声。(《人民日报》1998年4月2日)
赢得 yínɡdé
有一个较突出的词义特征:胜利而得。因此它能带下列两类宾语:a)“和平、胜利、战功、友谊、奖金、金钱、优势、解放”;b)“战争、考试、比赛、爱情”。
例:①玲玲已经赢得了这场考试。(汪浙成等《苦夏》)②他这番慷慨激昂的议论……确实赢得了几下掌声。(茅盾《锻炼》)③公正执法赢得市民的信任。(《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搏斗
搏斗 格斗 角斗 133.0 102 动词 动词。双方激烈对打。
搏斗 bódòu
方式是赤手空拳或手执武器,有时引申泛指激烈地斗争。程度较重,常是你死我活地拼命。可以用于人、事物、动物。
例:①两年以来,中华民族正倾全力以与敌人搏斗,求生存者,对牺牲决不会吝惜。(柯灵《我要控诉》)②小分队无时无刻不在和风雪搏斗。(曲波《林海雪原》)③太阳和雨云在搏斗,时明时灭。(唐弢《三人行》)④讲的是兔子的父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小兔子,和狼勇敢搏斗,最后被狼咬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格斗 ɡédòu
方式多是徒手,有时用武器。程度较轻。多用于人,偶尔用于政治、事物(例③)。
例:①我在部队呆过,擒拿格斗都行,把抓人的事交给我吧。(方方《埋伏》)②五六个仆人手持刀枪棍棒与土匪格斗。(郭宝昌《大宅门》)③这是对于空虚的一种绝望的格斗。(路翎《爱民大会》)
角斗 juédòu
方式多是徒手对打比赛,有时是用武器。多用于体育,有时用于政治、动物。常说“角斗场,角斗士”等。
例:①由二十八根螺旋形大理石雕塑构成的壮丽圆柱矗立的广场,使我想起《斯巴达克思》斗牛士角斗和奴隶起义的地方。(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②在明朝的政治斗争中,南京各官往往结成势力,与北京方面相角斗。(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公鹿的角斗声仿佛众神的舞步,时而稍停时而爆发。(史铁生《务虚笔记》)
格斗
搏斗 格斗 角斗 133.0 102 动词 动词。双方激烈对打。
搏斗 bódòu
方式是赤手空拳或手执武器,有时引申泛指激烈地斗争。程度较重,常是你死我活地拼命。可以用于人、事物、动物。
例:①两年以来,中华民族正倾全力以与敌人搏斗,求生存者,对牺牲决不会吝惜。(柯灵《我要控诉》)②小分队无时无刻不在和风雪搏斗。(曲波《林海雪原》)③太阳和雨云在搏斗,时明时灭。(唐弢《三人行》)④讲的是兔子的父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小兔子,和狼勇敢搏斗,最后被狼咬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格斗 ɡédòu
方式多是徒手,有时用武器。程度较轻。多用于人,偶尔用于政治、事物(例③)。
例:①我在部队呆过,擒拿格斗都行,把抓人的事交给我吧。(方方《埋伏》)②五六个仆人手持刀枪棍棒与土匪格斗。(郭宝昌《大宅门》)③这是对于空虚的一种绝望的格斗。(路翎《爱民大会》)
角斗 juédòu
方式多是徒手对打比赛,有时是用武器。多用于体育,有时用于政治、动物。常说“角斗场,角斗士”等。
例:①由二十八根螺旋形大理石雕塑构成的壮丽圆柱矗立的广场,使我想起《斯巴达克思》斗牛士角斗和奴隶起义的地方。(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②在明朝的政治斗争中,南京各官往往结成势力,与北京方面相角斗。(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公鹿的角斗声仿佛众神的舞步,时而稍停时而爆发。(史铁生《务虚笔记》)
角斗
搏斗 格斗 角斗 133.0 102 动词 动词。双方激烈对打。
搏斗 bódòu
方式是赤手空拳或手执武器,有时引申泛指激烈地斗争。程度较重,常是你死我活地拼命。可以用于人、事物、动物。
例:①两年以来,中华民族正倾全力以与敌人搏斗,求生存者,对牺牲决不会吝惜。(柯灵《我要控诉》)②小分队无时无刻不在和风雪搏斗。(曲波《林海雪原》)③太阳和雨云在搏斗,时明时灭。(唐弢《三人行》)④讲的是兔子的父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小兔子,和狼勇敢搏斗,最后被狼咬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格斗 ɡédòu
方式多是徒手,有时用武器。程度较轻。多用于人,偶尔用于政治、事物(例③)。
例:①我在部队呆过,擒拿格斗都行,把抓人的事交给我吧。(方方《埋伏》)②五六个仆人手持刀枪棍棒与土匪格斗。(郭宝昌《大宅门》)③这是对于空虚的一种绝望的格斗。(路翎《爱民大会》)
角斗 juédòu
方式多是徒手对打比赛,有时是用武器。多用于体育,有时用于政治、动物。常说“角斗场,角斗士”等。
例:①由二十八根螺旋形大理石雕塑构成的壮丽圆柱矗立的广场,使我想起《斯巴达克思》斗牛士角斗和奴隶起义的地方。(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②在明朝的政治斗争中,南京各官往往结成势力,与北京方面相角斗。(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公鹿的角斗声仿佛众神的舞步,时而稍停时而爆发。(史铁生《务虚笔记》)
薄弱
薄弱 脆弱 软弱 13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经不起挫折,不坚强。
薄弱 bóruò
强调实力不雄厚,容易动摇、摧毁。常用于力量、势力、能力、工作、防守、武装、基础、底子、部门、环节、意志、观念、责任心等。
例:①甘肃地处大西北,基础薄弱,经济落后。(黄传会《托起明天的太阳》)②环保设备管理仍然是企业设备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③民族国家观念如此薄弱,儒家的社会道德上,原有最根本的弱点保留着。(曹聚仁《从陶潜到蔡邕》)
脆弱 cuìruò
强调不结实,受不了外力作用。多用于人及其身体、精神、情感、意志、性格等,有时指生物、物体(例③)。
例:①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杨绛《干校六记》)②活得这样强的,却死得这样早,钢铁的意志竟无补于生命的脆弱!(柯灵《伟大的寂寞》)③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孙犁《采蒲台的苇》)
软弱 ruǎnruò
强调缺乏力量,难以自立,易受外力左右。常用于人及其身体、精神、性格、态度、想法以及政治、组织、集团、动物、地质等。
例:①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我忘记了自己的软弱。(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②目前政府求和决非软弱,而是基于解民于倒悬之愿望。(罗广斌等《红岩》)③石蝇体弱……口器咀嚼式,较软弱。(《中国大百科全书·E303翅目》)④软弱岩层不断遭受侵蚀而向陆地凹进,逐渐形成海湾。(《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湾》)
脆弱
薄弱 脆弱 软弱 13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经不起挫折,不坚强。
薄弱 bóruò
强调实力不雄厚,容易动摇、摧毁。常用于力量、势力、能力、工作、防守、武装、基础、底子、部门、环节、意志、观念、责任心等。
例:①甘肃地处大西北,基础薄弱,经济落后。(黄传会《托起明天的太阳》)②环保设备管理仍然是企业设备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③民族国家观念如此薄弱,儒家的社会道德上,原有最根本的弱点保留着。(曹聚仁《从陶潜到蔡邕》)
脆弱 cuìruò
强调不结实,受不了外力作用。多用于人及其身体、精神、情感、意志、性格等,有时指生物、物体(例③)。
例:①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杨绛《干校六记》)②活得这样强的,却死得这样早,钢铁的意志竟无补于生命的脆弱!(柯灵《伟大的寂寞》)③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孙犁《采蒲台的苇》)
软弱 ruǎnruò
强调缺乏力量,难以自立,易受外力左右。常用于人及其身体、精神、性格、态度、想法以及政治、组织、集团、动物、地质等。
例:①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我忘记了自己的软弱。(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②目前政府求和决非软弱,而是基于解民于倒悬之愿望。(罗广斌等《红岩》)③石蝇体弱……口器咀嚼式,较软弱。(《中国大百科全书·E303翅目》)④软弱岩层不断遭受侵蚀而向陆地凹进,逐渐形成海湾。(《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湾》)
软弱
薄弱 脆弱 软弱 13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经不起挫折,不坚强。
薄弱 bóruò
强调实力不雄厚,容易动摇、摧毁。常用于力量、势力、能力、工作、防守、武装、基础、底子、部门、环节、意志、观念、责任心等。
例:①甘肃地处大西北,基础薄弱,经济落后。(黄传会《托起明天的太阳》)②环保设备管理仍然是企业设备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③民族国家观念如此薄弱,儒家的社会道德上,原有最根本的弱点保留着。(曹聚仁《从陶潜到蔡邕》)
脆弱 cuìruò
强调不结实,受不了外力作用。多用于人及其身体、精神、情感、意志、性格等,有时指生物、物体(例③)。
例:①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杨绛《干校六记》)②活得这样强的,却死得这样早,钢铁的意志竟无补于生命的脆弱!(柯灵《伟大的寂寞》)③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孙犁《采蒲台的苇》)
软弱 ruǎnruò
强调缺乏力量,难以自立,易受外力左右。常用于人及其身体、精神、性格、态度、想法以及政治、组织、集团、动物、地质等。
例:①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我忘记了自己的软弱。(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②目前政府求和决非软弱,而是基于解民于倒悬之愿望。(罗广斌等《红岩》)③石蝇体弱……口器咀嚼式,较软弱。(《中国大百科全书·E303翅目》)④软弱岩层不断遭受侵蚀而向陆地凹进,逐渐形成海湾。(《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湾》)
懦弱 软弱 柔弱 94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坚强,缺乏力量。
懦弱 nuòruò
兼指缺乏力量而又没有勇气,胆小怕事。程度较重。一般形容人的性格、意志。
例:①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②你们鼓舞起懦弱者的勇气。(巴金《一封未寄的信》) ③自杀是懦弱的表现,是经不起考验的表现,是一种犯罪的行为!(峻青《烽火山上的故事》)
软弱 ruǎnruò
只指缺乏力量。程度较轻。常说“软弱无力,软弱可欺,软弱无能”。使用范围很广,可以形容人的性格、意志、身体(例①),以及集体、阶级(例②)、动植物(例③)等。
例:①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茅盾《耶稣之死》) ②涣散软弱的领导班子。(《人民日报》1998年4月6日) ③初出的粉蝶还很软弱,只在田岸旁的小紫花附近飞飞歇歇。(叶圣陶《小蚬的回家》)
柔弱 róuruò
强调不坚强,不强硬。程度更轻。一般只形容人体或动植物体。
例:①大树都是由一株株幼苗长成的,雄狮都有它的柔弱如猫的幼稚时代。(秦牧《象和蚁的童话》) ②萨摩亚的男子并不柔弱如妇人女子。(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补贴
补贴 贴补 135.0 102 动词 动词。(一)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对象常是亲友,也可以是困难户、军烈属、学生、工人、农民、职工等。(二)弥补某种费用的不足,如家用、生活费、住宿费、医疗费、路费等。
补贴 bǔtiē
比“贴补”更多用于国家、政府对下面的经济补助,所补贴的常是钱,比“贴补”常用。
例:①原先总靠国家补贴,现今自己供养自己。(方方《白雾》)②全城剩下的一份刊物由政府补贴。(张炜《柏慧》)③寄五百元给他母亲补贴医疗费。(徐贵祥《有钱的感觉》)
还有名词义:所补贴的费用,如“物价~,加班~,福利~”。“贴补”没有这一意义。
贴补 tiē·bǔ
更多用于个人,所贴补的钱、物都常见,如“贴补粮食,贴补布匹,贴补药品”。比“补贴”更多用于口语。
例:①娘家人理当贴补出了嫁的女儿。(老舍《正红旗下》)②多少年来只靠着她那几十块钱养育我父母,贴补我。(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家里也时不时收到我寄的钱,以贴补他们困难的生活。(安倩《独身女人的情与爱》)
贴补
补贴 贴补 135.0 102 动词 动词。(一)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对象常是亲友,也可以是困难户、军烈属、学生、工人、农民、职工等。(二)弥补某种费用的不足,如家用、生活费、住宿费、医疗费、路费等。
补贴 bǔtiē
比“贴补”更多用于国家、政府对下面的经济补助,所补贴的常是钱,比“贴补”常用。
例:①原先总靠国家补贴,现今自己供养自己。(方方《白雾》)②全城剩下的一份刊物由政府补贴。(张炜《柏慧》)③寄五百元给他母亲补贴医疗费。(徐贵祥《有钱的感觉》)
还有名词义:所补贴的费用,如“物价~,加班~,福利~”。“贴补”没有这一意义。
贴补 tiē·bǔ
更多用于个人,所贴补的钱、物都常见,如“贴补粮食,贴补布匹,贴补药品”。比“补贴”更多用于口语。
例:①娘家人理当贴补出了嫁的女儿。(老舍《正红旗下》)②多少年来只靠着她那几十块钱养育我父母,贴补我。(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家里也时不时收到我寄的钱,以贴补他们困难的生活。(安倩《独身女人的情与爱》)
哺育
哺育 抚育 136.0 102 动词 动词。养育儿童,培养、教育,使成长。也比喻培育,使生长,对象是动植物。培养者可以是事物。
哺育 bǔyù
强调喂养及其比喻义。
例:①母亲是伟大的,她不仅是人类的缔造者,更主要的是人类的哺育者、教育者。(刘子龙《女子大监狱》)②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郭沫若《杜鹃》)③后院现在成为菜圃,它在春天和夏天富裕地哺育着菜蔬和果实。(路翎《爱民大会》)④在上马之前,我默默地单膝跪下,双手拔起一束野草,向这哺育过我的伯勒根草原告别。(张承志《黑骏马》)
抚育 fǔyù
强调保护、培育、照料。
例:①七十多岁的老爸爸,他一生行医行善,抚育了四个子女。(陈建功等《皇城根》)②(雄性蜂)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中国大百科全书·蜜蜂》)③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杨朔《茶花赋》)④他悟出将他抚育成人的土地,没有丢他的脸。(郁秀《太阳鸟》)
抚育
哺育 抚育 136.0 102 动词 动词。养育儿童,培养、教育,使成长。也比喻培育,使生长,对象是动植物。培养者可以是事物。
哺育 bǔyù
强调喂养及其比喻义。
例:①母亲是伟大的,她不仅是人类的缔造者,更主要的是人类的哺育者、教育者。(刘子龙《女子大监狱》)②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郭沫若《杜鹃》)③后院现在成为菜圃,它在春天和夏天富裕地哺育着菜蔬和果实。(路翎《爱民大会》)④在上马之前,我默默地单膝跪下,双手拔起一束野草,向这哺育过我的伯勒根草原告别。(张承志《黑骏马》)
抚育 fǔyù
强调保护、培育、照料。
例:①七十多岁的老爸爸,他一生行医行善,抚育了四个子女。(陈建功等《皇城根》)②(雄性蜂)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中国大百科全书·蜜蜂》)③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杨朔《茶花赋》)④他悟出将他抚育成人的土地,没有丢他的脸。(郁秀《太阳鸟》)
扶养 抚养 抚育 赡养 480.0 102 动词 动词。供给生活用品或费用,使能生活。
扶养 fúyǎnɡ
着重于扶助、供养。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长幼之间(例①),也可以用于平辈(例②)。
例:①理应扶养她长大成人的父亲……再也不能回来了!(《人民日报》1996年1月11日)②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抚养 fǔyǎnɡ
兼指爱护、教养和供养。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只用于长对幼(包括兄、姊对弟、妹)。
例:①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这祖母抚养成人的。(鲁迅《孤独者》)
抚育 fǔyù
着重于照料、培养,使健全成长。使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对儿童,也可以用于对生物(例②)。
例:①贾雪荣老人,半个世纪来,凭着一股憨厚朴实的心肠,收养和抚育了13个孤儿。(《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②根据承包合同规定,除了可以抚育间伐外,只有到2009年才能大片砍伐树木。(《人民日报》1998年8月11日)
赡养 shànyǎnɡ
着重于供给财物,满足生活需要。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幼对长。
例:①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她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需要人们关心、尊敬、赡养。(《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
不比
不比 不如 137.0 102 动词 动词。比不上。
不比 bùbǐ
用于对比,表示“不同于”只强调前后两项有差异,不强调哪一项好坏或强弱。后边一定要带宾语。
例:①我自己是蛮知足,早餐还是传统的熏肉鸡蛋,三餐一茶,不比去年苦。(萧乾《血红的九月》)②这个音节是喜悦的、飘然的、活跃的,不比我们在北平古建筑物前所感受的音节是沉毅的、雄浑的、深思的。(袁昌英《再游新都的感想》)③寺内的空气并不比外间更为和平。(周作人《山中杂信》)④今天张老太太做整寿,又不比得寻常的场面可以随便……对面来了穿浅蓝色衣服的年轻小姐,极时髦的装束使刘太太睁大了眼注意了。(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不如 bùrú
用于比较,一般表示前项比不上后项。后边可以不带宾语(例③④)。
例:①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老舍《茶馆》)②西湖的画舫不如秦淮河的美丽。(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八夜》)③是啊,我现在是比他们当强盗的人还不如了。(叶紫《南行杂记》)④天下事物用途如此众多,偏有文人们还顶着无用的徽号,看了竹头、木屑、牙刷、毛厕,自叹不如,你说可怜不可怜?(钱钟书《论文人》)
不如
不比 不如 137.0 102 动词 动词。比不上。
不比 bùbǐ
用于对比,表示“不同于”只强调前后两项有差异,不强调哪一项好坏或强弱。后边一定要带宾语。
例:①我自己是蛮知足,早餐还是传统的熏肉鸡蛋,三餐一茶,不比去年苦。(萧乾《血红的九月》)②这个音节是喜悦的、飘然的、活跃的,不比我们在北平古建筑物前所感受的音节是沉毅的、雄浑的、深思的。(袁昌英《再游新都的感想》)③寺内的空气并不比外间更为和平。(周作人《山中杂信》)④今天张老太太做整寿,又不比得寻常的场面可以随便……对面来了穿浅蓝色衣服的年轻小姐,极时髦的装束使刘太太睁大了眼注意了。(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不如 bùrú
用于比较,一般表示前项比不上后项。后边可以不带宾语(例③④)。
例:①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老舍《茶馆》)②西湖的画舫不如秦淮河的美丽。(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八夜》)③是啊,我现在是比他们当强盗的人还不如了。(叶紫《南行杂记》)④天下事物用途如此众多,偏有文人们还顶着无用的徽号,看了竹头、木屑、牙刷、毛厕,自叹不如,你说可怜不可怜?(钱钟书《论文人》)
不如 莫如 146.0 102 动词 动词。用于对事物的比较。都可以跟“与其……”呼应。
不如 bùrú
多用于口语。用法较宽,除用于对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选择外,还可以用于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除了用于动词性短语(或小句)之间(例①②),还可以用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例③)。宾语可用“连”字提前(例④)。
例: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张爱玲《道路以目》)②嵩岛是个好地方,但我看还不如三山公园曲折幽静。(朱自清《蒙自杂记》)③感叹了半天“今不如昔”,目的正是为了今后将更胜于昔,大家都有信心,事情就会办好的。(郁风《画圣与画风演变》)④连冯二都不如,怎么活来着?(老舍《老年的浪漫》)
莫如 mòrú
书面语和口语都用。只限于对不同处理方法的优劣的比较选择,因而一般只能用于动词性短语(或小句)之间(例①动词。例②一说连词)。
例:①让小梁检讨,莫如让我检讨。(梁晓声《京华见闻录》)②与其说害他,莫如说害我。(梁晓声《表弟》)
不单
不单 不但 不光 不仅 不只 138.0 102 连词 连词。用在表示递进结构的前一小句;后一小句通常有连词“而且”或“并且”,副词“反而”、“也”、“还”或“又”等相呼应。
不单 bùdān
不能用于“不但不(没)……反而”格式中。多用于口语。常说“不单是,不单单”。
例:①一句中不单重要的字要斟酌,就是次要的字也要费心想一想。(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我不单知道他们的言语、举动与形象,而且知道他们的家事、心事。(老舍《谈〈方珍珠〉剧本》)
还有一义:不止,如“组织一个体育锻炼队,这~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不但”不能这么用。
不但 bùdàn
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鲁迅《风筝》)②不但人们,连昆虫也知道。(鲁迅《新秋杂识》)
不光 bùɡuānɡ
用法同“不单”。多用于口语。不常说“不光光”。
例:①旅长,我们不光请你的客,而且还管饱。(杜鹏程《保卫延安》)②服装不光要在舞台上展示,更要贴近人,贴近生活。(《人民日报》1998年4月13日)
不仅 bùjǐn
用法多同“不但”。常说“不仅是……”,“不仅仅”。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时期,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巴金《海上的日出》)②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秦牧《蜜蜂的赞美》)
不只 bùzhǐ
同“不但”部分用法;后一小句不能用“连……也(都)……”,“甚至……也……”或“即或(就是)……也……”;不能用于“不但不(没)……反而”的格式中。比“不但”等少用。
例:①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竺可桢《哥白尼》)②他不只是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是有名的实际政治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不但
不单 不但 不光 不仅 不只 138.0 102 连词 连词。用在表示递进结构的前一小句;后一小句通常有连词“而且”或“并且”,副词“反而”、“也”、“还”或“又”等相呼应。
不单 bùdān
不能用于“不但不(没)……反而”格式中。多用于口语。常说“不单是,不单单”。
例:①一句中不单重要的字要斟酌,就是次要的字也要费心想一想。(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我不单知道他们的言语、举动与形象,而且知道他们的家事、心事。(老舍《谈〈方珍珠〉剧本》)
还有一义:不止,如“组织一个体育锻炼队,这~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不但”不能这么用。
不但 bùdàn
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鲁迅《风筝》)②不但人们,连昆虫也知道。(鲁迅《新秋杂识》)
不光 bùɡuānɡ
用法同“不单”。多用于口语。不常说“不光光”。
例:①旅长,我们不光请你的客,而且还管饱。(杜鹏程《保卫延安》)②服装不光要在舞台上展示,更要贴近人,贴近生活。(《人民日报》1998年4月13日)
不仅 bùjǐn
用法多同“不但”。常说“不仅是……”,“不仅仅”。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时期,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巴金《海上的日出》)②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秦牧《蜜蜂的赞美》)
不只 bùzhǐ
同“不但”部分用法;后一小句不能用“连……也(都)……”,“甚至……也……”或“即或(就是)……也……”;不能用于“不但不(没)……反而”的格式中。比“不但”等少用。
例:①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竺可桢《哥白尼》)②他不只是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是有名的实际政治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不光
不单 不但 不光 不仅 不只 138.0 102 连词 连词。用在表示递进结构的前一小句;后一小句通常有连词“而且”或“并且”,副词“反而”、“也”、“还”或“又”等相呼应。
不单 bùdān
不能用于“不但不(没)……反而”格式中。多用于口语。常说“不单是,不单单”。
例:①一句中不单重要的字要斟酌,就是次要的字也要费心想一想。(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我不单知道他们的言语、举动与形象,而且知道他们的家事、心事。(老舍《谈〈方珍珠〉剧本》)
还有一义:不止,如“组织一个体育锻炼队,这~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不但”不能这么用。
不但 bùdàn
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鲁迅《风筝》)②不但人们,连昆虫也知道。(鲁迅《新秋杂识》)
不光 bùɡuānɡ
用法同“不单”。多用于口语。不常说“不光光”。
例:①旅长,我们不光请你的客,而且还管饱。(杜鹏程《保卫延安》)②服装不光要在舞台上展示,更要贴近人,贴近生活。(《人民日报》1998年4月13日)
不仅 bùjǐn
用法多同“不但”。常说“不仅是……”,“不仅仅”。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时期,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巴金《海上的日出》)②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秦牧《蜜蜂的赞美》)
不只 bùzhǐ
同“不但”部分用法;后一小句不能用“连……也(都)……”,“甚至……也……”或“即或(就是)……也……”;不能用于“不但不(没)……反而”的格式中。比“不但”等少用。
例:①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竺可桢《哥白尼》)②他不只是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是有名的实际政治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不仅
不单 不但 不光 不仅 不只 138.0 102 连词 连词。用在表示递进结构的前一小句;后一小句通常有连词“而且”或“并且”,副词“反而”、“也”、“还”或“又”等相呼应。
不单 bùdān
不能用于“不但不(没)……反而”格式中。多用于口语。常说“不单是,不单单”。
例:①一句中不单重要的字要斟酌,就是次要的字也要费心想一想。(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我不单知道他们的言语、举动与形象,而且知道他们的家事、心事。(老舍《谈〈方珍珠〉剧本》)
还有一义:不止,如“组织一个体育锻炼队,这~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不但”不能这么用。
不但 bùdàn
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鲁迅《风筝》)②不但人们,连昆虫也知道。(鲁迅《新秋杂识》)
不光 bùɡuānɡ
用法同“不单”。多用于口语。不常说“不光光”。
例:①旅长,我们不光请你的客,而且还管饱。(杜鹏程《保卫延安》)②服装不光要在舞台上展示,更要贴近人,贴近生活。(《人民日报》1998年4月13日)
不仅 bùjǐn
用法多同“不但”。常说“不仅是……”,“不仅仅”。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时期,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巴金《海上的日出》)②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秦牧《蜜蜂的赞美》)
不只 bùzhǐ
同“不但”部分用法;后一小句不能用“连……也(都)……”,“甚至……也……”或“即或(就是)……也……”;不能用于“不但不(没)……反而”的格式中。比“不但”等少用。
例:①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竺可桢《哥白尼》)②他不只是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是有名的实际政治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不只
不单 不但 不光 不仅 不只 138.0 102 连词 连词。用在表示递进结构的前一小句;后一小句通常有连词“而且”或“并且”,副词“反而”、“也”、“还”或“又”等相呼应。
不单 bùdān
不能用于“不但不(没)……反而”格式中。多用于口语。常说“不单是,不单单”。
例:①一句中不单重要的字要斟酌,就是次要的字也要费心想一想。(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我不单知道他们的言语、举动与形象,而且知道他们的家事、心事。(老舍《谈〈方珍珠〉剧本》)
还有一义:不止,如“组织一个体育锻炼队,这~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不但”不能这么用。
不但 bùdàn
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鲁迅《风筝》)②不但人们,连昆虫也知道。(鲁迅《新秋杂识》)
不光 bùɡuānɡ
用法同“不单”。多用于口语。不常说“不光光”。
例:①旅长,我们不光请你的客,而且还管饱。(杜鹏程《保卫延安》)②服装不光要在舞台上展示,更要贴近人,贴近生活。(《人民日报》1998年4月13日)
不仅 bùjǐn
用法多同“不但”。常说“不仅是……”,“不仅仅”。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时期,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巴金《海上的日出》)②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秦牧《蜜蜂的赞美》)
不只 bùzhǐ
同“不但”部分用法;后一小句不能用“连……也(都)……”,“甚至……也……”或“即或(就是)……也……”;不能用于“不但不(没)……反而”的格式中。比“不但”等少用。
例:①哥白尼的学说不只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竺可桢《哥白尼》)②他不只是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是有名的实际政治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不得了
不得了 了不得 13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贬义,表示情况很严重,没法收拾。(二)中性义,表示程度很深。常用在“形+得+不得了/了不得”的格式中,意义相同。
不得了 bù déliǎo
用于无主句,比“了不得”常见(例①②),有时也可以带表人或表事物的主语(例③④)。通常不做“有(没有)”的宾语。
例:①水搬不来,所以密云水库污染了可不得了。(沙青《北京失去平衡》)②碰上一下,不得了,……伤筋动骨,几年里缓不过来。(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现在的女人,不得了。(王朔《玩的就是心跳》)④……所以著作家的生活与地位在他国是不了得,在我国是不得了!(许地山《牛津的书虫》)
了不得 liǎo·bu·dé
一般有名词性主语(人或事物)。可以做“有(没有)”的宾语,前面常有“什么”(例③④)。可以表示褒义:“超过寻常,不平凡”(例⑤⑥)。
例:①了不得啦!妞子掉在沟里啦!(老舍《龙须沟》)②这可了不得了,水缸里的水哗哗地往外涌,发大水了。(汪曾祺《水母》)③有什么了不得的事。(老舍《赵子曰》)④扯过他胳膊,又看了一眼,百般厌烦地说,有什么了不得的呀!(梁晓声《表弟》)⑤这在当时是件了不得的事,顿时全沸腾起来……(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⑥师傅们说他俩将来是了不得的铆工匠。(邓刚《阵痛》)
了不得
不得了 了不得 13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贬义,表示情况很严重,没法收拾。(二)中性义,表示程度很深。常用在“形+得+不得了/了不得”的格式中,意义相同。
不得了 bù déliǎo
用于无主句,比“了不得”常见(例①②),有时也可以带表人或表事物的主语(例③④)。通常不做“有(没有)”的宾语。
例:①水搬不来,所以密云水库污染了可不得了。(沙青《北京失去平衡》)②碰上一下,不得了,……伤筋动骨,几年里缓不过来。(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现在的女人,不得了。(王朔《玩的就是心跳》)④……所以著作家的生活与地位在他国是不了得,在我国是不得了!(许地山《牛津的书虫》)
了不得 liǎo·bu·dé
一般有名词性主语(人或事物)。可以做“有(没有)”的宾语,前面常有“什么”(例③④)。可以表示褒义:“超过寻常,不平凡”(例⑤⑥)。
例:①了不得啦!妞子掉在沟里啦!(老舍《龙须沟》)②这可了不得了,水缸里的水哗哗地往外涌,发大水了。(汪曾祺《水母》)③有什么了不得的事。(老舍《赵子曰》)④扯过他胳膊,又看了一眼,百般厌烦地说,有什么了不得的呀!(梁晓声《表弟》)⑤这在当时是件了不得的事,顿时全沸腾起来……(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⑥师傅们说他俩将来是了不得的铆工匠。(邓刚《阵痛》)
不凡
不凡 超凡 非凡 14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超出一般的。含赞扬色彩。
不凡 bùfán
词义较轻,只指不平常,不平凡,超出一般。例①的“不凡”不能换成“超凡、非凡”。说“自命不凡”是“自以为很了不起”,带贬义色彩。
例:①这才明白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老舍《大明湖之春》)②实在呢,这座长治城气象也就不凡:宽宽的街道,宏阔的建筑,庙宇多半像故宫一样用黄琉璃瓦盖顶的。(吴伯箫《潞安城》)③他一眼扫到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是不凡的,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都开开窍!(邓友梅《寻访“画儿韩”》)④尽管罗山奎在放牛,但他相貌堂堂,谈吐不凡。(池莉《你是一条河》)
超凡 chāofán
有形容词义。词义较重,是非常高超;异乎寻常。有时还有“超出凡俗、凡人”之义,可以说“超凡入圣”。
例:①没有苦乐的表情,只洋溢着一种超凡的微笑,同时又像是人间一切的升华。(冯至《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②他的思绪中,究竟还有几分超凡的向往。(刘心武《祈祷无辞》)③林姐就属于这种人,而她在优秀的女人里又是最超凡的。(曹桂林《偷渡客》)④他毕竟当了近二十年的军人,武功绝对的超凡出众,两个人难分上下。(随心玫《遁入另一世界》)
非凡 fēifán
词义比“不凡”重,比“超凡”轻,义为很高超。还可用做形容词的补语,表示“不一般”(可无褒义):痛苦非凡,艰苦非凡
例:①这样的荣耀,只有他非凡的祖先才有过,他觉得自己已经接近他们了。(冯向光《三晋春秋》)②更深的缘由,当然是他在电影创作中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张海棠等《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③胡蝶凭着非凡的勇气,百折不挠,硬是学会了骑马。(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④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
超凡
不凡 超凡 非凡 14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超出一般的。含赞扬色彩。
不凡 bùfán
词义较轻,只指不平常,不平凡,超出一般。例①的“不凡”不能换成“超凡、非凡”。说“自命不凡”是“自以为很了不起”,带贬义色彩。
例:①这才明白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老舍《大明湖之春》)②实在呢,这座长治城气象也就不凡:宽宽的街道,宏阔的建筑,庙宇多半像故宫一样用黄琉璃瓦盖顶的。(吴伯箫《潞安城》)③他一眼扫到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是不凡的,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都开开窍!(邓友梅《寻访“画儿韩”》)④尽管罗山奎在放牛,但他相貌堂堂,谈吐不凡。(池莉《你是一条河》)
超凡 chāofán
有形容词义。词义较重,是非常高超;异乎寻常。有时还有“超出凡俗、凡人”之义,可以说“超凡入圣”。
例:①没有苦乐的表情,只洋溢着一种超凡的微笑,同时又像是人间一切的升华。(冯至《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②他的思绪中,究竟还有几分超凡的向往。(刘心武《祈祷无辞》)③林姐就属于这种人,而她在优秀的女人里又是最超凡的。(曹桂林《偷渡客》)④他毕竟当了近二十年的军人,武功绝对的超凡出众,两个人难分上下。(随心玫《遁入另一世界》)
非凡 fēifán
词义比“不凡”重,比“超凡”轻,义为很高超。还可用做形容词的补语,表示“不一般”(可无褒义):痛苦非凡,艰苦非凡
例:①这样的荣耀,只有他非凡的祖先才有过,他觉得自己已经接近他们了。(冯向光《三晋春秋》)②更深的缘由,当然是他在电影创作中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张海棠等《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③胡蝶凭着非凡的勇气,百折不挠,硬是学会了骑马。(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④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
非凡
不凡 超凡 非凡 14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超出一般的。含赞扬色彩。
不凡 bùfán
词义较轻,只指不平常,不平凡,超出一般。例①的“不凡”不能换成“超凡、非凡”。说“自命不凡”是“自以为很了不起”,带贬义色彩。
例:①这才明白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老舍《大明湖之春》)②实在呢,这座长治城气象也就不凡:宽宽的街道,宏阔的建筑,庙宇多半像故宫一样用黄琉璃瓦盖顶的。(吴伯箫《潞安城》)③他一眼扫到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是不凡的,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都开开窍!(邓友梅《寻访“画儿韩”》)④尽管罗山奎在放牛,但他相貌堂堂,谈吐不凡。(池莉《你是一条河》)
超凡 chāofán
有形容词义。词义较重,是非常高超;异乎寻常。有时还有“超出凡俗、凡人”之义,可以说“超凡入圣”。
例:①没有苦乐的表情,只洋溢着一种超凡的微笑,同时又像是人间一切的升华。(冯至《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②他的思绪中,究竟还有几分超凡的向往。(刘心武《祈祷无辞》)③林姐就属于这种人,而她在优秀的女人里又是最超凡的。(曹桂林《偷渡客》)④他毕竟当了近二十年的军人,武功绝对的超凡出众,两个人难分上下。(随心玫《遁入另一世界》)
非凡 fēifán
词义比“不凡”重,比“超凡”轻,义为很高超。还可用做形容词的补语,表示“不一般”(可无褒义):痛苦非凡,艰苦非凡
例:①这样的荣耀,只有他非凡的祖先才有过,他觉得自己已经接近他们了。(冯向光《三晋春秋》)②更深的缘由,当然是他在电影创作中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张海棠等《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③胡蝶凭着非凡的勇气,百折不挠,硬是学会了骑马。(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④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
不管
不管 不论 无论 141.0 102 连词 连词。用于前一小句,表示任指各种条件;后一小句常有“都、总、全、就、也”等词跟它呼应,表示结果不变。常通用,如“不管/不论/无论大小,都要”。
不管 bùɡuǎn
用于口语居多。最适宜跟它搭配的是口语词,后面不宜用“如何、何、是否、与否”等文言词,如常说“不管怎样”,不常说“不管如何”。后面可跟上“名A+不+名A”(例②),“形(动)A+(还是)+不+形(动)A”(例③),表示强调排除条件,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而“不论”、“无论”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不管什么样的故事我们都爱听!(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②我就不管什么鬼不鬼,专好走黑路。(老舍《同盟》)③不管酸不酸,全放在了嘴中。(老舍《小木头人》)
不论 bùlùn
口语、书面语都常用。“不论”和“无论”后面可以跟上“形(动)A+(还是)+不+形(动)A”(例③),“还是”可以换成“跟”或“与”。
例:①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朱自清《蒙自杂记》)②不论多么兴奋,我们是一躺下就睡着的!(冰心《和演戏的孩子一起看戏》)③我知道不论好不好,你都会想知道。(朱蕾《柳园情浓》)
无论 wúlùn
用于书面语居多。它跟“如何”组成常见格式“无论如何”。
例:①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②无论如何我们要固守阵地。(巴金《寄朝鲜某地》)
不管 即使 尽管 142.0 102 连词 连词。用于前一小句,表示复句中的让步关系。
不管 bùɡuǎn
用于条件句里表“无条件”,即在任何情况都如此,与“不论、无论”相当,其后词语多是有选择的,常跟“形+形”,不常跟“如何、与否、是否”等文言词。
例:①胡琴不管高低,嗓子无论好坏,有人唱就有人叫好,有人叫好就有人再唱。(老舍《老张的哲学》)②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老舍《茶馆》)③儿女不管大小,总是要占去母亲不少心思。(袁昌英《忙》)
即使 jíshǐ
用于假设、转折、让步句,表示的情况是假设或极端的,与“就是”相当,其后词语不能是有选择性的。
例:①即使没有办法,我们也能够照旧活下去。(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即使我们的大兵团像梳头一样把整个的林海梳过来,匪徒也会在一个石缝中漏掉。(曲波《林海雪原》)③即使宾客们觉得滑稽,新郎可并没有发觉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老舍《鼓书艺人》)
尽管 jǐnɡuǎn
与“即使”相当。只是表示的情况是一种事实。
例:①腰和背尽管酸痛,她有衣服要洗时,还是不肯在家用水缸里的水洗。(鲁彦《菊英的出嫁》)②尽管内地生活当初还便宜,也觉得手头不宽。(钱钟书《纪念》)③是的,内蒙古尽管有无穷的宝藏,若是没有人肯动手采取,便连鱼也会死在水里。(老舍《内蒙风光》)
还有副词义和用法:表示无条件,可以放心去做,如“你们~看吧!”(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不管”等不能这么用。
不论
不管 不论 无论 141.0 102 连词 连词。用于前一小句,表示任指各种条件;后一小句常有“都、总、全、就、也”等词跟它呼应,表示结果不变。常通用,如“不管/不论/无论大小,都要”。
不管 bùɡuǎn
用于口语居多。最适宜跟它搭配的是口语词,后面不宜用“如何、何、是否、与否”等文言词,如常说“不管怎样”,不常说“不管如何”。后面可跟上“名A+不+名A”(例②),“形(动)A+(还是)+不+形(动)A”(例③),表示强调排除条件,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而“不论”、“无论”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不管什么样的故事我们都爱听!(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②我就不管什么鬼不鬼,专好走黑路。(老舍《同盟》)③不管酸不酸,全放在了嘴中。(老舍《小木头人》)
不论 bùlùn
口语、书面语都常用。“不论”和“无论”后面可以跟上“形(动)A+(还是)+不+形(动)A”(例③),“还是”可以换成“跟”或“与”。
例:①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朱自清《蒙自杂记》)②不论多么兴奋,我们是一躺下就睡着的!(冰心《和演戏的孩子一起看戏》)③我知道不论好不好,你都会想知道。(朱蕾《柳园情浓》)
无论 wúlùn
用于书面语居多。它跟“如何”组成常见格式“无论如何”。
例:①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②无论如何我们要固守阵地。(巴金《寄朝鲜某地》)
无论
不管 不论 无论 141.0 102 连词 连词。用于前一小句,表示任指各种条件;后一小句常有“都、总、全、就、也”等词跟它呼应,表示结果不变。常通用,如“不管/不论/无论大小,都要”。
不管 bùɡuǎn
用于口语居多。最适宜跟它搭配的是口语词,后面不宜用“如何、何、是否、与否”等文言词,如常说“不管怎样”,不常说“不管如何”。后面可跟上“名A+不+名A”(例②),“形(动)A+(还是)+不+形(动)A”(例③),表示强调排除条件,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而“不论”、“无论”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不管什么样的故事我们都爱听!(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②我就不管什么鬼不鬼,专好走黑路。(老舍《同盟》)③不管酸不酸,全放在了嘴中。(老舍《小木头人》)
不论 bùlùn
口语、书面语都常用。“不论”和“无论”后面可以跟上“形(动)A+(还是)+不+形(动)A”(例③),“还是”可以换成“跟”或“与”。
例:①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朱自清《蒙自杂记》)②不论多么兴奋,我们是一躺下就睡着的!(冰心《和演戏的孩子一起看戏》)③我知道不论好不好,你都会想知道。(朱蕾《柳园情浓》)
无论 wúlùn
用于书面语居多。它跟“如何”组成常见格式“无论如何”。
例:①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②无论如何我们要固守阵地。(巴金《寄朝鲜某地》)
即使
不管 即使 尽管 142.0 102 连词 连词。用于前一小句,表示复句中的让步关系。
不管 bùɡuǎn
用于条件句里表“无条件”,即在任何情况都如此,与“不论、无论”相当,其后词语多是有选择的,常跟“形+形”,不常跟“如何、与否、是否”等文言词。
例:①胡琴不管高低,嗓子无论好坏,有人唱就有人叫好,有人叫好就有人再唱。(老舍《老张的哲学》)②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老舍《茶馆》)③儿女不管大小,总是要占去母亲不少心思。(袁昌英《忙》)
即使 jíshǐ
用于假设、转折、让步句,表示的情况是假设或极端的,与“就是”相当,其后词语不能是有选择性的。
例:①即使没有办法,我们也能够照旧活下去。(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即使我们的大兵团像梳头一样把整个的林海梳过来,匪徒也会在一个石缝中漏掉。(曲波《林海雪原》)③即使宾客们觉得滑稽,新郎可并没有发觉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老舍《鼓书艺人》)
尽管 jǐnɡuǎn
与“即使”相当。只是表示的情况是一种事实。
例:①腰和背尽管酸痛,她有衣服要洗时,还是不肯在家用水缸里的水洗。(鲁彦《菊英的出嫁》)②尽管内地生活当初还便宜,也觉得手头不宽。(钱钟书《纪念》)③是的,内蒙古尽管有无穷的宝藏,若是没有人肯动手采取,便连鱼也会死在水里。(老舍《内蒙风光》)
还有副词义和用法:表示无条件,可以放心去做,如“你们~看吧!”(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不管”等不能这么用。
即便 即或 即令 即使 就是 就算 哪怕(那怕)纵令 纵然 纵使 665.0 102 连词 连词。(一)表示假设兼让步,如“即便/即或/即令/即使/就是/就算/哪怕(那怕)纵令/纵然/纵使天塌下来,我们也能顶得住。”(二)表示极端的情况,如“即便/即或/即令/即使/就是/就算/哪怕(那怕)纵令/纵然/纵使一粒米也不应该浪费”。
即便 jíbiàn
多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口语。比“即使”少用。
例:①譬如水的结冰,温度须到零点,同时又须有空气的振动,倘没有这,则即便到了零点,也还是不结冰。(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②即便到了社会化大生产时代,仍将有大量小生产者存在的空间。(《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1日)
即或 jíhuò
用于书面语,比“即使、即便”少用。
例:①第一,这不是少数人所能做,而这类人现在很不多,即或有之,更不该轻易用去。(鲁迅《两地书·北京·一二》)②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着天末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冰心《山中杂记》)
即令 jílìnɡ
用于书面语,比“即使、即便、即或”少用。
例:①抓住了一个,其余一个就跑不掉,即令你要放走他,也不可能。(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②今天自己的人马很少,又无炮火,怎么能攻得破呢? 即令能够攻开,一定会死伤很多将士。(姚雪垠《李自成》)
即使 jíshǐ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鲁迅《祝福》)②即使他走错了路,方向可是不差。(老舍《骆驼祥子》)③看一张细致的画……即使在粗心大意的时候,也可以领会了其中突出的事物。(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
就是 jiùshì
多用于口语。
例:①万一兵们再退回乱山里去,他就是逃出兵的手,也还有饿死的危险。(老舍《骆驼祥子》)②他记得那个金鱼池里的青苔——就是到了冬天都也碧绿的。(张天翼《新生》)
就算 jiùsuàn
多用于口语。比“就是、哪怕”少用。
例:①就算归公,也没亏我们。(周立波《山乡巨变》)②就算这里是敌人的粮站,就算这里敌人不多,你还是绕过这个村子快走吧。(杜鹏程《保卫延安》)
哪怕 nǎpà
偶尔写做“那怕”。多用于口语。比“就是”少用。
例:①淘米的时候,哪怕掉一粒在地上,她也要拾起来。(陶承《我的一家》)②咱们呢,要在这儿加油干,快干。哪怕脱五层皮,也要修好。(梅益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纵令 zònɡlìnɡ
用于书面语。文言色彩很浓。比“纵然、纵使”少用。
例:①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们所向的目标。(鲁迅《补白》)②倘依新说,则男女平等,义务略同。纵令该担责任,也只得分担。(鲁迅《我之节烈观》)
纵然 zònɡrán
用于书面语。文言色彩较浓,比“纵令”常用。
例:①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影子缠着我。(梁启超《最苦与最乐》)②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纵使 zònɡshǐ
用于书面语。文言色彩较浓,比“纵然”少用。
例:①曾否绘图不可知,纵使绘过,现在已佚。(鲁迅《论照相之类》)②纵使译出,恐怕也没有一个书店敢于出版的罢。(鲁迅《致李小峰》)
尽管
不管 即使 尽管 142.0 102 连词 连词。用于前一小句,表示复句中的让步关系。
不管 bùɡuǎn
用于条件句里表“无条件”,即在任何情况都如此,与“不论、无论”相当,其后词语多是有选择的,常跟“形+形”,不常跟“如何、与否、是否”等文言词。
例:①胡琴不管高低,嗓子无论好坏,有人唱就有人叫好,有人叫好就有人再唱。(老舍《老张的哲学》)②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老舍《茶馆》)③儿女不管大小,总是要占去母亲不少心思。(袁昌英《忙》)
即使 jíshǐ
用于假设、转折、让步句,表示的情况是假设或极端的,与“就是”相当,其后词语不能是有选择性的。
例:①即使没有办法,我们也能够照旧活下去。(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即使我们的大兵团像梳头一样把整个的林海梳过来,匪徒也会在一个石缝中漏掉。(曲波《林海雪原》)③即使宾客们觉得滑稽,新郎可并没有发觉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老舍《鼓书艺人》)
尽管 jǐnɡuǎn
与“即使”相当。只是表示的情况是一种事实。
例:①腰和背尽管酸痛,她有衣服要洗时,还是不肯在家用水缸里的水洗。(鲁彦《菊英的出嫁》)②尽管内地生活当初还便宜,也觉得手头不宽。(钱钟书《纪念》)③是的,内蒙古尽管有无穷的宝藏,若是没有人肯动手采取,便连鱼也会死在水里。(老舍《内蒙风光》)
还有副词义和用法:表示无条件,可以放心去做,如“你们~看吧!”(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不管”等不能这么用。
不过
不过 但 但是 可 可是 然而 143.0 102 连词 连词。多用于后一小句,前面常有“虽”、“虽然”等跟它呼应,表示前后语义的转折。
不过 bùɡuò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有时带一点委婉语气。不常跟“虽然”等呼应。
例:①我这就进去,不过我还有一点小事也得跟您商量商量。(老舍《龙须沟》)②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鲁迅《论“赴难”和“逃难”》)
dàn
常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在句中如果有“是”出现时,更常用“但”,不常用“但是、可是”。“但”、“可”不能停顿,“但是”等都可以停顿。
例:①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②我从小就过着娇养奢侈的小姐生活,我的思想是前进的。(谢冰莹《穷与爱的悲剧》)
但是 dànshì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语气比“不过、可是”重,比“然而”轻。“但是、但”能连接词或短语,如“软弱但是坚强的人”。“可是”等不常这么用。
例:①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②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夏衍《野草》)③她恨自己文化程度低,但是明明低,自己也不能不认输。(赵树理《三里湾》)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
例:①渠虽不大,也能浇千把亩地。(韦君宜《忆西榆林》)②大伙手都痒痒的,真想揍他,又不能揍。(周立波《暴风骤雨》)
可是 kěshì
常用于口语,也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轻。
例:①老宋原来也有名字,可是因为他的年纪老,谁也不提他的名字。(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经理办公室,布置得不算奢华,可是也还相当体面。(老舍《春华秋实》)
然而 rán’ér
常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重。
例:①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捣鬼心传》)②天气虽热,然而你只要躲在屋内便也不觉怎样。(叶灵凤《北游漫笔》)
不过 只是 144.0 102 副词 (一)副词。表示“仅仅”,限定范围,句末常用“罢了、而已”配合。(二)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
不过 bùɡuò
(一)做副词,前面可以加“只”(例①②),后面可以加“是”(例③),而“只是”不能。(二)做连词,转折语气比“只是”稍重,后面可以停顿。常用来补充同上下文相对立的意思(例④),而“只是”不常这么用。
例:①去北京只不过几个钟头的火车。(吴伯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②我们今天才知道,以前画的一些仕女画,只不过画了些假面!(张秀亚《真与美》)③起先二人也不过是泛泛之交而已。(袁昌英《行年四十》)④平时是好好的一对眼;不过有时候犯病。(老舍《歪毛儿》)
只是 zhǐshì
(一)做副词,还能强调在任何条件下情况不变(表示老是、总是或就是,例④)。而“不过”不能。(二)做连词,表示转折的语气比“不过”更轻,语气委婉(例⑤),后面不能停顿。
例:①我只是想帮助他,并不为我自己打算什么!(老舍《西望长安》)②小孩子在床上自己玩得厌了,几次想要哭闹,我忙着裁旗袍,只是用声音招呼他。(萧红《烦扰的一日》)③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④人们都劝他回去,但他只是摇头。(马烽等《吕梁英雄传》)⑤古代墨西哥没有葡萄,只是后来欧洲人到达了美洲,葡萄的种子才从欧洲输入美洲。(马南邨《燕山夜话》)
不过 但 但是 可 可是 然而 143.0 102 连词 连词。多用于后一小句,前面常有“虽”、“虽然”等跟它呼应,表示前后语义的转折。
不过 bùɡuò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有时带一点委婉语气。不常跟“虽然”等呼应。
例:①我这就进去,不过我还有一点小事也得跟您商量商量。(老舍《龙须沟》)②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鲁迅《论“赴难”和“逃难”》)
dàn
常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在句中如果有“是”出现时,更常用“但”,不常用“但是、可是”。“但”、“可”不能停顿,“但是”等都可以停顿。
例:①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②我从小就过着娇养奢侈的小姐生活,我的思想是前进的。(谢冰莹《穷与爱的悲剧》)
但是 dànshì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语气比“不过、可是”重,比“然而”轻。“但是、但”能连接词或短语,如“软弱但是坚强的人”。“可是”等不常这么用。
例:①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②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夏衍《野草》)③她恨自己文化程度低,但是明明低,自己也不能不认输。(赵树理《三里湾》)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
例:①渠虽不大,也能浇千把亩地。(韦君宜《忆西榆林》)②大伙手都痒痒的,真想揍他,又不能揍。(周立波《暴风骤雨》)
可是 kěshì
常用于口语,也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轻。
例:①老宋原来也有名字,可是因为他的年纪老,谁也不提他的名字。(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经理办公室,布置得不算奢华,可是也还相当体面。(老舍《春华秋实》)
然而 rán’ér
常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重。
例:①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捣鬼心传》)②天气虽热,然而你只要躲在屋内便也不觉怎样。(叶灵凤《北游漫笔》)
但是
不过 但 但是 可 可是 然而 143.0 102 连词 连词。多用于后一小句,前面常有“虽”、“虽然”等跟它呼应,表示前后语义的转折。
不过 bùɡuò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有时带一点委婉语气。不常跟“虽然”等呼应。
例:①我这就进去,不过我还有一点小事也得跟您商量商量。(老舍《龙须沟》)②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鲁迅《论“赴难”和“逃难”》)
dàn
常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在句中如果有“是”出现时,更常用“但”,不常用“但是、可是”。“但”、“可”不能停顿,“但是”等都可以停顿。
例:①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②我从小就过着娇养奢侈的小姐生活,我的思想是前进的。(谢冰莹《穷与爱的悲剧》)
但是 dànshì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语气比“不过、可是”重,比“然而”轻。“但是、但”能连接词或短语,如“软弱但是坚强的人”。“可是”等不常这么用。
例:①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②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夏衍《野草》)③她恨自己文化程度低,但是明明低,自己也不能不认输。(赵树理《三里湾》)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
例:①渠虽不大,也能浇千把亩地。(韦君宜《忆西榆林》)②大伙手都痒痒的,真想揍他,又不能揍。(周立波《暴风骤雨》)
可是 kěshì
常用于口语,也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轻。
例:①老宋原来也有名字,可是因为他的年纪老,谁也不提他的名字。(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经理办公室,布置得不算奢华,可是也还相当体面。(老舍《春华秋实》)
然而 rán’ér
常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重。
例:①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捣鬼心传》)②天气虽热,然而你只要躲在屋内便也不觉怎样。(叶灵凤《北游漫笔》)
不过 但 但是 可 可是 然而 143.0 102 连词 连词。多用于后一小句,前面常有“虽”、“虽然”等跟它呼应,表示前后语义的转折。
不过 bùɡuò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有时带一点委婉语气。不常跟“虽然”等呼应。
例:①我这就进去,不过我还有一点小事也得跟您商量商量。(老舍《龙须沟》)②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鲁迅《论“赴难”和“逃难”》)
dàn
常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在句中如果有“是”出现时,更常用“但”,不常用“但是、可是”。“但”、“可”不能停顿,“但是”等都可以停顿。
例:①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②我从小就过着娇养奢侈的小姐生活,我的思想是前进的。(谢冰莹《穷与爱的悲剧》)
但是 dànshì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语气比“不过、可是”重,比“然而”轻。“但是、但”能连接词或短语,如“软弱但是坚强的人”。“可是”等不常这么用。
例:①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②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夏衍《野草》)③她恨自己文化程度低,但是明明低,自己也不能不认输。(赵树理《三里湾》)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
例:①渠虽不大,也能浇千把亩地。(韦君宜《忆西榆林》)②大伙手都痒痒的,真想揍他,又不能揍。(周立波《暴风骤雨》)
可是 kěshì
常用于口语,也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轻。
例:①老宋原来也有名字,可是因为他的年纪老,谁也不提他的名字。(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经理办公室,布置得不算奢华,可是也还相当体面。(老舍《春华秋实》)
然而 rán’ér
常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重。
例:①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捣鬼心传》)②天气虽热,然而你只要躲在屋内便也不觉怎样。(叶灵凤《北游漫笔》)
可是
不过 但 但是 可 可是 然而 143.0 102 连词 连词。多用于后一小句,前面常有“虽”、“虽然”等跟它呼应,表示前后语义的转折。
不过 bùɡuò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有时带一点委婉语气。不常跟“虽然”等呼应。
例:①我这就进去,不过我还有一点小事也得跟您商量商量。(老舍《龙须沟》)②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鲁迅《论“赴难”和“逃难”》)
dàn
常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在句中如果有“是”出现时,更常用“但”,不常用“但是、可是”。“但”、“可”不能停顿,“但是”等都可以停顿。
例:①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②我从小就过着娇养奢侈的小姐生活,我的思想是前进的。(谢冰莹《穷与爱的悲剧》)
但是 dànshì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语气比“不过、可是”重,比“然而”轻。“但是、但”能连接词或短语,如“软弱但是坚强的人”。“可是”等不常这么用。
例:①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②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夏衍《野草》)③她恨自己文化程度低,但是明明低,自己也不能不认输。(赵树理《三里湾》)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
例:①渠虽不大,也能浇千把亩地。(韦君宜《忆西榆林》)②大伙手都痒痒的,真想揍他,又不能揍。(周立波《暴风骤雨》)
可是 kěshì
常用于口语,也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轻。
例:①老宋原来也有名字,可是因为他的年纪老,谁也不提他的名字。(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经理办公室,布置得不算奢华,可是也还相当体面。(老舍《春华秋实》)
然而 rán’ér
常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重。
例:①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捣鬼心传》)②天气虽热,然而你只要躲在屋内便也不觉怎样。(叶灵凤《北游漫笔》)
然而
不过 但 但是 可 可是 然而 143.0 102 连词 连词。多用于后一小句,前面常有“虽”、“虽然”等跟它呼应,表示前后语义的转折。
不过 bùɡuò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有时带一点委婉语气。不常跟“虽然”等呼应。
例:①我这就进去,不过我还有一点小事也得跟您商量商量。(老舍《龙须沟》)②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鲁迅《论“赴难”和“逃难”》)
dàn
常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在句中如果有“是”出现时,更常用“但”,不常用“但是、可是”。“但”、“可”不能停顿,“但是”等都可以停顿。
例:①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②我从小就过着娇养奢侈的小姐生活,我的思想是前进的。(谢冰莹《穷与爱的悲剧》)
但是 dànshì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语气比“不过、可是”重,比“然而”轻。“但是、但”能连接词或短语,如“软弱但是坚强的人”。“可是”等不常这么用。
例:①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②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夏衍《野草》)③她恨自己文化程度低,但是明明低,自己也不能不认输。(赵树理《三里湾》)
多用于口语。转折语气很轻。
例:①渠虽不大,也能浇千把亩地。(韦君宜《忆西榆林》)②大伙手都痒痒的,真想揍他,又不能揍。(周立波《暴风骤雨》)
可是 kěshì
常用于口语,也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轻。
例:①老宋原来也有名字,可是因为他的年纪老,谁也不提他的名字。(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经理办公室,布置得不算奢华,可是也还相当体面。(老舍《春华秋实》)
然而 rán’ér
常用于书面语。转折语气较重。
例:①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捣鬼心传》)②天气虽热,然而你只要躲在屋内便也不觉怎样。(叶灵凤《北游漫笔》)
只是
不过 只是 144.0 102 副词 (一)副词。表示“仅仅”,限定范围,句末常用“罢了、而已”配合。(二)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
不过 bùɡuò
(一)做副词,前面可以加“只”(例①②),后面可以加“是”(例③),而“只是”不能。(二)做连词,转折语气比“只是”稍重,后面可以停顿。常用来补充同上下文相对立的意思(例④),而“只是”不常这么用。
例:①去北京只不过几个钟头的火车。(吴伯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②我们今天才知道,以前画的一些仕女画,只不过画了些假面!(张秀亚《真与美》)③起先二人也不过是泛泛之交而已。(袁昌英《行年四十》)④平时是好好的一对眼;不过有时候犯病。(老舍《歪毛儿》)
只是 zhǐshì
(一)做副词,还能强调在任何条件下情况不变(表示老是、总是或就是,例④)。而“不过”不能。(二)做连词,表示转折的语气比“不过”更轻,语气委婉(例⑤),后面不能停顿。
例:①我只是想帮助他,并不为我自己打算什么!(老舍《西望长安》)②小孩子在床上自己玩得厌了,几次想要哭闹,我忙着裁旗袍,只是用声音招呼他。(萧红《烦扰的一日》)③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④人们都劝他回去,但他只是摇头。(马烽等《吕梁英雄传》)⑤古代墨西哥没有葡萄,只是后来欧洲人到达了美洲,葡萄的种子才从欧洲输入美洲。(马南邨《燕山夜话》)
不免
不免 难免 145.0 102 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不如意的结果。常换用,如“脱离实际,不免/难免要犯错误”。
不免 bùmiǎn
副词。强调表示免不了。后面只跟肯定形式。一般做后一小句的状语。
例:①舜爷坐在龙位上,原已有了年纪,不免觉得疲劳。(鲁迅《理水》)②但是弄到目前局面,他不免暗暗地后悔自己对洪承畴和孙传庭的用兵狡猾估计不足。(姚雪垠《李自成》)③个别工作没干好,成绩有水分的单位,自觉心虚,为应付检查,不免慌忙起来。(《人民日报》1996年1月2日)
难免 nánmiǎn
形容词。强调不容易避免,后面可以跟否定词,意思不变(例②。注意:形式是否定的而意思还是肯定的)。除做状语以外,还可以做谓语(常放在“是……的”中间,例③),定语(例④)。
例:①缺乏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文学功能就难免受到影响。(秦牧《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②三十几岁的人,难免不有些火气。(姚雪垠《李自成》)③作为领导人,必要的应酬自然是难免的。(《人民日报》1996年1月10日)④还有一个难免的现象:小小窃案也是习见的。(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
“未免”跟“不免、难免”的意义不同:“不免、难免”都是指事情不易避免,而“未免”则是指人对过分的事情不以为然,委婉地给以否定的评价,如“这样说,未免太简单了”。这跟“不免”、“难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难免
不免 难免 145.0 102 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不如意的结果。常换用,如“脱离实际,不免/难免要犯错误”。
不免 bùmiǎn
副词。强调表示免不了。后面只跟肯定形式。一般做后一小句的状语。
例:①舜爷坐在龙位上,原已有了年纪,不免觉得疲劳。(鲁迅《理水》)②但是弄到目前局面,他不免暗暗地后悔自己对洪承畴和孙传庭的用兵狡猾估计不足。(姚雪垠《李自成》)③个别工作没干好,成绩有水分的单位,自觉心虚,为应付检查,不免慌忙起来。(《人民日报》1996年1月2日)
难免 nánmiǎn
形容词。强调不容易避免,后面可以跟否定词,意思不变(例②。注意:形式是否定的而意思还是肯定的)。除做状语以外,还可以做谓语(常放在“是……的”中间,例③),定语(例④)。
例:①缺乏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文学功能就难免受到影响。(秦牧《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②三十几岁的人,难免不有些火气。(姚雪垠《李自成》)③作为领导人,必要的应酬自然是难免的。(《人民日报》1996年1月10日)④还有一个难免的现象:小小窃案也是习见的。(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
“未免”跟“不免、难免”的意义不同:“不免、难免”都是指事情不易避免,而“未免”则是指人对过分的事情不以为然,委婉地给以否定的评价,如“这样说,未免太简单了”。这跟“不免”、“难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莫如
不如 莫如 146.0 102 动词 动词。用于对事物的比较。都可以跟“与其……”呼应。
不如 bùrú
多用于口语。用法较宽,除用于对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选择外,还可以用于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除了用于动词性短语(或小句)之间(例①②),还可以用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例③)。宾语可用“连”字提前(例④)。
例: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张爱玲《道路以目》)②嵩岛是个好地方,但我看还不如三山公园曲折幽静。(朱自清《蒙自杂记》)③感叹了半天“今不如昔”,目的正是为了今后将更胜于昔,大家都有信心,事情就会办好的。(郁风《画圣与画风演变》)④连冯二都不如,怎么活来着?(老舍《老年的浪漫》)
莫如 mòrú
书面语和口语都用。只限于对不同处理方法的优劣的比较选择,因而一般只能用于动词性短语(或小句)之间(例①动词。例②一说连词)。
例:①让小梁检讨,莫如让我检讨。(梁晓声《京华见闻录》)②与其说害他,莫如说害我。(梁晓声《表弟》)
不韪
不韪 错处 过错 过失 147.0 102 名词 名词。指人行为上的错误。
不韪 bùwěi
词义很重,指大而重的过错。常说“冒天下之大不韪”。用于书面语。具有文言色彩。
例:①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韪,又不得志……(黄人《〈钱牧斋文钞〉序》)②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同根同源,休戚与共,任何人想为一己之私而敢冒分裂祖国之大不韪,是同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是注定要失败的。(《人民日报》1996年1月31日)③在暴利驱动下,一些违法经营者冒天下之大不韪……致使非法音像制品到处泛滥。(《人民日报》1997年2月25日)
错处 cuò·chu
着重指错误的地方。程度较轻。不如“过错”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全书有多少错处,我没统计。(《北京晚报》1997年7月21日)②听他说督导处那帮人……偷偷进储蓄所拍别人错处。(《北京晚报》1997年3月29日)③皇帝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种错处,于是洋洋得意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孙犁《关于纪昀的通信》)
过错 ɡuòcuò
程度较重,泛指行为上的错误。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可以跟在“犯”之后,而“错处、不韪”不能。
例:①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承认,不加掩饰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③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
过失 ɡuòshī
程度较轻,多指由于疏忽、不慎而出现的错误。法律上有“过失罪,过失行为,过失责任,过失误差,过失伤害,过失杀人,过失犯罪”等。口语和书面语都用。也能说“犯过失”。
例:①家中……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您,勤杂工,由于犯下了这个可耻的职务过失,当然是立即被解雇了。(残雪《灵魂的城堡》)③中小学生正逢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倘若因活动不开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今天的学校教育过失可就太大了。(《人民日报》1996年3月23日)
错处
不韪 错处 过错 过失 147.0 102 名词 名词。指人行为上的错误。
不韪 bùwěi
词义很重,指大而重的过错。常说“冒天下之大不韪”。用于书面语。具有文言色彩。
例:①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韪,又不得志……(黄人《〈钱牧斋文钞〉序》)②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同根同源,休戚与共,任何人想为一己之私而敢冒分裂祖国之大不韪,是同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是注定要失败的。(《人民日报》1996年1月31日)③在暴利驱动下,一些违法经营者冒天下之大不韪……致使非法音像制品到处泛滥。(《人民日报》1997年2月25日)
错处 cuò·chu
着重指错误的地方。程度较轻。不如“过错”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全书有多少错处,我没统计。(《北京晚报》1997年7月21日)②听他说督导处那帮人……偷偷进储蓄所拍别人错处。(《北京晚报》1997年3月29日)③皇帝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种错处,于是洋洋得意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孙犁《关于纪昀的通信》)
过错 ɡuòcuò
程度较重,泛指行为上的错误。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可以跟在“犯”之后,而“错处、不韪”不能。
例:①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承认,不加掩饰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③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
过失 ɡuòshī
程度较轻,多指由于疏忽、不慎而出现的错误。法律上有“过失罪,过失行为,过失责任,过失误差,过失伤害,过失杀人,过失犯罪”等。口语和书面语都用。也能说“犯过失”。
例:①家中……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您,勤杂工,由于犯下了这个可耻的职务过失,当然是立即被解雇了。(残雪《灵魂的城堡》)③中小学生正逢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倘若因活动不开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今天的学校教育过失可就太大了。(《人民日报》1996年3月23日)
过错
不韪 错处 过错 过失 147.0 102 名词 名词。指人行为上的错误。
不韪 bùwěi
词义很重,指大而重的过错。常说“冒天下之大不韪”。用于书面语。具有文言色彩。
例:①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韪,又不得志……(黄人《〈钱牧斋文钞〉序》)②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同根同源,休戚与共,任何人想为一己之私而敢冒分裂祖国之大不韪,是同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是注定要失败的。(《人民日报》1996年1月31日)③在暴利驱动下,一些违法经营者冒天下之大不韪……致使非法音像制品到处泛滥。(《人民日报》1997年2月25日)
错处 cuò·chu
着重指错误的地方。程度较轻。不如“过错”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全书有多少错处,我没统计。(《北京晚报》1997年7月21日)②听他说督导处那帮人……偷偷进储蓄所拍别人错处。(《北京晚报》1997年3月29日)③皇帝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种错处,于是洋洋得意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孙犁《关于纪昀的通信》)
过错 ɡuòcuò
程度较重,泛指行为上的错误。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可以跟在“犯”之后,而“错处、不韪”不能。
例:①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承认,不加掩饰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③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
过失 ɡuòshī
程度较轻,多指由于疏忽、不慎而出现的错误。法律上有“过失罪,过失行为,过失责任,过失误差,过失伤害,过失杀人,过失犯罪”等。口语和书面语都用。也能说“犯过失”。
例:①家中……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您,勤杂工,由于犯下了这个可耻的职务过失,当然是立即被解雇了。(残雪《灵魂的城堡》)③中小学生正逢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倘若因活动不开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今天的学校教育过失可就太大了。(《人民日报》1996年3月23日)
差错 错误 讹误 过错 过失 谬误 失误 175.0 102 名词 名词。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
差错 chācuò
程度很轻,多指与正确标准偏离一点的错误。
例:①组织战争是非常严密的事,哪怕是一分钟的差错,也会招致全盘的失败。(刘白羽《岗位》)②所有账目……没有发现差错。(沙汀《青坡》)③他立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东西。(柳青《创业史》)
还有一义:意外的情况(多指不如意的,如灾祸等),如“万一这孩子出了~怎么办?”这跟“错误”等的区别较明显。
错误 cuòwù
最常用的词。范围很广,可以指有意的,重大的,也可以指无意的,一般的,较小的。程度较重。常说“犯错误”。
例:①你若以为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那样的良缘等待着你,那是莫大的错误。(郭沫若《落叶》)②医生是科学家,医生的话绝对不能有错误。(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③一个忠诚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受申斥或惩罚是应该的。(老舍《不说谎的人》)
还有形容词义:不正确的,如“这结论是很~的”。这跟“差错”等的区别较明显。
讹误 éwù
范围很窄,多指书面上的具体错误,如“文字讹误,印刷的讹误”等。
例:①有两处多年蒙混过去的讹误,是这本书的德译者莫克 (Monika Motsch) 博士发觉的。(钱钟书《围城》)②他们的工作是改正羼入原文的许多讹误,解释词语的古代用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指出西法有精到之处,但还存在不完善以至讹误的地方。(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过错 ɡuòcuò
程度很轻,多指因不慎、不周而出现的错误。多用于自责,有所认识,并要改正。
例:①从下面的一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承认,不加掩饰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与恶消灭于萌芽状态。(《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③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
过失 ɡuòshī
范围较广,多指因疏忽而犯的行为错误,有时指重大的。
例:①家中……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您,勤杂工,由于犯下了这个可耻的职务过失,当然是立即被解雇了。(残雪《灵魂的城堡》)③中小学生正逢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倘若因活动不开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今天的学校教育过失可就太大了。(《人民日报》1996年3月23日)
谬误 miùwù
多指认识、思想、理论上的抽象错误。常跟“真理”对举,如“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用于书面语。而“错误”等则不限。
例:①那就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②跨越一步就是谬误,原始质朴的人文野性就有可能蜕变为人文匪气。(《人民日报》1996年1月19日)③民国学术尽管有历史的局限性,甚至谬误,但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代学人登上新高峰的阶梯。(《人民日报》1996年1月24日)
失误 shīwù
程度较轻,多指无意的,是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造成的。
例:①所以若看到有的四合院建在坟地前边,万不要以为是成本不够造成的失误,很可能是特选的宝地。(邓友梅《步入中庭》)②在总结和分析足够数量失误的软件项目以后,看出其原因大多与管理工作有关。(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定向沟通有利于防止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失实、失误。(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过失
不韪 错处 过错 过失 147.0 102 名词 名词。指人行为上的错误。
不韪 bùwěi
词义很重,指大而重的过错。常说“冒天下之大不韪”。用于书面语。具有文言色彩。
例:①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韪,又不得志……(黄人《〈钱牧斋文钞〉序》)②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同根同源,休戚与共,任何人想为一己之私而敢冒分裂祖国之大不韪,是同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是注定要失败的。(《人民日报》1996年1月31日)③在暴利驱动下,一些违法经营者冒天下之大不韪……致使非法音像制品到处泛滥。(《人民日报》1997年2月25日)
错处 cuò·chu
着重指错误的地方。程度较轻。不如“过错”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全书有多少错处,我没统计。(《北京晚报》1997年7月21日)②听他说督导处那帮人……偷偷进储蓄所拍别人错处。(《北京晚报》1997年3月29日)③皇帝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种错处,于是洋洋得意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孙犁《关于纪昀的通信》)
过错 ɡuòcuò
程度较重,泛指行为上的错误。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可以跟在“犯”之后,而“错处、不韪”不能。
例:①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承认,不加掩饰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③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
过失 ɡuòshī
程度较轻,多指由于疏忽、不慎而出现的错误。法律上有“过失罪,过失行为,过失责任,过失误差,过失伤害,过失杀人,过失犯罪”等。口语和书面语都用。也能说“犯过失”。
例:①家中……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您,勤杂工,由于犯下了这个可耻的职务过失,当然是立即被解雇了。(残雪《灵魂的城堡》)③中小学生正逢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倘若因活动不开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今天的学校教育过失可就太大了。(《人民日报》1996年3月23日)
差错 错误 讹误 过错 过失 谬误 失误 175.0 102 名词 名词。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
差错 chācuò
程度很轻,多指与正确标准偏离一点的错误。
例:①组织战争是非常严密的事,哪怕是一分钟的差错,也会招致全盘的失败。(刘白羽《岗位》)②所有账目……没有发现差错。(沙汀《青坡》)③他立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东西。(柳青《创业史》)
还有一义:意外的情况(多指不如意的,如灾祸等),如“万一这孩子出了~怎么办?”这跟“错误”等的区别较明显。
错误 cuòwù
最常用的词。范围很广,可以指有意的,重大的,也可以指无意的,一般的,较小的。程度较重。常说“犯错误”。
例:①你若以为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那样的良缘等待着你,那是莫大的错误。(郭沫若《落叶》)②医生是科学家,医生的话绝对不能有错误。(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③一个忠诚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受申斥或惩罚是应该的。(老舍《不说谎的人》)
还有形容词义:不正确的,如“这结论是很~的”。这跟“差错”等的区别较明显。
讹误 éwù
范围很窄,多指书面上的具体错误,如“文字讹误,印刷的讹误”等。
例:①有两处多年蒙混过去的讹误,是这本书的德译者莫克 (Monika Motsch) 博士发觉的。(钱钟书《围城》)②他们的工作是改正羼入原文的许多讹误,解释词语的古代用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指出西法有精到之处,但还存在不完善以至讹误的地方。(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过错 ɡuòcuò
程度很轻,多指因不慎、不周而出现的错误。多用于自责,有所认识,并要改正。
例:①从下面的一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承认,不加掩饰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与恶消灭于萌芽状态。(《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③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
过失 ɡuòshī
范围较广,多指因疏忽而犯的行为错误,有时指重大的。
例:①家中……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您,勤杂工,由于犯下了这个可耻的职务过失,当然是立即被解雇了。(残雪《灵魂的城堡》)③中小学生正逢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倘若因活动不开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今天的学校教育过失可就太大了。(《人民日报》1996年3月23日)
谬误 miùwù
多指认识、思想、理论上的抽象错误。常跟“真理”对举,如“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用于书面语。而“错误”等则不限。
例:①那就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②跨越一步就是谬误,原始质朴的人文野性就有可能蜕变为人文匪气。(《人民日报》1996年1月19日)③民国学术尽管有历史的局限性,甚至谬误,但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代学人登上新高峰的阶梯。(《人民日报》1996年1月24日)
失误 shīwù
程度较轻,多指无意的,是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造成的。
例:①所以若看到有的四合院建在坟地前边,万不要以为是成本不够造成的失误,很可能是特选的宝地。(邓友梅《步入中庭》)②在总结和分析足够数量失误的软件项目以后,看出其原因大多与管理工作有关。(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定向沟通有利于防止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失实、失误。(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布告
布告 公告 通告 148.0 102 名词 (一)名词。领导部门、机关、团体等给下级或群众的文告。(二)动词。普遍告知。
布告 bùɡào
用于机关、团体,内容较广泛。发表的方式以张贴居多。有时用动词意义(例③)。
例:①在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见各街口的墙壁上贴着大张的、用木板印刷的戒严布告。(姚雪垠《李自成》)②审讯以后,写了判决书,贴出布告。(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③我们还没布告减工钱,可是,工人们已经知道了。(茅盾《子夜》)
公告 ɡōnɡɡào
还可以是政府向公众发出的文告。内容多为重大事情。方式有口头、书面、广播等。常用动词意义(例③)。
例:①破产财产拍卖公告发出后,引起不少厂家的兴趣。(陈道《广州异型钢材厂拍卖前后》)②(基辛格)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魏史言《尼克松访华纪实》)③多年来实践证明,这种先注册后公告的办法是有弊病的。(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通告 tōnɡɡào
还可以是政府的、普遍通知的文告。内容较专门、集中,常常是就某一问题做出法令性、政策性等规定。方式多种。常用动词义(例③)。
例:①这个查禁通告据说是出自中央的。(沈从文《禁书问题》)②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讲演的通告。(汪曾祺《鸡毛》)③我们便将与会作家的名单事先通告给他们,征求他们意见。(邓友梅《和老索相处的日子》)
公告
布告 公告 通告 148.0 102 名词 (一)名词。领导部门、机关、团体等给下级或群众的文告。(二)动词。普遍告知。
布告 bùɡào
用于机关、团体,内容较广泛。发表的方式以张贴居多。有时用动词意义(例③)。
例:①在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见各街口的墙壁上贴着大张的、用木板印刷的戒严布告。(姚雪垠《李自成》)②审讯以后,写了判决书,贴出布告。(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③我们还没布告减工钱,可是,工人们已经知道了。(茅盾《子夜》)
公告 ɡōnɡɡào
还可以是政府向公众发出的文告。内容多为重大事情。方式有口头、书面、广播等。常用动词意义(例③)。
例:①破产财产拍卖公告发出后,引起不少厂家的兴趣。(陈道《广州异型钢材厂拍卖前后》)②(基辛格)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魏史言《尼克松访华纪实》)③多年来实践证明,这种先注册后公告的办法是有弊病的。(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通告 tōnɡɡào
还可以是政府的、普遍通知的文告。内容较专门、集中,常常是就某一问题做出法令性、政策性等规定。方式多种。常用动词义(例③)。
例:①这个查禁通告据说是出自中央的。(沈从文《禁书问题》)②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讲演的通告。(汪曾祺《鸡毛》)③我们便将与会作家的名单事先通告给他们,征求他们意见。(邓友梅《和老索相处的日子》)
通告
布告 公告 通告 148.0 102 名词 (一)名词。领导部门、机关、团体等给下级或群众的文告。(二)动词。普遍告知。
布告 bùɡào
用于机关、团体,内容较广泛。发表的方式以张贴居多。有时用动词意义(例③)。
例:①在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见各街口的墙壁上贴着大张的、用木板印刷的戒严布告。(姚雪垠《李自成》)②审讯以后,写了判决书,贴出布告。(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③我们还没布告减工钱,可是,工人们已经知道了。(茅盾《子夜》)
公告 ɡōnɡɡào
还可以是政府向公众发出的文告。内容多为重大事情。方式有口头、书面、广播等。常用动词意义(例③)。
例:①破产财产拍卖公告发出后,引起不少厂家的兴趣。(陈道《广州异型钢材厂拍卖前后》)②(基辛格)头一次来,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魏史言《尼克松访华纪实》)③多年来实践证明,这种先注册后公告的办法是有弊病的。(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通告 tōnɡɡào
还可以是政府的、普遍通知的文告。内容较专门、集中,常常是就某一问题做出法令性、政策性等规定。方式多种。常用动词义(例③)。
例:①这个查禁通告据说是出自中央的。(沈从文《禁书问题》)②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讲演的通告。(汪曾祺《鸡毛》)③我们便将与会作家的名单事先通告给他们,征求他们意见。(邓友梅《和老索相处的日子》)
步调
步调 步伐 149.0 102 名词 名词。行走或操练时大小快慢的脚步,也比喻人们其他活动的同心同步的情况。可以跟“统一、一致、协调、整齐”等词搭配。
步调 bùdiào
常用于比喻意义(例①②),指许多人进行一种活动时的行动、思想的异同情况,包括方式、步骤、速度等。有时也用于本义,只能指许多人的脚步(例③)。
例:①为了教育的前途,必须大家团结,取一致的步调。(叶圣陶《抗争》)②各地办案人员牢固树立起全局一盘棋思想,步调一致,整体作战。(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③两位老人步调一致地送了我几步。(王朔《橡皮人》)
步伐 bùfá
常用于本义(例①),这时可以指一个人的脚步,也可以指许多人的脚步;也常用于比喻义(例②③)。还可以跟“迈着、踏着、加快、加紧、雄健、矫健”等词搭配。
例:①如果大家都慢吞吞地走路,你看起来各个人的步伐都差不多;只有大家飞跑的时候,才容易看出各个人的姿态和速度究竟是怎样的。(秦牧《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②这些问题不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难以加快步伐。(《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③千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吴伯箫《歌声》)
步伐
步调 步伐 149.0 102 名词 名词。行走或操练时大小快慢的脚步,也比喻人们其他活动的同心同步的情况。可以跟“统一、一致、协调、整齐”等词搭配。
步调 bùdiào
常用于比喻意义(例①②),指许多人进行一种活动时的行动、思想的异同情况,包括方式、步骤、速度等。有时也用于本义,只能指许多人的脚步(例③)。
例:①为了教育的前途,必须大家团结,取一致的步调。(叶圣陶《抗争》)②各地办案人员牢固树立起全局一盘棋思想,步调一致,整体作战。(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③两位老人步调一致地送了我几步。(王朔《橡皮人》)
步伐 bùfá
常用于本义(例①),这时可以指一个人的脚步,也可以指许多人的脚步;也常用于比喻义(例②③)。还可以跟“迈着、踏着、加快、加紧、雄健、矫健”等词搭配。
例:①如果大家都慢吞吞地走路,你看起来各个人的步伐都差不多;只有大家飞跑的时候,才容易看出各个人的姿态和速度究竟是怎样的。(秦牧《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②这些问题不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难以加快步伐。(《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③千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吴伯箫《歌声》)
部队
部队 队伍 军队 150.0 102 名词 名词。为政治服务的武装组织。有时换用,如“从部队/队伍/军队转业回来”。
部队 bùduì
军队的通称。有时指军队整体(例①),常指军队的一部分或某一兵种(例②③④)。常说“先头部队,小股部队,大部队,驻京部队,边防部队,公安部队,作战部队,野战部队,武警部队,特种部队,侦察部队,地面部队,降落伞部队”。而“军队、队伍”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许多作家已经下乡上山或到工厂与部队去了。(老舍《百花齐放的春天》)②部队集合出发了。(魏巍《在风雪里》)③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魏巍《我的老师》)④1853年的9月间,太平军的北伐部队,由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率领。(邓拓《新年谈杨柳青年画》)
队伍 duì·wu
义同“部队”,但使用范围窄,具体意义更突出。常用于口语。
例:①等队伍走出好远,她还站在一块高坡上……(魏巍《在风雪里》)②走到十字街里,队伍停下来。(方纪《赵福顺的小酒铺》)③他把城里所剩下的六七百人的队伍召集起来,在广场中整队。(郭沫若《郑成功》)
还指有组织的集体,如“科技~,教师~,文艺~,理论~”等。又指有组织的群众行列,如“游行~,排好~,排列整齐的~,浩浩荡荡的~”等。这跟“军队”、“部队”的区别较明显。
军队 jūnduì
一般指整体,多用概括义或抽象义。常用于书面语,尤其是军事、政治、法律、政论语体。常说“国家军队,人民军队,革命军队,雇佣军队,调动军队军队建制,军队编制”等。
例:①训练有素的军队和民兵防线犹如黑色的岩石始终纹丝不动。(邓贤《中国知青梦》)②我们这军队农场同西边五里的陈庄阡陌相连。(石言《秋雪湖之恋》)③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军事院校可以从青年学生中招收学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队伍
部队 队伍 军队 150.0 102 名词 名词。为政治服务的武装组织。有时换用,如“从部队/队伍/军队转业回来”。
部队 bùduì
军队的通称。有时指军队整体(例①),常指军队的一部分或某一兵种(例②③④)。常说“先头部队,小股部队,大部队,驻京部队,边防部队,公安部队,作战部队,野战部队,武警部队,特种部队,侦察部队,地面部队,降落伞部队”。而“军队、队伍”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许多作家已经下乡上山或到工厂与部队去了。(老舍《百花齐放的春天》)②部队集合出发了。(魏巍《在风雪里》)③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魏巍《我的老师》)④1853年的9月间,太平军的北伐部队,由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率领。(邓拓《新年谈杨柳青年画》)
队伍 duì·wu
义同“部队”,但使用范围窄,具体意义更突出。常用于口语。
例:①等队伍走出好远,她还站在一块高坡上……(魏巍《在风雪里》)②走到十字街里,队伍停下来。(方纪《赵福顺的小酒铺》)③他把城里所剩下的六七百人的队伍召集起来,在广场中整队。(郭沫若《郑成功》)
还指有组织的集体,如“科技~,教师~,文艺~,理论~”等。又指有组织的群众行列,如“游行~,排好~,排列整齐的~,浩浩荡荡的~”等。这跟“军队”、“部队”的区别较明显。
军队 jūnduì
一般指整体,多用概括义或抽象义。常用于书面语,尤其是军事、政治、法律、政论语体。常说“国家军队,人民军队,革命军队,雇佣军队,调动军队军队建制,军队编制”等。
例:①训练有素的军队和民兵防线犹如黑色的岩石始终纹丝不动。(邓贤《中国知青梦》)②我们这军队农场同西边五里的陈庄阡陌相连。(石言《秋雪湖之恋》)③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军事院校可以从青年学生中招收学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队列 队伍 403.0 102 名词 名词。有组织的群众行列。
队列 duìliè
着重指纵横等行列、队形。可以用于受训练的群众(例①),用于军人(例②),动物(例③)等。
例:①后面的人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微微冷笑,有的趁乱跑出队列,装着看热闹,却在前面夹了塞。(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班长郭奎武,一步跨出队列,行了个军礼。(曲波《林海雪原》)③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换不定的队列。(张承志《黑骏马》)
队伍 duì·wu
着重指整体,即只指有组织的群众的整体行列。
例:①人群先奔山坡下早熟的麦地里去。在田间的小路上,形成了长长的、一串串的队伍。(浩然《艳阳天》)②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还指军队及其一部分,如“把~开到前线去”。比喻某一系统的有组织的群众,如“理论~,科技~”。这跟“队列”的区别较明显。
军队
部队 队伍 军队 150.0 102 名词 名词。为政治服务的武装组织。有时换用,如“从部队/队伍/军队转业回来”。
部队 bùduì
军队的通称。有时指军队整体(例①),常指军队的一部分或某一兵种(例②③④)。常说“先头部队,小股部队,大部队,驻京部队,边防部队,公安部队,作战部队,野战部队,武警部队,特种部队,侦察部队,地面部队,降落伞部队”。而“军队、队伍”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许多作家已经下乡上山或到工厂与部队去了。(老舍《百花齐放的春天》)②部队集合出发了。(魏巍《在风雪里》)③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魏巍《我的老师》)④1853年的9月间,太平军的北伐部队,由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率领。(邓拓《新年谈杨柳青年画》)
队伍 duì·wu
义同“部队”,但使用范围窄,具体意义更突出。常用于口语。
例:①等队伍走出好远,她还站在一块高坡上……(魏巍《在风雪里》)②走到十字街里,队伍停下来。(方纪《赵福顺的小酒铺》)③他把城里所剩下的六七百人的队伍召集起来,在广场中整队。(郭沫若《郑成功》)
还指有组织的集体,如“科技~,教师~,文艺~,理论~”等。又指有组织的群众行列,如“游行~,排好~,排列整齐的~,浩浩荡荡的~”等。这跟“军队”、“部队”的区别较明显。
军队 jūnduì
一般指整体,多用概括义或抽象义。常用于书面语,尤其是军事、政治、法律、政论语体。常说“国家军队,人民军队,革命军队,雇佣军队,调动军队军队建制,军队编制”等。
例:①训练有素的军队和民兵防线犹如黑色的岩石始终纹丝不动。(邓贤《中国知青梦》)②我们这军队农场同西边五里的陈庄阡陌相连。(石言《秋雪湖之恋》)③根据军队建设的需要,军事院校可以从青年学生中招收学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部分
部分 局部 151.0 102 名词 名词。全部之一,跟“全部”或“整体”相对。
部分 bù·fen
着眼于数量:从数量角度跟整体比较时,多用“部分”,因此它前面可以加“一、两、三、大、小、主要、其他”等词。可以用于事物(例①)和人(例②③)。
例:①艺术作品表现事物时,略去无关紧要的地方而突出主要部分,实在是合理不过的事情。(秦牧《北京花房》)②由于精神专注了,睡眠的时候,大脑的其他部分都处于抑制状态,但是某一部分却处于兴奋状态。(秦牧《奇特的文学梦境》)③在全世界不同部分的人类在差不多同时独立发展两种不同的技术,这是完全可能的事。(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局部 júbù
着眼于组织结构:从组织结构角度跟全局比较时,多用“局部”,因此它前面一般不加“一、两、三、大、小、主要、其他”等词。一般用于事物及人体。
例:①闭路循环有多种形式,大体可分为全闭路循环和局部闭路循环。(张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②病人躺在手术床上,局部麻醉。(毕淑敏《预约死亡》)③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鲁迅《藤野先生》)
局部
部分 局部 151.0 102 名词 名词。全部之一,跟“全部”或“整体”相对。
部分 bù·fen
着眼于数量:从数量角度跟整体比较时,多用“部分”,因此它前面可以加“一、两、三、大、小、主要、其他”等词。可以用于事物(例①)和人(例②③)。
例:①艺术作品表现事物时,略去无关紧要的地方而突出主要部分,实在是合理不过的事情。(秦牧《北京花房》)②由于精神专注了,睡眠的时候,大脑的其他部分都处于抑制状态,但是某一部分却处于兴奋状态。(秦牧《奇特的文学梦境》)③在全世界不同部分的人类在差不多同时独立发展两种不同的技术,这是完全可能的事。(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局部 júbù
着眼于组织结构:从组织结构角度跟全局比较时,多用“局部”,因此它前面一般不加“一、两、三、大、小、主要、其他”等词。一般用于事物及人体。
例:①闭路循环有多种形式,大体可分为全闭路循环和局部闭路循环。(张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②病人躺在手术床上,局部麻醉。(毕淑敏《预约死亡》)③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鲁迅《藤野先生》)
部门
部门 单位 152.0 102 名词 名词。行业中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部门 bùmén
多指某行业中的一个整体中的组成部分,如“工厂的行政部门”;也指行业的门类,如“工业部门,商业部门”等。
例:①我在农场的组织部门,负责纪律检查和政策落实方面的工作,我接触到大量案卷。(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北京饭店后身霞公府,西头有幢红色小楼,如今成了北京饭店的后勤部门。(邓友梅《印象中的金受申》)③现在已经举不出哪个国民经济部门完全不用计算机。(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
单位 dānwèi
多指某行业中的一个整体,如工厂、学校、公司、机关、团体等,常说“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基层单位”等;也指一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工厂中的基层单位,公司的下属单位”。
例:①发行部的墙上贴了少数订阅单位的读者的地址与姓名。(卞之琳《长治马路宽》)②原来他的单位是王府井的中国作家协会。(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对某人应与某人在一组,他仔细的安排,使各组的人都能刚柔相济,截长补短,成为坚强的战斗单位。(老舍《火葬》)
单位
部门 单位 152.0 102 名词 名词。行业中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部门 bùmén
多指某行业中的一个整体中的组成部分,如“工厂的行政部门”;也指行业的门类,如“工业部门,商业部门”等。
例:①我在农场的组织部门,负责纪律检查和政策落实方面的工作,我接触到大量案卷。(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北京饭店后身霞公府,西头有幢红色小楼,如今成了北京饭店的后勤部门。(邓友梅《印象中的金受申》)③现在已经举不出哪个国民经济部门完全不用计算机。(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
单位 dānwèi
多指某行业中的一个整体,如工厂、学校、公司、机关、团体等,常说“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基层单位”等;也指一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工厂中的基层单位,公司的下属单位”。
例:①发行部的墙上贴了少数订阅单位的读者的地址与姓名。(卞之琳《长治马路宽》)②原来他的单位是王府井的中国作家协会。(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对某人应与某人在一组,他仔细的安排,使各组的人都能刚柔相济,截长补短,成为坚强的战斗单位。(老舍《火葬》)
部署
部署 布置 153.0 102 动词 动词。指安排人力、兵力、任务、活动、事物等。
部署 bùshǔ
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原则地、周密地安排、配置。带郑重色彩。所部署的常是计划、方案等较重大的事情。
例:①关于屯垦的事也要开始着手了。这个步骤我们早就有部署。(郭沫若《郑成功》)②他把军队部署停当后……准备寻敌作战。(姚雪垠《李自成》)③主要力量部署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上。(徐迟《地质之光》)
布置 bùzhì
多指具体安排、配置。所布置的常是作业、功课、习题、工作、学习、生产、训练、开会、检查、演出、总结等一般的事情。
例:①他不知道孙传庭把堵截部队布置在什么地方。(姚雪垠《李自成》)②蔡希陶接受并布置了这个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徐迟《生命之树常绿》)③布置完将要到来的三秋工作,照例地有一段散会前的闲谈。(管桦《葛梅》)
还有一义:专指在某个场所摆设、陈列东西,如“~会场,~展览会,~教室”等。“部署”没有这个意义。
布置
部署 布置 153.0 102 动词 动词。指安排人力、兵力、任务、活动、事物等。
部署 bùshǔ
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原则地、周密地安排、配置。带郑重色彩。所部署的常是计划、方案等较重大的事情。
例:①关于屯垦的事也要开始着手了。这个步骤我们早就有部署。(郭沫若《郑成功》)②他把军队部署停当后……准备寻敌作战。(姚雪垠《李自成》)③主要力量部署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上。(徐迟《地质之光》)
布置 bùzhì
多指具体安排、配置。所布置的常是作业、功课、习题、工作、学习、生产、训练、开会、检查、演出、总结等一般的事情。
例:①他不知道孙传庭把堵截部队布置在什么地方。(姚雪垠《李自成》)②蔡希陶接受并布置了这个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徐迟《生命之树常绿》)③布置完将要到来的三秋工作,照例地有一段散会前的闲谈。(管桦《葛梅》)
还有一义:专指在某个场所摆设、陈列东西,如“~会场,~展览会,~教室”等。“部署”没有这个意义。
猜疑
猜疑 狐疑 怀疑 疑惑 疑心 154.0 102 动词 动词。不相信。
猜疑 cāiyí
多指无根据地怀疑。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兄妹之间再没和睦过,你猜疑我,我猜忌你。(凌鼎年《名画(外一篇)》)②她对自己的才能感到了惶惑和猜疑。(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③没有调查,可不能瞎猜疑。(张笑天《黑十字架》)
狐疑 húyí
强调有较大的怀疑。程度较重。一般不带宾语。用于书面语。如狐多疑,带形象色彩。
例:①(两本书一元钱,这是怎么个算法?)售货员满肚狐疑,仿佛在数学测验的时候,碰上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难题。(唐弢《鲁迅的故事》)②“答应什么?”参谋长狐疑地望着他的脸孔。(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③她狐疑地瞥了何帆一眼,不安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没报名?”(吕雷《海风轻轻吹》)
怀疑 huáiyí
泛指对人对己对事物不相信,不能确定真伪、正误、好坏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的妈妈到底是谁呢?我怀疑就是李大妈。(老舍《全家福》)②这可见我怀疑得很有道理。我是用科学态度来看这个问题的。(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在天道观方面,他从高度重视人的世俗的道德生活出发,怀疑鬼神的存在和作用。(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有一义:猜测,如“他~老师下午不会来了”。这跟“猜疑”等是有区别的。
疑惑 yíhuò
强调因心里不明白而怀疑。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疑惑何慎庵那话有八分是开玩笑。(茅盾《子夜》)②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鲁迅《祝福》)③她又疑惑这是楼上邻居的脚印。(冯骥才《老夫老妻》)
疑心 yíxīn
强调猜测地怀疑。用于口语。
例:①你天天出去,妈妈能不疑心吗?(老舍《女店员》)②他们都追究你那一屋子东西是怎么来的,还疑心你是跟我合伙呢。(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江面并不宽,水也很浅。疑心到屈原何以会在这儿淹死。(郭沫若《北伐途次》)
还有名词义:怀疑的念头,如“生~,起~,产生~,~丛生,~迭起,~滋长”等。这跟“怀疑”等的区别较明显。
狐疑
猜疑 狐疑 怀疑 疑惑 疑心 154.0 102 动词 动词。不相信。
猜疑 cāiyí
多指无根据地怀疑。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兄妹之间再没和睦过,你猜疑我,我猜忌你。(凌鼎年《名画(外一篇)》)②她对自己的才能感到了惶惑和猜疑。(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③没有调查,可不能瞎猜疑。(张笑天《黑十字架》)
狐疑 húyí
强调有较大的怀疑。程度较重。一般不带宾语。用于书面语。如狐多疑,带形象色彩。
例:①(两本书一元钱,这是怎么个算法?)售货员满肚狐疑,仿佛在数学测验的时候,碰上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难题。(唐弢《鲁迅的故事》)②“答应什么?”参谋长狐疑地望着他的脸孔。(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③她狐疑地瞥了何帆一眼,不安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没报名?”(吕雷《海风轻轻吹》)
怀疑 huáiyí
泛指对人对己对事物不相信,不能确定真伪、正误、好坏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的妈妈到底是谁呢?我怀疑就是李大妈。(老舍《全家福》)②这可见我怀疑得很有道理。我是用科学态度来看这个问题的。(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在天道观方面,他从高度重视人的世俗的道德生活出发,怀疑鬼神的存在和作用。(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有一义:猜测,如“他~老师下午不会来了”。这跟“猜疑”等是有区别的。
疑惑 yíhuò
强调因心里不明白而怀疑。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疑惑何慎庵那话有八分是开玩笑。(茅盾《子夜》)②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鲁迅《祝福》)③她又疑惑这是楼上邻居的脚印。(冯骥才《老夫老妻》)
疑心 yíxīn
强调猜测地怀疑。用于口语。
例:①你天天出去,妈妈能不疑心吗?(老舍《女店员》)②他们都追究你那一屋子东西是怎么来的,还疑心你是跟我合伙呢。(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江面并不宽,水也很浅。疑心到屈原何以会在这儿淹死。(郭沫若《北伐途次》)
还有名词义:怀疑的念头,如“生~,起~,产生~,~丛生,~迭起,~滋长”等。这跟“怀疑”等的区别较明显。
怀疑
猜疑 狐疑 怀疑 疑惑 疑心 154.0 102 动词 动词。不相信。
猜疑 cāiyí
多指无根据地怀疑。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兄妹之间再没和睦过,你猜疑我,我猜忌你。(凌鼎年《名画(外一篇)》)②她对自己的才能感到了惶惑和猜疑。(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③没有调查,可不能瞎猜疑。(张笑天《黑十字架》)
狐疑 húyí
强调有较大的怀疑。程度较重。一般不带宾语。用于书面语。如狐多疑,带形象色彩。
例:①(两本书一元钱,这是怎么个算法?)售货员满肚狐疑,仿佛在数学测验的时候,碰上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难题。(唐弢《鲁迅的故事》)②“答应什么?”参谋长狐疑地望着他的脸孔。(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③她狐疑地瞥了何帆一眼,不安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没报名?”(吕雷《海风轻轻吹》)
怀疑 huáiyí
泛指对人对己对事物不相信,不能确定真伪、正误、好坏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的妈妈到底是谁呢?我怀疑就是李大妈。(老舍《全家福》)②这可见我怀疑得很有道理。我是用科学态度来看这个问题的。(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在天道观方面,他从高度重视人的世俗的道德生活出发,怀疑鬼神的存在和作用。(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有一义:猜测,如“他~老师下午不会来了”。这跟“猜疑”等是有区别的。
疑惑 yíhuò
强调因心里不明白而怀疑。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疑惑何慎庵那话有八分是开玩笑。(茅盾《子夜》)②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鲁迅《祝福》)③她又疑惑这是楼上邻居的脚印。(冯骥才《老夫老妻》)
疑心 yíxīn
强调猜测地怀疑。用于口语。
例:①你天天出去,妈妈能不疑心吗?(老舍《女店员》)②他们都追究你那一屋子东西是怎么来的,还疑心你是跟我合伙呢。(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江面并不宽,水也很浅。疑心到屈原何以会在这儿淹死。(郭沫若《北伐途次》)
还有名词义:怀疑的念头,如“生~,起~,产生~,~丛生,~迭起,~滋长”等。这跟“怀疑”等的区别较明显。
疑惑
猜疑 狐疑 怀疑 疑惑 疑心 154.0 102 动词 动词。不相信。
猜疑 cāiyí
多指无根据地怀疑。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兄妹之间再没和睦过,你猜疑我,我猜忌你。(凌鼎年《名画(外一篇)》)②她对自己的才能感到了惶惑和猜疑。(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③没有调查,可不能瞎猜疑。(张笑天《黑十字架》)
狐疑 húyí
强调有较大的怀疑。程度较重。一般不带宾语。用于书面语。如狐多疑,带形象色彩。
例:①(两本书一元钱,这是怎么个算法?)售货员满肚狐疑,仿佛在数学测验的时候,碰上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难题。(唐弢《鲁迅的故事》)②“答应什么?”参谋长狐疑地望着他的脸孔。(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③她狐疑地瞥了何帆一眼,不安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没报名?”(吕雷《海风轻轻吹》)
怀疑 huáiyí
泛指对人对己对事物不相信,不能确定真伪、正误、好坏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的妈妈到底是谁呢?我怀疑就是李大妈。(老舍《全家福》)②这可见我怀疑得很有道理。我是用科学态度来看这个问题的。(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在天道观方面,他从高度重视人的世俗的道德生活出发,怀疑鬼神的存在和作用。(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有一义:猜测,如“他~老师下午不会来了”。这跟“猜疑”等是有区别的。
疑惑 yíhuò
强调因心里不明白而怀疑。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疑惑何慎庵那话有八分是开玩笑。(茅盾《子夜》)②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鲁迅《祝福》)③她又疑惑这是楼上邻居的脚印。(冯骥才《老夫老妻》)
疑心 yíxīn
强调猜测地怀疑。用于口语。
例:①你天天出去,妈妈能不疑心吗?(老舍《女店员》)②他们都追究你那一屋子东西是怎么来的,还疑心你是跟我合伙呢。(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江面并不宽,水也很浅。疑心到屈原何以会在这儿淹死。(郭沫若《北伐途次》)
还有名词义:怀疑的念头,如“生~,起~,产生~,~丛生,~迭起,~滋长”等。这跟“怀疑”等的区别较明显。
困惑 迷惑 疑惑 813.0 102 动词 (一)动词。弄不明白。都能说“困惑/迷惑/疑惑不解”。(二)“困惑、迷惑”,形容词。不明白,不清楚。
困惑 kùnhuò
多做形容词。强调感到疑难,不知所措,还做动词,“使困惑”(例③)。
例:①(老汉说从北京刮来春风)“什么?北京?”我越发困惑不解了。(峻青《秋色赋》)②他为这事弄得有些困惑了。(方纪《副排长谢永清》)③没过几天,锯牛难题仍在困惑我们的时候,刘永泰回到了营地。(中杰英《罗浮山血泪祭》)
迷惑 mí·huò
多做形容词。强调辨不清是非,摸不清头脑。还做动词,“使迷惑”(例③)。
例:①没有几天宣布免费供应的午餐取消,叫人迷惑。(王蒙《坚硬的稀粥》)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被一种表面现象所迷惑。(张炜《羞涩与温柔》)③为了不让敌人察觉,炮兵天天朝我们头顶上打炮,步兵照样出击迷惑敌人。(邓贤《大国之魂》)
疑惑 yíhuò
只做动词。强调心里不明白,不理解(例①②),怀疑(例③),犹豫(例④)。
例:①求了一通神仙,终于没有见,忽然有些疑惑了。(鲁迅《随感录五十九》)②他不是害病不能动吗?深更半夜要上哪去?她更加疑惑了,就蹑手蹑脚地尾随在叔叔的后面,要去看个究竟。(峻青《潍河上的春天》)③身体素来羸弱的人,在这时候会疑惑自己生了什么肠胃病肺病,觉得浑身不舒服。(吴伯箫《岛上的季节》)④聪明人不会疑惑不定。(匡亚明《孔子评传》)
疑心
猜疑 狐疑 怀疑 疑惑 疑心 154.0 102 动词 动词。不相信。
猜疑 cāiyí
多指无根据地怀疑。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兄妹之间再没和睦过,你猜疑我,我猜忌你。(凌鼎年《名画(外一篇)》)②她对自己的才能感到了惶惑和猜疑。(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③没有调查,可不能瞎猜疑。(张笑天《黑十字架》)
狐疑 húyí
强调有较大的怀疑。程度较重。一般不带宾语。用于书面语。如狐多疑,带形象色彩。
例:①(两本书一元钱,这是怎么个算法?)售货员满肚狐疑,仿佛在数学测验的时候,碰上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难题。(唐弢《鲁迅的故事》)②“答应什么?”参谋长狐疑地望着他的脸孔。(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③她狐疑地瞥了何帆一眼,不安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没报名?”(吕雷《海风轻轻吹》)
怀疑 huáiyí
泛指对人对己对事物不相信,不能确定真伪、正误、好坏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的妈妈到底是谁呢?我怀疑就是李大妈。(老舍《全家福》)②这可见我怀疑得很有道理。我是用科学态度来看这个问题的。(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在天道观方面,他从高度重视人的世俗的道德生活出发,怀疑鬼神的存在和作用。(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有一义:猜测,如“他~老师下午不会来了”。这跟“猜疑”等是有区别的。
疑惑 yíhuò
强调因心里不明白而怀疑。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疑惑何慎庵那话有八分是开玩笑。(茅盾《子夜》)②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鲁迅《祝福》)③她又疑惑这是楼上邻居的脚印。(冯骥才《老夫老妻》)
疑心 yíxīn
强调猜测地怀疑。用于口语。
例:①你天天出去,妈妈能不疑心吗?(老舍《女店员》)②他们都追究你那一屋子东西是怎么来的,还疑心你是跟我合伙呢。(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③江面并不宽,水也很浅。疑心到屈原何以会在这儿淹死。(郭沫若《北伐途次》)
还有名词义:怀疑的念头,如“生~,起~,产生~,~丛生,~迭起,~滋长”等。这跟“怀疑”等的区别较明显。
才 方才 155.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由时间或条件关系,产生某种结果,如“学习之后,/方才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cái
语气较轻。
例:①只有创造幸福的人,知道生活的可爱。(田间《垦荒者》)②咱们老实,会有恶霸!(老舍《龙须沟》)
表示对比起来的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等等,还可以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如“他家~三口人”,“你~来过一次”,“~能写短文”,“他~不干呢”。而“方才”不能这么用。
方才 fānɡcái
语气较重。
例:①这一夜回到旅馆之后,精神兴奋,直到了早晨3点,方才睡去。(郁达夫《海上》)②直到林大娘再三唤她,方才跑进去。(茅盾《林家铺子》)
方才
才 方才 155.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由时间或条件关系,产生某种结果,如“学习之后,/方才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cái
语气较轻。
例:①只有创造幸福的人,知道生活的可爱。(田间《垦荒者》)②咱们老实,会有恶霸!(老舍《龙须沟》)
表示对比起来的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等等,还可以表示强调所说的事,如“他家~三口人”,“你~来过一次”,“~能写短文”,“他~不干呢”。而“方才”不能这么用。
方才 fānɡcái
语气较重。
例:①这一夜回到旅馆之后,精神兴奋,直到了早晨3点,方才睡去。(郁达夫《海上》)②直到林大娘再三唤她,方才跑进去。(茅盾《林家铺子》)
才干
才干 才华 才能 才智 156.0 102 名词 名词。较高的思维能力或办事能力。
才干 cáiɡàn
着重指办事和实践活动能力。常用于比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如领导、指挥、组织、交际等。
例:①这个小伙子,人品端正,很有头脑,肯钻研,有才干。(碧野《青岗蔷薇》)②听说他的才干和学问,连英国的学生都很妒羡的。(冰心《两个家庭》)
才华 cáihuá
着重指表现于外的才智和能力,常说“才华横溢”。多用于科学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他活动方面。
例:①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但这样年青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何为《第二次考试》)②我看过津京两个剧团的演出,富有才华的演员博得两地观众的满堂欢笑。(吴祖光《别装腔作势吓唬人》)
才能 cáinénɡ
着重指能力,除了用于比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见“才干”条),还可以用于思维活动方面,如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学习等。
例:①我不擅长辞令,又缺乏随机应变的才能。(巴金《中国人》) ②幻想,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才能。(秦牧《幻想的彩翼》)
才智 cáizhì
着重指智慧。常说“聪明才智”。多用于思维活动方面。
例:①开拓读者的知识范围,启迪读者的聪明才智。(叶圣陶《〈塔里木行〉——一篇情文并茂的游记》) ②自从陈景润被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才华
才干 才华 才能 才智 156.0 102 名词 名词。较高的思维能力或办事能力。
才干 cáiɡàn
着重指办事和实践活动能力。常用于比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如领导、指挥、组织、交际等。
例:①这个小伙子,人品端正,很有头脑,肯钻研,有才干。(碧野《青岗蔷薇》)②听说他的才干和学问,连英国的学生都很妒羡的。(冰心《两个家庭》)
才华 cáihuá
着重指表现于外的才智和能力,常说“才华横溢”。多用于科学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他活动方面。
例:①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但这样年青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何为《第二次考试》)②我看过津京两个剧团的演出,富有才华的演员博得两地观众的满堂欢笑。(吴祖光《别装腔作势吓唬人》)
才能 cáinénɡ
着重指能力,除了用于比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见“才干”条),还可以用于思维活动方面,如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学习等。
例:①我不擅长辞令,又缺乏随机应变的才能。(巴金《中国人》) ②幻想,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才能。(秦牧《幻想的彩翼》)
才智 cáizhì
着重指智慧。常说“聪明才智”。多用于思维活动方面。
例:①开拓读者的知识范围,启迪读者的聪明才智。(叶圣陶《〈塔里木行〉——一篇情文并茂的游记》) ②自从陈景润被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才能
才干 才华 才能 才智 156.0 102 名词 名词。较高的思维能力或办事能力。
才干 cáiɡàn
着重指办事和实践活动能力。常用于比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如领导、指挥、组织、交际等。
例:①这个小伙子,人品端正,很有头脑,肯钻研,有才干。(碧野《青岗蔷薇》)②听说他的才干和学问,连英国的学生都很妒羡的。(冰心《两个家庭》)
才华 cáihuá
着重指表现于外的才智和能力,常说“才华横溢”。多用于科学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他活动方面。
例:①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但这样年青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何为《第二次考试》)②我看过津京两个剧团的演出,富有才华的演员博得两地观众的满堂欢笑。(吴祖光《别装腔作势吓唬人》)
才能 cáinénɡ
着重指能力,除了用于比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见“才干”条),还可以用于思维活动方面,如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学习等。
例:①我不擅长辞令,又缺乏随机应变的才能。(巴金《中国人》) ②幻想,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才能。(秦牧《幻想的彩翼》)
才智 cáizhì
着重指智慧。常说“聪明才智”。多用于思维活动方面。
例:①开拓读者的知识范围,启迪读者的聪明才智。(叶圣陶《〈塔里木行〉——一篇情文并茂的游记》) ②自从陈景润被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才智
才干 才华 才能 才智 156.0 102 名词 名词。较高的思维能力或办事能力。
才干 cáiɡàn
着重指办事和实践活动能力。常用于比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如领导、指挥、组织、交际等。
例:①这个小伙子,人品端正,很有头脑,肯钻研,有才干。(碧野《青岗蔷薇》)②听说他的才干和学问,连英国的学生都很妒羡的。(冰心《两个家庭》)
才华 cáihuá
着重指表现于外的才智和能力,常说“才华横溢”。多用于科学文化、艺术活动及其他活动方面。
例:①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但这样年青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何为《第二次考试》)②我看过津京两个剧团的演出,富有才华的演员博得两地观众的满堂欢笑。(吴祖光《别装腔作势吓唬人》)
才能 cáinénɡ
着重指能力,除了用于比较重要的实践活动方面(见“才干”条),还可以用于思维活动方面,如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学习等。
例:①我不擅长辞令,又缺乏随机应变的才能。(巴金《中国人》) ②幻想,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才能。(秦牧《幻想的彩翼》)
才智 cáizhì
着重指智慧。常说“聪明才智”。多用于思维活动方面。
例:①开拓读者的知识范围,启迪读者的聪明才智。(叶圣陶《〈塔里木行〉——一篇情文并茂的游记》) ②自从陈景润被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材料
材料 资料 157.0 102 名词 名词。用来说明、证实某个问题或精神生产活动所依据的事实。多是文字、音像、实物等形式。常通用,如“学习材料/资料,参考材料/资料,研究人类的新材料/资料,第一手材料/资料,买绘画参考材料/资料,到图书馆查材料/资料”。
材料 cáiliào
多着眼于构成角度,如“著作材料,事迹材料,档案材料,罪行材料”,是分别构成著作等的事物、事实。有时指未经加工的素材,因此可以说“写材料”。主要用于写作、行政、法律及科技方面。常说“写作材料,调查材料,会议材料,汇报材料,档案材料,人事材料,申报材料,典型材料,会议材料,宣传材料,检举材料,揭发材料,罪行材料,定案材料”等。
例:①我们一部分人组织了一个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西来,沿途分门别类收集了不少材料。(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②我写了一些短小的文章……它们都是时代的仓促记录,有些近于原始材料。(孙犁《在阜平》)③他细心,耐烦,尽量拣些动听的鲜明的事例,作为讲解的材料。(周立波《调皮角色》)
还指造成物质成品的素材,如木料、水泥、钢材、砖瓦等称为“建筑~”。而“资料”没有这一意义。
资料 zīliào
多着眼于用作依据或凭借的材料,多指加了工的材料。常用于科技、教学,常说“科学资料,技术资料,外文资料,情报资料,论文资料,学科资料资料卡片,资料索引,资料中心,资料大楼,资料库,资料室,资料员,统计资料,图书资料,历史资料,沙漠资料,雪山资料,第一手资料”等。
例:①凡是关于鲁迅的资料,他的生活历史,日常生活状态,读的书,著的书,原稿,译稿,笔记,日记,书简,照片……都专门搜集起来,分门别类地陈列。(郭沫若《我建议》)②除了要把先秦的典籍作为资料之外,不能不涉历到殷墟卜辞和殷周两代的青铜器铭刻。(郭沫若《关于〈美术考古一世纪〉》)③她到中国来收集巴金研究资料。(项玮《文学老人巴金93岁生日纪实》)
还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如土地、厂房、机器等是生产资料,衣服、食品、住房等是生活资料。而“材料”没有这一意义。
资料
材料 资料 157.0 102 名词 名词。用来说明、证实某个问题或精神生产活动所依据的事实。多是文字、音像、实物等形式。常通用,如“学习材料/资料,参考材料/资料,研究人类的新材料/资料,第一手材料/资料,买绘画参考材料/资料,到图书馆查材料/资料”。
材料 cáiliào
多着眼于构成角度,如“著作材料,事迹材料,档案材料,罪行材料”,是分别构成著作等的事物、事实。有时指未经加工的素材,因此可以说“写材料”。主要用于写作、行政、法律及科技方面。常说“写作材料,调查材料,会议材料,汇报材料,档案材料,人事材料,申报材料,典型材料,会议材料,宣传材料,检举材料,揭发材料,罪行材料,定案材料”等。
例:①我们一部分人组织了一个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西来,沿途分门别类收集了不少材料。(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②我写了一些短小的文章……它们都是时代的仓促记录,有些近于原始材料。(孙犁《在阜平》)③他细心,耐烦,尽量拣些动听的鲜明的事例,作为讲解的材料。(周立波《调皮角色》)
还指造成物质成品的素材,如木料、水泥、钢材、砖瓦等称为“建筑~”。而“资料”没有这一意义。
资料 zīliào
多着眼于用作依据或凭借的材料,多指加了工的材料。常用于科技、教学,常说“科学资料,技术资料,外文资料,情报资料,论文资料,学科资料资料卡片,资料索引,资料中心,资料大楼,资料库,资料室,资料员,统计资料,图书资料,历史资料,沙漠资料,雪山资料,第一手资料”等。
例:①凡是关于鲁迅的资料,他的生活历史,日常生活状态,读的书,著的书,原稿,译稿,笔记,日记,书简,照片……都专门搜集起来,分门别类地陈列。(郭沫若《我建议》)②除了要把先秦的典籍作为资料之外,不能不涉历到殷墟卜辞和殷周两代的青铜器铭刻。(郭沫若《关于〈美术考古一世纪〉》)③她到中国来收集巴金研究资料。(项玮《文学老人巴金93岁生日纪实》)
还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如土地、厂房、机器等是生产资料,衣服、食品、住房等是生活资料。而“材料”没有这一意义。
财产
财产 财富 158.0 102 名词 名词。个人、集体、社会或国家等所有的钱物等有价值的具体东西。
财产 cáichǎn
着眼于产权,意义范围窄,多指具体的,如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
例:①财产估算数亿以上。(梁晓声《中国“富豪”质疑》)②怕相认以后,有房产、财产、遗产纷争。(柳达《22个上海弃儿寻亲始末》)③冰心老人说,我一生没有财产,最宝贵的就是前辈先生和老中青、中外的朋友赠给我的字画和著作。(齐鲁《冰心向现代文学馆捐赠字画》)
财富 cáifù
着眼于富有、丰富、财产多,意义范围广,可以指具体的,包括自然的(如矿山、森林、草原、水力等),也可以指抽象的,包括知识和精神形态的。
例:①此后,这架相机和鲁迅照片的底片一起成为沙飞最珍贵的财富。(项玮《王雁讲述父亲沙飞的故事》)②我国古代留下的这许多艺术珍品,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碧野《太湖之春》)③(精品工程)它不只要求作品的轰动一时,更期望它的影响久远,为中华民族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人民日报》1996年1月12日)
财富
财产 财富 158.0 102 名词 名词。个人、集体、社会或国家等所有的钱物等有价值的具体东西。
财产 cáichǎn
着眼于产权,意义范围窄,多指具体的,如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
例:①财产估算数亿以上。(梁晓声《中国“富豪”质疑》)②怕相认以后,有房产、财产、遗产纷争。(柳达《22个上海弃儿寻亲始末》)③冰心老人说,我一生没有财产,最宝贵的就是前辈先生和老中青、中外的朋友赠给我的字画和著作。(齐鲁《冰心向现代文学馆捐赠字画》)
财富 cáifù
着眼于富有、丰富、财产多,意义范围广,可以指具体的,包括自然的(如矿山、森林、草原、水力等),也可以指抽象的,包括知识和精神形态的。
例:①此后,这架相机和鲁迅照片的底片一起成为沙飞最珍贵的财富。(项玮《王雁讲述父亲沙飞的故事》)②我国古代留下的这许多艺术珍品,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碧野《太湖之春》)③(精品工程)它不只要求作品的轰动一时,更期望它的影响久远,为中华民族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人民日报》1996年1月12日)
采纳
采纳 采取 采用 159.0 102 动词 动词。选择合适的,并拿过来用。都可以说“采纳/采取/采用意见,采纳/采取/采用方法,采纳/采取/采用方案”等。
采纳 cǎinà
着重在“纳”,接纳,接受。对象较窄,常见的是某些抽象事物,如意见、建议、要求、条件、条款等。偶尔是具体的东西(例③)。
例:①如果采纳一功的意见回头往汉中去,不同孙传庭在潼关附近硬碰,大概也不会全军覆灭。(姚雪垠《李自成》)②齐景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会址定在齐国的夹谷(今山东莱芜市)。(匡亚明《孔子评传》)③地底墓的主要诸室又有大的穹窿的特殊的通气孔,以采纳空气与光线。(郭沫若《美术考古一世纪》)
采取 cǎiqǔ
着重在“取”,选取。对象可以是许多抽象事物,如方针、政策、策略、战略、路线、原则、制度、观点、态度、立场、姿式、形式、结构、布局、步骤、措施等。
例:①在这个问题上,采取自满的态度也是不行的。(吴晗《谈谦虚》)②里面有人捧出茶来,人们采取了随便的姿式,有的坐,有的立,都围在圆桌的周围。(郭沫若《郑成功》)③我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先摆事实。(马烽《太阳刚刚出山》)
采用 cǎiyònɡ
着重在“用”,使用。对象很广,可以是许多抽象事物,如技术、经验、措施、计策、策略、制度、思想、主张、方式等;也可以是某些具体的事物,如品种、工具、机器、武器、设备、原料、材料、文字、术语、药物、稿件等。
例:①如果在文学作品中完全停止采用譬喻,文学必将大大失去光彩。(秦牧《譬喻之花》)②她的毕业设计被海军设计院采用,用来建造了一种高速快艇。(张笑天《忘忧草》)③李尔大概觉得这种诗体很合乎他的需要,就采用了。(吕叔湘《李尔和他的谐趣诗》)
采取
采纳 采取 采用 159.0 102 动词 动词。选择合适的,并拿过来用。都可以说“采纳/采取/采用意见,采纳/采取/采用方法,采纳/采取/采用方案”等。
采纳 cǎinà
着重在“纳”,接纳,接受。对象较窄,常见的是某些抽象事物,如意见、建议、要求、条件、条款等。偶尔是具体的东西(例③)。
例:①如果采纳一功的意见回头往汉中去,不同孙传庭在潼关附近硬碰,大概也不会全军覆灭。(姚雪垠《李自成》)②齐景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会址定在齐国的夹谷(今山东莱芜市)。(匡亚明《孔子评传》)③地底墓的主要诸室又有大的穹窿的特殊的通气孔,以采纳空气与光线。(郭沫若《美术考古一世纪》)
采取 cǎiqǔ
着重在“取”,选取。对象可以是许多抽象事物,如方针、政策、策略、战略、路线、原则、制度、观点、态度、立场、姿式、形式、结构、布局、步骤、措施等。
例:①在这个问题上,采取自满的态度也是不行的。(吴晗《谈谦虚》)②里面有人捧出茶来,人们采取了随便的姿式,有的坐,有的立,都围在圆桌的周围。(郭沫若《郑成功》)③我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先摆事实。(马烽《太阳刚刚出山》)
采用 cǎiyònɡ
着重在“用”,使用。对象很广,可以是许多抽象事物,如技术、经验、措施、计策、策略、制度、思想、主张、方式等;也可以是某些具体的事物,如品种、工具、机器、武器、设备、原料、材料、文字、术语、药物、稿件等。
例:①如果在文学作品中完全停止采用譬喻,文学必将大大失去光彩。(秦牧《譬喻之花》)②她的毕业设计被海军设计院采用,用来建造了一种高速快艇。(张笑天《忘忧草》)③李尔大概觉得这种诗体很合乎他的需要,就采用了。(吕叔湘《李尔和他的谐趣诗》)
采用
采纳 采取 采用 159.0 102 动词 动词。选择合适的,并拿过来用。都可以说“采纳/采取/采用意见,采纳/采取/采用方法,采纳/采取/采用方案”等。
采纳 cǎinà
着重在“纳”,接纳,接受。对象较窄,常见的是某些抽象事物,如意见、建议、要求、条件、条款等。偶尔是具体的东西(例③)。
例:①如果采纳一功的意见回头往汉中去,不同孙传庭在潼关附近硬碰,大概也不会全军覆灭。(姚雪垠《李自成》)②齐景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会址定在齐国的夹谷(今山东莱芜市)。(匡亚明《孔子评传》)③地底墓的主要诸室又有大的穹窿的特殊的通气孔,以采纳空气与光线。(郭沫若《美术考古一世纪》)
采取 cǎiqǔ
着重在“取”,选取。对象可以是许多抽象事物,如方针、政策、策略、战略、路线、原则、制度、观点、态度、立场、姿式、形式、结构、布局、步骤、措施等。
例:①在这个问题上,采取自满的态度也是不行的。(吴晗《谈谦虚》)②里面有人捧出茶来,人们采取了随便的姿式,有的坐,有的立,都围在圆桌的周围。(郭沫若《郑成功》)③我当时采取的措施是:先摆事实。(马烽《太阳刚刚出山》)
采用 cǎiyònɡ
着重在“用”,使用。对象很广,可以是许多抽象事物,如技术、经验、措施、计策、策略、制度、思想、主张、方式等;也可以是某些具体的事物,如品种、工具、机器、武器、设备、原料、材料、文字、术语、药物、稿件等。
例:①如果在文学作品中完全停止采用譬喻,文学必将大大失去光彩。(秦牧《譬喻之花》)②她的毕业设计被海军设计院采用,用来建造了一种高速快艇。(张笑天《忘忧草》)③李尔大概觉得这种诗体很合乎他的需要,就采用了。(吕叔湘《李尔和他的谐趣诗》)
参加
参加 参与(参预) 加入 160.0 102 动词 动词。置身于某种组织或集体活动中去。
参加 cānjiā
泛指置身于某种组织和集体活动中去。使用范围很广,它的宾语常见的有两类:(一)表示某种组织、集团等的词,如“党团、队伍、协会”等;(二)表示或含有集体活动的词,如“工作、领导、组织、讨论、革命、劳动、建设、典礼”等。
例:①我没有参加民盟,因而关于民盟的历史我不能够有详细的叙述。(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为了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还养了几只鸽子。(老舍《白石夫子千古》)
参与 cānyù
偶尔写做“参预”。专指参加并一起活动。使用范围较窄,它的宾语常见的只是某些表示集体活动的词,如“工作、领导、运动、谈话”等,而不常是“革命、劳动”等。常用于书面语,常说“参与其事,参与其间”。
例:①我自己所参与(参预)的只是重庆的一个局部运动。(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工作累了,她总爱参与闲谈来消除疲劳。(周立波《张满贞》)
加入 jiārù
专指参加并成为其中一员。使用范围较窄,它的宾语常见的只有某些表示组织的词,如“党团、协会”等。
例:①余部归降何腾蛟,加入了南明抗清的队伍。(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②(这位科学家)也加入了吴健雄的实验组,成为一个合作者。(江才健《吴健雄,物理学的第一夫人(6)》)
参与
参加 参与(参预) 加入 160.0 102 动词 动词。置身于某种组织或集体活动中去。
参加 cānjiā
泛指置身于某种组织和集体活动中去。使用范围很广,它的宾语常见的有两类:(一)表示某种组织、集团等的词,如“党团、队伍、协会”等;(二)表示或含有集体活动的词,如“工作、领导、组织、讨论、革命、劳动、建设、典礼”等。
例:①我没有参加民盟,因而关于民盟的历史我不能够有详细的叙述。(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为了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还养了几只鸽子。(老舍《白石夫子千古》)
参与 cānyù
偶尔写做“参预”。专指参加并一起活动。使用范围较窄,它的宾语常见的只是某些表示集体活动的词,如“工作、领导、运动、谈话”等,而不常是“革命、劳动”等。常用于书面语,常说“参与其事,参与其间”。
例:①我自己所参与(参预)的只是重庆的一个局部运动。(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工作累了,她总爱参与闲谈来消除疲劳。(周立波《张满贞》)
加入 jiārù
专指参加并成为其中一员。使用范围较窄,它的宾语常见的只有某些表示组织的词,如“党团、协会”等。
例:①余部归降何腾蛟,加入了南明抗清的队伍。(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②(这位科学家)也加入了吴健雄的实验组,成为一个合作者。(江才健《吴健雄,物理学的第一夫人(6)》)
加入
参加 参与(参预) 加入 160.0 102 动词 动词。置身于某种组织或集体活动中去。
参加 cānjiā
泛指置身于某种组织和集体活动中去。使用范围很广,它的宾语常见的有两类:(一)表示某种组织、集团等的词,如“党团、队伍、协会”等;(二)表示或含有集体活动的词,如“工作、领导、组织、讨论、革命、劳动、建设、典礼”等。
例:①我没有参加民盟,因而关于民盟的历史我不能够有详细的叙述。(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为了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还养了几只鸽子。(老舍《白石夫子千古》)
参与 cānyù
偶尔写做“参预”。专指参加并一起活动。使用范围较窄,它的宾语常见的只是某些表示集体活动的词,如“工作、领导、运动、谈话”等,而不常是“革命、劳动”等。常用于书面语,常说“参与其事,参与其间”。
例:①我自己所参与(参预)的只是重庆的一个局部运动。(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工作累了,她总爱参与闲谈来消除疲劳。(周立波《张满贞》)
加入 jiārù
专指参加并成为其中一员。使用范围较窄,它的宾语常见的只有某些表示组织的词,如“党团、协会”等。
例:①余部归降何腾蛟,加入了南明抗清的队伍。(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②(这位科学家)也加入了吴健雄的实验组,成为一个合作者。(江才健《吴健雄,物理学的第一夫人(6)》)
残杀
残杀 杀害 161.0 102 动词 动词。为不正当目的而害死人。
残杀 cánshā
残,伤害。多强调用残酷、残忍的手段。可以说“自相残杀残杀无辜”。不常用,法律上极少用。
例:①这一定是匪徒们用匕首残杀了对他们没有用的老人。(曲波《林海雪原》)②20世纪是人类纪元以来,因为战争的相互残杀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世纪。(徐刚《世纪末的忧思》)③当今的恐怖组织为其政治目的,不惜残杀无辜生命,其暴行的现场惨不忍睹,已受到举世瞩目和谴责。(李梧龄《不堪回首》)
杀害 shāhài
害,杀。强调害人的罪恶目的和行为。对象除了人以外,还常是动物。较常用,法律上更常用。
例:①无钱来赎,而他和弟弟迟早免不掉一个一个地被土匪杀害。(姚雪垠《长夜》)②对检查人员有杀害,伤害等行为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判处死刑。(《最高人民检查院关于加强法人犯罪检查工作的通知》)③凡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的应当立案。(《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
杀害
残杀 杀害 161.0 102 动词 动词。为不正当目的而害死人。
残杀 cánshā
残,伤害。多强调用残酷、残忍的手段。可以说“自相残杀残杀无辜”。不常用,法律上极少用。
例:①这一定是匪徒们用匕首残杀了对他们没有用的老人。(曲波《林海雪原》)②20世纪是人类纪元以来,因为战争的相互残杀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世纪。(徐刚《世纪末的忧思》)③当今的恐怖组织为其政治目的,不惜残杀无辜生命,其暴行的现场惨不忍睹,已受到举世瞩目和谴责。(李梧龄《不堪回首》)
杀害 shāhài
害,杀。强调害人的罪恶目的和行为。对象除了人以外,还常是动物。较常用,法律上更常用。
例:①无钱来赎,而他和弟弟迟早免不掉一个一个地被土匪杀害。(姚雪垠《长夜》)②对检查人员有杀害,伤害等行为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判处死刑。(《最高人民检查院关于加强法人犯罪检查工作的通知》)③凡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陆生野生动物的应当立案。(《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
杀害 杀戮 屠戮 屠杀 1044.0 102 动词 动词。为不正当的目的杀死。对象都可以是一批人和动物。贬义词。
杀害 shāhài
含有“残害”的意思。对象还常是一个人、动物。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看出他已做了最坏的打算:被敌人永远拘留甚至杀害。(张泽石《战俘手记》) ②那里已变成一片废墟,村民都被敌人杀害了。(吕雷《火红的云霞》) ③小孩子就好杀害昆虫,看它那欲死不死的状态便可一开他们那天真的笑颜。(王统照《“血梯”》)
杀戮 shālù
有时是多次地、反复地杀。对象常是大量的、成批的人,有时也是一个人(例①)、事物(例②)、生物(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原来你毒瘫太上皇,杀戮皇叔,逐撵兄弟,谋害忠良,抄家成癖,敛财近狂,篡居皇位,荒淫无耻,算得是暂时取胜。(刘心武《贾元春之死》) ②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文化精神为之真正中断死亡!(秦牧《浮士德小插曲》) ③尽管造物主希望世界上的人类形形色色花样越多越好,可人类自己在疯狂杀戮各种动植物的同时,也拼命消灭自己同类中的各色者。(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
屠戮 túlù
对象常是一批人,有时是动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段将军的屠戮,死了四十二人。(鲁迅《〈守常全集〉题记》) ②过去,他们逼死了我的祖父和父亲;现在他们又在践踏和平之城,又要有一大批无辜的生灵遭到屠戮,这是他们欠下的又一笔血债。(秋旭《巴格达的黄昏》) ③他为着杀掉那条青蛇而屠戮了不少属于龙的新婴。(张长弓《漠南魂》)
屠杀 túshā
对象常是大批的人,有时是动物。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说到敌人在明故宫以机关枪射死四百个中国兵的情形;她说敌人做着杀人竞赛,各处有屠杀和强奸。(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②一个村镇上,就被土著军队用清乡名义,前后屠杀过约五千老百姓。(沈从文《一点回忆一点感想》) ③牛羊鸡犬,遭到了屠杀,连这座小山的树木也一扫而光;不但没有了树木,也没有一草一花。(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惨白
惨白 苍白 16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脸白而无血色。还都能形容胡须、头发。
惨白 cǎnbái
强调白得可怕,还形容目光、日光、月光、景色白而暗淡。比“苍白”程度重。
例:①月光从窗外射入,将杀手的面孔照得惨白。(廉声《月色狰狞》)②嘴上留了胡子,惨白,尖上发黄,向唇里卷卷着。(老舍《新韩穆烈德》)③惨白的头发在一顶破小帽下杂乱的髭髭着;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老舍《骆驼祥子》)④牛眼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叶圣陶《牛》)
苍白 cānɡbái
强调白中带青,灰白,还能形容花、雪、霜、光等,又能形容没有活气、无力。
例:① (他)吓得抖战起来,面色苍白,牙齿磕得崩崩地响。(叶紫《行军掉队记》)②境界美到如画了,但这渔夫见了我们就微微直起腰来,苍白的胡须上淌着两串老泪。(萧乾《流民图》)③明镜里照见我憔悴的枯颜,像一朵颤动在风雨中苍白凋零的梨花。(石评梅《墓畔哀歌》)④读书太少,写作的内容必然苍白,贫血,教条化,有形体而无生命,像小乡镇上卖艺人所演的木偶戏。(徐特立《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
苍白
惨白 苍白 16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脸白而无血色。还都能形容胡须、头发。
惨白 cǎnbái
强调白得可怕,还形容目光、日光、月光、景色白而暗淡。比“苍白”程度重。
例:①月光从窗外射入,将杀手的面孔照得惨白。(廉声《月色狰狞》)②嘴上留了胡子,惨白,尖上发黄,向唇里卷卷着。(老舍《新韩穆烈德》)③惨白的头发在一顶破小帽下杂乱的髭髭着;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老舍《骆驼祥子》)④牛眼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叶圣陶《牛》)
苍白 cānɡbái
强调白中带青,灰白,还能形容花、雪、霜、光等,又能形容没有活气、无力。
例:① (他)吓得抖战起来,面色苍白,牙齿磕得崩崩地响。(叶紫《行军掉队记》)②境界美到如画了,但这渔夫见了我们就微微直起腰来,苍白的胡须上淌着两串老泪。(萧乾《流民图》)③明镜里照见我憔悴的枯颜,像一朵颤动在风雨中苍白凋零的梨花。(石评梅《墓畔哀歌》)④读书太少,写作的内容必然苍白,贫血,教条化,有形体而无生命,像小乡镇上卖艺人所演的木偶戏。(徐特立《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
灿烂
灿烂 璀璨 绚烂 1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光辉鲜明,都可以形容阳光、灯光、光彩等。都可以说“灿烂/璀璨/绚烂夺目”。
灿烂 cànlàn
强调像光或火那样耀眼。适用范围广,能形容较具体的日、月、星、霞、烛、灯、火、花、锦缎及其光彩,也能形容较抽象的文化、文明、历史、艺术、篇章、典籍、世界、生活、日子、未来、前景等。常跟“夺目、光辉、辉煌”等连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卢沟桥的光辉,如同日月一般灿烂。(谢冰莹《卢沟桥的狮子》)②或是深夜散步于绿漪湖畔,望着你通身围着灿烂的珠光,湖水里也映着你柔和的金影。(艾芜《怀大金塔》)③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巴金《鸟的天堂》)
璀璨 cuǐcàn
强调像珠玉那样光彩鲜明。适用范围比“绚烂”小,多形容珠玉、水晶、星光、灯光、光辉等。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艺语体。
例:①杨枝绿影下有条华灯璀璨的彩舫在那边停泊。(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的创造发明,亦是中国文化史上璀璨光辉的一个组成部分。(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八辆摩托车排成一队,闯入璀璨的都市之夜。(陈建功等《皇城根》)
绚烂 xuànlàn
强调艳丽多彩。适用范围较小,能形容较具体的阳光、灯光、云霞、彩虹、颜色、画面、珠宝、锦缎、鲜花等和较抽象的前景、生活、事业、成就、文化、艺术等。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艺语体。
例:①绚烂霞光照亮了雷音寺。(窦应泰《大导演李翰祥》)②对于一道绚烂的彩虹,它前面的乌云与暴雨是一样的有意义的。(林清玄《浴着光辉的母亲》)③我要挑一份绚烂华丽的职业。(钟晓毅《亦舒传奇》)
璀璨
灿烂 璀璨 绚烂 1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光辉鲜明,都可以形容阳光、灯光、光彩等。都可以说“灿烂/璀璨/绚烂夺目”。
灿烂 cànlàn
强调像光或火那样耀眼。适用范围广,能形容较具体的日、月、星、霞、烛、灯、火、花、锦缎及其光彩,也能形容较抽象的文化、文明、历史、艺术、篇章、典籍、世界、生活、日子、未来、前景等。常跟“夺目、光辉、辉煌”等连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卢沟桥的光辉,如同日月一般灿烂。(谢冰莹《卢沟桥的狮子》)②或是深夜散步于绿漪湖畔,望着你通身围着灿烂的珠光,湖水里也映着你柔和的金影。(艾芜《怀大金塔》)③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巴金《鸟的天堂》)
璀璨 cuǐcàn
强调像珠玉那样光彩鲜明。适用范围比“绚烂”小,多形容珠玉、水晶、星光、灯光、光辉等。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艺语体。
例:①杨枝绿影下有条华灯璀璨的彩舫在那边停泊。(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的创造发明,亦是中国文化史上璀璨光辉的一个组成部分。(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八辆摩托车排成一队,闯入璀璨的都市之夜。(陈建功等《皇城根》)
绚烂 xuànlàn
强调艳丽多彩。适用范围较小,能形容较具体的阳光、灯光、云霞、彩虹、颜色、画面、珠宝、锦缎、鲜花等和较抽象的前景、生活、事业、成就、文化、艺术等。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艺语体。
例:①绚烂霞光照亮了雷音寺。(窦应泰《大导演李翰祥》)②对于一道绚烂的彩虹,它前面的乌云与暴雨是一样的有意义的。(林清玄《浴着光辉的母亲》)③我要挑一份绚烂华丽的职业。(钟晓毅《亦舒传奇》)
绚烂
灿烂 璀璨 绚烂 1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光辉鲜明,都可以形容阳光、灯光、光彩等。都可以说“灿烂/璀璨/绚烂夺目”。
灿烂 cànlàn
强调像光或火那样耀眼。适用范围广,能形容较具体的日、月、星、霞、烛、灯、火、花、锦缎及其光彩,也能形容较抽象的文化、文明、历史、艺术、篇章、典籍、世界、生活、日子、未来、前景等。常跟“夺目、光辉、辉煌”等连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卢沟桥的光辉,如同日月一般灿烂。(谢冰莹《卢沟桥的狮子》)②或是深夜散步于绿漪湖畔,望着你通身围着灿烂的珠光,湖水里也映着你柔和的金影。(艾芜《怀大金塔》)③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巴金《鸟的天堂》)
璀璨 cuǐcàn
强调像珠玉那样光彩鲜明。适用范围比“绚烂”小,多形容珠玉、水晶、星光、灯光、光辉等。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艺语体。
例:①杨枝绿影下有条华灯璀璨的彩舫在那边停泊。(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的创造发明,亦是中国文化史上璀璨光辉的一个组成部分。(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八辆摩托车排成一队,闯入璀璨的都市之夜。(陈建功等《皇城根》)
绚烂 xuànlàn
强调艳丽多彩。适用范围较小,能形容较具体的阳光、灯光、云霞、彩虹、颜色、画面、珠宝、锦缎、鲜花等和较抽象的前景、生活、事业、成就、文化、艺术等。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艺语体。
例:①绚烂霞光照亮了雷音寺。(窦应泰《大导演李翰祥》)②对于一道绚烂的彩虹,它前面的乌云与暴雨是一样的有意义的。(林清玄《浴着光辉的母亲》)③我要挑一份绚烂华丽的职业。(钟晓毅《亦舒传奇》)
仓促
仓促(仓卒、仓猝)匆匆 匆促(匆卒、匆猝)匆忙 16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
仓促 cānɡcù
偶尔写做“仓卒”或“仓猝”。多着重指时间不充足。可以形容时间(例①),也可以形容行动(例②)、事情(例③)。常说“时间仓促,临别仓促,写得仓促仓促应战,仓促决定,仓促从事,仓促上阵”等。
例:①当时由于时间仓促,又有字数限制,所以内容过于简略,疏漏和错误之处都不少。(陆宗达《训诂简论·后记》)②(一些短小的文章)它们都是时代的仓促记录。(孙犁《在阜平》)③正好!事情来得仓促,这个你权当得拜师礼吧。(邓友梅《烟壶》)④他的作品,只是仓促(仓猝)急就,以糊口为目的,不是以贡献艺术为目的,结果必至愈趋愈下。(冰心《文学家的造就》)
匆匆 cōnɡcōnɡ
多指急速草率。一般形容行动,如“来去匆匆,行色匆匆”。
例:①老栓匆匆走去。(鲁迅《药》)②刘连长匆匆同他道了别走了。(柳青《铜墙铁壁》)③不料就在这篇文章写好的第二天,还没来得及念给他听的时候,他就匆匆离开了人间。(张敏《寻找失踪的伟人》)
匆促 cōnɡcù
偶尔写做“匆卒”或“匆猝”。常兼指行动急急忙忙和时间不充足。
例:①女孩子的脾气我都知道,匆促间要她说是不行的。(叶圣陶《倪焕之》)②他匆促一瞥,只看见她一个轮廓。(巴金《寒夜》)③(他)说完,匆促地拐进胡同里头去,却又回头来笑嘻嘻的:“祝你成功!”(陈伯吹《一个真正快乐的小伙子》)
匆忙 cōnɡmánɡ
着重指急急忙忙,一般形容行动。可以说成“匆匆忙忙”。
例:①刚才有几位匆忙地赶来。(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②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匆忙地洗了脸,就到桥上去了。(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③我匆忙中写出的一个不很好的通俗小歌剧。(老舍《生活,学习,工作》)
匆匆
仓促(仓卒、仓猝)匆匆 匆促(匆卒、匆猝)匆忙 16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
仓促 cānɡcù
偶尔写做“仓卒”或“仓猝”。多着重指时间不充足。可以形容时间(例①),也可以形容行动(例②)、事情(例③)。常说“时间仓促,临别仓促,写得仓促仓促应战,仓促决定,仓促从事,仓促上阵”等。
例:①当时由于时间仓促,又有字数限制,所以内容过于简略,疏漏和错误之处都不少。(陆宗达《训诂简论·后记》)②(一些短小的文章)它们都是时代的仓促记录。(孙犁《在阜平》)③正好!事情来得仓促,这个你权当得拜师礼吧。(邓友梅《烟壶》)④他的作品,只是仓促(仓猝)急就,以糊口为目的,不是以贡献艺术为目的,结果必至愈趋愈下。(冰心《文学家的造就》)
匆匆 cōnɡcōnɡ
多指急速草率。一般形容行动,如“来去匆匆,行色匆匆”。
例:①老栓匆匆走去。(鲁迅《药》)②刘连长匆匆同他道了别走了。(柳青《铜墙铁壁》)③不料就在这篇文章写好的第二天,还没来得及念给他听的时候,他就匆匆离开了人间。(张敏《寻找失踪的伟人》)
匆促 cōnɡcù
偶尔写做“匆卒”或“匆猝”。常兼指行动急急忙忙和时间不充足。
例:①女孩子的脾气我都知道,匆促间要她说是不行的。(叶圣陶《倪焕之》)②他匆促一瞥,只看见她一个轮廓。(巴金《寒夜》)③(他)说完,匆促地拐进胡同里头去,却又回头来笑嘻嘻的:“祝你成功!”(陈伯吹《一个真正快乐的小伙子》)
匆忙 cōnɡmánɡ
着重指急急忙忙,一般形容行动。可以说成“匆匆忙忙”。
例:①刚才有几位匆忙地赶来。(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②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匆忙地洗了脸,就到桥上去了。(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③我匆忙中写出的一个不很好的通俗小歌剧。(老舍《生活,学习,工作》)
匆促
仓促(仓卒、仓猝)匆匆 匆促(匆卒、匆猝)匆忙 16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
仓促 cānɡcù
偶尔写做“仓卒”或“仓猝”。多着重指时间不充足。可以形容时间(例①),也可以形容行动(例②)、事情(例③)。常说“时间仓促,临别仓促,写得仓促仓促应战,仓促决定,仓促从事,仓促上阵”等。
例:①当时由于时间仓促,又有字数限制,所以内容过于简略,疏漏和错误之处都不少。(陆宗达《训诂简论·后记》)②(一些短小的文章)它们都是时代的仓促记录。(孙犁《在阜平》)③正好!事情来得仓促,这个你权当得拜师礼吧。(邓友梅《烟壶》)④他的作品,只是仓促(仓猝)急就,以糊口为目的,不是以贡献艺术为目的,结果必至愈趋愈下。(冰心《文学家的造就》)
匆匆 cōnɡcōnɡ
多指急速草率。一般形容行动,如“来去匆匆,行色匆匆”。
例:①老栓匆匆走去。(鲁迅《药》)②刘连长匆匆同他道了别走了。(柳青《铜墙铁壁》)③不料就在这篇文章写好的第二天,还没来得及念给他听的时候,他就匆匆离开了人间。(张敏《寻找失踪的伟人》)
匆促 cōnɡcù
偶尔写做“匆卒”或“匆猝”。常兼指行动急急忙忙和时间不充足。
例:①女孩子的脾气我都知道,匆促间要她说是不行的。(叶圣陶《倪焕之》)②他匆促一瞥,只看见她一个轮廓。(巴金《寒夜》)③(他)说完,匆促地拐进胡同里头去,却又回头来笑嘻嘻的:“祝你成功!”(陈伯吹《一个真正快乐的小伙子》)
匆忙 cōnɡmánɡ
着重指急急忙忙,一般形容行动。可以说成“匆匆忙忙”。
例:①刚才有几位匆忙地赶来。(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②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匆忙地洗了脸,就到桥上去了。(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③我匆忙中写出的一个不很好的通俗小歌剧。(老舍《生活,学习,工作》)
匆忙
仓促(仓卒、仓猝)匆匆 匆促(匆卒、匆猝)匆忙 16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
仓促 cānɡcù
偶尔写做“仓卒”或“仓猝”。多着重指时间不充足。可以形容时间(例①),也可以形容行动(例②)、事情(例③)。常说“时间仓促,临别仓促,写得仓促仓促应战,仓促决定,仓促从事,仓促上阵”等。
例:①当时由于时间仓促,又有字数限制,所以内容过于简略,疏漏和错误之处都不少。(陆宗达《训诂简论·后记》)②(一些短小的文章)它们都是时代的仓促记录。(孙犁《在阜平》)③正好!事情来得仓促,这个你权当得拜师礼吧。(邓友梅《烟壶》)④他的作品,只是仓促(仓猝)急就,以糊口为目的,不是以贡献艺术为目的,结果必至愈趋愈下。(冰心《文学家的造就》)
匆匆 cōnɡcōnɡ
多指急速草率。一般形容行动,如“来去匆匆,行色匆匆”。
例:①老栓匆匆走去。(鲁迅《药》)②刘连长匆匆同他道了别走了。(柳青《铜墙铁壁》)③不料就在这篇文章写好的第二天,还没来得及念给他听的时候,他就匆匆离开了人间。(张敏《寻找失踪的伟人》)
匆促 cōnɡcù
偶尔写做“匆卒”或“匆猝”。常兼指行动急急忙忙和时间不充足。
例:①女孩子的脾气我都知道,匆促间要她说是不行的。(叶圣陶《倪焕之》)②他匆促一瞥,只看见她一个轮廓。(巴金《寒夜》)③(他)说完,匆促地拐进胡同里头去,却又回头来笑嘻嘻的:“祝你成功!”(陈伯吹《一个真正快乐的小伙子》)
匆忙 cōnɡmánɡ
着重指急急忙忙,一般形容行动。可以说成“匆匆忙忙”。
例:①刚才有几位匆忙地赶来。(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②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匆忙地洗了脸,就到桥上去了。(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③我匆忙中写出的一个不很好的通俗小歌剧。(老舍《生活,学习,工作》)
苍茫
苍茫 迷茫 渺茫 16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无边无际,模糊不清。
苍茫 cānɡmánɡ
强调空旷辽远,边际模糊。多用来形容大地、天色、景色等空阔无垠的景象。
例:①这时候太阳已近地平线,黄水染上淡红,使人起苍茫之感。(叶圣陶《记游洞庭西山》)②平原渐渐苍茫起来,它的边际不像白天分明,似乎伸展到无穷尽的样子。(朱自清《西行通讯(附录之二)》)③我爱的是苍茫的郊野,嵯峨的高山,一片海啸的松林,一泓溪水。(方令儒《琅琊山游记》)
迷茫 mímánɡ
强调广漠而模糊不清。多用来形容占有较大的空间位置而又模糊的景象,如“雨天、雪天、雾天、夜色、烟云”等。
例:①积雪的、迷茫的堤上寂寞无人。(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离远的山,仿佛是接着水似的,一片隐约,一片迷茫。(陈学昭《一夜》)③我倚门站着,久久注视着这一望迷茫的广袤草原。(张承志《黑骏马》)
渺茫 miǎománɡ
强调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既可形容具体事物,如“山水、草原、荒原、森林、村庄、声音”等,也可形容抽象事物,如“前途、理想”等。
例:①同时又想,什么现代精神,什么种种的纠纷,都渺茫得像此刻的远山一样,仿佛沉在梦幻里了。(叶圣陶《客语》)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③就是战事停了,前途还很渺茫。(钱钟书《纪念》)
迷茫
苍茫 迷茫 渺茫 16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无边无际,模糊不清。
苍茫 cānɡmánɡ
强调空旷辽远,边际模糊。多用来形容大地、天色、景色等空阔无垠的景象。
例:①这时候太阳已近地平线,黄水染上淡红,使人起苍茫之感。(叶圣陶《记游洞庭西山》)②平原渐渐苍茫起来,它的边际不像白天分明,似乎伸展到无穷尽的样子。(朱自清《西行通讯(附录之二)》)③我爱的是苍茫的郊野,嵯峨的高山,一片海啸的松林,一泓溪水。(方令儒《琅琊山游记》)
迷茫 mímánɡ
强调广漠而模糊不清。多用来形容占有较大的空间位置而又模糊的景象,如“雨天、雪天、雾天、夜色、烟云”等。
例:①积雪的、迷茫的堤上寂寞无人。(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离远的山,仿佛是接着水似的,一片隐约,一片迷茫。(陈学昭《一夜》)③我倚门站着,久久注视着这一望迷茫的广袤草原。(张承志《黑骏马》)
渺茫 miǎománɡ
强调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既可形容具体事物,如“山水、草原、荒原、森林、村庄、声音”等,也可形容抽象事物,如“前途、理想”等。
例:①同时又想,什么现代精神,什么种种的纠纷,都渺茫得像此刻的远山一样,仿佛沉在梦幻里了。(叶圣陶《客语》)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③就是战事停了,前途还很渺茫。(钱钟书《纪念》)
渺茫
苍茫 迷茫 渺茫 16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无边无际,模糊不清。
苍茫 cānɡmánɡ
强调空旷辽远,边际模糊。多用来形容大地、天色、景色等空阔无垠的景象。
例:①这时候太阳已近地平线,黄水染上淡红,使人起苍茫之感。(叶圣陶《记游洞庭西山》)②平原渐渐苍茫起来,它的边际不像白天分明,似乎伸展到无穷尽的样子。(朱自清《西行通讯(附录之二)》)③我爱的是苍茫的郊野,嵯峨的高山,一片海啸的松林,一泓溪水。(方令儒《琅琊山游记》)
迷茫 mímánɡ
强调广漠而模糊不清。多用来形容占有较大的空间位置而又模糊的景象,如“雨天、雪天、雾天、夜色、烟云”等。
例:①积雪的、迷茫的堤上寂寞无人。(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离远的山,仿佛是接着水似的,一片隐约,一片迷茫。(陈学昭《一夜》)③我倚门站着,久久注视着这一望迷茫的广袤草原。(张承志《黑骏马》)
渺茫 miǎománɡ
强调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既可形容具体事物,如“山水、草原、荒原、森林、村庄、声音”等,也可形容抽象事物,如“前途、理想”等。
例:①同时又想,什么现代精神,什么种种的纠纷,都渺茫得像此刻的远山一样,仿佛沉在梦幻里了。(叶圣陶《客语》)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③就是战事停了,前途还很渺茫。(钱钟书《纪念》)
渺茫 缥缈(飘渺、漂渺) 90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隐隐约约,常形容景物、烟雾。
渺茫 miǎománɡ
多用于视觉,强调由于遥远而模糊不清。有时用于听觉(例③)。
例:①远远望见渺茫的湖水安静地躺在那里。(郑振铎《石湖》)②什么现代精神,什么种种的纠纷,都渺茫得像此刻的远山一样,仿佛沉在梦幻里了。(叶圣陶《客语》)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还有一义: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如“前途~,理想~,出路~,机会~”。这跟“缥缈”区别较明显。
缥缈 piāomiǎo
偶尔写做“飘渺、漂渺”等。用于视觉、听觉都常见,强调若有若无。常说“虚无缥缈”。
例:①我们人在这大地上,已经是像小蚁微尘一般,何况在这万星团簇,缥缈幽深的太空之内,更是连小蚁微尘都不如了!(冰心《“无限之生”的界限》)②高雪有时也回信,写的也是一些虚无缥缈的话。(汪曾祺《徙》)③女儿的声音在当初的时候就已经显得虚无缥缈。(余华《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操守
操守 节操 名节 气节 166.0 102 名词 名词。人一贯保持的、信守的正直行为、品德。褒义词。
操守 cāoshǒu
多指正直的、廉洁的,有时指不正直的。可以说“操守坚正,操守不谨,操守廉洁,操守清廉”等。在一般事情和重大事情上都常用。
例:①他的不肯向敌人屈膝……是一种操守。(老舍《四世同堂》)②我们的社员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操守,二是要在自己的职业上站得住。(胡适《丁在君这个人》)③他无意于鼓励不法,但也不能对操守过于认真。(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节操 jiécāo
多指不屈服邪恶的、持久的品行。多用于一般的个人的行为,也用于重大行为。
例:①中国历史上所谓士君子,以节操为重,取巧躲避,却并不是儒家之道。(曹聚仁《节操》)②家境的困窘过去既没有损害海瑞的节操,今天也决不再会因之而改变他的人生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③王孝平女士是一个温柔的女孩,史书上称赞她“为人婉顺,而有节操”。(柏杨《皇后之死》)
名节 mínɡjié
除了指节操,还指名誉。所指较广。
例:①若先生尚有意顾全此全孝全义之名节,烦劳大驾,帮鄙人妥办一事……(陈建功等《皇城根》)②其用意在于告诉钱谦益,人生在世以名节为第一重要,如今改朝换代,前朝的旧臣当以身殉节,如此才可以流芳千古。(林希《格涩——府佑大街纪事》)③再者,从名节讲,他投闯则背主,降清则负明,也是横竖当不成好人。(李零《汉奸发生学》)
气节 qìjié
多指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不屈服的品质。多用于政治、民族等较重大的事情上。
例:①不管他们殉难的心理是什么,他总以为敢死是气节的表现。(老舍《四世同堂》)②读您的信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具有良知、具有气节的一颗知识分子的心,这颗心中的火焰是屈原那时就点燃起的。(曾卓《文学长短录》)③中国人,从来就不应该是一个怯懦的民族,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丈夫气节自古有之。(余开亮《骇世黑客》)
节操
操守 节操 名节 气节 166.0 102 名词 名词。人一贯保持的、信守的正直行为、品德。褒义词。
操守 cāoshǒu
多指正直的、廉洁的,有时指不正直的。可以说“操守坚正,操守不谨,操守廉洁,操守清廉”等。在一般事情和重大事情上都常用。
例:①他的不肯向敌人屈膝……是一种操守。(老舍《四世同堂》)②我们的社员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操守,二是要在自己的职业上站得住。(胡适《丁在君这个人》)③他无意于鼓励不法,但也不能对操守过于认真。(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节操 jiécāo
多指不屈服邪恶的、持久的品行。多用于一般的个人的行为,也用于重大行为。
例:①中国历史上所谓士君子,以节操为重,取巧躲避,却并不是儒家之道。(曹聚仁《节操》)②家境的困窘过去既没有损害海瑞的节操,今天也决不再会因之而改变他的人生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③王孝平女士是一个温柔的女孩,史书上称赞她“为人婉顺,而有节操”。(柏杨《皇后之死》)
名节 mínɡjié
除了指节操,还指名誉。所指较广。
例:①若先生尚有意顾全此全孝全义之名节,烦劳大驾,帮鄙人妥办一事……(陈建功等《皇城根》)②其用意在于告诉钱谦益,人生在世以名节为第一重要,如今改朝换代,前朝的旧臣当以身殉节,如此才可以流芳千古。(林希《格涩——府佑大街纪事》)③再者,从名节讲,他投闯则背主,降清则负明,也是横竖当不成好人。(李零《汉奸发生学》)
气节 qìjié
多指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不屈服的品质。多用于政治、民族等较重大的事情上。
例:①不管他们殉难的心理是什么,他总以为敢死是气节的表现。(老舍《四世同堂》)②读您的信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具有良知、具有气节的一颗知识分子的心,这颗心中的火焰是屈原那时就点燃起的。(曾卓《文学长短录》)③中国人,从来就不应该是一个怯懦的民族,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丈夫气节自古有之。(余开亮《骇世黑客》)
名节
操守 节操 名节 气节 166.0 102 名词 名词。人一贯保持的、信守的正直行为、品德。褒义词。
操守 cāoshǒu
多指正直的、廉洁的,有时指不正直的。可以说“操守坚正,操守不谨,操守廉洁,操守清廉”等。在一般事情和重大事情上都常用。
例:①他的不肯向敌人屈膝……是一种操守。(老舍《四世同堂》)②我们的社员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操守,二是要在自己的职业上站得住。(胡适《丁在君这个人》)③他无意于鼓励不法,但也不能对操守过于认真。(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节操 jiécāo
多指不屈服邪恶的、持久的品行。多用于一般的个人的行为,也用于重大行为。
例:①中国历史上所谓士君子,以节操为重,取巧躲避,却并不是儒家之道。(曹聚仁《节操》)②家境的困窘过去既没有损害海瑞的节操,今天也决不再会因之而改变他的人生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③王孝平女士是一个温柔的女孩,史书上称赞她“为人婉顺,而有节操”。(柏杨《皇后之死》)
名节 mínɡjié
除了指节操,还指名誉。所指较广。
例:①若先生尚有意顾全此全孝全义之名节,烦劳大驾,帮鄙人妥办一事……(陈建功等《皇城根》)②其用意在于告诉钱谦益,人生在世以名节为第一重要,如今改朝换代,前朝的旧臣当以身殉节,如此才可以流芳千古。(林希《格涩——府佑大街纪事》)③再者,从名节讲,他投闯则背主,降清则负明,也是横竖当不成好人。(李零《汉奸发生学》)
气节 qìjié
多指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不屈服的品质。多用于政治、民族等较重大的事情上。
例:①不管他们殉难的心理是什么,他总以为敢死是气节的表现。(老舍《四世同堂》)②读您的信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具有良知、具有气节的一颗知识分子的心,这颗心中的火焰是屈原那时就点燃起的。(曾卓《文学长短录》)③中国人,从来就不应该是一个怯懦的民族,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丈夫气节自古有之。(余开亮《骇世黑客》)
气节
操守 节操 名节 气节 166.0 102 名词 名词。人一贯保持的、信守的正直行为、品德。褒义词。
操守 cāoshǒu
多指正直的、廉洁的,有时指不正直的。可以说“操守坚正,操守不谨,操守廉洁,操守清廉”等。在一般事情和重大事情上都常用。
例:①他的不肯向敌人屈膝……是一种操守。(老舍《四世同堂》)②我们的社员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操守,二是要在自己的职业上站得住。(胡适《丁在君这个人》)③他无意于鼓励不法,但也不能对操守过于认真。(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节操 jiécāo
多指不屈服邪恶的、持久的品行。多用于一般的个人的行为,也用于重大行为。
例:①中国历史上所谓士君子,以节操为重,取巧躲避,却并不是儒家之道。(曹聚仁《节操》)②家境的困窘过去既没有损害海瑞的节操,今天也决不再会因之而改变他的人生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③王孝平女士是一个温柔的女孩,史书上称赞她“为人婉顺,而有节操”。(柏杨《皇后之死》)
名节 mínɡjié
除了指节操,还指名誉。所指较广。
例:①若先生尚有意顾全此全孝全义之名节,烦劳大驾,帮鄙人妥办一事……(陈建功等《皇城根》)②其用意在于告诉钱谦益,人生在世以名节为第一重要,如今改朝换代,前朝的旧臣当以身殉节,如此才可以流芳千古。(林希《格涩——府佑大街纪事》)③再者,从名节讲,他投闯则背主,降清则负明,也是横竖当不成好人。(李零《汉奸发生学》)
气节 qìjié
多指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不屈服的品质。多用于政治、民族等较重大的事情上。
例:①不管他们殉难的心理是什么,他总以为敢死是气节的表现。(老舍《四世同堂》)②读您的信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具有良知、具有气节的一颗知识分子的心,这颗心中的火焰是屈原那时就点燃起的。(曾卓《文学长短录》)③中国人,从来就不应该是一个怯懦的民族,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丈夫气节自古有之。(余开亮《骇世黑客》)
操心
操心 费心 167.0 102 动词 动词。耗费心神考虑和料理。
操心 cāoxīn
强调长时间耗费心神,总是挂在心上。程度较重。
例:①他不知大人们为什么必替他操心。(老舍《牛天赐传》)②圣陶也常常为孩子操心:小学毕业了,到什么中学好呢?(朱自清《儿女》)③不仅在思想上督促我进步,生活细节她也处处操心。(邓友梅《在悬崖上》)
费心 fèixīn
强调一时一事耗费心神。程度较轻,常用做客套语。而“操心”不常这么用。
例:①东西不用找了,这点玩意我买得起,犯不上再劳您费心。(邓友梅《那五》)②飞机票的事就请你多费心了。(王朔《橡皮人》)③我是说,我不想要您为我费心,自己的事情,我能对付。(陈晓春《世纪末的爱情》)
费心
操心 费心 167.0 102 动词 动词。耗费心神考虑和料理。
操心 cāoxīn
强调长时间耗费心神,总是挂在心上。程度较重。
例:①他不知大人们为什么必替他操心。(老舍《牛天赐传》)②圣陶也常常为孩子操心:小学毕业了,到什么中学好呢?(朱自清《儿女》)③不仅在思想上督促我进步,生活细节她也处处操心。(邓友梅《在悬崖上》)
费心 fèixīn
强调一时一事耗费心神。程度较轻,常用做客套语。而“操心”不常这么用。
例:①东西不用找了,这点玩意我买得起,犯不上再劳您费心。(邓友梅《那五》)②飞机票的事就请你多费心了。(王朔《橡皮人》)③我是说,我不想要您为我费心,自己的事情,我能对付。(陈晓春《世纪末的爱情》)
费心 劳驾 459.0 102 动词 动词。请托别人办事时说的客套话。带客气、尊敬色彩。
费心 fèi∥xīn
偏重于让别人耗费心神。除了请托还用为致谢时的客套话。可用于请托之前(如“有一事相托,请多多费心”);也可以用于请托之后(如“我孩子的事办得这么好,多亏你费心了”)。可以说“费点心,费些心,叫(让)您费心了”。“劳驾”不能这么用。如果用在叙述语言中,就不是请托的客套话,如“在战斗的期间到底是费心劳神的,这些修饰是无须乎费心去思索的”。“劳驾”没有这种用法。
例:①东西不用找了,这点玩意我买得起,犯不上再劳您费心。(邓友梅《那五》)②二位费心,帮忙打听着,谁家想抱儿子,人家儿也过得去的,就给牵牵线儿,搭个桥,把这碍眼的孩子送出去算啦……”(陈建功等《皇城根》)③赵镢头抹去脸上的泪水,嗓音喑哑地说:“请领导费心啦!” (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④对不起,王老师,让您费心啦。(秋旭《彗星》)
劳驾 láo∥jià
一般用于请托之前。偏重于烦劳对方出力。除了请托,还可以说“劳您驾,劳驾您,劳驾诸位”。“费心”没有这种用法。
例:①你劳驾跑一趟吧,我马上就去备一份儿帖子! (老舍《四世同堂》)②家里没人,劳驾您多照应点。(邓友梅《烟壶》)③来来,劳驾帮我拿一下。(陈建功等《皇城根》)
操行
操行 品行 168.0 102 名词 名词。道德行为。都能说“好操行/品行,坏操行/品行”。
操行 cāoxínɡ
多用于学生。专指遵守有关准则的品行。有时用于一般人(例③)。还常跟“优良、良好、优、甲等、中等、劣等、差”等搭配。
例:①一学期或一学年评定一次学生的操行。(《中国大百科全书·全日制教育》)②几年来,学生的三好率在35%以上,操行甲等以上的达98%。(《人民日报1995年6月23日》)③不管顾客是什么操行,但我要求我的工作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品行 pǐnxínɡ
用于所有的人,泛指道德及相关行为。还常跟“端正、高尚、不端、恶劣”等搭配。
例:①要他们探听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王公大臣们的行踪和品行,以便发掘可委重任的大角色。(邓友梅《烟壶》)②按照习惯,孝廉侧重于品行端正、精通儒家经学,秀才则突出于文学写作才能优异。(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我现在想再一次直言不讳地告诉您:他们都是一些品行不端的小人,是污浊的人。(张炜《柏慧》)
品行
操行 品行 168.0 102 名词 名词。道德行为。都能说“好操行/品行,坏操行/品行”。
操行 cāoxínɡ
多用于学生。专指遵守有关准则的品行。有时用于一般人(例③)。还常跟“优良、良好、优、甲等、中等、劣等、差”等搭配。
例:①一学期或一学年评定一次学生的操行。(《中国大百科全书·全日制教育》)②几年来,学生的三好率在35%以上,操行甲等以上的达98%。(《人民日报1995年6月23日》)③不管顾客是什么操行,但我要求我的工作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品行 pǐnxínɡ
用于所有的人,泛指道德及相关行为。还常跟“端正、高尚、不端、恶劣”等搭配。
例:①要他们探听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王公大臣们的行踪和品行,以便发掘可委重任的大角色。(邓友梅《烟壶》)②按照习惯,孝廉侧重于品行端正、精通儒家经学,秀才则突出于文学写作才能优异。(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我现在想再一次直言不讳地告诉您:他们都是一些品行不端的小人,是污浊的人。(张炜《柏慧》)
草率
草率【U+E5F3】马虎(马糊)【U+E5F3】轻率 16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办事不认真考虑,不细心。
草率 cǎoshuài
强调做事快而不细,短时间内草草了事,主观上不认真。因此常“草率从事”。有时重叠成“草草率率”。多用于书面语。常跟行为动词搭配,常说“(他)做事草率”,不常说“他草率”,而“马虎”则不限。
例:①快和草率往往长在一块儿。草率不仅是一时的毛病,而也是轻视工作的坏习惯。(老舍《提高质量》)②这部书初版时的校读很草率,留下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钱钟书《围城》)③当时处理这事很草率,当事人都忘了放在哪儿。(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马虎 mǎ·hu
偶尔写做“马糊”。强调做事的态度疏忽大意,跟时间长短无关。常重叠成“马马虎虎,马里马虎”。还可以说“打马虎眼”。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给您办事,比给我亲爸爸作事都更尽心,一丝一毫不能马虎!(老舍《茶馆》)②他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老舍《全家福》)③你别拿戏迷来打马虎眼,是你的看法就干脆明说!(陈建功等《皇城根》)
轻率 qīnɡshuài
强调言行的态度不慎重,欠考虑。一般不重叠。多用于书面语。常跟表示人的名词或行为动词搭配。
例: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他并不像有的先锋艺术家那样轻率和随意,动辄以口号相标榜。(《人民日报》1998年4月16日)③无视风险与效益,轻率决策,酿成苦果。(《人民日报》1998年4月28日)
马虎
草率【U+E5F3】马虎(马糊)【U+E5F3】轻率 16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办事不认真考虑,不细心。
草率 cǎoshuài
强调做事快而不细,短时间内草草了事,主观上不认真。因此常“草率从事”。有时重叠成“草草率率”。多用于书面语。常跟行为动词搭配,常说“(他)做事草率”,不常说“他草率”,而“马虎”则不限。
例:①快和草率往往长在一块儿。草率不仅是一时的毛病,而也是轻视工作的坏习惯。(老舍《提高质量》)②这部书初版时的校读很草率,留下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钱钟书《围城》)③当时处理这事很草率,当事人都忘了放在哪儿。(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马虎 mǎ·hu
偶尔写做“马糊”。强调做事的态度疏忽大意,跟时间长短无关。常重叠成“马马虎虎,马里马虎”。还可以说“打马虎眼”。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给您办事,比给我亲爸爸作事都更尽心,一丝一毫不能马虎!(老舍《茶馆》)②他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老舍《全家福》)③你别拿戏迷来打马虎眼,是你的看法就干脆明说!(陈建功等《皇城根》)
轻率 qīnɡshuài
强调言行的态度不慎重,欠考虑。一般不重叠。多用于书面语。常跟表示人的名词或行为动词搭配。
例: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他并不像有的先锋艺术家那样轻率和随意,动辄以口号相标榜。(《人民日报》1998年4月16日)③无视风险与效益,轻率决策,酿成苦果。(《人民日报》1998年4月28日)
粗心 大意 马虎(马糊)疏忽 31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注意不够,不注意。常连用说成“粗心大意,疏忽大意”。
粗心 cūxīn
着眼于心意,不细心。多是无意的。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你年轻,我们对你所担心的就是有时粗心和幼稚。(曲波《林海雪原》)②大伙儿老说我马虎,其实呀,谁也不能永远不粗心! (老舍《全家福》)③史迪威并不是一个粗心的武夫,他对交往对象的观察十分细致而深刻,并且总能比较准确地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张文苑等《史迪威》)
大意 dà·yi
着眼于注意力,不注意。多是无意的。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小林知道那责备声是冲着自己,也怪自己大意,只顾跟老师聊天,忘了交代保姆先给孩子弄饭。(刘震云《一地鸡毛》)②可内里说不定更紧,战局越对他们不利,他们会越凶狠,我们可别大意!(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他须去看看她,在不泄露军事消息的原则下,劝告她多加小心,不可大意。(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马虎 mǎ·hu
偶尔写做“马糊”。着眼于态度,敷衍了事,不负责任。有时是有意的。程度较重。能重叠成“马马虎虎”,而“粗心”等不能。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不像有的角儿,一遇到复杂多变的拖腔,就马虎带过。(老舍《鼓书艺人》)②我给您办事,比给我亲爸爸作事都更尽心,一丝一毫不能马虎!(老舍《茶馆》)③他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郑振铎《哭佩弦》)
疏忽 shū·hu
着眼于考虑,粗疏,不周密。多是无意的。程度较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不肯有半点疏忽,惟恐怕因一个人有了失闪,而使全体队员失败。(老舍《火葬》)②大概这方面对于南路很疏忽,正安失守,便是证明。(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③我是个粗汉,有时免不了疏忽。(姚雪垠《李自成》)
还有更常用的动词义:忽略,未注意到,如“~了天气因素,~了注解”。这跟“粗心”等有区别。
轻率
草率【U+E5F3】马虎(马糊)【U+E5F3】轻率 16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办事不认真考虑,不细心。
草率 cǎoshuài
强调做事快而不细,短时间内草草了事,主观上不认真。因此常“草率从事”。有时重叠成“草草率率”。多用于书面语。常跟行为动词搭配,常说“(他)做事草率”,不常说“他草率”,而“马虎”则不限。
例:①快和草率往往长在一块儿。草率不仅是一时的毛病,而也是轻视工作的坏习惯。(老舍《提高质量》)②这部书初版时的校读很草率,留下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钱钟书《围城》)③当时处理这事很草率,当事人都忘了放在哪儿。(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马虎 mǎ·hu
偶尔写做“马糊”。强调做事的态度疏忽大意,跟时间长短无关。常重叠成“马马虎虎,马里马虎”。还可以说“打马虎眼”。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给您办事,比给我亲爸爸作事都更尽心,一丝一毫不能马虎!(老舍《茶馆》)②他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老舍《全家福》)③你别拿戏迷来打马虎眼,是你的看法就干脆明说!(陈建功等《皇城根》)
轻率 qīnɡshuài
强调言行的态度不慎重,欠考虑。一般不重叠。多用于书面语。常跟表示人的名词或行为动词搭配。
例: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他并不像有的先锋艺术家那样轻率和随意,动辄以口号相标榜。(《人民日报》1998年4月16日)③无视风险与效益,轻率决策,酿成苦果。(《人民日报》1998年4月28日)
鲁莽(卤莽) 冒失 轻率 87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说话、办事欠考虑。都能说“鲁莽(卤莽)/冒失/轻率从事”。
鲁莽 lǔmǎnɡ
偶尔写做“卤莽”。强调粗心、粗鲁。常用于言行。常说“鲁莽灭裂(轻率)”。
例:①有点聪明的人作事不能鲁莽。(老舍《我这一辈子》) ②哥哥常批评自己办事情性子急,昨天上午还一再嘱咐,到生地方,要多注意;这样急着解决问题,是不是又鲁莽了?(浩然《新媳妇》) ③有时他们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并产生盲目的自信,作出鲁莽的、危险的行动。(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
冒失 mào·shi
强调不顾后果或影响,急于行动。常说“冒失鬼”。常重叠为“冒冒失失”(例①),“鲁莽、轻率”不能。
例:①如果冒冒失失地打进来,是一定会被陷进去出不来,会失败得一塌糊涂。(曲波《林海雪原》) ②过后我觉得批评的太急躁、太冒失了。(邓友梅《我们的军长》) ③他正要开门,突然觉得有点冒失,这已经是人家的家了,闯进去合适吗?(李国文《月食》)
轻率 qīnɡshuài
强调缺乏慎重考虑,随随便便。常用于办事,特别是决定、决策方面。程度比“冒失”重,比“鲁莽”轻。
例:①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曲波《林海雪原》) ②而且,一辈子认真惯了,每句话每个字都不肯轻率落笔。(梁晓声《冉之父》) ③他的两个妹妹不知是出于好奇心还是出于怕哥哥轻率从事、上当受骗,竟大摇大摆地来参与这次的会面。(刘心武《曹叔》)
侧重
侧重 偏重 注重 着重 170.0 102 动词 动词。做事或思考时不平均用力,把主要力量放在某一方面。后面都常跟上“于、在”。
侧重 cè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个侧面、一边或一方面。常说“有所侧重”,而“偏重、注重”不常这么说,“着重”一般也不这么说。
例:①为了避免重复,本章将侧重于人的行为科学的讨论。(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这是一种侧重记忆的阅读方法。(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③他对特区的投资,不仅侧重今朝,更注重长远。(张敏华《天若有情》)
偏重 piān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一半或一方面,即重一半或一方面,轻一半或一方面。
例:①文学家与史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记载方式: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他们更偏重于它是一种植物性的动物。(贺雄飞《守望灵魂》)③他近来都偏重在外交方面了。(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
注重 zhùzhònɡ
多强调把注意力放在一方面或一点上。
例:①贤明的君主必须注重刑罚。(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蔡楚生和郑正秋,都很注重表现手法的民族化。(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③孔子是个注重现实的思想家。(匡亚明《孔子评传》)
着重 zhuó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一点。跟在“着重”后面的还常是动词及其短语,还常做状语,而“侧重”等不常这么用。有形容词用法(例④),表示强调,而“侧重”等没有。
例:①我着重说我在黑龙江支边那段经历吧。(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由于汉学家着重古代文献的文字解释,他们在校勘、考证、语文学等领域作出了惊人的成绩。(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它主要是表现情绪的意境,而不是着重于叙述一个故事。(曾卓《文学长短录》)④也许是自己的错觉,孙小姐临走一句话说得好像很着重。(钱钟书《围城》)
偏重
侧重 偏重 注重 着重 170.0 102 动词 动词。做事或思考时不平均用力,把主要力量放在某一方面。后面都常跟上“于、在”。
侧重 cè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个侧面、一边或一方面。常说“有所侧重”,而“偏重、注重”不常这么说,“着重”一般也不这么说。
例:①为了避免重复,本章将侧重于人的行为科学的讨论。(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这是一种侧重记忆的阅读方法。(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③他对特区的投资,不仅侧重今朝,更注重长远。(张敏华《天若有情》)
偏重 piān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一半或一方面,即重一半或一方面,轻一半或一方面。
例:①文学家与史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记载方式: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他们更偏重于它是一种植物性的动物。(贺雄飞《守望灵魂》)③他近来都偏重在外交方面了。(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
注重 zhùzhònɡ
多强调把注意力放在一方面或一点上。
例:①贤明的君主必须注重刑罚。(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蔡楚生和郑正秋,都很注重表现手法的民族化。(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③孔子是个注重现实的思想家。(匡亚明《孔子评传》)
着重 zhuó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一点。跟在“着重”后面的还常是动词及其短语,还常做状语,而“侧重”等不常这么用。有形容词用法(例④),表示强调,而“侧重”等没有。
例:①我着重说我在黑龙江支边那段经历吧。(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由于汉学家着重古代文献的文字解释,他们在校勘、考证、语文学等领域作出了惊人的成绩。(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它主要是表现情绪的意境,而不是着重于叙述一个故事。(曾卓《文学长短录》)④也许是自己的错觉,孙小姐临走一句话说得好像很着重。(钱钟书《围城》)
注重
侧重 偏重 注重 着重 170.0 102 动词 动词。做事或思考时不平均用力,把主要力量放在某一方面。后面都常跟上“于、在”。
侧重 cè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个侧面、一边或一方面。常说“有所侧重”,而“偏重、注重”不常这么说,“着重”一般也不这么说。
例:①为了避免重复,本章将侧重于人的行为科学的讨论。(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这是一种侧重记忆的阅读方法。(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③他对特区的投资,不仅侧重今朝,更注重长远。(张敏华《天若有情》)
偏重 piān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一半或一方面,即重一半或一方面,轻一半或一方面。
例:①文学家与史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记载方式: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他们更偏重于它是一种植物性的动物。(贺雄飞《守望灵魂》)③他近来都偏重在外交方面了。(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
注重 zhùzhònɡ
多强调把注意力放在一方面或一点上。
例:①贤明的君主必须注重刑罚。(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蔡楚生和郑正秋,都很注重表现手法的民族化。(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③孔子是个注重现实的思想家。(匡亚明《孔子评传》)
着重 zhuó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一点。跟在“着重”后面的还常是动词及其短语,还常做状语,而“侧重”等不常这么用。有形容词用法(例④),表示强调,而“侧重”等没有。
例:①我着重说我在黑龙江支边那段经历吧。(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由于汉学家着重古代文献的文字解释,他们在校勘、考证、语文学等领域作出了惊人的成绩。(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它主要是表现情绪的意境,而不是着重于叙述一个故事。(曾卓《文学长短录》)④也许是自己的错觉,孙小姐临走一句话说得好像很着重。(钱钟书《围城》)
着重
侧重 偏重 注重 着重 170.0 102 动词 动词。做事或思考时不平均用力,把主要力量放在某一方面。后面都常跟上“于、在”。
侧重 cè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个侧面、一边或一方面。常说“有所侧重”,而“偏重、注重”不常这么说,“着重”一般也不这么说。
例:①为了避免重复,本章将侧重于人的行为科学的讨论。(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这是一种侧重记忆的阅读方法。(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③他对特区的投资,不仅侧重今朝,更注重长远。(张敏华《天若有情》)
偏重 piān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一半或一方面,即重一半或一方面,轻一半或一方面。
例:①文学家与史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记载方式: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他们更偏重于它是一种植物性的动物。(贺雄飞《守望灵魂》)③他近来都偏重在外交方面了。(冯至《伍子胥——从城父到吴市》)
注重 zhùzhònɡ
多强调把注意力放在一方面或一点上。
例:①贤明的君主必须注重刑罚。(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蔡楚生和郑正秋,都很注重表现手法的民族化。(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③孔子是个注重现实的思想家。(匡亚明《孔子评传》)
着重 zhuózhònɡ
多强调放在某一点。跟在“着重”后面的还常是动词及其短语,还常做状语,而“侧重”等不常这么用。有形容词用法(例④),表示强调,而“侧重”等没有。
例:①我着重说我在黑龙江支边那段经历吧。(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由于汉学家着重古代文献的文字解释,他们在校勘、考证、语文学等领域作出了惊人的成绩。(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它主要是表现情绪的意境,而不是着重于叙述一个故事。(曾卓《文学长短录》)④也许是自己的错觉,孙小姐临走一句话说得好像很着重。(钱钟书《围城》)
策动
策动 策划 171.0 102 动词 动词。秘密地设法使人进行某种活动。常跟“政变、战争、侵略、阴谋、活动”等词搭配。
策动 cèdònɡ
着重于鼓动,让别人行动起来。因此还可以跟上“汉奸、叛军、反对派、分子”等表人名词。
例:①有一种骇人听闻的阴谋,正在策动。(茅盾《腐蚀》)②有些神棍……策动宗教活动,建宗祠续族谱,招摇撞骗,谋取不义之财,搞得社会乌烟瘴气。(《人民日报》1996年2月26日)③(他)策动蒙政会蒙旗保安队举行“百灵庙暴动”,打击了蒙古族上层卖国分子。(《人民日报》1996年12月23日)
策划 cèhuà
着重于出谋划策,因此可以说“策划于密室”。还可以跟“方案、事件”等词搭配。
例:①统治者多次在这里策划如何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投降和勾结帝国主义。(黄传惕《故宫博物院》)②经周密策划的……“诺曼底登陆”就选择在子夜。(《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③魏巍主编、范硕与汤中光策划的《帅星升起丛书》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策划
策动 策划 171.0 102 动词 动词。秘密地设法使人进行某种活动。常跟“政变、战争、侵略、阴谋、活动”等词搭配。
策动 cèdònɡ
着重于鼓动,让别人行动起来。因此还可以跟上“汉奸、叛军、反对派、分子”等表人名词。
例:①有一种骇人听闻的阴谋,正在策动。(茅盾《腐蚀》)②有些神棍……策动宗教活动,建宗祠续族谱,招摇撞骗,谋取不义之财,搞得社会乌烟瘴气。(《人民日报》1996年2月26日)③(他)策动蒙政会蒙旗保安队举行“百灵庙暴动”,打击了蒙古族上层卖国分子。(《人民日报》1996年12月23日)
策划 cèhuà
着重于出谋划策,因此可以说“策划于密室”。还可以跟“方案、事件”等词搭配。
例:①统治者多次在这里策划如何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投降和勾结帝国主义。(黄传惕《故宫博物院》)②经周密策划的……“诺曼底登陆”就选择在子夜。(《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③魏巍主编、范硕与汤中光策划的《帅星升起丛书》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策略
策略 政策 172.0 102 名词 名词。重大行动必须遵守的原则。
策略 cèlüè
着重指方式、方法和手段,它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所变动,具有相对的灵活性。除用于国家、政党等,还可以用于个人。
例:①政治家往往善于从宏观把握策略和机会。(邓贤《大国之魂》)②整个世界面临着调整人口政策,重订发展策略的问题。(徐刚《世纪末的忧思》)③譬如我们这位大作家为什么不采取上述的报复策略,贡献些版税和稿费来设立这个奖金呢?(钱钟书《灵感》)
还有形容词义: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如“很~,要~一点”等。这跟“政策”的区别很明显。
政策 zhènɡcè
着重指行动的基本准则,是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任务而制定的,有相对的稳定性。多用于国家、政党、军队、政权机关等。
例:①秦国的政策是“远交近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若国家的教育政策,还在那么一个公式中衍进,到我们第三代,才更是悲剧!(沈从文《穷与愚》)③看清楚了,我是代表政府来执行政策的。(老舍《春华秋实》)
政策
策略 政策 172.0 102 名词 名词。重大行动必须遵守的原则。
策略 cèlüè
着重指方式、方法和手段,它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所变动,具有相对的灵活性。除用于国家、政党等,还可以用于个人。
例:①政治家往往善于从宏观把握策略和机会。(邓贤《大国之魂》)②整个世界面临着调整人口政策,重订发展策略的问题。(徐刚《世纪末的忧思》)③譬如我们这位大作家为什么不采取上述的报复策略,贡献些版税和稿费来设立这个奖金呢?(钱钟书《灵感》)
还有形容词义: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如“很~,要~一点”等。这跟“政策”的区别很明显。
政策 zhènɡcè
着重指行动的基本准则,是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任务而制定的,有相对的稳定性。多用于国家、政党、军队、政权机关等。
例:①秦国的政策是“远交近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若国家的教育政策,还在那么一个公式中衍进,到我们第三代,才更是悲剧!(沈从文《穷与愚》)③看清楚了,我是代表政府来执行政策的。(老舍《春华秋实》)
曾经
曾经 已经 173.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以前。
曾经 cénɡjīnɡ
表示事情在过去或从前的一段时间发生过,不仅结束了,而且离现在有相当长的一段间隔(现在可能有新的情况)。它多跟“过”搭配。
例:①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原来这座石像在设计过程中,是曾经修改过的。(秦牧《英雄手中的花束》)③他曾经在北京的一间邮局中发出一封信。(张贤亮《习惯死亡》)
已经 yǐjīnɡ
表示事情在此以前的时间发生了,但是不一定结束(例②③的事情还在继续),离现在也不一定有一段间隔。它多半跟“了”搭配。
例:①一片已经割完的草地,散布着一些苍绿色的点子。(管桦《葛梅》)②你们昨天要的口琴,我已经买来了。(鲁迅《孤独者》)③我已经从过去的徬徨、犹豫,坚决地和你走到一条道路上了。(杨沫《青春之歌》)
已经
曾经 已经 173.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以前。
曾经 cénɡjīnɡ
表示事情在过去或从前的一段时间发生过,不仅结束了,而且离现在有相当长的一段间隔(现在可能有新的情况)。它多跟“过”搭配。
例:①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原来这座石像在设计过程中,是曾经修改过的。(秦牧《英雄手中的花束》)③他曾经在北京的一间邮局中发出一封信。(张贤亮《习惯死亡》)
已经 yǐjīnɡ
表示事情在此以前的时间发生了,但是不一定结束(例②③的事情还在继续),离现在也不一定有一段间隔。它多半跟“了”搭配。
例:①一片已经割完的草地,散布着一些苍绿色的点子。(管桦《葛梅》)②你们昨天要的口琴,我已经买来了。(鲁迅《孤独者》)③我已经从过去的徬徨、犹豫,坚决地和你走到一条道路上了。(杨沫《青春之歌》)
差别
差别 分别 区别 174.0 102 名词 名词。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常换用,如“天上和地下是有差别/分别/区别的”。
差别 chābié
着重指彼此间相差的部分。有大小之别,有显著细微之别。常说“城乡差别,年龄差别”等。
例:①虽然同为深蓝,但其间毕竟还有细微差别。(季羡林《衣着的款式》)②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茅盾《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③在等级宗法社会中,人有富贵和贫贱的差别。(匡亚明《孔子评传》)
分别 fēnbié
多指明显的不同,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
例:①唱与唱可大有分别。(邓友梅《那五》)②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钱钟书《窗》)③情绪的不同,不止是男子和女子有分别,东方和西方也甚有差异。(林徽因《蛛丝和梅花》)
“分别”做副词时表示:(一)分头、各自,如“~讨论,~举行,~执行”等;(二)不同地,如“~对待,~处理”,而“差别”没有这种用法(“区别”有时可以说“区别对待”)。
区别 qūbié
着重指彼此间可区分的部分。多指较大的、显著的。它的前面比“差别”、“分别”更常带“根本、原则、本质、明显”等词。
例:①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Transsubjective)的观点。(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②商业服务与公共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日报》1999年4月6日)③猿人是第一次能用双手制造工具的人,他和那种只能本能地使用自然工具(石块、木棒)的一般南方古猿,有了本质的区别。(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做动词时,跟“差别”不同,跟“分别”同义。
分别
差别 分别 区别 174.0 102 名词 名词。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常换用,如“天上和地下是有差别/分别/区别的”。
差别 chābié
着重指彼此间相差的部分。有大小之别,有显著细微之别。常说“城乡差别,年龄差别”等。
例:①虽然同为深蓝,但其间毕竟还有细微差别。(季羡林《衣着的款式》)②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茅盾《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③在等级宗法社会中,人有富贵和贫贱的差别。(匡亚明《孔子评传》)
分别 fēnbié
多指明显的不同,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
例:①唱与唱可大有分别。(邓友梅《那五》)②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钱钟书《窗》)③情绪的不同,不止是男子和女子有分别,东方和西方也甚有差异。(林徽因《蛛丝和梅花》)
“分别”做副词时表示:(一)分头、各自,如“~讨论,~举行,~执行”等;(二)不同地,如“~对待,~处理”,而“差别”没有这种用法(“区别”有时可以说“区别对待”)。
区别 qūbié
着重指彼此间可区分的部分。多指较大的、显著的。它的前面比“差别”、“分别”更常带“根本、原则、本质、明显”等词。
例:①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Transsubjective)的观点。(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②商业服务与公共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日报》1999年4月6日)③猿人是第一次能用双手制造工具的人,他和那种只能本能地使用自然工具(石块、木棒)的一般南方古猿,有了本质的区别。(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做动词时,跟“差别”不同,跟“分别”同义。
分辨 分别 区别 区分 460.0 102 动词 动词。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划分开。有时可换用,如“对这对孪生姊妹,一般人很难分辨/分别/区别/区分清楚”。
分辨 fēnbiàn
着重于“辨”。多用于容易相混、不易区分的事物。
例:①晚上我连书本上的字迹也分辨不清楚了。(巴金《雨》)②仔细分辨,原来是武汉两岸的亿万灯火。(刘白羽《长江三日》)③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巴金《海上的日出》)
分别 fēnbié
着重于分开,分清。多用于有明显区别的事物,如黑白、是非、里外、优劣、主次、轻重、缓急等。
例:①可是邻家的灯火从破坏的泥墙洞里射过来,也还隐约分别得出黑白。(茅盾《子夜》)②再说,就是说她一时迷了心窍,分别不出好歹来,难道她就肯舍得那两个小孩吗? (老舍《我这一辈子》)③把幽默来分别人兽,好像亚理士多德是第一个。(钱钟书《说笑》)
“分别”还有两个副词义:(一)分头、各自,如“~讨论”。(二)不同地,如“~对待”。这跟“分辨”的区别是较明显的。“区别”也有后一个用法,但不如“分别”常用。“分别”的名词义(指“不同之处”)跟“分辨”的区别很明显,而跟“区别”同义,详见“差别”组。
区别 qūbié
对象较广,用“分别”、“分辨”的地方大都可以换成“区别”。而“区别”更适合用于互相联系或统一的事物,如目的(动机)和手段、任务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等。因此常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也常说“区别于”。
例:①官有大小,就要表示不同的等级,民分贫富,也得区别出不同身份。(邓友梅《四合院“入门儿”》)②它太熟悉它们了,能从极细微的地方区别它们的差异,就像母亲熟悉自己的孪生子。(高晓声《大山里的故事》)③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风貌,以区别于历史长河的其他时期。(孙犁《方纪散文集·序》)
区分 qūfēn
比“区别”更强调划分开,不如“区别”常用。比“区别”少做状语,常说“区别对待”,不常说“区分对待”。
例:①湾子里为了区分婆媳,称婆婆为秀英婆婆,叫媳妇为秀英嫂嫂。(白桦《妈妈呀!妈妈!》)②根据需要和可能,区分轻重缓急,制定出年度的立法计划。(《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0日)③同时还因地制宜,区分不同经济情况的乡村和群众,采取先运行、后集资等灵活方式。(《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日)
分别 分离 离别 461.0 102 动词 动词。人与人较长久地分开、离开。
分别 fēnbié
一般只指人与人较长久地分开、离开。
例:①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鲁迅《在酒楼上》)②大会已经完毕,分别的日期似乎也已决定,你们就要走了。(巴金《一封未寄的信》)
“分别”还有“辨别”,“不同”和“分头(各自)”等意思。这些意思及其用法跟“分离”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分离 fēnlí
不如“分别、离别”常用,有时特指人与人的被迫离散。
例:①我的小宝贝,三天之后我们一块儿回家一块儿生活再也不分离,你真是一个漂亮的小宝贝! (池莉《太阳出世》)②现在我最大的苦楚就是和我的儿女分离。(郭沫若《蔡文姬》)
“分离”还指“事物分开”,如“理论和实际~,氧从空气中~出来”。这跟“分别”、“离别”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离别 líbié
除了用于人与人之外,还能用于人与地方。能带宾语,而“分别、分离”不能。
例:①那时,我们当中有很多姑娘年纪还小,离别爹娘参加演剧队,千里之外依靠集体。(碧野《立土赞》)②离别波斯顿有十年之久。(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离别”也说“别离”,如“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吴伯箫《歌声》)现在用“离别”居多。
区别
差别 分别 区别 174.0 102 名词 名词。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常换用,如“天上和地下是有差别/分别/区别的”。
差别 chābié
着重指彼此间相差的部分。有大小之别,有显著细微之别。常说“城乡差别,年龄差别”等。
例:①虽然同为深蓝,但其间毕竟还有细微差别。(季羡林《衣着的款式》)②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茅盾《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③在等级宗法社会中,人有富贵和贫贱的差别。(匡亚明《孔子评传》)
分别 fēnbié
多指明显的不同,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
例:①唱与唱可大有分别。(邓友梅《那五》)②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钱钟书《窗》)③情绪的不同,不止是男子和女子有分别,东方和西方也甚有差异。(林徽因《蛛丝和梅花》)
“分别”做副词时表示:(一)分头、各自,如“~讨论,~举行,~执行”等;(二)不同地,如“~对待,~处理”,而“差别”没有这种用法(“区别”有时可以说“区别对待”)。
区别 qūbié
着重指彼此间可区分的部分。多指较大的、显著的。它的前面比“差别”、“分别”更常带“根本、原则、本质、明显”等词。
例:①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Transsubjective)的观点。(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②商业服务与公共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日报》1999年4月6日)③猿人是第一次能用双手制造工具的人,他和那种只能本能地使用自然工具(石块、木棒)的一般南方古猿,有了本质的区别。(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做动词时,跟“差别”不同,跟“分别”同义。
分辨 分别 区别 区分 460.0 102 动词 动词。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划分开。有时可换用,如“对这对孪生姊妹,一般人很难分辨/分别/区别/区分清楚”。
分辨 fēnbiàn
着重于“辨”。多用于容易相混、不易区分的事物。
例:①晚上我连书本上的字迹也分辨不清楚了。(巴金《雨》)②仔细分辨,原来是武汉两岸的亿万灯火。(刘白羽《长江三日》)③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巴金《海上的日出》)
分别 fēnbié
着重于分开,分清。多用于有明显区别的事物,如黑白、是非、里外、优劣、主次、轻重、缓急等。
例:①可是邻家的灯火从破坏的泥墙洞里射过来,也还隐约分别得出黑白。(茅盾《子夜》)②再说,就是说她一时迷了心窍,分别不出好歹来,难道她就肯舍得那两个小孩吗? (老舍《我这一辈子》)③把幽默来分别人兽,好像亚理士多德是第一个。(钱钟书《说笑》)
“分别”还有两个副词义:(一)分头、各自,如“~讨论”。(二)不同地,如“~对待”。这跟“分辨”的区别是较明显的。“区别”也有后一个用法,但不如“分别”常用。“分别”的名词义(指“不同之处”)跟“分辨”的区别很明显,而跟“区别”同义,详见“差别”组。
区别 qūbié
对象较广,用“分别”、“分辨”的地方大都可以换成“区别”。而“区别”更适合用于互相联系或统一的事物,如目的(动机)和手段、任务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等。因此常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也常说“区别于”。
例:①官有大小,就要表示不同的等级,民分贫富,也得区别出不同身份。(邓友梅《四合院“入门儿”》)②它太熟悉它们了,能从极细微的地方区别它们的差异,就像母亲熟悉自己的孪生子。(高晓声《大山里的故事》)③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风貌,以区别于历史长河的其他时期。(孙犁《方纪散文集·序》)
区分 qūfēn
比“区别”更强调划分开,不如“区别”常用。比“区别”少做状语,常说“区别对待”,不常说“区分对待”。
例:①湾子里为了区分婆媳,称婆婆为秀英婆婆,叫媳妇为秀英嫂嫂。(白桦《妈妈呀!妈妈!》)②根据需要和可能,区分轻重缓急,制定出年度的立法计划。(《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0日)③同时还因地制宜,区分不同经济情况的乡村和群众,采取先运行、后集资等灵活方式。(《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日)
差错
差错 错误 讹误 过错 过失 谬误 失误 175.0 102 名词 名词。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
差错 chācuò
程度很轻,多指与正确标准偏离一点的错误。
例:①组织战争是非常严密的事,哪怕是一分钟的差错,也会招致全盘的失败。(刘白羽《岗位》)②所有账目……没有发现差错。(沙汀《青坡》)③他立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东西。(柳青《创业史》)
还有一义:意外的情况(多指不如意的,如灾祸等),如“万一这孩子出了~怎么办?”这跟“错误”等的区别较明显。
错误 cuòwù
最常用的词。范围很广,可以指有意的,重大的,也可以指无意的,一般的,较小的。程度较重。常说“犯错误”。
例:①你若以为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那样的良缘等待着你,那是莫大的错误。(郭沫若《落叶》)②医生是科学家,医生的话绝对不能有错误。(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③一个忠诚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受申斥或惩罚是应该的。(老舍《不说谎的人》)
还有形容词义:不正确的,如“这结论是很~的”。这跟“差错”等的区别较明显。
讹误 éwù
范围很窄,多指书面上的具体错误,如“文字讹误,印刷的讹误”等。
例:①有两处多年蒙混过去的讹误,是这本书的德译者莫克 (Monika Motsch) 博士发觉的。(钱钟书《围城》)②他们的工作是改正羼入原文的许多讹误,解释词语的古代用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指出西法有精到之处,但还存在不完善以至讹误的地方。(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过错 ɡuòcuò
程度很轻,多指因不慎、不周而出现的错误。多用于自责,有所认识,并要改正。
例:①从下面的一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承认,不加掩饰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与恶消灭于萌芽状态。(《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③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
过失 ɡuòshī
范围较广,多指因疏忽而犯的行为错误,有时指重大的。
例:①家中……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您,勤杂工,由于犯下了这个可耻的职务过失,当然是立即被解雇了。(残雪《灵魂的城堡》)③中小学生正逢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倘若因活动不开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今天的学校教育过失可就太大了。(《人民日报》1996年3月23日)
谬误 miùwù
多指认识、思想、理论上的抽象错误。常跟“真理”对举,如“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用于书面语。而“错误”等则不限。
例:①那就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②跨越一步就是谬误,原始质朴的人文野性就有可能蜕变为人文匪气。(《人民日报》1996年1月19日)③民国学术尽管有历史的局限性,甚至谬误,但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代学人登上新高峰的阶梯。(《人民日报》1996年1月24日)
失误 shīwù
程度较轻,多指无意的,是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造成的。
例:①所以若看到有的四合院建在坟地前边,万不要以为是成本不够造成的失误,很可能是特选的宝地。(邓友梅《步入中庭》)②在总结和分析足够数量失误的软件项目以后,看出其原因大多与管理工作有关。(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定向沟通有利于防止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失实、失误。(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错误
差错 错误 讹误 过错 过失 谬误 失误 175.0 102 名词 名词。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
差错 chācuò
程度很轻,多指与正确标准偏离一点的错误。
例:①组织战争是非常严密的事,哪怕是一分钟的差错,也会招致全盘的失败。(刘白羽《岗位》)②所有账目……没有发现差错。(沙汀《青坡》)③他立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东西。(柳青《创业史》)
还有一义:意外的情况(多指不如意的,如灾祸等),如“万一这孩子出了~怎么办?”这跟“错误”等的区别较明显。
错误 cuòwù
最常用的词。范围很广,可以指有意的,重大的,也可以指无意的,一般的,较小的。程度较重。常说“犯错误”。
例:①你若以为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那样的良缘等待着你,那是莫大的错误。(郭沫若《落叶》)②医生是科学家,医生的话绝对不能有错误。(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③一个忠诚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受申斥或惩罚是应该的。(老舍《不说谎的人》)
还有形容词义:不正确的,如“这结论是很~的”。这跟“差错”等的区别较明显。
讹误 éwù
范围很窄,多指书面上的具体错误,如“文字讹误,印刷的讹误”等。
例:①有两处多年蒙混过去的讹误,是这本书的德译者莫克 (Monika Motsch) 博士发觉的。(钱钟书《围城》)②他们的工作是改正羼入原文的许多讹误,解释词语的古代用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指出西法有精到之处,但还存在不完善以至讹误的地方。(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过错 ɡuòcuò
程度很轻,多指因不慎、不周而出现的错误。多用于自责,有所认识,并要改正。
例:①从下面的一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承认,不加掩饰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与恶消灭于萌芽状态。(《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③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
过失 ɡuòshī
范围较广,多指因疏忽而犯的行为错误,有时指重大的。
例:①家中……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您,勤杂工,由于犯下了这个可耻的职务过失,当然是立即被解雇了。(残雪《灵魂的城堡》)③中小学生正逢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倘若因活动不开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今天的学校教育过失可就太大了。(《人民日报》1996年3月23日)
谬误 miùwù
多指认识、思想、理论上的抽象错误。常跟“真理”对举,如“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用于书面语。而“错误”等则不限。
例:①那就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②跨越一步就是谬误,原始质朴的人文野性就有可能蜕变为人文匪气。(《人民日报》1996年1月19日)③民国学术尽管有历史的局限性,甚至谬误,但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代学人登上新高峰的阶梯。(《人民日报》1996年1月24日)
失误 shīwù
程度较轻,多指无意的,是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造成的。
例:①所以若看到有的四合院建在坟地前边,万不要以为是成本不够造成的失误,很可能是特选的宝地。(邓友梅《步入中庭》)②在总结和分析足够数量失误的软件项目以后,看出其原因大多与管理工作有关。(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定向沟通有利于防止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失实、失误。(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讹误
差错 错误 讹误 过错 过失 谬误 失误 175.0 102 名词 名词。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
差错 chācuò
程度很轻,多指与正确标准偏离一点的错误。
例:①组织战争是非常严密的事,哪怕是一分钟的差错,也会招致全盘的失败。(刘白羽《岗位》)②所有账目……没有发现差错。(沙汀《青坡》)③他立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东西。(柳青《创业史》)
还有一义:意外的情况(多指不如意的,如灾祸等),如“万一这孩子出了~怎么办?”这跟“错误”等的区别较明显。
错误 cuòwù
最常用的词。范围很广,可以指有意的,重大的,也可以指无意的,一般的,较小的。程度较重。常说“犯错误”。
例:①你若以为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那样的良缘等待着你,那是莫大的错误。(郭沫若《落叶》)②医生是科学家,医生的话绝对不能有错误。(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③一个忠诚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受申斥或惩罚是应该的。(老舍《不说谎的人》)
还有形容词义:不正确的,如“这结论是很~的”。这跟“差错”等的区别较明显。
讹误 éwù
范围很窄,多指书面上的具体错误,如“文字讹误,印刷的讹误”等。
例:①有两处多年蒙混过去的讹误,是这本书的德译者莫克 (Monika Motsch) 博士发觉的。(钱钟书《围城》)②他们的工作是改正羼入原文的许多讹误,解释词语的古代用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指出西法有精到之处,但还存在不完善以至讹误的地方。(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过错 ɡuòcuò
程度很轻,多指因不慎、不周而出现的错误。多用于自责,有所认识,并要改正。
例:①从下面的一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承认,不加掩饰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与恶消灭于萌芽状态。(《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③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
过失 ɡuòshī
范围较广,多指因疏忽而犯的行为错误,有时指重大的。
例:①家中……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您,勤杂工,由于犯下了这个可耻的职务过失,当然是立即被解雇了。(残雪《灵魂的城堡》)③中小学生正逢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倘若因活动不开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今天的学校教育过失可就太大了。(《人民日报》1996年3月23日)
谬误 miùwù
多指认识、思想、理论上的抽象错误。常跟“真理”对举,如“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用于书面语。而“错误”等则不限。
例:①那就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②跨越一步就是谬误,原始质朴的人文野性就有可能蜕变为人文匪气。(《人民日报》1996年1月19日)③民国学术尽管有历史的局限性,甚至谬误,但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代学人登上新高峰的阶梯。(《人民日报》1996年1月24日)
失误 shīwù
程度较轻,多指无意的,是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造成的。
例:①所以若看到有的四合院建在坟地前边,万不要以为是成本不够造成的失误,很可能是特选的宝地。(邓友梅《步入中庭》)②在总结和分析足够数量失误的软件项目以后,看出其原因大多与管理工作有关。(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定向沟通有利于防止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失实、失误。(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谬误
差错 错误 讹误 过错 过失 谬误 失误 175.0 102 名词 名词。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
差错 chācuò
程度很轻,多指与正确标准偏离一点的错误。
例:①组织战争是非常严密的事,哪怕是一分钟的差错,也会招致全盘的失败。(刘白羽《岗位》)②所有账目……没有发现差错。(沙汀《青坡》)③他立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东西。(柳青《创业史》)
还有一义:意外的情况(多指不如意的,如灾祸等),如“万一这孩子出了~怎么办?”这跟“错误”等的区别较明显。
错误 cuòwù
最常用的词。范围很广,可以指有意的,重大的,也可以指无意的,一般的,较小的。程度较重。常说“犯错误”。
例:①你若以为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那样的良缘等待着你,那是莫大的错误。(郭沫若《落叶》)②医生是科学家,医生的话绝对不能有错误。(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③一个忠诚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受申斥或惩罚是应该的。(老舍《不说谎的人》)
还有形容词义:不正确的,如“这结论是很~的”。这跟“差错”等的区别较明显。
讹误 éwù
范围很窄,多指书面上的具体错误,如“文字讹误,印刷的讹误”等。
例:①有两处多年蒙混过去的讹误,是这本书的德译者莫克 (Monika Motsch) 博士发觉的。(钱钟书《围城》)②他们的工作是改正羼入原文的许多讹误,解释词语的古代用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指出西法有精到之处,但还存在不完善以至讹误的地方。(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过错 ɡuòcuò
程度很轻,多指因不慎、不周而出现的错误。多用于自责,有所认识,并要改正。
例:①从下面的一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承认,不加掩饰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与恶消灭于萌芽状态。(《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③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
过失 ɡuòshī
范围较广,多指因疏忽而犯的行为错误,有时指重大的。
例:①家中……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您,勤杂工,由于犯下了这个可耻的职务过失,当然是立即被解雇了。(残雪《灵魂的城堡》)③中小学生正逢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倘若因活动不开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今天的学校教育过失可就太大了。(《人民日报》1996年3月23日)
谬误 miùwù
多指认识、思想、理论上的抽象错误。常跟“真理”对举,如“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用于书面语。而“错误”等则不限。
例:①那就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②跨越一步就是谬误,原始质朴的人文野性就有可能蜕变为人文匪气。(《人民日报》1996年1月19日)③民国学术尽管有历史的局限性,甚至谬误,但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代学人登上新高峰的阶梯。(《人民日报》1996年1月24日)
失误 shīwù
程度较轻,多指无意的,是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造成的。
例:①所以若看到有的四合院建在坟地前边,万不要以为是成本不够造成的失误,很可能是特选的宝地。(邓友梅《步入中庭》)②在总结和分析足够数量失误的软件项目以后,看出其原因大多与管理工作有关。(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定向沟通有利于防止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失实、失误。(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失误
差错 错误 讹误 过错 过失 谬误 失误 175.0 102 名词 名词。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
差错 chācuò
程度很轻,多指与正确标准偏离一点的错误。
例:①组织战争是非常严密的事,哪怕是一分钟的差错,也会招致全盘的失败。(刘白羽《岗位》)②所有账目……没有发现差错。(沙汀《青坡》)③他立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东西。(柳青《创业史》)
还有一义:意外的情况(多指不如意的,如灾祸等),如“万一这孩子出了~怎么办?”这跟“错误”等的区别较明显。
错误 cuòwù
最常用的词。范围很广,可以指有意的,重大的,也可以指无意的,一般的,较小的。程度较重。常说“犯错误”。
例:①你若以为无论什么时候都有那样的良缘等待着你,那是莫大的错误。(郭沫若《落叶》)②医生是科学家,医生的话绝对不能有错误。(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③一个忠诚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受申斥或惩罚是应该的。(老舍《不说谎的人》)
还有形容词义:不正确的,如“这结论是很~的”。这跟“差错”等的区别较明显。
讹误 éwù
范围很窄,多指书面上的具体错误,如“文字讹误,印刷的讹误”等。
例:①有两处多年蒙混过去的讹误,是这本书的德译者莫克 (Monika Motsch) 博士发觉的。(钱钟书《围城》)②他们的工作是改正羼入原文的许多讹误,解释词语的古代用法。(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指出西法有精到之处,但还存在不完善以至讹误的地方。(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过错 ɡuòcuò
程度很轻,多指因不慎、不周而出现的错误。多用于自责,有所认识,并要改正。
例:①从下面的一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过错是坦白承认,不加掩饰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无情地自我解剖,严格地自我批评,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把过与恶消灭于萌芽状态。(《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③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人民日报》1996年2月5日)
过失 ɡuòshī
范围较广,多指因疏忽而犯的行为错误,有时指重大的。
例:①家中……以为只是教师方面太宽的过失,因此又为我换一个教师。(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您,勤杂工,由于犯下了这个可耻的职务过失,当然是立即被解雇了。(残雪《灵魂的城堡》)③中小学生正逢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倘若因活动不开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今天的学校教育过失可就太大了。(《人民日报》1996年3月23日)
谬误 miùwù
多指认识、思想、理论上的抽象错误。常跟“真理”对举,如“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用于书面语。而“错误”等则不限。
例:①那就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②跨越一步就是谬误,原始质朴的人文野性就有可能蜕变为人文匪气。(《人民日报》1996年1月19日)③民国学术尽管有历史的局限性,甚至谬误,但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代学人登上新高峰的阶梯。(《人民日报》1996年1月24日)
失误 shīwù
程度较轻,多指无意的,是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造成的。
例:①所以若看到有的四合院建在坟地前边,万不要以为是成本不够造成的失误,很可能是特选的宝地。(邓友梅《步入中庭》)②在总结和分析足够数量失误的软件项目以后,看出其原因大多与管理工作有关。(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定向沟通有利于防止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失实、失误。(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查访
查访 察访 访查 访察 176.0 102 动词 动词。以查看、访问的方式调查。
查访 cháfǎnɡ
多用于案情及难寻觅的事物或人。以调查、考查为主。
例:①我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来查访你的下落。(李栋等《彩云归》)②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汪曾祺《复仇》)
察访 cháfǎnɡ
多用于民情、政情等。以观察为主。不一定有明确目标,而“查访”等常有明确目标。
例:①他猜想,这旅客,一定是有来头的大人物,也许是当今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私下来察访的。(巴人《莽秀才造反记》)②在人群中,我们看到了河南省副省长李志斌和郑州铁路局局长张晓俊正沿路察访。(《人民日报》1995年1月13日)
访查 fǎnɡchá
用于不易了解的事物。以探访、查问为主。常不带秘密性。而“查访、察访”常带一定的秘密性。不如“查访”常用。
例:①(陶叔冶)随后便辗转托人请四川省委代为访查钟离秀兰的下落。(李栋等《彩云归》)②如果能细心访查,找到挖掘地洞的工匠来,不又是一个极有力的把柄?(高阳《恩怨江湖》)
访察 fǎnɡchá
用于民情、案情等许多事物。以探访、察看为主。有时带秘密性。不如“察访”常用。
例:①据我访察,他们干了一起抢劫案。(张笑天《黑十字架》)②是我自己也得访察访察不是?万一这件事的内容不像你所想的呢?(老舍《赵子曰》)
察访
查访 察访 访查 访察 176.0 102 动词 动词。以查看、访问的方式调查。
查访 cháfǎnɡ
多用于案情及难寻觅的事物或人。以调查、考查为主。
例:①我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来查访你的下落。(李栋等《彩云归》)②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汪曾祺《复仇》)
察访 cháfǎnɡ
多用于民情、政情等。以观察为主。不一定有明确目标,而“查访”等常有明确目标。
例:①他猜想,这旅客,一定是有来头的大人物,也许是当今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私下来察访的。(巴人《莽秀才造反记》)②在人群中,我们看到了河南省副省长李志斌和郑州铁路局局长张晓俊正沿路察访。(《人民日报》1995年1月13日)
访查 fǎnɡchá
用于不易了解的事物。以探访、查问为主。常不带秘密性。而“查访、察访”常带一定的秘密性。不如“查访”常用。
例:①(陶叔冶)随后便辗转托人请四川省委代为访查钟离秀兰的下落。(李栋等《彩云归》)②如果能细心访查,找到挖掘地洞的工匠来,不又是一个极有力的把柄?(高阳《恩怨江湖》)
访察 fǎnɡchá
用于民情、案情等许多事物。以探访、察看为主。有时带秘密性。不如“察访”常用。
例:①据我访察,他们干了一起抢劫案。(张笑天《黑十字架》)②是我自己也得访察访察不是?万一这件事的内容不像你所想的呢?(老舍《赵子曰》)
访查
查访 察访 访查 访察 176.0 102 动词 动词。以查看、访问的方式调查。
查访 cháfǎnɡ
多用于案情及难寻觅的事物或人。以调查、考查为主。
例:①我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来查访你的下落。(李栋等《彩云归》)②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汪曾祺《复仇》)
察访 cháfǎnɡ
多用于民情、政情等。以观察为主。不一定有明确目标,而“查访”等常有明确目标。
例:①他猜想,这旅客,一定是有来头的大人物,也许是当今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私下来察访的。(巴人《莽秀才造反记》)②在人群中,我们看到了河南省副省长李志斌和郑州铁路局局长张晓俊正沿路察访。(《人民日报》1995年1月13日)
访查 fǎnɡchá
用于不易了解的事物。以探访、查问为主。常不带秘密性。而“查访、察访”常带一定的秘密性。不如“查访”常用。
例:①(陶叔冶)随后便辗转托人请四川省委代为访查钟离秀兰的下落。(李栋等《彩云归》)②如果能细心访查,找到挖掘地洞的工匠来,不又是一个极有力的把柄?(高阳《恩怨江湖》)
访察 fǎnɡchá
用于民情、案情等许多事物。以探访、察看为主。有时带秘密性。不如“察访”常用。
例:①据我访察,他们干了一起抢劫案。(张笑天《黑十字架》)②是我自己也得访察访察不是?万一这件事的内容不像你所想的呢?(老舍《赵子曰》)
访察
查访 察访 访查 访察 176.0 102 动词 动词。以查看、访问的方式调查。
查访 cháfǎnɡ
多用于案情及难寻觅的事物或人。以调查、考查为主。
例:①我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来查访你的下落。(李栋等《彩云归》)②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汪曾祺《复仇》)
察访 cháfǎnɡ
多用于民情、政情等。以观察为主。不一定有明确目标,而“查访”等常有明确目标。
例:①他猜想,这旅客,一定是有来头的大人物,也许是当今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私下来察访的。(巴人《莽秀才造反记》)②在人群中,我们看到了河南省副省长李志斌和郑州铁路局局长张晓俊正沿路察访。(《人民日报》1995年1月13日)
访查 fǎnɡchá
用于不易了解的事物。以探访、查问为主。常不带秘密性。而“查访、察访”常带一定的秘密性。不如“查访”常用。
例:①(陶叔冶)随后便辗转托人请四川省委代为访查钟离秀兰的下落。(李栋等《彩云归》)②如果能细心访查,找到挖掘地洞的工匠来,不又是一个极有力的把柄?(高阳《恩怨江湖》)
访察 fǎnɡchá
用于民情、案情等许多事物。以探访、察看为主。有时带秘密性。不如“察访”常用。
例:①据我访察,他们干了一起抢劫案。(张笑天《黑十字架》)②是我自己也得访察访察不是?万一这件事的内容不像你所想的呢?(老舍《赵子曰》)
查问
查问 盘问 177.0 102 动词 动词。调查,询问人。
查问 cháwèn
调查询问,或审查追问。方式不限于口头。对象可以是人(例①),也可以是事物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或其他情况(例②)。
例:①上学以后,每人发听课牌一块,遇有军警查问,说是师范夜学学生就无妨了。(吴伯箫《从实际出发》)②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伤口上怎么会塞上了一团旧棉花呢?于是,他们在到处查问。(峻青《吕有库》)
盘问 pánwèn
通过口头方式仔细查问。对象一般是人,尤其是坏人、敌人(例①)或其他不明来历的人(例②)。
例:①当下叫来一个刚捉到的俘虏,细细一盘问,才知道隔壁就是敌人的师部。(杨朔《百花山》)②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迎出屋来,紧端量我,又盘问我是谁,最后才噢噢两声说:“原来是二舅啊……”(杨朔《蓬莱仙境》)
盘问
查问 盘问 177.0 102 动词 动词。调查,询问人。
查问 cháwèn
调查询问,或审查追问。方式不限于口头。对象可以是人(例①),也可以是事物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或其他情况(例②)。
例:①上学以后,每人发听课牌一块,遇有军警查问,说是师范夜学学生就无妨了。(吴伯箫《从实际出发》)②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伤口上怎么会塞上了一团旧棉花呢?于是,他们在到处查问。(峻青《吕有库》)
盘问 pánwèn
通过口头方式仔细查问。对象一般是人,尤其是坏人、敌人(例①)或其他不明来历的人(例②)。
例:①当下叫来一个刚捉到的俘虏,细细一盘问,才知道隔壁就是敌人的师部。(杨朔《百花山》)②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迎出屋来,紧端量我,又盘问我是谁,最后才噢噢两声说:“原来是二舅啊……”(杨朔《蓬莱仙境》)
察觉
察觉 觉察 178.0 102 动词 动词。发觉,看出来。都能用于自身和身外事物。
察觉 chájué
强调看出来,仔细看,观察。多指动作完成。用于身外事物居多(例①②),也用于自身(例③)。
例:①又好像这个不满意情绪,已被老水手察觉。(沈从文《长河》)②这些私下买卖,如果村民不举报,上边很难察觉。(《人民日报》1997年2月24日)③这玫瑰色彩加在她身上似乎透出了一股芳香,这是她自己没有察觉的。(谌容《梦中的河》)
觉察 juéchá
多强调发觉,感觉到。多指动作未完成,也常跟上“到、出”等表完成。用于自身居多(例①②),也用于身外事物(例③)。
例:①焕之忽然觉察自己的影子同她的影子重合在一起,几乎成为一个了。(叶圣陶《倪焕之》)②凡此种,也许本人毫无觉察。(《人民日报》1997年3月3日)③他们心胸宽广,能觉察和容纳他人的长处,重团结,轻名利。(《人民日报》1996年11月17日)
觉察
察觉 觉察 178.0 102 动词 动词。发觉,看出来。都能用于自身和身外事物。
察觉 chájué
强调看出来,仔细看,观察。多指动作完成。用于身外事物居多(例①②),也用于自身(例③)。
例:①又好像这个不满意情绪,已被老水手察觉。(沈从文《长河》)②这些私下买卖,如果村民不举报,上边很难察觉。(《人民日报》1997年2月24日)③这玫瑰色彩加在她身上似乎透出了一股芳香,这是她自己没有察觉的。(谌容《梦中的河》)
觉察 juéchá
多强调发觉,感觉到。多指动作未完成,也常跟上“到、出”等表完成。用于自身居多(例①②),也用于身外事物(例③)。
例:①焕之忽然觉察自己的影子同她的影子重合在一起,几乎成为一个了。(叶圣陶《倪焕之》)②凡此种,也许本人毫无觉察。(《人民日报》1997年3月3日)③他们心胸宽广,能觉察和容纳他人的长处,重团结,轻名利。(《人民日报》1996年11月17日)
刹那
刹那 俄顷 片刻 片时 顷刻 霎时 瞬息 须臾 一会儿 179.0 102 名词 名词。极短的时间。常做状语。后面可以跟上“间”,说成“刹那/俄顷/片刻/片时/顷刻/霎时/瞬息/须臾/一会儿间”。
刹那 chànà
是外来词。所指的时间,比“顷刻”等都短。不限于做状语。常说成“一刹那”或“一刹那间”,有时也说成“刹时”或“刹时间”。
例:①我们的摄影艺术家往往不顾一切困难……等待抓取某一刹那出现的奇景,摄入镜头。(邓拓《看看黄山有多美》)②(这)算是他生命史上最有理想的一刹那。(茅盾《过年》)③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谁料定它刹那会落呢?(臧克家《老哥哥》)
俄顷 éqǐnɡ
比“刹那”等少用,偶用于书面语。
例:①俄顷,风息沙止,夜空又变得清朗。(尤凤伟《石门呓语》)②一听说我们要检查她的包,这位披头散发的妇女先是一愣,俄顷,便装出一副平和的样子。(贤文《天安门广场的守护神》)
片刻 piànkè
比“刹那”等时间稍长。常说“休息片刻,稍等片刻,忙得片刻不停,片刻即回”等,而“刹那”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里有一荒亭,歇息片刻再走。(吴祖光《红娘子》)②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丰子恺《白鹅》)③片刻的沉默。然后是陈克明心平气和的又发言了。(茅盾《锻炼》)
片时 piànshí
义同“片刻”,比“片刻”少用。
例:①我们呆立片时,废然而返。(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②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柯灵《路亭》)
顷刻 qǐnɡkè
伸缩性稍大,有时可以指不长的时间,相当于“一会儿”。一般只做状语,常说“顷刻之间”,不说“一顷刻”。
例:①一场风波顷刻平静。(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昏夜将成过去,顷刻就会天明。(杨沫《青春之歌》)
霎时 shàshí
泛指极短的时间,不如“顷刻”伸缩性大。多说成“霎时间”。
例:①(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峻青《黎明的河边》)②里外两部分同志霎时都笑了。(柳青《铜墙铁壁》)
瞬息 shùnxī
意义较具体,带形象色彩,指像一眨眼一呼吸那样短的时间。常说“瞬息万变”。“瞬息”也可以说成“瞬间”、“一瞬”、“转瞬”。
例:①周锐随身总带着小本子,用来记录瞬息闪现的创作灵感。(姜小玲《周锐与童话的不解之缘》)②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方纪《挥手之间》)
须臾 xūyú
书面语色彩很浓,常说“须臾不可,不可以须臾须臾之间”。
例:①如果有可能,她愿意跪在妈妈面前,从此须臾不离。(柯岩《高压氧舱》)②这歇息只在须臾间,几笔勾勒后,平凹就又挥起大笔杆。(田珍颖《平凹,咱们聊聊》)
一会儿 yīhuìr
常用于口语,而“刹那”等都常用于书面语。能说成“一会儿……一会儿……”,中间用反义词,表示交替,如“他一会儿一会儿热”。而“刹那”等都不能。
例:①郭子龙看了她一会儿。(路翎《爱民大会》)②过一会儿,她又平静了。(周立波《暴风骤雨》)③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老舍《鼓书艺人》)
俄顷
刹那 俄顷 片刻 片时 顷刻 霎时 瞬息 须臾 一会儿 179.0 102 名词 名词。极短的时间。常做状语。后面可以跟上“间”,说成“刹那/俄顷/片刻/片时/顷刻/霎时/瞬息/须臾/一会儿间”。
刹那 chànà
是外来词。所指的时间,比“顷刻”等都短。不限于做状语。常说成“一刹那”或“一刹那间”,有时也说成“刹时”或“刹时间”。
例:①我们的摄影艺术家往往不顾一切困难……等待抓取某一刹那出现的奇景,摄入镜头。(邓拓《看看黄山有多美》)②(这)算是他生命史上最有理想的一刹那。(茅盾《过年》)③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谁料定它刹那会落呢?(臧克家《老哥哥》)
俄顷 éqǐnɡ
比“刹那”等少用,偶用于书面语。
例:①俄顷,风息沙止,夜空又变得清朗。(尤凤伟《石门呓语》)②一听说我们要检查她的包,这位披头散发的妇女先是一愣,俄顷,便装出一副平和的样子。(贤文《天安门广场的守护神》)
片刻 piànkè
比“刹那”等时间稍长。常说“休息片刻,稍等片刻,忙得片刻不停,片刻即回”等,而“刹那”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里有一荒亭,歇息片刻再走。(吴祖光《红娘子》)②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丰子恺《白鹅》)③片刻的沉默。然后是陈克明心平气和的又发言了。(茅盾《锻炼》)
片时 piànshí
义同“片刻”,比“片刻”少用。
例:①我们呆立片时,废然而返。(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②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柯灵《路亭》)
顷刻 qǐnɡkè
伸缩性稍大,有时可以指不长的时间,相当于“一会儿”。一般只做状语,常说“顷刻之间”,不说“一顷刻”。
例:①一场风波顷刻平静。(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昏夜将成过去,顷刻就会天明。(杨沫《青春之歌》)
霎时 shàshí
泛指极短的时间,不如“顷刻”伸缩性大。多说成“霎时间”。
例:①(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峻青《黎明的河边》)②里外两部分同志霎时都笑了。(柳青《铜墙铁壁》)
瞬息 shùnxī
意义较具体,带形象色彩,指像一眨眼一呼吸那样短的时间。常说“瞬息万变”。“瞬息”也可以说成“瞬间”、“一瞬”、“转瞬”。
例:①周锐随身总带着小本子,用来记录瞬息闪现的创作灵感。(姜小玲《周锐与童话的不解之缘》)②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方纪《挥手之间》)
须臾 xūyú
书面语色彩很浓,常说“须臾不可,不可以须臾须臾之间”。
例:①如果有可能,她愿意跪在妈妈面前,从此须臾不离。(柯岩《高压氧舱》)②这歇息只在须臾间,几笔勾勒后,平凹就又挥起大笔杆。(田珍颖《平凹,咱们聊聊》)
一会儿 yīhuìr
常用于口语,而“刹那”等都常用于书面语。能说成“一会儿……一会儿……”,中间用反义词,表示交替,如“他一会儿一会儿热”。而“刹那”等都不能。
例:①郭子龙看了她一会儿。(路翎《爱民大会》)②过一会儿,她又平静了。(周立波《暴风骤雨》)③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老舍《鼓书艺人》)
片刻
刹那 俄顷 片刻 片时 顷刻 霎时 瞬息 须臾 一会儿 179.0 102 名词 名词。极短的时间。常做状语。后面可以跟上“间”,说成“刹那/俄顷/片刻/片时/顷刻/霎时/瞬息/须臾/一会儿间”。
刹那 chànà
是外来词。所指的时间,比“顷刻”等都短。不限于做状语。常说成“一刹那”或“一刹那间”,有时也说成“刹时”或“刹时间”。
例:①我们的摄影艺术家往往不顾一切困难……等待抓取某一刹那出现的奇景,摄入镜头。(邓拓《看看黄山有多美》)②(这)算是他生命史上最有理想的一刹那。(茅盾《过年》)③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谁料定它刹那会落呢?(臧克家《老哥哥》)
俄顷 éqǐnɡ
比“刹那”等少用,偶用于书面语。
例:①俄顷,风息沙止,夜空又变得清朗。(尤凤伟《石门呓语》)②一听说我们要检查她的包,这位披头散发的妇女先是一愣,俄顷,便装出一副平和的样子。(贤文《天安门广场的守护神》)
片刻 piànkè
比“刹那”等时间稍长。常说“休息片刻,稍等片刻,忙得片刻不停,片刻即回”等,而“刹那”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里有一荒亭,歇息片刻再走。(吴祖光《红娘子》)②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丰子恺《白鹅》)③片刻的沉默。然后是陈克明心平气和的又发言了。(茅盾《锻炼》)
片时 piànshí
义同“片刻”,比“片刻”少用。
例:①我们呆立片时,废然而返。(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②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柯灵《路亭》)
顷刻 qǐnɡkè
伸缩性稍大,有时可以指不长的时间,相当于“一会儿”。一般只做状语,常说“顷刻之间”,不说“一顷刻”。
例:①一场风波顷刻平静。(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昏夜将成过去,顷刻就会天明。(杨沫《青春之歌》)
霎时 shàshí
泛指极短的时间,不如“顷刻”伸缩性大。多说成“霎时间”。
例:①(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峻青《黎明的河边》)②里外两部分同志霎时都笑了。(柳青《铜墙铁壁》)
瞬息 shùnxī
意义较具体,带形象色彩,指像一眨眼一呼吸那样短的时间。常说“瞬息万变”。“瞬息”也可以说成“瞬间”、“一瞬”、“转瞬”。
例:①周锐随身总带着小本子,用来记录瞬息闪现的创作灵感。(姜小玲《周锐与童话的不解之缘》)②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方纪《挥手之间》)
须臾 xūyú
书面语色彩很浓,常说“须臾不可,不可以须臾须臾之间”。
例:①如果有可能,她愿意跪在妈妈面前,从此须臾不离。(柯岩《高压氧舱》)②这歇息只在须臾间,几笔勾勒后,平凹就又挥起大笔杆。(田珍颖《平凹,咱们聊聊》)
一会儿 yīhuìr
常用于口语,而“刹那”等都常用于书面语。能说成“一会儿……一会儿……”,中间用反义词,表示交替,如“他一会儿一会儿热”。而“刹那”等都不能。
例:①郭子龙看了她一会儿。(路翎《爱民大会》)②过一会儿,她又平静了。(周立波《暴风骤雨》)③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老舍《鼓书艺人》)
片时
刹那 俄顷 片刻 片时 顷刻 霎时 瞬息 须臾 一会儿 179.0 102 名词 名词。极短的时间。常做状语。后面可以跟上“间”,说成“刹那/俄顷/片刻/片时/顷刻/霎时/瞬息/须臾/一会儿间”。
刹那 chànà
是外来词。所指的时间,比“顷刻”等都短。不限于做状语。常说成“一刹那”或“一刹那间”,有时也说成“刹时”或“刹时间”。
例:①我们的摄影艺术家往往不顾一切困难……等待抓取某一刹那出现的奇景,摄入镜头。(邓拓《看看黄山有多美》)②(这)算是他生命史上最有理想的一刹那。(茅盾《过年》)③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谁料定它刹那会落呢?(臧克家《老哥哥》)
俄顷 éqǐnɡ
比“刹那”等少用,偶用于书面语。
例:①俄顷,风息沙止,夜空又变得清朗。(尤凤伟《石门呓语》)②一听说我们要检查她的包,这位披头散发的妇女先是一愣,俄顷,便装出一副平和的样子。(贤文《天安门广场的守护神》)
片刻 piànkè
比“刹那”等时间稍长。常说“休息片刻,稍等片刻,忙得片刻不停,片刻即回”等,而“刹那”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里有一荒亭,歇息片刻再走。(吴祖光《红娘子》)②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丰子恺《白鹅》)③片刻的沉默。然后是陈克明心平气和的又发言了。(茅盾《锻炼》)
片时 piànshí
义同“片刻”,比“片刻”少用。
例:①我们呆立片时,废然而返。(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②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柯灵《路亭》)
顷刻 qǐnɡkè
伸缩性稍大,有时可以指不长的时间,相当于“一会儿”。一般只做状语,常说“顷刻之间”,不说“一顷刻”。
例:①一场风波顷刻平静。(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昏夜将成过去,顷刻就会天明。(杨沫《青春之歌》)
霎时 shàshí
泛指极短的时间,不如“顷刻”伸缩性大。多说成“霎时间”。
例:①(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峻青《黎明的河边》)②里外两部分同志霎时都笑了。(柳青《铜墙铁壁》)
瞬息 shùnxī
意义较具体,带形象色彩,指像一眨眼一呼吸那样短的时间。常说“瞬息万变”。“瞬息”也可以说成“瞬间”、“一瞬”、“转瞬”。
例:①周锐随身总带着小本子,用来记录瞬息闪现的创作灵感。(姜小玲《周锐与童话的不解之缘》)②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方纪《挥手之间》)
须臾 xūyú
书面语色彩很浓,常说“须臾不可,不可以须臾须臾之间”。
例:①如果有可能,她愿意跪在妈妈面前,从此须臾不离。(柯岩《高压氧舱》)②这歇息只在须臾间,几笔勾勒后,平凹就又挥起大笔杆。(田珍颖《平凹,咱们聊聊》)
一会儿 yīhuìr
常用于口语,而“刹那”等都常用于书面语。能说成“一会儿……一会儿……”,中间用反义词,表示交替,如“他一会儿一会儿热”。而“刹那”等都不能。
例:①郭子龙看了她一会儿。(路翎《爱民大会》)②过一会儿,她又平静了。(周立波《暴风骤雨》)③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老舍《鼓书艺人》)
顷刻
刹那 俄顷 片刻 片时 顷刻 霎时 瞬息 须臾 一会儿 179.0 102 名词 名词。极短的时间。常做状语。后面可以跟上“间”,说成“刹那/俄顷/片刻/片时/顷刻/霎时/瞬息/须臾/一会儿间”。
刹那 chànà
是外来词。所指的时间,比“顷刻”等都短。不限于做状语。常说成“一刹那”或“一刹那间”,有时也说成“刹时”或“刹时间”。
例:①我们的摄影艺术家往往不顾一切困难……等待抓取某一刹那出现的奇景,摄入镜头。(邓拓《看看黄山有多美》)②(这)算是他生命史上最有理想的一刹那。(茅盾《过年》)③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谁料定它刹那会落呢?(臧克家《老哥哥》)
俄顷 éqǐnɡ
比“刹那”等少用,偶用于书面语。
例:①俄顷,风息沙止,夜空又变得清朗。(尤凤伟《石门呓语》)②一听说我们要检查她的包,这位披头散发的妇女先是一愣,俄顷,便装出一副平和的样子。(贤文《天安门广场的守护神》)
片刻 piànkè
比“刹那”等时间稍长。常说“休息片刻,稍等片刻,忙得片刻不停,片刻即回”等,而“刹那”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里有一荒亭,歇息片刻再走。(吴祖光《红娘子》)②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丰子恺《白鹅》)③片刻的沉默。然后是陈克明心平气和的又发言了。(茅盾《锻炼》)
片时 piànshí
义同“片刻”,比“片刻”少用。
例:①我们呆立片时,废然而返。(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②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柯灵《路亭》)
顷刻 qǐnɡkè
伸缩性稍大,有时可以指不长的时间,相当于“一会儿”。一般只做状语,常说“顷刻之间”,不说“一顷刻”。
例:①一场风波顷刻平静。(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昏夜将成过去,顷刻就会天明。(杨沫《青春之歌》)
霎时 shàshí
泛指极短的时间,不如“顷刻”伸缩性大。多说成“霎时间”。
例:①(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峻青《黎明的河边》)②里外两部分同志霎时都笑了。(柳青《铜墙铁壁》)
瞬息 shùnxī
意义较具体,带形象色彩,指像一眨眼一呼吸那样短的时间。常说“瞬息万变”。“瞬息”也可以说成“瞬间”、“一瞬”、“转瞬”。
例:①周锐随身总带着小本子,用来记录瞬息闪现的创作灵感。(姜小玲《周锐与童话的不解之缘》)②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方纪《挥手之间》)
须臾 xūyú
书面语色彩很浓,常说“须臾不可,不可以须臾须臾之间”。
例:①如果有可能,她愿意跪在妈妈面前,从此须臾不离。(柯岩《高压氧舱》)②这歇息只在须臾间,几笔勾勒后,平凹就又挥起大笔杆。(田珍颖《平凹,咱们聊聊》)
一会儿 yīhuìr
常用于口语,而“刹那”等都常用于书面语。能说成“一会儿……一会儿……”,中间用反义词,表示交替,如“他一会儿一会儿热”。而“刹那”等都不能。
例:①郭子龙看了她一会儿。(路翎《爱民大会》)②过一会儿,她又平静了。(周立波《暴风骤雨》)③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老舍《鼓书艺人》)
霎时
刹那 俄顷 片刻 片时 顷刻 霎时 瞬息 须臾 一会儿 179.0 102 名词 名词。极短的时间。常做状语。后面可以跟上“间”,说成“刹那/俄顷/片刻/片时/顷刻/霎时/瞬息/须臾/一会儿间”。
刹那 chànà
是外来词。所指的时间,比“顷刻”等都短。不限于做状语。常说成“一刹那”或“一刹那间”,有时也说成“刹时”或“刹时间”。
例:①我们的摄影艺术家往往不顾一切困难……等待抓取某一刹那出现的奇景,摄入镜头。(邓拓《看看黄山有多美》)②(这)算是他生命史上最有理想的一刹那。(茅盾《过年》)③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谁料定它刹那会落呢?(臧克家《老哥哥》)
俄顷 éqǐnɡ
比“刹那”等少用,偶用于书面语。
例:①俄顷,风息沙止,夜空又变得清朗。(尤凤伟《石门呓语》)②一听说我们要检查她的包,这位披头散发的妇女先是一愣,俄顷,便装出一副平和的样子。(贤文《天安门广场的守护神》)
片刻 piànkè
比“刹那”等时间稍长。常说“休息片刻,稍等片刻,忙得片刻不停,片刻即回”等,而“刹那”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里有一荒亭,歇息片刻再走。(吴祖光《红娘子》)②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丰子恺《白鹅》)③片刻的沉默。然后是陈克明心平气和的又发言了。(茅盾《锻炼》)
片时 piànshí
义同“片刻”,比“片刻”少用。
例:①我们呆立片时,废然而返。(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②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柯灵《路亭》)
顷刻 qǐnɡkè
伸缩性稍大,有时可以指不长的时间,相当于“一会儿”。一般只做状语,常说“顷刻之间”,不说“一顷刻”。
例:①一场风波顷刻平静。(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昏夜将成过去,顷刻就会天明。(杨沫《青春之歌》)
霎时 shàshí
泛指极短的时间,不如“顷刻”伸缩性大。多说成“霎时间”。
例:①(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峻青《黎明的河边》)②里外两部分同志霎时都笑了。(柳青《铜墙铁壁》)
瞬息 shùnxī
意义较具体,带形象色彩,指像一眨眼一呼吸那样短的时间。常说“瞬息万变”。“瞬息”也可以说成“瞬间”、“一瞬”、“转瞬”。
例:①周锐随身总带着小本子,用来记录瞬息闪现的创作灵感。(姜小玲《周锐与童话的不解之缘》)②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方纪《挥手之间》)
须臾 xūyú
书面语色彩很浓,常说“须臾不可,不可以须臾须臾之间”。
例:①如果有可能,她愿意跪在妈妈面前,从此须臾不离。(柯岩《高压氧舱》)②这歇息只在须臾间,几笔勾勒后,平凹就又挥起大笔杆。(田珍颖《平凹,咱们聊聊》)
一会儿 yīhuìr
常用于口语,而“刹那”等都常用于书面语。能说成“一会儿……一会儿……”,中间用反义词,表示交替,如“他一会儿一会儿热”。而“刹那”等都不能。
例:①郭子龙看了她一会儿。(路翎《爱民大会》)②过一会儿,她又平静了。(周立波《暴风骤雨》)③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老舍《鼓书艺人》)
瞬息
刹那 俄顷 片刻 片时 顷刻 霎时 瞬息 须臾 一会儿 179.0 102 名词 名词。极短的时间。常做状语。后面可以跟上“间”,说成“刹那/俄顷/片刻/片时/顷刻/霎时/瞬息/须臾/一会儿间”。
刹那 chànà
是外来词。所指的时间,比“顷刻”等都短。不限于做状语。常说成“一刹那”或“一刹那间”,有时也说成“刹时”或“刹时间”。
例:①我们的摄影艺术家往往不顾一切困难……等待抓取某一刹那出现的奇景,摄入镜头。(邓拓《看看黄山有多美》)②(这)算是他生命史上最有理想的一刹那。(茅盾《过年》)③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谁料定它刹那会落呢?(臧克家《老哥哥》)
俄顷 éqǐnɡ
比“刹那”等少用,偶用于书面语。
例:①俄顷,风息沙止,夜空又变得清朗。(尤凤伟《石门呓语》)②一听说我们要检查她的包,这位披头散发的妇女先是一愣,俄顷,便装出一副平和的样子。(贤文《天安门广场的守护神》)
片刻 piànkè
比“刹那”等时间稍长。常说“休息片刻,稍等片刻,忙得片刻不停,片刻即回”等,而“刹那”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里有一荒亭,歇息片刻再走。(吴祖光《红娘子》)②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丰子恺《白鹅》)③片刻的沉默。然后是陈克明心平气和的又发言了。(茅盾《锻炼》)
片时 piànshí
义同“片刻”,比“片刻”少用。
例:①我们呆立片时,废然而返。(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②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柯灵《路亭》)
顷刻 qǐnɡkè
伸缩性稍大,有时可以指不长的时间,相当于“一会儿”。一般只做状语,常说“顷刻之间”,不说“一顷刻”。
例:①一场风波顷刻平静。(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昏夜将成过去,顷刻就会天明。(杨沫《青春之歌》)
霎时 shàshí
泛指极短的时间,不如“顷刻”伸缩性大。多说成“霎时间”。
例:①(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峻青《黎明的河边》)②里外两部分同志霎时都笑了。(柳青《铜墙铁壁》)
瞬息 shùnxī
意义较具体,带形象色彩,指像一眨眼一呼吸那样短的时间。常说“瞬息万变”。“瞬息”也可以说成“瞬间”、“一瞬”、“转瞬”。
例:①周锐随身总带着小本子,用来记录瞬息闪现的创作灵感。(姜小玲《周锐与童话的不解之缘》)②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方纪《挥手之间》)
须臾 xūyú
书面语色彩很浓,常说“须臾不可,不可以须臾须臾之间”。
例:①如果有可能,她愿意跪在妈妈面前,从此须臾不离。(柯岩《高压氧舱》)②这歇息只在须臾间,几笔勾勒后,平凹就又挥起大笔杆。(田珍颖《平凹,咱们聊聊》)
一会儿 yīhuìr
常用于口语,而“刹那”等都常用于书面语。能说成“一会儿……一会儿……”,中间用反义词,表示交替,如“他一会儿一会儿热”。而“刹那”等都不能。
例:①郭子龙看了她一会儿。(路翎《爱民大会》)②过一会儿,她又平静了。(周立波《暴风骤雨》)③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老舍《鼓书艺人》)
须臾
刹那 俄顷 片刻 片时 顷刻 霎时 瞬息 须臾 一会儿 179.0 102 名词 名词。极短的时间。常做状语。后面可以跟上“间”,说成“刹那/俄顷/片刻/片时/顷刻/霎时/瞬息/须臾/一会儿间”。
刹那 chànà
是外来词。所指的时间,比“顷刻”等都短。不限于做状语。常说成“一刹那”或“一刹那间”,有时也说成“刹时”或“刹时间”。
例:①我们的摄影艺术家往往不顾一切困难……等待抓取某一刹那出现的奇景,摄入镜头。(邓拓《看看黄山有多美》)②(这)算是他生命史上最有理想的一刹那。(茅盾《过年》)③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谁料定它刹那会落呢?(臧克家《老哥哥》)
俄顷 éqǐnɡ
比“刹那”等少用,偶用于书面语。
例:①俄顷,风息沙止,夜空又变得清朗。(尤凤伟《石门呓语》)②一听说我们要检查她的包,这位披头散发的妇女先是一愣,俄顷,便装出一副平和的样子。(贤文《天安门广场的守护神》)
片刻 piànkè
比“刹那”等时间稍长。常说“休息片刻,稍等片刻,忙得片刻不停,片刻即回”等,而“刹那”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里有一荒亭,歇息片刻再走。(吴祖光《红娘子》)②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丰子恺《白鹅》)③片刻的沉默。然后是陈克明心平气和的又发言了。(茅盾《锻炼》)
片时 piànshí
义同“片刻”,比“片刻”少用。
例:①我们呆立片时,废然而返。(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②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柯灵《路亭》)
顷刻 qǐnɡkè
伸缩性稍大,有时可以指不长的时间,相当于“一会儿”。一般只做状语,常说“顷刻之间”,不说“一顷刻”。
例:①一场风波顷刻平静。(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昏夜将成过去,顷刻就会天明。(杨沫《青春之歌》)
霎时 shàshí
泛指极短的时间,不如“顷刻”伸缩性大。多说成“霎时间”。
例:①(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峻青《黎明的河边》)②里外两部分同志霎时都笑了。(柳青《铜墙铁壁》)
瞬息 shùnxī
意义较具体,带形象色彩,指像一眨眼一呼吸那样短的时间。常说“瞬息万变”。“瞬息”也可以说成“瞬间”、“一瞬”、“转瞬”。
例:①周锐随身总带着小本子,用来记录瞬息闪现的创作灵感。(姜小玲《周锐与童话的不解之缘》)②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方纪《挥手之间》)
须臾 xūyú
书面语色彩很浓,常说“须臾不可,不可以须臾须臾之间”。
例:①如果有可能,她愿意跪在妈妈面前,从此须臾不离。(柯岩《高压氧舱》)②这歇息只在须臾间,几笔勾勒后,平凹就又挥起大笔杆。(田珍颖《平凹,咱们聊聊》)
一会儿 yīhuìr
常用于口语,而“刹那”等都常用于书面语。能说成“一会儿……一会儿……”,中间用反义词,表示交替,如“他一会儿一会儿热”。而“刹那”等都不能。
例:①郭子龙看了她一会儿。(路翎《爱民大会》)②过一会儿,她又平静了。(周立波《暴风骤雨》)③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老舍《鼓书艺人》)
一会儿
刹那 俄顷 片刻 片时 顷刻 霎时 瞬息 须臾 一会儿 179.0 102 名词 名词。极短的时间。常做状语。后面可以跟上“间”,说成“刹那/俄顷/片刻/片时/顷刻/霎时/瞬息/须臾/一会儿间”。
刹那 chànà
是外来词。所指的时间,比“顷刻”等都短。不限于做状语。常说成“一刹那”或“一刹那间”,有时也说成“刹时”或“刹时间”。
例:①我们的摄影艺术家往往不顾一切困难……等待抓取某一刹那出现的奇景,摄入镜头。(邓拓《看看黄山有多美》)②(这)算是他生命史上最有理想的一刹那。(茅盾《过年》)③一个熟透了的果子谁料定它刹那会落呢?(臧克家《老哥哥》)
俄顷 éqǐnɡ
比“刹那”等少用,偶用于书面语。
例:①俄顷,风息沙止,夜空又变得清朗。(尤凤伟《石门呓语》)②一听说我们要检查她的包,这位披头散发的妇女先是一愣,俄顷,便装出一副平和的样子。(贤文《天安门广场的守护神》)
片刻 piànkè
比“刹那”等时间稍长。常说“休息片刻,稍等片刻,忙得片刻不停,片刻即回”等,而“刹那”等不能这么用。
例:①这里有一荒亭,歇息片刻再走。(吴祖光《红娘子》)②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丰子恺《白鹅》)③片刻的沉默。然后是陈克明心平气和的又发言了。(茅盾《锻炼》)
片时 piànshí
义同“片刻”,比“片刻”少用。
例:①我们呆立片时,废然而返。(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②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柯灵《路亭》)
顷刻 qǐnɡkè
伸缩性稍大,有时可以指不长的时间,相当于“一会儿”。一般只做状语,常说“顷刻之间”,不说“一顷刻”。
例:①一场风波顷刻平静。(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昏夜将成过去,顷刻就会天明。(杨沫《青春之歌》)
霎时 shàshí
泛指极短的时间,不如“顷刻”伸缩性大。多说成“霎时间”。
例:①(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峻青《黎明的河边》)②里外两部分同志霎时都笑了。(柳青《铜墙铁壁》)
瞬息 shùnxī
意义较具体,带形象色彩,指像一眨眼一呼吸那样短的时间。常说“瞬息万变”。“瞬息”也可以说成“瞬间”、“一瞬”、“转瞬”。
例:①周锐随身总带着小本子,用来记录瞬息闪现的创作灵感。(姜小玲《周锐与童话的不解之缘》)②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方纪《挥手之间》)
须臾 xūyú
书面语色彩很浓,常说“须臾不可,不可以须臾须臾之间”。
例:①如果有可能,她愿意跪在妈妈面前,从此须臾不离。(柯岩《高压氧舱》)②这歇息只在须臾间,几笔勾勒后,平凹就又挥起大笔杆。(田珍颖《平凹,咱们聊聊》)
一会儿 yīhuìr
常用于口语,而“刹那”等都常用于书面语。能说成“一会儿……一会儿……”,中间用反义词,表示交替,如“他一会儿一会儿热”。而“刹那”等都不能。
例:①郭子龙看了她一会儿。(路翎《爱民大会》)②过一会儿,她又平静了。(周立波《暴风骤雨》)③江水像条怒龙,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老舍《鼓书艺人》)
诧异
诧异 骇异 惊诧 惊奇 惊讶 惊异 18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对不寻常的、意外的见闻感到很奇怪。有时可换用。
诧异 chàyì
十分奇怪,程度较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卖花的是男子颇觉稀奇,逢到男子也要兜卖,也值得诧异。(郭沫若《苏联纪行》)②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鲁迅《祝福》)③“湖里又是莲丛,又是菱角,港汊很多,夜黑他们不迷失方向吗?”我诧异地问。(碧野《静静的排湖》)
骇异 hàiyì
强调因异乎寻常而震惊。程度很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真叫人难以置信,我用骇异的目光询问他身边的秘书和管理人员:“这是怎么回事?”(黎汝清《许世友上将的生前死后》)②让我骇异和觉得有趣的,倒不是怀特对名人政要的诸多“恶攻”,而是这些“恶攻”得以收集入册,顺利出版。(司马哲《〈怀特书简〉背后的故事》)
惊诧 jīnɡchà
程度比“诧异”等词都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说三块钱买了一个丫头;那是移让过来的,但价格之低,也就够令人惊诧了!(朱自清《生命的价格——七毛钱》)②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朱自清《绿》)③强大的炮兵队伍一出现,人群里立时惹起一片惊诧声。(杨朔《前进钢铁的大军》)
惊奇 jīnɡqí
强调奇怪的意味。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惊奇地望着那些推土机手……开辟山川,改造地球,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杨朔《永定河纪行》)②他带着惊奇的口气说:“哎呀,盖了多少房子呀,原先这一带哪见个人? ”(杨朔《万古青春》)
惊讶 jīnɡyà
程度较轻。常与表情或声音相伴。有时活用成动词,能带宾语(例③)。常用于口语。
例:①“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杨朔《潼关之夜》)②“那么你昨天晚上没有睡觉吧?”我惊讶地问。(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③我惊讶姑娘这样细心,她捉摸着船上每一个旅客的身份。(碧野《蓝色的航程》)
惊异 jīnɡyì
强调异乎寻常。程度比“惊奇”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十七世纪初,一个荷兰的磨琢镜片的工匠……制出了第一具显微镜。当他第一次从镜里看到放大了的微生物的时候,曾经惊异得大叫起来,直奔到大街上。(秦牧《镜子》)②使我惊异的是这两位东洋人非常的吝啬。(郭沫若《我的童年》)③不多时候,全村人都知道了他,对他的大力气表示惊异。(方纪《不连续的故事》)
骇异
诧异 骇异 惊诧 惊奇 惊讶 惊异 18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对不寻常的、意外的见闻感到很奇怪。有时可换用。
诧异 chàyì
十分奇怪,程度较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卖花的是男子颇觉稀奇,逢到男子也要兜卖,也值得诧异。(郭沫若《苏联纪行》)②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鲁迅《祝福》)③“湖里又是莲丛,又是菱角,港汊很多,夜黑他们不迷失方向吗?”我诧异地问。(碧野《静静的排湖》)
骇异 hàiyì
强调因异乎寻常而震惊。程度很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真叫人难以置信,我用骇异的目光询问他身边的秘书和管理人员:“这是怎么回事?”(黎汝清《许世友上将的生前死后》)②让我骇异和觉得有趣的,倒不是怀特对名人政要的诸多“恶攻”,而是这些“恶攻”得以收集入册,顺利出版。(司马哲《〈怀特书简〉背后的故事》)
惊诧 jīnɡchà
程度比“诧异”等词都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说三块钱买了一个丫头;那是移让过来的,但价格之低,也就够令人惊诧了!(朱自清《生命的价格——七毛钱》)②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朱自清《绿》)③强大的炮兵队伍一出现,人群里立时惹起一片惊诧声。(杨朔《前进钢铁的大军》)
惊奇 jīnɡqí
强调奇怪的意味。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惊奇地望着那些推土机手……开辟山川,改造地球,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杨朔《永定河纪行》)②他带着惊奇的口气说:“哎呀,盖了多少房子呀,原先这一带哪见个人? ”(杨朔《万古青春》)
惊讶 jīnɡyà
程度较轻。常与表情或声音相伴。有时活用成动词,能带宾语(例③)。常用于口语。
例:①“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杨朔《潼关之夜》)②“那么你昨天晚上没有睡觉吧?”我惊讶地问。(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③我惊讶姑娘这样细心,她捉摸着船上每一个旅客的身份。(碧野《蓝色的航程》)
惊异 jīnɡyì
强调异乎寻常。程度比“惊奇”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十七世纪初,一个荷兰的磨琢镜片的工匠……制出了第一具显微镜。当他第一次从镜里看到放大了的微生物的时候,曾经惊异得大叫起来,直奔到大街上。(秦牧《镜子》)②使我惊异的是这两位东洋人非常的吝啬。(郭沫若《我的童年》)③不多时候,全村人都知道了他,对他的大力气表示惊异。(方纪《不连续的故事》)
惊诧
诧异 骇异 惊诧 惊奇 惊讶 惊异 18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对不寻常的、意外的见闻感到很奇怪。有时可换用。
诧异 chàyì
十分奇怪,程度较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卖花的是男子颇觉稀奇,逢到男子也要兜卖,也值得诧异。(郭沫若《苏联纪行》)②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鲁迅《祝福》)③“湖里又是莲丛,又是菱角,港汊很多,夜黑他们不迷失方向吗?”我诧异地问。(碧野《静静的排湖》)
骇异 hàiyì
强调因异乎寻常而震惊。程度很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真叫人难以置信,我用骇异的目光询问他身边的秘书和管理人员:“这是怎么回事?”(黎汝清《许世友上将的生前死后》)②让我骇异和觉得有趣的,倒不是怀特对名人政要的诸多“恶攻”,而是这些“恶攻”得以收集入册,顺利出版。(司马哲《〈怀特书简〉背后的故事》)
惊诧 jīnɡchà
程度比“诧异”等词都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说三块钱买了一个丫头;那是移让过来的,但价格之低,也就够令人惊诧了!(朱自清《生命的价格——七毛钱》)②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朱自清《绿》)③强大的炮兵队伍一出现,人群里立时惹起一片惊诧声。(杨朔《前进钢铁的大军》)
惊奇 jīnɡqí
强调奇怪的意味。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惊奇地望着那些推土机手……开辟山川,改造地球,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杨朔《永定河纪行》)②他带着惊奇的口气说:“哎呀,盖了多少房子呀,原先这一带哪见个人? ”(杨朔《万古青春》)
惊讶 jīnɡyà
程度较轻。常与表情或声音相伴。有时活用成动词,能带宾语(例③)。常用于口语。
例:①“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杨朔《潼关之夜》)②“那么你昨天晚上没有睡觉吧?”我惊讶地问。(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③我惊讶姑娘这样细心,她捉摸着船上每一个旅客的身份。(碧野《蓝色的航程》)
惊异 jīnɡyì
强调异乎寻常。程度比“惊奇”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十七世纪初,一个荷兰的磨琢镜片的工匠……制出了第一具显微镜。当他第一次从镜里看到放大了的微生物的时候,曾经惊异得大叫起来,直奔到大街上。(秦牧《镜子》)②使我惊异的是这两位东洋人非常的吝啬。(郭沫若《我的童年》)③不多时候,全村人都知道了他,对他的大力气表示惊异。(方纪《不连续的故事》)
惊奇
诧异 骇异 惊诧 惊奇 惊讶 惊异 18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对不寻常的、意外的见闻感到很奇怪。有时可换用。
诧异 chàyì
十分奇怪,程度较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卖花的是男子颇觉稀奇,逢到男子也要兜卖,也值得诧异。(郭沫若《苏联纪行》)②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鲁迅《祝福》)③“湖里又是莲丛,又是菱角,港汊很多,夜黑他们不迷失方向吗?”我诧异地问。(碧野《静静的排湖》)
骇异 hàiyì
强调因异乎寻常而震惊。程度很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真叫人难以置信,我用骇异的目光询问他身边的秘书和管理人员:“这是怎么回事?”(黎汝清《许世友上将的生前死后》)②让我骇异和觉得有趣的,倒不是怀特对名人政要的诸多“恶攻”,而是这些“恶攻”得以收集入册,顺利出版。(司马哲《〈怀特书简〉背后的故事》)
惊诧 jīnɡchà
程度比“诧异”等词都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说三块钱买了一个丫头;那是移让过来的,但价格之低,也就够令人惊诧了!(朱自清《生命的价格——七毛钱》)②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朱自清《绿》)③强大的炮兵队伍一出现,人群里立时惹起一片惊诧声。(杨朔《前进钢铁的大军》)
惊奇 jīnɡqí
强调奇怪的意味。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惊奇地望着那些推土机手……开辟山川,改造地球,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杨朔《永定河纪行》)②他带着惊奇的口气说:“哎呀,盖了多少房子呀,原先这一带哪见个人? ”(杨朔《万古青春》)
惊讶 jīnɡyà
程度较轻。常与表情或声音相伴。有时活用成动词,能带宾语(例③)。常用于口语。
例:①“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杨朔《潼关之夜》)②“那么你昨天晚上没有睡觉吧?”我惊讶地问。(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③我惊讶姑娘这样细心,她捉摸着船上每一个旅客的身份。(碧野《蓝色的航程》)
惊异 jīnɡyì
强调异乎寻常。程度比“惊奇”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十七世纪初,一个荷兰的磨琢镜片的工匠……制出了第一具显微镜。当他第一次从镜里看到放大了的微生物的时候,曾经惊异得大叫起来,直奔到大街上。(秦牧《镜子》)②使我惊异的是这两位东洋人非常的吝啬。(郭沫若《我的童年》)③不多时候,全村人都知道了他,对他的大力气表示惊异。(方纪《不连续的故事》)
惊讶
诧异 骇异 惊诧 惊奇 惊讶 惊异 18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对不寻常的、意外的见闻感到很奇怪。有时可换用。
诧异 chàyì
十分奇怪,程度较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卖花的是男子颇觉稀奇,逢到男子也要兜卖,也值得诧异。(郭沫若《苏联纪行》)②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鲁迅《祝福》)③“湖里又是莲丛,又是菱角,港汊很多,夜黑他们不迷失方向吗?”我诧异地问。(碧野《静静的排湖》)
骇异 hàiyì
强调因异乎寻常而震惊。程度很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真叫人难以置信,我用骇异的目光询问他身边的秘书和管理人员:“这是怎么回事?”(黎汝清《许世友上将的生前死后》)②让我骇异和觉得有趣的,倒不是怀特对名人政要的诸多“恶攻”,而是这些“恶攻”得以收集入册,顺利出版。(司马哲《〈怀特书简〉背后的故事》)
惊诧 jīnɡchà
程度比“诧异”等词都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说三块钱买了一个丫头;那是移让过来的,但价格之低,也就够令人惊诧了!(朱自清《生命的价格——七毛钱》)②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朱自清《绿》)③强大的炮兵队伍一出现,人群里立时惹起一片惊诧声。(杨朔《前进钢铁的大军》)
惊奇 jīnɡqí
强调奇怪的意味。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惊奇地望着那些推土机手……开辟山川,改造地球,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杨朔《永定河纪行》)②他带着惊奇的口气说:“哎呀,盖了多少房子呀,原先这一带哪见个人? ”(杨朔《万古青春》)
惊讶 jīnɡyà
程度较轻。常与表情或声音相伴。有时活用成动词,能带宾语(例③)。常用于口语。
例:①“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杨朔《潼关之夜》)②“那么你昨天晚上没有睡觉吧?”我惊讶地问。(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③我惊讶姑娘这样细心,她捉摸着船上每一个旅客的身份。(碧野《蓝色的航程》)
惊异 jīnɡyì
强调异乎寻常。程度比“惊奇”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十七世纪初,一个荷兰的磨琢镜片的工匠……制出了第一具显微镜。当他第一次从镜里看到放大了的微生物的时候,曾经惊异得大叫起来,直奔到大街上。(秦牧《镜子》)②使我惊异的是这两位东洋人非常的吝啬。(郭沫若《我的童年》)③不多时候,全村人都知道了他,对他的大力气表示惊异。(方纪《不连续的故事》)
惊异
诧异 骇异 惊诧 惊奇 惊讶 惊异 18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对不寻常的、意外的见闻感到很奇怪。有时可换用。
诧异 chàyì
十分奇怪,程度较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卖花的是男子颇觉稀奇,逢到男子也要兜卖,也值得诧异。(郭沫若《苏联纪行》)②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鲁迅《祝福》)③“湖里又是莲丛,又是菱角,港汊很多,夜黑他们不迷失方向吗?”我诧异地问。(碧野《静静的排湖》)
骇异 hàiyì
强调因异乎寻常而震惊。程度很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真叫人难以置信,我用骇异的目光询问他身边的秘书和管理人员:“这是怎么回事?”(黎汝清《许世友上将的生前死后》)②让我骇异和觉得有趣的,倒不是怀特对名人政要的诸多“恶攻”,而是这些“恶攻”得以收集入册,顺利出版。(司马哲《〈怀特书简〉背后的故事》)
惊诧 jīnɡchà
程度比“诧异”等词都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说三块钱买了一个丫头;那是移让过来的,但价格之低,也就够令人惊诧了!(朱自清《生命的价格——七毛钱》)②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朱自清《绿》)③强大的炮兵队伍一出现,人群里立时惹起一片惊诧声。(杨朔《前进钢铁的大军》)
惊奇 jīnɡqí
强调奇怪的意味。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惊奇地望着那些推土机手……开辟山川,改造地球,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杨朔《永定河纪行》)②他带着惊奇的口气说:“哎呀,盖了多少房子呀,原先这一带哪见个人? ”(杨朔《万古青春》)
惊讶 jīnɡyà
程度较轻。常与表情或声音相伴。有时活用成动词,能带宾语(例③)。常用于口语。
例:①“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杨朔《潼关之夜》)②“那么你昨天晚上没有睡觉吧?”我惊讶地问。(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③我惊讶姑娘这样细心,她捉摸着船上每一个旅客的身份。(碧野《蓝色的航程》)
惊异 jīnɡyì
强调异乎寻常。程度比“惊奇”重。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十七世纪初,一个荷兰的磨琢镜片的工匠……制出了第一具显微镜。当他第一次从镜里看到放大了的微生物的时候,曾经惊异得大叫起来,直奔到大街上。(秦牧《镜子》)②使我惊异的是这两位东洋人非常的吝啬。(郭沫若《我的童年》)③不多时候,全村人都知道了他,对他的大力气表示惊异。(方纪《不连续的故事》)
掺和
掺和(搀和)掺杂(搀杂) 181.0 102 动词 动词。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
掺和 chān·huo
偶尔写做“搀和”。强调混合在一起。常用于具体东西,有时用于抽象事物(例③)。多不带贬义。
例:①要不是家珍算计着过日子,掺和着些南瓜叶,树皮什么的,这些米不够我们吃半个月。(余华《活着》)②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掺和(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叶圣陶《牵牛花》)③悲哀,喜悦,和惶惑都掺和在一起了。(老舍《四世同堂》)
还有一义:不该参加而参加进去(常带来麻烦等),如“我们谈公事,你别瞎~”。这跟“掺杂”的区别较明显。
掺杂 chānzá
偶尔写做“搀杂”。强调杂入,使不纯,常有主次之别。除了用于具体东西之外,还常用于抽象事物(例③)。有时带贬义。
例:①他的话很特别,在地道的上海话里往往掺杂一些北京语汇:“没门儿”!(汪曾祺《安乐居》)②你写“无事忙”别光忆旧,也掺杂点现在的事。(邓友梅《无事忙杂记》)③公式和懊恼掺杂(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老舍《眼镜》)
掺杂
掺和(搀和)掺杂(搀杂) 181.0 102 动词 动词。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
掺和 chān·huo
偶尔写做“搀和”。强调混合在一起。常用于具体东西,有时用于抽象事物(例③)。多不带贬义。
例:①要不是家珍算计着过日子,掺和着些南瓜叶,树皮什么的,这些米不够我们吃半个月。(余华《活着》)②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掺和(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叶圣陶《牵牛花》)③悲哀,喜悦,和惶惑都掺和在一起了。(老舍《四世同堂》)
还有一义:不该参加而参加进去(常带来麻烦等),如“我们谈公事,你别瞎~”。这跟“掺杂”的区别较明显。
掺杂 chānzá
偶尔写做“搀杂”。强调杂入,使不纯,常有主次之别。除了用于具体东西之外,还常用于抽象事物(例③)。有时带贬义。
例:①他的话很特别,在地道的上海话里往往掺杂一些北京语汇:“没门儿”!(汪曾祺《安乐居》)②你写“无事忙”别光忆旧,也掺杂点现在的事。(邓友梅《无事忙杂记》)③公式和懊恼掺杂(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老舍《眼镜》)
缠磨
缠磨 纠缠 歪缠 182.0 102 动词 动词。为办成事,长时间地跟人磨,纠住不放。长时间搅扰。
缠磨 chán·mo
缠磨者可以是人(例①②),也可以是事(例③④)。可带贬义,也可以是中性的。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说海上不是玩的去处,她只笑着,缠磨着我,我拗她不过,只得依了她,她在海面上乐极了。(冰心《海上》)②没事,等我以后再缠磨缠磨我爸,叫他答应为杨老师办事就行了。(贾兴安《学习问题》)③难弄的事还是放一边儿,别让它缠磨得过不好年。(尤凤伟《生存》)④病势不重,但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又加上心情忧闷,所以缠磨几天,吃了几剂汤药,才完全退烧。(姚雪垠《李自成》)
纠缠 jiūchán
纠缠者多是人(例①②),有时是事(例③)。多带贬义(例②),也可以是中性(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是在国王和南后面前,不愿意和你这病人多作纠缠。(郭沫若《屈原》)②有的被保的人出了问题,官方警方不急于追究本人,却跟做保的店铺纠缠不休,目的无非是敲一笔竹杠。(汪曾祺《八千岁》)③一个难解的问题便纠缠着他。(冯骥才《雕花烟斗》)
歪缠 wāichán
歪缠者常是人。用于贬义,强调无理纠缠。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行了行了,别胡搅歪缠了,这就够热闹了,你还火上浇油!(冯骥才《走进暴风雨》)②真要人命,成天歪缠胡搅,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张笑天《木帮》)③我打了一个佛学的幌子,去和那好佛的常老头子歪缠,世界上真是有佛的话,我这个人就该打下十八层地狱去。(张恨水《美人恩》)
纠缠
缠磨 纠缠 歪缠 182.0 102 动词 动词。为办成事,长时间地跟人磨,纠住不放。长时间搅扰。
缠磨 chán·mo
缠磨者可以是人(例①②),也可以是事(例③④)。可带贬义,也可以是中性的。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说海上不是玩的去处,她只笑着,缠磨着我,我拗她不过,只得依了她,她在海面上乐极了。(冰心《海上》)②没事,等我以后再缠磨缠磨我爸,叫他答应为杨老师办事就行了。(贾兴安《学习问题》)③难弄的事还是放一边儿,别让它缠磨得过不好年。(尤凤伟《生存》)④病势不重,但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又加上心情忧闷,所以缠磨几天,吃了几剂汤药,才完全退烧。(姚雪垠《李自成》)
纠缠 jiūchán
纠缠者多是人(例①②),有时是事(例③)。多带贬义(例②),也可以是中性(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是在国王和南后面前,不愿意和你这病人多作纠缠。(郭沫若《屈原》)②有的被保的人出了问题,官方警方不急于追究本人,却跟做保的店铺纠缠不休,目的无非是敲一笔竹杠。(汪曾祺《八千岁》)③一个难解的问题便纠缠着他。(冯骥才《雕花烟斗》)
歪缠 wāichán
歪缠者常是人。用于贬义,强调无理纠缠。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行了行了,别胡搅歪缠了,这就够热闹了,你还火上浇油!(冯骥才《走进暴风雨》)②真要人命,成天歪缠胡搅,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张笑天《木帮》)③我打了一个佛学的幌子,去和那好佛的常老头子歪缠,世界上真是有佛的话,我这个人就该打下十八层地狱去。(张恨水《美人恩》)
歪缠
缠磨 纠缠 歪缠 182.0 102 动词 动词。为办成事,长时间地跟人磨,纠住不放。长时间搅扰。
缠磨 chán·mo
缠磨者可以是人(例①②),也可以是事(例③④)。可带贬义,也可以是中性的。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说海上不是玩的去处,她只笑着,缠磨着我,我拗她不过,只得依了她,她在海面上乐极了。(冰心《海上》)②没事,等我以后再缠磨缠磨我爸,叫他答应为杨老师办事就行了。(贾兴安《学习问题》)③难弄的事还是放一边儿,别让它缠磨得过不好年。(尤凤伟《生存》)④病势不重,但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又加上心情忧闷,所以缠磨几天,吃了几剂汤药,才完全退烧。(姚雪垠《李自成》)
纠缠 jiūchán
纠缠者多是人(例①②),有时是事(例③)。多带贬义(例②),也可以是中性(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是在国王和南后面前,不愿意和你这病人多作纠缠。(郭沫若《屈原》)②有的被保的人出了问题,官方警方不急于追究本人,却跟做保的店铺纠缠不休,目的无非是敲一笔竹杠。(汪曾祺《八千岁》)③一个难解的问题便纠缠着他。(冯骥才《雕花烟斗》)
歪缠 wāichán
歪缠者常是人。用于贬义,强调无理纠缠。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行了行了,别胡搅歪缠了,这就够热闹了,你还火上浇油!(冯骥才《走进暴风雨》)②真要人命,成天歪缠胡搅,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张笑天《木帮》)③我打了一个佛学的幌子,去和那好佛的常老头子歪缠,世界上真是有佛的话,我这个人就该打下十八层地狱去。(张恨水《美人恩》)
缠绕
缠绕 缭绕 旋绕 萦绕 183.0 102 动词 动词。围绕着转。
缠绕 chánrào
本是将绳索等物来回缚在别的物体上面。多用于具体的条状物,有时用于烟雾等(例②)。还常有比喻义“纠缠、搅扰”(例③)。
例:①圈圈白光围住了金仙寺,金仙寺依旧黄墙高耸,藤葛缠绕,暮鸦回翔。(余秋雨《庙宇》)②只见老人紧锁眉头,耷拉着脑袋,不高兴地吸着烟,浓浓的烟雾在他的头上缠绕。(浩然《夏青苗求师》)③除去这些事实上的缠绕,他精神上也特别的沉闷。(老舍《二马》)
缭绕 liáorào
强调轻盈飘忽,回环旋绕,缓慢移动。多用于烟雾、云彩、声音等,有时用于具体的东西(例③)。
例:①家家户户正冒着炊烟,那烟罩在屯子上空,徘徊缭绕,久久不散。(礼平《小站的黄昏》)②一缕口琴吹奏的乐声也在静静的小岛上缭绕着,是从哨所的红砖房里飘出来的。(刘兆林《雪国热闹镇》)③垒垒荒冢上,火光熊熊,纸灰缭绕,清明到了。(石评梅《墓畔哀歌》)
旋绕 xuánrào
强调围绕着旋转。多用于光、云、烟、声音、物体等,有时用于想法、念头等。
例:①那光环旋绕的楼宇,像是矗立在大酒店门前草坪上的一株圣诞树。(常温《桑拿小姐》)②以一种昂奋的,不知疲劳的大力,他们使自己的龙迎着另一条在身边的空中疯狂地旋绕。(路翎《爱民大会》)③他们的一点心灵,就永远在他们设想的一种或多种问题的周围飞舞、旋绕,正如灯蛾之于火焰。(徐志摩《自剖》)
萦绕 yínɡrào
强调盘旋往复,曲折环绕。多用于印象、思想、感情、景象等,有时用于云雾、声音等。
例:①这两个梦萦绕我的想象很久,交缠成一个梦了。(何其芳《梦后》)②教堂的钟声和歌声彻夜的在空中萦绕着。(老舍《二马》)③几十间病房,奶白色的雾气萦绕其上。(毕淑敏《预约死亡》)
缭绕
缠绕 缭绕 旋绕 萦绕 183.0 102 动词 动词。围绕着转。
缠绕 chánrào
本是将绳索等物来回缚在别的物体上面。多用于具体的条状物,有时用于烟雾等(例②)。还常有比喻义“纠缠、搅扰”(例③)。
例:①圈圈白光围住了金仙寺,金仙寺依旧黄墙高耸,藤葛缠绕,暮鸦回翔。(余秋雨《庙宇》)②只见老人紧锁眉头,耷拉着脑袋,不高兴地吸着烟,浓浓的烟雾在他的头上缠绕。(浩然《夏青苗求师》)③除去这些事实上的缠绕,他精神上也特别的沉闷。(老舍《二马》)
缭绕 liáorào
强调轻盈飘忽,回环旋绕,缓慢移动。多用于烟雾、云彩、声音等,有时用于具体的东西(例③)。
例:①家家户户正冒着炊烟,那烟罩在屯子上空,徘徊缭绕,久久不散。(礼平《小站的黄昏》)②一缕口琴吹奏的乐声也在静静的小岛上缭绕着,是从哨所的红砖房里飘出来的。(刘兆林《雪国热闹镇》)③垒垒荒冢上,火光熊熊,纸灰缭绕,清明到了。(石评梅《墓畔哀歌》)
旋绕 xuánrào
强调围绕着旋转。多用于光、云、烟、声音、物体等,有时用于想法、念头等。
例:①那光环旋绕的楼宇,像是矗立在大酒店门前草坪上的一株圣诞树。(常温《桑拿小姐》)②以一种昂奋的,不知疲劳的大力,他们使自己的龙迎着另一条在身边的空中疯狂地旋绕。(路翎《爱民大会》)③他们的一点心灵,就永远在他们设想的一种或多种问题的周围飞舞、旋绕,正如灯蛾之于火焰。(徐志摩《自剖》)
萦绕 yínɡrào
强调盘旋往复,曲折环绕。多用于印象、思想、感情、景象等,有时用于云雾、声音等。
例:①这两个梦萦绕我的想象很久,交缠成一个梦了。(何其芳《梦后》)②教堂的钟声和歌声彻夜的在空中萦绕着。(老舍《二马》)③几十间病房,奶白色的雾气萦绕其上。(毕淑敏《预约死亡》)
旋绕
缠绕 缭绕 旋绕 萦绕 183.0 102 动词 动词。围绕着转。
缠绕 chánrào
本是将绳索等物来回缚在别的物体上面。多用于具体的条状物,有时用于烟雾等(例②)。还常有比喻义“纠缠、搅扰”(例③)。
例:①圈圈白光围住了金仙寺,金仙寺依旧黄墙高耸,藤葛缠绕,暮鸦回翔。(余秋雨《庙宇》)②只见老人紧锁眉头,耷拉着脑袋,不高兴地吸着烟,浓浓的烟雾在他的头上缠绕。(浩然《夏青苗求师》)③除去这些事实上的缠绕,他精神上也特别的沉闷。(老舍《二马》)
缭绕 liáorào
强调轻盈飘忽,回环旋绕,缓慢移动。多用于烟雾、云彩、声音等,有时用于具体的东西(例③)。
例:①家家户户正冒着炊烟,那烟罩在屯子上空,徘徊缭绕,久久不散。(礼平《小站的黄昏》)②一缕口琴吹奏的乐声也在静静的小岛上缭绕着,是从哨所的红砖房里飘出来的。(刘兆林《雪国热闹镇》)③垒垒荒冢上,火光熊熊,纸灰缭绕,清明到了。(石评梅《墓畔哀歌》)
旋绕 xuánrào
强调围绕着旋转。多用于光、云、烟、声音、物体等,有时用于想法、念头等。
例:①那光环旋绕的楼宇,像是矗立在大酒店门前草坪上的一株圣诞树。(常温《桑拿小姐》)②以一种昂奋的,不知疲劳的大力,他们使自己的龙迎着另一条在身边的空中疯狂地旋绕。(路翎《爱民大会》)③他们的一点心灵,就永远在他们设想的一种或多种问题的周围飞舞、旋绕,正如灯蛾之于火焰。(徐志摩《自剖》)
萦绕 yínɡrào
强调盘旋往复,曲折环绕。多用于印象、思想、感情、景象等,有时用于云雾、声音等。
例:①这两个梦萦绕我的想象很久,交缠成一个梦了。(何其芳《梦后》)②教堂的钟声和歌声彻夜的在空中萦绕着。(老舍《二马》)③几十间病房,奶白色的雾气萦绕其上。(毕淑敏《预约死亡》)
萦绕
缠绕 缭绕 旋绕 萦绕 183.0 102 动词 动词。围绕着转。
缠绕 chánrào
本是将绳索等物来回缚在别的物体上面。多用于具体的条状物,有时用于烟雾等(例②)。还常有比喻义“纠缠、搅扰”(例③)。
例:①圈圈白光围住了金仙寺,金仙寺依旧黄墙高耸,藤葛缠绕,暮鸦回翔。(余秋雨《庙宇》)②只见老人紧锁眉头,耷拉着脑袋,不高兴地吸着烟,浓浓的烟雾在他的头上缠绕。(浩然《夏青苗求师》)③除去这些事实上的缠绕,他精神上也特别的沉闷。(老舍《二马》)
缭绕 liáorào
强调轻盈飘忽,回环旋绕,缓慢移动。多用于烟雾、云彩、声音等,有时用于具体的东西(例③)。
例:①家家户户正冒着炊烟,那烟罩在屯子上空,徘徊缭绕,久久不散。(礼平《小站的黄昏》)②一缕口琴吹奏的乐声也在静静的小岛上缭绕着,是从哨所的红砖房里飘出来的。(刘兆林《雪国热闹镇》)③垒垒荒冢上,火光熊熊,纸灰缭绕,清明到了。(石评梅《墓畔哀歌》)
旋绕 xuánrào
强调围绕着旋转。多用于光、云、烟、声音、物体等,有时用于想法、念头等。
例:①那光环旋绕的楼宇,像是矗立在大酒店门前草坪上的一株圣诞树。(常温《桑拿小姐》)②以一种昂奋的,不知疲劳的大力,他们使自己的龙迎着另一条在身边的空中疯狂地旋绕。(路翎《爱民大会》)③他们的一点心灵,就永远在他们设想的一种或多种问题的周围飞舞、旋绕,正如灯蛾之于火焰。(徐志摩《自剖》)
萦绕 yínɡrào
强调盘旋往复,曲折环绕。多用于印象、思想、感情、景象等,有时用于云雾、声音等。
例:①这两个梦萦绕我的想象很久,交缠成一个梦了。(何其芳《梦后》)②教堂的钟声和歌声彻夜的在空中萦绕着。(老舍《二马》)③几十间病房,奶白色的雾气萦绕其上。(毕淑敏《预约死亡》)
产生
产生 发生 184.0 102 动词 动词。不存在的事物出现了。对象可以是某些抽象的事物,如作用、效力、效果、影响、兴趣、疑问、怀疑、误解、问题、矛盾、差异、变化等。
产生 chǎnshēnɡ
强调从某一事物中生出新的。对象较广,可以是抽象事物,如理论、意见、思想、感情、作风、国家等(例①);某些具体事物,如货币、文字、作品、温度等(例②);人,如英雄、伟人、作家、官员等(例③)。
例:① 他们有极为丰富的斗争经验,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真实而痛切。(臧克家《一代风骚,光焰万丈》)②这《黄河大合唱》就是在延安产生的。(郭沫若《序〈黄河大合唱〉》)③英雄们不断地在成长,英雄们不断地在产生。(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
发生 fāshēnɡ
强调出现新事物。对象较窄,常是抽象事物,如运动、事件、转折、争论、灾荒等。
例:①要是发生战斗,我就不回去也没关系。(茅盾《报施》)②她进洞以后,要金虎给她找一个什么随身武器以防万一发生什么事故。(赵树理《灵泉洞》)
发生
产生 发生 184.0 102 动词 动词。不存在的事物出现了。对象可以是某些抽象的事物,如作用、效力、效果、影响、兴趣、疑问、怀疑、误解、问题、矛盾、差异、变化等。
产生 chǎnshēnɡ
强调从某一事物中生出新的。对象较广,可以是抽象事物,如理论、意见、思想、感情、作风、国家等(例①);某些具体事物,如货币、文字、作品、温度等(例②);人,如英雄、伟人、作家、官员等(例③)。
例:① 他们有极为丰富的斗争经验,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真实而痛切。(臧克家《一代风骚,光焰万丈》)②这《黄河大合唱》就是在延安产生的。(郭沫若《序〈黄河大合唱〉》)③英雄们不断地在成长,英雄们不断地在产生。(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
发生 fāshēnɡ
强调出现新事物。对象较窄,常是抽象事物,如运动、事件、转折、争论、灾荒等。
例:①要是发生战斗,我就不回去也没关系。(茅盾《报施》)②她进洞以后,要金虎给她找一个什么随身武器以防万一发生什么事故。(赵树理《灵泉洞》)
谄媚
谄媚 献媚 185.0 102 动词 动词。贬义,用趋炎附势的姿态、言行讨好别人。都可以说“谄媚/献媚取宠”,“极尽谄媚/献媚之能事”。多不直接带宾语。对象都可以是有权势的人,如“向权贵谄媚/献媚”。
谄媚 chǎnmèi
贬义较重,讨好的言行态度卑鄙下贱,没有骨气,失去气节。对象多是上司、主子、权贵、敌人等。书面语色彩较重。
例:①一到谄媚人的时候,他的脑子就会那么快,嘴会那么甜! (老舍《正红旗下》)②好殷勤啊!离多远看见,就满脸堆起笑纹来,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谄媚地打着招呼。(柳青《创业史》)③进来是旅馆的茶房——王福升,一副狡猾的面孔,带着谄媚卑屈的神气。(曹禺《日出》)④她的小丈夫和她谈不上话来,她又不屑于学习那谄媚阿谀的妾妇之道来换取婆婆的欢心。 (曹禺《北京人》)
献媚 xiànmèi
贬义较轻,讨好的言行态度是故意取悦于人,使人欢心。对象除了主人、权贵等以外,还常是一般的需要讨好的人(例②③④)。书面语色彩较轻。
例:①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流沙河《草木篇》)②他的面貌很端丽,是“转转会内之花”;一班的人都是如蝇逐膻的向他献媚,向他诱惑。(郭沫若《我的童年》)③为了她,什么都可以依从;这不是什么献媚,实在是良心上有这样的趋势。(叶圣陶《倪焕之》)④一味想以献媚手段来挽回丈夫的女人,不是看轻了丈夫,便是看轻了她自己。(苏青《真情善意和美容》)
献媚
谄媚 献媚 185.0 102 动词 动词。贬义,用趋炎附势的姿态、言行讨好别人。都可以说“谄媚/献媚取宠”,“极尽谄媚/献媚之能事”。多不直接带宾语。对象都可以是有权势的人,如“向权贵谄媚/献媚”。
谄媚 chǎnmèi
贬义较重,讨好的言行态度卑鄙下贱,没有骨气,失去气节。对象多是上司、主子、权贵、敌人等。书面语色彩较重。
例:①一到谄媚人的时候,他的脑子就会那么快,嘴会那么甜! (老舍《正红旗下》)②好殷勤啊!离多远看见,就满脸堆起笑纹来,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谄媚地打着招呼。(柳青《创业史》)③进来是旅馆的茶房——王福升,一副狡猾的面孔,带着谄媚卑屈的神气。(曹禺《日出》)④她的小丈夫和她谈不上话来,她又不屑于学习那谄媚阿谀的妾妇之道来换取婆婆的欢心。 (曹禺《北京人》)
献媚 xiànmèi
贬义较轻,讨好的言行态度是故意取悦于人,使人欢心。对象除了主人、权贵等以外,还常是一般的需要讨好的人(例②③④)。书面语色彩较轻。
例:①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流沙河《草木篇》)②他的面貌很端丽,是“转转会内之花”;一班的人都是如蝇逐膻的向他献媚,向他诱惑。(郭沫若《我的童年》)③为了她,什么都可以依从;这不是什么献媚,实在是良心上有这样的趋势。(叶圣陶《倪焕之》)④一味想以献媚手段来挽回丈夫的女人,不是看轻了丈夫,便是看轻了她自己。(苏青《真情善意和美容》)
铲除
铲除 革除 根除 剪除 清除 186.0 102 动词 动词。彻底除去,消灭干净。对象可以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如旧思想、旧势力等。
铲除 chǎnchú
强调除掉的方式及结果。用锹或铲除掉,比喻彻底清除。有形象色彩。对象除了抽象的意识、制度、余毒、隐患、邪恶等之外,还可以是草、土、石、雪等具体的东西,还可以是汉奸、坏人、恶魔、贪官等。
例:①铲除邪恶,辅佐“朝纲”。(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②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认清那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刘墉《点一盏心灯》)③前线急于需要工作人员,此地需要铲除汉奸的人员。(老舍《蜕》)
革除 ɡéchú
强调从根本上除掉。对象是抽象有害的事物,如陈规、陋习、弊端、旧制度、旧风俗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你一定会慢慢革除旧习惯。(路翎《爱民大会》)②自觉地彻底地革除某些仍然延续的落后消极的禁忌风俗。(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根除 ɡēnchú
强调除掉的方式:连根或从根本上除掉,比“铲除”等程度重。对象一般只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如坏思想(风气)、隐患、病患、积习、流毒、污染等。
例:①这种风气不根除,不抵制,就会对国家繁荣昌盛起破坏作用。(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用乙烯代替乙炔生产乙酫,可根除催化剂汞污染。 (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剪除 jiǎnchú
比喻用剪子一下切断、除掉。有形象色彩。对象除了邪恶、恶霸、奸细、坏人、异己、奸宄外,还可以是枝叶、毛发、杂草、翅膀等具体东西。
例:①剪除汉奸,惩办国贼。(王晓东《紫藤花园》)②在敷药之前,用小剪刀剪除伤口周围的毳毛。(崔京生《纸项链》)
清除 qīnɡchú
强调除掉的结果:全部、彻底、干净,也表示(为纯洁)从内部去掉(例③)。对象除了抽象的隐患、思想、意识等之外,还常是具体东西,如垃圾、污水、积雪、杂草等,还常是奸细、特务、叛徒、坏人、贪官等。
例:①古文学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阴阳家成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他)有时晚上到饭馆去,替厨师清除垃圾。(叶君健《姐姐》)③下层的社会渣滓可以清除。 (余秋雨《小人》)
革除
铲除 革除 根除 剪除 清除 186.0 102 动词 动词。彻底除去,消灭干净。对象可以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如旧思想、旧势力等。
铲除 chǎnchú
强调除掉的方式及结果。用锹或铲除掉,比喻彻底清除。有形象色彩。对象除了抽象的意识、制度、余毒、隐患、邪恶等之外,还可以是草、土、石、雪等具体的东西,还可以是汉奸、坏人、恶魔、贪官等。
例:①铲除邪恶,辅佐“朝纲”。(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②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认清那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刘墉《点一盏心灯》)③前线急于需要工作人员,此地需要铲除汉奸的人员。(老舍《蜕》)
革除 ɡéchú
强调从根本上除掉。对象是抽象有害的事物,如陈规、陋习、弊端、旧制度、旧风俗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你一定会慢慢革除旧习惯。(路翎《爱民大会》)②自觉地彻底地革除某些仍然延续的落后消极的禁忌风俗。(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根除 ɡēnchú
强调除掉的方式:连根或从根本上除掉,比“铲除”等程度重。对象一般只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如坏思想(风气)、隐患、病患、积习、流毒、污染等。
例:①这种风气不根除,不抵制,就会对国家繁荣昌盛起破坏作用。(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用乙烯代替乙炔生产乙酫,可根除催化剂汞污染。 (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剪除 jiǎnchú
比喻用剪子一下切断、除掉。有形象色彩。对象除了邪恶、恶霸、奸细、坏人、异己、奸宄外,还可以是枝叶、毛发、杂草、翅膀等具体东西。
例:①剪除汉奸,惩办国贼。(王晓东《紫藤花园》)②在敷药之前,用小剪刀剪除伤口周围的毳毛。(崔京生《纸项链》)
清除 qīnɡchú
强调除掉的结果:全部、彻底、干净,也表示(为纯洁)从内部去掉(例③)。对象除了抽象的隐患、思想、意识等之外,还常是具体东西,如垃圾、污水、积雪、杂草等,还常是奸细、特务、叛徒、坏人、贪官等。
例:①古文学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阴阳家成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他)有时晚上到饭馆去,替厨师清除垃圾。(叶君健《姐姐》)③下层的社会渣滓可以清除。 (余秋雨《小人》)
根除
铲除 革除 根除 剪除 清除 186.0 102 动词 动词。彻底除去,消灭干净。对象可以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如旧思想、旧势力等。
铲除 chǎnchú
强调除掉的方式及结果。用锹或铲除掉,比喻彻底清除。有形象色彩。对象除了抽象的意识、制度、余毒、隐患、邪恶等之外,还可以是草、土、石、雪等具体的东西,还可以是汉奸、坏人、恶魔、贪官等。
例:①铲除邪恶,辅佐“朝纲”。(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②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认清那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刘墉《点一盏心灯》)③前线急于需要工作人员,此地需要铲除汉奸的人员。(老舍《蜕》)
革除 ɡéchú
强调从根本上除掉。对象是抽象有害的事物,如陈规、陋习、弊端、旧制度、旧风俗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你一定会慢慢革除旧习惯。(路翎《爱民大会》)②自觉地彻底地革除某些仍然延续的落后消极的禁忌风俗。(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根除 ɡēnchú
强调除掉的方式:连根或从根本上除掉,比“铲除”等程度重。对象一般只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如坏思想(风气)、隐患、病患、积习、流毒、污染等。
例:①这种风气不根除,不抵制,就会对国家繁荣昌盛起破坏作用。(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用乙烯代替乙炔生产乙酫,可根除催化剂汞污染。 (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剪除 jiǎnchú
比喻用剪子一下切断、除掉。有形象色彩。对象除了邪恶、恶霸、奸细、坏人、异己、奸宄外,还可以是枝叶、毛发、杂草、翅膀等具体东西。
例:①剪除汉奸,惩办国贼。(王晓东《紫藤花园》)②在敷药之前,用小剪刀剪除伤口周围的毳毛。(崔京生《纸项链》)
清除 qīnɡchú
强调除掉的结果:全部、彻底、干净,也表示(为纯洁)从内部去掉(例③)。对象除了抽象的隐患、思想、意识等之外,还常是具体东西,如垃圾、污水、积雪、杂草等,还常是奸细、特务、叛徒、坏人、贪官等。
例:①古文学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阴阳家成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他)有时晚上到饭馆去,替厨师清除垃圾。(叶君健《姐姐》)③下层的社会渣滓可以清除。 (余秋雨《小人》)
剪除
铲除 革除 根除 剪除 清除 186.0 102 动词 动词。彻底除去,消灭干净。对象可以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如旧思想、旧势力等。
铲除 chǎnchú
强调除掉的方式及结果。用锹或铲除掉,比喻彻底清除。有形象色彩。对象除了抽象的意识、制度、余毒、隐患、邪恶等之外,还可以是草、土、石、雪等具体的东西,还可以是汉奸、坏人、恶魔、贪官等。
例:①铲除邪恶,辅佐“朝纲”。(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②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认清那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刘墉《点一盏心灯》)③前线急于需要工作人员,此地需要铲除汉奸的人员。(老舍《蜕》)
革除 ɡéchú
强调从根本上除掉。对象是抽象有害的事物,如陈规、陋习、弊端、旧制度、旧风俗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你一定会慢慢革除旧习惯。(路翎《爱民大会》)②自觉地彻底地革除某些仍然延续的落后消极的禁忌风俗。(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根除 ɡēnchú
强调除掉的方式:连根或从根本上除掉,比“铲除”等程度重。对象一般只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如坏思想(风气)、隐患、病患、积习、流毒、污染等。
例:①这种风气不根除,不抵制,就会对国家繁荣昌盛起破坏作用。(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用乙烯代替乙炔生产乙酫,可根除催化剂汞污染。 (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剪除 jiǎnchú
比喻用剪子一下切断、除掉。有形象色彩。对象除了邪恶、恶霸、奸细、坏人、异己、奸宄外,还可以是枝叶、毛发、杂草、翅膀等具体东西。
例:①剪除汉奸,惩办国贼。(王晓东《紫藤花园》)②在敷药之前,用小剪刀剪除伤口周围的毳毛。(崔京生《纸项链》)
清除 qīnɡchú
强调除掉的结果:全部、彻底、干净,也表示(为纯洁)从内部去掉(例③)。对象除了抽象的隐患、思想、意识等之外,还常是具体东西,如垃圾、污水、积雪、杂草等,还常是奸细、特务、叛徒、坏人、贪官等。
例:①古文学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阴阳家成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他)有时晚上到饭馆去,替厨师清除垃圾。(叶君健《姐姐》)③下层的社会渣滓可以清除。 (余秋雨《小人》)
清除
铲除 革除 根除 剪除 清除 186.0 102 动词 动词。彻底除去,消灭干净。对象可以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如旧思想、旧势力等。
铲除 chǎnchú
强调除掉的方式及结果。用锹或铲除掉,比喻彻底清除。有形象色彩。对象除了抽象的意识、制度、余毒、隐患、邪恶等之外,还可以是草、土、石、雪等具体的东西,还可以是汉奸、坏人、恶魔、贪官等。
例:①铲除邪恶,辅佐“朝纲”。(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②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认清那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刘墉《点一盏心灯》)③前线急于需要工作人员,此地需要铲除汉奸的人员。(老舍《蜕》)
革除 ɡéchú
强调从根本上除掉。对象是抽象有害的事物,如陈规、陋习、弊端、旧制度、旧风俗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你一定会慢慢革除旧习惯。(路翎《爱民大会》)②自觉地彻底地革除某些仍然延续的落后消极的禁忌风俗。(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根除 ɡēnchú
强调除掉的方式:连根或从根本上除掉,比“铲除”等程度重。对象一般只是抽象的有害的事物,如坏思想(风气)、隐患、病患、积习、流毒、污染等。
例:①这种风气不根除,不抵制,就会对国家繁荣昌盛起破坏作用。(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用乙烯代替乙炔生产乙酫,可根除催化剂汞污染。 (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剪除 jiǎnchú
比喻用剪子一下切断、除掉。有形象色彩。对象除了邪恶、恶霸、奸细、坏人、异己、奸宄外,还可以是枝叶、毛发、杂草、翅膀等具体东西。
例:①剪除汉奸,惩办国贼。(王晓东《紫藤花园》)②在敷药之前,用小剪刀剪除伤口周围的毳毛。(崔京生《纸项链》)
清除 qīnɡchú
强调除掉的结果:全部、彻底、干净,也表示(为纯洁)从内部去掉(例③)。对象除了抽象的隐患、思想、意识等之外,还常是具体东西,如垃圾、污水、积雪、杂草等,还常是奸细、特务、叛徒、坏人、贪官等。
例:①古文学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阴阳家成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他)有时晚上到饭馆去,替厨师清除垃圾。(叶君健《姐姐》)③下层的社会渣滓可以清除。 (余秋雨《小人》)
清除 扫除 1010.0 102 动词 动词。全部、干净地去掉。对象可以是肮脏的或有害的事物,如灰尘、垃圾、污泥、积雪、障碍、隐患、旧思想、旧习惯、害人虫等。
清除 qīnɡchú
着重于彻底清理出去。对象还可以是污垢、污水、杂草以及坏人等。
例:①这时候,太阳已经落了,清除了一下船里渗漏进来的积水,吃了些晚饭,部队就开到了。(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②为清除旧社会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污秽而斗争。(秦牧《长河浪花集·序》)
扫除 sǎochú
着重于打扫肮脏的东西,比喻快而彻底地除掉不好的事物。对象还可以是文盲、法盲、残敌、祸患、愚昧、落后等。
例:①这是把人的精神比成烟囱,把那些郁积着的不愉快的经历比成烟煤,烟煤把烟囱闭塞了,炉灶便生出毛病,如把那烟煤扫除,毛病也就同时被扫除了。(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②扫除文盲,实行民主,破除迷信……(茅盾《开荒》)
颤抖
颤抖 打战(打颤)哆嗦 发抖 战抖 战栗(颤栗) 187.0 102 动词 动词。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
颤抖 chàndǒu
程度较轻,除用于身体,还常用于声音(例②),有时用于物体(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后面可以带“着”和宾语(例②)。
例:①他笑着,但是全身微微地颤抖起来,他连忙咬紧牙齿。(巴金《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②二小姐捧住了吴老太爷的头,颤抖着声音叫。(茅盾《子夜》)③一点昏黄的火苗儿在冷空气中颤抖。 (姚雪垠《李自成》)
打战 dǎzhàn
偶尔写做“打颤”。程度较轻,持续的时间较短。多用于口语。可以说“打战战”。
例:①一想到他将要当老师,在讲台上站立,被几十双锐利而机灵,有时难免要恶作剧的眼睛盯视,他禁不住吓得打战。(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②骨中有充分的钙质,千钧之力,腿也不打战(原作“打颤”)摇晃。 (《人民日报》1998年8月27日)
哆嗦 duō·suo
程度较重,持续的时间较长。多用于口语。常说“打哆嗦”。可以重叠成“哆哆嗦嗦”。
例:①他瞧着这个凶神恶煞般的大肚子的人,害怕得直哆嗦。(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②老姜头全身是水,脸色灰白,冷得直打哆嗦。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发抖 fādǒu
程度可轻(例①)可重(例②),还可以用于物体(例③)。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大哥,时局好像不大好!”叔齐一面并排坐下去,一面气喘吁吁地说,声音有些发抖。(鲁迅《采薇》)②一阵怒火像乱箭一般直攒心头,吴荪甫全身都发抖了。(茅盾《子夜》)③霎时天上铺满了黑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马烽《饲养员赵大叔》)
战抖 zhàndǒu
使用范围广,常用于人(例①),有时也用于物体(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我的心猛地战抖起来。我极力压住感情的爆发。(巴金《雨》)②在叶子整夜战抖着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巴金《五十多个》)
战栗 zhànlì
偶尔写做“颤栗”。一般用于人。较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这是人民的声音,使得好些人民的叛徒们听见了发生了战栗。(郭沫若《吊星海》)②上楼来脱去大衣,只觉得全身战栗,如冒严寒。(冰心《南归》)
打战
颤抖 打战(打颤)哆嗦 发抖 战抖 战栗(颤栗) 187.0 102 动词 动词。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
颤抖 chàndǒu
程度较轻,除用于身体,还常用于声音(例②),有时用于物体(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后面可以带“着”和宾语(例②)。
例:①他笑着,但是全身微微地颤抖起来,他连忙咬紧牙齿。(巴金《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②二小姐捧住了吴老太爷的头,颤抖着声音叫。(茅盾《子夜》)③一点昏黄的火苗儿在冷空气中颤抖。 (姚雪垠《李自成》)
打战 dǎzhàn
偶尔写做“打颤”。程度较轻,持续的时间较短。多用于口语。可以说“打战战”。
例:①一想到他将要当老师,在讲台上站立,被几十双锐利而机灵,有时难免要恶作剧的眼睛盯视,他禁不住吓得打战。(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②骨中有充分的钙质,千钧之力,腿也不打战(原作“打颤”)摇晃。 (《人民日报》1998年8月27日)
哆嗦 duō·suo
程度较重,持续的时间较长。多用于口语。常说“打哆嗦”。可以重叠成“哆哆嗦嗦”。
例:①他瞧着这个凶神恶煞般的大肚子的人,害怕得直哆嗦。(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②老姜头全身是水,脸色灰白,冷得直打哆嗦。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发抖 fādǒu
程度可轻(例①)可重(例②),还可以用于物体(例③)。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大哥,时局好像不大好!”叔齐一面并排坐下去,一面气喘吁吁地说,声音有些发抖。(鲁迅《采薇》)②一阵怒火像乱箭一般直攒心头,吴荪甫全身都发抖了。(茅盾《子夜》)③霎时天上铺满了黑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马烽《饲养员赵大叔》)
战抖 zhàndǒu
使用范围广,常用于人(例①),有时也用于物体(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我的心猛地战抖起来。我极力压住感情的爆发。(巴金《雨》)②在叶子整夜战抖着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巴金《五十多个》)
战栗 zhànlì
偶尔写做“颤栗”。一般用于人。较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这是人民的声音,使得好些人民的叛徒们听见了发生了战栗。(郭沫若《吊星海》)②上楼来脱去大衣,只觉得全身战栗,如冒严寒。(冰心《南归》)
哆嗦
颤抖 打战(打颤)哆嗦 发抖 战抖 战栗(颤栗) 187.0 102 动词 动词。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
颤抖 chàndǒu
程度较轻,除用于身体,还常用于声音(例②),有时用于物体(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后面可以带“着”和宾语(例②)。
例:①他笑着,但是全身微微地颤抖起来,他连忙咬紧牙齿。(巴金《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②二小姐捧住了吴老太爷的头,颤抖着声音叫。(茅盾《子夜》)③一点昏黄的火苗儿在冷空气中颤抖。 (姚雪垠《李自成》)
打战 dǎzhàn
偶尔写做“打颤”。程度较轻,持续的时间较短。多用于口语。可以说“打战战”。
例:①一想到他将要当老师,在讲台上站立,被几十双锐利而机灵,有时难免要恶作剧的眼睛盯视,他禁不住吓得打战。(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②骨中有充分的钙质,千钧之力,腿也不打战(原作“打颤”)摇晃。 (《人民日报》1998年8月27日)
哆嗦 duō·suo
程度较重,持续的时间较长。多用于口语。常说“打哆嗦”。可以重叠成“哆哆嗦嗦”。
例:①他瞧着这个凶神恶煞般的大肚子的人,害怕得直哆嗦。(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②老姜头全身是水,脸色灰白,冷得直打哆嗦。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发抖 fādǒu
程度可轻(例①)可重(例②),还可以用于物体(例③)。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大哥,时局好像不大好!”叔齐一面并排坐下去,一面气喘吁吁地说,声音有些发抖。(鲁迅《采薇》)②一阵怒火像乱箭一般直攒心头,吴荪甫全身都发抖了。(茅盾《子夜》)③霎时天上铺满了黑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马烽《饲养员赵大叔》)
战抖 zhàndǒu
使用范围广,常用于人(例①),有时也用于物体(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我的心猛地战抖起来。我极力压住感情的爆发。(巴金《雨》)②在叶子整夜战抖着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巴金《五十多个》)
战栗 zhànlì
偶尔写做“颤栗”。一般用于人。较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这是人民的声音,使得好些人民的叛徒们听见了发生了战栗。(郭沫若《吊星海》)②上楼来脱去大衣,只觉得全身战栗,如冒严寒。(冰心《南归》)
发抖
颤抖 打战(打颤)哆嗦 发抖 战抖 战栗(颤栗) 187.0 102 动词 动词。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
颤抖 chàndǒu
程度较轻,除用于身体,还常用于声音(例②),有时用于物体(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后面可以带“着”和宾语(例②)。
例:①他笑着,但是全身微微地颤抖起来,他连忙咬紧牙齿。(巴金《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②二小姐捧住了吴老太爷的头,颤抖着声音叫。(茅盾《子夜》)③一点昏黄的火苗儿在冷空气中颤抖。 (姚雪垠《李自成》)
打战 dǎzhàn
偶尔写做“打颤”。程度较轻,持续的时间较短。多用于口语。可以说“打战战”。
例:①一想到他将要当老师,在讲台上站立,被几十双锐利而机灵,有时难免要恶作剧的眼睛盯视,他禁不住吓得打战。(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②骨中有充分的钙质,千钧之力,腿也不打战(原作“打颤”)摇晃。 (《人民日报》1998年8月27日)
哆嗦 duō·suo
程度较重,持续的时间较长。多用于口语。常说“打哆嗦”。可以重叠成“哆哆嗦嗦”。
例:①他瞧着这个凶神恶煞般的大肚子的人,害怕得直哆嗦。(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②老姜头全身是水,脸色灰白,冷得直打哆嗦。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发抖 fādǒu
程度可轻(例①)可重(例②),还可以用于物体(例③)。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大哥,时局好像不大好!”叔齐一面并排坐下去,一面气喘吁吁地说,声音有些发抖。(鲁迅《采薇》)②一阵怒火像乱箭一般直攒心头,吴荪甫全身都发抖了。(茅盾《子夜》)③霎时天上铺满了黑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马烽《饲养员赵大叔》)
战抖 zhàndǒu
使用范围广,常用于人(例①),有时也用于物体(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我的心猛地战抖起来。我极力压住感情的爆发。(巴金《雨》)②在叶子整夜战抖着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巴金《五十多个》)
战栗 zhànlì
偶尔写做“颤栗”。一般用于人。较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这是人民的声音,使得好些人民的叛徒们听见了发生了战栗。(郭沫若《吊星海》)②上楼来脱去大衣,只觉得全身战栗,如冒严寒。(冰心《南归》)
战抖
颤抖 打战(打颤)哆嗦 发抖 战抖 战栗(颤栗) 187.0 102 动词 动词。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
颤抖 chàndǒu
程度较轻,除用于身体,还常用于声音(例②),有时用于物体(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后面可以带“着”和宾语(例②)。
例:①他笑着,但是全身微微地颤抖起来,他连忙咬紧牙齿。(巴金《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②二小姐捧住了吴老太爷的头,颤抖着声音叫。(茅盾《子夜》)③一点昏黄的火苗儿在冷空气中颤抖。 (姚雪垠《李自成》)
打战 dǎzhàn
偶尔写做“打颤”。程度较轻,持续的时间较短。多用于口语。可以说“打战战”。
例:①一想到他将要当老师,在讲台上站立,被几十双锐利而机灵,有时难免要恶作剧的眼睛盯视,他禁不住吓得打战。(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②骨中有充分的钙质,千钧之力,腿也不打战(原作“打颤”)摇晃。 (《人民日报》1998年8月27日)
哆嗦 duō·suo
程度较重,持续的时间较长。多用于口语。常说“打哆嗦”。可以重叠成“哆哆嗦嗦”。
例:①他瞧着这个凶神恶煞般的大肚子的人,害怕得直哆嗦。(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②老姜头全身是水,脸色灰白,冷得直打哆嗦。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发抖 fādǒu
程度可轻(例①)可重(例②),还可以用于物体(例③)。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大哥,时局好像不大好!”叔齐一面并排坐下去,一面气喘吁吁地说,声音有些发抖。(鲁迅《采薇》)②一阵怒火像乱箭一般直攒心头,吴荪甫全身都发抖了。(茅盾《子夜》)③霎时天上铺满了黑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马烽《饲养员赵大叔》)
战抖 zhàndǒu
使用范围广,常用于人(例①),有时也用于物体(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我的心猛地战抖起来。我极力压住感情的爆发。(巴金《雨》)②在叶子整夜战抖着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巴金《五十多个》)
战栗 zhànlì
偶尔写做“颤栗”。一般用于人。较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这是人民的声音,使得好些人民的叛徒们听见了发生了战栗。(郭沫若《吊星海》)②上楼来脱去大衣,只觉得全身战栗,如冒严寒。(冰心《南归》)
战栗
颤抖 打战(打颤)哆嗦 发抖 战抖 战栗(颤栗) 187.0 102 动词 动词。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
颤抖 chàndǒu
程度较轻,除用于身体,还常用于声音(例②),有时用于物体(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后面可以带“着”和宾语(例②)。
例:①他笑着,但是全身微微地颤抖起来,他连忙咬紧牙齿。(巴金《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②二小姐捧住了吴老太爷的头,颤抖着声音叫。(茅盾《子夜》)③一点昏黄的火苗儿在冷空气中颤抖。 (姚雪垠《李自成》)
打战 dǎzhàn
偶尔写做“打颤”。程度较轻,持续的时间较短。多用于口语。可以说“打战战”。
例:①一想到他将要当老师,在讲台上站立,被几十双锐利而机灵,有时难免要恶作剧的眼睛盯视,他禁不住吓得打战。(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②骨中有充分的钙质,千钧之力,腿也不打战(原作“打颤”)摇晃。 (《人民日报》1998年8月27日)
哆嗦 duō·suo
程度较重,持续的时间较长。多用于口语。常说“打哆嗦”。可以重叠成“哆哆嗦嗦”。
例:①他瞧着这个凶神恶煞般的大肚子的人,害怕得直哆嗦。(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②老姜头全身是水,脸色灰白,冷得直打哆嗦。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发抖 fādǒu
程度可轻(例①)可重(例②),还可以用于物体(例③)。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大哥,时局好像不大好!”叔齐一面并排坐下去,一面气喘吁吁地说,声音有些发抖。(鲁迅《采薇》)②一阵怒火像乱箭一般直攒心头,吴荪甫全身都发抖了。(茅盾《子夜》)③霎时天上铺满了黑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马烽《饲养员赵大叔》)
战抖 zhàndǒu
使用范围广,常用于人(例①),有时也用于物体(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我的心猛地战抖起来。我极力压住感情的爆发。(巴金《雨》)②在叶子整夜战抖着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巴金《五十多个》)
战栗 zhànlì
偶尔写做“颤栗”。一般用于人。较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这是人民的声音,使得好些人民的叛徒们听见了发生了战栗。(郭沫若《吊星海》)②上楼来脱去大衣,只觉得全身战栗,如冒严寒。(冰心《南归》)
昌盛
昌盛 兴盛 18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蓬勃发展。
昌盛 chānɡshènɡ
强调上升、向上以至兴旺盛大。常说“繁荣昌盛”。多用于国家、社会、民族、经济、文化、科学、时代、事业等大的方面,一般不用于家族、工商业等。
例:①又扯起家事,国事,世界大势,仿佛国家的繁荣昌盛与世界和平,全仗着他俩筹划。(老舍《四世同堂》)②在艺术昌盛时期,艺术家们都在艺术创作上各显身手。(老舍《我热爱新北京》)③在他执政的前期,做了很多好事,国运可称昌盛。(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兴盛 xīnɡshènɡ
强调兴起而有生气。适用范围较宽,可用于国家,也可以用于家族、生意、景象、理论、学科、文体活动等。
例:①他说中国自古一条龙,我们都是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你们和我们一样愿意看到一个富强、兴盛的中国崛起东方。(中夙《侨乡步兵师》)②老人说,兴盛之时,此寺和尚上千,一睹此锅,大体可信。(余秋雨《庙宇》)③在四合院兴盛时代,显亮大门是非显宦不能为之的。(陈建功等《皇城根》)
兴盛
昌盛 兴盛 18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蓬勃发展。
昌盛 chānɡshènɡ
强调上升、向上以至兴旺盛大。常说“繁荣昌盛”。多用于国家、社会、民族、经济、文化、科学、时代、事业等大的方面,一般不用于家族、工商业等。
例:①又扯起家事,国事,世界大势,仿佛国家的繁荣昌盛与世界和平,全仗着他俩筹划。(老舍《四世同堂》)②在艺术昌盛时期,艺术家们都在艺术创作上各显身手。(老舍《我热爱新北京》)③在他执政的前期,做了很多好事,国运可称昌盛。(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兴盛 xīnɡshènɡ
强调兴起而有生气。适用范围较宽,可用于国家,也可以用于家族、生意、景象、理论、学科、文体活动等。
例:①他说中国自古一条龙,我们都是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你们和我们一样愿意看到一个富强、兴盛的中国崛起东方。(中夙《侨乡步兵师》)②老人说,兴盛之时,此寺和尚上千,一睹此锅,大体可信。(余秋雨《庙宇》)③在四合院兴盛时代,显亮大门是非显宦不能为之的。(陈建功等《皇城根》)
发达 兴盛 兴旺 43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蓬勃发展的状态。
发达 fādá
着重形容已有充分发展的状态,有时表现为水平高超,地位领先,功能优异等。可以形容社会、语言、科技、文化、工农商业、交通等,也可以形容人体的一部分(如肌肉、大脑等)。
例:①自十六世纪以来(约三百年前),欧洲所以发达,世界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所磅礴冲激而成。(梁启超《新民说》)②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鲁迅《藤野先生》)③但极个别的人动耳肌特别发达,耳朵是会动的。(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
还有动词义:发展,使发展,如“他家一夜之间~起来,都希望~两国贸易”。这跟“兴盛”的区别很明显。
兴盛 xīnɡshènɡ
着眼于事情的兴起而昌盛。通常是形容国家、社会、民族、某些事业等。
例:①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强大兴盛,主要在于足够的人力。(陈文德《刘邦大传》)②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③自南北朝以来日益兴盛的佛教,特别是经过武则天的扶植,确实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兴旺 xīnɡwànɡ
着眼于人或生物的旺盛。除形容国家、民族、某些事业外,还常形容人口、人丁、家庭、六畜、商业、生意、街市等。
例:①当时人少地多,不存在人口过剩问题,人多的确是国家兴旺的标志。(匡亚明《孔子评传》)②在那“小百花园”里,千红万紫,满园春色,光景是十分兴旺又美妙的。(陈伯吹《飞虎队与野猪队·后记》)③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鲁迅《随感录三十八》)
猖獗
猖獗 猖狂 疯狂 18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行动狂妄放肆。都能用于人和自然界。
猖獗 chānɡjué
强调凶猛厉害。程度很重。可用于恶势力、抽象事物及其活动,还可用于疫病。多用于书面语。多做谓语和定语,而“猖狂、疯狂”则多做状语、定语。
例:①这次冲锋,像个疾雷,使一向狂妄猖獗的“老虎团”,在这锐不可当的一击下面被勾销了户头。(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②从前猖獗的海潮曾经卷没过这儿的祖先,如今却轮到了居民来欣赏那海上的奇观。(柯灵《闸》)③进入6月以后,《汉口民国日报》连续发表反动派屠杀工农的消息,揭露白色恐怖活动的猖獗。(李广德《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④目前咱们这里瘟疫病十分猖獗,将士纷纷病倒。(姚雪垠《李自成》)
猖狂 chānɡkuánɡ
强调很狂妄放肆、气势汹汹。程度比“猖獗”轻,比“疯狂”重。多用于敌人的军事行动、坏人的破坏活动以及言论,不常用于疫病。
例:①任何反动势力,不管它如何猖狂、奸诈……可是它怎能隔绝真理所放射的光与热呢!(曹靖华《话当年,咫尺天涯,见时不易别更难!》)②清河被陷,敌势猖狂,各个总兵官自然逗留在关内,都不肯先驱赴敌。(李文澄《努尔哈赤》)
疯狂 fēnɡkuánɡ
比喻人的行为像发疯一样不顾一切,多用于形容人的失常活动(例①),还可用于人的超常行为(例③)。“猖狂、猖獗”都没有这种用法。具有形象色彩。
例:①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②当饲养员把切好的肉块倒到笼门口的时候,笼子里的几只狼简直像疯狂了似地。(秦牧《狼吞虎咽》)③大家止住了泪,找来家伙,拼命的,疯狂的工作。(老舍《蜕》)
猖狂
猖獗 猖狂 疯狂 18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行动狂妄放肆。都能用于人和自然界。
猖獗 chānɡjué
强调凶猛厉害。程度很重。可用于恶势力、抽象事物及其活动,还可用于疫病。多用于书面语。多做谓语和定语,而“猖狂、疯狂”则多做状语、定语。
例:①这次冲锋,像个疾雷,使一向狂妄猖獗的“老虎团”,在这锐不可当的一击下面被勾销了户头。(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②从前猖獗的海潮曾经卷没过这儿的祖先,如今却轮到了居民来欣赏那海上的奇观。(柯灵《闸》)③进入6月以后,《汉口民国日报》连续发表反动派屠杀工农的消息,揭露白色恐怖活动的猖獗。(李广德《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④目前咱们这里瘟疫病十分猖獗,将士纷纷病倒。(姚雪垠《李自成》)
猖狂 chānɡkuánɡ
强调很狂妄放肆、气势汹汹。程度比“猖獗”轻,比“疯狂”重。多用于敌人的军事行动、坏人的破坏活动以及言论,不常用于疫病。
例:①任何反动势力,不管它如何猖狂、奸诈……可是它怎能隔绝真理所放射的光与热呢!(曹靖华《话当年,咫尺天涯,见时不易别更难!》)②清河被陷,敌势猖狂,各个总兵官自然逗留在关内,都不肯先驱赴敌。(李文澄《努尔哈赤》)
疯狂 fēnɡkuánɡ
比喻人的行为像发疯一样不顾一切,多用于形容人的失常活动(例①),还可用于人的超常行为(例③)。“猖狂、猖獗”都没有这种用法。具有形象色彩。
例:①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②当饲养员把切好的肉块倒到笼门口的时候,笼子里的几只狼简直像疯狂了似地。(秦牧《狼吞虎咽》)③大家止住了泪,找来家伙,拼命的,疯狂的工作。(老舍《蜕》)
疯狂
猖獗 猖狂 疯狂 18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行动狂妄放肆。都能用于人和自然界。
猖獗 chānɡjué
强调凶猛厉害。程度很重。可用于恶势力、抽象事物及其活动,还可用于疫病。多用于书面语。多做谓语和定语,而“猖狂、疯狂”则多做状语、定语。
例:①这次冲锋,像个疾雷,使一向狂妄猖獗的“老虎团”,在这锐不可当的一击下面被勾销了户头。(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②从前猖獗的海潮曾经卷没过这儿的祖先,如今却轮到了居民来欣赏那海上的奇观。(柯灵《闸》)③进入6月以后,《汉口民国日报》连续发表反动派屠杀工农的消息,揭露白色恐怖活动的猖獗。(李广德《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④目前咱们这里瘟疫病十分猖獗,将士纷纷病倒。(姚雪垠《李自成》)
猖狂 chānɡkuánɡ
强调很狂妄放肆、气势汹汹。程度比“猖獗”轻,比“疯狂”重。多用于敌人的军事行动、坏人的破坏活动以及言论,不常用于疫病。
例:①任何反动势力,不管它如何猖狂、奸诈……可是它怎能隔绝真理所放射的光与热呢!(曹靖华《话当年,咫尺天涯,见时不易别更难!》)②清河被陷,敌势猖狂,各个总兵官自然逗留在关内,都不肯先驱赴敌。(李文澄《努尔哈赤》)
疯狂 fēnɡkuánɡ
比喻人的行为像发疯一样不顾一切,多用于形容人的失常活动(例①),还可用于人的超常行为(例③)。“猖狂、猖獗”都没有这种用法。具有形象色彩。
例:①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②当饲养员把切好的肉块倒到笼门口的时候,笼子里的几只狼简直像疯狂了似地。(秦牧《狼吞虎咽》)③大家止住了泪,找来家伙,拼命的,疯狂的工作。(老舍《蜕》)
长处
长处 优点 190.0 102 名词 名词。人或事物突出好的地方。
长处 chánɡ·chu
跟“短处”相对。多用于人,少用于事物。多用于口语。
例:①因此他对于旁人的长处永不羡慕,对于自己的短处也永无悔恨,终日悠游自得,小小的年纪好像很懂得生活之道。(冯至《自慰》)②人都有长处、短处,只要尽力干了,就无愧。(陆星儿《一个和一个》)③把这个国家传统长处好好保持,或想法发扬光大。(沈从文《穷与愚》)
优点 yōudiǎn
跟“缺点”相对。用于人和事物都常见。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秦干事把王景的优点缺点看的明明白白。(赵琪《告别花都》)②中医最大的优点,是把病人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待,用药也是为了调动人体自己的免疫力和再生能力,战胜疾病,是谓治本。(陈建功等《皇城根》)③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余秋雨《十万进士》)
优点
长处 优点 190.0 102 名词 名词。人或事物突出好的地方。
长处 chánɡ·chu
跟“短处”相对。多用于人,少用于事物。多用于口语。
例:①因此他对于旁人的长处永不羡慕,对于自己的短处也永无悔恨,终日悠游自得,小小的年纪好像很懂得生活之道。(冯至《自慰》)②人都有长处、短处,只要尽力干了,就无愧。(陆星儿《一个和一个》)③把这个国家传统长处好好保持,或想法发扬光大。(沈从文《穷与愚》)
优点 yōudiǎn
跟“缺点”相对。用于人和事物都常见。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秦干事把王景的优点缺点看的明明白白。(赵琪《告别花都》)②中医最大的优点,是把病人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待,用药也是为了调动人体自己的免疫力和再生能力,战胜疾病,是谓治本。(陈建功等《皇城根》)③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余秋雨《十万进士》)
长久
长久 长远 久远 悠久 19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时间很长。
长久 chánɡjiǔ
可以用于过去(例①)、现在(例②)和未来(例③)。
例:①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巴金《废园外》)③他们的天下能长久吗?(邓友梅《那五》)
长远 chánɡyuǎn
多用于未来的时间。
例:①欧亚各国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强相互协调与支持。(《人民日报》1988年4月4日)②从长远来说,要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地位。(《人民日报》1988年4月4日)
久远 jiǔyuǎn
多用于过去(例①),也用于未来(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秦朝去我们太久远了,读历史也不怎么明了。(茅盾《雨天杂写之一》)②因为年代久远,那牙齿已变成深褐色的发亮的东西。(秦牧《北国边城一日》)③我想赶快把那本《北平》写完,好使他有个传之久远的纪念品。(老舍《四世同堂》)
悠久 yōujiǔ
只用于过去的时间。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茅以升《中国石拱桥》)②这是他见过的做工最精良年代最悠久的木床。(廉声《月色狰狞》)③大海有多悠久,这海的呼吸就有多悠久。(王蒙《海的梦》)
长远
长久 长远 久远 悠久 19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时间很长。
长久 chánɡjiǔ
可以用于过去(例①)、现在(例②)和未来(例③)。
例:①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巴金《废园外》)③他们的天下能长久吗?(邓友梅《那五》)
长远 chánɡyuǎn
多用于未来的时间。
例:①欧亚各国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强相互协调与支持。(《人民日报》1988年4月4日)②从长远来说,要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地位。(《人民日报》1988年4月4日)
久远 jiǔyuǎn
多用于过去(例①),也用于未来(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秦朝去我们太久远了,读历史也不怎么明了。(茅盾《雨天杂写之一》)②因为年代久远,那牙齿已变成深褐色的发亮的东西。(秦牧《北国边城一日》)③我想赶快把那本《北平》写完,好使他有个传之久远的纪念品。(老舍《四世同堂》)
悠久 yōujiǔ
只用于过去的时间。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茅以升《中国石拱桥》)②这是他见过的做工最精良年代最悠久的木床。(廉声《月色狰狞》)③大海有多悠久,这海的呼吸就有多悠久。(王蒙《海的梦》)
久远
长久 长远 久远 悠久 19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时间很长。
长久 chánɡjiǔ
可以用于过去(例①)、现在(例②)和未来(例③)。
例:①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巴金《废园外》)③他们的天下能长久吗?(邓友梅《那五》)
长远 chánɡyuǎn
多用于未来的时间。
例:①欧亚各国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强相互协调与支持。(《人民日报》1988年4月4日)②从长远来说,要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地位。(《人民日报》1988年4月4日)
久远 jiǔyuǎn
多用于过去(例①),也用于未来(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秦朝去我们太久远了,读历史也不怎么明了。(茅盾《雨天杂写之一》)②因为年代久远,那牙齿已变成深褐色的发亮的东西。(秦牧《北国边城一日》)③我想赶快把那本《北平》写完,好使他有个传之久远的纪念品。(老舍《四世同堂》)
悠久 yōujiǔ
只用于过去的时间。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茅以升《中国石拱桥》)②这是他见过的做工最精良年代最悠久的木床。(廉声《月色狰狞》)③大海有多悠久,这海的呼吸就有多悠久。(王蒙《海的梦》)
悠久
长久 长远 久远 悠久 19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时间很长。
长久 chánɡjiǔ
可以用于过去(例①)、现在(例②)和未来(例③)。
例:①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巴金《废园外》)③他们的天下能长久吗?(邓友梅《那五》)
长远 chánɡyuǎn
多用于未来的时间。
例:①欧亚各国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强相互协调与支持。(《人民日报》1988年4月4日)②从长远来说,要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地位。(《人民日报》1988年4月4日)
久远 jiǔyuǎn
多用于过去(例①),也用于未来(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秦朝去我们太久远了,读历史也不怎么明了。(茅盾《雨天杂写之一》)②因为年代久远,那牙齿已变成深褐色的发亮的东西。(秦牧《北国边城一日》)③我想赶快把那本《北平》写完,好使他有个传之久远的纪念品。(老舍《四世同堂》)
悠久 yōujiǔ
只用于过去的时间。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茅以升《中国石拱桥》)②这是他见过的做工最精良年代最悠久的木床。(廉声《月色狰狞》)③大海有多悠久,这海的呼吸就有多悠久。(王蒙《海的梦》)
长逝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辞世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故去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故世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过世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弃世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去世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逝世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死亡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灭亡 衰亡 死亡 消亡 905.0 102 动词 动词。生物失去生命。
灭亡 mièwánɡ
少用于人或生物,用时限于整体,如民族(例①)、人类、物种(例②)等。多用于国家、朝代、制度、政府、社会等,强调“灭”,不再存在或使不再存在。能带宾语,而“死亡”等不能。常说“自取灭亡,濒于灭亡”等。
例:①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都已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沈从文《沪溪·浦市·箱子岩》)②另有太阳黑子爆发,宇宙射线增加,超新星爆炸等天文事件,促成恐龙灭亡的说法。(《中国大百科全书·恐龙》)③这是二千二百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面对动乱、危机、濒临灭亡的祖国,用血和泪唱出的哀歌。(张书绅《割不断的呐喊》)
衰亡 shuāiwánɡ
比“灭亡、死亡”强调衰落过程。可用于人(例①)、家庭(例②)、种族、生物,更多用于国家、朝代(例③)、军人、文化及其他事物。
例:①这个故事中还必须出现锁的爷爷,那个一天天由强健走向衰亡的怒山老人。(苏童《世界两侧》)②遵照梁宝的指示,他把焦点放在一个叫张庄的小镇,写三个家庭的兴盛衰亡,时间跨过几个朝代。(那耘《赝人》)③五代十国之产生,由于唐朝的衰亡。(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死亡 sǐwánɡ
多用于人或生物,而且多用于个体或集体,强调“死”,失去生命。少用于事物,可比喻失去了生命力(例③),如殖民主义正走向死亡。常说“死亡率,死亡线”等。
例:①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丰子恺《忆儿时》)②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宋、亳数州因牛疫,耕牛死亡过半,影响耕种。(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我认为写实的文学,没有,更不会死亡。(刘心武《心灵探索的三齿耙(自序)》)
消亡 xiāowánɡ
多强调消失的过程。除了生物,更常用于国家、政党、军队、民族、制度、皇权、法律、思想、学说、天体等。
例:①各种鸟雀、野兔、獾……谁忍心让它们全部消亡呢?(张炜《柏慧》)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国家》)③如果太阳的能量突然无节制地大爆发,多少星球便会立刻燃烧气化而消亡。(中杰英《怪摊》)
亡故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下世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谢世
长逝 辞世 故去 故世 过世 弃世 去世 逝世 死 死亡 亡故 下世 谢世 191.5 102 动词 动词。人失去生命。
长逝 chánɡshì
强调永久逝去。含惋惜色彩。常说“溘(kè)然长逝”。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余华《现实一种》)②顷得汝岳丈电报,骇悉淑英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钱钟书《围城》)
辞世 císhì
强调辞别人世。带委婉色彩。常说“猝然辞世”。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这个才气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辞世整整有五十年。(沈从文《友情》)②这个人一辞世而去,那他与自己往事永别的时刻就将来到。(余华《往事与刑罚》)
故去 ɡùqù
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例②)。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如今我的父母也都故去了。(刘心武《链中一环》)②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汪曾祺《茶干》)③想到自己故去的兄嫂,更觉得侄女的可怜。(老舍《老张的哲学》)
故世 ɡùshì
用于成人,不分辈分。带委婉色彩。
例:①德生已习惯了崇敬的训斥,父亲故世了,长兄代父嘛!(杨旭《荣氏兄弟》)②于是记下戒指的故事,作为妻故世三年的祭文,烧在妻的灵前。(周矢《戒指祭》)
过世 ɡuòshì
多半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带委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大爹)别的学不到,只把过世老爹古怪脾气接过了手,家里人大小全都合不来。(沈从文《绿魇》)②我的英文得力于高等小学里一位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朱自清《我是扬州人》)③这一二十年来,老朋友过世的不少,周健老、胡愈老和我还健在。(叶圣陶《我和商务印书馆》)
弃世 qìshì
强调舍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不久母亲又弃世……从此就遵守母亲的遗嘱,长住在北平曾家。(曹禺《北京人》)②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有画成,画师就弃世了。(秦牧《粗犷与细腻》)③听到这消息,我心中猛然像是听到了一个亲人一个老朋友弃世的消息似的。(《人民日报》1995年6月2日)
去世 qùshì
强调离开人世。带委婉色彩。比“死”带庄重色彩。多用于长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母亲去世时,女儿不满10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②(新凤霞)今年4月12日,她在江苏省常州市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逝世 shìshì
比“去世”色彩更庄重。多用于长者和可敬的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秦牧《胞波》)②母亲逝世,今天整整十三年了,年年此日,我总是出外排遣,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冰心《〈再寄小读者〉通讯三》)
跟“生”、“活”相对。意义范围广,泛指生物失去生命,可以用于动植物、人(不分尊卑长幼,而“去世”等用于成人)。一般不带什么色彩,有时带轻蔑色彩(例⑤)。能带施事宾语(如“了母亲”),而“去世”等一般不这么用。用于口语。
例:①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和,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黄花节杂感》)②父亲就在回家途中了。(朱德《母亲的回忆》)③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了。(鲁迅《明天》)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了也是光荣的。(杨朔《英雄时代》)⑤她因为你父亲又不要她,就自己投河了。(曹禺《雷雨》)
死亡 sǐwánɡ
跟“生存”相对。不带什么色彩。能带施事宾语,如“死亡了五人”。多用于人、动物。常有比喻用法,如“殖民主义逐渐死亡了,一些词死亡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医学、法律、军事等范围,如“死亡率,死亡证明书,死亡诊断,死亡鉴定,死亡抚恤金,死亡原因,死亡现场,死亡线”等。包括正常和非正常死亡,而“去世”等一般指正常死亡。
例:①这些年我听说朋友们一个一个地死亡,总觉得好像自己的生命之水也跟着他们流失。(巴金《一颗红心》)②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两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的最多。(姚雪垠《李自成》)
亡故 wánɡɡù
带委婉色彩。一般用于人(不分尊卑长幼)。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鲁迅《呐喊·自序》)②你们蓉大奶奶久病不治,已于刚才亡故!(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下世 xiàshì
强调退下人世。带委婉色彩。多用于长辈,用于平辈带敬意。书面语和口语都用。
例:①在这杂志发表诗篇的朋友们,有些已下世了,如半农、汉华、佩弦、统照、振铎诸君。(俞平伯《五四忆往》)②宝山爹下世早,他妈虽然疼儿子……(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谢世 xièshì
强调辞谢(去)人世。带委婉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二十年来本地绅士半数业已谢世,余下的都渐渐衰老了。(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人生真是聚难散易,从此他们再没有相聚交谈,直到各自谢世。(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李眉以患贫血及心脏病,于青春正盛的廿五岁芳龄,遽焉谢世。(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常常
常常 经常 时常 192.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屡次发生地,反复进行地。常通用,如“海上常常/经常/时常刮大风”。
常常 chánɡchánɡ
多半是强调次数较多。
例:①将军常常在宫殿里陪着皇帝下棋听戏。(巴金《长生塔》)②我在当年也常常参加大规模的群众大会。(郭沫若《洪波曲》)③我常常怨恨自己太低能,个性太强,不会应付环境。(谢冰莹《生日》)
经常 jīnɡchánɡ
有时指“常常”(例①)、“时常”(例②),用“常常”、“时常”的地方,多可以换用“经常”;有时还指接连地、有规律地,强调一贯性(例③)。因此常说“经常洗脸,经常喝水,经常不断”。
例:①最后,主人说出主意来:要大家经常为《自由谈》写稿。(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她们的花鞋残破,因为她们要经常在苇子上来回践踏,要在泥水里走路。(孙犁《织席记》)③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各种制度进行经常性的管理。(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经常”还有形容词义:日常的、非临时的,如“~的工作,~费用,~性”,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时常 shíchánɡ
不像“常常”那样强调次数多,指有一些时候常发生。
例:①我家屋后有一亩多空地,泥土里时常翻出屋脊的碎屑,墙砖的小块来。(叶圣陶《苦菜》)②他的手也开始不听他指挥……眼前也时常发黑。(巴金《坚强战士》)③常德河面还有一种船只,数量极多,有的时常移动,有的又长久停泊。(沈从文《常德的船》)
经常
常常 经常 时常 192.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屡次发生地,反复进行地。常通用,如“海上常常/经常/时常刮大风”。
常常 chánɡchánɡ
多半是强调次数较多。
例:①将军常常在宫殿里陪着皇帝下棋听戏。(巴金《长生塔》)②我在当年也常常参加大规模的群众大会。(郭沫若《洪波曲》)③我常常怨恨自己太低能,个性太强,不会应付环境。(谢冰莹《生日》)
经常 jīnɡchánɡ
有时指“常常”(例①)、“时常”(例②),用“常常”、“时常”的地方,多可以换用“经常”;有时还指接连地、有规律地,强调一贯性(例③)。因此常说“经常洗脸,经常喝水,经常不断”。
例:①最后,主人说出主意来:要大家经常为《自由谈》写稿。(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她们的花鞋残破,因为她们要经常在苇子上来回践踏,要在泥水里走路。(孙犁《织席记》)③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各种制度进行经常性的管理。(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经常”还有形容词义:日常的、非临时的,如“~的工作,~费用,~性”,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时常 shíchánɡ
不像“常常”那样强调次数多,指有一些时候常发生。
例:①我家屋后有一亩多空地,泥土里时常翻出屋脊的碎屑,墙砖的小块来。(叶圣陶《苦菜》)②他的手也开始不听他指挥……眼前也时常发黑。(巴金《坚强战士》)③常德河面还有一种船只,数量极多,有的时常移动,有的又长久停泊。(沈从文《常德的船》)
时常
常常 经常 时常 192.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屡次发生地,反复进行地。常通用,如“海上常常/经常/时常刮大风”。
常常 chánɡchánɡ
多半是强调次数较多。
例:①将军常常在宫殿里陪着皇帝下棋听戏。(巴金《长生塔》)②我在当年也常常参加大规模的群众大会。(郭沫若《洪波曲》)③我常常怨恨自己太低能,个性太强,不会应付环境。(谢冰莹《生日》)
经常 jīnɡchánɡ
有时指“常常”(例①)、“时常”(例②),用“常常”、“时常”的地方,多可以换用“经常”;有时还指接连地、有规律地,强调一贯性(例③)。因此常说“经常洗脸,经常喝水,经常不断”。
例:①最后,主人说出主意来:要大家经常为《自由谈》写稿。(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她们的花鞋残破,因为她们要经常在苇子上来回践踏,要在泥水里走路。(孙犁《织席记》)③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各种制度进行经常性的管理。(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经常”还有形容词义:日常的、非临时的,如“~的工作,~费用,~性”,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时常 shíchánɡ
不像“常常”那样强调次数多,指有一些时候常发生。
例:①我家屋后有一亩多空地,泥土里时常翻出屋脊的碎屑,墙砖的小块来。(叶圣陶《苦菜》)②他的手也开始不听他指挥……眼前也时常发黑。(巴金《坚强战士》)③常德河面还有一种船只,数量极多,有的时常移动,有的又长久停泊。(沈从文《常德的船》)
常规
常规 惯例 通例 193.0 102 名词 名词。一向的规矩或做法。
常规 chánɡɡuī
强调经常、通常,突出规矩或做法的沿袭性、普遍性。常用于一般场合和正式场合。常说“常规武器,常规战争,常规部队,常规标准,常规检查,常规疗法,常规方法,常规语法”等。
例:①他搞的是技术工作,单调刻板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常规。(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按照这个常规,就要把万人礼堂盖成一般影剧院那样。(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③女突击队长打破常规,带领着一队青年女工打磨水涡轮。(碧野《水电之歌》)
惯例 ɡuànlì
多强调沿袭性,积久成为习惯的,因此才说“因循惯例,沿袭惯例,固定的惯例,向来的惯例,恢复的惯例”等。多用于正式场合,有时用于一般场合。如“惯例法,国际惯例,国内惯例,谈判惯例,飞行惯例,选举惯例,判决惯例,审查的惯例”等。
例:①国际公法,……其主要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辞海》1999年版)②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不认识“虻”字,照他识字的惯例,只读一半。(刘心武《班主任》)
通例 tōnɡlì
多强调普遍性,通行的,通常的。用于一般场合及正式场合,比“常例、惯例”少用。
例:①这是各处岩洞的通例,凡是岩洞都有相类的名目。(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②米店养鸽子,几乎成为通例。(汪曾祺《八千岁》)③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鲁迅《呐喊·自序》)
惯例
常规 惯例 通例 193.0 102 名词 名词。一向的规矩或做法。
常规 chánɡɡuī
强调经常、通常,突出规矩或做法的沿袭性、普遍性。常用于一般场合和正式场合。常说“常规武器,常规战争,常规部队,常规标准,常规检查,常规疗法,常规方法,常规语法”等。
例:①他搞的是技术工作,单调刻板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常规。(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按照这个常规,就要把万人礼堂盖成一般影剧院那样。(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③女突击队长打破常规,带领着一队青年女工打磨水涡轮。(碧野《水电之歌》)
惯例 ɡuànlì
多强调沿袭性,积久成为习惯的,因此才说“因循惯例,沿袭惯例,固定的惯例,向来的惯例,恢复的惯例”等。多用于正式场合,有时用于一般场合。如“惯例法,国际惯例,国内惯例,谈判惯例,飞行惯例,选举惯例,判决惯例,审查的惯例”等。
例:①国际公法,……其主要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辞海》1999年版)②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不认识“虻”字,照他识字的惯例,只读一半。(刘心武《班主任》)
通例 tōnɡlì
多强调普遍性,通行的,通常的。用于一般场合及正式场合,比“常例、惯例”少用。
例:①这是各处岩洞的通例,凡是岩洞都有相类的名目。(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②米店养鸽子,几乎成为通例。(汪曾祺《八千岁》)③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鲁迅《呐喊·自序》)
通例
常规 惯例 通例 193.0 102 名词 名词。一向的规矩或做法。
常规 chánɡɡuī
强调经常、通常,突出规矩或做法的沿袭性、普遍性。常用于一般场合和正式场合。常说“常规武器,常规战争,常规部队,常规标准,常规检查,常规疗法,常规方法,常规语法”等。
例:①他搞的是技术工作,单调刻板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常规。(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按照这个常规,就要把万人礼堂盖成一般影剧院那样。(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③女突击队长打破常规,带领着一队青年女工打磨水涡轮。(碧野《水电之歌》)
惯例 ɡuànlì
多强调沿袭性,积久成为习惯的,因此才说“因循惯例,沿袭惯例,固定的惯例,向来的惯例,恢复的惯例”等。多用于正式场合,有时用于一般场合。如“惯例法,国际惯例,国内惯例,谈判惯例,飞行惯例,选举惯例,判决惯例,审查的惯例”等。
例:①国际公法,……其主要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辞海》1999年版)②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不认识“虻”字,照他识字的惯例,只读一半。(刘心武《班主任》)
通例 tōnɡlì
多强调普遍性,通行的,通常的。用于一般场合及正式场合,比“常例、惯例”少用。
例:①这是各处岩洞的通例,凡是岩洞都有相类的名目。(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②米店养鸽子,几乎成为通例。(汪曾祺《八千岁》)③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鲁迅《呐喊·自序》)
常识
常识 知识 194.0 102 名词 名词。人们所积累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
常识 chánɡshí
多指普通的知识。常说“常识课,缺乏常识,稍有常识的人”。
例:①科学是常识的提高,常识是科学的普及。(郭沫若《春天的信号》)②基础的学问,广泛的常识,对于我们大有价值。(秦牧《知识网》)③《诗》……蕴含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常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伟大诗集。(匡亚明《孔子评传》)
知识 zhī·shi
多指较高的、常识之上的。还指有关学术文化的。常说“知识界,知识分子,知识青年,知识妇女,知识阶层,知识结构,知识工程,知识经济,知识产权,知识产业,知识爆炸,知识化,知识库”等。
例:①(百科全书)概要记述人类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的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百科全书》)②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中国大百科全书·培根》)③(天文馆是)以传播天文知识为主的科学普及机构。(《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馆》)
知识
常识 知识 194.0 102 名词 名词。人们所积累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
常识 chánɡshí
多指普通的知识。常说“常识课,缺乏常识,稍有常识的人”。
例:①科学是常识的提高,常识是科学的普及。(郭沫若《春天的信号》)②基础的学问,广泛的常识,对于我们大有价值。(秦牧《知识网》)③《诗》……蕴含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常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伟大诗集。(匡亚明《孔子评传》)
知识 zhī·shi
多指较高的、常识之上的。还指有关学术文化的。常说“知识界,知识分子,知识青年,知识妇女,知识阶层,知识结构,知识工程,知识经济,知识产权,知识产业,知识爆炸,知识化,知识库”等。
例:①(百科全书)概要记述人类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的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百科全书》)②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中国大百科全书·培根》)③(天文馆是)以传播天文知识为主的科学普及机构。(《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馆》)
场 出 台 195.0 102 量词 量词。表示上演的一个独立的戏剧。
chǎnɡ
不限于戏剧,还可以用于歌舞、电影、体育等(例①②③),又可以指一个戏中的片段(例④)。
例:①前些天电视台转播了那义演,有一唱歌的大腕儿都晕台上了。(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我心头骤然觉得一沉,正如刚看完了一恐怖的电影。(施蛰存《三个命运》)③踢足球,一大帮人跑来跑去,可能整都踢不进去一个球,但还得玩命踢,因为观众在玩命地喝彩、打气。(王朔《顽主》)④三幕十三话剧。(老舍《女店员》)
chū
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目叫一出。只能用于戏曲。不限于指上演的,也可以指一个剧本或其中的独立部分(例③)。
例:①《茶馆》上演后,有劳不少朋友来信,打听这戏是怎么写的等等。(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②有一绍兴戏名叫《借红灯》,因为听不懂唱词,内容我始终没弄清楚,可是我酷爱这风韵天然的题目,这里就擅自引用了一下。(张爱玲《借银灯》)③《牡丹亭》里的《游园》一,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叶圣陶《昆曲》)④昆曲彻头彻尾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宴饮的当儿,叫养着的戏班子出来演几,自然是满写意的。(叶圣陶《昆曲》)⑤邓肯是天才,她的一生是一悲剧。(叶灵凤《天才与悲剧》)
tái
只指舞台上一次完整的演出。一台戏可以只有一出戏,也可以有几出小戏,还可以由不同剧种的几个节目组成。可以用于歌舞,不限于指戏剧。
例:①(八爷)等你娶姨太太的时候,我和老李送你一大戏。(老舍《老张的哲学》)②刚谈妥,《儿童世界》接办了这晚会。(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③读完一堆从各处寄来的新刊物后,仿佛看完了一场连大戏,留下种热闹和寂寞混合的感觉。(沈从文《沉默》)
场 出 台 195.0 102 量词 量词。表示上演的一个独立的戏剧。
chǎnɡ
不限于戏剧,还可以用于歌舞、电影、体育等(例①②③),又可以指一个戏中的片段(例④)。
例:①前些天电视台转播了那义演,有一唱歌的大腕儿都晕台上了。(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我心头骤然觉得一沉,正如刚看完了一恐怖的电影。(施蛰存《三个命运》)③踢足球,一大帮人跑来跑去,可能整都踢不进去一个球,但还得玩命踢,因为观众在玩命地喝彩、打气。(王朔《顽主》)④三幕十三话剧。(老舍《女店员》)
chū
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目叫一出。只能用于戏曲。不限于指上演的,也可以指一个剧本或其中的独立部分(例③)。
例:①《茶馆》上演后,有劳不少朋友来信,打听这戏是怎么写的等等。(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②有一绍兴戏名叫《借红灯》,因为听不懂唱词,内容我始终没弄清楚,可是我酷爱这风韵天然的题目,这里就擅自引用了一下。(张爱玲《借银灯》)③《牡丹亭》里的《游园》一,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叶圣陶《昆曲》)④昆曲彻头彻尾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宴饮的当儿,叫养着的戏班子出来演几,自然是满写意的。(叶圣陶《昆曲》)⑤邓肯是天才,她的一生是一悲剧。(叶灵凤《天才与悲剧》)
tái
只指舞台上一次完整的演出。一台戏可以只有一出戏,也可以有几出小戏,还可以由不同剧种的几个节目组成。可以用于歌舞,不限于指戏剧。
例:①(八爷)等你娶姨太太的时候,我和老李送你一大戏。(老舍《老张的哲学》)②刚谈妥,《儿童世界》接办了这晚会。(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③读完一堆从各处寄来的新刊物后,仿佛看完了一场连大戏,留下种热闹和寂寞混合的感觉。(沈从文《沉默》)
场 出 台 195.0 102 量词 量词。表示上演的一个独立的戏剧。
chǎnɡ
不限于戏剧,还可以用于歌舞、电影、体育等(例①②③),又可以指一个戏中的片段(例④)。
例:①前些天电视台转播了那义演,有一唱歌的大腕儿都晕台上了。(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②我心头骤然觉得一沉,正如刚看完了一恐怖的电影。(施蛰存《三个命运》)③踢足球,一大帮人跑来跑去,可能整都踢不进去一个球,但还得玩命踢,因为观众在玩命地喝彩、打气。(王朔《顽主》)④三幕十三话剧。(老舍《女店员》)
chū
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目叫一出。只能用于戏曲。不限于指上演的,也可以指一个剧本或其中的独立部分(例③)。
例:①《茶馆》上演后,有劳不少朋友来信,打听这戏是怎么写的等等。(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②有一绍兴戏名叫《借红灯》,因为听不懂唱词,内容我始终没弄清楚,可是我酷爱这风韵天然的题目,这里就擅自引用了一下。(张爱玲《借银灯》)③《牡丹亭》里的《游园》一,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叶圣陶《昆曲》)④昆曲彻头彻尾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宴饮的当儿,叫养着的戏班子出来演几,自然是满写意的。(叶圣陶《昆曲》)⑤邓肯是天才,她的一生是一悲剧。(叶灵凤《天才与悲剧》)
tái
只指舞台上一次完整的演出。一台戏可以只有一出戏,也可以有几出小戏,还可以由不同剧种的几个节目组成。可以用于歌舞,不限于指戏剧。
例:①(八爷)等你娶姨太太的时候,我和老李送你一大戏。(老舍《老张的哲学》)②刚谈妥,《儿童世界》接办了这晚会。(王朔《编辑部的故事》)③读完一堆从各处寄来的新刊物后,仿佛看完了一场连大戏,留下种热闹和寂寞混合的感觉。(沈从文《沉默》)
场合
场合 场所 196.0 102 名词 名词。人们活动的处所或地点。有时可换用,如“在公共场合/场所要遵守秩序”。
场合 chǎnɡhé
意义范围较窄,只指人们在一定情况下活动的处所。常说“公开场合,正式场合,社交场合,外交场合”等。
例:①在某些热闹场合,齐白石因为衣着平常,有时谁都不加理睬。(秦牧《爱友·诤友》)②大概在群众性的演出场合中,这种有弹有唱的古琴,比较容易受到听众的欢迎。(邓拓《听琴记》)
场所 chǎnɡsuǒ
意义范围较广,泛指具体的处所或地点,它可以是人们活动的地点(例①),也可以不是人们活动的地点(例②)。常说“公共场所,娱乐场所,交易场所,营业场所,应酬场所,休息场所,运动场所”等。
例:①西双版纳佛寺也是讨论时政的场所。(匡亚明《孔子评传》)②这个骡马大店有很大的院子——除了客房外,还有供各地往京城运货的车辆停放的场所。(余之《风流人生——凌子风传》)
场所
场合 场所 196.0 102 名词 名词。人们活动的处所或地点。有时可换用,如“在公共场合/场所要遵守秩序”。
场合 chǎnɡhé
意义范围较窄,只指人们在一定情况下活动的处所。常说“公开场合,正式场合,社交场合,外交场合”等。
例:①在某些热闹场合,齐白石因为衣着平常,有时谁都不加理睬。(秦牧《爱友·诤友》)②大概在群众性的演出场合中,这种有弹有唱的古琴,比较容易受到听众的欢迎。(邓拓《听琴记》)
场所 chǎnɡsuǒ
意义范围较广,泛指具体的处所或地点,它可以是人们活动的地点(例①),也可以不是人们活动的地点(例②)。常说“公共场所,娱乐场所,交易场所,营业场所,应酬场所,休息场所,运动场所”等。
例:①西双版纳佛寺也是讨论时政的场所。(匡亚明《孔子评传》)②这个骡马大店有很大的院子——除了客房外,还有供各地往京城运货的车辆停放的场所。(余之《风流人生——凌子风传》)
敞亮
敞亮 豁亮 19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宽敞明亮。都能形容房屋、院子、心境等。
敞亮 chǎnɡliànɡ
着眼于“眼界开阔”。比“豁亮”常用。还能形容话语,如“敞亮话,这话敞亮”。
例:①新房既坚固又敞亮。(老舍《下乡简记》)②车子越往前走,他的心头就越感到敞亮。(王立新等《走出老屋》)③说句不中听的敞亮话,二爷占山为王。(尤凤伟《石门夜话》)
豁亮 huòliànɡ
着眼于客观空间如山谷一样广阔。有时带大方、舒展的意味,如形容衣服、皮鞋等(例③)。比“敞亮”少用。
例:①这个小杂院倒显得挺豁亮,各处所点缀着一些花儿草儿。(刘心武《如意》)②以前有那块宝地,他心里好像有什么着落,是豁亮的。(郑万隆《古道》)③程先生还是很摩登的……皮鞋豁亮,英文很地道。(王安忆《长恨歌》)
豁亮
敞亮 豁亮 19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宽敞明亮。都能形容房屋、院子、心境等。
敞亮 chǎnɡliànɡ
着眼于“眼界开阔”。比“豁亮”常用。还能形容话语,如“敞亮话,这话敞亮”。
例:①新房既坚固又敞亮。(老舍《下乡简记》)②车子越往前走,他的心头就越感到敞亮。(王立新等《走出老屋》)③说句不中听的敞亮话,二爷占山为王。(尤凤伟《石门夜话》)
豁亮 huòliànɡ
着眼于客观空间如山谷一样广阔。有时带大方、舒展的意味,如形容衣服、皮鞋等(例③)。比“敞亮”少用。
例:①这个小杂院倒显得挺豁亮,各处所点缀着一些花儿草儿。(刘心武《如意》)②以前有那块宝地,他心里好像有什么着落,是豁亮的。(郑万隆《古道》)③程先生还是很摩登的……皮鞋豁亮,英文很地道。(王安忆《长恨歌》)
怅惘
怅惘 惆怅 19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心情失意。色彩庄重,用于书面语。
怅惘 chànɡwǎnɡ
强调失意时的感情,没着没落,空虚。
例:①翻阅这些五十年前的旧信,它们把我带回到二十年代末期那段岁月里,令人十分怅惘。(沈从文《友情》)②我像亲自串演了一出人间的悲剧,心头浸蚀了无名的怅惘。(柯灵《望春》)③只是分手时,星子感到很怅惘。(方方《桃花灿烂》)
惆怅 chóuchànɡ
程度较重,不仅失意,而且感伤、愁闷。
例:①几日的秋雨,游子的楼头更增加了乡思的惆怅。(叶灵凤《憔悴的弦声》)②我的心天中,本来星辰就十分稀少,失落了一颗大星,怎能使我不觉得空虚,惆怅?(冰心《我的良友》)③回想到从前在北平时一块儿烤火的几位朋友,不免引起惆怅的心情,这篇文字就算做寄给他们的一封信罢!(梁遇春《观火》)
惆怅
怅惘 惆怅 19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心情失意。色彩庄重,用于书面语。
怅惘 chànɡwǎnɡ
强调失意时的感情,没着没落,空虚。
例:①翻阅这些五十年前的旧信,它们把我带回到二十年代末期那段岁月里,令人十分怅惘。(沈从文《友情》)②我像亲自串演了一出人间的悲剧,心头浸蚀了无名的怅惘。(柯灵《望春》)③只是分手时,星子感到很怅惘。(方方《桃花灿烂》)
惆怅 chóuchànɡ
程度较重,不仅失意,而且感伤、愁闷。
例:①几日的秋雨,游子的楼头更增加了乡思的惆怅。(叶灵凤《憔悴的弦声》)②我的心天中,本来星辰就十分稀少,失落了一颗大星,怎能使我不觉得空虚,惆怅?(冰心《我的良友》)③回想到从前在北平时一块儿烤火的几位朋友,不免引起惆怅的心情,这篇文字就算做寄给他们的一封信罢!(梁遇春《观火》)
畅快
畅快 痛快 19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心情舒畅、愉快。
畅快 chànɡkuài
强调十分舒畅。还能形容表情、心身、笑、说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鲁迅觉得沉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因为畅快似乎舒展到说不出来的大。(唐弢《鲁迅的故事》)②他真想畅快地笑一两声。(巴金《坚强的战士》)③话没有畅快说完,心里怪不舒服的。(艾芜《小宝》)
痛快 tònɡ·kuài
强调实在愉快、高兴,并达到完全、彻底满意程度。还能形容事情、活动、场面、时间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能重叠成“痛痛快快,痛快痛快”。可以说“图一时痛快”。
例:①说得周围的人心里好痛快,忍不住哈哈大笑。(乔典运《香与香》)②那应当是很痛快的事。(吴伯箫《马》)③宝庆打算丰丰盛盛、痛痛快快地过年。(老舍《鼓书艺人》)
还有二义:(一)尽兴,尽情,如“玩个~,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二)爽快,直率,如“说话~,~地说出来”。这与“畅快”的区别较明显。
痛快
畅快 痛快 19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心情舒畅、愉快。
畅快 chànɡkuài
强调十分舒畅。还能形容表情、心身、笑、说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鲁迅觉得沉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因为畅快似乎舒展到说不出来的大。(唐弢《鲁迅的故事》)②他真想畅快地笑一两声。(巴金《坚强的战士》)③话没有畅快说完,心里怪不舒服的。(艾芜《小宝》)
痛快 tònɡ·kuài
强调实在愉快、高兴,并达到完全、彻底满意程度。还能形容事情、活动、场面、时间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能重叠成“痛痛快快,痛快痛快”。可以说“图一时痛快”。
例:①说得周围的人心里好痛快,忍不住哈哈大笑。(乔典运《香与香》)②那应当是很痛快的事。(吴伯箫《马》)③宝庆打算丰丰盛盛、痛痛快快地过年。(老舍《鼓书艺人》)
还有二义:(一)尽兴,尽情,如“玩个~,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二)爽快,直率,如“说话~,~地说出来”。这与“畅快”的区别较明显。
畅通
畅通 通畅 20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通行无阻。都能形容道路、线路、管道、通道等。
畅通 chànɡtōnɡ
程度较高。前面很少加程度副词(例③④)。常说“畅通无阻”。
例:①在同一环境下生活的人,相互间信息比较畅通。(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不管炮火多么密,我们的有线电话始终畅通。(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再随后是三餐的饱嗝,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梁实秋《旁若无人》)④泉州港包括3湾11港,洪湾交错,水道深邃,内陆交通也很畅通。(《中国大百科全书·泉州宋元港》)
通畅 tōnɡchànɡ
程度较低。前面常加程度副词。
例:①是历史,是无数双远去的脚,……把这条山道连结得那么通畅。(余秋雨《寂寞天柱山》)②我忽然觉得很舒服,呼吸也更通畅了。(施蛰存《梅雨之夕》)③人气旺盛,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则脉搏和缓有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心》)
还有一义:思路、语言、文字等很通顺,如“~的语言,文字~”。这跟“畅通”的区别较明显。
通畅
畅通 通畅 20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通行无阻。都能形容道路、线路、管道、通道等。
畅通 chànɡtōnɡ
程度较高。前面很少加程度副词(例③④)。常说“畅通无阻”。
例:①在同一环境下生活的人,相互间信息比较畅通。(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不管炮火多么密,我们的有线电话始终畅通。(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再随后是三餐的饱嗝,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梁实秋《旁若无人》)④泉州港包括3湾11港,洪湾交错,水道深邃,内陆交通也很畅通。(《中国大百科全书·泉州宋元港》)
通畅 tōnɡchànɡ
程度较低。前面常加程度副词。
例:①是历史,是无数双远去的脚,……把这条山道连结得那么通畅。(余秋雨《寂寞天柱山》)②我忽然觉得很舒服,呼吸也更通畅了。(施蛰存《梅雨之夕》)③人气旺盛,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则脉搏和缓有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心》)
还有一义:思路、语言、文字等很通顺,如“~的语言,文字~”。这跟“畅通”的区别较明显。
倡导
倡导 提倡 201.0 102 动词 动词。提出并鼓动大家使用或实行。后面都可以带名词、动词及其短语,如“倡导/提倡民主,倡导/提倡革新”等。
倡导 chànɡdǎo
强调带头并引导、指导。后面带形容词(例③的“慈悲”)较少见。
例:①破除封建文化,倡导开明文化。(郑其葆《醒狮》)②继五四之后,他再一次倡导知识分子“向民间去”。(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③我们现在倡导宽恕、慈悲、原宥。(鹿桥《未央歌》)
提倡 tíchànɡ
强调提出并宣传事物优点,鼓励人家使用或实行。后面还常带形容词(例③)。
例:①我的丈夫有时候到外面去演讲,提倡道德。(老舍《阳光》)②有人提倡不抽烟,可是自己一盒一盒地抽;有人提倡不喝酒,可是自己半斤八两地喝,这算什么事呢?(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太平天国起事之初,反对清皇朝的压迫统治,提倡平等。(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提倡
倡导 提倡 201.0 102 动词 动词。提出并鼓动大家使用或实行。后面都可以带名词、动词及其短语,如“倡导/提倡民主,倡导/提倡革新”等。
倡导 chànɡdǎo
强调带头并引导、指导。后面带形容词(例③的“慈悲”)较少见。
例:①破除封建文化,倡导开明文化。(郑其葆《醒狮》)②继五四之后,他再一次倡导知识分子“向民间去”。(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③我们现在倡导宽恕、慈悲、原宥。(鹿桥《未央歌》)
提倡 tíchànɡ
强调提出并宣传事物优点,鼓励人家使用或实行。后面还常带形容词(例③)。
例:①我的丈夫有时候到外面去演讲,提倡道德。(老舍《阳光》)②有人提倡不抽烟,可是自己一盒一盒地抽;有人提倡不喝酒,可是自己半斤八两地喝,这算什么事呢?(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太平天国起事之初,反对清皇朝的压迫统治,提倡平等。(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倡议
倡议 创议 202.0 102 动词、名词 (一)动词。首先建议,如“倡议/创议开展劳动竞赛”。(二)名词。首先提出的建议,如“这一倡议/创议得到响应”。
倡议 chànɡyì
强调发起的倡导性,由个人或集体首先提出,希望大家响应,共同实行。常说“倡议书,倡议者,倡议权”。
例:①首都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的倡议而成立。(汪曾祺《国子监》)②有人倡议雕刻一座巨型的五羊雕像,置放在越秀山上。(秦牧《广州城徽》)③这充满作家良心的倡议里包含着为子孙造福的渴望。(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④你们每一个发明,每一个记录,每一个倡议,每一个创造,都使我们兴奋,都使我们自豪!(袁鹰《献给英雄的长辈》)
创议 chuànɡyì
强调首创性、开创性。
例:①课题组内部不吃大锅饭,根据角色定比例,创议构思者拿50%,主任设计师拿30%,辅助人员拿20%。(《人民日报》1995年5月18日)②我们一帮年轻编导创议出的新一轮的话题是“男人是否活得累”。(谭力《夏季的欲望》)③对青年进行培训,资助青年们的创议和他们在贫困地区的助人为乐的行动。(《人民日报》1996年2月26日)
创议
倡议 创议 202.0 102 动词、名词 (一)动词。首先建议,如“倡议/创议开展劳动竞赛”。(二)名词。首先提出的建议,如“这一倡议/创议得到响应”。
倡议 chànɡyì
强调发起的倡导性,由个人或集体首先提出,希望大家响应,共同实行。常说“倡议书,倡议者,倡议权”。
例:①首都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的倡议而成立。(汪曾祺《国子监》)②有人倡议雕刻一座巨型的五羊雕像,置放在越秀山上。(秦牧《广州城徽》)③这充满作家良心的倡议里包含着为子孙造福的渴望。(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④你们每一个发明,每一个记录,每一个倡议,每一个创造,都使我们兴奋,都使我们自豪!(袁鹰《献给英雄的长辈》)
创议 chuànɡyì
强调首创性、开创性。
例:①课题组内部不吃大锅饭,根据角色定比例,创议构思者拿50%,主任设计师拿30%,辅助人员拿20%。(《人民日报》1995年5月18日)②我们一帮年轻编导创议出的新一轮的话题是“男人是否活得累”。(谭力《夏季的欲望》)③对青年进行培训,资助青年们的创议和他们在贫困地区的助人为乐的行动。(《人民日报》1996年2月26日)
抄袭
抄袭(剿袭)因袭 203.0 102 动词 动词。不思创造,走老路。
抄袭 chāoxí
偶尔写做“剿袭”。不顾实际,照抄照搬他人已有的东西。贬义色彩比“因袭”重。
例:①可是,我们的现行教育制度是由外国抄袭来的。(老舍《猫城记》)②甚至各地的中学,也抄袭了北大的组织制度,提倡思想自由,开始招收女生。(蒋梦麟《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③这种方法不是我的创造,而是抄袭旁人的。(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还专指:(一)照抄别人作品、语句、作业或答案等,是弄虚作假的行为。(二)军队绕道袭击敌人。这跟“因袭”不同。
因袭 yīnxí
着重于沿用过去的东西。含守旧、保守的意味。可以说“因袭守旧,因袭陈规,因袭旧俗”等。
例:①你们都给传下来的因袭奴隶德性缚死了!(沈从文《狂人书简》)②大凡人生做事的精神,一方创造,一方便因袭,两种好像矛盾,却是一件东西的两面。(俞平伯《我的道德谈》)③清代以后,道教日益衰微,其管理制度基本因袭明朝。(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因袭
抄袭(剿袭)因袭 203.0 102 动词 动词。不思创造,走老路。
抄袭 chāoxí
偶尔写做“剿袭”。不顾实际,照抄照搬他人已有的东西。贬义色彩比“因袭”重。
例:①可是,我们的现行教育制度是由外国抄袭来的。(老舍《猫城记》)②甚至各地的中学,也抄袭了北大的组织制度,提倡思想自由,开始招收女生。(蒋梦麟《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③这种方法不是我的创造,而是抄袭旁人的。(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还专指:(一)照抄别人作品、语句、作业或答案等,是弄虚作假的行为。(二)军队绕道袭击敌人。这跟“因袭”不同。
因袭 yīnxí
着重于沿用过去的东西。含守旧、保守的意味。可以说“因袭守旧,因袭陈规,因袭旧俗”等。
例:①你们都给传下来的因袭奴隶德性缚死了!(沈从文《狂人书简》)②大凡人生做事的精神,一方创造,一方便因袭,两种好像矛盾,却是一件东西的两面。(俞平伯《我的道德谈》)③清代以后,道教日益衰微,其管理制度基本因袭明朝。(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超群
超群 超人 出众 204.0 102 表示超出一般或众人。都可以形容能力、力量、成就、技艺、学问、才华、才智、才干、品性等。都常做谓语、定语。
超群 chāoqún
动词。词义比“超人”轻,比“出众”重。一般用于积极方面,常说“超群出众,超群拔萃,超群拔类,超群绝伦”等。前面一般不加否定副词、程度副词。
例:①球王贝利技艺超群,声名赫赫,却无人请他执教。(韩作荣《“马家军”的奥秘》)②诗人杜牧有两首《送国棋王逢》,称赞王逢棋力超群。(见闻《中国围棋史话》)③不是一个超群拔类的美中之后的女主角活现在你眼前么!(茅盾《无题》)
超人 chāorén
动词。词义较重。还有“超出人类”的意思(例③)。
例:①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张爱玲《自己的文章》)②这人竟能单枪匹马闯进敌人堆里,表现出超人的大智大勇。(王中才《最后的堑壕》)③古人是非常惧怕鬼的,他们认为鬼无影无形,具有超人的本领,能使人得福或遭祸。(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出众 chūzhònɡ
形容词。词义较轻。有时用于消极方面(例①)。前面可加否定副词、程度副词。
例:①东阳的脸已足引起注意,恰好他的举止与态度又是那么卑贱得出众。(老舍《四世同堂》)②时逾八年,他依然年轻潇洒,修长的身子被斜射的柔淡的晨光衬映着,更显得挺拔出众。(廉声《月色狰狞》)③(他)篮球却打得很漂亮,球衣球鞋都非常出众。(汪曾祺《八千岁》)
超人
超群 超人 出众 204.0 102 表示超出一般或众人。都可以形容能力、力量、成就、技艺、学问、才华、才智、才干、品性等。都常做谓语、定语。
超群 chāoqún
动词。词义比“超人”轻,比“出众”重。一般用于积极方面,常说“超群出众,超群拔萃,超群拔类,超群绝伦”等。前面一般不加否定副词、程度副词。
例:①球王贝利技艺超群,声名赫赫,却无人请他执教。(韩作荣《“马家军”的奥秘》)②诗人杜牧有两首《送国棋王逢》,称赞王逢棋力超群。(见闻《中国围棋史话》)③不是一个超群拔类的美中之后的女主角活现在你眼前么!(茅盾《无题》)
超人 chāorén
动词。词义较重。还有“超出人类”的意思(例③)。
例:①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张爱玲《自己的文章》)②这人竟能单枪匹马闯进敌人堆里,表现出超人的大智大勇。(王中才《最后的堑壕》)③古人是非常惧怕鬼的,他们认为鬼无影无形,具有超人的本领,能使人得福或遭祸。(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出众 chūzhònɡ
形容词。词义较轻。有时用于消极方面(例①)。前面可加否定副词、程度副词。
例:①东阳的脸已足引起注意,恰好他的举止与态度又是那么卑贱得出众。(老舍《四世同堂》)②时逾八年,他依然年轻潇洒,修长的身子被斜射的柔淡的晨光衬映着,更显得挺拔出众。(廉声《月色狰狞》)③(他)篮球却打得很漂亮,球衣球鞋都非常出众。(汪曾祺《八千岁》)
出众
超群 超人 出众 204.0 102 表示超出一般或众人。都可以形容能力、力量、成就、技艺、学问、才华、才智、才干、品性等。都常做谓语、定语。
超群 chāoqún
动词。词义比“超人”轻,比“出众”重。一般用于积极方面,常说“超群出众,超群拔萃,超群拔类,超群绝伦”等。前面一般不加否定副词、程度副词。
例:①球王贝利技艺超群,声名赫赫,却无人请他执教。(韩作荣《“马家军”的奥秘》)②诗人杜牧有两首《送国棋王逢》,称赞王逢棋力超群。(见闻《中国围棋史话》)③不是一个超群拔类的美中之后的女主角活现在你眼前么!(茅盾《无题》)
超人 chāorén
动词。词义较重。还有“超出人类”的意思(例③)。
例:①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张爱玲《自己的文章》)②这人竟能单枪匹马闯进敌人堆里,表现出超人的大智大勇。(王中才《最后的堑壕》)③古人是非常惧怕鬼的,他们认为鬼无影无形,具有超人的本领,能使人得福或遭祸。(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出众 chūzhònɡ
形容词。词义较轻。有时用于消极方面(例①)。前面可加否定副词、程度副词。
例:①东阳的脸已足引起注意,恰好他的举止与态度又是那么卑贱得出众。(老舍《四世同堂》)②时逾八年,他依然年轻潇洒,修长的身子被斜射的柔淡的晨光衬映着,更显得挺拔出众。(廉声《月色狰狞》)③(他)篮球却打得很漂亮,球衣球鞋都非常出众。(汪曾祺《八千岁》)
巢穴
巢穴 敌巢 匪巢 匪窝 匪穴 老巢 窝巢 205.0 102 名词 名词。比喻敌匪等藏身的处所。贬义词。
巢穴 cháoxué
词义范围大,指鸟兽虫藏身的地方,也比喻人的住所(例③)。多指敌人、盗贼或犯罪团伙临时藏身或长期盘踞的地方,也比喻安居之所(例③)。
例:①在一个永远忘不了的黎明,人民解放了反动派最顽强的巢穴。(袁水拍《在一个黎明》)②“引蛇出洞”,分散敌人兵力,然后由主力捣其巢穴。(霍达《补天裂》)③对于一个人来说,家是坚实的靠山,家是避风的海湾,家是安全的巢穴,家是道路的终点。(王浙滨《生为女人》)
敌巢 dícháo
词义范围小,专指敌人的巢穴。
例:①宋凤声驾着飞机,犹如一条火龙向敌巢冲去。(杨震等《天惊——中国空军传奇》)②苏联早期影片《永远的秘密》,共产党人费尔道夫从敌巢盗取德寇作战计划。(魏明伦《巴山鬼话》)
匪巢 fěicháo
词义范围较小,多指盗匪或匪徒的巢穴。
例:①当杨子荣一蒙上头躺在床铺上,便进入如何毁灭这座老匪巢的紧张的思索中。(曲波《林海雪原》)②他认为那里是一个匪巢,说不定他能有所收获。(刘文涛等《巴顿将军》)
匪窝 fěiwō
匪巢,用于口语。
例:①我们找了六七天,要真是匪窝,那该多好呀!(曲波《林海雪原》)②这也难解战士们心头恨,战士们便把六具敌尸又扔进熊熊燃烧的马架子式房子上,看到匪窝与土匪的尸体全部化为灰烬。(刘子龙《悍匪》)
匪穴 fěixué
词义范围较大,指敌人、盗匪的巢穴。
例:①现在我命令,以最快速度,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毁掉大锅盔的匪穴。(曲波《林海雪原》)②如果不冒充土匪又怎能打进匪穴捉净残匪呢?(刘子龙《悍匪》)
老巢 lǎocháo
词义范围大,指敌匪指挥机构所在地或最后的据点。有时也指人的老家(例④),或鸟的老窝(例⑤)。
例:①离县城三十里的西望山,早已成为土匪老巢,有枪兵一排人还不敢通过。(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建议各路英雄停止对倭寇老巢的零星攻击。(王重浪《我是黑客》)③犯罪的老巢被摧毁了,但余毒并没有彻底扫清。(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④所有的居民都已回到他们自己家里,他们的温暖的或不温暖的老巢里了。(师陀《期待》)⑤天光大亮了,曙色把这个泥墙茅顶的农家小院照出一片澄红,檐下的燕子已经飞出老巢,啾啾地叫着开始觅食。(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窝巢 wōcháo
词义范围较大,多指虫鸟兽藏身的地方(例①②),也比喻人的家(例③),少指敌匪藏身的地方(例④)。
例:①门口的廊檐上,一到天暖之后,马蜂就飞来了,一点点营造它们的窝巢,像莲蓬一样的东西,它们钻进钻出,密匝匝地围住自己的家。(万方《在劫难逃》)②我看见村外树高处,喜鹊搭了窝巢,燕子在长空中啁啾飞鸣。(《人民日报》1996年1月11日)③朕一个万乘天子,放着如此锦秀窝巢不受用,却随你避入深山,好笑,好笑。(杨立平《顺治皇帝》)④(逃匪)在荒寂的大海孤岛上重新营造窝巢。(中夙《侨乡步兵师》)
敌巢
巢穴 敌巢 匪巢 匪窝 匪穴 老巢 窝巢 205.0 102 名词 名词。比喻敌匪等藏身的处所。贬义词。
巢穴 cháoxué
词义范围大,指鸟兽虫藏身的地方,也比喻人的住所(例③)。多指敌人、盗贼或犯罪团伙临时藏身或长期盘踞的地方,也比喻安居之所(例③)。
例:①在一个永远忘不了的黎明,人民解放了反动派最顽强的巢穴。(袁水拍《在一个黎明》)②“引蛇出洞”,分散敌人兵力,然后由主力捣其巢穴。(霍达《补天裂》)③对于一个人来说,家是坚实的靠山,家是避风的海湾,家是安全的巢穴,家是道路的终点。(王浙滨《生为女人》)
敌巢 dícháo
词义范围小,专指敌人的巢穴。
例:①宋凤声驾着飞机,犹如一条火龙向敌巢冲去。(杨震等《天惊——中国空军传奇》)②苏联早期影片《永远的秘密》,共产党人费尔道夫从敌巢盗取德寇作战计划。(魏明伦《巴山鬼话》)
匪巢 fěicháo
词义范围较小,多指盗匪或匪徒的巢穴。
例:①当杨子荣一蒙上头躺在床铺上,便进入如何毁灭这座老匪巢的紧张的思索中。(曲波《林海雪原》)②他认为那里是一个匪巢,说不定他能有所收获。(刘文涛等《巴顿将军》)
匪窝 fěiwō
匪巢,用于口语。
例:①我们找了六七天,要真是匪窝,那该多好呀!(曲波《林海雪原》)②这也难解战士们心头恨,战士们便把六具敌尸又扔进熊熊燃烧的马架子式房子上,看到匪窝与土匪的尸体全部化为灰烬。(刘子龙《悍匪》)
匪穴 fěixué
词义范围较大,指敌人、盗匪的巢穴。
例:①现在我命令,以最快速度,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毁掉大锅盔的匪穴。(曲波《林海雪原》)②如果不冒充土匪又怎能打进匪穴捉净残匪呢?(刘子龙《悍匪》)
老巢 lǎocháo
词义范围大,指敌匪指挥机构所在地或最后的据点。有时也指人的老家(例④),或鸟的老窝(例⑤)。
例:①离县城三十里的西望山,早已成为土匪老巢,有枪兵一排人还不敢通过。(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建议各路英雄停止对倭寇老巢的零星攻击。(王重浪《我是黑客》)③犯罪的老巢被摧毁了,但余毒并没有彻底扫清。(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④所有的居民都已回到他们自己家里,他们的温暖的或不温暖的老巢里了。(师陀《期待》)⑤天光大亮了,曙色把这个泥墙茅顶的农家小院照出一片澄红,檐下的燕子已经飞出老巢,啾啾地叫着开始觅食。(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窝巢 wōcháo
词义范围较大,多指虫鸟兽藏身的地方(例①②),也比喻人的家(例③),少指敌匪藏身的地方(例④)。
例:①门口的廊檐上,一到天暖之后,马蜂就飞来了,一点点营造它们的窝巢,像莲蓬一样的东西,它们钻进钻出,密匝匝地围住自己的家。(万方《在劫难逃》)②我看见村外树高处,喜鹊搭了窝巢,燕子在长空中啁啾飞鸣。(《人民日报》1996年1月11日)③朕一个万乘天子,放着如此锦秀窝巢不受用,却随你避入深山,好笑,好笑。(杨立平《顺治皇帝》)④(逃匪)在荒寂的大海孤岛上重新营造窝巢。(中夙《侨乡步兵师》)
匪巢
巢穴 敌巢 匪巢 匪窝 匪穴 老巢 窝巢 205.0 102 名词 名词。比喻敌匪等藏身的处所。贬义词。
巢穴 cháoxué
词义范围大,指鸟兽虫藏身的地方,也比喻人的住所(例③)。多指敌人、盗贼或犯罪团伙临时藏身或长期盘踞的地方,也比喻安居之所(例③)。
例:①在一个永远忘不了的黎明,人民解放了反动派最顽强的巢穴。(袁水拍《在一个黎明》)②“引蛇出洞”,分散敌人兵力,然后由主力捣其巢穴。(霍达《补天裂》)③对于一个人来说,家是坚实的靠山,家是避风的海湾,家是安全的巢穴,家是道路的终点。(王浙滨《生为女人》)
敌巢 dícháo
词义范围小,专指敌人的巢穴。
例:①宋凤声驾着飞机,犹如一条火龙向敌巢冲去。(杨震等《天惊——中国空军传奇》)②苏联早期影片《永远的秘密》,共产党人费尔道夫从敌巢盗取德寇作战计划。(魏明伦《巴山鬼话》)
匪巢 fěicháo
词义范围较小,多指盗匪或匪徒的巢穴。
例:①当杨子荣一蒙上头躺在床铺上,便进入如何毁灭这座老匪巢的紧张的思索中。(曲波《林海雪原》)②他认为那里是一个匪巢,说不定他能有所收获。(刘文涛等《巴顿将军》)
匪窝 fěiwō
匪巢,用于口语。
例:①我们找了六七天,要真是匪窝,那该多好呀!(曲波《林海雪原》)②这也难解战士们心头恨,战士们便把六具敌尸又扔进熊熊燃烧的马架子式房子上,看到匪窝与土匪的尸体全部化为灰烬。(刘子龙《悍匪》)
匪穴 fěixué
词义范围较大,指敌人、盗匪的巢穴。
例:①现在我命令,以最快速度,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毁掉大锅盔的匪穴。(曲波《林海雪原》)②如果不冒充土匪又怎能打进匪穴捉净残匪呢?(刘子龙《悍匪》)
老巢 lǎocháo
词义范围大,指敌匪指挥机构所在地或最后的据点。有时也指人的老家(例④),或鸟的老窝(例⑤)。
例:①离县城三十里的西望山,早已成为土匪老巢,有枪兵一排人还不敢通过。(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建议各路英雄停止对倭寇老巢的零星攻击。(王重浪《我是黑客》)③犯罪的老巢被摧毁了,但余毒并没有彻底扫清。(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④所有的居民都已回到他们自己家里,他们的温暖的或不温暖的老巢里了。(师陀《期待》)⑤天光大亮了,曙色把这个泥墙茅顶的农家小院照出一片澄红,檐下的燕子已经飞出老巢,啾啾地叫着开始觅食。(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窝巢 wōcháo
词义范围较大,多指虫鸟兽藏身的地方(例①②),也比喻人的家(例③),少指敌匪藏身的地方(例④)。
例:①门口的廊檐上,一到天暖之后,马蜂就飞来了,一点点营造它们的窝巢,像莲蓬一样的东西,它们钻进钻出,密匝匝地围住自己的家。(万方《在劫难逃》)②我看见村外树高处,喜鹊搭了窝巢,燕子在长空中啁啾飞鸣。(《人民日报》1996年1月11日)③朕一个万乘天子,放着如此锦秀窝巢不受用,却随你避入深山,好笑,好笑。(杨立平《顺治皇帝》)④(逃匪)在荒寂的大海孤岛上重新营造窝巢。(中夙《侨乡步兵师》)
匪窝
巢穴 敌巢 匪巢 匪窝 匪穴 老巢 窝巢 205.0 102 名词 名词。比喻敌匪等藏身的处所。贬义词。
巢穴 cháoxué
词义范围大,指鸟兽虫藏身的地方,也比喻人的住所(例③)。多指敌人、盗贼或犯罪团伙临时藏身或长期盘踞的地方,也比喻安居之所(例③)。
例:①在一个永远忘不了的黎明,人民解放了反动派最顽强的巢穴。(袁水拍《在一个黎明》)②“引蛇出洞”,分散敌人兵力,然后由主力捣其巢穴。(霍达《补天裂》)③对于一个人来说,家是坚实的靠山,家是避风的海湾,家是安全的巢穴,家是道路的终点。(王浙滨《生为女人》)
敌巢 dícháo
词义范围小,专指敌人的巢穴。
例:①宋凤声驾着飞机,犹如一条火龙向敌巢冲去。(杨震等《天惊——中国空军传奇》)②苏联早期影片《永远的秘密》,共产党人费尔道夫从敌巢盗取德寇作战计划。(魏明伦《巴山鬼话》)
匪巢 fěicháo
词义范围较小,多指盗匪或匪徒的巢穴。
例:①当杨子荣一蒙上头躺在床铺上,便进入如何毁灭这座老匪巢的紧张的思索中。(曲波《林海雪原》)②他认为那里是一个匪巢,说不定他能有所收获。(刘文涛等《巴顿将军》)
匪窝 fěiwō
匪巢,用于口语。
例:①我们找了六七天,要真是匪窝,那该多好呀!(曲波《林海雪原》)②这也难解战士们心头恨,战士们便把六具敌尸又扔进熊熊燃烧的马架子式房子上,看到匪窝与土匪的尸体全部化为灰烬。(刘子龙《悍匪》)
匪穴 fěixué
词义范围较大,指敌人、盗匪的巢穴。
例:①现在我命令,以最快速度,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毁掉大锅盔的匪穴。(曲波《林海雪原》)②如果不冒充土匪又怎能打进匪穴捉净残匪呢?(刘子龙《悍匪》)
老巢 lǎocháo
词义范围大,指敌匪指挥机构所在地或最后的据点。有时也指人的老家(例④),或鸟的老窝(例⑤)。
例:①离县城三十里的西望山,早已成为土匪老巢,有枪兵一排人还不敢通过。(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建议各路英雄停止对倭寇老巢的零星攻击。(王重浪《我是黑客》)③犯罪的老巢被摧毁了,但余毒并没有彻底扫清。(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④所有的居民都已回到他们自己家里,他们的温暖的或不温暖的老巢里了。(师陀《期待》)⑤天光大亮了,曙色把这个泥墙茅顶的农家小院照出一片澄红,檐下的燕子已经飞出老巢,啾啾地叫着开始觅食。(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窝巢 wōcháo
词义范围较大,多指虫鸟兽藏身的地方(例①②),也比喻人的家(例③),少指敌匪藏身的地方(例④)。
例:①门口的廊檐上,一到天暖之后,马蜂就飞来了,一点点营造它们的窝巢,像莲蓬一样的东西,它们钻进钻出,密匝匝地围住自己的家。(万方《在劫难逃》)②我看见村外树高处,喜鹊搭了窝巢,燕子在长空中啁啾飞鸣。(《人民日报》1996年1月11日)③朕一个万乘天子,放着如此锦秀窝巢不受用,却随你避入深山,好笑,好笑。(杨立平《顺治皇帝》)④(逃匪)在荒寂的大海孤岛上重新营造窝巢。(中夙《侨乡步兵师》)
匪穴
巢穴 敌巢 匪巢 匪窝 匪穴 老巢 窝巢 205.0 102 名词 名词。比喻敌匪等藏身的处所。贬义词。
巢穴 cháoxué
词义范围大,指鸟兽虫藏身的地方,也比喻人的住所(例③)。多指敌人、盗贼或犯罪团伙临时藏身或长期盘踞的地方,也比喻安居之所(例③)。
例:①在一个永远忘不了的黎明,人民解放了反动派最顽强的巢穴。(袁水拍《在一个黎明》)②“引蛇出洞”,分散敌人兵力,然后由主力捣其巢穴。(霍达《补天裂》)③对于一个人来说,家是坚实的靠山,家是避风的海湾,家是安全的巢穴,家是道路的终点。(王浙滨《生为女人》)
敌巢 dícháo
词义范围小,专指敌人的巢穴。
例:①宋凤声驾着飞机,犹如一条火龙向敌巢冲去。(杨震等《天惊——中国空军传奇》)②苏联早期影片《永远的秘密》,共产党人费尔道夫从敌巢盗取德寇作战计划。(魏明伦《巴山鬼话》)
匪巢 fěicháo
词义范围较小,多指盗匪或匪徒的巢穴。
例:①当杨子荣一蒙上头躺在床铺上,便进入如何毁灭这座老匪巢的紧张的思索中。(曲波《林海雪原》)②他认为那里是一个匪巢,说不定他能有所收获。(刘文涛等《巴顿将军》)
匪窝 fěiwō
匪巢,用于口语。
例:①我们找了六七天,要真是匪窝,那该多好呀!(曲波《林海雪原》)②这也难解战士们心头恨,战士们便把六具敌尸又扔进熊熊燃烧的马架子式房子上,看到匪窝与土匪的尸体全部化为灰烬。(刘子龙《悍匪》)
匪穴 fěixué
词义范围较大,指敌人、盗匪的巢穴。
例:①现在我命令,以最快速度,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毁掉大锅盔的匪穴。(曲波《林海雪原》)②如果不冒充土匪又怎能打进匪穴捉净残匪呢?(刘子龙《悍匪》)
老巢 lǎocháo
词义范围大,指敌匪指挥机构所在地或最后的据点。有时也指人的老家(例④),或鸟的老窝(例⑤)。
例:①离县城三十里的西望山,早已成为土匪老巢,有枪兵一排人还不敢通过。(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建议各路英雄停止对倭寇老巢的零星攻击。(王重浪《我是黑客》)③犯罪的老巢被摧毁了,但余毒并没有彻底扫清。(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④所有的居民都已回到他们自己家里,他们的温暖的或不温暖的老巢里了。(师陀《期待》)⑤天光大亮了,曙色把这个泥墙茅顶的农家小院照出一片澄红,檐下的燕子已经飞出老巢,啾啾地叫着开始觅食。(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窝巢 wōcháo
词义范围较大,多指虫鸟兽藏身的地方(例①②),也比喻人的家(例③),少指敌匪藏身的地方(例④)。
例:①门口的廊檐上,一到天暖之后,马蜂就飞来了,一点点营造它们的窝巢,像莲蓬一样的东西,它们钻进钻出,密匝匝地围住自己的家。(万方《在劫难逃》)②我看见村外树高处,喜鹊搭了窝巢,燕子在长空中啁啾飞鸣。(《人民日报》1996年1月11日)③朕一个万乘天子,放着如此锦秀窝巢不受用,却随你避入深山,好笑,好笑。(杨立平《顺治皇帝》)④(逃匪)在荒寂的大海孤岛上重新营造窝巢。(中夙《侨乡步兵师》)
老巢
巢穴 敌巢 匪巢 匪窝 匪穴 老巢 窝巢 205.0 102 名词 名词。比喻敌匪等藏身的处所。贬义词。
巢穴 cháoxué
词义范围大,指鸟兽虫藏身的地方,也比喻人的住所(例③)。多指敌人、盗贼或犯罪团伙临时藏身或长期盘踞的地方,也比喻安居之所(例③)。
例:①在一个永远忘不了的黎明,人民解放了反动派最顽强的巢穴。(袁水拍《在一个黎明》)②“引蛇出洞”,分散敌人兵力,然后由主力捣其巢穴。(霍达《补天裂》)③对于一个人来说,家是坚实的靠山,家是避风的海湾,家是安全的巢穴,家是道路的终点。(王浙滨《生为女人》)
敌巢 dícháo
词义范围小,专指敌人的巢穴。
例:①宋凤声驾着飞机,犹如一条火龙向敌巢冲去。(杨震等《天惊——中国空军传奇》)②苏联早期影片《永远的秘密》,共产党人费尔道夫从敌巢盗取德寇作战计划。(魏明伦《巴山鬼话》)
匪巢 fěicháo
词义范围较小,多指盗匪或匪徒的巢穴。
例:①当杨子荣一蒙上头躺在床铺上,便进入如何毁灭这座老匪巢的紧张的思索中。(曲波《林海雪原》)②他认为那里是一个匪巢,说不定他能有所收获。(刘文涛等《巴顿将军》)
匪窝 fěiwō
匪巢,用于口语。
例:①我们找了六七天,要真是匪窝,那该多好呀!(曲波《林海雪原》)②这也难解战士们心头恨,战士们便把六具敌尸又扔进熊熊燃烧的马架子式房子上,看到匪窝与土匪的尸体全部化为灰烬。(刘子龙《悍匪》)
匪穴 fěixué
词义范围较大,指敌人、盗匪的巢穴。
例:①现在我命令,以最快速度,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毁掉大锅盔的匪穴。(曲波《林海雪原》)②如果不冒充土匪又怎能打进匪穴捉净残匪呢?(刘子龙《悍匪》)
老巢 lǎocháo
词义范围大,指敌匪指挥机构所在地或最后的据点。有时也指人的老家(例④),或鸟的老窝(例⑤)。
例:①离县城三十里的西望山,早已成为土匪老巢,有枪兵一排人还不敢通过。(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建议各路英雄停止对倭寇老巢的零星攻击。(王重浪《我是黑客》)③犯罪的老巢被摧毁了,但余毒并没有彻底扫清。(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④所有的居民都已回到他们自己家里,他们的温暖的或不温暖的老巢里了。(师陀《期待》)⑤天光大亮了,曙色把这个泥墙茅顶的农家小院照出一片澄红,檐下的燕子已经飞出老巢,啾啾地叫着开始觅食。(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窝巢 wōcháo
词义范围较大,多指虫鸟兽藏身的地方(例①②),也比喻人的家(例③),少指敌匪藏身的地方(例④)。
例:①门口的廊檐上,一到天暖之后,马蜂就飞来了,一点点营造它们的窝巢,像莲蓬一样的东西,它们钻进钻出,密匝匝地围住自己的家。(万方《在劫难逃》)②我看见村外树高处,喜鹊搭了窝巢,燕子在长空中啁啾飞鸣。(《人民日报》1996年1月11日)③朕一个万乘天子,放着如此锦秀窝巢不受用,却随你避入深山,好笑,好笑。(杨立平《顺治皇帝》)④(逃匪)在荒寂的大海孤岛上重新营造窝巢。(中夙《侨乡步兵师》)
窝巢
巢穴 敌巢 匪巢 匪窝 匪穴 老巢 窝巢 205.0 102 名词 名词。比喻敌匪等藏身的处所。贬义词。
巢穴 cháoxué
词义范围大,指鸟兽虫藏身的地方,也比喻人的住所(例③)。多指敌人、盗贼或犯罪团伙临时藏身或长期盘踞的地方,也比喻安居之所(例③)。
例:①在一个永远忘不了的黎明,人民解放了反动派最顽强的巢穴。(袁水拍《在一个黎明》)②“引蛇出洞”,分散敌人兵力,然后由主力捣其巢穴。(霍达《补天裂》)③对于一个人来说,家是坚实的靠山,家是避风的海湾,家是安全的巢穴,家是道路的终点。(王浙滨《生为女人》)
敌巢 dícháo
词义范围小,专指敌人的巢穴。
例:①宋凤声驾着飞机,犹如一条火龙向敌巢冲去。(杨震等《天惊——中国空军传奇》)②苏联早期影片《永远的秘密》,共产党人费尔道夫从敌巢盗取德寇作战计划。(魏明伦《巴山鬼话》)
匪巢 fěicháo
词义范围较小,多指盗匪或匪徒的巢穴。
例:①当杨子荣一蒙上头躺在床铺上,便进入如何毁灭这座老匪巢的紧张的思索中。(曲波《林海雪原》)②他认为那里是一个匪巢,说不定他能有所收获。(刘文涛等《巴顿将军》)
匪窝 fěiwō
匪巢,用于口语。
例:①我们找了六七天,要真是匪窝,那该多好呀!(曲波《林海雪原》)②这也难解战士们心头恨,战士们便把六具敌尸又扔进熊熊燃烧的马架子式房子上,看到匪窝与土匪的尸体全部化为灰烬。(刘子龙《悍匪》)
匪穴 fěixué
词义范围较大,指敌人、盗匪的巢穴。
例:①现在我命令,以最快速度,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毁掉大锅盔的匪穴。(曲波《林海雪原》)②如果不冒充土匪又怎能打进匪穴捉净残匪呢?(刘子龙《悍匪》)
老巢 lǎocháo
词义范围大,指敌匪指挥机构所在地或最后的据点。有时也指人的老家(例④),或鸟的老窝(例⑤)。
例:①离县城三十里的西望山,早已成为土匪老巢,有枪兵一排人还不敢通过。(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②建议各路英雄停止对倭寇老巢的零星攻击。(王重浪《我是黑客》)③犯罪的老巢被摧毁了,但余毒并没有彻底扫清。(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④所有的居民都已回到他们自己家里,他们的温暖的或不温暖的老巢里了。(师陀《期待》)⑤天光大亮了,曙色把这个泥墙茅顶的农家小院照出一片澄红,檐下的燕子已经飞出老巢,啾啾地叫着开始觅食。(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窝巢 wōcháo
词义范围较大,多指虫鸟兽藏身的地方(例①②),也比喻人的家(例③),少指敌匪藏身的地方(例④)。
例:①门口的廊檐上,一到天暖之后,马蜂就飞来了,一点点营造它们的窝巢,像莲蓬一样的东西,它们钻进钻出,密匝匝地围住自己的家。(万方《在劫难逃》)②我看见村外树高处,喜鹊搭了窝巢,燕子在长空中啁啾飞鸣。(《人民日报》1996年1月11日)③朕一个万乘天子,放着如此锦秀窝巢不受用,却随你避入深山,好笑,好笑。(杨立平《顺治皇帝》)④(逃匪)在荒寂的大海孤岛上重新营造窝巢。(中夙《侨乡步兵师》)
朝 往 向 206.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由一点到另一点的运动方向,常通用,如“//东走”。它们的介词结构能做状语。
cháo
除了运动方向(例①)之外,还能表示本身位置不动的动作对象(例②),如“他说”。后面可以跟上“着”,如“着东走”(例③),而“往”不能这么用。
例:①我们队伍多得很,现在要北走!(杜鹏程《保卫延安》)②(他)那里的稽查和士兵们冷笑着。(叶紫《行军散记》)③章雪松往前跳了一步,用力着敌人的胸膛刺去。(陆柱国《踏破东海万顷浪》)
wǎnɡ
不能表示本身位置不动的动作对象,如一般不说“他说”。它的介词结构除了能做状语、定语,还能做某些动词的补语,如“飞南方,开前线”。而“朝”不能这么用。
例:①李嫂应道,便外面走了。(巴金《家》)②在通农场的汽车路上,一排大卡车农场开来。(李准《老兵新传》)
xiànɡ
意义同“朝”,但在“向英雄学习”这类说法里,一般不用“朝”。它的介词结构的用途比“往”更广一些,除了做状语(例①)、定语之外,还能做很多动词的补语:不仅能说“飞南方,开前线”,也能说“走南方,走前线,转我”等(例③)。
例:①鹰鸟我这边飞过来。(老舍《猫城记》)②然而我们究竟正着那一条路走呢? (鲁迅《灯下漫笔》)③姐弟止泪,携手走所长。(老舍《全家福》)
朝 往 向 206.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由一点到另一点的运动方向,常通用,如“//东走”。它们的介词结构能做状语。
cháo
除了运动方向(例①)之外,还能表示本身位置不动的动作对象(例②),如“他说”。后面可以跟上“着”,如“着东走”(例③),而“往”不能这么用。
例:①我们队伍多得很,现在要北走!(杜鹏程《保卫延安》)②(他)那里的稽查和士兵们冷笑着。(叶紫《行军散记》)③章雪松往前跳了一步,用力着敌人的胸膛刺去。(陆柱国《踏破东海万顷浪》)
wǎnɡ
不能表示本身位置不动的动作对象,如一般不说“他说”。它的介词结构除了能做状语、定语,还能做某些动词的补语,如“飞南方,开前线”。而“朝”不能这么用。
例:①李嫂应道,便外面走了。(巴金《家》)②在通农场的汽车路上,一排大卡车农场开来。(李准《老兵新传》)
xiànɡ
意义同“朝”,但在“向英雄学习”这类说法里,一般不用“朝”。它的介词结构的用途比“往”更广一些,除了做状语(例①)、定语之外,还能做很多动词的补语:不仅能说“飞南方,开前线”,也能说“走南方,走前线,转我”等(例③)。
例:①鹰鸟我这边飞过来。(老舍《猫城记》)②然而我们究竟正着那一条路走呢? (鲁迅《灯下漫笔》)③姐弟止泪,携手走所长。(老舍《全家福》)
朝 往 向 206.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由一点到另一点的运动方向,常通用,如“//东走”。它们的介词结构能做状语。
cháo
除了运动方向(例①)之外,还能表示本身位置不动的动作对象(例②),如“他说”。后面可以跟上“着”,如“着东走”(例③),而“往”不能这么用。
例:①我们队伍多得很,现在要北走!(杜鹏程《保卫延安》)②(他)那里的稽查和士兵们冷笑着。(叶紫《行军散记》)③章雪松往前跳了一步,用力着敌人的胸膛刺去。(陆柱国《踏破东海万顷浪》)
wǎnɡ
不能表示本身位置不动的动作对象,如一般不说“他说”。它的介词结构除了能做状语、定语,还能做某些动词的补语,如“飞南方,开前线”。而“朝”不能这么用。
例:①李嫂应道,便外面走了。(巴金《家》)②在通农场的汽车路上,一排大卡车农场开来。(李准《老兵新传》)
xiànɡ
意义同“朝”,但在“向英雄学习”这类说法里,一般不用“朝”。它的介词结构的用途比“往”更广一些,除了做状语(例①)、定语之外,还能做很多动词的补语:不仅能说“飞南方,开前线”,也能说“走南方,走前线,转我”等(例③)。
例:①鹰鸟我这边飞过来。(老舍《猫城记》)②然而我们究竟正着那一条路走呢? (鲁迅《灯下漫笔》)③姐弟止泪,携手走所长。(老舍《全家福》)
嘲讽
嘲讽 嘲弄 嘲笑 207.0 102 动词 动词。用言辞笑话对方。
嘲讽 cháofěnɡ
除了嘲笑,还着重指讽刺。词义较重。使用范围窄。多用于书面。
例:①“哎,准是一个功课蹩脚的小学生!”司机嘴角上露出点嘲讽的笑意。(陈伯吹《桥那边的海豹》)②他的声调充满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嘲讽味儿。(沙汀《青坡》)③“这就是我们高家的教育!”觉民嘲讽地插嘴道。(巴金《春》)
嘲弄 cháonònɡ
除了嘲笑,还着重指戏弄,耍笑捉弄,拿人开心。词义较重。使用范围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哦哦,那是桃花,不是桐花。”青年故意嘲弄地重复。(周立波《桐花没有开》)②“你干吗那么诚实?简直可以说是傻!”她又想起了徐辉的话,自己嘲弄着自己。(杨沫《青春之歌》)③在这种笑声中,大家或者清除了疲劳,增添了生活乐趣,或者嘲弄了丑恶事物,辨清了道理,统一了是非观念。(秦牧《笑的力量》)
嘲笑 cháoxiào
泛指笑话对方。词义比较轻。使用范围广,对敌、对我、对人、对己、对表现、对生理,善意的和恶意的,书面语和口语都可以用。
例:①董老爹嘲笑他出外几年,只学了卖狗皮膏药那几句。(茅盾《报施》)②(大翻领钻头衬衫)她们看着穿在身上,然后拍手笑笑走了,也不知道是赞美她们的手艺,还是嘲笑我的形象。(孙犁《服装的故事》)③大概带点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的文人积习罢,于是我取了“矛盾”二字作为笔名。(茅盾《创作生涯的开始》)
嘲弄
嘲讽 嘲弄 嘲笑 207.0 102 动词 动词。用言辞笑话对方。
嘲讽 cháofěnɡ
除了嘲笑,还着重指讽刺。词义较重。使用范围窄。多用于书面。
例:①“哎,准是一个功课蹩脚的小学生!”司机嘴角上露出点嘲讽的笑意。(陈伯吹《桥那边的海豹》)②他的声调充满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嘲讽味儿。(沙汀《青坡》)③“这就是我们高家的教育!”觉民嘲讽地插嘴道。(巴金《春》)
嘲弄 cháonònɡ
除了嘲笑,还着重指戏弄,耍笑捉弄,拿人开心。词义较重。使用范围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哦哦,那是桃花,不是桐花。”青年故意嘲弄地重复。(周立波《桐花没有开》)②“你干吗那么诚实?简直可以说是傻!”她又想起了徐辉的话,自己嘲弄着自己。(杨沫《青春之歌》)③在这种笑声中,大家或者清除了疲劳,增添了生活乐趣,或者嘲弄了丑恶事物,辨清了道理,统一了是非观念。(秦牧《笑的力量》)
嘲笑 cháoxiào
泛指笑话对方。词义比较轻。使用范围广,对敌、对我、对人、对己、对表现、对生理,善意的和恶意的,书面语和口语都可以用。
例:①董老爹嘲笑他出外几年,只学了卖狗皮膏药那几句。(茅盾《报施》)②(大翻领钻头衬衫)她们看着穿在身上,然后拍手笑笑走了,也不知道是赞美她们的手艺,还是嘲笑我的形象。(孙犁《服装的故事》)③大概带点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的文人积习罢,于是我取了“矛盾”二字作为笔名。(茅盾《创作生涯的开始》)
嘲笑
嘲讽 嘲弄 嘲笑 207.0 102 动词 动词。用言辞笑话对方。
嘲讽 cháofěnɡ
除了嘲笑,还着重指讽刺。词义较重。使用范围窄。多用于书面。
例:①“哎,准是一个功课蹩脚的小学生!”司机嘴角上露出点嘲讽的笑意。(陈伯吹《桥那边的海豹》)②他的声调充满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嘲讽味儿。(沙汀《青坡》)③“这就是我们高家的教育!”觉民嘲讽地插嘴道。(巴金《春》)
嘲弄 cháonònɡ
除了嘲笑,还着重指戏弄,耍笑捉弄,拿人开心。词义较重。使用范围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哦哦,那是桃花,不是桐花。”青年故意嘲弄地重复。(周立波《桐花没有开》)②“你干吗那么诚实?简直可以说是傻!”她又想起了徐辉的话,自己嘲弄着自己。(杨沫《青春之歌》)③在这种笑声中,大家或者清除了疲劳,增添了生活乐趣,或者嘲弄了丑恶事物,辨清了道理,统一了是非观念。(秦牧《笑的力量》)
嘲笑 cháoxiào
泛指笑话对方。词义比较轻。使用范围广,对敌、对我、对人、对己、对表现、对生理,善意的和恶意的,书面语和口语都可以用。
例:①董老爹嘲笑他出外几年,只学了卖狗皮膏药那几句。(茅盾《报施》)②(大翻领钻头衬衫)她们看着穿在身上,然后拍手笑笑走了,也不知道是赞美她们的手艺,还是嘲笑我的形象。(孙犁《服装的故事》)③大概带点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的文人积习罢,于是我取了“矛盾”二字作为笔名。(茅盾《创作生涯的开始》)
潮湿
潮湿 湿润 20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有水分,不干燥。都常用于空气、地面、衣物等。也表示眼里含着泪水。
潮湿 cháoshī
多指含的水分过多,程度较重。用于物时,多带厌恶意。
例:①风儿虽然清凉,空中可有些潮湿,草叶上挂满还没有放光的珠子。(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②回过头来再看看他们经历过的千难万险,一下子都瘫倒在潮湿的沙滩上,爬不起来了。(老舍《鼓书艺人》)③说到这,她记起了她的一连串的不幸,她的眼睛潮湿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湿润 shīrùn
常指含的水分稍多一点,程度较轻。也可以指水分适度,含有喜爱意(例②)。表示含泪水时,比“潮湿”常用。可以重叠成“湿润润”,“潮湿”不能。
例:①满天低垂着湿润欲滴的云,时时像是含着眼泪的样子,竟或有一阵雨丝。(方令孺《古城的呻吟》)②他爱那湿润松软的土地,爱那由他的劳动而长出来的嫩苗——一片一片的能生长的翡翠!(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他的老眼充血,被泪水湿润了。(路翎《爱民大会》)
湿润
潮湿 湿润 20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有水分,不干燥。都常用于空气、地面、衣物等。也表示眼里含着泪水。
潮湿 cháoshī
多指含的水分过多,程度较重。用于物时,多带厌恶意。
例:①风儿虽然清凉,空中可有些潮湿,草叶上挂满还没有放光的珠子。(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②回过头来再看看他们经历过的千难万险,一下子都瘫倒在潮湿的沙滩上,爬不起来了。(老舍《鼓书艺人》)③说到这,她记起了她的一连串的不幸,她的眼睛潮湿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湿润 shīrùn
常指含的水分稍多一点,程度较轻。也可以指水分适度,含有喜爱意(例②)。表示含泪水时,比“潮湿”常用。可以重叠成“湿润润”,“潮湿”不能。
例:①满天低垂着湿润欲滴的云,时时像是含着眼泪的样子,竟或有一阵雨丝。(方令孺《古城的呻吟》)②他爱那湿润松软的土地,爱那由他的劳动而长出来的嫩苗——一片一片的能生长的翡翠!(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他的老眼充血,被泪水湿润了。(路翎《爱民大会》)
撤离
撤离 撤退 退却 209.0 102 动词 动词。军队离开某处转移。
撤离 chèlí
着眼于处所,离开某处,跟方向无关。不限于军队,因此可以说“撤离火场,撤离危险区”。常带处所宾语。
例:①几分钟后,这支已暴露目标的伏击队伍撤离了驼背岭。(廉声《月色狰狞》)②凡愿即日撤离宾馆的,他赠送一周的住房费。(刘心武《栖凤楼》)③时下海口的房地产陷入低潮,很多公司卷包走人,破产撤离。(燕飞《海南无梦》)
撤退 chètuì
着眼于处所和方向,离开某处(阵地或占领地等)并向后转移。多指军队在战术及战役中的主动的具体行动,有时不限于军队,泛指从战区或现场转移(例②③)。常不带宾语,有时带施事宾语(即撤退者),如“撤退守军,撤退援军,撤退戒严部队”。
例:①他自己要到最后五分钟才带着留守警卫以及从村口撤回的步哨一同撤退。(茅盾《过封锁线》)②在抗战中,他从北平随了学校撤退到后方。(郑振铎《哭佩弦》)③万名干警直到晚10点一切安顿好后才撤退。(徐根宝《风雨六载》)
退却 tuìquè
着眼于方向,向后转移。泛指军队在战略、战役及战术中的总体或具体的主动行动。一般不带宾语。也常用于一般意义:畏难后退(例③)。
例:①全军退却,避强待机,以退为进是符合正常用兵之法。(《中国大百科全书·三十六计》)②可是他并不退却,一个人奋力地双手投手榴弹……他单独一个人,就把冲上来的敌人击溃下去了。(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③梅佳丽退却了,好女不吃眼前亏,只得跟他回去了。(谭力《夏季欲望》)
撤退
撤离 撤退 退却 209.0 102 动词 动词。军队离开某处转移。
撤离 chèlí
着眼于处所,离开某处,跟方向无关。不限于军队,因此可以说“撤离火场,撤离危险区”。常带处所宾语。
例:①几分钟后,这支已暴露目标的伏击队伍撤离了驼背岭。(廉声《月色狰狞》)②凡愿即日撤离宾馆的,他赠送一周的住房费。(刘心武《栖凤楼》)③时下海口的房地产陷入低潮,很多公司卷包走人,破产撤离。(燕飞《海南无梦》)
撤退 chètuì
着眼于处所和方向,离开某处(阵地或占领地等)并向后转移。多指军队在战术及战役中的主动的具体行动,有时不限于军队,泛指从战区或现场转移(例②③)。常不带宾语,有时带施事宾语(即撤退者),如“撤退守军,撤退援军,撤退戒严部队”。
例:①他自己要到最后五分钟才带着留守警卫以及从村口撤回的步哨一同撤退。(茅盾《过封锁线》)②在抗战中,他从北平随了学校撤退到后方。(郑振铎《哭佩弦》)③万名干警直到晚10点一切安顿好后才撤退。(徐根宝《风雨六载》)
退却 tuìquè
着眼于方向,向后转移。泛指军队在战略、战役及战术中的总体或具体的主动行动。一般不带宾语。也常用于一般意义:畏难后退(例③)。
例:①全军退却,避强待机,以退为进是符合正常用兵之法。(《中国大百科全书·三十六计》)②可是他并不退却,一个人奋力地双手投手榴弹……他单独一个人,就把冲上来的敌人击溃下去了。(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③梅佳丽退却了,好女不吃眼前亏,只得跟他回去了。(谭力《夏季欲望》)
退却
撤离 撤退 退却 209.0 102 动词 动词。军队离开某处转移。
撤离 chèlí
着眼于处所,离开某处,跟方向无关。不限于军队,因此可以说“撤离火场,撤离危险区”。常带处所宾语。
例:①几分钟后,这支已暴露目标的伏击队伍撤离了驼背岭。(廉声《月色狰狞》)②凡愿即日撤离宾馆的,他赠送一周的住房费。(刘心武《栖凤楼》)③时下海口的房地产陷入低潮,很多公司卷包走人,破产撤离。(燕飞《海南无梦》)
撤退 chètuì
着眼于处所和方向,离开某处(阵地或占领地等)并向后转移。多指军队在战术及战役中的主动的具体行动,有时不限于军队,泛指从战区或现场转移(例②③)。常不带宾语,有时带施事宾语(即撤退者),如“撤退守军,撤退援军,撤退戒严部队”。
例:①他自己要到最后五分钟才带着留守警卫以及从村口撤回的步哨一同撤退。(茅盾《过封锁线》)②在抗战中,他从北平随了学校撤退到后方。(郑振铎《哭佩弦》)③万名干警直到晚10点一切安顿好后才撤退。(徐根宝《风雨六载》)
退却 tuìquè
着眼于方向,向后转移。泛指军队在战略、战役及战术中的总体或具体的主动行动。一般不带宾语。也常用于一般意义:畏难后退(例③)。
例:①全军退却,避强待机,以退为进是符合正常用兵之法。(《中国大百科全书·三十六计》)②可是他并不退却,一个人奋力地双手投手榴弹……他单独一个人,就把冲上来的敌人击溃下去了。(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③梅佳丽退却了,好女不吃眼前亏,只得跟他回去了。(谭力《夏季欲望》)
撤销
撤销(撤消)取缔 取消 210.0 102 动词 动词。废除、去掉某种组织等。
撤销 chèxiāo
偶尔写做“撤消”。多指用命令撤掉。有时表示正式撤回、取消(例②)。对象常是机构、单位、职务、决议、命令、处分、制度、意见等。多半用于上级对下级,有时则不限,如“撤销自己的意见”。多带郑重色彩。
例:①打人致死,无实据,不能认定,撤销原判,宣告无罪释放。(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他撤销了添设门警的决议案。(老舍《民主世界》)③从今天起,免去你的工程师职称,撤销总工长的职务。(理由《九死一生》)
取缔 qǔdì
着重在强行除掉,用权力、法令禁止和限制。一般用于政府对不合法的言论、活动、书刊等。
例:①迷幻药是一种国家严格取缔的违禁品。(叶永烈《并蒂莲》)②这些扰乱秩序的小贩,都应该取缔,都是非取缔不可的!(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③不久,这个厂因无证生产被取缔。(王桧《头等要案》)
取消 qǔxiāo
泛指废除、去掉,不一定是通过命令,也不一定是强制的,也不限于上级对下级。色彩不如“撤销”郑重,多用于一般场合。对象较广,除了“撤销、取缔”的一些对象之外,还可以是办法、建议、资格、权利、权力、限制等。
例:①想叫大家都有权,就要取消少数人的特别权力。(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他知道吴荪甫马上就会省悟过来,取消了这个无意识的命令。(茅盾《子夜》)③孔子认为,取消了贵贱等级,国将不能成其为国。(匡亚明《孔子评传》)
取缔
撤销(撤消)取缔 取消 210.0 102 动词 动词。废除、去掉某种组织等。
撤销 chèxiāo
偶尔写做“撤消”。多指用命令撤掉。有时表示正式撤回、取消(例②)。对象常是机构、单位、职务、决议、命令、处分、制度、意见等。多半用于上级对下级,有时则不限,如“撤销自己的意见”。多带郑重色彩。
例:①打人致死,无实据,不能认定,撤销原判,宣告无罪释放。(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他撤销了添设门警的决议案。(老舍《民主世界》)③从今天起,免去你的工程师职称,撤销总工长的职务。(理由《九死一生》)
取缔 qǔdì
着重在强行除掉,用权力、法令禁止和限制。一般用于政府对不合法的言论、活动、书刊等。
例:①迷幻药是一种国家严格取缔的违禁品。(叶永烈《并蒂莲》)②这些扰乱秩序的小贩,都应该取缔,都是非取缔不可的!(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③不久,这个厂因无证生产被取缔。(王桧《头等要案》)
取消 qǔxiāo
泛指废除、去掉,不一定是通过命令,也不一定是强制的,也不限于上级对下级。色彩不如“撤销”郑重,多用于一般场合。对象较广,除了“撤销、取缔”的一些对象之外,还可以是办法、建议、资格、权利、权力、限制等。
例:①想叫大家都有权,就要取消少数人的特别权力。(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他知道吴荪甫马上就会省悟过来,取消了这个无意识的命令。(茅盾《子夜》)③孔子认为,取消了贵贱等级,国将不能成其为国。(匡亚明《孔子评传》)
取消
撤销(撤消)取缔 取消 210.0 102 动词 动词。废除、去掉某种组织等。
撤销 chèxiāo
偶尔写做“撤消”。多指用命令撤掉。有时表示正式撤回、取消(例②)。对象常是机构、单位、职务、决议、命令、处分、制度、意见等。多半用于上级对下级,有时则不限,如“撤销自己的意见”。多带郑重色彩。
例:①打人致死,无实据,不能认定,撤销原判,宣告无罪释放。(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他撤销了添设门警的决议案。(老舍《民主世界》)③从今天起,免去你的工程师职称,撤销总工长的职务。(理由《九死一生》)
取缔 qǔdì
着重在强行除掉,用权力、法令禁止和限制。一般用于政府对不合法的言论、活动、书刊等。
例:①迷幻药是一种国家严格取缔的违禁品。(叶永烈《并蒂莲》)②这些扰乱秩序的小贩,都应该取缔,都是非取缔不可的!(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③不久,这个厂因无证生产被取缔。(王桧《头等要案》)
取消 qǔxiāo
泛指废除、去掉,不一定是通过命令,也不一定是强制的,也不限于上级对下级。色彩不如“撤销”郑重,多用于一般场合。对象较广,除了“撤销、取缔”的一些对象之外,还可以是办法、建议、资格、权利、权力、限制等。
例:①想叫大家都有权,就要取消少数人的特别权力。(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他知道吴荪甫马上就会省悟过来,取消了这个无意识的命令。(茅盾《子夜》)③孔子认为,取消了贵贱等级,国将不能成其为国。(匡亚明《孔子评传》)
尘埃
尘埃 尘土 灰尘 灰土 211.0 102 名词 名词。飞扬的或附着的细土。
尘埃 chén’āi
原多指飞扬的细土,因此才有“尘埃落定,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等词句。现也指附着的细土(例②③)。可以说“尘埃传染,尘埃过敏”。用于书面语。
例:①来往的车辆(今是军车)扬起漫天红色的尘埃,像永远冲不破的红色的网。(叶楠《祝你运气好》)②雨水冲走了一天的暑气,洗净了街巷路面的尘埃。(陈建功等《皇城根》)③金绮纹在秋芸的扶持下,走出了那尘埃厚积的书房。(刘心武《如意》)
还有比喻义:一点肮脏的东西, 污点,如“心灵中有封建的~”。“尘土”等不常这么用。
尘土 chéntǔ
多指较大的、较多的细土。
例:①笼罩在建筑物与街面上的尘土,就像极安全的保护层一样。(王蒙《庭院深深》)②太阳越来越高,红玫瑰门前热闹起来,往来的车辆扬着阵阵尘土。(铁凝《小黄米的故事》)③司机有意加大油门,“呼”的一声,排出一股污气,卷起一阵尘土,走了。(楚良《抢劫即将发生》)
灰尘 huīchén
多指较小的、较少的细土(例①②)。尘肺也叫“灰尘肺”,不能叫“尘土肺”。
例:①周林一走进去就闻到了灰尘浓重的气息,不是那种在大街上飘扬和席卷的风沙,是日积月累后的气息。(余华《战栗》)②地上新铺的塑料地板被她适才仔细地拖过一遍,了无灰尘。(方方《暗示》)③房间怕有两三个月没有人住宿过,也没有人打扫过,灰尘真是“山积”着的。(郭沫若《北伐途次》)
灰土 huītǔ
有时指比“尘土”更小的细土。
例:①甬路与便道上所有的灰土似乎都飞起来,对面不见人。(老舍《正红旗下》)②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灰土的世界。(郁达夫《故都的秋》)③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鲁迅《求乞者》)
尘土
尘埃 尘土 灰尘 灰土 211.0 102 名词 名词。飞扬的或附着的细土。
尘埃 chén’āi
原多指飞扬的细土,因此才有“尘埃落定,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等词句。现也指附着的细土(例②③)。可以说“尘埃传染,尘埃过敏”。用于书面语。
例:①来往的车辆(今是军车)扬起漫天红色的尘埃,像永远冲不破的红色的网。(叶楠《祝你运气好》)②雨水冲走了一天的暑气,洗净了街巷路面的尘埃。(陈建功等《皇城根》)③金绮纹在秋芸的扶持下,走出了那尘埃厚积的书房。(刘心武《如意》)
还有比喻义:一点肮脏的东西, 污点,如“心灵中有封建的~”。“尘土”等不常这么用。
尘土 chéntǔ
多指较大的、较多的细土。
例:①笼罩在建筑物与街面上的尘土,就像极安全的保护层一样。(王蒙《庭院深深》)②太阳越来越高,红玫瑰门前热闹起来,往来的车辆扬着阵阵尘土。(铁凝《小黄米的故事》)③司机有意加大油门,“呼”的一声,排出一股污气,卷起一阵尘土,走了。(楚良《抢劫即将发生》)
灰尘 huīchén
多指较小的、较少的细土(例①②)。尘肺也叫“灰尘肺”,不能叫“尘土肺”。
例:①周林一走进去就闻到了灰尘浓重的气息,不是那种在大街上飘扬和席卷的风沙,是日积月累后的气息。(余华《战栗》)②地上新铺的塑料地板被她适才仔细地拖过一遍,了无灰尘。(方方《暗示》)③房间怕有两三个月没有人住宿过,也没有人打扫过,灰尘真是“山积”着的。(郭沫若《北伐途次》)
灰土 huītǔ
有时指比“尘土”更小的细土。
例:①甬路与便道上所有的灰土似乎都飞起来,对面不见人。(老舍《正红旗下》)②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灰土的世界。(郁达夫《故都的秋》)③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鲁迅《求乞者》)
灰尘
尘埃 尘土 灰尘 灰土 211.0 102 名词 名词。飞扬的或附着的细土。
尘埃 chén’āi
原多指飞扬的细土,因此才有“尘埃落定,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等词句。现也指附着的细土(例②③)。可以说“尘埃传染,尘埃过敏”。用于书面语。
例:①来往的车辆(今是军车)扬起漫天红色的尘埃,像永远冲不破的红色的网。(叶楠《祝你运气好》)②雨水冲走了一天的暑气,洗净了街巷路面的尘埃。(陈建功等《皇城根》)③金绮纹在秋芸的扶持下,走出了那尘埃厚积的书房。(刘心武《如意》)
还有比喻义:一点肮脏的东西, 污点,如“心灵中有封建的~”。“尘土”等不常这么用。
尘土 chéntǔ
多指较大的、较多的细土。
例:①笼罩在建筑物与街面上的尘土,就像极安全的保护层一样。(王蒙《庭院深深》)②太阳越来越高,红玫瑰门前热闹起来,往来的车辆扬着阵阵尘土。(铁凝《小黄米的故事》)③司机有意加大油门,“呼”的一声,排出一股污气,卷起一阵尘土,走了。(楚良《抢劫即将发生》)
灰尘 huīchén
多指较小的、较少的细土(例①②)。尘肺也叫“灰尘肺”,不能叫“尘土肺”。
例:①周林一走进去就闻到了灰尘浓重的气息,不是那种在大街上飘扬和席卷的风沙,是日积月累后的气息。(余华《战栗》)②地上新铺的塑料地板被她适才仔细地拖过一遍,了无灰尘。(方方《暗示》)③房间怕有两三个月没有人住宿过,也没有人打扫过,灰尘真是“山积”着的。(郭沫若《北伐途次》)
灰土 huītǔ
有时指比“尘土”更小的细土。
例:①甬路与便道上所有的灰土似乎都飞起来,对面不见人。(老舍《正红旗下》)②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灰土的世界。(郁达夫《故都的秋》)③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鲁迅《求乞者》)
灰土
尘埃 尘土 灰尘 灰土 211.0 102 名词 名词。飞扬的或附着的细土。
尘埃 chén’āi
原多指飞扬的细土,因此才有“尘埃落定,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等词句。现也指附着的细土(例②③)。可以说“尘埃传染,尘埃过敏”。用于书面语。
例:①来往的车辆(今是军车)扬起漫天红色的尘埃,像永远冲不破的红色的网。(叶楠《祝你运气好》)②雨水冲走了一天的暑气,洗净了街巷路面的尘埃。(陈建功等《皇城根》)③金绮纹在秋芸的扶持下,走出了那尘埃厚积的书房。(刘心武《如意》)
还有比喻义:一点肮脏的东西, 污点,如“心灵中有封建的~”。“尘土”等不常这么用。
尘土 chéntǔ
多指较大的、较多的细土。
例:①笼罩在建筑物与街面上的尘土,就像极安全的保护层一样。(王蒙《庭院深深》)②太阳越来越高,红玫瑰门前热闹起来,往来的车辆扬着阵阵尘土。(铁凝《小黄米的故事》)③司机有意加大油门,“呼”的一声,排出一股污气,卷起一阵尘土,走了。(楚良《抢劫即将发生》)
灰尘 huīchén
多指较小的、较少的细土(例①②)。尘肺也叫“灰尘肺”,不能叫“尘土肺”。
例:①周林一走进去就闻到了灰尘浓重的气息,不是那种在大街上飘扬和席卷的风沙,是日积月累后的气息。(余华《战栗》)②地上新铺的塑料地板被她适才仔细地拖过一遍,了无灰尘。(方方《暗示》)③房间怕有两三个月没有人住宿过,也没有人打扫过,灰尘真是“山积”着的。(郭沫若《北伐途次》)
灰土 huītǔ
有时指比“尘土”更小的细土。
例:①甬路与便道上所有的灰土似乎都飞起来,对面不见人。(老舍《正红旗下》)②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灰土的世界。(郁达夫《故都的秋》)③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鲁迅《求乞者》)
沉 重 21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重量大。跟“轻”相反。可同义复合成“沉重”。
chén
偏重于人的感觉,只指重量大,只能形容具体的东西。构词能力低,只构成“甸甸(偶尔写做‘填填’)”。
例:①对于洋枪——这些洋枪——我一点也不感兴趣:它又,又老,又破……(老舍《我这一辈子》)②我知道这本书在他生命中的重量,甸甸放在他一双颤抖的手中。(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我心里甸甸生发出一个庄严的愿望,要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一代人,记载他们心灵的历程。(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还有一形容词义:程度深,如“天阴得很~,要下雨了”。这跟“重”有区别。
zhònɡ
兼指人的感觉和客观的重量大、比重大,还常用于比喻,指人所承担的事物分量大、数量多,繁重,这时可以形容抽象的事物。构词能力很强,如“型,量,力,炮,负,担,任,责,活,音,视,用,金属,身子,头戏,笨,贵,粗,繁,烦,轻,手于泰山,头脚轻,任道远,如释负,举足轻”。
例:①他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夏衍《野草》)②话少,意思是很的。(柳青《创业史》)③我们也许打了她一点,谁教她好吃懒作没有出息!(老舍《柳树井》)④都说学生负担,到底原因在哪里?(《人民日报》1996年5月22日)
还有两个形容词义:(一)分量多,如“味~,颜色~,情意~”。(二)大的、厉害的,如“身受~伤,病得很~”。这跟“沉”有区别。
沉 重 21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重量大。跟“轻”相反。可同义复合成“沉重”。
chén
偏重于人的感觉,只指重量大,只能形容具体的东西。构词能力低,只构成“甸甸(偶尔写做‘填填’)”。
例:①对于洋枪——这些洋枪——我一点也不感兴趣:它又,又老,又破……(老舍《我这一辈子》)②我知道这本书在他生命中的重量,甸甸放在他一双颤抖的手中。(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我心里甸甸生发出一个庄严的愿望,要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一代人,记载他们心灵的历程。(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还有一形容词义:程度深,如“天阴得很~,要下雨了”。这跟“重”有区别。
zhònɡ
兼指人的感觉和客观的重量大、比重大,还常用于比喻,指人所承担的事物分量大、数量多,繁重,这时可以形容抽象的事物。构词能力很强,如“型,量,力,炮,负,担,任,责,活,音,视,用,金属,身子,头戏,笨,贵,粗,繁,烦,轻,手于泰山,头脚轻,任道远,如释负,举足轻”。
例:①他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夏衍《野草》)②话少,意思是很的。(柳青《创业史》)③我们也许打了她一点,谁教她好吃懒作没有出息!(老舍《柳树井》)④都说学生负担,到底原因在哪里?(《人民日报》1996年5月22日)
还有两个形容词义:(一)分量多,如“味~,颜色~,情意~”。(二)大的、厉害的,如“身受~伤,病得很~”。这跟“沉”有区别。
沉寂
沉寂 沉静 寂静 21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环境很安静。时常换用。
沉寂 chénjì
程度很重,特别静。多着眼于变化后的状态,即原来不安静,现在特别静。因此常说“沉寂下来,沉寂起来”。有时只指很静(例③)。
例:①这时,呼喊声暂时沉寂下来。(杨沫《青春之歌》)②几乎全部旅客都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小街上霎时沉寂起来。(柳青《梁生宝买稻种》)③一阵脚步声打破了沉寂。(叶君健《姐姐》)
还指消息全无,如“音信~”。“沉静”、“寂静”没有这个意义。
沉静 chénjìnɡ
义同“沉寂”,但程度较轻。
例:①这是暴风雨前的沉静,革命的前夜。(郭沫若《水平线下·原版序引》)②这间在昏黑中哗闹过、明亮过的半坡上的羊舍屋子,沉静下来。(汪曾祺《羊舍一间》)③飘浮的青烟和一片令人不安的沉静笼罩着这间小屋。(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还常形容人的性格、心情或神色等安静、平静,如“~的面容,~的神态”等。这跟“沉寂”、“寂静”有区别。
寂静 jìjìnɡ
不涉及变化前后的情况,只说现在很静。因此一般不说“寂静下来,寂静起来”等。
例:①屋子里愈是寂静,心里头愈是不安宁。(陈伯吹《学做好事》)②四野的寂静似乎把空气凝成了固体。(柯灵《雨》)
有时也说成“静寂”,如“屋内十分静寂”(叶圣陶《夜》)。
沉静
沉寂 沉静 寂静 21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环境很安静。时常换用。
沉寂 chénjì
程度很重,特别静。多着眼于变化后的状态,即原来不安静,现在特别静。因此常说“沉寂下来,沉寂起来”。有时只指很静(例③)。
例:①这时,呼喊声暂时沉寂下来。(杨沫《青春之歌》)②几乎全部旅客都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小街上霎时沉寂起来。(柳青《梁生宝买稻种》)③一阵脚步声打破了沉寂。(叶君健《姐姐》)
还指消息全无,如“音信~”。“沉静”、“寂静”没有这个意义。
沉静 chénjìnɡ
义同“沉寂”,但程度较轻。
例:①这是暴风雨前的沉静,革命的前夜。(郭沫若《水平线下·原版序引》)②这间在昏黑中哗闹过、明亮过的半坡上的羊舍屋子,沉静下来。(汪曾祺《羊舍一间》)③飘浮的青烟和一片令人不安的沉静笼罩着这间小屋。(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还常形容人的性格、心情或神色等安静、平静,如“~的面容,~的神态”等。这跟“沉寂”、“寂静”有区别。
寂静 jìjìnɡ
不涉及变化前后的情况,只说现在很静。因此一般不说“寂静下来,寂静起来”等。
例:①屋子里愈是寂静,心里头愈是不安宁。(陈伯吹《学做好事》)②四野的寂静似乎把空气凝成了固体。(柯灵《雨》)
有时也说成“静寂”,如“屋内十分静寂”(叶圣陶《夜》)。
寂静
沉寂 沉静 寂静 21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环境很安静。时常换用。
沉寂 chénjì
程度很重,特别静。多着眼于变化后的状态,即原来不安静,现在特别静。因此常说“沉寂下来,沉寂起来”。有时只指很静(例③)。
例:①这时,呼喊声暂时沉寂下来。(杨沫《青春之歌》)②几乎全部旅客都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小街上霎时沉寂起来。(柳青《梁生宝买稻种》)③一阵脚步声打破了沉寂。(叶君健《姐姐》)
还指消息全无,如“音信~”。“沉静”、“寂静”没有这个意义。
沉静 chénjìnɡ
义同“沉寂”,但程度较轻。
例:①这是暴风雨前的沉静,革命的前夜。(郭沫若《水平线下·原版序引》)②这间在昏黑中哗闹过、明亮过的半坡上的羊舍屋子,沉静下来。(汪曾祺《羊舍一间》)③飘浮的青烟和一片令人不安的沉静笼罩着这间小屋。(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还常形容人的性格、心情或神色等安静、平静,如“~的面容,~的神态”等。这跟“沉寂”、“寂静”有区别。
寂静 jìjìnɡ
不涉及变化前后的情况,只说现在很静。因此一般不说“寂静下来,寂静起来”等。
例:①屋子里愈是寂静,心里头愈是不安宁。(陈伯吹《学做好事》)②四野的寂静似乎把空气凝成了固体。(柯灵《雨》)
有时也说成“静寂”,如“屋内十分静寂”(叶圣陶《夜》)。
沉浸
沉浸 沉醉 陶醉 214.0 102 动词 动词。比喻处于美好的境界或情意中。
沉浸 chénjìn
像浸入水中那样,带形象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所沉浸的,除了美好的(例①),还可以是中性的(例②)、不好的(例③)。
例:①因为沉浸在钓到鱼的欢乐中,直到回家,我也没再问起那个神秘的朋友的名字。(刘心武《看不见的朋友》)②作家只有怀着激情,他才能生发艺术的想象,才能沉浸到他们要创造的天地中去。(曾卓《文学长短录》)③这些日子,他的心沉浸在不可名状的痛苦里。(邓刚《阵痛》)
沉醉 chénzuì
比“沉浸”程度深,如大醉而深入,有形象色彩。使用范围较窄,所沉醉的,除了美好的(例①),还常是中性的(例②③)。
例:①整个黄昏她沉醉在这愉快的想象中。(杨沫《青春之歌》)②我像一个醉汉,又像一个如痴如狂的疯人,为写作而沉醉了。(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飘荡》)③沉醉于过去,就会不看今天的进步事实,更不看明天的美丽远景。(老舍《贺年》)
陶醉 táozuì
强调满意、愉快(陶,快乐)的意味。使用范围很窄。所陶醉的一般是美好的。常说“自我陶醉,令人陶醉”。
例:①还常常可以见得到好些国际友人,也陶醉在这东方的节日情调中。(秦牧《花城》)②他陶醉了,陶醉在少女的爱情里。(巴金《家》)③(他)并不以书作为逃避现实的“防空洞”,在书里消遣或陶醉。(曹靖华《智慧花开烂如锦》)
沉醉
沉浸 沉醉 陶醉 214.0 102 动词 动词。比喻处于美好的境界或情意中。
沉浸 chénjìn
像浸入水中那样,带形象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所沉浸的,除了美好的(例①),还可以是中性的(例②)、不好的(例③)。
例:①因为沉浸在钓到鱼的欢乐中,直到回家,我也没再问起那个神秘的朋友的名字。(刘心武《看不见的朋友》)②作家只有怀着激情,他才能生发艺术的想象,才能沉浸到他们要创造的天地中去。(曾卓《文学长短录》)③这些日子,他的心沉浸在不可名状的痛苦里。(邓刚《阵痛》)
沉醉 chénzuì
比“沉浸”程度深,如大醉而深入,有形象色彩。使用范围较窄,所沉醉的,除了美好的(例①),还常是中性的(例②③)。
例:①整个黄昏她沉醉在这愉快的想象中。(杨沫《青春之歌》)②我像一个醉汉,又像一个如痴如狂的疯人,为写作而沉醉了。(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飘荡》)③沉醉于过去,就会不看今天的进步事实,更不看明天的美丽远景。(老舍《贺年》)
陶醉 táozuì
强调满意、愉快(陶,快乐)的意味。使用范围很窄。所陶醉的一般是美好的。常说“自我陶醉,令人陶醉”。
例:①还常常可以见得到好些国际友人,也陶醉在这东方的节日情调中。(秦牧《花城》)②他陶醉了,陶醉在少女的爱情里。(巴金《家》)③(他)并不以书作为逃避现实的“防空洞”,在书里消遣或陶醉。(曹靖华《智慧花开烂如锦》)
陶醉
沉浸 沉醉 陶醉 214.0 102 动词 动词。比喻处于美好的境界或情意中。
沉浸 chénjìn
像浸入水中那样,带形象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所沉浸的,除了美好的(例①),还可以是中性的(例②)、不好的(例③)。
例:①因为沉浸在钓到鱼的欢乐中,直到回家,我也没再问起那个神秘的朋友的名字。(刘心武《看不见的朋友》)②作家只有怀着激情,他才能生发艺术的想象,才能沉浸到他们要创造的天地中去。(曾卓《文学长短录》)③这些日子,他的心沉浸在不可名状的痛苦里。(邓刚《阵痛》)
沉醉 chénzuì
比“沉浸”程度深,如大醉而深入,有形象色彩。使用范围较窄,所沉醉的,除了美好的(例①),还常是中性的(例②③)。
例:①整个黄昏她沉醉在这愉快的想象中。(杨沫《青春之歌》)②我像一个醉汉,又像一个如痴如狂的疯人,为写作而沉醉了。(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飘荡》)③沉醉于过去,就会不看今天的进步事实,更不看明天的美丽远景。(老舍《贺年》)
陶醉 táozuì
强调满意、愉快(陶,快乐)的意味。使用范围很窄。所陶醉的一般是美好的。常说“自我陶醉,令人陶醉”。
例:①还常常可以见得到好些国际友人,也陶醉在这东方的节日情调中。(秦牧《花城》)②他陶醉了,陶醉在少女的爱情里。(巴金《家》)③(他)并不以书作为逃避现实的“防空洞”,在书里消遣或陶醉。(曹靖华《智慧花开烂如锦》)
沉沦
沉沦 沉湎 沉溺 215.0 102 动词 动词。表示陷入不良的境地中。一般带补语。
沉沦 chénlún
强调沉没、陷入下去,处所多是悲哀、痛苦、堕落、深渊、罪恶等境地。贬义词。
例:①我在到长安以前,日日夜夜都沉沦在悲哀里面。(郭沫若《蔡文姬》)②假若他不敢去用自己的血去雪耻报仇,他自己的子孙将也永远沉沦在地狱中。(老舍《四世同堂》)③难道本朝最为出色的军人竟沉沦于迷信之中?(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沉湎 chénmiǎn
强调深深陷入(湎,是沉于酒),处所除了不良的(例①②),还可以是良好的或一般的(例③④)。中性词,有时带贬义色彩。
例:①有这点疙瘩在心,九爷表面沉湎于声色犬马,内底下却和肃王通声息,与洋人拉交情。(邓友梅《烟壶》)②办了20年学的老校长仰天长叹,无计可施,就一蹶不振,沉湎于酒色,挥耗着为数不多的校产。(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正当我沉湎在一种幸福的遐思中的时候,他的话讲完了。(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④像汉成帝、梁元帝、陈后主、隋炀帝和宋徽宗、宁宗,他们都是大音乐家、画家、诗人和词人,只因为他们沉湎在艺术之中,以致朝政不修,有的还身受亡国的惨祸。(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沉溺 chénnì
强调的是比喻义:像淹没水中一样,陷入进去,痴迷不能自拔,处所可以是不良的(例①②),还可以是良好的或一般的(例③④)。有形象色彩,中性词,有时带贬义。
例:①我究竟缺乏忍耐,我不能从容地应付一切,常常让自己沉溺在苦恼中间。(巴金《纪念友人世弥》)②你老是沉溺在悲哀里,这样下去,是要毁灭你自己的。(郭沫若《蔡文姬》)③她爱我,几年来一直沉溺在恩爱的幸福之中。(莫应丰《难与人言的故事》)④我完全沉溺在他的歌中的境地里了,一直到他唱完了,我们才醒过来。(巴金《哑了的三角琴》)
沉湎
沉沦 沉湎 沉溺 215.0 102 动词 动词。表示陷入不良的境地中。一般带补语。
沉沦 chénlún
强调沉没、陷入下去,处所多是悲哀、痛苦、堕落、深渊、罪恶等境地。贬义词。
例:①我在到长安以前,日日夜夜都沉沦在悲哀里面。(郭沫若《蔡文姬》)②假若他不敢去用自己的血去雪耻报仇,他自己的子孙将也永远沉沦在地狱中。(老舍《四世同堂》)③难道本朝最为出色的军人竟沉沦于迷信之中?(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沉湎 chénmiǎn
强调深深陷入(湎,是沉于酒),处所除了不良的(例①②),还可以是良好的或一般的(例③④)。中性词,有时带贬义色彩。
例:①有这点疙瘩在心,九爷表面沉湎于声色犬马,内底下却和肃王通声息,与洋人拉交情。(邓友梅《烟壶》)②办了20年学的老校长仰天长叹,无计可施,就一蹶不振,沉湎于酒色,挥耗着为数不多的校产。(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正当我沉湎在一种幸福的遐思中的时候,他的话讲完了。(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④像汉成帝、梁元帝、陈后主、隋炀帝和宋徽宗、宁宗,他们都是大音乐家、画家、诗人和词人,只因为他们沉湎在艺术之中,以致朝政不修,有的还身受亡国的惨祸。(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沉溺 chénnì
强调的是比喻义:像淹没水中一样,陷入进去,痴迷不能自拔,处所可以是不良的(例①②),还可以是良好的或一般的(例③④)。有形象色彩,中性词,有时带贬义。
例:①我究竟缺乏忍耐,我不能从容地应付一切,常常让自己沉溺在苦恼中间。(巴金《纪念友人世弥》)②你老是沉溺在悲哀里,这样下去,是要毁灭你自己的。(郭沫若《蔡文姬》)③她爱我,几年来一直沉溺在恩爱的幸福之中。(莫应丰《难与人言的故事》)④我完全沉溺在他的歌中的境地里了,一直到他唱完了,我们才醒过来。(巴金《哑了的三角琴》)
沉溺
沉沦 沉湎 沉溺 215.0 102 动词 动词。表示陷入不良的境地中。一般带补语。
沉沦 chénlún
强调沉没、陷入下去,处所多是悲哀、痛苦、堕落、深渊、罪恶等境地。贬义词。
例:①我在到长安以前,日日夜夜都沉沦在悲哀里面。(郭沫若《蔡文姬》)②假若他不敢去用自己的血去雪耻报仇,他自己的子孙将也永远沉沦在地狱中。(老舍《四世同堂》)③难道本朝最为出色的军人竟沉沦于迷信之中?(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沉湎 chénmiǎn
强调深深陷入(湎,是沉于酒),处所除了不良的(例①②),还可以是良好的或一般的(例③④)。中性词,有时带贬义色彩。
例:①有这点疙瘩在心,九爷表面沉湎于声色犬马,内底下却和肃王通声息,与洋人拉交情。(邓友梅《烟壶》)②办了20年学的老校长仰天长叹,无计可施,就一蹶不振,沉湎于酒色,挥耗着为数不多的校产。(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正当我沉湎在一种幸福的遐思中的时候,他的话讲完了。(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④像汉成帝、梁元帝、陈后主、隋炀帝和宋徽宗、宁宗,他们都是大音乐家、画家、诗人和词人,只因为他们沉湎在艺术之中,以致朝政不修,有的还身受亡国的惨祸。(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沉溺 chénnì
强调的是比喻义:像淹没水中一样,陷入进去,痴迷不能自拔,处所可以是不良的(例①②),还可以是良好的或一般的(例③④)。有形象色彩,中性词,有时带贬义。
例:①我究竟缺乏忍耐,我不能从容地应付一切,常常让自己沉溺在苦恼中间。(巴金《纪念友人世弥》)②你老是沉溺在悲哀里,这样下去,是要毁灭你自己的。(郭沫若《蔡文姬》)③她爱我,几年来一直沉溺在恩爱的幸福之中。(莫应丰《难与人言的故事》)④我完全沉溺在他的歌中的境地里了,一直到他唱完了,我们才醒过来。(巴金《哑了的三角琴》)
沉没
沉没 淹没 216.0 102 动词 动词。没入水中。
沉没 chénmò
强调往水下落。用于比喻时,表示“完全落入或进入某情景中”(例②③),“沉落或没落下去”(例④)。
例:①蓝色的波涛里一只三桅船快要沉没。(何其芳《迟暮的花》)②夕阳完全沉没了,晚霞映到水面上,如火如荼!(赵青阁《白鹭洲钓鱼》)③眼见着亲爱的人沉没在难堪的苦痛中。(李霁野《三幅遗容》)④号手又死了一个,但人民的声音永远不会沉没的。(郭沫若《吊星海》)
淹没 yānmò
强调洪水或大水漫过。用于比喻时,表示完全覆盖住,使显不出来。有形象色彩。
例:①偶尔接连下了几天大雨,湖水涨了,湖中的大路也被淹没,不能通过了。(汪曾祺《翠湖心影》)②蔓草淹没了山径,从高处一望,如有路,如无路。(唐弢《三人行》)③黄昏如晚汐一样淹没了草虫的鸣声,野蜂的翅。(何其芳《墓》)
淹没
沉没 淹没 216.0 102 动词 动词。没入水中。
沉没 chénmò
强调往水下落。用于比喻时,表示“完全落入或进入某情景中”(例②③),“沉落或没落下去”(例④)。
例:①蓝色的波涛里一只三桅船快要沉没。(何其芳《迟暮的花》)②夕阳完全沉没了,晚霞映到水面上,如火如荼!(赵青阁《白鹭洲钓鱼》)③眼见着亲爱的人沉没在难堪的苦痛中。(李霁野《三幅遗容》)④号手又死了一个,但人民的声音永远不会沉没的。(郭沫若《吊星海》)
淹没 yānmò
强调洪水或大水漫过。用于比喻时,表示完全覆盖住,使显不出来。有形象色彩。
例:①偶尔接连下了几天大雨,湖水涨了,湖中的大路也被淹没,不能通过了。(汪曾祺《翠湖心影》)②蔓草淹没了山径,从高处一望,如有路,如无路。(唐弢《三人行》)③黄昏如晚汐一样淹没了草虫的鸣声,野蜂的翅。(何其芳《墓》)
吞没 淹没 1137.0 102 动词 动词。漫过或盖过。都能用于大水。还常用于比喻,如“烟气吞没/淹没,声音吞没/淹没,流沙吞没/淹没,舆论吞没/淹没”等。
吞没 tūnmò
强调整个地、一下地吞进去。还能用于大火。
例:①在胡康河谷,洪水一夜间吞没了所有的山谷和平地,来不及逃跑的人畜转眼间就被浊浪席卷而去。(邓贤《大国之魂》) ②我非但闻不着纯粹的沉檀,反而时刻被浓厚的金银气,铜气,铜臭,吞没那空幻的憧憬。(俞平伯《戒坛琐记》) ③炮火在轰鸣,……元豹的身姿时时被火光和硝烟吞没。(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④他感到全身轻松极了,疲劳全被他的喜悦吞没了。(曲波《林海雪原》)
还有一义:把公家或别人的大量财物据为己有,如“~巨款,~财产,~公物”等。这跟“淹没”的区别很明显。
淹没 yānmò
强调全部进入水或某物中。
例:①我怔立海滨,注视那岛屿上的美景,忽然从海里涌起一股凶浪,将岛屿全个淹没,一切一切又都沉入在死寂! (庐隐《夜的奇迹》) ②行至岔路口分手道别各个归家时,却见夜雾迷天漫地腾腾而来,霏霏然如粉如尘如蒸气,顷刻间淹没了整个城市。(方方《白雾》) ③哀乐淹没了大伙的哀哭。(周立波《暴风骤雨》) ④现在这理论有了根据,一时公开的讥讽,背后的嘲笑,几乎要将他淹没。(柯灵《西苓纪念》)
沉默
沉默 缄默 217.0 102 动词 动词。不说话或不发表意见。后面能带书面语的时间词,如“沉默/缄默片刻”。
沉默 chénmò
程度较轻,可能是无意地,也可能是有意地不说话。使用范围广,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后面还可以带口语时间词“一会儿、一阵子”。
例:①屋里又沉默了许久。(许地山《别话》)②照例,馆长发言以后,别人都要沉默几分钟。(老舍《民主世界》)③一种寥寂与没落的悲哀,于是更深地把我笼罩了,我永日沉默在冥想的世界里。(缪崇群《守岁烛》)
还有形容词意义:不爱说笑,如“~的人们,~的性格”。而“缄默”没有这一意义。
缄默 jiānmò
程度较重,常是有意地闭口不语。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郑重严肃的场合。后面一般带书面语时间词,如“片刻、片时、良久、多时”等。
例:①大哥的学问见识都不坏,可是大哥是那么能故意的缄默,非用许多方法不能招出他的话来。(老舍《四世同堂》)②整整五天里别人都没针对我的缄默发过问,倒是他给了我这么一句温暖的话。(刘心武《白牙》)③我由于情绪不好,一路缄默不语。(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
缄默
沉默 缄默 217.0 102 动词 动词。不说话或不发表意见。后面能带书面语的时间词,如“沉默/缄默片刻”。
沉默 chénmò
程度较轻,可能是无意地,也可能是有意地不说话。使用范围广,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后面还可以带口语时间词“一会儿、一阵子”。
例:①屋里又沉默了许久。(许地山《别话》)②照例,馆长发言以后,别人都要沉默几分钟。(老舍《民主世界》)③一种寥寂与没落的悲哀,于是更深地把我笼罩了,我永日沉默在冥想的世界里。(缪崇群《守岁烛》)
还有形容词意义:不爱说笑,如“~的人们,~的性格”。而“缄默”没有这一意义。
缄默 jiānmò
程度较重,常是有意地闭口不语。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郑重严肃的场合。后面一般带书面语时间词,如“片刻、片时、良久、多时”等。
例:①大哥的学问见识都不坏,可是大哥是那么能故意的缄默,非用许多方法不能招出他的话来。(老舍《四世同堂》)②整整五天里别人都没针对我的缄默发过问,倒是他给了我这么一句温暖的话。(刘心武《白牙》)③我由于情绪不好,一路缄默不语。(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
沉思
沉思 深思 寻思 218.0 102 动词 动词。再三思考。
沉思 chénsī
多着眼于思考的神态、程度:深沉地思考。可以说“沉思默想,沉思一下”。
例:①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鲁迅《孤独者》)②他不再想听学生的谈话,便走开了,心里尽是沉思。(叶圣陶《校长》)
深思 shēnsī
着眼于思考的深度:深刻地思考。因此常说“深思熟虑,发人深思”,一般不说“深思一下”。
例:①十斤娃在深思着,冷眼望着眼前的一切。(张天民《创业》)②这是兰芳同志五十多年的经验之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
寻思 xún·si
(口语中多说成xín·si)多着眼于思考的程度和次数,探求地思考。常用于口语。
例:①(他)又寻思着,使牛翻地,就是不快——过年再说吧。(周立波《分马》)②在这有限的时刻里,战士们还多方寻思着,为当地的父老们尽一点力。(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深思
沉思 深思 寻思 218.0 102 动词 动词。再三思考。
沉思 chénsī
多着眼于思考的神态、程度:深沉地思考。可以说“沉思默想,沉思一下”。
例:①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鲁迅《孤独者》)②他不再想听学生的谈话,便走开了,心里尽是沉思。(叶圣陶《校长》)
深思 shēnsī
着眼于思考的深度:深刻地思考。因此常说“深思熟虑,发人深思”,一般不说“深思一下”。
例:①十斤娃在深思着,冷眼望着眼前的一切。(张天民《创业》)②这是兰芳同志五十多年的经验之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
寻思 xún·si
(口语中多说成xín·si)多着眼于思考的程度和次数,探求地思考。常用于口语。
例:①(他)又寻思着,使牛翻地,就是不快——过年再说吧。(周立波《分马》)②在这有限的时刻里,战士们还多方寻思着,为当地的父老们尽一点力。(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寻思
沉思 深思 寻思 218.0 102 动词 动词。再三思考。
沉思 chénsī
多着眼于思考的神态、程度:深沉地思考。可以说“沉思默想,沉思一下”。
例:①大家都怏怏地,似乎想走散,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鲁迅《孤独者》)②他不再想听学生的谈话,便走开了,心里尽是沉思。(叶圣陶《校长》)
深思 shēnsī
着眼于思考的深度:深刻地思考。因此常说“深思熟虑,发人深思”,一般不说“深思一下”。
例:①十斤娃在深思着,冷眼望着眼前的一切。(张天民《创业》)②这是兰芳同志五十多年的经验之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
寻思 xún·si
(口语中多说成xín·si)多着眼于思考的程度和次数,探求地思考。常用于口语。
例:①(他)又寻思着,使牛翻地,就是不快——过年再说吧。(周立波《分马》)②在这有限的时刻里,战士们还多方寻思着,为当地的父老们尽一点力。(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沉稳
沉稳 持重 稳当 稳健 稳妥 稳重 2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或处事不轻率。
沉稳 chénwěn
强调沉着,在多变或紧张的情况下不慌不忙。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对于骤变的市场行情……同样能沉稳应付,化解风险。(《人民日报》1996年1月6日)②“南昆之难,难于上青天”了,说这话的人叫李玉棋,负责西段铺架工程的指挥长,这位年富力强、沉稳干练的“老铁”并非夸大其辞。(《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③(这些书法家)有的性情沉稳,写起字来精雕细刻,一笔不苟;有的热情奔放,下笔如龙腾虎跃,猊走蛇奔。(《人民日报》1982年8月1日)
持重 chízhònɡ
强调自持慎重,不浮躁,形容老人或成熟的人在重大事情上能克制自己的言行。常说“老成持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从他沉重的语音与持重的神志中可以觉出他不仅是曾经在人事上受过折磨,并且是在思想上能分清黑白的人。(徐志摩《天目山中的笔记》)②看得出,这是一个老练、持重、而又斯文的同志。(杨沫《青春之歌》)③他显得老成持重,这一点从他那深邃的眼神中看得出来。(映泉《同船过渡》)
稳当 wěn·dɑnɡ
强调适当,常形容办事不出差错。能重叠成“稳稳当当”。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时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失东西。(柳青《梁生宝买稻种》)②你别去催他,他有他的稳当劲儿。(老舍《英国人》)③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会做得这么得体,好看,稳当。(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还有一义:稳固牢靠,如“桌子放得~,走得~”。这跟“沉稳”等的区别较明显。而跟“稳健”的细微差别是:“稳健”还有“有力”的意味。
稳健 wěnjiàn
强调有内在的控制力,处理重大事情周到,不偏激,决不轻举妄动。常说“稳健派”。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已五十开外,两鬓已经花白,自当了厂长以来,性格也比过去稳健多了。(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他是个小心谨慎、处世稳健的人,他知道过早地表露是一种危险。(杨沫《青春之歌》)③他能在激烈里保持稳健。(钱钟书《灵感》)
稳妥 wěntuǒ
强调妥当,妥帖,多形容办事可靠。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要不还叫编织厂当担保人吧,那样稳妥些!(薛友津《女人不言梦》)②沈沉的计划应该说是滴水不漏,稳妥得当的。(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③还是他稳妥,从不张扬,大家相安无事。(安倩《独身女人的情与爱》)
稳重 wěnzhònɡ
强调慎重,有分寸,常形容言行及办事不轻浮。可以重叠成“稳稳重重”。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杨朔《荔枝蜜》)②那舵手稳稳重重地一笑,说:“可真是海市,你该上去逛逛才是呢。”(杨朔《海市》)③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是个文武全才。(汪曾祺《故里杂记》)
持重
沉稳 持重 稳当 稳健 稳妥 稳重 2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或处事不轻率。
沉稳 chénwěn
强调沉着,在多变或紧张的情况下不慌不忙。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对于骤变的市场行情……同样能沉稳应付,化解风险。(《人民日报》1996年1月6日)②“南昆之难,难于上青天”了,说这话的人叫李玉棋,负责西段铺架工程的指挥长,这位年富力强、沉稳干练的“老铁”并非夸大其辞。(《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③(这些书法家)有的性情沉稳,写起字来精雕细刻,一笔不苟;有的热情奔放,下笔如龙腾虎跃,猊走蛇奔。(《人民日报》1982年8月1日)
持重 chízhònɡ
强调自持慎重,不浮躁,形容老人或成熟的人在重大事情上能克制自己的言行。常说“老成持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从他沉重的语音与持重的神志中可以觉出他不仅是曾经在人事上受过折磨,并且是在思想上能分清黑白的人。(徐志摩《天目山中的笔记》)②看得出,这是一个老练、持重、而又斯文的同志。(杨沫《青春之歌》)③他显得老成持重,这一点从他那深邃的眼神中看得出来。(映泉《同船过渡》)
稳当 wěn·dɑnɡ
强调适当,常形容办事不出差错。能重叠成“稳稳当当”。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时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失东西。(柳青《梁生宝买稻种》)②你别去催他,他有他的稳当劲儿。(老舍《英国人》)③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会做得这么得体,好看,稳当。(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还有一义:稳固牢靠,如“桌子放得~,走得~”。这跟“沉稳”等的区别较明显。而跟“稳健”的细微差别是:“稳健”还有“有力”的意味。
稳健 wěnjiàn
强调有内在的控制力,处理重大事情周到,不偏激,决不轻举妄动。常说“稳健派”。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已五十开外,两鬓已经花白,自当了厂长以来,性格也比过去稳健多了。(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他是个小心谨慎、处世稳健的人,他知道过早地表露是一种危险。(杨沫《青春之歌》)③他能在激烈里保持稳健。(钱钟书《灵感》)
稳妥 wěntuǒ
强调妥当,妥帖,多形容办事可靠。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要不还叫编织厂当担保人吧,那样稳妥些!(薛友津《女人不言梦》)②沈沉的计划应该说是滴水不漏,稳妥得当的。(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③还是他稳妥,从不张扬,大家相安无事。(安倩《独身女人的情与爱》)
稳重 wěnzhònɡ
强调慎重,有分寸,常形容言行及办事不轻浮。可以重叠成“稳稳重重”。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杨朔《荔枝蜜》)②那舵手稳稳重重地一笑,说:“可真是海市,你该上去逛逛才是呢。”(杨朔《海市》)③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是个文武全才。(汪曾祺《故里杂记》)
稳当
沉稳 持重 稳当 稳健 稳妥 稳重 2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或处事不轻率。
沉稳 chénwěn
强调沉着,在多变或紧张的情况下不慌不忙。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对于骤变的市场行情……同样能沉稳应付,化解风险。(《人民日报》1996年1月6日)②“南昆之难,难于上青天”了,说这话的人叫李玉棋,负责西段铺架工程的指挥长,这位年富力强、沉稳干练的“老铁”并非夸大其辞。(《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③(这些书法家)有的性情沉稳,写起字来精雕细刻,一笔不苟;有的热情奔放,下笔如龙腾虎跃,猊走蛇奔。(《人民日报》1982年8月1日)
持重 chízhònɡ
强调自持慎重,不浮躁,形容老人或成熟的人在重大事情上能克制自己的言行。常说“老成持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从他沉重的语音与持重的神志中可以觉出他不仅是曾经在人事上受过折磨,并且是在思想上能分清黑白的人。(徐志摩《天目山中的笔记》)②看得出,这是一个老练、持重、而又斯文的同志。(杨沫《青春之歌》)③他显得老成持重,这一点从他那深邃的眼神中看得出来。(映泉《同船过渡》)
稳当 wěn·dɑnɡ
强调适当,常形容办事不出差错。能重叠成“稳稳当当”。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时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失东西。(柳青《梁生宝买稻种》)②你别去催他,他有他的稳当劲儿。(老舍《英国人》)③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会做得这么得体,好看,稳当。(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还有一义:稳固牢靠,如“桌子放得~,走得~”。这跟“沉稳”等的区别较明显。而跟“稳健”的细微差别是:“稳健”还有“有力”的意味。
稳健 wěnjiàn
强调有内在的控制力,处理重大事情周到,不偏激,决不轻举妄动。常说“稳健派”。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已五十开外,两鬓已经花白,自当了厂长以来,性格也比过去稳健多了。(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他是个小心谨慎、处世稳健的人,他知道过早地表露是一种危险。(杨沫《青春之歌》)③他能在激烈里保持稳健。(钱钟书《灵感》)
稳妥 wěntuǒ
强调妥当,妥帖,多形容办事可靠。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要不还叫编织厂当担保人吧,那样稳妥些!(薛友津《女人不言梦》)②沈沉的计划应该说是滴水不漏,稳妥得当的。(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③还是他稳妥,从不张扬,大家相安无事。(安倩《独身女人的情与爱》)
稳重 wěnzhònɡ
强调慎重,有分寸,常形容言行及办事不轻浮。可以重叠成“稳稳重重”。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杨朔《荔枝蜜》)②那舵手稳稳重重地一笑,说:“可真是海市,你该上去逛逛才是呢。”(杨朔《海市》)③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是个文武全才。(汪曾祺《故里杂记》)
稳健
沉稳 持重 稳当 稳健 稳妥 稳重 2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或处事不轻率。
沉稳 chénwěn
强调沉着,在多变或紧张的情况下不慌不忙。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对于骤变的市场行情……同样能沉稳应付,化解风险。(《人民日报》1996年1月6日)②“南昆之难,难于上青天”了,说这话的人叫李玉棋,负责西段铺架工程的指挥长,这位年富力强、沉稳干练的“老铁”并非夸大其辞。(《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③(这些书法家)有的性情沉稳,写起字来精雕细刻,一笔不苟;有的热情奔放,下笔如龙腾虎跃,猊走蛇奔。(《人民日报》1982年8月1日)
持重 chízhònɡ
强调自持慎重,不浮躁,形容老人或成熟的人在重大事情上能克制自己的言行。常说“老成持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从他沉重的语音与持重的神志中可以觉出他不仅是曾经在人事上受过折磨,并且是在思想上能分清黑白的人。(徐志摩《天目山中的笔记》)②看得出,这是一个老练、持重、而又斯文的同志。(杨沫《青春之歌》)③他显得老成持重,这一点从他那深邃的眼神中看得出来。(映泉《同船过渡》)
稳当 wěn·dɑnɡ
强调适当,常形容办事不出差错。能重叠成“稳稳当当”。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时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失东西。(柳青《梁生宝买稻种》)②你别去催他,他有他的稳当劲儿。(老舍《英国人》)③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会做得这么得体,好看,稳当。(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还有一义:稳固牢靠,如“桌子放得~,走得~”。这跟“沉稳”等的区别较明显。而跟“稳健”的细微差别是:“稳健”还有“有力”的意味。
稳健 wěnjiàn
强调有内在的控制力,处理重大事情周到,不偏激,决不轻举妄动。常说“稳健派”。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已五十开外,两鬓已经花白,自当了厂长以来,性格也比过去稳健多了。(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他是个小心谨慎、处世稳健的人,他知道过早地表露是一种危险。(杨沫《青春之歌》)③他能在激烈里保持稳健。(钱钟书《灵感》)
稳妥 wěntuǒ
强调妥当,妥帖,多形容办事可靠。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要不还叫编织厂当担保人吧,那样稳妥些!(薛友津《女人不言梦》)②沈沉的计划应该说是滴水不漏,稳妥得当的。(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③还是他稳妥,从不张扬,大家相安无事。(安倩《独身女人的情与爱》)
稳重 wěnzhònɡ
强调慎重,有分寸,常形容言行及办事不轻浮。可以重叠成“稳稳重重”。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杨朔《荔枝蜜》)②那舵手稳稳重重地一笑,说:“可真是海市,你该上去逛逛才是呢。”(杨朔《海市》)③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是个文武全才。(汪曾祺《故里杂记》)
稳妥
沉稳 持重 稳当 稳健 稳妥 稳重 2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或处事不轻率。
沉稳 chénwěn
强调沉着,在多变或紧张的情况下不慌不忙。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对于骤变的市场行情……同样能沉稳应付,化解风险。(《人民日报》1996年1月6日)②“南昆之难,难于上青天”了,说这话的人叫李玉棋,负责西段铺架工程的指挥长,这位年富力强、沉稳干练的“老铁”并非夸大其辞。(《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③(这些书法家)有的性情沉稳,写起字来精雕细刻,一笔不苟;有的热情奔放,下笔如龙腾虎跃,猊走蛇奔。(《人民日报》1982年8月1日)
持重 chízhònɡ
强调自持慎重,不浮躁,形容老人或成熟的人在重大事情上能克制自己的言行。常说“老成持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从他沉重的语音与持重的神志中可以觉出他不仅是曾经在人事上受过折磨,并且是在思想上能分清黑白的人。(徐志摩《天目山中的笔记》)②看得出,这是一个老练、持重、而又斯文的同志。(杨沫《青春之歌》)③他显得老成持重,这一点从他那深邃的眼神中看得出来。(映泉《同船过渡》)
稳当 wěn·dɑnɡ
强调适当,常形容办事不出差错。能重叠成“稳稳当当”。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时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失东西。(柳青《梁生宝买稻种》)②你别去催他,他有他的稳当劲儿。(老舍《英国人》)③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会做得这么得体,好看,稳当。(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还有一义:稳固牢靠,如“桌子放得~,走得~”。这跟“沉稳”等的区别较明显。而跟“稳健”的细微差别是:“稳健”还有“有力”的意味。
稳健 wěnjiàn
强调有内在的控制力,处理重大事情周到,不偏激,决不轻举妄动。常说“稳健派”。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已五十开外,两鬓已经花白,自当了厂长以来,性格也比过去稳健多了。(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他是个小心谨慎、处世稳健的人,他知道过早地表露是一种危险。(杨沫《青春之歌》)③他能在激烈里保持稳健。(钱钟书《灵感》)
稳妥 wěntuǒ
强调妥当,妥帖,多形容办事可靠。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要不还叫编织厂当担保人吧,那样稳妥些!(薛友津《女人不言梦》)②沈沉的计划应该说是滴水不漏,稳妥得当的。(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③还是他稳妥,从不张扬,大家相安无事。(安倩《独身女人的情与爱》)
稳重 wěnzhònɡ
强调慎重,有分寸,常形容言行及办事不轻浮。可以重叠成“稳稳重重”。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杨朔《荔枝蜜》)②那舵手稳稳重重地一笑,说:“可真是海市,你该上去逛逛才是呢。”(杨朔《海市》)③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是个文武全才。(汪曾祺《故里杂记》)
稳重
沉稳 持重 稳当 稳健 稳妥 稳重 21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或处事不轻率。
沉稳 chénwěn
强调沉着,在多变或紧张的情况下不慌不忙。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对于骤变的市场行情……同样能沉稳应付,化解风险。(《人民日报》1996年1月6日)②“南昆之难,难于上青天”了,说这话的人叫李玉棋,负责西段铺架工程的指挥长,这位年富力强、沉稳干练的“老铁”并非夸大其辞。(《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③(这些书法家)有的性情沉稳,写起字来精雕细刻,一笔不苟;有的热情奔放,下笔如龙腾虎跃,猊走蛇奔。(《人民日报》1982年8月1日)
持重 chízhònɡ
强调自持慎重,不浮躁,形容老人或成熟的人在重大事情上能克制自己的言行。常说“老成持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从他沉重的语音与持重的神志中可以觉出他不仅是曾经在人事上受过折磨,并且是在思想上能分清黑白的人。(徐志摩《天目山中的笔记》)②看得出,这是一个老练、持重、而又斯文的同志。(杨沫《青春之歌》)③他显得老成持重,这一点从他那深邃的眼神中看得出来。(映泉《同船过渡》)
稳当 wěn·dɑnɡ
强调适当,常形容办事不出差错。能重叠成“稳稳当当”。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时刻提醒自己,出了门要稳当,不要慌张,免得出差错和丢失东西。(柳青《梁生宝买稻种》)②你别去催他,他有他的稳当劲儿。(老舍《英国人》)③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会做得这么得体,好看,稳当。(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还有一义:稳固牢靠,如“桌子放得~,走得~”。这跟“沉稳”等的区别较明显。而跟“稳健”的细微差别是:“稳健”还有“有力”的意味。
稳健 wěnjiàn
强调有内在的控制力,处理重大事情周到,不偏激,决不轻举妄动。常说“稳健派”。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如今已五十开外,两鬓已经花白,自当了厂长以来,性格也比过去稳健多了。(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他是个小心谨慎、处世稳健的人,他知道过早地表露是一种危险。(杨沫《青春之歌》)③他能在激烈里保持稳健。(钱钟书《灵感》)
稳妥 wěntuǒ
强调妥当,妥帖,多形容办事可靠。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要不还叫编织厂当担保人吧,那样稳妥些!(薛友津《女人不言梦》)②沈沉的计划应该说是滴水不漏,稳妥得当的。(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③还是他稳妥,从不张扬,大家相安无事。(安倩《独身女人的情与爱》)
稳重 wěnzhònɡ
强调慎重,有分寸,常形容言行及办事不轻浮。可以重叠成“稳稳重重”。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杨朔《荔枝蜜》)②那舵手稳稳重重地一笑,说:“可真是海市,你该上去逛逛才是呢。”(杨朔《海市》)③老大稳重,老二干练,老三是个文武全才。(汪曾祺《故里杂记》)
沉重
沉重 繁重 22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分量大,负担重。可以形容“心情”以及“劳动、任务”等。
沉重 chénzhònɡ
本义是东西重(例①)。比喻精神、心情等负担重(例②)。常说“沉重的打击,沉重的脚步,病情沉重”等。
例:①老赵觉得他那口袋沉重得好像不是他的力量所能负荷了。(茅盾《过年》)②田见秀不好再说话,怀着略微沉重的心情,向闯王拱拱手,策马而去。(姚雪垠《李自成》)③两人心头都很沉重,都为了《团结》周刊的前途而很焦灼。(茅盾《锻炼》)
繁重 fánzhònɡ
兼指分量大、负担重和头绪多、数量大,着重指体力上的感受。
例:①野战医院的工作是十分繁重和困难的。(魏巍《东方》)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③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体质日益虚弱。(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
繁重
沉重 繁重 22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分量大,负担重。可以形容“心情”以及“劳动、任务”等。
沉重 chénzhònɡ
本义是东西重(例①)。比喻精神、心情等负担重(例②)。常说“沉重的打击,沉重的脚步,病情沉重”等。
例:①老赵觉得他那口袋沉重得好像不是他的力量所能负荷了。(茅盾《过年》)②田见秀不好再说话,怀着略微沉重的心情,向闯王拱拱手,策马而去。(姚雪垠《李自成》)③两人心头都很沉重,都为了《团结》周刊的前途而很焦灼。(茅盾《锻炼》)
繁重 fánzhònɡ
兼指分量大、负担重和头绪多、数量大,着重指体力上的感受。
例:①野战医院的工作是十分繁重和困难的。(魏巍《东方》)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③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体质日益虚弱。(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
陈腐
陈腐 陈旧 22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过时的、时间太久的。有时可换用,如“陈腐/陈旧的观念”。
陈腐 chénfǔ
不仅指陈旧,而且指腐朽。多形容抽象的事物,如思想、学说、内容等。贬义词。
例:①扫除那种以为艺术只是少数“天才”才能从事的行当的那种陈腐错误的观念,是十分必需的。(秦牧《象和蚁的童话》)②书却无可看:旧的陈腐,新的是几乎没有的。(鲁迅《伤逝》)
陈旧 chénjiù
只指过时的,很旧的。可以形容具体的事物(例①),也可以形容抽象的事物(例②)。中性词。
例:①墙上一张陈旧的照片引起我的注意。(刘白羽《金达莱》)②当一些陈旧的东西消失的时候,会引起陈旧的灵魂的暗暗叹息。(艾青《好》)
陈旧
陈腐 陈旧 22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过时的、时间太久的。有时可换用,如“陈腐/陈旧的观念”。
陈腐 chénfǔ
不仅指陈旧,而且指腐朽。多形容抽象的事物,如思想、学说、内容等。贬义词。
例:①扫除那种以为艺术只是少数“天才”才能从事的行当的那种陈腐错误的观念,是十分必需的。(秦牧《象和蚁的童话》)②书却无可看:旧的陈腐,新的是几乎没有的。(鲁迅《伤逝》)
陈旧 chénjiù
只指过时的,很旧的。可以形容具体的事物(例①),也可以形容抽象的事物(例②)。中性词。
例:①墙上一张陈旧的照片引起我的注意。(刘白羽《金达莱》)②当一些陈旧的东西消失的时候,会引起陈旧的灵魂的暗暗叹息。(艾青《好》)
陈迹
陈迹 遗迹 222.0 102 名词 名词。留下的过去的痕迹。
陈迹 chénjì
泛指过去的事情,可以是古代或不久前的,重大的或较小的,可见的或不可见的。
例:①六经这玩艺儿,只是先王的陈迹呀。(鲁迅《出关》)②这陈迹已过去差不多二十多年,而且已只是记忆上的陈迹了。(叶永烈《思乡曲》)③眼下,万元户已成为了历史的陈迹,勤劳的中国人民又唱出了一首新的民谣:“万元不算富,十万才起步,百万算进步,千万才算富。”(贺铁光《罪恶的黑洞》)
遗迹 yíjì
多指古代的或旧时代的,重大的,可见的。
例:①上不沾天,下不及泉,传说中古代穴居者的遗迹。(沈从文《沪溪·浦市·箱子岩》)②希腊被侵前,英、美考古学者刚发掘出一批古希腊文化的遗迹。(萧乾《矛盾交响曲》)③他说最早从欧洲来的移民曾在这里采过矿,废弃怕也有一百年了,这是留下的惟一遗迹。(邓友梅《和老索相处的日子》)
遗迹
陈迹 遗迹 222.0 102 名词 名词。留下的过去的痕迹。
陈迹 chénjì
泛指过去的事情,可以是古代或不久前的,重大的或较小的,可见的或不可见的。
例:①六经这玩艺儿,只是先王的陈迹呀。(鲁迅《出关》)②这陈迹已过去差不多二十多年,而且已只是记忆上的陈迹了。(叶永烈《思乡曲》)③眼下,万元户已成为了历史的陈迹,勤劳的中国人民又唱出了一首新的民谣:“万元不算富,十万才起步,百万算进步,千万才算富。”(贺铁光《罪恶的黑洞》)
遗迹 yíjì
多指古代的或旧时代的,重大的,可见的。
例:①上不沾天,下不及泉,传说中古代穴居者的遗迹。(沈从文《沪溪·浦市·箱子岩》)②希腊被侵前,英、美考古学者刚发掘出一批古希腊文化的遗迹。(萧乾《矛盾交响曲》)③他说最早从欧洲来的移民曾在这里采过矿,废弃怕也有一百年了,这是留下的惟一遗迹。(邓友梅《和老索相处的日子》)
陈述
陈述 陈说 陈诉 述说 诉说 叙述 叙说 223.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或意思用口语等形式表达出来。
陈述 chénshù
强调有条理地表达。表达内容,除了事情之外,多是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理由、道理、论据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他觉得有必要再一次向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乐凯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人民日报》1998年4月9日)②预先推定发言的一个学生便向校长陈述大家的请求。(叶圣陶《倪焕之》)
陈说 chénshuō
强调有条理地叙说。表达内容常是事情、意见、理由、道理等,更侧重于其中的利弊、利害、得失、功过、异同等。多用于书面语。带正式色彩。
例:①写信跟父亲要钱,我们顶好老老实实地陈说。(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正因为洛阳文武无钱无粮,一筹莫展,才公推维祺进宫向殿下陈说利害。(姚雪垠《李自成》)
陈诉 chénsù
多强调完全说出来。表达内容常是心里话、委屈、冤屈、痛苦、疾苦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有什么委屈都向李四妈陈诉。(老舍《四世同堂》)②事情发生后,派出所和村里出面调解多次都未成功,陈诉至法院。(《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日)
述说 shùshuō
多强调较长的叙述,有时带有说明的内容。表达的内容常是历史、事迹、经过、故事、身世、生平,有时是观点、意见、心情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常喜欢挨坐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故事。(冰心《寄小读者》)②我很难准确地向你述说我当时的心情。(从维熙《泥泞》)
诉说 sùshuō
强调带感情地叙述。表达的内容常是冤情、遭遇、伤痛、痛苦、苦恼、悲酸以及身世、经过、情况、收获、愿望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胡蝶请他带给国内老同事的一封信,信中诉说她想念祖国、思念家乡之情。(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要是我死了,我愿意埋在这个地方!”总工程师雷鸿基这样诉说衷肠。(碧野《山高水长》)
叙述 xùshù
强调有头尾地、较客观地表达出来。表达的内容较广,可以是事情、人、物的情况、变化、经过等等。方式较多,可以是文字记载、口头表达、文艺作品表现。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民主同盟起的作用是很浩大的,但因我没有参加民盟,因而关于民盟的历史我不能够有详细的叙述。(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开始叙述我对陈二庄的印象。(方纪《不连续的故事》)③整部影片流淌着真实的情感,以朴素、清新、明净的诗化风格叙述着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叙说 xùshuō
多强调口头叙述。表达的内容较广,常是事情、故事、历史、变化、工作、见闻、观感、感想、体会、收获、打算、遭遇、痛苦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要说把八年来村里的工作从头至尾叙说一下,恐怕多得很,三朝五日也说不完。(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这个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景,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③我多么后悔我为什么不回答他一封长信,详细叙说我十几年的遭遇和今后的打算。(巴金《衷心感谢他》)
陈说
陈述 陈说 陈诉 述说 诉说 叙述 叙说 223.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或意思用口语等形式表达出来。
陈述 chénshù
强调有条理地表达。表达内容,除了事情之外,多是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理由、道理、论据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他觉得有必要再一次向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乐凯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人民日报》1998年4月9日)②预先推定发言的一个学生便向校长陈述大家的请求。(叶圣陶《倪焕之》)
陈说 chénshuō
强调有条理地叙说。表达内容常是事情、意见、理由、道理等,更侧重于其中的利弊、利害、得失、功过、异同等。多用于书面语。带正式色彩。
例:①写信跟父亲要钱,我们顶好老老实实地陈说。(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正因为洛阳文武无钱无粮,一筹莫展,才公推维祺进宫向殿下陈说利害。(姚雪垠《李自成》)
陈诉 chénsù
多强调完全说出来。表达内容常是心里话、委屈、冤屈、痛苦、疾苦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有什么委屈都向李四妈陈诉。(老舍《四世同堂》)②事情发生后,派出所和村里出面调解多次都未成功,陈诉至法院。(《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日)
述说 shùshuō
多强调较长的叙述,有时带有说明的内容。表达的内容常是历史、事迹、经过、故事、身世、生平,有时是观点、意见、心情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常喜欢挨坐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故事。(冰心《寄小读者》)②我很难准确地向你述说我当时的心情。(从维熙《泥泞》)
诉说 sùshuō
强调带感情地叙述。表达的内容常是冤情、遭遇、伤痛、痛苦、苦恼、悲酸以及身世、经过、情况、收获、愿望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胡蝶请他带给国内老同事的一封信,信中诉说她想念祖国、思念家乡之情。(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要是我死了,我愿意埋在这个地方!”总工程师雷鸿基这样诉说衷肠。(碧野《山高水长》)
叙述 xùshù
强调有头尾地、较客观地表达出来。表达的内容较广,可以是事情、人、物的情况、变化、经过等等。方式较多,可以是文字记载、口头表达、文艺作品表现。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民主同盟起的作用是很浩大的,但因我没有参加民盟,因而关于民盟的历史我不能够有详细的叙述。(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开始叙述我对陈二庄的印象。(方纪《不连续的故事》)③整部影片流淌着真实的情感,以朴素、清新、明净的诗化风格叙述着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叙说 xùshuō
多强调口头叙述。表达的内容较广,常是事情、故事、历史、变化、工作、见闻、观感、感想、体会、收获、打算、遭遇、痛苦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要说把八年来村里的工作从头至尾叙说一下,恐怕多得很,三朝五日也说不完。(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这个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景,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③我多么后悔我为什么不回答他一封长信,详细叙说我十几年的遭遇和今后的打算。(巴金《衷心感谢他》)
陈诉
陈述 陈说 陈诉 述说 诉说 叙述 叙说 223.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或意思用口语等形式表达出来。
陈述 chénshù
强调有条理地表达。表达内容,除了事情之外,多是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理由、道理、论据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他觉得有必要再一次向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乐凯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人民日报》1998年4月9日)②预先推定发言的一个学生便向校长陈述大家的请求。(叶圣陶《倪焕之》)
陈说 chénshuō
强调有条理地叙说。表达内容常是事情、意见、理由、道理等,更侧重于其中的利弊、利害、得失、功过、异同等。多用于书面语。带正式色彩。
例:①写信跟父亲要钱,我们顶好老老实实地陈说。(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正因为洛阳文武无钱无粮,一筹莫展,才公推维祺进宫向殿下陈说利害。(姚雪垠《李自成》)
陈诉 chénsù
多强调完全说出来。表达内容常是心里话、委屈、冤屈、痛苦、疾苦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有什么委屈都向李四妈陈诉。(老舍《四世同堂》)②事情发生后,派出所和村里出面调解多次都未成功,陈诉至法院。(《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日)
述说 shùshuō
多强调较长的叙述,有时带有说明的内容。表达的内容常是历史、事迹、经过、故事、身世、生平,有时是观点、意见、心情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常喜欢挨坐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故事。(冰心《寄小读者》)②我很难准确地向你述说我当时的心情。(从维熙《泥泞》)
诉说 sùshuō
强调带感情地叙述。表达的内容常是冤情、遭遇、伤痛、痛苦、苦恼、悲酸以及身世、经过、情况、收获、愿望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胡蝶请他带给国内老同事的一封信,信中诉说她想念祖国、思念家乡之情。(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要是我死了,我愿意埋在这个地方!”总工程师雷鸿基这样诉说衷肠。(碧野《山高水长》)
叙述 xùshù
强调有头尾地、较客观地表达出来。表达的内容较广,可以是事情、人、物的情况、变化、经过等等。方式较多,可以是文字记载、口头表达、文艺作品表现。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民主同盟起的作用是很浩大的,但因我没有参加民盟,因而关于民盟的历史我不能够有详细的叙述。(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开始叙述我对陈二庄的印象。(方纪《不连续的故事》)③整部影片流淌着真实的情感,以朴素、清新、明净的诗化风格叙述着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叙说 xùshuō
多强调口头叙述。表达的内容较广,常是事情、故事、历史、变化、工作、见闻、观感、感想、体会、收获、打算、遭遇、痛苦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要说把八年来村里的工作从头至尾叙说一下,恐怕多得很,三朝五日也说不完。(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这个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景,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③我多么后悔我为什么不回答他一封长信,详细叙说我十几年的遭遇和今后的打算。(巴金《衷心感谢他》)
述说
陈述 陈说 陈诉 述说 诉说 叙述 叙说 223.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或意思用口语等形式表达出来。
陈述 chénshù
强调有条理地表达。表达内容,除了事情之外,多是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理由、道理、论据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他觉得有必要再一次向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乐凯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人民日报》1998年4月9日)②预先推定发言的一个学生便向校长陈述大家的请求。(叶圣陶《倪焕之》)
陈说 chénshuō
强调有条理地叙说。表达内容常是事情、意见、理由、道理等,更侧重于其中的利弊、利害、得失、功过、异同等。多用于书面语。带正式色彩。
例:①写信跟父亲要钱,我们顶好老老实实地陈说。(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正因为洛阳文武无钱无粮,一筹莫展,才公推维祺进宫向殿下陈说利害。(姚雪垠《李自成》)
陈诉 chénsù
多强调完全说出来。表达内容常是心里话、委屈、冤屈、痛苦、疾苦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有什么委屈都向李四妈陈诉。(老舍《四世同堂》)②事情发生后,派出所和村里出面调解多次都未成功,陈诉至法院。(《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日)
述说 shùshuō
多强调较长的叙述,有时带有说明的内容。表达的内容常是历史、事迹、经过、故事、身世、生平,有时是观点、意见、心情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常喜欢挨坐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故事。(冰心《寄小读者》)②我很难准确地向你述说我当时的心情。(从维熙《泥泞》)
诉说 sùshuō
强调带感情地叙述。表达的内容常是冤情、遭遇、伤痛、痛苦、苦恼、悲酸以及身世、经过、情况、收获、愿望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胡蝶请他带给国内老同事的一封信,信中诉说她想念祖国、思念家乡之情。(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要是我死了,我愿意埋在这个地方!”总工程师雷鸿基这样诉说衷肠。(碧野《山高水长》)
叙述 xùshù
强调有头尾地、较客观地表达出来。表达的内容较广,可以是事情、人、物的情况、变化、经过等等。方式较多,可以是文字记载、口头表达、文艺作品表现。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民主同盟起的作用是很浩大的,但因我没有参加民盟,因而关于民盟的历史我不能够有详细的叙述。(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开始叙述我对陈二庄的印象。(方纪《不连续的故事》)③整部影片流淌着真实的情感,以朴素、清新、明净的诗化风格叙述着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叙说 xùshuō
多强调口头叙述。表达的内容较广,常是事情、故事、历史、变化、工作、见闻、观感、感想、体会、收获、打算、遭遇、痛苦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要说把八年来村里的工作从头至尾叙说一下,恐怕多得很,三朝五日也说不完。(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这个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景,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③我多么后悔我为什么不回答他一封长信,详细叙说我十几年的遭遇和今后的打算。(巴金《衷心感谢他》)
诉说
陈述 陈说 陈诉 述说 诉说 叙述 叙说 223.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或意思用口语等形式表达出来。
陈述 chénshù
强调有条理地表达。表达内容,除了事情之外,多是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理由、道理、论据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他觉得有必要再一次向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乐凯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人民日报》1998年4月9日)②预先推定发言的一个学生便向校长陈述大家的请求。(叶圣陶《倪焕之》)
陈说 chénshuō
强调有条理地叙说。表达内容常是事情、意见、理由、道理等,更侧重于其中的利弊、利害、得失、功过、异同等。多用于书面语。带正式色彩。
例:①写信跟父亲要钱,我们顶好老老实实地陈说。(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正因为洛阳文武无钱无粮,一筹莫展,才公推维祺进宫向殿下陈说利害。(姚雪垠《李自成》)
陈诉 chénsù
多强调完全说出来。表达内容常是心里话、委屈、冤屈、痛苦、疾苦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有什么委屈都向李四妈陈诉。(老舍《四世同堂》)②事情发生后,派出所和村里出面调解多次都未成功,陈诉至法院。(《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日)
述说 shùshuō
多强调较长的叙述,有时带有说明的内容。表达的内容常是历史、事迹、经过、故事、身世、生平,有时是观点、意见、心情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常喜欢挨坐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故事。(冰心《寄小读者》)②我很难准确地向你述说我当时的心情。(从维熙《泥泞》)
诉说 sùshuō
强调带感情地叙述。表达的内容常是冤情、遭遇、伤痛、痛苦、苦恼、悲酸以及身世、经过、情况、收获、愿望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胡蝶请他带给国内老同事的一封信,信中诉说她想念祖国、思念家乡之情。(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要是我死了,我愿意埋在这个地方!”总工程师雷鸿基这样诉说衷肠。(碧野《山高水长》)
叙述 xùshù
强调有头尾地、较客观地表达出来。表达的内容较广,可以是事情、人、物的情况、变化、经过等等。方式较多,可以是文字记载、口头表达、文艺作品表现。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民主同盟起的作用是很浩大的,但因我没有参加民盟,因而关于民盟的历史我不能够有详细的叙述。(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开始叙述我对陈二庄的印象。(方纪《不连续的故事》)③整部影片流淌着真实的情感,以朴素、清新、明净的诗化风格叙述着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叙说 xùshuō
多强调口头叙述。表达的内容较广,常是事情、故事、历史、变化、工作、见闻、观感、感想、体会、收获、打算、遭遇、痛苦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要说把八年来村里的工作从头至尾叙说一下,恐怕多得很,三朝五日也说不完。(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这个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景,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③我多么后悔我为什么不回答他一封长信,详细叙说我十几年的遭遇和今后的打算。(巴金《衷心感谢他》)
叙述
陈述 陈说 陈诉 述说 诉说 叙述 叙说 223.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或意思用口语等形式表达出来。
陈述 chénshù
强调有条理地表达。表达内容,除了事情之外,多是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理由、道理、论据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他觉得有必要再一次向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乐凯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人民日报》1998年4月9日)②预先推定发言的一个学生便向校长陈述大家的请求。(叶圣陶《倪焕之》)
陈说 chénshuō
强调有条理地叙说。表达内容常是事情、意见、理由、道理等,更侧重于其中的利弊、利害、得失、功过、异同等。多用于书面语。带正式色彩。
例:①写信跟父亲要钱,我们顶好老老实实地陈说。(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正因为洛阳文武无钱无粮,一筹莫展,才公推维祺进宫向殿下陈说利害。(姚雪垠《李自成》)
陈诉 chénsù
多强调完全说出来。表达内容常是心里话、委屈、冤屈、痛苦、疾苦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有什么委屈都向李四妈陈诉。(老舍《四世同堂》)②事情发生后,派出所和村里出面调解多次都未成功,陈诉至法院。(《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日)
述说 shùshuō
多强调较长的叙述,有时带有说明的内容。表达的内容常是历史、事迹、经过、故事、身世、生平,有时是观点、意见、心情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常喜欢挨坐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故事。(冰心《寄小读者》)②我很难准确地向你述说我当时的心情。(从维熙《泥泞》)
诉说 sùshuō
强调带感情地叙述。表达的内容常是冤情、遭遇、伤痛、痛苦、苦恼、悲酸以及身世、经过、情况、收获、愿望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胡蝶请他带给国内老同事的一封信,信中诉说她想念祖国、思念家乡之情。(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要是我死了,我愿意埋在这个地方!”总工程师雷鸿基这样诉说衷肠。(碧野《山高水长》)
叙述 xùshù
强调有头尾地、较客观地表达出来。表达的内容较广,可以是事情、人、物的情况、变化、经过等等。方式较多,可以是文字记载、口头表达、文艺作品表现。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民主同盟起的作用是很浩大的,但因我没有参加民盟,因而关于民盟的历史我不能够有详细的叙述。(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开始叙述我对陈二庄的印象。(方纪《不连续的故事》)③整部影片流淌着真实的情感,以朴素、清新、明净的诗化风格叙述着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叙说 xùshuō
多强调口头叙述。表达的内容较广,常是事情、故事、历史、变化、工作、见闻、观感、感想、体会、收获、打算、遭遇、痛苦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要说把八年来村里的工作从头至尾叙说一下,恐怕多得很,三朝五日也说不完。(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这个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景,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③我多么后悔我为什么不回答他一封长信,详细叙说我十几年的遭遇和今后的打算。(巴金《衷心感谢他》)
叙说
陈述 陈说 陈诉 述说 诉说 叙述 叙说 223.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或意思用口语等形式表达出来。
陈述 chénshù
强调有条理地表达。表达内容,除了事情之外,多是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理由、道理、论据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他觉得有必要再一次向世人陈述自己的观点:乐凯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人民日报》1998年4月9日)②预先推定发言的一个学生便向校长陈述大家的请求。(叶圣陶《倪焕之》)
陈说 chénshuō
强调有条理地叙说。表达内容常是事情、意见、理由、道理等,更侧重于其中的利弊、利害、得失、功过、异同等。多用于书面语。带正式色彩。
例:①写信跟父亲要钱,我们顶好老老实实地陈说。(老舍《散文并不“散”》)②正因为洛阳文武无钱无粮,一筹莫展,才公推维祺进宫向殿下陈说利害。(姚雪垠《李自成》)
陈诉 chénsù
多强调完全说出来。表达内容常是心里话、委屈、冤屈、痛苦、疾苦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有什么委屈都向李四妈陈诉。(老舍《四世同堂》)②事情发生后,派出所和村里出面调解多次都未成功,陈诉至法院。(《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日)
述说 shùshuō
多强调较长的叙述,有时带有说明的内容。表达的内容常是历史、事迹、经过、故事、身世、生平,有时是观点、意见、心情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常喜欢挨坐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故事。(冰心《寄小读者》)②我很难准确地向你述说我当时的心情。(从维熙《泥泞》)
诉说 sùshuō
强调带感情地叙述。表达的内容常是冤情、遭遇、伤痛、痛苦、苦恼、悲酸以及身世、经过、情况、收获、愿望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胡蝶请他带给国内老同事的一封信,信中诉说她想念祖国、思念家乡之情。(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要是我死了,我愿意埋在这个地方!”总工程师雷鸿基这样诉说衷肠。(碧野《山高水长》)
叙述 xùshù
强调有头尾地、较客观地表达出来。表达的内容较广,可以是事情、人、物的情况、变化、经过等等。方式较多,可以是文字记载、口头表达、文艺作品表现。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民主同盟起的作用是很浩大的,但因我没有参加民盟,因而关于民盟的历史我不能够有详细的叙述。(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②开始叙述我对陈二庄的印象。(方纪《不连续的故事》)③整部影片流淌着真实的情感,以朴素、清新、明净的诗化风格叙述着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
叙说 xùshuō
多强调口头叙述。表达的内容较广,常是事情、故事、历史、变化、工作、见闻、观感、感想、体会、收获、打算、遭遇、痛苦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要说把八年来村里的工作从头至尾叙说一下,恐怕多得很,三朝五日也说不完。(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这个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景,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③我多么后悔我为什么不回答他一封长信,详细叙说我十几年的遭遇和今后的打算。(巴金《衷心感谢他》)
晨光
晨光 晨曦 225.0 102 名词 名词。清晨的日光。都带文学语体色彩。
晨光 chénɡuānɡ
泛指清晨的日光,不论强弱与颜色。比“晨曦”常用。常说“晨光熹微,晨光初曜”。文学语体色彩不浓。
例:①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喜欢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沈从文《过节和观灯》)②夏日的晨光透过窗棂,柔柔地投射在那一摞一摞线装医学典籍上。(陈建功等《皇城根》)③峡里面,到处都流溢着清新的晨光。(艾芜《山峡中》)
晨曦 chénxī
多指不强的、有时带一定颜色的晨光。比“晨光”少用。它的前面更常加上“白色、乳白、青色、玉色、浅蓝、微紫”等颜色词。文学语体色彩浓。
例:①路灯的薄光在晨曦中显得更加暗淡。(曾卓《悲歌》)②我们期待的,不是这种扑朔迷离的幻境,而是那晨曦照耀的黎明。(柯灵《夜行》)③窗玻璃已映出朦胧的玉色晨曦。(李广德《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晨曦
晨光 晨曦 225.0 102 名词 名词。清晨的日光。都带文学语体色彩。
晨光 chénɡuānɡ
泛指清晨的日光,不论强弱与颜色。比“晨曦”常用。常说“晨光熹微,晨光初曜”。文学语体色彩不浓。
例:①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喜欢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沈从文《过节和观灯》)②夏日的晨光透过窗棂,柔柔地投射在那一摞一摞线装医学典籍上。(陈建功等《皇城根》)③峡里面,到处都流溢着清新的晨光。(艾芜《山峡中》)
晨曦 chénxī
多指不强的、有时带一定颜色的晨光。比“晨光”少用。它的前面更常加上“白色、乳白、青色、玉色、浅蓝、微紫”等颜色词。文学语体色彩浓。
例:①路灯的薄光在晨曦中显得更加暗淡。(曾卓《悲歌》)②我们期待的,不是这种扑朔迷离的幻境,而是那晨曦照耀的黎明。(柯灵《夜行》)③窗玻璃已映出朦胧的玉色晨曦。(李广德《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衬托
衬托 烘托 陪衬 226.0 102 动词 动词。用次要事物做背景或对照,以便突出主要事物。
衬托 chèntuō
多用于以次衬主,有时用于对照,这时可以说“相互衬托,彼此衬托”(例③)。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在亭外辉煌阳光的衬托下,他看到剑身上有九十九朵斑斑锈迹。(余华《鲜血梅花》)②自然环境里有整饬的规划,野生的动植物衬托出人工饲养和栽培的巧夺天工。(吴伯箫《猎户》)③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得它们彼此衬托,相得益彰。植物更显得欣欣向荣了,草虫更显得神态栩栩了。(秦牧《粗犷与细腻》)
烘托 hōnɡtuō
一般表示以次托主,强调次要事物的从旁渲染或背景作用。有形象色彩。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朱自清《春》)②假如我能写出几个人物来,他们都与沟有关,像沟的一些小支流,我不就可以由人物的口中与行动中把沟烘托出来吗?(老舍《〈龙须沟〉写作经过》)③鳞次栉比的四合院的屋顶有如细浪层叠的海面,烘托着那圆月愈发高渺、妩媚。(陈建功等《皇城根》)
陪衬 péichèn
一般用于以次衬主,偶尔用于对照,这时可以说“相互陪衬”(例③)。比“衬托、烘托”多用于人。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水磨青砖,白灰勾缝,以朴素淡雅来陪衬金碧辉煌。(邓友梅《四合院“入门儿”》)②还要时时刻刻拉着人家去陪衬他,恭维他!(叶紫《行军掉队记》)③花朵和叶片的相互陪衬在这一刻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境界,再合适不过了。(赵琪《告别花都》)
还有名词义:陪衬者(事物或人),如“远山是~,我甘当~”。这跟“衬托”等区别较明显。
烘托
衬托 烘托 陪衬 226.0 102 动词 动词。用次要事物做背景或对照,以便突出主要事物。
衬托 chèntuō
多用于以次衬主,有时用于对照,这时可以说“相互衬托,彼此衬托”(例③)。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在亭外辉煌阳光的衬托下,他看到剑身上有九十九朵斑斑锈迹。(余华《鲜血梅花》)②自然环境里有整饬的规划,野生的动植物衬托出人工饲养和栽培的巧夺天工。(吴伯箫《猎户》)③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得它们彼此衬托,相得益彰。植物更显得欣欣向荣了,草虫更显得神态栩栩了。(秦牧《粗犷与细腻》)
烘托 hōnɡtuō
一般表示以次托主,强调次要事物的从旁渲染或背景作用。有形象色彩。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朱自清《春》)②假如我能写出几个人物来,他们都与沟有关,像沟的一些小支流,我不就可以由人物的口中与行动中把沟烘托出来吗?(老舍《〈龙须沟〉写作经过》)③鳞次栉比的四合院的屋顶有如细浪层叠的海面,烘托着那圆月愈发高渺、妩媚。(陈建功等《皇城根》)
陪衬 péichèn
一般用于以次衬主,偶尔用于对照,这时可以说“相互陪衬”(例③)。比“衬托、烘托”多用于人。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水磨青砖,白灰勾缝,以朴素淡雅来陪衬金碧辉煌。(邓友梅《四合院“入门儿”》)②还要时时刻刻拉着人家去陪衬他,恭维他!(叶紫《行军掉队记》)③花朵和叶片的相互陪衬在这一刻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境界,再合适不过了。(赵琪《告别花都》)
还有名词义:陪衬者(事物或人),如“远山是~,我甘当~”。这跟“衬托”等区别较明显。
陪衬
衬托 烘托 陪衬 226.0 102 动词 动词。用次要事物做背景或对照,以便突出主要事物。
衬托 chèntuō
多用于以次衬主,有时用于对照,这时可以说“相互衬托,彼此衬托”(例③)。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在亭外辉煌阳光的衬托下,他看到剑身上有九十九朵斑斑锈迹。(余华《鲜血梅花》)②自然环境里有整饬的规划,野生的动植物衬托出人工饲养和栽培的巧夺天工。(吴伯箫《猎户》)③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得它们彼此衬托,相得益彰。植物更显得欣欣向荣了,草虫更显得神态栩栩了。(秦牧《粗犷与细腻》)
烘托 hōnɡtuō
一般表示以次托主,强调次要事物的从旁渲染或背景作用。有形象色彩。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朱自清《春》)②假如我能写出几个人物来,他们都与沟有关,像沟的一些小支流,我不就可以由人物的口中与行动中把沟烘托出来吗?(老舍《〈龙须沟〉写作经过》)③鳞次栉比的四合院的屋顶有如细浪层叠的海面,烘托着那圆月愈发高渺、妩媚。(陈建功等《皇城根》)
陪衬 péichèn
一般用于以次衬主,偶尔用于对照,这时可以说“相互陪衬”(例③)。比“衬托、烘托”多用于人。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水磨青砖,白灰勾缝,以朴素淡雅来陪衬金碧辉煌。(邓友梅《四合院“入门儿”》)②还要时时刻刻拉着人家去陪衬他,恭维他!(叶紫《行军掉队记》)③花朵和叶片的相互陪衬在这一刻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境界,再合适不过了。(赵琪《告别花都》)
还有名词义:陪衬者(事物或人),如“远山是~,我甘当~”。这跟“衬托”等区别较明显。
称号
称号 称呼 称谓 227.0 102 名词 名词。表示一定意义的人的名称。
称号 chēnɡhào
意义范围较广,还可以用于单位、事物。一般是赋予或授予的,多是好的或光荣的,如“荣誉称号,光荣称号,先进称号,冠军称号,英雄称号,博士称号”等。
例:①你不觉得“女园艺师”这个称号很棒吗?(张炜《柏慧》)②我放走一个陈静,等于放走三十万人民币,还有一个先进单位的称号!(石言《漆黑的羽毛》)③限期内达不到标准的,应取消其清洁文明车间或清洁文明岗位的称号。(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称呼 chēnɡ·hu
意义范围较窄,多指用于招呼对方并表示人们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叔叔、阿姨、老兄”等。偶尔用于事物(例③)。
例:①尊贵的先生们,请千万不要厌弃这个称呼哟!(俞平伯《湖楼小撷》)②她除了“大嫂”“妈妈”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小顺的妈”。(老舍《四世同堂》)③市区在两水汇流一个三角形地带,三面临水,通常有“小重庆”称呼。(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还有动词义:叫作,如“孩子们都~他老爷爷”。这跟“称号”的区别较明显,“称谓”偶尔用做动词。
称谓 chēnɡwèi
意义范围较窄,多指表示亲属等关系、身份、职业等的名称,如“父亲、老师、师傅、校长”等。有时用于事物(例③)。
例:①按说“七舅舅”这么三个音节的称谓也够绕嘴的。(刘心武《七舅舅》)②“潘,潘主任——”老裴话一出口,就被他从未对老潘说过的这句称谓搞得面红耳赤。(李唯《腐败分子潘长水》)③中国古代计量的称谓是“度量衡”。(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称呼
称号 称呼 称谓 227.0 102 名词 名词。表示一定意义的人的名称。
称号 chēnɡhào
意义范围较广,还可以用于单位、事物。一般是赋予或授予的,多是好的或光荣的,如“荣誉称号,光荣称号,先进称号,冠军称号,英雄称号,博士称号”等。
例:①你不觉得“女园艺师”这个称号很棒吗?(张炜《柏慧》)②我放走一个陈静,等于放走三十万人民币,还有一个先进单位的称号!(石言《漆黑的羽毛》)③限期内达不到标准的,应取消其清洁文明车间或清洁文明岗位的称号。(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称呼 chēnɡ·hu
意义范围较窄,多指用于招呼对方并表示人们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叔叔、阿姨、老兄”等。偶尔用于事物(例③)。
例:①尊贵的先生们,请千万不要厌弃这个称呼哟!(俞平伯《湖楼小撷》)②她除了“大嫂”“妈妈”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小顺的妈”。(老舍《四世同堂》)③市区在两水汇流一个三角形地带,三面临水,通常有“小重庆”称呼。(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还有动词义:叫作,如“孩子们都~他老爷爷”。这跟“称号”的区别较明显,“称谓”偶尔用做动词。
称谓 chēnɡwèi
意义范围较窄,多指表示亲属等关系、身份、职业等的名称,如“父亲、老师、师傅、校长”等。有时用于事物(例③)。
例:①按说“七舅舅”这么三个音节的称谓也够绕嘴的。(刘心武《七舅舅》)②“潘,潘主任——”老裴话一出口,就被他从未对老潘说过的这句称谓搞得面红耳赤。(李唯《腐败分子潘长水》)③中国古代计量的称谓是“度量衡”。(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称谓
称号 称呼 称谓 227.0 102 名词 名词。表示一定意义的人的名称。
称号 chēnɡhào
意义范围较广,还可以用于单位、事物。一般是赋予或授予的,多是好的或光荣的,如“荣誉称号,光荣称号,先进称号,冠军称号,英雄称号,博士称号”等。
例:①你不觉得“女园艺师”这个称号很棒吗?(张炜《柏慧》)②我放走一个陈静,等于放走三十万人民币,还有一个先进单位的称号!(石言《漆黑的羽毛》)③限期内达不到标准的,应取消其清洁文明车间或清洁文明岗位的称号。(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称呼 chēnɡ·hu
意义范围较窄,多指用于招呼对方并表示人们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叔叔、阿姨、老兄”等。偶尔用于事物(例③)。
例:①尊贵的先生们,请千万不要厌弃这个称呼哟!(俞平伯《湖楼小撷》)②她除了“大嫂”“妈妈”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小顺的妈”。(老舍《四世同堂》)③市区在两水汇流一个三角形地带,三面临水,通常有“小重庆”称呼。(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还有动词义:叫作,如“孩子们都~他老爷爷”。这跟“称号”的区别较明显,“称谓”偶尔用做动词。
称谓 chēnɡwèi
意义范围较窄,多指表示亲属等关系、身份、职业等的名称,如“父亲、老师、师傅、校长”等。有时用于事物(例③)。
例:①按说“七舅舅”这么三个音节的称谓也够绕嘴的。(刘心武《七舅舅》)②“潘,潘主任——”老裴话一出口,就被他从未对老潘说过的这句称谓搞得面红耳赤。(李唯《腐败分子潘长水》)③中国古代计量的称谓是“度量衡”。(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称颂
称颂 称誉 称赞 228.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赞扬美好的人或事物。
称颂 chēnɡsònɡ
强调颂扬。意义的范围广,程度重。含敬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翦伯赞《内蒙访古》)②(许广平)郑振铎称颂她为“中华儿女们最圣洁的典型”。(《人民日报》1998年4月18日)③(藏民们)纷纷称颂拉萨海关为保护西藏文物立了功。(《人民日报》1998年4月28日)
称誉 chēngyù
强调给予荣誉或很高的评价。程度比“称赞”重,比“称颂”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无愧于“西陲第一哨”的光荣称誉。(《人民日报》1998年4月26日)②人们称誉她为“走在世界冠军前面的人”。(葆蒂等《小小银球》)③青岛出版社赢得了“社风正派,书品高洁”的称誉。(《人民日报》1998年8月6日)
称赞 chēngzàn
强调赞美、夸赞,表达喜爱。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陈师曾给他的创作室题了“我师造化”四字,意思是称赞他的画富于写实精神。(邓拓《老画家的新创作》)②“炮打得好准!”政委在我旁边称赞道。(巴金《黄文元同志》)③他一边看,一边称赞他们的种植技术。(赵树理《三里湾》)
称誉
称颂 称誉 称赞 228.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赞扬美好的人或事物。
称颂 chēnɡsònɡ
强调颂扬。意义的范围广,程度重。含敬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翦伯赞《内蒙访古》)②(许广平)郑振铎称颂她为“中华儿女们最圣洁的典型”。(《人民日报》1998年4月18日)③(藏民们)纷纷称颂拉萨海关为保护西藏文物立了功。(《人民日报》1998年4月28日)
称誉 chēngyù
强调给予荣誉或很高的评价。程度比“称赞”重,比“称颂”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无愧于“西陲第一哨”的光荣称誉。(《人民日报》1998年4月26日)②人们称誉她为“走在世界冠军前面的人”。(葆蒂等《小小银球》)③青岛出版社赢得了“社风正派,书品高洁”的称誉。(《人民日报》1998年8月6日)
称赞 chēngzàn
强调赞美、夸赞,表达喜爱。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陈师曾给他的创作室题了“我师造化”四字,意思是称赞他的画富于写实精神。(邓拓《老画家的新创作》)②“炮打得好准!”政委在我旁边称赞道。(巴金《黄文元同志》)③他一边看,一边称赞他们的种植技术。(赵树理《三里湾》)
称赞
称颂 称誉 称赞 228.0 102 动词 动词。用语言赞扬美好的人或事物。
称颂 chēnɡsònɡ
强调颂扬。意义的范围广,程度重。含敬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游览赵长城时,作了一首诗,称颂赵武灵王。(翦伯赞《内蒙访古》)②(许广平)郑振铎称颂她为“中华儿女们最圣洁的典型”。(《人民日报》1998年4月18日)③(藏民们)纷纷称颂拉萨海关为保护西藏文物立了功。(《人民日报》1998年4月28日)
称誉 chēngyù
强调给予荣誉或很高的评价。程度比“称赞”重,比“称颂”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无愧于“西陲第一哨”的光荣称誉。(《人民日报》1998年4月26日)②人们称誉她为“走在世界冠军前面的人”。(葆蒂等《小小银球》)③青岛出版社赢得了“社风正派,书品高洁”的称誉。(《人民日报》1998年8月6日)
称赞 chēngzàn
强调赞美、夸赞,表达喜爱。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陈师曾给他的创作室题了“我师造化”四字,意思是称赞他的画富于写实精神。(邓拓《老画家的新创作》)②“炮打得好准!”政委在我旁边称赞道。(巴金《黄文元同志》)③他一边看,一边称赞他们的种植技术。(赵树理《三里湾》)
成功
成功 胜利 229.0 102 动词 动词。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都可以说“起义成功/胜利了,革命成功/胜利了,改革成功/胜利了,谈判成功/胜利了,会议成功/胜利了”。
成功 chénɡɡōnɡ
强调圆满完成。一般用于工作、活动或事业,如“手术、演出、试验、探测、访问、联合、恋爱、大会”等。前面能加程度副词“很、非常”等。可以做补语。
例:①我少年时大闹天宫,想夺上帝的位子不料没有成功,反而被贬入寒冰地狱受苦。(钱钟书《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②人们由此得到启示,研制成功了一种叫做“生物——电子位置传送器”的“人造眼”。(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③《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郭沫若《序〈黄河大合唱〉》)
胜利 shènglì
强调获胜,更多地是表示经竞赛或斗争而获胜。除用于大会、生产、工作、事业外,多用于竞赛或斗争的事情上,如“比赛、斗争、竞选、抵抗”等。前面不能加程度副词。一般不做补语。
例:①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②现在我们有胜利的把握,无失败的理由,是知其可为而为之。(宋云彬《杂谈》)③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胜利
成功 胜利 229.0 102 动词 动词。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都可以说“起义成功/胜利了,革命成功/胜利了,改革成功/胜利了,谈判成功/胜利了,会议成功/胜利了”。
成功 chénɡɡōnɡ
强调圆满完成。一般用于工作、活动或事业,如“手术、演出、试验、探测、访问、联合、恋爱、大会”等。前面能加程度副词“很、非常”等。可以做补语。
例:①我少年时大闹天宫,想夺上帝的位子不料没有成功,反而被贬入寒冰地狱受苦。(钱钟书《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②人们由此得到启示,研制成功了一种叫做“生物——电子位置传送器”的“人造眼”。(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③《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郭沫若《序〈黄河大合唱〉》)
胜利 shènglì
强调获胜,更多地是表示经竞赛或斗争而获胜。除用于大会、生产、工作、事业外,多用于竞赛或斗争的事情上,如“比赛、斗争、竞选、抵抗”等。前面不能加程度副词。一般不做补语。
例:①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②现在我们有胜利的把握,无失败的理由,是知其可为而为之。(宋云彬《杂谈》)③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成果
成果 结果 效果 230.0 102 名词 名词。好的成效、好的结局。
成果 chénɡɡuǒ
范围较窄,一般只指人们长期辛勤工作的可喜的收获。褒义词。只指好的。常用“大、小、伟大、累累、丰硕、丰富、卓著、辉煌、出色、突出、巨大”等词来形容。
例:①他的科研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白夜等《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②人类文化知识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匡亚明《孔子评传》)
结果 jiéɡuǒ
范围较广,可以指主观上所作所为的结局,也可以指客观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结局。中性词。兼指好的和坏的。可用“好、坏、正确、错误”等词来形容。
例:①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余秋雨《十万进士》)②义和团运动的结果,从解放这棵树发展到解放这民族。(许地山《上景山》)③(树)高出屋顶的地方便开始分杈,又再分杈,再再分杈,结果入夏后便成为一柄巨伞。(刘心武《小墩子》)④南北朝时围棋史上出现的大飞跃,是以往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见闻《中国围棋史话》)
效果 xiàoɡuǒ
范围较窄,常指主观上所作所为的结果。中性词,但以指好的结果居多(例①),指坏的结果较少(例②)。可以用“好、坏、大、小、显著、奇特、惊人、强烈、理想、良好、虚假”等词来形容。
例:①我们的工作假使没有效果,要受到历史上的批评。(郭沫若《洪波曲》)②假若这一好句并不能和上下句作好邻居,它也许发生很坏的效果。(老舍《散文并不“散”》)
结果
成果 结果 效果 230.0 102 名词 名词。好的成效、好的结局。
成果 chénɡɡuǒ
范围较窄,一般只指人们长期辛勤工作的可喜的收获。褒义词。只指好的。常用“大、小、伟大、累累、丰硕、丰富、卓著、辉煌、出色、突出、巨大”等词来形容。
例:①他的科研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白夜等《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②人类文化知识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匡亚明《孔子评传》)
结果 jiéɡuǒ
范围较广,可以指主观上所作所为的结局,也可以指客观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结局。中性词。兼指好的和坏的。可用“好、坏、正确、错误”等词来形容。
例:①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余秋雨《十万进士》)②义和团运动的结果,从解放这棵树发展到解放这民族。(许地山《上景山》)③(树)高出屋顶的地方便开始分杈,又再分杈,再再分杈,结果入夏后便成为一柄巨伞。(刘心武《小墩子》)④南北朝时围棋史上出现的大飞跃,是以往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见闻《中国围棋史话》)
效果 xiàoɡuǒ
范围较窄,常指主观上所作所为的结果。中性词,但以指好的结果居多(例①),指坏的结果较少(例②)。可以用“好、坏、大、小、显著、奇特、惊人、强烈、理想、良好、虚假”等词来形容。
例:①我们的工作假使没有效果,要受到历史上的批评。(郭沫若《洪波曲》)②假若这一好句并不能和上下句作好邻居,它也许发生很坏的效果。(老舍《散文并不“散”》)
效果
成果 结果 效果 230.0 102 名词 名词。好的成效、好的结局。
成果 chénɡɡuǒ
范围较窄,一般只指人们长期辛勤工作的可喜的收获。褒义词。只指好的。常用“大、小、伟大、累累、丰硕、丰富、卓著、辉煌、出色、突出、巨大”等词来形容。
例:①他的科研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白夜等《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②人类文化知识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匡亚明《孔子评传》)
结果 jiéɡuǒ
范围较广,可以指主观上所作所为的结局,也可以指客观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结局。中性词。兼指好的和坏的。可用“好、坏、正确、错误”等词来形容。
例:①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余秋雨《十万进士》)②义和团运动的结果,从解放这棵树发展到解放这民族。(许地山《上景山》)③(树)高出屋顶的地方便开始分杈,又再分杈,再再分杈,结果入夏后便成为一柄巨伞。(刘心武《小墩子》)④南北朝时围棋史上出现的大飞跃,是以往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见闻《中国围棋史话》)
效果 xiàoɡuǒ
范围较窄,常指主观上所作所为的结果。中性词,但以指好的结果居多(例①),指坏的结果较少(例②)。可以用“好、坏、大、小、显著、奇特、惊人、强烈、理想、良好、虚假”等词来形容。
例:①我们的工作假使没有效果,要受到历史上的批评。(郭沫若《洪波曲》)②假若这一好句并不能和上下句作好邻居,它也许发生很坏的效果。(老舍《散文并不“散”》)
成绩
成绩 成就 231.0 102 名词 名词。做事的成果。
成绩 chénɡjì
多用于一般事情,如工作、学习、体育运动等。中性词。
例:①他妹妹读书成绩不错。(巴金《黄文元同志》)②学校在组织校运会时,有必要向学生强调一下团队精神、参与精神等,毕竟比赛成绩不是校运会的一切。(《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
成就 chénɡjiù
一般只用于重大事情,如革命、建设、科技等,指所获得的巨大进展和优异成果。褒义词。更宜用“伟大、巨大、重大、重要”等词来形容。
例:①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茅以升《中国石拱桥》)②达·芬奇深入观察、苦心经营所获得的成就,对我们不懂绘画的人,不也有很好的启发么!(秦牧《〈最后的晚餐〉》)
成就
成绩 成就 231.0 102 名词 名词。做事的成果。
成绩 chénɡjì
多用于一般事情,如工作、学习、体育运动等。中性词。
例:①他妹妹读书成绩不错。(巴金《黄文元同志》)②学校在组织校运会时,有必要向学生强调一下团队精神、参与精神等,毕竟比赛成绩不是校运会的一切。(《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
成就 chénɡjiù
一般只用于重大事情,如革命、建设、科技等,指所获得的巨大进展和优异成果。褒义词。更宜用“伟大、巨大、重大、重要”等词来形容。
例:①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茅以升《中国石拱桥》)②达·芬奇深入观察、苦心经营所获得的成就,对我们不懂绘画的人,不也有很好的启发么!(秦牧《〈最后的晚餐〉》)
成见
成见 偏见 232.0 102 名词 名词。对人、事或物不合理、不正确的看法。
成见 chénɡjiàn
强调指固定不变的已有的看法。
例:①他还没打破以貌取人的成见,觉得这些追求真、善、美的名人,本身也应有真、善、美的标志。(钱钟书《猫》)②在我们这些友人中间,有时因为意见的分歧会损害友情,个人的成见妨害到事业的发展。(巴金《纪念友人世弥》)③因为天天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胡适《丁在君这个人》)
偏见 piānjiàn
强调指偏于一方面的不正确的看法。
例:①观察时不能带主观的偏见,不能把看到的东西和推想的东西混淆起来。(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冲破世俗偏见,顺利地走上银幕。(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把一切罪恶都归结为金钱,这是偏见。(中夙《侨乡步兵师》)
偏见
成见 偏见 232.0 102 名词 名词。对人、事或物不合理、不正确的看法。
成见 chénɡjiàn
强调指固定不变的已有的看法。
例:①他还没打破以貌取人的成见,觉得这些追求真、善、美的名人,本身也应有真、善、美的标志。(钱钟书《猫》)②在我们这些友人中间,有时因为意见的分歧会损害友情,个人的成见妨害到事业的发展。(巴金《纪念友人世弥》)③因为天天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胡适《丁在君这个人》)
偏见 piānjiàn
强调指偏于一方面的不正确的看法。
例:①观察时不能带主观的偏见,不能把看到的东西和推想的东西混淆起来。(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冲破世俗偏见,顺利地走上银幕。(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③把一切罪恶都归结为金钱,这是偏见。(中夙《侨乡步兵师》)
成立
成立 建立 233.0 102 动词 动词。设法使开始存在。对象都可以是人的组织单位,如“成立/建立国家,成立/建立政府,成立/建立组织,成立/建立工会,成立/建立俱乐部,成立/建立工作组”。
成立 chénɡlì
着重于使形成。对象一般限于人的组织单位。如学会、协会、商会、董事会、委员会、代表团、突击队、小组、家庭、机构、公司、法庭、集团等。
例:①民国成立的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县城里。(鲁迅《五十六“来了”》)②文联刚刚成立的时候,他住在华北联大。(孙犁《回忆沙可夫同志》)③这个会议或者可以说是创造社的正式成立,时候是一九二一年七月初旬。(郭沫若《创造十年》)
还有一义:理论、意见等观念的东西或事情被认可,有根据,立得住,如“论点~,看法~,设想~,论证~,公式~,定理~,事情不~”。“建立”没有这一意义。
建立 jiànlì
着重于创建。对象还常是人的组织单位以外的事物。如宫殿、基地、根据地、电台、工厂、厂房、实验室、图书馆、纪念碑、特区、防线、城市等。
例:①刘邦倘若没有用张良、陈平、萧何尽心辅佐,也不容易建立西汉基业。(姚雪垠《李自成》)②应该说原先有人、有田园,都毁了,现在人民重新建立起家业。(杨朔《万古青春》)③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牧场,他们能吃到牛奶和奶油。(徐迟《祁连山下》)
还有“产生;形成”义。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如关系、邦交、友谊、爱情、感情、威信、系统、体系、核心、秩序、制度、功勋等。“成立”没有这一意义。
建立
成立 建立 233.0 102 动词 动词。设法使开始存在。对象都可以是人的组织单位,如“成立/建立国家,成立/建立政府,成立/建立组织,成立/建立工会,成立/建立俱乐部,成立/建立工作组”。
成立 chénɡlì
着重于使形成。对象一般限于人的组织单位。如学会、协会、商会、董事会、委员会、代表团、突击队、小组、家庭、机构、公司、法庭、集团等。
例:①民国成立的时候,我住在一个小县城里。(鲁迅《五十六“来了”》)②文联刚刚成立的时候,他住在华北联大。(孙犁《回忆沙可夫同志》)③这个会议或者可以说是创造社的正式成立,时候是一九二一年七月初旬。(郭沫若《创造十年》)
还有一义:理论、意见等观念的东西或事情被认可,有根据,立得住,如“论点~,看法~,设想~,论证~,公式~,定理~,事情不~”。“建立”没有这一意义。
建立 jiànlì
着重于创建。对象还常是人的组织单位以外的事物。如宫殿、基地、根据地、电台、工厂、厂房、实验室、图书馆、纪念碑、特区、防线、城市等。
例:①刘邦倘若没有用张良、陈平、萧何尽心辅佐,也不容易建立西汉基业。(姚雪垠《李自成》)②应该说原先有人、有田园,都毁了,现在人民重新建立起家业。(杨朔《万古青春》)③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牧场,他们能吃到牛奶和奶油。(徐迟《祁连山下》)
还有“产生;形成”义。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如关系、邦交、友谊、爱情、感情、威信、系统、体系、核心、秩序、制度、功勋等。“成立”没有这一意义。
创立 建立 树立 287.0 102 动词 动词。造成新的事物。
创立 chuànɡlì
创造性的建立,着重指开创,造成前所未有的事物。一般用于褒义。对象常是抽象的、重大的,如国家、政权、学说、体系、事业、功勋等。有时是一个组织、单位等(例③)。
例:①他创立了统一的以仁为纲的完整的伦理学说。(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你们一定可以克服新的困难,创立新的功勋!(魏巍《写在凯歌声里》)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一九○一年创立的。(唐弢《鲁迅的故事》)
建立 jiànlì
泛指造成新的事物。用于抽象意义,是“使产生、使形成”;用于具体意义是“建造”。对象较广,可以是抽象的重大的(同“创立”),也可以是友谊、联系、威信等,还可以是具体的,如厂矿、电站、高炉、基地等。
例:①咱们在生产劳动竞赛中建立了友谊。(陈伯吹《飞虎队与野猪队》)②在这值得纪念的山头,建立起这座丰碑。(冰心《一衣带水寄东邻》)
树立 shùlì
着重指积极地使形成,确立起来。多用于褒义(例①),少用于贬义(例②)。对象常是某些抽象的事物,除了思想、信心、威信等之外,还有风格、作风、典型、榜样、旗帜等。
例:①你们不是也给我们侦察部队树立了一面旗帜吗? (巴金《一个侦察员的故事》)②(李自成说,如背离了起义宗旨,就)给各地造反的人们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姚雪垠《李自成》)
呈现
呈现 浮现 234.0 102 动词 动词。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呈现 chénɡxiàn
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眼前(例①②),有时在人的眼里(例③);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状况、形势、局面、场面、景象等。
例:①城上有兵把守,呈现出战时气氛。(郭沫若《郑成功》)②再走过去,巨大的弹窟呈现在无数只悲愤的眼前。(王西彦《十月十九日长沙》)③(山峰姿态)我只一闭眼,一凝眸,便一一如同电影一般,呈现在网膜之上。(郭沫若《牧羊哀话》)
浮现 fúxiàn
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例①),有时是直接看到的(例②);浮现的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影子、记忆、笑容、表情等。
例:①许许多多往日的印象,在这不安的一夜中都活龙活现地浮现眼前。(姚雪垠《李自成》)②黄色的年轻的脸上浮现出衷心快乐的微笑。(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③妻……对着这欢蹦乱跳的鱼,脸上浮现出病后的第一次健康的微笑。(冯至《在赣江上》)
浮现
呈现 浮现 234.0 102 动词 动词。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呈现 chénɡxiàn
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眼前(例①②),有时在人的眼里(例③);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状况、形势、局面、场面、景象等。
例:①城上有兵把守,呈现出战时气氛。(郭沫若《郑成功》)②再走过去,巨大的弹窟呈现在无数只悲愤的眼前。(王西彦《十月十九日长沙》)③(山峰姿态)我只一闭眼,一凝眸,便一一如同电影一般,呈现在网膜之上。(郭沫若《牧羊哀话》)
浮现 fúxiàn
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例①),有时是直接看到的(例②);浮现的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影子、记忆、笑容、表情等。
例:①许许多多往日的印象,在这不安的一夜中都活龙活现地浮现眼前。(姚雪垠《李自成》)②黄色的年轻的脸上浮现出衷心快乐的微笑。(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③妻……对着这欢蹦乱跳的鱼,脸上浮现出病后的第一次健康的微笑。(冯至《在赣江上》)
诚恳
诚恳 诚实 诚挚 23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真心真意的。可以形容语言、态度等。
诚恳 chénɡkěn
着重指恳切,多着眼于对人的态度。如说“诚恳的态度,待人诚恳诚恳地接受”等。
例:①她总是诚恳地请别人多提意见,帮助她改正缺点。(巴金《廖静秋同志》)②他代表大家向厂长表示诚恳的感谢和敬意。(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③他自己是大学生,没有架子,人老实,却又极其诚恳,他写得最坏的东西也永远不违背他的良心,他永远表里如一。(李健吾《怀王统照》)
诚实 chénɡshí
着重指老实、真实,表里如一,不虚假,多着眼于品性。如说“诚实的孩子,说话诚实”等。
例:①他的作品充满了一个作家对人民的诚实的心。(孙犁《谈赵树理》)②既然他曾这样想过,也这样说过,对谁说都一样,直言无隐,献上一颗诚实的心。(理由《痴情》)
诚挚 chénɡzhì
诚恳和真挚,比“诚恳”程度深,着眼于态度和感情。如说“诚挚的感情,诚挚的心意”等。书面色彩比“诚恳、诚实”浓。一般不重叠成“诚诚挚挚”,而“诚恳、诚实”能。
例:①我总有一天要再去凭吊一次,以表达我的诚挚的纪念。(郭沫若《纪念邓择生先生》)②我诚挚地请求大家不客气的指正!(老舍《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
诚实
诚恳 诚实 诚挚 23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真心真意的。可以形容语言、态度等。
诚恳 chénɡkěn
着重指恳切,多着眼于对人的态度。如说“诚恳的态度,待人诚恳诚恳地接受”等。
例:①她总是诚恳地请别人多提意见,帮助她改正缺点。(巴金《廖静秋同志》)②他代表大家向厂长表示诚恳的感谢和敬意。(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③他自己是大学生,没有架子,人老实,却又极其诚恳,他写得最坏的东西也永远不违背他的良心,他永远表里如一。(李健吾《怀王统照》)
诚实 chénɡshí
着重指老实、真实,表里如一,不虚假,多着眼于品性。如说“诚实的孩子,说话诚实”等。
例:①他的作品充满了一个作家对人民的诚实的心。(孙犁《谈赵树理》)②既然他曾这样想过,也这样说过,对谁说都一样,直言无隐,献上一颗诚实的心。(理由《痴情》)
诚挚 chénɡzhì
诚恳和真挚,比“诚恳”程度深,着眼于态度和感情。如说“诚挚的感情,诚挚的心意”等。书面色彩比“诚恳、诚实”浓。一般不重叠成“诚诚挚挚”,而“诚恳、诚实”能。
例:①我总有一天要再去凭吊一次,以表达我的诚挚的纪念。(郭沫若《纪念邓择生先生》)②我诚挚地请求大家不客气的指正!(老舍《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
诚挚
诚恳 诚实 诚挚 23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真心真意的。可以形容语言、态度等。
诚恳 chénɡkěn
着重指恳切,多着眼于对人的态度。如说“诚恳的态度,待人诚恳诚恳地接受”等。
例:①她总是诚恳地请别人多提意见,帮助她改正缺点。(巴金《廖静秋同志》)②他代表大家向厂长表示诚恳的感谢和敬意。(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③他自己是大学生,没有架子,人老实,却又极其诚恳,他写得最坏的东西也永远不违背他的良心,他永远表里如一。(李健吾《怀王统照》)
诚实 chénɡshí
着重指老实、真实,表里如一,不虚假,多着眼于品性。如说“诚实的孩子,说话诚实”等。
例:①他的作品充满了一个作家对人民的诚实的心。(孙犁《谈赵树理》)②既然他曾这样想过,也这样说过,对谁说都一样,直言无隐,献上一颗诚实的心。(理由《痴情》)
诚挚 chénɡzhì
诚恳和真挚,比“诚恳”程度深,着眼于态度和感情。如说“诚挚的感情,诚挚的心意”等。书面色彩比“诚恳、诚实”浓。一般不重叠成“诚诚挚挚”,而“诚恳、诚实”能。
例:①我总有一天要再去凭吊一次,以表达我的诚挚的纪念。(郭沫若《纪念邓择生先生》)②我诚挚地请求大家不客气的指正!(老舍《关于文学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
诚心
诚心 诚意 真心 236.0 102 名词 名词。真实诚恳的心意。都可以跟“抱着、表示、表明、表达、了解、理解、明白、一片”等词搭配。可以连用说成“诚心诚意”,“真心诚意”。
诚心 chénɡxīn
多强调诚恳、恳切的心意。比“诚意”产生得早,引申意义和用法较多(见“注”)。比“诚意”少做主语。多用于一般场合。
例:①我有这点诚心呢,他就帮我的忙。(老舍《龙须沟》)②即使他们有一份爱国的诚心,可是身衰气败,无能为力。(老舍《四世同堂》)③真神面前不烧假香,在这诚心诚意的师妹面前,水生说的都是实打实的话。(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还有二义:(一)形容词,诚恳,如“很~,~照顾我们,~帮过他”。(二)副词,故意,如“~拆台,~找别扭,~跟我们过不去”。这跟“诚意”是有区别的。
诚意 chénɡyì
多强调真实的心意。常说“缺乏诚意,没有诚意,无谈判诚意,有改过的诚意”。除用于一般场合,还用于较正式的场合,特别是外交场合。
例:①大约视学相信了他的话,或都被他的诚意感动了。(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②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③但是敌人对谈判并无诚意,仍继续加强准备,补充兵员。(魏巍《东方》)
真心 zhēnxīn
强调真实的心意。常说“真心话,真心实意,真心真意,真心诚意”。比“诚意”常做状语。用于一般场合。
例:①这是你的真心话,没有一点意气作用么?(曹禺《日出》)②啥好人坏人,平时都看不准分不清,只有到了难时才见真心。(乔典运《香与香》)③学校的问题……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
诚意
诚心 诚意 真心 236.0 102 名词 名词。真实诚恳的心意。都可以跟“抱着、表示、表明、表达、了解、理解、明白、一片”等词搭配。可以连用说成“诚心诚意”,“真心诚意”。
诚心 chénɡxīn
多强调诚恳、恳切的心意。比“诚意”产生得早,引申意义和用法较多(见“注”)。比“诚意”少做主语。多用于一般场合。
例:①我有这点诚心呢,他就帮我的忙。(老舍《龙须沟》)②即使他们有一份爱国的诚心,可是身衰气败,无能为力。(老舍《四世同堂》)③真神面前不烧假香,在这诚心诚意的师妹面前,水生说的都是实打实的话。(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还有二义:(一)形容词,诚恳,如“很~,~照顾我们,~帮过他”。(二)副词,故意,如“~拆台,~找别扭,~跟我们过不去”。这跟“诚意”是有区别的。
诚意 chénɡyì
多强调真实的心意。常说“缺乏诚意,没有诚意,无谈判诚意,有改过的诚意”。除用于一般场合,还用于较正式的场合,特别是外交场合。
例:①大约视学相信了他的话,或都被他的诚意感动了。(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②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③但是敌人对谈判并无诚意,仍继续加强准备,补充兵员。(魏巍《东方》)
真心 zhēnxīn
强调真实的心意。常说“真心话,真心实意,真心真意,真心诚意”。比“诚意”常做状语。用于一般场合。
例:①这是你的真心话,没有一点意气作用么?(曹禺《日出》)②啥好人坏人,平时都看不准分不清,只有到了难时才见真心。(乔典运《香与香》)③学校的问题……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
真心
诚心 诚意 真心 236.0 102 名词 名词。真实诚恳的心意。都可以跟“抱着、表示、表明、表达、了解、理解、明白、一片”等词搭配。可以连用说成“诚心诚意”,“真心诚意”。
诚心 chénɡxīn
多强调诚恳、恳切的心意。比“诚意”产生得早,引申意义和用法较多(见“注”)。比“诚意”少做主语。多用于一般场合。
例:①我有这点诚心呢,他就帮我的忙。(老舍《龙须沟》)②即使他们有一份爱国的诚心,可是身衰气败,无能为力。(老舍《四世同堂》)③真神面前不烧假香,在这诚心诚意的师妹面前,水生说的都是实打实的话。(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还有二义:(一)形容词,诚恳,如“很~,~照顾我们,~帮过他”。(二)副词,故意,如“~拆台,~找别扭,~跟我们过不去”。这跟“诚意”是有区别的。
诚意 chénɡyì
多强调真实的心意。常说“缺乏诚意,没有诚意,无谈判诚意,有改过的诚意”。除用于一般场合,还用于较正式的场合,特别是外交场合。
例:①大约视学相信了他的话,或都被他的诚意感动了。(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②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③但是敌人对谈判并无诚意,仍继续加强准备,补充兵员。(魏巍《东方》)
真心 zhēnxīn
强调真实的心意。常说“真心话,真心实意,真心真意,真心诚意”。比“诚意”常做状语。用于一般场合。
例:①这是你的真心话,没有一点意气作用么?(曹禺《日出》)②啥好人坏人,平时都看不准分不清,只有到了难时才见真心。(乔典运《香与香》)③学校的问题……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
承担
承担 承当 担当 担负 担任 负担 237.0 102 动词 动词。担起、承受并负起责任。宾语可以是“工作、责任”等。
承担 chénɡdān
多强调负责任地、主动地这一层意味,宾语除了工作、责任、任务、义务、事务、生活、担子、课题等中性词以外,还常是债务、罪名、恶名、骂名、错误、后果等贬义词,而“担当”等不常带这些贬义词。
例:①今后的生活她将和东山共同承担,而换来的乐趣两人将平分秋色。(余华《难逃劫数》)②大哥赵胜才像个真富翁一样,拍了拍发福肚皮,豪爽大笑,在笑声中坦然地承担了自己的决策中的错误。(池莉《太阳出世》)
承当 chénɡdānɡ
义同“承担”,比“承担”少用,使用范围窄,宾语常是“负担、名义、外号、事情、角色、外号、罪过”等。
例:①出了事情,由我一个人去承当。(石言《秋雪湖之恋》)②家是又经过了许多风浪,虽然有母亲处置,但最大的责任却还是我自己承当着。(唐弢《南归杂记》)
担当 dāndānɡ
词义比“担负”等都重。宾语多是(主要或较艰巨的)工作、(重大的)责任、(繁重的)任务、(重要的)事业以及风险等。
例:①你的能力够,再重一点的工作也担当得起来!(老舍《西望长安》)②她下决心把这个天大的风险担当起来。(姚雪垠《李自成》)
担负 dānfù
词义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宾语可以是表示重大或一般意义的词语,除了工作、责任等以外,还可以是命运、使命、职务、杂务、功课、给养、费用、开支等。一般不与具体职务名称搭配。
例:①在战斗中他担负指挥攻打敌人坑道的任务。(巴金《一个连队的生活》)②今天我们聚集到一起,将担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苏叔阳《大地的儿子》)③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曹禺《雷雨》)
担任 dānrèn
使用范围较窄,宾语有三类:一是“职务”及具体职务名称,二是“工作”及具体工作名称,三是动词,如“攻击、防守、警戒、掩护、教学、设计、翻译、印刷、校对、发行、调解、调查、监督、监护”等。
例:①馆长应由许景宋先生担任。(郭沫若《我建议》)②这支突击队担任水涡轮打磨工作。(碧野《水电之歌》)③在洞外森林里担任警戒的魏雷匆匆跑过来。(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负担 fùdān
使用范围很窄,宾语多是“费用、开支、损失、养育”一类词语。
例:①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他们)是否能够负担得起新车的保险金。(华胄《风尘交易人》)③是我把他收留在自己家里,负担他的衣食住行。(霍达《补天裂》)
“负担”还有名词义和用法:指物质或精神上承受的压力或担负的责任,如“他的家庭~太重,我们思想上没有任何~”。这跟“担当”等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承当
承担 承当 担当 担负 担任 负担 237.0 102 动词 动词。担起、承受并负起责任。宾语可以是“工作、责任”等。
承担 chénɡdān
多强调负责任地、主动地这一层意味,宾语除了工作、责任、任务、义务、事务、生活、担子、课题等中性词以外,还常是债务、罪名、恶名、骂名、错误、后果等贬义词,而“担当”等不常带这些贬义词。
例:①今后的生活她将和东山共同承担,而换来的乐趣两人将平分秋色。(余华《难逃劫数》)②大哥赵胜才像个真富翁一样,拍了拍发福肚皮,豪爽大笑,在笑声中坦然地承担了自己的决策中的错误。(池莉《太阳出世》)
承当 chénɡdānɡ
义同“承担”,比“承担”少用,使用范围窄,宾语常是“负担、名义、外号、事情、角色、外号、罪过”等。
例:①出了事情,由我一个人去承当。(石言《秋雪湖之恋》)②家是又经过了许多风浪,虽然有母亲处置,但最大的责任却还是我自己承当着。(唐弢《南归杂记》)
担当 dāndānɡ
词义比“担负”等都重。宾语多是(主要或较艰巨的)工作、(重大的)责任、(繁重的)任务、(重要的)事业以及风险等。
例:①你的能力够,再重一点的工作也担当得起来!(老舍《西望长安》)②她下决心把这个天大的风险担当起来。(姚雪垠《李自成》)
担负 dānfù
词义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宾语可以是表示重大或一般意义的词语,除了工作、责任等以外,还可以是命运、使命、职务、杂务、功课、给养、费用、开支等。一般不与具体职务名称搭配。
例:①在战斗中他担负指挥攻打敌人坑道的任务。(巴金《一个连队的生活》)②今天我们聚集到一起,将担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苏叔阳《大地的儿子》)③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曹禺《雷雨》)
担任 dānrèn
使用范围较窄,宾语有三类:一是“职务”及具体职务名称,二是“工作”及具体工作名称,三是动词,如“攻击、防守、警戒、掩护、教学、设计、翻译、印刷、校对、发行、调解、调查、监督、监护”等。
例:①馆长应由许景宋先生担任。(郭沫若《我建议》)②这支突击队担任水涡轮打磨工作。(碧野《水电之歌》)③在洞外森林里担任警戒的魏雷匆匆跑过来。(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负担 fùdān
使用范围很窄,宾语多是“费用、开支、损失、养育”一类词语。
例:①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他们)是否能够负担得起新车的保险金。(华胄《风尘交易人》)③是我把他收留在自己家里,负担他的衣食住行。(霍达《补天裂》)
“负担”还有名词义和用法:指物质或精神上承受的压力或担负的责任,如“他的家庭~太重,我们思想上没有任何~”。这跟“担当”等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担当
承担 承当 担当 担负 担任 负担 237.0 102 动词 动词。担起、承受并负起责任。宾语可以是“工作、责任”等。
承担 chénɡdān
多强调负责任地、主动地这一层意味,宾语除了工作、责任、任务、义务、事务、生活、担子、课题等中性词以外,还常是债务、罪名、恶名、骂名、错误、后果等贬义词,而“担当”等不常带这些贬义词。
例:①今后的生活她将和东山共同承担,而换来的乐趣两人将平分秋色。(余华《难逃劫数》)②大哥赵胜才像个真富翁一样,拍了拍发福肚皮,豪爽大笑,在笑声中坦然地承担了自己的决策中的错误。(池莉《太阳出世》)
承当 chénɡdānɡ
义同“承担”,比“承担”少用,使用范围窄,宾语常是“负担、名义、外号、事情、角色、外号、罪过”等。
例:①出了事情,由我一个人去承当。(石言《秋雪湖之恋》)②家是又经过了许多风浪,虽然有母亲处置,但最大的责任却还是我自己承当着。(唐弢《南归杂记》)
担当 dāndānɡ
词义比“担负”等都重。宾语多是(主要或较艰巨的)工作、(重大的)责任、(繁重的)任务、(重要的)事业以及风险等。
例:①你的能力够,再重一点的工作也担当得起来!(老舍《西望长安》)②她下决心把这个天大的风险担当起来。(姚雪垠《李自成》)
担负 dānfù
词义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宾语可以是表示重大或一般意义的词语,除了工作、责任等以外,还可以是命运、使命、职务、杂务、功课、给养、费用、开支等。一般不与具体职务名称搭配。
例:①在战斗中他担负指挥攻打敌人坑道的任务。(巴金《一个连队的生活》)②今天我们聚集到一起,将担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苏叔阳《大地的儿子》)③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曹禺《雷雨》)
担任 dānrèn
使用范围较窄,宾语有三类:一是“职务”及具体职务名称,二是“工作”及具体工作名称,三是动词,如“攻击、防守、警戒、掩护、教学、设计、翻译、印刷、校对、发行、调解、调查、监督、监护”等。
例:①馆长应由许景宋先生担任。(郭沫若《我建议》)②这支突击队担任水涡轮打磨工作。(碧野《水电之歌》)③在洞外森林里担任警戒的魏雷匆匆跑过来。(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负担 fùdān
使用范围很窄,宾语多是“费用、开支、损失、养育”一类词语。
例:①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他们)是否能够负担得起新车的保险金。(华胄《风尘交易人》)③是我把他收留在自己家里,负担他的衣食住行。(霍达《补天裂》)
“负担”还有名词义和用法:指物质或精神上承受的压力或担负的责任,如“他的家庭~太重,我们思想上没有任何~”。这跟“担当”等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担负
承担 承当 担当 担负 担任 负担 237.0 102 动词 动词。担起、承受并负起责任。宾语可以是“工作、责任”等。
承担 chénɡdān
多强调负责任地、主动地这一层意味,宾语除了工作、责任、任务、义务、事务、生活、担子、课题等中性词以外,还常是债务、罪名、恶名、骂名、错误、后果等贬义词,而“担当”等不常带这些贬义词。
例:①今后的生活她将和东山共同承担,而换来的乐趣两人将平分秋色。(余华《难逃劫数》)②大哥赵胜才像个真富翁一样,拍了拍发福肚皮,豪爽大笑,在笑声中坦然地承担了自己的决策中的错误。(池莉《太阳出世》)
承当 chénɡdānɡ
义同“承担”,比“承担”少用,使用范围窄,宾语常是“负担、名义、外号、事情、角色、外号、罪过”等。
例:①出了事情,由我一个人去承当。(石言《秋雪湖之恋》)②家是又经过了许多风浪,虽然有母亲处置,但最大的责任却还是我自己承当着。(唐弢《南归杂记》)
担当 dāndānɡ
词义比“担负”等都重。宾语多是(主要或较艰巨的)工作、(重大的)责任、(繁重的)任务、(重要的)事业以及风险等。
例:①你的能力够,再重一点的工作也担当得起来!(老舍《西望长安》)②她下决心把这个天大的风险担当起来。(姚雪垠《李自成》)
担负 dānfù
词义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宾语可以是表示重大或一般意义的词语,除了工作、责任等以外,还可以是命运、使命、职务、杂务、功课、给养、费用、开支等。一般不与具体职务名称搭配。
例:①在战斗中他担负指挥攻打敌人坑道的任务。(巴金《一个连队的生活》)②今天我们聚集到一起,将担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苏叔阳《大地的儿子》)③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曹禺《雷雨》)
担任 dānrèn
使用范围较窄,宾语有三类:一是“职务”及具体职务名称,二是“工作”及具体工作名称,三是动词,如“攻击、防守、警戒、掩护、教学、设计、翻译、印刷、校对、发行、调解、调查、监督、监护”等。
例:①馆长应由许景宋先生担任。(郭沫若《我建议》)②这支突击队担任水涡轮打磨工作。(碧野《水电之歌》)③在洞外森林里担任警戒的魏雷匆匆跑过来。(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负担 fùdān
使用范围很窄,宾语多是“费用、开支、损失、养育”一类词语。
例:①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他们)是否能够负担得起新车的保险金。(华胄《风尘交易人》)③是我把他收留在自己家里,负担他的衣食住行。(霍达《补天裂》)
“负担”还有名词义和用法:指物质或精神上承受的压力或担负的责任,如“他的家庭~太重,我们思想上没有任何~”。这跟“担当”等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担任
承担 承当 担当 担负 担任 负担 237.0 102 动词 动词。担起、承受并负起责任。宾语可以是“工作、责任”等。
承担 chénɡdān
多强调负责任地、主动地这一层意味,宾语除了工作、责任、任务、义务、事务、生活、担子、课题等中性词以外,还常是债务、罪名、恶名、骂名、错误、后果等贬义词,而“担当”等不常带这些贬义词。
例:①今后的生活她将和东山共同承担,而换来的乐趣两人将平分秋色。(余华《难逃劫数》)②大哥赵胜才像个真富翁一样,拍了拍发福肚皮,豪爽大笑,在笑声中坦然地承担了自己的决策中的错误。(池莉《太阳出世》)
承当 chénɡdānɡ
义同“承担”,比“承担”少用,使用范围窄,宾语常是“负担、名义、外号、事情、角色、外号、罪过”等。
例:①出了事情,由我一个人去承当。(石言《秋雪湖之恋》)②家是又经过了许多风浪,虽然有母亲处置,但最大的责任却还是我自己承当着。(唐弢《南归杂记》)
担当 dāndānɡ
词义比“担负”等都重。宾语多是(主要或较艰巨的)工作、(重大的)责任、(繁重的)任务、(重要的)事业以及风险等。
例:①你的能力够,再重一点的工作也担当得起来!(老舍《西望长安》)②她下决心把这个天大的风险担当起来。(姚雪垠《李自成》)
担负 dānfù
词义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宾语可以是表示重大或一般意义的词语,除了工作、责任等以外,还可以是命运、使命、职务、杂务、功课、给养、费用、开支等。一般不与具体职务名称搭配。
例:①在战斗中他担负指挥攻打敌人坑道的任务。(巴金《一个连队的生活》)②今天我们聚集到一起,将担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苏叔阳《大地的儿子》)③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曹禺《雷雨》)
担任 dānrèn
使用范围较窄,宾语有三类:一是“职务”及具体职务名称,二是“工作”及具体工作名称,三是动词,如“攻击、防守、警戒、掩护、教学、设计、翻译、印刷、校对、发行、调解、调查、监督、监护”等。
例:①馆长应由许景宋先生担任。(郭沫若《我建议》)②这支突击队担任水涡轮打磨工作。(碧野《水电之歌》)③在洞外森林里担任警戒的魏雷匆匆跑过来。(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负担 fùdān
使用范围很窄,宾语多是“费用、开支、损失、养育”一类词语。
例:①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他们)是否能够负担得起新车的保险金。(华胄《风尘交易人》)③是我把他收留在自己家里,负担他的衣食住行。(霍达《补天裂》)
“负担”还有名词义和用法:指物质或精神上承受的压力或担负的责任,如“他的家庭~太重,我们思想上没有任何~”。这跟“担当”等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负担
承担 承当 担当 担负 担任 负担 237.0 102 动词 动词。担起、承受并负起责任。宾语可以是“工作、责任”等。
承担 chénɡdān
多强调负责任地、主动地这一层意味,宾语除了工作、责任、任务、义务、事务、生活、担子、课题等中性词以外,还常是债务、罪名、恶名、骂名、错误、后果等贬义词,而“担当”等不常带这些贬义词。
例:①今后的生活她将和东山共同承担,而换来的乐趣两人将平分秋色。(余华《难逃劫数》)②大哥赵胜才像个真富翁一样,拍了拍发福肚皮,豪爽大笑,在笑声中坦然地承担了自己的决策中的错误。(池莉《太阳出世》)
承当 chénɡdānɡ
义同“承担”,比“承担”少用,使用范围窄,宾语常是“负担、名义、外号、事情、角色、外号、罪过”等。
例:①出了事情,由我一个人去承当。(石言《秋雪湖之恋》)②家是又经过了许多风浪,虽然有母亲处置,但最大的责任却还是我自己承当着。(唐弢《南归杂记》)
担当 dāndānɡ
词义比“担负”等都重。宾语多是(主要或较艰巨的)工作、(重大的)责任、(繁重的)任务、(重要的)事业以及风险等。
例:①你的能力够,再重一点的工作也担当得起来!(老舍《西望长安》)②她下决心把这个天大的风险担当起来。(姚雪垠《李自成》)
担负 dānfù
词义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宾语可以是表示重大或一般意义的词语,除了工作、责任等以外,还可以是命运、使命、职务、杂务、功课、给养、费用、开支等。一般不与具体职务名称搭配。
例:①在战斗中他担负指挥攻打敌人坑道的任务。(巴金《一个连队的生活》)②今天我们聚集到一起,将担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苏叔阳《大地的儿子》)③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曹禺《雷雨》)
担任 dānrèn
使用范围较窄,宾语有三类:一是“职务”及具体职务名称,二是“工作”及具体工作名称,三是动词,如“攻击、防守、警戒、掩护、教学、设计、翻译、印刷、校对、发行、调解、调查、监督、监护”等。
例:①馆长应由许景宋先生担任。(郭沫若《我建议》)②这支突击队担任水涡轮打磨工作。(碧野《水电之歌》)③在洞外森林里担任警戒的魏雷匆匆跑过来。(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负担 fùdān
使用范围很窄,宾语多是“费用、开支、损失、养育”一类词语。
例:①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他们)是否能够负担得起新车的保险金。(华胄《风尘交易人》)③是我把他收留在自己家里,负担他的衣食住行。(霍达《补天裂》)
“负担”还有名词义和用法:指物质或精神上承受的压力或担负的责任,如“他的家庭~太重,我们思想上没有任何~”。这跟“担当”等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承继
承继 承袭 继承 238.0 102 动词 动词。承接并使延续下去。
承继 chénɡjì
义同“继承”,不如“继承”常用。用于抽象的事物较多,用于具体东西(例④)较少。
例:①要打好仗,得靠人人平日有准备,人人有本事,不能专靠承继下来的好名誉。(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经验告诉他,明天只是今天的继续,明天承继着今天的委屈。(老舍《骆驼祥子》)③家中虽盼望他能承继先人之业,他却梦想作个上尉副官。(沈从文《老伴》)④你不是想承继这只渡船吗!(沈从文《边城》)
还有二义:给伯父叔父等做继子。把兄弟等的儿子做继子。“继承”等没有这两个意义。
承袭 chénɡxí
强调依照,照样。多用于抽象事物,继承职位、衣钵及祖业,沿袭旧制、思想、见解、作风、传统、习惯等,少用于具体东西(例④)。
例:①可能憨王临死时会让这个小孩子承袭皇位。(姚雪垠《李自成》)②西汉承袭秦制,黄金仍为法定货币,单位改为斤。(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当时的文人名士,有很大一部分承袭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思想。(余秋雨《遥远的绝响》)④在结婚之夕才证实了,他原是个贵族,而且承袭了楼上有鬼的旧宫,专是壁上的挂图就值多少百万!(老舍《英国人》)
继承 jìchénɡ
比“承继”常用,比“承袭”带有积极意义(即不强调依照原样)。常用于三种意义:(一)依法承受遗产、职位、权力、权利、封号等(例①),常说“继承权,继承人,继承法”等;(二)泛指接受前人的精神财富,如传统、作风、道德、文化、知识、精神、遗愿、本领、制度等(例②);(三)继承前人的事业(例③)。
例:①金竹轩二十岁时他伯父去世,由他继承遗产。(邓友梅《双猫图》)②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汪曾祺《汪曾祺选集·自序》)③爸愿他去学买卖,好继承那些事业。(老舍《牛天赐传》)
承袭
承继 承袭 继承 238.0 102 动词 动词。承接并使延续下去。
承继 chénɡjì
义同“继承”,不如“继承”常用。用于抽象的事物较多,用于具体东西(例④)较少。
例:①要打好仗,得靠人人平日有准备,人人有本事,不能专靠承继下来的好名誉。(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经验告诉他,明天只是今天的继续,明天承继着今天的委屈。(老舍《骆驼祥子》)③家中虽盼望他能承继先人之业,他却梦想作个上尉副官。(沈从文《老伴》)④你不是想承继这只渡船吗!(沈从文《边城》)
还有二义:给伯父叔父等做继子。把兄弟等的儿子做继子。“继承”等没有这两个意义。
承袭 chénɡxí
强调依照,照样。多用于抽象事物,继承职位、衣钵及祖业,沿袭旧制、思想、见解、作风、传统、习惯等,少用于具体东西(例④)。
例:①可能憨王临死时会让这个小孩子承袭皇位。(姚雪垠《李自成》)②西汉承袭秦制,黄金仍为法定货币,单位改为斤。(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当时的文人名士,有很大一部分承袭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思想。(余秋雨《遥远的绝响》)④在结婚之夕才证实了,他原是个贵族,而且承袭了楼上有鬼的旧宫,专是壁上的挂图就值多少百万!(老舍《英国人》)
继承 jìchénɡ
比“承继”常用,比“承袭”带有积极意义(即不强调依照原样)。常用于三种意义:(一)依法承受遗产、职位、权力、权利、封号等(例①),常说“继承权,继承人,继承法”等;(二)泛指接受前人的精神财富,如传统、作风、道德、文化、知识、精神、遗愿、本领、制度等(例②);(三)继承前人的事业(例③)。
例:①金竹轩二十岁时他伯父去世,由他继承遗产。(邓友梅《双猫图》)②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汪曾祺《汪曾祺选集·自序》)③爸愿他去学买卖,好继承那些事业。(老舍《牛天赐传》)
继承
承继 承袭 继承 238.0 102 动词 动词。承接并使延续下去。
承继 chénɡjì
义同“继承”,不如“继承”常用。用于抽象的事物较多,用于具体东西(例④)较少。
例:①要打好仗,得靠人人平日有准备,人人有本事,不能专靠承继下来的好名誉。(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经验告诉他,明天只是今天的继续,明天承继着今天的委屈。(老舍《骆驼祥子》)③家中虽盼望他能承继先人之业,他却梦想作个上尉副官。(沈从文《老伴》)④你不是想承继这只渡船吗!(沈从文《边城》)
还有二义:给伯父叔父等做继子。把兄弟等的儿子做继子。“继承”等没有这两个意义。
承袭 chénɡxí
强调依照,照样。多用于抽象事物,继承职位、衣钵及祖业,沿袭旧制、思想、见解、作风、传统、习惯等,少用于具体东西(例④)。
例:①可能憨王临死时会让这个小孩子承袭皇位。(姚雪垠《李自成》)②西汉承袭秦制,黄金仍为法定货币,单位改为斤。(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当时的文人名士,有很大一部分承袭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思想。(余秋雨《遥远的绝响》)④在结婚之夕才证实了,他原是个贵族,而且承袭了楼上有鬼的旧宫,专是壁上的挂图就值多少百万!(老舍《英国人》)
继承 jìchénɡ
比“承继”常用,比“承袭”带有积极意义(即不强调依照原样)。常用于三种意义:(一)依法承受遗产、职位、权力、权利、封号等(例①),常说“继承权,继承人,继承法”等;(二)泛指接受前人的精神财富,如传统、作风、道德、文化、知识、精神、遗愿、本领、制度等(例②);(三)继承前人的事业(例③)。
例:①金竹轩二十岁时他伯父去世,由他继承遗产。(邓友梅《双猫图》)②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汪曾祺《汪曾祺选集·自序》)③爸愿他去学买卖,好继承那些事业。(老舍《牛天赐传》)
程度
程度 水平 水准 239.0 102 名词 名词。人的所作所为(如文化、教育、知识、技术、业务、认识、理解、研究、富裕等)达到的高度。都可以跟“高、低”搭配。
程度 chénɡdù
用于人的所作所为时,强调序列中所达到的尺度。还有一义是指事物的变化或所处的状况、地步,如常说“冷热的程度,病情严重的程度,残忍的程度,艰巨的程度,紧张的程度,相信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在某种程度上,很大的程度”等(例③④)。还可以跟“深、浅”搭配。而“水平”等不能。
例:①他不光是身体好啊,还学了文化,已经是初中毕业的程度啦。(老舍《全家福》)②北京有好多种工艺美术品也都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秦牧《酷肖》)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任务尽管不同,但在完成它的艰巨程度上,却总是一样的。(海翔《啊,生活的浪花》)④黄维的紧张程度和董益三的轻松程度是相等的。(黄洛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水平 shuǐpínɡ
强调处于不同发展或发达高度的水平面或水平线,具有形象色彩。一般用于人的所作所为,除“同”项之外,还有生产、生活、政治、政策、思想、理论、艺术、科学等。还能跟“好、有、没有”搭配,如“历史最好水平,有水平(指水平高),没有水平(指水平低)”。前面还能用“世界、国际、工业、语言、指挥、领导、表演、管理、经营、教学、写作、评论、消费、设计、运输”等名词、动词做定语,而“程度”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国家说2000年,咱们大部分中国人都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梁晓声《关于大小》)②清朝以前的情况,不好研究,即以晚清为例吧,那饭馆的水平,恐怕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刘心武《高雅的话题》)③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平总是不断在发展的。(秦牧《秘诀》)
水准 shuǐzhǔn
强调标准、准绳的意味,具有形象色彩。比“水平”少用,使用范围窄,多用于经济、生活、文化、学术、艺术等方面。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汉族的食品结构还比不上北方各兄弟民族——总不能说兄弟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准高于我们啊!(王蒙《坚硬的稀粥》)②他认为大陆的这一套校雠水准远远高于香港和台湾所出的,这当然是内行话。(刘心武《松木清张一去不返》)③他又解释说,自己也不是全然没有艺术细胞,他会画画儿,会雕塑,当然啦,全是业余水准,比起金枝差之甚远。(陈建功等《皇城根》)
水平
程度 水平 水准 239.0 102 名词 名词。人的所作所为(如文化、教育、知识、技术、业务、认识、理解、研究、富裕等)达到的高度。都可以跟“高、低”搭配。
程度 chénɡdù
用于人的所作所为时,强调序列中所达到的尺度。还有一义是指事物的变化或所处的状况、地步,如常说“冷热的程度,病情严重的程度,残忍的程度,艰巨的程度,紧张的程度,相信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在某种程度上,很大的程度”等(例③④)。还可以跟“深、浅”搭配。而“水平”等不能。
例:①他不光是身体好啊,还学了文化,已经是初中毕业的程度啦。(老舍《全家福》)②北京有好多种工艺美术品也都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秦牧《酷肖》)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任务尽管不同,但在完成它的艰巨程度上,却总是一样的。(海翔《啊,生活的浪花》)④黄维的紧张程度和董益三的轻松程度是相等的。(黄洛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水平 shuǐpínɡ
强调处于不同发展或发达高度的水平面或水平线,具有形象色彩。一般用于人的所作所为,除“同”项之外,还有生产、生活、政治、政策、思想、理论、艺术、科学等。还能跟“好、有、没有”搭配,如“历史最好水平,有水平(指水平高),没有水平(指水平低)”。前面还能用“世界、国际、工业、语言、指挥、领导、表演、管理、经营、教学、写作、评论、消费、设计、运输”等名词、动词做定语,而“程度”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国家说2000年,咱们大部分中国人都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梁晓声《关于大小》)②清朝以前的情况,不好研究,即以晚清为例吧,那饭馆的水平,恐怕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刘心武《高雅的话题》)③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平总是不断在发展的。(秦牧《秘诀》)
水准 shuǐzhǔn
强调标准、准绳的意味,具有形象色彩。比“水平”少用,使用范围窄,多用于经济、生活、文化、学术、艺术等方面。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汉族的食品结构还比不上北方各兄弟民族——总不能说兄弟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准高于我们啊!(王蒙《坚硬的稀粥》)②他认为大陆的这一套校雠水准远远高于香港和台湾所出的,这当然是内行话。(刘心武《松木清张一去不返》)③他又解释说,自己也不是全然没有艺术细胞,他会画画儿,会雕塑,当然啦,全是业余水准,比起金枝差之甚远。(陈建功等《皇城根》)
水准
程度 水平 水准 239.0 102 名词 名词。人的所作所为(如文化、教育、知识、技术、业务、认识、理解、研究、富裕等)达到的高度。都可以跟“高、低”搭配。
程度 chénɡdù
用于人的所作所为时,强调序列中所达到的尺度。还有一义是指事物的变化或所处的状况、地步,如常说“冷热的程度,病情严重的程度,残忍的程度,艰巨的程度,紧张的程度,相信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在某种程度上,很大的程度”等(例③④)。还可以跟“深、浅”搭配。而“水平”等不能。
例:①他不光是身体好啊,还学了文化,已经是初中毕业的程度啦。(老舍《全家福》)②北京有好多种工艺美术品也都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秦牧《酷肖》)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任务尽管不同,但在完成它的艰巨程度上,却总是一样的。(海翔《啊,生活的浪花》)④黄维的紧张程度和董益三的轻松程度是相等的。(黄洛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水平 shuǐpínɡ
强调处于不同发展或发达高度的水平面或水平线,具有形象色彩。一般用于人的所作所为,除“同”项之外,还有生产、生活、政治、政策、思想、理论、艺术、科学等。还能跟“好、有、没有”搭配,如“历史最好水平,有水平(指水平高),没有水平(指水平低)”。前面还能用“世界、国际、工业、语言、指挥、领导、表演、管理、经营、教学、写作、评论、消费、设计、运输”等名词、动词做定语,而“程度”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国家说2000年,咱们大部分中国人都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梁晓声《关于大小》)②清朝以前的情况,不好研究,即以晚清为例吧,那饭馆的水平,恐怕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刘心武《高雅的话题》)③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平总是不断在发展的。(秦牧《秘诀》)
水准 shuǐzhǔn
强调标准、准绳的意味,具有形象色彩。比“水平”少用,使用范围窄,多用于经济、生活、文化、学术、艺术等方面。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汉族的食品结构还比不上北方各兄弟民族——总不能说兄弟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准高于我们啊!(王蒙《坚硬的稀粥》)②他认为大陆的这一套校雠水准远远高于香港和台湾所出的,这当然是内行话。(刘心武《松木清张一去不返》)③他又解释说,自己也不是全然没有艺术细胞,他会画画儿,会雕塑,当然啦,全是业余水准,比起金枝差之甚远。(陈建功等《皇城根》)
澄澈
澄澈(澄彻)澄清 24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水很清。
澄澈 chénɡchè
偶尔写做“澄彻”。强调透明,还能用于月光、灯光、夜空、眼睛、声音(很清楚)。
例:①这一带江水澄澈,清可见底。(邓拓《令人怀恋的漓江》)②再看澄澈的夜空,月色溶溶,清辉无际。(陈建功等《皇城根》)③她眼睛明亮澄澈,那光辉肯定来自神灵。(张炜《柏慧》)
澄清 chénɡqīnɡ
强调纯净,不混浊。还能用于天空、空气、夜色等。
例:①小瀑布的水特别澄清,它流在溪水里也绝不同流合污。(谢冰莹《雨》)②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何其芳《迟暮的花》)③天壁幽蓝,夜色澄清,北国夜空的星星亮晶晶。(碧野《草原上》)
澄清
澄澈(澄彻)澄清 24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水很清。
澄澈 chénɡchè
偶尔写做“澄彻”。强调透明,还能用于月光、灯光、夜空、眼睛、声音(很清楚)。
例:①这一带江水澄澈,清可见底。(邓拓《令人怀恋的漓江》)②再看澄澈的夜空,月色溶溶,清辉无际。(陈建功等《皇城根》)③她眼睛明亮澄澈,那光辉肯定来自神灵。(张炜《柏慧》)
澄清 chénɡqīnɡ
强调纯净,不混浊。还能用于天空、空气、夜色等。
例:①小瀑布的水特别澄清,它流在溪水里也绝不同流合污。(谢冰莹《雨》)②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何其芳《迟暮的花》)③天壁幽蓝,夜色澄清,北国夜空的星星亮晶晶。(碧野《草原上》)
澄清 廓清 241.0 102 动词 动词。(一)使社会清明,都可以说“澄清/廓清天下”。(二)弄清楚,都可以说“澄清/廓清问题”。
澄清 chénɡqīnɡ
(一)(二)义都是比喻义,像使水不混浊一样。常用。带形象色彩。
例:①(她)高视阔步,意气风发,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李肇正《城市生活》)②那时国家政治的混乱刚刚得到澄清。(王朔《人莫予毒》)③最后一个总结报告把工商界所有的问题都澄清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④好好谈谈,有些糊涂认识必须澄清。(王朔《我是你爸爸》)
廓清 kuòqīnɡ
强调清除。不如“澄清”常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路遥《人生》)②还可以看见一个大广告,里面是什么大英雄得胜之后,必须廓清邪说,诛戮异端等类古色古香的名言。(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三》)③能用书本上的知识廓清实际生活中的太多糊涂。(王蒙《难得明白》)④(重大历史事件)因为复杂,所以认识和廓清是需要时间的。(王旭峰《筑草为城》)
廓清
澄清 廓清 241.0 102 动词 动词。(一)使社会清明,都可以说“澄清/廓清天下”。(二)弄清楚,都可以说“澄清/廓清问题”。
澄清 chénɡqīnɡ
(一)(二)义都是比喻义,像使水不混浊一样。常用。带形象色彩。
例:①(她)高视阔步,意气风发,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李肇正《城市生活》)②那时国家政治的混乱刚刚得到澄清。(王朔《人莫予毒》)③最后一个总结报告把工商界所有的问题都澄清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④好好谈谈,有些糊涂认识必须澄清。(王朔《我是你爸爸》)
廓清 kuòqīnɡ
强调清除。不如“澄清”常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路遥《人生》)②还可以看见一个大广告,里面是什么大英雄得胜之后,必须廓清邪说,诛戮异端等类古色古香的名言。(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三》)③能用书本上的知识廓清实际生活中的太多糊涂。(王蒙《难得明白》)④(重大历史事件)因为复杂,所以认识和廓清是需要时间的。(王旭峰《筑草为城》)
嗤笑
嗤笑 耻笑 讥笑 取笑 讪笑 笑话 242.0 102 动词 动词。用类似开玩笑的话或表情,讽刺人,使难堪。
嗤笑 chīxiào
嗤,就是笑,笑的样子。强调看不起。带形象色彩,常跟耻笑声或吭气声相连带。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杨二嫂)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鲁迅《故乡》)②他轻蔑地嗤笑一声,“一个唱大鼓的,还讲得起丢人不丢人?”(老舍《鼓书艺人》)③他鼻孔嗤笑一声,“你当是我能大天白日里走啊?”(张贤亮《绿化树》)
耻笑 chǐxiào
强调以为可耻、羞愧而笑话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没敢和老梅提说这个,怕他耻笑我;说实在的,我实在替那个黑衣女抱不平。(老舍《牺牲》)②他不怕人家耻笑他那老掉牙的声音。(陈伯吹《安琪儿夜游记》)③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邓拓《三种诸葛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见,不如“耻笑”更常用。
例:①郭主任,你看,生宝他们的生产计划能做到吗?村里好些人讥笑哩!(柳青《创业史》)②郭立枢扬了扬眉毛,一副讥笑的神情。(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取笑 qǔxiào
强调拿人家的缺点等开玩笑,寻开心,使人受窘。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到时,他就会摆出各种各样的面孔,说出各式各样的话来取笑我。(张贤亮《绿化树》)②大人们常常拿他开心,取笑,孩子们也常常学他、乐他,他从来不生气,反倒觉得这很好,好像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快乐。(宋学武《干草》)③申俊生已无法再拿“癞蛤蟆”取笑他。(刘厚明《好大的西北风》)
讪笑 shànxiào
讪,就是较重的讥讽。强调尖刻的讥讽,使人难堪。词义很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然而顾八奶奶是超然的,她永远分不清白人家对她的讪笑。(曹禺《日出》)②陈白露(讪笑着他)难道你也是要跟我求婚来的?(同上)③深蓝色的天空上,闪烁着数不清的繁星,像是E2FE眼在讪笑他似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笑话 xiào·huɑ
强调以为可笑,用言语或表情轻视耻笑别人。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要是谁家娶了媳妇没有来闹房,还要被外人笑话在村里没人缘呐。(浩然《新媳妇》)②他之红脸,原因很简单的,他怕一对老年人笑话他袒护老婆。(沙汀《还乡记》)
跟这组同义的还有“嘲笑”(见“嘲讽”组)、“讽刺”(见“讽嘲”组)、“奚落”(见“挖苦”组)。
耻笑
嗤笑 耻笑 讥笑 取笑 讪笑 笑话 242.0 102 动词 动词。用类似开玩笑的话或表情,讽刺人,使难堪。
嗤笑 chīxiào
嗤,就是笑,笑的样子。强调看不起。带形象色彩,常跟耻笑声或吭气声相连带。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杨二嫂)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鲁迅《故乡》)②他轻蔑地嗤笑一声,“一个唱大鼓的,还讲得起丢人不丢人?”(老舍《鼓书艺人》)③他鼻孔嗤笑一声,“你当是我能大天白日里走啊?”(张贤亮《绿化树》)
耻笑 chǐxiào
强调以为可耻、羞愧而笑话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没敢和老梅提说这个,怕他耻笑我;说实在的,我实在替那个黑衣女抱不平。(老舍《牺牲》)②他不怕人家耻笑他那老掉牙的声音。(陈伯吹《安琪儿夜游记》)③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邓拓《三种诸葛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见,不如“耻笑”更常用。
例:①郭主任,你看,生宝他们的生产计划能做到吗?村里好些人讥笑哩!(柳青《创业史》)②郭立枢扬了扬眉毛,一副讥笑的神情。(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取笑 qǔxiào
强调拿人家的缺点等开玩笑,寻开心,使人受窘。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到时,他就会摆出各种各样的面孔,说出各式各样的话来取笑我。(张贤亮《绿化树》)②大人们常常拿他开心,取笑,孩子们也常常学他、乐他,他从来不生气,反倒觉得这很好,好像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快乐。(宋学武《干草》)③申俊生已无法再拿“癞蛤蟆”取笑他。(刘厚明《好大的西北风》)
讪笑 shànxiào
讪,就是较重的讥讽。强调尖刻的讥讽,使人难堪。词义很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然而顾八奶奶是超然的,她永远分不清白人家对她的讪笑。(曹禺《日出》)②陈白露(讪笑着他)难道你也是要跟我求婚来的?(同上)③深蓝色的天空上,闪烁着数不清的繁星,像是E2FE眼在讪笑他似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笑话 xiào·huɑ
强调以为可笑,用言语或表情轻视耻笑别人。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要是谁家娶了媳妇没有来闹房,还要被外人笑话在村里没人缘呐。(浩然《新媳妇》)②他之红脸,原因很简单的,他怕一对老年人笑话他袒护老婆。(沙汀《还乡记》)
跟这组同义的还有“嘲笑”(见“嘲讽”组)、“讽刺”(见“讽嘲”组)、“奚落”(见“挖苦”组)。
讥笑
嗤笑 耻笑 讥笑 取笑 讪笑 笑话 242.0 102 动词 动词。用类似开玩笑的话或表情,讽刺人,使难堪。
嗤笑 chīxiào
嗤,就是笑,笑的样子。强调看不起。带形象色彩,常跟耻笑声或吭气声相连带。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杨二嫂)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鲁迅《故乡》)②他轻蔑地嗤笑一声,“一个唱大鼓的,还讲得起丢人不丢人?”(老舍《鼓书艺人》)③他鼻孔嗤笑一声,“你当是我能大天白日里走啊?”(张贤亮《绿化树》)
耻笑 chǐxiào
强调以为可耻、羞愧而笑话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没敢和老梅提说这个,怕他耻笑我;说实在的,我实在替那个黑衣女抱不平。(老舍《牺牲》)②他不怕人家耻笑他那老掉牙的声音。(陈伯吹《安琪儿夜游记》)③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邓拓《三种诸葛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见,不如“耻笑”更常用。
例:①郭主任,你看,生宝他们的生产计划能做到吗?村里好些人讥笑哩!(柳青《创业史》)②郭立枢扬了扬眉毛,一副讥笑的神情。(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取笑 qǔxiào
强调拿人家的缺点等开玩笑,寻开心,使人受窘。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到时,他就会摆出各种各样的面孔,说出各式各样的话来取笑我。(张贤亮《绿化树》)②大人们常常拿他开心,取笑,孩子们也常常学他、乐他,他从来不生气,反倒觉得这很好,好像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快乐。(宋学武《干草》)③申俊生已无法再拿“癞蛤蟆”取笑他。(刘厚明《好大的西北风》)
讪笑 shànxiào
讪,就是较重的讥讽。强调尖刻的讥讽,使人难堪。词义很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然而顾八奶奶是超然的,她永远分不清白人家对她的讪笑。(曹禺《日出》)②陈白露(讪笑着他)难道你也是要跟我求婚来的?(同上)③深蓝色的天空上,闪烁着数不清的繁星,像是E2FE眼在讪笑他似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笑话 xiào·huɑ
强调以为可笑,用言语或表情轻视耻笑别人。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要是谁家娶了媳妇没有来闹房,还要被外人笑话在村里没人缘呐。(浩然《新媳妇》)②他之红脸,原因很简单的,他怕一对老年人笑话他袒护老婆。(沙汀《还乡记》)
跟这组同义的还有“嘲笑”(见“嘲讽”组)、“讽刺”(见“讽嘲”组)、“奚落”(见“挖苦”组)。
讽嘲 讽刺 讥嘲 讥刺 讥讽 讥诮 讥笑 475.0 102 动词 动词。用刺激的话来笑话对方。
讽嘲 fěnɡcháo
讽刺嘲笑,词义较重。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她重又轻轻把门开了;脸正对着门坐,让那不会讽嘲人的墙壁独自赏鉴她脑后的奇迹。(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他本来要找机会讽嘲和鸾,借此报复她方才的批评。(许地山《换巢鸾凤》)③这是一部滑稽短片,对他具有讽嘲意味。(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
讽刺 fěnɡcì
泛指用各种手法嘲笑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有构成词语的能力,如“讽刺画,讽刺剧,讽刺诗,讽刺性,讽刺文学,讽刺小说,讽刺歌曲,讽刺作家”。常说“讽刺敌人,讽刺不良现象,讽刺不正之风,讽刺腐败现象,讽刺拜金主义,讽刺封建迷信”。
例:①这呼声在欺诈横行的现世,俨然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激越的讽刺! (夏丏尊《幽默的叫卖声》)②他们通过鬼的故事来讽刺、教育活着的人,说的是鬼话,其实是人话。(吴晗《人和鬼》)③读到这本充满了愚人故事的小书时,我总疑心写这本书的人,书虽在一千年以前写成,他的讽刺却预备留给一千年以后。(沈从文《劝人读经》)
讥嘲 jīcháo
讥笑嘲笑。词义较轻。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他不但拒绝鲁迅先生善意的规劝,还暗暗地讥嘲鲁迅先生,讽刺他做翻译工作没出息。(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讥刺 jīcì
讥笑讽刺。词义很重,多是尖锐有力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鲁迅《藤野先生》)②他立刻回答了一篇极蛮横的反驳,其中很有些对于曼青个人的讥刺。(茅盾《追求》)
讥讽 jīfěnɡ
讥笑讽刺。词义较重,多是尖刻或旁敲侧击的非议。多用于书面语。比“讥刺”常用。
例:①一时公开的讥讽,背后的嘲笑,几乎要将他淹没。(柯灵《西苓纪念》)②我看着他那种神气就要作呕,便冷冷地讥讽他。(茅盾《腐蚀》)③梁霄听出她话里包含着讥讽意味,大度地笑了笑说:“好吧,怎样考验呢?”(吕雷《火红的云霞》)
讥诮 jīqiào
偏重指讥讽或指责中的冷言冷语。词义较重。不常用,适用于书面语。
例:①李玉亭忸怩地回答,想起范博文和吴芝生他们说过的一些讥诮话,心里又不自在起来了。(茅盾《子夜》)②倘若我承认自己爱的是一个在饭铺里烙火烧的青年,他们也许会惊讶、惋惜、讥诮、失望。(刘心武《爱情的位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鲁迅《阿Q正传》)②又是很奇怪的,他觉着那店中人的眼光注视着他,而且有些讥笑的意思。(叶圣陶《校长》)③对于失败的好事之徒,不要随着别人去讥笑和嘲弄。(唐弢《鲁迅的故事》)
取笑
嗤笑 耻笑 讥笑 取笑 讪笑 笑话 242.0 102 动词 动词。用类似开玩笑的话或表情,讽刺人,使难堪。
嗤笑 chīxiào
嗤,就是笑,笑的样子。强调看不起。带形象色彩,常跟耻笑声或吭气声相连带。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杨二嫂)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鲁迅《故乡》)②他轻蔑地嗤笑一声,“一个唱大鼓的,还讲得起丢人不丢人?”(老舍《鼓书艺人》)③他鼻孔嗤笑一声,“你当是我能大天白日里走啊?”(张贤亮《绿化树》)
耻笑 chǐxiào
强调以为可耻、羞愧而笑话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没敢和老梅提说这个,怕他耻笑我;说实在的,我实在替那个黑衣女抱不平。(老舍《牺牲》)②他不怕人家耻笑他那老掉牙的声音。(陈伯吹《安琪儿夜游记》)③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邓拓《三种诸葛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见,不如“耻笑”更常用。
例:①郭主任,你看,生宝他们的生产计划能做到吗?村里好些人讥笑哩!(柳青《创业史》)②郭立枢扬了扬眉毛,一副讥笑的神情。(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取笑 qǔxiào
强调拿人家的缺点等开玩笑,寻开心,使人受窘。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到时,他就会摆出各种各样的面孔,说出各式各样的话来取笑我。(张贤亮《绿化树》)②大人们常常拿他开心,取笑,孩子们也常常学他、乐他,他从来不生气,反倒觉得这很好,好像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快乐。(宋学武《干草》)③申俊生已无法再拿“癞蛤蟆”取笑他。(刘厚明《好大的西北风》)
讪笑 shànxiào
讪,就是较重的讥讽。强调尖刻的讥讽,使人难堪。词义很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然而顾八奶奶是超然的,她永远分不清白人家对她的讪笑。(曹禺《日出》)②陈白露(讪笑着他)难道你也是要跟我求婚来的?(同上)③深蓝色的天空上,闪烁着数不清的繁星,像是E2FE眼在讪笑他似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笑话 xiào·huɑ
强调以为可笑,用言语或表情轻视耻笑别人。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要是谁家娶了媳妇没有来闹房,还要被外人笑话在村里没人缘呐。(浩然《新媳妇》)②他之红脸,原因很简单的,他怕一对老年人笑话他袒护老婆。(沙汀《还乡记》)
跟这组同义的还有“嘲笑”(见“嘲讽”组)、“讽刺”(见“讽嘲”组)、“奚落”(见“挖苦”组)。
讪笑
嗤笑 耻笑 讥笑 取笑 讪笑 笑话 242.0 102 动词 动词。用类似开玩笑的话或表情,讽刺人,使难堪。
嗤笑 chīxiào
嗤,就是笑,笑的样子。强调看不起。带形象色彩,常跟耻笑声或吭气声相连带。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杨二嫂)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鲁迅《故乡》)②他轻蔑地嗤笑一声,“一个唱大鼓的,还讲得起丢人不丢人?”(老舍《鼓书艺人》)③他鼻孔嗤笑一声,“你当是我能大天白日里走啊?”(张贤亮《绿化树》)
耻笑 chǐxiào
强调以为可耻、羞愧而笑话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没敢和老梅提说这个,怕他耻笑我;说实在的,我实在替那个黑衣女抱不平。(老舍《牺牲》)②他不怕人家耻笑他那老掉牙的声音。(陈伯吹《安琪儿夜游记》)③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邓拓《三种诸葛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见,不如“耻笑”更常用。
例:①郭主任,你看,生宝他们的生产计划能做到吗?村里好些人讥笑哩!(柳青《创业史》)②郭立枢扬了扬眉毛,一副讥笑的神情。(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取笑 qǔxiào
强调拿人家的缺点等开玩笑,寻开心,使人受窘。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到时,他就会摆出各种各样的面孔,说出各式各样的话来取笑我。(张贤亮《绿化树》)②大人们常常拿他开心,取笑,孩子们也常常学他、乐他,他从来不生气,反倒觉得这很好,好像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快乐。(宋学武《干草》)③申俊生已无法再拿“癞蛤蟆”取笑他。(刘厚明《好大的西北风》)
讪笑 shànxiào
讪,就是较重的讥讽。强调尖刻的讥讽,使人难堪。词义很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然而顾八奶奶是超然的,她永远分不清白人家对她的讪笑。(曹禺《日出》)②陈白露(讪笑着他)难道你也是要跟我求婚来的?(同上)③深蓝色的天空上,闪烁着数不清的繁星,像是E2FE眼在讪笑他似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笑话 xiào·huɑ
强调以为可笑,用言语或表情轻视耻笑别人。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要是谁家娶了媳妇没有来闹房,还要被外人笑话在村里没人缘呐。(浩然《新媳妇》)②他之红脸,原因很简单的,他怕一对老年人笑话他袒护老婆。(沙汀《还乡记》)
跟这组同义的还有“嘲笑”(见“嘲讽”组)、“讽刺”(见“讽嘲”组)、“奚落”(见“挖苦”组)。
笑话
嗤笑 耻笑 讥笑 取笑 讪笑 笑话 242.0 102 动词 动词。用类似开玩笑的话或表情,讽刺人,使难堪。
嗤笑 chīxiào
嗤,就是笑,笑的样子。强调看不起。带形象色彩,常跟耻笑声或吭气声相连带。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杨二嫂)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鲁迅《故乡》)②他轻蔑地嗤笑一声,“一个唱大鼓的,还讲得起丢人不丢人?”(老舍《鼓书艺人》)③他鼻孔嗤笑一声,“你当是我能大天白日里走啊?”(张贤亮《绿化树》)
耻笑 chǐxiào
强调以为可耻、羞愧而笑话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没敢和老梅提说这个,怕他耻笑我;说实在的,我实在替那个黑衣女抱不平。(老舍《牺牲》)②他不怕人家耻笑他那老掉牙的声音。(陈伯吹《安琪儿夜游记》)③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邓拓《三种诸葛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见,不如“耻笑”更常用。
例:①郭主任,你看,生宝他们的生产计划能做到吗?村里好些人讥笑哩!(柳青《创业史》)②郭立枢扬了扬眉毛,一副讥笑的神情。(张抗抗《淡淡的晨雾》)
取笑 qǔxiào
强调拿人家的缺点等开玩笑,寻开心,使人受窘。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到时,他就会摆出各种各样的面孔,说出各式各样的话来取笑我。(张贤亮《绿化树》)②大人们常常拿他开心,取笑,孩子们也常常学他、乐他,他从来不生气,反倒觉得这很好,好像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快乐。(宋学武《干草》)③申俊生已无法再拿“癞蛤蟆”取笑他。(刘厚明《好大的西北风》)
讪笑 shànxiào
讪,就是较重的讥讽。强调尖刻的讥讽,使人难堪。词义很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然而顾八奶奶是超然的,她永远分不清白人家对她的讪笑。(曹禺《日出》)②陈白露(讪笑着他)难道你也是要跟我求婚来的?(同上)③深蓝色的天空上,闪烁着数不清的繁星,像是E2FE眼在讪笑他似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笑话 xiào·huɑ
强调以为可笑,用言语或表情轻视耻笑别人。词义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要是谁家娶了媳妇没有来闹房,还要被外人笑话在村里没人缘呐。(浩然《新媳妇》)②他之红脸,原因很简单的,他怕一对老年人笑话他袒护老婆。(沙汀《还乡记》)
跟这组同义的还有“嘲笑”(见“嘲讽”组)、“讽刺”(见“讽嘲”组)、“奚落”(见“挖苦”组)。
驰名
驰名 闻名 著称 243.0 102 动词 动词。事物或人在很大的范围内有名气。常做谓语。常说“以……驰名/闻名/著称”,这格式的后面常跟上表示广大处所的词,如“驰名/闻名/著称于世,驰名/闻名/著称全球,驰名/闻名/著称全区”等。
驰名 chímínɡ
强调广为传播。可以单独做定语(例③)。
例:①哈尔滨那座中外驰名的东正教的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建于1901年。(阿成《哈尔滨人》)②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丰子恺《怀念李叔同先生》)③就是那驰名的国手,也不过是他的造化高,遇着的都是不该死的症候。(吴越《秦淮风月》)
闻名 wénmínɡ
强调耳闻,都听说过,广泛传播。由它组成的短语还常做定语。常说“闻名遐迩,举世闻名”等。
例:①中国的象牙雕是杰出的,北京的山水人物和广州的花卉动物牙雕,尤其举世闻名。(秦牧《高高翘起的象鼻》)②在世界闻名的作家中,歌德要算最重要的一个。(冯至《空洞的话》)③像这样女霸王之类人物,一定是远近闻名。(王小波《寻找无双》)
著称 zhùchēnɡ
强调广为称颂。做谓语、定语时,常用“以……著称”这类短语。
例:①中国古代以擅长计算著称于世。(阴鲁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吴伯箫《“早”》)③她以重男轻女著称。(宗璞《南渡记》)
“出名、有名、知名、著名”是形容词,另立一组。
闻名
驰名 闻名 著称 243.0 102 动词 动词。事物或人在很大的范围内有名气。常做谓语。常说“以……驰名/闻名/著称”,这格式的后面常跟上表示广大处所的词,如“驰名/闻名/著称于世,驰名/闻名/著称全球,驰名/闻名/著称全区”等。
驰名 chímínɡ
强调广为传播。可以单独做定语(例③)。
例:①哈尔滨那座中外驰名的东正教的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建于1901年。(阿成《哈尔滨人》)②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丰子恺《怀念李叔同先生》)③就是那驰名的国手,也不过是他的造化高,遇着的都是不该死的症候。(吴越《秦淮风月》)
闻名 wénmínɡ
强调耳闻,都听说过,广泛传播。由它组成的短语还常做定语。常说“闻名遐迩,举世闻名”等。
例:①中国的象牙雕是杰出的,北京的山水人物和广州的花卉动物牙雕,尤其举世闻名。(秦牧《高高翘起的象鼻》)②在世界闻名的作家中,歌德要算最重要的一个。(冯至《空洞的话》)③像这样女霸王之类人物,一定是远近闻名。(王小波《寻找无双》)
著称 zhùchēnɡ
强调广为称颂。做谓语、定语时,常用“以……著称”这类短语。
例:①中国古代以擅长计算著称于世。(阴鲁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吴伯箫《“早”》)③她以重男轻女著称。(宗璞《南渡记》)
“出名、有名、知名、著名”是形容词,另立一组。
著称
驰名 闻名 著称 243.0 102 动词 动词。事物或人在很大的范围内有名气。常做谓语。常说“以……驰名/闻名/著称”,这格式的后面常跟上表示广大处所的词,如“驰名/闻名/著称于世,驰名/闻名/著称全球,驰名/闻名/著称全区”等。
驰名 chímínɡ
强调广为传播。可以单独做定语(例③)。
例:①哈尔滨那座中外驰名的东正教的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建于1901年。(阿成《哈尔滨人》)②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丰子恺《怀念李叔同先生》)③就是那驰名的国手,也不过是他的造化高,遇着的都是不该死的症候。(吴越《秦淮风月》)
闻名 wénmínɡ
强调耳闻,都听说过,广泛传播。由它组成的短语还常做定语。常说“闻名遐迩,举世闻名”等。
例:①中国的象牙雕是杰出的,北京的山水人物和广州的花卉动物牙雕,尤其举世闻名。(秦牧《高高翘起的象鼻》)②在世界闻名的作家中,歌德要算最重要的一个。(冯至《空洞的话》)③像这样女霸王之类人物,一定是远近闻名。(王小波《寻找无双》)
著称 zhùchēnɡ
强调广为称颂。做谓语、定语时,常用“以……著称”这类短语。
例:①中国古代以擅长计算著称于世。(阴鲁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吴伯箫《“早”》)③她以重男轻女著称。(宗璞《南渡记》)
“出名、有名、知名、著名”是形容词,另立一组。
迟钝
迟钝 鲁钝 愚钝 24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灵敏。贬义词。
迟钝 chídùn
强调反应慢。常形容人的感官、思想、行为等。有时形容事物或动物(例⑤⑥)。消极意义明显,贬义色彩比“鲁钝、愚钝”轻。较常用。
例:①身上一累,脑子便迟钝,他就想睡觉。(老舍《牛天赐传》)②不管怎样的狼狈,他那一双迟钝的眼睛,却仍然闪耀着顽强不驯的火焰。(骆宾基《一九四四年的事件》)③因为种种的刺戟与内心的空漠,我差不多像一个神经完全迟钝了的人了。(缪崇群《野村君》)④要说大立这个人,反应也够迟钝的了,直到这时候,才恍恍惚惚地疑心,金枝虚席以待的,是不是自己。(陈建功等《皇城根》)⑤现在是磨发着迟钝的声音;日夜不停的响着,已经有了近一个月时间了。(司马文森《磨》)⑥狗怯怯的吠嗥,因为空气潮湿,显得格外迟钝。(师陀《夜间》)
鲁钝 lǔdùn
强调接受能力差,比“迟钝”范围窄,不常用。
例:①我在这方面比较鲁钝,什么都没猜出来。(王小波《奸近杀》)②因为我们的心智和才华在您面前总显得低下而鲁钝,我们必须以十二分的努力和专注来聆听您的教诲,哪怕回答您最细枝末节的一个问题。(郑重等《大明宫词》)③齐宣王并非鲁钝之辈,对这两幅图的含义以及屈原献图的意图自然不会不知。(曹尧德《屈原传》)
愚钝 yúdùn
强调智力差,不伶俐。比“迟钝”使用范围窄,不常用。
例:①我在为自己的病体祈求神灵,也在为自己愚钝的头脑祈求神灵。(池莉《让梦穿过你的心》)②有些方面成熟得令人惊讶,有些方面又愚钝得使人可怕。(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③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史铁生《我与地坛》)
鲁钝
迟钝 鲁钝 愚钝 24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灵敏。贬义词。
迟钝 chídùn
强调反应慢。常形容人的感官、思想、行为等。有时形容事物或动物(例⑤⑥)。消极意义明显,贬义色彩比“鲁钝、愚钝”轻。较常用。
例:①身上一累,脑子便迟钝,他就想睡觉。(老舍《牛天赐传》)②不管怎样的狼狈,他那一双迟钝的眼睛,却仍然闪耀着顽强不驯的火焰。(骆宾基《一九四四年的事件》)③因为种种的刺戟与内心的空漠,我差不多像一个神经完全迟钝了的人了。(缪崇群《野村君》)④要说大立这个人,反应也够迟钝的了,直到这时候,才恍恍惚惚地疑心,金枝虚席以待的,是不是自己。(陈建功等《皇城根》)⑤现在是磨发着迟钝的声音;日夜不停的响着,已经有了近一个月时间了。(司马文森《磨》)⑥狗怯怯的吠嗥,因为空气潮湿,显得格外迟钝。(师陀《夜间》)
鲁钝 lǔdùn
强调接受能力差,比“迟钝”范围窄,不常用。
例:①我在这方面比较鲁钝,什么都没猜出来。(王小波《奸近杀》)②因为我们的心智和才华在您面前总显得低下而鲁钝,我们必须以十二分的努力和专注来聆听您的教诲,哪怕回答您最细枝末节的一个问题。(郑重等《大明宫词》)③齐宣王并非鲁钝之辈,对这两幅图的含义以及屈原献图的意图自然不会不知。(曹尧德《屈原传》)
愚钝 yúdùn
强调智力差,不伶俐。比“迟钝”使用范围窄,不常用。
例:①我在为自己的病体祈求神灵,也在为自己愚钝的头脑祈求神灵。(池莉《让梦穿过你的心》)②有些方面成熟得令人惊讶,有些方面又愚钝得使人可怕。(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③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史铁生《我与地坛》)
愚钝
迟钝 鲁钝 愚钝 24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灵敏。贬义词。
迟钝 chídùn
强调反应慢。常形容人的感官、思想、行为等。有时形容事物或动物(例⑤⑥)。消极意义明显,贬义色彩比“鲁钝、愚钝”轻。较常用。
例:①身上一累,脑子便迟钝,他就想睡觉。(老舍《牛天赐传》)②不管怎样的狼狈,他那一双迟钝的眼睛,却仍然闪耀着顽强不驯的火焰。(骆宾基《一九四四年的事件》)③因为种种的刺戟与内心的空漠,我差不多像一个神经完全迟钝了的人了。(缪崇群《野村君》)④要说大立这个人,反应也够迟钝的了,直到这时候,才恍恍惚惚地疑心,金枝虚席以待的,是不是自己。(陈建功等《皇城根》)⑤现在是磨发着迟钝的声音;日夜不停的响着,已经有了近一个月时间了。(司马文森《磨》)⑥狗怯怯的吠嗥,因为空气潮湿,显得格外迟钝。(师陀《夜间》)
鲁钝 lǔdùn
强调接受能力差,比“迟钝”范围窄,不常用。
例:①我在这方面比较鲁钝,什么都没猜出来。(王小波《奸近杀》)②因为我们的心智和才华在您面前总显得低下而鲁钝,我们必须以十二分的努力和专注来聆听您的教诲,哪怕回答您最细枝末节的一个问题。(郑重等《大明宫词》)③齐宣王并非鲁钝之辈,对这两幅图的含义以及屈原献图的意图自然不会不知。(曹尧德《屈原传》)
愚钝 yúdùn
强调智力差,不伶俐。比“迟钝”使用范围窄,不常用。
例:①我在为自己的病体祈求神灵,也在为自己愚钝的头脑祈求神灵。(池莉《让梦穿过你的心》)②有些方面成熟得令人惊讶,有些方面又愚钝得使人可怕。(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③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史铁生《我与地坛》)
迟疑
迟疑 踌躇(踌蹰)犹豫 24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拿不定主意。常通用。
迟疑 chíyí
从时间角度说,在应该及早拿定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也常形容迟疑的言行。有时重叠成“迟迟疑疑”。
例:①略一迟疑以后,冯云卿就给了一百块。(茅盾《子夜》)②我迟疑着也没有立即表示意见。(郭沫若《洪波曲》)③不容我们迟疑,这条路又把我们引上前去。(季羡林《年》)
踌躇 chóuchú
偶尔写做“踌蹰”。着重指行为,是在具体行为上拿不定主意,因此常说“踌躇不前”。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不重叠。
例:①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朱自清《背影》)②(老栓)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鲁迅《药》)③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鲁迅《祝福》)
犹豫 yóuyù
泛指拿不定主意,多指内心活动,常说“犹豫不决”,也指行为。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常重叠成“犹犹豫豫”。
例:①(寨主)毫不犹豫地分付大开寨门,迎接谷可成等进寨休息。(姚雪垠《李自成》)②谢德伦犹豫着,他连自己也不知该往哪儿去。(胡万春《雪坑》)③将军思忖着……看着别人活动,又犹豫地退了回来。(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踌躇
迟疑 踌躇(踌蹰)犹豫 24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拿不定主意。常通用。
迟疑 chíyí
从时间角度说,在应该及早拿定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也常形容迟疑的言行。有时重叠成“迟迟疑疑”。
例:①略一迟疑以后,冯云卿就给了一百块。(茅盾《子夜》)②我迟疑着也没有立即表示意见。(郭沫若《洪波曲》)③不容我们迟疑,这条路又把我们引上前去。(季羡林《年》)
踌躇 chóuchú
偶尔写做“踌蹰”。着重指行为,是在具体行为上拿不定主意,因此常说“踌躇不前”。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不重叠。
例:①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朱自清《背影》)②(老栓)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鲁迅《药》)③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鲁迅《祝福》)
犹豫 yóuyù
泛指拿不定主意,多指内心活动,常说“犹豫不决”,也指行为。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常重叠成“犹犹豫豫”。
例:①(寨主)毫不犹豫地分付大开寨门,迎接谷可成等进寨休息。(姚雪垠《李自成》)②谢德伦犹豫着,他连自己也不知该往哪儿去。(胡万春《雪坑》)③将军思忖着……看着别人活动,又犹豫地退了回来。(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犹豫
迟疑 踌躇(踌蹰)犹豫 24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拿不定主意。常通用。
迟疑 chíyí
从时间角度说,在应该及早拿定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也常形容迟疑的言行。有时重叠成“迟迟疑疑”。
例:①略一迟疑以后,冯云卿就给了一百块。(茅盾《子夜》)②我迟疑着也没有立即表示意见。(郭沫若《洪波曲》)③不容我们迟疑,这条路又把我们引上前去。(季羡林《年》)
踌躇 chóuchú
偶尔写做“踌蹰”。着重指行为,是在具体行为上拿不定主意,因此常说“踌躇不前”。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不重叠。
例:①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朱自清《背影》)②(老栓)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鲁迅《药》)③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鲁迅《祝福》)
犹豫 yóuyù
泛指拿不定主意,多指内心活动,常说“犹豫不决”,也指行为。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常重叠成“犹犹豫豫”。
例:①(寨主)毫不犹豫地分付大开寨门,迎接谷可成等进寨休息。(姚雪垠《李自成》)②谢德伦犹豫着,他连自己也不知该往哪儿去。(胡万春《雪坑》)③将军思忖着……看着别人活动,又犹豫地退了回来。(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持续
持续 继续 246.0 102 动词 动词。状态、动作、行为前后不间断,连接着。
持续 chíxù
强调保持不变,中间没有间歇。
例:①轰炸持续半个多小时,警戒警报却一直没有解除。(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②自蔡伦以后,中国的造纸业持续地得到发展。(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这阶段可能持续若干年甚至几十年。(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
继续 jìxù
强调前后承接,接续,中间可以没有间歇,也可以有间歇(例③)。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单独做谓语,而“持续”不能。
例:①告诉他,买到手里的赶紧送来,再继续收买,有多少要多少!(老舍《春华秋实》)②晚上仍继续着下雨,但第二天的确是个好晴天。(谢冰莹《雨》)③停住在山的半腰中,吃过随身带着的午饭,又继续地攀爬着。(叶紫《行军散记》)
还常有“是……的~”这一用法(旧说名词),如“今天的会议是昨天会议的~”。这跟“持续”的区别较明显。
继续
持续 继续 246.0 102 动词 动词。状态、动作、行为前后不间断,连接着。
持续 chíxù
强调保持不变,中间没有间歇。
例:①轰炸持续半个多小时,警戒警报却一直没有解除。(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②自蔡伦以后,中国的造纸业持续地得到发展。(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这阶段可能持续若干年甚至几十年。(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
继续 jìxù
强调前后承接,接续,中间可以没有间歇,也可以有间歇(例③)。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单独做谓语,而“持续”不能。
例:①告诉他,买到手里的赶紧送来,再继续收买,有多少要多少!(老舍《春华秋实》)②晚上仍继续着下雨,但第二天的确是个好晴天。(谢冰莹《雨》)③停住在山的半腰中,吃过随身带着的午饭,又继续地攀爬着。(叶紫《行军散记》)
还常有“是……的~”这一用法(旧说名词),如“今天的会议是昨天会议的~”。这跟“持续”的区别较明显。
继续 连续(联续) 672.0 102 动词 动词。事物前后接连不断。都能用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和人的活动。
继续 jìxù
着重于后续者不间断地接连前者延续下去。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例①)、人的活动(例②③)。常做谓语,常带动词宾语。而“连续”常在动词前做状语。
例:①轮船很快就离开了码头,继续往前航行。(碧野《蓝色的航程》)②他们继续往前走,穿过了这块草坪,又走进树林里。(赵树理《灵泉洞》)③从四月五号起举行扩大宣传,继续一个礼拜。(郭沫若《洪波曲》)
还有名词用法:常跟在“是”的后面,指跟某一事情有连续关系的另一件事。如“他们的战时政策是平时政策的~”。这跟“连续”有区别。
连续 liánxù
偶尔写做“联续”。着重于前后一个接一个,紧紧相连。常用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例①)、人的活动(例②),还能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例③,做定语,而“继续”不能)。可以说“连续性、连续化”。
例:①历史是连续的,这才说得上接受古文学。(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②你们连续打退了敌人五次的猛攻。(巴金《向朝鲜战地的朋友们告别》)③而且就在这半睡状态中,他做了许多短短的不连续的梦。(茅盾《创造》)
斥责
斥责 叱责 责备 指斥 指责 指摘 247.0 102 动词 动词。指出过错并加以批评。
斥责 chìzé
词义比“指斥、指责、指摘”都重,严厉地、狠狠责备别人的严重错误、罪行等。
例:①这种处理形式,既不像审讯,又不像宣判,只是指出名来,宣布一下罪状,斥责一番。(赵树理《灵泉洞》)②法国的伏尔泰曾因抨击朝政,斥责教会而遭受迫害。(翁义钦《作家的永生——从墓志铭谈起》)③可是在席上,他竟大声严厉地斥责玛莎,把大家搞得很尴尬。(余凤高《海明威的婚恋冒险》)
叱责 chìzé
大声叱骂并严厉责备。方式是口头上的,“斥责”等则不限。常用于对孩子或特别气愤、发怒的时候。
例:①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朱自清《儿女》)②“咦,这些孩子,把他往那里带……”外祖母叱责表兄们说。(李霁野《三幅遗容》)③“你的脑袋是干什么的?”刘胜愤怒地叱责着。(吴强《红日》)
责备 zébèi
词义比各词都轻,只是批评其不完备,因此可以说“求全责备”。对人对己都能用,其余各词一般不用于对自己。
例:①他责备我们不该把生命看得这么轻;又责备我们不懂危险,竟和危险去亲近。(叶圣陶《一课》)②有人责备我把活动面写得很窄。(巴金《谈〈春〉》)③他暗暗责备自己不该误解了皇帝的心思。(姚雪垠《李自成》)
指斥 zhǐchì
词义比“指责、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批评,斥责。
例:①那时候,希律王已经杀了施洗者约翰;因为纳翰在人民面前指斥希律王的罪恶。(茅盾《耶稣之死》)②首先我废除了那些虚伪繁琐的礼节,公开指斥那些腐化生活。(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③(亲戚、本家)常常指斥八舅“手大”,败了家业,愧对先祖。(张胜利《八舅》)
指责 zhǐzé
词义比“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责备。
例:①有时看到一些批评文章,指责某些文学作品细节“不真实”。(秦牧《河汊错综》)②在一篇答复拜伦的文章中公开指责拜伦是“恶魔派”首领。(鲁迅《论照相之类》)③青苗听了杜大叔的指责,脸上火辣辣的。(浩然《夏青苗求师》)
指摘 zhǐzhāi
词义较轻,只指挑出缺点、错误,并加以批评。
例:①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大画家德勒珂罗亚画奔马的口角上没有画白沫,受了一位马夫的指摘。(郭沫若《走向人民文艺》)②包围了这个人,说着类似的话,指摘着同样的缺点,使这个人陷到极大的惶恐里去。(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③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聂绀弩《我若为王》)
叱责
斥责 叱责 责备 指斥 指责 指摘 247.0 102 动词 动词。指出过错并加以批评。
斥责 chìzé
词义比“指斥、指责、指摘”都重,严厉地、狠狠责备别人的严重错误、罪行等。
例:①这种处理形式,既不像审讯,又不像宣判,只是指出名来,宣布一下罪状,斥责一番。(赵树理《灵泉洞》)②法国的伏尔泰曾因抨击朝政,斥责教会而遭受迫害。(翁义钦《作家的永生——从墓志铭谈起》)③可是在席上,他竟大声严厉地斥责玛莎,把大家搞得很尴尬。(余凤高《海明威的婚恋冒险》)
叱责 chìzé
大声叱骂并严厉责备。方式是口头上的,“斥责”等则不限。常用于对孩子或特别气愤、发怒的时候。
例:①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朱自清《儿女》)②“咦,这些孩子,把他往那里带……”外祖母叱责表兄们说。(李霁野《三幅遗容》)③“你的脑袋是干什么的?”刘胜愤怒地叱责着。(吴强《红日》)
责备 zébèi
词义比各词都轻,只是批评其不完备,因此可以说“求全责备”。对人对己都能用,其余各词一般不用于对自己。
例:①他责备我们不该把生命看得这么轻;又责备我们不懂危险,竟和危险去亲近。(叶圣陶《一课》)②有人责备我把活动面写得很窄。(巴金《谈〈春〉》)③他暗暗责备自己不该误解了皇帝的心思。(姚雪垠《李自成》)
指斥 zhǐchì
词义比“指责、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批评,斥责。
例:①那时候,希律王已经杀了施洗者约翰;因为纳翰在人民面前指斥希律王的罪恶。(茅盾《耶稣之死》)②首先我废除了那些虚伪繁琐的礼节,公开指斥那些腐化生活。(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③(亲戚、本家)常常指斥八舅“手大”,败了家业,愧对先祖。(张胜利《八舅》)
指责 zhǐzé
词义比“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责备。
例:①有时看到一些批评文章,指责某些文学作品细节“不真实”。(秦牧《河汊错综》)②在一篇答复拜伦的文章中公开指责拜伦是“恶魔派”首领。(鲁迅《论照相之类》)③青苗听了杜大叔的指责,脸上火辣辣的。(浩然《夏青苗求师》)
指摘 zhǐzhāi
词义较轻,只指挑出缺点、错误,并加以批评。
例:①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大画家德勒珂罗亚画奔马的口角上没有画白沫,受了一位马夫的指摘。(郭沫若《走向人民文艺》)②包围了这个人,说着类似的话,指摘着同样的缺点,使这个人陷到极大的惶恐里去。(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③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聂绀弩《我若为王》)
责备
斥责 叱责 责备 指斥 指责 指摘 247.0 102 动词 动词。指出过错并加以批评。
斥责 chìzé
词义比“指斥、指责、指摘”都重,严厉地、狠狠责备别人的严重错误、罪行等。
例:①这种处理形式,既不像审讯,又不像宣判,只是指出名来,宣布一下罪状,斥责一番。(赵树理《灵泉洞》)②法国的伏尔泰曾因抨击朝政,斥责教会而遭受迫害。(翁义钦《作家的永生——从墓志铭谈起》)③可是在席上,他竟大声严厉地斥责玛莎,把大家搞得很尴尬。(余凤高《海明威的婚恋冒险》)
叱责 chìzé
大声叱骂并严厉责备。方式是口头上的,“斥责”等则不限。常用于对孩子或特别气愤、发怒的时候。
例:①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朱自清《儿女》)②“咦,这些孩子,把他往那里带……”外祖母叱责表兄们说。(李霁野《三幅遗容》)③“你的脑袋是干什么的?”刘胜愤怒地叱责着。(吴强《红日》)
责备 zébèi
词义比各词都轻,只是批评其不完备,因此可以说“求全责备”。对人对己都能用,其余各词一般不用于对自己。
例:①他责备我们不该把生命看得这么轻;又责备我们不懂危险,竟和危险去亲近。(叶圣陶《一课》)②有人责备我把活动面写得很窄。(巴金《谈〈春〉》)③他暗暗责备自己不该误解了皇帝的心思。(姚雪垠《李自成》)
指斥 zhǐchì
词义比“指责、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批评,斥责。
例:①那时候,希律王已经杀了施洗者约翰;因为纳翰在人民面前指斥希律王的罪恶。(茅盾《耶稣之死》)②首先我废除了那些虚伪繁琐的礼节,公开指斥那些腐化生活。(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③(亲戚、本家)常常指斥八舅“手大”,败了家业,愧对先祖。(张胜利《八舅》)
指责 zhǐzé
词义比“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责备。
例:①有时看到一些批评文章,指责某些文学作品细节“不真实”。(秦牧《河汊错综》)②在一篇答复拜伦的文章中公开指责拜伦是“恶魔派”首领。(鲁迅《论照相之类》)③青苗听了杜大叔的指责,脸上火辣辣的。(浩然《夏青苗求师》)
指摘 zhǐzhāi
词义较轻,只指挑出缺点、错误,并加以批评。
例:①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大画家德勒珂罗亚画奔马的口角上没有画白沫,受了一位马夫的指摘。(郭沫若《走向人民文艺》)②包围了这个人,说着类似的话,指摘着同样的缺点,使这个人陷到极大的惶恐里去。(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③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聂绀弩《我若为王》)
责备 责怪 责难 1281.0 102 动词 动词。指出、责问或批评错误。
责备 zébèi
词义比“责难”轻。为求全而批评。
例:①家里来信说你待不住,常回娘家去。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朱自清《给亡妇》) ②他责备我们不该把生命看得这么轻;又责备我们不懂危险,竟和危险去亲近。(叶圣陶《一课》)
责怪 zéguài
词义比“责备”轻,只是一般的埋怨或报怨。
例:①我责怪他不该不给自己留一份。(顾笑言《正月十八吃元宵》) ②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匡亚明《孔子评传》)
责难 zénàn
词义比“责备”重。是指责非难,或过分责备。
例:①一连串的责难讥讽,真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周玉明《周洁难架贵妃桥》) ②我回头一看,遇到她那样深重的责难眼光。(王蒙《春节》) ③互相猜忌的小团体至此公平地互相责难。(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指斥
斥责 叱责 责备 指斥 指责 指摘 247.0 102 动词 动词。指出过错并加以批评。
斥责 chìzé
词义比“指斥、指责、指摘”都重,严厉地、狠狠责备别人的严重错误、罪行等。
例:①这种处理形式,既不像审讯,又不像宣判,只是指出名来,宣布一下罪状,斥责一番。(赵树理《灵泉洞》)②法国的伏尔泰曾因抨击朝政,斥责教会而遭受迫害。(翁义钦《作家的永生——从墓志铭谈起》)③可是在席上,他竟大声严厉地斥责玛莎,把大家搞得很尴尬。(余凤高《海明威的婚恋冒险》)
叱责 chìzé
大声叱骂并严厉责备。方式是口头上的,“斥责”等则不限。常用于对孩子或特别气愤、发怒的时候。
例:①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朱自清《儿女》)②“咦,这些孩子,把他往那里带……”外祖母叱责表兄们说。(李霁野《三幅遗容》)③“你的脑袋是干什么的?”刘胜愤怒地叱责着。(吴强《红日》)
责备 zébèi
词义比各词都轻,只是批评其不完备,因此可以说“求全责备”。对人对己都能用,其余各词一般不用于对自己。
例:①他责备我们不该把生命看得这么轻;又责备我们不懂危险,竟和危险去亲近。(叶圣陶《一课》)②有人责备我把活动面写得很窄。(巴金《谈〈春〉》)③他暗暗责备自己不该误解了皇帝的心思。(姚雪垠《李自成》)
指斥 zhǐchì
词义比“指责、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批评,斥责。
例:①那时候,希律王已经杀了施洗者约翰;因为纳翰在人民面前指斥希律王的罪恶。(茅盾《耶稣之死》)②首先我废除了那些虚伪繁琐的礼节,公开指斥那些腐化生活。(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③(亲戚、本家)常常指斥八舅“手大”,败了家业,愧对先祖。(张胜利《八舅》)
指责 zhǐzé
词义比“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责备。
例:①有时看到一些批评文章,指责某些文学作品细节“不真实”。(秦牧《河汊错综》)②在一篇答复拜伦的文章中公开指责拜伦是“恶魔派”首领。(鲁迅《论照相之类》)③青苗听了杜大叔的指责,脸上火辣辣的。(浩然《夏青苗求师》)
指摘 zhǐzhāi
词义较轻,只指挑出缺点、错误,并加以批评。
例:①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大画家德勒珂罗亚画奔马的口角上没有画白沫,受了一位马夫的指摘。(郭沫若《走向人民文艺》)②包围了这个人,说着类似的话,指摘着同样的缺点,使这个人陷到极大的惶恐里去。(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③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聂绀弩《我若为王》)
指责
斥责 叱责 责备 指斥 指责 指摘 247.0 102 动词 动词。指出过错并加以批评。
斥责 chìzé
词义比“指斥、指责、指摘”都重,严厉地、狠狠责备别人的严重错误、罪行等。
例:①这种处理形式,既不像审讯,又不像宣判,只是指出名来,宣布一下罪状,斥责一番。(赵树理《灵泉洞》)②法国的伏尔泰曾因抨击朝政,斥责教会而遭受迫害。(翁义钦《作家的永生——从墓志铭谈起》)③可是在席上,他竟大声严厉地斥责玛莎,把大家搞得很尴尬。(余凤高《海明威的婚恋冒险》)
叱责 chìzé
大声叱骂并严厉责备。方式是口头上的,“斥责”等则不限。常用于对孩子或特别气愤、发怒的时候。
例:①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朱自清《儿女》)②“咦,这些孩子,把他往那里带……”外祖母叱责表兄们说。(李霁野《三幅遗容》)③“你的脑袋是干什么的?”刘胜愤怒地叱责着。(吴强《红日》)
责备 zébèi
词义比各词都轻,只是批评其不完备,因此可以说“求全责备”。对人对己都能用,其余各词一般不用于对自己。
例:①他责备我们不该把生命看得这么轻;又责备我们不懂危险,竟和危险去亲近。(叶圣陶《一课》)②有人责备我把活动面写得很窄。(巴金《谈〈春〉》)③他暗暗责备自己不该误解了皇帝的心思。(姚雪垠《李自成》)
指斥 zhǐchì
词义比“指责、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批评,斥责。
例:①那时候,希律王已经杀了施洗者约翰;因为纳翰在人民面前指斥希律王的罪恶。(茅盾《耶稣之死》)②首先我废除了那些虚伪繁琐的礼节,公开指斥那些腐化生活。(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③(亲戚、本家)常常指斥八舅“手大”,败了家业,愧对先祖。(张胜利《八舅》)
指责 zhǐzé
词义比“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责备。
例:①有时看到一些批评文章,指责某些文学作品细节“不真实”。(秦牧《河汊错综》)②在一篇答复拜伦的文章中公开指责拜伦是“恶魔派”首领。(鲁迅《论照相之类》)③青苗听了杜大叔的指责,脸上火辣辣的。(浩然《夏青苗求师》)
指摘 zhǐzhāi
词义较轻,只指挑出缺点、错误,并加以批评。
例:①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大画家德勒珂罗亚画奔马的口角上没有画白沫,受了一位马夫的指摘。(郭沫若《走向人民文艺》)②包围了这个人,说着类似的话,指摘着同样的缺点,使这个人陷到极大的惶恐里去。(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③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聂绀弩《我若为王》)
指摘
斥责 叱责 责备 指斥 指责 指摘 247.0 102 动词 动词。指出过错并加以批评。
斥责 chìzé
词义比“指斥、指责、指摘”都重,严厉地、狠狠责备别人的严重错误、罪行等。
例:①这种处理形式,既不像审讯,又不像宣判,只是指出名来,宣布一下罪状,斥责一番。(赵树理《灵泉洞》)②法国的伏尔泰曾因抨击朝政,斥责教会而遭受迫害。(翁义钦《作家的永生——从墓志铭谈起》)③可是在席上,他竟大声严厉地斥责玛莎,把大家搞得很尴尬。(余凤高《海明威的婚恋冒险》)
叱责 chìzé
大声叱骂并严厉责备。方式是口头上的,“斥责”等则不限。常用于对孩子或特别气愤、发怒的时候。
例:①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朱自清《儿女》)②“咦,这些孩子,把他往那里带……”外祖母叱责表兄们说。(李霁野《三幅遗容》)③“你的脑袋是干什么的?”刘胜愤怒地叱责着。(吴强《红日》)
责备 zébèi
词义比各词都轻,只是批评其不完备,因此可以说“求全责备”。对人对己都能用,其余各词一般不用于对自己。
例:①他责备我们不该把生命看得这么轻;又责备我们不懂危险,竟和危险去亲近。(叶圣陶《一课》)②有人责备我把活动面写得很窄。(巴金《谈〈春〉》)③他暗暗责备自己不该误解了皇帝的心思。(姚雪垠《李自成》)
指斥 zhǐchì
词义比“指责、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批评,斥责。
例:①那时候,希律王已经杀了施洗者约翰;因为纳翰在人民面前指斥希律王的罪恶。(茅盾《耶稣之死》)②首先我废除了那些虚伪繁琐的礼节,公开指斥那些腐化生活。(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③(亲戚、本家)常常指斥八舅“手大”,败了家业,愧对先祖。(张胜利《八舅》)
指责 zhǐzé
词义比“指摘”重,指出、点明并严厉责备。
例:①有时看到一些批评文章,指责某些文学作品细节“不真实”。(秦牧《河汊错综》)②在一篇答复拜伦的文章中公开指责拜伦是“恶魔派”首领。(鲁迅《论照相之类》)③青苗听了杜大叔的指责,脸上火辣辣的。(浩然《夏青苗求师》)
指摘 zhǐzhāi
词义较轻,只指挑出缺点、错误,并加以批评。
例:①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大画家德勒珂罗亚画奔马的口角上没有画白沫,受了一位马夫的指摘。(郭沫若《走向人民文艺》)②包围了这个人,说着类似的话,指摘着同样的缺点,使这个人陷到极大的惶恐里去。(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③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聂绀弩《我若为王》)
赤诚
赤诚 真诚 24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心意真实。
赤诚 chìchénɡ
程度重,极为真诚。常形容心意、感情及相关行为。常用数量词“一份、一片”修饰,而“真诚”不常这么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也是我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曲波《林海雪原》)②而祖国,也把最美丽的金秋,赠送给他——她的赤诚的儿子!(陈慧英《钟情》)③他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叶永烈《思乡曲》)
真诚 zhēnchénɡ
程度比“赤诚”轻。除常形容心意、感情及相关行为,还常形容态度、关系、友谊、品质、言语、书信等。除了常做定、状、谓、宾语之外,还常做补语,如“批评很真诚,爱得特别真诚”。还常受程度副词修饰,而“赤诚”不常这么用。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然而我自以为有点儿了解他,而且真诚地敬服他那种纯任自然的风度。(叶圣陶《两法师》)②人们的脸上,都能够看出来一种真诚,朴实,而又刚强的表情。(叶紫《南行杂记》)③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老舍《骆驼祥子》)
真诚
赤诚 真诚 24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心意真实。
赤诚 chìchénɡ
程度重,极为真诚。常形容心意、感情及相关行为。常用数量词“一份、一片”修饰,而“真诚”不常这么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也是我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曲波《林海雪原》)②而祖国,也把最美丽的金秋,赠送给他——她的赤诚的儿子!(陈慧英《钟情》)③他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叶永烈《思乡曲》)
真诚 zhēnchénɡ
程度比“赤诚”轻。除常形容心意、感情及相关行为,还常形容态度、关系、友谊、品质、言语、书信等。除了常做定、状、谓、宾语之外,还常做补语,如“批评很真诚,爱得特别真诚”。还常受程度副词修饰,而“赤诚”不常这么用。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然而我自以为有点儿了解他,而且真诚地敬服他那种纯任自然的风度。(叶圣陶《两法师》)②人们的脸上,都能够看出来一种真诚,朴实,而又刚强的表情。(叶紫《南行杂记》)③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老舍《骆驼祥子》)
真诚 真挚 129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情感真实,态度诚恳。都可以形容情感、态度、言行。
真诚 zhēnchénɡ
强调诚恳,诚实,一点也不虚伪。多着眼于态度、心意。
例:①朋友有什么不对,就善意地去批评,真诚地去劝告。(老舍《有理讲倒人》) ②他那虚怀若谷的态度使我感动得不能不把自己的看法真诚相告。(吴小如《缅怀老友华粹深先生》) ③当她觉察到卢嘉川是用一种真诚坦率的友谊在向她劝告时,她那由于面子、自尊而引起的不快就很快地消失了。(杨沫《青春之歌》)
真挚 zhēnzhì
强调诚恳而又感情真切,程度较重。多着眼于感情、情意。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②但是他又一回想,他自己究竟没有这音乐家的真挚。(郭沫若《歧路》) ③她那一双真挚多情的眼睛,现在还在我脑子里流荡,愿她安息! (孙犁《风云初记》)
炽热
炽热 火热 酷热 炎热 灼热 24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非常热,都能用于气温、天气、太阳等。
炽热 chìrè
像火旺时那样热,特别热。带形象色彩(炽,火旺)。多用于书面语。用于气温方面较少,多用于太阳、火、物体。也用于情感、心情、生活等,比喻极热烈、强烈。
例:①南风到处刮着,带着炽热,带着火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②空气炽热到极点。(曹禺《日出》)③做一个人生探求者却需要作者奉献出对生活的炽热的爱情和对理想的强烈的渴望。(曾卓《文学长短录》)
火热 huǒrè
像火一样热,非常热。带形象色彩。还能用于身体、心情、情感、斗争、生活岁月、场面、情景、语言等。多用于口语。
例:①(葫芦花)在下晌的火热的阳光里,显得挺漂亮。(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一股火热的、强烈的激情,立刻涌上他的心头。(罗广斌等《红岩》)③应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路遥《路遥散文随笔》)
酷热 kùrè
极热。程度很重。常说“酷热难当(耐)”。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热已成为过去的噩梦。(茅盾《秋收》)②偶而回到故乡,不是在严寒的冬天,便是在酷热的夏天。(鲁彦《故乡的杨梅》)③酷热的阳光照耀出来了,投射在静默的人群上。(路翎《燃烧的荒地》)
炎热 yánrè
非常热。程度较重。前面可以加程度副词。而“酷热”等较少这么用。
例:①在这夏天的炎热的晚上,靠近码头的一段特别的热闹。(路翎《爱民大会》)②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刘白羽《平明小札》)③中午过后,太阳仍然有些炎热。(魏巍《火凤凰》)
灼热 zhuórè
像火烧、火烫那样热,热得实在无法忍受。还能用于物体、人体、感情、眼睛、言语等。
例:①朝阳渐渐灼热,在甲板上投出零乱的人影。(宗璞《南渡记》)②虽说灼热的五黄六月,楼顶上让飕飕的小风一吹,比秋天还凉爽。(冯志《敌后武工队》)③五十颗年青的,母性的,灼热的心,在腔子里跳着。(沈从文《神巫之爱》)
火热
炽热 火热 酷热 炎热 灼热 24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非常热,都能用于气温、天气、太阳等。
炽热 chìrè
像火旺时那样热,特别热。带形象色彩(炽,火旺)。多用于书面语。用于气温方面较少,多用于太阳、火、物体。也用于情感、心情、生活等,比喻极热烈、强烈。
例:①南风到处刮着,带着炽热,带着火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②空气炽热到极点。(曹禺《日出》)③做一个人生探求者却需要作者奉献出对生活的炽热的爱情和对理想的强烈的渴望。(曾卓《文学长短录》)
火热 huǒrè
像火一样热,非常热。带形象色彩。还能用于身体、心情、情感、斗争、生活岁月、场面、情景、语言等。多用于口语。
例:①(葫芦花)在下晌的火热的阳光里,显得挺漂亮。(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一股火热的、强烈的激情,立刻涌上他的心头。(罗广斌等《红岩》)③应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路遥《路遥散文随笔》)
酷热 kùrè
极热。程度很重。常说“酷热难当(耐)”。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热已成为过去的噩梦。(茅盾《秋收》)②偶而回到故乡,不是在严寒的冬天,便是在酷热的夏天。(鲁彦《故乡的杨梅》)③酷热的阳光照耀出来了,投射在静默的人群上。(路翎《燃烧的荒地》)
炎热 yánrè
非常热。程度较重。前面可以加程度副词。而“酷热”等较少这么用。
例:①在这夏天的炎热的晚上,靠近码头的一段特别的热闹。(路翎《爱民大会》)②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刘白羽《平明小札》)③中午过后,太阳仍然有些炎热。(魏巍《火凤凰》)
灼热 zhuórè
像火烧、火烫那样热,热得实在无法忍受。还能用于物体、人体、感情、眼睛、言语等。
例:①朝阳渐渐灼热,在甲板上投出零乱的人影。(宗璞《南渡记》)②虽说灼热的五黄六月,楼顶上让飕飕的小风一吹,比秋天还凉爽。(冯志《敌后武工队》)③五十颗年青的,母性的,灼热的心,在腔子里跳着。(沈从文《神巫之爱》)
酷热
炽热 火热 酷热 炎热 灼热 24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非常热,都能用于气温、天气、太阳等。
炽热 chìrè
像火旺时那样热,特别热。带形象色彩(炽,火旺)。多用于书面语。用于气温方面较少,多用于太阳、火、物体。也用于情感、心情、生活等,比喻极热烈、强烈。
例:①南风到处刮着,带着炽热,带着火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②空气炽热到极点。(曹禺《日出》)③做一个人生探求者却需要作者奉献出对生活的炽热的爱情和对理想的强烈的渴望。(曾卓《文学长短录》)
火热 huǒrè
像火一样热,非常热。带形象色彩。还能用于身体、心情、情感、斗争、生活岁月、场面、情景、语言等。多用于口语。
例:①(葫芦花)在下晌的火热的阳光里,显得挺漂亮。(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一股火热的、强烈的激情,立刻涌上他的心头。(罗广斌等《红岩》)③应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路遥《路遥散文随笔》)
酷热 kùrè
极热。程度很重。常说“酷热难当(耐)”。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热已成为过去的噩梦。(茅盾《秋收》)②偶而回到故乡,不是在严寒的冬天,便是在酷热的夏天。(鲁彦《故乡的杨梅》)③酷热的阳光照耀出来了,投射在静默的人群上。(路翎《燃烧的荒地》)
炎热 yánrè
非常热。程度较重。前面可以加程度副词。而“酷热”等较少这么用。
例:①在这夏天的炎热的晚上,靠近码头的一段特别的热闹。(路翎《爱民大会》)②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刘白羽《平明小札》)③中午过后,太阳仍然有些炎热。(魏巍《火凤凰》)
灼热 zhuórè
像火烧、火烫那样热,热得实在无法忍受。还能用于物体、人体、感情、眼睛、言语等。
例:①朝阳渐渐灼热,在甲板上投出零乱的人影。(宗璞《南渡记》)②虽说灼热的五黄六月,楼顶上让飕飕的小风一吹,比秋天还凉爽。(冯志《敌后武工队》)③五十颗年青的,母性的,灼热的心,在腔子里跳着。(沈从文《神巫之爱》)
炎热
炽热 火热 酷热 炎热 灼热 24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非常热,都能用于气温、天气、太阳等。
炽热 chìrè
像火旺时那样热,特别热。带形象色彩(炽,火旺)。多用于书面语。用于气温方面较少,多用于太阳、火、物体。也用于情感、心情、生活等,比喻极热烈、强烈。
例:①南风到处刮着,带着炽热,带着火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②空气炽热到极点。(曹禺《日出》)③做一个人生探求者却需要作者奉献出对生活的炽热的爱情和对理想的强烈的渴望。(曾卓《文学长短录》)
火热 huǒrè
像火一样热,非常热。带形象色彩。还能用于身体、心情、情感、斗争、生活岁月、场面、情景、语言等。多用于口语。
例:①(葫芦花)在下晌的火热的阳光里,显得挺漂亮。(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一股火热的、强烈的激情,立刻涌上他的心头。(罗广斌等《红岩》)③应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路遥《路遥散文随笔》)
酷热 kùrè
极热。程度很重。常说“酷热难当(耐)”。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热已成为过去的噩梦。(茅盾《秋收》)②偶而回到故乡,不是在严寒的冬天,便是在酷热的夏天。(鲁彦《故乡的杨梅》)③酷热的阳光照耀出来了,投射在静默的人群上。(路翎《燃烧的荒地》)
炎热 yánrè
非常热。程度较重。前面可以加程度副词。而“酷热”等较少这么用。
例:①在这夏天的炎热的晚上,靠近码头的一段特别的热闹。(路翎《爱民大会》)②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刘白羽《平明小札》)③中午过后,太阳仍然有些炎热。(魏巍《火凤凰》)
灼热 zhuórè
像火烧、火烫那样热,热得实在无法忍受。还能用于物体、人体、感情、眼睛、言语等。
例:①朝阳渐渐灼热,在甲板上投出零乱的人影。(宗璞《南渡记》)②虽说灼热的五黄六月,楼顶上让飕飕的小风一吹,比秋天还凉爽。(冯志《敌后武工队》)③五十颗年青的,母性的,灼热的心,在腔子里跳着。(沈从文《神巫之爱》)
灼热
炽热 火热 酷热 炎热 灼热 24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非常热,都能用于气温、天气、太阳等。
炽热 chìrè
像火旺时那样热,特别热。带形象色彩(炽,火旺)。多用于书面语。用于气温方面较少,多用于太阳、火、物体。也用于情感、心情、生活等,比喻极热烈、强烈。
例:①南风到处刮着,带着炽热,带着火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②空气炽热到极点。(曹禺《日出》)③做一个人生探求者却需要作者奉献出对生活的炽热的爱情和对理想的强烈的渴望。(曾卓《文学长短录》)
火热 huǒrè
像火一样热,非常热。带形象色彩。还能用于身体、心情、情感、斗争、生活岁月、场面、情景、语言等。多用于口语。
例:①(葫芦花)在下晌的火热的阳光里,显得挺漂亮。(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一股火热的、强烈的激情,立刻涌上他的心头。(罗广斌等《红岩》)③应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路遥《路遥散文随笔》)
酷热 kùrè
极热。程度很重。常说“酷热难当(耐)”。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热已成为过去的噩梦。(茅盾《秋收》)②偶而回到故乡,不是在严寒的冬天,便是在酷热的夏天。(鲁彦《故乡的杨梅》)③酷热的阳光照耀出来了,投射在静默的人群上。(路翎《燃烧的荒地》)
炎热 yánrè
非常热。程度较重。前面可以加程度副词。而“酷热”等较少这么用。
例:①在这夏天的炎热的晚上,靠近码头的一段特别的热闹。(路翎《爱民大会》)②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刘白羽《平明小札》)③中午过后,太阳仍然有些炎热。(魏巍《火凤凰》)
灼热 zhuórè
像火烧、火烫那样热,热得实在无法忍受。还能用于物体、人体、感情、眼睛、言语等。
例:①朝阳渐渐灼热,在甲板上投出零乱的人影。(宗璞《南渡记》)②虽说灼热的五黄六月,楼顶上让飕飕的小风一吹,比秋天还凉爽。(冯志《敌后武工队》)③五十颗年青的,母性的,灼热的心,在腔子里跳着。(沈从文《神巫之爱》)
充斥
充斥 充满 充溢 250.0 102 动词 动词。某空间由不满(或空)到满的变化,填满,装满。
充斥 chōnɡchì
贬义词,带厌恶色彩,指到处都塞满。
例:①这种无比露骨的诡辩竟然充斥报章。(秦似《诡辩术的渊源流长及其它》)②(有人误认为短诗容易写)因为容易,所以滥作;因为滥作,所以盛行,所以充斥!(朱自清《短诗与长诗》)
充满 chōnɡmǎn
中性词。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对象较广,可以用于人、具体或抽象事物。
例:①初秋的早晨,屋内充满着一种凉爽之气。(叶圣陶《祖母的心》)②我心里充满着怀念!(巴金《雨》)
充溢 chōnɡyì
比“充满”的程度重,装得满满的(例①②),或指充分流露出来(例③)。具有形象色彩,像水装得很满或过满那样。常用于文学语体。
例:①顷刻间,她的心头充溢着幸福的、欢乐的感情。(杨沫《青春之歌》)②刺鼻的强烈酒气充溢了屋子。(艾芜《咆哮的许家屯》)③鲜明的爱和恨,充溢在字里行间。(黄宗英《星》)
充满
充斥 充满 充溢 250.0 102 动词 动词。某空间由不满(或空)到满的变化,填满,装满。
充斥 chōnɡchì
贬义词,带厌恶色彩,指到处都塞满。
例:①这种无比露骨的诡辩竟然充斥报章。(秦似《诡辩术的渊源流长及其它》)②(有人误认为短诗容易写)因为容易,所以滥作;因为滥作,所以盛行,所以充斥!(朱自清《短诗与长诗》)
充满 chōnɡmǎn
中性词。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对象较广,可以用于人、具体或抽象事物。
例:①初秋的早晨,屋内充满着一种凉爽之气。(叶圣陶《祖母的心》)②我心里充满着怀念!(巴金《雨》)
充溢 chōnɡyì
比“充满”的程度重,装得满满的(例①②),或指充分流露出来(例③)。具有形象色彩,像水装得很满或过满那样。常用于文学语体。
例:①顷刻间,她的心头充溢着幸福的、欢乐的感情。(杨沫《青春之歌》)②刺鼻的强烈酒气充溢了屋子。(艾芜《咆哮的许家屯》)③鲜明的爱和恨,充溢在字里行间。(黄宗英《星》)
充溢
充斥 充满 充溢 250.0 102 动词 动词。某空间由不满(或空)到满的变化,填满,装满。
充斥 chōnɡchì
贬义词,带厌恶色彩,指到处都塞满。
例:①这种无比露骨的诡辩竟然充斥报章。(秦似《诡辩术的渊源流长及其它》)②(有人误认为短诗容易写)因为容易,所以滥作;因为滥作,所以盛行,所以充斥!(朱自清《短诗与长诗》)
充满 chōnɡmǎn
中性词。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对象较广,可以用于人、具体或抽象事物。
例:①初秋的早晨,屋内充满着一种凉爽之气。(叶圣陶《祖母的心》)②我心里充满着怀念!(巴金《雨》)
充溢 chōnɡyì
比“充满”的程度重,装得满满的(例①②),或指充分流露出来(例③)。具有形象色彩,像水装得很满或过满那样。常用于文学语体。
例:①顷刻间,她的心头充溢着幸福的、欢乐的感情。(杨沫《青春之歌》)②刺鼻的强烈酒气充溢了屋子。(艾芜《咆哮的许家屯》)③鲜明的爱和恨,充溢在字里行间。(黄宗英《星》)
充当
充当 充任 251.0 102 动词 动词。担任职务。
充当 chōnɡdānɡ
指取得某种身份、担任某种职务(例①),有时含有所担当的是“非正式的,非真正的”(例②)。宾语可以是贬义词语,如“间谍、贩子、傀儡、帮凶、爪牙、炮灰、传声筒、保护伞、替死鬼”等(例③)。有时用于物,表示“成为或当做某种东西”,不带贬义(例④)。
例:①湘军胆敢轻举妄动,他就充当统领……一鼓聚歼。(唐浩明《曾国藩》)②杜长官无计可施,只好委曲求全,暂时住上山去,充当部落首领。(邓贤《大国之魂》)③这个多次被劳教、判刑的劳改罪犯,外逃后,又充当间谍。(韶峰《谍海激涌——当代谍案纪实》)④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充任 chōnɡrèn
只表示“取得身份,担任职务”。不能用于物(如“充当”的例④)。
例:①1990年12月至1993年12月,我充任新华社中东分社摄影记者,整整有两年多时间常驻开罗。(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②可是,还没等李四爷表示出谦让,冠晓荷已经告诉了白巡长,里长必须由他充任。(老舍《四世同堂》)③各国也设“将”职,成为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地位仅次于相,多以擅长统兵作战的武将充任。(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充任
充当 充任 251.0 102 动词 动词。担任职务。
充当 chōnɡdānɡ
指取得某种身份、担任某种职务(例①),有时含有所担当的是“非正式的,非真正的”(例②)。宾语可以是贬义词语,如“间谍、贩子、傀儡、帮凶、爪牙、炮灰、传声筒、保护伞、替死鬼”等(例③)。有时用于物,表示“成为或当做某种东西”,不带贬义(例④)。
例:①湘军胆敢轻举妄动,他就充当统领……一鼓聚歼。(唐浩明《曾国藩》)②杜长官无计可施,只好委曲求全,暂时住上山去,充当部落首领。(邓贤《大国之魂》)③这个多次被劳教、判刑的劳改罪犯,外逃后,又充当间谍。(韶峰《谍海激涌——当代谍案纪实》)④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充任 chōnɡrèn
只表示“取得身份,担任职务”。不能用于物(如“充当”的例④)。
例:①1990年12月至1993年12月,我充任新华社中东分社摄影记者,整整有两年多时间常驻开罗。(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②可是,还没等李四爷表示出谦让,冠晓荷已经告诉了白巡长,里长必须由他充任。(老舍《四世同堂》)③各国也设“将”职,成为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地位仅次于相,多以擅长统兵作战的武将充任。(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充分
充分 充沛 充实 充裕 充足 25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足够,不缺乏。
充分 chōnɡfèn
着眼于程度或限度方面,有时指足够(例①),常形容理由、信心、时间、条件、事实、根据、材料、养分等抽象事物;有时指尽量、完全(例②),常形容休息、表现、发挥、反映、发表、发扬、尊重、满足、依靠、利用等行动。多做状语(例②)。
例:①果断性是指人们能及时而不动摇地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人在梦中有时会解决在清醒时没有充分解决的问题。(秦牧《奇特的文学梦境》)
充沛 chōnɡpèi
不仅足够,而且丰富、旺盛。常形容精力、力量、感情、精神、雨水、阳光等。有时形容物资、材料、货源等。
例:①他绝不是未老先衰,他的精力很是充沛,工作也很热心。(孙犁《伙伴的回忆》)②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充实 chōnɡshí
着眼于内部,是“空虚”的反面。常形容内容、知识、材料、证据、理由、生活、生命、思想、感情、力量、人员等。
例:①本月《文学》已见,内容极充实。(鲁迅《致郑振铎(十五)》)②他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有动词义:使充实、加强,如“用最强的力量~教学第一线”。这跟“充分”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充裕 chōnɡyù
不仅足够,而且宽裕。常形容时间、资金、物资、经济等。
例:①清晨六点钟县城商店就开门营业了,市场繁荣,物资充裕。(秦牧《湘阴热浪记》)②当年的鬼地方,现在成了本省沿海木柴充裕的地方了。(曹靖华《深沪春意浓似酒》)
充足 chōnɡzú
着重于数量足够,能满足需要。常形容物品、资金、光线、雨水、空气、证据等具体东西。有时也形容理由、论据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越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它头部的那一团黑色的东西越显著。(秦牧《虾趣》)②无论植林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充沛
充分 充沛 充实 充裕 充足 25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足够,不缺乏。
充分 chōnɡfèn
着眼于程度或限度方面,有时指足够(例①),常形容理由、信心、时间、条件、事实、根据、材料、养分等抽象事物;有时指尽量、完全(例②),常形容休息、表现、发挥、反映、发表、发扬、尊重、满足、依靠、利用等行动。多做状语(例②)。
例:①果断性是指人们能及时而不动摇地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人在梦中有时会解决在清醒时没有充分解决的问题。(秦牧《奇特的文学梦境》)
充沛 chōnɡpèi
不仅足够,而且丰富、旺盛。常形容精力、力量、感情、精神、雨水、阳光等。有时形容物资、材料、货源等。
例:①他绝不是未老先衰,他的精力很是充沛,工作也很热心。(孙犁《伙伴的回忆》)②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充实 chōnɡshí
着眼于内部,是“空虚”的反面。常形容内容、知识、材料、证据、理由、生活、生命、思想、感情、力量、人员等。
例:①本月《文学》已见,内容极充实。(鲁迅《致郑振铎(十五)》)②他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有动词义:使充实、加强,如“用最强的力量~教学第一线”。这跟“充分”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充裕 chōnɡyù
不仅足够,而且宽裕。常形容时间、资金、物资、经济等。
例:①清晨六点钟县城商店就开门营业了,市场繁荣,物资充裕。(秦牧《湘阴热浪记》)②当年的鬼地方,现在成了本省沿海木柴充裕的地方了。(曹靖华《深沪春意浓似酒》)
充足 chōnɡzú
着重于数量足够,能满足需要。常形容物品、资金、光线、雨水、空气、证据等具体东西。有时也形容理由、论据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越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它头部的那一团黑色的东西越显著。(秦牧《虾趣》)②无论植林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充实
充分 充沛 充实 充裕 充足 25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足够,不缺乏。
充分 chōnɡfèn
着眼于程度或限度方面,有时指足够(例①),常形容理由、信心、时间、条件、事实、根据、材料、养分等抽象事物;有时指尽量、完全(例②),常形容休息、表现、发挥、反映、发表、发扬、尊重、满足、依靠、利用等行动。多做状语(例②)。
例:①果断性是指人们能及时而不动摇地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人在梦中有时会解决在清醒时没有充分解决的问题。(秦牧《奇特的文学梦境》)
充沛 chōnɡpèi
不仅足够,而且丰富、旺盛。常形容精力、力量、感情、精神、雨水、阳光等。有时形容物资、材料、货源等。
例:①他绝不是未老先衰,他的精力很是充沛,工作也很热心。(孙犁《伙伴的回忆》)②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充实 chōnɡshí
着眼于内部,是“空虚”的反面。常形容内容、知识、材料、证据、理由、生活、生命、思想、感情、力量、人员等。
例:①本月《文学》已见,内容极充实。(鲁迅《致郑振铎(十五)》)②他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有动词义:使充实、加强,如“用最强的力量~教学第一线”。这跟“充分”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充裕 chōnɡyù
不仅足够,而且宽裕。常形容时间、资金、物资、经济等。
例:①清晨六点钟县城商店就开门营业了,市场繁荣,物资充裕。(秦牧《湘阴热浪记》)②当年的鬼地方,现在成了本省沿海木柴充裕的地方了。(曹靖华《深沪春意浓似酒》)
充足 chōnɡzú
着重于数量足够,能满足需要。常形容物品、资金、光线、雨水、空气、证据等具体东西。有时也形容理由、论据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越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它头部的那一团黑色的东西越显著。(秦牧《虾趣》)②无论植林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充裕
充分 充沛 充实 充裕 充足 25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足够,不缺乏。
充分 chōnɡfèn
着眼于程度或限度方面,有时指足够(例①),常形容理由、信心、时间、条件、事实、根据、材料、养分等抽象事物;有时指尽量、完全(例②),常形容休息、表现、发挥、反映、发表、发扬、尊重、满足、依靠、利用等行动。多做状语(例②)。
例:①果断性是指人们能及时而不动摇地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人在梦中有时会解决在清醒时没有充分解决的问题。(秦牧《奇特的文学梦境》)
充沛 chōnɡpèi
不仅足够,而且丰富、旺盛。常形容精力、力量、感情、精神、雨水、阳光等。有时形容物资、材料、货源等。
例:①他绝不是未老先衰,他的精力很是充沛,工作也很热心。(孙犁《伙伴的回忆》)②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充实 chōnɡshí
着眼于内部,是“空虚”的反面。常形容内容、知识、材料、证据、理由、生活、生命、思想、感情、力量、人员等。
例:①本月《文学》已见,内容极充实。(鲁迅《致郑振铎(十五)》)②他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有动词义:使充实、加强,如“用最强的力量~教学第一线”。这跟“充分”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充裕 chōnɡyù
不仅足够,而且宽裕。常形容时间、资金、物资、经济等。
例:①清晨六点钟县城商店就开门营业了,市场繁荣,物资充裕。(秦牧《湘阴热浪记》)②当年的鬼地方,现在成了本省沿海木柴充裕的地方了。(曹靖华《深沪春意浓似酒》)
充足 chōnɡzú
着重于数量足够,能满足需要。常形容物品、资金、光线、雨水、空气、证据等具体东西。有时也形容理由、论据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越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它头部的那一团黑色的东西越显著。(秦牧《虾趣》)②无论植林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充足
充分 充沛 充实 充裕 充足 25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足够,不缺乏。
充分 chōnɡfèn
着眼于程度或限度方面,有时指足够(例①),常形容理由、信心、时间、条件、事实、根据、材料、养分等抽象事物;有时指尽量、完全(例②),常形容休息、表现、发挥、反映、发表、发扬、尊重、满足、依靠、利用等行动。多做状语(例②)。
例:①果断性是指人们能及时而不动摇地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人在梦中有时会解决在清醒时没有充分解决的问题。(秦牧《奇特的文学梦境》)
充沛 chōnɡpèi
不仅足够,而且丰富、旺盛。常形容精力、力量、感情、精神、雨水、阳光等。有时形容物资、材料、货源等。
例:①他绝不是未老先衰,他的精力很是充沛,工作也很热心。(孙犁《伙伴的回忆》)②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充实 chōnɡshí
着眼于内部,是“空虚”的反面。常形容内容、知识、材料、证据、理由、生活、生命、思想、感情、力量、人员等。
例:①本月《文学》已见,内容极充实。(鲁迅《致郑振铎(十五)》)②他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匡亚明《孔子评传》)
还有动词义:使充实、加强,如“用最强的力量~教学第一线”。这跟“充分”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充裕 chōnɡyù
不仅足够,而且宽裕。常形容时间、资金、物资、经济等。
例:①清晨六点钟县城商店就开门营业了,市场繁荣,物资充裕。(秦牧《湘阴热浪记》)②当年的鬼地方,现在成了本省沿海木柴充裕的地方了。(曹靖华《深沪春意浓似酒》)
充足 chōnɡzú
着重于数量足够,能满足需要。常形容物品、资金、光线、雨水、空气、证据等具体东西。有时也形容理由、论据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越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它头部的那一团黑色的东西越显著。(秦牧《虾趣》)②无论植林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充数
充数 凑数 顶数 253.0 102 动词 动词。用不合格的人或物来满足数额或顶替单个的。
充数 chōnɡ∥shù
意义范围较广,常用于满足整体数额,也常用于顶替单个的。常说“滥竽充数,拉来充数,缺个棋子用硬币充数”等。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要抓的人没抓着,只好抓几个老头儿来充数。(秋旭《巴格达的黄昏》)②需要多,供给少,所以一部分就用柚子木充数。(沈从文《常德的船》)③当我偷吃糖时也会用糖纸包上一颗土坷垃充数。(王朔《看上去很美》)
凑数 còu∥shù
意义范围窄,多用于满足整体数额。比“充数”少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自己也感到冤枉,私下里说是百货公司为了完成“反右”任务,把他拿来凑数的。(张贤亮《绿化树》)②靠后靠右的长板以及头舱的平板都是座头,小方凳摆在角落里凑数的。(叶圣陶《三种船》)③昨天我压根儿是去凑数,没有我的份儿。(钱钟书《围城》)
顶数 dǐnɡshù
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顶替单个数或部分数。比“充数”等少用,较多用于口语。
例:①(抓逃犯)又不能随便在大街上捞过一个人来顶数。(刘子成《女子大监狱》)②(刘家)娶得起媳妇就做不起衣裳、买不起首饰?就凭以前那死鬼媳妇穿戴过的东西顶数啦?(赵树理《邪不压正》)
凑数
充数 凑数 顶数 253.0 102 动词 动词。用不合格的人或物来满足数额或顶替单个的。
充数 chōnɡ∥shù
意义范围较广,常用于满足整体数额,也常用于顶替单个的。常说“滥竽充数,拉来充数,缺个棋子用硬币充数”等。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要抓的人没抓着,只好抓几个老头儿来充数。(秋旭《巴格达的黄昏》)②需要多,供给少,所以一部分就用柚子木充数。(沈从文《常德的船》)③当我偷吃糖时也会用糖纸包上一颗土坷垃充数。(王朔《看上去很美》)
凑数 còu∥shù
意义范围窄,多用于满足整体数额。比“充数”少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自己也感到冤枉,私下里说是百货公司为了完成“反右”任务,把他拿来凑数的。(张贤亮《绿化树》)②靠后靠右的长板以及头舱的平板都是座头,小方凳摆在角落里凑数的。(叶圣陶《三种船》)③昨天我压根儿是去凑数,没有我的份儿。(钱钟书《围城》)
顶数 dǐnɡshù
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顶替单个数或部分数。比“充数”等少用,较多用于口语。
例:①(抓逃犯)又不能随便在大街上捞过一个人来顶数。(刘子成《女子大监狱》)②(刘家)娶得起媳妇就做不起衣裳、买不起首饰?就凭以前那死鬼媳妇穿戴过的东西顶数啦?(赵树理《邪不压正》)
顶数
充数 凑数 顶数 253.0 102 动词 动词。用不合格的人或物来满足数额或顶替单个的。
充数 chōnɡ∥shù
意义范围较广,常用于满足整体数额,也常用于顶替单个的。常说“滥竽充数,拉来充数,缺个棋子用硬币充数”等。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要抓的人没抓着,只好抓几个老头儿来充数。(秋旭《巴格达的黄昏》)②需要多,供给少,所以一部分就用柚子木充数。(沈从文《常德的船》)③当我偷吃糖时也会用糖纸包上一颗土坷垃充数。(王朔《看上去很美》)
凑数 còu∥shù
意义范围窄,多用于满足整体数额。比“充数”少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自己也感到冤枉,私下里说是百货公司为了完成“反右”任务,把他拿来凑数的。(张贤亮《绿化树》)②靠后靠右的长板以及头舱的平板都是座头,小方凳摆在角落里凑数的。(叶圣陶《三种船》)③昨天我压根儿是去凑数,没有我的份儿。(钱钟书《围城》)
顶数 dǐnɡshù
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顶替单个数或部分数。比“充数”等少用,较多用于口语。
例:①(抓逃犯)又不能随便在大街上捞过一个人来顶数。(刘子成《女子大监狱》)②(刘家)娶得起媳妇就做不起衣裳、买不起首饰?就凭以前那死鬼媳妇穿戴过的东西顶数啦?(赵树理《邪不压正》)
冲破
冲破 突破 254.0 102 动词 动词。打破障碍。宾语可以是“包围圈、阵地、封锁、关口”等。
冲破 chōnɡpò
多指向前或向外猛力冲开、打开。宾语多半是表示束缚的词语,如“禁令、牢笼、枷锁、束缚、阻力、习惯势力”以及“水面、堤岸、沉闷空气”等。
例:①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论睁了眼看》)②没有瞌睡,睡魔被紧张的情绪冲破了。(吴伯箫《神头领》)③一条小火轮缓缓地冲破那光滑的水面。(茅盾《子夜》)
突破 tūpò
有时指冲破一点,打开缺口,如“重点突破突破一点”,多用于军事和其他工作方面;有时指打破某种界限,超出某种限制,宾语常是表示界限的词,如“难关、定额、指标、记录”等。
例:①他的小说,突破了……文学大众化的难关。(孙犁《谈赵树理》)②因为生命的需要,伊利沙白姊妹是突破了旧的藩篱了。(阿英《关窗哲学》)③五个月就突破全年的指标。(马烽《临时收购员》)
突破
冲破 突破 254.0 102 动词 动词。打破障碍。宾语可以是“包围圈、阵地、封锁、关口”等。
冲破 chōnɡpò
多指向前或向外猛力冲开、打开。宾语多半是表示束缚的词语,如“禁令、牢笼、枷锁、束缚、阻力、习惯势力”以及“水面、堤岸、沉闷空气”等。
例:①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论睁了眼看》)②没有瞌睡,睡魔被紧张的情绪冲破了。(吴伯箫《神头领》)③一条小火轮缓缓地冲破那光滑的水面。(茅盾《子夜》)
突破 tūpò
有时指冲破一点,打开缺口,如“重点突破突破一点”,多用于军事和其他工作方面;有时指打破某种界限,超出某种限制,宾语常是表示界限的词,如“难关、定额、指标、记录”等。
例:①他的小说,突破了……文学大众化的难关。(孙犁《谈赵树理》)②因为生命的需要,伊利沙白姊妹是突破了旧的藩篱了。(阿英《关窗哲学》)③五个月就突破全年的指标。(马烽《临时收购员》)
憧憬
憧憬 神往 向往 255.0 102 动词 动词。对某种事物或境界因爱慕而追求,渴望得到或达到。
憧憬 chōnɡjǐnɡ
强调想象理想中及现实中的美好的朦胧的事物。褒义词。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杨沫《青春之歌》)②黎族群众由于同样憧憬着自由幸福,对这种双双飞舞的蝴蝶鸟,就再也不忍加害了。(秦牧《鹦鹉与蝴蝶鸟》)③(孔子)用美化古代社会的方式,表达对未来理想境界的憧憬。(匡亚明《孔子评传》)
神往 shénwǎnɡ
强调神情集中、神思专一的内心活动。对象较窄,多是美好的现实的或想象中的景物、环境及事物。褒义词。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北方的青纱帐啊,你为什么至今还令人神往?(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②祖国,对于一个离开她两年的战士,是多么地叫人神往呵。(魏巍《前进吧,祖国!》)③儿时的天真美丽的幻想,竟成现实,这多么令人神往呢!(曹靖华《尾尾“没六”洞中来——广西抒情之三》)
向往 xiànɡwǎnɡ
一心想着,热切希望得到或达到。对象不一定是好的事物,有时是较具体的。中性词。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向往小五台整一年了。(侯金镜《漫游小五台》)②他向往陆地,向往人群,渴望听到人的声音,有时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出去。(张士敏《明灯》)③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神往
憧憬 神往 向往 255.0 102 动词 动词。对某种事物或境界因爱慕而追求,渴望得到或达到。
憧憬 chōnɡjǐnɡ
强调想象理想中及现实中的美好的朦胧的事物。褒义词。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杨沫《青春之歌》)②黎族群众由于同样憧憬着自由幸福,对这种双双飞舞的蝴蝶鸟,就再也不忍加害了。(秦牧《鹦鹉与蝴蝶鸟》)③(孔子)用美化古代社会的方式,表达对未来理想境界的憧憬。(匡亚明《孔子评传》)
神往 shénwǎnɡ
强调神情集中、神思专一的内心活动。对象较窄,多是美好的现实的或想象中的景物、环境及事物。褒义词。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北方的青纱帐啊,你为什么至今还令人神往?(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②祖国,对于一个离开她两年的战士,是多么地叫人神往呵。(魏巍《前进吧,祖国!》)③儿时的天真美丽的幻想,竟成现实,这多么令人神往呢!(曹靖华《尾尾“没六”洞中来——广西抒情之三》)
向往 xiànɡwǎnɡ
一心想着,热切希望得到或达到。对象不一定是好的事物,有时是较具体的。中性词。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向往小五台整一年了。(侯金镜《漫游小五台》)②他向往陆地,向往人群,渴望听到人的声音,有时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出去。(张士敏《明灯》)③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向往
憧憬 神往 向往 255.0 102 动词 动词。对某种事物或境界因爱慕而追求,渴望得到或达到。
憧憬 chōnɡjǐnɡ
强调想象理想中及现实中的美好的朦胧的事物。褒义词。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杨沫《青春之歌》)②黎族群众由于同样憧憬着自由幸福,对这种双双飞舞的蝴蝶鸟,就再也不忍加害了。(秦牧《鹦鹉与蝴蝶鸟》)③(孔子)用美化古代社会的方式,表达对未来理想境界的憧憬。(匡亚明《孔子评传》)
神往 shénwǎnɡ
强调神情集中、神思专一的内心活动。对象较窄,多是美好的现实的或想象中的景物、环境及事物。褒义词。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北方的青纱帐啊,你为什么至今还令人神往?(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②祖国,对于一个离开她两年的战士,是多么地叫人神往呵。(魏巍《前进吧,祖国!》)③儿时的天真美丽的幻想,竟成现实,这多么令人神往呢!(曹靖华《尾尾“没六”洞中来——广西抒情之三》)
向往 xiànɡwǎnɡ
一心想着,热切希望得到或达到。对象不一定是好的事物,有时是较具体的。中性词。常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向往小五台整一年了。(侯金镜《漫游小五台》)②他向往陆地,向往人群,渴望听到人的声音,有时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出去。(张士敏《明灯》)③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重复
重复 反复 256.0 102 动词 动词。同样的情况再度出现。
重复 chónɡfù
多指按照原样。常指又来一次,有时也指多次。
例:①他心里默默念叨着,把要讲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老舍《鼓书艺人》)②他们耕种土地,是根据季节变化,年复一年地重复这些变化。(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试着在心里重复摹仿她的语气,语调。(张洁《漫长的路》)
反复 fǎnfù
不一定按照原样。常指多次,有时也指又来一次。动词意义和用法不如“重复”常用。
例:①王定和卷起衬衣袖子抹一下——反复着这个动作。(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我的手抬起放下,放下又抬起,反复五六次。(朱春雨《陪乐》)③生活中任何一个举动如果经常反复,都会成为一种习惯。(张贤亮《绿化树》)
还有常见义和用法:(一)副词。表示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地,如“~研究,~说明,~地叨念着”。(二)动词。翻悔,如“~无常,答应了又~”。(三)名词。重复的情况,原有的状态,如“病情出现~,斗争会有~”。而“重复”没有这些意义和用法。
反复
重复 反复 256.0 102 动词 动词。同样的情况再度出现。
重复 chónɡfù
多指按照原样。常指又来一次,有时也指多次。
例:①他心里默默念叨着,把要讲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老舍《鼓书艺人》)②他们耕种土地,是根据季节变化,年复一年地重复这些变化。(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他试着在心里重复摹仿她的语气,语调。(张洁《漫长的路》)
反复 fǎnfù
不一定按照原样。常指多次,有时也指又来一次。动词意义和用法不如“重复”常用。
例:①王定和卷起衬衣袖子抹一下——反复着这个动作。(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我的手抬起放下,放下又抬起,反复五六次。(朱春雨《陪乐》)③生活中任何一个举动如果经常反复,都会成为一种习惯。(张贤亮《绿化树》)
还有常见义和用法:(一)副词。表示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地,如“~研究,~说明,~地叨念着”。(二)动词。翻悔,如“~无常,答应了又~”。(三)名词。重复的情况,原有的状态,如“病情出现~,斗争会有~”。而“重复”没有这些意义和用法。
重新
重新 从新 257.0 102 副词 副词。(一)表示再一次,如“重新/从新发誓,重新/从新提起”;(二)表示从头另行开始,如“重新/从新学习,重新/从新省悟”。
重新 chónɡxīn
在两个义项上都常用,既能用在瞬间动词和结果动词之前,如“见到、找到、失掉、捉住、闭上、见面、开花、回归、就业”,也能用在持续动词之前,如“做人、翻修、配备、装备、组织、安排、振兴”。
例:①我们院长和我们大家多么盼望你早日恢复健康,早早地重新投入工作呵。(周立波《山那面人家》)②过了些日子……一切的希望又重新发了芽。(老舍《骆驼祥子》)③由于搜集来的东西是经过自己重新酿造,蜂蜜就比一般鲜花的甜汁要甜美和精粹得多。(秦牧《蜜蜂的赞美》)
从新 cónɡxīn
较少表示“再一次”,不用于瞬间动词和结果动词之前(例①),多表示“从头另行开始”,用于持续动词之前(例②③)。
例:①王又天从新站起,又是深深一揖,然后探身向前,凑近献忠的耳朵小声说……(姚雪垠《李自成》)②各种工会有组织的公开强化了起来,无组织的便从新加以组织。(郭沫若《北伐途次》)③他振作一下精神,从新打量着对方的身上身下。(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
在“审理、考虑、证明、学习、翻译”等等之前用“重新”和“从新”都可以,但是用“重新”常见,用“从新”少见,而且二者强调的不同:“重新”强调的是“再次更新”,即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变更;“从新”强调的是“从头再来”,即在新的条件下从头再来。近几年,不再讲究这个差别,渐趋淘汰“从新”。如1998年两个月的《人民日报》,用“重新”300多次,一次也没用“从新”。两个词由同义词渐变为异形词。
从新
重新 从新 257.0 102 副词 副词。(一)表示再一次,如“重新/从新发誓,重新/从新提起”;(二)表示从头另行开始,如“重新/从新学习,重新/从新省悟”。
重新 chónɡxīn
在两个义项上都常用,既能用在瞬间动词和结果动词之前,如“见到、找到、失掉、捉住、闭上、见面、开花、回归、就业”,也能用在持续动词之前,如“做人、翻修、配备、装备、组织、安排、振兴”。
例:①我们院长和我们大家多么盼望你早日恢复健康,早早地重新投入工作呵。(周立波《山那面人家》)②过了些日子……一切的希望又重新发了芽。(老舍《骆驼祥子》)③由于搜集来的东西是经过自己重新酿造,蜂蜜就比一般鲜花的甜汁要甜美和精粹得多。(秦牧《蜜蜂的赞美》)
从新 cónɡxīn
较少表示“再一次”,不用于瞬间动词和结果动词之前(例①),多表示“从头另行开始”,用于持续动词之前(例②③)。
例:①王又天从新站起,又是深深一揖,然后探身向前,凑近献忠的耳朵小声说……(姚雪垠《李自成》)②各种工会有组织的公开强化了起来,无组织的便从新加以组织。(郭沫若《北伐途次》)③他振作一下精神,从新打量着对方的身上身下。(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
在“审理、考虑、证明、学习、翻译”等等之前用“重新”和“从新”都可以,但是用“重新”常见,用“从新”少见,而且二者强调的不同:“重新”强调的是“再次更新”,即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变更;“从新”强调的是“从头再来”,即在新的条件下从头再来。近几年,不再讲究这个差别,渐趋淘汰“从新”。如1998年两个月的《人民日报》,用“重新”300多次,一次也没用“从新”。两个词由同义词渐变为异形词。
崇拜
崇拜 崇敬 258.0 102 动词 动词。推崇尊敬,对象是人或神。
崇拜 chónɡbài
着重指特别钦佩。程度比“崇敬”重,有时甚至达到过分、迷信的程度。中性词,现在时常用于贬义。对象还可以是事物。如说“个人崇拜,盲目崇拜崇拜偶像,崇拜金钱,崇拜神权”等。
例:①书中的记事最使我感着趣味的是拿破仑、毕士麦的简单的传记。小时候崇拜他们两个人真是可以说到了极点。(郭沫若《我的童年》)②马先生自己就是穿一件蓝长袍,他简直崇拜长袍。(梁实秋《衣裳》)③(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父亲,竟然是个伪君子!(陈建功等《皇城根》)
崇敬 chónɡjìnɡ
着重指特别尊敬。程度比“崇拜”轻。褒义词。对象一般是人、组织,有时也是某些事物。
例:①这样一位舞剑名人、射虎能手是李白所崇敬的,愿意拜他为师。(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②沈老师充满着崇敬英雄的心情。(陈伯吹《飞虎队与野猪队》)③近日,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
崇敬
崇拜 崇敬 258.0 102 动词 动词。推崇尊敬,对象是人或神。
崇拜 chónɡbài
着重指特别钦佩。程度比“崇敬”重,有时甚至达到过分、迷信的程度。中性词,现在时常用于贬义。对象还可以是事物。如说“个人崇拜,盲目崇拜崇拜偶像,崇拜金钱,崇拜神权”等。
例:①书中的记事最使我感着趣味的是拿破仑、毕士麦的简单的传记。小时候崇拜他们两个人真是可以说到了极点。(郭沫若《我的童年》)②马先生自己就是穿一件蓝长袍,他简直崇拜长袍。(梁实秋《衣裳》)③(我)心中最崇拜的偶像——父亲,竟然是个伪君子!(陈建功等《皇城根》)
崇敬 chónɡjìnɡ
着重指特别尊敬。程度比“崇拜”轻。褒义词。对象一般是人、组织,有时也是某些事物。
例:①这样一位舞剑名人、射虎能手是李白所崇敬的,愿意拜他为师。(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②沈老师充满着崇敬英雄的心情。(陈伯吹《飞虎队与野猪队》)③近日,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
崇高
崇高 高尚 25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精神境界高。都形容理想、精神、思想、品德、行为等。含赞扬色彩。
崇高 chónɡɡāo
最高的,极其高尚的。赞扬程度高。还常形容人的品格、信念、人生、感情、威信、威望以及目标、地位、责任、职责、任务、义务、事业、价值、评价、敬礼、原则等。
例:①在佛徒中,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极了,从他的文抄里,见有许多的信徒恳求他的指示,仿佛他就是往生净土的导引者。(叶圣陶《两法师》)②我走到旁边和天翼说:“沈先生这个人崇高得很”。(吴组缃《雁冰先生印象记》)③诗人或哲人为这个启示,反映于纯洁心灵中即成为一切崇高理想。(沈从文《黑魇》)
高尚 ɡāoshànɡ
多指道德水平高,也指有意义而非低级趣味的,赞扬程度比“崇高”低。还常形容心灵、情操、气节、风格、精神风貌、歌曲、场所、娱乐、情趣等。
例:①骤然而来的风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②我找一切机会接近她,星期天约她一块去玩,听到她大方地答应我,我是那么受宠若惊,似乎跟她走在一起,我的人格也高尚了许多。(邓友梅《在悬崖上》)③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丰子恺《山中避雨》)
高尚
崇高 高尚 25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精神境界高。都形容理想、精神、思想、品德、行为等。含赞扬色彩。
崇高 chónɡɡāo
最高的,极其高尚的。赞扬程度高。还常形容人的品格、信念、人生、感情、威信、威望以及目标、地位、责任、职责、任务、义务、事业、价值、评价、敬礼、原则等。
例:①在佛徒中,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极了,从他的文抄里,见有许多的信徒恳求他的指示,仿佛他就是往生净土的导引者。(叶圣陶《两法师》)②我走到旁边和天翼说:“沈先生这个人崇高得很”。(吴组缃《雁冰先生印象记》)③诗人或哲人为这个启示,反映于纯洁心灵中即成为一切崇高理想。(沈从文《黑魇》)
高尚 ɡāoshànɡ
多指道德水平高,也指有意义而非低级趣味的,赞扬程度比“崇高”低。还常形容心灵、情操、气节、风格、精神风貌、歌曲、场所、娱乐、情趣等。
例:①骤然而来的风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②我找一切机会接近她,星期天约她一块去玩,听到她大方地答应我,我是那么受宠若惊,似乎跟她走在一起,我的人格也高尚了许多。(邓友梅《在悬崖上》)③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丰子恺《山中避雨》)
崇洋
崇洋 媚外 260.0 102 动词 动词。崇拜、奉承外国。常连用成“崇洋媚外”。
崇洋 chónɡyánɡ
强调盲目地崇拜、羡慕外国。一般指思想活动。程度较轻。
例:①(VCD)有的还优于某些进口产品,消费者大可不必盲目崇洋。(《人民日报》1996年2月8日)②(社会语言的不良倾向)以崇洋为先进,以粗鄙为潇洒,以奢靡为荣耀……对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造成了污染和损害。(《人民日报》1996年3月13日)③目前一些人有一种盲目的“崇洋心理”,这也是一种偏颇。(《人民日报》1996年3月16日)
媚外 mèiwài
强调极力地奉承、巴结外国,以卑贱的态度讨好。既有思想活动,也有实际行动。程度较重。
例:①长期和傅兰雅等传教士共事,但从不信教,崇洋而不媚外。(《人民日报》1996年1月27日)②反对洋人列强必须也反对清朝媚外压内的反动统治。(郑其葆《醒狮》)③各地人民一致的目标,就是要惩办一些媚外卖国的官僚。(叶圣陶《倪焕之》)
媚外
崇洋 媚外 260.0 102 动词 动词。崇拜、奉承外国。常连用成“崇洋媚外”。
崇洋 chónɡyánɡ
强调盲目地崇拜、羡慕外国。一般指思想活动。程度较轻。
例:①(VCD)有的还优于某些进口产品,消费者大可不必盲目崇洋。(《人民日报》1996年2月8日)②(社会语言的不良倾向)以崇洋为先进,以粗鄙为潇洒,以奢靡为荣耀……对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造成了污染和损害。(《人民日报》1996年3月13日)③目前一些人有一种盲目的“崇洋心理”,这也是一种偏颇。(《人民日报》1996年3月16日)
媚外 mèiwài
强调极力地奉承、巴结外国,以卑贱的态度讨好。既有思想活动,也有实际行动。程度较重。
例:①长期和傅兰雅等传教士共事,但从不信教,崇洋而不媚外。(《人民日报》1996年1月27日)②反对洋人列强必须也反对清朝媚外压内的反动统治。(郑其葆《醒狮》)③各地人民一致的目标,就是要惩办一些媚外卖国的官僚。(叶圣陶《倪焕之》)
宠爱
宠爱 溺爱 钟爱 261.0 102 动词 动词。过分喜爱。
宠爱 chǒnɡ’ài
强调娇纵,娇惯,偏爱。对象较广,可以是子女、妻妾、学生、下级。偶尔是某种事物(例③)。
例:①我们回到成都以后,他过着一位被宠爱的少爷的生活。(巴金《做大哥的人》)②公子完一表人才,虽然是外国人,却很受齐桓公宠爱,被封为大夫。(冯向光《三晋春秋》)③(消费艺术)它一向独得有力者的宠爱,所以还有许多存留。(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
溺爱 nì’ài
程度比“宠爱”重。对象较窄,多是自己的孩子、学生,有时是其他事物(例③)。
例:①生阿丑的时候,方家已经二十多年没听见小孩子哭声了,老夫妇不免溺爱怂恿,结果媳妇的气焰暗里增高,孙子的品性显然恶化。(钱钟书《围城》)②以我自己说,我对儿女总算不肯溺爱,可是只就医药费一项来说,已经使我的肩背又弯了许多。(老舍《婆婆话》)③这一次从死神的巨掌里逃出来以后,他竟像父亲一样溺爱他的猎狗。(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钟爱 zhōnɡ’ài
强调情感集中地爱。对象多是晚辈中某个人,有时是其他事物(例③)。
例:①“公公婆婆喜欢长孙儿,爸爸妈妈钟爱小儿子。”(唐弢《心上的暗影》)②孩子中之比较最蠢,最懒,最刁,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欢喜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钟爱。(梁实秋《孩子》)③也许是一种偏见,我对废名的文章非常钟爱,尤爱他文笔所达到的人情最高境界。(吴小如《废名的文章》)
溺爱
宠爱 溺爱 钟爱 261.0 102 动词 动词。过分喜爱。
宠爱 chǒnɡ’ài
强调娇纵,娇惯,偏爱。对象较广,可以是子女、妻妾、学生、下级。偶尔是某种事物(例③)。
例:①我们回到成都以后,他过着一位被宠爱的少爷的生活。(巴金《做大哥的人》)②公子完一表人才,虽然是外国人,却很受齐桓公宠爱,被封为大夫。(冯向光《三晋春秋》)③(消费艺术)它一向独得有力者的宠爱,所以还有许多存留。(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
溺爱 nì’ài
程度比“宠爱”重。对象较窄,多是自己的孩子、学生,有时是其他事物(例③)。
例:①生阿丑的时候,方家已经二十多年没听见小孩子哭声了,老夫妇不免溺爱怂恿,结果媳妇的气焰暗里增高,孙子的品性显然恶化。(钱钟书《围城》)②以我自己说,我对儿女总算不肯溺爱,可是只就医药费一项来说,已经使我的肩背又弯了许多。(老舍《婆婆话》)③这一次从死神的巨掌里逃出来以后,他竟像父亲一样溺爱他的猎狗。(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钟爱 zhōnɡ’ài
强调情感集中地爱。对象多是晚辈中某个人,有时是其他事物(例③)。
例:①“公公婆婆喜欢长孙儿,爸爸妈妈钟爱小儿子。”(唐弢《心上的暗影》)②孩子中之比较最蠢,最懒,最刁,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欢喜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钟爱。(梁实秋《孩子》)③也许是一种偏见,我对废名的文章非常钟爱,尤爱他文笔所达到的人情最高境界。(吴小如《废名的文章》)
钟爱
宠爱 溺爱 钟爱 261.0 102 动词 动词。过分喜爱。
宠爱 chǒnɡ’ài
强调娇纵,娇惯,偏爱。对象较广,可以是子女、妻妾、学生、下级。偶尔是某种事物(例③)。
例:①我们回到成都以后,他过着一位被宠爱的少爷的生活。(巴金《做大哥的人》)②公子完一表人才,虽然是外国人,却很受齐桓公宠爱,被封为大夫。(冯向光《三晋春秋》)③(消费艺术)它一向独得有力者的宠爱,所以还有许多存留。(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
溺爱 nì’ài
程度比“宠爱”重。对象较窄,多是自己的孩子、学生,有时是其他事物(例③)。
例:①生阿丑的时候,方家已经二十多年没听见小孩子哭声了,老夫妇不免溺爱怂恿,结果媳妇的气焰暗里增高,孙子的品性显然恶化。(钱钟书《围城》)②以我自己说,我对儿女总算不肯溺爱,可是只就医药费一项来说,已经使我的肩背又弯了许多。(老舍《婆婆话》)③这一次从死神的巨掌里逃出来以后,他竟像父亲一样溺爱他的猎狗。(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钟爱 zhōnɡ’ài
强调情感集中地爱。对象多是晚辈中某个人,有时是其他事物(例③)。
例:①“公公婆婆喜欢长孙儿,爸爸妈妈钟爱小儿子。”(唐弢《心上的暗影》)②孩子中之比较最蠢,最懒,最刁,最泼,最丑,最弱,最不讨人欢喜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钟爱。(梁实秋《孩子》)③也许是一种偏见,我对废名的文章非常钟爱,尤爱他文笔所达到的人情最高境界。(吴小如《废名的文章》)
仇恨
仇恨 愤恨 痛恨 憎恨 262.0 102 动词 动词。因利害冲突而产生怨恨。能用于人、集团或社会。
仇恨 chóuhèn
强调有冤仇。用于势不两立的对头及相关的事物。
例:①郭子龙对吴顺广的仇恨,并不简单的就是由于过去的那一件事物以及后来的财产纠纷。(路翎《燃烧的荒地》)②达夫酷爱自由,仇恨压迫和剥削。(刘海粟《漫论郁达夫》)③我们会仇恨一个黑暗的时代和一种万恶的制度。(史铁生《务虚笔记》)
还有名词义:仇恨的心态,如“世代~,激起~,心怀~”等。这跟“愤恨”等区别较明显。
愤恨 fènhèn
强调郁积在心,气愤不平。多用于令人不平的事情及人。
例:①入夜没有电灯,满城鬼影幢幢,一片凄凉,大家愤恨不已。(宗璞《东藏记》)②(她)想起徐义德做的那些坏事,心里十分愤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③她因此而愤恨过去的那个没有出息的男人。(路遥《黄叶正在秋风中飘落》)
痛恨 tònɡhèn
强调恨得深切,极其恨。除了用于人、事物,还可以用于自己。
例:①哪知道,其中的人物又是那一群他所熟知的,也是他所痛恨的军阀与官僚。(老舍《四世同堂》)②他痛恨这个残暴的政府,但更痛恨怯弱的自己。(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③我现在痛恨我自己,恨我目光短浅,恨我吃了他们下的鱼饵。(周毅《困惑》)
憎恨 zēnɡhèn
强调憎恶,因有仇或可恶而不满,难以忍受地厌恶。多用于人、事物。
例:①齐虹憎恨人,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彼此都是互相利用。(宗璞《红豆》)②创造社尊重天才……恨翻译,尤憎恨重译。(郭沫若《创造十年》)③(他)憎恨人间的黑暗和各种不合理的现象。(叶君健《〈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
愤恨
仇恨 愤恨 痛恨 憎恨 262.0 102 动词 动词。因利害冲突而产生怨恨。能用于人、集团或社会。
仇恨 chóuhèn
强调有冤仇。用于势不两立的对头及相关的事物。
例:①郭子龙对吴顺广的仇恨,并不简单的就是由于过去的那一件事物以及后来的财产纠纷。(路翎《燃烧的荒地》)②达夫酷爱自由,仇恨压迫和剥削。(刘海粟《漫论郁达夫》)③我们会仇恨一个黑暗的时代和一种万恶的制度。(史铁生《务虚笔记》)
还有名词义:仇恨的心态,如“世代~,激起~,心怀~”等。这跟“愤恨”等区别较明显。
愤恨 fènhèn
强调郁积在心,气愤不平。多用于令人不平的事情及人。
例:①入夜没有电灯,满城鬼影幢幢,一片凄凉,大家愤恨不已。(宗璞《东藏记》)②(她)想起徐义德做的那些坏事,心里十分愤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③她因此而愤恨过去的那个没有出息的男人。(路遥《黄叶正在秋风中飘落》)
痛恨 tònɡhèn
强调恨得深切,极其恨。除了用于人、事物,还可以用于自己。
例:①哪知道,其中的人物又是那一群他所熟知的,也是他所痛恨的军阀与官僚。(老舍《四世同堂》)②他痛恨这个残暴的政府,但更痛恨怯弱的自己。(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③我现在痛恨我自己,恨我目光短浅,恨我吃了他们下的鱼饵。(周毅《困惑》)
憎恨 zēnɡhèn
强调憎恶,因有仇或可恶而不满,难以忍受地厌恶。多用于人、事物。
例:①齐虹憎恨人,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彼此都是互相利用。(宗璞《红豆》)②创造社尊重天才……恨翻译,尤憎恨重译。(郭沫若《创造十年》)③(他)憎恨人间的黑暗和各种不合理的现象。(叶君健《〈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
痛恨
仇恨 愤恨 痛恨 憎恨 262.0 102 动词 动词。因利害冲突而产生怨恨。能用于人、集团或社会。
仇恨 chóuhèn
强调有冤仇。用于势不两立的对头及相关的事物。
例:①郭子龙对吴顺广的仇恨,并不简单的就是由于过去的那一件事物以及后来的财产纠纷。(路翎《燃烧的荒地》)②达夫酷爱自由,仇恨压迫和剥削。(刘海粟《漫论郁达夫》)③我们会仇恨一个黑暗的时代和一种万恶的制度。(史铁生《务虚笔记》)
还有名词义:仇恨的心态,如“世代~,激起~,心怀~”等。这跟“愤恨”等区别较明显。
愤恨 fènhèn
强调郁积在心,气愤不平。多用于令人不平的事情及人。
例:①入夜没有电灯,满城鬼影幢幢,一片凄凉,大家愤恨不已。(宗璞《东藏记》)②(她)想起徐义德做的那些坏事,心里十分愤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③她因此而愤恨过去的那个没有出息的男人。(路遥《黄叶正在秋风中飘落》)
痛恨 tònɡhèn
强调恨得深切,极其恨。除了用于人、事物,还可以用于自己。
例:①哪知道,其中的人物又是那一群他所熟知的,也是他所痛恨的军阀与官僚。(老舍《四世同堂》)②他痛恨这个残暴的政府,但更痛恨怯弱的自己。(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③我现在痛恨我自己,恨我目光短浅,恨我吃了他们下的鱼饵。(周毅《困惑》)
憎恨 zēnɡhèn
强调憎恶,因有仇或可恶而不满,难以忍受地厌恶。多用于人、事物。
例:①齐虹憎恨人,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彼此都是互相利用。(宗璞《红豆》)②创造社尊重天才……恨翻译,尤憎恨重译。(郭沫若《创造十年》)③(他)憎恨人间的黑暗和各种不合理的现象。(叶君健《〈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
憎恨
仇恨 愤恨 痛恨 憎恨 262.0 102 动词 动词。因利害冲突而产生怨恨。能用于人、集团或社会。
仇恨 chóuhèn
强调有冤仇。用于势不两立的对头及相关的事物。
例:①郭子龙对吴顺广的仇恨,并不简单的就是由于过去的那一件事物以及后来的财产纠纷。(路翎《燃烧的荒地》)②达夫酷爱自由,仇恨压迫和剥削。(刘海粟《漫论郁达夫》)③我们会仇恨一个黑暗的时代和一种万恶的制度。(史铁生《务虚笔记》)
还有名词义:仇恨的心态,如“世代~,激起~,心怀~”等。这跟“愤恨”等区别较明显。
愤恨 fènhèn
强调郁积在心,气愤不平。多用于令人不平的事情及人。
例:①入夜没有电灯,满城鬼影幢幢,一片凄凉,大家愤恨不已。(宗璞《东藏记》)②(她)想起徐义德做的那些坏事,心里十分愤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③她因此而愤恨过去的那个没有出息的男人。(路遥《黄叶正在秋风中飘落》)
痛恨 tònɡhèn
强调恨得深切,极其恨。除了用于人、事物,还可以用于自己。
例:①哪知道,其中的人物又是那一群他所熟知的,也是他所痛恨的军阀与官僚。(老舍《四世同堂》)②他痛恨这个残暴的政府,但更痛恨怯弱的自己。(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③我现在痛恨我自己,恨我目光短浅,恨我吃了他们下的鱼饵。(周毅《困惑》)
憎恨 zēnɡhèn
强调憎恶,因有仇或可恶而不满,难以忍受地厌恶。多用于人、事物。
例:①齐虹憎恨人,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彼此都是互相利用。(宗璞《红豆》)②创造社尊重天才……恨翻译,尤憎恨重译。(郭沫若《创造十年》)③(他)憎恨人间的黑暗和各种不合理的现象。(叶君健《〈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
稠密
稠密 茂密 浓密 2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多而密。都可以形容树木、枝叶、庄稼、草丛等。常用于书面语,口语少用。
稠密 chóumì
强调空隙少。还用于人口、村庄、房屋、车辆等。
例:①江岸上的杨柳稠密地排着,像一顶绿色的帐子。(关露《仲夏夜之梦》)②这栉比的住房,这稠密的人海,白茫茫无边无岸,知是在谁家哪巷?(柯灵《苏州拾梦记》)③房屋稠密,人物富庶。(余华《古典爱情》)
茂密 màomì
强调长得茂盛繁多。还能用于头发、汗毛、胡须等。
例:①南方人想到家乡的花儿已经开放,茂密的竹林,一片浓绿。(老舍《鼓书艺人》)②汽车在雨后的柏油路上行驶,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槐树。(王蒙《海的梦》)③她短发齐耳,灰蓝的眼珠一片单纯,皮肤白皙,汗毛茂密。(莫怀戚《陪都旧事》)
浓密 nónɡmì
强调单位空间内的个数多。还用于头发、胡须、眉毛、烟雾等。
例:①浓密的树影,在微风中徐徐动摇。(冰心《闲情》)②头发乌黑浓密,玉兰花一样洁白的脸上总是透着红光。(老鬼《血色黄昏》)③可现在,我无时不在想,我的一言一行会不会惹得你严厉地皱起你那对浓密的眉毛?(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茂密
稠密 茂密 浓密 2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多而密。都可以形容树木、枝叶、庄稼、草丛等。常用于书面语,口语少用。
稠密 chóumì
强调空隙少。还用于人口、村庄、房屋、车辆等。
例:①江岸上的杨柳稠密地排着,像一顶绿色的帐子。(关露《仲夏夜之梦》)②这栉比的住房,这稠密的人海,白茫茫无边无岸,知是在谁家哪巷?(柯灵《苏州拾梦记》)③房屋稠密,人物富庶。(余华《古典爱情》)
茂密 màomì
强调长得茂盛繁多。还能用于头发、汗毛、胡须等。
例:①南方人想到家乡的花儿已经开放,茂密的竹林,一片浓绿。(老舍《鼓书艺人》)②汽车在雨后的柏油路上行驶,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槐树。(王蒙《海的梦》)③她短发齐耳,灰蓝的眼珠一片单纯,皮肤白皙,汗毛茂密。(莫怀戚《陪都旧事》)
浓密 nónɡmì
强调单位空间内的个数多。还用于头发、胡须、眉毛、烟雾等。
例:①浓密的树影,在微风中徐徐动摇。(冰心《闲情》)②头发乌黑浓密,玉兰花一样洁白的脸上总是透着红光。(老鬼《血色黄昏》)③可现在,我无时不在想,我的一言一行会不会惹得你严厉地皱起你那对浓密的眉毛?(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浓密
稠密 茂密 浓密 2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多而密。都可以形容树木、枝叶、庄稼、草丛等。常用于书面语,口语少用。
稠密 chóumì
强调空隙少。还用于人口、村庄、房屋、车辆等。
例:①江岸上的杨柳稠密地排着,像一顶绿色的帐子。(关露《仲夏夜之梦》)②这栉比的住房,这稠密的人海,白茫茫无边无岸,知是在谁家哪巷?(柯灵《苏州拾梦记》)③房屋稠密,人物富庶。(余华《古典爱情》)
茂密 màomì
强调长得茂盛繁多。还能用于头发、汗毛、胡须等。
例:①南方人想到家乡的花儿已经开放,茂密的竹林,一片浓绿。(老舍《鼓书艺人》)②汽车在雨后的柏油路上行驶,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槐树。(王蒙《海的梦》)③她短发齐耳,灰蓝的眼珠一片单纯,皮肤白皙,汗毛茂密。(莫怀戚《陪都旧事》)
浓密 nónɡmì
强调单位空间内的个数多。还用于头发、胡须、眉毛、烟雾等。
例:①浓密的树影,在微风中徐徐动摇。(冰心《闲情》)②头发乌黑浓密,玉兰花一样洁白的脸上总是透着红光。(老鬼《血色黄昏》)③可现在,我无时不在想,我的一言一行会不会惹得你严厉地皱起你那对浓密的眉毛?(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丑恶
丑恶 丑陋 26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难看,不美。
丑恶 chǒu’è
比“丑陋”多了一层恶劣、卑劣、可耻的意思。跟“美好”相对。适合或侧重形容人的思想行为,也用于动物、具体和抽象事物。
例:①这一下人们才看到了他丑恶的真面貌。(邓友梅《兰英》)②烟像些丑恶的黑龙,火像些乱长乱钻的红铁笋。(老舍《我这一辈子》)③(我愤怒的心火)烧毁这黑暗丑恶的地狱之网。(石评梅《墓畔哀歌》)④(这种笑声)嘲弄了丑恶的事物。(秦牧《笑的力量》)
丑陋 chǒulòu
一般形容相貌或外形难看。跟“美丽、漂亮”相对。多用于人,少用于事物。
例:①大姐二姐也属于丑陋一类的女人,不过不像三姐那么恶心。(王小波《歌仙》)②草原上已经有不少孩子长着一头丑陋的黄发。(张承志《黑骏马》)③它倒下来了,人们就要造起美丽的城来,而且也永远不再记得,在那儿有过一座十分丑陋的城。(秦似《城和年》)
丑陋
丑恶 丑陋 26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难看,不美。
丑恶 chǒu’è
比“丑陋”多了一层恶劣、卑劣、可耻的意思。跟“美好”相对。适合或侧重形容人的思想行为,也用于动物、具体和抽象事物。
例:①这一下人们才看到了他丑恶的真面貌。(邓友梅《兰英》)②烟像些丑恶的黑龙,火像些乱长乱钻的红铁笋。(老舍《我这一辈子》)③(我愤怒的心火)烧毁这黑暗丑恶的地狱之网。(石评梅《墓畔哀歌》)④(这种笑声)嘲弄了丑恶的事物。(秦牧《笑的力量》)
丑陋 chǒulòu
一般形容相貌或外形难看。跟“美丽、漂亮”相对。多用于人,少用于事物。
例:①大姐二姐也属于丑陋一类的女人,不过不像三姐那么恶心。(王小波《歌仙》)②草原上已经有不少孩子长着一头丑陋的黄发。(张承志《黑骏马》)③它倒下来了,人们就要造起美丽的城来,而且也永远不再记得,在那儿有过一座十分丑陋的城。(秦似《城和年》)
瞅 盯 看 瞥 瞧 望 265.0 102 动词 动词。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chǒu
多用于方言、口语。
例:①我眼着一个大铁柱子……把他砸死的。(曹禺《日出》)②含泪的眼睛着旁边的同命运的同伴,颤声说:“苏活哥,再会了!”(叶圣陶《倪焕之》)
dīnɡ
偶尔写做“钉”。只指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看。因此常说“住”。对象除了人以外,多是较小的物体或大物体的一部分,如“着靶心”。
例:①他两只大眼睛住我,他笑得很亲切。(巴金《爱的故事》)②(他)热情的眼睛(“钉”)住他。(茅盾《参孙的复仇》)③住四凤的手。(曹禺《雷雨》)
kàn
泛指一切看的动作。
例:①当人类第一次从望远镜和显微镜中东西的时候,都高兴得大叫起来。(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②少数人便踅到焕之的座位旁边,抢着他买来的报纸。(叶圣陶《倪焕之》)③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piē
特指很快地看一下。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她时时过一眼去看他那朦胧的侧影。(叶圣陶《倪焕之》)②(陈白露)忽然见地上的日影。(曹禺《日出》)
qiáo
多用于口语。有时指仔细地看。
例:①大水喊着:“咱们走齐喽,叫老百姓着好看!”(孙犁《荷花淀》)②回头见着你妈,别忘了把新衣服都拿出来给她。(曹禺《雷雨》)
wànɡ
一般指往远处看(例①),有时指敬仰地看(例②),有时指不仔细地看(例③),有时指带着希望或失望等心情看(例④)。
例:①我聚精会神地着那个山头。(巴金《黄文元同志》)②此刻他抿紧嘴唇,脸红红地坐在角落里,着这位久已闻名、多少有点儿可惜的新同志。(叶圣陶《倪焕之》)③他眼着天想人,想了一阵便向孩子说……(赵树理《三里湾》)④文清着文彩,摇摇头,又失望地出神。(曹禺《北京人》)
瞅 盯 看 瞥 瞧 望 265.0 102 动词 动词。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chǒu
多用于方言、口语。
例:①我眼着一个大铁柱子……把他砸死的。(曹禺《日出》)②含泪的眼睛着旁边的同命运的同伴,颤声说:“苏活哥,再会了!”(叶圣陶《倪焕之》)
dīnɡ
偶尔写做“钉”。只指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看。因此常说“住”。对象除了人以外,多是较小的物体或大物体的一部分,如“着靶心”。
例:①他两只大眼睛住我,他笑得很亲切。(巴金《爱的故事》)②(他)热情的眼睛(“钉”)住他。(茅盾《参孙的复仇》)③住四凤的手。(曹禺《雷雨》)
kàn
泛指一切看的动作。
例:①当人类第一次从望远镜和显微镜中东西的时候,都高兴得大叫起来。(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②少数人便踅到焕之的座位旁边,抢着他买来的报纸。(叶圣陶《倪焕之》)③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piē
特指很快地看一下。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她时时过一眼去看他那朦胧的侧影。(叶圣陶《倪焕之》)②(陈白露)忽然见地上的日影。(曹禺《日出》)
qiáo
多用于口语。有时指仔细地看。
例:①大水喊着:“咱们走齐喽,叫老百姓着好看!”(孙犁《荷花淀》)②回头见着你妈,别忘了把新衣服都拿出来给她。(曹禺《雷雨》)
wànɡ
一般指往远处看(例①),有时指敬仰地看(例②),有时指不仔细地看(例③),有时指带着希望或失望等心情看(例④)。
例:①我聚精会神地着那个山头。(巴金《黄文元同志》)②此刻他抿紧嘴唇,脸红红地坐在角落里,着这位久已闻名、多少有点儿可惜的新同志。(叶圣陶《倪焕之》)③他眼着天想人,想了一阵便向孩子说……(赵树理《三里湾》)④文清着文彩,摇摇头,又失望地出神。(曹禺《北京人》)
瞅 盯 看 瞥 瞧 望 265.0 102 动词 动词。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chǒu
多用于方言、口语。
例:①我眼着一个大铁柱子……把他砸死的。(曹禺《日出》)②含泪的眼睛着旁边的同命运的同伴,颤声说:“苏活哥,再会了!”(叶圣陶《倪焕之》)
dīnɡ
偶尔写做“钉”。只指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看。因此常说“住”。对象除了人以外,多是较小的物体或大物体的一部分,如“着靶心”。
例:①他两只大眼睛住我,他笑得很亲切。(巴金《爱的故事》)②(他)热情的眼睛(“钉”)住他。(茅盾《参孙的复仇》)③住四凤的手。(曹禺《雷雨》)
kàn
泛指一切看的动作。
例:①当人类第一次从望远镜和显微镜中东西的时候,都高兴得大叫起来。(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②少数人便踅到焕之的座位旁边,抢着他买来的报纸。(叶圣陶《倪焕之》)③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piē
特指很快地看一下。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她时时过一眼去看他那朦胧的侧影。(叶圣陶《倪焕之》)②(陈白露)忽然见地上的日影。(曹禺《日出》)
qiáo
多用于口语。有时指仔细地看。
例:①大水喊着:“咱们走齐喽,叫老百姓着好看!”(孙犁《荷花淀》)②回头见着你妈,别忘了把新衣服都拿出来给她。(曹禺《雷雨》)
wànɡ
一般指往远处看(例①),有时指敬仰地看(例②),有时指不仔细地看(例③),有时指带着希望或失望等心情看(例④)。
例:①我聚精会神地着那个山头。(巴金《黄文元同志》)②此刻他抿紧嘴唇,脸红红地坐在角落里,着这位久已闻名、多少有点儿可惜的新同志。(叶圣陶《倪焕之》)③他眼着天想人,想了一阵便向孩子说……(赵树理《三里湾》)④文清着文彩,摇摇头,又失望地出神。(曹禺《北京人》)
瞅 盯 看 瞥 瞧 望 265.0 102 动词 动词。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chǒu
多用于方言、口语。
例:①我眼着一个大铁柱子……把他砸死的。(曹禺《日出》)②含泪的眼睛着旁边的同命运的同伴,颤声说:“苏活哥,再会了!”(叶圣陶《倪焕之》)
dīnɡ
偶尔写做“钉”。只指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看。因此常说“住”。对象除了人以外,多是较小的物体或大物体的一部分,如“着靶心”。
例:①他两只大眼睛住我,他笑得很亲切。(巴金《爱的故事》)②(他)热情的眼睛(“钉”)住他。(茅盾《参孙的复仇》)③住四凤的手。(曹禺《雷雨》)
kàn
泛指一切看的动作。
例:①当人类第一次从望远镜和显微镜中东西的时候,都高兴得大叫起来。(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②少数人便踅到焕之的座位旁边,抢着他买来的报纸。(叶圣陶《倪焕之》)③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piē
特指很快地看一下。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她时时过一眼去看他那朦胧的侧影。(叶圣陶《倪焕之》)②(陈白露)忽然见地上的日影。(曹禺《日出》)
qiáo
多用于口语。有时指仔细地看。
例:①大水喊着:“咱们走齐喽,叫老百姓着好看!”(孙犁《荷花淀》)②回头见着你妈,别忘了把新衣服都拿出来给她。(曹禺《雷雨》)
wànɡ
一般指往远处看(例①),有时指敬仰地看(例②),有时指不仔细地看(例③),有时指带着希望或失望等心情看(例④)。
例:①我聚精会神地着那个山头。(巴金《黄文元同志》)②此刻他抿紧嘴唇,脸红红地坐在角落里,着这位久已闻名、多少有点儿可惜的新同志。(叶圣陶《倪焕之》)③他眼着天想人,想了一阵便向孩子说……(赵树理《三里湾》)④文清着文彩,摇摇头,又失望地出神。(曹禺《北京人》)
瞅 盯 看 瞥 瞧 望 265.0 102 动词 动词。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chǒu
多用于方言、口语。
例:①我眼着一个大铁柱子……把他砸死的。(曹禺《日出》)②含泪的眼睛着旁边的同命运的同伴,颤声说:“苏活哥,再会了!”(叶圣陶《倪焕之》)
dīnɡ
偶尔写做“钉”。只指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看。因此常说“住”。对象除了人以外,多是较小的物体或大物体的一部分,如“着靶心”。
例:①他两只大眼睛住我,他笑得很亲切。(巴金《爱的故事》)②(他)热情的眼睛(“钉”)住他。(茅盾《参孙的复仇》)③住四凤的手。(曹禺《雷雨》)
kàn
泛指一切看的动作。
例:①当人类第一次从望远镜和显微镜中东西的时候,都高兴得大叫起来。(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②少数人便踅到焕之的座位旁边,抢着他买来的报纸。(叶圣陶《倪焕之》)③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piē
特指很快地看一下。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她时时过一眼去看他那朦胧的侧影。(叶圣陶《倪焕之》)②(陈白露)忽然见地上的日影。(曹禺《日出》)
qiáo
多用于口语。有时指仔细地看。
例:①大水喊着:“咱们走齐喽,叫老百姓着好看!”(孙犁《荷花淀》)②回头见着你妈,别忘了把新衣服都拿出来给她。(曹禺《雷雨》)
wànɡ
一般指往远处看(例①),有时指敬仰地看(例②),有时指不仔细地看(例③),有时指带着希望或失望等心情看(例④)。
例:①我聚精会神地着那个山头。(巴金《黄文元同志》)②此刻他抿紧嘴唇,脸红红地坐在角落里,着这位久已闻名、多少有点儿可惜的新同志。(叶圣陶《倪焕之》)③他眼着天想人,想了一阵便向孩子说……(赵树理《三里湾》)④文清着文彩,摇摇头,又失望地出神。(曹禺《北京人》)
瞅 盯 看 瞥 瞧 望 265.0 102 动词 动词。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chǒu
多用于方言、口语。
例:①我眼着一个大铁柱子……把他砸死的。(曹禺《日出》)②含泪的眼睛着旁边的同命运的同伴,颤声说:“苏活哥,再会了!”(叶圣陶《倪焕之》)
dīnɡ
偶尔写做“钉”。只指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看。因此常说“住”。对象除了人以外,多是较小的物体或大物体的一部分,如“着靶心”。
例:①他两只大眼睛住我,他笑得很亲切。(巴金《爱的故事》)②(他)热情的眼睛(“钉”)住他。(茅盾《参孙的复仇》)③住四凤的手。(曹禺《雷雨》)
kàn
泛指一切看的动作。
例:①当人类第一次从望远镜和显微镜中东西的时候,都高兴得大叫起来。(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②少数人便踅到焕之的座位旁边,抢着他买来的报纸。(叶圣陶《倪焕之》)③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piē
特指很快地看一下。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她时时过一眼去看他那朦胧的侧影。(叶圣陶《倪焕之》)②(陈白露)忽然见地上的日影。(曹禺《日出》)
qiáo
多用于口语。有时指仔细地看。
例:①大水喊着:“咱们走齐喽,叫老百姓着好看!”(孙犁《荷花淀》)②回头见着你妈,别忘了把新衣服都拿出来给她。(曹禺《雷雨》)
wànɡ
一般指往远处看(例①),有时指敬仰地看(例②),有时指不仔细地看(例③),有时指带着希望或失望等心情看(例④)。
例:①我聚精会神地着那个山头。(巴金《黄文元同志》)②此刻他抿紧嘴唇,脸红红地坐在角落里,着这位久已闻名、多少有点儿可惜的新同志。(叶圣陶《倪焕之》)③他眼着天想人,想了一阵便向孩子说……(赵树理《三里湾》)④文清着文彩,摇摇头,又失望地出神。(曹禺《北京人》)
出发
出发 登程 动身 启程(起程)起身 上路 266.0 102 动词 动词。人离开所在地,走向某一目的地。
出发 chūfā
使用范围较广,还能用于车船等,路程可远可近。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在夏季,为避开夏天的沙漠烈日,驼队一般在午夜出发,直到次日上午才停下休息。(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②午后出发,天黑的时分到了宋埠。(郭沫若《洪波曲》)③在火车站候车的人们虽然还没有动身,但晚上准有车出发。(郭沫若《洪波曲》)
登程 dēnɡchénɡ
同“上路”。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缅甸的雨季眼看要到,我得马上登程。(邓贤《大国之魂》)②麒麟童接受了这项建议,打点好行装,登程北京。(毛俊、毛杰《麒麟童与烟台票友》)③第二天黎明,鸡啼,晓雾蒙蒙,漂河如同披了白纱,我就登程出发了。(刘白羽《漂河口杂记》)
动身 dònɡ∥shēn
多用于人,路程可远可近。常用于口语。
例:①我在连队记录了一些材料,吃了晚饭,才动身回去。(巴金《黄文元同志》)②五婶、张木匠、小飞蛾三个人都要动身了。(赵树理《登记》)③九点钟的飞机,已经八点半了,我们要赶快动身。(郭沫若《苏联纪行》)
启程 qǐchénɡ
偶尔(概率1/10)写做“起程”。不限用于人,距离多较远。常用于书面语。带郑重色彩。
例:①林奇已接受法国邀请,去当一年访问学者,即将启程。(刘心武《栖凤楼》)②远洋巨轮启程前刺耳的汽笛长鸣,震得他五脏移位。(施叔青《她名叫蝴蝶》)③宁贞和家富带的车是首车……后边的车队便即刻启程。(周大新《第二十幕》)
起身 qǐ∥shēn
同“动身”。比“动身”少用,口语色彩浓。
例:①按她的计算,若琴和兵兵吃过中午饭起身,从高庙到城里只有十来里路,他们早应该到了。(路遥《黄叶在秋风中飘落》)②再说,他也有点嫉妒,大赤包是坐了汽车来的,所以迟起身而反赶到他前面。(老舍《四世同堂》)③我恰好有点事,到九点一刻才起身到戏园去,一路上我还怕太晚了点,买不到票。(老舍《兔》)
上路 shànɡ∥lù
强调走上路程,多用于人走较远的陆路。多用于口语。
例:①一个妇道人带一百多斤粮不容易上路哩。(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②去买马,要带足上路的干粮。(谢友鄞《马嘶·秋诉》)③上路第二天,姐姐就病了。(宗璞《鲁鲁》)
登程
出发 登程 动身 启程(起程)起身 上路 266.0 102 动词 动词。人离开所在地,走向某一目的地。
出发 chūfā
使用范围较广,还能用于车船等,路程可远可近。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在夏季,为避开夏天的沙漠烈日,驼队一般在午夜出发,直到次日上午才停下休息。(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②午后出发,天黑的时分到了宋埠。(郭沫若《洪波曲》)③在火车站候车的人们虽然还没有动身,但晚上准有车出发。(郭沫若《洪波曲》)
登程 dēnɡchénɡ
同“上路”。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缅甸的雨季眼看要到,我得马上登程。(邓贤《大国之魂》)②麒麟童接受了这项建议,打点好行装,登程北京。(毛俊、毛杰《麒麟童与烟台票友》)③第二天黎明,鸡啼,晓雾蒙蒙,漂河如同披了白纱,我就登程出发了。(刘白羽《漂河口杂记》)
动身 dònɡ∥shēn
多用于人,路程可远可近。常用于口语。
例:①我在连队记录了一些材料,吃了晚饭,才动身回去。(巴金《黄文元同志》)②五婶、张木匠、小飞蛾三个人都要动身了。(赵树理《登记》)③九点钟的飞机,已经八点半了,我们要赶快动身。(郭沫若《苏联纪行》)
启程 qǐchénɡ
偶尔(概率1/10)写做“起程”。不限用于人,距离多较远。常用于书面语。带郑重色彩。
例:①林奇已接受法国邀请,去当一年访问学者,即将启程。(刘心武《栖凤楼》)②远洋巨轮启程前刺耳的汽笛长鸣,震得他五脏移位。(施叔青《她名叫蝴蝶》)③宁贞和家富带的车是首车……后边的车队便即刻启程。(周大新《第二十幕》)
起身 qǐ∥shēn
同“动身”。比“动身”少用,口语色彩浓。
例:①按她的计算,若琴和兵兵吃过中午饭起身,从高庙到城里只有十来里路,他们早应该到了。(路遥《黄叶在秋风中飘落》)②再说,他也有点嫉妒,大赤包是坐了汽车来的,所以迟起身而反赶到他前面。(老舍《四世同堂》)③我恰好有点事,到九点一刻才起身到戏园去,一路上我还怕太晚了点,买不到票。(老舍《兔》)
上路 shànɡ∥lù
强调走上路程,多用于人走较远的陆路。多用于口语。
例:①一个妇道人带一百多斤粮不容易上路哩。(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②去买马,要带足上路的干粮。(谢友鄞《马嘶·秋诉》)③上路第二天,姐姐就病了。(宗璞《鲁鲁》)
动身
出发 登程 动身 启程(起程)起身 上路 266.0 102 动词 动词。人离开所在地,走向某一目的地。
出发 chūfā
使用范围较广,还能用于车船等,路程可远可近。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在夏季,为避开夏天的沙漠烈日,驼队一般在午夜出发,直到次日上午才停下休息。(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②午后出发,天黑的时分到了宋埠。(郭沫若《洪波曲》)③在火车站候车的人们虽然还没有动身,但晚上准有车出发。(郭沫若《洪波曲》)
登程 dēnɡchénɡ
同“上路”。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缅甸的雨季眼看要到,我得马上登程。(邓贤《大国之魂》)②麒麟童接受了这项建议,打点好行装,登程北京。(毛俊、毛杰《麒麟童与烟台票友》)③第二天黎明,鸡啼,晓雾蒙蒙,漂河如同披了白纱,我就登程出发了。(刘白羽《漂河口杂记》)
动身 dònɡ∥shēn
多用于人,路程可远可近。常用于口语。
例:①我在连队记录了一些材料,吃了晚饭,才动身回去。(巴金《黄文元同志》)②五婶、张木匠、小飞蛾三个人都要动身了。(赵树理《登记》)③九点钟的飞机,已经八点半了,我们要赶快动身。(郭沫若《苏联纪行》)
启程 qǐchénɡ
偶尔(概率1/10)写做“起程”。不限用于人,距离多较远。常用于书面语。带郑重色彩。
例:①林奇已接受法国邀请,去当一年访问学者,即将启程。(刘心武《栖凤楼》)②远洋巨轮启程前刺耳的汽笛长鸣,震得他五脏移位。(施叔青《她名叫蝴蝶》)③宁贞和家富带的车是首车……后边的车队便即刻启程。(周大新《第二十幕》)
起身 qǐ∥shēn
同“动身”。比“动身”少用,口语色彩浓。
例:①按她的计算,若琴和兵兵吃过中午饭起身,从高庙到城里只有十来里路,他们早应该到了。(路遥《黄叶在秋风中飘落》)②再说,他也有点嫉妒,大赤包是坐了汽车来的,所以迟起身而反赶到他前面。(老舍《四世同堂》)③我恰好有点事,到九点一刻才起身到戏园去,一路上我还怕太晚了点,买不到票。(老舍《兔》)
上路 shànɡ∥lù
强调走上路程,多用于人走较远的陆路。多用于口语。
例:①一个妇道人带一百多斤粮不容易上路哩。(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②去买马,要带足上路的干粮。(谢友鄞《马嘶·秋诉》)③上路第二天,姐姐就病了。(宗璞《鲁鲁》)
启程
出发 登程 动身 启程(起程)起身 上路 266.0 102 动词 动词。人离开所在地,走向某一目的地。
出发 chūfā
使用范围较广,还能用于车船等,路程可远可近。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在夏季,为避开夏天的沙漠烈日,驼队一般在午夜出发,直到次日上午才停下休息。(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②午后出发,天黑的时分到了宋埠。(郭沫若《洪波曲》)③在火车站候车的人们虽然还没有动身,但晚上准有车出发。(郭沫若《洪波曲》)
登程 dēnɡchénɡ
同“上路”。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缅甸的雨季眼看要到,我得马上登程。(邓贤《大国之魂》)②麒麟童接受了这项建议,打点好行装,登程北京。(毛俊、毛杰《麒麟童与烟台票友》)③第二天黎明,鸡啼,晓雾蒙蒙,漂河如同披了白纱,我就登程出发了。(刘白羽《漂河口杂记》)
动身 dònɡ∥shēn
多用于人,路程可远可近。常用于口语。
例:①我在连队记录了一些材料,吃了晚饭,才动身回去。(巴金《黄文元同志》)②五婶、张木匠、小飞蛾三个人都要动身了。(赵树理《登记》)③九点钟的飞机,已经八点半了,我们要赶快动身。(郭沫若《苏联纪行》)
启程 qǐchénɡ
偶尔(概率1/10)写做“起程”。不限用于人,距离多较远。常用于书面语。带郑重色彩。
例:①林奇已接受法国邀请,去当一年访问学者,即将启程。(刘心武《栖凤楼》)②远洋巨轮启程前刺耳的汽笛长鸣,震得他五脏移位。(施叔青《她名叫蝴蝶》)③宁贞和家富带的车是首车……后边的车队便即刻启程。(周大新《第二十幕》)
起身 qǐ∥shēn
同“动身”。比“动身”少用,口语色彩浓。
例:①按她的计算,若琴和兵兵吃过中午饭起身,从高庙到城里只有十来里路,他们早应该到了。(路遥《黄叶在秋风中飘落》)②再说,他也有点嫉妒,大赤包是坐了汽车来的,所以迟起身而反赶到他前面。(老舍《四世同堂》)③我恰好有点事,到九点一刻才起身到戏园去,一路上我还怕太晚了点,买不到票。(老舍《兔》)
上路 shànɡ∥lù
强调走上路程,多用于人走较远的陆路。多用于口语。
例:①一个妇道人带一百多斤粮不容易上路哩。(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②去买马,要带足上路的干粮。(谢友鄞《马嘶·秋诉》)③上路第二天,姐姐就病了。(宗璞《鲁鲁》)
起身
出发 登程 动身 启程(起程)起身 上路 266.0 102 动词 动词。人离开所在地,走向某一目的地。
出发 chūfā
使用范围较广,还能用于车船等,路程可远可近。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在夏季,为避开夏天的沙漠烈日,驼队一般在午夜出发,直到次日上午才停下休息。(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②午后出发,天黑的时分到了宋埠。(郭沫若《洪波曲》)③在火车站候车的人们虽然还没有动身,但晚上准有车出发。(郭沫若《洪波曲》)
登程 dēnɡchénɡ
同“上路”。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缅甸的雨季眼看要到,我得马上登程。(邓贤《大国之魂》)②麒麟童接受了这项建议,打点好行装,登程北京。(毛俊、毛杰《麒麟童与烟台票友》)③第二天黎明,鸡啼,晓雾蒙蒙,漂河如同披了白纱,我就登程出发了。(刘白羽《漂河口杂记》)
动身 dònɡ∥shēn
多用于人,路程可远可近。常用于口语。
例:①我在连队记录了一些材料,吃了晚饭,才动身回去。(巴金《黄文元同志》)②五婶、张木匠、小飞蛾三个人都要动身了。(赵树理《登记》)③九点钟的飞机,已经八点半了,我们要赶快动身。(郭沫若《苏联纪行》)
启程 qǐchénɡ
偶尔(概率1/10)写做“起程”。不限用于人,距离多较远。常用于书面语。带郑重色彩。
例:①林奇已接受法国邀请,去当一年访问学者,即将启程。(刘心武《栖凤楼》)②远洋巨轮启程前刺耳的汽笛长鸣,震得他五脏移位。(施叔青《她名叫蝴蝶》)③宁贞和家富带的车是首车……后边的车队便即刻启程。(周大新《第二十幕》)
起身 qǐ∥shēn
同“动身”。比“动身”少用,口语色彩浓。
例:①按她的计算,若琴和兵兵吃过中午饭起身,从高庙到城里只有十来里路,他们早应该到了。(路遥《黄叶在秋风中飘落》)②再说,他也有点嫉妒,大赤包是坐了汽车来的,所以迟起身而反赶到他前面。(老舍《四世同堂》)③我恰好有点事,到九点一刻才起身到戏园去,一路上我还怕太晚了点,买不到票。(老舍《兔》)
上路 shànɡ∥lù
强调走上路程,多用于人走较远的陆路。多用于口语。
例:①一个妇道人带一百多斤粮不容易上路哩。(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②去买马,要带足上路的干粮。(谢友鄞《马嘶·秋诉》)③上路第二天,姐姐就病了。(宗璞《鲁鲁》)
上路
出发 登程 动身 启程(起程)起身 上路 266.0 102 动词 动词。人离开所在地,走向某一目的地。
出发 chūfā
使用范围较广,还能用于车船等,路程可远可近。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在夏季,为避开夏天的沙漠烈日,驼队一般在午夜出发,直到次日上午才停下休息。(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②午后出发,天黑的时分到了宋埠。(郭沫若《洪波曲》)③在火车站候车的人们虽然还没有动身,但晚上准有车出发。(郭沫若《洪波曲》)
登程 dēnɡchénɡ
同“上路”。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缅甸的雨季眼看要到,我得马上登程。(邓贤《大国之魂》)②麒麟童接受了这项建议,打点好行装,登程北京。(毛俊、毛杰《麒麟童与烟台票友》)③第二天黎明,鸡啼,晓雾蒙蒙,漂河如同披了白纱,我就登程出发了。(刘白羽《漂河口杂记》)
动身 dònɡ∥shēn
多用于人,路程可远可近。常用于口语。
例:①我在连队记录了一些材料,吃了晚饭,才动身回去。(巴金《黄文元同志》)②五婶、张木匠、小飞蛾三个人都要动身了。(赵树理《登记》)③九点钟的飞机,已经八点半了,我们要赶快动身。(郭沫若《苏联纪行》)
启程 qǐchénɡ
偶尔(概率1/10)写做“起程”。不限用于人,距离多较远。常用于书面语。带郑重色彩。
例:①林奇已接受法国邀请,去当一年访问学者,即将启程。(刘心武《栖凤楼》)②远洋巨轮启程前刺耳的汽笛长鸣,震得他五脏移位。(施叔青《她名叫蝴蝶》)③宁贞和家富带的车是首车……后边的车队便即刻启程。(周大新《第二十幕》)
起身 qǐ∥shēn
同“动身”。比“动身”少用,口语色彩浓。
例:①按她的计算,若琴和兵兵吃过中午饭起身,从高庙到城里只有十来里路,他们早应该到了。(路遥《黄叶在秋风中飘落》)②再说,他也有点嫉妒,大赤包是坐了汽车来的,所以迟起身而反赶到他前面。(老舍《四世同堂》)③我恰好有点事,到九点一刻才起身到戏园去,一路上我还怕太晚了点,买不到票。(老舍《兔》)
上路 shànɡ∥lù
强调走上路程,多用于人走较远的陆路。多用于口语。
例:①一个妇道人带一百多斤粮不容易上路哩。(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②去买马,要带足上路的干粮。(谢友鄞《马嘶·秋诉》)③上路第二天,姐姐就病了。(宗璞《鲁鲁》)
出卖
出卖 叛卖 267.0 102 动词 动词。为了个人利益向敌方提供己方情报等。有时可以互换,如“出卖/叛卖祖国”。贬义词。
出卖 chūmài
出售商品,引申指做出利敌、害国、害民、害友的事。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如“情报、名单、地点、某人”等(例①②③),也可以是重大事物,如“祖国、民族、革命”等(例④)。
例:①找到了出卖他的人,他想再试一试枪,增加一点威风。(老舍《八太爷》)②我脾气和平,顶反对用武力,相信条约可以解决一切,譬如浮士德跟我歃血为盟,订立出卖灵魂的契约。(钱钟书《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③在黑云压城的形势下,照例少不了投机者,他们出卖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也出卖原来信仰的真理,随邪恶势力,坑害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最无耻的人连在一起。(张书绅《割不断的呐喊》)④韩有福心说,你又错打了主意,我老韩为人滑头点儿,可不至于出卖中国人,这点还能把握住。(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叛卖 pànmài
除含“出卖”意思外更强调背叛行为。贬义比“出卖”重。对象常是国家、人民、革命、集体、单位、祖宗、主子等。
例:①也正是这番实情与至理,成了后来楚廷一伙诬屈原叛卖祖国,为齐奸细的口实与把柄。(曹尧德《屈原传》)②要没有他们的破坏与叛卖,我的菩提影业公司何至于城头变换大王旗? (肖尹宪《腕儿们》)③我们不相信那些叛卖祖宗的当权者们,我们要奋起自救!(郑其葆《醒狮》)
叛卖
出卖 叛卖 267.0 102 动词 动词。为了个人利益向敌方提供己方情报等。有时可以互换,如“出卖/叛卖祖国”。贬义词。
出卖 chūmài
出售商品,引申指做出利敌、害国、害民、害友的事。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如“情报、名单、地点、某人”等(例①②③),也可以是重大事物,如“祖国、民族、革命”等(例④)。
例:①找到了出卖他的人,他想再试一试枪,增加一点威风。(老舍《八太爷》)②我脾气和平,顶反对用武力,相信条约可以解决一切,譬如浮士德跟我歃血为盟,订立出卖灵魂的契约。(钱钟书《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③在黑云压城的形势下,照例少不了投机者,他们出卖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也出卖原来信仰的真理,随邪恶势力,坑害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最无耻的人连在一起。(张书绅《割不断的呐喊》)④韩有福心说,你又错打了主意,我老韩为人滑头点儿,可不至于出卖中国人,这点还能把握住。(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叛卖 pànmài
除含“出卖”意思外更强调背叛行为。贬义比“出卖”重。对象常是国家、人民、革命、集体、单位、祖宗、主子等。
例:①也正是这番实情与至理,成了后来楚廷一伙诬屈原叛卖祖国,为齐奸细的口实与把柄。(曹尧德《屈原传》)②要没有他们的破坏与叛卖,我的菩提影业公司何至于城头变换大王旗? (肖尹宪《腕儿们》)③我们不相信那些叛卖祖宗的当权者们,我们要奋起自救!(郑其葆《醒狮》)
出名
出名 有名 知名 著名 2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名字为大家所熟知。
出名 chū∥mínɡ
程度轻,在一定范围内显露出来。能用于正面或反面的人、事物。多用于口语。常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例:①他人诚实,心眼也不死,做买卖很利索,劳动也是村前庄后出名的。(路遥《人生》)②可是烧瓦的刘老板,是镇上出名的聋子。(沈从文《长河》)③土产中艺术品以泥娃娃最出名。(钱钟书《围城》)
有名 yǒu∥mínɡ
程度较轻,在较大的范围很多人都熟知。能用于正面(例①)或反面(例②)的人、事物(例③)。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常说“赫赫有名”。
例:①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师旷是瞎子。(闻一多《战后文艺的道路》)②我是豫西人,而豫西是有名的“土匪世界”。(姚雪垠《长夜》)③这是黄河岸一个有名的渡口,对岸就是潼关。(魏巍《火凤凰》)
知名 zhīmínɡ
程度较重,在相当大的范围很多人都知道、了解。多用于正面的人、具体事物。有时用于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常说“知名度,知名人士,不知名”等。
例:①文化班头,知名作家,从美国回来竟用这些作品打炮,不仅令人叫绝,更令人起敬。(邓友梅《记忆中的老舍先生》)②直到现在,除了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外,这个州还拥有大量的技术水平非常高的中小企业,有能力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这位本地口腔的顾主,原是全屯知名的流氓。(艾芜《咆哮的许家屯》)
著名 zhùmínɡ
程度很重,在很大的范围内名字显著,突出。多用于正面的人、具体和抽象事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画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许许多多其他著名的画。(秦牧《画蛋练功》)②寺以泉水著名,到处有石槽引水长流,倒也涓涓可爱。(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③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王了一《劝菜》)
“驰名、闻名、著称”是动词,另立一组。
有名
出名 有名 知名 著名 2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名字为大家所熟知。
出名 chū∥mínɡ
程度轻,在一定范围内显露出来。能用于正面或反面的人、事物。多用于口语。常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例:①他人诚实,心眼也不死,做买卖很利索,劳动也是村前庄后出名的。(路遥《人生》)②可是烧瓦的刘老板,是镇上出名的聋子。(沈从文《长河》)③土产中艺术品以泥娃娃最出名。(钱钟书《围城》)
有名 yǒu∥mínɡ
程度较轻,在较大的范围很多人都熟知。能用于正面(例①)或反面(例②)的人、事物(例③)。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常说“赫赫有名”。
例:①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师旷是瞎子。(闻一多《战后文艺的道路》)②我是豫西人,而豫西是有名的“土匪世界”。(姚雪垠《长夜》)③这是黄河岸一个有名的渡口,对岸就是潼关。(魏巍《火凤凰》)
知名 zhīmínɡ
程度较重,在相当大的范围很多人都知道、了解。多用于正面的人、具体事物。有时用于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常说“知名度,知名人士,不知名”等。
例:①文化班头,知名作家,从美国回来竟用这些作品打炮,不仅令人叫绝,更令人起敬。(邓友梅《记忆中的老舍先生》)②直到现在,除了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外,这个州还拥有大量的技术水平非常高的中小企业,有能力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这位本地口腔的顾主,原是全屯知名的流氓。(艾芜《咆哮的许家屯》)
著名 zhùmínɡ
程度很重,在很大的范围内名字显著,突出。多用于正面的人、具体和抽象事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画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许许多多其他著名的画。(秦牧《画蛋练功》)②寺以泉水著名,到处有石槽引水长流,倒也涓涓可爱。(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③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王了一《劝菜》)
“驰名、闻名、著称”是动词,另立一组。
知名
出名 有名 知名 著名 2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名字为大家所熟知。
出名 chū∥mínɡ
程度轻,在一定范围内显露出来。能用于正面或反面的人、事物。多用于口语。常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例:①他人诚实,心眼也不死,做买卖很利索,劳动也是村前庄后出名的。(路遥《人生》)②可是烧瓦的刘老板,是镇上出名的聋子。(沈从文《长河》)③土产中艺术品以泥娃娃最出名。(钱钟书《围城》)
有名 yǒu∥mínɡ
程度较轻,在较大的范围很多人都熟知。能用于正面(例①)或反面(例②)的人、事物(例③)。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常说“赫赫有名”。
例:①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师旷是瞎子。(闻一多《战后文艺的道路》)②我是豫西人,而豫西是有名的“土匪世界”。(姚雪垠《长夜》)③这是黄河岸一个有名的渡口,对岸就是潼关。(魏巍《火凤凰》)
知名 zhīmínɡ
程度较重,在相当大的范围很多人都知道、了解。多用于正面的人、具体事物。有时用于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常说“知名度,知名人士,不知名”等。
例:①文化班头,知名作家,从美国回来竟用这些作品打炮,不仅令人叫绝,更令人起敬。(邓友梅《记忆中的老舍先生》)②直到现在,除了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外,这个州还拥有大量的技术水平非常高的中小企业,有能力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这位本地口腔的顾主,原是全屯知名的流氓。(艾芜《咆哮的许家屯》)
著名 zhùmínɡ
程度很重,在很大的范围内名字显著,突出。多用于正面的人、具体和抽象事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画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许许多多其他著名的画。(秦牧《画蛋练功》)②寺以泉水著名,到处有石槽引水长流,倒也涓涓可爱。(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③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王了一《劝菜》)
“驰名、闻名、著称”是动词,另立一组。
著名
出名 有名 知名 著名 2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名字为大家所熟知。
出名 chū∥mínɡ
程度轻,在一定范围内显露出来。能用于正面或反面的人、事物。多用于口语。常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例:①他人诚实,心眼也不死,做买卖很利索,劳动也是村前庄后出名的。(路遥《人生》)②可是烧瓦的刘老板,是镇上出名的聋子。(沈从文《长河》)③土产中艺术品以泥娃娃最出名。(钱钟书《围城》)
有名 yǒu∥mínɡ
程度较轻,在较大的范围很多人都熟知。能用于正面(例①)或反面(例②)的人、事物(例③)。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常说“赫赫有名”。
例:①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师旷是瞎子。(闻一多《战后文艺的道路》)②我是豫西人,而豫西是有名的“土匪世界”。(姚雪垠《长夜》)③这是黄河岸一个有名的渡口,对岸就是潼关。(魏巍《火凤凰》)
知名 zhīmínɡ
程度较重,在相当大的范围很多人都知道、了解。多用于正面的人、具体事物。有时用于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常说“知名度,知名人士,不知名”等。
例:①文化班头,知名作家,从美国回来竟用这些作品打炮,不仅令人叫绝,更令人起敬。(邓友梅《记忆中的老舍先生》)②直到现在,除了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外,这个州还拥有大量的技术水平非常高的中小企业,有能力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这位本地口腔的顾主,原是全屯知名的流氓。(艾芜《咆哮的许家屯》)
著名 zhùmínɡ
程度很重,在很大的范围内名字显著,突出。多用于正面的人、具体和抽象事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画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许许多多其他著名的画。(秦牧《画蛋练功》)②寺以泉水著名,到处有石槽引水长流,倒也涓涓可爱。(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③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王了一《劝菜》)
“驰名、闻名、著称”是动词,另立一组。
出色
出色 精彩(精采) 26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超出一般,格外好。都可以形容作品、言论、表演。
出色 chūsè
多着眼于总的评价:好得突出,杰出。适用范围较广,常形容人的才能、相貌、品德、贡献、技巧、工作、生产以及事物的质量等。
例:①他所收的门生很多,据说连梅兰芳也跪着磕过头,其中最出色的要算李可染。(艾青《忆白石老人》)②他的确有本领,骑术箭法都很出色。(老舍《正红旗下》)③她在学校里唱歌、弹琴,都很出色。(汪曾祺《徙》)④这些歌里面常常有几首是非常出色,非常好的。(巴金《哑了的三角琴》)
精彩 jīnɡcǎi
偶尔写做“精采”。着眼于对具体细节的赞赏:优秀而美好,悦目、动人而出众。适用范围较窄,除了作品、言论、表演等以外,常形容节目、台词、唱腔、描绘、刻画、比赛、展览、场面、晚会等。不常形容具体的人和事物。
例:①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朱自清《温州的踪迹》)②特别是昨天晚上发生一个奇妙的情节,它自我就完成为一部绝对精彩的荒诞剧。(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陛下)非常懂戏,我戏里的好处,精彩的地方,陛下全给我指出来。(欧阳予倩《桃花扇》)
在书面语里,“精彩(采)”还有名词义:神采,精神,如“她那没有~的眼睛忽然发光”。这跟“出色”的区别很明显。
精彩
出色 精彩(精采) 26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超出一般,格外好。都可以形容作品、言论、表演。
出色 chūsè
多着眼于总的评价:好得突出,杰出。适用范围较广,常形容人的才能、相貌、品德、贡献、技巧、工作、生产以及事物的质量等。
例:①他所收的门生很多,据说连梅兰芳也跪着磕过头,其中最出色的要算李可染。(艾青《忆白石老人》)②他的确有本领,骑术箭法都很出色。(老舍《正红旗下》)③她在学校里唱歌、弹琴,都很出色。(汪曾祺《徙》)④这些歌里面常常有几首是非常出色,非常好的。(巴金《哑了的三角琴》)
精彩 jīnɡcǎi
偶尔写做“精采”。着眼于对具体细节的赞赏:优秀而美好,悦目、动人而出众。适用范围较窄,除了作品、言论、表演等以外,常形容节目、台词、唱腔、描绘、刻画、比赛、展览、场面、晚会等。不常形容具体的人和事物。
例:①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朱自清《温州的踪迹》)②特别是昨天晚上发生一个奇妙的情节,它自我就完成为一部绝对精彩的荒诞剧。(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陛下)非常懂戏,我戏里的好处,精彩的地方,陛下全给我指出来。(欧阳予倩《桃花扇》)
在书面语里,“精彩(采)”还有名词义:神采,精神,如“她那没有~的眼睛忽然发光”。这跟“出色”的区别很明显。
出生
出生 出世 诞生 降生 270.0 102 动词 动词。人来到世界上。
出生 chūshēnɡ
多用于一般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常说“出生地,出生时间,出生率,出生证,出生登记”等。也常用于动物(例②),很少用于比喻(例③)。
例:①我出生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望族,这种家庭对于人一点好处没有。(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天地》)②穴兔类幼兔出生时裸露,闭眼,耳无听觉,7天后才长毛,睁眼时具听觉。(《中国大百科全书·兔》)③这本散文集的出生,是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的。(碧野《蓝色的航程·序》)
出世 chūshì
用于一般人和较有名的人、物。多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动物(例③)。常用于比喻义“产生”(例④)。
例:①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②契诃夫出世的时候,他的父母搬到这里来还不到两年。(巴金《印象·感想·回忆》)③一出世竟没尾巴的小壁虎和小蜥蜴,肯定将惶惶不可终日。(梁晓声《尾巴》)④旧制度灭亡,新制度出世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诞生 dànshēnɡ
常用于很有名的人物(例①),也用于一般人(例②)。常带尊敬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比喻(例③④)。
例:①今年夏历正月十七日,是我国元代大画家倪云林诞生六百六十周年的日子。(邓拓《纪念我国古代十大画家》)②我诞生在北京一个“书香门第”的家里,父亲是“大学校长”,又是清朝举人。(杨沫《打碎牢笼——回忆我的童年》)③那样卓越的绘画的诞生决不是偶然的。(秦牧《〈最后的晚餐〉》)④据说每次火山爆发,就要有新山诞生。(杨朔《蚁山》)
降生 jiànɡshēnɡ
常用于有名的人物,也常用于一般人(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村里的人都夸我有福气,说龙女降生在我们家里。(冰心《海上》)②这天晚上真好像是有个“救世主”要降生了,天下要四海兄弟的太平了。(老舍《二马》)③在我降生的时候,父亲正在皇城的什么角落值班。(老舍《正红旗下》)
出世
出生 出世 诞生 降生 270.0 102 动词 动词。人来到世界上。
出生 chūshēnɡ
多用于一般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常说“出生地,出生时间,出生率,出生证,出生登记”等。也常用于动物(例②),很少用于比喻(例③)。
例:①我出生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望族,这种家庭对于人一点好处没有。(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天地》)②穴兔类幼兔出生时裸露,闭眼,耳无听觉,7天后才长毛,睁眼时具听觉。(《中国大百科全书·兔》)③这本散文集的出生,是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的。(碧野《蓝色的航程·序》)
出世 chūshì
用于一般人和较有名的人、物。多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动物(例③)。常用于比喻义“产生”(例④)。
例:①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②契诃夫出世的时候,他的父母搬到这里来还不到两年。(巴金《印象·感想·回忆》)③一出世竟没尾巴的小壁虎和小蜥蜴,肯定将惶惶不可终日。(梁晓声《尾巴》)④旧制度灭亡,新制度出世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诞生 dànshēnɡ
常用于很有名的人物(例①),也用于一般人(例②)。常带尊敬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比喻(例③④)。
例:①今年夏历正月十七日,是我国元代大画家倪云林诞生六百六十周年的日子。(邓拓《纪念我国古代十大画家》)②我诞生在北京一个“书香门第”的家里,父亲是“大学校长”,又是清朝举人。(杨沫《打碎牢笼——回忆我的童年》)③那样卓越的绘画的诞生决不是偶然的。(秦牧《〈最后的晚餐〉》)④据说每次火山爆发,就要有新山诞生。(杨朔《蚁山》)
降生 jiànɡshēnɡ
常用于有名的人物,也常用于一般人(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村里的人都夸我有福气,说龙女降生在我们家里。(冰心《海上》)②这天晚上真好像是有个“救世主”要降生了,天下要四海兄弟的太平了。(老舍《二马》)③在我降生的时候,父亲正在皇城的什么角落值班。(老舍《正红旗下》)
诞生
出生 出世 诞生 降生 270.0 102 动词 动词。人来到世界上。
出生 chūshēnɡ
多用于一般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常说“出生地,出生时间,出生率,出生证,出生登记”等。也常用于动物(例②),很少用于比喻(例③)。
例:①我出生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望族,这种家庭对于人一点好处没有。(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天地》)②穴兔类幼兔出生时裸露,闭眼,耳无听觉,7天后才长毛,睁眼时具听觉。(《中国大百科全书·兔》)③这本散文集的出生,是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的。(碧野《蓝色的航程·序》)
出世 chūshì
用于一般人和较有名的人、物。多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动物(例③)。常用于比喻义“产生”(例④)。
例:①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②契诃夫出世的时候,他的父母搬到这里来还不到两年。(巴金《印象·感想·回忆》)③一出世竟没尾巴的小壁虎和小蜥蜴,肯定将惶惶不可终日。(梁晓声《尾巴》)④旧制度灭亡,新制度出世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诞生 dànshēnɡ
常用于很有名的人物(例①),也用于一般人(例②)。常带尊敬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比喻(例③④)。
例:①今年夏历正月十七日,是我国元代大画家倪云林诞生六百六十周年的日子。(邓拓《纪念我国古代十大画家》)②我诞生在北京一个“书香门第”的家里,父亲是“大学校长”,又是清朝举人。(杨沫《打碎牢笼——回忆我的童年》)③那样卓越的绘画的诞生决不是偶然的。(秦牧《〈最后的晚餐〉》)④据说每次火山爆发,就要有新山诞生。(杨朔《蚁山》)
降生 jiànɡshēnɡ
常用于有名的人物,也常用于一般人(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村里的人都夸我有福气,说龙女降生在我们家里。(冰心《海上》)②这天晚上真好像是有个“救世主”要降生了,天下要四海兄弟的太平了。(老舍《二马》)③在我降生的时候,父亲正在皇城的什么角落值班。(老舍《正红旗下》)
降生
出生 出世 诞生 降生 270.0 102 动词 动词。人来到世界上。
出生 chūshēnɡ
多用于一般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常说“出生地,出生时间,出生率,出生证,出生登记”等。也常用于动物(例②),很少用于比喻(例③)。
例:①我出生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望族,这种家庭对于人一点好处没有。(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天地》)②穴兔类幼兔出生时裸露,闭眼,耳无听觉,7天后才长毛,睁眼时具听觉。(《中国大百科全书·兔》)③这本散文集的出生,是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的。(碧野《蓝色的航程·序》)
出世 chūshì
用于一般人和较有名的人、物。多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动物(例③)。常用于比喻义“产生”(例④)。
例:①钱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②契诃夫出世的时候,他的父母搬到这里来还不到两年。(巴金《印象·感想·回忆》)③一出世竟没尾巴的小壁虎和小蜥蜴,肯定将惶惶不可终日。(梁晓声《尾巴》)④旧制度灭亡,新制度出世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诞生 dànshēnɡ
常用于很有名的人物(例①),也用于一般人(例②)。常带尊敬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比喻(例③④)。
例:①今年夏历正月十七日,是我国元代大画家倪云林诞生六百六十周年的日子。(邓拓《纪念我国古代十大画家》)②我诞生在北京一个“书香门第”的家里,父亲是“大学校长”,又是清朝举人。(杨沫《打碎牢笼——回忆我的童年》)③那样卓越的绘画的诞生决不是偶然的。(秦牧《〈最后的晚餐〉》)④据说每次火山爆发,就要有新山诞生。(杨朔《蚁山》)
降生 jiànɡshēnɡ
常用于有名的人物,也常用于一般人(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村里的人都夸我有福气,说龙女降生在我们家里。(冰心《海上》)②这天晚上真好像是有个“救世主”要降生了,天下要四海兄弟的太平了。(老舍《二马》)③在我降生的时候,父亲正在皇城的什么角落值班。(老舍《正红旗下》)
出现
出现 涌现 271.0 102 动词 动词。显露出来,对象可以是人或事物。
出现 chūxiàn
泛指显露出来或指产生(例②③)。中性词。
例:①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峻青《海滨仲夏夜》)②真正的人,能制造工具的人,是出现在最近一百万年之内。(李四光《人类的出现》)③我于美术虽然全是门外汉,但是很望中国有新兴美术出现。(鲁迅《随感录五十三》)
涌现 yǒnɡxiàn
特指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地出现了,有时指一下子突然出现(例②)。褒义词。
例:①我相信一定会涌现出大批这样的巨人。(郭沫若《科学的春天》)②一句幽默的话从作品中涌现,真像是使人接触到一股喷泉似的,精神不禁为之一振。(秦牧《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
涌现
出现 涌现 271.0 102 动词 动词。显露出来,对象可以是人或事物。
出现 chūxiàn
泛指显露出来或指产生(例②③)。中性词。
例:①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峻青《海滨仲夏夜》)②真正的人,能制造工具的人,是出现在最近一百万年之内。(李四光《人类的出现》)③我于美术虽然全是门外汉,但是很望中国有新兴美术出现。(鲁迅《随感录五十三》)
涌现 yǒnɡxiàn
特指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地出现了,有时指一下子突然出现(例②)。褒义词。
例:①我相信一定会涌现出大批这样的巨人。(郭沫若《科学的春天》)②一句幽默的话从作品中涌现,真像是使人接触到一股喷泉似的,精神不禁为之一振。(秦牧《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
初级
初级 低级 272.0 102 形容词(属性词) 形容词(属性词)。都常用于名词前面,区别于中级、高级。如“初级/低级阶段,初级/低级形式,从初级/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初级 chūjí
侧重指开始的那个等级,多是对客观等级的描述。能构成许多词语,如“初级班,初级读本,初级小学,初级中学,初级职称,初级产品,初级法院,初级合作社,初级学院”。
例:①这是德国十五六世纪的民歌,我到德国去之前,跟人补习德文,在初级读本里又念过它。(钱钟书《围城》)②你不是也上过初级小学吗? 难道上学只是认字吗?(赵树理《三里湾》)③我国不少部门人才结构失调,大量高级、中级人才做初级人才的工作。(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低级 dījí
侧重指最低或较低的等级,多带有主观的评价或评定,多半是人们不喜欢的(例②③)。除了“低级生物”之外,构成常见的词语较少。
例:①这证明连最低级的生物也有“母亲”,也不能自然发生,这不仅有巨大科学意义,而且有莫大的实践价值。(方宗熙等《生物学基础知识》)②旁边放着长方桌,上边有茶壶、茶碗和小酒坛子、酒菜,和少许的低级香烟。(老舍《龙须沟》)③来的客人里有几个是吃了不还请的,例如最高上司和低级小职员。(钱钟书《围城》)
“低级”还有一个常用的形容词义:低下庸俗。常形容趣味、行为、思想等。这跟“初级”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低级
初级 低级 272.0 102 形容词(属性词) 形容词(属性词)。都常用于名词前面,区别于中级、高级。如“初级/低级阶段,初级/低级形式,从初级/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初级 chūjí
侧重指开始的那个等级,多是对客观等级的描述。能构成许多词语,如“初级班,初级读本,初级小学,初级中学,初级职称,初级产品,初级法院,初级合作社,初级学院”。
例:①这是德国十五六世纪的民歌,我到德国去之前,跟人补习德文,在初级读本里又念过它。(钱钟书《围城》)②你不是也上过初级小学吗? 难道上学只是认字吗?(赵树理《三里湾》)③我国不少部门人才结构失调,大量高级、中级人才做初级人才的工作。(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低级 dījí
侧重指最低或较低的等级,多带有主观的评价或评定,多半是人们不喜欢的(例②③)。除了“低级生物”之外,构成常见的词语较少。
例:①这证明连最低级的生物也有“母亲”,也不能自然发生,这不仅有巨大科学意义,而且有莫大的实践价值。(方宗熙等《生物学基础知识》)②旁边放着长方桌,上边有茶壶、茶碗和小酒坛子、酒菜,和少许的低级香烟。(老舍《龙须沟》)③来的客人里有几个是吃了不还请的,例如最高上司和低级小职员。(钱钟书《围城》)
“低级”还有一个常用的形容词义:低下庸俗。常形容趣味、行为、思想等。这跟“初级”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处罚
处罚 处分 273.0 102 动词、名词 (一)动词。对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加以惩治。(二)名词。指这种惩治。
处罚 chǔfá
多用于社会法律制裁范围,对象是违法或犯罪的人,也用于单位内部有错误的人。程度比“处分”重。
例:①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判决,处罚之重,到了完全离谱的程度。(余华《流放者的土地》)②对销售人员实行“无因素处罚”制度,凡用户一旦发现某业务员服务工作有问题,将不考虑任何因素给予处罚。(《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③我间或逃学,且一再说谎,掩饰我逃学应受的处罚。(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处分 chǔfèn
多用于单位或团体内部,对象是违法或违规的、犯错误的人。
例:①我们要努力生产,这些小事,不必太重视了,以后不重新闹事,当然就不处分了。(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②我只可怜一位老教授,他因为错领了二斗米,受到处分,因此羞愧致死! (靳以《大城颁》)③对被监督举报后敢于刁难报复监督员者,公安机关监察部门将给予严厉处分。(《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
处分
处罚 处分 273.0 102 动词、名词 (一)动词。对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加以惩治。(二)名词。指这种惩治。
处罚 chǔfá
多用于社会法律制裁范围,对象是违法或犯罪的人,也用于单位内部有错误的人。程度比“处分”重。
例:①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判决,处罚之重,到了完全离谱的程度。(余华《流放者的土地》)②对销售人员实行“无因素处罚”制度,凡用户一旦发现某业务员服务工作有问题,将不考虑任何因素给予处罚。(《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③我间或逃学,且一再说谎,掩饰我逃学应受的处罚。(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处分 chǔfèn
多用于单位或团体内部,对象是违法或违规的、犯错误的人。
例:①我们要努力生产,这些小事,不必太重视了,以后不重新闹事,当然就不处分了。(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②我只可怜一位老教授,他因为错领了二斗米,受到处分,因此羞愧致死! (靳以《大城颁》)③对被监督举报后敢于刁难报复监督员者,公安机关监察部门将给予严厉处分。(《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
处境
处境 地步 境地 天地 田地 274.0 102 名词 名词。所处的境况。
处境 chǔjìnɡ
着眼于静态,所处的或置身的环境、情况,多指不利的,有时指有利的(例③④)。
例:①大山看了这情况,觉得老魏他们的处境很危险。(方纪《老桑树下的故事》)②金枝觉得自己的处境真是尴尬透了。(陈建功等《皇城根》)③绛初顿觉处境比妹妹强,心里漾着喜悦。(宗璞《南渡记》)④电影导演在前些年是挨批的角色,这几年处境不同了。(霍达《秦台夜月》)
地步 dìbù
着眼于动态,多指发展变化后的境况,多是不利的;也指所达到的程度。
例:①那一次我的手臂差点闹到要截肢的地步。(残雪《天堂里的对话》)②道家把自爱发展到无政府的地步。(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他为文章的分析力量感动,几乎到了出神的地步。(唐弢《鲁迅的故事》)
境地 jìnɡdì
兼指处境和地步,除了指所处的境况(例①),还指所达到的程度(例②③)。可以指坏的(例①)、中性的(例②)、好的(例③)。
例:①她声嘶力竭地惊叫着,感到陷入孤苦无告的悲惨境地。(刘心武《黄伞》)②据孔夫子立下的标准,五十岁时应达到“知天命”的境地,我能吗? (刘心武《五十自戒》)③我们可以相信,这些小画家可以达到一个新的境地。(邓拓《儿童画的风格》)
天地 tiāndì
地步。比“地步、田地”少用。带方言色彩。
例:①混了二三十年,混来混去会落到这个天地! (老舍《四世同堂》)②到了这般天地,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你别惦着再下山当什么黄小奶奶了,当小奶奶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尤凤伟《石门夜话》)
田地 tiándì
地步。不如“地步”常用,多指不利的。带形象色彩。
例:①我后悔没听韩信和张良的话,弄到这步田地! (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我堂堂二百师竟落到这步田地,真是天亡我也! (邓贤《大国之魂》)③这个家还没到开不了饭的田地。(陈建功等《皇城根》)
地步
处境 地步 境地 天地 田地 274.0 102 名词 名词。所处的境况。
处境 chǔjìnɡ
着眼于静态,所处的或置身的环境、情况,多指不利的,有时指有利的(例③④)。
例:①大山看了这情况,觉得老魏他们的处境很危险。(方纪《老桑树下的故事》)②金枝觉得自己的处境真是尴尬透了。(陈建功等《皇城根》)③绛初顿觉处境比妹妹强,心里漾着喜悦。(宗璞《南渡记》)④电影导演在前些年是挨批的角色,这几年处境不同了。(霍达《秦台夜月》)
地步 dìbù
着眼于动态,多指发展变化后的境况,多是不利的;也指所达到的程度。
例:①那一次我的手臂差点闹到要截肢的地步。(残雪《天堂里的对话》)②道家把自爱发展到无政府的地步。(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他为文章的分析力量感动,几乎到了出神的地步。(唐弢《鲁迅的故事》)
境地 jìnɡdì
兼指处境和地步,除了指所处的境况(例①),还指所达到的程度(例②③)。可以指坏的(例①)、中性的(例②)、好的(例③)。
例:①她声嘶力竭地惊叫着,感到陷入孤苦无告的悲惨境地。(刘心武《黄伞》)②据孔夫子立下的标准,五十岁时应达到“知天命”的境地,我能吗? (刘心武《五十自戒》)③我们可以相信,这些小画家可以达到一个新的境地。(邓拓《儿童画的风格》)
天地 tiāndì
地步。比“地步、田地”少用。带方言色彩。
例:①混了二三十年,混来混去会落到这个天地! (老舍《四世同堂》)②到了这般天地,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你别惦着再下山当什么黄小奶奶了,当小奶奶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尤凤伟《石门夜话》)
田地 tiándì
地步。不如“地步”常用,多指不利的。带形象色彩。
例:①我后悔没听韩信和张良的话,弄到这步田地! (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我堂堂二百师竟落到这步田地,真是天亡我也! (邓贤《大国之魂》)③这个家还没到开不了饭的田地。(陈建功等《皇城根》)
境地
处境 地步 境地 天地 田地 274.0 102 名词 名词。所处的境况。
处境 chǔjìnɡ
着眼于静态,所处的或置身的环境、情况,多指不利的,有时指有利的(例③④)。
例:①大山看了这情况,觉得老魏他们的处境很危险。(方纪《老桑树下的故事》)②金枝觉得自己的处境真是尴尬透了。(陈建功等《皇城根》)③绛初顿觉处境比妹妹强,心里漾着喜悦。(宗璞《南渡记》)④电影导演在前些年是挨批的角色,这几年处境不同了。(霍达《秦台夜月》)
地步 dìbù
着眼于动态,多指发展变化后的境况,多是不利的;也指所达到的程度。
例:①那一次我的手臂差点闹到要截肢的地步。(残雪《天堂里的对话》)②道家把自爱发展到无政府的地步。(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他为文章的分析力量感动,几乎到了出神的地步。(唐弢《鲁迅的故事》)
境地 jìnɡdì
兼指处境和地步,除了指所处的境况(例①),还指所达到的程度(例②③)。可以指坏的(例①)、中性的(例②)、好的(例③)。
例:①她声嘶力竭地惊叫着,感到陷入孤苦无告的悲惨境地。(刘心武《黄伞》)②据孔夫子立下的标准,五十岁时应达到“知天命”的境地,我能吗? (刘心武《五十自戒》)③我们可以相信,这些小画家可以达到一个新的境地。(邓拓《儿童画的风格》)
天地 tiāndì
地步。比“地步、田地”少用。带方言色彩。
例:①混了二三十年,混来混去会落到这个天地! (老舍《四世同堂》)②到了这般天地,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你别惦着再下山当什么黄小奶奶了,当小奶奶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尤凤伟《石门夜话》)
田地 tiándì
地步。不如“地步”常用,多指不利的。带形象色彩。
例:①我后悔没听韩信和张良的话,弄到这步田地! (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我堂堂二百师竟落到这步田地,真是天亡我也! (邓贤《大国之魂》)③这个家还没到开不了饭的田地。(陈建功等《皇城根》)
天地
处境 地步 境地 天地 田地 274.0 102 名词 名词。所处的境况。
处境 chǔjìnɡ
着眼于静态,所处的或置身的环境、情况,多指不利的,有时指有利的(例③④)。
例:①大山看了这情况,觉得老魏他们的处境很危险。(方纪《老桑树下的故事》)②金枝觉得自己的处境真是尴尬透了。(陈建功等《皇城根》)③绛初顿觉处境比妹妹强,心里漾着喜悦。(宗璞《南渡记》)④电影导演在前些年是挨批的角色,这几年处境不同了。(霍达《秦台夜月》)
地步 dìbù
着眼于动态,多指发展变化后的境况,多是不利的;也指所达到的程度。
例:①那一次我的手臂差点闹到要截肢的地步。(残雪《天堂里的对话》)②道家把自爱发展到无政府的地步。(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他为文章的分析力量感动,几乎到了出神的地步。(唐弢《鲁迅的故事》)
境地 jìnɡdì
兼指处境和地步,除了指所处的境况(例①),还指所达到的程度(例②③)。可以指坏的(例①)、中性的(例②)、好的(例③)。
例:①她声嘶力竭地惊叫着,感到陷入孤苦无告的悲惨境地。(刘心武《黄伞》)②据孔夫子立下的标准,五十岁时应达到“知天命”的境地,我能吗? (刘心武《五十自戒》)③我们可以相信,这些小画家可以达到一个新的境地。(邓拓《儿童画的风格》)
天地 tiāndì
地步。比“地步、田地”少用。带方言色彩。
例:①混了二三十年,混来混去会落到这个天地! (老舍《四世同堂》)②到了这般天地,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你别惦着再下山当什么黄小奶奶了,当小奶奶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尤凤伟《石门夜话》)
田地 tiándì
地步。不如“地步”常用,多指不利的。带形象色彩。
例:①我后悔没听韩信和张良的话,弄到这步田地! (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我堂堂二百师竟落到这步田地,真是天亡我也! (邓贤《大国之魂》)③这个家还没到开不了饭的田地。(陈建功等《皇城根》)
田地
处境 地步 境地 天地 田地 274.0 102 名词 名词。所处的境况。
处境 chǔjìnɡ
着眼于静态,所处的或置身的环境、情况,多指不利的,有时指有利的(例③④)。
例:①大山看了这情况,觉得老魏他们的处境很危险。(方纪《老桑树下的故事》)②金枝觉得自己的处境真是尴尬透了。(陈建功等《皇城根》)③绛初顿觉处境比妹妹强,心里漾着喜悦。(宗璞《南渡记》)④电影导演在前些年是挨批的角色,这几年处境不同了。(霍达《秦台夜月》)
地步 dìbù
着眼于动态,多指发展变化后的境况,多是不利的;也指所达到的程度。
例:①那一次我的手臂差点闹到要截肢的地步。(残雪《天堂里的对话》)②道家把自爱发展到无政府的地步。(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他为文章的分析力量感动,几乎到了出神的地步。(唐弢《鲁迅的故事》)
境地 jìnɡdì
兼指处境和地步,除了指所处的境况(例①),还指所达到的程度(例②③)。可以指坏的(例①)、中性的(例②)、好的(例③)。
例:①她声嘶力竭地惊叫着,感到陷入孤苦无告的悲惨境地。(刘心武《黄伞》)②据孔夫子立下的标准,五十岁时应达到“知天命”的境地,我能吗? (刘心武《五十自戒》)③我们可以相信,这些小画家可以达到一个新的境地。(邓拓《儿童画的风格》)
天地 tiāndì
地步。比“地步、田地”少用。带方言色彩。
例:①混了二三十年,混来混去会落到这个天地! (老舍《四世同堂》)②到了这般天地,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你别惦着再下山当什么黄小奶奶了,当小奶奶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尤凤伟《石门夜话》)
田地 tiándì
地步。不如“地步”常用,多指不利的。带形象色彩。
例:①我后悔没听韩信和张良的话,弄到这步田地! (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我堂堂二百师竟落到这步田地,真是天亡我也! (邓贤《大国之魂》)③这个家还没到开不了饭的田地。(陈建功等《皇城根》)
储备
储备 储藏 储存 储蓄 贮藏 275.0 102 动词 动词。把财物较长时间存放起来。
储备 chǔbèi
还强调备用,存的时间较长,数量较多。对象还可以是人才,有时是抽象的事物(例③)。可以说“储备金,储备粮,储备量,储备基金”等。
例:①从前储备的稿纸现在却涨不知多少倍的价。(钱钟书《灵感》)②如果在你的人才储备中,还有人具备这样的素质,我同样重用他! (侯钰鑫《好风好雨》)③我这个人不注重储备金钱,但我注重储备真情、友情。(赵鑫珊《周玉明的激情》)
还有名词义:所储备的财物,如“动用~,外汇~,家家有~”。这跟“储存”等区别较明显。
储藏 chǔcánɡ
强调保藏,保管好,不使遗失或损坏。对象多是物,有时是金钱、力量、精力、形象等。常说“储藏室,储藏间,储藏库”。
例:①沿着后墙是一排冰箱、冰柜,用来储藏羊肉等快餐原料的。(刘心武《小墩子》)②谁知道那里曾经储藏过无数人们梦寐以求的金钱。(南强《稀世古钱》)③她的血脉中更多地储藏着不安分因子。(东方竹子《透明的女性》)
储存 chǔcún
强调存放,暂时不用。对象还常是能量、水分、养分、血液以及数据、资料、信息等,有时也是人才、兵力、人力。
例:①熟透了的果子是最不易储存的果子。(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②蛋吗,就是动物的卵细胞,储存了丰富的营养。(毕淑敏《血玲珑》)③把公民的基因数据储存起来。(海岩《玉观音》)
储蓄 chǔxù
强调积蓄,积存。对象多是钱,有时是物、力量、精力、知识等。
例:①主人是个会计行的职员,年纪不太大,已经奋斗得天庭半秃,总算储蓄了一笔钱。(施叔青《寂寞云园——香港三部曲之三》)②……母女就去田里收拾残穗和土豆,一面用它充饥,一面储蓄起来,预备过冬。(沈从文《绿魇》)③不能走的,要好好读书,储蓄知识。(老舍《四世同堂》)
还有名词义:所积存的钱或物,如“有一点~,户户有~”。比“储备”的数量少些。跟“储存”的区别较明显。
贮藏 zhùcánɡ
多指长时间、大量地储藏。对象多是物,有时是钱财,偶尔是抽象事物(例④)。比“储藏”等少用。
例:①凡是贮藏食物的地方对我们都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张贤亮《绿化树》)②贮藏玉器的玻璃橱柜一个紧挨一个,绕墙环立。(碧野《南阳玉》)③汉武帝时,皇室贮藏的黄金有五十万斤,约占全国黄金的一半。(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他那小小的书斋里,贮藏着永不消逝的深情。(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储藏
储备 储藏 储存 储蓄 贮藏 275.0 102 动词 动词。把财物较长时间存放起来。
储备 chǔbèi
还强调备用,存的时间较长,数量较多。对象还可以是人才,有时是抽象的事物(例③)。可以说“储备金,储备粮,储备量,储备基金”等。
例:①从前储备的稿纸现在却涨不知多少倍的价。(钱钟书《灵感》)②如果在你的人才储备中,还有人具备这样的素质,我同样重用他! (侯钰鑫《好风好雨》)③我这个人不注重储备金钱,但我注重储备真情、友情。(赵鑫珊《周玉明的激情》)
还有名词义:所储备的财物,如“动用~,外汇~,家家有~”。这跟“储存”等区别较明显。
储藏 chǔcánɡ
强调保藏,保管好,不使遗失或损坏。对象多是物,有时是金钱、力量、精力、形象等。常说“储藏室,储藏间,储藏库”。
例:①沿着后墙是一排冰箱、冰柜,用来储藏羊肉等快餐原料的。(刘心武《小墩子》)②谁知道那里曾经储藏过无数人们梦寐以求的金钱。(南强《稀世古钱》)③她的血脉中更多地储藏着不安分因子。(东方竹子《透明的女性》)
储存 chǔcún
强调存放,暂时不用。对象还常是能量、水分、养分、血液以及数据、资料、信息等,有时也是人才、兵力、人力。
例:①熟透了的果子是最不易储存的果子。(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②蛋吗,就是动物的卵细胞,储存了丰富的营养。(毕淑敏《血玲珑》)③把公民的基因数据储存起来。(海岩《玉观音》)
储蓄 chǔxù
强调积蓄,积存。对象多是钱,有时是物、力量、精力、知识等。
例:①主人是个会计行的职员,年纪不太大,已经奋斗得天庭半秃,总算储蓄了一笔钱。(施叔青《寂寞云园——香港三部曲之三》)②……母女就去田里收拾残穗和土豆,一面用它充饥,一面储蓄起来,预备过冬。(沈从文《绿魇》)③不能走的,要好好读书,储蓄知识。(老舍《四世同堂》)
还有名词义:所积存的钱或物,如“有一点~,户户有~”。比“储备”的数量少些。跟“储存”的区别较明显。
贮藏 zhùcánɡ
多指长时间、大量地储藏。对象多是物,有时是钱财,偶尔是抽象事物(例④)。比“储藏”等少用。
例:①凡是贮藏食物的地方对我们都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张贤亮《绿化树》)②贮藏玉器的玻璃橱柜一个紧挨一个,绕墙环立。(碧野《南阳玉》)③汉武帝时,皇室贮藏的黄金有五十万斤,约占全国黄金的一半。(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他那小小的书斋里,贮藏着永不消逝的深情。(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储藏 蕴藏 276.0 102 动词 动词。自然藏在里面,未显露出来。对象都能是矿产资源。
储藏 chǔcánɡ
强调储存,内中存在。多用于矿产资源等,有时用于智慧等 (比喻用法,例③)。
例:①(三角洲)是油气储藏的场所。(《中国大百科全书·三角洲》)②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沿海海底也发现有煤的储藏。(《中国大百科全书·大西洋》)③这以外,更有他那得体的赞美——赞美我的眼睛里储藏着东方的智慧。(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蕴藏 yùncánɡ
强调蓄积,大量地藏着。除常用于矿产资源,还常用于水力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心意、情感、精力、技艺等。
例:①这一片约74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而富饶的土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②河流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中国大百科全书·滇池》)③虽然他五十余岁,身子蛮壮,结实的肌骨里还蕴藏着不少力量。(冯骥才《雕花烟斗》)
储存
储备 储藏 储存 储蓄 贮藏 275.0 102 动词 动词。把财物较长时间存放起来。
储备 chǔbèi
还强调备用,存的时间较长,数量较多。对象还可以是人才,有时是抽象的事物(例③)。可以说“储备金,储备粮,储备量,储备基金”等。
例:①从前储备的稿纸现在却涨不知多少倍的价。(钱钟书《灵感》)②如果在你的人才储备中,还有人具备这样的素质,我同样重用他! (侯钰鑫《好风好雨》)③我这个人不注重储备金钱,但我注重储备真情、友情。(赵鑫珊《周玉明的激情》)
还有名词义:所储备的财物,如“动用~,外汇~,家家有~”。这跟“储存”等区别较明显。
储藏 chǔcánɡ
强调保藏,保管好,不使遗失或损坏。对象多是物,有时是金钱、力量、精力、形象等。常说“储藏室,储藏间,储藏库”。
例:①沿着后墙是一排冰箱、冰柜,用来储藏羊肉等快餐原料的。(刘心武《小墩子》)②谁知道那里曾经储藏过无数人们梦寐以求的金钱。(南强《稀世古钱》)③她的血脉中更多地储藏着不安分因子。(东方竹子《透明的女性》)
储存 chǔcún
强调存放,暂时不用。对象还常是能量、水分、养分、血液以及数据、资料、信息等,有时也是人才、兵力、人力。
例:①熟透了的果子是最不易储存的果子。(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②蛋吗,就是动物的卵细胞,储存了丰富的营养。(毕淑敏《血玲珑》)③把公民的基因数据储存起来。(海岩《玉观音》)
储蓄 chǔxù
强调积蓄,积存。对象多是钱,有时是物、力量、精力、知识等。
例:①主人是个会计行的职员,年纪不太大,已经奋斗得天庭半秃,总算储蓄了一笔钱。(施叔青《寂寞云园——香港三部曲之三》)②……母女就去田里收拾残穗和土豆,一面用它充饥,一面储蓄起来,预备过冬。(沈从文《绿魇》)③不能走的,要好好读书,储蓄知识。(老舍《四世同堂》)
还有名词义:所积存的钱或物,如“有一点~,户户有~”。比“储备”的数量少些。跟“储存”的区别较明显。
贮藏 zhùcánɡ
多指长时间、大量地储藏。对象多是物,有时是钱财,偶尔是抽象事物(例④)。比“储藏”等少用。
例:①凡是贮藏食物的地方对我们都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张贤亮《绿化树》)②贮藏玉器的玻璃橱柜一个紧挨一个,绕墙环立。(碧野《南阳玉》)③汉武帝时,皇室贮藏的黄金有五十万斤,约占全国黄金的一半。(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他那小小的书斋里,贮藏着永不消逝的深情。(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储存 存储 存贮 贮存 277.0 102 动词 动词。暂时存放在某处,以备后用。有的地方可以换用,如:“胆囊储存/存储/存贮/贮存胆汁,大脑储存/存储/存贮/贮存知识”。
储存 chǔcún
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对象很广,可以是具体的财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及其产品(信息、资料、数据、音像),还可以是人力、人才(例③)、兵力、能量、能源等等。可以构成“储存量、储存器、储存库、储存期、储存宿主(保存宿主)”等词语。
例:①习惯中,人们都把地下室叫做地窖,因为过去那是食堂冬天储存大白菜和土豆的地方。(刘军等《张伯驹和陈毅的交往》)②他的大脑似乎是台精确的计算机,能够储存案件的各种数据和信息。(马东伟《弥天大谎的破灭》)③建立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和人才市场,合理吸收、储存配置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民日报》1996年8月29日)
存储 cúnchǔ
对象较窄,除了具体的钱物,更多的是信息。可以构成“存储器、存储量、存储信息量、存储信息数据”等词语。
例:①《旧时代之死》之作者之家族,现颇窘,几个友人为之集款存储,作孩子读书之用。(鲁迅《致李小峰》)②根据有关规定,公款存储利息较低,个人存款利息较高。(《人民日报》1996年1月31日)③DVD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数据。(《人民日报》1996年5月24日)④韩国在世界上首先制成千兆位动态随机存储器,其线宽约为0.16微米。可存储相当于8000张纸文字的信息量。(《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
“存储”还有名词义:所存储的(钱物等)。这跟“存贮”等不同。
存贮 cúnzhù
强调的是较长时间的存藏。对象较窄,除了一些具体的东西(例①),多是知识信息。
例:①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人民日报》1996年5月20日)②输入五百个字根所占的容量,只相当于有的字库方案三百个汉字的存贮容量。(《光明日报》1985年11月6日)③北京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是搜集、加工、存贮、开发、交流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文明载体。(《人民日报》1996年7月7日)
贮存 zhùcún
书面语词,较少用。对象较窄,常见的是一些具体或较抽象的事物,一般不用于人。构词能力较弱,常见的是“贮存期”。
例:①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他们采用的是法国的传统工艺,这里的每一杯酒,至少都要在酒窖贮存三年以上。(《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②船一靠岸,顾不得远航疲劳,霍英东立刻带领船员搬运物资上岸,搭起住所,建立贮存海人草的仓库。(张宝锵、金挥宁《霍英东的创业生涯(1)》)③这种遗憾似乎一直贮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柯岩《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
储蓄
储备 储藏 储存 储蓄 贮藏 275.0 102 动词 动词。把财物较长时间存放起来。
储备 chǔbèi
还强调备用,存的时间较长,数量较多。对象还可以是人才,有时是抽象的事物(例③)。可以说“储备金,储备粮,储备量,储备基金”等。
例:①从前储备的稿纸现在却涨不知多少倍的价。(钱钟书《灵感》)②如果在你的人才储备中,还有人具备这样的素质,我同样重用他! (侯钰鑫《好风好雨》)③我这个人不注重储备金钱,但我注重储备真情、友情。(赵鑫珊《周玉明的激情》)
还有名词义:所储备的财物,如“动用~,外汇~,家家有~”。这跟“储存”等区别较明显。
储藏 chǔcánɡ
强调保藏,保管好,不使遗失或损坏。对象多是物,有时是金钱、力量、精力、形象等。常说“储藏室,储藏间,储藏库”。
例:①沿着后墙是一排冰箱、冰柜,用来储藏羊肉等快餐原料的。(刘心武《小墩子》)②谁知道那里曾经储藏过无数人们梦寐以求的金钱。(南强《稀世古钱》)③她的血脉中更多地储藏着不安分因子。(东方竹子《透明的女性》)
储存 chǔcún
强调存放,暂时不用。对象还常是能量、水分、养分、血液以及数据、资料、信息等,有时也是人才、兵力、人力。
例:①熟透了的果子是最不易储存的果子。(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②蛋吗,就是动物的卵细胞,储存了丰富的营养。(毕淑敏《血玲珑》)③把公民的基因数据储存起来。(海岩《玉观音》)
储蓄 chǔxù
强调积蓄,积存。对象多是钱,有时是物、力量、精力、知识等。
例:①主人是个会计行的职员,年纪不太大,已经奋斗得天庭半秃,总算储蓄了一笔钱。(施叔青《寂寞云园——香港三部曲之三》)②……母女就去田里收拾残穗和土豆,一面用它充饥,一面储蓄起来,预备过冬。(沈从文《绿魇》)③不能走的,要好好读书,储蓄知识。(老舍《四世同堂》)
还有名词义:所积存的钱或物,如“有一点~,户户有~”。比“储备”的数量少些。跟“储存”的区别较明显。
贮藏 zhùcánɡ
多指长时间、大量地储藏。对象多是物,有时是钱财,偶尔是抽象事物(例④)。比“储藏”等少用。
例:①凡是贮藏食物的地方对我们都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张贤亮《绿化树》)②贮藏玉器的玻璃橱柜一个紧挨一个,绕墙环立。(碧野《南阳玉》)③汉武帝时,皇室贮藏的黄金有五十万斤,约占全国黄金的一半。(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他那小小的书斋里,贮藏着永不消逝的深情。(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贮藏
储备 储藏 储存 储蓄 贮藏 275.0 102 动词 动词。把财物较长时间存放起来。
储备 chǔbèi
还强调备用,存的时间较长,数量较多。对象还可以是人才,有时是抽象的事物(例③)。可以说“储备金,储备粮,储备量,储备基金”等。
例:①从前储备的稿纸现在却涨不知多少倍的价。(钱钟书《灵感》)②如果在你的人才储备中,还有人具备这样的素质,我同样重用他! (侯钰鑫《好风好雨》)③我这个人不注重储备金钱,但我注重储备真情、友情。(赵鑫珊《周玉明的激情》)
还有名词义:所储备的财物,如“动用~,外汇~,家家有~”。这跟“储存”等区别较明显。
储藏 chǔcánɡ
强调保藏,保管好,不使遗失或损坏。对象多是物,有时是金钱、力量、精力、形象等。常说“储藏室,储藏间,储藏库”。
例:①沿着后墙是一排冰箱、冰柜,用来储藏羊肉等快餐原料的。(刘心武《小墩子》)②谁知道那里曾经储藏过无数人们梦寐以求的金钱。(南强《稀世古钱》)③她的血脉中更多地储藏着不安分因子。(东方竹子《透明的女性》)
储存 chǔcún
强调存放,暂时不用。对象还常是能量、水分、养分、血液以及数据、资料、信息等,有时也是人才、兵力、人力。
例:①熟透了的果子是最不易储存的果子。(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②蛋吗,就是动物的卵细胞,储存了丰富的营养。(毕淑敏《血玲珑》)③把公民的基因数据储存起来。(海岩《玉观音》)
储蓄 chǔxù
强调积蓄,积存。对象多是钱,有时是物、力量、精力、知识等。
例:①主人是个会计行的职员,年纪不太大,已经奋斗得天庭半秃,总算储蓄了一笔钱。(施叔青《寂寞云园——香港三部曲之三》)②……母女就去田里收拾残穗和土豆,一面用它充饥,一面储蓄起来,预备过冬。(沈从文《绿魇》)③不能走的,要好好读书,储蓄知识。(老舍《四世同堂》)
还有名词义:所积存的钱或物,如“有一点~,户户有~”。比“储备”的数量少些。跟“储存”的区别较明显。
贮藏 zhùcánɡ
多指长时间、大量地储藏。对象多是物,有时是钱财,偶尔是抽象事物(例④)。比“储藏”等少用。
例:①凡是贮藏食物的地方对我们都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张贤亮《绿化树》)②贮藏玉器的玻璃橱柜一个紧挨一个,绕墙环立。(碧野《南阳玉》)③汉武帝时,皇室贮藏的黄金有五十万斤,约占全国黄金的一半。(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他那小小的书斋里,贮藏着永不消逝的深情。(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蕴藏
储藏 蕴藏 276.0 102 动词 动词。自然藏在里面,未显露出来。对象都能是矿产资源。
储藏 chǔcánɡ
强调储存,内中存在。多用于矿产资源等,有时用于智慧等 (比喻用法,例③)。
例:①(三角洲)是油气储藏的场所。(《中国大百科全书·三角洲》)②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沿海海底也发现有煤的储藏。(《中国大百科全书·大西洋》)③这以外,更有他那得体的赞美——赞美我的眼睛里储藏着东方的智慧。(张秀亚《艺术与爱情》)
蕴藏 yùncánɡ
强调蓄积,大量地藏着。除常用于矿产资源,还常用于水力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心意、情感、精力、技艺等。
例:①这一片约74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而富饶的土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②河流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中国大百科全书·滇池》)③虽然他五十余岁,身子蛮壮,结实的肌骨里还蕴藏着不少力量。(冯骥才《雕花烟斗》)
存储
储存 存储 存贮 贮存 277.0 102 动词 动词。暂时存放在某处,以备后用。有的地方可以换用,如:“胆囊储存/存储/存贮/贮存胆汁,大脑储存/存储/存贮/贮存知识”。
储存 chǔcún
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对象很广,可以是具体的财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及其产品(信息、资料、数据、音像),还可以是人力、人才(例③)、兵力、能量、能源等等。可以构成“储存量、储存器、储存库、储存期、储存宿主(保存宿主)”等词语。
例:①习惯中,人们都把地下室叫做地窖,因为过去那是食堂冬天储存大白菜和土豆的地方。(刘军等《张伯驹和陈毅的交往》)②他的大脑似乎是台精确的计算机,能够储存案件的各种数据和信息。(马东伟《弥天大谎的破灭》)③建立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和人才市场,合理吸收、储存配置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民日报》1996年8月29日)
存储 cúnchǔ
对象较窄,除了具体的钱物,更多的是信息。可以构成“存储器、存储量、存储信息量、存储信息数据”等词语。
例:①《旧时代之死》之作者之家族,现颇窘,几个友人为之集款存储,作孩子读书之用。(鲁迅《致李小峰》)②根据有关规定,公款存储利息较低,个人存款利息较高。(《人民日报》1996年1月31日)③DVD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数据。(《人民日报》1996年5月24日)④韩国在世界上首先制成千兆位动态随机存储器,其线宽约为0.16微米。可存储相当于8000张纸文字的信息量。(《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
“存储”还有名词义:所存储的(钱物等)。这跟“存贮”等不同。
存贮 cúnzhù
强调的是较长时间的存藏。对象较窄,除了一些具体的东西(例①),多是知识信息。
例:①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人民日报》1996年5月20日)②输入五百个字根所占的容量,只相当于有的字库方案三百个汉字的存贮容量。(《光明日报》1985年11月6日)③北京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是搜集、加工、存贮、开发、交流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文明载体。(《人民日报》1996年7月7日)
贮存 zhùcún
书面语词,较少用。对象较窄,常见的是一些具体或较抽象的事物,一般不用于人。构词能力较弱,常见的是“贮存期”。
例:①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他们采用的是法国的传统工艺,这里的每一杯酒,至少都要在酒窖贮存三年以上。(《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②船一靠岸,顾不得远航疲劳,霍英东立刻带领船员搬运物资上岸,搭起住所,建立贮存海人草的仓库。(张宝锵、金挥宁《霍英东的创业生涯(1)》)③这种遗憾似乎一直贮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柯岩《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
存贮
储存 存储 存贮 贮存 277.0 102 动词 动词。暂时存放在某处,以备后用。有的地方可以换用,如:“胆囊储存/存储/存贮/贮存胆汁,大脑储存/存储/存贮/贮存知识”。
储存 chǔcún
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对象很广,可以是具体的财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及其产品(信息、资料、数据、音像),还可以是人力、人才(例③)、兵力、能量、能源等等。可以构成“储存量、储存器、储存库、储存期、储存宿主(保存宿主)”等词语。
例:①习惯中,人们都把地下室叫做地窖,因为过去那是食堂冬天储存大白菜和土豆的地方。(刘军等《张伯驹和陈毅的交往》)②他的大脑似乎是台精确的计算机,能够储存案件的各种数据和信息。(马东伟《弥天大谎的破灭》)③建立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和人才市场,合理吸收、储存配置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民日报》1996年8月29日)
存储 cúnchǔ
对象较窄,除了具体的钱物,更多的是信息。可以构成“存储器、存储量、存储信息量、存储信息数据”等词语。
例:①《旧时代之死》之作者之家族,现颇窘,几个友人为之集款存储,作孩子读书之用。(鲁迅《致李小峰》)②根据有关规定,公款存储利息较低,个人存款利息较高。(《人民日报》1996年1月31日)③DVD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数据。(《人民日报》1996年5月24日)④韩国在世界上首先制成千兆位动态随机存储器,其线宽约为0.16微米。可存储相当于8000张纸文字的信息量。(《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
“存储”还有名词义:所存储的(钱物等)。这跟“存贮”等不同。
存贮 cúnzhù
强调的是较长时间的存藏。对象较窄,除了一些具体的东西(例①),多是知识信息。
例:①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人民日报》1996年5月20日)②输入五百个字根所占的容量,只相当于有的字库方案三百个汉字的存贮容量。(《光明日报》1985年11月6日)③北京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是搜集、加工、存贮、开发、交流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文明载体。(《人民日报》1996年7月7日)
贮存 zhùcún
书面语词,较少用。对象较窄,常见的是一些具体或较抽象的事物,一般不用于人。构词能力较弱,常见的是“贮存期”。
例:①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他们采用的是法国的传统工艺,这里的每一杯酒,至少都要在酒窖贮存三年以上。(《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②船一靠岸,顾不得远航疲劳,霍英东立刻带领船员搬运物资上岸,搭起住所,建立贮存海人草的仓库。(张宝锵、金挥宁《霍英东的创业生涯(1)》)③这种遗憾似乎一直贮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柯岩《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
贮存
储存 存储 存贮 贮存 277.0 102 动词 动词。暂时存放在某处,以备后用。有的地方可以换用,如:“胆囊储存/存储/存贮/贮存胆汁,大脑储存/存储/存贮/贮存知识”。
储存 chǔcún
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对象很广,可以是具体的财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及其产品(信息、资料、数据、音像),还可以是人力、人才(例③)、兵力、能量、能源等等。可以构成“储存量、储存器、储存库、储存期、储存宿主(保存宿主)”等词语。
例:①习惯中,人们都把地下室叫做地窖,因为过去那是食堂冬天储存大白菜和土豆的地方。(刘军等《张伯驹和陈毅的交往》)②他的大脑似乎是台精确的计算机,能够储存案件的各种数据和信息。(马东伟《弥天大谎的破灭》)③建立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和人才市场,合理吸收、储存配置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民日报》1996年8月29日)
存储 cúnchǔ
对象较窄,除了具体的钱物,更多的是信息。可以构成“存储器、存储量、存储信息量、存储信息数据”等词语。
例:①《旧时代之死》之作者之家族,现颇窘,几个友人为之集款存储,作孩子读书之用。(鲁迅《致李小峰》)②根据有关规定,公款存储利息较低,个人存款利息较高。(《人民日报》1996年1月31日)③DVD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数据。(《人民日报》1996年5月24日)④韩国在世界上首先制成千兆位动态随机存储器,其线宽约为0.16微米。可存储相当于8000张纸文字的信息量。(《人民日报》1996年1月3日)
“存储”还有名词义:所存储的(钱物等)。这跟“存贮”等不同。
存贮 cúnzhù
强调的是较长时间的存藏。对象较窄,除了一些具体的东西(例①),多是知识信息。
例:①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人民日报》1996年5月20日)②输入五百个字根所占的容量,只相当于有的字库方案三百个汉字的存贮容量。(《光明日报》1985年11月6日)③北京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是搜集、加工、存贮、开发、交流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文明载体。(《人民日报》1996年7月7日)
贮存 zhùcún
书面语词,较少用。对象较窄,常见的是一些具体或较抽象的事物,一般不用于人。构词能力较弱,常见的是“贮存期”。
例:①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他们采用的是法国的传统工艺,这里的每一杯酒,至少都要在酒窖贮存三年以上。(《人民日报》1996年2月12日)②船一靠岸,顾不得远航疲劳,霍英东立刻带领船员搬运物资上岸,搭起住所,建立贮存海人草的仓库。(张宝锵、金挥宁《霍英东的创业生涯(1)》)③这种遗憾似乎一直贮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柯岩《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
处处
处处 到处 各处 各地 27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任何地方,用于动作行为或情态呈现等全部范围、场所。
处处 chùchù
可以指具体的处所(例①),也可以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②),还可以指抽象范围(例③④)。
例:①广大的长白山,处处是道。(曲波《林海雪原》)②小孩长得很好,还十分胖而处处都结实。(老舍《四世同堂》)③父母子女之间,处处需要牺牲,因而养成了克己的美德。(张爱玲《造人》)④母亲稍带呜咽的对我说,“以后做人处处要小心,你们是没有父亲的小孩子。”(孙福熙《不死》)
到处 dàochù
多指具体的处所,也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④)。不能用于抽象范围。
例:①白玉山一面说,一面屋里屋外到处翻。(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他明白了,她不是那种喜欢到处流浪的人。(老舍《鼓书艺人》)③济南城里到处淙淙地流着小溪,也流着成群低声叹息的难民。(萧乾《流民图》)④她抽噎着,脸上,手上,袄袖上,胸脯上,到处都是眼泪。(杜鹏程《平常的女人》)
各处 ɡèchù
可以指具体的处所 (例①),也可以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②),很少指抽象范围。
例:①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时已变成泥泞。(钟敬文《西湖的雪景》)②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有空地方。(老舍《眼睛》)
各地 ɡèdì
一般指具体的处所。
例:①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他要碰碰北国冬季的坚冰,打出鱼来,支援各地。(老舍《内蒙风光》)
到处
处处 到处 各处 各地 27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任何地方,用于动作行为或情态呈现等全部范围、场所。
处处 chùchù
可以指具体的处所(例①),也可以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②),还可以指抽象范围(例③④)。
例:①广大的长白山,处处是道。(曲波《林海雪原》)②小孩长得很好,还十分胖而处处都结实。(老舍《四世同堂》)③父母子女之间,处处需要牺牲,因而养成了克己的美德。(张爱玲《造人》)④母亲稍带呜咽的对我说,“以后做人处处要小心,你们是没有父亲的小孩子。”(孙福熙《不死》)
到处 dàochù
多指具体的处所,也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④)。不能用于抽象范围。
例:①白玉山一面说,一面屋里屋外到处翻。(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他明白了,她不是那种喜欢到处流浪的人。(老舍《鼓书艺人》)③济南城里到处淙淙地流着小溪,也流着成群低声叹息的难民。(萧乾《流民图》)④她抽噎着,脸上,手上,袄袖上,胸脯上,到处都是眼泪。(杜鹏程《平常的女人》)
各处 ɡèchù
可以指具体的处所 (例①),也可以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②),很少指抽象范围。
例:①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时已变成泥泞。(钟敬文《西湖的雪景》)②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有空地方。(老舍《眼睛》)
各地 ɡèdì
一般指具体的处所。
例:①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他要碰碰北国冬季的坚冰,打出鱼来,支援各地。(老舍《内蒙风光》)
各处
处处 到处 各处 各地 27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任何地方,用于动作行为或情态呈现等全部范围、场所。
处处 chùchù
可以指具体的处所(例①),也可以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②),还可以指抽象范围(例③④)。
例:①广大的长白山,处处是道。(曲波《林海雪原》)②小孩长得很好,还十分胖而处处都结实。(老舍《四世同堂》)③父母子女之间,处处需要牺牲,因而养成了克己的美德。(张爱玲《造人》)④母亲稍带呜咽的对我说,“以后做人处处要小心,你们是没有父亲的小孩子。”(孙福熙《不死》)
到处 dàochù
多指具体的处所,也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④)。不能用于抽象范围。
例:①白玉山一面说,一面屋里屋外到处翻。(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他明白了,她不是那种喜欢到处流浪的人。(老舍《鼓书艺人》)③济南城里到处淙淙地流着小溪,也流着成群低声叹息的难民。(萧乾《流民图》)④她抽噎着,脸上,手上,袄袖上,胸脯上,到处都是眼泪。(杜鹏程《平常的女人》)
各处 ɡèchù
可以指具体的处所 (例①),也可以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②),很少指抽象范围。
例:①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时已变成泥泞。(钟敬文《西湖的雪景》)②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有空地方。(老舍《眼睛》)
各地 ɡèdì
一般指具体的处所。
例:①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他要碰碰北国冬季的坚冰,打出鱼来,支援各地。(老舍《内蒙风光》)
各地
处处 到处 各处 各地 27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任何地方,用于动作行为或情态呈现等全部范围、场所。
处处 chùchù
可以指具体的处所(例①),也可以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②),还可以指抽象范围(例③④)。
例:①广大的长白山,处处是道。(曲波《林海雪原》)②小孩长得很好,还十分胖而处处都结实。(老舍《四世同堂》)③父母子女之间,处处需要牺牲,因而养成了克己的美德。(张爱玲《造人》)④母亲稍带呜咽的对我说,“以后做人处处要小心,你们是没有父亲的小孩子。”(孙福熙《不死》)
到处 dàochù
多指具体的处所,也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④)。不能用于抽象范围。
例:①白玉山一面说,一面屋里屋外到处翻。(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他明白了,她不是那种喜欢到处流浪的人。(老舍《鼓书艺人》)③济南城里到处淙淙地流着小溪,也流着成群低声叹息的难民。(萧乾《流民图》)④她抽噎着,脸上,手上,袄袖上,胸脯上,到处都是眼泪。(杜鹏程《平常的女人》)
各处 ɡèchù
可以指具体的处所 (例①),也可以指一个物体的各点(例②),很少指抽象范围。
例:①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时已变成泥泞。(钟敬文《西湖的雪景》)②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有空地方。(老舍《眼睛》)
各地 ɡèdì
一般指具体的处所。
例:①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他要碰碰北国冬季的坚冰,打出鱼来,支援各地。(老舍《内蒙风光》)
触犯
触犯 得罪 冒犯 279.0 102 动词 动词。言行失当,抵触冲撞了别人。
触犯 chùfàn
强调触动,碰撞,程度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对象有三类:a)人,不分长幼、上下;b)法规,如国法、刑法、军令、禁令、校规、禁忌、戒律、制度、规章、规范等;c)权益,如人权、族权、权利、利益等。
例:①自己总太心软,常迎合女人,不愿触犯她们。(钱钟书《围城》)②对触犯刑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这一决策违背了毛纺厂职工的意愿,同时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孙重建《今夜无风》)
得罪 dé·zuì
强调招人不快或怀恨,程度较重。对象常是人,不分长幼上下 。
例:①就说陈王灭了秦国,也不敢得罪大王了。(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这下我可把自己儿子得罪了,有庆最伤心的不是我揍他,是当着那么多老师和同学出丑。(余华《活着》)③是呀,你看,我不懂规矩,得罪这位小姐了,她还在生我的气呐! (刘心武《缺货》)
冒犯 màofàn
多强调向上冲撞,犯上。对象多是长上(如长辈、上级、上司、老板、主人、尊严、神灵)或法规(如国法、家规、厂规、禁令)等。
例:①作者一瞧这种官僚气派,惶恐得不得了,怕冒犯了一位要人。(钱钟书《灵感》)②我只不过是沛县亭长……你毫不敢冒犯将军。(林汉达《前后汉书故事新编》)③你放心,你的老师永远不想冒犯刑律! (穆宪林《桑拿之谜》)
得罪
触犯 得罪 冒犯 279.0 102 动词 动词。言行失当,抵触冲撞了别人。
触犯 chùfàn
强调触动,碰撞,程度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对象有三类:a)人,不分长幼、上下;b)法规,如国法、刑法、军令、禁令、校规、禁忌、戒律、制度、规章、规范等;c)权益,如人权、族权、权利、利益等。
例:①自己总太心软,常迎合女人,不愿触犯她们。(钱钟书《围城》)②对触犯刑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这一决策违背了毛纺厂职工的意愿,同时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孙重建《今夜无风》)
得罪 dé·zuì
强调招人不快或怀恨,程度较重。对象常是人,不分长幼上下 。
例:①就说陈王灭了秦国,也不敢得罪大王了。(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这下我可把自己儿子得罪了,有庆最伤心的不是我揍他,是当着那么多老师和同学出丑。(余华《活着》)③是呀,你看,我不懂规矩,得罪这位小姐了,她还在生我的气呐! (刘心武《缺货》)
冒犯 màofàn
多强调向上冲撞,犯上。对象多是长上(如长辈、上级、上司、老板、主人、尊严、神灵)或法规(如国法、家规、厂规、禁令)等。
例:①作者一瞧这种官僚气派,惶恐得不得了,怕冒犯了一位要人。(钱钟书《灵感》)②我只不过是沛县亭长……你毫不敢冒犯将军。(林汉达《前后汉书故事新编》)③你放心,你的老师永远不想冒犯刑律! (穆宪林《桑拿之谜》)
冒犯
触犯 得罪 冒犯 279.0 102 动词 动词。言行失当,抵触冲撞了别人。
触犯 chùfàn
强调触动,碰撞,程度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对象有三类:a)人,不分长幼、上下;b)法规,如国法、刑法、军令、禁令、校规、禁忌、戒律、制度、规章、规范等;c)权益,如人权、族权、权利、利益等。
例:①自己总太心软,常迎合女人,不愿触犯她们。(钱钟书《围城》)②对触犯刑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这一决策违背了毛纺厂职工的意愿,同时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孙重建《今夜无风》)
得罪 dé·zuì
强调招人不快或怀恨,程度较重。对象常是人,不分长幼上下 。
例:①就说陈王灭了秦国,也不敢得罪大王了。(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这下我可把自己儿子得罪了,有庆最伤心的不是我揍他,是当着那么多老师和同学出丑。(余华《活着》)③是呀,你看,我不懂规矩,得罪这位小姐了,她还在生我的气呐! (刘心武《缺货》)
冒犯 màofàn
多强调向上冲撞,犯上。对象多是长上(如长辈、上级、上司、老板、主人、尊严、神灵)或法规(如国法、家规、厂规、禁令)等。
例:①作者一瞧这种官僚气派,惶恐得不得了,怕冒犯了一位要人。(钱钟书《灵感》)②我只不过是沛县亭长……你毫不敢冒犯将军。(林汉达《前后汉书故事新编》)③你放心,你的老师永远不想冒犯刑律! (穆宪林《桑拿之谜》)
矗立
矗立 耸立 挺立 屹立 280.0 102 动词 动词。高高地立起。
矗立 chùlì
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例:①(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②水电城……整整齐齐地矗立着一排一排钻天杨。(碧野《钻天杨礼赞》)
耸立 sǒnɡlì
着眼于高。高得突出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例:①山势愈来愈高,终南山的主峰在右首耸立云外。(姚雪垠《李自成》)②越过无数波浪似的光秃秃的山峦,隐隐可望见耸立在三合盐场上的烟筒、井架、绞车。(沙汀《青坡》)
挺立 tǐnɡlì
着眼于硬而直。常用于物,也比喻人坚强不屈(例②)。带赞扬色彩。
例:①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茅盾《白杨礼赞》)②早上出操,部队还没集合,朦胧夜色中,他那黑塔般的身影早已挺立在操场上。(《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
屹立 yìlì
着眼于稳固。原指山稳固而高高地独立着(例①),后来比喻其他东西或人坚定不动地独立着,因此常说“屹立不动”。可以用于物,也可以用于人(例②)。带赞扬色彩。
例:①在古代,当广州市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候,越秀山就巍然屹立了。(秦牧《广州城徽》)②他稳固地掌握着形势,屹立在八面而来的惊涛中。(柯云路《耿耿难眠》)
耸立
矗立 耸立 挺立 屹立 280.0 102 动词 动词。高高地立起。
矗立 chùlì
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例:①(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②水电城……整整齐齐地矗立着一排一排钻天杨。(碧野《钻天杨礼赞》)
耸立 sǒnɡlì
着眼于高。高得突出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例:①山势愈来愈高,终南山的主峰在右首耸立云外。(姚雪垠《李自成》)②越过无数波浪似的光秃秃的山峦,隐隐可望见耸立在三合盐场上的烟筒、井架、绞车。(沙汀《青坡》)
挺立 tǐnɡlì
着眼于硬而直。常用于物,也比喻人坚强不屈(例②)。带赞扬色彩。
例:①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茅盾《白杨礼赞》)②早上出操,部队还没集合,朦胧夜色中,他那黑塔般的身影早已挺立在操场上。(《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
屹立 yìlì
着眼于稳固。原指山稳固而高高地独立着(例①),后来比喻其他东西或人坚定不动地独立着,因此常说“屹立不动”。可以用于物,也可以用于人(例②)。带赞扬色彩。
例:①在古代,当广州市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候,越秀山就巍然屹立了。(秦牧《广州城徽》)②他稳固地掌握着形势,屹立在八面而来的惊涛中。(柯云路《耿耿难眠》)
挺立
矗立 耸立 挺立 屹立 280.0 102 动词 动词。高高地立起。
矗立 chùlì
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例:①(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②水电城……整整齐齐地矗立着一排一排钻天杨。(碧野《钻天杨礼赞》)
耸立 sǒnɡlì
着眼于高。高得突出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例:①山势愈来愈高,终南山的主峰在右首耸立云外。(姚雪垠《李自成》)②越过无数波浪似的光秃秃的山峦,隐隐可望见耸立在三合盐场上的烟筒、井架、绞车。(沙汀《青坡》)
挺立 tǐnɡlì
着眼于硬而直。常用于物,也比喻人坚强不屈(例②)。带赞扬色彩。
例:①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茅盾《白杨礼赞》)②早上出操,部队还没集合,朦胧夜色中,他那黑塔般的身影早已挺立在操场上。(《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
屹立 yìlì
着眼于稳固。原指山稳固而高高地独立着(例①),后来比喻其他东西或人坚定不动地独立着,因此常说“屹立不动”。可以用于物,也可以用于人(例②)。带赞扬色彩。
例:①在古代,当广州市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候,越秀山就巍然屹立了。(秦牧《广州城徽》)②他稳固地掌握着形势,屹立在八面而来的惊涛中。(柯云路《耿耿难眠》)
挺拔 挺立 1123.0 102 硬而直地立起。都能用于人、树。
挺拔 tǐnɡbá
形容词。还有高耸、高大的意味,常形容山峰、树、人。
例:①手电筒的光芒闪闪烁烁,照着倒垂的石乳与向上挺拔的石笋。(晓宫《三线不配套工程》) ②一株秀美的香椿树,挺拔地长在屋前的空地上。(张炜《秋天的愤怒》) ③挺拔的身躯,轻矫的步履,通红的双颊,闪着青春之焰的眼睛,每个青年都差不多。(苏雪林《青春》)
挺立 tǐnɡlì
动词。只表示硬而直地立起。常用于人、树及其他东西(例③)。
例:①他叉开腿,挺立在罪犯的背后。(映泉《同船过渡》) ②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茅盾《白杨礼赞》) ③但总有一支迎着潮涌挺立的桅,它将驶向地平线,在永恒的太阳下闪出金色。(张炜《水手》)
屹立
矗立 耸立 挺立 屹立 280.0 102 动词 动词。高高地立起。
矗立 chùlì
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例:①(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②水电城……整整齐齐地矗立着一排一排钻天杨。(碧野《钻天杨礼赞》)
耸立 sǒnɡlì
着眼于高。高得突出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例:①山势愈来愈高,终南山的主峰在右首耸立云外。(姚雪垠《李自成》)②越过无数波浪似的光秃秃的山峦,隐隐可望见耸立在三合盐场上的烟筒、井架、绞车。(沙汀《青坡》)
挺立 tǐnɡlì
着眼于硬而直。常用于物,也比喻人坚强不屈(例②)。带赞扬色彩。
例:①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茅盾《白杨礼赞》)②早上出操,部队还没集合,朦胧夜色中,他那黑塔般的身影早已挺立在操场上。(《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
屹立 yìlì
着眼于稳固。原指山稳固而高高地独立着(例①),后来比喻其他东西或人坚定不动地独立着,因此常说“屹立不动”。可以用于物,也可以用于人(例②)。带赞扬色彩。
例:①在古代,当广州市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时候,越秀山就巍然屹立了。(秦牧《广州城徽》)②他稳固地掌握着形势,屹立在八面而来的惊涛中。(柯云路《耿耿难眠》)
传播
传播 传布 281.0 102 动词 动词。使事物在更大的范围内散布开。对象可以是思想、经验、消息、语言、事迹等;也可以是病菌、花粉、细菌、种子等。
传播 chuánbō
常用于有意识地宣传,多兼指面积扩大和深入人心(例①②③);也常用于生物或其他事物的散布、传开。对象常是抽象的和具体的,使用范围较广。
例:①辛亥革命传播了近代的国家意念。(朱自清《爱国诗》)②父亲是日本留学生,传播新思想,注重科学。(白薇《我投到文学圈里的初衷(一)》)③东晋以后,佛家的思想传播过来了,释迦的教义代替了老庄的教义。(曹聚仁《谈魏晋间文人生活》)④他们是蛆,蛆会变成苍蝇,传播恶病。(老舍《四世同堂》)
传布 chuánbù
多用于有意识地宣传或无意识地散布,着重于面积的扩大;少用于生物,多用于抽象事物,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除了有金山银海的人们,敢把时间随便消磨在跳舞,看戏,吃饭,请客,说废话,传布谣言,打猎,游泳,生病;其余普通人的生活是要和时辰钟一对一步的走。(老舍《二马》)②一阵阵的酸痛,由脚筋传布到全身,到脑顶。(叶紫《丰收》)③猪瘟、牛瘟一起传布到三五十里地内的每个村落里去了。(碧野《没有花的春天》)
传布
传播 传布 281.0 102 动词 动词。使事物在更大的范围内散布开。对象可以是思想、经验、消息、语言、事迹等;也可以是病菌、花粉、细菌、种子等。
传播 chuánbō
常用于有意识地宣传,多兼指面积扩大和深入人心(例①②③);也常用于生物或其他事物的散布、传开。对象常是抽象的和具体的,使用范围较广。
例:①辛亥革命传播了近代的国家意念。(朱自清《爱国诗》)②父亲是日本留学生,传播新思想,注重科学。(白薇《我投到文学圈里的初衷(一)》)③东晋以后,佛家的思想传播过来了,释迦的教义代替了老庄的教义。(曹聚仁《谈魏晋间文人生活》)④他们是蛆,蛆会变成苍蝇,传播恶病。(老舍《四世同堂》)
传布 chuánbù
多用于有意识地宣传或无意识地散布,着重于面积的扩大;少用于生物,多用于抽象事物,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除了有金山银海的人们,敢把时间随便消磨在跳舞,看戏,吃饭,请客,说废话,传布谣言,打猎,游泳,生病;其余普通人的生活是要和时辰钟一对一步的走。(老舍《二马》)②一阵阵的酸痛,由脚筋传布到全身,到脑顶。(叶紫《丰收》)③猪瘟、牛瘟一起传布到三五十里地内的每个村落里去了。(碧野《没有花的春天》)
传染
传染 感染 282.0 102 动词 动词。病原体传给生物体。都有比喻义。
传染 chuánrǎn
着重于传,病原体从生物体甲传给乙。比喻传给某种思想、感情、情绪、习惯等,多用于贬义。可构成“传染病,传染性,传染源,传染期”等。
例:①斑疹伤寒是靠着虱子传染的。(郭沫若《跨着东海》)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个部队传染病死的,比战伤死的多五倍。(曲波《林海雪原》)③智力比较高的动物的确能够传染主人的脾气,这一点生物学家和动物心理学家都承认。(钱钟书《猫》)④他那声音,他那态度……他的愤怒仿佛传染到我的心上来了。(巴金《一个车夫》)
感染 ɡǎnrǎn
着重于感受,病原体侵入生物体。如“细菌感染,术后感染,防止再感染”。比喻使得到思想感情方面的感受,多指人们通过作品、语言、行动,去感动或影响别人,使人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可构成“感染力”。
例:①国外直至本世纪初,才在感染该病毒的鼠类中获得病原,制成疫苗。(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发烧是表面现象,而病毒感染才是机体受到损坏的内在因素。(李国文《月食》)③虽说是做戏,这可也是生活,她觉出来剧情感染了观众。(老舍《鼓书艺人》)④我们现在的一个思想,一阵感情,一种潜意识,都曾经受过无数古人的感染。(秦牧《浮士德小插曲》)
感染
传染 感染 282.0 102 动词 动词。病原体传给生物体。都有比喻义。
传染 chuánrǎn
着重于传,病原体从生物体甲传给乙。比喻传给某种思想、感情、情绪、习惯等,多用于贬义。可构成“传染病,传染性,传染源,传染期”等。
例:①斑疹伤寒是靠着虱子传染的。(郭沫若《跨着东海》)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个部队传染病死的,比战伤死的多五倍。(曲波《林海雪原》)③智力比较高的动物的确能够传染主人的脾气,这一点生物学家和动物心理学家都承认。(钱钟书《猫》)④他那声音,他那态度……他的愤怒仿佛传染到我的心上来了。(巴金《一个车夫》)
感染 ɡǎnrǎn
着重于感受,病原体侵入生物体。如“细菌感染,术后感染,防止再感染”。比喻使得到思想感情方面的感受,多指人们通过作品、语言、行动,去感动或影响别人,使人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可构成“感染力”。
例:①国外直至本世纪初,才在感染该病毒的鼠类中获得病原,制成疫苗。(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发烧是表面现象,而病毒感染才是机体受到损坏的内在因素。(李国文《月食》)③虽说是做戏,这可也是生活,她觉出来剧情感染了观众。(老舍《鼓书艺人》)④我们现在的一个思想,一阵感情,一种潜意识,都曾经受过无数古人的感染。(秦牧《浮士德小插曲》)
传授
传授 教授 283.0 102 动词 动词。给人以知识或技能。
传授 chuánshòu
强调口传身授,言传身教。内容多是自己掌握的技艺、经验、本领,有时是学问、知识。多用于师傅对徒弟。
例:①若是招徒弟,我希望老画师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本领。(老舍《祝贺》)②也许是他那使人喜欢的柔和的眼神,也许他是天生的汽车钳工,好多老师傅把一些看家的绝招,悄悄地传授给他。(李国文《月食》)③有的同学还跟他开玩笑,要拜他为师,希望他传授经验。(梁晓声《表弟》)
教授 jiàoshòu
强调讲解说明教材(讲义)。内容多是学问、知识。多用于教师对学生。
例:①老秀才不知道教授的方法,他只教我们认一些字,呆板地读一些书。(巴金《木匠老陈》)②我以为中国学校教授西洋文字,应该用一种“一箭射双雕”的方法,把“思想”和“文字”同时并教。(胡适《归国杂感》)③这学问没人教授,须无师自通。(尤凤伟《石门夜话》)
教授
传授 教授 283.0 102 动词 动词。给人以知识或技能。
传授 chuánshòu
强调口传身授,言传身教。内容多是自己掌握的技艺、经验、本领,有时是学问、知识。多用于师傅对徒弟。
例:①若是招徒弟,我希望老画师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本领。(老舍《祝贺》)②也许是他那使人喜欢的柔和的眼神,也许他是天生的汽车钳工,好多老师傅把一些看家的绝招,悄悄地传授给他。(李国文《月食》)③有的同学还跟他开玩笑,要拜他为师,希望他传授经验。(梁晓声《表弟》)
教授 jiàoshòu
强调讲解说明教材(讲义)。内容多是学问、知识。多用于教师对学生。
例:①老秀才不知道教授的方法,他只教我们认一些字,呆板地读一些书。(巴金《木匠老陈》)②我以为中国学校教授西洋文字,应该用一种“一箭射双雕”的方法,把“思想”和“文字”同时并教。(胡适《归国杂感》)③这学问没人教授,须无师自通。(尤凤伟《石门夜话》)
串通
串通 勾结 284.0 102 动词 动词。互相联络,合伙做不正当的事。
串通 chuàntōnɡ
强调联络。多是暗中活动,其状语常是“暗中、暗地里、暗暗、私下里”等。
例:①人家就认为我和父亲早已串通,沆瀣一气。(梁晓声《冉之父》)②我便通过翻译对他们说,你们教练是不是给你们串通好了? (徐根宝《风雨六载》)③听说太平和武三思串通谋反,我是想麻烦王大人作个证,画押吧! (郑重等《大明宫词》)
勾结 ɡōujié
强调结合在一起,程度比“串通”重。
例:①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悔过,还那么有奶就是娘,去勾结反动派,我可真去告发你! (老舍《方珍珠》)②这些多年老贼又纠集新贼,他们互相勾结,分片作案。(刘子成《中国神探》)③目前,一小撮坏分子丧心病狂,勾结外国不法商人谋取暴利,手段是毒辣的,活动是猖獗的。(曹桂林《偷渡客》)
勾结
串通 勾结 284.0 102 动词 动词。互相联络,合伙做不正当的事。
串通 chuàntōnɡ
强调联络。多是暗中活动,其状语常是“暗中、暗地里、暗暗、私下里”等。
例:①人家就认为我和父亲早已串通,沆瀣一气。(梁晓声《冉之父》)②我便通过翻译对他们说,你们教练是不是给你们串通好了? (徐根宝《风雨六载》)③听说太平和武三思串通谋反,我是想麻烦王大人作个证,画押吧! (郑重等《大明宫词》)
勾结 ɡōujié
强调结合在一起,程度比“串通”重。
例:①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悔过,还那么有奶就是娘,去勾结反动派,我可真去告发你! (老舍《方珍珠》)②这些多年老贼又纠集新贼,他们互相勾结,分片作案。(刘子成《中国神探》)③目前,一小撮坏分子丧心病狂,勾结外国不法商人谋取暴利,手段是毒辣的,活动是猖獗的。(曹桂林《偷渡客》)
勾搭 勾结 552.0 102 动词 动词。坏人结合在一起。
勾搭 ɡōu·dɑ
强调互相引诱而不正当地结合在一起。勾搭者多是两方。多用于口语。
例:①蓝东阳勾搭上特务,在一天里,就从铁路学校逮走了十二个学生和一位教员。(老舍《四世同堂》)②长期不出点什么事,他们就感到寂寞无聊,感到空虚,他们就勾勾搭搭的,搬弄些个是非,传播些个飞短流长。(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③哪知道,刺儿菜坏心去把好心想,硬说招弟勾搭我周强。(老舍《柳树井》)
勾结 ɡōujié
强调阴谋作恶而暗中结合。勾结者是两方或多方。程度比“勾搭”重。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各级官吏和商人勾结起来任意加大尺斗秤度,朝廷只能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使得各地度量衡器具的单位量值无约束地增长。(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后来忽然又严重起来,怀疑我们去了境外,勾结了敌对势力,领了任务回来。(王小波《黄金时代》)③目前,一小撮坏分子丧心病狂,勾结外国不法商人谋取暴利,手段是毒辣的,活动是猖獗的。(曹桂林《偷渡客》)
闯将
闯将 干将 猛将 285.0 102 名词 名词。指在工作或某种活动中敢作敢为的人。
闯将 chuǎnɡjiànɡ
由战争中的勇敢将领比喻勇于奋进、开拓创新、敢闯敢干的人。
例:①人才最重要,特别要有一批超国际水平的闯将,没有一批这样的闯将,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爬也爬不上去。(何虎生《中国新脑筋》)②(郭沫若)特别希望出现一大批文学艺术的闯将。(龚济民等《郭沫若传》)③中国现代史上每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总有一批最先觉悟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闯将。(杨匡满等《命运》)
干将 ɡànjiànɡ
着重指能干或敢干的人。有的用于贬义,构成一些贬义词语,如“黑干将,心腹干将,铁杆干将”等。
例:①任何轰轰烈烈的事业都需要干将,需要帅才,也都需要谋士。(肖尹宪《腕儿们》)②这帮人正事不干,都是能吃能喝的干将。(谈歌《城市热风》)③他自己康复后先给了“地狱帮”致命的一击,枪杀了“地狱帮”六名铁杆干将。(张敏华《天若有情》)
猛将 měnɡjiànɡ
由战争中的勇猛将领比喻不顾艰险而勇往直前、果决有力的人。
例:①明君贤相,猛将谋臣,各国多有之,任何一国之人才,皆足以拨乱反正,成统一而致太平。(胡风《存文》)②这次上大案,分局领导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强硬班子,自然少不了要武这员猛将。(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③踏着无人的大地,北方的猛将和南方的智将即将冲突。(田中芳树《奔流》)
干将
闯将 干将 猛将 285.0 102 名词 名词。指在工作或某种活动中敢作敢为的人。
闯将 chuǎnɡjiànɡ
由战争中的勇敢将领比喻勇于奋进、开拓创新、敢闯敢干的人。
例:①人才最重要,特别要有一批超国际水平的闯将,没有一批这样的闯将,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爬也爬不上去。(何虎生《中国新脑筋》)②(郭沫若)特别希望出现一大批文学艺术的闯将。(龚济民等《郭沫若传》)③中国现代史上每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总有一批最先觉悟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闯将。(杨匡满等《命运》)
干将 ɡànjiànɡ
着重指能干或敢干的人。有的用于贬义,构成一些贬义词语,如“黑干将,心腹干将,铁杆干将”等。
例:①任何轰轰烈烈的事业都需要干将,需要帅才,也都需要谋士。(肖尹宪《腕儿们》)②这帮人正事不干,都是能吃能喝的干将。(谈歌《城市热风》)③他自己康复后先给了“地狱帮”致命的一击,枪杀了“地狱帮”六名铁杆干将。(张敏华《天若有情》)
猛将 měnɡjiànɡ
由战争中的勇猛将领比喻不顾艰险而勇往直前、果决有力的人。
例:①明君贤相,猛将谋臣,各国多有之,任何一国之人才,皆足以拨乱反正,成统一而致太平。(胡风《存文》)②这次上大案,分局领导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强硬班子,自然少不了要武这员猛将。(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③踏着无人的大地,北方的猛将和南方的智将即将冲突。(田中芳树《奔流》)
猛将
闯将 干将 猛将 285.0 102 名词 名词。指在工作或某种活动中敢作敢为的人。
闯将 chuǎnɡjiànɡ
由战争中的勇敢将领比喻勇于奋进、开拓创新、敢闯敢干的人。
例:①人才最重要,特别要有一批超国际水平的闯将,没有一批这样的闯将,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爬也爬不上去。(何虎生《中国新脑筋》)②(郭沫若)特别希望出现一大批文学艺术的闯将。(龚济民等《郭沫若传》)③中国现代史上每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总有一批最先觉悟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闯将。(杨匡满等《命运》)
干将 ɡànjiànɡ
着重指能干或敢干的人。有的用于贬义,构成一些贬义词语,如“黑干将,心腹干将,铁杆干将”等。
例:①任何轰轰烈烈的事业都需要干将,需要帅才,也都需要谋士。(肖尹宪《腕儿们》)②这帮人正事不干,都是能吃能喝的干将。(谈歌《城市热风》)③他自己康复后先给了“地狱帮”致命的一击,枪杀了“地狱帮”六名铁杆干将。(张敏华《天若有情》)
猛将 měnɡjiànɡ
由战争中的勇猛将领比喻不顾艰险而勇往直前、果决有力的人。
例:①明君贤相,猛将谋臣,各国多有之,任何一国之人才,皆足以拨乱反正,成统一而致太平。(胡风《存文》)②这次上大案,分局领导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强硬班子,自然少不了要武这员猛将。(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③踏着无人的大地,北方的猛将和南方的智将即将冲突。(田中芳树《奔流》)
创办
创办 开办 286.0 102 动词 动词。从无到有地办起来。对象都可以是工厂、学校、医院、商店、银行、公司、训练班、研究所等。
创办 chuànɡbàn
强调首创。程度较重。更适合的对象还常是非营业性的,如研究馆所、社团、报纸、杂志等。多带褒义。
例:①近两年我经常在想一件事:创办一所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②一个刚创办的剧团邀约我参加,而那个剧团在北塬,就在震环大学对岸。(曾卓《梦境》)③1984年他创办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并任主任至今。(张海棠等《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④特区创办后,珠海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逐步过上了富裕日子,不少外流的珠海人也陆续回来了。(何虎生《中国新脑筋》)
开办 kāibàn
强调开始。可带持续性,后面可以带“着”,而“创办”不常这么用。程度较轻。更合适的对象多是营业性的,如公司、商店、银行等。不能是社团、杂志等。中性词。
例:①你们可以赶快多开办些日文商业讲习班。(刘半农《好聪明的北平商人》)②由于人民用银日多,银铺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它们不仅从事打造金银首饰器皿,还开办了银钱兑换的业务。(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拿到执照,他便开始着手准备开办律师事务所的事了。(李忠效《我在美国当律师》)
开办
创办 开办 286.0 102 动词 动词。从无到有地办起来。对象都可以是工厂、学校、医院、商店、银行、公司、训练班、研究所等。
创办 chuànɡbàn
强调首创。程度较重。更适合的对象还常是非营业性的,如研究馆所、社团、报纸、杂志等。多带褒义。
例:①近两年我经常在想一件事:创办一所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②一个刚创办的剧团邀约我参加,而那个剧团在北塬,就在震环大学对岸。(曾卓《梦境》)③1984年他创办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并任主任至今。(张海棠等《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④特区创办后,珠海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逐步过上了富裕日子,不少外流的珠海人也陆续回来了。(何虎生《中国新脑筋》)
开办 kāibàn
强调开始。可带持续性,后面可以带“着”,而“创办”不常这么用。程度较轻。更合适的对象多是营业性的,如公司、商店、银行等。不能是社团、杂志等。中性词。
例:①你们可以赶快多开办些日文商业讲习班。(刘半农《好聪明的北平商人》)②由于人民用银日多,银铺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它们不仅从事打造金银首饰器皿,还开办了银钱兑换的业务。(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拿到执照,他便开始着手准备开办律师事务所的事了。(李忠效《我在美国当律师》)
创立
创立 建立 树立 287.0 102 动词 动词。造成新的事物。
创立 chuànɡlì
创造性的建立,着重指开创,造成前所未有的事物。一般用于褒义。对象常是抽象的、重大的,如国家、政权、学说、体系、事业、功勋等。有时是一个组织、单位等(例③)。
例:①他创立了统一的以仁为纲的完整的伦理学说。(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你们一定可以克服新的困难,创立新的功勋!(魏巍《写在凯歌声里》)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一九○一年创立的。(唐弢《鲁迅的故事》)
建立 jiànlì
泛指造成新的事物。用于抽象意义,是“使产生、使形成”;用于具体意义是“建造”。对象较广,可以是抽象的重大的(同“创立”),也可以是友谊、联系、威信等,还可以是具体的,如厂矿、电站、高炉、基地等。
例:①咱们在生产劳动竞赛中建立了友谊。(陈伯吹《飞虎队与野猪队》)②在这值得纪念的山头,建立起这座丰碑。(冰心《一衣带水寄东邻》)
树立 shùlì
着重指积极地使形成,确立起来。多用于褒义(例①),少用于贬义(例②)。对象常是某些抽象的事物,除了思想、信心、威信等之外,还有风格、作风、典型、榜样、旗帜等。
例:①你们不是也给我们侦察部队树立了一面旗帜吗? (巴金《一个侦察员的故事》)②(李自成说,如背离了起义宗旨,就)给各地造反的人们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姚雪垠《李自成》)
树立
创立 建立 树立 287.0 102 动词 动词。造成新的事物。
创立 chuànɡlì
创造性的建立,着重指开创,造成前所未有的事物。一般用于褒义。对象常是抽象的、重大的,如国家、政权、学说、体系、事业、功勋等。有时是一个组织、单位等(例③)。
例:①他创立了统一的以仁为纲的完整的伦理学说。(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你们一定可以克服新的困难,创立新的功勋!(魏巍《写在凯歌声里》)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一九○一年创立的。(唐弢《鲁迅的故事》)
建立 jiànlì
泛指造成新的事物。用于抽象意义,是“使产生、使形成”;用于具体意义是“建造”。对象较广,可以是抽象的重大的(同“创立”),也可以是友谊、联系、威信等,还可以是具体的,如厂矿、电站、高炉、基地等。
例:①咱们在生产劳动竞赛中建立了友谊。(陈伯吹《飞虎队与野猪队》)②在这值得纪念的山头,建立起这座丰碑。(冰心《一衣带水寄东邻》)
树立 shùlì
着重指积极地使形成,确立起来。多用于褒义(例①),少用于贬义(例②)。对象常是某些抽象的事物,除了思想、信心、威信等之外,还有风格、作风、典型、榜样、旗帜等。
例:①你们不是也给我们侦察部队树立了一面旗帜吗? (巴金《一个侦察员的故事》)②(李自成说,如背离了起义宗旨,就)给各地造反的人们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姚雪垠《李自成》)
树立 竖立 1085.0 102 动词 动词。使事物立起来。可换用,如“树立/竖立一根旗杆”。
树立 shùlì
在人的思想里使新事物建立起来。对象还可以是抽象的,如思想、理想、观点、信心、作风、典型、榜样、旗帜、目标、威信等。多用做褒义词。
例:①你不是也给我们侦察部队树立了一面旗帜吗?(巴金《一个侦察员的故事》)②开阔视野,树立新观念。(陈建功等《皇城根》)
竖立 shùlì
在地上使物体直立起来。对象常是具体的,如旗杆、标杆、电线杆子、棍子、井架、高楼、宝塔等。中性词。
例:①中间竖立一面小黑板,我就站在那里讲课。(孙犁《平原的觉醒》)②不久前我到河南某市某工厂去体验生活,见一车床前竖立一木牌上写“光荣车”三个红字。(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创造
创造 发明 288.0 102 动词 (一)动词。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对象可以是某些物品、方法、理论等。(二)名词。所制造的前所未有的东西。有时可换用,时常连用。
创造 chuànɡzào
多着重指实践活动:开创、首创。对象常是世界、历史、文化、事业、财富、成绩、作品及其中的人物等。做名词用(例④)较少见。常说“创造性,创造者,创造力,创造未来,创造条件,勇于创造,大胆创造,艺术创造,伟大创造,卓越创造”等词语。
例:①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朱德《母亲的回忆》)②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郭沫若《科学的春天》)③(所谓“青年的液汁”)它可以使你造成博学,习成绝技,创造惊天动地的事业。(苏雪林《青春》)④(福特公司的)“三大创造”就是……生产流水线。(《人民日报》1988年6月1日)
发明 fāmínɡ
多着重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首先揭开秘密,研究出或制出世上没有的东西,多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理论。常做名词用(例③),多指重大的东西。常说“发明人,发明家,发明者,发明专利,发明权,新发明,科学发明”等词语。
例:①古时候虽有睿智如诸葛先生者,能发明木牛流马用作战争利器,但用电波来传话、递报的事却还没人晓得。(吴伯箫《羽书》)②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电话可以省掉面目可憎者的拜访,文理不通者的写信,也算是个功德无量的发明。(钱钟书《围城》)
创造 创制 创作 289.0 102 动词 动词。首先完成新事物。
创造 chuànɡzào
泛指首先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事物等。对象很广,可以是具体的东西 (例①)、抽象的事物(例②)及人物形象(例③,又见“创作”例中的“创造”)。
例:①多少多少专家的协作,才能创造出一颗人造卫星。(老舍《答某青年》)②你们用英雄的气魄,创造了荣誉,创造了今天的和平事业。(杨朔《迎志愿军归国》)③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出了几个人物。(老舍《〈龙须沟〉的人物》)
创制 chuànɡzhì
着重于制作、制定。对象除机器、物品、工具、文字等具体东西之外,抽象的一般是法律、章程、规格、规则等。
例:①通过应用研究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创制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久而久之,由鉴赏别人的作品发展到自己创制新的品种。(邓友梅《烟壶》)③规格这东西,本是人所创制的。(茅盾《试谈短篇小说》)
创作 chuànɡzuò
多指创造文艺作品,有时用于其他方面(例③)。
例:①要谈剧本的创作经过,也就必须先谈剧中人物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老舍《〈龙须沟〉的人物》)②他们创作了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徐迟《祁连山下》)③老太太这个办法不是她的创作,而是跟祁老人学来的。(老舍《四世同堂》)
发明
创造 发明 288.0 102 动词 (一)动词。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对象可以是某些物品、方法、理论等。(二)名词。所制造的前所未有的东西。有时可换用,时常连用。
创造 chuànɡzào
多着重指实践活动:开创、首创。对象常是世界、历史、文化、事业、财富、成绩、作品及其中的人物等。做名词用(例④)较少见。常说“创造性,创造者,创造力,创造未来,创造条件,勇于创造,大胆创造,艺术创造,伟大创造,卓越创造”等词语。
例:①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朱德《母亲的回忆》)②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勇于革命的。(郭沫若《科学的春天》)③(所谓“青年的液汁”)它可以使你造成博学,习成绝技,创造惊天动地的事业。(苏雪林《青春》)④(福特公司的)“三大创造”就是……生产流水线。(《人民日报》1988年6月1日)
发明 fāmínɡ
多着重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首先揭开秘密,研究出或制出世上没有的东西,多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理论。常做名词用(例③),多指重大的东西。常说“发明人,发明家,发明者,发明专利,发明权,新发明,科学发明”等词语。
例:①古时候虽有睿智如诸葛先生者,能发明木牛流马用作战争利器,但用电波来传话、递报的事却还没人晓得。(吴伯箫《羽书》)②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电话可以省掉面目可憎者的拜访,文理不通者的写信,也算是个功德无量的发明。(钱钟书《围城》)
创制
创造 创制 创作 289.0 102 动词 动词。首先完成新事物。
创造 chuànɡzào
泛指首先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事物等。对象很广,可以是具体的东西 (例①)、抽象的事物(例②)及人物形象(例③,又见“创作”例中的“创造”)。
例:①多少多少专家的协作,才能创造出一颗人造卫星。(老舍《答某青年》)②你们用英雄的气魄,创造了荣誉,创造了今天的和平事业。(杨朔《迎志愿军归国》)③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出了几个人物。(老舍《〈龙须沟〉的人物》)
创制 chuànɡzhì
着重于制作、制定。对象除机器、物品、工具、文字等具体东西之外,抽象的一般是法律、章程、规格、规则等。
例:①通过应用研究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创制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久而久之,由鉴赏别人的作品发展到自己创制新的品种。(邓友梅《烟壶》)③规格这东西,本是人所创制的。(茅盾《试谈短篇小说》)
创作 chuànɡzuò
多指创造文艺作品,有时用于其他方面(例③)。
例:①要谈剧本的创作经过,也就必须先谈剧中人物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老舍《〈龙须沟〉的人物》)②他们创作了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徐迟《祁连山下》)③老太太这个办法不是她的创作,而是跟祁老人学来的。(老舍《四世同堂》)
创作
创造 创制 创作 289.0 102 动词 动词。首先完成新事物。
创造 chuànɡzào
泛指首先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事物等。对象很广,可以是具体的东西 (例①)、抽象的事物(例②)及人物形象(例③,又见“创作”例中的“创造”)。
例:①多少多少专家的协作,才能创造出一颗人造卫星。(老舍《答某青年》)②你们用英雄的气魄,创造了荣誉,创造了今天的和平事业。(杨朔《迎志愿军归国》)③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出了几个人物。(老舍《〈龙须沟〉的人物》)
创制 chuànɡzhì
着重于制作、制定。对象除机器、物品、工具、文字等具体东西之外,抽象的一般是法律、章程、规格、规则等。
例:①通过应用研究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创制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久而久之,由鉴赏别人的作品发展到自己创制新的品种。(邓友梅《烟壶》)③规格这东西,本是人所创制的。(茅盾《试谈短篇小说》)
创作 chuànɡzuò
多指创造文艺作品,有时用于其他方面(例③)。
例:①要谈剧本的创作经过,也就必须先谈剧中人物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老舍《〈龙须沟〉的人物》)②他们创作了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徐迟《祁连山下》)③老太太这个办法不是她的创作,而是跟祁老人学来的。(老舍《四世同堂》)
吹捧
吹捧 吹嘘 290.0 102 动词 动词。故意夸大优点、长处。
吹捧 chuīpěnɡ
强调故意抬高、恭维、讨好,只能用于别人。
例:①没料到,校刊上却登出一篇“本所专访”洋洋洒洒三千字,把他狠狠吹捧了一顿。(汤世杰《高原的太阳》)②奴才无耻的媚颜奴骨的表白和吹捧,更助长了主子得意忘形的凶狂劲儿。(郑其葆《醒师》)③少看或不看那些吹捧富人的文字,尤其是那些先讲其人现状后描其人辉煌的文字。(刘心武《我还能拨动你的琴弦吗?》)
吹嘘 chuīxū
强调过分地宣扬,甚至无中生有。多用于自己,也用于别人(例②)。
例:①有时候,他爱吹嘘自己,说大话。(老舍《西望长安》)②“祥子送的,看他多么有心眼!”虎妞堵着爸爸的耳根子吹嘘,刘四爷对祥子笑了笑。(老舍《骆驼祥子》)③他也好吹嘘,总爱夸显过去他如何的阔绰豪放,怎样得到朋友们的崇拜和称赞,有时说得使人难以置信。(曹禺《北京人》)
吹嘘
吹捧 吹嘘 290.0 102 动词 动词。故意夸大优点、长处。
吹捧 chuīpěnɡ
强调故意抬高、恭维、讨好,只能用于别人。
例:①没料到,校刊上却登出一篇“本所专访”洋洋洒洒三千字,把他狠狠吹捧了一顿。(汤世杰《高原的太阳》)②奴才无耻的媚颜奴骨的表白和吹捧,更助长了主子得意忘形的凶狂劲儿。(郑其葆《醒师》)③少看或不看那些吹捧富人的文字,尤其是那些先讲其人现状后描其人辉煌的文字。(刘心武《我还能拨动你的琴弦吗?》)
吹嘘 chuīxū
强调过分地宣扬,甚至无中生有。多用于自己,也用于别人(例②)。
例:①有时候,他爱吹嘘自己,说大话。(老舍《西望长安》)②“祥子送的,看他多么有心眼!”虎妞堵着爸爸的耳根子吹嘘,刘四爷对祥子笑了笑。(老舍《骆驼祥子》)③他也好吹嘘,总爱夸显过去他如何的阔绰豪放,怎样得到朋友们的崇拜和称赞,有时说得使人难以置信。(曹禺《北京人》)
垂死
垂死 垂危 291.0 102 动词 动词。人、国家、制度、民族等临近死亡。可以做“状态、阶段、病人”等的定语。
垂死 chuísǐ
更强调接近死亡这一意义(例①)。词义较重。还常做状语(例③),不常做谓语。
例:①小吴门外的大街边,在人丛中,用一些切料纸掩盖着一个垂死的人。(王西彦《十月十九日长沙》)②我要向这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巴金《谈〈家〉》)③这个灵魂在垂死地挣扎。(曾明了《千年之缘》)
垂危 chuíwēi
着重指生命或局势危险。词义较轻。还常做谓语(如“生命垂危,大局垂危”),不做状语。
例:①为了让这垂危的人心境平静,我们都迎合地点着头,可是心里十分辛酸。(中杰英《罗浮山血泪祭》)②为了使古老垂危的中国春回再造……瞿秋白重新开始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探索。(陈铁健《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③祸机既伏,大局垂危,国事如斯,安忍坐视。(刘凤舞《民国春秋》)
垂危
垂死 垂危 291.0 102 动词 动词。人、国家、制度、民族等临近死亡。可以做“状态、阶段、病人”等的定语。
垂死 chuísǐ
更强调接近死亡这一意义(例①)。词义较重。还常做状语(例③),不常做谓语。
例:①小吴门外的大街边,在人丛中,用一些切料纸掩盖着一个垂死的人。(王西彦《十月十九日长沙》)②我要向这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巴金《谈〈家〉》)③这个灵魂在垂死地挣扎。(曾明了《千年之缘》)
垂危 chuíwēi
着重指生命或局势危险。词义较轻。还常做谓语(如“生命垂危,大局垂危”),不做状语。
例:①为了让这垂危的人心境平静,我们都迎合地点着头,可是心里十分辛酸。(中杰英《罗浮山血泪祭》)②为了使古老垂危的中国春回再造……瞿秋白重新开始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探索。(陈铁健《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③祸机既伏,大局垂危,国事如斯,安忍坐视。(刘凤舞《民国春秋》)
锤炼
锤炼 锻炼 磨炼 292.0 102 动词 动词。比喻让人的身心经受多次实践,使得到培养、训练。对象是人及其身体、思想、意志、性格等。
锤炼 chuíliàn
本义是用大锤多次锤打冶炼过的金属,因此它的比喻义着重指千锤百炼地磨炼。对象还可以是语言、艺术,指经过多次推敲、琢磨、钻研,使更加准确、精炼、纯熟。
例:①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茅盾《白杨礼赞》)②(李贺)这种在严格锤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纵横驰骋,瑰奇独特的风格,是很值得赞美的。(秦牧《掌握语言艺术,搞好文学创作》)
锻炼 duànliàn
本义是冶炼、锻造金属,比喻义泛指训练、培养,使人的身心更强健、更适合需要。对象还可以是人的各个方面,如思维、能力、毅力、体力等等。
例:①在这种苦难日子里,把他锻炼成一条铁汉。(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②她在炮火中锻炼得坚强了。(巴金《寄朝鲜某地》)③学习植物分类,可以教人锻炼科学头脑。(唐弢《鲁迅的故事》)
磨炼 móliàn
偶尔写做“磨练”。本义是用石头等把刀枪磨得锋利,比喻义着重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长时间反复锻炼。对象还可以是精神、情操、本领、本事等。
例:①潼关这一次惨败算不得什么事儿,这只是上天故意磨炼他。(姚雪垠《李自成》)②生活的屈辱给了他痛苦的磨炼。(唐弢《鲁迅的故事》)
锻炼
锤炼 锻炼 磨炼 292.0 102 动词 动词。比喻让人的身心经受多次实践,使得到培养、训练。对象是人及其身体、思想、意志、性格等。
锤炼 chuíliàn
本义是用大锤多次锤打冶炼过的金属,因此它的比喻义着重指千锤百炼地磨炼。对象还可以是语言、艺术,指经过多次推敲、琢磨、钻研,使更加准确、精炼、纯熟。
例:①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茅盾《白杨礼赞》)②(李贺)这种在严格锤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纵横驰骋,瑰奇独特的风格,是很值得赞美的。(秦牧《掌握语言艺术,搞好文学创作》)
锻炼 duànliàn
本义是冶炼、锻造金属,比喻义泛指训练、培养,使人的身心更强健、更适合需要。对象还可以是人的各个方面,如思维、能力、毅力、体力等等。
例:①在这种苦难日子里,把他锻炼成一条铁汉。(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②她在炮火中锻炼得坚强了。(巴金《寄朝鲜某地》)③学习植物分类,可以教人锻炼科学头脑。(唐弢《鲁迅的故事》)
磨炼 móliàn
偶尔写做“磨练”。本义是用石头等把刀枪磨得锋利,比喻义着重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长时间反复锻炼。对象还可以是精神、情操、本领、本事等。
例:①潼关这一次惨败算不得什么事儿,这只是上天故意磨炼他。(姚雪垠《李自成》)②生活的屈辱给了他痛苦的磨炼。(唐弢《鲁迅的故事》)
磨炼
锤炼 锻炼 磨炼 292.0 102 动词 动词。比喻让人的身心经受多次实践,使得到培养、训练。对象是人及其身体、思想、意志、性格等。
锤炼 chuíliàn
本义是用大锤多次锤打冶炼过的金属,因此它的比喻义着重指千锤百炼地磨炼。对象还可以是语言、艺术,指经过多次推敲、琢磨、钻研,使更加准确、精炼、纯熟。
例:①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茅盾《白杨礼赞》)②(李贺)这种在严格锤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纵横驰骋,瑰奇独特的风格,是很值得赞美的。(秦牧《掌握语言艺术,搞好文学创作》)
锻炼 duànliàn
本义是冶炼、锻造金属,比喻义泛指训练、培养,使人的身心更强健、更适合需要。对象还可以是人的各个方面,如思维、能力、毅力、体力等等。
例:①在这种苦难日子里,把他锻炼成一条铁汉。(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②她在炮火中锻炼得坚强了。(巴金《寄朝鲜某地》)③学习植物分类,可以教人锻炼科学头脑。(唐弢《鲁迅的故事》)
磨炼 móliàn
偶尔写做“磨练”。本义是用石头等把刀枪磨得锋利,比喻义着重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长时间反复锻炼。对象还可以是精神、情操、本领、本事等。
例:①潼关这一次惨败算不得什么事儿,这只是上天故意磨炼他。(姚雪垠《李自成》)②生活的屈辱给了他痛苦的磨炼。(唐弢《鲁迅的故事》)
纯粹
纯粹 纯正 29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搀杂其他成分的。能形容语言、品行及味道等。有时可换用,如“纯粹/纯正的北京话”。
纯粹 chúncuì
中性词。只指不搀杂其他成分的、真正的、完全的。可以形容质地、艺术品等具体的东西(例①),也可以形容人(例③)。
例:①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是最纯粹,最明朗。(朱自清《威尼斯》)②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沈从文《沪溪·浦市·箱子岩》)③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不是纯粹的傣族人。(曹桂林《偷渡客》)
“纯粹”还有副词义和用法:表示单纯、单单、完全,做状语,如“~是为眼前打算,~属于捏造,~虚构的”。“纯正”不能这么用。
纯正 chúnzhènɡ
褒义词。纯粹而且“正”,不邪、不错。常形容语言(口音、音调)、味道,也常形容思想、目的、动机、传统等。
例:①秦干事形象清丽,音质纯正,做过好多次大型活动的主持人。(赵琪《告别花都》)②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瓜子,颗颗饱满,味道纯正,香喷喷的,而且好嗑,朝嘴里一丢,叭,两瓣整壳儿……(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③这种可尊敬的转变,目的当然极纯正,为的是救世界、教育人类。(钱钟书《谈教训》)④这句话很耐人寻味,这就是拆除那些颓毁的宫殿,不要让它们长久蒙混纯正的传统。(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
纯正
纯粹 纯正 29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搀杂其他成分的。能形容语言、品行及味道等。有时可换用,如“纯粹/纯正的北京话”。
纯粹 chúncuì
中性词。只指不搀杂其他成分的、真正的、完全的。可以形容质地、艺术品等具体的东西(例①),也可以形容人(例③)。
例:①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是最纯粹,最明朗。(朱自清《威尼斯》)②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沈从文《沪溪·浦市·箱子岩》)③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不是纯粹的傣族人。(曹桂林《偷渡客》)
“纯粹”还有副词义和用法:表示单纯、单单、完全,做状语,如“~是为眼前打算,~属于捏造,~虚构的”。“纯正”不能这么用。
纯正 chúnzhènɡ
褒义词。纯粹而且“正”,不邪、不错。常形容语言(口音、音调)、味道,也常形容思想、目的、动机、传统等。
例:①秦干事形象清丽,音质纯正,做过好多次大型活动的主持人。(赵琪《告别花都》)②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瓜子,颗颗饱满,味道纯正,香喷喷的,而且好嗑,朝嘴里一丢,叭,两瓣整壳儿……(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③这种可尊敬的转变,目的当然极纯正,为的是救世界、教育人类。(钱钟书《谈教训》)④这句话很耐人寻味,这就是拆除那些颓毁的宫殿,不要让它们长久蒙混纯正的传统。(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
纯洁
纯洁 纯净 294.0 102 形容词 (一)形容词。洁净,不带其他成分。都能用于具体东西以及心灵、情感、语言等抽象事物。(二)动词。使洁净。都能用于心灵等抽象事物。
纯洁 chúnjié
(一)多强调不受外来的污染,没有污点,没有私心。比“纯净”多用于人及其集体。(二)动词义比(一)义少用,比“纯净”多见。强调不使污染(例③④)。可以说“纯洁性,纯洁度”。
例:①纯洁的天蓝色制服映着校长的苍苍白发,给人一种那样神圣和庄严的感觉。(柯岩《特邀代表》)②她说得很恳切很自然;跟着微微一笑,笑得和天上的仙女一样纯洁,和善。(老舍《二马》)③即使是历尽风霜和饱经战斗的人,也能从这些诗中感到温暖和喜悦,而且有助于纯洁自己的感情。(曾卓《文学长短录》)④他在剔除旧相声的糟粕、纯洁相声语言、提高相声的艺术趣味和格调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中国大百科全书·侯宝林》)
纯净 chúnjìnɡ
(一)多强调内里无杂质,比“纯洁”多用于具体东西。(二)动词义比“纯洁”少见,强调除去不洁净的成分或使无杂质。
例:①他觉得现有程度的蒸溜液体还不能算作最纯净的物质。(凌白《今生无爱》)②我们感觉到他们是怎样相依为命的伴侣,他们之间的纯净的真挚的感情。(曾卓《文学长短录》)③洗清罪孽,纯净灵魂。(马丽华《走过西藏》)
纯净
纯洁 纯净 294.0 102 形容词 (一)形容词。洁净,不带其他成分。都能用于具体东西以及心灵、情感、语言等抽象事物。(二)动词。使洁净。都能用于心灵等抽象事物。
纯洁 chúnjié
(一)多强调不受外来的污染,没有污点,没有私心。比“纯净”多用于人及其集体。(二)动词义比(一)义少用,比“纯净”多见。强调不使污染(例③④)。可以说“纯洁性,纯洁度”。
例:①纯洁的天蓝色制服映着校长的苍苍白发,给人一种那样神圣和庄严的感觉。(柯岩《特邀代表》)②她说得很恳切很自然;跟着微微一笑,笑得和天上的仙女一样纯洁,和善。(老舍《二马》)③即使是历尽风霜和饱经战斗的人,也能从这些诗中感到温暖和喜悦,而且有助于纯洁自己的感情。(曾卓《文学长短录》)④他在剔除旧相声的糟粕、纯洁相声语言、提高相声的艺术趣味和格调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中国大百科全书·侯宝林》)
纯净 chúnjìnɡ
(一)多强调内里无杂质,比“纯洁”多用于具体东西。(二)动词义比“纯洁”少见,强调除去不洁净的成分或使无杂质。
例:①他觉得现有程度的蒸溜液体还不能算作最纯净的物质。(凌白《今生无爱》)②我们感觉到他们是怎样相依为命的伴侣,他们之间的纯净的真挚的感情。(曾卓《文学长短录》)③洗清罪孽,纯净灵魂。(马丽华《走过西藏》)
纯朴
纯朴 淳朴 淳厚(纯厚、醇厚)朴质 质朴 29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朴实无华,不虚伪。多用于人的品行、语言等。
纯朴 chúnpǔ
强调纯正无邪,单纯(由纯一色的帛引申为单纯、纯洁)。还能用于自然(例②)、建筑(例③),有时用于风俗习惯(例④)。
例:①这是最纯朴的、勇敢的、有纪律的人民部队!(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吴伯箫《马》)③远处,旧城的房屋像青色的鱼鳞,层层叠叠,给人一种纯朴的感觉。(碧野《南阳玉》)④这偏僻的太行山区里,还保留着那些古老的,带有纯朴气质的风俗习惯。(李国文《月食》)
淳朴 chúnpǔ
强调敦厚、厚道(淳,由水清引申为敦厚)。多用于人及其风俗习惯、语言、文风等,很少用于自然、建筑等。
例:①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乡下人。(柯灵《永恒的微笑》)②(云南)那儿美妙的风光与淳朴的民情,使我的思想与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张秀亚《真与美》)③但我之所以想再次发表它,乃是由于其中居然保留了一点天真淳朴的锐气。(吴小如《废名的文章》)
淳厚 chúnhòu
偶尔写做“纯厚、醇厚”。比“淳朴”更强调厚道、宽厚。多用于人及其风俗习惯、语言等。鲁迅有一篇杂文就叫《古人并不纯厚》。
例:①他仍然保有山东人那种爽直淳厚气质。(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②风俗淳厚,人物劲豪……(吴伯箫《潞安城》)③他的语调是淡淡的,不加渲染的,然而那气氛却是如此淳厚,几乎可以嗅到。(曾卓《阿左林小集》)
朴质 pǔzhì
强调纯真、朴实厚道。多用于人、语言、物(比喻)。比“质朴”带点文言色彩,少用。
例:①李学文好奇地看着这个朴质的小兵。(曾卓《同床》)②他喜欢光明正大,他懂得朴质的语言,他孝顺母亲。(林语堂《京华烟云》)③窄巷里石板砌成的行人道上,小孩子打了大而朴质的雨伞,响着很寂寞的钉鞋声。(沈从文《沪溪·浦市·箱子岩》)④(白杨)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质朴 zhìpǔ
强调朴素,单纯,实在而不做作。使用范围广,能用于人、语言、物、思想、服饰、作品等。
例:①其实她的内心还是像村姑一样单纯质朴。(林语堂《京华烟云》)②她是农民,她的见解是质朴可信的。(孙犁《方纪散文集序》)③徐陵、庾信等写宫体诗,描红刻翠,质朴的风格就越来越少了。(张中行《文言与白话》)
淳朴
纯朴 淳朴 淳厚(纯厚、醇厚)朴质 质朴 29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朴实无华,不虚伪。多用于人的品行、语言等。
纯朴 chúnpǔ
强调纯正无邪,单纯(由纯一色的帛引申为单纯、纯洁)。还能用于自然(例②)、建筑(例③),有时用于风俗习惯(例④)。
例:①这是最纯朴的、勇敢的、有纪律的人民部队!(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吴伯箫《马》)③远处,旧城的房屋像青色的鱼鳞,层层叠叠,给人一种纯朴的感觉。(碧野《南阳玉》)④这偏僻的太行山区里,还保留着那些古老的,带有纯朴气质的风俗习惯。(李国文《月食》)
淳朴 chúnpǔ
强调敦厚、厚道(淳,由水清引申为敦厚)。多用于人及其风俗习惯、语言、文风等,很少用于自然、建筑等。
例:①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乡下人。(柯灵《永恒的微笑》)②(云南)那儿美妙的风光与淳朴的民情,使我的思想与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张秀亚《真与美》)③但我之所以想再次发表它,乃是由于其中居然保留了一点天真淳朴的锐气。(吴小如《废名的文章》)
淳厚 chúnhòu
偶尔写做“纯厚、醇厚”。比“淳朴”更强调厚道、宽厚。多用于人及其风俗习惯、语言等。鲁迅有一篇杂文就叫《古人并不纯厚》。
例:①他仍然保有山东人那种爽直淳厚气质。(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②风俗淳厚,人物劲豪……(吴伯箫《潞安城》)③他的语调是淡淡的,不加渲染的,然而那气氛却是如此淳厚,几乎可以嗅到。(曾卓《阿左林小集》)
朴质 pǔzhì
强调纯真、朴实厚道。多用于人、语言、物(比喻)。比“质朴”带点文言色彩,少用。
例:①李学文好奇地看着这个朴质的小兵。(曾卓《同床》)②他喜欢光明正大,他懂得朴质的语言,他孝顺母亲。(林语堂《京华烟云》)③窄巷里石板砌成的行人道上,小孩子打了大而朴质的雨伞,响着很寂寞的钉鞋声。(沈从文《沪溪·浦市·箱子岩》)④(白杨)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质朴 zhìpǔ
强调朴素,单纯,实在而不做作。使用范围广,能用于人、语言、物、思想、服饰、作品等。
例:①其实她的内心还是像村姑一样单纯质朴。(林语堂《京华烟云》)②她是农民,她的见解是质朴可信的。(孙犁《方纪散文集序》)③徐陵、庾信等写宫体诗,描红刻翠,质朴的风格就越来越少了。(张中行《文言与白话》)
淳厚
纯朴 淳朴 淳厚(纯厚、醇厚)朴质 质朴 29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朴实无华,不虚伪。多用于人的品行、语言等。
纯朴 chúnpǔ
强调纯正无邪,单纯(由纯一色的帛引申为单纯、纯洁)。还能用于自然(例②)、建筑(例③),有时用于风俗习惯(例④)。
例:①这是最纯朴的、勇敢的、有纪律的人民部队!(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吴伯箫《马》)③远处,旧城的房屋像青色的鱼鳞,层层叠叠,给人一种纯朴的感觉。(碧野《南阳玉》)④这偏僻的太行山区里,还保留着那些古老的,带有纯朴气质的风俗习惯。(李国文《月食》)
淳朴 chúnpǔ
强调敦厚、厚道(淳,由水清引申为敦厚)。多用于人及其风俗习惯、语言、文风等,很少用于自然、建筑等。
例:①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乡下人。(柯灵《永恒的微笑》)②(云南)那儿美妙的风光与淳朴的民情,使我的思想与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张秀亚《真与美》)③但我之所以想再次发表它,乃是由于其中居然保留了一点天真淳朴的锐气。(吴小如《废名的文章》)
淳厚 chúnhòu
偶尔写做“纯厚、醇厚”。比“淳朴”更强调厚道、宽厚。多用于人及其风俗习惯、语言等。鲁迅有一篇杂文就叫《古人并不纯厚》。
例:①他仍然保有山东人那种爽直淳厚气质。(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②风俗淳厚,人物劲豪……(吴伯箫《潞安城》)③他的语调是淡淡的,不加渲染的,然而那气氛却是如此淳厚,几乎可以嗅到。(曾卓《阿左林小集》)
朴质 pǔzhì
强调纯真、朴实厚道。多用于人、语言、物(比喻)。比“质朴”带点文言色彩,少用。
例:①李学文好奇地看着这个朴质的小兵。(曾卓《同床》)②他喜欢光明正大,他懂得朴质的语言,他孝顺母亲。(林语堂《京华烟云》)③窄巷里石板砌成的行人道上,小孩子打了大而朴质的雨伞,响着很寂寞的钉鞋声。(沈从文《沪溪·浦市·箱子岩》)④(白杨)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质朴 zhìpǔ
强调朴素,单纯,实在而不做作。使用范围广,能用于人、语言、物、思想、服饰、作品等。
例:①其实她的内心还是像村姑一样单纯质朴。(林语堂《京华烟云》)②她是农民,她的见解是质朴可信的。(孙犁《方纪散文集序》)③徐陵、庾信等写宫体诗,描红刻翠,质朴的风格就越来越少了。(张中行《文言与白话》)
朴质
纯朴 淳朴 淳厚(纯厚、醇厚)朴质 质朴 29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朴实无华,不虚伪。多用于人的品行、语言等。
纯朴 chúnpǔ
强调纯正无邪,单纯(由纯一色的帛引申为单纯、纯洁)。还能用于自然(例②)、建筑(例③),有时用于风俗习惯(例④)。
例:①这是最纯朴的、勇敢的、有纪律的人民部队!(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吴伯箫《马》)③远处,旧城的房屋像青色的鱼鳞,层层叠叠,给人一种纯朴的感觉。(碧野《南阳玉》)④这偏僻的太行山区里,还保留着那些古老的,带有纯朴气质的风俗习惯。(李国文《月食》)
淳朴 chúnpǔ
强调敦厚、厚道(淳,由水清引申为敦厚)。多用于人及其风俗习惯、语言、文风等,很少用于自然、建筑等。
例:①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乡下人。(柯灵《永恒的微笑》)②(云南)那儿美妙的风光与淳朴的民情,使我的思想与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张秀亚《真与美》)③但我之所以想再次发表它,乃是由于其中居然保留了一点天真淳朴的锐气。(吴小如《废名的文章》)
淳厚 chúnhòu
偶尔写做“纯厚、醇厚”。比“淳朴”更强调厚道、宽厚。多用于人及其风俗习惯、语言等。鲁迅有一篇杂文就叫《古人并不纯厚》。
例:①他仍然保有山东人那种爽直淳厚气质。(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②风俗淳厚,人物劲豪……(吴伯箫《潞安城》)③他的语调是淡淡的,不加渲染的,然而那气氛却是如此淳厚,几乎可以嗅到。(曾卓《阿左林小集》)
朴质 pǔzhì
强调纯真、朴实厚道。多用于人、语言、物(比喻)。比“质朴”带点文言色彩,少用。
例:①李学文好奇地看着这个朴质的小兵。(曾卓《同床》)②他喜欢光明正大,他懂得朴质的语言,他孝顺母亲。(林语堂《京华烟云》)③窄巷里石板砌成的行人道上,小孩子打了大而朴质的雨伞,响着很寂寞的钉鞋声。(沈从文《沪溪·浦市·箱子岩》)④(白杨)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质朴 zhìpǔ
强调朴素,单纯,实在而不做作。使用范围广,能用于人、语言、物、思想、服饰、作品等。
例:①其实她的内心还是像村姑一样单纯质朴。(林语堂《京华烟云》)②她是农民,她的见解是质朴可信的。(孙犁《方纪散文集序》)③徐陵、庾信等写宫体诗,描红刻翠,质朴的风格就越来越少了。(张中行《文言与白话》)
质朴
纯朴 淳朴 淳厚(纯厚、醇厚)朴质 质朴 29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朴实无华,不虚伪。多用于人的品行、语言等。
纯朴 chúnpǔ
强调纯正无邪,单纯(由纯一色的帛引申为单纯、纯洁)。还能用于自然(例②)、建筑(例③),有时用于风俗习惯(例④)。
例:①这是最纯朴的、勇敢的、有纪律的人民部队!(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吴伯箫《马》)③远处,旧城的房屋像青色的鱼鳞,层层叠叠,给人一种纯朴的感觉。(碧野《南阳玉》)④这偏僻的太行山区里,还保留着那些古老的,带有纯朴气质的风俗习惯。(李国文《月食》)
淳朴 chúnpǔ
强调敦厚、厚道(淳,由水清引申为敦厚)。多用于人及其风俗习惯、语言、文风等,很少用于自然、建筑等。
例:①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乡下人。(柯灵《永恒的微笑》)②(云南)那儿美妙的风光与淳朴的民情,使我的思想与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张秀亚《真与美》)③但我之所以想再次发表它,乃是由于其中居然保留了一点天真淳朴的锐气。(吴小如《废名的文章》)
淳厚 chúnhòu
偶尔写做“纯厚、醇厚”。比“淳朴”更强调厚道、宽厚。多用于人及其风俗习惯、语言等。鲁迅有一篇杂文就叫《古人并不纯厚》。
例:①他仍然保有山东人那种爽直淳厚气质。(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②风俗淳厚,人物劲豪……(吴伯箫《潞安城》)③他的语调是淡淡的,不加渲染的,然而那气氛却是如此淳厚,几乎可以嗅到。(曾卓《阿左林小集》)
朴质 pǔzhì
强调纯真、朴实厚道。多用于人、语言、物(比喻)。比“质朴”带点文言色彩,少用。
例:①李学文好奇地看着这个朴质的小兵。(曾卓《同床》)②他喜欢光明正大,他懂得朴质的语言,他孝顺母亲。(林语堂《京华烟云》)③窄巷里石板砌成的行人道上,小孩子打了大而朴质的雨伞,响着很寂寞的钉鞋声。(沈从文《沪溪·浦市·箱子岩》)④(白杨)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质朴 zhìpǔ
强调朴素,单纯,实在而不做作。使用范围广,能用于人、语言、物、思想、服饰、作品等。
例:①其实她的内心还是像村姑一样单纯质朴。(林语堂《京华烟云》)②她是农民,她的见解是质朴可信的。(孙犁《方纪散文集序》)③徐陵、庾信等写宫体诗,描红刻翠,质朴的风格就越来越少了。(张中行《文言与白话》)
绰号
绰号 诨号(浑号、混号)诨名(浑名、混名) 外号 296.0 102 名词 名词。根据特征,给人起的别名。
绰号 chuòhào
还可以用于物(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别人)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鲁迅《孔乙己》)②给人家题一些刁钻古怪的绰号。(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③广东有些地区,群众竟给盐取了一个可爱的绰号,叫做“上味”。(秦牧《上味》)
诨号 hùnhào
偶尔写做“浑号、混号”。同“诨名”。比“诨名”少用,较多用于江湖浪人、武侠等。
例:①张宗昌是一位粗鲁、野蛮,政治上极为反动的军阀,更兼有“花国将军”的诨号,可谓臭名昭著。(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那个诨号铲平王的丁国宝,原来不是坏人,起小就吃苦受折磨,几个月前才拉杆子的。(姚雪垠《李自成》)③这些王桐花啦,崔黄叶啦,管杏花啦,仅仅是由于写了一两句被人认为奇警隽永的句子,就给加上了一个诨号。(秦牧《一字师》)
诨名 hùnmínɡ
偶尔写做“浑名、混名”。多半带嘲讽、戏谑或开玩笑等意味。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也好久没有听得她那最痛心的诨名:白虎星。(茅盾《残冬》)②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爪。(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③我们给他起了一个日本式的诨名(原作“浑名”)叫“猪头望三郎”。(郭沫若《我的童年》)
外号 wàihào
常含有亲昵、赞颂或憎恶、开玩笑等意味。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这赵福顺,外号“半拉圣人”。(方纪《老桑树下的故事》)②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老舍《骆驼祥子》)③他养鸡、养鸭、养鹅、养兔子,后来又喂了几对鸽子,在人们中间博得了个“海陆空军总司令”的外号。(张贤亮《灵与肉》)
诨号
绰号 诨号(浑号、混号)诨名(浑名、混名) 外号 296.0 102 名词 名词。根据特征,给人起的别名。
绰号 chuòhào
还可以用于物(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别人)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鲁迅《孔乙己》)②给人家题一些刁钻古怪的绰号。(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③广东有些地区,群众竟给盐取了一个可爱的绰号,叫做“上味”。(秦牧《上味》)
诨号 hùnhào
偶尔写做“浑号、混号”。同“诨名”。比“诨名”少用,较多用于江湖浪人、武侠等。
例:①张宗昌是一位粗鲁、野蛮,政治上极为反动的军阀,更兼有“花国将军”的诨号,可谓臭名昭著。(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那个诨号铲平王的丁国宝,原来不是坏人,起小就吃苦受折磨,几个月前才拉杆子的。(姚雪垠《李自成》)③这些王桐花啦,崔黄叶啦,管杏花啦,仅仅是由于写了一两句被人认为奇警隽永的句子,就给加上了一个诨号。(秦牧《一字师》)
诨名 hùnmínɡ
偶尔写做“浑名、混名”。多半带嘲讽、戏谑或开玩笑等意味。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也好久没有听得她那最痛心的诨名:白虎星。(茅盾《残冬》)②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爪。(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③我们给他起了一个日本式的诨名(原作“浑名”)叫“猪头望三郎”。(郭沫若《我的童年》)
外号 wàihào
常含有亲昵、赞颂或憎恶、开玩笑等意味。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这赵福顺,外号“半拉圣人”。(方纪《老桑树下的故事》)②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老舍《骆驼祥子》)③他养鸡、养鸭、养鹅、养兔子,后来又喂了几对鸽子,在人们中间博得了个“海陆空军总司令”的外号。(张贤亮《灵与肉》)
诨名
绰号 诨号(浑号、混号)诨名(浑名、混名) 外号 296.0 102 名词 名词。根据特征,给人起的别名。
绰号 chuòhào
还可以用于物(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别人)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鲁迅《孔乙己》)②给人家题一些刁钻古怪的绰号。(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③广东有些地区,群众竟给盐取了一个可爱的绰号,叫做“上味”。(秦牧《上味》)
诨号 hùnhào
偶尔写做“浑号、混号”。同“诨名”。比“诨名”少用,较多用于江湖浪人、武侠等。
例:①张宗昌是一位粗鲁、野蛮,政治上极为反动的军阀,更兼有“花国将军”的诨号,可谓臭名昭著。(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那个诨号铲平王的丁国宝,原来不是坏人,起小就吃苦受折磨,几个月前才拉杆子的。(姚雪垠《李自成》)③这些王桐花啦,崔黄叶啦,管杏花啦,仅仅是由于写了一两句被人认为奇警隽永的句子,就给加上了一个诨号。(秦牧《一字师》)
诨名 hùnmínɡ
偶尔写做“浑名、混名”。多半带嘲讽、戏谑或开玩笑等意味。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也好久没有听得她那最痛心的诨名:白虎星。(茅盾《残冬》)②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爪。(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③我们给他起了一个日本式的诨名(原作“浑名”)叫“猪头望三郎”。(郭沫若《我的童年》)
外号 wàihào
常含有亲昵、赞颂或憎恶、开玩笑等意味。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这赵福顺,外号“半拉圣人”。(方纪《老桑树下的故事》)②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老舍《骆驼祥子》)③他养鸡、养鸭、养鹅、养兔子,后来又喂了几对鸽子,在人们中间博得了个“海陆空军总司令”的外号。(张贤亮《灵与肉》)
外号
绰号 诨号(浑号、混号)诨名(浑名、混名) 外号 296.0 102 名词 名词。根据特征,给人起的别名。
绰号 chuòhào
还可以用于物(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别人)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鲁迅《孔乙己》)②给人家题一些刁钻古怪的绰号。(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③广东有些地区,群众竟给盐取了一个可爱的绰号,叫做“上味”。(秦牧《上味》)
诨号 hùnhào
偶尔写做“浑号、混号”。同“诨名”。比“诨名”少用,较多用于江湖浪人、武侠等。
例:①张宗昌是一位粗鲁、野蛮,政治上极为反动的军阀,更兼有“花国将军”的诨号,可谓臭名昭著。(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那个诨号铲平王的丁国宝,原来不是坏人,起小就吃苦受折磨,几个月前才拉杆子的。(姚雪垠《李自成》)③这些王桐花啦,崔黄叶啦,管杏花啦,仅仅是由于写了一两句被人认为奇警隽永的句子,就给加上了一个诨号。(秦牧《一字师》)
诨名 hùnmínɡ
偶尔写做“浑名、混名”。多半带嘲讽、戏谑或开玩笑等意味。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也好久没有听得她那最痛心的诨名:白虎星。(茅盾《残冬》)②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爪。(丰子恺《悼夏丏尊先生》)③我们给他起了一个日本式的诨名(原作“浑名”)叫“猪头望三郎”。(郭沫若《我的童年》)
外号 wàihào
常含有亲昵、赞颂或憎恶、开玩笑等意味。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这赵福顺,外号“半拉圣人”。(方纪《老桑树下的故事》)②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老舍《骆驼祥子》)③他养鸡、养鸭、养鹅、养兔子,后来又喂了几对鸽子,在人们中间博得了个“海陆空军总司令”的外号。(张贤亮《灵与肉》)
词 辞 297.0 102 名词 名词。都指语句,言语片断。在许多词语中混用。
泛指口语和文学作品中的语句,也指语言中最小的、自由的单位。如“发刊词、誓词、歌词、答词、献词、题词、台词、贺词、供词、遣词、语词、褒词、单词、生词、夸大其词”等的“词”不写做“辞”。
下列词以写做“词”为常用、规范形式,写做“辞”为不常用的形式,因此把后者放在括号里:词句(辞句)、悼词(悼辞)、托词(托辞)、遁词(遁辞)、微词(微辞)、挽词(挽辞)。
多指加工的、修饰的语句,不指语言中最小的、自由的单位。如“哀辞、卜辞、说辞、祷辞、隐约其辞”等的“辞”不写做“词”。
下列“辞”以写“辞”为常用、规范形式,写做“词”为不常用的形式,因此把后者放在括号里:辞章(词章)、辞赋(词赋)、辞令(词令)、辞藻(词藻)、言辞(言词)、致辞(致词)、婉辞(婉词)、敬辞(敬词)、谦辞(谦词)、詈辞(詈词)、猥辞(猥词)、措辞(措词)、文辞(文词)、修辞(修词)、言辞(言词)。
在语句这一意义上,古人常以为“词”是“辞”的组成单位,由“词”组织而成“辞”。因此常释为“辞,语也。”(朱熹)“辞为篇章。”(段玉裁)在诉讼语这一意义上,古代以用“辞”为常,现在很少用这一意义。
词 词汇 298.0 102 名词 名词。指有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可以指单独的一个词或许多词。可以跟数量词,表数量的指示代词“这些、那些”,形容词“多、少”等词搭配。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儿化。
例:①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组、熟语、成语等,共约五万六千余条。(《现代汉语词典·前言》)②“馒头”这个始见于晋朝束晳的《饼赋》,作“曼头”。(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③一部词典只有一个词汇,不能有几千或几万个词汇。我们只能说这部词典共收了两万个,或两万个单词。(王力《我谈写文章》)
“词(儿)”也指语句,如“戏~、歌~、台~、唱~、誓~、贺~、悼~、证~、借~、一面之~、各执一~、大放厥~”。这跟“词汇”不同。
词汇 cíhuì
许多词的总汇(一种语言或方言的,一个群体或个人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不能指单独一个词。不宜跟表多数的数量词,表数量的指示代词、形容词“多、少”等搭配;常跟“丰富、贫乏、全、不全、大量、少量”等词搭配。构词能力很弱。
例:①学习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王力《我谈写文章》)②《辞海》,这个词儿真妙。可不是!每一个词儿如果像一颗水滴,那么,人们在使用着的词汇,着实就像一片汪洋大海一样。(秦牧《在词汇的海洋中》)③我苦苦搜索枯肠寻找我在书本上看到的词汇。(叶南《祝你运气好》)
词 辞 297.0 102 名词 名词。都指语句,言语片断。在许多词语中混用。
泛指口语和文学作品中的语句,也指语言中最小的、自由的单位。如“发刊词、誓词、歌词、答词、献词、题词、台词、贺词、供词、遣词、语词、褒词、单词、生词、夸大其词”等的“词”不写做“辞”。
下列词以写做“词”为常用、规范形式,写做“辞”为不常用的形式,因此把后者放在括号里:词句(辞句)、悼词(悼辞)、托词(托辞)、遁词(遁辞)、微词(微辞)、挽词(挽辞)。
多指加工的、修饰的语句,不指语言中最小的、自由的单位。如“哀辞、卜辞、说辞、祷辞、隐约其辞”等的“辞”不写做“词”。
下列“辞”以写“辞”为常用、规范形式,写做“词”为不常用的形式,因此把后者放在括号里:辞章(词章)、辞赋(词赋)、辞令(词令)、辞藻(词藻)、言辞(言词)、致辞(致词)、婉辞(婉词)、敬辞(敬词)、谦辞(谦词)、詈辞(詈词)、猥辞(猥词)、措辞(措词)、文辞(文词)、修辞(修词)、言辞(言词)。
在语句这一意义上,古人常以为“词”是“辞”的组成单位,由“词”组织而成“辞”。因此常释为“辞,语也。”(朱熹)“辞为篇章。”(段玉裁)在诉讼语这一意义上,古代以用“辞”为常,现在很少用这一意义。
词汇
词 词汇 298.0 102 名词 名词。指有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可以指单独的一个词或许多词。可以跟数量词,表数量的指示代词“这些、那些”,形容词“多、少”等词搭配。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儿化。
例:①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组、熟语、成语等,共约五万六千余条。(《现代汉语词典·前言》)②“馒头”这个始见于晋朝束晳的《饼赋》,作“曼头”。(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③一部词典只有一个词汇,不能有几千或几万个词汇。我们只能说这部词典共收了两万个,或两万个单词。(王力《我谈写文章》)
“词(儿)”也指语句,如“戏~、歌~、台~、唱~、誓~、贺~、悼~、证~、借~、一面之~、各执一~、大放厥~”。这跟“词汇”不同。
词汇 cíhuì
许多词的总汇(一种语言或方言的,一个群体或个人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不能指单独一个词。不宜跟表多数的数量词,表数量的指示代词、形容词“多、少”等搭配;常跟“丰富、贫乏、全、不全、大量、少量”等词搭配。构词能力很弱。
例:①学习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王力《我谈写文章》)②《辞海》,这个词儿真妙。可不是!每一个词儿如果像一颗水滴,那么,人们在使用着的词汇,着实就像一片汪洋大海一样。(秦牧《在词汇的海洋中》)③我苦苦搜索枯肠寻找我在书本上看到的词汇。(叶南《祝你运气好》)
词典
词典 辞典 299.0 102 名词 名词。指搜集并解释词语的工具书。常混用,如“哲学词典/辞典”、“英汉词典/辞典”、“成语词典/辞典”。近来渐有分工。
词典 cídiǎn
多用于以收词为主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同义词词典》、《搭配词典》、《方言词典》,双语词典中的《英汉词典》、《俄汉词典》、《汉英词典》、《汉俄词典》等,它们多半是语文性的(非专科或非百科性的)。
例:①如果没有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和同心协力的合作精神,这部大词典是不可能完成的。(《汉语大词典·前言》)②这部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现代汉语词典·前言》)③我们相信,这部《现代汉英词典》应是目前唯一兼有上面所说的几个特点的一部汉英词典。(《现代汉英词典·编者的话》)④本词典将对俄语教师、学生、翻译工作者及各学科领域的俄语工作者提供极大帮助。(《俄汉详解大词典·编者前言》)
辞典 cídiǎn
多用于以收语或句为主的工具书,如《成语辞典》、《名言辞典》、《名句辞典》、《人名辞典》、《地名辞典》、《物理学辞典》、《哲学辞典》、《鉴赏辞典》、《知识辞典》等,它们多半是专科或百科性的。
例:①语言学界前辈王力先生特为本辞典题签并作序,谨此深表谢忱!(《中国成语大辞典·出版说明》)②凡是名句,都是千琢良玉、百炼精金,辞典把这些精粹集中编排在一起,那就在应用外别有感受性的欣赏……(郑逸梅《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序言》)③本书为我国第一部语言学人名大辞典。(《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编纂说明》)④本辞典收录中国工具书一万多种。(《中国工具书大辞典·凡例》)
辞典
词典 辞典 299.0 102 名词 名词。指搜集并解释词语的工具书。常混用,如“哲学词典/辞典”、“英汉词典/辞典”、“成语词典/辞典”。近来渐有分工。
词典 cídiǎn
多用于以收词为主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同义词词典》、《搭配词典》、《方言词典》,双语词典中的《英汉词典》、《俄汉词典》、《汉英词典》、《汉俄词典》等,它们多半是语文性的(非专科或非百科性的)。
例:①如果没有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和同心协力的合作精神,这部大词典是不可能完成的。(《汉语大词典·前言》)②这部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现代汉语词典·前言》)③我们相信,这部《现代汉英词典》应是目前唯一兼有上面所说的几个特点的一部汉英词典。(《现代汉英词典·编者的话》)④本词典将对俄语教师、学生、翻译工作者及各学科领域的俄语工作者提供极大帮助。(《俄汉详解大词典·编者前言》)
辞典 cídiǎn
多用于以收语或句为主的工具书,如《成语辞典》、《名言辞典》、《名句辞典》、《人名辞典》、《地名辞典》、《物理学辞典》、《哲学辞典》、《鉴赏辞典》、《知识辞典》等,它们多半是专科或百科性的。
例:①语言学界前辈王力先生特为本辞典题签并作序,谨此深表谢忱!(《中国成语大辞典·出版说明》)②凡是名句,都是千琢良玉、百炼精金,辞典把这些精粹集中编排在一起,那就在应用外别有感受性的欣赏……(郑逸梅《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序言》)③本书为我国第一部语言学人名大辞典。(《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编纂说明》)④本辞典收录中国工具书一万多种。(《中国工具书大辞典·凡例》)
辞别
辞别 辞行 道别 告别 告辞 300.0 102 动词 动词。在分别前跟亲友熟人等打招呼。
辞别 cíbié
还可以用于故乡、故里、地方、母校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辞别连殳出门的时候,圆月已经升在中天了,是极静的夜。(鲁迅《孤独者》)②别意悠悠,念情依依。就要辞别洪洞,就要辞别临汾了。(李存葆《祖槐》)
辞行 cí∥xínɡ
多用于远行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背着该带的东西,到毕部长那四合院,向他辞行。(李国文《月食》)②现任大使就开始辞行拜会,向总统、总理及政府各主要部门、各界重要人士告别。(王殊《大使日记》)
道别 dào∥bié
可以用于一方行前去打招呼,常是话别(例①),也可以用于双方分手、分别(例②)。不如“告别”常用。
例:①船长亲自来向林若翰道别。(霍达《补天裂》)②于是双方拱手道别,上轿而去。(霍达《补天裂》)
告别 ɡào∥bié
可以用于一方行前打招呼(例①),也可以用于双方分手(例②),还可以用于离开某地或事物(例③)。是个最常用的词。常说“告别词,告别仪式,告别宴会”等。
例:①可是她站得笔直,默默地向萧先生鞠躬告别。(宗璞《东藏记》)②等大家起身互相告别的时候,王琦瑶已经哽塞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点头示意。(王安忆《长恨歌》)③(我们)告别大熊猫保护和繁殖基地。(贾平凹《怀念狼》)
还有一义:对死者诀别,如“向遗体~”。这跟“辞别”等的区别很明显。
告辞 ɡàocí
多用于客人对主人。
例:①他又坐一会,才告辞出门。(钱钟书《围城》)②我在她床沿杂乱的说了半小时的话,怕她累着,就告辞了出来。(冰心《我的良友》)
辞行
辞别 辞行 道别 告别 告辞 300.0 102 动词 动词。在分别前跟亲友熟人等打招呼。
辞别 cíbié
还可以用于故乡、故里、地方、母校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辞别连殳出门的时候,圆月已经升在中天了,是极静的夜。(鲁迅《孤独者》)②别意悠悠,念情依依。就要辞别洪洞,就要辞别临汾了。(李存葆《祖槐》)
辞行 cí∥xínɡ
多用于远行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背着该带的东西,到毕部长那四合院,向他辞行。(李国文《月食》)②现任大使就开始辞行拜会,向总统、总理及政府各主要部门、各界重要人士告别。(王殊《大使日记》)
道别 dào∥bié
可以用于一方行前去打招呼,常是话别(例①),也可以用于双方分手、分别(例②)。不如“告别”常用。
例:①船长亲自来向林若翰道别。(霍达《补天裂》)②于是双方拱手道别,上轿而去。(霍达《补天裂》)
告别 ɡào∥bié
可以用于一方行前打招呼(例①),也可以用于双方分手(例②),还可以用于离开某地或事物(例③)。是个最常用的词。常说“告别词,告别仪式,告别宴会”等。
例:①可是她站得笔直,默默地向萧先生鞠躬告别。(宗璞《东藏记》)②等大家起身互相告别的时候,王琦瑶已经哽塞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点头示意。(王安忆《长恨歌》)③(我们)告别大熊猫保护和繁殖基地。(贾平凹《怀念狼》)
还有一义:对死者诀别,如“向遗体~”。这跟“辞别”等的区别很明显。
告辞 ɡàocí
多用于客人对主人。
例:①他又坐一会,才告辞出门。(钱钟书《围城》)②我在她床沿杂乱的说了半小时的话,怕她累着,就告辞了出来。(冰心《我的良友》)
道别
辞别 辞行 道别 告别 告辞 300.0 102 动词 动词。在分别前跟亲友熟人等打招呼。
辞别 cíbié
还可以用于故乡、故里、地方、母校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辞别连殳出门的时候,圆月已经升在中天了,是极静的夜。(鲁迅《孤独者》)②别意悠悠,念情依依。就要辞别洪洞,就要辞别临汾了。(李存葆《祖槐》)
辞行 cí∥xínɡ
多用于远行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背着该带的东西,到毕部长那四合院,向他辞行。(李国文《月食》)②现任大使就开始辞行拜会,向总统、总理及政府各主要部门、各界重要人士告别。(王殊《大使日记》)
道别 dào∥bié
可以用于一方行前去打招呼,常是话别(例①),也可以用于双方分手、分别(例②)。不如“告别”常用。
例:①船长亲自来向林若翰道别。(霍达《补天裂》)②于是双方拱手道别,上轿而去。(霍达《补天裂》)
告别 ɡào∥bié
可以用于一方行前打招呼(例①),也可以用于双方分手(例②),还可以用于离开某地或事物(例③)。是个最常用的词。常说“告别词,告别仪式,告别宴会”等。
例:①可是她站得笔直,默默地向萧先生鞠躬告别。(宗璞《东藏记》)②等大家起身互相告别的时候,王琦瑶已经哽塞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点头示意。(王安忆《长恨歌》)③(我们)告别大熊猫保护和繁殖基地。(贾平凹《怀念狼》)
还有一义:对死者诀别,如“向遗体~”。这跟“辞别”等的区别很明显。
告辞 ɡàocí
多用于客人对主人。
例:①他又坐一会,才告辞出门。(钱钟书《围城》)②我在她床沿杂乱的说了半小时的话,怕她累着,就告辞了出来。(冰心《我的良友》)
告别
辞别 辞行 道别 告别 告辞 300.0 102 动词 动词。在分别前跟亲友熟人等打招呼。
辞别 cíbié
还可以用于故乡、故里、地方、母校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辞别连殳出门的时候,圆月已经升在中天了,是极静的夜。(鲁迅《孤独者》)②别意悠悠,念情依依。就要辞别洪洞,就要辞别临汾了。(李存葆《祖槐》)
辞行 cí∥xínɡ
多用于远行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背着该带的东西,到毕部长那四合院,向他辞行。(李国文《月食》)②现任大使就开始辞行拜会,向总统、总理及政府各主要部门、各界重要人士告别。(王殊《大使日记》)
道别 dào∥bié
可以用于一方行前去打招呼,常是话别(例①),也可以用于双方分手、分别(例②)。不如“告别”常用。
例:①船长亲自来向林若翰道别。(霍达《补天裂》)②于是双方拱手道别,上轿而去。(霍达《补天裂》)
告别 ɡào∥bié
可以用于一方行前打招呼(例①),也可以用于双方分手(例②),还可以用于离开某地或事物(例③)。是个最常用的词。常说“告别词,告别仪式,告别宴会”等。
例:①可是她站得笔直,默默地向萧先生鞠躬告别。(宗璞《东藏记》)②等大家起身互相告别的时候,王琦瑶已经哽塞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点头示意。(王安忆《长恨歌》)③(我们)告别大熊猫保护和繁殖基地。(贾平凹《怀念狼》)
还有一义:对死者诀别,如“向遗体~”。这跟“辞别”等的区别很明显。
告辞 ɡàocí
多用于客人对主人。
例:①他又坐一会,才告辞出门。(钱钟书《围城》)②我在她床沿杂乱的说了半小时的话,怕她累着,就告辞了出来。(冰心《我的良友》)
告辞
辞别 辞行 道别 告别 告辞 300.0 102 动词 动词。在分别前跟亲友熟人等打招呼。
辞别 cíbié
还可以用于故乡、故里、地方、母校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辞别连殳出门的时候,圆月已经升在中天了,是极静的夜。(鲁迅《孤独者》)②别意悠悠,念情依依。就要辞别洪洞,就要辞别临汾了。(李存葆《祖槐》)
辞行 cí∥xínɡ
多用于远行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们背着该带的东西,到毕部长那四合院,向他辞行。(李国文《月食》)②现任大使就开始辞行拜会,向总统、总理及政府各主要部门、各界重要人士告别。(王殊《大使日记》)
道别 dào∥bié
可以用于一方行前去打招呼,常是话别(例①),也可以用于双方分手、分别(例②)。不如“告别”常用。
例:①船长亲自来向林若翰道别。(霍达《补天裂》)②于是双方拱手道别,上轿而去。(霍达《补天裂》)
告别 ɡào∥bié
可以用于一方行前打招呼(例①),也可以用于双方分手(例②),还可以用于离开某地或事物(例③)。是个最常用的词。常说“告别词,告别仪式,告别宴会”等。
例:①可是她站得笔直,默默地向萧先生鞠躬告别。(宗璞《东藏记》)②等大家起身互相告别的时候,王琦瑶已经哽塞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点头示意。(王安忆《长恨歌》)③(我们)告别大熊猫保护和繁殖基地。(贾平凹《怀念狼》)
还有一义:对死者诀别,如“向遗体~”。这跟“辞别”等的区别很明显。
告辞 ɡàocí
多用于客人对主人。
例:①他又坐一会,才告辞出门。(钱钟书《围城》)②我在她床沿杂乱的说了半小时的话,怕她累着,就告辞了出来。(冰心《我的良友》)
慈爱
慈爱 慈和 慈善 慈祥 仁慈 30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可亲、和善。可以形容长辈、领导者及其眼光、神色等。
慈爱 cí’ài
着眼于内在的感情,对下喜爱、爱抚。还常形容言行、感情等方面。
例:①孩子在饥饿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鲁迅《伤逝》)②爷爷慈爱地抚摸孙子的脑袋。(巴金《燃烧的心》)③我恨不能马上插翅飞到你的面前,倒在你温暖慈爱的怀里痛哭一场。(谢冰莹《望断天涯儿不归》)
慈和 cíhé
除了慈善、慈祥,还有和蔼的意思,不限于形容长辈的眼光、神色等。
例:①它的眼光是多么的慈和、亲切。(楼适夷《雨》)②我的眼前仍旧是那酣睡中的慈和的面颜。(巴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③王婆用低音,慈和的声调呼唤着:“起来吧!”(萧红《生死场》)
慈善 císhàn
除了仁慈善良,还着重于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除了形容长辈的眼光、神色等,还形容心肠、行为等,这时可以说成“慈善家,慈善款,慈善机构,慈善事业,慈善救济”等。
例:①他的眼睁开了,用那对慈善与宽厚作成的黑眼珠看着大众。(老舍《大悲寺外》)②“弥勒佛”的尊容:宽宽胖胖、喜眉笑颜,慈善可亲。(胡辛《四个四十岁的女人》)③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钱钟书《吃饭》)
慈祥 cíxiánɡ
着眼于外表的神态,和蔼安详。还常形容老年人的面容、态度等。
例:①满是皱纹的脸上,有一双慈祥的眼睛。(马烽《沈大妈》)②这个人倒是慈祥的样子,不住地打量我,也问了些念什么书之类的话。(朱自清《择偶记》)③我的外祖母是一位慈祥而爽直的老人。(关露《端午节》)
仁慈 réncí
着重形容同情、爱护、关怀或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
例:①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②母亲的心多么仁慈,多么广大。(师陀《期待》)③对于同类,对于小畜生,人尚且变得如此仁慈,至亲的骨肉,恩爱的男女,自更要加重一分。(萧乾《矛盾交响曲》)
慈和
慈爱 慈和 慈善 慈祥 仁慈 30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可亲、和善。可以形容长辈、领导者及其眼光、神色等。
慈爱 cí’ài
着眼于内在的感情,对下喜爱、爱抚。还常形容言行、感情等方面。
例:①孩子在饥饿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鲁迅《伤逝》)②爷爷慈爱地抚摸孙子的脑袋。(巴金《燃烧的心》)③我恨不能马上插翅飞到你的面前,倒在你温暖慈爱的怀里痛哭一场。(谢冰莹《望断天涯儿不归》)
慈和 cíhé
除了慈善、慈祥,还有和蔼的意思,不限于形容长辈的眼光、神色等。
例:①它的眼光是多么的慈和、亲切。(楼适夷《雨》)②我的眼前仍旧是那酣睡中的慈和的面颜。(巴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③王婆用低音,慈和的声调呼唤着:“起来吧!”(萧红《生死场》)
慈善 císhàn
除了仁慈善良,还着重于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除了形容长辈的眼光、神色等,还形容心肠、行为等,这时可以说成“慈善家,慈善款,慈善机构,慈善事业,慈善救济”等。
例:①他的眼睁开了,用那对慈善与宽厚作成的黑眼珠看着大众。(老舍《大悲寺外》)②“弥勒佛”的尊容:宽宽胖胖、喜眉笑颜,慈善可亲。(胡辛《四个四十岁的女人》)③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钱钟书《吃饭》)
慈祥 cíxiánɡ
着眼于外表的神态,和蔼安详。还常形容老年人的面容、态度等。
例:①满是皱纹的脸上,有一双慈祥的眼睛。(马烽《沈大妈》)②这个人倒是慈祥的样子,不住地打量我,也问了些念什么书之类的话。(朱自清《择偶记》)③我的外祖母是一位慈祥而爽直的老人。(关露《端午节》)
仁慈 réncí
着重形容同情、爱护、关怀或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
例:①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②母亲的心多么仁慈,多么广大。(师陀《期待》)③对于同类,对于小畜生,人尚且变得如此仁慈,至亲的骨肉,恩爱的男女,自更要加重一分。(萧乾《矛盾交响曲》)
慈善
慈爱 慈和 慈善 慈祥 仁慈 30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可亲、和善。可以形容长辈、领导者及其眼光、神色等。
慈爱 cí’ài
着眼于内在的感情,对下喜爱、爱抚。还常形容言行、感情等方面。
例:①孩子在饥饿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鲁迅《伤逝》)②爷爷慈爱地抚摸孙子的脑袋。(巴金《燃烧的心》)③我恨不能马上插翅飞到你的面前,倒在你温暖慈爱的怀里痛哭一场。(谢冰莹《望断天涯儿不归》)
慈和 cíhé
除了慈善、慈祥,还有和蔼的意思,不限于形容长辈的眼光、神色等。
例:①它的眼光是多么的慈和、亲切。(楼适夷《雨》)②我的眼前仍旧是那酣睡中的慈和的面颜。(巴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③王婆用低音,慈和的声调呼唤着:“起来吧!”(萧红《生死场》)
慈善 císhàn
除了仁慈善良,还着重于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除了形容长辈的眼光、神色等,还形容心肠、行为等,这时可以说成“慈善家,慈善款,慈善机构,慈善事业,慈善救济”等。
例:①他的眼睁开了,用那对慈善与宽厚作成的黑眼珠看着大众。(老舍《大悲寺外》)②“弥勒佛”的尊容:宽宽胖胖、喜眉笑颜,慈善可亲。(胡辛《四个四十岁的女人》)③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钱钟书《吃饭》)
慈祥 cíxiánɡ
着眼于外表的神态,和蔼安详。还常形容老年人的面容、态度等。
例:①满是皱纹的脸上,有一双慈祥的眼睛。(马烽《沈大妈》)②这个人倒是慈祥的样子,不住地打量我,也问了些念什么书之类的话。(朱自清《择偶记》)③我的外祖母是一位慈祥而爽直的老人。(关露《端午节》)
仁慈 réncí
着重形容同情、爱护、关怀或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
例:①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②母亲的心多么仁慈,多么广大。(师陀《期待》)③对于同类,对于小畜生,人尚且变得如此仁慈,至亲的骨肉,恩爱的男女,自更要加重一分。(萧乾《矛盾交响曲》)
慈祥
慈爱 慈和 慈善 慈祥 仁慈 30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可亲、和善。可以形容长辈、领导者及其眼光、神色等。
慈爱 cí’ài
着眼于内在的感情,对下喜爱、爱抚。还常形容言行、感情等方面。
例:①孩子在饥饿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鲁迅《伤逝》)②爷爷慈爱地抚摸孙子的脑袋。(巴金《燃烧的心》)③我恨不能马上插翅飞到你的面前,倒在你温暖慈爱的怀里痛哭一场。(谢冰莹《望断天涯儿不归》)
慈和 cíhé
除了慈善、慈祥,还有和蔼的意思,不限于形容长辈的眼光、神色等。
例:①它的眼光是多么的慈和、亲切。(楼适夷《雨》)②我的眼前仍旧是那酣睡中的慈和的面颜。(巴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③王婆用低音,慈和的声调呼唤着:“起来吧!”(萧红《生死场》)
慈善 císhàn
除了仁慈善良,还着重于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除了形容长辈的眼光、神色等,还形容心肠、行为等,这时可以说成“慈善家,慈善款,慈善机构,慈善事业,慈善救济”等。
例:①他的眼睁开了,用那对慈善与宽厚作成的黑眼珠看着大众。(老舍《大悲寺外》)②“弥勒佛”的尊容:宽宽胖胖、喜眉笑颜,慈善可亲。(胡辛《四个四十岁的女人》)③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钱钟书《吃饭》)
慈祥 cíxiánɡ
着眼于外表的神态,和蔼安详。还常形容老年人的面容、态度等。
例:①满是皱纹的脸上,有一双慈祥的眼睛。(马烽《沈大妈》)②这个人倒是慈祥的样子,不住地打量我,也问了些念什么书之类的话。(朱自清《择偶记》)③我的外祖母是一位慈祥而爽直的老人。(关露《端午节》)
仁慈 réncí
着重形容同情、爱护、关怀或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
例:①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②母亲的心多么仁慈,多么广大。(师陀《期待》)③对于同类,对于小畜生,人尚且变得如此仁慈,至亲的骨肉,恩爱的男女,自更要加重一分。(萧乾《矛盾交响曲》)
仁慈
慈爱 慈和 慈善 慈祥 仁慈 30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可亲、和善。可以形容长辈、领导者及其眼光、神色等。
慈爱 cí’ài
着眼于内在的感情,对下喜爱、爱抚。还常形容言行、感情等方面。
例:①孩子在饥饿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鲁迅《伤逝》)②爷爷慈爱地抚摸孙子的脑袋。(巴金《燃烧的心》)③我恨不能马上插翅飞到你的面前,倒在你温暖慈爱的怀里痛哭一场。(谢冰莹《望断天涯儿不归》)
慈和 cíhé
除了慈善、慈祥,还有和蔼的意思,不限于形容长辈的眼光、神色等。
例:①它的眼光是多么的慈和、亲切。(楼适夷《雨》)②我的眼前仍旧是那酣睡中的慈和的面颜。(巴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③王婆用低音,慈和的声调呼唤着:“起来吧!”(萧红《生死场》)
慈善 císhàn
除了仁慈善良,还着重于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除了形容长辈的眼光、神色等,还形容心肠、行为等,这时可以说成“慈善家,慈善款,慈善机构,慈善事业,慈善救济”等。
例:①他的眼睁开了,用那对慈善与宽厚作成的黑眼珠看着大众。(老舍《大悲寺外》)②“弥勒佛”的尊容:宽宽胖胖、喜眉笑颜,慈善可亲。(胡辛《四个四十岁的女人》)③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钱钟书《吃饭》)
慈祥 cíxiánɡ
着眼于外表的神态,和蔼安详。还常形容老年人的面容、态度等。
例:①满是皱纹的脸上,有一双慈祥的眼睛。(马烽《沈大妈》)②这个人倒是慈祥的样子,不住地打量我,也问了些念什么书之类的话。(朱自清《择偶记》)③我的外祖母是一位慈祥而爽直的老人。(关露《端午节》)
仁慈 réncí
着重形容同情、爱护、关怀或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
例:①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②母亲的心多么仁慈,多么广大。(师陀《期待》)③对于同类,对于小畜生,人尚且变得如此仁慈,至亲的骨肉,恩爱的男女,自更要加重一分。(萧乾《矛盾交响曲》)
仁慈 善良 103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没有恶意,富于仁爱之心。都能形容人、心地、面容、态度等。
仁慈 réncí
强调对人富于同情、爱护之心,还形容胸怀、表情、目光、行动等。
例:①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胡适《我九年的家乡教育》) ②在没来金家工作以前,只看着这家是一户仁慈良善、和和美美的人家,现在她可明白了,真是一家一本难念的经。(陈建功等《皇城根》) ③陛下如果太仁慈,不除掉嵇康,可能无以淳正风俗、清洁王道。(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善良 shànliánɡ
强调正直、纯洁,还能形容品质、性格、本性、生性、灵魂、气质、忠告、心愿、愿望等。
例:①沉默中所保有的民族善良品性,穷苦而极其善良的人。(沈从文《黑魇》) ②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③事后我才知道,这完全出自他本性的善良。(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此外
此外 另外 302.0 102 连词 连词。表示所说范围以外的,可以连接小句、句子或段落。
此外 cǐwài
主要做连词,可以连接小句(例①)、句子(例②)或段落。常用于书面语。很少用做指别代词(例③)。
例:①他只怕妹妹哭,怕父亲生气;此外,他什么也不怕,没有他不敢作的事儿。(老舍《小坡的生日》)②……我想说的是真正在控制这个咽喉,支配沉水流域的几万船户。此外常德河面还有一种船只,数量极多,有的时常移动,有的又长久停泊。(沈从文《常德的船》)③此外的人,也马上分成甲党或乙党提出证据,互相论辩;弄到后来,也许相打起来,打得头破血流,还不能够解决。(郁达夫《我的梦,我的青春!》)
另外 lìnɡwài
用做连词时与“此外”相同,只是多用于口语。还常做指别代词(例③)和副词(例④)。
例:①上边放着许多茶壶,茶碗和小酒坛子,酒菜,少数的香烟,另外还有两三个玻璃瓶子,里边装着一包包的茶叶、花生米等等。(老舍《龙须沟》)②达得你看,鞋上没有血,我捡鞋的周围既没血也没人骨头,所以不可能是野兽把人吃了。另外据我了解,猎手们没有穿胶鞋的,村里的普通人更不可能穿这种鞋。(曲波《林海雪原》)③马跳起来,打个回旋,挡住了另外的追骑。(姚雪垠《李自成》)④我因为今天另外还有一个集会,我不能等到终席。(张天翼《华威先生》)
另外
此外 另外 302.0 102 连词 连词。表示所说范围以外的,可以连接小句、句子或段落。
此外 cǐwài
主要做连词,可以连接小句(例①)、句子(例②)或段落。常用于书面语。很少用做指别代词(例③)。
例:①他只怕妹妹哭,怕父亲生气;此外,他什么也不怕,没有他不敢作的事儿。(老舍《小坡的生日》)②……我想说的是真正在控制这个咽喉,支配沉水流域的几万船户。此外常德河面还有一种船只,数量极多,有的时常移动,有的又长久停泊。(沈从文《常德的船》)③此外的人,也马上分成甲党或乙党提出证据,互相论辩;弄到后来,也许相打起来,打得头破血流,还不能够解决。(郁达夫《我的梦,我的青春!》)
另外 lìnɡwài
用做连词时与“此外”相同,只是多用于口语。还常做指别代词(例③)和副词(例④)。
例:①上边放着许多茶壶,茶碗和小酒坛子,酒菜,少数的香烟,另外还有两三个玻璃瓶子,里边装着一包包的茶叶、花生米等等。(老舍《龙须沟》)②达得你看,鞋上没有血,我捡鞋的周围既没血也没人骨头,所以不可能是野兽把人吃了。另外据我了解,猎手们没有穿胶鞋的,村里的普通人更不可能穿这种鞋。(曲波《林海雪原》)③马跳起来,打个回旋,挡住了另外的追骑。(姚雪垠《李自成》)④我因为今天另外还有一个集会,我不能等到终席。(张天翼《华威先生》)
次第
次第 次序 顺序 303.0 102 名词、副词 (一)名词。事物在时空上排列的先后状态。都常说“按(照)次第/次序/顺序”。(二)副词。“次第、顺序”,表示按次序。
次第 cìdì
(一)义着重指所排列的先后位置。(二)义强调排列一二三的前后顺序。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每年做醇酒若干坛,按次第埋园中,二十年后掘取,即每岁皆得饮二十年陈的老酒了。(周作人《谈酒》)②今依明藏本的次第,列表如下。(胡适《说儒》)③宝台山上,一片片五颜六色的野花,次第开放。(宗璞《东藏记》)④青草比夏天还绿的多,风儿吹过来,小草叶轻轻的摆动,把水珠儿次第的摆下去。(老舍《二马》)
次序 cìxù
着重指一个接一个的状态。使用范围广。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就历史发展的次序说,是儒,墨,道。(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②仔细研究,他才发现第二页有作者自述,这“一”“二”“三”“四”等等是自论的次序。(钱钟书《围城》)③童话的次序基本上是按照原作发表的先后次序排列的。(叶君健《〈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
顺序 shùnxù
(一)义着重指排列的先后或时间上的先后。多用于人名、地名、字母、笔画、数目以及其他事情上。(二)义强调表示顺着次序。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人名我们按《百家姓》的顺序来记。(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主张这种办法的人,以为凡事都有个顺序。(俞平伯《我的道德谈》)③我们把不包心的白菜一叶叶顺序包上。(杨绛《干校六记》)④干支纪日法顺序循环。(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次序
次第 次序 顺序 303.0 102 名词、副词 (一)名词。事物在时空上排列的先后状态。都常说“按(照)次第/次序/顺序”。(二)副词。“次第、顺序”,表示按次序。
次第 cìdì
(一)义着重指所排列的先后位置。(二)义强调排列一二三的前后顺序。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每年做醇酒若干坛,按次第埋园中,二十年后掘取,即每岁皆得饮二十年陈的老酒了。(周作人《谈酒》)②今依明藏本的次第,列表如下。(胡适《说儒》)③宝台山上,一片片五颜六色的野花,次第开放。(宗璞《东藏记》)④青草比夏天还绿的多,风儿吹过来,小草叶轻轻的摆动,把水珠儿次第的摆下去。(老舍《二马》)
次序 cìxù
着重指一个接一个的状态。使用范围广。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就历史发展的次序说,是儒,墨,道。(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②仔细研究,他才发现第二页有作者自述,这“一”“二”“三”“四”等等是自论的次序。(钱钟书《围城》)③童话的次序基本上是按照原作发表的先后次序排列的。(叶君健《〈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
顺序 shùnxù
(一)义着重指排列的先后或时间上的先后。多用于人名、地名、字母、笔画、数目以及其他事情上。(二)义强调表示顺着次序。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人名我们按《百家姓》的顺序来记。(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主张这种办法的人,以为凡事都有个顺序。(俞平伯《我的道德谈》)③我们把不包心的白菜一叶叶顺序包上。(杨绛《干校六记》)④干支纪日法顺序循环。(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顺序
次第 次序 顺序 303.0 102 名词、副词 (一)名词。事物在时空上排列的先后状态。都常说“按(照)次第/次序/顺序”。(二)副词。“次第、顺序”,表示按次序。
次第 cìdì
(一)义着重指所排列的先后位置。(二)义强调排列一二三的前后顺序。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每年做醇酒若干坛,按次第埋园中,二十年后掘取,即每岁皆得饮二十年陈的老酒了。(周作人《谈酒》)②今依明藏本的次第,列表如下。(胡适《说儒》)③宝台山上,一片片五颜六色的野花,次第开放。(宗璞《东藏记》)④青草比夏天还绿的多,风儿吹过来,小草叶轻轻的摆动,把水珠儿次第的摆下去。(老舍《二马》)
次序 cìxù
着重指一个接一个的状态。使用范围广。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就历史发展的次序说,是儒,墨,道。(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②仔细研究,他才发现第二页有作者自述,这“一”“二”“三”“四”等等是自论的次序。(钱钟书《围城》)③童话的次序基本上是按照原作发表的先后次序排列的。(叶君健《〈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
顺序 shùnxù
(一)义着重指排列的先后或时间上的先后。多用于人名、地名、字母、笔画、数目以及其他事情上。(二)义强调表示顺着次序。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人名我们按《百家姓》的顺序来记。(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主张这种办法的人,以为凡事都有个顺序。(俞平伯《我的道德谈》)③我们把不包心的白菜一叶叶顺序包上。(杨绛《干校六记》)④干支纪日法顺序循环。(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伺候
伺候 服侍(伏侍、服事)侍奉 侍候 事奉 304.0 102 动词 动词。陪伴,照料,给人服务。
伺候 cì·hou
对象不限于人。如“伺候小马,伺候牲口”。用于人时,不分长幼,如“伺候妈妈,伺候上司,伺候主人,伺候阔人,伺候贵族,伺候病人,伺候孩子,伺候月子,这茶是伺候姑娘们的”。
例:①(大嫂)你伺候得我长这么大了,难道我不能帮帮你的忙?(赵树理《三里湾》)②我今天写通俗文艺是为了大众,并不为伺候有闲阶级。(老舍《我热爱新北京》)
服侍 fú·shi
偶尔写做“伏侍、服事”。对象一般是人,但不限于对长、对上、对尊。如“服侍父母,服侍重病号,服侍同志,大家轮流服侍他,姐姐服侍了我一夜,姑娘一边服侍他,一边跟他学手艺”。
例:①那晚上我醉得一塌糊涂,汪君把我扶到他自己家里去,还劳他母亲服侍了我一夜。(郭沫若《我的童年》)②他当时服侍的主人要上新加坡,看她没有家累,要带她去。(韦君宜《夕阳赋》)
侍奉 shìfènɡ
常用于书面,多用于对长、对上、对尊,比“侍候”更尊敬。如“侍奉祖母,战战兢兢地侍奉大王,昼夜侍奉汤药”。
例:①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宗璞《哭小弟》)②这许多忠心的臣子整天包围皇帝,忠心地侍奉皇帝。(巴金《长生塔》)
侍候 shìhòu
对象常限于人,且多用于对长、对上、对尊。如“侍候哥哥,侍候父亲,侍候少爷,侍候有势力的人,侍候长衫主顾,大臣侍候国王,侍候伤员,车夫开了车门侍候着,侍候洗澡,侍候吃饭”。
例:①四哥,你是好汉,我愿侍候你。(老舍《龙须沟》)②人们都嘱咐宗师傅好好养病,又让小娥好好侍候。(马烽《一架弹花机》)
事奉 shìfènɡ
比起以上各词,少用,不限用于生活上。用于书面。带尊敬色彩。如“事奉上级,事奉首长,事奉父母,事奉师傅”。
例:①这义务便是竭忠尽孝事奉她的婆婆。(苏雪林《棘心》)②(袁时中)忠心耿耿事奉麾下。(姚雪垠《李自成》)
服侍
伺候 服侍(伏侍、服事)侍奉 侍候 事奉 304.0 102 动词 动词。陪伴,照料,给人服务。
伺候 cì·hou
对象不限于人。如“伺候小马,伺候牲口”。用于人时,不分长幼,如“伺候妈妈,伺候上司,伺候主人,伺候阔人,伺候贵族,伺候病人,伺候孩子,伺候月子,这茶是伺候姑娘们的”。
例:①(大嫂)你伺候得我长这么大了,难道我不能帮帮你的忙?(赵树理《三里湾》)②我今天写通俗文艺是为了大众,并不为伺候有闲阶级。(老舍《我热爱新北京》)
服侍 fú·shi
偶尔写做“伏侍、服事”。对象一般是人,但不限于对长、对上、对尊。如“服侍父母,服侍重病号,服侍同志,大家轮流服侍他,姐姐服侍了我一夜,姑娘一边服侍他,一边跟他学手艺”。
例:①那晚上我醉得一塌糊涂,汪君把我扶到他自己家里去,还劳他母亲服侍了我一夜。(郭沫若《我的童年》)②他当时服侍的主人要上新加坡,看她没有家累,要带她去。(韦君宜《夕阳赋》)
侍奉 shìfènɡ
常用于书面,多用于对长、对上、对尊,比“侍候”更尊敬。如“侍奉祖母,战战兢兢地侍奉大王,昼夜侍奉汤药”。
例:①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宗璞《哭小弟》)②这许多忠心的臣子整天包围皇帝,忠心地侍奉皇帝。(巴金《长生塔》)
侍候 shìhòu
对象常限于人,且多用于对长、对上、对尊。如“侍候哥哥,侍候父亲,侍候少爷,侍候有势力的人,侍候长衫主顾,大臣侍候国王,侍候伤员,车夫开了车门侍候着,侍候洗澡,侍候吃饭”。
例:①四哥,你是好汉,我愿侍候你。(老舍《龙须沟》)②人们都嘱咐宗师傅好好养病,又让小娥好好侍候。(马烽《一架弹花机》)
事奉 shìfènɡ
比起以上各词,少用,不限用于生活上。用于书面。带尊敬色彩。如“事奉上级,事奉首长,事奉父母,事奉师傅”。
例:①这义务便是竭忠尽孝事奉她的婆婆。(苏雪林《棘心》)②(袁时中)忠心耿耿事奉麾下。(姚雪垠《李自成》)
侍奉
伺候 服侍(伏侍、服事)侍奉 侍候 事奉 304.0 102 动词 动词。陪伴,照料,给人服务。
伺候 cì·hou
对象不限于人。如“伺候小马,伺候牲口”。用于人时,不分长幼,如“伺候妈妈,伺候上司,伺候主人,伺候阔人,伺候贵族,伺候病人,伺候孩子,伺候月子,这茶是伺候姑娘们的”。
例:①(大嫂)你伺候得我长这么大了,难道我不能帮帮你的忙?(赵树理《三里湾》)②我今天写通俗文艺是为了大众,并不为伺候有闲阶级。(老舍《我热爱新北京》)
服侍 fú·shi
偶尔写做“伏侍、服事”。对象一般是人,但不限于对长、对上、对尊。如“服侍父母,服侍重病号,服侍同志,大家轮流服侍他,姐姐服侍了我一夜,姑娘一边服侍他,一边跟他学手艺”。
例:①那晚上我醉得一塌糊涂,汪君把我扶到他自己家里去,还劳他母亲服侍了我一夜。(郭沫若《我的童年》)②他当时服侍的主人要上新加坡,看她没有家累,要带她去。(韦君宜《夕阳赋》)
侍奉 shìfènɡ
常用于书面,多用于对长、对上、对尊,比“侍候”更尊敬。如“侍奉祖母,战战兢兢地侍奉大王,昼夜侍奉汤药”。
例:①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宗璞《哭小弟》)②这许多忠心的臣子整天包围皇帝,忠心地侍奉皇帝。(巴金《长生塔》)
侍候 shìhòu
对象常限于人,且多用于对长、对上、对尊。如“侍候哥哥,侍候父亲,侍候少爷,侍候有势力的人,侍候长衫主顾,大臣侍候国王,侍候伤员,车夫开了车门侍候着,侍候洗澡,侍候吃饭”。
例:①四哥,你是好汉,我愿侍候你。(老舍《龙须沟》)②人们都嘱咐宗师傅好好养病,又让小娥好好侍候。(马烽《一架弹花机》)
事奉 shìfènɡ
比起以上各词,少用,不限用于生活上。用于书面。带尊敬色彩。如“事奉上级,事奉首长,事奉父母,事奉师傅”。
例:①这义务便是竭忠尽孝事奉她的婆婆。(苏雪林《棘心》)②(袁时中)忠心耿耿事奉麾下。(姚雪垠《李自成》)
侍候
伺候 服侍(伏侍、服事)侍奉 侍候 事奉 304.0 102 动词 动词。陪伴,照料,给人服务。
伺候 cì·hou
对象不限于人。如“伺候小马,伺候牲口”。用于人时,不分长幼,如“伺候妈妈,伺候上司,伺候主人,伺候阔人,伺候贵族,伺候病人,伺候孩子,伺候月子,这茶是伺候姑娘们的”。
例:①(大嫂)你伺候得我长这么大了,难道我不能帮帮你的忙?(赵树理《三里湾》)②我今天写通俗文艺是为了大众,并不为伺候有闲阶级。(老舍《我热爱新北京》)
服侍 fú·shi
偶尔写做“伏侍、服事”。对象一般是人,但不限于对长、对上、对尊。如“服侍父母,服侍重病号,服侍同志,大家轮流服侍他,姐姐服侍了我一夜,姑娘一边服侍他,一边跟他学手艺”。
例:①那晚上我醉得一塌糊涂,汪君把我扶到他自己家里去,还劳他母亲服侍了我一夜。(郭沫若《我的童年》)②他当时服侍的主人要上新加坡,看她没有家累,要带她去。(韦君宜《夕阳赋》)
侍奉 shìfènɡ
常用于书面,多用于对长、对上、对尊,比“侍候”更尊敬。如“侍奉祖母,战战兢兢地侍奉大王,昼夜侍奉汤药”。
例:①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宗璞《哭小弟》)②这许多忠心的臣子整天包围皇帝,忠心地侍奉皇帝。(巴金《长生塔》)
侍候 shìhòu
对象常限于人,且多用于对长、对上、对尊。如“侍候哥哥,侍候父亲,侍候少爷,侍候有势力的人,侍候长衫主顾,大臣侍候国王,侍候伤员,车夫开了车门侍候着,侍候洗澡,侍候吃饭”。
例:①四哥,你是好汉,我愿侍候你。(老舍《龙须沟》)②人们都嘱咐宗师傅好好养病,又让小娥好好侍候。(马烽《一架弹花机》)
事奉 shìfènɡ
比起以上各词,少用,不限用于生活上。用于书面。带尊敬色彩。如“事奉上级,事奉首长,事奉父母,事奉师傅”。
例:①这义务便是竭忠尽孝事奉她的婆婆。(苏雪林《棘心》)②(袁时中)忠心耿耿事奉麾下。(姚雪垠《李自成》)
事奉
伺候 服侍(伏侍、服事)侍奉 侍候 事奉 304.0 102 动词 动词。陪伴,照料,给人服务。
伺候 cì·hou
对象不限于人。如“伺候小马,伺候牲口”。用于人时,不分长幼,如“伺候妈妈,伺候上司,伺候主人,伺候阔人,伺候贵族,伺候病人,伺候孩子,伺候月子,这茶是伺候姑娘们的”。
例:①(大嫂)你伺候得我长这么大了,难道我不能帮帮你的忙?(赵树理《三里湾》)②我今天写通俗文艺是为了大众,并不为伺候有闲阶级。(老舍《我热爱新北京》)
服侍 fú·shi
偶尔写做“伏侍、服事”。对象一般是人,但不限于对长、对上、对尊。如“服侍父母,服侍重病号,服侍同志,大家轮流服侍他,姐姐服侍了我一夜,姑娘一边服侍他,一边跟他学手艺”。
例:①那晚上我醉得一塌糊涂,汪君把我扶到他自己家里去,还劳他母亲服侍了我一夜。(郭沫若《我的童年》)②他当时服侍的主人要上新加坡,看她没有家累,要带她去。(韦君宜《夕阳赋》)
侍奉 shìfènɡ
常用于书面,多用于对长、对上、对尊,比“侍候”更尊敬。如“侍奉祖母,战战兢兢地侍奉大王,昼夜侍奉汤药”。
例:①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宗璞《哭小弟》)②这许多忠心的臣子整天包围皇帝,忠心地侍奉皇帝。(巴金《长生塔》)
侍候 shìhòu
对象常限于人,且多用于对长、对上、对尊。如“侍候哥哥,侍候父亲,侍候少爷,侍候有势力的人,侍候长衫主顾,大臣侍候国王,侍候伤员,车夫开了车门侍候着,侍候洗澡,侍候吃饭”。
例:①四哥,你是好汉,我愿侍候你。(老舍《龙须沟》)②人们都嘱咐宗师傅好好养病,又让小娥好好侍候。(马烽《一架弹花机》)
事奉 shìfènɡ
比起以上各词,少用,不限用于生活上。用于书面。带尊敬色彩。如“事奉上级,事奉首长,事奉父母,事奉师傅”。
例:①这义务便是竭忠尽孝事奉她的婆婆。(苏雪林《棘心》)②(袁时中)忠心耿耿事奉麾下。(姚雪垠《李自成》)
刺目
刺目 刺眼 30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光线过强,看了不舒服。(二)惹人注意,看了又不顺眼。
刺目 cìmù
不常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你一进医院先不问我的伤势如何,我还能活多久,却一个劲儿地埋怨病房的灯光刺目。(张贤亮《绿化树》)②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音都难听。(老舍《骆驼祥子》)③极黑的字凸现在极白的纸上,刺目刺心。(李国胜《笔误》)④这个刺目的标题使贺绿汀当场泪如泉涌。(赵国雄《鲁迅与歌剧〈红楼梦〉》)
刺眼 cìyǎn
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当空的太阳把胡同里照得白花花的,有点刺眼。(陈建功等《皇城根》)②正在沉睡的鲁鲁被刺眼的灯光和响亮的训斥声惊醒。(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③他同学、他弟弟都穿洋袜,他还穿布袜,自己觉得脚背上有一条拼缝很刺眼,只希望穿上棉鞋可遮掩不见。(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 ④他很漂亮,很英俊,穿着得体而不刺眼。(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刺眼
刺目 刺眼 30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光线过强,看了不舒服。(二)惹人注意,看了又不顺眼。
刺目 cìmù
不常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你一进医院先不问我的伤势如何,我还能活多久,却一个劲儿地埋怨病房的灯光刺目。(张贤亮《绿化树》)②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音都难听。(老舍《骆驼祥子》)③极黑的字凸现在极白的纸上,刺目刺心。(李国胜《笔误》)④这个刺目的标题使贺绿汀当场泪如泉涌。(赵国雄《鲁迅与歌剧〈红楼梦〉》)
刺眼 cìyǎn
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当空的太阳把胡同里照得白花花的,有点刺眼。(陈建功等《皇城根》)②正在沉睡的鲁鲁被刺眼的灯光和响亮的训斥声惊醒。(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③他同学、他弟弟都穿洋袜,他还穿布袜,自己觉得脚背上有一条拼缝很刺眼,只希望穿上棉鞋可遮掩不见。(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 ④他很漂亮,很英俊,穿着得体而不刺眼。(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赐予
赐予(赐与)付与(付予)赋予 给以 给予(给与)授予 予以 306.0 102 动词 动词。使对方得到某种东西。
赐予 cìyǔ
偶尔写做“赐与”。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带郑重色彩。用于平辈时带尊敬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所赐予的可以是抽象的及具体的事物。
例:①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冰心《闲情》)②我们一切原是你赐予的,这东西也就是你的,我们所能贡献在你脚下的,只是一片真心。(钱钟书《上帝的梦》)③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巴金《星》)
付与 fùyǔ
偶尔写做“付予”。强调交给。使用范围较窄,所付与的多是使命、生命、权力、重任、热情、金钱等。比“赋予”少用,偶尔用于书面语,稍多见于法律语体。
例:①屺老的全部生命都付与了艺术。(《人民日报》1996年5月27日)②如果所提供的服务并未产生有益的成果,便不应付与报酬。(《统一海上救助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1988)》)③除非双方另有协议,付与(原作“付予”)仲裁者的费用和报酬应参照“中心”仲裁所收取的费用率规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赋予 fùyǔ
使用范围较窄,所给的东西常是重大而抽象的;是好的、中性的。书面语色彩更浓。只能带名词宾语,多是任务、使命、生命、活力、特色、责任、权利、意义、哲理、重要性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些说法无论是真是假,都是表明中国人赋予八卦和六十四卦以极端重要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人生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上苍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冯向光《三晋春秋》)③北撤一开始,第二百师就被赋予担当后卫的重任。(邓贤《大国之魂》)
给以 ɡěi∥yǐ
义同“给”。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给以的多是行为,偶尔是事物(例③)。多带动词宾语,有时带名词宾语(例③)。如果要说出受动者,多放在“给以”前面,说成“对病人给以关照”;偶尔说成“给病人以关照”。
例:①当众给以回击。(邓友梅《兰英》)②他主张少年的一切欲望都应当给以满足。(苏雪林《青春》)③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的机会。(鲁迅《阿Q正传》)
给予 jǐyǔ
偶尔写做“给与”。使用范围较广,所给的东西多是抽象的,有时是具体的;可以是好的、中性的、坏的。能带名词和动词两种宾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虽然是私费旅行,但沿途所到之处,地方政府和华侨团体,都对他热烈欢迎并给予帮助。(邓友梅《兰英》)③那壶茶,恐怕正是他给予车役的一种恩惠罢。(缪从群《南北东西》)
授予 shòuyǔ
强调正式给予。使用范围较窄,所授予的是有限的事物。只能带一些名词宾语,如“奖章、奖状、奖杯、荣誉、称号、学位、学衔、军衔、金钱、职责、权利、权力”等。
例:①范吉射,我授予你镇东将军衔。(冯向光《三晋春秋》)②对于特别受到尊崇的丞相,可授予“相国”的尊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白宫将大权授予一个过分自信的美国将军。(邓贤《大国之魂》)
予以 yǔyǐ
义同“给以”。更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予以的是行为。常带一些动词宾语,如“支持、表扬、推广、警告、批评、讽刺、否定、拒绝、注意”等。
例:①新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必须予以大力推广。(《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②我认为这是寒碜我,坚决予以拒绝。(邓友梅《别愿坚,忆当年》)③但它总的倾向是好的,不应予以全盘否定。(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重版前言》)
付与
赐予(赐与)付与(付予)赋予 给以 给予(给与)授予 予以 306.0 102 动词 动词。使对方得到某种东西。
赐予 cìyǔ
偶尔写做“赐与”。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带郑重色彩。用于平辈时带尊敬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所赐予的可以是抽象的及具体的事物。
例:①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冰心《闲情》)②我们一切原是你赐予的,这东西也就是你的,我们所能贡献在你脚下的,只是一片真心。(钱钟书《上帝的梦》)③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巴金《星》)
付与 fùyǔ
偶尔写做“付予”。强调交给。使用范围较窄,所付与的多是使命、生命、权力、重任、热情、金钱等。比“赋予”少用,偶尔用于书面语,稍多见于法律语体。
例:①屺老的全部生命都付与了艺术。(《人民日报》1996年5月27日)②如果所提供的服务并未产生有益的成果,便不应付与报酬。(《统一海上救助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1988)》)③除非双方另有协议,付与(原作“付予”)仲裁者的费用和报酬应参照“中心”仲裁所收取的费用率规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赋予 fùyǔ
使用范围较窄,所给的东西常是重大而抽象的;是好的、中性的。书面语色彩更浓。只能带名词宾语,多是任务、使命、生命、活力、特色、责任、权利、意义、哲理、重要性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些说法无论是真是假,都是表明中国人赋予八卦和六十四卦以极端重要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人生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上苍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冯向光《三晋春秋》)③北撤一开始,第二百师就被赋予担当后卫的重任。(邓贤《大国之魂》)
给以 ɡěi∥yǐ
义同“给”。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给以的多是行为,偶尔是事物(例③)。多带动词宾语,有时带名词宾语(例③)。如果要说出受动者,多放在“给以”前面,说成“对病人给以关照”;偶尔说成“给病人以关照”。
例:①当众给以回击。(邓友梅《兰英》)②他主张少年的一切欲望都应当给以满足。(苏雪林《青春》)③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的机会。(鲁迅《阿Q正传》)
给予 jǐyǔ
偶尔写做“给与”。使用范围较广,所给的东西多是抽象的,有时是具体的;可以是好的、中性的、坏的。能带名词和动词两种宾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虽然是私费旅行,但沿途所到之处,地方政府和华侨团体,都对他热烈欢迎并给予帮助。(邓友梅《兰英》)③那壶茶,恐怕正是他给予车役的一种恩惠罢。(缪从群《南北东西》)
授予 shòuyǔ
强调正式给予。使用范围较窄,所授予的是有限的事物。只能带一些名词宾语,如“奖章、奖状、奖杯、荣誉、称号、学位、学衔、军衔、金钱、职责、权利、权力”等。
例:①范吉射,我授予你镇东将军衔。(冯向光《三晋春秋》)②对于特别受到尊崇的丞相,可授予“相国”的尊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白宫将大权授予一个过分自信的美国将军。(邓贤《大国之魂》)
予以 yǔyǐ
义同“给以”。更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予以的是行为。常带一些动词宾语,如“支持、表扬、推广、警告、批评、讽刺、否定、拒绝、注意”等。
例:①新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必须予以大力推广。(《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②我认为这是寒碜我,坚决予以拒绝。(邓友梅《别愿坚,忆当年》)③但它总的倾向是好的,不应予以全盘否定。(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重版前言》)
赋予
赐予(赐与)付与(付予)赋予 给以 给予(给与)授予 予以 306.0 102 动词 动词。使对方得到某种东西。
赐予 cìyǔ
偶尔写做“赐与”。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带郑重色彩。用于平辈时带尊敬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所赐予的可以是抽象的及具体的事物。
例:①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冰心《闲情》)②我们一切原是你赐予的,这东西也就是你的,我们所能贡献在你脚下的,只是一片真心。(钱钟书《上帝的梦》)③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巴金《星》)
付与 fùyǔ
偶尔写做“付予”。强调交给。使用范围较窄,所付与的多是使命、生命、权力、重任、热情、金钱等。比“赋予”少用,偶尔用于书面语,稍多见于法律语体。
例:①屺老的全部生命都付与了艺术。(《人民日报》1996年5月27日)②如果所提供的服务并未产生有益的成果,便不应付与报酬。(《统一海上救助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1988)》)③除非双方另有协议,付与(原作“付予”)仲裁者的费用和报酬应参照“中心”仲裁所收取的费用率规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赋予 fùyǔ
使用范围较窄,所给的东西常是重大而抽象的;是好的、中性的。书面语色彩更浓。只能带名词宾语,多是任务、使命、生命、活力、特色、责任、权利、意义、哲理、重要性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些说法无论是真是假,都是表明中国人赋予八卦和六十四卦以极端重要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人生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上苍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冯向光《三晋春秋》)③北撤一开始,第二百师就被赋予担当后卫的重任。(邓贤《大国之魂》)
给以 ɡěi∥yǐ
义同“给”。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给以的多是行为,偶尔是事物(例③)。多带动词宾语,有时带名词宾语(例③)。如果要说出受动者,多放在“给以”前面,说成“对病人给以关照”;偶尔说成“给病人以关照”。
例:①当众给以回击。(邓友梅《兰英》)②他主张少年的一切欲望都应当给以满足。(苏雪林《青春》)③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的机会。(鲁迅《阿Q正传》)
给予 jǐyǔ
偶尔写做“给与”。使用范围较广,所给的东西多是抽象的,有时是具体的;可以是好的、中性的、坏的。能带名词和动词两种宾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虽然是私费旅行,但沿途所到之处,地方政府和华侨团体,都对他热烈欢迎并给予帮助。(邓友梅《兰英》)③那壶茶,恐怕正是他给予车役的一种恩惠罢。(缪从群《南北东西》)
授予 shòuyǔ
强调正式给予。使用范围较窄,所授予的是有限的事物。只能带一些名词宾语,如“奖章、奖状、奖杯、荣誉、称号、学位、学衔、军衔、金钱、职责、权利、权力”等。
例:①范吉射,我授予你镇东将军衔。(冯向光《三晋春秋》)②对于特别受到尊崇的丞相,可授予“相国”的尊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白宫将大权授予一个过分自信的美国将军。(邓贤《大国之魂》)
予以 yǔyǐ
义同“给以”。更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予以的是行为。常带一些动词宾语,如“支持、表扬、推广、警告、批评、讽刺、否定、拒绝、注意”等。
例:①新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必须予以大力推广。(《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②我认为这是寒碜我,坚决予以拒绝。(邓友梅《别愿坚,忆当年》)③但它总的倾向是好的,不应予以全盘否定。(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重版前言》)
给以
赐予(赐与)付与(付予)赋予 给以 给予(给与)授予 予以 306.0 102 动词 动词。使对方得到某种东西。
赐予 cìyǔ
偶尔写做“赐与”。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带郑重色彩。用于平辈时带尊敬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所赐予的可以是抽象的及具体的事物。
例:①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冰心《闲情》)②我们一切原是你赐予的,这东西也就是你的,我们所能贡献在你脚下的,只是一片真心。(钱钟书《上帝的梦》)③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巴金《星》)
付与 fùyǔ
偶尔写做“付予”。强调交给。使用范围较窄,所付与的多是使命、生命、权力、重任、热情、金钱等。比“赋予”少用,偶尔用于书面语,稍多见于法律语体。
例:①屺老的全部生命都付与了艺术。(《人民日报》1996年5月27日)②如果所提供的服务并未产生有益的成果,便不应付与报酬。(《统一海上救助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1988)》)③除非双方另有协议,付与(原作“付予”)仲裁者的费用和报酬应参照“中心”仲裁所收取的费用率规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赋予 fùyǔ
使用范围较窄,所给的东西常是重大而抽象的;是好的、中性的。书面语色彩更浓。只能带名词宾语,多是任务、使命、生命、活力、特色、责任、权利、意义、哲理、重要性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些说法无论是真是假,都是表明中国人赋予八卦和六十四卦以极端重要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人生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上苍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冯向光《三晋春秋》)③北撤一开始,第二百师就被赋予担当后卫的重任。(邓贤《大国之魂》)
给以 ɡěi∥yǐ
义同“给”。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给以的多是行为,偶尔是事物(例③)。多带动词宾语,有时带名词宾语(例③)。如果要说出受动者,多放在“给以”前面,说成“对病人给以关照”;偶尔说成“给病人以关照”。
例:①当众给以回击。(邓友梅《兰英》)②他主张少年的一切欲望都应当给以满足。(苏雪林《青春》)③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的机会。(鲁迅《阿Q正传》)
给予 jǐyǔ
偶尔写做“给与”。使用范围较广,所给的东西多是抽象的,有时是具体的;可以是好的、中性的、坏的。能带名词和动词两种宾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虽然是私费旅行,但沿途所到之处,地方政府和华侨团体,都对他热烈欢迎并给予帮助。(邓友梅《兰英》)③那壶茶,恐怕正是他给予车役的一种恩惠罢。(缪从群《南北东西》)
授予 shòuyǔ
强调正式给予。使用范围较窄,所授予的是有限的事物。只能带一些名词宾语,如“奖章、奖状、奖杯、荣誉、称号、学位、学衔、军衔、金钱、职责、权利、权力”等。
例:①范吉射,我授予你镇东将军衔。(冯向光《三晋春秋》)②对于特别受到尊崇的丞相,可授予“相国”的尊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白宫将大权授予一个过分自信的美国将军。(邓贤《大国之魂》)
予以 yǔyǐ
义同“给以”。更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予以的是行为。常带一些动词宾语,如“支持、表扬、推广、警告、批评、讽刺、否定、拒绝、注意”等。
例:①新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必须予以大力推广。(《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②我认为这是寒碜我,坚决予以拒绝。(邓友梅《别愿坚,忆当年》)③但它总的倾向是好的,不应予以全盘否定。(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重版前言》)
给以 加以 528.0 102 动词 动词。后面常跟上双音节动词,表示处置或施加行为。都可以说“给以/加以批评,给以/加以纠正”等。
给以 ɡěi∥yǐ
语义多指向处置对象。对象多是人,有时是事物。后面的动词常是施加给人的行为动词。可以拆开说成“给+对象+以+动词”,如“给他以帮助”。
例:①城市间的人们,也给以我们很大的帮助。(洪灵菲《路上》)②他把每班学生分为三组,给以不同评价。(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等,给以说明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民间传说》)
加以 jiāyǐ
语义多指向处置行为。对象多是事物,有时是人。后面的动词常是处置事物或人的行为动词。比“给以”常用。
例:①天授的才如果不加以努力发展,等于废弃不用。(宗璞《东藏记》)②这一大堆的学术材料尚未加以整理。(叶圣陶《倪焕之》)③那些为非作歹不走正路的,就加以改造。(魏巍《火凤凰》)
给予
赐予(赐与)付与(付予)赋予 给以 给予(给与)授予 予以 306.0 102 动词 动词。使对方得到某种东西。
赐予 cìyǔ
偶尔写做“赐与”。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带郑重色彩。用于平辈时带尊敬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所赐予的可以是抽象的及具体的事物。
例:①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冰心《闲情》)②我们一切原是你赐予的,这东西也就是你的,我们所能贡献在你脚下的,只是一片真心。(钱钟书《上帝的梦》)③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巴金《星》)
付与 fùyǔ
偶尔写做“付予”。强调交给。使用范围较窄,所付与的多是使命、生命、权力、重任、热情、金钱等。比“赋予”少用,偶尔用于书面语,稍多见于法律语体。
例:①屺老的全部生命都付与了艺术。(《人民日报》1996年5月27日)②如果所提供的服务并未产生有益的成果,便不应付与报酬。(《统一海上救助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1988)》)③除非双方另有协议,付与(原作“付予”)仲裁者的费用和报酬应参照“中心”仲裁所收取的费用率规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赋予 fùyǔ
使用范围较窄,所给的东西常是重大而抽象的;是好的、中性的。书面语色彩更浓。只能带名词宾语,多是任务、使命、生命、活力、特色、责任、权利、意义、哲理、重要性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些说法无论是真是假,都是表明中国人赋予八卦和六十四卦以极端重要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人生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上苍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冯向光《三晋春秋》)③北撤一开始,第二百师就被赋予担当后卫的重任。(邓贤《大国之魂》)
给以 ɡěi∥yǐ
义同“给”。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给以的多是行为,偶尔是事物(例③)。多带动词宾语,有时带名词宾语(例③)。如果要说出受动者,多放在“给以”前面,说成“对病人给以关照”;偶尔说成“给病人以关照”。
例:①当众给以回击。(邓友梅《兰英》)②他主张少年的一切欲望都应当给以满足。(苏雪林《青春》)③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的机会。(鲁迅《阿Q正传》)
给予 jǐyǔ
偶尔写做“给与”。使用范围较广,所给的东西多是抽象的,有时是具体的;可以是好的、中性的、坏的。能带名词和动词两种宾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虽然是私费旅行,但沿途所到之处,地方政府和华侨团体,都对他热烈欢迎并给予帮助。(邓友梅《兰英》)③那壶茶,恐怕正是他给予车役的一种恩惠罢。(缪从群《南北东西》)
授予 shòuyǔ
强调正式给予。使用范围较窄,所授予的是有限的事物。只能带一些名词宾语,如“奖章、奖状、奖杯、荣誉、称号、学位、学衔、军衔、金钱、职责、权利、权力”等。
例:①范吉射,我授予你镇东将军衔。(冯向光《三晋春秋》)②对于特别受到尊崇的丞相,可授予“相国”的尊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白宫将大权授予一个过分自信的美国将军。(邓贤《大国之魂》)
予以 yǔyǐ
义同“给以”。更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予以的是行为。常带一些动词宾语,如“支持、表扬、推广、警告、批评、讽刺、否定、拒绝、注意”等。
例:①新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必须予以大力推广。(《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②我认为这是寒碜我,坚决予以拒绝。(邓友梅《别愿坚,忆当年》)③但它总的倾向是好的,不应予以全盘否定。(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重版前言》)
授予
赐予(赐与)付与(付予)赋予 给以 给予(给与)授予 予以 306.0 102 动词 动词。使对方得到某种东西。
赐予 cìyǔ
偶尔写做“赐与”。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带郑重色彩。用于平辈时带尊敬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所赐予的可以是抽象的及具体的事物。
例:①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冰心《闲情》)②我们一切原是你赐予的,这东西也就是你的,我们所能贡献在你脚下的,只是一片真心。(钱钟书《上帝的梦》)③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巴金《星》)
付与 fùyǔ
偶尔写做“付予”。强调交给。使用范围较窄,所付与的多是使命、生命、权力、重任、热情、金钱等。比“赋予”少用,偶尔用于书面语,稍多见于法律语体。
例:①屺老的全部生命都付与了艺术。(《人民日报》1996年5月27日)②如果所提供的服务并未产生有益的成果,便不应付与报酬。(《统一海上救助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1988)》)③除非双方另有协议,付与(原作“付予”)仲裁者的费用和报酬应参照“中心”仲裁所收取的费用率规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赋予 fùyǔ
使用范围较窄,所给的东西常是重大而抽象的;是好的、中性的。书面语色彩更浓。只能带名词宾语,多是任务、使命、生命、活力、特色、责任、权利、意义、哲理、重要性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些说法无论是真是假,都是表明中国人赋予八卦和六十四卦以极端重要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人生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上苍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冯向光《三晋春秋》)③北撤一开始,第二百师就被赋予担当后卫的重任。(邓贤《大国之魂》)
给以 ɡěi∥yǐ
义同“给”。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给以的多是行为,偶尔是事物(例③)。多带动词宾语,有时带名词宾语(例③)。如果要说出受动者,多放在“给以”前面,说成“对病人给以关照”;偶尔说成“给病人以关照”。
例:①当众给以回击。(邓友梅《兰英》)②他主张少年的一切欲望都应当给以满足。(苏雪林《青春》)③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的机会。(鲁迅《阿Q正传》)
给予 jǐyǔ
偶尔写做“给与”。使用范围较广,所给的东西多是抽象的,有时是具体的;可以是好的、中性的、坏的。能带名词和动词两种宾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虽然是私费旅行,但沿途所到之处,地方政府和华侨团体,都对他热烈欢迎并给予帮助。(邓友梅《兰英》)③那壶茶,恐怕正是他给予车役的一种恩惠罢。(缪从群《南北东西》)
授予 shòuyǔ
强调正式给予。使用范围较窄,所授予的是有限的事物。只能带一些名词宾语,如“奖章、奖状、奖杯、荣誉、称号、学位、学衔、军衔、金钱、职责、权利、权力”等。
例:①范吉射,我授予你镇东将军衔。(冯向光《三晋春秋》)②对于特别受到尊崇的丞相,可授予“相国”的尊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白宫将大权授予一个过分自信的美国将军。(邓贤《大国之魂》)
予以 yǔyǐ
义同“给以”。更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予以的是行为。常带一些动词宾语,如“支持、表扬、推广、警告、批评、讽刺、否定、拒绝、注意”等。
例:①新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必须予以大力推广。(《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②我认为这是寒碜我,坚决予以拒绝。(邓友梅《别愿坚,忆当年》)③但它总的倾向是好的,不应予以全盘否定。(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重版前言》)
予以
赐予(赐与)付与(付予)赋予 给以 给予(给与)授予 予以 306.0 102 动词 动词。使对方得到某种东西。
赐予 cìyǔ
偶尔写做“赐与”。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带郑重色彩。用于平辈时带尊敬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所赐予的可以是抽象的及具体的事物。
例:①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冰心《闲情》)②我们一切原是你赐予的,这东西也就是你的,我们所能贡献在你脚下的,只是一片真心。(钱钟书《上帝的梦》)③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巴金《星》)
付与 fùyǔ
偶尔写做“付予”。强调交给。使用范围较窄,所付与的多是使命、生命、权力、重任、热情、金钱等。比“赋予”少用,偶尔用于书面语,稍多见于法律语体。
例:①屺老的全部生命都付与了艺术。(《人民日报》1996年5月27日)②如果所提供的服务并未产生有益的成果,便不应付与报酬。(《统一海上救助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1988)》)③除非双方另有协议,付与(原作“付予”)仲裁者的费用和报酬应参照“中心”仲裁所收取的费用率规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赋予 fùyǔ
使用范围较窄,所给的东西常是重大而抽象的;是好的、中性的。书面语色彩更浓。只能带名词宾语,多是任务、使命、生命、活力、特色、责任、权利、意义、哲理、重要性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这些说法无论是真是假,都是表明中国人赋予八卦和六十四卦以极端重要性。(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人生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上苍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冯向光《三晋春秋》)③北撤一开始,第二百师就被赋予担当后卫的重任。(邓贤《大国之魂》)
给以 ɡěi∥yǐ
义同“给”。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给以的多是行为,偶尔是事物(例③)。多带动词宾语,有时带名词宾语(例③)。如果要说出受动者,多放在“给以”前面,说成“对病人给以关照”;偶尔说成“给病人以关照”。
例:①当众给以回击。(邓友梅《兰英》)②他主张少年的一切欲望都应当给以满足。(苏雪林《青春》)③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旧从新的机会。(鲁迅《阿Q正传》)
给予 jǐyǔ
偶尔写做“给与”。使用范围较广,所给的东西多是抽象的,有时是具体的;可以是好的、中性的、坏的。能带名词和动词两种宾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哲学也给予我们人生理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虽然是私费旅行,但沿途所到之处,地方政府和华侨团体,都对他热烈欢迎并给予帮助。(邓友梅《兰英》)③那壶茶,恐怕正是他给予车役的一种恩惠罢。(缪从群《南北东西》)
授予 shòuyǔ
强调正式给予。使用范围较窄,所授予的是有限的事物。只能带一些名词宾语,如“奖章、奖状、奖杯、荣誉、称号、学位、学衔、军衔、金钱、职责、权利、权力”等。
例:①范吉射,我授予你镇东将军衔。(冯向光《三晋春秋》)②对于特别受到尊崇的丞相,可授予“相国”的尊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白宫将大权授予一个过分自信的美国将军。(邓贤《大国之魂》)
予以 yǔyǐ
义同“给以”。更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窄,所予以的是行为。常带一些动词宾语,如“支持、表扬、推广、警告、批评、讽刺、否定、拒绝、注意”等。
例:①新疆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必须予以大力推广。(《人民日报》1996年1月1日)②我认为这是寒碜我,坚决予以拒绝。(邓友梅《别愿坚,忆当年》)③但它总的倾向是好的,不应予以全盘否定。(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重版前言》)
聪慧
聪慧 聪敏 聪明 聪睿 聪颖 伶俐 30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智力强,思维能力超过一般的。
聪慧 cōnɡhuì
是聪明而有智慧,比“聪明”的程度高。常形容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千万双渴望的聪慧的小眼睛,顿时在脑子里闪耀起来。(曹靖华《花》)②女厂长平视着兰医生,她不明白这个平日很聪慧的知识分子怎么这样不开窍!(毕淑敏《女人之约》)③我妻子也是报社记者,美丽聪慧,文笔和她的体态、风度一样潇洒,追求她的小伙子很多,她却偏偏挑中了我。(叶大春《瘾录》)
聪敏 cōnɡmǐn
词义特征是敏捷,反应快。
例:①他毕竟是聪敏人,现在是什么都理会过来了。(茅盾《子夜》)②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热情的诗人。(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③雅阔甫高大健壮,文化不大高,但人很聪敏。(王蒙《哦,穆罕默德·阿麦德》)
聪明 cōnɡ·mínɡ
常形容人,有时借用来形容动物(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那个给他题绰号的孩子倒有点小聪明。(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朱自清《背影》)③聪明的牲口确乎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
聪睿 cōnɡruì
词义特征是见识深,有远见。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个富有才华的聪睿的人,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沫《青春之歌》)②智亲王仁孝聪睿,又有平定大内急变大功,将来必能秉承主上天威,治国安民。(赵辉《道光皇帝》)③几年不见,他还是那么儒雅,那么精悍,白净的面皮,聪睿的眼睛,只是额头宽了稍许。(韩石山《“海上混蛋”程德培》)
聪颖 cōnɡyǐnɡ
聪明异常。颖,指东西末端尖锐部分,比喻才能出众。常形容人。用于书面语。
例:①兰芳同志在艺术上有这样高的成就,不了解的人往往以为他是聪颖过人……更重要的是他肯勤学苦练,从不自满。(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②孔子不仅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匡亚明《孔子评传》)
伶俐 línɡlì
除指智力强以外,还指动作灵活,会变通。如常说“口齿伶俐,手脚伶俐”。常用来形容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儿童,有时也形容小动物(例③)等。
例:①但是女学生的嘴大都伶俐,有时伶俐到近乎刻薄。(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因为他长得伶俐可爱,大人们也都爱跟他玩。(赵树理《小二黑结婚》)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鲁迅《故乡》)
聪敏
聪慧 聪敏 聪明 聪睿 聪颖 伶俐 30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智力强,思维能力超过一般的。
聪慧 cōnɡhuì
是聪明而有智慧,比“聪明”的程度高。常形容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千万双渴望的聪慧的小眼睛,顿时在脑子里闪耀起来。(曹靖华《花》)②女厂长平视着兰医生,她不明白这个平日很聪慧的知识分子怎么这样不开窍!(毕淑敏《女人之约》)③我妻子也是报社记者,美丽聪慧,文笔和她的体态、风度一样潇洒,追求她的小伙子很多,她却偏偏挑中了我。(叶大春《瘾录》)
聪敏 cōnɡmǐn
词义特征是敏捷,反应快。
例:①他毕竟是聪敏人,现在是什么都理会过来了。(茅盾《子夜》)②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热情的诗人。(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③雅阔甫高大健壮,文化不大高,但人很聪敏。(王蒙《哦,穆罕默德·阿麦德》)
聪明 cōnɡ·mínɡ
常形容人,有时借用来形容动物(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那个给他题绰号的孩子倒有点小聪明。(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朱自清《背影》)③聪明的牲口确乎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
聪睿 cōnɡruì
词义特征是见识深,有远见。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个富有才华的聪睿的人,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沫《青春之歌》)②智亲王仁孝聪睿,又有平定大内急变大功,将来必能秉承主上天威,治国安民。(赵辉《道光皇帝》)③几年不见,他还是那么儒雅,那么精悍,白净的面皮,聪睿的眼睛,只是额头宽了稍许。(韩石山《“海上混蛋”程德培》)
聪颖 cōnɡyǐnɡ
聪明异常。颖,指东西末端尖锐部分,比喻才能出众。常形容人。用于书面语。
例:①兰芳同志在艺术上有这样高的成就,不了解的人往往以为他是聪颖过人……更重要的是他肯勤学苦练,从不自满。(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②孔子不仅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匡亚明《孔子评传》)
伶俐 línɡlì
除指智力强以外,还指动作灵活,会变通。如常说“口齿伶俐,手脚伶俐”。常用来形容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儿童,有时也形容小动物(例③)等。
例:①但是女学生的嘴大都伶俐,有时伶俐到近乎刻薄。(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因为他长得伶俐可爱,大人们也都爱跟他玩。(赵树理《小二黑结婚》)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鲁迅《故乡》)
聪明
聪慧 聪敏 聪明 聪睿 聪颖 伶俐 30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智力强,思维能力超过一般的。
聪慧 cōnɡhuì
是聪明而有智慧,比“聪明”的程度高。常形容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千万双渴望的聪慧的小眼睛,顿时在脑子里闪耀起来。(曹靖华《花》)②女厂长平视着兰医生,她不明白这个平日很聪慧的知识分子怎么这样不开窍!(毕淑敏《女人之约》)③我妻子也是报社记者,美丽聪慧,文笔和她的体态、风度一样潇洒,追求她的小伙子很多,她却偏偏挑中了我。(叶大春《瘾录》)
聪敏 cōnɡmǐn
词义特征是敏捷,反应快。
例:①他毕竟是聪敏人,现在是什么都理会过来了。(茅盾《子夜》)②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热情的诗人。(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③雅阔甫高大健壮,文化不大高,但人很聪敏。(王蒙《哦,穆罕默德·阿麦德》)
聪明 cōnɡ·mínɡ
常形容人,有时借用来形容动物(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那个给他题绰号的孩子倒有点小聪明。(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朱自清《背影》)③聪明的牲口确乎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
聪睿 cōnɡruì
词义特征是见识深,有远见。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个富有才华的聪睿的人,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沫《青春之歌》)②智亲王仁孝聪睿,又有平定大内急变大功,将来必能秉承主上天威,治国安民。(赵辉《道光皇帝》)③几年不见,他还是那么儒雅,那么精悍,白净的面皮,聪睿的眼睛,只是额头宽了稍许。(韩石山《“海上混蛋”程德培》)
聪颖 cōnɡyǐnɡ
聪明异常。颖,指东西末端尖锐部分,比喻才能出众。常形容人。用于书面语。
例:①兰芳同志在艺术上有这样高的成就,不了解的人往往以为他是聪颖过人……更重要的是他肯勤学苦练,从不自满。(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②孔子不仅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匡亚明《孔子评传》)
伶俐 línɡlì
除指智力强以外,还指动作灵活,会变通。如常说“口齿伶俐,手脚伶俐”。常用来形容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儿童,有时也形容小动物(例③)等。
例:①但是女学生的嘴大都伶俐,有时伶俐到近乎刻薄。(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因为他长得伶俐可爱,大人们也都爱跟他玩。(赵树理《小二黑结婚》)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鲁迅《故乡》)
聪睿
聪慧 聪敏 聪明 聪睿 聪颖 伶俐 30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智力强,思维能力超过一般的。
聪慧 cōnɡhuì
是聪明而有智慧,比“聪明”的程度高。常形容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千万双渴望的聪慧的小眼睛,顿时在脑子里闪耀起来。(曹靖华《花》)②女厂长平视着兰医生,她不明白这个平日很聪慧的知识分子怎么这样不开窍!(毕淑敏《女人之约》)③我妻子也是报社记者,美丽聪慧,文笔和她的体态、风度一样潇洒,追求她的小伙子很多,她却偏偏挑中了我。(叶大春《瘾录》)
聪敏 cōnɡmǐn
词义特征是敏捷,反应快。
例:①他毕竟是聪敏人,现在是什么都理会过来了。(茅盾《子夜》)②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热情的诗人。(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③雅阔甫高大健壮,文化不大高,但人很聪敏。(王蒙《哦,穆罕默德·阿麦德》)
聪明 cōnɡ·mínɡ
常形容人,有时借用来形容动物(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那个给他题绰号的孩子倒有点小聪明。(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朱自清《背影》)③聪明的牲口确乎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
聪睿 cōnɡruì
词义特征是见识深,有远见。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个富有才华的聪睿的人,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沫《青春之歌》)②智亲王仁孝聪睿,又有平定大内急变大功,将来必能秉承主上天威,治国安民。(赵辉《道光皇帝》)③几年不见,他还是那么儒雅,那么精悍,白净的面皮,聪睿的眼睛,只是额头宽了稍许。(韩石山《“海上混蛋”程德培》)
聪颖 cōnɡyǐnɡ
聪明异常。颖,指东西末端尖锐部分,比喻才能出众。常形容人。用于书面语。
例:①兰芳同志在艺术上有这样高的成就,不了解的人往往以为他是聪颖过人……更重要的是他肯勤学苦练,从不自满。(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②孔子不仅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匡亚明《孔子评传》)
伶俐 línɡlì
除指智力强以外,还指动作灵活,会变通。如常说“口齿伶俐,手脚伶俐”。常用来形容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儿童,有时也形容小动物(例③)等。
例:①但是女学生的嘴大都伶俐,有时伶俐到近乎刻薄。(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因为他长得伶俐可爱,大人们也都爱跟他玩。(赵树理《小二黑结婚》)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鲁迅《故乡》)
聪颖
聪慧 聪敏 聪明 聪睿 聪颖 伶俐 30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智力强,思维能力超过一般的。
聪慧 cōnɡhuì
是聪明而有智慧,比“聪明”的程度高。常形容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千万双渴望的聪慧的小眼睛,顿时在脑子里闪耀起来。(曹靖华《花》)②女厂长平视着兰医生,她不明白这个平日很聪慧的知识分子怎么这样不开窍!(毕淑敏《女人之约》)③我妻子也是报社记者,美丽聪慧,文笔和她的体态、风度一样潇洒,追求她的小伙子很多,她却偏偏挑中了我。(叶大春《瘾录》)
聪敏 cōnɡmǐn
词义特征是敏捷,反应快。
例:①他毕竟是聪敏人,现在是什么都理会过来了。(茅盾《子夜》)②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热情的诗人。(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③雅阔甫高大健壮,文化不大高,但人很聪敏。(王蒙《哦,穆罕默德·阿麦德》)
聪明 cōnɡ·mínɡ
常形容人,有时借用来形容动物(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那个给他题绰号的孩子倒有点小聪明。(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朱自清《背影》)③聪明的牲口确乎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
聪睿 cōnɡruì
词义特征是见识深,有远见。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个富有才华的聪睿的人,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沫《青春之歌》)②智亲王仁孝聪睿,又有平定大内急变大功,将来必能秉承主上天威,治国安民。(赵辉《道光皇帝》)③几年不见,他还是那么儒雅,那么精悍,白净的面皮,聪睿的眼睛,只是额头宽了稍许。(韩石山《“海上混蛋”程德培》)
聪颖 cōnɡyǐnɡ
聪明异常。颖,指东西末端尖锐部分,比喻才能出众。常形容人。用于书面语。
例:①兰芳同志在艺术上有这样高的成就,不了解的人往往以为他是聪颖过人……更重要的是他肯勤学苦练,从不自满。(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②孔子不仅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匡亚明《孔子评传》)
伶俐 línɡlì
除指智力强以外,还指动作灵活,会变通。如常说“口齿伶俐,手脚伶俐”。常用来形容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儿童,有时也形容小动物(例③)等。
例:①但是女学生的嘴大都伶俐,有时伶俐到近乎刻薄。(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因为他长得伶俐可爱,大人们也都爱跟他玩。(赵树理《小二黑结婚》)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鲁迅《故乡》)
伶俐
聪慧 聪敏 聪明 聪睿 聪颖 伶俐 30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智力强,思维能力超过一般的。
聪慧 cōnɡhuì
是聪明而有智慧,比“聪明”的程度高。常形容人。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千万双渴望的聪慧的小眼睛,顿时在脑子里闪耀起来。(曹靖华《花》)②女厂长平视着兰医生,她不明白这个平日很聪慧的知识分子怎么这样不开窍!(毕淑敏《女人之约》)③我妻子也是报社记者,美丽聪慧,文笔和她的体态、风度一样潇洒,追求她的小伙子很多,她却偏偏挑中了我。(叶大春《瘾录》)
聪敏 cōnɡmǐn
词义特征是敏捷,反应快。
例:①他毕竟是聪敏人,现在是什么都理会过来了。(茅盾《子夜》)②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热情的诗人。(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③雅阔甫高大健壮,文化不大高,但人很聪敏。(王蒙《哦,穆罕默德·阿麦德》)
聪明 cōnɡ·mínɡ
常形容人,有时借用来形容动物(例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那个给他题绰号的孩子倒有点小聪明。(茅盾《小圈圈里的人物》)②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朱自清《背影》)③聪明的牲口确乎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
聪睿 cōnɡruì
词义特征是见识深,有远见。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个富有才华的聪睿的人,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沫《青春之歌》)②智亲王仁孝聪睿,又有平定大内急变大功,将来必能秉承主上天威,治国安民。(赵辉《道光皇帝》)③几年不见,他还是那么儒雅,那么精悍,白净的面皮,聪睿的眼睛,只是额头宽了稍许。(韩石山《“海上混蛋”程德培》)
聪颖 cōnɡyǐnɡ
聪明异常。颖,指东西末端尖锐部分,比喻才能出众。常形容人。用于书面语。
例:①兰芳同志在艺术上有这样高的成就,不了解的人往往以为他是聪颖过人……更重要的是他肯勤学苦练,从不自满。(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②孔子不仅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匡亚明《孔子评传》)
伶俐 línɡlì
除指智力强以外,还指动作灵活,会变通。如常说“口齿伶俐,手脚伶俐”。常用来形容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儿童,有时也形容小动物(例③)等。
例:①但是女学生的嘴大都伶俐,有时伶俐到近乎刻薄。(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因为他长得伶俐可爱,大人们也都爱跟他玩。(赵树理《小二黑结婚》)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鲁迅《故乡》)
从来
从来 历来 向来 30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这样。常通用。
从来 cónɡlái
后面跟否定形式(例①)居多,也跟肯定形式(例②)。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衙门从来没做过一件好事。(姚雪垠《李自成》)②中国新文学运动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因果难分。(张爱玲《遥记》)
历来 lìlái
后面多跟肯定形式,很少跟否定形式。语气比“向来、从来”弱些。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书店历来是琉璃厂文化街的主要组成部分。(邓拓《北京的古文化街——琉璃厂》)②孟子说的“彻者彻也”这句话,历来没有确切的解释。(匡亚明《孔子评传》)
“历来、从来”都有形容词用法,做定语,如“这是我们历来的主张,从来的文艺并不单在于暴露”,“向来”一般不这么用。
向来 xiànɡlái
后面跟肯定形式(例①)和跟否定形式(例②),都常见。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的话,向来说出算数。(茅盾《子夜》)②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鲁迅《祝福》)③拿尊重儒士来说,咱们义军,向来对清贫正派的读书人都是尊重的,爱护的。(姚雪垠《李自成》)
历来
从来 历来 向来 30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这样。常通用。
从来 cónɡlái
后面跟否定形式(例①)居多,也跟肯定形式(例②)。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衙门从来没做过一件好事。(姚雪垠《李自成》)②中国新文学运动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因果难分。(张爱玲《遥记》)
历来 lìlái
后面多跟肯定形式,很少跟否定形式。语气比“向来、从来”弱些。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书店历来是琉璃厂文化街的主要组成部分。(邓拓《北京的古文化街——琉璃厂》)②孟子说的“彻者彻也”这句话,历来没有确切的解释。(匡亚明《孔子评传》)
“历来、从来”都有形容词用法,做定语,如“这是我们历来的主张,从来的文艺并不单在于暴露”,“向来”一般不这么用。
向来 xiànɡlái
后面跟肯定形式(例①)和跟否定形式(例②),都常见。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的话,向来说出算数。(茅盾《子夜》)②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鲁迅《祝福》)③拿尊重儒士来说,咱们义军,向来对清贫正派的读书人都是尊重的,爱护的。(姚雪垠《李自成》)
向来
从来 历来 向来 30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这样。常通用。
从来 cónɡlái
后面跟否定形式(例①)居多,也跟肯定形式(例②)。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衙门从来没做过一件好事。(姚雪垠《李自成》)②中国新文学运动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因果难分。(张爱玲《遥记》)
历来 lìlái
后面多跟肯定形式,很少跟否定形式。语气比“向来、从来”弱些。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书店历来是琉璃厂文化街的主要组成部分。(邓拓《北京的古文化街——琉璃厂》)②孟子说的“彻者彻也”这句话,历来没有确切的解释。(匡亚明《孔子评传》)
“历来、从来”都有形容词用法,做定语,如“这是我们历来的主张,从来的文艺并不单在于暴露”,“向来”一般不这么用。
向来 xiànɡlái
后面跟肯定形式(例①)和跟否定形式(例②),都常见。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我的话,向来说出算数。(茅盾《子夜》)②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鲁迅《祝福》)③拿尊重儒士来说,咱们义军,向来对清贫正派的读书人都是尊重的,爱护的。(姚雪垠《李自成》)
从前
从前 过去 往常 先前 以前 以往 已往 原先 早年 早先 之前 309.0 102 名词 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指在某时前面的时间。
从前 cónɡqián
一般都指较远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限,前面不能加“很久、很早、有史”以及名词、动词或小句组成短语,一般都单用。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从前上路真是件苦事情。(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②赵双环不禁深深怀恋从前的生活。(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过去 ɡuòqù
意义和用法基本跟“从前”相同,其词义特征是跟“现在、将来”区别对待,如“过去时”对“现在时、将来时”,“我们有光荣的过去,更有光荣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语境都不能用“从前”。除了指较远的时间,有时还可以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如“在过去的一年,过去的一周”。
例:①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汉俄词典》)②过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傅雷家书》)
往常 wǎnɡchánɡ
多指较近的、过去的重复出现的平常时间。常单用,不跟名词、动词等组成短语。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们两口子的感情,近来比往常好些,从不顶嘴。(周立波《暴风骤雨》)②迁入湖楼的第一个早晨,心想今儿应当早早地起来,不要再学往常那么傻睡了。(俞平伯《湖楼小撷》)
先前 xiānqián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比某时在先、在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老舍《龙须沟》)②汝捷先前从事小说美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曾卓《曾卓诗论》)③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以前 yǐqián
方位词。可以泛指较远的时间,如“很久以前,很早以前,有史以前”;也可以确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时间,如“不久以前,八点以前,吃饭以前”。“从前”等不能加“很久,不久”等。常单用,如“以前我是学生,以前的事儿还记得,以前在外国教书”;也常跟在名词或动词(小句)后面用组成短语(例②③)。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正如以前说过,安顿一个新家,一定使你们上了扎实的第一课。(《傅雷家书》)②多年以前,我曾经为了对勘严又陵的《天演论》译文,买了《赫胥黎文集》第九卷。(吕叔湘《未晚斋杂览》)③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傅雷家书》)
以往 yǐwǎnɡ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由此往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碧野《雪路云程》)②他一定要亲手给自己画屋,画得比以往他给别人画的都要漂亮、考究。(李杭育《河灶遗风》)
已往 yǐwǎnɡ
同“以往”,强调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多做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一切已往思想文化知识的继承,都必须通过认真的探讨、批判和改造,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庐隐《异国秋思》)
原先 yuánxiān
除了“从前”的意思,还有“起初”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例:①原先,我不过有那么一个心愿,谁晓得真成了事实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巴金《废园外》)
早年 zǎonián
离现在较远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多年以前。
例:①把早年留下的零散的干草抽出来,凑起来,很快打了一个草帘子。(宋学武《干草》)②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早先 zǎoxiān
多指较早的从前时间,一般不用于“起初”义。多用于口语。
例:①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②早先山上的狼很多,成群结队下山糟践牲口,也吃人,成了一害。(尤凤伟《石门夜话》)
之前 zhīqián
方位词。一般不单用,常跟在名词、动词或小句之后组成短语。有时也表示在某处所的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未亮之前,风又渐渐地刮大起来。(曹禺《北京人》)②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赵树理《杨老太爷》)③这一对小人儿……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
过去
从前 过去 往常 先前 以前 以往 已往 原先 早年 早先 之前 309.0 102 名词 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指在某时前面的时间。
从前 cónɡqián
一般都指较远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限,前面不能加“很久、很早、有史”以及名词、动词或小句组成短语,一般都单用。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从前上路真是件苦事情。(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②赵双环不禁深深怀恋从前的生活。(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过去 ɡuòqù
意义和用法基本跟“从前”相同,其词义特征是跟“现在、将来”区别对待,如“过去时”对“现在时、将来时”,“我们有光荣的过去,更有光荣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语境都不能用“从前”。除了指较远的时间,有时还可以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如“在过去的一年,过去的一周”。
例:①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汉俄词典》)②过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傅雷家书》)
往常 wǎnɡchánɡ
多指较近的、过去的重复出现的平常时间。常单用,不跟名词、动词等组成短语。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们两口子的感情,近来比往常好些,从不顶嘴。(周立波《暴风骤雨》)②迁入湖楼的第一个早晨,心想今儿应当早早地起来,不要再学往常那么傻睡了。(俞平伯《湖楼小撷》)
先前 xiānqián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比某时在先、在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老舍《龙须沟》)②汝捷先前从事小说美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曾卓《曾卓诗论》)③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以前 yǐqián
方位词。可以泛指较远的时间,如“很久以前,很早以前,有史以前”;也可以确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时间,如“不久以前,八点以前,吃饭以前”。“从前”等不能加“很久,不久”等。常单用,如“以前我是学生,以前的事儿还记得,以前在外国教书”;也常跟在名词或动词(小句)后面用组成短语(例②③)。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正如以前说过,安顿一个新家,一定使你们上了扎实的第一课。(《傅雷家书》)②多年以前,我曾经为了对勘严又陵的《天演论》译文,买了《赫胥黎文集》第九卷。(吕叔湘《未晚斋杂览》)③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傅雷家书》)
以往 yǐwǎnɡ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由此往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碧野《雪路云程》)②他一定要亲手给自己画屋,画得比以往他给别人画的都要漂亮、考究。(李杭育《河灶遗风》)
已往 yǐwǎnɡ
同“以往”,强调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多做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一切已往思想文化知识的继承,都必须通过认真的探讨、批判和改造,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庐隐《异国秋思》)
原先 yuánxiān
除了“从前”的意思,还有“起初”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例:①原先,我不过有那么一个心愿,谁晓得真成了事实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巴金《废园外》)
早年 zǎonián
离现在较远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多年以前。
例:①把早年留下的零散的干草抽出来,凑起来,很快打了一个草帘子。(宋学武《干草》)②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早先 zǎoxiān
多指较早的从前时间,一般不用于“起初”义。多用于口语。
例:①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②早先山上的狼很多,成群结队下山糟践牲口,也吃人,成了一害。(尤凤伟《石门夜话》)
之前 zhīqián
方位词。一般不单用,常跟在名词、动词或小句之后组成短语。有时也表示在某处所的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未亮之前,风又渐渐地刮大起来。(曹禺《北京人》)②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赵树理《杨老太爷》)③这一对小人儿……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
往常
从前 过去 往常 先前 以前 以往 已往 原先 早年 早先 之前 309.0 102 名词 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指在某时前面的时间。
从前 cónɡqián
一般都指较远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限,前面不能加“很久、很早、有史”以及名词、动词或小句组成短语,一般都单用。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从前上路真是件苦事情。(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②赵双环不禁深深怀恋从前的生活。(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过去 ɡuòqù
意义和用法基本跟“从前”相同,其词义特征是跟“现在、将来”区别对待,如“过去时”对“现在时、将来时”,“我们有光荣的过去,更有光荣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语境都不能用“从前”。除了指较远的时间,有时还可以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如“在过去的一年,过去的一周”。
例:①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汉俄词典》)②过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傅雷家书》)
往常 wǎnɡchánɡ
多指较近的、过去的重复出现的平常时间。常单用,不跟名词、动词等组成短语。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们两口子的感情,近来比往常好些,从不顶嘴。(周立波《暴风骤雨》)②迁入湖楼的第一个早晨,心想今儿应当早早地起来,不要再学往常那么傻睡了。(俞平伯《湖楼小撷》)
先前 xiānqián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比某时在先、在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老舍《龙须沟》)②汝捷先前从事小说美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曾卓《曾卓诗论》)③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以前 yǐqián
方位词。可以泛指较远的时间,如“很久以前,很早以前,有史以前”;也可以确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时间,如“不久以前,八点以前,吃饭以前”。“从前”等不能加“很久,不久”等。常单用,如“以前我是学生,以前的事儿还记得,以前在外国教书”;也常跟在名词或动词(小句)后面用组成短语(例②③)。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正如以前说过,安顿一个新家,一定使你们上了扎实的第一课。(《傅雷家书》)②多年以前,我曾经为了对勘严又陵的《天演论》译文,买了《赫胥黎文集》第九卷。(吕叔湘《未晚斋杂览》)③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傅雷家书》)
以往 yǐwǎnɡ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由此往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碧野《雪路云程》)②他一定要亲手给自己画屋,画得比以往他给别人画的都要漂亮、考究。(李杭育《河灶遗风》)
已往 yǐwǎnɡ
同“以往”,强调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多做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一切已往思想文化知识的继承,都必须通过认真的探讨、批判和改造,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庐隐《异国秋思》)
原先 yuánxiān
除了“从前”的意思,还有“起初”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例:①原先,我不过有那么一个心愿,谁晓得真成了事实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巴金《废园外》)
早年 zǎonián
离现在较远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多年以前。
例:①把早年留下的零散的干草抽出来,凑起来,很快打了一个草帘子。(宋学武《干草》)②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早先 zǎoxiān
多指较早的从前时间,一般不用于“起初”义。多用于口语。
例:①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②早先山上的狼很多,成群结队下山糟践牲口,也吃人,成了一害。(尤凤伟《石门夜话》)
之前 zhīqián
方位词。一般不单用,常跟在名词、动词或小句之后组成短语。有时也表示在某处所的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未亮之前,风又渐渐地刮大起来。(曹禺《北京人》)②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赵树理《杨老太爷》)③这一对小人儿……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
先前
从前 过去 往常 先前 以前 以往 已往 原先 早年 早先 之前 309.0 102 名词 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指在某时前面的时间。
从前 cónɡqián
一般都指较远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限,前面不能加“很久、很早、有史”以及名词、动词或小句组成短语,一般都单用。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从前上路真是件苦事情。(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②赵双环不禁深深怀恋从前的生活。(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过去 ɡuòqù
意义和用法基本跟“从前”相同,其词义特征是跟“现在、将来”区别对待,如“过去时”对“现在时、将来时”,“我们有光荣的过去,更有光荣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语境都不能用“从前”。除了指较远的时间,有时还可以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如“在过去的一年,过去的一周”。
例:①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汉俄词典》)②过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傅雷家书》)
往常 wǎnɡchánɡ
多指较近的、过去的重复出现的平常时间。常单用,不跟名词、动词等组成短语。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们两口子的感情,近来比往常好些,从不顶嘴。(周立波《暴风骤雨》)②迁入湖楼的第一个早晨,心想今儿应当早早地起来,不要再学往常那么傻睡了。(俞平伯《湖楼小撷》)
先前 xiānqián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比某时在先、在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老舍《龙须沟》)②汝捷先前从事小说美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曾卓《曾卓诗论》)③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以前 yǐqián
方位词。可以泛指较远的时间,如“很久以前,很早以前,有史以前”;也可以确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时间,如“不久以前,八点以前,吃饭以前”。“从前”等不能加“很久,不久”等。常单用,如“以前我是学生,以前的事儿还记得,以前在外国教书”;也常跟在名词或动词(小句)后面用组成短语(例②③)。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正如以前说过,安顿一个新家,一定使你们上了扎实的第一课。(《傅雷家书》)②多年以前,我曾经为了对勘严又陵的《天演论》译文,买了《赫胥黎文集》第九卷。(吕叔湘《未晚斋杂览》)③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傅雷家书》)
以往 yǐwǎnɡ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由此往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碧野《雪路云程》)②他一定要亲手给自己画屋,画得比以往他给别人画的都要漂亮、考究。(李杭育《河灶遗风》)
已往 yǐwǎnɡ
同“以往”,强调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多做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一切已往思想文化知识的继承,都必须通过认真的探讨、批判和改造,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庐隐《异国秋思》)
原先 yuánxiān
除了“从前”的意思,还有“起初”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例:①原先,我不过有那么一个心愿,谁晓得真成了事实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巴金《废园外》)
早年 zǎonián
离现在较远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多年以前。
例:①把早年留下的零散的干草抽出来,凑起来,很快打了一个草帘子。(宋学武《干草》)②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早先 zǎoxiān
多指较早的从前时间,一般不用于“起初”义。多用于口语。
例:①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②早先山上的狼很多,成群结队下山糟践牲口,也吃人,成了一害。(尤凤伟《石门夜话》)
之前 zhīqián
方位词。一般不单用,常跟在名词、动词或小句之后组成短语。有时也表示在某处所的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未亮之前,风又渐渐地刮大起来。(曹禺《北京人》)②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赵树理《杨老太爷》)③这一对小人儿……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
以前
从前 过去 往常 先前 以前 以往 已往 原先 早年 早先 之前 309.0 102 名词 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指在某时前面的时间。
从前 cónɡqián
一般都指较远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限,前面不能加“很久、很早、有史”以及名词、动词或小句组成短语,一般都单用。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从前上路真是件苦事情。(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②赵双环不禁深深怀恋从前的生活。(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过去 ɡuòqù
意义和用法基本跟“从前”相同,其词义特征是跟“现在、将来”区别对待,如“过去时”对“现在时、将来时”,“我们有光荣的过去,更有光荣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语境都不能用“从前”。除了指较远的时间,有时还可以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如“在过去的一年,过去的一周”。
例:①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汉俄词典》)②过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傅雷家书》)
往常 wǎnɡchánɡ
多指较近的、过去的重复出现的平常时间。常单用,不跟名词、动词等组成短语。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们两口子的感情,近来比往常好些,从不顶嘴。(周立波《暴风骤雨》)②迁入湖楼的第一个早晨,心想今儿应当早早地起来,不要再学往常那么傻睡了。(俞平伯《湖楼小撷》)
先前 xiānqián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比某时在先、在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老舍《龙须沟》)②汝捷先前从事小说美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曾卓《曾卓诗论》)③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以前 yǐqián
方位词。可以泛指较远的时间,如“很久以前,很早以前,有史以前”;也可以确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时间,如“不久以前,八点以前,吃饭以前”。“从前”等不能加“很久,不久”等。常单用,如“以前我是学生,以前的事儿还记得,以前在外国教书”;也常跟在名词或动词(小句)后面用组成短语(例②③)。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正如以前说过,安顿一个新家,一定使你们上了扎实的第一课。(《傅雷家书》)②多年以前,我曾经为了对勘严又陵的《天演论》译文,买了《赫胥黎文集》第九卷。(吕叔湘《未晚斋杂览》)③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傅雷家书》)
以往 yǐwǎnɡ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由此往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碧野《雪路云程》)②他一定要亲手给自己画屋,画得比以往他给别人画的都要漂亮、考究。(李杭育《河灶遗风》)
已往 yǐwǎnɡ
同“以往”,强调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多做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一切已往思想文化知识的继承,都必须通过认真的探讨、批判和改造,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庐隐《异国秋思》)
原先 yuánxiān
除了“从前”的意思,还有“起初”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例:①原先,我不过有那么一个心愿,谁晓得真成了事实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巴金《废园外》)
早年 zǎonián
离现在较远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多年以前。
例:①把早年留下的零散的干草抽出来,凑起来,很快打了一个草帘子。(宋学武《干草》)②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早先 zǎoxiān
多指较早的从前时间,一般不用于“起初”义。多用于口语。
例:①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②早先山上的狼很多,成群结队下山糟践牲口,也吃人,成了一害。(尤凤伟《石门夜话》)
之前 zhīqián
方位词。一般不单用,常跟在名词、动词或小句之后组成短语。有时也表示在某处所的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未亮之前,风又渐渐地刮大起来。(曹禺《北京人》)②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赵树理《杨老太爷》)③这一对小人儿……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
以往
从前 过去 往常 先前 以前 以往 已往 原先 早年 早先 之前 309.0 102 名词 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指在某时前面的时间。
从前 cónɡqián
一般都指较远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限,前面不能加“很久、很早、有史”以及名词、动词或小句组成短语,一般都单用。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从前上路真是件苦事情。(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②赵双环不禁深深怀恋从前的生活。(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过去 ɡuòqù
意义和用法基本跟“从前”相同,其词义特征是跟“现在、将来”区别对待,如“过去时”对“现在时、将来时”,“我们有光荣的过去,更有光荣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语境都不能用“从前”。除了指较远的时间,有时还可以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如“在过去的一年,过去的一周”。
例:①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汉俄词典》)②过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傅雷家书》)
往常 wǎnɡchánɡ
多指较近的、过去的重复出现的平常时间。常单用,不跟名词、动词等组成短语。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们两口子的感情,近来比往常好些,从不顶嘴。(周立波《暴风骤雨》)②迁入湖楼的第一个早晨,心想今儿应当早早地起来,不要再学往常那么傻睡了。(俞平伯《湖楼小撷》)
先前 xiānqián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比某时在先、在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老舍《龙须沟》)②汝捷先前从事小说美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曾卓《曾卓诗论》)③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以前 yǐqián
方位词。可以泛指较远的时间,如“很久以前,很早以前,有史以前”;也可以确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时间,如“不久以前,八点以前,吃饭以前”。“从前”等不能加“很久,不久”等。常单用,如“以前我是学生,以前的事儿还记得,以前在外国教书”;也常跟在名词或动词(小句)后面用组成短语(例②③)。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正如以前说过,安顿一个新家,一定使你们上了扎实的第一课。(《傅雷家书》)②多年以前,我曾经为了对勘严又陵的《天演论》译文,买了《赫胥黎文集》第九卷。(吕叔湘《未晚斋杂览》)③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傅雷家书》)
以往 yǐwǎnɡ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由此往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碧野《雪路云程》)②他一定要亲手给自己画屋,画得比以往他给别人画的都要漂亮、考究。(李杭育《河灶遗风》)
已往 yǐwǎnɡ
同“以往”,强调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多做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一切已往思想文化知识的继承,都必须通过认真的探讨、批判和改造,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庐隐《异国秋思》)
原先 yuánxiān
除了“从前”的意思,还有“起初”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例:①原先,我不过有那么一个心愿,谁晓得真成了事实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巴金《废园外》)
早年 zǎonián
离现在较远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多年以前。
例:①把早年留下的零散的干草抽出来,凑起来,很快打了一个草帘子。(宋学武《干草》)②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早先 zǎoxiān
多指较早的从前时间,一般不用于“起初”义。多用于口语。
例:①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②早先山上的狼很多,成群结队下山糟践牲口,也吃人,成了一害。(尤凤伟《石门夜话》)
之前 zhīqián
方位词。一般不单用,常跟在名词、动词或小句之后组成短语。有时也表示在某处所的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未亮之前,风又渐渐地刮大起来。(曹禺《北京人》)②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赵树理《杨老太爷》)③这一对小人儿……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
已往
从前 过去 往常 先前 以前 以往 已往 原先 早年 早先 之前 309.0 102 名词 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指在某时前面的时间。
从前 cónɡqián
一般都指较远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限,前面不能加“很久、很早、有史”以及名词、动词或小句组成短语,一般都单用。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从前上路真是件苦事情。(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②赵双环不禁深深怀恋从前的生活。(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过去 ɡuòqù
意义和用法基本跟“从前”相同,其词义特征是跟“现在、将来”区别对待,如“过去时”对“现在时、将来时”,“我们有光荣的过去,更有光荣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语境都不能用“从前”。除了指较远的时间,有时还可以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如“在过去的一年,过去的一周”。
例:①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汉俄词典》)②过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傅雷家书》)
往常 wǎnɡchánɡ
多指较近的、过去的重复出现的平常时间。常单用,不跟名词、动词等组成短语。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们两口子的感情,近来比往常好些,从不顶嘴。(周立波《暴风骤雨》)②迁入湖楼的第一个早晨,心想今儿应当早早地起来,不要再学往常那么傻睡了。(俞平伯《湖楼小撷》)
先前 xiānqián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比某时在先、在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老舍《龙须沟》)②汝捷先前从事小说美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曾卓《曾卓诗论》)③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以前 yǐqián
方位词。可以泛指较远的时间,如“很久以前,很早以前,有史以前”;也可以确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时间,如“不久以前,八点以前,吃饭以前”。“从前”等不能加“很久,不久”等。常单用,如“以前我是学生,以前的事儿还记得,以前在外国教书”;也常跟在名词或动词(小句)后面用组成短语(例②③)。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正如以前说过,安顿一个新家,一定使你们上了扎实的第一课。(《傅雷家书》)②多年以前,我曾经为了对勘严又陵的《天演论》译文,买了《赫胥黎文集》第九卷。(吕叔湘《未晚斋杂览》)③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傅雷家书》)
以往 yǐwǎnɡ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由此往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碧野《雪路云程》)②他一定要亲手给自己画屋,画得比以往他给别人画的都要漂亮、考究。(李杭育《河灶遗风》)
已往 yǐwǎnɡ
同“以往”,强调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多做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一切已往思想文化知识的继承,都必须通过认真的探讨、批判和改造,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庐隐《异国秋思》)
原先 yuánxiān
除了“从前”的意思,还有“起初”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例:①原先,我不过有那么一个心愿,谁晓得真成了事实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巴金《废园外》)
早年 zǎonián
离现在较远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多年以前。
例:①把早年留下的零散的干草抽出来,凑起来,很快打了一个草帘子。(宋学武《干草》)②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早先 zǎoxiān
多指较早的从前时间,一般不用于“起初”义。多用于口语。
例:①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②早先山上的狼很多,成群结队下山糟践牲口,也吃人,成了一害。(尤凤伟《石门夜话》)
之前 zhīqián
方位词。一般不单用,常跟在名词、动词或小句之后组成短语。有时也表示在某处所的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未亮之前,风又渐渐地刮大起来。(曹禺《北京人》)②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赵树理《杨老太爷》)③这一对小人儿……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
原先
从前 过去 往常 先前 以前 以往 已往 原先 早年 早先 之前 309.0 102 名词 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指在某时前面的时间。
从前 cónɡqián
一般都指较远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限,前面不能加“很久、很早、有史”以及名词、动词或小句组成短语,一般都单用。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从前上路真是件苦事情。(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②赵双环不禁深深怀恋从前的生活。(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过去 ɡuòqù
意义和用法基本跟“从前”相同,其词义特征是跟“现在、将来”区别对待,如“过去时”对“现在时、将来时”,“我们有光荣的过去,更有光荣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语境都不能用“从前”。除了指较远的时间,有时还可以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如“在过去的一年,过去的一周”。
例:①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汉俄词典》)②过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傅雷家书》)
往常 wǎnɡchánɡ
多指较近的、过去的重复出现的平常时间。常单用,不跟名词、动词等组成短语。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们两口子的感情,近来比往常好些,从不顶嘴。(周立波《暴风骤雨》)②迁入湖楼的第一个早晨,心想今儿应当早早地起来,不要再学往常那么傻睡了。(俞平伯《湖楼小撷》)
先前 xiānqián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比某时在先、在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老舍《龙须沟》)②汝捷先前从事小说美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曾卓《曾卓诗论》)③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以前 yǐqián
方位词。可以泛指较远的时间,如“很久以前,很早以前,有史以前”;也可以确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时间,如“不久以前,八点以前,吃饭以前”。“从前”等不能加“很久,不久”等。常单用,如“以前我是学生,以前的事儿还记得,以前在外国教书”;也常跟在名词或动词(小句)后面用组成短语(例②③)。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正如以前说过,安顿一个新家,一定使你们上了扎实的第一课。(《傅雷家书》)②多年以前,我曾经为了对勘严又陵的《天演论》译文,买了《赫胥黎文集》第九卷。(吕叔湘《未晚斋杂览》)③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傅雷家书》)
以往 yǐwǎnɡ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由此往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碧野《雪路云程》)②他一定要亲手给自己画屋,画得比以往他给别人画的都要漂亮、考究。(李杭育《河灶遗风》)
已往 yǐwǎnɡ
同“以往”,强调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多做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一切已往思想文化知识的继承,都必须通过认真的探讨、批判和改造,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庐隐《异国秋思》)
原先 yuánxiān
除了“从前”的意思,还有“起初”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例:①原先,我不过有那么一个心愿,谁晓得真成了事实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巴金《废园外》)
早年 zǎonián
离现在较远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多年以前。
例:①把早年留下的零散的干草抽出来,凑起来,很快打了一个草帘子。(宋学武《干草》)②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早先 zǎoxiān
多指较早的从前时间,一般不用于“起初”义。多用于口语。
例:①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②早先山上的狼很多,成群结队下山糟践牲口,也吃人,成了一害。(尤凤伟《石门夜话》)
之前 zhīqián
方位词。一般不单用,常跟在名词、动词或小句之后组成短语。有时也表示在某处所的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未亮之前,风又渐渐地刮大起来。(曹禺《北京人》)②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赵树理《杨老太爷》)③这一对小人儿……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
早年
从前 过去 往常 先前 以前 以往 已往 原先 早年 早先 之前 309.0 102 名词 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指在某时前面的时间。
从前 cónɡqián
一般都指较远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限,前面不能加“很久、很早、有史”以及名词、动词或小句组成短语,一般都单用。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从前上路真是件苦事情。(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②赵双环不禁深深怀恋从前的生活。(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过去 ɡuòqù
意义和用法基本跟“从前”相同,其词义特征是跟“现在、将来”区别对待,如“过去时”对“现在时、将来时”,“我们有光荣的过去,更有光荣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语境都不能用“从前”。除了指较远的时间,有时还可以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如“在过去的一年,过去的一周”。
例:①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汉俄词典》)②过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傅雷家书》)
往常 wǎnɡchánɡ
多指较近的、过去的重复出现的平常时间。常单用,不跟名词、动词等组成短语。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们两口子的感情,近来比往常好些,从不顶嘴。(周立波《暴风骤雨》)②迁入湖楼的第一个早晨,心想今儿应当早早地起来,不要再学往常那么傻睡了。(俞平伯《湖楼小撷》)
先前 xiānqián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比某时在先、在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老舍《龙须沟》)②汝捷先前从事小说美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曾卓《曾卓诗论》)③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以前 yǐqián
方位词。可以泛指较远的时间,如“很久以前,很早以前,有史以前”;也可以确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时间,如“不久以前,八点以前,吃饭以前”。“从前”等不能加“很久,不久”等。常单用,如“以前我是学生,以前的事儿还记得,以前在外国教书”;也常跟在名词或动词(小句)后面用组成短语(例②③)。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正如以前说过,安顿一个新家,一定使你们上了扎实的第一课。(《傅雷家书》)②多年以前,我曾经为了对勘严又陵的《天演论》译文,买了《赫胥黎文集》第九卷。(吕叔湘《未晚斋杂览》)③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傅雷家书》)
以往 yǐwǎnɡ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由此往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碧野《雪路云程》)②他一定要亲手给自己画屋,画得比以往他给别人画的都要漂亮、考究。(李杭育《河灶遗风》)
已往 yǐwǎnɡ
同“以往”,强调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多做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一切已往思想文化知识的继承,都必须通过认真的探讨、批判和改造,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庐隐《异国秋思》)
原先 yuánxiān
除了“从前”的意思,还有“起初”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例:①原先,我不过有那么一个心愿,谁晓得真成了事实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巴金《废园外》)
早年 zǎonián
离现在较远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多年以前。
例:①把早年留下的零散的干草抽出来,凑起来,很快打了一个草帘子。(宋学武《干草》)②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早先 zǎoxiān
多指较早的从前时间,一般不用于“起初”义。多用于口语。
例:①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②早先山上的狼很多,成群结队下山糟践牲口,也吃人,成了一害。(尤凤伟《石门夜话》)
之前 zhīqián
方位词。一般不单用,常跟在名词、动词或小句之后组成短语。有时也表示在某处所的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未亮之前,风又渐渐地刮大起来。(曹禺《北京人》)②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赵树理《杨老太爷》)③这一对小人儿……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
早先
从前 过去 往常 先前 以前 以往 已往 原先 早年 早先 之前 309.0 102 名词 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指在某时前面的时间。
从前 cónɡqián
一般都指较远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限,前面不能加“很久、很早、有史”以及名词、动词或小句组成短语,一般都单用。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从前上路真是件苦事情。(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②赵双环不禁深深怀恋从前的生活。(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过去 ɡuòqù
意义和用法基本跟“从前”相同,其词义特征是跟“现在、将来”区别对待,如“过去时”对“现在时、将来时”,“我们有光荣的过去,更有光荣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语境都不能用“从前”。除了指较远的时间,有时还可以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如“在过去的一年,过去的一周”。
例:①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汉俄词典》)②过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傅雷家书》)
往常 wǎnɡchánɡ
多指较近的、过去的重复出现的平常时间。常单用,不跟名词、动词等组成短语。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们两口子的感情,近来比往常好些,从不顶嘴。(周立波《暴风骤雨》)②迁入湖楼的第一个早晨,心想今儿应当早早地起来,不要再学往常那么傻睡了。(俞平伯《湖楼小撷》)
先前 xiānqián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比某时在先、在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老舍《龙须沟》)②汝捷先前从事小说美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曾卓《曾卓诗论》)③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以前 yǐqián
方位词。可以泛指较远的时间,如“很久以前,很早以前,有史以前”;也可以确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时间,如“不久以前,八点以前,吃饭以前”。“从前”等不能加“很久,不久”等。常单用,如“以前我是学生,以前的事儿还记得,以前在外国教书”;也常跟在名词或动词(小句)后面用组成短语(例②③)。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正如以前说过,安顿一个新家,一定使你们上了扎实的第一课。(《傅雷家书》)②多年以前,我曾经为了对勘严又陵的《天演论》译文,买了《赫胥黎文集》第九卷。(吕叔湘《未晚斋杂览》)③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傅雷家书》)
以往 yǐwǎnɡ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由此往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碧野《雪路云程》)②他一定要亲手给自己画屋,画得比以往他给别人画的都要漂亮、考究。(李杭育《河灶遗风》)
已往 yǐwǎnɡ
同“以往”,强调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多做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一切已往思想文化知识的继承,都必须通过认真的探讨、批判和改造,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庐隐《异国秋思》)
原先 yuánxiān
除了“从前”的意思,还有“起初”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例:①原先,我不过有那么一个心愿,谁晓得真成了事实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巴金《废园外》)
早年 zǎonián
离现在较远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多年以前。
例:①把早年留下的零散的干草抽出来,凑起来,很快打了一个草帘子。(宋学武《干草》)②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早先 zǎoxiān
多指较早的从前时间,一般不用于“起初”义。多用于口语。
例:①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②早先山上的狼很多,成群结队下山糟践牲口,也吃人,成了一害。(尤凤伟《石门夜话》)
之前 zhīqián
方位词。一般不单用,常跟在名词、动词或小句之后组成短语。有时也表示在某处所的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未亮之前,风又渐渐地刮大起来。(曹禺《北京人》)②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赵树理《杨老太爷》)③这一对小人儿……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
之前
从前 过去 往常 先前 以前 以往 已往 原先 早年 早先 之前 309.0 102 名词 名词。(时间词,方位词)。指在某时前面的时间。
从前 cónɡqián
一般都指较远的时间,没有具体时限,前面不能加“很久、很早、有史”以及名词、动词或小句组成短语,一般都单用。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从前上路真是件苦事情。(赵元任《从家乡到美国》)②赵双环不禁深深怀恋从前的生活。(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
过去 ɡuòqù
意义和用法基本跟“从前”相同,其词义特征是跟“现在、将来”区别对待,如“过去时”对“现在时、将来时”,“我们有光荣的过去,更有光荣的现在和将来”,这样的语境都不能用“从前”。除了指较远的时间,有时还可以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如“在过去的一年,过去的一周”。
例:①中国人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决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汉俄词典》)②过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傅雷家书》)
往常 wǎnɡchánɡ
多指较近的、过去的重复出现的平常时间。常单用,不跟名词、动词等组成短语。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们两口子的感情,近来比往常好些,从不顶嘴。(周立波《暴风骤雨》)②迁入湖楼的第一个早晨,心想今儿应当早早地起来,不要再学往常那么傻睡了。(俞平伯《湖楼小撷》)
先前 xiānqián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比某时在先、在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先前你是牛马,现在你是人了。(老舍《龙须沟》)②汝捷先前从事小说美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曾卓《曾卓诗论》)③古木河上的木排比先前似乎多了起来。(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
以前 yǐqián
方位词。可以泛指较远的时间,如“很久以前,很早以前,有史以前”;也可以确指较近的有具体时限的时间,如“不久以前,八点以前,吃饭以前”。“从前”等不能加“很久,不久”等。常单用,如“以前我是学生,以前的事儿还记得,以前在外国教书”;也常跟在名词或动词(小句)后面用组成短语(例②③)。口语、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正如以前说过,安顿一个新家,一定使你们上了扎实的第一课。(《傅雷家书》)②多年以前,我曾经为了对勘严又陵的《天演论》译文,买了《赫胥黎文集》第九卷。(吕叔湘《未晚斋杂览》)③比赛以前的几个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非常好。(《傅雷家书》)
以往 yǐwǎnɡ
意义和用法跟“从前”基本相同,只是更着重指由此往前的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以往路没修通,牧民进山,人畜经常受到伤亡。(碧野《雪路云程》)②他一定要亲手给自己画屋,画得比以往他给别人画的都要漂亮、考究。(李杭育《河灶遗风》)
已往 yǐwǎnɡ
同“以往”,强调的是已经过去的时间。多做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一切已往思想文化知识的继承,都必须通过认真的探讨、批判和改造,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我是被一种感怀已往的情绪所激动。(庐隐《异国秋思》)
原先 yuánxiān
除了“从前”的意思,还有“起初”的意思。多用于口语。
例:①原先,我不过有那么一个心愿,谁晓得真成了事实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巴金《废园外》)
早年 zǎonián
离现在较远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多年以前。
例:①把早年留下的零散的干草抽出来,凑起来,很快打了一个草帘子。(宋学武《干草》)②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早先 zǎoxiān
多指较早的从前时间,一般不用于“起初”义。多用于口语。
例:①早先,一家三口睡一个床。(蔡测海《远处的伐木声》)②早先山上的狼很多,成群结队下山糟践牲口,也吃人,成了一害。(尤凤伟《石门夜话》)
之前 zhīqián
方位词。一般不单用,常跟在名词、动词或小句之后组成短语。有时也表示在某处所的前面(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未亮之前,风又渐渐地刮大起来。(曹禺《北京人》)②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家是个中农户。(赵树理《杨老太爷》)③这一对小人儿……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曹禺《北京人》)
从属
从属 附属 隶属 310.0 102 动词 动词。次要的属于主要的。
从属 cónɡshǔ
着眼于关系,次要的依从主要的,次要的和主要的不是并列的,如“文化从属于经济,军事从属于政治”,不能用“附属”等。
例:①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各个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同类概念、相反概念、并列概念和从属概念等等都要讲清楚。(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它所指的机关、团体及从属于机关团体的工作部门,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吴海民《走向伯尔尼》)③(在封建社会)女人基本上从属于男人。(吴越《秦淮风月》)④至于以前我反感作秘书,是因为我不满意秘书的从属位置。(王元《投资时代的叙事》)
附属 fùshǔ
着眼于地位及性质,次要的依附主要的,次要的不是独立的,常说“附属国,附属品,附属机关,附属建筑”等。
例:①(海)处于各大洋的边缘区域,附属于各大洋。(《中国大百科全书·海和洋》)②婚姻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作为亲属法的组成部分,附属于民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婚姻法》)③有的国家不独立设置检察机关,将检察官附属在法院系统内。(《中国大百科全书·司法机关》)
还有形容词义:某一机构所附设或管辖的,如“~学校,~医院,~工厂”等。这跟“从属”是有区别的。
隶属 lìshǔ
着眼于管辖及直属,次要的直属主要的,被管辖,更常指区域、机关、工厂等属于上级单位。
例:①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而是一直依附、隶属于君权而存在。(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在签定合同的过程中,不允许有特殊地位,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他已决定另拨三千万元,扶植将被裁减下来的工人们,办一个分厂,隶属总厂。(梁晓声《钳工王》)
附属
从属 附属 隶属 310.0 102 动词 动词。次要的属于主要的。
从属 cónɡshǔ
着眼于关系,次要的依从主要的,次要的和主要的不是并列的,如“文化从属于经济,军事从属于政治”,不能用“附属”等。
例:①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各个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同类概念、相反概念、并列概念和从属概念等等都要讲清楚。(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它所指的机关、团体及从属于机关团体的工作部门,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吴海民《走向伯尔尼》)③(在封建社会)女人基本上从属于男人。(吴越《秦淮风月》)④至于以前我反感作秘书,是因为我不满意秘书的从属位置。(王元《投资时代的叙事》)
附属 fùshǔ
着眼于地位及性质,次要的依附主要的,次要的不是独立的,常说“附属国,附属品,附属机关,附属建筑”等。
例:①(海)处于各大洋的边缘区域,附属于各大洋。(《中国大百科全书·海和洋》)②婚姻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作为亲属法的组成部分,附属于民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婚姻法》)③有的国家不独立设置检察机关,将检察官附属在法院系统内。(《中国大百科全书·司法机关》)
还有形容词义:某一机构所附设或管辖的,如“~学校,~医院,~工厂”等。这跟“从属”是有区别的。
隶属 lìshǔ
着眼于管辖及直属,次要的直属主要的,被管辖,更常指区域、机关、工厂等属于上级单位。
例:①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而是一直依附、隶属于君权而存在。(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在签定合同的过程中,不允许有特殊地位,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他已决定另拨三千万元,扶植将被裁减下来的工人们,办一个分厂,隶属总厂。(梁晓声《钳工王》)
隶属
从属 附属 隶属 310.0 102 动词 动词。次要的属于主要的。
从属 cónɡshǔ
着眼于关系,次要的依从主要的,次要的和主要的不是并列的,如“文化从属于经济,军事从属于政治”,不能用“附属”等。
例:①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各个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同类概念、相反概念、并列概念和从属概念等等都要讲清楚。(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它所指的机关、团体及从属于机关团体的工作部门,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吴海民《走向伯尔尼》)③(在封建社会)女人基本上从属于男人。(吴越《秦淮风月》)④至于以前我反感作秘书,是因为我不满意秘书的从属位置。(王元《投资时代的叙事》)
附属 fùshǔ
着眼于地位及性质,次要的依附主要的,次要的不是独立的,常说“附属国,附属品,附属机关,附属建筑”等。
例:①(海)处于各大洋的边缘区域,附属于各大洋。(《中国大百科全书·海和洋》)②婚姻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作为亲属法的组成部分,附属于民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婚姻法》)③有的国家不独立设置检察机关,将检察官附属在法院系统内。(《中国大百科全书·司法机关》)
还有形容词义:某一机构所附设或管辖的,如“~学校,~医院,~工厂”等。这跟“从属”是有区别的。
隶属 lìshǔ
着眼于管辖及直属,次要的直属主要的,被管辖,更常指区域、机关、工厂等属于上级单位。
例:①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而是一直依附、隶属于君权而存在。(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在签定合同的过程中,不允许有特殊地位,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他已决定另拨三千万元,扶植将被裁减下来的工人们,办一个分厂,隶属总厂。(梁晓声《钳工王》)
凑巧
凑巧 赶巧 碰巧 311.0 102 表示行为正遇着某事或正在某时。常做状语。
凑巧 còuqiǎo
形容词。除了状语,还能做谓语、定语、补语。
例:①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杨朔《香山红叶》)②凑巧得很,上岸以后,就在中山路上碰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是卖小鲎的。(许钦文《殉情的鲎》)③梅娘被引诱到台基上,凑巧遇见了丈夫。(张爱玲《借银灯》)④天下凑巧的事本来不少。(刘心武《七舅舅》)
赶巧 ɡǎnqiǎo
副词。一般做状语,表示正赶上,正遇着。程度较轻。不如“凑巧”常用。多见于口语。
例:①赶巧那天是我姐夫生日,他属猪。(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赶巧三个人遇在一块儿。(老舍《赵子曰》)
碰巧 pènɡqiǎo
副词。一般做状语,比“凑巧、赶巧”更突出巧合程度。不如“凑巧”常用,多见于口语。
例:①碰巧老伴去看姑娘,儿子出差了。(邓友梅《双猫图》)②有一天,夏朝的君王孔甲,到一个农民家里避雨,碰巧,这个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孩。(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赶巧
凑巧 赶巧 碰巧 311.0 102 表示行为正遇着某事或正在某时。常做状语。
凑巧 còuqiǎo
形容词。除了状语,还能做谓语、定语、补语。
例:①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杨朔《香山红叶》)②凑巧得很,上岸以后,就在中山路上碰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是卖小鲎的。(许钦文《殉情的鲎》)③梅娘被引诱到台基上,凑巧遇见了丈夫。(张爱玲《借银灯》)④天下凑巧的事本来不少。(刘心武《七舅舅》)
赶巧 ɡǎnqiǎo
副词。一般做状语,表示正赶上,正遇着。程度较轻。不如“凑巧”常用。多见于口语。
例:①赶巧那天是我姐夫生日,他属猪。(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赶巧三个人遇在一块儿。(老舍《赵子曰》)
碰巧 pènɡqiǎo
副词。一般做状语,比“凑巧、赶巧”更突出巧合程度。不如“凑巧”常用,多见于口语。
例:①碰巧老伴去看姑娘,儿子出差了。(邓友梅《双猫图》)②有一天,夏朝的君王孔甲,到一个农民家里避雨,碰巧,这个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孩。(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碰巧
凑巧 赶巧 碰巧 311.0 102 表示行为正遇着某事或正在某时。常做状语。
凑巧 còuqiǎo
形容词。除了状语,还能做谓语、定语、补语。
例:①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杨朔《香山红叶》)②凑巧得很,上岸以后,就在中山路上碰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是卖小鲎的。(许钦文《殉情的鲎》)③梅娘被引诱到台基上,凑巧遇见了丈夫。(张爱玲《借银灯》)④天下凑巧的事本来不少。(刘心武《七舅舅》)
赶巧 ɡǎnqiǎo
副词。一般做状语,表示正赶上,正遇着。程度较轻。不如“凑巧”常用。多见于口语。
例:①赶巧那天是我姐夫生日,他属猪。(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赶巧三个人遇在一块儿。(老舍《赵子曰》)
碰巧 pènɡqiǎo
副词。一般做状语,比“凑巧、赶巧”更突出巧合程度。不如“凑巧”常用,多见于口语。
例:①碰巧老伴去看姑娘,儿子出差了。(邓友梅《双猫图》)②有一天,夏朝的君王孔甲,到一个农民家里避雨,碰巧,这个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孩。(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粗暴
粗暴 粗鲁(粗卤)粗野 31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性格鲁莽、急暴,不文明,没礼貌。
粗暴 cūbào
着重于暴躁,不讲道理。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脾气、声音、态度、作风、工作方法等。程度比“粗鲁”重。
例:①他底洪大的、粗暴的声音煽起了热情,使厅里更噪杂。(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官长们更加粗暴地叫着,命令着。(叶紫《夜的进行曲》)③他同疯狂一样,全身战栗,粗暴的从桌上取过信来,一撕两半。(沈从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④态度粗暴,谩骂,或打孩子的做法,不仅效果极有限,而且还会被孩子模仿使用。(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
粗鲁 cū·lǔ
偶尔写做“粗卤”。着重于鲁莽,无所顾忌,不文雅。多形容人的言谈、举动等。
例:①冒犯了你,我们湖南人讲话粗鲁,不知忌讳的。(钱钟书《猫》)②尽管他们没文化,愚昧、粗鲁,可是跟大城市人际关系一比,实在可爱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前后囚车的犯人蠕动了一阵,喊出各样粗鲁的叫骂。(邓友梅《烟壶》)
粗野 cūyě
着重于野蛮,撒野,蛮横无理。程度比“粗暴”重。多形容言行、声音。
例:①是的,我们也看电影,但是电影中的动作太粗野,不像我们理想中的那么缠绵。(老舍《阳光》)②乡下人急了,不会拿着尺寸说话,她抖着底儿把最粗野的骂出来。(老舍《骆驼祥子》)③后来我开始用脚踢门,凶猛粗野地踢门。(王朔《过把瘾就死》)
粗鲁
粗暴 粗鲁(粗卤)粗野 31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性格鲁莽、急暴,不文明,没礼貌。
粗暴 cūbào
着重于暴躁,不讲道理。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脾气、声音、态度、作风、工作方法等。程度比“粗鲁”重。
例:①他底洪大的、粗暴的声音煽起了热情,使厅里更噪杂。(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官长们更加粗暴地叫着,命令着。(叶紫《夜的进行曲》)③他同疯狂一样,全身战栗,粗暴的从桌上取过信来,一撕两半。(沈从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④态度粗暴,谩骂,或打孩子的做法,不仅效果极有限,而且还会被孩子模仿使用。(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
粗鲁 cū·lǔ
偶尔写做“粗卤”。着重于鲁莽,无所顾忌,不文雅。多形容人的言谈、举动等。
例:①冒犯了你,我们湖南人讲话粗鲁,不知忌讳的。(钱钟书《猫》)②尽管他们没文化,愚昧、粗鲁,可是跟大城市人际关系一比,实在可爱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前后囚车的犯人蠕动了一阵,喊出各样粗鲁的叫骂。(邓友梅《烟壶》)
粗野 cūyě
着重于野蛮,撒野,蛮横无理。程度比“粗暴”重。多形容言行、声音。
例:①是的,我们也看电影,但是电影中的动作太粗野,不像我们理想中的那么缠绵。(老舍《阳光》)②乡下人急了,不会拿着尺寸说话,她抖着底儿把最粗野的骂出来。(老舍《骆驼祥子》)③后来我开始用脚踢门,凶猛粗野地踢门。(王朔《过把瘾就死》)
粗野
粗暴 粗鲁(粗卤)粗野 31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性格鲁莽、急暴,不文明,没礼貌。
粗暴 cūbào
着重于暴躁,不讲道理。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脾气、声音、态度、作风、工作方法等。程度比“粗鲁”重。
例:①他底洪大的、粗暴的声音煽起了热情,使厅里更噪杂。(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官长们更加粗暴地叫着,命令着。(叶紫《夜的进行曲》)③他同疯狂一样,全身战栗,粗暴的从桌上取过信来,一撕两半。(沈从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④态度粗暴,谩骂,或打孩子的做法,不仅效果极有限,而且还会被孩子模仿使用。(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
粗鲁 cū·lǔ
偶尔写做“粗卤”。着重于鲁莽,无所顾忌,不文雅。多形容人的言谈、举动等。
例:①冒犯了你,我们湖南人讲话粗鲁,不知忌讳的。(钱钟书《猫》)②尽管他们没文化,愚昧、粗鲁,可是跟大城市人际关系一比,实在可爱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前后囚车的犯人蠕动了一阵,喊出各样粗鲁的叫骂。(邓友梅《烟壶》)
粗野 cūyě
着重于野蛮,撒野,蛮横无理。程度比“粗暴”重。多形容言行、声音。
例:①是的,我们也看电影,但是电影中的动作太粗野,不像我们理想中的那么缠绵。(老舍《阳光》)②乡下人急了,不会拿着尺寸说话,她抖着底儿把最粗野的骂出来。(老舍《骆驼祥子》)③后来我开始用脚踢门,凶猛粗野地踢门。(王朔《过把瘾就死》)
粗犷
粗犷 豪放 31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人的情绪、言行、声音、文化以及诗、文、画、歌、舞、风光等风格无所拘束。常连用说成“粗犷豪放”。
粗犷 cūɡuǎnɡ
强调开朗,不精细、不柔和、不拘小节。有时还形容身体粗壮。
例:①我只记得满河都响着马群的嘶声和哈萨克人粗犷的喊叫。(张承志《北方的河》)②歌唱都热烈粗犷,响彻行云。(柯灵《阿根廷纪游》)③它既没有北国荒原那种粗犷和广阔,也没有南方山水那种清秀和俊美。(宋学武《干草》)
豪放 háofànɡ
强调气魄大,豪情奔放。
例:①可能因常年累月同风浪搏斗的缘故吧,捕鲨人在纵谈中声如洪钟,显示出大海一样粗犷、豪放的性格。(《人民日报》1996年1月2日)②在美国剧场欣赏了来自乌克兰的演员们激情豪放的哥帕克舞和优美的女子环舞。(《人民日报》1996年1月21日)③这个既充满了女性的温柔多情又有草原女儿的豪放坚强的人物,从一出场就攫住了每个观众的心。(《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
豪放
粗犷 豪放 31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人的情绪、言行、声音、文化以及诗、文、画、歌、舞、风光等风格无所拘束。常连用说成“粗犷豪放”。
粗犷 cūɡuǎnɡ
强调开朗,不精细、不柔和、不拘小节。有时还形容身体粗壮。
例:①我只记得满河都响着马群的嘶声和哈萨克人粗犷的喊叫。(张承志《北方的河》)②歌唱都热烈粗犷,响彻行云。(柯灵《阿根廷纪游》)③它既没有北国荒原那种粗犷和广阔,也没有南方山水那种清秀和俊美。(宋学武《干草》)
豪放 háofànɡ
强调气魄大,豪情奔放。
例:①可能因常年累月同风浪搏斗的缘故吧,捕鲨人在纵谈中声如洪钟,显示出大海一样粗犷、豪放的性格。(《人民日报》1996年1月2日)②在美国剧场欣赏了来自乌克兰的演员们激情豪放的哥帕克舞和优美的女子环舞。(《人民日报》1996年1月21日)③这个既充满了女性的温柔多情又有草原女儿的豪放坚强的人物,从一出场就攫住了每个观众的心。(《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
豪放 豪迈 60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气魄大,豪爽奔放。都能形容人的精神、言辞、举止、艺术风格等。
豪放 háofànɡ
强调性情无拘无束,不受羁绊。常说“豪放不羁,豪放粗犷,文笔豪放”等。诗文等创作中有“豪放派”。
例:①他的英勇、热情、浪漫、豪放,一时传为佳话。(刘心武《七舅舅》) ②再说她也很愿意听阿牛豪放、热情的歌声。(王小波《歌仙》) ③画完题“醉墨”二字,豪放之情乃万古不朽。(老舍《新年醉话》)
豪迈 háomài
强调气概足,一往无前。常说“豪迈的誓言,豪迈的口号,豪迈的事业,豪迈的计划”等。
例:①他在照片上昂首大笑,露出雪白的牙齿,很有些餐风饮露、跋大山涉大川的豪迈劲儿。(王朔《刘慧芳》) ②这几句豪迈有力的话语,不难令人想起二百多年前清兵入关时候的威风。(老舍《正红旗下》) ③可是唐代有个姓李的江湖浪人,到处模拟李白风格写些所谓豪迈的诗句,自以为可以与李白分庭抗礼,自称李赤。(冯至《空洞的话》)
粗俗
粗俗 庸俗 31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浅陋、俗气,不高尚。都可以形容言谈、举止。
粗俗 cūsú
重在粗野,常用于言谈、举止、相貌、故事等。
例:①他们的身体强,行动轻佻,言语粗俗。(老舍《四世同堂》)②她那粗俗狂放的神态,实在有点难为情。(中杰英《怪摊》)③相貌猥琐而粗俗。(刘心武《永恒的微笑》)
庸俗 yōnɡsú
重在平庸、低劣。常形容思想作风、格调、表情、习气、情趣、作品内容等。可以说“庸俗化”,而“粗俗”不能。
例:①在偏僻的乡场里,这种庸俗的,人面兽身的样子,是特别刺眼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他看见过许多三十多岁,精明有为的人,因为放弃了书本,而慢慢的变得庸俗不堪。(老舍《四世同堂》)③他使我的写作由浮夸,庸俗和浅薄可笑的感伤变成比较亲切,比较有希望。(何其芳《树阴下的默想》)
庸俗
粗俗 庸俗 31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浅陋、俗气,不高尚。都可以形容言谈、举止。
粗俗 cūsú
重在粗野,常用于言谈、举止、相貌、故事等。
例:①他们的身体强,行动轻佻,言语粗俗。(老舍《四世同堂》)②她那粗俗狂放的神态,实在有点难为情。(中杰英《怪摊》)③相貌猥琐而粗俗。(刘心武《永恒的微笑》)
庸俗 yōnɡsú
重在平庸、低劣。常形容思想作风、格调、表情、习气、情趣、作品内容等。可以说“庸俗化”,而“粗俗”不能。
例:①在偏僻的乡场里,这种庸俗的,人面兽身的样子,是特别刺眼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他看见过许多三十多岁,精明有为的人,因为放弃了书本,而慢慢的变得庸俗不堪。(老舍《四世同堂》)③他使我的写作由浮夸,庸俗和浅薄可笑的感伤变成比较亲切,比较有希望。(何其芳《树阴下的默想》)
粗心
粗心 大意 马虎(马糊)疏忽 31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注意不够,不注意。常连用说成“粗心大意,疏忽大意”。
粗心 cūxīn
着眼于心意,不细心。多是无意的。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你年轻,我们对你所担心的就是有时粗心和幼稚。(曲波《林海雪原》)②大伙儿老说我马虎,其实呀,谁也不能永远不粗心! (老舍《全家福》)③史迪威并不是一个粗心的武夫,他对交往对象的观察十分细致而深刻,并且总能比较准确地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张文苑等《史迪威》)
大意 dà·yi
着眼于注意力,不注意。多是无意的。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小林知道那责备声是冲着自己,也怪自己大意,只顾跟老师聊天,忘了交代保姆先给孩子弄饭。(刘震云《一地鸡毛》)②可内里说不定更紧,战局越对他们不利,他们会越凶狠,我们可别大意!(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他须去看看她,在不泄露军事消息的原则下,劝告她多加小心,不可大意。(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马虎 mǎ·hu
偶尔写做“马糊”。着眼于态度,敷衍了事,不负责任。有时是有意的。程度较重。能重叠成“马马虎虎”,而“粗心”等不能。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不像有的角儿,一遇到复杂多变的拖腔,就马虎带过。(老舍《鼓书艺人》)②我给您办事,比给我亲爸爸作事都更尽心,一丝一毫不能马虎!(老舍《茶馆》)③他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郑振铎《哭佩弦》)
疏忽 shū·hu
着眼于考虑,粗疏,不周密。多是无意的。程度较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不肯有半点疏忽,惟恐怕因一个人有了失闪,而使全体队员失败。(老舍《火葬》)②大概这方面对于南路很疏忽,正安失守,便是证明。(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③我是个粗汉,有时免不了疏忽。(姚雪垠《李自成》)
还有更常用的动词义:忽略,未注意到,如“~了天气因素,~了注解”。这跟“粗心”等有区别。
大意
粗心 大意 马虎(马糊)疏忽 31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注意不够,不注意。常连用说成“粗心大意,疏忽大意”。
粗心 cūxīn
着眼于心意,不细心。多是无意的。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你年轻,我们对你所担心的就是有时粗心和幼稚。(曲波《林海雪原》)②大伙儿老说我马虎,其实呀,谁也不能永远不粗心! (老舍《全家福》)③史迪威并不是一个粗心的武夫,他对交往对象的观察十分细致而深刻,并且总能比较准确地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张文苑等《史迪威》)
大意 dà·yi
着眼于注意力,不注意。多是无意的。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小林知道那责备声是冲着自己,也怪自己大意,只顾跟老师聊天,忘了交代保姆先给孩子弄饭。(刘震云《一地鸡毛》)②可内里说不定更紧,战局越对他们不利,他们会越凶狠,我们可别大意!(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他须去看看她,在不泄露军事消息的原则下,劝告她多加小心,不可大意。(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马虎 mǎ·hu
偶尔写做“马糊”。着眼于态度,敷衍了事,不负责任。有时是有意的。程度较重。能重叠成“马马虎虎”,而“粗心”等不能。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不像有的角儿,一遇到复杂多变的拖腔,就马虎带过。(老舍《鼓书艺人》)②我给您办事,比给我亲爸爸作事都更尽心,一丝一毫不能马虎!(老舍《茶馆》)③他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郑振铎《哭佩弦》)
疏忽 shū·hu
着眼于考虑,粗疏,不周密。多是无意的。程度较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不肯有半点疏忽,惟恐怕因一个人有了失闪,而使全体队员失败。(老舍《火葬》)②大概这方面对于南路很疏忽,正安失守,便是证明。(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③我是个粗汉,有时免不了疏忽。(姚雪垠《李自成》)
还有更常用的动词义:忽略,未注意到,如“~了天气因素,~了注解”。这跟“粗心”等有区别。
疏忽
粗心 大意 马虎(马糊)疏忽 31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注意不够,不注意。常连用说成“粗心大意,疏忽大意”。
粗心 cūxīn
着眼于心意,不细心。多是无意的。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你年轻,我们对你所担心的就是有时粗心和幼稚。(曲波《林海雪原》)②大伙儿老说我马虎,其实呀,谁也不能永远不粗心! (老舍《全家福》)③史迪威并不是一个粗心的武夫,他对交往对象的观察十分细致而深刻,并且总能比较准确地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张文苑等《史迪威》)
大意 dà·yi
着眼于注意力,不注意。多是无意的。程度较轻。多用于口语。
例:①小林知道那责备声是冲着自己,也怪自己大意,只顾跟老师聊天,忘了交代保姆先给孩子弄饭。(刘震云《一地鸡毛》)②可内里说不定更紧,战局越对他们不利,他们会越凶狠,我们可别大意!(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他须去看看她,在不泄露军事消息的原则下,劝告她多加小心,不可大意。(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马虎 mǎ·hu
偶尔写做“马糊”。着眼于态度,敷衍了事,不负责任。有时是有意的。程度较重。能重叠成“马马虎虎”,而“粗心”等不能。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她不像有的角儿,一遇到复杂多变的拖腔,就马虎带过。(老舍《鼓书艺人》)②我给您办事,比给我亲爸爸作事都更尽心,一丝一毫不能马虎!(老舍《茶馆》)③他从来不肯马马虎虎的教过去。(郑振铎《哭佩弦》)
疏忽 shū·hu
着眼于考虑,粗疏,不周密。多是无意的。程度较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不肯有半点疏忽,惟恐怕因一个人有了失闪,而使全体队员失败。(老舍《火葬》)②大概这方面对于南路很疏忽,正安失守,便是证明。(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③我是个粗汉,有时免不了疏忽。(姚雪垠《李自成》)
还有更常用的动词义:忽略,未注意到,如“~了天气因素,~了注解”。这跟“粗心”等有区别。
忽略 疏忽 619.0 102 动词 动词。没注意到。
忽略 hūlüè
一般指没注意到,而且多指全面思考中的疏漏,是无意的(例①);有时指不注意,是有意的(例②)。常带宾语。
例:①五年来,我最大的毛病是……只追求数量,忽略了质量。(老舍《提高质量》) ②此前违背这个指示精神的,可以忽略不计。(王朔《动物凶猛》)
疏忽 shūhū
一般只指粗心大意,马虎,是无意的。常不带宾语。常说成“很疏忽、实在太疏忽”等。
例:①眉间尺偶一疏忽,终于被他咬住了后项窝,无法转身。(鲁迅《铸剑》) ②大概在这方面对于南路很疏忽,正安失守,便是明证。(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簇新
簇新 崭新 31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非常新,极新。都能形容服饰、器物、城市等。
簇新 cùxīn
强调全新(簇,聚集物,引申为全)。使用范围窄,少用。书面语色彩浓。
例:①镇上有两个警察(他们是从车站上的分所里派来的),这一天换了簇新的单制服。(茅盾《锻炼》)②布宜诺斯艾利斯现在已经是一座簇新的现代化城市。(柯灵《绿色的“南美巴黎”》)③《狂人日记》和整个时代是……揭开了历史的簇新的一页。(唐弢《鲁迅的故事》)
崭新 zhǎnxīn
强调突出地新。使用范围广,多用。书面语色彩不如“簇新”浓。
例:①一架崭新的纺纱车子正放在堂屋中间。(艾芜《纺车复活的时候》)②这房间,似乎在不久以前才做新娘房间的,家具、摆设、铺盖和帐子都是崭新的。(周立波《扫盲志异》)③在我们周围,许多崭新的事物正在出现。(秦牧《知识之网》)
崭新
簇新 崭新 31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非常新,极新。都能形容服饰、器物、城市等。
簇新 cùxīn
强调全新(簇,聚集物,引申为全)。使用范围窄,少用。书面语色彩浓。
例:①镇上有两个警察(他们是从车站上的分所里派来的),这一天换了簇新的单制服。(茅盾《锻炼》)②布宜诺斯艾利斯现在已经是一座簇新的现代化城市。(柯灵《绿色的“南美巴黎”》)③《狂人日记》和整个时代是……揭开了历史的簇新的一页。(唐弢《鲁迅的故事》)
崭新 zhǎnxīn
强调突出地新。使用范围广,多用。书面语色彩不如“簇新”浓。
例:①一架崭新的纺纱车子正放在堂屋中间。(艾芜《纺车复活的时候》)②这房间,似乎在不久以前才做新娘房间的,家具、摆设、铺盖和帐子都是崭新的。(周立波《扫盲志异》)③在我们周围,许多崭新的事物正在出现。(秦牧《知识之网》)
簇拥
簇拥 蜂拥 317.0 102 动词 动词。围集在一起。
簇拥 cùyōnɡ
一般指以一点为中心紧紧围着。宾语有两类:一类是被簇拥者(例①),一类是簇拥者(例②③)。
例:①所有的学生都簇拥着我,表示着无上敬慕。(郭沫若《我的童年》)②高地中央乃一大地堡,四周簇拥无数小地堡,火力网四面交叉,密不透风。(邓贤《大国之魂》)③山路的两旁,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冰心《樱花和友谊》)
蜂拥 fēnɡyōnɡ
一般指像蜜蜂群似的纷乱地拥挤着走,多指朝一个方向(例①),有时也指以一点为中心围集(例②)。它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带宾语(宾语表示被蜂拥者,例③);二是做状语用(例①②)。
例:①后面的人马又蜂拥越过大路来援救前边。(姚雪垠《李自成》)②经过一番拉锯战似的,门倒了,门框也散了架,门外的一拨蜂拥而进。(李国文《危楼记事》)③王副官和卫队蜂拥着敌军长下。(陈其通《万水千山》)
蜂拥
簇拥 蜂拥 317.0 102 动词 动词。围集在一起。
簇拥 cùyōnɡ
一般指以一点为中心紧紧围着。宾语有两类:一类是被簇拥者(例①),一类是簇拥者(例②③)。
例:①所有的学生都簇拥着我,表示着无上敬慕。(郭沫若《我的童年》)②高地中央乃一大地堡,四周簇拥无数小地堡,火力网四面交叉,密不透风。(邓贤《大国之魂》)③山路的两旁,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冰心《樱花和友谊》)
蜂拥 fēnɡyōnɡ
一般指像蜜蜂群似的纷乱地拥挤着走,多指朝一个方向(例①),有时也指以一点为中心围集(例②)。它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带宾语(宾语表示被蜂拥者,例③);二是做状语用(例①②)。
例:①后面的人马又蜂拥越过大路来援救前边。(姚雪垠《李自成》)②经过一番拉锯战似的,门倒了,门框也散了架,门外的一拨蜂拥而进。(李国文《危楼记事》)③王副官和卫队蜂拥着敌军长下。(陈其通《万水千山》)
窜改
窜改 篡改 318.0 102 动词 动词。改动原来的东西,如著作。贬义词。
窜改 cuànɡǎi
常指错误地改易、变更。对象常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文字、词语、典故、账目、原意、文件、古书等。
例:①开拍之前,剧本就被他们一再窜改。(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用不着窜改史实,也无须回避。(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③你最恨人未经同意便窜改你的东西。(黄易《域外天魔》)
篡改 cuànɡǎi
常指用假的、错误的,取代或曲解真的、正确的东西。对象常是抽象的事物,如事实、公文、历史、理论、学说、指示、政策、经典著作(指其精神)等。
例:①由于弟弟的诬告,事实已被篡改成是我先用镰刀砍了弟弟,然后哥哥才使我满脸是血。(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②中原王朝往往利用文字翻译,篡改对方公文的含义,维持天朝大国的神话。(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③一切都约定俗成,不容篡改,不容残缺,也不容走味儿。(尤凤伟《生存》)
篡改
窜改 篡改 318.0 102 动词 动词。改动原来的东西,如著作。贬义词。
窜改 cuànɡǎi
常指错误地改易、变更。对象常是具体的书面材料,如文字、词语、典故、账目、原意、文件、古书等。
例:①开拍之前,剧本就被他们一再窜改。(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用不着窜改史实,也无须回避。(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③你最恨人未经同意便窜改你的东西。(黄易《域外天魔》)
篡改 cuànɡǎi
常指用假的、错误的,取代或曲解真的、正确的东西。对象常是抽象的事物,如事实、公文、历史、理论、学说、指示、政策、经典著作(指其精神)等。
例:①由于弟弟的诬告,事实已被篡改成是我先用镰刀砍了弟弟,然后哥哥才使我满脸是血。(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②中原王朝往往利用文字翻译,篡改对方公文的含义,维持天朝大国的神话。(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③一切都约定俗成,不容篡改,不容残缺,也不容走味儿。(尤凤伟《生存》)
摧残
摧残 摧毁 319.0 102 动词 动词。严重地破坏和损害。
摧残 cuīcán
着重指逐渐残害。贬义词。指残忍的、不正当的或不应有的破坏。对象多半是有生命的,如人、动物、植物,有时也可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艺术、经济、政治等。
例:①二十多年身陷囹圄,身体、精神都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出狱后,他已是一个极度衰弱的老人了。(曾卓《曾卓诗论》)②亚马孙河畔最后的热带雨林,仍在经历痛苦的摧残。(徐刚《世纪末的忧思》)③(对科学和科学家)封建王朝摧残它。(郭沫若《科学的春天》)④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对于古代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中国大百科全书·秦》)
摧毁 cuīhuǐ
着重指用强力彻底地破坏、毁掉。中性词。对象常是无生命的东西,如建筑物、阵地、国家、制度、政权、势力等,有时也可以是人的精神(例②)、意志、思想以及植物(例③)等。
例:①经过两天的激战,摧毁了那些永久性的工事。(叶圣陶《坝上一天》)②旧社会中黑暗的势力并没有摧毁她的精神,可怕的绝症也不能摧毁她的意志。(巴金《廖静秋同志》)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竺可桢《向沙漠进军》)④(智能武器)具有人工智能,可自动寻找、识别、跟踪和摧毁目标的现代高技术兵器。(《中国大百科全书·智能武器》)
摧毁
摧残 摧毁 319.0 102 动词 动词。严重地破坏和损害。
摧残 cuīcán
着重指逐渐残害。贬义词。指残忍的、不正当的或不应有的破坏。对象多半是有生命的,如人、动物、植物,有时也可以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艺术、经济、政治等。
例:①二十多年身陷囹圄,身体、精神都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出狱后,他已是一个极度衰弱的老人了。(曾卓《曾卓诗论》)②亚马孙河畔最后的热带雨林,仍在经历痛苦的摧残。(徐刚《世纪末的忧思》)③(对科学和科学家)封建王朝摧残它。(郭沫若《科学的春天》)④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对于古代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中国大百科全书·秦》)
摧毁 cuīhuǐ
着重指用强力彻底地破坏、毁掉。中性词。对象常是无生命的东西,如建筑物、阵地、国家、制度、政权、势力等,有时也可以是人的精神(例②)、意志、思想以及植物(例③)等。
例:①经过两天的激战,摧毁了那些永久性的工事。(叶圣陶《坝上一天》)②旧社会中黑暗的势力并没有摧毁她的精神,可怕的绝症也不能摧毁她的意志。(巴金《廖静秋同志》)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竺可桢《向沙漠进军》)④(智能武器)具有人工智能,可自动寻找、识别、跟踪和摧毁目标的现代高技术兵器。(《中国大百科全书·智能武器》)
答应
答应 容许 许可 允许 准许 320.0 102 动词 动词。同意别人做某种事情。
答应 dā·yinɡ
是对别人的要求表示同意。一般不用于自己对自己。
例:①道静这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余永泽的要求。(杨沫《青春之歌》)②凤儿,告诉我,刚才你答应得好好地,愿意跟着妈走,现在又怎么哪?(曹禺《雷雨》)③我要求参加,上级不答应。(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
容许 rónɡxǔ
着重指容忍、认可。多指容忍、认可某事的存在,少指对别人要求的应允。可以用于自己对自己。
例:①但是我还是要求学,世界上总有一个容许我求学的地方!(叶圣陶《一课》)②他知道要么就入伙,要么就断然拒绝,不容许他想下水又怕湿脚。(姚雪垠《李自成》)③全厂的工友们不容许严仲平自私自利。(茅盾《锻炼》)④祖国人民的一根毫毛都是不容许侵犯的。(魏巍《东方》)
许可 xǔkě
既可指同意别人的要求,也可指主观意志允许或客观条件允许。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再三向父亲要报纸看,父亲都不许可。(胡愈之《辛亥革命与我》)②得了许可,黄昏时便出来疏散。(冰心《闲情》)③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宗璞《哭小弟》)
允许 yǔnxǔ
同“许可”,只是语气较轻。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朱德《母亲的回忆》)②在这里,请读者允许我补叙几句话。(周立波《张满贞》)③空气里充满了煤烟,含硫量大大超过了国家所允许的标准。(王蒙《惶惑》)④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老舍《骆驼祥子》)
准许 zhǔnxǔ
着重指批准,同意别人的要求。常用于上对下。
例:① 张家寨的东西运了两天,留下来没运走的东西准许附近老百姓自由去拿。(姚雪垠《李自成》)②我要到树林里去,爸爸不准许。(鲍昌《芨芨草》)③因职受伤者,准许预支二周薪金。(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
容许
答应 容许 许可 允许 准许 320.0 102 动词 动词。同意别人做某种事情。
答应 dā·yinɡ
是对别人的要求表示同意。一般不用于自己对自己。
例:①道静这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余永泽的要求。(杨沫《青春之歌》)②凤儿,告诉我,刚才你答应得好好地,愿意跟着妈走,现在又怎么哪?(曹禺《雷雨》)③我要求参加,上级不答应。(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
容许 rónɡxǔ
着重指容忍、认可。多指容忍、认可某事的存在,少指对别人要求的应允。可以用于自己对自己。
例:①但是我还是要求学,世界上总有一个容许我求学的地方!(叶圣陶《一课》)②他知道要么就入伙,要么就断然拒绝,不容许他想下水又怕湿脚。(姚雪垠《李自成》)③全厂的工友们不容许严仲平自私自利。(茅盾《锻炼》)④祖国人民的一根毫毛都是不容许侵犯的。(魏巍《东方》)
许可 xǔkě
既可指同意别人的要求,也可指主观意志允许或客观条件允许。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再三向父亲要报纸看,父亲都不许可。(胡愈之《辛亥革命与我》)②得了许可,黄昏时便出来疏散。(冰心《闲情》)③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宗璞《哭小弟》)
允许 yǔnxǔ
同“许可”,只是语气较轻。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朱德《母亲的回忆》)②在这里,请读者允许我补叙几句话。(周立波《张满贞》)③空气里充满了煤烟,含硫量大大超过了国家所允许的标准。(王蒙《惶惑》)④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老舍《骆驼祥子》)
准许 zhǔnxǔ
着重指批准,同意别人的要求。常用于上对下。
例:① 张家寨的东西运了两天,留下来没运走的东西准许附近老百姓自由去拿。(姚雪垠《李自成》)②我要到树林里去,爸爸不准许。(鲍昌《芨芨草》)③因职受伤者,准许预支二周薪金。(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
许可
答应 容许 许可 允许 准许 320.0 102 动词 动词。同意别人做某种事情。
答应 dā·yinɡ
是对别人的要求表示同意。一般不用于自己对自己。
例:①道静这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余永泽的要求。(杨沫《青春之歌》)②凤儿,告诉我,刚才你答应得好好地,愿意跟着妈走,现在又怎么哪?(曹禺《雷雨》)③我要求参加,上级不答应。(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
容许 rónɡxǔ
着重指容忍、认可。多指容忍、认可某事的存在,少指对别人要求的应允。可以用于自己对自己。
例:①但是我还是要求学,世界上总有一个容许我求学的地方!(叶圣陶《一课》)②他知道要么就入伙,要么就断然拒绝,不容许他想下水又怕湿脚。(姚雪垠《李自成》)③全厂的工友们不容许严仲平自私自利。(茅盾《锻炼》)④祖国人民的一根毫毛都是不容许侵犯的。(魏巍《东方》)
许可 xǔkě
既可指同意别人的要求,也可指主观意志允许或客观条件允许。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再三向父亲要报纸看,父亲都不许可。(胡愈之《辛亥革命与我》)②得了许可,黄昏时便出来疏散。(冰心《闲情》)③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宗璞《哭小弟》)
允许 yǔnxǔ
同“许可”,只是语气较轻。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朱德《母亲的回忆》)②在这里,请读者允许我补叙几句话。(周立波《张满贞》)③空气里充满了煤烟,含硫量大大超过了国家所允许的标准。(王蒙《惶惑》)④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老舍《骆驼祥子》)
准许 zhǔnxǔ
着重指批准,同意别人的要求。常用于上对下。
例:① 张家寨的东西运了两天,留下来没运走的东西准许附近老百姓自由去拿。(姚雪垠《李自成》)②我要到树林里去,爸爸不准许。(鲍昌《芨芨草》)③因职受伤者,准许预支二周薪金。(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
允许
答应 容许 许可 允许 准许 320.0 102 动词 动词。同意别人做某种事情。
答应 dā·yinɡ
是对别人的要求表示同意。一般不用于自己对自己。
例:①道静这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余永泽的要求。(杨沫《青春之歌》)②凤儿,告诉我,刚才你答应得好好地,愿意跟着妈走,现在又怎么哪?(曹禺《雷雨》)③我要求参加,上级不答应。(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
容许 rónɡxǔ
着重指容忍、认可。多指容忍、认可某事的存在,少指对别人要求的应允。可以用于自己对自己。
例:①但是我还是要求学,世界上总有一个容许我求学的地方!(叶圣陶《一课》)②他知道要么就入伙,要么就断然拒绝,不容许他想下水又怕湿脚。(姚雪垠《李自成》)③全厂的工友们不容许严仲平自私自利。(茅盾《锻炼》)④祖国人民的一根毫毛都是不容许侵犯的。(魏巍《东方》)
许可 xǔkě
既可指同意别人的要求,也可指主观意志允许或客观条件允许。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再三向父亲要报纸看,父亲都不许可。(胡愈之《辛亥革命与我》)②得了许可,黄昏时便出来疏散。(冰心《闲情》)③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宗璞《哭小弟》)
允许 yǔnxǔ
同“许可”,只是语气较轻。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朱德《母亲的回忆》)②在这里,请读者允许我补叙几句话。(周立波《张满贞》)③空气里充满了煤烟,含硫量大大超过了国家所允许的标准。(王蒙《惶惑》)④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老舍《骆驼祥子》)
准许 zhǔnxǔ
着重指批准,同意别人的要求。常用于上对下。
例:① 张家寨的东西运了两天,留下来没运走的东西准许附近老百姓自由去拿。(姚雪垠《李自成》)②我要到树林里去,爸爸不准许。(鲍昌《芨芨草》)③因职受伤者,准许预支二周薪金。(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
准许
答应 容许 许可 允许 准许 320.0 102 动词 动词。同意别人做某种事情。
答应 dā·yinɡ
是对别人的要求表示同意。一般不用于自己对自己。
例:①道静这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余永泽的要求。(杨沫《青春之歌》)②凤儿,告诉我,刚才你答应得好好地,愿意跟着妈走,现在又怎么哪?(曹禺《雷雨》)③我要求参加,上级不答应。(巴金《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
容许 rónɡxǔ
着重指容忍、认可。多指容忍、认可某事的存在,少指对别人要求的应允。可以用于自己对自己。
例:①但是我还是要求学,世界上总有一个容许我求学的地方!(叶圣陶《一课》)②他知道要么就入伙,要么就断然拒绝,不容许他想下水又怕湿脚。(姚雪垠《李自成》)③全厂的工友们不容许严仲平自私自利。(茅盾《锻炼》)④祖国人民的一根毫毛都是不容许侵犯的。(魏巍《东方》)
许可 xǔkě
既可指同意别人的要求,也可指主观意志允许或客观条件允许。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再三向父亲要报纸看,父亲都不许可。(胡愈之《辛亥革命与我》)②得了许可,黄昏时便出来疏散。(冰心《闲情》)③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宗璞《哭小弟》)
允许 yǔnxǔ
同“许可”,只是语气较轻。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朱德《母亲的回忆》)②在这里,请读者允许我补叙几句话。(周立波《张满贞》)③空气里充满了煤烟,含硫量大大超过了国家所允许的标准。(王蒙《惶惑》)④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老舍《骆驼祥子》)
准许 zhǔnxǔ
着重指批准,同意别人的要求。常用于上对下。
例:① 张家寨的东西运了两天,留下来没运走的东西准许附近老百姓自由去拿。(姚雪垠《李自成》)②我要到树林里去,爸爸不准许。(鲍昌《芨芨草》)③因职受伤者,准许预支二周薪金。(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
达到
达到 到达 抵达 321.0 102 动词 动词。到了目的地。宾语可以是“高峰、顶点、目标、程度、境界、境地”等。
达到 dádào
多用于抽象活动。宾语常是抽象的名词(如“目的、理想、地步、阶段、水平、规模、标准、极点”等)以及动词(如“谅解、团结、联合、要求”等)、形容词(如“满意、繁荣、和平、自由、一致、平等、坚固”等)、数量词(如“一级、二级、二等、三流”等)和小句(例③)。
例:①我正登山,而山是一直高耸,耸入云际,仿佛永不能达到绝顶。(李广田《马蹄》)②那可以说是达到了完善的地步。(郭沫若《“板话”及其他》)③最要紧的是达到两个心灵的永久胶粘和融合。(叶圣陶《倪焕之》)
到达 dàodá
多用于具体行动。宾语多是表示处所的词,如“北京、机场、城里、这里、那里”等。
例:①我随军到达白洋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他进城以后似乎还要坐上一段船,才能到达我叔叔那里。(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③(鸟)终可到达一个绿芜无限的彼岸。(沈从文《水云》)
抵达 dǐdá
同“到达”。有时用于抽象行为(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孙中山先生,自美洲经欧洲,抵达上海。(林语堂《京华烟云》)②她要走过一块狭长的跳板才能抵达船上。(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③他要了外国妻子,养了几个混血儿,终于抵达了功成身退的境界。(刘心武《如意》)
到达
达到 到达 抵达 321.0 102 动词 动词。到了目的地。宾语可以是“高峰、顶点、目标、程度、境界、境地”等。
达到 dádào
多用于抽象活动。宾语常是抽象的名词(如“目的、理想、地步、阶段、水平、规模、标准、极点”等)以及动词(如“谅解、团结、联合、要求”等)、形容词(如“满意、繁荣、和平、自由、一致、平等、坚固”等)、数量词(如“一级、二级、二等、三流”等)和小句(例③)。
例:①我正登山,而山是一直高耸,耸入云际,仿佛永不能达到绝顶。(李广田《马蹄》)②那可以说是达到了完善的地步。(郭沫若《“板话”及其他》)③最要紧的是达到两个心灵的永久胶粘和融合。(叶圣陶《倪焕之》)
到达 dàodá
多用于具体行动。宾语多是表示处所的词,如“北京、机场、城里、这里、那里”等。
例:①我随军到达白洋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他进城以后似乎还要坐上一段船,才能到达我叔叔那里。(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③(鸟)终可到达一个绿芜无限的彼岸。(沈从文《水云》)
抵达 dǐdá
同“到达”。有时用于抽象行为(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孙中山先生,自美洲经欧洲,抵达上海。(林语堂《京华烟云》)②她要走过一块狭长的跳板才能抵达船上。(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③他要了外国妻子,养了几个混血儿,终于抵达了功成身退的境界。(刘心武《如意》)
抵达
达到 到达 抵达 321.0 102 动词 动词。到了目的地。宾语可以是“高峰、顶点、目标、程度、境界、境地”等。
达到 dádào
多用于抽象活动。宾语常是抽象的名词(如“目的、理想、地步、阶段、水平、规模、标准、极点”等)以及动词(如“谅解、团结、联合、要求”等)、形容词(如“满意、繁荣、和平、自由、一致、平等、坚固”等)、数量词(如“一级、二级、二等、三流”等)和小句(例③)。
例:①我正登山,而山是一直高耸,耸入云际,仿佛永不能达到绝顶。(李广田《马蹄》)②那可以说是达到了完善的地步。(郭沫若《“板话”及其他》)③最要紧的是达到两个心灵的永久胶粘和融合。(叶圣陶《倪焕之》)
到达 dàodá
多用于具体行动。宾语多是表示处所的词,如“北京、机场、城里、这里、那里”等。
例:①我随军到达白洋淀。(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他进城以后似乎还要坐上一段船,才能到达我叔叔那里。(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③(鸟)终可到达一个绿芜无限的彼岸。(沈从文《水云》)
抵达 dǐdá
同“到达”。有时用于抽象行为(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孙中山先生,自美洲经欧洲,抵达上海。(林语堂《京华烟云》)②她要走过一块狭长的跳板才能抵达船上。(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③他要了外国妻子,养了几个混血儿,终于抵达了功成身退的境界。(刘心武《如意》)
答复
答复 回答 回复 322.0 102 动词 动词。对问题或要求表示意见。
答复 dá·fù
强调要有确定的答案。有郑重色彩。多用于正式场合,也用于一般场合。多用书面形式,也用于口头形式。
例:①以后,凡有求购钢材的,一律答复“有货”。(尹兵辉《金融的困惑》)②我们再想想,明天打电话答复你。(甘景山《来自苏格兰的紧急呼叫》)③法院的人答复,目前法律还没有这条规定……也只好等着。(李佩甫《人面橘》)
回答 huídá
强调解释、说明的过程。多用于一般场合。多用于口头形式,也用于书面形式。
例:①这一片糊涂话还不曾回答我的问题呢。(萧乾《雨夕》)②我试着探问她些问题与经济状况,她不大愿意回答。(老舍《微神》)③他用法语极迅速地说他的来意,有人以英语回答他,他也就转而说英语。(孙福熙《变把戏的老人》)
回复 huífù
兼指回答,答复。多用书信形式。
例:①四五个月以来,所有亲戚朋友的信,堆满一抽屉,都得回复。(袁昌英《忙》)②辛楣信上劝你到重庆去,你怎么回复他?(钱钟书《围城》)③我感到受宠若惊起来,信誓旦旦地回答:“你回复老太太,只要是我能做到的事,我绝不推委。”(梁晓声《冉之父》)
回答
答复 回答 回复 322.0 102 动词 动词。对问题或要求表示意见。
答复 dá·fù
强调要有确定的答案。有郑重色彩。多用于正式场合,也用于一般场合。多用书面形式,也用于口头形式。
例:①以后,凡有求购钢材的,一律答复“有货”。(尹兵辉《金融的困惑》)②我们再想想,明天打电话答复你。(甘景山《来自苏格兰的紧急呼叫》)③法院的人答复,目前法律还没有这条规定……也只好等着。(李佩甫《人面橘》)
回答 huídá
强调解释、说明的过程。多用于一般场合。多用于口头形式,也用于书面形式。
例:①这一片糊涂话还不曾回答我的问题呢。(萧乾《雨夕》)②我试着探问她些问题与经济状况,她不大愿意回答。(老舍《微神》)③他用法语极迅速地说他的来意,有人以英语回答他,他也就转而说英语。(孙福熙《变把戏的老人》)
回复 huífù
兼指回答,答复。多用书信形式。
例:①四五个月以来,所有亲戚朋友的信,堆满一抽屉,都得回复。(袁昌英《忙》)②辛楣信上劝你到重庆去,你怎么回复他?(钱钟书《围城》)③我感到受宠若惊起来,信誓旦旦地回答:“你回复老太太,只要是我能做到的事,我绝不推委。”(梁晓声《冉之父》)
回复
答复 回答 回复 322.0 102 动词 动词。对问题或要求表示意见。
答复 dá·fù
强调要有确定的答案。有郑重色彩。多用于正式场合,也用于一般场合。多用书面形式,也用于口头形式。
例:①以后,凡有求购钢材的,一律答复“有货”。(尹兵辉《金融的困惑》)②我们再想想,明天打电话答复你。(甘景山《来自苏格兰的紧急呼叫》)③法院的人答复,目前法律还没有这条规定……也只好等着。(李佩甫《人面橘》)
回答 huídá
强调解释、说明的过程。多用于一般场合。多用于口头形式,也用于书面形式。
例:①这一片糊涂话还不曾回答我的问题呢。(萧乾《雨夕》)②我试着探问她些问题与经济状况,她不大愿意回答。(老舍《微神》)③他用法语极迅速地说他的来意,有人以英语回答他,他也就转而说英语。(孙福熙《变把戏的老人》)
回复 huífù
兼指回答,答复。多用书信形式。
例:①四五个月以来,所有亲戚朋友的信,堆满一抽屉,都得回复。(袁昌英《忙》)②辛楣信上劝你到重庆去,你怎么回复他?(钱钟书《围城》)③我感到受宠若惊起来,信誓旦旦地回答:“你回复老太太,只要是我能做到的事,我绝不推委。”(梁晓声《冉之父》)
打扮
打扮 装扮(妆扮) 323.0 102 动词 动词。用装饰品等使仪表好看。
打扮 dǎ·bɑn
强调美化容貌衣着。多用于人,也用于物(例③)。常用,在口语中更常用。
例:①我得打扮打扮他,把他打扮得跟他当年一模一样的漂亮!(老舍《龙须沟》)②拿到了钱,她又打扮起来,花枝招展的出去,好像什么心事也没有似的。(老舍《毛毛虫》)③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呀。(老舍《内蒙风光》)
装扮 zhuānɡbàn
偶尔写做“妆扮”。强调装饰,修饰,用装饰品使美观。用于人、物。不如“打扮”常用,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她喜爱装扮,她随身带着各样的化装品。(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她没有梳洗装扮,发髻蓬松,眼窝红肿。(尤凤伟《石门夜话》)③我把它做成床罩、落地窗帘,甚至一个折叠衣柜,来装扮我的小屋。(姜丰《不舍的玫瑰》)④就在此地造个明皇腊像宫,让东方的文化彩虹装扮世界。(蔡云骜《“东方卢浮宫”:一个老兵的奇迹》)
还有二义:扮演,假装,如“在剧中她~老太太”,“他们~成红毛鬼吓人”。这跟“打扮”的区别较明显。
装扮
打扮 装扮(妆扮) 323.0 102 动词 动词。用装饰品等使仪表好看。
打扮 dǎ·bɑn
强调美化容貌衣着。多用于人,也用于物(例③)。常用,在口语中更常用。
例:①我得打扮打扮他,把他打扮得跟他当年一模一样的漂亮!(老舍《龙须沟》)②拿到了钱,她又打扮起来,花枝招展的出去,好像什么心事也没有似的。(老舍《毛毛虫》)③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呀。(老舍《内蒙风光》)
装扮 zhuānɡbàn
偶尔写做“妆扮”。强调装饰,修饰,用装饰品使美观。用于人、物。不如“打扮”常用,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她喜爱装扮,她随身带着各样的化装品。(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她没有梳洗装扮,发髻蓬松,眼窝红肿。(尤凤伟《石门夜话》)③我把它做成床罩、落地窗帘,甚至一个折叠衣柜,来装扮我的小屋。(姜丰《不舍的玫瑰》)④就在此地造个明皇腊像宫,让东方的文化彩虹装扮世界。(蔡云骜《“东方卢浮宫”:一个老兵的奇迹》)
还有二义:扮演,假装,如“在剧中她~老太太”,“他们~成红毛鬼吓人”。这跟“打扮”的区别较明显。
打击
打击 攻打 324.0 102 动词 动词。向敌方进攻,使受挫折或损失等。
打击 dǎjī
意义范围广,除用于敌人及其力量、士气等以外,还能用于对方的积极性、歪风邪气、非法活动等。常说“打击报复,给以……打击,受到……打击,给以致命的打击,给以毁灭性的打击,受到沉重打击”等,而“进攻”不能这么用。
例:①新站拉法一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刘白羽《一个战斗英雄的传记》)②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打击歪风邪气。(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攻打 ɡōnɡdǎ
意义范围窄,只指发动攻势消灭敌人,占领敌人阵地或据点。
例:①如果联邦部队开始攻打医院,他们就处死人质。(《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②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纣王。(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攻打
打击 攻打 324.0 102 动词 动词。向敌方进攻,使受挫折或损失等。
打击 dǎjī
意义范围广,除用于敌人及其力量、士气等以外,还能用于对方的积极性、歪风邪气、非法活动等。常说“打击报复,给以……打击,受到……打击,给以致命的打击,给以毁灭性的打击,受到沉重打击”等,而“进攻”不能这么用。
例:①新站拉法一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刘白羽《一个战斗英雄的传记》)②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打击歪风邪气。(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攻打 ɡōnɡdǎ
意义范围窄,只指发动攻势消灭敌人,占领敌人阵地或据点。
例:①如果联邦部队开始攻打医院,他们就处死人质。(《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②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纣王。(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打搅
打搅 打扰 捣乱 烦扰 干扰 搅乱 搅扰 扰乱 骚扰 325.0 102 动词 动词。给别人的正常生活或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或不安。
打搅 dǎjiǎo
强调使混乱,使无秩序。不如“打扰”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不知道你心情这么不好,如果我事先知道,我就不会麻烦你,打搅你了。(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可是他不敢耽搁时间,也不愿常来打搅。(杨绛《干校六记》)③他不准备过问,也希望妈妈不要用这种愈来愈难拍板的问题去打搅他。(王蒙《坚硬的稀粥》)
打扰 dǎrǎo
强调使心烦,不平静。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倒是我们打扰了你!你们艺术家是怕人打扰的!(赵树理《三里湾》)②你们迟到了,一次又一次推开课堂门进来,不免会打扰大伙儿学习。(陈伯吹《学做好事》)③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捣乱 dǎoluàn
多是搅乱(例①),有时带破坏(例②)。还表示成心找麻烦(例③)。程度很重。常不带宾语,而“打搅”等不限。
例:①他在课室内这样捣乱,非但同学们和授课的先生受他的累,连我也觉得难以措置。(叶圣陶《义儿》)②反攻分子乘机捣乱。(鲁迅《花边文学》)③我愿意伺候人,可不伺候故意捣乱的!(老舍《女店员》)
烦扰 fánrǎo
强调很使人心烦,比“打扰”程度重。有时,带客气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至此,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钟敬文《太湖游记》)②后来生活的艰辛、人事的烦扰在她们的心上都磨出了厚茧。(刘心武《曹叔》)③唯有老了,由社会退到家庭里……尘俗的事,不再烦扰我。(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干扰 ɡānrǎo
强调触犯并弄乱别人的正事。多用于大事(包含集体的、社会的等),有时用于小事(例③)。
例:①如不注意,歪风邪气就会抬头,干扰甚至破坏国家计划。(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果不找个比较好的场所开会,我们就不可能平心静气不受干扰地商议问题。(池莉《你以为你是谁》)③不过她提出了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干扰她练琴什么的。(徐星《无主题变奏》)
搅乱 jiǎoluàn
只强调混乱。程度比“打搅”重,比“搅扰”轻。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别人都没有做声,为什么你来搅乱这安宁,用你的不成腔的调子?(沈从文《生之记录》)②急起直追还怕来不及,哪能再容受那些无用的回忆与徒然的争执来搅乱我们的内部呢。(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③二姐可不敢说话,怕搅乱了母亲的思路。(老舍《正红旗下》)
搅扰 jiǎorǎo
既使混乱,又使心烦。程度比“打搅、打扰”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正如歌德所说的,无用的回忆,徒然的争执,在内部搅扰我们。(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逃离为兵火搅扰的米兰回到佛罗伦萨……(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金秀便觉得今晚是自己和金枝搅扰了人家的平静,惹人家伤心,十分过意不去。(陈建功等《皇城根》)
扰乱 rǎoluàn
既使心烦,又使混乱。跟“搅扰”程度相当。常用。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定时炸弹扰乱秩序的作用大于实际的危害,更头痛的是现丢现炸的家伙。(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②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唐弢《故乡的雨》)③四处扰乱,抢劫老百姓的财物。(陈学昭《过同蒲路》)
骚扰 sāorǎo
骚,马惊扰。骚扰,泛指使很混乱,使人很心烦。程度很重。
例:①敌机骚扰了差不多整个下午。(茅盾《锻炼》)②庄严的科学院被骚扰了;热腾腾的实验室冷清清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③他楼下的幼儿园里响着孩子们盲目的歌声,这群一无所知的孩子以兴致勃勃的歌声骚扰着他。(余华《命中注定》)
打扰
打搅 打扰 捣乱 烦扰 干扰 搅乱 搅扰 扰乱 骚扰 325.0 102 动词 动词。给别人的正常生活或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或不安。
打搅 dǎjiǎo
强调使混乱,使无秩序。不如“打扰”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不知道你心情这么不好,如果我事先知道,我就不会麻烦你,打搅你了。(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可是他不敢耽搁时间,也不愿常来打搅。(杨绛《干校六记》)③他不准备过问,也希望妈妈不要用这种愈来愈难拍板的问题去打搅他。(王蒙《坚硬的稀粥》)
打扰 dǎrǎo
强调使心烦,不平静。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倒是我们打扰了你!你们艺术家是怕人打扰的!(赵树理《三里湾》)②你们迟到了,一次又一次推开课堂门进来,不免会打扰大伙儿学习。(陈伯吹《学做好事》)③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捣乱 dǎoluàn
多是搅乱(例①),有时带破坏(例②)。还表示成心找麻烦(例③)。程度很重。常不带宾语,而“打搅”等不限。
例:①他在课室内这样捣乱,非但同学们和授课的先生受他的累,连我也觉得难以措置。(叶圣陶《义儿》)②反攻分子乘机捣乱。(鲁迅《花边文学》)③我愿意伺候人,可不伺候故意捣乱的!(老舍《女店员》)
烦扰 fánrǎo
强调很使人心烦,比“打扰”程度重。有时,带客气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至此,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钟敬文《太湖游记》)②后来生活的艰辛、人事的烦扰在她们的心上都磨出了厚茧。(刘心武《曹叔》)③唯有老了,由社会退到家庭里……尘俗的事,不再烦扰我。(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干扰 ɡānrǎo
强调触犯并弄乱别人的正事。多用于大事(包含集体的、社会的等),有时用于小事(例③)。
例:①如不注意,歪风邪气就会抬头,干扰甚至破坏国家计划。(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果不找个比较好的场所开会,我们就不可能平心静气不受干扰地商议问题。(池莉《你以为你是谁》)③不过她提出了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干扰她练琴什么的。(徐星《无主题变奏》)
搅乱 jiǎoluàn
只强调混乱。程度比“打搅”重,比“搅扰”轻。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别人都没有做声,为什么你来搅乱这安宁,用你的不成腔的调子?(沈从文《生之记录》)②急起直追还怕来不及,哪能再容受那些无用的回忆与徒然的争执来搅乱我们的内部呢。(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③二姐可不敢说话,怕搅乱了母亲的思路。(老舍《正红旗下》)
搅扰 jiǎorǎo
既使混乱,又使心烦。程度比“打搅、打扰”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正如歌德所说的,无用的回忆,徒然的争执,在内部搅扰我们。(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逃离为兵火搅扰的米兰回到佛罗伦萨……(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金秀便觉得今晚是自己和金枝搅扰了人家的平静,惹人家伤心,十分过意不去。(陈建功等《皇城根》)
扰乱 rǎoluàn
既使心烦,又使混乱。跟“搅扰”程度相当。常用。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定时炸弹扰乱秩序的作用大于实际的危害,更头痛的是现丢现炸的家伙。(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②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唐弢《故乡的雨》)③四处扰乱,抢劫老百姓的财物。(陈学昭《过同蒲路》)
骚扰 sāorǎo
骚,马惊扰。骚扰,泛指使很混乱,使人很心烦。程度很重。
例:①敌机骚扰了差不多整个下午。(茅盾《锻炼》)②庄严的科学院被骚扰了;热腾腾的实验室冷清清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③他楼下的幼儿园里响着孩子们盲目的歌声,这群一无所知的孩子以兴致勃勃的歌声骚扰着他。(余华《命中注定》)
捣乱
打搅 打扰 捣乱 烦扰 干扰 搅乱 搅扰 扰乱 骚扰 325.0 102 动词 动词。给别人的正常生活或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或不安。
打搅 dǎjiǎo
强调使混乱,使无秩序。不如“打扰”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不知道你心情这么不好,如果我事先知道,我就不会麻烦你,打搅你了。(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可是他不敢耽搁时间,也不愿常来打搅。(杨绛《干校六记》)③他不准备过问,也希望妈妈不要用这种愈来愈难拍板的问题去打搅他。(王蒙《坚硬的稀粥》)
打扰 dǎrǎo
强调使心烦,不平静。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倒是我们打扰了你!你们艺术家是怕人打扰的!(赵树理《三里湾》)②你们迟到了,一次又一次推开课堂门进来,不免会打扰大伙儿学习。(陈伯吹《学做好事》)③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捣乱 dǎoluàn
多是搅乱(例①),有时带破坏(例②)。还表示成心找麻烦(例③)。程度很重。常不带宾语,而“打搅”等不限。
例:①他在课室内这样捣乱,非但同学们和授课的先生受他的累,连我也觉得难以措置。(叶圣陶《义儿》)②反攻分子乘机捣乱。(鲁迅《花边文学》)③我愿意伺候人,可不伺候故意捣乱的!(老舍《女店员》)
烦扰 fánrǎo
强调很使人心烦,比“打扰”程度重。有时,带客气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至此,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钟敬文《太湖游记》)②后来生活的艰辛、人事的烦扰在她们的心上都磨出了厚茧。(刘心武《曹叔》)③唯有老了,由社会退到家庭里……尘俗的事,不再烦扰我。(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干扰 ɡānrǎo
强调触犯并弄乱别人的正事。多用于大事(包含集体的、社会的等),有时用于小事(例③)。
例:①如不注意,歪风邪气就会抬头,干扰甚至破坏国家计划。(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果不找个比较好的场所开会,我们就不可能平心静气不受干扰地商议问题。(池莉《你以为你是谁》)③不过她提出了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干扰她练琴什么的。(徐星《无主题变奏》)
搅乱 jiǎoluàn
只强调混乱。程度比“打搅”重,比“搅扰”轻。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别人都没有做声,为什么你来搅乱这安宁,用你的不成腔的调子?(沈从文《生之记录》)②急起直追还怕来不及,哪能再容受那些无用的回忆与徒然的争执来搅乱我们的内部呢。(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③二姐可不敢说话,怕搅乱了母亲的思路。(老舍《正红旗下》)
搅扰 jiǎorǎo
既使混乱,又使心烦。程度比“打搅、打扰”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正如歌德所说的,无用的回忆,徒然的争执,在内部搅扰我们。(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逃离为兵火搅扰的米兰回到佛罗伦萨……(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金秀便觉得今晚是自己和金枝搅扰了人家的平静,惹人家伤心,十分过意不去。(陈建功等《皇城根》)
扰乱 rǎoluàn
既使心烦,又使混乱。跟“搅扰”程度相当。常用。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定时炸弹扰乱秩序的作用大于实际的危害,更头痛的是现丢现炸的家伙。(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②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唐弢《故乡的雨》)③四处扰乱,抢劫老百姓的财物。(陈学昭《过同蒲路》)
骚扰 sāorǎo
骚,马惊扰。骚扰,泛指使很混乱,使人很心烦。程度很重。
例:①敌机骚扰了差不多整个下午。(茅盾《锻炼》)②庄严的科学院被骚扰了;热腾腾的实验室冷清清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③他楼下的幼儿园里响着孩子们盲目的歌声,这群一无所知的孩子以兴致勃勃的歌声骚扰着他。(余华《命中注定》)
烦扰
打搅 打扰 捣乱 烦扰 干扰 搅乱 搅扰 扰乱 骚扰 325.0 102 动词 动词。给别人的正常生活或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或不安。
打搅 dǎjiǎo
强调使混乱,使无秩序。不如“打扰”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不知道你心情这么不好,如果我事先知道,我就不会麻烦你,打搅你了。(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可是他不敢耽搁时间,也不愿常来打搅。(杨绛《干校六记》)③他不准备过问,也希望妈妈不要用这种愈来愈难拍板的问题去打搅他。(王蒙《坚硬的稀粥》)
打扰 dǎrǎo
强调使心烦,不平静。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倒是我们打扰了你!你们艺术家是怕人打扰的!(赵树理《三里湾》)②你们迟到了,一次又一次推开课堂门进来,不免会打扰大伙儿学习。(陈伯吹《学做好事》)③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捣乱 dǎoluàn
多是搅乱(例①),有时带破坏(例②)。还表示成心找麻烦(例③)。程度很重。常不带宾语,而“打搅”等不限。
例:①他在课室内这样捣乱,非但同学们和授课的先生受他的累,连我也觉得难以措置。(叶圣陶《义儿》)②反攻分子乘机捣乱。(鲁迅《花边文学》)③我愿意伺候人,可不伺候故意捣乱的!(老舍《女店员》)
烦扰 fánrǎo
强调很使人心烦,比“打扰”程度重。有时,带客气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至此,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钟敬文《太湖游记》)②后来生活的艰辛、人事的烦扰在她们的心上都磨出了厚茧。(刘心武《曹叔》)③唯有老了,由社会退到家庭里……尘俗的事,不再烦扰我。(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干扰 ɡānrǎo
强调触犯并弄乱别人的正事。多用于大事(包含集体的、社会的等),有时用于小事(例③)。
例:①如不注意,歪风邪气就会抬头,干扰甚至破坏国家计划。(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果不找个比较好的场所开会,我们就不可能平心静气不受干扰地商议问题。(池莉《你以为你是谁》)③不过她提出了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干扰她练琴什么的。(徐星《无主题变奏》)
搅乱 jiǎoluàn
只强调混乱。程度比“打搅”重,比“搅扰”轻。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别人都没有做声,为什么你来搅乱这安宁,用你的不成腔的调子?(沈从文《生之记录》)②急起直追还怕来不及,哪能再容受那些无用的回忆与徒然的争执来搅乱我们的内部呢。(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③二姐可不敢说话,怕搅乱了母亲的思路。(老舍《正红旗下》)
搅扰 jiǎorǎo
既使混乱,又使心烦。程度比“打搅、打扰”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正如歌德所说的,无用的回忆,徒然的争执,在内部搅扰我们。(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逃离为兵火搅扰的米兰回到佛罗伦萨……(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金秀便觉得今晚是自己和金枝搅扰了人家的平静,惹人家伤心,十分过意不去。(陈建功等《皇城根》)
扰乱 rǎoluàn
既使心烦,又使混乱。跟“搅扰”程度相当。常用。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定时炸弹扰乱秩序的作用大于实际的危害,更头痛的是现丢现炸的家伙。(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②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唐弢《故乡的雨》)③四处扰乱,抢劫老百姓的财物。(陈学昭《过同蒲路》)
骚扰 sāorǎo
骚,马惊扰。骚扰,泛指使很混乱,使人很心烦。程度很重。
例:①敌机骚扰了差不多整个下午。(茅盾《锻炼》)②庄严的科学院被骚扰了;热腾腾的实验室冷清清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③他楼下的幼儿园里响着孩子们盲目的歌声,这群一无所知的孩子以兴致勃勃的歌声骚扰着他。(余华《命中注定》)
干扰
打搅 打扰 捣乱 烦扰 干扰 搅乱 搅扰 扰乱 骚扰 325.0 102 动词 动词。给别人的正常生活或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或不安。
打搅 dǎjiǎo
强调使混乱,使无秩序。不如“打扰”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不知道你心情这么不好,如果我事先知道,我就不会麻烦你,打搅你了。(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可是他不敢耽搁时间,也不愿常来打搅。(杨绛《干校六记》)③他不准备过问,也希望妈妈不要用这种愈来愈难拍板的问题去打搅他。(王蒙《坚硬的稀粥》)
打扰 dǎrǎo
强调使心烦,不平静。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倒是我们打扰了你!你们艺术家是怕人打扰的!(赵树理《三里湾》)②你们迟到了,一次又一次推开课堂门进来,不免会打扰大伙儿学习。(陈伯吹《学做好事》)③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捣乱 dǎoluàn
多是搅乱(例①),有时带破坏(例②)。还表示成心找麻烦(例③)。程度很重。常不带宾语,而“打搅”等不限。
例:①他在课室内这样捣乱,非但同学们和授课的先生受他的累,连我也觉得难以措置。(叶圣陶《义儿》)②反攻分子乘机捣乱。(鲁迅《花边文学》)③我愿意伺候人,可不伺候故意捣乱的!(老舍《女店员》)
烦扰 fánrǎo
强调很使人心烦,比“打扰”程度重。有时,带客气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至此,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钟敬文《太湖游记》)②后来生活的艰辛、人事的烦扰在她们的心上都磨出了厚茧。(刘心武《曹叔》)③唯有老了,由社会退到家庭里……尘俗的事,不再烦扰我。(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干扰 ɡānrǎo
强调触犯并弄乱别人的正事。多用于大事(包含集体的、社会的等),有时用于小事(例③)。
例:①如不注意,歪风邪气就会抬头,干扰甚至破坏国家计划。(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果不找个比较好的场所开会,我们就不可能平心静气不受干扰地商议问题。(池莉《你以为你是谁》)③不过她提出了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干扰她练琴什么的。(徐星《无主题变奏》)
搅乱 jiǎoluàn
只强调混乱。程度比“打搅”重,比“搅扰”轻。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别人都没有做声,为什么你来搅乱这安宁,用你的不成腔的调子?(沈从文《生之记录》)②急起直追还怕来不及,哪能再容受那些无用的回忆与徒然的争执来搅乱我们的内部呢。(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③二姐可不敢说话,怕搅乱了母亲的思路。(老舍《正红旗下》)
搅扰 jiǎorǎo
既使混乱,又使心烦。程度比“打搅、打扰”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正如歌德所说的,无用的回忆,徒然的争执,在内部搅扰我们。(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逃离为兵火搅扰的米兰回到佛罗伦萨……(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金秀便觉得今晚是自己和金枝搅扰了人家的平静,惹人家伤心,十分过意不去。(陈建功等《皇城根》)
扰乱 rǎoluàn
既使心烦,又使混乱。跟“搅扰”程度相当。常用。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定时炸弹扰乱秩序的作用大于实际的危害,更头痛的是现丢现炸的家伙。(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②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唐弢《故乡的雨》)③四处扰乱,抢劫老百姓的财物。(陈学昭《过同蒲路》)
骚扰 sāorǎo
骚,马惊扰。骚扰,泛指使很混乱,使人很心烦。程度很重。
例:①敌机骚扰了差不多整个下午。(茅盾《锻炼》)②庄严的科学院被骚扰了;热腾腾的实验室冷清清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③他楼下的幼儿园里响着孩子们盲目的歌声,这群一无所知的孩子以兴致勃勃的歌声骚扰着他。(余华《命中注定》)
搅乱
打搅 打扰 捣乱 烦扰 干扰 搅乱 搅扰 扰乱 骚扰 325.0 102 动词 动词。给别人的正常生活或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或不安。
打搅 dǎjiǎo
强调使混乱,使无秩序。不如“打扰”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不知道你心情这么不好,如果我事先知道,我就不会麻烦你,打搅你了。(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可是他不敢耽搁时间,也不愿常来打搅。(杨绛《干校六记》)③他不准备过问,也希望妈妈不要用这种愈来愈难拍板的问题去打搅他。(王蒙《坚硬的稀粥》)
打扰 dǎrǎo
强调使心烦,不平静。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倒是我们打扰了你!你们艺术家是怕人打扰的!(赵树理《三里湾》)②你们迟到了,一次又一次推开课堂门进来,不免会打扰大伙儿学习。(陈伯吹《学做好事》)③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捣乱 dǎoluàn
多是搅乱(例①),有时带破坏(例②)。还表示成心找麻烦(例③)。程度很重。常不带宾语,而“打搅”等不限。
例:①他在课室内这样捣乱,非但同学们和授课的先生受他的累,连我也觉得难以措置。(叶圣陶《义儿》)②反攻分子乘机捣乱。(鲁迅《花边文学》)③我愿意伺候人,可不伺候故意捣乱的!(老舍《女店员》)
烦扰 fánrǎo
强调很使人心烦,比“打扰”程度重。有时,带客气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至此,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钟敬文《太湖游记》)②后来生活的艰辛、人事的烦扰在她们的心上都磨出了厚茧。(刘心武《曹叔》)③唯有老了,由社会退到家庭里……尘俗的事,不再烦扰我。(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干扰 ɡānrǎo
强调触犯并弄乱别人的正事。多用于大事(包含集体的、社会的等),有时用于小事(例③)。
例:①如不注意,歪风邪气就会抬头,干扰甚至破坏国家计划。(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果不找个比较好的场所开会,我们就不可能平心静气不受干扰地商议问题。(池莉《你以为你是谁》)③不过她提出了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干扰她练琴什么的。(徐星《无主题变奏》)
搅乱 jiǎoluàn
只强调混乱。程度比“打搅”重,比“搅扰”轻。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别人都没有做声,为什么你来搅乱这安宁,用你的不成腔的调子?(沈从文《生之记录》)②急起直追还怕来不及,哪能再容受那些无用的回忆与徒然的争执来搅乱我们的内部呢。(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③二姐可不敢说话,怕搅乱了母亲的思路。(老舍《正红旗下》)
搅扰 jiǎorǎo
既使混乱,又使心烦。程度比“打搅、打扰”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正如歌德所说的,无用的回忆,徒然的争执,在内部搅扰我们。(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逃离为兵火搅扰的米兰回到佛罗伦萨……(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金秀便觉得今晚是自己和金枝搅扰了人家的平静,惹人家伤心,十分过意不去。(陈建功等《皇城根》)
扰乱 rǎoluàn
既使心烦,又使混乱。跟“搅扰”程度相当。常用。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定时炸弹扰乱秩序的作用大于实际的危害,更头痛的是现丢现炸的家伙。(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②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唐弢《故乡的雨》)③四处扰乱,抢劫老百姓的财物。(陈学昭《过同蒲路》)
骚扰 sāorǎo
骚,马惊扰。骚扰,泛指使很混乱,使人很心烦。程度很重。
例:①敌机骚扰了差不多整个下午。(茅盾《锻炼》)②庄严的科学院被骚扰了;热腾腾的实验室冷清清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③他楼下的幼儿园里响着孩子们盲目的歌声,这群一无所知的孩子以兴致勃勃的歌声骚扰着他。(余华《命中注定》)
搅扰
打搅 打扰 捣乱 烦扰 干扰 搅乱 搅扰 扰乱 骚扰 325.0 102 动词 动词。给别人的正常生活或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或不安。
打搅 dǎjiǎo
强调使混乱,使无秩序。不如“打扰”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不知道你心情这么不好,如果我事先知道,我就不会麻烦你,打搅你了。(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可是他不敢耽搁时间,也不愿常来打搅。(杨绛《干校六记》)③他不准备过问,也希望妈妈不要用这种愈来愈难拍板的问题去打搅他。(王蒙《坚硬的稀粥》)
打扰 dǎrǎo
强调使心烦,不平静。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倒是我们打扰了你!你们艺术家是怕人打扰的!(赵树理《三里湾》)②你们迟到了,一次又一次推开课堂门进来,不免会打扰大伙儿学习。(陈伯吹《学做好事》)③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捣乱 dǎoluàn
多是搅乱(例①),有时带破坏(例②)。还表示成心找麻烦(例③)。程度很重。常不带宾语,而“打搅”等不限。
例:①他在课室内这样捣乱,非但同学们和授课的先生受他的累,连我也觉得难以措置。(叶圣陶《义儿》)②反攻分子乘机捣乱。(鲁迅《花边文学》)③我愿意伺候人,可不伺候故意捣乱的!(老舍《女店员》)
烦扰 fánrǎo
强调很使人心烦,比“打扰”程度重。有时,带客气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至此,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钟敬文《太湖游记》)②后来生活的艰辛、人事的烦扰在她们的心上都磨出了厚茧。(刘心武《曹叔》)③唯有老了,由社会退到家庭里……尘俗的事,不再烦扰我。(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干扰 ɡānrǎo
强调触犯并弄乱别人的正事。多用于大事(包含集体的、社会的等),有时用于小事(例③)。
例:①如不注意,歪风邪气就会抬头,干扰甚至破坏国家计划。(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果不找个比较好的场所开会,我们就不可能平心静气不受干扰地商议问题。(池莉《你以为你是谁》)③不过她提出了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干扰她练琴什么的。(徐星《无主题变奏》)
搅乱 jiǎoluàn
只强调混乱。程度比“打搅”重,比“搅扰”轻。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别人都没有做声,为什么你来搅乱这安宁,用你的不成腔的调子?(沈从文《生之记录》)②急起直追还怕来不及,哪能再容受那些无用的回忆与徒然的争执来搅乱我们的内部呢。(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③二姐可不敢说话,怕搅乱了母亲的思路。(老舍《正红旗下》)
搅扰 jiǎorǎo
既使混乱,又使心烦。程度比“打搅、打扰”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正如歌德所说的,无用的回忆,徒然的争执,在内部搅扰我们。(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逃离为兵火搅扰的米兰回到佛罗伦萨……(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金秀便觉得今晚是自己和金枝搅扰了人家的平静,惹人家伤心,十分过意不去。(陈建功等《皇城根》)
扰乱 rǎoluàn
既使心烦,又使混乱。跟“搅扰”程度相当。常用。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定时炸弹扰乱秩序的作用大于实际的危害,更头痛的是现丢现炸的家伙。(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②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唐弢《故乡的雨》)③四处扰乱,抢劫老百姓的财物。(陈学昭《过同蒲路》)
骚扰 sāorǎo
骚,马惊扰。骚扰,泛指使很混乱,使人很心烦。程度很重。
例:①敌机骚扰了差不多整个下午。(茅盾《锻炼》)②庄严的科学院被骚扰了;热腾腾的实验室冷清清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③他楼下的幼儿园里响着孩子们盲目的歌声,这群一无所知的孩子以兴致勃勃的歌声骚扰着他。(余华《命中注定》)
扰乱
打搅 打扰 捣乱 烦扰 干扰 搅乱 搅扰 扰乱 骚扰 325.0 102 动词 动词。给别人的正常生活或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或不安。
打搅 dǎjiǎo
强调使混乱,使无秩序。不如“打扰”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不知道你心情这么不好,如果我事先知道,我就不会麻烦你,打搅你了。(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可是他不敢耽搁时间,也不愿常来打搅。(杨绛《干校六记》)③他不准备过问,也希望妈妈不要用这种愈来愈难拍板的问题去打搅他。(王蒙《坚硬的稀粥》)
打扰 dǎrǎo
强调使心烦,不平静。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倒是我们打扰了你!你们艺术家是怕人打扰的!(赵树理《三里湾》)②你们迟到了,一次又一次推开课堂门进来,不免会打扰大伙儿学习。(陈伯吹《学做好事》)③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捣乱 dǎoluàn
多是搅乱(例①),有时带破坏(例②)。还表示成心找麻烦(例③)。程度很重。常不带宾语,而“打搅”等不限。
例:①他在课室内这样捣乱,非但同学们和授课的先生受他的累,连我也觉得难以措置。(叶圣陶《义儿》)②反攻分子乘机捣乱。(鲁迅《花边文学》)③我愿意伺候人,可不伺候故意捣乱的!(老舍《女店员》)
烦扰 fánrǎo
强调很使人心烦,比“打扰”程度重。有时,带客气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至此,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钟敬文《太湖游记》)②后来生活的艰辛、人事的烦扰在她们的心上都磨出了厚茧。(刘心武《曹叔》)③唯有老了,由社会退到家庭里……尘俗的事,不再烦扰我。(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干扰 ɡānrǎo
强调触犯并弄乱别人的正事。多用于大事(包含集体的、社会的等),有时用于小事(例③)。
例:①如不注意,歪风邪气就会抬头,干扰甚至破坏国家计划。(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果不找个比较好的场所开会,我们就不可能平心静气不受干扰地商议问题。(池莉《你以为你是谁》)③不过她提出了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干扰她练琴什么的。(徐星《无主题变奏》)
搅乱 jiǎoluàn
只强调混乱。程度比“打搅”重,比“搅扰”轻。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别人都没有做声,为什么你来搅乱这安宁,用你的不成腔的调子?(沈从文《生之记录》)②急起直追还怕来不及,哪能再容受那些无用的回忆与徒然的争执来搅乱我们的内部呢。(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③二姐可不敢说话,怕搅乱了母亲的思路。(老舍《正红旗下》)
搅扰 jiǎorǎo
既使混乱,又使心烦。程度比“打搅、打扰”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正如歌德所说的,无用的回忆,徒然的争执,在内部搅扰我们。(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逃离为兵火搅扰的米兰回到佛罗伦萨……(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金秀便觉得今晚是自己和金枝搅扰了人家的平静,惹人家伤心,十分过意不去。(陈建功等《皇城根》)
扰乱 rǎoluàn
既使心烦,又使混乱。跟“搅扰”程度相当。常用。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定时炸弹扰乱秩序的作用大于实际的危害,更头痛的是现丢现炸的家伙。(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②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唐弢《故乡的雨》)③四处扰乱,抢劫老百姓的财物。(陈学昭《过同蒲路》)
骚扰 sāorǎo
骚,马惊扰。骚扰,泛指使很混乱,使人很心烦。程度很重。
例:①敌机骚扰了差不多整个下午。(茅盾《锻炼》)②庄严的科学院被骚扰了;热腾腾的实验室冷清清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③他楼下的幼儿园里响着孩子们盲目的歌声,这群一无所知的孩子以兴致勃勃的歌声骚扰着他。(余华《命中注定》)
骚扰
打搅 打扰 捣乱 烦扰 干扰 搅乱 搅扰 扰乱 骚扰 325.0 102 动词 动词。给别人的正常生活或活动带来一定的混乱或不安。
打搅 dǎjiǎo
强调使混乱,使无秩序。不如“打扰”常用,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不知道你心情这么不好,如果我事先知道,我就不会麻烦你,打搅你了。(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可是他不敢耽搁时间,也不愿常来打搅。(杨绛《干校六记》)③他不准备过问,也希望妈妈不要用这种愈来愈难拍板的问题去打搅他。(王蒙《坚硬的稀粥》)
打扰 dǎrǎo
强调使心烦,不平静。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倒是我们打扰了你!你们艺术家是怕人打扰的!(赵树理《三里湾》)②你们迟到了,一次又一次推开课堂门进来,不免会打扰大伙儿学习。(陈伯吹《学做好事》)③你如果有福气独自坐在窗内,静悄悄的没一个人来打扰你。(郑振铎《蝉与纺织娘》)
捣乱 dǎoluàn
多是搅乱(例①),有时带破坏(例②)。还表示成心找麻烦(例③)。程度很重。常不带宾语,而“打搅”等不限。
例:①他在课室内这样捣乱,非但同学们和授课的先生受他的累,连我也觉得难以措置。(叶圣陶《义儿》)②反攻分子乘机捣乱。(鲁迅《花边文学》)③我愿意伺候人,可不伺候故意捣乱的!(老舍《女店员》)
烦扰 fánrǎo
强调很使人心烦,比“打扰”程度重。有时,带客气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至此,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钟敬文《太湖游记》)②后来生活的艰辛、人事的烦扰在她们的心上都磨出了厚茧。(刘心武《曹叔》)③唯有老了,由社会退到家庭里……尘俗的事,不再烦扰我。(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
干扰 ɡānrǎo
强调触犯并弄乱别人的正事。多用于大事(包含集体的、社会的等),有时用于小事(例③)。
例:①如不注意,歪风邪气就会抬头,干扰甚至破坏国家计划。(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②如果不找个比较好的场所开会,我们就不可能平心静气不受干扰地商议问题。(池莉《你以为你是谁》)③不过她提出了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干扰她练琴什么的。(徐星《无主题变奏》)
搅乱 jiǎoluàn
只强调混乱。程度比“打搅”重,比“搅扰”轻。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别人都没有做声,为什么你来搅乱这安宁,用你的不成腔的调子?(沈从文《生之记录》)②急起直追还怕来不及,哪能再容受那些无用的回忆与徒然的争执来搅乱我们的内部呢。(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③二姐可不敢说话,怕搅乱了母亲的思路。(老舍《正红旗下》)
搅扰 jiǎorǎo
既使混乱,又使心烦。程度比“打搅、打扰”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正如歌德所说的,无用的回忆,徒然的争执,在内部搅扰我们。(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逃离为兵火搅扰的米兰回到佛罗伦萨……(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金秀便觉得今晚是自己和金枝搅扰了人家的平静,惹人家伤心,十分过意不去。(陈建功等《皇城根》)
扰乱 rǎoluàn
既使心烦,又使混乱。跟“搅扰”程度相当。常用。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定时炸弹扰乱秩序的作用大于实际的危害,更头痛的是现丢现炸的家伙。(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②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唐弢《故乡的雨》)③四处扰乱,抢劫老百姓的财物。(陈学昭《过同蒲路》)
骚扰 sāorǎo
骚,马惊扰。骚扰,泛指使很混乱,使人很心烦。程度很重。
例:①敌机骚扰了差不多整个下午。(茅盾《锻炼》)②庄严的科学院被骚扰了;热腾腾的实验室冷清清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③他楼下的幼儿园里响着孩子们盲目的歌声,这群一无所知的孩子以兴致勃勃的歌声骚扰着他。(余华《命中注定》)
打劫
打劫 抢夺 抢劫 抢掠 326.0 102 动词 动词。夺取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
打劫 dǎjié
强调用武力及暴力。程度比“抢劫”重。所打劫的,一般限于财物。常说“趁火打劫”。
例:①哪一天马贼会来打劫,我们也不知道。(田汉《咖啡店之夜》)②当时有人劝我做海贼,打劫那些盐船洋船。(秦牧《黄金海岸》)
抢夺 qiǎnɡduó
强调用强力或某种有效手段。程度比“抢劫”轻。所抢夺的,除了财物,还可以是山头、土地、地方以及冠军、荣誉、权力等。
例:①田耀武的队伍在城里抢夺着商店居民的财物。(孙犁《风云初记》)②旅客都像打冲锋、抢夺制高点似的爬上爬下。(唐师曾《我钻进金字塔》)③为抢夺鸦片贩运权同金廷荪打了起来。(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抢劫 qiǎnɡjié
强调用暴力。所抢劫的,一般限于财物。
例:①你好像昨天夜里挖了一缸金元宝,只怕人家拦路抢劫,心里总虚虚的。(沈从文《长夜》)②这样,迎亲的队伍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抢劫,罗大斗被一拳打昏了。(路翎《罗大斗的一生》)
抢掠 qiǎnɡlüè
强调较多地掠夺。程度比“抢夺、抢劫”都重。所抢掠的,一般限于财物。
例:①突厥骑兵长驱直入,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郑重等《大明宫词》)②四乡八镇秋粮下来了,不下乡去抢掠扫荡一回,冬春漫长的季节很难熬过。(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抢夺
打劫 抢夺 抢劫 抢掠 326.0 102 动词 动词。夺取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
打劫 dǎjié
强调用武力及暴力。程度比“抢劫”重。所打劫的,一般限于财物。常说“趁火打劫”。
例:①哪一天马贼会来打劫,我们也不知道。(田汉《咖啡店之夜》)②当时有人劝我做海贼,打劫那些盐船洋船。(秦牧《黄金海岸》)
抢夺 qiǎnɡduó
强调用强力或某种有效手段。程度比“抢劫”轻。所抢夺的,除了财物,还可以是山头、土地、地方以及冠军、荣誉、权力等。
例:①田耀武的队伍在城里抢夺着商店居民的财物。(孙犁《风云初记》)②旅客都像打冲锋、抢夺制高点似的爬上爬下。(唐师曾《我钻进金字塔》)③为抢夺鸦片贩运权同金廷荪打了起来。(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抢劫 qiǎnɡjié
强调用暴力。所抢劫的,一般限于财物。
例:①你好像昨天夜里挖了一缸金元宝,只怕人家拦路抢劫,心里总虚虚的。(沈从文《长夜》)②这样,迎亲的队伍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抢劫,罗大斗被一拳打昏了。(路翎《罗大斗的一生》)
抢掠 qiǎnɡlüè
强调较多地掠夺。程度比“抢夺、抢劫”都重。所抢掠的,一般限于财物。
例:①突厥骑兵长驱直入,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郑重等《大明宫词》)②四乡八镇秋粮下来了,不下乡去抢掠扫荡一回,冬春漫长的季节很难熬过。(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夺取 抢夺 410.0 102 动词 动词。(一)用强力或强硬的手段取得。所取得的有三类:a)地方,b)财物,c)权位。(二)用大力,努力争取。所争取的都是冠军、桂冠、金牌、球等。
夺取 duóqǔ
多强调从对方掌握中强取过来。多用于中性意义。(一)义的三类对象都常用。(二)义还常用于胜利、丰收、荣誉、称号、成绩等。
例:①敌人可以随时下来夺取我们的阵地。(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夺取敌人运上岛的给养,掀翻敌人放哨的游艇。(吴伯箫《向海洋》)③田氏家族终于在公元前481年夺取了齐国的政权。(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人们就有了为真理而斗争的无穷勇气,就有了不怕牺牲去夺取胜利的无穷力量。(刘心武《班主任》)
抢夺 qiǎnɡduó
强调争抢,所抢的可能在对方掌握之中,也可能不在。在(一)义上,多用于贬义,多用于财物(例①),少用于地方(例②)、权位(例③),还常用于人(例④),而“夺取”不常用于人。在(二)义上,用于球(例⑤)比用于其他对象常见。
例:①不少战友为抢夺旧衣服挨了枪托。(张泽石《战俘手记》)②旅客都像打冲锋、抢夺制高点似的爬上跳下。(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③中村少佐听了小岛少佐的话,心中顿时为小岛少佐抢夺指挥权而火冒三丈。(潘灵《红风筝》)④一些本地的痞子……抢夺良家妇女,无所不为。(吴越《济公全传》)⑤海裕队进攻速度快,抢夺篮板球也远比中国队积极。(《体育新闻》1997年6月4日)
掠夺 掠取 抢夺 879.0 102 动词 动词。以强硬的手段取得财物、土地、人等。
掠夺 lüèduó
强调大力抢夺,多用野蛮凶恶的方式,包括武力、强力、权势等。程度较重。
例:①敌人那次进攻惠阳,目的在掠夺物资。(茅盾《归途杂识》)②明兵皆按兵不敢战。清军掠夺人畜18万。(《中国大百科全书·明清战争》)③人类因为对资源的掠夺和浪费而受到的大自然的报复。(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掠取 lüèqǔ
强调大量夺取、索取。多指用强硬的不正当的手段。程度比“掠夺”轻,比“抢夺”重。少用。
例:①他们口称是“爱人如己”却侵略别国土地,掠取别国财富……(施亮《黑色念珠》)②二犯从张雪清房间掠取人民币1万元、港币500元、存有10万余元的活期存折以及9件金首饰等物品。(《人民日报》1996年12月11日)③王国统治者从邻近地区掠取奴隶,参与奴隶贸易。(《中国大百科全书·刚果王国》)
抢夺 qiǎnɡduó
泛指用强硬手段取得。数量可大可小。程度较轻,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悄关为兰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为抢夺咸阳的东南大门,是兵家必争之地。(和事《处世36计》)②我不愿伤害他的自尊,抢夺他的劳动果实,还有一份原属于他的满足。(王晟《我是一个枪手》)③一国的文物为国民思想情感之所寄托,文物被人抢夺了去,其关系之大不下于土地和主权的丧失。(苏雪林《山窗读画记》)④妞妞……偏欢喜吃咸津津的大瓜子儿,常爬到爷爷身上来抢夺。(朱苏进《两颗露珠》)
抢劫
打劫 抢夺 抢劫 抢掠 326.0 102 动词 动词。夺取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
打劫 dǎjié
强调用武力及暴力。程度比“抢劫”重。所打劫的,一般限于财物。常说“趁火打劫”。
例:①哪一天马贼会来打劫,我们也不知道。(田汉《咖啡店之夜》)②当时有人劝我做海贼,打劫那些盐船洋船。(秦牧《黄金海岸》)
抢夺 qiǎnɡduó
强调用强力或某种有效手段。程度比“抢劫”轻。所抢夺的,除了财物,还可以是山头、土地、地方以及冠军、荣誉、权力等。
例:①田耀武的队伍在城里抢夺着商店居民的财物。(孙犁《风云初记》)②旅客都像打冲锋、抢夺制高点似的爬上爬下。(唐师曾《我钻进金字塔》)③为抢夺鸦片贩运权同金廷荪打了起来。(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抢劫 qiǎnɡjié
强调用暴力。所抢劫的,一般限于财物。
例:①你好像昨天夜里挖了一缸金元宝,只怕人家拦路抢劫,心里总虚虚的。(沈从文《长夜》)②这样,迎亲的队伍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抢劫,罗大斗被一拳打昏了。(路翎《罗大斗的一生》)
抢掠 qiǎnɡlüè
强调较多地掠夺。程度比“抢夺、抢劫”都重。所抢掠的,一般限于财物。
例:①突厥骑兵长驱直入,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郑重等《大明宫词》)②四乡八镇秋粮下来了,不下乡去抢掠扫荡一回,冬春漫长的季节很难熬过。(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抢掠
打劫 抢夺 抢劫 抢掠 326.0 102 动词 动词。夺取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
打劫 dǎjié
强调用武力及暴力。程度比“抢劫”重。所打劫的,一般限于财物。常说“趁火打劫”。
例:①哪一天马贼会来打劫,我们也不知道。(田汉《咖啡店之夜》)②当时有人劝我做海贼,打劫那些盐船洋船。(秦牧《黄金海岸》)
抢夺 qiǎnɡduó
强调用强力或某种有效手段。程度比“抢劫”轻。所抢夺的,除了财物,还可以是山头、土地、地方以及冠军、荣誉、权力等。
例:①田耀武的队伍在城里抢夺着商店居民的财物。(孙犁《风云初记》)②旅客都像打冲锋、抢夺制高点似的爬上爬下。(唐师曾《我钻进金字塔》)③为抢夺鸦片贩运权同金廷荪打了起来。(西尔枭《旧中国教父》)
抢劫 qiǎnɡjié
强调用暴力。所抢劫的,一般限于财物。
例:①你好像昨天夜里挖了一缸金元宝,只怕人家拦路抢劫,心里总虚虚的。(沈从文《长夜》)②这样,迎亲的队伍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抢劫,罗大斗被一拳打昏了。(路翎《罗大斗的一生》)
抢掠 qiǎnɡlüè
强调较多地掠夺。程度比“抢夺、抢劫”都重。所抢掠的,一般限于财物。
例:①突厥骑兵长驱直入,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郑重等《大明宫词》)②四乡八镇秋粮下来了,不下乡去抢掠扫荡一回,冬春漫长的季节很难熬过。(黄蓓佳《新乱世佳人》)
打量
打量 端详 327.0 102 动词 动词。用估量、评价的态度看人或物的外表。
打量 dǎ·liɑnɡ
强调大体一看,时间很短,很不仔细。程度较轻。
例:①区长打量了她一眼道:“你就是小芹的娘呀?”(赵树理《小二黑结婚》)②那人上下打量他两眼,冷冷地说:“没房了!”(邓友梅《烟壶》)③那五定下神来,这才打量这茶社和舞台。(邓友梅《那五》)
端详 duān·xiɑnɡ
强调仔细地看,时间较长,程度较重。
例:①四嫂从屋里出来,端详自己的打扮,特别是自己的新鞋新袜子。(老舍《龙须沟》)②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汪曾祺《岁寒三友》)③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老舍《骆驼祥子》)
端详
打量 端详 327.0 102 动词 动词。用估量、评价的态度看人或物的外表。
打量 dǎ·liɑnɡ
强调大体一看,时间很短,很不仔细。程度较轻。
例:①区长打量了她一眼道:“你就是小芹的娘呀?”(赵树理《小二黑结婚》)②那人上下打量他两眼,冷冷地说:“没房了!”(邓友梅《烟壶》)③那五定下神来,这才打量这茶社和舞台。(邓友梅《那五》)
端详 duān·xiɑnɡ
强调仔细地看,时间较长,程度较重。
例:①四嫂从屋里出来,端详自己的打扮,特别是自己的新鞋新袜子。(老舍《龙须沟》)②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汪曾祺《岁寒三友》)③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老舍《骆驼祥子》)
打算
打算 盘算 企图 328.0 102 动词 动词。事先考虑,计划。
打算 dǎ·suàn
多指一般地考虑,计划。比“企图”多用于口语。
例:①你倒会替自己打算。(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从背包里抽出《铁流》,打算看几页。(杨朔《〈铁流〉的故事》)
还有名词义,指事先的想法,如“他们有一个新的~”。“企图”有时可以这么用,而“盘算”一般不这么用。
盘算 pán·suɑn
常指心里反复打算,用于费脑筋的事情上。
例:①(赵玉林)一路盘算,第二天再腾出半天的时间,借一挂大车,把柴火拉回。(周立波《暴风骤雨》)②(吴荪甫)好像在那里盘算先挑选什么人出来咬一口。(茅盾《子夜》)
企图 qǐtú
着重指力求想办到,图谋。用于较重大的事情上居多。中性词,多用于贬义(例①),有时也用于褒义(例②)。
例:①(他们)顶的都是教授、学者、记者一类发光的头衔,企图暗中操纵大会。(杨朔《蚁山》)②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盘算
打算 盘算 企图 328.0 102 动词 动词。事先考虑,计划。
打算 dǎ·suàn
多指一般地考虑,计划。比“企图”多用于口语。
例:①你倒会替自己打算。(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从背包里抽出《铁流》,打算看几页。(杨朔《〈铁流〉的故事》)
还有名词义,指事先的想法,如“他们有一个新的~”。“企图”有时可以这么用,而“盘算”一般不这么用。
盘算 pán·suɑn
常指心里反复打算,用于费脑筋的事情上。
例:①(赵玉林)一路盘算,第二天再腾出半天的时间,借一挂大车,把柴火拉回。(周立波《暴风骤雨》)②(吴荪甫)好像在那里盘算先挑选什么人出来咬一口。(茅盾《子夜》)
企图 qǐtú
着重指力求想办到,图谋。用于较重大的事情上居多。中性词,多用于贬义(例①),有时也用于褒义(例②)。
例:①(他们)顶的都是教授、学者、记者一类发光的头衔,企图暗中操纵大会。(杨朔《蚁山》)②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企图
打算 盘算 企图 328.0 102 动词 动词。事先考虑,计划。
打算 dǎ·suàn
多指一般地考虑,计划。比“企图”多用于口语。
例:①你倒会替自己打算。(周立波《暴风骤雨》)②从背包里抽出《铁流》,打算看几页。(杨朔《〈铁流〉的故事》)
还有名词义,指事先的想法,如“他们有一个新的~”。“企图”有时可以这么用,而“盘算”一般不这么用。
盘算 pán·suɑn
常指心里反复打算,用于费脑筋的事情上。
例:①(赵玉林)一路盘算,第二天再腾出半天的时间,借一挂大车,把柴火拉回。(周立波《暴风骤雨》)②(吴荪甫)好像在那里盘算先挑选什么人出来咬一口。(茅盾《子夜》)
企图 qǐtú
着重指力求想办到,图谋。用于较重大的事情上居多。中性词,多用于贬义(例①),有时也用于褒义(例②)。
例:①(他们)顶的都是教授、学者、记者一类发光的头衔,企图暗中操纵大会。(杨朔《蚁山》)②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企图 妄图 妄想 978.0 102 动词 动词。不怀好意地打算、谋划。常放在动词前,合起来做谓语。时常换用,如“敌人企图(妄图、妄想)消灭我们”。
企图 qǐtú
中性词。多用于贬义(例①),程度比“妄图”轻;有时指正常地打算(例②)。
例:①反动统治者企图用这种残酷的方法驱散爱国的人群。(杨沫《青春之歌》) ②有理想,有热情,不满足现状而企图创造出些更好的什么的,这种精神便是浪漫主义。(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
还有名词用法,如“误解了作者的~”。(老舍《有关〈西望长安〉的两封信》)“妄图”一般不这么用。“妄想”可以这么用,但意义跟“企图”不同,见“妄想”条的注。
妄图 wànɡtú
贬义词。程度常比“企图”重(例①),是狂妄地(例①)或虚妄地(例②)谋划。跟它搭配的词常是“复辟、篡夺、颠覆、吞并、投靠、破坏、捣乱、搞乱”等。
例:①不仅在雍正继位前妄图篡国,而且在整个雍正年间都猖狂作乱。(《中国青年报》1999年3月15日) ②他的儿子听后,再不敢妄图侥幸走上捷径。(秦牧《秘诀》)
妄想 wànɡxiǎnɡ
与“妄图”基本相同,但着重指设想、打算,适用于口语。常说“痴心妄想”。
例:①他们自己还在做着剥削的好梦,妄想年光倒流,过去的“好日子”重来。(巴金《变化万千的今天》) ②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鲁迅《祝福》)
常有名词用法,指狂妄的或不能实现的想法、打算,如“死马当活马治?那是~!”(老舍《茶馆》)“企图”则泛指想法、打算。
打听
打听 了解 探问 329.0 102 动词 动词。试探着询问。
打听 dǎ·tinɡ
程度浅,询问一点或一些,多是有点随意,从侧面,间接的,以口头方式为主。多用于一般的或偶发的事情。多用于口语。
例:①在外国的几年中,我无从打听她的消息。(老舍《微神》)②从前是差人去代领薪水,现在非但自己去,而且靠近月底就天天到出纳组去打听着。(王了一《领薪水》)③我打听得汽车滑竿都无希望,便再下一个决心,继续步行。(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了解 liǎojiě
程度深,多是有针对地,从正面,用多种方式,较广泛、较深入地调查。多用于较重要的事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编辑部经社会调查了解到:阅读过该文的读者,无一不是加强了对这位老作家的崇敬之情。(成子《杨沫胜诉》)②中国应打开国门,去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倪振良《最高决策:特区创办始末》)③幸而校长开明,在了解真相后,允许她继续学习。(苏进跃等《女翻译家沙安之》)
还有一义:明白,知道得清楚,如“我完全~你”,“~问题的本质”。这跟“打听”等的区别较明显。
探问 tànwèn
强调试探,设法试图询问新情况。除用于事情外,还适用于思想、心理情况。比“打听”等少用,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谈话间朝闻老举止敏捷……经探问方知朝闻老今年已86高龄了。(朱德普《季羡林与“南北二颠”》)②以后连续几天我们都打电话给沈宁探问她父亲的病况。(冯亦代《哭夏伯》)③不过这须探问你母亲的意思。(冰心《南归》)
还有一义:探望,访问,如“回国后~许多朋友”。这跟“打听”等的区别较明显。
了解
打听 了解 探问 329.0 102 动词 动词。试探着询问。
打听 dǎ·tinɡ
程度浅,询问一点或一些,多是有点随意,从侧面,间接的,以口头方式为主。多用于一般的或偶发的事情。多用于口语。
例:①在外国的几年中,我无从打听她的消息。(老舍《微神》)②从前是差人去代领薪水,现在非但自己去,而且靠近月底就天天到出纳组去打听着。(王了一《领薪水》)③我打听得汽车滑竿都无希望,便再下一个决心,继续步行。(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了解 liǎojiě
程度深,多是有针对地,从正面,用多种方式,较广泛、较深入地调查。多用于较重要的事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编辑部经社会调查了解到:阅读过该文的读者,无一不是加强了对这位老作家的崇敬之情。(成子《杨沫胜诉》)②中国应打开国门,去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倪振良《最高决策:特区创办始末》)③幸而校长开明,在了解真相后,允许她继续学习。(苏进跃等《女翻译家沙安之》)
还有一义:明白,知道得清楚,如“我完全~你”,“~问题的本质”。这跟“打听”等的区别较明显。
探问 tànwèn
强调试探,设法试图询问新情况。除用于事情外,还适用于思想、心理情况。比“打听”等少用,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谈话间朝闻老举止敏捷……经探问方知朝闻老今年已86高龄了。(朱德普《季羡林与“南北二颠”》)②以后连续几天我们都打电话给沈宁探问她父亲的病况。(冯亦代《哭夏伯》)③不过这须探问你母亲的意思。(冰心《南归》)
还有一义:探望,访问,如“回国后~许多朋友”。这跟“打听”等的区别较明显。
理解 了解 835.0 102 动词 动词。知道或认识得清楚。
理解 lǐjiě
还多强调深度,深而透地认识了,懂得了。
例:①我对于我的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丰子恺《子恺漫画选·自序》) 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沈从文《时间》) ③他表示完全理解我们在百废待举、大业将兴时期的艰难。(霍达《马拉松宴会》)
了解 liǎojiě
还多强调数量。“我了解他”和“我理解他”,前者多指知道较多情况,后者多指懂得心意。
例:①他们黑天白日在一起唠嗑,他了解了郭全海好多的事情。(周立波《暴风骤雨》) ②也许我对于西洋音乐的了解不够,我只看中了肖邦的几支小曲节目。(叶灵凤《天才与悲剧》) ③村长是外来的,对村里情形不十分了解,从此金旺兴旺比以前更厉害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探问
打听 了解 探问 329.0 102 动词 动词。试探着询问。
打听 dǎ·tinɡ
程度浅,询问一点或一些,多是有点随意,从侧面,间接的,以口头方式为主。多用于一般的或偶发的事情。多用于口语。
例:①在外国的几年中,我无从打听她的消息。(老舍《微神》)②从前是差人去代领薪水,现在非但自己去,而且靠近月底就天天到出纳组去打听着。(王了一《领薪水》)③我打听得汽车滑竿都无希望,便再下一个决心,继续步行。(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了解 liǎojiě
程度深,多是有针对地,从正面,用多种方式,较广泛、较深入地调查。多用于较重要的事情。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编辑部经社会调查了解到:阅读过该文的读者,无一不是加强了对这位老作家的崇敬之情。(成子《杨沫胜诉》)②中国应打开国门,去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倪振良《最高决策:特区创办始末》)③幸而校长开明,在了解真相后,允许她继续学习。(苏进跃等《女翻译家沙安之》)
还有一义:明白,知道得清楚,如“我完全~你”,“~问题的本质”。这跟“打听”等的区别较明显。
探问 tànwèn
强调试探,设法试图询问新情况。除用于事情外,还适用于思想、心理情况。比“打听”等少用,较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谈话间朝闻老举止敏捷……经探问方知朝闻老今年已86高龄了。(朱德普《季羡林与“南北二颠”》)②以后连续几天我们都打电话给沈宁探问她父亲的病况。(冯亦代《哭夏伯》)③不过这须探问你母亲的意思。(冰心《南归》)
还有一义:探望,访问,如“回国后~许多朋友”。这跟“打听”等的区别较明显。
大半
大半 多半 330.0 102 数词 (一)数词。超过半数,大部分。都能说“大半/多半生,大半/多半天,大半/多半碗,大半/多半个心,一大半/多半”等。(二)副词。表示很可能,大概。都能说“他大半/多半不来了”。
大半 dàbàn
所指数量稍多,词义较重。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除了做主语(例①)、定语(例②),还常做宾语(例③)。常说“老大半,好大半”。用做副词(例④)比数词少见,比“多半”少见。
例:①大半都说是从皖北或山东来的。(方令孺《琅琊山游记》)②大半人一窝蜂似的选修了论理。(钱钟书《围城》)③玻璃窗下的写字台被电脑和电话占据了大半。(田晓菲《哈得逊河上的落日》)④那口气听去大半像是在吵架。(刘心武《曹叔》)
多半 duōbàn
比“大半”所指数量稍少,词义较轻。用于口语居多。常儿化读成 duōbɑr 。除了做主语(例①)、定语(例②),比“大半”不常做宾语(例③),常用做副词(例④)。常用于表示“多数情况下如此”(例⑤),而“大半”不常这么用。
例:①人在恋爱的时候,多半起得很早。(巴金《雾雨电》)②离开伦敦,我到大陆上玩了三个月,多半的时间是在巴黎。(老舍《老牛破车》)③你瞧你,没吃多少倒糟蹋了一多半。(王朔《永失我爱》)④其实她猜得出来,他多半是躲在图书馆里。(张承志《北方的河》)⑤凡有这种活动,多半都是由他花钱请客。(汪曾祺《星期天》)
多半
大半 多半 330.0 102 数词 (一)数词。超过半数,大部分。都能说“大半/多半生,大半/多半天,大半/多半碗,大半/多半个心,一大半/多半”等。(二)副词。表示很可能,大概。都能说“他大半/多半不来了”。
大半 dàbàn
所指数量稍多,词义较重。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除了做主语(例①)、定语(例②),还常做宾语(例③)。常说“老大半,好大半”。用做副词(例④)比数词少见,比“多半”少见。
例:①大半都说是从皖北或山东来的。(方令孺《琅琊山游记》)②大半人一窝蜂似的选修了论理。(钱钟书《围城》)③玻璃窗下的写字台被电脑和电话占据了大半。(田晓菲《哈得逊河上的落日》)④那口气听去大半像是在吵架。(刘心武《曹叔》)
多半 duōbàn
比“大半”所指数量稍少,词义较轻。用于口语居多。常儿化读成 duōbɑr 。除了做主语(例①)、定语(例②),比“大半”不常做宾语(例③),常用做副词(例④)。常用于表示“多数情况下如此”(例⑤),而“大半”不常这么用。
例:①人在恋爱的时候,多半起得很早。(巴金《雾雨电》)②离开伦敦,我到大陆上玩了三个月,多半的时间是在巴黎。(老舍《老牛破车》)③你瞧你,没吃多少倒糟蹋了一多半。(王朔《永失我爱》)④其实她猜得出来,他多半是躲在图书馆里。(张承志《北方的河》)⑤凡有这种活动,多半都是由他花钱请客。(汪曾祺《星期天》)
大抵
大抵 大概 大约 大致 331.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用于对情况和数量的推测。有时可换用。如“看景色,大抵/大概/大约/大致是初冬”。
大抵 dàdǐ
在表示推测语气时(例①),比“大概、大约”偏重于肯定(不是偏重于猜测);比“大约”多用于对情况的推测,少用于对数量的推测。除表示推测语气以外,还表示约略的数量或范围(例②)以及大略的情况(例③),意为“大体上”。
例: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②至于男人们,大抵都粗心得很。(周立波《卜春秀》)③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鲁迅《范爱农》)
大概 dàɡài
只表示推测语气,但比“大抵、大致”多偏重于猜测(不是偏重于肯定)。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比“大约”较多用于对情况的推测(例①),也用于对时间、数量的推测(例②③)。
例:①大概贵军目前很需要粮食吧?(姚雪垠《李自成》)②吃晚饭的时候,大概是四点钟。(茅盾《过封锁线》)③这时我才看清楚,他大概有四十岁。(刘白羽《渡口》)
还有二义:(一)不精确、不详尽(形容词),如“~分析一下,作了个~的分析”。除了“大致”(参见该条)以外,“大抵、大约”都没有这个意义。(二)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名词),如“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鲁迅《五猖会》)这跟同组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大约 dàyuē
跟“大概”相同,只是比“大概”多用于对数量的推测(例①),也用于对情况的推测(例②)。
例:①大约又走了十多里,这才接近树林。(鲁迅《奔月》)②大约是出于作者自己的意愿吧,书的封面上是有“通俗小说”四个字的标识的。(郭沫若《读了〈李家庄的变迁〉》)
大致 dàzhì
在表示推测语气时,比“大概、大约”多偏重于肯定(不是偏重于猜测,例①),比“大抵”常用于口语。除了表示推测语气之外,还可以表示大略的情况,这时跟“大抵”相同,但更侧重于总体或总的轮廓(例②)。
例:①可是世界上所生婴儿,男性和女性的数目大致相等。(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②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致总有好些起。(朱自清《儿女》)
还有形容词义:不精确,不详尽,如“~的内容,~说一下”。“大概”也有这个意义,但不如“大致”常用,特别是在口头语体里。“大抵”、“大约”都没有这个意义。
大概
大抵 大概 大约 大致 331.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用于对情况和数量的推测。有时可换用。如“看景色,大抵/大概/大约/大致是初冬”。
大抵 dàdǐ
在表示推测语气时(例①),比“大概、大约”偏重于肯定(不是偏重于猜测);比“大约”多用于对情况的推测,少用于对数量的推测。除表示推测语气以外,还表示约略的数量或范围(例②)以及大略的情况(例③),意为“大体上”。
例: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②至于男人们,大抵都粗心得很。(周立波《卜春秀》)③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鲁迅《范爱农》)
大概 dàɡài
只表示推测语气,但比“大抵、大致”多偏重于猜测(不是偏重于肯定)。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比“大约”较多用于对情况的推测(例①),也用于对时间、数量的推测(例②③)。
例:①大概贵军目前很需要粮食吧?(姚雪垠《李自成》)②吃晚饭的时候,大概是四点钟。(茅盾《过封锁线》)③这时我才看清楚,他大概有四十岁。(刘白羽《渡口》)
还有二义:(一)不精确、不详尽(形容词),如“~分析一下,作了个~的分析”。除了“大致”(参见该条)以外,“大抵、大约”都没有这个意义。(二)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名词),如“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鲁迅《五猖会》)这跟同组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大约 dàyuē
跟“大概”相同,只是比“大概”多用于对数量的推测(例①),也用于对情况的推测(例②)。
例:①大约又走了十多里,这才接近树林。(鲁迅《奔月》)②大约是出于作者自己的意愿吧,书的封面上是有“通俗小说”四个字的标识的。(郭沫若《读了〈李家庄的变迁〉》)
大致 dàzhì
在表示推测语气时,比“大概、大约”多偏重于肯定(不是偏重于猜测,例①),比“大抵”常用于口语。除了表示推测语气之外,还可以表示大略的情况,这时跟“大抵”相同,但更侧重于总体或总的轮廓(例②)。
例:①可是世界上所生婴儿,男性和女性的数目大致相等。(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②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致总有好些起。(朱自清《儿女》)
还有形容词义:不精确,不详尽,如“~的内容,~说一下”。“大概”也有这个意义,但不如“大致”常用,特别是在口头语体里。“大抵”、“大约”都没有这个意义。
大约
大抵 大概 大约 大致 331.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用于对情况和数量的推测。有时可换用。如“看景色,大抵/大概/大约/大致是初冬”。
大抵 dàdǐ
在表示推测语气时(例①),比“大概、大约”偏重于肯定(不是偏重于猜测);比“大约”多用于对情况的推测,少用于对数量的推测。除表示推测语气以外,还表示约略的数量或范围(例②)以及大略的情况(例③),意为“大体上”。
例: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②至于男人们,大抵都粗心得很。(周立波《卜春秀》)③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鲁迅《范爱农》)
大概 dàɡài
只表示推测语气,但比“大抵、大致”多偏重于猜测(不是偏重于肯定)。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比“大约”较多用于对情况的推测(例①),也用于对时间、数量的推测(例②③)。
例:①大概贵军目前很需要粮食吧?(姚雪垠《李自成》)②吃晚饭的时候,大概是四点钟。(茅盾《过封锁线》)③这时我才看清楚,他大概有四十岁。(刘白羽《渡口》)
还有二义:(一)不精确、不详尽(形容词),如“~分析一下,作了个~的分析”。除了“大致”(参见该条)以外,“大抵、大约”都没有这个意义。(二)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名词),如“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鲁迅《五猖会》)这跟同组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大约 dàyuē
跟“大概”相同,只是比“大概”多用于对数量的推测(例①),也用于对情况的推测(例②)。
例:①大约又走了十多里,这才接近树林。(鲁迅《奔月》)②大约是出于作者自己的意愿吧,书的封面上是有“通俗小说”四个字的标识的。(郭沫若《读了〈李家庄的变迁〉》)
大致 dàzhì
在表示推测语气时,比“大概、大约”多偏重于肯定(不是偏重于猜测,例①),比“大抵”常用于口语。除了表示推测语气之外,还可以表示大略的情况,这时跟“大抵”相同,但更侧重于总体或总的轮廓(例②)。
例:①可是世界上所生婴儿,男性和女性的数目大致相等。(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②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致总有好些起。(朱自清《儿女》)
还有形容词义:不精确,不详尽,如“~的内容,~说一下”。“大概”也有这个意义,但不如“大致”常用,特别是在口头语体里。“大抵”、“大约”都没有这个意义。
大致
大抵 大概 大约 大致 331.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用于对情况和数量的推测。有时可换用。如“看景色,大抵/大概/大约/大致是初冬”。
大抵 dàdǐ
在表示推测语气时(例①),比“大概、大约”偏重于肯定(不是偏重于猜测);比“大约”多用于对情况的推测,少用于对数量的推测。除表示推测语气以外,还表示约略的数量或范围(例②)以及大略的情况(例③),意为“大体上”。
例: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②至于男人们,大抵都粗心得很。(周立波《卜春秀》)③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鲁迅《范爱农》)
大概 dàɡài
只表示推测语气,但比“大抵、大致”多偏重于猜测(不是偏重于肯定)。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比“大约”较多用于对情况的推测(例①),也用于对时间、数量的推测(例②③)。
例:①大概贵军目前很需要粮食吧?(姚雪垠《李自成》)②吃晚饭的时候,大概是四点钟。(茅盾《过封锁线》)③这时我才看清楚,他大概有四十岁。(刘白羽《渡口》)
还有二义:(一)不精确、不详尽(形容词),如“~分析一下,作了个~的分析”。除了“大致”(参见该条)以外,“大抵、大约”都没有这个意义。(二)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名词),如“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鲁迅《五猖会》)这跟同组词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大约 dàyuē
跟“大概”相同,只是比“大概”多用于对数量的推测(例①),也用于对情况的推测(例②)。
例:①大约又走了十多里,这才接近树林。(鲁迅《奔月》)②大约是出于作者自己的意愿吧,书的封面上是有“通俗小说”四个字的标识的。(郭沫若《读了〈李家庄的变迁〉》)
大致 dàzhì
在表示推测语气时,比“大概、大约”多偏重于肯定(不是偏重于猜测,例①),比“大抵”常用于口语。除了表示推测语气之外,还可以表示大略的情况,这时跟“大抵”相同,但更侧重于总体或总的轮廓(例②)。
例:①可是世界上所生婴儿,男性和女性的数目大致相等。(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②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致总有好些起。(朱自清《儿女》)
还有形容词义:不精确,不详尽,如“~的内容,~说一下”。“大概”也有这个意义,但不如“大致”常用,特别是在口头语体里。“大抵”、“大约”都没有这个意义。
大都
大都 大多 332.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大多数,大部分。做状语,语义指主语或宾语的大多数。有时可换用,如“他写的诗大都/大多是古诗”。
大都 dàdū
强调对大多数的总括。意思是“大多数(大部分)都”。
例:①黄山的松树大都生活在石上。(丰子恺《静观人生》)②草坪上坐着的人们大都散了。(郭沫若《月蚀》)③干这行的大都是难民。(茅盾《锻炼》)
大多 dàduō
强调大多数或大部分的数量。
例:①庙前古松参天,大多是百年前的故物。(郭沫若《未央》)②听众大多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下江人”。(老舍《鼓书艺人》)③新闻来源大多相同,于是只能在标题上或编排上用点心。(沈从文《文学运动杂谈》)
还有名词用法,加在名词前面,如“~房屋业已关闭。”(沈从文《艺术教育》)这跟“大都”的区别较明显。
大多
大都 大多 332.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大多数,大部分。做状语,语义指主语或宾语的大多数。有时可换用,如“他写的诗大都/大多是古诗”。
大都 dàdū
强调对大多数的总括。意思是“大多数(大部分)都”。
例:①黄山的松树大都生活在石上。(丰子恺《静观人生》)②草坪上坐着的人们大都散了。(郭沫若《月蚀》)③干这行的大都是难民。(茅盾《锻炼》)
大多 dàduō
强调大多数或大部分的数量。
例:①庙前古松参天,大多是百年前的故物。(郭沫若《未央》)②听众大多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下江人”。(老舍《鼓书艺人》)③新闻来源大多相同,于是只能在标题上或编排上用点心。(沈从文《文学运动杂谈》)
还有名词用法,加在名词前面,如“~房屋业已关闭。”(沈从文《艺术教育》)这跟“大都”的区别较明显。
大方
大方 慷慨 33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经济、生活方面不吝惜。
大方 dà·fɑnɡ
多用于口语。
例:①“六百就六百,”韩老六突然大方地说道,“我姓韩的是能吃亏的。”(周立波《暴风骤雨》)②好吧,他们多给我十块,我就多给你五块,你看我这够大方的不够?(老舍《女店员》)③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李广田《野店》)
慷慨 kānɡkǎi
多用于书面语。常说“慷慨援助,慷慨解囊,慷慨助人,慷他人(国家)之慨”等。褒扬色彩比“大方”浓。
例:①您总经理慷慨投资,二十万,四十万,多痛快呀,可是连本儿带息我们得按时还账!(陈建功等《皇城根》)②我就烦小姑娘装贵夫人模样,居高临下,慷慨解囊,你呀还不够那个份呢。(池莉《让梦穿过你的心》)③这里有好人,连被人称做“时装模特”的姑娘都这样乐于慷慨助人。(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慷慨
大方 慷慨 33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经济、生活方面不吝惜。
大方 dà·fɑnɡ
多用于口语。
例:①“六百就六百,”韩老六突然大方地说道,“我姓韩的是能吃亏的。”(周立波《暴风骤雨》)②好吧,他们多给我十块,我就多给你五块,你看我这够大方的不够?(老舍《女店员》)③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李广田《野店》)
慷慨 kānɡkǎi
多用于书面语。常说“慷慨援助,慷慨解囊,慷慨助人,慷他人(国家)之慨”等。褒扬色彩比“大方”浓。
例:①您总经理慷慨投资,二十万,四十万,多痛快呀,可是连本儿带息我们得按时还账!(陈建功等《皇城根》)②我就烦小姑娘装贵夫人模样,居高临下,慷慨解囊,你呀还不够那个份呢。(池莉《让梦穿过你的心》)③这里有好人,连被人称做“时装模特”的姑娘都这样乐于慷慨助人。(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大纲
大纲 纲要 提纲 334.0 102 名词 名词。多指事先拟定的内容要点。都能用于论著、宣传、报告、计划等。
大纲 dàɡānɡ
着重指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及其总精神。常有书面形式。还用于课程、教学、科研、著作等。有时用于书名以及党政纲领性的法令、方案。而“提纲”很少这么用。
例:①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阶段实验数目为18个。(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②当作家开始执笔的时候,他当然已有了一个大纲,一个初步设想。(曾卓《曾卓诗论》)③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带来实证主义的方法,人生问题……(曹聚仁《我的读书经验》)④他出席他们的大会和小会,跟他们讲解《中国土地法大纲》,教会他们算剥削细账。(周立波《暴风骤雨》)
纲要 ɡānɡyào
着重指详细的内容要点。比“大纲、提纲”少用,常用于计划、书名、发言、讨论、讲授、行动等。
例:①……研究生请他的导师看论文纲要。(方方《定数》)②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1998年4月10日)③……《天文学纲要》,在西方曾风靡一时,广为流传。(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提纲 tíɡānɡ
更概括和扼要的内容要点,有时有口语形式或腹稿。还常用于写作、学习、研究、发言、汇报、讨论等。
例:①它虽然很短,却是朱熹(1130—1200年)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报告提纲是写调查报告的“施工图”。(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在实验中,同学们应根据老师和实验要求,在观察前编写好观察提纲。(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④再有厂长年前嘱咐他写的那个改革宣传提纲,还差个尾巴,明天无论如何也要写完。(谈歌《大忙年》)
纲要
大纲 纲要 提纲 334.0 102 名词 名词。多指事先拟定的内容要点。都能用于论著、宣传、报告、计划等。
大纲 dàɡānɡ
着重指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及其总精神。常有书面形式。还用于课程、教学、科研、著作等。有时用于书名以及党政纲领性的法令、方案。而“提纲”很少这么用。
例:①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阶段实验数目为18个。(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②当作家开始执笔的时候,他当然已有了一个大纲,一个初步设想。(曾卓《曾卓诗论》)③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带来实证主义的方法,人生问题……(曹聚仁《我的读书经验》)④他出席他们的大会和小会,跟他们讲解《中国土地法大纲》,教会他们算剥削细账。(周立波《暴风骤雨》)
纲要 ɡānɡyào
着重指详细的内容要点。比“大纲、提纲”少用,常用于计划、书名、发言、讨论、讲授、行动等。
例:①……研究生请他的导师看论文纲要。(方方《定数》)②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1998年4月10日)③……《天文学纲要》,在西方曾风靡一时,广为流传。(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提纲 tíɡānɡ
更概括和扼要的内容要点,有时有口语形式或腹稿。还常用于写作、学习、研究、发言、汇报、讨论等。
例:①它虽然很短,却是朱熹(1130—1200年)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报告提纲是写调查报告的“施工图”。(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在实验中,同学们应根据老师和实验要求,在观察前编写好观察提纲。(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④再有厂长年前嘱咐他写的那个改革宣传提纲,还差个尾巴,明天无论如何也要写完。(谈歌《大忙年》)
提纲
大纲 纲要 提纲 334.0 102 名词 名词。多指事先拟定的内容要点。都能用于论著、宣传、报告、计划等。
大纲 dàɡānɡ
着重指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及其总精神。常有书面形式。还用于课程、教学、科研、著作等。有时用于书名以及党政纲领性的法令、方案。而“提纲”很少这么用。
例:①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阶段实验数目为18个。(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②当作家开始执笔的时候,他当然已有了一个大纲,一个初步设想。(曾卓《曾卓诗论》)③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带来实证主义的方法,人生问题……(曹聚仁《我的读书经验》)④他出席他们的大会和小会,跟他们讲解《中国土地法大纲》,教会他们算剥削细账。(周立波《暴风骤雨》)
纲要 ɡānɡyào
着重指详细的内容要点。比“大纲、提纲”少用,常用于计划、书名、发言、讨论、讲授、行动等。
例:①……研究生请他的导师看论文纲要。(方方《定数》)②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1998年4月10日)③……《天文学纲要》,在西方曾风靡一时,广为流传。(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提纲 tíɡānɡ
更概括和扼要的内容要点,有时有口语形式或腹稿。还常用于写作、学习、研究、发言、汇报、讨论等。
例:①它虽然很短,却是朱熹(1130—1200年)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报告提纲是写调查报告的“施工图”。(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在实验中,同学们应根据老师和实验要求,在观察前编写好观察提纲。(高镇同《攀登书山另有路》)④再有厂长年前嘱咐他写的那个改革宣传提纲,还差个尾巴,明天无论如何也要写完。(谈歌《大忙年》)
大举
大举 大力 大肆 335.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尽一切可能力量地进行。
大举 dàjǔ
强调大规模地。多用于军事行动,如进攻、挺进、侵犯、进犯、调兵、反扑、反攻等。
例:①他任晋朝丞相时,北方的秦国大举攻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二十四日天刚亮,敌人用三个连的兵力大举反扑,连扑两次。(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当严重的水土流失得不到治理,大规模采掘煤炭伴随的污染汹涌而来,那正是沙漠大举挺进的最佳时机!(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大力 dàlì
强调用很大的力量。多用于一般的积极事情,如支持、支援、开展、发展、发动、宣传、推广、贯彻、培养、提倡、配合、整顿等。
例:①早期教育在近年来之所以得到大力的提倡,是和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分不开的。(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清代,林则徐曾在吐鲁番一带大力推广,对炎热干旱的吐鲁番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为了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东陵区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注意借助送上门来的师资力量,大力培养自己的“土专家”。(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大肆 dàsì
强调无顾忌地。多用于做坏事,如煽动、鼓吹、吹嘘、吹捧、宣扬、贩卖、屠杀、攻击、造谣、诬蔑、挥霍等。
例:①这一年官兵对山寨大肆围剿,历时半年之久。(尤凤伟《石门夜话》)②有的猴子晚上翻入旅店,大肆洗劫,把里面的东西扔得满地都是。(《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③一八八四年正当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慈禧为自己的生日大肆挥霍。(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大力
大举 大力 大肆 335.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尽一切可能力量地进行。
大举 dàjǔ
强调大规模地。多用于军事行动,如进攻、挺进、侵犯、进犯、调兵、反扑、反攻等。
例:①他任晋朝丞相时,北方的秦国大举攻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二十四日天刚亮,敌人用三个连的兵力大举反扑,连扑两次。(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当严重的水土流失得不到治理,大规模采掘煤炭伴随的污染汹涌而来,那正是沙漠大举挺进的最佳时机!(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大力 dàlì
强调用很大的力量。多用于一般的积极事情,如支持、支援、开展、发展、发动、宣传、推广、贯彻、培养、提倡、配合、整顿等。
例:①早期教育在近年来之所以得到大力的提倡,是和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分不开的。(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清代,林则徐曾在吐鲁番一带大力推广,对炎热干旱的吐鲁番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为了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东陵区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注意借助送上门来的师资力量,大力培养自己的“土专家”。(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大肆 dàsì
强调无顾忌地。多用于做坏事,如煽动、鼓吹、吹嘘、吹捧、宣扬、贩卖、屠杀、攻击、造谣、诬蔑、挥霍等。
例:①这一年官兵对山寨大肆围剿,历时半年之久。(尤凤伟《石门夜话》)②有的猴子晚上翻入旅店,大肆洗劫,把里面的东西扔得满地都是。(《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③一八八四年正当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慈禧为自己的生日大肆挥霍。(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大肆
大举 大力 大肆 335.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尽一切可能力量地进行。
大举 dàjǔ
强调大规模地。多用于军事行动,如进攻、挺进、侵犯、进犯、调兵、反扑、反攻等。
例:①他任晋朝丞相时,北方的秦国大举攻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二十四日天刚亮,敌人用三个连的兵力大举反扑,连扑两次。(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当严重的水土流失得不到治理,大规模采掘煤炭伴随的污染汹涌而来,那正是沙漠大举挺进的最佳时机!(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大力 dàlì
强调用很大的力量。多用于一般的积极事情,如支持、支援、开展、发展、发动、宣传、推广、贯彻、培养、提倡、配合、整顿等。
例:①早期教育在近年来之所以得到大力的提倡,是和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分不开的。(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清代,林则徐曾在吐鲁番一带大力推广,对炎热干旱的吐鲁番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为了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东陵区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注意借助送上门来的师资力量,大力培养自己的“土专家”。(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大肆 dàsì
强调无顾忌地。多用于做坏事,如煽动、鼓吹、吹嘘、吹捧、宣扬、贩卖、屠杀、攻击、造谣、诬蔑、挥霍等。
例:①这一年官兵对山寨大肆围剿,历时半年之久。(尤凤伟《石门夜话》)②有的猴子晚上翻入旅店,大肆洗劫,把里面的东西扔得满地都是。(《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③一八八四年正当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慈禧为自己的生日大肆挥霍。(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呆板
呆板 死板 33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人、物等不活泼,不生动。(二)做事不会变通。
呆板 dāibǎn
在(一)义上强调不自然,少变化(例①②),在(二)义上程度比“死板”轻,不如“死板”常用(例③④)。
例:①有研究表明,那些在养育院里喂养的孩子和在家里喂养的孩子相比,前者普遍说来面目表情呆板,语言发展缓慢,好奇心不强,兴趣少,爱哭。(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鲁彦《故乡的杨梅》)③不过部里定的规矩呆板得很,照先生的学历,只能当专任讲师,教授待遇呈报上去一定要驳下来的。(钱钟书《围城》)④老秀才不知道教授的方法,他只教我们认一些字,呆板地读一些书。(巴金《木匠老陈》)
死板 sǐbǎn
在(一)义上强调没有活气(例①②),在(二)义上程度较重,比“呆板”常用(例③④)。
例:①我断绝和外界的交往,那张脸变得苍白、死板,没有微笑,毫无生气。(董茜一《抚摸我,来自异乡的手》)②这种僵化死板的八股文,仅仅是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一种工具,它已经毫无文学价值了。(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财政上死板、混乱与缺乏控制,给予官员的俸禄又微薄到不合实际。(黄仁宇《万历十五年》)④这儿是不应死板地用一般现实主义的眼睛来对待这神话之乡的一切。(曹靖华《洱海一枝春》)
死板
呆板 死板 33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人、物等不活泼,不生动。(二)做事不会变通。
呆板 dāibǎn
在(一)义上强调不自然,少变化(例①②),在(二)义上程度比“死板”轻,不如“死板”常用(例③④)。
例:①有研究表明,那些在养育院里喂养的孩子和在家里喂养的孩子相比,前者普遍说来面目表情呆板,语言发展缓慢,好奇心不强,兴趣少,爱哭。(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鲁彦《故乡的杨梅》)③不过部里定的规矩呆板得很,照先生的学历,只能当专任讲师,教授待遇呈报上去一定要驳下来的。(钱钟书《围城》)④老秀才不知道教授的方法,他只教我们认一些字,呆板地读一些书。(巴金《木匠老陈》)
死板 sǐbǎn
在(一)义上强调没有活气(例①②),在(二)义上程度较重,比“呆板”常用(例③④)。
例:①我断绝和外界的交往,那张脸变得苍白、死板,没有微笑,毫无生气。(董茜一《抚摸我,来自异乡的手》)②这种僵化死板的八股文,仅仅是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一种工具,它已经毫无文学价值了。(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财政上死板、混乱与缺乏控制,给予官员的俸禄又微薄到不合实际。(黄仁宇《万历十五年》)④这儿是不应死板地用一般现实主义的眼睛来对待这神话之乡的一切。(曹靖华《洱海一枝春》)
代替
代替 取代 替代 替换 337.0 102 动词 动词。以甲换乙,起乙的作用。
代替 dàitì
泛指甲换乙,可以是暂时的或永久的。被换的常是人、事物、行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这个商店办好了,就证明妇女的确可以代替男店员,叫男店员去支援工业,搞生产。(老舍《女店员》)②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叶圣陶《牵牛花》)③牧乾用妥协代替争辩。(老舍《蜕》)
取代 qǔdài
强调排除,占有,多是永久的。被取代的常是人、事物,不是行为。多用于书面语。可以说“取而代之”。
例:①就是这样,现在我心目中她排在你前头,或者说她取代了你的位置。(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日光灯代替电灯、电唱机完全取代以往的留声机等等。(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宋以后,散曲取代了词的地位。(姚雪垠《论潇洒》)
替代 tìdài
同“代替”,少用。被代替的常是人、事物,不常是行动,即后面很少跟上动词(例③)。多用于书面语。常说“替代品,替代物”。
例:①可是在将来,他们一定要被更快乐更有希望的人们替代。(路翎《云雀》)②汉朝实际上是替代周朝。(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只有以反攻来替代防御啊!(阿英《说隐逸》)
替换 tìhuàn
强调顶替一下,倒换一回,多是暂时的,有时是多次顶替或轮换中的一次。被换的常是正使用着的人、东西等。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要一个女战士扮演一个人质的亲人,替换下人质,配合我和一班长相机歼敌。(谭力《女子特警队》)②从此,土司出巡,他就带着一些新马掌,跟在后面随时替换。(阿来《月光里的银匠》)③你替换的衣服,都在这里。(霍达《补天裂》)
取代
代替 取代 替代 替换 337.0 102 动词 动词。以甲换乙,起乙的作用。
代替 dàitì
泛指甲换乙,可以是暂时的或永久的。被换的常是人、事物、行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这个商店办好了,就证明妇女的确可以代替男店员,叫男店员去支援工业,搞生产。(老舍《女店员》)②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叶圣陶《牵牛花》)③牧乾用妥协代替争辩。(老舍《蜕》)
取代 qǔdài
强调排除,占有,多是永久的。被取代的常是人、事物,不是行为。多用于书面语。可以说“取而代之”。
例:①就是这样,现在我心目中她排在你前头,或者说她取代了你的位置。(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日光灯代替电灯、电唱机完全取代以往的留声机等等。(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宋以后,散曲取代了词的地位。(姚雪垠《论潇洒》)
替代 tìdài
同“代替”,少用。被代替的常是人、事物,不常是行动,即后面很少跟上动词(例③)。多用于书面语。常说“替代品,替代物”。
例:①可是在将来,他们一定要被更快乐更有希望的人们替代。(路翎《云雀》)②汉朝实际上是替代周朝。(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只有以反攻来替代防御啊!(阿英《说隐逸》)
替换 tìhuàn
强调顶替一下,倒换一回,多是暂时的,有时是多次顶替或轮换中的一次。被换的常是正使用着的人、东西等。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要一个女战士扮演一个人质的亲人,替换下人质,配合我和一班长相机歼敌。(谭力《女子特警队》)②从此,土司出巡,他就带着一些新马掌,跟在后面随时替换。(阿来《月光里的银匠》)③你替换的衣服,都在这里。(霍达《补天裂》)
替代
代替 取代 替代 替换 337.0 102 动词 动词。以甲换乙,起乙的作用。
代替 dàitì
泛指甲换乙,可以是暂时的或永久的。被换的常是人、事物、行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这个商店办好了,就证明妇女的确可以代替男店员,叫男店员去支援工业,搞生产。(老舍《女店员》)②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叶圣陶《牵牛花》)③牧乾用妥协代替争辩。(老舍《蜕》)
取代 qǔdài
强调排除,占有,多是永久的。被取代的常是人、事物,不是行为。多用于书面语。可以说“取而代之”。
例:①就是这样,现在我心目中她排在你前头,或者说她取代了你的位置。(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日光灯代替电灯、电唱机完全取代以往的留声机等等。(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宋以后,散曲取代了词的地位。(姚雪垠《论潇洒》)
替代 tìdài
同“代替”,少用。被代替的常是人、事物,不常是行动,即后面很少跟上动词(例③)。多用于书面语。常说“替代品,替代物”。
例:①可是在将来,他们一定要被更快乐更有希望的人们替代。(路翎《云雀》)②汉朝实际上是替代周朝。(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只有以反攻来替代防御啊!(阿英《说隐逸》)
替换 tìhuàn
强调顶替一下,倒换一回,多是暂时的,有时是多次顶替或轮换中的一次。被换的常是正使用着的人、东西等。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要一个女战士扮演一个人质的亲人,替换下人质,配合我和一班长相机歼敌。(谭力《女子特警队》)②从此,土司出巡,他就带着一些新马掌,跟在后面随时替换。(阿来《月光里的银匠》)③你替换的衣服,都在这里。(霍达《补天裂》)
替换
代替 取代 替代 替换 337.0 102 动词 动词。以甲换乙,起乙的作用。
代替 dàitì
泛指甲换乙,可以是暂时的或永久的。被换的常是人、事物、行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这个商店办好了,就证明妇女的确可以代替男店员,叫男店员去支援工业,搞生产。(老舍《女店员》)②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叶圣陶《牵牛花》)③牧乾用妥协代替争辩。(老舍《蜕》)
取代 qǔdài
强调排除,占有,多是永久的。被取代的常是人、事物,不是行为。多用于书面语。可以说“取而代之”。
例:①就是这样,现在我心目中她排在你前头,或者说她取代了你的位置。(刘心武《多桅的帆船》)②日光灯代替电灯、电唱机完全取代以往的留声机等等。(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宋以后,散曲取代了词的地位。(姚雪垠《论潇洒》)
替代 tìdài
同“代替”,少用。被代替的常是人、事物,不常是行动,即后面很少跟上动词(例③)。多用于书面语。常说“替代品,替代物”。
例:①可是在将来,他们一定要被更快乐更有希望的人们替代。(路翎《云雀》)②汉朝实际上是替代周朝。(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只有以反攻来替代防御啊!(阿英《说隐逸》)
替换 tìhuàn
强调顶替一下,倒换一回,多是暂时的,有时是多次顶替或轮换中的一次。被换的常是正使用着的人、东西等。多用于口语。
例:①我要一个女战士扮演一个人质的亲人,替换下人质,配合我和一班长相机歼敌。(谭力《女子特警队》)②从此,土司出巡,他就带着一些新马掌,跟在后面随时替换。(阿来《月光里的银匠》)③你替换的衣服,都在这里。(霍达《补天裂》)
带 戴 338.0 102 动词 动词。放在身上。有时混用:/孝,/校徽,/罪立功,披星/月。
dài
专指随身携带、拿着。宾语常是钱、信、手帕、钥匙、礼品、校徽、武器、行李、干粮、工具、家眷等表非附件的词。
例:①我给你来了喜信!(老舍《残雾》)②吴军长来四瓶很好的美国葡萄酒。(谢冰莹《生日》)③有的着武器,有的扛着锄头。(郭沫若《郑成功》)
dài
专指放在头、面、颈、胸、臂、手等处。宾语常是帽子、帽徽、眼镜、耳环、口罩、领巾、领章、围巾、领带、袖章、手套、手镯、手表等表附件的词。
例:①他不慌不忙地把帽子放在水里浸湿,在头上……用着湿帆布手套的双手往炉条上一搭。(巴金《一九五六年新年随笔》)②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着正人君子的面具的绅士,也在那里钩心斗角的想陷害,毁坏文坛的前途。(郑振铎《绅士和流氓》)③得不就不,譬如走路逛街,或参观运动会的时候,他的镜子是在手里拿着。(老舍《眼镜》)
带 戴 338.0 102 动词 动词。放在身上。有时混用:/孝,/校徽,/罪立功,披星/月。
dài
专指随身携带、拿着。宾语常是钱、信、手帕、钥匙、礼品、校徽、武器、行李、干粮、工具、家眷等表非附件的词。
例:①我给你来了喜信!(老舍《残雾》)②吴军长来四瓶很好的美国葡萄酒。(谢冰莹《生日》)③有的着武器,有的扛着锄头。(郭沫若《郑成功》)
dài
专指放在头、面、颈、胸、臂、手等处。宾语常是帽子、帽徽、眼镜、耳环、口罩、领巾、领章、围巾、领带、袖章、手套、手镯、手表等表附件的词。
例:①他不慌不忙地把帽子放在水里浸湿,在头上……用着湿帆布手套的双手往炉条上一搭。(巴金《一九五六年新年随笔》)②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着正人君子的面具的绅士,也在那里钩心斗角的想陷害,毁坏文坛的前途。(郑振铎《绅士和流氓》)③得不就不,譬如走路逛街,或参观运动会的时候,他的镜子是在手里拿着。(老舍《眼镜》)
带领
带领 带头 领头 率领 339.0 102 动词 动词。引导、带动别人做事。
带领 dàilǐnɡ
强调在有组织的队伍中引领。能带宾语,而“带头、领头”不能。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带领同学们演唱进步歌曲。(理由《希望在人间》)②在他的带领下,检修工人们在风寒水冷的浪花飞沫中,加快了检修速度。(碧野《水电之歌》)③国家“九五”发展大政方针已定,作为基层领导就得带领农民扎扎实实地干。(《人民日报》1996年1月2日)
带头 dài∥tóu
强调首先、率先行动起来。常说“带个头,带个好头,带头人,带头羊,带头作用,带头学科”等。用于具体行动,更常用于抽象行动,如“带头学习,带头攻克科学堡垒,带头克服困难”(例②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你们这回立了功,前方的军队,后方的老百姓都忘不了你们,回去要好好儿带头生产。(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既是功臣,就该处处带头,什么事都走在前面!(老舍《西望长安》)③我们这位大作家肯带头做个榜样么?(钱钟书《灵感》)
领头 lǐnɡ∥tóu
领头儿)比“带头”多用于具体的行动。常说“领个头”。多用于口语。
例:①刘桂兰领头,跑到炕沿边。(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杨大个儿领头,大家随着。(老舍《上任》)③丁小鲁笑着挽起林蓓,领头在前面走。(王朔《顽主》)
率领 shuàilǐnɡ
强调在有组织的队伍中统率。率领者一般是领导者、上级,而“带头”等则不限。多用于大事或军事。能带宾语。带敬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女突击队长)她率领全队的年轻妇女,像一字雁行,推着斗车飞奔。(碧野《踏勘者的心愿》)②美国政府中东特使罗斯率领美方代表团一直参加叙以之间的所有谈判。(《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③周岳坤就率领官兵深一脚、浅一脚地上山了。(《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带头
带领 带头 领头 率领 339.0 102 动词 动词。引导、带动别人做事。
带领 dàilǐnɡ
强调在有组织的队伍中引领。能带宾语,而“带头、领头”不能。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带领同学们演唱进步歌曲。(理由《希望在人间》)②在他的带领下,检修工人们在风寒水冷的浪花飞沫中,加快了检修速度。(碧野《水电之歌》)③国家“九五”发展大政方针已定,作为基层领导就得带领农民扎扎实实地干。(《人民日报》1996年1月2日)
带头 dài∥tóu
强调首先、率先行动起来。常说“带个头,带个好头,带头人,带头羊,带头作用,带头学科”等。用于具体行动,更常用于抽象行动,如“带头学习,带头攻克科学堡垒,带头克服困难”(例②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你们这回立了功,前方的军队,后方的老百姓都忘不了你们,回去要好好儿带头生产。(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既是功臣,就该处处带头,什么事都走在前面!(老舍《西望长安》)③我们这位大作家肯带头做个榜样么?(钱钟书《灵感》)
领头 lǐnɡ∥tóu
领头儿)比“带头”多用于具体的行动。常说“领个头”。多用于口语。
例:①刘桂兰领头,跑到炕沿边。(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杨大个儿领头,大家随着。(老舍《上任》)③丁小鲁笑着挽起林蓓,领头在前面走。(王朔《顽主》)
率领 shuàilǐnɡ
强调在有组织的队伍中统率。率领者一般是领导者、上级,而“带头”等则不限。多用于大事或军事。能带宾语。带敬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女突击队长)她率领全队的年轻妇女,像一字雁行,推着斗车飞奔。(碧野《踏勘者的心愿》)②美国政府中东特使罗斯率领美方代表团一直参加叙以之间的所有谈判。(《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③周岳坤就率领官兵深一脚、浅一脚地上山了。(《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领头
带领 带头 领头 率领 339.0 102 动词 动词。引导、带动别人做事。
带领 dàilǐnɡ
强调在有组织的队伍中引领。能带宾语,而“带头、领头”不能。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带领同学们演唱进步歌曲。(理由《希望在人间》)②在他的带领下,检修工人们在风寒水冷的浪花飞沫中,加快了检修速度。(碧野《水电之歌》)③国家“九五”发展大政方针已定,作为基层领导就得带领农民扎扎实实地干。(《人民日报》1996年1月2日)
带头 dài∥tóu
强调首先、率先行动起来。常说“带个头,带个好头,带头人,带头羊,带头作用,带头学科”等。用于具体行动,更常用于抽象行动,如“带头学习,带头攻克科学堡垒,带头克服困难”(例②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你们这回立了功,前方的军队,后方的老百姓都忘不了你们,回去要好好儿带头生产。(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既是功臣,就该处处带头,什么事都走在前面!(老舍《西望长安》)③我们这位大作家肯带头做个榜样么?(钱钟书《灵感》)
领头 lǐnɡ∥tóu
领头儿)比“带头”多用于具体的行动。常说“领个头”。多用于口语。
例:①刘桂兰领头,跑到炕沿边。(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杨大个儿领头,大家随着。(老舍《上任》)③丁小鲁笑着挽起林蓓,领头在前面走。(王朔《顽主》)
率领 shuàilǐnɡ
强调在有组织的队伍中统率。率领者一般是领导者、上级,而“带头”等则不限。多用于大事或军事。能带宾语。带敬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女突击队长)她率领全队的年轻妇女,像一字雁行,推着斗车飞奔。(碧野《踏勘者的心愿》)②美国政府中东特使罗斯率领美方代表团一直参加叙以之间的所有谈判。(《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③周岳坤就率领官兵深一脚、浅一脚地上山了。(《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率领
带领 带头 领头 率领 339.0 102 动词 动词。引导、带动别人做事。
带领 dàilǐnɡ
强调在有组织的队伍中引领。能带宾语,而“带头、领头”不能。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带领同学们演唱进步歌曲。(理由《希望在人间》)②在他的带领下,检修工人们在风寒水冷的浪花飞沫中,加快了检修速度。(碧野《水电之歌》)③国家“九五”发展大政方针已定,作为基层领导就得带领农民扎扎实实地干。(《人民日报》1996年1月2日)
带头 dài∥tóu
强调首先、率先行动起来。常说“带个头,带个好头,带头人,带头羊,带头作用,带头学科”等。用于具体行动,更常用于抽象行动,如“带头学习,带头攻克科学堡垒,带头克服困难”(例②③)。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你们这回立了功,前方的军队,后方的老百姓都忘不了你们,回去要好好儿带头生产。(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既是功臣,就该处处带头,什么事都走在前面!(老舍《西望长安》)③我们这位大作家肯带头做个榜样么?(钱钟书《灵感》)
领头 lǐnɡ∥tóu
领头儿)比“带头”多用于具体的行动。常说“领个头”。多用于口语。
例:①刘桂兰领头,跑到炕沿边。(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杨大个儿领头,大家随着。(老舍《上任》)③丁小鲁笑着挽起林蓓,领头在前面走。(王朔《顽主》)
率领 shuàilǐnɡ
强调在有组织的队伍中统率。率领者一般是领导者、上级,而“带头”等则不限。多用于大事或军事。能带宾语。带敬重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女突击队长)她率领全队的年轻妇女,像一字雁行,推着斗车飞奔。(碧野《踏勘者的心愿》)②美国政府中东特使罗斯率领美方代表团一直参加叙以之间的所有谈判。(《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③周岳坤就率领官兵深一脚、浅一脚地上山了。(《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
担心
担心 担忧 340.0 102 动词 动词。不放心,一般用于对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的情况。常换用,如“他们再也不必为前途担心/担忧”。
担心 dān∥xīn
词义较轻,只指放心不下。
例:①她担心这些小东西不听话。(陈伯吹《小玲玲养鸭》)②大倒够大的,只是硬得厉害,布质又粗,我担心会擦破孩子的嫩脸。(苏青《拣奶妈》)③常是海阔天空的谈到一二点钟,使人担心他的不很强健的身体。(吴组缃《雁冰先生印象记》)
担忧 dānyōu
词义较重,不仅放心不下,而且忧虑、发愁。常不带宾语,而“担心”则不限。
例:①他不愿为刚才遇到的危险担忧。(罗广斌等《红岩》)②他并没怎样替瑞全担忧,也不愿多管瑞丰的事。(老舍《四世同堂》)③第二天早晨,她的声音有点哑了,娘很担忧。(鲁彦《菊英的出嫁》)④身为大使,时时顾全到自己的安全,他担忧他被抛在荒野,吃饱山珍海味的肚子吃不消西北风。(徐迟《回首可怜歌舞地》)
担忧
担心 担忧 340.0 102 动词 动词。不放心,一般用于对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的情况。常换用,如“他们再也不必为前途担心/担忧”。
担心 dān∥xīn
词义较轻,只指放心不下。
例:①她担心这些小东西不听话。(陈伯吹《小玲玲养鸭》)②大倒够大的,只是硬得厉害,布质又粗,我担心会擦破孩子的嫩脸。(苏青《拣奶妈》)③常是海阔天空的谈到一二点钟,使人担心他的不很强健的身体。(吴组缃《雁冰先生印象记》)
担忧 dānyōu
词义较重,不仅放心不下,而且忧虑、发愁。常不带宾语,而“担心”则不限。
例:①他不愿为刚才遇到的危险担忧。(罗广斌等《红岩》)②他并没怎样替瑞全担忧,也不愿多管瑞丰的事。(老舍《四世同堂》)③第二天早晨,她的声音有点哑了,娘很担忧。(鲁彦《菊英的出嫁》)④身为大使,时时顾全到自己的安全,他担忧他被抛在荒野,吃饱山珍海味的肚子吃不消西北风。(徐迟《回首可怜歌舞地》)
单调
单调 枯燥 34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简单乏味。都可以形容生活、工作、学习等。
单调 dāndiào
主要着眼于事物单一、机械地重复,没有变化。还能用于声音、色彩、形状、样式、气味、景致等具体事物。
例:①人生最大的愁忧是生活的单调。(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②每天做事很单调也很辛苦,所以种种菊花。(孙福熙《清华园之菊》)③四周是静寂的,只有马蹄得得的声音,单调地从地面上滑过。(陈学昭《过同蒲路》)
枯燥 kūzào
主要着眼于人的感受,干巴巴,没有趣味,常说“枯燥无味,枯燥乏味”。还能用于文章、作品、书籍、表演、说话等。
例:①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典著作,他读起来津津有味。(老鬼《血色黄昏》)②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单是背那么多拉丁文的学名,就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汪曾祺《日规》)③那些频道的节目极枯燥。(梁晓声《感觉日本》)
枯燥
单调 枯燥 34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简单乏味。都可以形容生活、工作、学习等。
单调 dāndiào
主要着眼于事物单一、机械地重复,没有变化。还能用于声音、色彩、形状、样式、气味、景致等具体事物。
例:①人生最大的愁忧是生活的单调。(梁遇春《“春朝”一刻值千金》)②每天做事很单调也很辛苦,所以种种菊花。(孙福熙《清华园之菊》)③四周是静寂的,只有马蹄得得的声音,单调地从地面上滑过。(陈学昭《过同蒲路》)
枯燥 kūzào
主要着眼于人的感受,干巴巴,没有趣味,常说“枯燥无味,枯燥乏味”。还能用于文章、作品、书籍、表演、说话等。
例:①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典著作,他读起来津津有味。(老鬼《血色黄昏》)②植物分类学在许多人看来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单是背那么多拉丁文的学名,就是一件叫人头疼的事。(汪曾祺《日规》)③那些频道的节目极枯燥。(梁晓声《感觉日本》)
耽搁
耽搁(担搁)耽误 342.0 102 动词 动词。拖延、延迟,误事。搭配的词可以是“时间、事情”。
耽搁 dān·ɡe
偶尔写做“担搁”。强调的是拖延时间,多用于时间方面,用于一般事情时也着重于时间。跟它搭配的多是表示时间的词(例①②),有时是表示事情或表示人的词(例③)。
例:①别耽搁时间,救伤员要紧!(周而复《截肢和输血》)②打仗要紧,姑娘大了出嫁也要紧,不能为了打仗就耽搁你的青春。(姚雪垠《李自成》)③要不把他弄走,眼看得要成的事不就耽搁了吗?(赵树理《灵泉洞》)
还有“停留”义,后面常跟上表时间的词及其数量词,如“~很长时间,~两天,~些日子”。这跟“耽误”有区别。
耽误 dān·wu
强调的是误事。有时用于时间也着重于误事,词义较重。可用于较大的事情(例⑤)。跟它搭配的,常是表示事情或表示人的词,如“前途、工作、生产、功课、学习、医治、火车、孩子、时机、军机”等,也常是表示时间的词(例④)。
例:①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朱自清《儿女》)②我不能耽误你的前途。(马烽《结婚》)③不要耽误了救火。(巴金《金刚山上发生的事情》)④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王愿坚《七根火柴》)⑤……家庭之累使他,或者还有许多人,耽误了报国的大事。(老舍《四世同堂》)
耽误
耽搁(担搁)耽误 342.0 102 动词 动词。拖延、延迟,误事。搭配的词可以是“时间、事情”。
耽搁 dān·ɡe
偶尔写做“担搁”。强调的是拖延时间,多用于时间方面,用于一般事情时也着重于时间。跟它搭配的多是表示时间的词(例①②),有时是表示事情或表示人的词(例③)。
例:①别耽搁时间,救伤员要紧!(周而复《截肢和输血》)②打仗要紧,姑娘大了出嫁也要紧,不能为了打仗就耽搁你的青春。(姚雪垠《李自成》)③要不把他弄走,眼看得要成的事不就耽搁了吗?(赵树理《灵泉洞》)
还有“停留”义,后面常跟上表时间的词及其数量词,如“~很长时间,~两天,~些日子”。这跟“耽误”有区别。
耽误 dān·wu
强调的是误事。有时用于时间也着重于误事,词义较重。可用于较大的事情(例⑤)。跟它搭配的,常是表示事情或表示人的词,如“前途、工作、生产、功课、学习、医治、火车、孩子、时机、军机”等,也常是表示时间的词(例④)。
例:①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朱自清《儿女》)②我不能耽误你的前途。(马烽《结婚》)③不要耽误了救火。(巴金《金刚山上发生的事情》)④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王愿坚《七根火柴》)⑤……家庭之累使他,或者还有许多人,耽误了报国的大事。(老舍《四世同堂》)
胆寒
胆寒 胆怯 34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对困难、危险等恐惧不安。
胆寒 dǎnhán
程度较重。有胆战、寒颤的意味。有形象色彩。
例:①这人兽合璧的狰狞状使人见了无不胆寒。(彭荆风《绿月亮》)②(记者)一副墨镜照得让人胆寒,还有那个棕色的公文包,死死夹在腋下。(杨崇德《疯宴》)③在这寂静的深夜里,奔腾咆哮的河水声,越发使人胆寒。(峻青《潍河上的春天》)
胆怯 dǎnqiè
程度较轻。只是胆小,心中畏缩不前。
例:①(在烈日下)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上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老舍《骆驼祥子》)②路愈黑,愈见增加着胆怯。一面怕有强盗乘着夜阴出来抢劫,一面又在怕鬼,虽然自己并不相信有鬼。(郭沫若《我的童年》)
胆怯
胆寒 胆怯 34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对困难、危险等恐惧不安。
胆寒 dǎnhán
程度较重。有胆战、寒颤的意味。有形象色彩。
例:①这人兽合璧的狰狞状使人见了无不胆寒。(彭荆风《绿月亮》)②(记者)一副墨镜照得让人胆寒,还有那个棕色的公文包,死死夹在腋下。(杨崇德《疯宴》)③在这寂静的深夜里,奔腾咆哮的河水声,越发使人胆寒。(峻青《潍河上的春天》)
胆怯 dǎnqiè
程度较轻。只是胆小,心中畏缩不前。
例:①(在烈日下)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上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老舍《骆驼祥子》)②路愈黑,愈见增加着胆怯。一面怕有强盗乘着夜阴出来抢劫,一面又在怕鬼,虽然自己并不相信有鬼。(郭沫若《我的童年》)
诞辰
诞辰 华诞 生日 寿辰 344.0 102 名词 名词。人出生的日子或每年满周岁那一天。
诞辰 dànchén
用于尊敬的人,有时用于组织、国家、单位等。带庄重、尊敬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今年二月是老舍先生九十五周年诞辰。(邓友梅《记忆中的老舍先生》)②他从庆祝了自己的三十而立的诞辰起,就想自己去开个小肉铺,独力经营,大展经纶。(老舍《正红旗下》)③今年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贫困年,也是奥林匹克运动诞辰100周年。(《人民日报》1996年4月13日)
华诞 huádàn
诞辰,寿辰。除了有尊敬、庄重色彩外,还有赞美、庆贺的色彩。用于中老年人、组织、国家、单位等。
例:①今晚,在苏轼四十八岁华诞之时,他们叩石击铁而歌舞,把黄州人一颗相知相亲的灵魂,回赠给苏轼。(颜廷瑞《汴京风骚》)②当我们以此书奉献于读者和研究者时,恰逢钱钟书先生八十华诞,我们也以此表示对这位作家和学者敬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写在人生边上·再版后记》)③1988年,北京大学度过了她的九十华诞。(凤章《“球籍”问题》)④妈妈冰心喜度九十五华诞。(陈恕等《爱心》)
生日 shēnɡ·rì
适用范围广,对人、对己,对长幼、组织、国家、建筑、报刊、电视节目等等都可以用。有时带亲切色彩。用于口语。
例:①今天是小坡的生日,油条也随便吃,而且有四碟小菜。(老舍《小坡的生日》)②最近钱乙藜先生也出版一本珠玉夺目的小诗集,既不命名,也不署名,只是赠送亲友,纪念他的四十生日。(袁昌英《行年四十》)③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朱自清《冬天》)④由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经济合作》杂志日前迎来了10周岁生日。(《人民日报》1996年1月26日)
寿辰 shòuchén
用于尊敬的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带较强的庄重、尊敬色彩。
例:①希望济仁在卓吾六十寿辰时往通州一游,尽欢尽兴。(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②当焦放的父亲八十寿辰,朋辈称临聚会,有的竟不远千里而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华诞
诞辰 华诞 生日 寿辰 344.0 102 名词 名词。人出生的日子或每年满周岁那一天。
诞辰 dànchén
用于尊敬的人,有时用于组织、国家、单位等。带庄重、尊敬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今年二月是老舍先生九十五周年诞辰。(邓友梅《记忆中的老舍先生》)②他从庆祝了自己的三十而立的诞辰起,就想自己去开个小肉铺,独力经营,大展经纶。(老舍《正红旗下》)③今年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贫困年,也是奥林匹克运动诞辰100周年。(《人民日报》1996年4月13日)
华诞 huádàn
诞辰,寿辰。除了有尊敬、庄重色彩外,还有赞美、庆贺的色彩。用于中老年人、组织、国家、单位等。
例:①今晚,在苏轼四十八岁华诞之时,他们叩石击铁而歌舞,把黄州人一颗相知相亲的灵魂,回赠给苏轼。(颜廷瑞《汴京风骚》)②当我们以此书奉献于读者和研究者时,恰逢钱钟书先生八十华诞,我们也以此表示对这位作家和学者敬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写在人生边上·再版后记》)③1988年,北京大学度过了她的九十华诞。(凤章《“球籍”问题》)④妈妈冰心喜度九十五华诞。(陈恕等《爱心》)
生日 shēnɡ·rì
适用范围广,对人、对己,对长幼、组织、国家、建筑、报刊、电视节目等等都可以用。有时带亲切色彩。用于口语。
例:①今天是小坡的生日,油条也随便吃,而且有四碟小菜。(老舍《小坡的生日》)②最近钱乙藜先生也出版一本珠玉夺目的小诗集,既不命名,也不署名,只是赠送亲友,纪念他的四十生日。(袁昌英《行年四十》)③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朱自清《冬天》)④由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经济合作》杂志日前迎来了10周岁生日。(《人民日报》1996年1月26日)
寿辰 shòuchén
用于尊敬的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带较强的庄重、尊敬色彩。
例:①希望济仁在卓吾六十寿辰时往通州一游,尽欢尽兴。(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②当焦放的父亲八十寿辰,朋辈称临聚会,有的竟不远千里而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生日
诞辰 华诞 生日 寿辰 344.0 102 名词 名词。人出生的日子或每年满周岁那一天。
诞辰 dànchén
用于尊敬的人,有时用于组织、国家、单位等。带庄重、尊敬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今年二月是老舍先生九十五周年诞辰。(邓友梅《记忆中的老舍先生》)②他从庆祝了自己的三十而立的诞辰起,就想自己去开个小肉铺,独力经营,大展经纶。(老舍《正红旗下》)③今年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贫困年,也是奥林匹克运动诞辰100周年。(《人民日报》1996年4月13日)
华诞 huádàn
诞辰,寿辰。除了有尊敬、庄重色彩外,还有赞美、庆贺的色彩。用于中老年人、组织、国家、单位等。
例:①今晚,在苏轼四十八岁华诞之时,他们叩石击铁而歌舞,把黄州人一颗相知相亲的灵魂,回赠给苏轼。(颜廷瑞《汴京风骚》)②当我们以此书奉献于读者和研究者时,恰逢钱钟书先生八十华诞,我们也以此表示对这位作家和学者敬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写在人生边上·再版后记》)③1988年,北京大学度过了她的九十华诞。(凤章《“球籍”问题》)④妈妈冰心喜度九十五华诞。(陈恕等《爱心》)
生日 shēnɡ·rì
适用范围广,对人、对己,对长幼、组织、国家、建筑、报刊、电视节目等等都可以用。有时带亲切色彩。用于口语。
例:①今天是小坡的生日,油条也随便吃,而且有四碟小菜。(老舍《小坡的生日》)②最近钱乙藜先生也出版一本珠玉夺目的小诗集,既不命名,也不署名,只是赠送亲友,纪念他的四十生日。(袁昌英《行年四十》)③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朱自清《冬天》)④由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经济合作》杂志日前迎来了10周岁生日。(《人民日报》1996年1月26日)
寿辰 shòuchén
用于尊敬的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带较强的庄重、尊敬色彩。
例:①希望济仁在卓吾六十寿辰时往通州一游,尽欢尽兴。(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②当焦放的父亲八十寿辰,朋辈称临聚会,有的竟不远千里而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寿辰
诞辰 华诞 生日 寿辰 344.0 102 名词 名词。人出生的日子或每年满周岁那一天。
诞辰 dànchén
用于尊敬的人,有时用于组织、国家、单位等。带庄重、尊敬色彩。用于书面语。
例:①今年二月是老舍先生九十五周年诞辰。(邓友梅《记忆中的老舍先生》)②他从庆祝了自己的三十而立的诞辰起,就想自己去开个小肉铺,独力经营,大展经纶。(老舍《正红旗下》)③今年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贫困年,也是奥林匹克运动诞辰100周年。(《人民日报》1996年4月13日)
华诞 huádàn
诞辰,寿辰。除了有尊敬、庄重色彩外,还有赞美、庆贺的色彩。用于中老年人、组织、国家、单位等。
例:①今晚,在苏轼四十八岁华诞之时,他们叩石击铁而歌舞,把黄州人一颗相知相亲的灵魂,回赠给苏轼。(颜廷瑞《汴京风骚》)②当我们以此书奉献于读者和研究者时,恰逢钱钟书先生八十华诞,我们也以此表示对这位作家和学者敬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写在人生边上·再版后记》)③1988年,北京大学度过了她的九十华诞。(凤章《“球籍”问题》)④妈妈冰心喜度九十五华诞。(陈恕等《爱心》)
生日 shēnɡ·rì
适用范围广,对人、对己,对长幼、组织、国家、建筑、报刊、电视节目等等都可以用。有时带亲切色彩。用于口语。
例:①今天是小坡的生日,油条也随便吃,而且有四碟小菜。(老舍《小坡的生日》)②最近钱乙藜先生也出版一本珠玉夺目的小诗集,既不命名,也不署名,只是赠送亲友,纪念他的四十生日。(袁昌英《行年四十》)③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朱自清《冬天》)④由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经济合作》杂志日前迎来了10周岁生日。(《人民日报》1996年1月26日)
寿辰 shòuchén
用于尊敬的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带较强的庄重、尊敬色彩。
例:①希望济仁在卓吾六十寿辰时往通州一游,尽欢尽兴。(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②当焦放的父亲八十寿辰,朋辈称临聚会,有的竟不远千里而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淡泊
淡泊(澹泊)恬淡 345.0 102 形容不热衷名利,都可以说成“淡泊(澹泊)恬淡寡欲,淡泊(澹泊)恬淡无欲”。
淡泊 dànbó
动词。偶尔写做“澹泊”。强调态度冷淡,不热心追求名利。常说“淡泊明志(不求功名以明示志趣),淡泊无求,淡泊自守”。
例:①宣传不计个人利益、不在乎报酬和福利、甘于清贫和淡泊的高尚情操吧!(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②老人一生甘于淡泊,追求淡泊,她非常喜欢诸葛武侯《训子篇》里的两句名言:“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杨流昌《人同世纪寿 心与天地齐——记冰心奶奶》)③(他的丈夫)对功名、利禄、子嗣之类历来持淡泊态度。(理由《希望在人间》)
恬淡 tiándàn
形容词。强调无欲而安心平静,因而不追求名利。可以说“恬淡无为,心怀恬淡”。
例:①牛先生是著名的大学教授,学问好,而且心怀恬淡。(老舍《四世同堂》)②恬淡今生,谁希罕个利禄功名。(陈晓春《世纪末的爱情》)③古人常说“恬淡寡欲”,要想减少自己的欲望,只有保持一颗恬淡的心。(刘墉《萤窗小语》)
恬淡
淡泊(澹泊)恬淡 345.0 102 形容不热衷名利,都可以说成“淡泊(澹泊)恬淡寡欲,淡泊(澹泊)恬淡无欲”。
淡泊 dànbó
动词。偶尔写做“澹泊”。强调态度冷淡,不热心追求名利。常说“淡泊明志(不求功名以明示志趣),淡泊无求,淡泊自守”。
例:①宣传不计个人利益、不在乎报酬和福利、甘于清贫和淡泊的高尚情操吧!(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②老人一生甘于淡泊,追求淡泊,她非常喜欢诸葛武侯《训子篇》里的两句名言:“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杨流昌《人同世纪寿 心与天地齐——记冰心奶奶》)③(他的丈夫)对功名、利禄、子嗣之类历来持淡泊态度。(理由《希望在人间》)
恬淡 tiándàn
形容词。强调无欲而安心平静,因而不追求名利。可以说“恬淡无为,心怀恬淡”。
例:①牛先生是著名的大学教授,学问好,而且心怀恬淡。(老舍《四世同堂》)②恬淡今生,谁希罕个利禄功名。(陈晓春《世纪末的爱情》)③古人常说“恬淡寡欲”,要想减少自己的欲望,只有保持一颗恬淡的心。(刘墉《萤窗小语》)
淡薄
淡薄 淡漠 34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感情、兴趣、观念等不浓厚。(二)印象模糊。
淡薄 dànbó
(一)义强调因不注意而使情意不浓。程度较轻。还能用于人情、交情、关系、意识、意义、希望等(例①②)。(二)义强调因记忆不强而印象模糊。程度较轻(例③④)。
例:①以他的对金钱利益的淡薄,他绝不像个短寿的人。(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②人们对计算机安全的观念非常淡薄,许多计算机系统几乎是“不设防”。(余开亮等《骇世黑客》)③有些经历因为日子隔的久了,生活变化太大,印象也就都淡薄了。(耿龙祥《明镜台》)④他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淡薄。(盛中华《我承认我历尽沧桑》)
淡漠 dànmò
(一)义强调因漠不关心而情义不浓。程度较重。还能用于态度、神情、表情、语气、目光等(例①②)。(二)义强调因漠不关心而印象模糊。程度较重。还常用于记忆及所记忆的事情、经历、情形、样子等(例③④)。
例:①他使我对于成功或失败都感觉到淡漠,使我心中平静。(老舍《听来的故事》)②我丈夫从不记仇,大大咧咧,对个人恩怨和名利钱财都看得非常淡漠。(池莉《一丈之内》)③我对王立强和李秀英有着至今难以淡漠的记忆。(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④印象已经淡漠到难以钩稽的地步。(刘心武《恐怖》)
淡漠
淡薄 淡漠 34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感情、兴趣、观念等不浓厚。(二)印象模糊。
淡薄 dànbó
(一)义强调因不注意而使情意不浓。程度较轻。还能用于人情、交情、关系、意识、意义、希望等(例①②)。(二)义强调因记忆不强而印象模糊。程度较轻(例③④)。
例:①以他的对金钱利益的淡薄,他绝不像个短寿的人。(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②人们对计算机安全的观念非常淡薄,许多计算机系统几乎是“不设防”。(余开亮等《骇世黑客》)③有些经历因为日子隔的久了,生活变化太大,印象也就都淡薄了。(耿龙祥《明镜台》)④他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淡薄。(盛中华《我承认我历尽沧桑》)
淡漠 dànmò
(一)义强调因漠不关心而情义不浓。程度较重。还能用于态度、神情、表情、语气、目光等(例①②)。(二)义强调因漠不关心而印象模糊。程度较重。还常用于记忆及所记忆的事情、经历、情形、样子等(例③④)。
例:①他使我对于成功或失败都感觉到淡漠,使我心中平静。(老舍《听来的故事》)②我丈夫从不记仇,大大咧咧,对个人恩怨和名利钱财都看得非常淡漠。(池莉《一丈之内》)③我对王立强和李秀英有着至今难以淡漠的记忆。(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④印象已经淡漠到难以钩稽的地步。(刘心武《恐怖》)
当 在 347.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前面可以加“正”。
dānɡ
表示时间,“当”一般用在小句(例①)或动词、名词短语构成的时间短语前面(例②),一般不能用在单独的时间词前面。表处所,只能用在少数名词前面(例③),不能用在处所词、方位词前面。“当”后面可加“着”。用于书面。
例:①他得到学位,离开美国,到了船上的时候,他看着那茫茫的大海,心中有点难过,一种并非不甜美的难过。(老舍《文博士》)②已凄清尚未寒冽的深秋,树头橘实渐渐黄了。(俞平伯《打橘子》)③要是谁过意不去,着他的面说一些感谢的话的时候,他就会把眉头一皱,大手一挥,转身就走。(峻青《黎明的河边》)
zài
表时间时可以用在单独的时间词前面(例①②);表处所时只能用在处所词、方位词前面(例③④),不能用在一般名词前面。“在”后面不能加“着”。书面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广西的气候,一小时内,常常会变化三四次。(谢冰莹《雨》)②据说一八八四年左右,德国有一家刊物发表了海涅在生前不允发表的回忆录,其中附了一帧海涅的画像,也是外间从未见过者。(叶灵凤《海涅画像的故事》)③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老舍《茶馆》)④乡下,一时买不到好酒菜。(徐迟《回首可怜歌舞地》)
当 在 347.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前面可以加“正”。
dānɡ
表示时间,“当”一般用在小句(例①)或动词、名词短语构成的时间短语前面(例②),一般不能用在单独的时间词前面。表处所,只能用在少数名词前面(例③),不能用在处所词、方位词前面。“当”后面可加“着”。用于书面。
例:①他得到学位,离开美国,到了船上的时候,他看着那茫茫的大海,心中有点难过,一种并非不甜美的难过。(老舍《文博士》)②已凄清尚未寒冽的深秋,树头橘实渐渐黄了。(俞平伯《打橘子》)③要是谁过意不去,着他的面说一些感谢的话的时候,他就会把眉头一皱,大手一挥,转身就走。(峻青《黎明的河边》)
zài
表时间时可以用在单独的时间词前面(例①②);表处所时只能用在处所词、方位词前面(例③④),不能用在一般名词前面。“在”后面不能加“着”。书面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广西的气候,一小时内,常常会变化三四次。(谢冰莹《雨》)②据说一八八四年左右,德国有一家刊物发表了海涅在生前不允发表的回忆录,其中附了一帧海涅的画像,也是外间从未见过者。(叶灵凤《海涅画像的故事》)③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老舍《茶馆》)④乡下,一时买不到好酒菜。(徐迟《回首可怜歌舞地》)
当即
当即 即刻 即时 立即 立刻 立时 马上 34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很短的时间。能用在动词前面。
当即 dānɡjí
马上就,多用于叙述过去的事。
例:①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鲁迅《白光》)②夏老当即出人意料地宣布:奖金中的3万元捐献江苏省美术馆,发展收藏事业。(《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
即刻 jíkè
比“立刻”更强调时间紧迫。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②“送钱三万贯,请别再追问该案。”张看后愈加愤怒,即刻叫来办案人员,说案子结得越快越好。(《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
即时 jíshí
比“立刻”强调时间短(例①),有时比“立刻”更强调不延误时间,最近的时间(例②③)。
例:①越过京绥路轨道,向东北行去,即时入了山里。(王统照《山道之侧》)②大连市劳动局在市区内设立6个再就业即时服务所,搜集空岗信息。(《人民日报》1998年4月2日)③问题的复杂性倒在于这种净化本身的局限。净化是一种即时状态。(《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15日)
立即 lìjí
同“立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闻一多《兽·人·鬼》)②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鲁迅《阿Q正传》)
立刻 lìkè
所表示的时间伸缩性很小,用以表示“即将”时,所指的时间也很短(例③)。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秦牧《摔坏小提琴的故事》)②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③学校里叫我立刻返校。(郭沫若《我的童年》)
立时 lìshí
比“立刻”语气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两手一使劲,立时天崩地坍一阵响,整个大殿倒塌!(茅盾《参孙的复仇》)②栓儿!这有件顶要紧的公事,你得立时传去。(杨朔《风暴》)
马上 mǎshànɡ
所表现的时间有一定的伸缩性,可长可短。能用于未来时,表示“即将”(例③④)。还能用于数量词前面(例④)。多用于口语。
例:①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老舍《骆驼祥子》)②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朱自清《给亡妇》)③周大勇,你们要抓紧时间做工作,我们马上就要打仗!(杜鹏程《保卫延安》)④是了嘛,马上就二十年了。(不光《闯西南》)
即刻
当即 即刻 即时 立即 立刻 立时 马上 34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很短的时间。能用在动词前面。
当即 dānɡjí
马上就,多用于叙述过去的事。
例:①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鲁迅《白光》)②夏老当即出人意料地宣布:奖金中的3万元捐献江苏省美术馆,发展收藏事业。(《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
即刻 jíkè
比“立刻”更强调时间紧迫。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②“送钱三万贯,请别再追问该案。”张看后愈加愤怒,即刻叫来办案人员,说案子结得越快越好。(《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
即时 jíshí
比“立刻”强调时间短(例①),有时比“立刻”更强调不延误时间,最近的时间(例②③)。
例:①越过京绥路轨道,向东北行去,即时入了山里。(王统照《山道之侧》)②大连市劳动局在市区内设立6个再就业即时服务所,搜集空岗信息。(《人民日报》1998年4月2日)③问题的复杂性倒在于这种净化本身的局限。净化是一种即时状态。(《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15日)
立即 lìjí
同“立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闻一多《兽·人·鬼》)②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鲁迅《阿Q正传》)
立刻 lìkè
所表示的时间伸缩性很小,用以表示“即将”时,所指的时间也很短(例③)。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秦牧《摔坏小提琴的故事》)②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③学校里叫我立刻返校。(郭沫若《我的童年》)
立时 lìshí
比“立刻”语气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两手一使劲,立时天崩地坍一阵响,整个大殿倒塌!(茅盾《参孙的复仇》)②栓儿!这有件顶要紧的公事,你得立时传去。(杨朔《风暴》)
马上 mǎshànɡ
所表现的时间有一定的伸缩性,可长可短。能用于未来时,表示“即将”(例③④)。还能用于数量词前面(例④)。多用于口语。
例:①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老舍《骆驼祥子》)②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朱自清《给亡妇》)③周大勇,你们要抓紧时间做工作,我们马上就要打仗!(杜鹏程《保卫延安》)④是了嘛,马上就二十年了。(不光《闯西南》)
即时
当即 即刻 即时 立即 立刻 立时 马上 34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很短的时间。能用在动词前面。
当即 dānɡjí
马上就,多用于叙述过去的事。
例:①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鲁迅《白光》)②夏老当即出人意料地宣布:奖金中的3万元捐献江苏省美术馆,发展收藏事业。(《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
即刻 jíkè
比“立刻”更强调时间紧迫。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②“送钱三万贯,请别再追问该案。”张看后愈加愤怒,即刻叫来办案人员,说案子结得越快越好。(《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
即时 jíshí
比“立刻”强调时间短(例①),有时比“立刻”更强调不延误时间,最近的时间(例②③)。
例:①越过京绥路轨道,向东北行去,即时入了山里。(王统照《山道之侧》)②大连市劳动局在市区内设立6个再就业即时服务所,搜集空岗信息。(《人民日报》1998年4月2日)③问题的复杂性倒在于这种净化本身的局限。净化是一种即时状态。(《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15日)
立即 lìjí
同“立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闻一多《兽·人·鬼》)②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鲁迅《阿Q正传》)
立刻 lìkè
所表示的时间伸缩性很小,用以表示“即将”时,所指的时间也很短(例③)。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秦牧《摔坏小提琴的故事》)②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③学校里叫我立刻返校。(郭沫若《我的童年》)
立时 lìshí
比“立刻”语气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两手一使劲,立时天崩地坍一阵响,整个大殿倒塌!(茅盾《参孙的复仇》)②栓儿!这有件顶要紧的公事,你得立时传去。(杨朔《风暴》)
马上 mǎshànɡ
所表现的时间有一定的伸缩性,可长可短。能用于未来时,表示“即将”(例③④)。还能用于数量词前面(例④)。多用于口语。
例:①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老舍《骆驼祥子》)②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朱自清《给亡妇》)③周大勇,你们要抓紧时间做工作,我们马上就要打仗!(杜鹏程《保卫延安》)④是了嘛,马上就二十年了。(不光《闯西南》)
立即
当即 即刻 即时 立即 立刻 立时 马上 34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很短的时间。能用在动词前面。
当即 dānɡjí
马上就,多用于叙述过去的事。
例:①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鲁迅《白光》)②夏老当即出人意料地宣布:奖金中的3万元捐献江苏省美术馆,发展收藏事业。(《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
即刻 jíkè
比“立刻”更强调时间紧迫。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②“送钱三万贯,请别再追问该案。”张看后愈加愤怒,即刻叫来办案人员,说案子结得越快越好。(《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
即时 jíshí
比“立刻”强调时间短(例①),有时比“立刻”更强调不延误时间,最近的时间(例②③)。
例:①越过京绥路轨道,向东北行去,即时入了山里。(王统照《山道之侧》)②大连市劳动局在市区内设立6个再就业即时服务所,搜集空岗信息。(《人民日报》1998年4月2日)③问题的复杂性倒在于这种净化本身的局限。净化是一种即时状态。(《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15日)
立即 lìjí
同“立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闻一多《兽·人·鬼》)②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鲁迅《阿Q正传》)
立刻 lìkè
所表示的时间伸缩性很小,用以表示“即将”时,所指的时间也很短(例③)。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秦牧《摔坏小提琴的故事》)②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③学校里叫我立刻返校。(郭沫若《我的童年》)
立时 lìshí
比“立刻”语气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两手一使劲,立时天崩地坍一阵响,整个大殿倒塌!(茅盾《参孙的复仇》)②栓儿!这有件顶要紧的公事,你得立时传去。(杨朔《风暴》)
马上 mǎshànɡ
所表现的时间有一定的伸缩性,可长可短。能用于未来时,表示“即将”(例③④)。还能用于数量词前面(例④)。多用于口语。
例:①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老舍《骆驼祥子》)②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朱自清《给亡妇》)③周大勇,你们要抓紧时间做工作,我们马上就要打仗!(杜鹏程《保卫延安》)④是了嘛,马上就二十年了。(不光《闯西南》)
立刻
当即 即刻 即时 立即 立刻 立时 马上 34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很短的时间。能用在动词前面。
当即 dānɡjí
马上就,多用于叙述过去的事。
例:①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鲁迅《白光》)②夏老当即出人意料地宣布:奖金中的3万元捐献江苏省美术馆,发展收藏事业。(《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
即刻 jíkè
比“立刻”更强调时间紧迫。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②“送钱三万贯,请别再追问该案。”张看后愈加愤怒,即刻叫来办案人员,说案子结得越快越好。(《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
即时 jíshí
比“立刻”强调时间短(例①),有时比“立刻”更强调不延误时间,最近的时间(例②③)。
例:①越过京绥路轨道,向东北行去,即时入了山里。(王统照《山道之侧》)②大连市劳动局在市区内设立6个再就业即时服务所,搜集空岗信息。(《人民日报》1998年4月2日)③问题的复杂性倒在于这种净化本身的局限。净化是一种即时状态。(《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15日)
立即 lìjí
同“立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闻一多《兽·人·鬼》)②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鲁迅《阿Q正传》)
立刻 lìkè
所表示的时间伸缩性很小,用以表示“即将”时,所指的时间也很短(例③)。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秦牧《摔坏小提琴的故事》)②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③学校里叫我立刻返校。(郭沫若《我的童年》)
立时 lìshí
比“立刻”语气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两手一使劲,立时天崩地坍一阵响,整个大殿倒塌!(茅盾《参孙的复仇》)②栓儿!这有件顶要紧的公事,你得立时传去。(杨朔《风暴》)
马上 mǎshànɡ
所表现的时间有一定的伸缩性,可长可短。能用于未来时,表示“即将”(例③④)。还能用于数量词前面(例④)。多用于口语。
例:①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老舍《骆驼祥子》)②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朱自清《给亡妇》)③周大勇,你们要抓紧时间做工作,我们马上就要打仗!(杜鹏程《保卫延安》)④是了嘛,马上就二十年了。(不光《闯西南》)
立时
当即 即刻 即时 立即 立刻 立时 马上 34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很短的时间。能用在动词前面。
当即 dānɡjí
马上就,多用于叙述过去的事。
例:①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鲁迅《白光》)②夏老当即出人意料地宣布:奖金中的3万元捐献江苏省美术馆,发展收藏事业。(《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
即刻 jíkè
比“立刻”更强调时间紧迫。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②“送钱三万贯,请别再追问该案。”张看后愈加愤怒,即刻叫来办案人员,说案子结得越快越好。(《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
即时 jíshí
比“立刻”强调时间短(例①),有时比“立刻”更强调不延误时间,最近的时间(例②③)。
例:①越过京绥路轨道,向东北行去,即时入了山里。(王统照《山道之侧》)②大连市劳动局在市区内设立6个再就业即时服务所,搜集空岗信息。(《人民日报》1998年4月2日)③问题的复杂性倒在于这种净化本身的局限。净化是一种即时状态。(《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15日)
立即 lìjí
同“立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闻一多《兽·人·鬼》)②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鲁迅《阿Q正传》)
立刻 lìkè
所表示的时间伸缩性很小,用以表示“即将”时,所指的时间也很短(例③)。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秦牧《摔坏小提琴的故事》)②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③学校里叫我立刻返校。(郭沫若《我的童年》)
立时 lìshí
比“立刻”语气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两手一使劲,立时天崩地坍一阵响,整个大殿倒塌!(茅盾《参孙的复仇》)②栓儿!这有件顶要紧的公事,你得立时传去。(杨朔《风暴》)
马上 mǎshànɡ
所表现的时间有一定的伸缩性,可长可短。能用于未来时,表示“即将”(例③④)。还能用于数量词前面(例④)。多用于口语。
例:①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老舍《骆驼祥子》)②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朱自清《给亡妇》)③周大勇,你们要抓紧时间做工作,我们马上就要打仗!(杜鹏程《保卫延安》)④是了嘛,马上就二十年了。(不光《闯西南》)
马上
当即 即刻 即时 立即 立刻 立时 马上 34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很短的时间。能用在动词前面。
当即 dānɡjí
马上就,多用于叙述过去的事。
例:①第二天的日中,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的万流湖里看见一个浮尸,当即传扬开去。(鲁迅《白光》)②夏老当即出人意料地宣布:奖金中的3万元捐献江苏省美术馆,发展收藏事业。(《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
即刻 jíkè
比“立刻”更强调时间紧迫。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鲁迅《风筝》)②“送钱三万贯,请别再追问该案。”张看后愈加愤怒,即刻叫来办案人员,说案子结得越快越好。(《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
即时 jíshí
比“立刻”强调时间短(例①),有时比“立刻”更强调不延误时间,最近的时间(例②③)。
例:①越过京绥路轨道,向东北行去,即时入了山里。(王统照《山道之侧》)②大连市劳动局在市区内设立6个再就业即时服务所,搜集空岗信息。(《人民日报》1998年4月2日)③问题的复杂性倒在于这种净化本身的局限。净化是一种即时状态。(《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15日)
立即 lìjí
同“立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闻一多《兽·人·鬼》)②阿Q正在不平,又时时刻刻感着冷落,一听得这银桃子的传说,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鲁迅《阿Q正传》)
立刻 lìkè
所表示的时间伸缩性很小,用以表示“即将”时,所指的时间也很短(例③)。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秦牧《摔坏小提琴的故事》)②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鲁迅《奔月》)③学校里叫我立刻返校。(郭沫若《我的童年》)
立时 lìshí
比“立刻”语气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两手一使劲,立时天崩地坍一阵响,整个大殿倒塌!(茅盾《参孙的复仇》)②栓儿!这有件顶要紧的公事,你得立时传去。(杨朔《风暴》)
马上 mǎshànɡ
所表现的时间有一定的伸缩性,可长可短。能用于未来时,表示“即将”(例③④)。还能用于数量词前面(例④)。多用于口语。
例:①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老舍《骆驼祥子》)②我动气了,马上写信责备你。(朱自清《给亡妇》)③周大勇,你们要抓紧时间做工作,我们马上就要打仗!(杜鹏程《保卫延安》)④是了嘛,马上就二十年了。(不光《闯西南》)
当中
当中 之间 中间 349.0 102 名词(方位词)。表示在两端的距离以内。如“两站当中/之间/中间有个桥”。
当中 dānɡzhōnɡ
不加在名词之前构成习惯语,如不说“当中人,当中力量”。其余意义和用法与“中间”相同。比“中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三间铺面房)当中的一间作为柜房,只许车夫们进来交账或交涉事情……(老舍《骆驼祥子》)②从西山往东几十里平原,可怎么不偏不颇在北京城当中出了一座景山?(许地山《上景山》)③试问它们两个当中,是谁怕谁?(朱湘《画虎》)
之间 zhījiān
(一)多表示在两端的距离以内,可以指处所(例①)、时间(例②)、范围(例③)、数量(例④)。有时也用来表示在周围以内(例⑥⑦)。(二)不能单用(常跟在名词之后),前面一般不能加介词。(三)限用于少数双音节动词短语或副词之后(如眨眼、转瞬、突然、忽然,例⑤),表示时间短暂。
例:①岩隙壁缝之间,草木丛生,青翠欲滴。抬头四望,高不见顶。(谢冰莹《独秀峰》)②中外观客同声赞美,全部作品,在两日之间,被订一空。(张秀亚《艺术与爱情》)③这危险的境地,当在过得去与过不去之间,便是一个危机。(许地山《礼俗与民生》)④季候已经入了秋,可是早晚和白天的热度,仍然徘徊在寒暑表的九十至一百的两条细线之间。(缪崇群《流民》)⑤这一转手之间,能变出多少戏法来呀!(老舍《西望长安》)⑥几片果园,分散在绿田之间。(老舍《新韩穆烈德》)⑦然而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更在何处这样块然流露在宇宙之间呢?(袁昌英《游新都后的感想》)
中间 zhōnɡjiān
(一)除常表示两端的距离以内,还常表示:处于两端等距离的位置(例①);与周围等距离的位置或在周围的界限以内(例②)。(二)可以单用(例③);前面可以加介词(例④)。(三)不能跟在某些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时间短暂。能用在名词之前,表示不偏向两端,构成习惯语,如“中间人,中间派,中间商,中间分子,中间群众,中间地带,中间力量,中间势力,中间路线,中间道路,中间状态”等,“之间”不能。
例:①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鲎)原来嘴巴长在腹部的中间,从嘴边四展,生着六对脚,能曲能伸。(许钦文《殉情的鲎》)③中间有一种不知名的虫,它的声音响亮而漫长,像是弦乐……(叶圣陶《客语》)④浊雾从中间生出,盘旋升腾,弥漫着海面。(王润滋《三个渔人》)
之间
当中 之间 中间 349.0 102 名词(方位词)。表示在两端的距离以内。如“两站当中/之间/中间有个桥”。
当中 dānɡzhōnɡ
不加在名词之前构成习惯语,如不说“当中人,当中力量”。其余意义和用法与“中间”相同。比“中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三间铺面房)当中的一间作为柜房,只许车夫们进来交账或交涉事情……(老舍《骆驼祥子》)②从西山往东几十里平原,可怎么不偏不颇在北京城当中出了一座景山?(许地山《上景山》)③试问它们两个当中,是谁怕谁?(朱湘《画虎》)
之间 zhījiān
(一)多表示在两端的距离以内,可以指处所(例①)、时间(例②)、范围(例③)、数量(例④)。有时也用来表示在周围以内(例⑥⑦)。(二)不能单用(常跟在名词之后),前面一般不能加介词。(三)限用于少数双音节动词短语或副词之后(如眨眼、转瞬、突然、忽然,例⑤),表示时间短暂。
例:①岩隙壁缝之间,草木丛生,青翠欲滴。抬头四望,高不见顶。(谢冰莹《独秀峰》)②中外观客同声赞美,全部作品,在两日之间,被订一空。(张秀亚《艺术与爱情》)③这危险的境地,当在过得去与过不去之间,便是一个危机。(许地山《礼俗与民生》)④季候已经入了秋,可是早晚和白天的热度,仍然徘徊在寒暑表的九十至一百的两条细线之间。(缪崇群《流民》)⑤这一转手之间,能变出多少戏法来呀!(老舍《西望长安》)⑥几片果园,分散在绿田之间。(老舍《新韩穆烈德》)⑦然而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更在何处这样块然流露在宇宙之间呢?(袁昌英《游新都后的感想》)
中间 zhōnɡjiān
(一)除常表示两端的距离以内,还常表示:处于两端等距离的位置(例①);与周围等距离的位置或在周围的界限以内(例②)。(二)可以单用(例③);前面可以加介词(例④)。(三)不能跟在某些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时间短暂。能用在名词之前,表示不偏向两端,构成习惯语,如“中间人,中间派,中间商,中间分子,中间群众,中间地带,中间力量,中间势力,中间路线,中间道路,中间状态”等,“之间”不能。
例:①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鲎)原来嘴巴长在腹部的中间,从嘴边四展,生着六对脚,能曲能伸。(许钦文《殉情的鲎》)③中间有一种不知名的虫,它的声音响亮而漫长,像是弦乐……(叶圣陶《客语》)④浊雾从中间生出,盘旋升腾,弥漫着海面。(王润滋《三个渔人》)
中间
当中 之间 中间 349.0 102 名词(方位词)。表示在两端的距离以内。如“两站当中/之间/中间有个桥”。
当中 dānɡzhōnɡ
不加在名词之前构成习惯语,如不说“当中人,当中力量”。其余意义和用法与“中间”相同。比“中间”多用于口语。
例:①(三间铺面房)当中的一间作为柜房,只许车夫们进来交账或交涉事情……(老舍《骆驼祥子》)②从西山往东几十里平原,可怎么不偏不颇在北京城当中出了一座景山?(许地山《上景山》)③试问它们两个当中,是谁怕谁?(朱湘《画虎》)
之间 zhījiān
(一)多表示在两端的距离以内,可以指处所(例①)、时间(例②)、范围(例③)、数量(例④)。有时也用来表示在周围以内(例⑥⑦)。(二)不能单用(常跟在名词之后),前面一般不能加介词。(三)限用于少数双音节动词短语或副词之后(如眨眼、转瞬、突然、忽然,例⑤),表示时间短暂。
例:①岩隙壁缝之间,草木丛生,青翠欲滴。抬头四望,高不见顶。(谢冰莹《独秀峰》)②中外观客同声赞美,全部作品,在两日之间,被订一空。(张秀亚《艺术与爱情》)③这危险的境地,当在过得去与过不去之间,便是一个危机。(许地山《礼俗与民生》)④季候已经入了秋,可是早晚和白天的热度,仍然徘徊在寒暑表的九十至一百的两条细线之间。(缪崇群《流民》)⑤这一转手之间,能变出多少戏法来呀!(老舍《西望长安》)⑥几片果园,分散在绿田之间。(老舍《新韩穆烈德》)⑦然而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更在何处这样块然流露在宇宙之间呢?(袁昌英《游新都后的感想》)
中间 zhōnɡjiān
(一)除常表示两端的距离以内,还常表示:处于两端等距离的位置(例①);与周围等距离的位置或在周围的界限以内(例②)。(二)可以单用(例③);前面可以加介词(例④)。(三)不能跟在某些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时间短暂。能用在名词之前,表示不偏向两端,构成习惯语,如“中间人,中间派,中间商,中间分子,中间群众,中间地带,中间力量,中间势力,中间路线,中间道路,中间状态”等,“之间”不能。
例:①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鲎)原来嘴巴长在腹部的中间,从嘴边四展,生着六对脚,能曲能伸。(许钦文《殉情的鲎》)③中间有一种不知名的虫,它的声音响亮而漫长,像是弦乐……(叶圣陶《客语》)④浊雾从中间生出,盘旋升腾,弥漫着海面。(王润滋《三个渔人》)
党徒
党徒 党羽 350.0 102 名词 名词。指参加某一集团或派别的追随者。贬义词。
党徒 dǎnɡtú
着重指结党营私的、某一派系的追随者,不一定是反动的或凶恶的。贬义比“党羽”轻。
例:①这些被任命为缉盗主管的盗贼,都变得积极起来,把所有党徒同伙的姓名全部列出。(和事《处世36计》)②罗织的罪状是说我在教育部下令停办女师大后,又纠集党徒倡设校务维持会。(陈军《北大之父蔡元培》)③长麟本是和珅的党徒,四处勾结,早已通风报信,预为布置,挪移弥补,自然查不出亏空。(公木一《纪晓岚全传》)
党羽 dǎnɡyǔ
多指反动的或凶恶的集团首领以下的羽翼般的追随者。贬义较重,带形象色彩。
例:①这个大佐特务,被人民撵得鸡飞狗窜,他的党羽,纷纷落网。(曲波《林海雪原》)②他们的党羽善于伪装,诡计多端,并且得势一时,但假的永远变不成真的,他们的末日就要来临。(王桧《头等要案》)③从此吸收了立宪派中的大部分政客和同盟会中的某些叛徒,作他们的党羽。(徐特立《从今日回忆“辛亥革命”》)
党羽
党徒 党羽 350.0 102 名词 名词。指参加某一集团或派别的追随者。贬义词。
党徒 dǎnɡtú
着重指结党营私的、某一派系的追随者,不一定是反动的或凶恶的。贬义比“党羽”轻。
例:①这些被任命为缉盗主管的盗贼,都变得积极起来,把所有党徒同伙的姓名全部列出。(和事《处世36计》)②罗织的罪状是说我在教育部下令停办女师大后,又纠集党徒倡设校务维持会。(陈军《北大之父蔡元培》)③长麟本是和珅的党徒,四处勾结,早已通风报信,预为布置,挪移弥补,自然查不出亏空。(公木一《纪晓岚全传》)
党羽 dǎnɡyǔ
多指反动的或凶恶的集团首领以下的羽翼般的追随者。贬义较重,带形象色彩。
例:①这个大佐特务,被人民撵得鸡飞狗窜,他的党羽,纷纷落网。(曲波《林海雪原》)②他们的党羽善于伪装,诡计多端,并且得势一时,但假的永远变不成真的,他们的末日就要来临。(王桧《头等要案》)③从此吸收了立宪派中的大部分政客和同盟会中的某些叛徒,作他们的党羽。(徐特立《从今日回忆“辛亥革命”》)
祷告
祷告 祈祷 351.0 102 动词 动词。信神者向神禀告,求福免灾。
祷告 dǎoɡào
祈求保佑。不一定有正式仪式。常说“做祷告”。比“祈祷”少用。
例:①因而到杭州去之先,家里非得供一次祖宗,虔诚祷告一番不可,意思是要祖宗在天之灵,一路上去保护着他们的子孙。(郁达夫《远一程,再远一程!》)②上礼拜堂去祷告,为的是坚定良心。(老舍《黑白李》)③老通宝在失望之下还有点希望,于是又跪在地下祷告。(茅盾《秋收》)
祈祷 qídǎo
多是默告自己的愿望,有时是求福、赞美、感谢。是宗教仪式。常说“祈祷文,为……祈祷”。比“祷告”常用。
例:①我只有虔诚地祈祷祈祷双亲在九泉之下安宁……(谢冰莹《生日》)②我祈祷大同世界早日实现,有设备完全的养老院让我们去消磨暮景,遣送残年。(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③贫苦的地方则把当地的土地神抬出巡游,以祈祷丰收。(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祈祷
祷告 祈祷 351.0 102 动词 动词。信神者向神禀告,求福免灾。
祷告 dǎoɡào
祈求保佑。不一定有正式仪式。常说“做祷告”。比“祈祷”少用。
例:①因而到杭州去之先,家里非得供一次祖宗,虔诚祷告一番不可,意思是要祖宗在天之灵,一路上去保护着他们的子孙。(郁达夫《远一程,再远一程!》)②上礼拜堂去祷告,为的是坚定良心。(老舍《黑白李》)③老通宝在失望之下还有点希望,于是又跪在地下祷告。(茅盾《秋收》)
祈祷 qídǎo
多是默告自己的愿望,有时是求福、赞美、感谢。是宗教仪式。常说“祈祷文,为……祈祷”。比“祷告”常用。
例:①我只有虔诚地祈祷祈祷双亲在九泉之下安宁……(谢冰莹《生日》)②我祈祷大同世界早日实现,有设备完全的养老院让我们去消磨暮景,遣送残年。(苏雪林《当我老了的时候》)③贫苦的地方则把当地的土地神抬出巡游,以祈祷丰收。(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到底
到底 终于 352.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到尽头、最终。可以通用,如“我到底/终于学会了”。
到底 dàodǐ
多用于口语,一般说成“到底……了”。
例:①后来他到底决定了。(茅盾《子夜》)②你到底回来了,这里竟还有人说你不会回来了。(徐迟《地质之光》)③吴天宝人小,气量可大,看出姚大婶气色不善,也不介意,还是说呀笑的,到底把姚大婶引乐了。(杨朔《三千里江山》)
还有两个意义和用法:(一)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如“这~是怎么回事?”(二)毕竟,如“~是南方比北方热一些”。这跟“终于”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终于 zhōnɡyú
一般用于书面语。可以说成“终于……了”,也可以不带“了”(例③)。
例:①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藤野先生》)②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竺可桢《哥白尼》)③一九二三年,他终于离开家,和几个朋友结伴到四川去办学校。(陶承《我的一家》)
终于
到底 终于 352.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到尽头、最终。可以通用,如“我到底/终于学会了”。
到底 dàodǐ
多用于口语,一般说成“到底……了”。
例:①后来他到底决定了。(茅盾《子夜》)②你到底回来了,这里竟还有人说你不会回来了。(徐迟《地质之光》)③吴天宝人小,气量可大,看出姚大婶气色不善,也不介意,还是说呀笑的,到底把姚大婶引乐了。(杨朔《三千里江山》)
还有两个意义和用法:(一)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如“这~是怎么回事?”(二)毕竟,如“~是南方比北方热一些”。这跟“终于”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终于 zhōnɡyú
一般用于书面语。可以说成“终于……了”,也可以不带“了”(例③)。
例:①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藤野先生》)②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竺可桢《哥白尼》)③一九二三年,他终于离开家,和几个朋友结伴到四川去办学校。(陶承《我的一家》)
终究 终于 1311.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到底,说明事物经过一定发展过程而出现的结果。
终究 zhōnɡjiū
常说明结果的确定性。着重表示语气。
例:①我在初,认真是想学一点医,来作为对于国家社会的切实贡献,然而终究没有学成,这确是一件遗憾的事。(郭沫若《我的学生时代》) ②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终于 zhōnɡyú
常说明结果的必然性或如意出现。着重表示时间。
例:①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茅盾《春蚕》) ②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藤野先生》) ③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朱自清《背影》)
倒 却 353.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转折义。前一小句都可以加“虽(然)”跟它呼应。
dào
转折的语气较重。有时带责怪意味(例①)。后边多用表积极意义的词语(例②③)。
例:①现在事情过去了,你又开起口来了。(张天翼《给孩子们》)②别看他的身子骨儿小,嗓门很响亮。(老舍《鼓书艺人》)③中秋夜没有月,这很好,我本来不希望看什么中秋月。(叶圣陶《客语》)④寂静的墓园里,虽没有什么名花,野卉也长得顶得意的。(许地山《忆卢沟桥》)
“倒”还可以表让步、追问、催促等。而“却”不能。
què
转折的语气较轻。一般不带责怪意味。后边不限于用表积极意义的词语。
例:①在悲痛愤怒的人群中,看不到姐姐的影子。(曲波《林海雪原》)②韩老六发问,他有些着忙,故作镇定。(周立波《暴风骤雨》)③为什么不生长在那周汉故都的秦豫之乡,又不生长在那风物妩媚的江南之地,偏偏生长在这文化落后蛮僚旧邦的岭南呢?(钟敬文《荔枝》)
倒 却 353.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转折义。前一小句都可以加“虽(然)”跟它呼应。
dào
转折的语气较重。有时带责怪意味(例①)。后边多用表积极意义的词语(例②③)。
例:①现在事情过去了,你又开起口来了。(张天翼《给孩子们》)②别看他的身子骨儿小,嗓门很响亮。(老舍《鼓书艺人》)③中秋夜没有月,这很好,我本来不希望看什么中秋月。(叶圣陶《客语》)④寂静的墓园里,虽没有什么名花,野卉也长得顶得意的。(许地山《忆卢沟桥》)
“倒”还可以表让步、追问、催促等。而“却”不能。
què
转折的语气较轻。一般不带责怪意味。后边不限于用表积极意义的词语。
例:①在悲痛愤怒的人群中,看不到姐姐的影子。(曲波《林海雪原》)②韩老六发问,他有些着忙,故作镇定。(周立波《暴风骤雨》)③为什么不生长在那周汉故都的秦豫之乡,又不生长在那风物妩媚的江南之地,偏偏生长在这文化落后蛮僚旧邦的岭南呢?(钟敬文《荔枝》)
盗 窃 偷 354.0 102 动词 动词。暗中据为己有。常连用说“盗窃、偷盗、偷窃”。
dào
程度很重,所偷的多是重大的,大量的,有时还包括抢劫。常用在下列词语里:取,用,劫,骗,卖,墓,匪,强,大,失,欺世名,掩耳铃,鸡鸣狗,监守自。在句子里单用较少,且多用于被动式,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金丹被,已确定无疑。(陈建功等《皇城根》)②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被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帛书》)③(村民)采取私拉乱接手段电,使我厂蒙受巨大损失。(《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0日)
qiè
程度较重,所偷的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常用在下列词语里:案,贼,据,取,位,国,行,失,剽据要津,国大盗,鼠狗盗。在句子里单用较少,且多用于被动式,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反之,你把这一半没收了,他便可以到处声张他被了,因而提高了他的货价。(老舍《猫城记》)②不幸,一周前,黑小狗在门外游戏,被人去。(老舍《杀狗》)③窃贼便是趁这个机会“先下手为强”,出了这辆车。(刘心武《栖凤楼》)
tōu
原来程度较轻,多指小偷小摸,今已不限。不仅常用于一些词语里(如“营,税,小梁换柱,天换日,营劫寨,工减料”),而且常单用于句子里。口语和书面语都常见。
例:①这是螃蟹,我去厨房的。(宗璞《东藏记》)②学生犯了事,不论是相骂,相打,功课不好,甚而至于东西,钱,他一律好声好气同他们谈话。(叶圣陶《倪焕之》)③一眼看去,活脱是位八旗世家子弟,了家中宝物来当。(邓友梅《寻访“画儿韩”》)
盗 窃 偷 354.0 102 动词 动词。暗中据为己有。常连用说“盗窃、偷盗、偷窃”。
dào
程度很重,所偷的多是重大的,大量的,有时还包括抢劫。常用在下列词语里:取,用,劫,骗,卖,墓,匪,强,大,失,欺世名,掩耳铃,鸡鸣狗,监守自。在句子里单用较少,且多用于被动式,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金丹被,已确定无疑。(陈建功等《皇城根》)②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被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帛书》)③(村民)采取私拉乱接手段电,使我厂蒙受巨大损失。(《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0日)
qiè
程度较重,所偷的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常用在下列词语里:案,贼,据,取,位,国,行,失,剽据要津,国大盗,鼠狗盗。在句子里单用较少,且多用于被动式,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反之,你把这一半没收了,他便可以到处声张他被了,因而提高了他的货价。(老舍《猫城记》)②不幸,一周前,黑小狗在门外游戏,被人去。(老舍《杀狗》)③窃贼便是趁这个机会“先下手为强”,出了这辆车。(刘心武《栖凤楼》)
tōu
原来程度较轻,多指小偷小摸,今已不限。不仅常用于一些词语里(如“营,税,小梁换柱,天换日,营劫寨,工减料”),而且常单用于句子里。口语和书面语都常见。
例:①这是螃蟹,我去厨房的。(宗璞《东藏记》)②学生犯了事,不论是相骂,相打,功课不好,甚而至于东西,钱,他一律好声好气同他们谈话。(叶圣陶《倪焕之》)③一眼看去,活脱是位八旗世家子弟,了家中宝物来当。(邓友梅《寻访“画儿韩”》)
盗 窃 偷 354.0 102 动词 动词。暗中据为己有。常连用说“盗窃、偷盗、偷窃”。
dào
程度很重,所偷的多是重大的,大量的,有时还包括抢劫。常用在下列词语里:取,用,劫,骗,卖,墓,匪,强,大,失,欺世名,掩耳铃,鸡鸣狗,监守自。在句子里单用较少,且多用于被动式,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金丹被,已确定无疑。(陈建功等《皇城根》)②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被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帛书》)③(村民)采取私拉乱接手段电,使我厂蒙受巨大损失。(《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0日)
qiè
程度较重,所偷的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常用在下列词语里:案,贼,据,取,位,国,行,失,剽据要津,国大盗,鼠狗盗。在句子里单用较少,且多用于被动式,仅见于书面语。
例:①反之,你把这一半没收了,他便可以到处声张他被了,因而提高了他的货价。(老舍《猫城记》)②不幸,一周前,黑小狗在门外游戏,被人去。(老舍《杀狗》)③窃贼便是趁这个机会“先下手为强”,出了这辆车。(刘心武《栖凤楼》)
tōu
原来程度较轻,多指小偷小摸,今已不限。不仅常用于一些词语里(如“营,税,小梁换柱,天换日,营劫寨,工减料”),而且常单用于句子里。口语和书面语都常见。
例:①这是螃蟹,我去厨房的。(宗璞《东藏记》)②学生犯了事,不论是相骂,相打,功课不好,甚而至于东西,钱,他一律好声好气同他们谈话。(叶圣陶《倪焕之》)③一眼看去,活脱是位八旗世家子弟,了家中宝物来当。(邓友梅《寻访“画儿韩”》)
盗窃
盗窃 偷盗 偷窃 355.0 102 动词 动词。私下把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
盗窃 dàoqiè
程度很重。使用范围较窄,偷的数量较多,东西较贵重,还可以是情报、机密、名义、成果、资料、原稿等。
例:①严厉打击盗窃铁路财产的行为。(王小波《2015》)②属盗窃还没有上交的宋代瓷器两件,以失职过错被撤去。(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③盗窃国家资财,还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偷盗 tōudào
程度较重。使用范围较广,偷的数量可多可少,东西可大可小。
例:①他们不仅在港口贩卖假酒,有人还偷盗港口的建筑材料。(关仁山《风暴潮》)②公司的前途也黯然,加上当月的工资没有顾上发,员工们便各自偷盗了些公司的财物,作鸟兽散了。(文夕《海棠花》)③他原是财政局的干部,曾因偷盗摩托车被公安机关拘留,受了记过处分。(黄文苍《官殇》)
偷窃 tōuqiè
程度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偷的数量常较少,东西可大可小。
例:①儿子不学好在外面偷窃扒拿。(王心丽《落红沉香梦》)②他受不了这苦,逃了出来,在半路上没路费了,不得已而偷窃犯的罪。(李梧龄《不堪回首》)③眼前这是个偷窃功夫很深的小扒窃啊!(刘子成《女子大监狱》)
偷盗
盗窃 偷盗 偷窃 355.0 102 动词 动词。私下把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
盗窃 dàoqiè
程度很重。使用范围较窄,偷的数量较多,东西较贵重,还可以是情报、机密、名义、成果、资料、原稿等。
例:①严厉打击盗窃铁路财产的行为。(王小波《2015》)②属盗窃还没有上交的宋代瓷器两件,以失职过错被撤去。(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③盗窃国家资财,还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偷盗 tōudào
程度较重。使用范围较广,偷的数量可多可少,东西可大可小。
例:①他们不仅在港口贩卖假酒,有人还偷盗港口的建筑材料。(关仁山《风暴潮》)②公司的前途也黯然,加上当月的工资没有顾上发,员工们便各自偷盗了些公司的财物,作鸟兽散了。(文夕《海棠花》)③他原是财政局的干部,曾因偷盗摩托车被公安机关拘留,受了记过处分。(黄文苍《官殇》)
偷窃 tōuqiè
程度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偷的数量常较少,东西可大可小。
例:①儿子不学好在外面偷窃扒拿。(王心丽《落红沉香梦》)②他受不了这苦,逃了出来,在半路上没路费了,不得已而偷窃犯的罪。(李梧龄《不堪回首》)③眼前这是个偷窃功夫很深的小扒窃啊!(刘子成《女子大监狱》)
偷窃
盗窃 偷盗 偷窃 355.0 102 动词 动词。私下把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
盗窃 dàoqiè
程度很重。使用范围较窄,偷的数量较多,东西较贵重,还可以是情报、机密、名义、成果、资料、原稿等。
例:①严厉打击盗窃铁路财产的行为。(王小波《2015》)②属盗窃还没有上交的宋代瓷器两件,以失职过错被撤去。(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③盗窃国家资财,还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偷盗 tōudào
程度较重。使用范围较广,偷的数量可多可少,东西可大可小。
例:①他们不仅在港口贩卖假酒,有人还偷盗港口的建筑材料。(关仁山《风暴潮》)②公司的前途也黯然,加上当月的工资没有顾上发,员工们便各自偷盗了些公司的财物,作鸟兽散了。(文夕《海棠花》)③他原是财政局的干部,曾因偷盗摩托车被公安机关拘留,受了记过处分。(黄文苍《官殇》)
偷窃 tōuqiè
程度较轻。使用范围较广,偷的数量常较少,东西可大可小。
例:①儿子不学好在外面偷窃扒拿。(王心丽《落红沉香梦》)②他受不了这苦,逃了出来,在半路上没路费了,不得已而偷窃犯的罪。(李梧龄《不堪回首》)③眼前这是个偷窃功夫很深的小扒窃啊!(刘子成《女子大监狱》)
道 路 356.0 102 名词 名词。指供行走用的条带状的地面,这就是常说的“道路”。古人认为,“道”较窄,“路”较宽。可是,在古汉语的实际应用中,这宽窄的区别并不明显。因此,在一些词语中可以换用,如:绕道/绕路、顺道/顺路、半道/半路、小道/小路、土道/土路、路口/道口、路旁/道旁、大路/大道、通路/通道、岔路/岔道、斜路/斜道、路不拾遗/道不拾遗。
dào
词义特征是:常不限于指地面的(例①),如“坑,地,巷(hànɡ),隧,墓,栈,索,河,黄河改”。有时着重于畅通与否,如“蜀难,鸣锣开,豺狼当,阳关大,康庄大,金光大岔(搬动它使铁路畅通),班(养护而使道路畅通的一班人)”。便于人行或常有人行,如“街,人行听途说,口碑载,怨声载”。在一些词语里保留较窄的痕迹,如“羊肠小,便(近便的小路),间(偏或近的小路)”等。较宜用于口语。“道”比“路”产生得早些,使用得也广些,因而靠相似联想引申出许多抽象意义:方法、途径;技艺、技术;事理、规律;道德、道义;遵行、实行;本原、本体等等。
例:①辚辚的车声消逝在走廊尽头,留下空空荡荡一条楼。(叶广苓《拾取逝去生命的碎片》)②村中的唯一的一条大上,猪尿马尿与污水汇成好些个发臭的小湖。(老舍《骆驼祥子》)③灵芝从一个碾边走过去……赶骡子的王小聚也在一旁凑趣。(赵树理《三里湾》)
“途”(涂),古代指各种类型的道路(大的、小的,宽的、窄的,城中的、城外的)。“径”,古指田间路,小路。“蹊”,古指踩出的小路。它们现在都不能单用。
除水路、空路,常指地面的。有时着重指线路、多条路中的一条或几条,如“航(‘航道’则着重指安全通道),走投无,歧亡羊,分进军”。有时指较长的途程,旅途,如“费(长途才有路费),上(走上较远的路),赶(长途才需要赶),遥知马力”。是现代较活跃的语素(比“道”),如“面,基,灯,标,线,障,公,铁,筑,养,高速,高架,夜光公”等等。较宜用于书面。“路”比“道”的引申义较少,多是“途径、路线”等较具体的。
例:①其实地上本没有,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鲁迅《故乡》)②这条是通后山村的大,从这沟口庄门前往西北,基就渐渐高起来。(赵树理《三里湾》)③他今后的还很长,上还会有数不清的风霜雪雨。(杜卫东《勇者——对一位英雄的人生解读》)
道 路 356.0 102 名词 名词。指供行走用的条带状的地面,这就是常说的“道路”。古人认为,“道”较窄,“路”较宽。可是,在古汉语的实际应用中,这宽窄的区别并不明显。因此,在一些词语中可以换用,如:绕道/绕路、顺道/顺路、半道/半路、小道/小路、土道/土路、路口/道口、路旁/道旁、大路/大道、通路/通道、岔路/岔道、斜路/斜道、路不拾遗/道不拾遗。
dào
词义特征是:常不限于指地面的(例①),如“坑,地,巷(hànɡ),隧,墓,栈,索,河,黄河改”。有时着重于畅通与否,如“蜀难,鸣锣开,豺狼当,阳关大,康庄大,金光大岔(搬动它使铁路畅通),班(养护而使道路畅通的一班人)”。便于人行或常有人行,如“街,人行听途说,口碑载,怨声载”。在一些词语里保留较窄的痕迹,如“羊肠小,便(近便的小路),间(偏或近的小路)”等。较宜用于口语。“道”比“路”产生得早些,使用得也广些,因而靠相似联想引申出许多抽象意义:方法、途径;技艺、技术;事理、规律;道德、道义;遵行、实行;本原、本体等等。
例:①辚辚的车声消逝在走廊尽头,留下空空荡荡一条楼。(叶广苓《拾取逝去生命的碎片》)②村中的唯一的一条大上,猪尿马尿与污水汇成好些个发臭的小湖。(老舍《骆驼祥子》)③灵芝从一个碾边走过去……赶骡子的王小聚也在一旁凑趣。(赵树理《三里湾》)
“途”(涂),古代指各种类型的道路(大的、小的,宽的、窄的,城中的、城外的)。“径”,古指田间路,小路。“蹊”,古指踩出的小路。它们现在都不能单用。
除水路、空路,常指地面的。有时着重指线路、多条路中的一条或几条,如“航(‘航道’则着重指安全通道),走投无,歧亡羊,分进军”。有时指较长的途程,旅途,如“费(长途才有路费),上(走上较远的路),赶(长途才需要赶),遥知马力”。是现代较活跃的语素(比“道”),如“面,基,灯,标,线,障,公,铁,筑,养,高速,高架,夜光公”等等。较宜用于书面。“路”比“道”的引申义较少,多是“途径、路线”等较具体的。
例:①其实地上本没有,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鲁迅《故乡》)②这条是通后山村的大,从这沟口庄门前往西北,基就渐渐高起来。(赵树理《三里湾》)③他今后的还很长,上还会有数不清的风霜雪雨。(杜卫东《勇者——对一位英雄的人生解读》)
道路
道路 途径 357.0 102 名词 名词。具体的路和抽象的路。
道路 dàolù
意义范围较广:常指具体的路,如陆上的人行道、车马道、公路等;也常指抽象的路,如“人生道路,艺术道路,创作道路,生活道路,革命道路,光明道路” (例②)。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我喜欢从一条熟的道路出去溜达,然后从一条生的道路兜个圈子回家。(王了一《溜达》)②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巴金《再谈探索》)
途径 tújìnɡ
意义范围较窄,很少指具体的路(例①),多指抽象的路,而且是指一种门路,包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措施、方式、方法、步骤、过程等。如“合法途径,外交途径,有效的途径,理想的途径,谈判的途径,协商的途径,解决问题的途径”。常用于书面语。带庄重色彩。
例:①蚁群排着整齐的阵列,在窗下的墙上斜斜地画了一条黑线,从容地爬行,玲珑的触角频频摇动,探索途径。(柯灵《雨街小景》)②(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杨树已成为迅速解决木材短缺的有效途径。(杨鉴普《杨树》)
途径
道路 途径 357.0 102 名词 名词。具体的路和抽象的路。
道路 dàolù
意义范围较广:常指具体的路,如陆上的人行道、车马道、公路等;也常指抽象的路,如“人生道路,艺术道路,创作道路,生活道路,革命道路,光明道路” (例②)。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我喜欢从一条熟的道路出去溜达,然后从一条生的道路兜个圈子回家。(王了一《溜达》)②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巴金《再谈探索》)
途径 tújìnɡ
意义范围较窄,很少指具体的路(例①),多指抽象的路,而且是指一种门路,包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措施、方式、方法、步骤、过程等。如“合法途径,外交途径,有效的途径,理想的途径,谈判的途径,协商的途径,解决问题的途径”。常用于书面语。带庄重色彩。
例:①蚁群排着整齐的阵列,在窗下的墙上斜斜地画了一条黑线,从容地爬行,玲珑的触角频频摇动,探索途径。(柯灵《雨街小景》)②(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杨树已成为迅速解决木材短缺的有效途径。(杨鉴普《杨树》)
路径 路子 门道 门径 门路 途径 蹊径 875.0 102 名词 名词。都指如何做成事的做法,包括手段、措施、方式、方法、步骤、过程等。
路径 lùjìnɡ
多着重指过程中的做法,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语体。
例:①因此在几年以前就改变路径,秘密物色人才。(吴越《幕后英雄传奇》) ②我诺诺称是,心里却不摸路径。(尤凤伟《石门夜话》) ③指明学习路径,并不代替他们达到结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启发式教学》)
路子 lù·zi
同“路径”,多用于口语。
例:①行,你算是走对了路子,抖起来啦!(老舍《龙须沟》) ②军阀们的野心,全都朝着侵略的这一条路子走。(老舍《四世同堂》) ③我想找工作,没路子。(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门道 mén·dɑo
有时专指入门的做法(例①),有时兼指入门和过程中的做法(例②),有时专指事情的道理(例③)。用于口语。
例: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进退两难,就试试别的门道。(王小波《2015》) ②他们各有门道,都不传给别人。(老舍《正红旗下》) ③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张贤亮《绿化树》)
门径 ménjìnɡ
多着重指入门或过程中的做法。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刘客官高见,深入浅出,精辟透彻,说出了学画的道路和门径,令人心悦诚服。(吴越《括苍山恩仇记》) ②他父亲……拼命钻研《美国十大富豪传》,找发财致富的门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③《经传释词》……为后来研究虚词的人开辟了一条门径。(《中国大百科全书·王引之》)
门路 mén·lu
同“门径”,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也指达到个人目的的路子(例③)。
例:①你既然有这门路,就赶快去想法找保人罢。(茅盾《多角关系》) ②我可不能趁人之危就据为己有、安然受之。何况我也有了混饭的门路。(邓友梅《烟壶》) ③她……到处奔走,希望寻找一条门路,花多少钱也不在乎,只要守仁出来就行。(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途径 tújìnɡ
多着重指解决、认识问题过程中的做法。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学、政法等语体。
例:①少林缺材国家大力发展杨树已成为迅速解决木材短缺的有效途径。(杨鉴普《杨树》) ②他们……又能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数学途径。(《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 ③(精英派认为)保持精英素质和领导权是拯救西方的唯一途径。(《中国大百科全书·保守主义》)
蹊径 xījìnɡ
同“途径”,用于书面语,特别是学术、艺术语体。常说“独辟蹊径,另辟蹊径”。
例:①对于这样另辟蹊径的教育宗旨与方法,自己确有坚强的信念。(叶圣陶《倪焕之》) ②(清代隶书)能突破唐隶的藩篱而新开蹊径。(《中国大百科全书·隶书》) ③(杜甫)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蹊径,贡献颇大。(《中国大百科全书·杜甫》)
得当
得当 恰当 切当 确当 适当 妥当 35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做事适度,适合分寸。
得当 dédànɡ
强调得体,比较适合要求,比较使人满意。
例:①幸而他处置的得当,没教小崔半途中跑了。(老舍《四世同堂》)②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无论她的一些批评性的意见是否完全正确和得当,我觉得她的坦诚的态度是可爱的。(曾卓《曾卓诗论》)
恰当 qiàdànɡ
强调准确,恰如其分。
例:①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巴金《做一个战士》)②然而一切都做得很恰当,圆滑,天衣无缝。(冯雪峰《简论市侩主义》)③要恰当地赞美一个人,正像中肯的批评一样艰难。(柯灵《伟大的寂寞》)
切当 qièdànɡ
强调切合要求,确切。比“得当”等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儿童的文化培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有明确而切当的构思和措施。(《人民日报》1997年6月2日)②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叶圣陶《黄山三天》)
确当 quèdànɡ
强调正确,确切。较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赐像说故事似的述说了一遍,虎爷随时加上点短而确当的补充材料。(老舍《牛天赐传》)②生活是会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我自身就是一个最确当的例证。(蒋光慈《丽莎的哀怨》)③如果说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从事“学者散文”的作家,那么称马丽华为“人类学散文作家”也许确当。(马丽华《走过西藏》)
适当 shìdànɡ
强调适宜,适量,不过度。适用于有中间状态的事物,如大小、高低、快慢、繁简、详略等等。含有度的言行,如鼓励、批评、帮助、处理、休息等。还能用于所选择的人、物、时、地等事物。
例:①(写文章)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周先慎《简笔与繁笔》)②(鸦片、吗啡)这些东西,在对症施用,并且分量适当的时候,也都变成了妙药。(秦牧《毒物和药》)③我想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最适当的人,请他保管这本破书,这朵残花。(茅盾《子夜》)
妥当 tuǒ·dɑnɡ
强调稳妥,可靠。多用于事情。能重叠成“妥妥当当”,而“得当”等不常重叠。
例:①方鸿渐回家路上,早有了给苏小姐那封信的腹稿,他觉得用文言比较妥当,词意简约含混,是文过饰非轻描淡写的好工具。(钱钟书《围城》)②真要去望乡台,也该等把这件事办妥当再走呀。(邓友梅《烟壶》)③他在任何环境都能很快地想出办法,把大家安排得妥妥当当。(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恰当
得当 恰当 切当 确当 适当 妥当 35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做事适度,适合分寸。
得当 dédànɡ
强调得体,比较适合要求,比较使人满意。
例:①幸而他处置的得当,没教小崔半途中跑了。(老舍《四世同堂》)②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无论她的一些批评性的意见是否完全正确和得当,我觉得她的坦诚的态度是可爱的。(曾卓《曾卓诗论》)
恰当 qiàdànɡ
强调准确,恰如其分。
例:①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巴金《做一个战士》)②然而一切都做得很恰当,圆滑,天衣无缝。(冯雪峰《简论市侩主义》)③要恰当地赞美一个人,正像中肯的批评一样艰难。(柯灵《伟大的寂寞》)
切当 qièdànɡ
强调切合要求,确切。比“得当”等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儿童的文化培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有明确而切当的构思和措施。(《人民日报》1997年6月2日)②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叶圣陶《黄山三天》)
确当 quèdànɡ
强调正确,确切。较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赐像说故事似的述说了一遍,虎爷随时加上点短而确当的补充材料。(老舍《牛天赐传》)②生活是会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我自身就是一个最确当的例证。(蒋光慈《丽莎的哀怨》)③如果说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从事“学者散文”的作家,那么称马丽华为“人类学散文作家”也许确当。(马丽华《走过西藏》)
适当 shìdànɡ
强调适宜,适量,不过度。适用于有中间状态的事物,如大小、高低、快慢、繁简、详略等等。含有度的言行,如鼓励、批评、帮助、处理、休息等。还能用于所选择的人、物、时、地等事物。
例:①(写文章)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周先慎《简笔与繁笔》)②(鸦片、吗啡)这些东西,在对症施用,并且分量适当的时候,也都变成了妙药。(秦牧《毒物和药》)③我想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最适当的人,请他保管这本破书,这朵残花。(茅盾《子夜》)
妥当 tuǒ·dɑnɡ
强调稳妥,可靠。多用于事情。能重叠成“妥妥当当”,而“得当”等不常重叠。
例:①方鸿渐回家路上,早有了给苏小姐那封信的腹稿,他觉得用文言比较妥当,词意简约含混,是文过饰非轻描淡写的好工具。(钱钟书《围城》)②真要去望乡台,也该等把这件事办妥当再走呀。(邓友梅《烟壶》)③他在任何环境都能很快地想出办法,把大家安排得妥妥当当。(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切当
得当 恰当 切当 确当 适当 妥当 35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做事适度,适合分寸。
得当 dédànɡ
强调得体,比较适合要求,比较使人满意。
例:①幸而他处置的得当,没教小崔半途中跑了。(老舍《四世同堂》)②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无论她的一些批评性的意见是否完全正确和得当,我觉得她的坦诚的态度是可爱的。(曾卓《曾卓诗论》)
恰当 qiàdànɡ
强调准确,恰如其分。
例:①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巴金《做一个战士》)②然而一切都做得很恰当,圆滑,天衣无缝。(冯雪峰《简论市侩主义》)③要恰当地赞美一个人,正像中肯的批评一样艰难。(柯灵《伟大的寂寞》)
切当 qièdànɡ
强调切合要求,确切。比“得当”等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儿童的文化培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有明确而切当的构思和措施。(《人民日报》1997年6月2日)②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叶圣陶《黄山三天》)
确当 quèdànɡ
强调正确,确切。较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赐像说故事似的述说了一遍,虎爷随时加上点短而确当的补充材料。(老舍《牛天赐传》)②生活是会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我自身就是一个最确当的例证。(蒋光慈《丽莎的哀怨》)③如果说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从事“学者散文”的作家,那么称马丽华为“人类学散文作家”也许确当。(马丽华《走过西藏》)
适当 shìdànɡ
强调适宜,适量,不过度。适用于有中间状态的事物,如大小、高低、快慢、繁简、详略等等。含有度的言行,如鼓励、批评、帮助、处理、休息等。还能用于所选择的人、物、时、地等事物。
例:①(写文章)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周先慎《简笔与繁笔》)②(鸦片、吗啡)这些东西,在对症施用,并且分量适当的时候,也都变成了妙药。(秦牧《毒物和药》)③我想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最适当的人,请他保管这本破书,这朵残花。(茅盾《子夜》)
妥当 tuǒ·dɑnɡ
强调稳妥,可靠。多用于事情。能重叠成“妥妥当当”,而“得当”等不常重叠。
例:①方鸿渐回家路上,早有了给苏小姐那封信的腹稿,他觉得用文言比较妥当,词意简约含混,是文过饰非轻描淡写的好工具。(钱钟书《围城》)②真要去望乡台,也该等把这件事办妥当再走呀。(邓友梅《烟壶》)③他在任何环境都能很快地想出办法,把大家安排得妥妥当当。(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确当
得当 恰当 切当 确当 适当 妥当 35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做事适度,适合分寸。
得当 dédànɡ
强调得体,比较适合要求,比较使人满意。
例:①幸而他处置的得当,没教小崔半途中跑了。(老舍《四世同堂》)②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无论她的一些批评性的意见是否完全正确和得当,我觉得她的坦诚的态度是可爱的。(曾卓《曾卓诗论》)
恰当 qiàdànɡ
强调准确,恰如其分。
例:①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巴金《做一个战士》)②然而一切都做得很恰当,圆滑,天衣无缝。(冯雪峰《简论市侩主义》)③要恰当地赞美一个人,正像中肯的批评一样艰难。(柯灵《伟大的寂寞》)
切当 qièdànɡ
强调切合要求,确切。比“得当”等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儿童的文化培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有明确而切当的构思和措施。(《人民日报》1997年6月2日)②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叶圣陶《黄山三天》)
确当 quèdànɡ
强调正确,确切。较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赐像说故事似的述说了一遍,虎爷随时加上点短而确当的补充材料。(老舍《牛天赐传》)②生活是会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我自身就是一个最确当的例证。(蒋光慈《丽莎的哀怨》)③如果说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从事“学者散文”的作家,那么称马丽华为“人类学散文作家”也许确当。(马丽华《走过西藏》)
适当 shìdànɡ
强调适宜,适量,不过度。适用于有中间状态的事物,如大小、高低、快慢、繁简、详略等等。含有度的言行,如鼓励、批评、帮助、处理、休息等。还能用于所选择的人、物、时、地等事物。
例:①(写文章)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周先慎《简笔与繁笔》)②(鸦片、吗啡)这些东西,在对症施用,并且分量适当的时候,也都变成了妙药。(秦牧《毒物和药》)③我想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最适当的人,请他保管这本破书,这朵残花。(茅盾《子夜》)
妥当 tuǒ·dɑnɡ
强调稳妥,可靠。多用于事情。能重叠成“妥妥当当”,而“得当”等不常重叠。
例:①方鸿渐回家路上,早有了给苏小姐那封信的腹稿,他觉得用文言比较妥当,词意简约含混,是文过饰非轻描淡写的好工具。(钱钟书《围城》)②真要去望乡台,也该等把这件事办妥当再走呀。(邓友梅《烟壶》)③他在任何环境都能很快地想出办法,把大家安排得妥妥当当。(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适当
得当 恰当 切当 确当 适当 妥当 35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做事适度,适合分寸。
得当 dédànɡ
强调得体,比较适合要求,比较使人满意。
例:①幸而他处置的得当,没教小崔半途中跑了。(老舍《四世同堂》)②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无论她的一些批评性的意见是否完全正确和得当,我觉得她的坦诚的态度是可爱的。(曾卓《曾卓诗论》)
恰当 qiàdànɡ
强调准确,恰如其分。
例:①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巴金《做一个战士》)②然而一切都做得很恰当,圆滑,天衣无缝。(冯雪峰《简论市侩主义》)③要恰当地赞美一个人,正像中肯的批评一样艰难。(柯灵《伟大的寂寞》)
切当 qièdànɡ
强调切合要求,确切。比“得当”等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儿童的文化培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有明确而切当的构思和措施。(《人民日报》1997年6月2日)②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叶圣陶《黄山三天》)
确当 quèdànɡ
强调正确,确切。较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赐像说故事似的述说了一遍,虎爷随时加上点短而确当的补充材料。(老舍《牛天赐传》)②生活是会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我自身就是一个最确当的例证。(蒋光慈《丽莎的哀怨》)③如果说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从事“学者散文”的作家,那么称马丽华为“人类学散文作家”也许确当。(马丽华《走过西藏》)
适当 shìdànɡ
强调适宜,适量,不过度。适用于有中间状态的事物,如大小、高低、快慢、繁简、详略等等。含有度的言行,如鼓励、批评、帮助、处理、休息等。还能用于所选择的人、物、时、地等事物。
例:①(写文章)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周先慎《简笔与繁笔》)②(鸦片、吗啡)这些东西,在对症施用,并且分量适当的时候,也都变成了妙药。(秦牧《毒物和药》)③我想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最适当的人,请他保管这本破书,这朵残花。(茅盾《子夜》)
妥当 tuǒ·dɑnɡ
强调稳妥,可靠。多用于事情。能重叠成“妥妥当当”,而“得当”等不常重叠。
例:①方鸿渐回家路上,早有了给苏小姐那封信的腹稿,他觉得用文言比较妥当,词意简约含混,是文过饰非轻描淡写的好工具。(钱钟书《围城》)②真要去望乡台,也该等把这件事办妥当再走呀。(邓友梅《烟壶》)③他在任何环境都能很快地想出办法,把大家安排得妥妥当当。(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妥当
得当 恰当 切当 确当 适当 妥当 35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做事适度,适合分寸。
得当 dédànɡ
强调得体,比较适合要求,比较使人满意。
例:①幸而他处置的得当,没教小崔半途中跑了。(老舍《四世同堂》)②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③无论她的一些批评性的意见是否完全正确和得当,我觉得她的坦诚的态度是可爱的。(曾卓《曾卓诗论》)
恰当 qiàdànɡ
强调准确,恰如其分。
例:①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巴金《做一个战士》)②然而一切都做得很恰当,圆滑,天衣无缝。(冯雪峰《简论市侩主义》)③要恰当地赞美一个人,正像中肯的批评一样艰难。(柯灵《伟大的寂寞》)
切当 qièdànɡ
强调切合要求,确切。比“得当”等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对儿童的文化培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有明确而切当的构思和措施。(《人民日报》1997年6月2日)②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叶圣陶《黄山三天》)
确当 quèdànɡ
强调正确,确切。较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天赐像说故事似的述说了一遍,虎爷随时加上点短而确当的补充材料。(老舍《牛天赐传》)②生活是会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我自身就是一个最确当的例证。(蒋光慈《丽莎的哀怨》)③如果说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从事“学者散文”的作家,那么称马丽华为“人类学散文作家”也许确当。(马丽华《走过西藏》)
适当 shìdànɡ
强调适宜,适量,不过度。适用于有中间状态的事物,如大小、高低、快慢、繁简、详略等等。含有度的言行,如鼓励、批评、帮助、处理、休息等。还能用于所选择的人、物、时、地等事物。
例:①(写文章)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周先慎《简笔与繁笔》)②(鸦片、吗啡)这些东西,在对症施用,并且分量适当的时候,也都变成了妙药。(秦牧《毒物和药》)③我想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最适当的人,请他保管这本破书,这朵残花。(茅盾《子夜》)
妥当 tuǒ·dɑnɡ
强调稳妥,可靠。多用于事情。能重叠成“妥妥当当”,而“得当”等不常重叠。
例:①方鸿渐回家路上,早有了给苏小姐那封信的腹稿,他觉得用文言比较妥当,词意简约含混,是文过饰非轻描淡写的好工具。(钱钟书《围城》)②真要去望乡台,也该等把这件事办妥当再走呀。(邓友梅《烟壶》)③他在任何环境都能很快地想出办法,把大家安排得妥妥当当。(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妥当 妥善 妥帖 114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稳当、齐备、合适。都可以用于事情、言语。
妥当 tuǒ·dɑnɡ
强调适当而可靠。使用范围较广,除用于事情、言语外,还能用于人,如“他是个妥当的人”。
例:①方鸿渐回家路上,早有了给苏小姐那封信的腹稿,他觉得用文言比较妥当,词意简约含混,是文过饰非轻描淡写的好工具。(钱钟书《围城》) ②老金同志,我看这个地方要换个说法更妥当些,干吗要用命令的口气呢? (邓友梅《双猫图》) ③真要去望乡台,也该等把这件事办妥当再走呀。(邓友梅《烟壶》)
妥善 tuǒshàn
强调完善。使用范围窄,多用于事情,少用于言语,一般不用于人。
例:①大家都恭维部长处理得十分及时和妥善。(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②如果你仍愿意留在香港,我们会妥善保护你们的生命和财产。(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③平心而论,税务机关为妥善解决宝日公司的偷税问题,确实颇费一番苦心。(王桧《头等要案》)
妥帖 tuǒtiē
强调恰当,切合要求,十分合适。使用范围广,常用于事情、言语、人。
例:①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 (沈从文《常德的船》) ②“仁者人也”这是最妥帖的古训。(胡适《说儒》) ③这种女子也是美的大集中,五官身材一一看去,没有一处不妥帖的。(余秋雨《寂寞天柱山》)
得到
得到 获得 取得 359.0 102 动词 动词。为自己所有。
得到 dé∥dào
泛指变为自己所有。使用范围较广,对象多是具体的、抽象的,积极的(如“经验”等),有时是消极的(如“教训”等),中性的(如“通知”)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喜欢水,却极不容易得到。(周作人《苦雨》)②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张爱玲《天才梦》)③我要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何积惠《文学名著〈小妇人〉三上银幕》)
获得 huòdé
强调经努力而有收获。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多是积极的、所需要的,可以是具体的或抽象的,如食品、药物、衣物、材料,权力、荣誉、自由、信任、重视、发展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经过胡适等人的帮助,张爱玲终于获得了这笔奖金。(陈漱渝《张爱玲的海外姻缘》)②(英文著作)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苏叔阳《大地的儿子》)③迄今为止,在京的外国人只有不到30人获得了此项殊荣。(刘成社《中国“绿卡”》)
取得 qǔdé
强调主动去争取而得到。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多是抽象的,多是积极的、中性的(如“联系、结果、同意、共识、资格”等),有时是具体的(例③)。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正式的场合。
例:①眼下咱们已经取得了点胜利。(老舍《鼓书艺人》)②直到1981年,庄则君终于跟在大陆的二妹取得联系。(叶永烈《庄则栋的台湾姐姐》)③那里当然也有井泉,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用桔槔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李广田《山水》)
获得
得到 获得 取得 359.0 102 动词 动词。为自己所有。
得到 dé∥dào
泛指变为自己所有。使用范围较广,对象多是具体的、抽象的,积极的(如“经验”等),有时是消极的(如“教训”等),中性的(如“通知”)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喜欢水,却极不容易得到。(周作人《苦雨》)②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张爱玲《天才梦》)③我要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何积惠《文学名著〈小妇人〉三上银幕》)
获得 huòdé
强调经努力而有收获。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多是积极的、所需要的,可以是具体的或抽象的,如食品、药物、衣物、材料,权力、荣誉、自由、信任、重视、发展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经过胡适等人的帮助,张爱玲终于获得了这笔奖金。(陈漱渝《张爱玲的海外姻缘》)②(英文著作)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苏叔阳《大地的儿子》)③迄今为止,在京的外国人只有不到30人获得了此项殊荣。(刘成社《中国“绿卡”》)
取得 qǔdé
强调主动去争取而得到。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多是抽象的,多是积极的、中性的(如“联系、结果、同意、共识、资格”等),有时是具体的(例③)。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正式的场合。
例:①眼下咱们已经取得了点胜利。(老舍《鼓书艺人》)②直到1981年,庄则君终于跟在大陆的二妹取得联系。(叶永烈《庄则栋的台湾姐姐》)③那里当然也有井泉,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用桔槔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李广田《山水》)
取得
得到 获得 取得 359.0 102 动词 动词。为自己所有。
得到 dé∥dào
泛指变为自己所有。使用范围较广,对象多是具体的、抽象的,积极的(如“经验”等),有时是消极的(如“教训”等),中性的(如“通知”)等。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喜欢水,却极不容易得到。(周作人《苦雨》)②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张爱玲《天才梦》)③我要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何积惠《文学名著〈小妇人〉三上银幕》)
获得 huòdé
强调经努力而有收获。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多是积极的、所需要的,可以是具体的或抽象的,如食品、药物、衣物、材料,权力、荣誉、自由、信任、重视、发展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经过胡适等人的帮助,张爱玲终于获得了这笔奖金。(陈漱渝《张爱玲的海外姻缘》)②(英文著作)使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苏叔阳《大地的儿子》)③迄今为止,在京的外国人只有不到30人获得了此项殊荣。(刘成社《中国“绿卡”》)
取得 qǔdé
强调主动去争取而得到。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多是抽象的,多是积极的、中性的(如“联系、结果、同意、共识、资格”等),有时是具体的(例③)。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正式的场合。
例:①眼下咱们已经取得了点胜利。(老舍《鼓书艺人》)②直到1981年,庄则君终于跟在大陆的二妹取得联系。(叶永烈《庄则栋的台湾姐姐》)③那里当然也有井泉,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用桔槔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李广田《山水》)
得意
得意 惬意 36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称心如意。
得意 déyì
只形容心理方面,跟“失意”相对,精神上感到满足。常带褒贬不同的两种意味:“得意之作,得意门生,春风得意(含自豪意)”;“得意忘形,自鸣得意得意扬扬,扬扬得意(含自满意)”。
例:①过门之后,小两口都十分得意,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赵树理《小二黑结婚》)②小坡得意扬扬,脚抬得很高,走进大门。(老舍《小坡的生日》)③像我这样的人,此处不得意,就另找施展本事的地方去。(老舍《残雾》)
惬意 qièyì
兼形容身心两方面,感到既满意又舒服。
例:①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两个人炖一只鸡吃吃,真惬意!(老舍《牺牲》)②太阳升高了,悬在头顶,暖融融的照耀着,温和又惬意。(陆星儿《一个和一个》)③站在小楼上看海,大概是很惬意的吧。(王蒙《海的梦》)
惬意
得意 惬意 36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称心如意。
得意 déyì
只形容心理方面,跟“失意”相对,精神上感到满足。常带褒贬不同的两种意味:“得意之作,得意门生,春风得意(含自豪意)”;“得意忘形,自鸣得意得意扬扬,扬扬得意(含自满意)”。
例:①过门之后,小两口都十分得意,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赵树理《小二黑结婚》)②小坡得意扬扬,脚抬得很高,走进大门。(老舍《小坡的生日》)③像我这样的人,此处不得意,就另找施展本事的地方去。(老舍《残雾》)
惬意 qièyì
兼形容身心两方面,感到既满意又舒服。
例:①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两个人炖一只鸡吃吃,真惬意!(老舍《牺牲》)②太阳升高了,悬在头顶,暖融融的照耀着,温和又惬意。(陆星儿《一个和一个》)③站在小楼上看海,大概是很惬意的吧。(王蒙《海的梦》)
等待
等待 等候 期待 361.0 102 动词 动词。静待所期望者的出现或到来。
等待 děnɡdài
强调坐待,不采取任何主动行动。如“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比“等候”常用。使用范围广,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机会、时机等。可以是所期望的,也可以不是期望的,如死亡、处分、训斥、批评等。
例:①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巴金《爱尔克的灯光》)②最盼望下雨,最焦急地等待那天边的风云雷闪的,自然是这些流着汗浇园的姑娘们。(孙犁《王香菊》)③从她坦然自若又怡然自得的神情上看,她不像等待死亡,倒极像即刻等人来迎娶的新娘。(刘子成《女子大监狱》)
等候 děnɡhòu
强调静候,有时是久候、敬候。不如“等待”常用。带庄重色彩和书面色彩。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具体的人、事物,有时用于抽象的时机等。
例:①他坐起来,闭目等候金三爷。(老舍《四世同堂》)②现在我等候您的命令。(曲波《林海雪原》)③(她)坐在床上等候天明。(老舍《火葬》)
期待 qīdài
强调抱着期望的心情等待。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多是所期望的事情,有时是人。宾语多是动词短语,有时是名词及其短语。
例:①这行动立刻使人们振作起来了,他们都期待着一个新的开端和发展。(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②原来我们离得太远,“零时”的闪光没注意到,但我们终于看到这朵苦苦期待的蘑菇云向蓝天翻涌而起。(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但我们期待的,不是这种扑朔迷离的幻境,而是那晨曦照耀的黎明。(柯灵《夜行》)
等候
等待 等候 期待 361.0 102 动词 动词。静待所期望者的出现或到来。
等待 děnɡdài
强调坐待,不采取任何主动行动。如“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比“等候”常用。使用范围广,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机会、时机等。可以是所期望的,也可以不是期望的,如死亡、处分、训斥、批评等。
例:①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巴金《爱尔克的灯光》)②最盼望下雨,最焦急地等待那天边的风云雷闪的,自然是这些流着汗浇园的姑娘们。(孙犁《王香菊》)③从她坦然自若又怡然自得的神情上看,她不像等待死亡,倒极像即刻等人来迎娶的新娘。(刘子成《女子大监狱》)
等候 děnɡhòu
强调静候,有时是久候、敬候。不如“等待”常用。带庄重色彩和书面色彩。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具体的人、事物,有时用于抽象的时机等。
例:①他坐起来,闭目等候金三爷。(老舍《四世同堂》)②现在我等候您的命令。(曲波《林海雪原》)③(她)坐在床上等候天明。(老舍《火葬》)
期待 qīdài
强调抱着期望的心情等待。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多是所期望的事情,有时是人。宾语多是动词短语,有时是名词及其短语。
例:①这行动立刻使人们振作起来了,他们都期待着一个新的开端和发展。(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②原来我们离得太远,“零时”的闪光没注意到,但我们终于看到这朵苦苦期待的蘑菇云向蓝天翻涌而起。(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但我们期待的,不是这种扑朔迷离的幻境,而是那晨曦照耀的黎明。(柯灵《夜行》)
期待
等待 等候 期待 361.0 102 动词 动词。静待所期望者的出现或到来。
等待 děnɡdài
强调坐待,不采取任何主动行动。如“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比“等候”常用。使用范围广,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机会、时机等。可以是所期望的,也可以不是期望的,如死亡、处分、训斥、批评等。
例:①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巴金《爱尔克的灯光》)②最盼望下雨,最焦急地等待那天边的风云雷闪的,自然是这些流着汗浇园的姑娘们。(孙犁《王香菊》)③从她坦然自若又怡然自得的神情上看,她不像等待死亡,倒极像即刻等人来迎娶的新娘。(刘子成《女子大监狱》)
等候 děnɡhòu
强调静候,有时是久候、敬候。不如“等待”常用。带庄重色彩和书面色彩。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具体的人、事物,有时用于抽象的时机等。
例:①他坐起来,闭目等候金三爷。(老舍《四世同堂》)②现在我等候您的命令。(曲波《林海雪原》)③(她)坐在床上等候天明。(老舍《火葬》)
期待 qīdài
强调抱着期望的心情等待。使用范围较窄,对象多是所期望的事情,有时是人。宾语多是动词短语,有时是名词及其短语。
例:①这行动立刻使人们振作起来了,他们都期待着一个新的开端和发展。(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②原来我们离得太远,“零时”的闪光没注意到,但我们终于看到这朵苦苦期待的蘑菇云向蓝天翻涌而起。(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但我们期待的,不是这种扑朔迷离的幻境,而是那晨曦照耀的黎明。(柯灵《夜行》)
低沉
低沉 消沉 36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情绪低落。跟“高昂”相反。
低沉 dīchén
多形容现在的状态低微沉重,不高昂(不管以前怎样)。有时形容由高而低的变化(例②)。中性词。还常形容心情、心绪、气氛等。
例:①(小说的)情绪是这样低沉,简直是让人不寒而栗。(鲍昌《梦的杂感》)②他望着自己曾在这里生活过几十年的黄土屋,心情低沉下来。(冯骥才《义和拳》)
还有二义:(一)声音低抑,不高扬,如“手风琴发出~的音调”。(二)阴云浓重、低垂,如“乌云~”。这跟“消沉”的区别较明显。
消沉 xiāochén
多形容变化的状态,一般指以前高昂而现在低落。带贬义。常形容情绪、意志、心境、神态、态度、士气、意气、志气等。
例:①鲁迅说过,读中国旧书,每每使人意志消沉,在经历一番患难之后,尤其容易如此。(孙犁《文字生涯》)②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鲁迅《在酒楼上》)
消沉
低沉 消沉 36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情绪低落。跟“高昂”相反。
低沉 dīchén
多形容现在的状态低微沉重,不高昂(不管以前怎样)。有时形容由高而低的变化(例②)。中性词。还常形容心情、心绪、气氛等。
例:①(小说的)情绪是这样低沉,简直是让人不寒而栗。(鲍昌《梦的杂感》)②他望着自己曾在这里生活过几十年的黄土屋,心情低沉下来。(冯骥才《义和拳》)
还有二义:(一)声音低抑,不高扬,如“手风琴发出~的音调”。(二)阴云浓重、低垂,如“乌云~”。这跟“消沉”的区别较明显。
消沉 xiāochén
多形容变化的状态,一般指以前高昂而现在低落。带贬义。常形容情绪、意志、心境、神态、态度、士气、意气、志气等。
例:①鲁迅说过,读中国旧书,每每使人意志消沉,在经历一番患难之后,尤其容易如此。(孙犁《文字生涯》)②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鲁迅《在酒楼上》)
低廉
低廉 廉价 便宜 3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价钱低,有的地方可以换用:低廉/廉价/便宜的商品。都常做定语、谓语。
低廉 dīlián
很便宜,常用于书面语,常形容价格、工资、费用等。前面一般不用“不”。一般不做状语。
例:①如今,他们放下架子,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夺,并以良好的信誉和低廉的报价相继中标。(《人民日报》1998年4月11日)②厂家应当注意这些特点,开发功能简单、操作方便、经久耐用而又价格低廉的产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8日)③几经考虑,为了收费比较低廉,他却进了另一家设备简陋的公立医院。(王西彦《第三家邻居》)
廉价 liánjià
太便宜。常用于书面语。常说“廉价劳动力,廉价部,廉价品,廉价书”等。常用于比喻,表示“价值或代价太低”(贬义。例②):廉价同情,廉价感情,廉价眼泪,廉价吹捧,廉价夸奖,廉价美化。常做状语:廉价处理,廉价出售,廉价买进,廉价卖出,廉价奉送。不能跟“价格、物价、价钱”等带“价”的词搭配。前面能用副词,一般不用“不”。
例:①陕北地区的动力供应将是十分廉价的。(柳青《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②不多久,这些廉价的称颂终于发生了效力。(沙汀《祖父的故事》)③田主的剥削,胥吏的敲诈,坏和狠都达到想象不到的程度,农民们只好特廉价卖掉仅有的收获去缴租……(叶圣陶《倪焕之》)
还有名词义:便宜的价钱,如“以这样的~出售”。
便宜 pián·yi
常用于口语。偶尔用于比喻,表示“价值低”(贬义。例②)。可以重叠成“便宜便宜”,后面常加“些、点”或“起来”,前面可以加“不”。偶尔做状语、宾语(例③)。
例:①便宜些的时候都没买呢,今儿你倒买了。今天发了财么?(茅盾《过年》)②我的太太说这里的花边又好又便宜,吩咐我多买一点,好送人。(冰心《西风》)③这是咱家的价钱,咱愿意便宜卖给八路军,哪有像你这样怕便宜的顾主。(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
常说的“占便宜”的“便宜”指“白得的利益”;“便宜事”的“便宜”指“上算、合算”。这跟“低廉”等不同义。
廉价
低廉 廉价 便宜 3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价钱低,有的地方可以换用:低廉/廉价/便宜的商品。都常做定语、谓语。
低廉 dīlián
很便宜,常用于书面语,常形容价格、工资、费用等。前面一般不用“不”。一般不做状语。
例:①如今,他们放下架子,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夺,并以良好的信誉和低廉的报价相继中标。(《人民日报》1998年4月11日)②厂家应当注意这些特点,开发功能简单、操作方便、经久耐用而又价格低廉的产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8日)③几经考虑,为了收费比较低廉,他却进了另一家设备简陋的公立医院。(王西彦《第三家邻居》)
廉价 liánjià
太便宜。常用于书面语。常说“廉价劳动力,廉价部,廉价品,廉价书”等。常用于比喻,表示“价值或代价太低”(贬义。例②):廉价同情,廉价感情,廉价眼泪,廉价吹捧,廉价夸奖,廉价美化。常做状语:廉价处理,廉价出售,廉价买进,廉价卖出,廉价奉送。不能跟“价格、物价、价钱”等带“价”的词搭配。前面能用副词,一般不用“不”。
例:①陕北地区的动力供应将是十分廉价的。(柳青《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②不多久,这些廉价的称颂终于发生了效力。(沙汀《祖父的故事》)③田主的剥削,胥吏的敲诈,坏和狠都达到想象不到的程度,农民们只好特廉价卖掉仅有的收获去缴租……(叶圣陶《倪焕之》)
还有名词义:便宜的价钱,如“以这样的~出售”。
便宜 pián·yi
常用于口语。偶尔用于比喻,表示“价值低”(贬义。例②)。可以重叠成“便宜便宜”,后面常加“些、点”或“起来”,前面可以加“不”。偶尔做状语、宾语(例③)。
例:①便宜些的时候都没买呢,今儿你倒买了。今天发了财么?(茅盾《过年》)②我的太太说这里的花边又好又便宜,吩咐我多买一点,好送人。(冰心《西风》)③这是咱家的价钱,咱愿意便宜卖给八路军,哪有像你这样怕便宜的顾主。(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
常说的“占便宜”的“便宜”指“白得的利益”;“便宜事”的“便宜”指“上算、合算”。这跟“低廉”等不同义。
便宜
低廉 廉价 便宜 36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价钱低,有的地方可以换用:低廉/廉价/便宜的商品。都常做定语、谓语。
低廉 dīlián
很便宜,常用于书面语,常形容价格、工资、费用等。前面一般不用“不”。一般不做状语。
例:①如今,他们放下架子,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夺,并以良好的信誉和低廉的报价相继中标。(《人民日报》1998年4月11日)②厂家应当注意这些特点,开发功能简单、操作方便、经久耐用而又价格低廉的产品。(《人民日报》1998年4月28日)③几经考虑,为了收费比较低廉,他却进了另一家设备简陋的公立医院。(王西彦《第三家邻居》)
廉价 liánjià
太便宜。常用于书面语。常说“廉价劳动力,廉价部,廉价品,廉价书”等。常用于比喻,表示“价值或代价太低”(贬义。例②):廉价同情,廉价感情,廉价眼泪,廉价吹捧,廉价夸奖,廉价美化。常做状语:廉价处理,廉价出售,廉价买进,廉价卖出,廉价奉送。不能跟“价格、物价、价钱”等带“价”的词搭配。前面能用副词,一般不用“不”。
例:①陕北地区的动力供应将是十分廉价的。(柳青《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②不多久,这些廉价的称颂终于发生了效力。(沙汀《祖父的故事》)③田主的剥削,胥吏的敲诈,坏和狠都达到想象不到的程度,农民们只好特廉价卖掉仅有的收获去缴租……(叶圣陶《倪焕之》)
还有名词义:便宜的价钱,如“以这样的~出售”。
便宜 pián·yi
常用于口语。偶尔用于比喻,表示“价值低”(贬义。例②)。可以重叠成“便宜便宜”,后面常加“些、点”或“起来”,前面可以加“不”。偶尔做状语、宾语(例③)。
例:①便宜些的时候都没买呢,今儿你倒买了。今天发了财么?(茅盾《过年》)②我的太太说这里的花边又好又便宜,吩咐我多买一点,好送人。(冰心《西风》)③这是咱家的价钱,咱愿意便宜卖给八路军,哪有像你这样怕便宜的顾主。(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
常说的“占便宜”的“便宜”指“白得的利益”;“便宜事”的“便宜”指“上算、合算”。这跟“低廉”等不同义。
的确
的确 确实 实在 委实 着实 364.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对客观情况真实性的肯定。都可以说“文章的确/确实/实在/委实/着实写得不错”。
的确 díquè
强调无可置疑,包含着人的判断。语气较重。可以放在句首。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确有本领,骑术箭法都很出色。(老舍《正红旗下》)②的确,桂林的山是奇特的。(谢冰莹《独秀峰》)
确实 quèshí
强调属实。语气较轻。少放在句首,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孔子)他确实称得上当时一位承上启下、博古通今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一个人平均种不到二亩,种的也确实不多。(赵树理《三里湾》)
还有形容词义:真实可靠,如“有~功效,~的证据”。这跟“的确”等不同。
实在 shízài
强调客观存在的真实(例①不能换“的确”。换成“确实”,语气、语体色彩有微别)。语气较重,不用于句首。用于口语。
例:①要是说到最后,实在不能生效,为了不被他拖住自己,也只好和他分家。(赵树理《三里湾》)②她没见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到数不清,说不尽。(周立波《灯》)
委实 wěishí
强调事实如此。语气较轻。用于书面语。
例:①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鲁迅《祝福》)②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着实 zhuóshí
强调主观认定真实性,多用于人的感受、认识等。语气较重。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对于宫殿屋顶上的龙头装饰,对于打成鲤鱼形状的黄铜门环,人们认为着实美丽别致。(秦牧《鲁班的妙手》)②一阵凉风吹来,着实凉爽得很。(魏巍《挤垮它》)
还有一副词义:言语或动作的分量重、力量大,如“~训斥了他一番,~打了孩子两巴掌”。这跟“的确”等的区别较明显。
确实
的确 确实 实在 委实 着实 364.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对客观情况真实性的肯定。都可以说“文章的确/确实/实在/委实/着实写得不错”。
的确 díquè
强调无可置疑,包含着人的判断。语气较重。可以放在句首。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确有本领,骑术箭法都很出色。(老舍《正红旗下》)②的确,桂林的山是奇特的。(谢冰莹《独秀峰》)
确实 quèshí
强调属实。语气较轻。少放在句首,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孔子)他确实称得上当时一位承上启下、博古通今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一个人平均种不到二亩,种的也确实不多。(赵树理《三里湾》)
还有形容词义:真实可靠,如“有~功效,~的证据”。这跟“的确”等不同。
实在 shízài
强调客观存在的真实(例①不能换“的确”。换成“确实”,语气、语体色彩有微别)。语气较重,不用于句首。用于口语。
例:①要是说到最后,实在不能生效,为了不被他拖住自己,也只好和他分家。(赵树理《三里湾》)②她没见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到数不清,说不尽。(周立波《灯》)
委实 wěishí
强调事实如此。语气较轻。用于书面语。
例:①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鲁迅《祝福》)②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着实 zhuóshí
强调主观认定真实性,多用于人的感受、认识等。语气较重。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对于宫殿屋顶上的龙头装饰,对于打成鲤鱼形状的黄铜门环,人们认为着实美丽别致。(秦牧《鲁班的妙手》)②一阵凉风吹来,着实凉爽得很。(魏巍《挤垮它》)
还有一副词义:言语或动作的分量重、力量大,如“~训斥了他一番,~打了孩子两巴掌”。这跟“的确”等的区别较明显。
确切 确实 确凿 102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真实可靠。都能形容信息、消息、音信、情报等。
确切 quèqiè
着重指没有一点出入、没有一点差错,切合实际(例①②)。还能形容观点、论点、提法、想法、看法、答案、意见以及解释、说明、分析、评价、论述、保证、了解、知道、感到等。在用于“语言文字恰当、准确”义时,还能形容词语、语句、标点等(例③)。
例:①我们确切知道,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四月曾登过泰山。(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②(孔子向往西周)不把西周社会性质弄清楚,就无法确切地理解孔子其人其思想形成过程的历史背景。(匡亚明《孔子评传》)③只有用这朦胧二字最确切。(叶圣陶《客语》)
确实 quèshí
着重指实实在在,不虚假。还能形容内容、成就、成果、功绩、功劳、功效、数据、证据等。
例:①自然,我并不深知这事是否确实。(鲁迅《坚壁清野主义》)②我不相信他的话,但是我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他没有恋爱的经验。(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还有副词义和用法:的确、实在,如“郭全海~爱马。”(周立波《暴风骤雨》)“确切”和“确凿”不能这么用。
确凿 quèzáo
程度比“确实”重,非常确实。常形容事实、事例、数据、证据、罪行、罪证等。
例:①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鲁迅《读书杂谈》)②这样见证确凿,你还不招供么?(钱钟书《纪念》)
实在
的确 确实 实在 委实 着实 364.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对客观情况真实性的肯定。都可以说“文章的确/确实/实在/委实/着实写得不错”。
的确 díquè
强调无可置疑,包含着人的判断。语气较重。可以放在句首。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确有本领,骑术箭法都很出色。(老舍《正红旗下》)②的确,桂林的山是奇特的。(谢冰莹《独秀峰》)
确实 quèshí
强调属实。语气较轻。少放在句首,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孔子)他确实称得上当时一位承上启下、博古通今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一个人平均种不到二亩,种的也确实不多。(赵树理《三里湾》)
还有形容词义:真实可靠,如“有~功效,~的证据”。这跟“的确”等不同。
实在 shízài
强调客观存在的真实(例①不能换“的确”。换成“确实”,语气、语体色彩有微别)。语气较重,不用于句首。用于口语。
例:①要是说到最后,实在不能生效,为了不被他拖住自己,也只好和他分家。(赵树理《三里湾》)②她没见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到数不清,说不尽。(周立波《灯》)
委实 wěishí
强调事实如此。语气较轻。用于书面语。
例:①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鲁迅《祝福》)②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着实 zhuóshí
强调主观认定真实性,多用于人的感受、认识等。语气较重。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对于宫殿屋顶上的龙头装饰,对于打成鲤鱼形状的黄铜门环,人们认为着实美丽别致。(秦牧《鲁班的妙手》)②一阵凉风吹来,着实凉爽得很。(魏巍《挤垮它》)
还有一副词义:言语或动作的分量重、力量大,如“~训斥了他一番,~打了孩子两巴掌”。这跟“的确”等的区别较明显。
委实
的确 确实 实在 委实 着实 364.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对客观情况真实性的肯定。都可以说“文章的确/确实/实在/委实/着实写得不错”。
的确 díquè
强调无可置疑,包含着人的判断。语气较重。可以放在句首。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确有本领,骑术箭法都很出色。(老舍《正红旗下》)②的确,桂林的山是奇特的。(谢冰莹《独秀峰》)
确实 quèshí
强调属实。语气较轻。少放在句首,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孔子)他确实称得上当时一位承上启下、博古通今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一个人平均种不到二亩,种的也确实不多。(赵树理《三里湾》)
还有形容词义:真实可靠,如“有~功效,~的证据”。这跟“的确”等不同。
实在 shízài
强调客观存在的真实(例①不能换“的确”。换成“确实”,语气、语体色彩有微别)。语气较重,不用于句首。用于口语。
例:①要是说到最后,实在不能生效,为了不被他拖住自己,也只好和他分家。(赵树理《三里湾》)②她没见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到数不清,说不尽。(周立波《灯》)
委实 wěishí
强调事实如此。语气较轻。用于书面语。
例:①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鲁迅《祝福》)②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着实 zhuóshí
强调主观认定真实性,多用于人的感受、认识等。语气较重。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对于宫殿屋顶上的龙头装饰,对于打成鲤鱼形状的黄铜门环,人们认为着实美丽别致。(秦牧《鲁班的妙手》)②一阵凉风吹来,着实凉爽得很。(魏巍《挤垮它》)
还有一副词义:言语或动作的分量重、力量大,如“~训斥了他一番,~打了孩子两巴掌”。这跟“的确”等的区别较明显。
着实
的确 确实 实在 委实 着实 364.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对客观情况真实性的肯定。都可以说“文章的确/确实/实在/委实/着实写得不错”。
的确 díquè
强调无可置疑,包含着人的判断。语气较重。可以放在句首。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确有本领,骑术箭法都很出色。(老舍《正红旗下》)②的确,桂林的山是奇特的。(谢冰莹《独秀峰》)
确实 quèshí
强调属实。语气较轻。少放在句首,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孔子)他确实称得上当时一位承上启下、博古通今的伟大学者和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一个人平均种不到二亩,种的也确实不多。(赵树理《三里湾》)
还有形容词义:真实可靠,如“有~功效,~的证据”。这跟“的确”等不同。
实在 shízài
强调客观存在的真实(例①不能换“的确”。换成“确实”,语气、语体色彩有微别)。语气较重,不用于句首。用于口语。
例:①要是说到最后,实在不能生效,为了不被他拖住自己,也只好和他分家。(赵树理《三里湾》)②她没见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到数不清,说不尽。(周立波《灯》)
委实 wěishí
强调事实如此。语气较轻。用于书面语。
例:①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鲁迅《祝福》)②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着实 zhuóshí
强调主观认定真实性,多用于人的感受、认识等。语气较重。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例:①对于宫殿屋顶上的龙头装饰,对于打成鲤鱼形状的黄铜门环,人们认为着实美丽别致。(秦牧《鲁班的妙手》)②一阵凉风吹来,着实凉爽得很。(魏巍《挤垮它》)
还有一副词义:言语或动作的分量重、力量大,如“~训斥了他一番,~打了孩子两巴掌”。这跟“的确”等的区别较明显。
诋毁
诋毁 毁谤 365.0 102 动词 动词。说别人坏话,败坏别人名誉。贬义词。多用于书面语。
诋毁 dǐhuǐ
程度重,强调的是恶意的,无中生有,破坏中伤,辱骂。诋毁者是敌人、坏人或耍阴谋的人。对象是好人、组织、单位及其名誉、品格、形象、成就、作品、威信以及理论、学说、政策等。书面语色彩更浓。
例:①《中国之命运》以一种民族主义的保守立场,大肆诋毁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攻击所谓西方来的自由与民主,要以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重建道德基础。(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民粹主义》)②一个指挥员的威信是不容受到诋毁的!(王中才《最后的堑壕》)③旅馆老板知道后十分生气,认为侯波诋毁了旅馆的声誉,要控告他。(和事《处世36计》)
毁谤 huǐbànɡ
程度轻,强调说别人坏话。毁谤者是别有用心或不怀好意的人。对象常是好人、组织、单位及其名誉等。
例:①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理埋没。(唐弢《琐忆》)②这些人言论放荡,毁谤圣人经典,任何统治天下的君主都是容不了的。(余秋雨《遥远的绝响》)③有意毁谤儒者,而描写不近情理的材料,《庄子》记“大儒以诗礼发家”的文字,我们不愿意引用。(胡适《说儒》)
毁谤
诋毁 毁谤 365.0 102 动词 动词。说别人坏话,败坏别人名誉。贬义词。多用于书面语。
诋毁 dǐhuǐ
程度重,强调的是恶意的,无中生有,破坏中伤,辱骂。诋毁者是敌人、坏人或耍阴谋的人。对象是好人、组织、单位及其名誉、品格、形象、成就、作品、威信以及理论、学说、政策等。书面语色彩更浓。
例:①《中国之命运》以一种民族主义的保守立场,大肆诋毁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攻击所谓西方来的自由与民主,要以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重建道德基础。(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民粹主义》)②一个指挥员的威信是不容受到诋毁的!(王中才《最后的堑壕》)③旅馆老板知道后十分生气,认为侯波诋毁了旅馆的声誉,要控告他。(和事《处世36计》)
毁谤 huǐbànɡ
程度轻,强调说别人坏话。毁谤者是别有用心或不怀好意的人。对象常是好人、组织、单位及其名誉等。
例:①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理埋没。(唐弢《琐忆》)②这些人言论放荡,毁谤圣人经典,任何统治天下的君主都是容不了的。(余秋雨《遥远的绝响》)③有意毁谤儒者,而描写不近情理的材料,《庄子》记“大儒以诗礼发家”的文字,我们不愿意引用。(胡适《说儒》)
抵偿
抵偿 赔偿 366.0 102 动词 动词。用相当的财物还给受损失者。
抵偿 dǐchánɡ
着重于“抵”,顶替,抵消。用来抵偿的可以是生命、劳力、财物、精神等。
例:①一个野兽的死亡,要用十八条的人命去抵偿。(老舍《火葬》)②为了抵偿订户的损失,报社决定每天给每户一筒可乐。(王小波《未来世界》)③他以为团圆的快乐足够抵偿了以前的一切。(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赔偿 péichánɡ
着重于“赔”,偿还自己使他人所受的损失。多用于财物方面,有时用于精神、名誉等方面(例③)。
例:①他还听说过,谁逃走了,老板就要他家里赔偿饭菜钱。(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②(银行老板)希望不必为赔偿那笔巨款而打官司。(秦牧《知识之网》)③让他们赔偿你二个月被无端扣押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各种损失。(曹桂林《偷渡客》)
赔偿
抵偿 赔偿 366.0 102 动词 动词。用相当的财物还给受损失者。
抵偿 dǐchánɡ
着重于“抵”,顶替,抵消。用来抵偿的可以是生命、劳力、财物、精神等。
例:①一个野兽的死亡,要用十八条的人命去抵偿。(老舍《火葬》)②为了抵偿订户的损失,报社决定每天给每户一筒可乐。(王小波《未来世界》)③他以为团圆的快乐足够抵偿了以前的一切。(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赔偿 péichánɡ
着重于“赔”,偿还自己使他人所受的损失。多用于财物方面,有时用于精神、名誉等方面(例③)。
例:①他还听说过,谁逃走了,老板就要他家里赔偿饭菜钱。(陈伯吹《最好的一课》)②(银行老板)希望不必为赔偿那笔巨款而打官司。(秦牧《知识之网》)③让他们赔偿你二个月被无端扣押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各种损失。(曹桂林《偷渡客》)
抵挡
抵挡 抵抗 抵御 367.0 102 动词 动词。用力阻挡、制止敌对势力。可以指军事行动和非军事行动。
抵挡 dǐdǎnɡ
着重于阻挡、挡住,是较被动的行动。对象常是对自己形成攻势的人、事物、力量等。
例:①他们觉着这事不妙,赶紧得想法抵挡。(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敌人抵挡不住,躲在剩下的几个地堡里头,往外扔手榴弹。(巴金《黄文元同志》)
抵抗 dǐkànɡ
着重于反抗、抗拒,是主动、积极的行动。对象常是进攻或威胁自己的人或事物,如敌人、侵略、进攻、灾荒、疾病等。
例:①原来刘芳亮把人马布成一个圆阵,一面抵抗官兵的围攻,一面寻找突围机会。(姚雪垠《李自成》)②譬如白话文运动,当初旧社会是死力抵抗的。(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抵御 dǐyù
着重于防御、阻止住,常是用相当多或相当强的人力、物力抵挡。对象一般是敌人的进攻、侵略以及自然灾害的威胁等。
例:①招收关中的壮丁,扩大自己的军队,这样才可以抵御诸侯。(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抵抗
抵挡 抵抗 抵御 367.0 102 动词 动词。用力阻挡、制止敌对势力。可以指军事行动和非军事行动。
抵挡 dǐdǎnɡ
着重于阻挡、挡住,是较被动的行动。对象常是对自己形成攻势的人、事物、力量等。
例:①他们觉着这事不妙,赶紧得想法抵挡。(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敌人抵挡不住,躲在剩下的几个地堡里头,往外扔手榴弹。(巴金《黄文元同志》)
抵抗 dǐkànɡ
着重于反抗、抗拒,是主动、积极的行动。对象常是进攻或威胁自己的人或事物,如敌人、侵略、进攻、灾荒、疾病等。
例:①原来刘芳亮把人马布成一个圆阵,一面抵抗官兵的围攻,一面寻找突围机会。(姚雪垠《李自成》)②譬如白话文运动,当初旧社会是死力抵抗的。(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抵御 dǐyù
着重于防御、阻止住,常是用相当多或相当强的人力、物力抵挡。对象一般是敌人的进攻、侵略以及自然灾害的威胁等。
例:①招收关中的壮丁,扩大自己的军队,这样才可以抵御诸侯。(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抵御
抵挡 抵抗 抵御 367.0 102 动词 动词。用力阻挡、制止敌对势力。可以指军事行动和非军事行动。
抵挡 dǐdǎnɡ
着重于阻挡、挡住,是较被动的行动。对象常是对自己形成攻势的人、事物、力量等。
例:①他们觉着这事不妙,赶紧得想法抵挡。(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敌人抵挡不住,躲在剩下的几个地堡里头,往外扔手榴弹。(巴金《黄文元同志》)
抵抗 dǐkànɡ
着重于反抗、抗拒,是主动、积极的行动。对象常是进攻或威胁自己的人或事物,如敌人、侵略、进攻、灾荒、疾病等。
例:①原来刘芳亮把人马布成一个圆阵,一面抵抗官兵的围攻,一面寻找突围机会。(姚雪垠《李自成》)②譬如白话文运动,当初旧社会是死力抵抗的。(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抵御 dǐyù
着重于防御、阻止住,常是用相当多或相当强的人力、物力抵挡。对象一般是敌人的进攻、侵略以及自然灾害的威胁等。
例:①招收关中的壮丁,扩大自己的军队,这样才可以抵御诸侯。(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谛听
谛听 聆听 倾听 368.0 102 动词 动词。注意听。
谛听 dìtīnɡ
多强调仔细听,听的常是声音、动静、语言等。常说“屏息谛听,凝神谛听”等。书面语色彩很浓。
例:①屋内三人屏息谛听,男女足步声渐远。(曹禺《日出》)②阿姨的喜事使我睡不着觉,好奇心驱使我隔墙谛听她的动静。(张天民《阿姨》)③我不愿意打断她的激情吟诵,就默默地站在她的身后,凝神谛听。(峻青《海燕》)
聆听 línɡtīnɡ
常带有恭敬的意味。多用于下对上。听的多是上级、长者、可敬者的语言、教诲等。有时表示静听、细听、关切地听,听的多是喜欢的、要品味的或想听清的声音(例②③)。书面语色彩很浓。
例:①凤根望着更加苍老的母亲,聆听着这字字千斤重的话语。(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魏紫坐在包厢中凝视着舞台,聆听着歌声。(徐迟《牡丹》)③居住在这个大都市的人们,不论身份高低,大家一起欣赏桃李花开、聆听鸟儿歌唱。(田中芳树《奔流》)
倾听 qīnɡtīnɡ
本来表示侧着头用耳朵认真地听(例①②),后来引申为细心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听的常是意见、申诉、呼声等,这时可以是直接听(例③),也可以是用其他方式了解。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她唱得响亮而圆转:当她的船箭一般驶过去时,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耳际,使我们倾听而向往。(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这正是宜于在这深山里月光底下倾听人说心事!(方令孺《琅琊山游记》)③在常委发言的整个过程中,他都在很有兴味地倾听着。(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
聆听
谛听 聆听 倾听 368.0 102 动词 动词。注意听。
谛听 dìtīnɡ
多强调仔细听,听的常是声音、动静、语言等。常说“屏息谛听,凝神谛听”等。书面语色彩很浓。
例:①屋内三人屏息谛听,男女足步声渐远。(曹禺《日出》)②阿姨的喜事使我睡不着觉,好奇心驱使我隔墙谛听她的动静。(张天民《阿姨》)③我不愿意打断她的激情吟诵,就默默地站在她的身后,凝神谛听。(峻青《海燕》)
聆听 línɡtīnɡ
常带有恭敬的意味。多用于下对上。听的多是上级、长者、可敬者的语言、教诲等。有时表示静听、细听、关切地听,听的多是喜欢的、要品味的或想听清的声音(例②③)。书面语色彩很浓。
例:①凤根望着更加苍老的母亲,聆听着这字字千斤重的话语。(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魏紫坐在包厢中凝视着舞台,聆听着歌声。(徐迟《牡丹》)③居住在这个大都市的人们,不论身份高低,大家一起欣赏桃李花开、聆听鸟儿歌唱。(田中芳树《奔流》)
倾听 qīnɡtīnɡ
本来表示侧着头用耳朵认真地听(例①②),后来引申为细心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听的常是意见、申诉、呼声等,这时可以是直接听(例③),也可以是用其他方式了解。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她唱得响亮而圆转:当她的船箭一般驶过去时,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耳际,使我们倾听而向往。(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这正是宜于在这深山里月光底下倾听人说心事!(方令孺《琅琊山游记》)③在常委发言的整个过程中,他都在很有兴味地倾听着。(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
倾听
谛听 聆听 倾听 368.0 102 动词 动词。注意听。
谛听 dìtīnɡ
多强调仔细听,听的常是声音、动静、语言等。常说“屏息谛听,凝神谛听”等。书面语色彩很浓。
例:①屋内三人屏息谛听,男女足步声渐远。(曹禺《日出》)②阿姨的喜事使我睡不着觉,好奇心驱使我隔墙谛听她的动静。(张天民《阿姨》)③我不愿意打断她的激情吟诵,就默默地站在她的身后,凝神谛听。(峻青《海燕》)
聆听 línɡtīnɡ
常带有恭敬的意味。多用于下对上。听的多是上级、长者、可敬者的语言、教诲等。有时表示静听、细听、关切地听,听的多是喜欢的、要品味的或想听清的声音(例②③)。书面语色彩很浓。
例:①凤根望着更加苍老的母亲,聆听着这字字千斤重的话语。(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魏紫坐在包厢中凝视着舞台,聆听着歌声。(徐迟《牡丹》)③居住在这个大都市的人们,不论身份高低,大家一起欣赏桃李花开、聆听鸟儿歌唱。(田中芳树《奔流》)
倾听 qīnɡtīnɡ
本来表示侧着头用耳朵认真地听(例①②),后来引申为细心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听的常是意见、申诉、呼声等,这时可以是直接听(例③),也可以是用其他方式了解。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她唱得响亮而圆转:当她的船箭一般驶过去时,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耳际,使我们倾听而向往。(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②这正是宜于在这深山里月光底下倾听人说心事!(方令孺《琅琊山游记》)③在常委发言的整个过程中,他都在很有兴味地倾听着。(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
缔结
缔结 订立 签订 369.0 102 动词 动词。国家与国家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经过协商,用书面形式把条约、协定等确立下来。
缔结 dìjié
使用范围小,一般用于国与国之间。多指条约、协定等。具有庄重色彩。
例:①当时,急于跟金国缔结和平条约的秦桧,在高宗的默许下,将主战派的岳飞安上图谋不轨的罪名逮捕下狱。(田中芳树《红尘》)②苏美英缔结了波茨坦协定,第一颗原子弹也已经在广岛投下。(老舍《四世同堂》)
还有“结交”义。例:①~朋友以上的交情。(叶圣陶《倪焕之》)②邓择生先生和我的交谊是在北伐的高潮中~的。(郭沫若《纪念邓择生先生》)这跟“签订”等不同。
订立 dìnɡlì
使用范围很大,除了用于国家之间、单位之间、集体之间,还可以用于单位或集体内部、个人之间。订立的内容还可以是规则、同盟、账目等。
例:①长老会议聪明地同法王查理订立了不算屈辱的和约,从而避免了法国的军事占领。(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②……订立“回汉约法”,规定回汉人民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各守其制,两不相犯。(西尔枭《旧中国教父》)③我脾气和平,顶反对用武力,相信条约可以解决一切,譬如浮士德跟我歃血为盟,订立出卖灵魂的条约。(钱钟书《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签订 qiāndìnɡ
使用范围较大,除了用于国与国之间,还可以用于单位或集体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签订的内容还可是公约、契约、合同等。色彩不如“缔结”庄重。
例:①到1955年奥地利同四个战胜国签订了条约,宣布成立永久中立的国家,成了东西方的桥梁。(王殊《大使日记》)②珠海的投资环境已吸引了很多外商前来投资,1991年就签订了500多宗合同。(何虎生《中国新脑筋》)③我有能力去签订几十亿几百亿的生意,他能吗?(老舍《春华秋实》)
订立
缔结 订立 签订 369.0 102 动词 动词。国家与国家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经过协商,用书面形式把条约、协定等确立下来。
缔结 dìjié
使用范围小,一般用于国与国之间。多指条约、协定等。具有庄重色彩。
例:①当时,急于跟金国缔结和平条约的秦桧,在高宗的默许下,将主战派的岳飞安上图谋不轨的罪名逮捕下狱。(田中芳树《红尘》)②苏美英缔结了波茨坦协定,第一颗原子弹也已经在广岛投下。(老舍《四世同堂》)
还有“结交”义。例:①~朋友以上的交情。(叶圣陶《倪焕之》)②邓择生先生和我的交谊是在北伐的高潮中~的。(郭沫若《纪念邓择生先生》)这跟“签订”等不同。
订立 dìnɡlì
使用范围很大,除了用于国家之间、单位之间、集体之间,还可以用于单位或集体内部、个人之间。订立的内容还可以是规则、同盟、账目等。
例:①长老会议聪明地同法王查理订立了不算屈辱的和约,从而避免了法国的军事占领。(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②……订立“回汉约法”,规定回汉人民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各守其制,两不相犯。(西尔枭《旧中国教父》)③我脾气和平,顶反对用武力,相信条约可以解决一切,譬如浮士德跟我歃血为盟,订立出卖灵魂的条约。(钱钟书《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签订 qiāndìnɡ
使用范围较大,除了用于国与国之间,还可以用于单位或集体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签订的内容还可是公约、契约、合同等。色彩不如“缔结”庄重。
例:①到1955年奥地利同四个战胜国签订了条约,宣布成立永久中立的国家,成了东西方的桥梁。(王殊《大使日记》)②珠海的投资环境已吸引了很多外商前来投资,1991年就签订了500多宗合同。(何虎生《中国新脑筋》)③我有能力去签订几十亿几百亿的生意,他能吗?(老舍《春华秋实》)
签订
缔结 订立 签订 369.0 102 动词 动词。国家与国家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经过协商,用书面形式把条约、协定等确立下来。
缔结 dìjié
使用范围小,一般用于国与国之间。多指条约、协定等。具有庄重色彩。
例:①当时,急于跟金国缔结和平条约的秦桧,在高宗的默许下,将主战派的岳飞安上图谋不轨的罪名逮捕下狱。(田中芳树《红尘》)②苏美英缔结了波茨坦协定,第一颗原子弹也已经在广岛投下。(老舍《四世同堂》)
还有“结交”义。例:①~朋友以上的交情。(叶圣陶《倪焕之》)②邓择生先生和我的交谊是在北伐的高潮中~的。(郭沫若《纪念邓择生先生》)这跟“签订”等不同。
订立 dìnɡlì
使用范围很大,除了用于国家之间、单位之间、集体之间,还可以用于单位或集体内部、个人之间。订立的内容还可以是规则、同盟、账目等。
例:①长老会议聪明地同法王查理订立了不算屈辱的和约,从而避免了法国的军事占领。(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②……订立“回汉约法”,规定回汉人民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各守其制,两不相犯。(西尔枭《旧中国教父》)③我脾气和平,顶反对用武力,相信条约可以解决一切,譬如浮士德跟我歃血为盟,订立出卖灵魂的条约。(钱钟书《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签订 qiāndìnɡ
使用范围较大,除了用于国与国之间,还可以用于单位或集体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签订的内容还可是公约、契约、合同等。色彩不如“缔结”庄重。
例:①到1955年奥地利同四个战胜国签订了条约,宣布成立永久中立的国家,成了东西方的桥梁。(王殊《大使日记》)②珠海的投资环境已吸引了很多外商前来投资,1991年就签订了500多宗合同。(何虎生《中国新脑筋》)③我有能力去签订几十亿几百亿的生意,他能吗?(老舍《春华秋实》)
颠覆
颠覆 推翻 370.0 102 动词 动词。使覆灭,彻底打垮。对象可以是政权、专政、国家、政府、统治等。
颠覆 diānfù
多指用阴谋手段使覆灭。对象较窄,一般限于“同”项所列举的范围。多带贬义,特指不法者颠覆合法政权。有时不含贬义(例②)。
例:①同时也叫他教训教训你,以后别再干杀人劫掠、刺探军情、组织叛乱、颠覆政府的反动勾当。(曲波《林海雪原》)②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推翻 tuī∥fān
多指公开地用武力等手段使覆灭、垮台。对象较广,还可以是社会、制度、压迫、阶级等。
例:①中国人民赶走了帝国主义者,推翻了反动统治。(巴金《给西方作家的公开信》)②革命轻轻松松推翻了一个帝国。(沈从文《穷与愚》)③父亲来和我说,满清大概是要推翻了,外间已经有许多人剪掉辫子,天下应该是汉人的天下了。(胡愈之《辛亥革命与我》)
还指“根本否定已有的思想或观念方面的东西”,如决议、计划、学说、意见、协定等。这跟“颠覆”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推翻
颠覆 推翻 370.0 102 动词 动词。使覆灭,彻底打垮。对象可以是政权、专政、国家、政府、统治等。
颠覆 diānfù
多指用阴谋手段使覆灭。对象较窄,一般限于“同”项所列举的范围。多带贬义,特指不法者颠覆合法政权。有时不含贬义(例②)。
例:①同时也叫他教训教训你,以后别再干杀人劫掠、刺探军情、组织叛乱、颠覆政府的反动勾当。(曲波《林海雪原》)②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推翻 tuī∥fān
多指公开地用武力等手段使覆灭、垮台。对象较广,还可以是社会、制度、压迫、阶级等。
例:①中国人民赶走了帝国主义者,推翻了反动统治。(巴金《给西方作家的公开信》)②革命轻轻松松推翻了一个帝国。(沈从文《穷与愚》)③父亲来和我说,满清大概是要推翻了,外间已经有许多人剪掉辫子,天下应该是汉人的天下了。(胡愈之《辛亥革命与我》)
还指“根本否定已有的思想或观念方面的东西”,如决议、计划、学说、意见、协定等。这跟“颠覆”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点 些 371.0 102 量词 量词。表示少量的事物或性状。都能用在“一”、“这(么)”或“那(么)”后边,如“买一/东西,买这(么)/东西”。常说成“一/,有/”。
diǎn
一般表示很少的量,常“儿化”(例①),前边可以加“半”(例②)。一般不用于可计数的事物,如“这儿东西不够”。
例:①半夜醒来,一儿光都没有,只听得洪流奔放似的声音,这声音差不多把一切包裹起来了;身体颇觉寒冷,因而把被头裹得更紧些。(叶圣陶《客语》)②你们哪里还有半良心记着你们的姊姊和爹爹呢?(叶紫《鬼》)③还写什么呢,心里有那么意思,可是写不出来。(老舍《鼓书艺人》)
相当于“项”,多用于意见、希望、内容等,如“几~意见”,“五~希望”,“内容的第三~”。而“些”不能这么用。
xiē
“些”可用于可计数的事物,表示的事物不一定很少,如“一人在体育馆里”。
例:①他们只就自己的天地里选一材料,编成悲欢离合的故事。(叶圣陶《昆曲》)②不管战事怎样激烈,一到年边,照例随时可以听到爆竹声,因此孩子也要玩弄花炮。(许钦文《过年恨》)③有人实在想叫他“小肿子”,又觉得不好开口,虽然肿和胖是差不多的。(老舍《赵子曰》)
点 些 371.0 102 量词 量词。表示少量的事物或性状。都能用在“一”、“这(么)”或“那(么)”后边,如“买一/东西,买这(么)/东西”。常说成“一/,有/”。
diǎn
一般表示很少的量,常“儿化”(例①),前边可以加“半”(例②)。一般不用于可计数的事物,如“这儿东西不够”。
例:①半夜醒来,一儿光都没有,只听得洪流奔放似的声音,这声音差不多把一切包裹起来了;身体颇觉寒冷,因而把被头裹得更紧些。(叶圣陶《客语》)②你们哪里还有半良心记着你们的姊姊和爹爹呢?(叶紫《鬼》)③还写什么呢,心里有那么意思,可是写不出来。(老舍《鼓书艺人》)
相当于“项”,多用于意见、希望、内容等,如“几~意见”,“五~希望”,“内容的第三~”。而“些”不能这么用。
xiē
“些”可用于可计数的事物,表示的事物不一定很少,如“一人在体育馆里”。
例:①他们只就自己的天地里选一材料,编成悲欢离合的故事。(叶圣陶《昆曲》)②不管战事怎样激烈,一到年边,照例随时可以听到爆竹声,因此孩子也要玩弄花炮。(许钦文《过年恨》)③有人实在想叫他“小肿子”,又觉得不好开口,虽然肿和胖是差不多的。(老舍《赵子曰》)
典范
典范 典型 范例 372.0 102 名词 名词。有代表性的、可供学习的事物。
典范 diǎnfàn
除指事物外,还可以指人(例②)。褒义词。专指突出的、不可多得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
例:①鲁迅先生的后期杂文,几乎都是讽刺文学的典范。(唐弢《琐忆》)②哪一个伟大的作家不是学问渊博、积极劳动的人呢?伟大的鲁迅就是我们的光辉典范。(老舍《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
典型 diǎnxínɡ
泛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人或事物。中性词。
例: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革命烈士诗抄》)②在西班牙,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欧洲每一个国家的典型。(戴望舒《在一个边境的站上》)
“典型”作为文学理论术语时,是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艺术形象;做形容词时,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受副词修饰,如“很~,不~,更~”等。这跟“典范”、“范例”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范例 fànlì
一般只指事物。褒义词。只指突出的、模范的例子。
例:①与墨子同时的一切文献,一致告诉我们,墨子本人的言行,就是他自己学说的真正范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而丰富的科学知识,加以很好的总结,却总是能够提供活生生的范例来击败形而上学。(秦牧《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
典型
典范 典型 范例 372.0 102 名词 名词。有代表性的、可供学习的事物。
典范 diǎnfàn
除指事物外,还可以指人(例②)。褒义词。专指突出的、不可多得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
例:①鲁迅先生的后期杂文,几乎都是讽刺文学的典范。(唐弢《琐忆》)②哪一个伟大的作家不是学问渊博、积极劳动的人呢?伟大的鲁迅就是我们的光辉典范。(老舍《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
典型 diǎnxínɡ
泛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人或事物。中性词。
例: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革命烈士诗抄》)②在西班牙,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欧洲每一个国家的典型。(戴望舒《在一个边境的站上》)
“典型”作为文学理论术语时,是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艺术形象;做形容词时,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受副词修饰,如“很~,不~,更~”等。这跟“典范”、“范例”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范例 fànlì
一般只指事物。褒义词。只指突出的、模范的例子。
例:①与墨子同时的一切文献,一致告诉我们,墨子本人的言行,就是他自己学说的真正范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而丰富的科学知识,加以很好的总结,却总是能够提供活生生的范例来击败形而上学。(秦牧《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
范例
典范 典型 范例 372.0 102 名词 名词。有代表性的、可供学习的事物。
典范 diǎnfàn
除指事物外,还可以指人(例②)。褒义词。专指突出的、不可多得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标准。
例:①鲁迅先生的后期杂文,几乎都是讽刺文学的典范。(唐弢《琐忆》)②哪一个伟大的作家不是学问渊博、积极劳动的人呢?伟大的鲁迅就是我们的光辉典范。(老舍《青年作家应有的修养》)
典型 diǎnxínɡ
泛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人或事物。中性词。
例: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革命烈士诗抄》)②在西班牙,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欧洲每一个国家的典型。(戴望舒《在一个边境的站上》)
“典型”作为文学理论术语时,是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艺术形象;做形容词时,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受副词修饰,如“很~,不~,更~”等。这跟“典范”、“范例”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范例 fànlì
一般只指事物。褒义词。只指突出的、模范的例子。
例:①与墨子同时的一切文献,一致告诉我们,墨子本人的言行,就是他自己学说的真正范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而丰富的科学知识,加以很好的总结,却总是能够提供活生生的范例来击败形而上学。(秦牧《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
典雅
典雅 高雅 儒雅 文雅 娴雅(闲雅) 37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高尚的,不粗俗的。
典雅 diǎnyǎ
强调优美,含典范意味,带庄严色彩。
例:①那些奉承他的茶友满口道贺之外,还恭维他取的名字又别致,又浑成,不但典雅,而且洪亮。(钱钟书《围城》)②北京雄伟华丽、庄严典雅的人民大会堂里面,陈列着许许多多精美的艺术品。(秦牧《巨日》)③大丽花美得典雅华丽。(秦牧《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高雅 ɡāoyǎ
强调格调高。
例:①在那时,一切闲散的嗜好,如品茗,养鸟,赋诗,以及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为高雅的了。(姚雪垠《论潇洒》)②然而要是遇着像林语堂先生一般高雅的人,可也要碰钉子。(秦似《〈立此存照〉以后》)③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过去,新境界层出不穷,也未尝不淋漓痛快。(朱自清《瑞士》)
儒雅 rúyǎ
强调有学问,有气度。
例:①粗鄙的民间产物怎么能够得到清朝末叶儒雅风流的统治阶级的器重呢?(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②人家那个台湾来的女人,风韵犹存,谈吐相当儒雅。(梁晓声《冉之父》)③就是那一次孙有元有幸目睹了他岳父儒雅的风采。(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文雅 wényǎ
强调温和有礼貌,有教养。
例:①识文断字的人多起来,社会上就会变得文雅风流了。(老舍《正红旗下》)②这和尚似乎还文雅,他的庙堂里挂了不少名人的字画。(庐隐《秋光中的西湖》)③他说得很慢,像是为了保持他文雅从容的风度。(方纪《晚餐》)
娴雅 xiányǎ
偶尔写做“闲雅”。强调温柔,安详,稳重。多用于女子。
例:①她的表情也显得很深沉;而过于沉静的眼神,看上去总带着些忧郁,这也就更突出了她的娴雅的气质。(高阳《粉墨春秋》)②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娴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丰子恺《野外理发处》)③而城里却依然是幽静娴雅的中古世纪风味。(魏巍《火凤凰》)
高雅
典雅 高雅 儒雅 文雅 娴雅(闲雅) 37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高尚的,不粗俗的。
典雅 diǎnyǎ
强调优美,含典范意味,带庄严色彩。
例:①那些奉承他的茶友满口道贺之外,还恭维他取的名字又别致,又浑成,不但典雅,而且洪亮。(钱钟书《围城》)②北京雄伟华丽、庄严典雅的人民大会堂里面,陈列着许许多多精美的艺术品。(秦牧《巨日》)③大丽花美得典雅华丽。(秦牧《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高雅 ɡāoyǎ
强调格调高。
例:①在那时,一切闲散的嗜好,如品茗,养鸟,赋诗,以及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为高雅的了。(姚雪垠《论潇洒》)②然而要是遇着像林语堂先生一般高雅的人,可也要碰钉子。(秦似《〈立此存照〉以后》)③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过去,新境界层出不穷,也未尝不淋漓痛快。(朱自清《瑞士》)
儒雅 rúyǎ
强调有学问,有气度。
例:①粗鄙的民间产物怎么能够得到清朝末叶儒雅风流的统治阶级的器重呢?(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②人家那个台湾来的女人,风韵犹存,谈吐相当儒雅。(梁晓声《冉之父》)③就是那一次孙有元有幸目睹了他岳父儒雅的风采。(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文雅 wényǎ
强调温和有礼貌,有教养。
例:①识文断字的人多起来,社会上就会变得文雅风流了。(老舍《正红旗下》)②这和尚似乎还文雅,他的庙堂里挂了不少名人的字画。(庐隐《秋光中的西湖》)③他说得很慢,像是为了保持他文雅从容的风度。(方纪《晚餐》)
娴雅 xiányǎ
偶尔写做“闲雅”。强调温柔,安详,稳重。多用于女子。
例:①她的表情也显得很深沉;而过于沉静的眼神,看上去总带着些忧郁,这也就更突出了她的娴雅的气质。(高阳《粉墨春秋》)②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娴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丰子恺《野外理发处》)③而城里却依然是幽静娴雅的中古世纪风味。(魏巍《火凤凰》)
儒雅
典雅 高雅 儒雅 文雅 娴雅(闲雅) 37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高尚的,不粗俗的。
典雅 diǎnyǎ
强调优美,含典范意味,带庄严色彩。
例:①那些奉承他的茶友满口道贺之外,还恭维他取的名字又别致,又浑成,不但典雅,而且洪亮。(钱钟书《围城》)②北京雄伟华丽、庄严典雅的人民大会堂里面,陈列着许许多多精美的艺术品。(秦牧《巨日》)③大丽花美得典雅华丽。(秦牧《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高雅 ɡāoyǎ
强调格调高。
例:①在那时,一切闲散的嗜好,如品茗,养鸟,赋诗,以及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为高雅的了。(姚雪垠《论潇洒》)②然而要是遇着像林语堂先生一般高雅的人,可也要碰钉子。(秦似《〈立此存照〉以后》)③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过去,新境界层出不穷,也未尝不淋漓痛快。(朱自清《瑞士》)
儒雅 rúyǎ
强调有学问,有气度。
例:①粗鄙的民间产物怎么能够得到清朝末叶儒雅风流的统治阶级的器重呢?(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②人家那个台湾来的女人,风韵犹存,谈吐相当儒雅。(梁晓声《冉之父》)③就是那一次孙有元有幸目睹了他岳父儒雅的风采。(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文雅 wényǎ
强调温和有礼貌,有教养。
例:①识文断字的人多起来,社会上就会变得文雅风流了。(老舍《正红旗下》)②这和尚似乎还文雅,他的庙堂里挂了不少名人的字画。(庐隐《秋光中的西湖》)③他说得很慢,像是为了保持他文雅从容的风度。(方纪《晚餐》)
娴雅 xiányǎ
偶尔写做“闲雅”。强调温柔,安详,稳重。多用于女子。
例:①她的表情也显得很深沉;而过于沉静的眼神,看上去总带着些忧郁,这也就更突出了她的娴雅的气质。(高阳《粉墨春秋》)②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娴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丰子恺《野外理发处》)③而城里却依然是幽静娴雅的中古世纪风味。(魏巍《火凤凰》)
文雅
典雅 高雅 儒雅 文雅 娴雅(闲雅) 37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高尚的,不粗俗的。
典雅 diǎnyǎ
强调优美,含典范意味,带庄严色彩。
例:①那些奉承他的茶友满口道贺之外,还恭维他取的名字又别致,又浑成,不但典雅,而且洪亮。(钱钟书《围城》)②北京雄伟华丽、庄严典雅的人民大会堂里面,陈列着许许多多精美的艺术品。(秦牧《巨日》)③大丽花美得典雅华丽。(秦牧《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高雅 ɡāoyǎ
强调格调高。
例:①在那时,一切闲散的嗜好,如品茗,养鸟,赋诗,以及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为高雅的了。(姚雪垠《论潇洒》)②然而要是遇着像林语堂先生一般高雅的人,可也要碰钉子。(秦似《〈立此存照〉以后》)③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过去,新境界层出不穷,也未尝不淋漓痛快。(朱自清《瑞士》)
儒雅 rúyǎ
强调有学问,有气度。
例:①粗鄙的民间产物怎么能够得到清朝末叶儒雅风流的统治阶级的器重呢?(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②人家那个台湾来的女人,风韵犹存,谈吐相当儒雅。(梁晓声《冉之父》)③就是那一次孙有元有幸目睹了他岳父儒雅的风采。(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文雅 wényǎ
强调温和有礼貌,有教养。
例:①识文断字的人多起来,社会上就会变得文雅风流了。(老舍《正红旗下》)②这和尚似乎还文雅,他的庙堂里挂了不少名人的字画。(庐隐《秋光中的西湖》)③他说得很慢,像是为了保持他文雅从容的风度。(方纪《晚餐》)
娴雅 xiányǎ
偶尔写做“闲雅”。强调温柔,安详,稳重。多用于女子。
例:①她的表情也显得很深沉;而过于沉静的眼神,看上去总带着些忧郁,这也就更突出了她的娴雅的气质。(高阳《粉墨春秋》)②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娴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丰子恺《野外理发处》)③而城里却依然是幽静娴雅的中古世纪风味。(魏巍《火凤凰》)
文明 文雅 116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具有较高文化的,不粗俗,有礼貌,有教养。都能用于个人言行。都能说“文明/文雅语言,文明/文雅行为,谈吐文明/文雅,举止文明/文雅”等。
文明 wénmínɡ
除用于个人的言行外,还可用于社会及其制度、时代、集体,指其发展阶段较高,文化较高。
例:①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沈从文《长河》) ②有些语言在“不文明”或“臭”的边缘上,他们很懂事似的注意避忌。(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 ③独独万里长城至今亮在祖国人民的心里,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吴伯箫《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还有名词义:文化,如“物质~,精神~,创造~,摧毁~”等。这跟“文雅”的区别很明显。
文雅 wényǎ
一般用于个人言行,强调高尚和高雅。能重叠成“文文雅雅”。
例:①乾城人极聪明文雅,小手小脚小身材,唱山歌时嗓子非常好听。(沈从文《常德的船》) ②看瑞宣的文文雅雅的样子,他有点自惭形秽,不敢往前巴结。(老舍《四世同堂》) ③那时她年纪不大,可能还没出师或是刚出师,穿着朴素,不施脂粉,举动很端庄文雅,甚至有点拘谨。(邓友梅《无事忙杂记》)
娴雅
典雅 高雅 儒雅 文雅 娴雅(闲雅) 37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高尚的,不粗俗的。
典雅 diǎnyǎ
强调优美,含典范意味,带庄严色彩。
例:①那些奉承他的茶友满口道贺之外,还恭维他取的名字又别致,又浑成,不但典雅,而且洪亮。(钱钟书《围城》)②北京雄伟华丽、庄严典雅的人民大会堂里面,陈列着许许多多精美的艺术品。(秦牧《巨日》)③大丽花美得典雅华丽。(秦牧《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高雅 ɡāoyǎ
强调格调高。
例:①在那时,一切闲散的嗜好,如品茗,养鸟,赋诗,以及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为高雅的了。(姚雪垠《论潇洒》)②然而要是遇着像林语堂先生一般高雅的人,可也要碰钉子。(秦似《〈立此存照〉以后》)③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过去,新境界层出不穷,也未尝不淋漓痛快。(朱自清《瑞士》)
儒雅 rúyǎ
强调有学问,有气度。
例:①粗鄙的民间产物怎么能够得到清朝末叶儒雅风流的统治阶级的器重呢?(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②人家那个台湾来的女人,风韵犹存,谈吐相当儒雅。(梁晓声《冉之父》)③就是那一次孙有元有幸目睹了他岳父儒雅的风采。(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文雅 wényǎ
强调温和有礼貌,有教养。
例:①识文断字的人多起来,社会上就会变得文雅风流了。(老舍《正红旗下》)②这和尚似乎还文雅,他的庙堂里挂了不少名人的字画。(庐隐《秋光中的西湖》)③他说得很慢,像是为了保持他文雅从容的风度。(方纪《晚餐》)
娴雅 xiányǎ
偶尔写做“闲雅”。强调温柔,安详,稳重。多用于女子。
例:①她的表情也显得很深沉;而过于沉静的眼神,看上去总带着些忧郁,这也就更突出了她的娴雅的气质。(高阳《粉墨春秋》)②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娴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丰子恺《野外理发处》)③而城里却依然是幽静娴雅的中古世纪风味。(魏巍《火凤凰》)
电脑
电脑 计算机 374.0 102 名词 名词。指具有数学运算等功能的机器。有的地方能换用:小型计算机(电脑),微型计算机(电脑),计算机(电脑)病毒,装了一台计算机(电脑)。
电脑 diànnǎo
是俗称、别称。偶称“电子脑”。这个词是比喻造词,它产生于计算机的第三阶段之后,即专指电子计算机,意义范围较窄。构词能力也较弱,常见的有“电脑教育,电脑彩绘,电脑寡妇(指因丈夫沉迷于电脑而被冷落的妻子)”等。使用范围较窄,用于一般、通俗场合。
例:①为中学生开设“电脑”电视讲座。(《半月谈》1985年第16期)②(她)近年来在法国……学电脑,感觉生活很充实。(《邓丽君玩电脑》)③她的一支笔不光写出了鸡鸭鱼肉,还写出了电脑。(蒋子丹《方方,不像个九头鸟》)④钞票可以买电脑,买营养品,买房子,可以叫知识分子减轻劳动强度,避免英年早逝。(桂兴华《作家:面对汹涌的商潮》)
计算机 jìsuànjī
是正式名称,也是术语。现在,是“电子计算机”或“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简称。从历史上说,它的意义范围还广一些,包括最早的“手摇计算机”以及稍后的“机械计算机”。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它专指“电子计算机”。近几年,计算机已经普及到许许多多家庭。因此,它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如“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存储器,计算机代码,计算机检索,计算机女士,计算机犯罪,计算机室(机房),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模拟计算机,混合计算机,电子模拟计算机,数字控制计算机”等等。使用范围较广,既用于科技,也用于一般场合。使用频率较高(在巨型语料库中“计算机”比“电脑”的使用频率约为三比一)。
例:①我国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研究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②这位曾留学德国、计算机控制专业副教授出身的干部,当然深信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人民日报》1996年1月10日)③以前妇女在办公室主要从事秘书工作,现在已出现了从事计算机工作的“计算机女士”。(《知识就是力量》1987年第2期)
计算机
电脑 计算机 374.0 102 名词 名词。指具有数学运算等功能的机器。有的地方能换用:小型计算机(电脑),微型计算机(电脑),计算机(电脑)病毒,装了一台计算机(电脑)。
电脑 diànnǎo
是俗称、别称。偶称“电子脑”。这个词是比喻造词,它产生于计算机的第三阶段之后,即专指电子计算机,意义范围较窄。构词能力也较弱,常见的有“电脑教育,电脑彩绘,电脑寡妇(指因丈夫沉迷于电脑而被冷落的妻子)”等。使用范围较窄,用于一般、通俗场合。
例:①为中学生开设“电脑”电视讲座。(《半月谈》1985年第16期)②(她)近年来在法国……学电脑,感觉生活很充实。(《邓丽君玩电脑》)③她的一支笔不光写出了鸡鸭鱼肉,还写出了电脑。(蒋子丹《方方,不像个九头鸟》)④钞票可以买电脑,买营养品,买房子,可以叫知识分子减轻劳动强度,避免英年早逝。(桂兴华《作家:面对汹涌的商潮》)
计算机 jìsuànjī
是正式名称,也是术语。现在,是“电子计算机”或“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简称。从历史上说,它的意义范围还广一些,包括最早的“手摇计算机”以及稍后的“机械计算机”。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它专指“电子计算机”。近几年,计算机已经普及到许许多多家庭。因此,它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如“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存储器,计算机代码,计算机检索,计算机女士,计算机犯罪,计算机室(机房),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模拟计算机,混合计算机,电子模拟计算机,数字控制计算机”等等。使用范围较广,既用于科技,也用于一般场合。使用频率较高(在巨型语料库中“计算机”比“电脑”的使用频率约为三比一)。
例:①我国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研究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人民日报》1996年1月5日)②这位曾留学德国、计算机控制专业副教授出身的干部,当然深信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人民日报》1996年1月10日)③以前妇女在办公室主要从事秘书工作,现在已出现了从事计算机工作的“计算机女士”。(《知识就是力量》1987年第2期)
玷污
玷污 污染 375.0 102 动词 动词。有害的东西弄脏人或事物。
玷污 diànwū
强调使有污点。多用于比喻,多指人的卑劣言行使对方的名誉、身躯、面貌等受到辱没。带形象色彩。
例:①这样,既释却大家的重负,还没玷污儿女后代的名声,实在是喜遂人愿。(李芳苓《喜丧》)②您怎么糟践我,我都暂且忍了。可我绝不允许您玷污邦内罗提先生的名誉!(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我甚至隐隐地觉得她的施舍玷污了我为了一个光辉的愿望而受的苦行。(张贤亮《绿化树》)
污染 wūrǎn
强调使沾染上有害物质。多指自然界的具体事物因受危害而变得不纯净。有时用于社会及人。
例:①可湖水已经污染得腥臭难闻。(方方《定数》)②前些年反复无常的政治风尘污染了社会,毒化了人们的思想,离间了群众和干部的关系,造成信仰的混乱。(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③可惜她的思想被污染了,连那使人听来像唱歌似的声音也是灰暗的,真使人担心。(吕雷《火红的云霞》)
污染
玷污 污染 375.0 102 动词 动词。有害的东西弄脏人或事物。
玷污 diànwū
强调使有污点。多用于比喻,多指人的卑劣言行使对方的名誉、身躯、面貌等受到辱没。带形象色彩。
例:①这样,既释却大家的重负,还没玷污儿女后代的名声,实在是喜遂人愿。(李芳苓《喜丧》)②您怎么糟践我,我都暂且忍了。可我绝不允许您玷污邦内罗提先生的名誉!(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我甚至隐隐地觉得她的施舍玷污了我为了一个光辉的愿望而受的苦行。(张贤亮《绿化树》)
污染 wūrǎn
强调使沾染上有害物质。多指自然界的具体事物因受危害而变得不纯净。有时用于社会及人。
例:①可湖水已经污染得腥臭难闻。(方方《定数》)②前些年反复无常的政治风尘污染了社会,毒化了人们的思想,离间了群众和干部的关系,造成信仰的混乱。(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③可惜她的思想被污染了,连那使人听来像唱歌似的声音也是灰暗的,真使人担心。(吕雷《火红的云霞》)
惦记
惦记 惦念 挂念 怀念 思念 想念 376.0 102 动词 动词。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对象可以是人、环境等。
惦记 diàn·jì
强调记挂,总放在心上。对象一般都是不在身边的,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孙犁《荷花淀》)②看来他心里现在只惦记一个问题:他家乡的情况。(叶君健《曙光》)
惦念 diàn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程度比“惦记”重。不如“惦记”常用,多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她)心里却老是惦念着那些孩子们,一个个逗人喜欢的小脸,不时出现在她面前……(马烽《沈大妈》)②他在天津,惦念那钱塘的故乡。(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
挂念 ɡuà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更强调牵挂,时刻放在心上。常用于口语。
例:①刁俊梅也挂念丈夫,写信却总是“报喜不报忧”,为的是不让他分心。(《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②她只挂念着东北,她的故乡。(老舍《四世同堂》)
怀念 huáiniàn
感情较深沉。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带敬重或庄重色彩。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人民英雄纪念碑)标志着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活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孙犁《在阜平》)
思念 sīniàn
比“想念”等感情深而浓。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实现的或见到的,包括想要办成的事儿(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郭沫若《芭蕉花》)②他是这样地思念大海,他的梦也尽是蓝色的。(柯岩《船长》)③(什么时候我能骑在这样的马上呢?)我小小的心灵真是在日夜思念。(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漂荡》)
想念 xiǎnɡniàn
对象多是离别的,有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我非常想念我们的刘先生——他待我那么严格,可又那么喜欢我。(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②我是那样的想念家乡,想念得都有点发痛。(杨朔《蓬莱仙境》)
惦念
惦记 惦念 挂念 怀念 思念 想念 376.0 102 动词 动词。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对象可以是人、环境等。
惦记 diàn·jì
强调记挂,总放在心上。对象一般都是不在身边的,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孙犁《荷花淀》)②看来他心里现在只惦记一个问题:他家乡的情况。(叶君健《曙光》)
惦念 diàn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程度比“惦记”重。不如“惦记”常用,多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她)心里却老是惦念着那些孩子们,一个个逗人喜欢的小脸,不时出现在她面前……(马烽《沈大妈》)②他在天津,惦念那钱塘的故乡。(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
挂念 ɡuà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更强调牵挂,时刻放在心上。常用于口语。
例:①刁俊梅也挂念丈夫,写信却总是“报喜不报忧”,为的是不让他分心。(《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②她只挂念着东北,她的故乡。(老舍《四世同堂》)
怀念 huáiniàn
感情较深沉。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带敬重或庄重色彩。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人民英雄纪念碑)标志着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活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孙犁《在阜平》)
思念 sīniàn
比“想念”等感情深而浓。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实现的或见到的,包括想要办成的事儿(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郭沫若《芭蕉花》)②他是这样地思念大海,他的梦也尽是蓝色的。(柯岩《船长》)③(什么时候我能骑在这样的马上呢?)我小小的心灵真是在日夜思念。(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漂荡》)
想念 xiǎnɡniàn
对象多是离别的,有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我非常想念我们的刘先生——他待我那么严格,可又那么喜欢我。(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②我是那样的想念家乡,想念得都有点发痛。(杨朔《蓬莱仙境》)
挂念
惦记 惦念 挂念 怀念 思念 想念 376.0 102 动词 动词。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对象可以是人、环境等。
惦记 diàn·jì
强调记挂,总放在心上。对象一般都是不在身边的,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孙犁《荷花淀》)②看来他心里现在只惦记一个问题:他家乡的情况。(叶君健《曙光》)
惦念 diàn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程度比“惦记”重。不如“惦记”常用,多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她)心里却老是惦念着那些孩子们,一个个逗人喜欢的小脸,不时出现在她面前……(马烽《沈大妈》)②他在天津,惦念那钱塘的故乡。(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
挂念 ɡuà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更强调牵挂,时刻放在心上。常用于口语。
例:①刁俊梅也挂念丈夫,写信却总是“报喜不报忧”,为的是不让他分心。(《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②她只挂念着东北,她的故乡。(老舍《四世同堂》)
怀念 huáiniàn
感情较深沉。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带敬重或庄重色彩。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人民英雄纪念碑)标志着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活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孙犁《在阜平》)
思念 sīniàn
比“想念”等感情深而浓。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实现的或见到的,包括想要办成的事儿(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郭沫若《芭蕉花》)②他是这样地思念大海,他的梦也尽是蓝色的。(柯岩《船长》)③(什么时候我能骑在这样的马上呢?)我小小的心灵真是在日夜思念。(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漂荡》)
想念 xiǎnɡniàn
对象多是离别的,有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我非常想念我们的刘先生——他待我那么严格,可又那么喜欢我。(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②我是那样的想念家乡,想念得都有点发痛。(杨朔《蓬莱仙境》)
怀念
惦记 惦念 挂念 怀念 思念 想念 376.0 102 动词 动词。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对象可以是人、环境等。
惦记 diàn·jì
强调记挂,总放在心上。对象一般都是不在身边的,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孙犁《荷花淀》)②看来他心里现在只惦记一个问题:他家乡的情况。(叶君健《曙光》)
惦念 diàn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程度比“惦记”重。不如“惦记”常用,多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她)心里却老是惦念着那些孩子们,一个个逗人喜欢的小脸,不时出现在她面前……(马烽《沈大妈》)②他在天津,惦念那钱塘的故乡。(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
挂念 ɡuà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更强调牵挂,时刻放在心上。常用于口语。
例:①刁俊梅也挂念丈夫,写信却总是“报喜不报忧”,为的是不让他分心。(《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②她只挂念着东北,她的故乡。(老舍《四世同堂》)
怀念 huáiniàn
感情较深沉。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带敬重或庄重色彩。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人民英雄纪念碑)标志着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活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孙犁《在阜平》)
思念 sīniàn
比“想念”等感情深而浓。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实现的或见到的,包括想要办成的事儿(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郭沫若《芭蕉花》)②他是这样地思念大海,他的梦也尽是蓝色的。(柯岩《船长》)③(什么时候我能骑在这样的马上呢?)我小小的心灵真是在日夜思念。(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漂荡》)
想念 xiǎnɡniàn
对象多是离别的,有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我非常想念我们的刘先生——他待我那么严格,可又那么喜欢我。(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②我是那样的想念家乡,想念得都有点发痛。(杨朔《蓬莱仙境》)
怀念 缅怀 追念 625.0 102 动词 动词。想念较久远的人或事物。
怀念 huáiniàn
强调深思,不能忘怀。用于一般人或事物,除从前的(例①),还可以是久别的(例②)、远离的(例③)。中性词。
例:①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巴金《日》) ②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杨朔《茶花赋》) ③秋风从西向东吹起来了,我怀念着家乡,家乡的柿树园。(李蕤《柿园(下)》)
缅怀 miǎnhuái
强调遥想先人往事。用于英雄、先烈、伟人等重要人物或事物。适用范围较窄。用于书面语。带崇敬、庄重色彩。
例:①我心里默念:缅怀战争中丧生的无名英雄,献给他们的母亲。(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 ②我说:“有空,你也该去趟西安,缅怀一下先人。”(陆颖墨《龙子龙孙加点水》) ③其实她不过是在缅怀自己的童年往事。(梁晓声《表弟》) ④她仍在缅怀她夭折的爱情,那才是她真正的爱情。(石钟山《父亲进城》)
追念 zhuīniàn
强调回想,一般用于从前的人或事物。适用范围比“怀念”窄,比“缅怀”宽。中性词。
例:①我们是用着感伤来追念鲁迅先生的,然而我们不因为感伤就变颓唐。(关露《一个可纪念的日子》) ②扫墓祭祖被看作追念先祖、教育后人、团结同族的表示。(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③伊是竭力的在追念伊自己往日的绮年玉貌,和许多过去的美景良辰,伊还想从幻觉上取得一些少年人的快乐。(德龄《慈禧后私生活实录》)
思念
惦记 惦念 挂念 怀念 思念 想念 376.0 102 动词 动词。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对象可以是人、环境等。
惦记 diàn·jì
强调记挂,总放在心上。对象一般都是不在身边的,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孙犁《荷花淀》)②看来他心里现在只惦记一个问题:他家乡的情况。(叶君健《曙光》)
惦念 diàn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程度比“惦记”重。不如“惦记”常用,多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她)心里却老是惦念着那些孩子们,一个个逗人喜欢的小脸,不时出现在她面前……(马烽《沈大妈》)②他在天津,惦念那钱塘的故乡。(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
挂念 ɡuà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更强调牵挂,时刻放在心上。常用于口语。
例:①刁俊梅也挂念丈夫,写信却总是“报喜不报忧”,为的是不让他分心。(《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②她只挂念着东北,她的故乡。(老舍《四世同堂》)
怀念 huáiniàn
感情较深沉。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带敬重或庄重色彩。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人民英雄纪念碑)标志着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活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孙犁《在阜平》)
思念 sīniàn
比“想念”等感情深而浓。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实现的或见到的,包括想要办成的事儿(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郭沫若《芭蕉花》)②他是这样地思念大海,他的梦也尽是蓝色的。(柯岩《船长》)③(什么时候我能骑在这样的马上呢?)我小小的心灵真是在日夜思念。(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漂荡》)
想念 xiǎnɡniàn
对象多是离别的,有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我非常想念我们的刘先生——他待我那么严格,可又那么喜欢我。(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②我是那样的想念家乡,想念得都有点发痛。(杨朔《蓬莱仙境》)
想念
惦记 惦念 挂念 怀念 思念 想念 376.0 102 动词 动词。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对象可以是人、环境等。
惦记 diàn·jì
强调记挂,总放在心上。对象一般都是不在身边的,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孙犁《荷花淀》)②看来他心里现在只惦记一个问题:他家乡的情况。(叶君健《曙光》)
惦念 diàn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程度比“惦记”重。不如“惦记”常用,多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她)心里却老是惦念着那些孩子们,一个个逗人喜欢的小脸,不时出现在她面前……(马烽《沈大妈》)②他在天津,惦念那钱塘的故乡。(俞平伯《重过西园码头》)
挂念 ɡuàniàn
对象跟“惦记”相同。更强调牵挂,时刻放在心上。常用于口语。
例:①刁俊梅也挂念丈夫,写信却总是“报喜不报忧”,为的是不让他分心。(《人民日报》1998年4月21日)②她只挂念着东北,她的故乡。(老舍《四世同堂》)
怀念 huáiniàn
感情较深沉。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人或事物。带敬重或庄重色彩。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人民英雄纪念碑)标志着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活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孙犁《在阜平》)
思念 sīniàn
比“想念”等感情深而浓。对象常是可能或不可能实现的或见到的,包括想要办成的事儿(例③)。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郭沫若《芭蕉花》)②他是这样地思念大海,他的梦也尽是蓝色的。(柯岩《船长》)③(什么时候我能骑在这样的马上呢?)我小小的心灵真是在日夜思念。(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漂荡》)
想念 xiǎnɡniàn
对象多是离别的,有可能或不可能见到的。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例:①我非常想念我们的刘先生——他待我那么严格,可又那么喜欢我。(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②我是那样的想念家乡,想念得都有点发痛。(杨朔《蓬莱仙境》)
叮咛
叮咛 叮嘱 嘱咐 377.0 102 动词 动词。特意告诫对方记住。常可换用,如“我叮咛/叮嘱/嘱咐他当心”。
叮咛 dīnɡnínɡ
偶尔写做“丁宁”。词义比“嘱咐”重,是反复嘱咐。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一定要保证受灾群众有吃、有住、有穿,要注意防止疫病流行。”临别,他向当地领导再三叮咛。(《人民日报》1998年8月27日)②几乎封封信都叮咛独逸(人名)千万不要忘记汉语。(曹靖华《素笺寄深情》)
叮嘱 dīnɡzhǔ
词义更重,是反复多次嘱咐,语重心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鲁迅《藤野先生》)②张满贞叮嘱伤了脚的人,三天以内,不要下田。(周立波《张满贞》)
嘱咐 zhǔ·fù
比“叮咛、叮嘱”词义轻。对人、对己(例③)都常用。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今晚你不要吹熄灯。只要雨不再下大,就不会再有问题。你小心点儿就行了。”他关心地嘱咐道。(巴金《黄文元同志》)②第二天清晨,我按照老邓的嘱咐到了摊贩市场。(孙犁《某村旧事》)③我一再暗暗地嘱咐自己:沉住气,吐尔逊!(陆柱国《吐尔逊的故事》)
叮嘱
叮咛 叮嘱 嘱咐 377.0 102 动词 动词。特意告诫对方记住。常可换用,如“我叮咛/叮嘱/嘱咐他当心”。
叮咛 dīnɡnínɡ
偶尔写做“丁宁”。词义比“嘱咐”重,是反复嘱咐。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一定要保证受灾群众有吃、有住、有穿,要注意防止疫病流行。”临别,他向当地领导再三叮咛。(《人民日报》1998年8月27日)②几乎封封信都叮咛独逸(人名)千万不要忘记汉语。(曹靖华《素笺寄深情》)
叮嘱 dīnɡzhǔ
词义更重,是反复多次嘱咐,语重心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鲁迅《藤野先生》)②张满贞叮嘱伤了脚的人,三天以内,不要下田。(周立波《张满贞》)
嘱咐 zhǔ·fù
比“叮咛、叮嘱”词义轻。对人、对己(例③)都常用。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今晚你不要吹熄灯。只要雨不再下大,就不会再有问题。你小心点儿就行了。”他关心地嘱咐道。(巴金《黄文元同志》)②第二天清晨,我按照老邓的嘱咐到了摊贩市场。(孙犁《某村旧事》)③我一再暗暗地嘱咐自己:沉住气,吐尔逊!(陆柱国《吐尔逊的故事》)
嘱咐
叮咛 叮嘱 嘱咐 377.0 102 动词 动词。特意告诫对方记住。常可换用,如“我叮咛/叮嘱/嘱咐他当心”。
叮咛 dīnɡnínɡ
偶尔写做“丁宁”。词义比“嘱咐”重,是反复嘱咐。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一定要保证受灾群众有吃、有住、有穿,要注意防止疫病流行。”临别,他向当地领导再三叮咛。(《人民日报》1998年8月27日)②几乎封封信都叮咛独逸(人名)千万不要忘记汉语。(曹靖华《素笺寄深情》)
叮嘱 dīnɡzhǔ
词义更重,是反复多次嘱咐,语重心长。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鲁迅《藤野先生》)②张满贞叮嘱伤了脚的人,三天以内,不要下田。(周立波《张满贞》)
嘱咐 zhǔ·fù
比“叮咛、叮嘱”词义轻。对人、对己(例③)都常用。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今晚你不要吹熄灯。只要雨不再下大,就不会再有问题。你小心点儿就行了。”他关心地嘱咐道。(巴金《黄文元同志》)②第二天清晨,我按照老邓的嘱咐到了摊贩市场。(孙犁《某村旧事》)③我一再暗暗地嘱咐自己:沉住气,吐尔逊!(陆柱国《吐尔逊的故事》)
顶 最 37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极高的程度。都能用在形容词、一些动词、方位词的前边。当说话人表示认为最好的选择,或表示一种希望时,“顶好”和“最好”相同。
dǐnɡ
多用于口语。使用范围较窄。
例:①内中有两三家已贴上了封条没有人再作生意了,只有当中的一家小的店门还开着。(叶紫《行军掉队记》)②在他清醒的时候,他爱体面。(老舍《骆驼祥子》)③这第一首诗当然不好,却也不是坏,不知怎的,被我删掉了。(俞平伯《五四忆往》)④多也不过值一百五十万!(赵树理《三里湾》)
zuì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在“先、后、前、末了、本质、新式、老式”等形容词前边一般用“最”,不用“顶”(例①②③④⑤)。“最+形+名(动)”模式,有很强的构成术语和习用语的能力,其中的“最”不能用“顶”。如“大风速,大行程,大航程,后审判,后通牒,低工资,高(低)气温,高(低)纲领,佳入口,后的晚餐”等。
例:①尤二爷和那个胡子是先到的。(老舍《裕兴池里》)②我一直跑上后的观海亭。(钟敬文《西湖的雪景》)③声望最高,评价最高,排列在前的三种职业为科学家、大学校长、大学教授。(凤章《“球籍”问题》)④创造性是思维品质中本质、宝贵的品质。(高镇同等《攀登书山另有路》)⑤杨先生是新式的中国人,处处要用礼貌表示出自己所受过的教育。(老舍《邻居们》)
顶 最 378.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极高的程度。都能用在形容词、一些动词、方位词的前边。当说话人表示认为最好的选择,或表示一种希望时,“顶好”和“最好”相同。
dǐnɡ
多用于口语。使用范围较窄。
例:①内中有两三家已贴上了封条没有人再作生意了,只有当中的一家小的店门还开着。(叶紫《行军掉队记》)②在他清醒的时候,他爱体面。(老舍《骆驼祥子》)③这第一首诗当然不好,却也不是坏,不知怎的,被我删掉了。(俞平伯《五四忆往》)④多也不过值一百五十万!(赵树理《三里湾》)
zuì
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在“先、后、前、末了、本质、新式、老式”等形容词前边一般用“最”,不用“顶”(例①②③④⑤)。“最+形+名(动)”模式,有很强的构成术语和习用语的能力,其中的“最”不能用“顶”。如“大风速,大行程,大航程,后审判,后通牒,低工资,高(低)气温,高(低)纲领,佳入口,后的晚餐”等。
例:①尤二爷和那个胡子是先到的。(老舍《裕兴池里》)②我一直跑上后的观海亭。(钟敬文《西湖的雪景》)③声望最高,评价最高,排列在前的三种职业为科学家、大学校长、大学教授。(凤章《“球籍”问题》)④创造性是思维品质中本质、宝贵的品质。(高镇同等《攀登书山另有路》)⑤杨先生是新式的中国人,处处要用礼貌表示出自己所受过的教育。(老舍《邻居们》)
订 定 379.0 102 动词 动词。双方或多方预约确立下来,不加改变。有时换用,如“/条约”。
dìnɡ
着重于约订,各方协商同意。常用于“报,单,购,婚,货,阅,户,杂志,房间,酒席,函新书,托人代”(以上多用“订”,偶用“定”)。“订金”在法律文件中不用,没有法律效力。还用于经过商讨而确立下来,常说“计划,章程”等,这里不用“定”。
例:①你们俩年貌相当,门户也相当,很现成地了婚。(杨绛《洗澡》)②说到最后九爷不过是转弯抹角一批货时,又爽心地大笑起来。(邓友梅《烟壶》)③你要去的话,就连计划也不用了。(赵树理《三里湾》)
dìnɡ
着重于确定,有时是单方行为。用于“亲,钱,礼,做,做家具”(以上一般用“定”,不用“订”)。“定金”在法律文件中使用时,有法律效力。
例:①马车,饭庄我去。(老舍《老张的哲学》)②他不高兴我给他亲?(巴金《家》)③你这制服也是做的吧?(杨绛《洗澡》)
订 定 379.0 102 动词 动词。双方或多方预约确立下来,不加改变。有时换用,如“/条约”。
dìnɡ
着重于约订,各方协商同意。常用于“报,单,购,婚,货,阅,户,杂志,房间,酒席,函新书,托人代”(以上多用“订”,偶用“定”)。“订金”在法律文件中不用,没有法律效力。还用于经过商讨而确立下来,常说“计划,章程”等,这里不用“定”。
例:①你们俩年貌相当,门户也相当,很现成地了婚。(杨绛《洗澡》)②说到最后九爷不过是转弯抹角一批货时,又爽心地大笑起来。(邓友梅《烟壶》)③你要去的话,就连计划也不用了。(赵树理《三里湾》)
dìnɡ
着重于确定,有时是单方行为。用于“亲,钱,礼,做,做家具”(以上一般用“定”,不用“订”)。“定金”在法律文件中使用时,有法律效力。
例:①马车,饭庄我去。(老舍《老张的哲学》)②他不高兴我给他亲?(巴金《家》)③你这制服也是做的吧?(杨绛《洗澡》)
订金
订金 定金 380.0 102 名词 名词。为确保成交而预付的一部分钱。
订金 dìnɡjīn
不是法律术语。按情理,如因接受订金的一方的原因而未成交时,应返还预付一方的订金。
例:①有的客户交了订金还要等上半个多月才能得到车辆。(《人民日报》1996年3月18日)②他们种的大麦还没开割,就给货主订光了,订金也早已到账。(《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0日)③他们的经理当即便带着谦慕的笑容把二十万米的订单和订金支票递到了昌盛手上。(周大新《消失的场景》)
定金 dìnɡjīn
是法律术语。按法律规定,具有担保性质,双方在追回或返还数额上都有法律规定。
例:①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②定金和预付款的性质是不同的。定金具有担保性质,依照定金法律关系的要求,如果合同如期履行,定金可充抵应给付款的一部分;如果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即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仲裁委员会关于定金和预付款性质的复函》)③预订购房和预售购房,订金与定金虽一字之差,却有质的不同。(《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7日)
定金
订金 定金 380.0 102 名词 名词。为确保成交而预付的一部分钱。
订金 dìnɡjīn
不是法律术语。按情理,如因接受订金的一方的原因而未成交时,应返还预付一方的订金。
例:①有的客户交了订金还要等上半个多月才能得到车辆。(《人民日报》1996年3月18日)②他们种的大麦还没开割,就给货主订光了,订金也早已到账。(《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0日)③他们的经理当即便带着谦慕的笑容把二十万米的订单和订金支票递到了昌盛手上。(周大新《消失的场景》)
定金 dìnɡjīn
是法律术语。按法律规定,具有担保性质,双方在追回或返还数额上都有法律规定。
例:①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②定金和预付款的性质是不同的。定金具有担保性质,依照定金法律关系的要求,如果合同如期履行,定金可充抵应给付款的一部分;如果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即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仲裁委员会关于定金和预付款性质的复函》)③预订购房和预售购房,订金与定金虽一字之差,却有质的不同。(《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7日)
订正
订正 修订 修改 修正 381.0 102 动词 动词。改正语言文字错误。
订正 dìnɡzhènɡ
比“修订”等不那么强调“修改”这一层意思,改的量较少。对象多是具体词语或文字错误(例①②),有时是其他错误(例③)。
例:①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鲁迅《藤野先生》)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要求重印此书,我很感激,特地订正错字,并补上一两句话。(杨绛《干校六记》)③根据树龄不同,对年轮宽度需作生长量订正。(《中国大百科全书·年轮气候学》)
修订 xiūdìnɡ
比“订正”强调修改这一层意思。比“修改”等强调订正这一层意思,改的量较少。对象常是具体的词语、文字错误,也常是公约、条约、大纲、方案、计划的内容等。
例:①我乘第二次印刷的机会,修订了一些文字。(钱钟书《围城》)②管理人员应随时修订主文本,使其及时反映更新了的内容。(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③我把他那“计划书”修订得干净利落、天衣无缝,很有几处是“点石成金”。(刘心武《兔儿爷》)
修改 xiūɡǎi
强调修饰改动,改的量可以很多很大。对象除了常是具体的词语、文字错误,还常是作文、作品、文件、纲领、宪法、条文、规则、设计等内容的缺点、不合适或不满意的地方。
例:①他的写作的态度非常谨严,手稿要经过四五次的修改,一点也不肯苟且。(郭沫若《向普式庚看齐》)②画家叔叔点一点头,边笑,边修改他的画。(陈伯吹《妈妈在工地上》)③原来这座石像在设计过程中,是曾经修改过的,英雄捧持花束的手势,就是修改较重大的一项。(秦牧《英雄手中的花束》)
修正 xiūzhènɡ
强调修改并使正确。改的量可多可少。对象较少用于语言文字,用时带有庄重色彩(例①);多用于重要文献以及理论、观点。可以说“修正案,修正草案”(例②);还多用于方向、航向、偏差、标尺、准星、衡器等,可以说“修正值,修正量”(例④)。
例:①根据事实,修正一过,无论是出席的人,还是谈论的话,都较原来更为完备,更近事实,喜极记此。(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此修正案立刻获得四分之三的多数票。(石言《漆黑的羽毛》)③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一直用于天文学,直到广义的相对论出现后才被修正。(《中国大百科全书·牛顿》)④自动驾驶仪修正航向,操纵飞机按预定航线飞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天领航》)
还有一义:篡改正确的理论、思想等,如“~主义,对辩证法的~”等。这跟“订正”等的区别较明显。
修订
订正 修订 修改 修正 381.0 102 动词 动词。改正语言文字错误。
订正 dìnɡzhènɡ
比“修订”等不那么强调“修改”这一层意思,改的量较少。对象多是具体词语或文字错误(例①②),有时是其他错误(例③)。
例:①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鲁迅《藤野先生》)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要求重印此书,我很感激,特地订正错字,并补上一两句话。(杨绛《干校六记》)③根据树龄不同,对年轮宽度需作生长量订正。(《中国大百科全书·年轮气候学》)
修订 xiūdìnɡ
比“订正”强调修改这一层意思。比“修改”等强调订正这一层意思,改的量较少。对象常是具体的词语、文字错误,也常是公约、条约、大纲、方案、计划的内容等。
例:①我乘第二次印刷的机会,修订了一些文字。(钱钟书《围城》)②管理人员应随时修订主文本,使其及时反映更新了的内容。(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③我把他那“计划书”修订得干净利落、天衣无缝,很有几处是“点石成金”。(刘心武《兔儿爷》)
修改 xiūɡǎi
强调修饰改动,改的量可以很多很大。对象除了常是具体的词语、文字错误,还常是作文、作品、文件、纲领、宪法、条文、规则、设计等内容的缺点、不合适或不满意的地方。
例:①他的写作的态度非常谨严,手稿要经过四五次的修改,一点也不肯苟且。(郭沫若《向普式庚看齐》)②画家叔叔点一点头,边笑,边修改他的画。(陈伯吹《妈妈在工地上》)③原来这座石像在设计过程中,是曾经修改过的,英雄捧持花束的手势,就是修改较重大的一项。(秦牧《英雄手中的花束》)
修正 xiūzhènɡ
强调修改并使正确。改的量可多可少。对象较少用于语言文字,用时带有庄重色彩(例①);多用于重要文献以及理论、观点。可以说“修正案,修正草案”(例②);还多用于方向、航向、偏差、标尺、准星、衡器等,可以说“修正值,修正量”(例④)。
例:①根据事实,修正一过,无论是出席的人,还是谈论的话,都较原来更为完备,更近事实,喜极记此。(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此修正案立刻获得四分之三的多数票。(石言《漆黑的羽毛》)③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一直用于天文学,直到广义的相对论出现后才被修正。(《中国大百科全书·牛顿》)④自动驾驶仪修正航向,操纵飞机按预定航线飞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天领航》)
还有一义:篡改正确的理论、思想等,如“~主义,对辩证法的~”等。这跟“订正”等的区别较明显。
修改
订正 修订 修改 修正 381.0 102 动词 动词。改正语言文字错误。
订正 dìnɡzhènɡ
比“修订”等不那么强调“修改”这一层意思,改的量较少。对象多是具体词语或文字错误(例①②),有时是其他错误(例③)。
例:①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鲁迅《藤野先生》)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要求重印此书,我很感激,特地订正错字,并补上一两句话。(杨绛《干校六记》)③根据树龄不同,对年轮宽度需作生长量订正。(《中国大百科全书·年轮气候学》)
修订 xiūdìnɡ
比“订正”强调修改这一层意思。比“修改”等强调订正这一层意思,改的量较少。对象常是具体的词语、文字错误,也常是公约、条约、大纲、方案、计划的内容等。
例:①我乘第二次印刷的机会,修订了一些文字。(钱钟书《围城》)②管理人员应随时修订主文本,使其及时反映更新了的内容。(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③我把他那“计划书”修订得干净利落、天衣无缝,很有几处是“点石成金”。(刘心武《兔儿爷》)
修改 xiūɡǎi
强调修饰改动,改的量可以很多很大。对象除了常是具体的词语、文字错误,还常是作文、作品、文件、纲领、宪法、条文、规则、设计等内容的缺点、不合适或不满意的地方。
例:①他的写作的态度非常谨严,手稿要经过四五次的修改,一点也不肯苟且。(郭沫若《向普式庚看齐》)②画家叔叔点一点头,边笑,边修改他的画。(陈伯吹《妈妈在工地上》)③原来这座石像在设计过程中,是曾经修改过的,英雄捧持花束的手势,就是修改较重大的一项。(秦牧《英雄手中的花束》)
修正 xiūzhènɡ
强调修改并使正确。改的量可多可少。对象较少用于语言文字,用时带有庄重色彩(例①);多用于重要文献以及理论、观点。可以说“修正案,修正草案”(例②);还多用于方向、航向、偏差、标尺、准星、衡器等,可以说“修正值,修正量”(例④)。
例:①根据事实,修正一过,无论是出席的人,还是谈论的话,都较原来更为完备,更近事实,喜极记此。(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此修正案立刻获得四分之三的多数票。(石言《漆黑的羽毛》)③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一直用于天文学,直到广义的相对论出现后才被修正。(《中国大百科全书·牛顿》)④自动驾驶仪修正航向,操纵飞机按预定航线飞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天领航》)
还有一义:篡改正确的理论、思想等,如“~主义,对辩证法的~”等。这跟“订正”等的区别较明显。
修正
订正 修订 修改 修正 381.0 102 动词 动词。改正语言文字错误。
订正 dìnɡzhènɡ
比“修订”等不那么强调“修改”这一层意思,改的量较少。对象多是具体词语或文字错误(例①②),有时是其他错误(例③)。
例:①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鲁迅《藤野先生》)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要求重印此书,我很感激,特地订正错字,并补上一两句话。(杨绛《干校六记》)③根据树龄不同,对年轮宽度需作生长量订正。(《中国大百科全书·年轮气候学》)
修订 xiūdìnɡ
比“订正”强调修改这一层意思。比“修改”等强调订正这一层意思,改的量较少。对象常是具体的词语、文字错误,也常是公约、条约、大纲、方案、计划的内容等。
例:①我乘第二次印刷的机会,修订了一些文字。(钱钟书《围城》)②管理人员应随时修订主文本,使其及时反映更新了的内容。(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③我把他那“计划书”修订得干净利落、天衣无缝,很有几处是“点石成金”。(刘心武《兔儿爷》)
修改 xiūɡǎi
强调修饰改动,改的量可以很多很大。对象除了常是具体的词语、文字错误,还常是作文、作品、文件、纲领、宪法、条文、规则、设计等内容的缺点、不合适或不满意的地方。
例:①他的写作的态度非常谨严,手稿要经过四五次的修改,一点也不肯苟且。(郭沫若《向普式庚看齐》)②画家叔叔点一点头,边笑,边修改他的画。(陈伯吹《妈妈在工地上》)③原来这座石像在设计过程中,是曾经修改过的,英雄捧持花束的手势,就是修改较重大的一项。(秦牧《英雄手中的花束》)
修正 xiūzhènɡ
强调修改并使正确。改的量可多可少。对象较少用于语言文字,用时带有庄重色彩(例①);多用于重要文献以及理论、观点。可以说“修正案,修正草案”(例②);还多用于方向、航向、偏差、标尺、准星、衡器等,可以说“修正值,修正量”(例④)。
例:①根据事实,修正一过,无论是出席的人,还是谈论的话,都较原来更为完备,更近事实,喜极记此。(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此修正案立刻获得四分之三的多数票。(石言《漆黑的羽毛》)③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一直用于天文学,直到广义的相对论出现后才被修正。(《中国大百科全书·牛顿》)④自动驾驶仪修正航向,操纵飞机按预定航线飞行。(《中国大百科全书·航天领航》)
还有一义:篡改正确的理论、思想等,如“~主义,对辩证法的~”等。这跟“订正”等的区别较明显。
动乱
动乱 骚乱 382.0 102 动词 动词。混乱不安。
动乱 dònɡluàn
强调动荡,程度较重,时间较长,范围较大,多指社会。
例:①三十年来国家动乱,即照例以内战为主要动力,荡来荡去形成了大小军阀的新陈代谢。(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②冠家父女的下狱,在他看,不过是动乱时代的一种必然发生的丑剧。(老舍《四世同堂》)③那是一个人们渴望政治统一以结束动乱的时代。(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骚乱 sāoluàn
强调骚动,程度较轻,时间较短,范围较小,多指人群。
例:①每一起谣言,都会使那骚乱的人群更加不安,更悲苦。(老舍《鼓书艺人》)②整条胡同骚乱起来。(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③她指定了下任族长,族里有些许骚乱,但很快就平息了。(须兰《仿佛》)
骚乱
动乱 骚乱 382.0 102 动词 动词。混乱不安。
动乱 dònɡluàn
强调动荡,程度较重,时间较长,范围较大,多指社会。
例:①三十年来国家动乱,即照例以内战为主要动力,荡来荡去形成了大小军阀的新陈代谢。(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②冠家父女的下狱,在他看,不过是动乱时代的一种必然发生的丑剧。(老舍《四世同堂》)③那是一个人们渴望政治统一以结束动乱的时代。(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骚乱 sāoluàn
强调骚动,程度较轻,时间较短,范围较小,多指人群。
例:①每一起谣言,都会使那骚乱的人群更加不安,更悲苦。(老舍《鼓书艺人》)②整条胡同骚乱起来。(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③她指定了下任族长,族里有些许骚乱,但很快就平息了。(须兰《仿佛》)
动听
动听 好听 悦耳 38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声音听着舒服、有趣。都能用于乐声、笑声、朗读、话语、鸣声、钟声、涛声等。
动听 dònɡtīnɡ
着重于听了使人感动。程度比“悦耳”等重。除用于乐声等,常用于话语、词句、故事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老舍《鼓书艺人》)②他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邹韬奋《我的母亲》)③这么一个动听的地名,不一会也就丢在背后去了。(缪崇群《北南西东》)
好听 hǎotīnɡ
泛指听着舒服、有趣。使用范围广,除了常用于乐声、话语,还常用于乐器、收音机、磁带、唱片以及声音表达的内容,如事情、相声、理由、借口、标题、名字、口号、道理、论调等。常用于口头和书面语。
例:①乾城人极聪明文雅,小手小脚小身材,唱山歌时嗓子非常好听,到码头边时,可特别沉默安静。(沈从文《常德的船》)②王掌柜,会改良,茶馆好像大学堂,后边住,大学生,说话文明真好听。(老舍《茶馆》)③(一只画眉)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巴金《鸟的天堂》)
悦耳 yuè’ěr
着重于听了使人愉快。多用于乐声等美好的声音,少用于话语。用于书面语。
例:①洞里灯光还亮着,里边出来的歌声,听着很清亮悦耳。(老舍《小坡的生日》)②偶然涉足郊野,眼前竟换了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悠扬着悦耳的鸟声。(苏雪林《青春》)③我真喜欢听爱弥尔说话,才六七岁他就会四个字一句的说一大片悦耳的话。(老舍《新爱弥尔》)
好听
动听 好听 悦耳 38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声音听着舒服、有趣。都能用于乐声、笑声、朗读、话语、鸣声、钟声、涛声等。
动听 dònɡtīnɡ
着重于听了使人感动。程度比“悦耳”等重。除用于乐声等,常用于话语、词句、故事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老舍《鼓书艺人》)②他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邹韬奋《我的母亲》)③这么一个动听的地名,不一会也就丢在背后去了。(缪崇群《北南西东》)
好听 hǎotīnɡ
泛指听着舒服、有趣。使用范围广,除了常用于乐声、话语,还常用于乐器、收音机、磁带、唱片以及声音表达的内容,如事情、相声、理由、借口、标题、名字、口号、道理、论调等。常用于口头和书面语。
例:①乾城人极聪明文雅,小手小脚小身材,唱山歌时嗓子非常好听,到码头边时,可特别沉默安静。(沈从文《常德的船》)②王掌柜,会改良,茶馆好像大学堂,后边住,大学生,说话文明真好听。(老舍《茶馆》)③(一只画眉)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巴金《鸟的天堂》)
悦耳 yuè’ěr
着重于听了使人愉快。多用于乐声等美好的声音,少用于话语。用于书面语。
例:①洞里灯光还亮着,里边出来的歌声,听着很清亮悦耳。(老舍《小坡的生日》)②偶然涉足郊野,眼前竟换了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悠扬着悦耳的鸟声。(苏雪林《青春》)③我真喜欢听爱弥尔说话,才六七岁他就会四个字一句的说一大片悦耳的话。(老舍《新爱弥尔》)
悦耳
动听 好听 悦耳 383.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声音听着舒服、有趣。都能用于乐声、笑声、朗读、话语、鸣声、钟声、涛声等。
动听 dònɡtīnɡ
着重于听了使人感动。程度比“悦耳”等重。除用于乐声等,常用于话语、词句、故事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老舍《鼓书艺人》)②他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邹韬奋《我的母亲》)③这么一个动听的地名,不一会也就丢在背后去了。(缪崇群《北南西东》)
好听 hǎotīnɡ
泛指听着舒服、有趣。使用范围广,除了常用于乐声、话语,还常用于乐器、收音机、磁带、唱片以及声音表达的内容,如事情、相声、理由、借口、标题、名字、口号、道理、论调等。常用于口头和书面语。
例:①乾城人极聪明文雅,小手小脚小身材,唱山歌时嗓子非常好听,到码头边时,可特别沉默安静。(沈从文《常德的船》)②王掌柜,会改良,茶馆好像大学堂,后边住,大学生,说话文明真好听。(老舍《茶馆》)③(一只画眉)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巴金《鸟的天堂》)
悦耳 yuè’ěr
着重于听了使人愉快。多用于乐声等美好的声音,少用于话语。用于书面语。
例:①洞里灯光还亮着,里边出来的歌声,听着很清亮悦耳。(老舍《小坡的生日》)②偶然涉足郊野,眼前竟换了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悠扬着悦耳的鸟声。(苏雪林《青春》)③我真喜欢听爱弥尔说话,才六七岁他就会四个字一句的说一大片悦耳的话。(老舍《新爱弥尔》)
动用
动用 挪用 384.0 102 动词 动词。非正常使用钱款。
动用 dònɡyònɡ
多指使用所储备的而一般不用的。对象较广,除钱款外,还用于物、人等。中性词。
例:①于是他动用存款,求助于形形色色的人,从美国寄来或买来大批书籍。(梁晓声《表弟》)②为了使80%的穷人们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我们又必须动用相当部分的世界资源。(徐刚《世纪末的忧思》)③敌人共动用十八个炮兵营。(魏巍《东方》)
挪用 nuóyònɡ
多指移到不当方面使用或私用。对象较窄,多用于钱款。多带贬义色彩。
例:①你向我借钱还不算,还挪用我父亲公司里的钱,你这样做对得起谁啊!(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事实毋庸置疑,这是一起挪用资金犯罪案件。(余开亮等《骇世黑客》)③难道是挪用公款畏罪潜逃吗? (贺铁光《罪恶的黑洞》)
挪用
动用 挪用 384.0 102 动词 动词。非正常使用钱款。
动用 dònɡyònɡ
多指使用所储备的而一般不用的。对象较广,除钱款外,还用于物、人等。中性词。
例:①于是他动用存款,求助于形形色色的人,从美国寄来或买来大批书籍。(梁晓声《表弟》)②为了使80%的穷人们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我们又必须动用相当部分的世界资源。(徐刚《世纪末的忧思》)③敌人共动用十八个炮兵营。(魏巍《东方》)
挪用 nuóyònɡ
多指移到不当方面使用或私用。对象较窄,多用于钱款。多带贬义色彩。
例:①你向我借钱还不算,还挪用我父亲公司里的钱,你这样做对得起谁啊!(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事实毋庸置疑,这是一起挪用资金犯罪案件。(余开亮等《骇世黑客》)③难道是挪用公款畏罪潜逃吗? (贺铁光《罪恶的黑洞》)
动员
动员 发动 385.0 102 动词 动词。启发人行动起来,自愿做某种事情。
动员 dònɡyuán
方式着重说服、教育,或号召、调动。对象较广,可以是个人或群众,也可以是物力等。规模不一定大。
例:①散会后群众走了,各研究室的领导留下,老袁又进一步做了动员,号召领导同志带头,为所里做贡献。(徐坤《热狗》)②好几个思想不通的同学经他说服动员,都准备报名下乡,他工作也就更有劲了。(浩然《夏青苗求师》)
还有二义:(一)行动,如“全国人民~起来,搞好爱国卫生”。(二)专指为战争调动军队、经济等部门,如“全国总~,发布~令”。这跟“发动”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发动 fādònɡ
方式着重大力宣传、鼓动,使全面行动起来。对象较窄,一般只是群众及运动。规模都较大(或者搞一个运动,或者做一项重大工作)。
例:①您看,连咱城里头都发动妇女去参加生产,何况乡间呢?(老舍《女店员》)②长治县妇女救国会办事处的桌子上搁着黑布和针线,因为他们正在发动会员给青年救国会做二百双鞋子。(卞之琳《长治马路宽》)③民主运动终于发动起来了。(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
还指“使开始”,如“~战争,~进攻”。这跟“动员”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发动
动员 发动 385.0 102 动词 动词。启发人行动起来,自愿做某种事情。
动员 dònɡyuán
方式着重说服、教育,或号召、调动。对象较广,可以是个人或群众,也可以是物力等。规模不一定大。
例:①散会后群众走了,各研究室的领导留下,老袁又进一步做了动员,号召领导同志带头,为所里做贡献。(徐坤《热狗》)②好几个思想不通的同学经他说服动员,都准备报名下乡,他工作也就更有劲了。(浩然《夏青苗求师》)
还有二义:(一)行动,如“全国人民~起来,搞好爱国卫生”。(二)专指为战争调动军队、经济等部门,如“全国总~,发布~令”。这跟“发动”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发动 fādònɡ
方式着重大力宣传、鼓动,使全面行动起来。对象较窄,一般只是群众及运动。规模都较大(或者搞一个运动,或者做一项重大工作)。
例:①您看,连咱城里头都发动妇女去参加生产,何况乡间呢?(老舍《女店员》)②长治县妇女救国会办事处的桌子上搁着黑布和针线,因为他们正在发动会员给青年救国会做二百双鞋子。(卞之琳《长治马路宽》)③民主运动终于发动起来了。(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
还指“使开始”,如“~战争,~进攻”。这跟“动员”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恫吓
恫吓 恐吓 威吓 386.0 102 动词 动词。用威胁的话或手段,使人恐惧。一般用于人,有时也用于动物。贬义词。
恫吓 dònɡhè
恫,痛苦作声,恐惧。比“恐吓”程度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却不时故意地捏造出一些恐怖的幻影来恫吓他,使他发急。(叶紫《行军掉队记》)②林老师除了枪毙我以外,什么恫吓的话都说了。(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③一只猴子在虚张声势地恫吓一头步步逼进的狮子。(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恐吓 kǒnɡhè
强调用要挟的语言或手段使对方恐惧。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小女儿十一岁,每天到河滩上修船处去捡劈柴,带回家烧火煮饭,有一天造船匠故意扬起斧头来恐吓她,她不怕。(沈从文《辰溪的煤》)②你对小孩子恐吓,装样子要打他,他就哭了。(钱钟书《猫》)③初中三年级时曾用这地方出名的土匪徐大文的名义写信恐吓一个土财主,限他几天之内交一百块钱放在土地庙后第七棵柳树的树洞里,如若不然,就要绑他的票。(汪曾祺《八千岁》)④“后果自负”是具有很大威力的恐吓性的词句。(汪曾祺《云致秋行状》)
威吓 wēihè
强调用威势来吓唬对方。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孩子假如平常受惯了不兑现的体罚,威吓,则这专家亦将无所施其技了。(梁实秋《孩子》)②父亲对秋枝威吓着:“看我不打断你的腿!”(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③他只管举着棍子,对那些马和牛一一威吓,训斥着:“你以为这就没人管你了?” (张炜《柏慧》)
恐吓
恫吓 恐吓 威吓 386.0 102 动词 动词。用威胁的话或手段,使人恐惧。一般用于人,有时也用于动物。贬义词。
恫吓 dònɡhè
恫,痛苦作声,恐惧。比“恐吓”程度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却不时故意地捏造出一些恐怖的幻影来恫吓他,使他发急。(叶紫《行军掉队记》)②林老师除了枪毙我以外,什么恫吓的话都说了。(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③一只猴子在虚张声势地恫吓一头步步逼进的狮子。(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恐吓 kǒnɡhè
强调用要挟的语言或手段使对方恐惧。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小女儿十一岁,每天到河滩上修船处去捡劈柴,带回家烧火煮饭,有一天造船匠故意扬起斧头来恐吓她,她不怕。(沈从文《辰溪的煤》)②你对小孩子恐吓,装样子要打他,他就哭了。(钱钟书《猫》)③初中三年级时曾用这地方出名的土匪徐大文的名义写信恐吓一个土财主,限他几天之内交一百块钱放在土地庙后第七棵柳树的树洞里,如若不然,就要绑他的票。(汪曾祺《八千岁》)④“后果自负”是具有很大威力的恐吓性的词句。(汪曾祺《云致秋行状》)
威吓 wēihè
强调用威势来吓唬对方。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孩子假如平常受惯了不兑现的体罚,威吓,则这专家亦将无所施其技了。(梁实秋《孩子》)②父亲对秋枝威吓着:“看我不打断你的腿!”(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③他只管举着棍子,对那些马和牛一一威吓,训斥着:“你以为这就没人管你了?” (张炜《柏慧》)
威吓
恫吓 恐吓 威吓 386.0 102 动词 动词。用威胁的话或手段,使人恐惧。一般用于人,有时也用于动物。贬义词。
恫吓 dònɡhè
恫,痛苦作声,恐惧。比“恐吓”程度重。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却不时故意地捏造出一些恐怖的幻影来恫吓他,使他发急。(叶紫《行军掉队记》)②林老师除了枪毙我以外,什么恫吓的话都说了。(余华《在细雨中呼喊》)③一只猴子在虚张声势地恫吓一头步步逼进的狮子。(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恐吓 kǒnɡhè
强调用要挟的语言或手段使对方恐惧。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小女儿十一岁,每天到河滩上修船处去捡劈柴,带回家烧火煮饭,有一天造船匠故意扬起斧头来恐吓她,她不怕。(沈从文《辰溪的煤》)②你对小孩子恐吓,装样子要打他,他就哭了。(钱钟书《猫》)③初中三年级时曾用这地方出名的土匪徐大文的名义写信恐吓一个土财主,限他几天之内交一百块钱放在土地庙后第七棵柳树的树洞里,如若不然,就要绑他的票。(汪曾祺《八千岁》)④“后果自负”是具有很大威力的恐吓性的词句。(汪曾祺《云致秋行状》)
威吓 wēihè
强调用威势来吓唬对方。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孩子假如平常受惯了不兑现的体罚,威吓,则这专家亦将无所施其技了。(梁实秋《孩子》)②父亲对秋枝威吓着:“看我不打断你的腿!”(徐怀中《我们播种爱情》)③他只管举着棍子,对那些马和牛一一威吓,训斥着:“你以为这就没人管你了?” (张炜《柏慧》)
威逼 威吓 威迫 威胁 要胁 要挟 1150.0 102 动词 动词。用权势或武力等恐吓逼迫。用于人对人。都能说“威逼/威吓/威迫/威胁/要胁/要挟利诱”。
威逼 wēibī
强调面对面进逼,使听从。是具体的言行。
例:①在芦苇丛里他完全可以用严厉威逼的方式叫她乖乖吐露真情的。(廉声《月色狰狞》) ②集中营用各种威逼利诱手段,企图使在营者屈服、投降,供其奴役。(陈少校《逐鹿陕川康》) ③我在他的威逼下,打开抽屉,拿出了一叠钞票。(吴太尚《婚缘》)
威吓 wēihè
强调吓唬,使心理恐惧、胆怯。不一定是面对面的,不一定使听从。
例:①警察们却还站着,只用嘴威吓。(茅盾《林家铺子》) ②他威吓他父亲道:“你要不放咱出去,咱放火烧了你这屋,你看怎样。”(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③在外围武装的威吓下,咸丰帝被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中国大百科全书·咸丰帝》)
威迫 wēipò
强调面对面地迫使行动或说话。比“威逼”等少用。
例:①他已经半醉,在威迫我的时候,无意中说出来。(老舍《赵子曰》) ②边义夫被母亲李太夫人威迫着,跪在送子娘娘的神像前。(周梅森《英雄出世》) ③丁宁霍地站起来,两只尖锐的三角眼,威迫地向他逼视。(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威胁 wēixié
强调恫吓使人屈服,不一定是面对面的,不一定是具体言行,可以是由政治、军事、经济或自然界的威力造成的危害、危险(例②③④)。还能用于国家、政权、边境、安全、和平、生命、身心、健康、生物、生存、改革、经营、生产等。
例:①举着枪就像举着杀人的斧子一样向他作势威胁。(骆宾基《一九四四年的事件》) ②因为住在第一个沦陷的江南的大城里,所以我们是最早受到立体战争的威胁者。(施蛰存《三个命运》) ③海还有一种威胁,就是海浪的威胁。(关露《海的梦》) ④干渴、饥饿和死亡严重地威胁着齐军将士。(曹尧德《屈原传》)
要胁 yāoxié
既要挟,又威胁,胁迫使听从。程度比“威胁、要挟”重。一般用于人。不如“要挟”常用。
例:①他看湘雯还是不肯回心转意,便以孩子来要胁她,说:“就算我对不起你,可你总得为孩子着想吧,你比我更清楚,一个残缺的家庭对孩子意味着什么!”(陈晓春《世纪末的爱情》) ②董事长张翼翼坚持不同意,我则不惜以离去作为要胁。(朱邦复《智慧之旅》) ③李丞相虽然上奏,但决定权在朕,朕仍在考虑中,你这样聚众要胁,该当何罪? (李约《秦始皇大传》)
要挟 yāoxié
强调利用对方的弱点、把柄或难处等,强迫顺从。一般用于人。
例:①还像旧式女人把死来要挟丈夫的作风,不过不用刀子,绳子,砒霜,而用抽象的“气”。(钱钟书《围城》) ②由此看来,这完全是郝鸣亮在为他儿子着想,以控制货源作为要挟林姐的条件。(曹桂林《偷渡客》) ③为了给艾森豪威尔施加压力,他们甚至以辞职相要挟。(刘文涛等《巴顿将军》)
都 全 387.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总括。总括对象前置较多,也可以后置;可以总括主语或宾语。常连用成“全都”。都可以跟“不论、无论、不管”或疑问代词搭配。如“不论什么书,我/爱读”,“我什么/不要”。
dōu
多着眼于数量,表示数量集合的总括。因此,“大都”(大多数)不能说“大全”。如“你都去过哪?”一般不说“你全去过哪?”还用在“是+代词+……”格式中,说明原因,含责备意,如“是你误了大家的事”。“全”不常这么用。
例:①我们哪,大多数年纪轻。(老舍《全家福》)②那里环湖是山。(夏丏尊《白马湖之冬》)③我们那时都是二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说了些什么呢? (汪曾祺《翠湖心影》)
quán
多着眼于范围,表示某一范围内无例外。因此“面目全非”不能说“面目都非”。
例:①谁能把《字典》上的字认得? (老舍《老张的哲学》)②秋日,桂叶繁茂,天井便给遮蔽了。(施蛰存《鸦》)③无论游戏上课,仿佛是他们专有的权利。(叶圣陶《倪焕之》)
都 全 387.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总括。总括对象前置较多,也可以后置;可以总括主语或宾语。常连用成“全都”。都可以跟“不论、无论、不管”或疑问代词搭配。如“不论什么书,我/爱读”,“我什么/不要”。
dōu
多着眼于数量,表示数量集合的总括。因此,“大都”(大多数)不能说“大全”。如“你都去过哪?”一般不说“你全去过哪?”还用在“是+代词+……”格式中,说明原因,含责备意,如“是你误了大家的事”。“全”不常这么用。
例:①我们哪,大多数年纪轻。(老舍《全家福》)②那里环湖是山。(夏丏尊《白马湖之冬》)③我们那时都是二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说了些什么呢? (汪曾祺《翠湖心影》)
quán
多着眼于范围,表示某一范围内无例外。因此“面目全非”不能说“面目都非”。
例:①谁能把《字典》上的字认得? (老舍《老张的哲学》)②秋日,桂叶繁茂,天井便给遮蔽了。(施蛰存《鸦》)③无论游戏上课,仿佛是他们专有的权利。(叶圣陶《倪焕之》)
抖擞
抖擞 振奋 振作 388.0 102 动词 动词。使精神旺盛起来。有时可换用,如“精神抖擞/振奋/振作”。
抖擞 dǒusǒu
一般只用于精神。着重指打起或提起精神。
例:①姑娘精神抖擞,她脚步刚健而急速。(碧野《草原上》)②他已经提着马鞭子,精神抖擞,大踏步冲出大门。(姚雪垠《李自成》)
振奋 zhènfèn
除了用于精神,还常跟“人心、思想、情绪、群情”等词搭配。着重指奋发,兴奋起来,多是因为有了大喜事、好消息等。程度比“抖擞、振作”都高。
例:①而这种丰收,比起谷物果木的丰收来,更加可贵,更加令人振奋。(峻青《秋色赋》)②这时候,只要在路边,借着模糊的星光发现了前人设置的路标,就发出惊喜的喊声,更加振奋地向前行进。(魏巍《路标》)
振作 zhènzuò
除了用于精神,还常跟“情绪、热情、斗志、士气、勇气、身体”等词搭配。着重指精神旺盛、情绪高涨等。后面常跟“起”或“起来”。
例:①他想,再过一些时候,他们的纪律会好起来,而士气也会重新振作。(姚雪垠《李自成》)②只得干咳一声,聊以振作勇气。(叶圣陶《搭班子》)③疲乏的身体又振作起来了。(茅盾《虚惊》)
振奋
抖擞 振奋 振作 388.0 102 动词 动词。使精神旺盛起来。有时可换用,如“精神抖擞/振奋/振作”。
抖擞 dǒusǒu
一般只用于精神。着重指打起或提起精神。
例:①姑娘精神抖擞,她脚步刚健而急速。(碧野《草原上》)②他已经提着马鞭子,精神抖擞,大踏步冲出大门。(姚雪垠《李自成》)
振奋 zhènfèn
除了用于精神,还常跟“人心、思想、情绪、群情”等词搭配。着重指奋发,兴奋起来,多是因为有了大喜事、好消息等。程度比“抖擞、振作”都高。
例:①而这种丰收,比起谷物果木的丰收来,更加可贵,更加令人振奋。(峻青《秋色赋》)②这时候,只要在路边,借着模糊的星光发现了前人设置的路标,就发出惊喜的喊声,更加振奋地向前行进。(魏巍《路标》)
振作 zhènzuò
除了用于精神,还常跟“情绪、热情、斗志、士气、勇气、身体”等词搭配。着重指精神旺盛、情绪高涨等。后面常跟“起”或“起来”。
例:①他想,再过一些时候,他们的纪律会好起来,而士气也会重新振作。(姚雪垠《李自成》)②只得干咳一声,聊以振作勇气。(叶圣陶《搭班子》)③疲乏的身体又振作起来了。(茅盾《虚惊》)
振作
抖擞 振奋 振作 388.0 102 动词 动词。使精神旺盛起来。有时可换用,如“精神抖擞/振奋/振作”。
抖擞 dǒusǒu
一般只用于精神。着重指打起或提起精神。
例:①姑娘精神抖擞,她脚步刚健而急速。(碧野《草原上》)②他已经提着马鞭子,精神抖擞,大踏步冲出大门。(姚雪垠《李自成》)
振奋 zhènfèn
除了用于精神,还常跟“人心、思想、情绪、群情”等词搭配。着重指奋发,兴奋起来,多是因为有了大喜事、好消息等。程度比“抖擞、振作”都高。
例:①而这种丰收,比起谷物果木的丰收来,更加可贵,更加令人振奋。(峻青《秋色赋》)②这时候,只要在路边,借着模糊的星光发现了前人设置的路标,就发出惊喜的喊声,更加振奋地向前行进。(魏巍《路标》)
振作 zhènzuò
除了用于精神,还常跟“情绪、热情、斗志、士气、勇气、身体”等词搭配。着重指精神旺盛、情绪高涨等。后面常跟“起”或“起来”。
例:①他想,再过一些时候,他们的纪律会好起来,而士气也会重新振作。(姚雪垠《李自成》)②只得干咳一声,聊以振作勇气。(叶圣陶《搭班子》)③疲乏的身体又振作起来了。(茅盾《虚惊》)
陡峭
陡峭 峻峭 38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山势、山路高而陡。
陡峭 dǒuqiào
着重指坡度大,近于垂直。还常形容堤岸、山坡等。
例:①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朱自清《瑞士》)②往下看是陡峭的沟岸,越显得深深无极,潭柘简直有海上蓬莱的意味了。(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③这一带都是陡峭的石级,靠近绝崖,既高且长,两腿不由自主地往下冲,一弯一弯地,老是在树梢头里盘绕。(唐弢《三人行》)
峻峭 jùnqiào
不但坡度大而且高大险峻。还能用于比喻(例③)。
例:①几万人都集居在峻峭山崖上,而且临危不惧,自得妙趣,能够安居乐业世世代代生存繁衍下来。(《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②我们赞赏那延绵不断峻峭雄伟的山峰。(《人民日报》1997年12月6日)③要想清新脱俗容易,欲求敦厚含蓄困难;要想峻峭磊落容易,欲求德泽广被困难。(刘墉《萤窗小语》)
峻峭
陡峭 峻峭 38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山势、山路高而陡。
陡峭 dǒuqiào
着重指坡度大,近于垂直。还常形容堤岸、山坡等。
例:①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里。(朱自清《瑞士》)②往下看是陡峭的沟岸,越显得深深无极,潭柘简直有海上蓬莱的意味了。(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③这一带都是陡峭的石级,靠近绝崖,既高且长,两腿不由自主地往下冲,一弯一弯地,老是在树梢头里盘绕。(唐弢《三人行》)
峻峭 jùnqiào
不但坡度大而且高大险峻。还能用于比喻(例③)。
例:①几万人都集居在峻峭山崖上,而且临危不惧,自得妙趣,能够安居乐业世世代代生存繁衍下来。(《人民日报》1996年1月4日)②我们赞赏那延绵不断峻峭雄伟的山峰。(《人民日报》1997年12月6日)③要想清新脱俗容易,欲求敦厚含蓄困难;要想峻峭磊落容易,欲求德泽广被困难。(刘墉《萤窗小语》)
斗争
斗争 奋斗 390.0 102 动词 动词。(一)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可以组成固定格式“为……而斗争/奋斗”,插在这个格式中间的,常是表示长远目的的词语。(二)矛盾的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
斗争 dòuzhēnɡ
着重指消除、战胜一切阻力或敌对势力,突出了战斗意味。插在“为……而斗争”格式中间的词语,多是表示长远目的(例①),有时也是表示较近的目的(例②,这时不宜换成“奋斗”),表示对象(例③,这时不能换成“奋斗”)。在“斗争(的)目标”这个结构里,“目标”以表示对象的居多,表示目的的较少。常说“跟(和、同、与)……(作)斗争”,也常说“向……(作)斗争”。“奋斗”不常这么用。常说“政治(思想、阶级)斗争”,而“奋斗”不能。
例:①全国人民必须站起来,为自由和民主的权利而斗争。(叶永烈《思乡曲》)②(广大群众)坚决地为消灭这一病害而斗争。(《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③为反垄断经营而斗争。(李弘《棋盘园主义》)④他有学问,会运用他的智慧,跟这种野蛮势力作斗争。(老舍《鼓书艺人》)⑤最困难时,上海的文艺战士们摸索道路,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权延赤《四个秀才一台戏》)
还指群众用说理、揭发、控诉等方式打击敌对分子或坏分子,可以带宾语,如“~恶霸”。这跟“奋斗”的用法不同。
奋斗 fèndòu
着重指鼓起干劲,精神奋发,顽强努力。插在“为……而奋斗”格式中间的词语一般用来表示长远目的。在“奋斗目标”这个结构里,“目标”表示目的。
例:①他也是为他所坚信的真理而奋斗。(刘琪《老知青们的故事》)②他大学毕业时就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张敏华《天若有情》)③只有不断地和环境奋斗,然后才可以使你长成。(茅盾《青年苦闷的分析》)④我觉得任何天大的困难,只要奋斗,总会征服的。(赵清阁《白鹭洲钓鱼》)
奋斗
斗争 奋斗 390.0 102 动词 动词。(一)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可以组成固定格式“为……而斗争/奋斗”,插在这个格式中间的,常是表示长远目的的词语。(二)矛盾的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
斗争 dòuzhēnɡ
着重指消除、战胜一切阻力或敌对势力,突出了战斗意味。插在“为……而斗争”格式中间的词语,多是表示长远目的(例①),有时也是表示较近的目的(例②,这时不宜换成“奋斗”),表示对象(例③,这时不能换成“奋斗”)。在“斗争(的)目标”这个结构里,“目标”以表示对象的居多,表示目的的较少。常说“跟(和、同、与)……(作)斗争”,也常说“向……(作)斗争”。“奋斗”不常这么用。常说“政治(思想、阶级)斗争”,而“奋斗”不能。
例:①全国人民必须站起来,为自由和民主的权利而斗争。(叶永烈《思乡曲》)②(广大群众)坚决地为消灭这一病害而斗争。(《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③为反垄断经营而斗争。(李弘《棋盘园主义》)④他有学问,会运用他的智慧,跟这种野蛮势力作斗争。(老舍《鼓书艺人》)⑤最困难时,上海的文艺战士们摸索道路,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权延赤《四个秀才一台戏》)
还指群众用说理、揭发、控诉等方式打击敌对分子或坏分子,可以带宾语,如“~恶霸”。这跟“奋斗”的用法不同。
奋斗 fèndòu
着重指鼓起干劲,精神奋发,顽强努力。插在“为……而奋斗”格式中间的词语一般用来表示长远目的。在“奋斗目标”这个结构里,“目标”表示目的。
例:①他也是为他所坚信的真理而奋斗。(刘琪《老知青们的故事》)②他大学毕业时就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张敏华《天若有情》)③只有不断地和环境奋斗,然后才可以使你长成。(茅盾《青年苦闷的分析》)④我觉得任何天大的困难,只要奋斗,总会征服的。(赵清阁《白鹭洲钓鱼》)
毒辣
毒辣 狠毒 39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心肠狠。常形容人及其心地、计谋、手段等。贬义词。
毒辣 dúlà
强调阴险残忍。程度比“狠毒”重。常形容人的心术、手腕、手法、诡计、阴谋等。有时用于“物”(例③④)。
例:①正因为他们是垂死以前的挣扎,所以必然更加凶狠毒辣。(曲波《林海雪原》)②那女人更是条阴险毒辣的笑面蛇! (刘心武《一窗灯火》)③中午时分,太阳最是毒辣,董家合宅子的人都躲在阴凉的房间里午睡。(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④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蛇精蛇怪一再伴着毒辣之神出现。(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
狠毒 hěndú
强调凶狠,程度比“毒辣”轻。常形容生性、用心、态度、眼光、声调、表情、待人、下手、打骂、中伤等。有时也用于“物”(例④)。
例:①老人的痛苦像是一种警告:“你别忘了敌人的狠毒!” (老舍《四世同堂》)②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钱钟书《围城》)③他们行动灵活,心肠狠毒,斗志旺盛,不惧生死。(曹桂林《偷渡客》)④太阳狠毒,好像能把人烤焦了。(徐根宝《风雨六载》)
狠毒
毒辣 狠毒 39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心肠狠。常形容人及其心地、计谋、手段等。贬义词。
毒辣 dúlà
强调阴险残忍。程度比“狠毒”重。常形容人的心术、手腕、手法、诡计、阴谋等。有时用于“物”(例③④)。
例:①正因为他们是垂死以前的挣扎,所以必然更加凶狠毒辣。(曲波《林海雪原》)②那女人更是条阴险毒辣的笑面蛇! (刘心武《一窗灯火》)③中午时分,太阳最是毒辣,董家合宅子的人都躲在阴凉的房间里午睡。(黄蓓佳《新乱世佳人》)④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蛇精蛇怪一再伴着毒辣之神出现。(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
狠毒 hěndú
强调凶狠,程度比“毒辣”轻。常形容生性、用心、态度、眼光、声调、表情、待人、下手、打骂、中伤等。有时也用于“物”(例④)。
例:①老人的痛苦像是一种警告:“你别忘了敌人的狠毒!” (老舍《四世同堂》)②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钱钟书《围城》)③他们行动灵活,心肠狠毒,斗志旺盛,不惧生死。(曹桂林《偷渡客》)④太阳狠毒,好像能把人烤焦了。(徐根宝《风雨六载》)
独裁
独裁 专制 392.0 102 动词 动词。统治者独揽大权。都可以说“法西斯独裁/专制,反动政府独裁/专制独裁/专制国家,独裁/专制政治,独裁/专制统治”等。贬义词。不能带宾语。
独裁 dúcái
多指独自裁断。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政治方面,指独自掌握政权,实行专制统治,不讲民主。常用于国家、统治者、集团、党派,有时也用于个人(例④)。
例:①县长又建议我们冒风雪到中国的第一个独裁皇帝的始皇陵去打猎。(徐迟《回首可怜歌舞地》)②独裁国家里,政府的意旨统制报纸的舆论,绝不是报纸来左右政府。(钱钟书《猫》)③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④他抗议无用,苏小姐说什么就要什么,他只好服从她善意的独裁。(钱钟书《围城》)
专制 zhuānzhì
泛指独自掌握、限制。意义范围较广,常用于政治方面,指独揽政权,如说“专制政体,专制政府,专制制度,专制帝王,专制君主,暴君专制”等;也常用于工作、思想、文化及其他事情上,指独断专行,操纵一切,如“权威专制,家长专制,第一把手专制,上司专制,思想专制,文化专制”等。
例:①古时候对专制独裁的暴君,有“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对常人,有成语叫“千人所指,不病而死”。(吴伯箫《黑红点》)②民间文学不仅藐视一些皇皇巨著,而且有力地挑战了专制,特别是思想的专制。(张炜《伟大而自由的民间文学》)③强调文学向生活靠近,打破文化专制时期那种“瞒和骗”的文艺模式,恢复文艺“写真实”的功能。(周立波《暴风骤雨》)④妈妈的专制是要讲一片道理的,这群小孩是强暴而完全不讲理。(老舍《牛天赐传》)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自由的婚姻,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的专制,不知道摧残了多少正在开花的年青的灵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专制
独裁 专制 392.0 102 动词 动词。统治者独揽大权。都可以说“法西斯独裁/专制,反动政府独裁/专制独裁/专制国家,独裁/专制政治,独裁/专制统治”等。贬义词。不能带宾语。
独裁 dúcái
多指独自裁断。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政治方面,指独自掌握政权,实行专制统治,不讲民主。常用于国家、统治者、集团、党派,有时也用于个人(例④)。
例:①县长又建议我们冒风雪到中国的第一个独裁皇帝的始皇陵去打猎。(徐迟《回首可怜歌舞地》)②独裁国家里,政府的意旨统制报纸的舆论,绝不是报纸来左右政府。(钱钟书《猫》)③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④他抗议无用,苏小姐说什么就要什么,他只好服从她善意的独裁。(钱钟书《围城》)
专制 zhuānzhì
泛指独自掌握、限制。意义范围较广,常用于政治方面,指独揽政权,如说“专制政体,专制政府,专制制度,专制帝王,专制君主,暴君专制”等;也常用于工作、思想、文化及其他事情上,指独断专行,操纵一切,如“权威专制,家长专制,第一把手专制,上司专制,思想专制,文化专制”等。
例:①古时候对专制独裁的暴君,有“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对常人,有成语叫“千人所指,不病而死”。(吴伯箫《黑红点》)②民间文学不仅藐视一些皇皇巨著,而且有力地挑战了专制,特别是思想的专制。(张炜《伟大而自由的民间文学》)③强调文学向生活靠近,打破文化专制时期那种“瞒和骗”的文艺模式,恢复文艺“写真实”的功能。(周立波《暴风骤雨》)④妈妈的专制是要讲一片道理的,这群小孩是强暴而完全不讲理。(老舍《牛天赐传》)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自由的婚姻,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的专制,不知道摧残了多少正在开花的年青的灵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独创
独创 开创 首创 393.0 102 动词 动词。创造新事物。
独创 dúchuànɡ
强调独特,与众不同。带或不带宾语的用法都常见。宾语常是抽象的“风格、工艺”等,也常是具体的“造型、形式、款式、色调、曲调、玩具、照相机”等。常说“独创性,独创一格,独创精神”等。
例:①我只求你循规蹈矩的去作人,帮助父兄去守业,假如你不能自己独创的话。(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②你帮韦罗其奥画完的《基督受洗》那幅画儿,左边那个跪着的天使完全是你的独创。(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这工程,可是世界上第一次看到的,独创的工程。(徐迟《长江桥头》)
开创 kāichuànɡ
强调开始,开辟,开拓,破旧立新。带宾语的用法常见。宾语常是抽象的,如“局面、形势、世界、天地、途径、方法、时代、纪元、风气、道德、思想、理论、学科、先例、记录、成果、业绩、事业”等,宾语前面常加“新”字。
例:①(埃及文字)总之它比巴比伦更进步,后来竟开创了新的方法。(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②《红楼梦》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时代。(柯灵《给人物以生命》)③孔子开创的儒学,从汉代到唐代以经学的形态出现。(匡亚明《孔子评传》)
首创 shǒuchuànɡ
强调首先、最先,史无前例。常说“首创者,首创性,首创纪录,首创精神,国内首创”等。带不带宾语的用法都常见。宾语多是具体的“曲拱桥、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地震仪、电灯、电报机、时装、建筑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方法、定理、理论”等。
例:①敞廊这种建筑是佛罗伦萨人首创的。(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②这是著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创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方法。(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首创性发明要求科学家知识面广、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开创
独创 开创 首创 393.0 102 动词 动词。创造新事物。
独创 dúchuànɡ
强调独特,与众不同。带或不带宾语的用法都常见。宾语常是抽象的“风格、工艺”等,也常是具体的“造型、形式、款式、色调、曲调、玩具、照相机”等。常说“独创性,独创一格,独创精神”等。
例:①我只求你循规蹈矩的去作人,帮助父兄去守业,假如你不能自己独创的话。(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②你帮韦罗其奥画完的《基督受洗》那幅画儿,左边那个跪着的天使完全是你的独创。(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这工程,可是世界上第一次看到的,独创的工程。(徐迟《长江桥头》)
开创 kāichuànɡ
强调开始,开辟,开拓,破旧立新。带宾语的用法常见。宾语常是抽象的,如“局面、形势、世界、天地、途径、方法、时代、纪元、风气、道德、思想、理论、学科、先例、记录、成果、业绩、事业”等,宾语前面常加“新”字。
例:①(埃及文字)总之它比巴比伦更进步,后来竟开创了新的方法。(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②《红楼梦》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时代。(柯灵《给人物以生命》)③孔子开创的儒学,从汉代到唐代以经学的形态出现。(匡亚明《孔子评传》)
首创 shǒuchuànɡ
强调首先、最先,史无前例。常说“首创者,首创性,首创纪录,首创精神,国内首创”等。带不带宾语的用法都常见。宾语多是具体的“曲拱桥、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地震仪、电灯、电报机、时装、建筑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方法、定理、理论”等。
例:①敞廊这种建筑是佛罗伦萨人首创的。(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②这是著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创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方法。(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首创性发明要求科学家知识面广、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首创
独创 开创 首创 393.0 102 动词 动词。创造新事物。
独创 dúchuànɡ
强调独特,与众不同。带或不带宾语的用法都常见。宾语常是抽象的“风格、工艺”等,也常是具体的“造型、形式、款式、色调、曲调、玩具、照相机”等。常说“独创性,独创一格,独创精神”等。
例:①我只求你循规蹈矩的去作人,帮助父兄去守业,假如你不能自己独创的话。(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②你帮韦罗其奥画完的《基督受洗》那幅画儿,左边那个跪着的天使完全是你的独创。(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③这工程,可是世界上第一次看到的,独创的工程。(徐迟《长江桥头》)
开创 kāichuànɡ
强调开始,开辟,开拓,破旧立新。带宾语的用法常见。宾语常是抽象的,如“局面、形势、世界、天地、途径、方法、时代、纪元、风气、道德、思想、理论、学科、先例、记录、成果、业绩、事业”等,宾语前面常加“新”字。
例:①(埃及文字)总之它比巴比伦更进步,后来竟开创了新的方法。(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②《红楼梦》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时代。(柯灵《给人物以生命》)③孔子开创的儒学,从汉代到唐代以经学的形态出现。(匡亚明《孔子评传》)
首创 shǒuchuànɡ
强调首先、最先,史无前例。常说“首创者,首创性,首创纪录,首创精神,国内首创”等。带不带宾语的用法都常见。宾语多是具体的“曲拱桥、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地震仪、电灯、电报机、时装、建筑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方法、定理、理论”等。
例:①敞廊这种建筑是佛罗伦萨人首创的。(刘心武《永恒的微笑》)②这是著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创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方法。(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③首创性发明要求科学家知识面广、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独特
独特 奇特 39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特殊的,与众不同的。
独特 dútè
强调独有而特别。多用于抽象事物,有时用于具体东西。多带赞扬色彩。
例:①摊在我面前的四十幅木刻,无论大小,都可见出一种独特性格,美丽中还有个深度。(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②她的设计别致、灵秀、有韵味,结合民间工艺和现代绘画的技法,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风格。(陆星儿《一个和一个》)③这支不大的队伍便呈现了肤色驳杂、服饰不一的独特景观。(霍达《补天裂》)
奇特 qítè
强调奇异而突出、出众。多用于具体东西,有时用于抽象事物。
例:①的确,桂林的山是奇特的。(谢冰莹《独秀峰》)②纸盒上还扎着两根奇特的“绳子”,十字交叉。(石言《秋雪湖之恋》)③但他潜伏着的奇特的本能,是可以从他无意中的一言一笔领略出来的。(钟敬文《水仙花》)
奇特
独特 奇特 39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特殊的,与众不同的。
独特 dútè
强调独有而特别。多用于抽象事物,有时用于具体东西。多带赞扬色彩。
例:①摊在我面前的四十幅木刻,无论大小,都可见出一种独特性格,美丽中还有个深度。(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②她的设计别致、灵秀、有韵味,结合民间工艺和现代绘画的技法,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风格。(陆星儿《一个和一个》)③这支不大的队伍便呈现了肤色驳杂、服饰不一的独特景观。(霍达《补天裂》)
奇特 qítè
强调奇异而突出、出众。多用于具体东西,有时用于抽象事物。
例:①的确,桂林的山是奇特的。(谢冰莹《独秀峰》)②纸盒上还扎着两根奇特的“绳子”,十字交叉。(石言《秋雪湖之恋》)③但他潜伏着的奇特的本能,是可以从他无意中的一言一笔领略出来的。(钟敬文《水仙花》)
读 念 395.0 102 动词 动词。(一)照着字音发出声音,如“/报,/书,/外语,/课文”。(二)指上学,如“/小学,/大学,/研究生”。
多用于书面语,能构成一些带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如“音,破,破句,朗,诵,宣,默,连,速,音,重,破,异(以上第一义项);伴,住,工,借,走,半工半(以上第二义项)”。还表示“阅读”(领会或理解地看书报等),如“者,后感,精,通,攻,选,审,拜,捧,胜十年书,熟唐诗三百首”等。对象有时不限于文字,用于比喻,如“画,沧海,你千遍也不厌倦”(例④)。
例:①他的手跟着那些字颤抖起来,他屏住气下去。(巴金《寒夜》)②“饮”字在此处去声,不上声。(姚雪垠《长夜》)③她曾在大学过一年,因贫血症退学休养。(钱钟书《围城》)④不必从别人的目光中出讨厌的意思,自己先就对自己讨厌了。(梁晓声《泯灭》)
niàn
多用于口语,能构成一些带口语色彩的词语,如“叨,叨秧儿,咒,佛,珠,白,口诀,台词,有词(以上第一义项);不起书(第二义项)”。一般不用于“阅读”义。
例:①黑字在戏里就得“赫”。(郭宝昌《大宅门》)②信写好给他听听。(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③他七岁上进了个私塾,才上十来天,他爹死了。(萧乾《流民图》)④到六年级了,忽然跟他爹说不想了,要到农场做活去。(汪曾祺《羊舍一夕》)
读 念 395.0 102 动词 动词。(一)照着字音发出声音,如“/报,/书,/外语,/课文”。(二)指上学,如“/小学,/大学,/研究生”。
多用于书面语,能构成一些带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如“音,破,破句,朗,诵,宣,默,连,速,音,重,破,异(以上第一义项);伴,住,工,借,走,半工半(以上第二义项)”。还表示“阅读”(领会或理解地看书报等),如“者,后感,精,通,攻,选,审,拜,捧,胜十年书,熟唐诗三百首”等。对象有时不限于文字,用于比喻,如“画,沧海,你千遍也不厌倦”(例④)。
例:①他的手跟着那些字颤抖起来,他屏住气下去。(巴金《寒夜》)②“饮”字在此处去声,不上声。(姚雪垠《长夜》)③她曾在大学过一年,因贫血症退学休养。(钱钟书《围城》)④不必从别人的目光中出讨厌的意思,自己先就对自己讨厌了。(梁晓声《泯灭》)
niàn
多用于口语,能构成一些带口语色彩的词语,如“叨,叨秧儿,咒,佛,珠,白,口诀,台词,有词(以上第一义项);不起书(第二义项)”。一般不用于“阅读”义。
例:①黑字在戏里就得“赫”。(郭宝昌《大宅门》)②信写好给他听听。(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③他七岁上进了个私塾,才上十来天,他爹死了。(萧乾《流民图》)④到六年级了,忽然跟他爹说不想了,要到农场做活去。(汪曾祺《羊舍一夕》)
渎职
渎职 失职 396.0 102 动词 动词。没有尽到责任。贬义词。
渎职 dúzhí
不但不尽责,还玩忽职守,有严重过失。因此有“渎职罪”。程度较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人民既然是“主人”了,为什么从来没听说过这“主人”拿起鞭子来向一些失职的、渎职的、贪赃枉法的“公仆”的身上抽过一次? (臧克家《官》)②几十万元资金被无端挥霍,难道渎职者还可推卸责任吗? (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③张小红行贿的副市长因贪污,渎职罪被逮捕了。(黄鑫《让我冲动一次》)
失职 shī∥zhí
着重指没有尽到责任。程度较轻。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只是那位保卫科长——也是不谙世事的年轻人,也许因为失职挨了批评。(莫怀戚《陪都旧事》)②如果工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是管理松懈,管理者失职。(梁晓声《钳工王》)③他听到第二次被吵醒的政委正破口大骂那位失职的战士,还有人在喊叫担架的声音。(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失职
渎职 失职 396.0 102 动词 动词。没有尽到责任。贬义词。
渎职 dúzhí
不但不尽责,还玩忽职守,有严重过失。因此有“渎职罪”。程度较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人民既然是“主人”了,为什么从来没听说过这“主人”拿起鞭子来向一些失职的、渎职的、贪赃枉法的“公仆”的身上抽过一次? (臧克家《官》)②几十万元资金被无端挥霍,难道渎职者还可推卸责任吗? (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③张小红行贿的副市长因贪污,渎职罪被逮捕了。(黄鑫《让我冲动一次》)
失职 shī∥zhí
着重指没有尽到责任。程度较轻。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只是那位保卫科长——也是不谙世事的年轻人,也许因为失职挨了批评。(莫怀戚《陪都旧事》)②如果工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是管理松懈,管理者失职。(梁晓声《钳工王》)③他听到第二次被吵醒的政委正破口大骂那位失职的战士,还有人在喊叫担架的声音。(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堵塞
堵塞 阻塞 397.0 102 动词 动词。许多人、物等积聚在通道上,使不畅通。对象都可以是通道、出入口、管道、涵洞、漏洞、汗腺、言路、思路等。
堵塞 dǔsè
强调堵满,不能或很难通过。程度较重。还能用于工作等方面的漏洞(例③)。而“阻塞”很少这么用。
例:①暑假他父亲归途堵塞,到天津改乘轮船,辗转回家,假期已过了大半。(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②巷道堵塞,风井变成了排气井。(孙少山《八百米深处》)③我们走之前,还要协助矿保卫科在全矿建立治安组织,密切注视治安动向,堵塞治安漏洞。(张成功《刑警本色》)
阻塞 zǔsè
强调阻挡,阻止住,因障碍而受阻。程度较轻。不如“堵塞”常用。
例:①道路崎岖,交通阻塞。(丰子恺《艺术的逃难》)②胡丽丽昏迷过去了,她只觉得胸口阻塞,喘不过气来。(刘子成《女子大监狱》)③身边的一团热气阻塞了他的思维。(铁凝《永远有多远》)④接踵而至的悲哀更阻塞了她浑身上下每一根血管。(王承刚《情感阴谋》)
阻塞
堵塞 阻塞 397.0 102 动词 动词。许多人、物等积聚在通道上,使不畅通。对象都可以是通道、出入口、管道、涵洞、漏洞、汗腺、言路、思路等。
堵塞 dǔsè
强调堵满,不能或很难通过。程度较重。还能用于工作等方面的漏洞(例③)。而“阻塞”很少这么用。
例:①暑假他父亲归途堵塞,到天津改乘轮船,辗转回家,假期已过了大半。(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②巷道堵塞,风井变成了排气井。(孙少山《八百米深处》)③我们走之前,还要协助矿保卫科在全矿建立治安组织,密切注视治安动向,堵塞治安漏洞。(张成功《刑警本色》)
阻塞 zǔsè
强调阻挡,阻止住,因障碍而受阻。程度较轻。不如“堵塞”常用。
例:①道路崎岖,交通阻塞。(丰子恺《艺术的逃难》)②胡丽丽昏迷过去了,她只觉得胸口阻塞,喘不过气来。(刘子成《女子大监狱》)③身边的一团热气阻塞了他的思维。(铁凝《永远有多远》)④接踵而至的悲哀更阻塞了她浑身上下每一根血管。(王承刚《情感阴谋》)
睹 观 见 览 视 398.0 102 动词 动词。看。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偶见单用。
见,看见。比“见”突出“亲眼见、细看”的意味。因此能引申出“察看、观察”,而“见”没有这一引申义。仅能构成少数双音词和成语,如“闻,睐,目,逆物思人,微知著,先为快,耳闻目,有目共,熟视无,视若无,惨不忍”,跟“观”一样都带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
例:两天的长崎见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甚至在梦中我也能重现实。(巴金《长崎的梦》)
ɡuān
常有“宏观地看”的意味,因此可以说“望,潮,参,综,纵,通,走马花,坐山虎斗”。有时也有细看的意味,因此可以说“察,察言色”。还有欣赏的意味,因此可以说“赏”。
例:①现在一般青年嗜好西洋学术,可以说是要大全而不喜欢一偏,要寻系统而不细求枝节。(叶圣陶《倪焕之》)②(他们)传一些秘密书报。(同上)
jiàn
结果动词,看到。比“睹”的生命力强,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能构成很多双音词和成语,比“睹”等常见。
例:①可是这家谱,除了刘老五,刘家户下的人谁也没有过。(赵树理《三里湾》)②两年没你,你跟从前不一样了。(曹禺《雷雨》)
lǎn
多指广泛地看,因此可以说:“游,浏,博,阅,一表,一无余,一众山小”。偶尔见于书面语。
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所可领略。(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
shì
非结果动词,只指主观看的活动,不一定看到(有看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而不见”,表示看了而没看到;“熟无睹”,表示尽管仔细看,常看,也没看到。原为泛称词(泛指看),中古开始渐被“看”所代替。能构成许多双音词和成语。现在偶尔见于书面语。
例: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②邕邕狠了阿桐一下,回头用手推开他。(许地山《春底林野》)
睹 观 见 览 视 398.0 102 动词 动词。看。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偶见单用。
见,看见。比“见”突出“亲眼见、细看”的意味。因此能引申出“察看、观察”,而“见”没有这一引申义。仅能构成少数双音词和成语,如“闻,睐,目,逆物思人,微知著,先为快,耳闻目,有目共,熟视无,视若无,惨不忍”,跟“观”一样都带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
例:两天的长崎见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甚至在梦中我也能重现实。(巴金《长崎的梦》)
ɡuān
常有“宏观地看”的意味,因此可以说“望,潮,参,综,纵,通,走马花,坐山虎斗”。有时也有细看的意味,因此可以说“察,察言色”。还有欣赏的意味,因此可以说“赏”。
例:①现在一般青年嗜好西洋学术,可以说是要大全而不喜欢一偏,要寻系统而不细求枝节。(叶圣陶《倪焕之》)②(他们)传一些秘密书报。(同上)
jiàn
结果动词,看到。比“睹”的生命力强,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能构成很多双音词和成语,比“睹”等常见。
例:①可是这家谱,除了刘老五,刘家户下的人谁也没有过。(赵树理《三里湾》)②两年没你,你跟从前不一样了。(曹禺《雷雨》)
lǎn
多指广泛地看,因此可以说:“游,浏,博,阅,一表,一无余,一众山小”。偶尔见于书面语。
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所可领略。(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
shì
非结果动词,只指主观看的活动,不一定看到(有看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而不见”,表示看了而没看到;“熟无睹”,表示尽管仔细看,常看,也没看到。原为泛称词(泛指看),中古开始渐被“看”所代替。能构成许多双音词和成语。现在偶尔见于书面语。
例: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②邕邕狠了阿桐一下,回头用手推开他。(许地山《春底林野》)
睹 观 见 览 视 398.0 102 动词 动词。看。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偶见单用。
见,看见。比“见”突出“亲眼见、细看”的意味。因此能引申出“察看、观察”,而“见”没有这一引申义。仅能构成少数双音词和成语,如“闻,睐,目,逆物思人,微知著,先为快,耳闻目,有目共,熟视无,视若无,惨不忍”,跟“观”一样都带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
例:两天的长崎见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甚至在梦中我也能重现实。(巴金《长崎的梦》)
ɡuān
常有“宏观地看”的意味,因此可以说“望,潮,参,综,纵,通,走马花,坐山虎斗”。有时也有细看的意味,因此可以说“察,察言色”。还有欣赏的意味,因此可以说“赏”。
例:①现在一般青年嗜好西洋学术,可以说是要大全而不喜欢一偏,要寻系统而不细求枝节。(叶圣陶《倪焕之》)②(他们)传一些秘密书报。(同上)
jiàn
结果动词,看到。比“睹”的生命力强,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能构成很多双音词和成语,比“睹”等常见。
例:①可是这家谱,除了刘老五,刘家户下的人谁也没有过。(赵树理《三里湾》)②两年没你,你跟从前不一样了。(曹禺《雷雨》)
lǎn
多指广泛地看,因此可以说:“游,浏,博,阅,一表,一无余,一众山小”。偶尔见于书面语。
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所可领略。(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
shì
非结果动词,只指主观看的活动,不一定看到(有看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而不见”,表示看了而没看到;“熟无睹”,表示尽管仔细看,常看,也没看到。原为泛称词(泛指看),中古开始渐被“看”所代替。能构成许多双音词和成语。现在偶尔见于书面语。
例: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②邕邕狠了阿桐一下,回头用手推开他。(许地山《春底林野》)
睹 观 见 览 视 398.0 102 动词 动词。看。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偶见单用。
见,看见。比“见”突出“亲眼见、细看”的意味。因此能引申出“察看、观察”,而“见”没有这一引申义。仅能构成少数双音词和成语,如“闻,睐,目,逆物思人,微知著,先为快,耳闻目,有目共,熟视无,视若无,惨不忍”,跟“观”一样都带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
例:两天的长崎见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甚至在梦中我也能重现实。(巴金《长崎的梦》)
ɡuān
常有“宏观地看”的意味,因此可以说“望,潮,参,综,纵,通,走马花,坐山虎斗”。有时也有细看的意味,因此可以说“察,察言色”。还有欣赏的意味,因此可以说“赏”。
例:①现在一般青年嗜好西洋学术,可以说是要大全而不喜欢一偏,要寻系统而不细求枝节。(叶圣陶《倪焕之》)②(他们)传一些秘密书报。(同上)
jiàn
结果动词,看到。比“睹”的生命力强,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能构成很多双音词和成语,比“睹”等常见。
例:①可是这家谱,除了刘老五,刘家户下的人谁也没有过。(赵树理《三里湾》)②两年没你,你跟从前不一样了。(曹禺《雷雨》)
lǎn
多指广泛地看,因此可以说:“游,浏,博,阅,一表,一无余,一众山小”。偶尔见于书面语。
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所可领略。(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
shì
非结果动词,只指主观看的活动,不一定看到(有看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而不见”,表示看了而没看到;“熟无睹”,表示尽管仔细看,常看,也没看到。原为泛称词(泛指看),中古开始渐被“看”所代替。能构成许多双音词和成语。现在偶尔见于书面语。
例: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②邕邕狠了阿桐一下,回头用手推开他。(许地山《春底林野》)
睹 观 见 览 视 398.0 102 动词 动词。看。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偶见单用。
见,看见。比“见”突出“亲眼见、细看”的意味。因此能引申出“察看、观察”,而“见”没有这一引申义。仅能构成少数双音词和成语,如“闻,睐,目,逆物思人,微知著,先为快,耳闻目,有目共,熟视无,视若无,惨不忍”,跟“观”一样都带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
例:两天的长崎见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甚至在梦中我也能重现实。(巴金《长崎的梦》)
ɡuān
常有“宏观地看”的意味,因此可以说“望,潮,参,综,纵,通,走马花,坐山虎斗”。有时也有细看的意味,因此可以说“察,察言色”。还有欣赏的意味,因此可以说“赏”。
例:①现在一般青年嗜好西洋学术,可以说是要大全而不喜欢一偏,要寻系统而不细求枝节。(叶圣陶《倪焕之》)②(他们)传一些秘密书报。(同上)
jiàn
结果动词,看到。比“睹”的生命力强,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能构成很多双音词和成语,比“睹”等常见。
例:①可是这家谱,除了刘老五,刘家户下的人谁也没有过。(赵树理《三里湾》)②两年没你,你跟从前不一样了。(曹禺《雷雨》)
lǎn
多指广泛地看,因此可以说:“游,浏,博,阅,一表,一无余,一众山小”。偶尔见于书面语。
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所可领略。(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
shì
非结果动词,只指主观看的活动,不一定看到(有看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而不见”,表示看了而没看到;“熟无睹”,表示尽管仔细看,常看,也没看到。原为泛称词(泛指看),中古开始渐被“看”所代替。能构成许多双音词和成语。现在偶尔见于书面语。
例: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②邕邕狠了阿桐一下,回头用手推开他。(许地山《春底林野》)
度过
度过 渡过 399.0 102 动词 动词。经历过、通过一段时间。如“度过(渡过)困难时期,度过(渡过)艰苦岁月”。
度过 dùɡuò
常用于时间(例①),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光阴、岁月等。
例:①我最悲伤的是我一点也不知道这长长的二十年你是如何度过的。(何其芳《迟暮的花》)②在这十个年头里,岑参的生活主要是在西北边塞上度过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渡过 dùɡuò
常用于水(江河湖海,例①),有时也用于困难、难关、危机、时间等方面(例②),是比喻用法。
例:①队长催促,我们急迫地渡过河流。(孙犁《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②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过危机。(闻一多《时代的鼓手》)
渡过
度过 渡过 399.0 102 动词 动词。经历过、通过一段时间。如“度过(渡过)困难时期,度过(渡过)艰苦岁月”。
度过 dùɡuò
常用于时间(例①),如青年时代、季节、节日、光阴、岁月等。
例:①我最悲伤的是我一点也不知道这长长的二十年你是如何度过的。(何其芳《迟暮的花》)②在这十个年头里,岑参的生活主要是在西北边塞上度过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渡过 dùɡuò
常用于水(江河湖海,例①),有时也用于困难、难关、危机、时间等方面(例②),是比喻用法。
例:①队长催促,我们急迫地渡过河流。(孙犁《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②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过危机。(闻一多《时代的鼓手》)
短促
短促 短暂 急促 40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时间短。
短促 duǎncù
强调时间极短。有时带有急迫意味(例③)。常形容两类对象:a)时间、人生、青春、假期、期限等;b)声音、喊声、语调、呼喊、呼吸、喘气等。
例:①人生特漫长,这日子怎的又短促? (刘心武《心里难过》)②骂声突然短促起来。(余华《夏季台风》)③姑娘的话没讲完,呼吸忽然短促无力,眼皮慢慢搭拉下来,最后停止了呼吸。(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短暂 duǎnzàn
只形容时间短。除了“短促”的a类之外,还常形容两类对象:b)旅途、景象、幻景、镜头、录像、印象等;c)休息、休养、接触、相聚、旅行、访问、交往、停留、治疗等。比“短促”常做状语。
例:①我想,人生和永恒的宇宙相比,也是极短暂的。(航鹰《明姑娘》)②(灵感)有些人只有任它飞去,留给自己短暂美好的印象。(刘墉《萤窗小语》)③曹家也一度从灾难中缓过气来,达到过短暂的中兴。(刘心武《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
急促 jícù
强调时间极短。这一义很少用,而且只能形容时间。当用于“快而短促”义时,可以形容两类对象:a.声音、声调、呼吸、喘息、喘气、呼喊、说等;b.脚步、步履、走路、跃动、(胸部)起伏等。
例:①这份急促的时间表,让许多人不可思议。(《人民日报》1996年11月3日)②墙根下处处虫声,急促而悲哀。(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③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短暂
短促 短暂 急促 40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时间短。
短促 duǎncù
强调时间极短。有时带有急迫意味(例③)。常形容两类对象:a)时间、人生、青春、假期、期限等;b)声音、喊声、语调、呼喊、呼吸、喘气等。
例:①人生特漫长,这日子怎的又短促? (刘心武《心里难过》)②骂声突然短促起来。(余华《夏季台风》)③姑娘的话没讲完,呼吸忽然短促无力,眼皮慢慢搭拉下来,最后停止了呼吸。(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短暂 duǎnzàn
只形容时间短。除了“短促”的a类之外,还常形容两类对象:b)旅途、景象、幻景、镜头、录像、印象等;c)休息、休养、接触、相聚、旅行、访问、交往、停留、治疗等。比“短促”常做状语。
例:①我想,人生和永恒的宇宙相比,也是极短暂的。(航鹰《明姑娘》)②(灵感)有些人只有任它飞去,留给自己短暂美好的印象。(刘墉《萤窗小语》)③曹家也一度从灾难中缓过气来,达到过短暂的中兴。(刘心武《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
急促 jícù
强调时间极短。这一义很少用,而且只能形容时间。当用于“快而短促”义时,可以形容两类对象:a.声音、声调、呼吸、喘息、喘气、呼喊、说等;b.脚步、步履、走路、跃动、(胸部)起伏等。
例:①这份急促的时间表,让许多人不可思议。(《人民日报》1996年11月3日)②墙根下处处虫声,急促而悲哀。(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③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急促
短促 短暂 急促 40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时间短。
短促 duǎncù
强调时间极短。有时带有急迫意味(例③)。常形容两类对象:a)时间、人生、青春、假期、期限等;b)声音、喊声、语调、呼喊、呼吸、喘气等。
例:①人生特漫长,这日子怎的又短促? (刘心武《心里难过》)②骂声突然短促起来。(余华《夏季台风》)③姑娘的话没讲完,呼吸忽然短促无力,眼皮慢慢搭拉下来,最后停止了呼吸。(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短暂 duǎnzàn
只形容时间短。除了“短促”的a类之外,还常形容两类对象:b)旅途、景象、幻景、镜头、录像、印象等;c)休息、休养、接触、相聚、旅行、访问、交往、停留、治疗等。比“短促”常做状语。
例:①我想,人生和永恒的宇宙相比,也是极短暂的。(航鹰《明姑娘》)②(灵感)有些人只有任它飞去,留给自己短暂美好的印象。(刘墉《萤窗小语》)③曹家也一度从灾难中缓过气来,达到过短暂的中兴。(刘心武《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
急促 jícù
强调时间极短。这一义很少用,而且只能形容时间。当用于“快而短促”义时,可以形容两类对象:a.声音、声调、呼吸、喘息、喘气、呼喊、说等;b.脚步、步履、走路、跃动、(胸部)起伏等。
例:①这份急促的时间表,让许多人不可思议。(《人民日报》1996年11月3日)②墙根下处处虫声,急促而悲哀。(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③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断定
断定 确定 401.0 102 动词 动词。根据客观事物作出最后的结论。都可以说“医生断定/确定他得的是急性肺炎”。
断定 duàndìnɡ
着重于由推理、判断而下结论。
例:①据说从前有一个地质学家断定秦岭地区是不能兴修铁路的。(邓拓《英雄的路》)②我断定他们一定是转移到一连的阵地上去了。(巴金《一个侦察员的故事》)③一瞧就可以断定那是两个坏蛋。(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确定 quèdìnɡ
着重于毫不含糊地、明确地决定。
例:①新文艺的方向确定了。(周立波《〈暴风骤雨〉创作经过》)②蜜蜂能够随时辨别太阳的方位,确定自身的运动方向,准确无误地找到蜜源或回巢。(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③他确定了这旅客果然是个钦差大臣,私行察访来的。(巴人《莽秀才造反记》)
还有形容词义和用法:明确而肯定的,如“~的答复,~的方向”。这跟“断定”有区别。
确定
断定 确定 401.0 102 动词 动词。根据客观事物作出最后的结论。都可以说“医生断定/确定他得的是急性肺炎”。
断定 duàndìnɡ
着重于由推理、判断而下结论。
例:①据说从前有一个地质学家断定秦岭地区是不能兴修铁路的。(邓拓《英雄的路》)②我断定他们一定是转移到一连的阵地上去了。(巴金《一个侦察员的故事》)③一瞧就可以断定那是两个坏蛋。(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确定 quèdìnɡ
着重于毫不含糊地、明确地决定。
例:①新文艺的方向确定了。(周立波《〈暴风骤雨〉创作经过》)②蜜蜂能够随时辨别太阳的方位,确定自身的运动方向,准确无误地找到蜜源或回巢。(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③他确定了这旅客果然是个钦差大臣,私行察访来的。(巴人《莽秀才造反记》)
还有形容词义和用法:明确而肯定的,如“~的答复,~的方向”。这跟“断定”有区别。
断绝
断绝 隔绝 402.0 102 动词 动词。彼此分开,没有联系。都能用于音讯、消息等。
断绝 duànjué
多指原来有联系,后来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后来不再连贯。使用范围较广,还常用于事业、交通、渠道、通道、活路、来源、关系、联系、邦交、行人、给养、粮食、弹药、后援、来往、希望等。有时可能是主动的。
例:①胡同两头都临时设了岗,断绝交通。(老舍《四世同堂》)②为了这事,他竟和许多朋友都断绝了书信往来,内心似乎没有以前的快乐了!(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③二十多年来他断绝和一切人的私交。(邓友梅《双猫图》)
隔绝 ɡéjué
多指中间有阻隔,使彼此不相通、不接触。使用范围较窄,还常用于空气、水源、生活、群众、人世、人间、社会、世界、外界等。可能是被动的。
例:①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张爱玲《天才梦》)②到大学,资质好发展比较平均的,入理工,和社会隔绝游离,自成一体。(沈从文《穷与愚》)③他们踩着野兽走过的小路在阴暗潮湿的大森林里走了整整十天,后来居然来到一个神话般与世隔绝的地方。(邓贤《大国之魂》)
隔绝
断绝 隔绝 402.0 102 动词 动词。彼此分开,没有联系。都能用于音讯、消息等。
断绝 duànjué
多指原来有联系,后来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后来不再连贯。使用范围较广,还常用于事业、交通、渠道、通道、活路、来源、关系、联系、邦交、行人、给养、粮食、弹药、后援、来往、希望等。有时可能是主动的。
例:①胡同两头都临时设了岗,断绝交通。(老舍《四世同堂》)②为了这事,他竟和许多朋友都断绝了书信往来,内心似乎没有以前的快乐了!(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③二十多年来他断绝和一切人的私交。(邓友梅《双猫图》)
隔绝 ɡéjué
多指中间有阻隔,使彼此不相通、不接触。使用范围较窄,还常用于空气、水源、生活、群众、人世、人间、社会、世界、外界等。可能是被动的。
例:①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张爱玲《天才梦》)②到大学,资质好发展比较平均的,入理工,和社会隔绝游离,自成一体。(沈从文《穷与愚》)③他们踩着野兽走过的小路在阴暗潮湿的大森林里走了整整十天,后来居然来到一个神话般与世隔绝的地方。(邓贤《大国之魂》)
队列
队列 队伍 403.0 102 名词 名词。有组织的群众行列。
队列 duìliè
着重指纵横等行列、队形。可以用于受训练的群众(例①),用于军人(例②),动物(例③)等。
例:①后面的人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微微冷笑,有的趁乱跑出队列,装着看热闹,却在前面夹了塞。(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班长郭奎武,一步跨出队列,行了个军礼。(曲波《林海雪原》)③大雁在高空鸣叫着,排着变换不定的队列。(张承志《黑骏马》)
队伍 duì·wu
着重指整体,即只指有组织的群众的整体行列。
例:①人群先奔山坡下早熟的麦地里去。在田间的小路上,形成了长长的、一串串的队伍。(浩然《艳阳天》)②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还指军队及其一部分,如“把~开到前线去”。比喻某一系统的有组织的群众,如“理论~,科技~”。这跟“队列”的区别较明显。
对 双 404.0 102 量词 量词。表示成对的人或物。都可以用于眼睛、翅膀等。由相同的两部分连在一起的单件物品,不能用“对”或“双”。如:一把剪刀,不能说一对(一双)剪刀。“眼睛、翅膀”既可用“对”,也可用“双”。
duì
不限用于肢体、器官有关的东西,可以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并列等配合的两个人、动物或事物(例①②③)。有时可以儿化(例④)。常说“配成一儿”,不常说“配成一双”。
例:①还有一夫妇,带子女两人躲在防空壕里。(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②打开后,他看到了一缕乌黑的发丝和两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它们由一块绣着一鸳鸯的手帕包起。(余华《古典爱情》)③我们也去采点鸭舌草,我们也用鸭舌草装一枕头。(宋学武《干草》)④顺着脚往上看,这一儿长腿。(老舍《二马》)
shuānɡ
一般用于跟肢体、器官有关的东西。如左右对称的某些肢体、器官或成对使用的东西(多半是穿戴在肢体上的)。
例:①相貌平常,态度很安详,一脚非常好看。(老舍《文博士》)②可是,我什么好梦都没有做,瞪着一眼睛直到天亮! (叶紫《鬼》)③给小顺儿们作的布鞋,帮子硬,底儿厚,一真可以当两穿。(老舍《四世同堂》)④佳年好节,合家团圆的坐在一桌上,放了十几的红漆筷子,连不在家中的人也都放着一筷子,都排着一个座位。(郑振铎《宴之趣》)
对 对于 405.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对待关系。有时通用,如“对(对于)数学我们都很感兴趣”。都能用在助动词、副词或主语之前。
duì
在表示对待关系时,比“对于”多用于口语(例①)。表示人对人时,多用“对”少用“对于”。还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会这事负责的”,“我们都这本书感兴趣”。此外,还有“向、朝”的意思(例③)。
例:①春喜他这招待好像没有看见。(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妇女来说,这个话是再好也没有了。(李准《冬天的故事》)③这么重要的话,本来要你闯王说的……(姚雪垠《李自成》)
对于 duìyú
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换成“对”,只是“对于”的色彩庄重些,更适用于书面语。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例: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③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底希望。”(许地山《落花生》)
对 双 404.0 102 量词 量词。表示成对的人或物。都可以用于眼睛、翅膀等。由相同的两部分连在一起的单件物品,不能用“对”或“双”。如:一把剪刀,不能说一对(一双)剪刀。“眼睛、翅膀”既可用“对”,也可用“双”。
duì
不限用于肢体、器官有关的东西,可以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并列等配合的两个人、动物或事物(例①②③)。有时可以儿化(例④)。常说“配成一儿”,不常说“配成一双”。
例:①还有一夫妇,带子女两人躲在防空壕里。(萧乾《银风筝下的伦敦》)②打开后,他看到了一缕乌黑的发丝和两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它们由一块绣着一鸳鸯的手帕包起。(余华《古典爱情》)③我们也去采点鸭舌草,我们也用鸭舌草装一枕头。(宋学武《干草》)④顺着脚往上看,这一儿长腿。(老舍《二马》)
shuānɡ
一般用于跟肢体、器官有关的东西。如左右对称的某些肢体、器官或成对使用的东西(多半是穿戴在肢体上的)。
例:①相貌平常,态度很安详,一脚非常好看。(老舍《文博士》)②可是,我什么好梦都没有做,瞪着一眼睛直到天亮! (叶紫《鬼》)③给小顺儿们作的布鞋,帮子硬,底儿厚,一真可以当两穿。(老舍《四世同堂》)④佳年好节,合家团圆的坐在一桌上,放了十几的红漆筷子,连不在家中的人也都放着一筷子,都排着一个座位。(郑振铎《宴之趣》)
对于
对 对于 405.0 102 介词 介词。表示对待关系。有时通用,如“对(对于)数学我们都很感兴趣”。都能用在助动词、副词或主语之前。
duì
在表示对待关系时,比“对于”多用于口语(例①)。表示人对人时,多用“对”少用“对于”。还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如“我会这事负责的”,“我们都这本书感兴趣”。此外,还有“向、朝”的意思(例③)。
例:①春喜他这招待好像没有看见。(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②妇女来说,这个话是再好也没有了。(李准《冬天的故事》)③这么重要的话,本来要你闯王说的……(姚雪垠《李自成》)
对于 duìyú
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换成“对”,只是“对于”的色彩庄重些,更适用于书面语。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例:①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③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底希望。”(许地山《落花生》)
多会儿
多会儿 几时 406.0 102 代词 代词。(一)表示什么时候,可用于反问(有时是否定对方的看法):多会儿(几时)进过城? (二)表示任何时候,可前后重复呼应:多会儿(几时)有事,多会儿(几时)来。
多会儿 duō·huir
用于口语。指任何时间时,后面可用“都、也”呼应:多会儿都(也)虚心好学。“没[+动]+多会儿”,表示时间不长(例④)。
例:①卖票老太太问:“多会儿回来?”(刘子龙《中国神探》)②你整天里哭什么,把我也哭死了,你就趁愿了! (冰心《最后的安息》)③你们多会儿发工资,就多会儿同时发给她。(王朔《谁比谁傻多少》)④没过多会儿,老爷子就回来了。(陈建功等《皇城根》)
几时 jǐshí
多用于书面。后面不能用“都、也”,没有表“时间不长”的用法。
例:①你几时能成熟,我的淡紫色的野菊花? (流沙河《七只情雁》)②你几时有钱,几时还我。 (老舍《春华秋实》)③我高兴几时来就几时来!(老舍《正红旗下》)
几时
多会儿 几时 406.0 102 代词 代词。(一)表示什么时候,可用于反问(有时是否定对方的看法):多会儿(几时)进过城? (二)表示任何时候,可前后重复呼应:多会儿(几时)有事,多会儿(几时)来。
多会儿 duō·huir
用于口语。指任何时间时,后面可用“都、也”呼应:多会儿都(也)虚心好学。“没[+动]+多会儿”,表示时间不长(例④)。
例:①卖票老太太问:“多会儿回来?”(刘子龙《中国神探》)②你整天里哭什么,把我也哭死了,你就趁愿了! (冰心《最后的安息》)③你们多会儿发工资,就多会儿同时发给她。(王朔《谁比谁傻多少》)④没过多会儿,老爷子就回来了。(陈建功等《皇城根》)
几时 jǐshí
多用于书面。后面不能用“都、也”,没有表“时间不长”的用法。
例:①你几时能成熟,我的淡紫色的野菊花? (流沙河《七只情雁》)②你几时有钱,几时还我。 (老舍《春华秋实》)③我高兴几时来就几时来!(老舍《正红旗下》)
多少
多少 几 407.0 102 (一)询问数目。(二)表示不定数目。有时通用,如“多少(几)年,几(多少)亿人”。
多少 duōshǎo
代词。询问数目。使用范围广,可以用于较大的数目(例①),也可以用于较小的数目(例②)。表示不定数目,可以单独做句子成分,也可以直接跟上名词(例③),量词可有可无。
例:①算算看吧,全国可有多少博士? (老舍《文博士》)②小孩儿,你今年多少岁? (巴金《一个车夫》)③这种鬼真厉害;你有多少血,就吮你多少血。(萧乾《矛盾交响曲》)
数词。使用范围较窄,除了用于“十、百、千、万、亿”之前或“十”之后,多指十以内的数目,有时不限十以内,只指较少的量(例③)。后面很少直接跟上名词,一般都有量词。
例:①住天吗?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一口牙齿如今剩不了颗了! (萧乾《健康第一》)③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句,虽然十分生硬。(茅盾《过封锁线》)
多少 几 407.0 102 (一)询问数目。(二)表示不定数目。有时通用,如“多少(几)年,几(多少)亿人”。
多少 duōshǎo
代词。询问数目。使用范围广,可以用于较大的数目(例①),也可以用于较小的数目(例②)。表示不定数目,可以单独做句子成分,也可以直接跟上名词(例③),量词可有可无。
例:①算算看吧,全国可有多少博士? (老舍《文博士》)②小孩儿,你今年多少岁? (巴金《一个车夫》)③这种鬼真厉害;你有多少血,就吮你多少血。(萧乾《矛盾交响曲》)
数词。使用范围较窄,除了用于“十、百、千、万、亿”之前或“十”之后,多指十以内的数目,有时不限十以内,只指较少的量(例③)。后面很少直接跟上名词,一般都有量词。
例:①住天吗?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一口牙齿如今剩不了颗了! (萧乾《健康第一》)③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句,虽然十分生硬。(茅盾《过封锁线》)
多余
多余 剩余 408.0 102 做定语,指需用之外的,都能说“多余/剩余的钱,多余/剩余的东西,多余/剩余的粮食,多余/剩余劳动力,略有多余/剩余”等。
多余 duōyú
是以形容词身份做定语,多着眼于数量,一定数量之外的,即指超过需要数量的,如“农田多余的水,脸上多余的肉,多余信息”。
例:①我这两年来入不敷出,又没有多余的钱给你们用,我只好替你找个事情混混时间,你们的零用钱也可以多一点。(巴金《做大哥的人》)②成功之后,利用多余资金做我的内心想做的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张海棠等《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③他浑身有着充沛的多余的力量无处使。(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剩余 shènɡyú
是以动词身份做定语,多着眼于需用,需用之后剩下的,如“剩余劳动,剩余款项,剩余农产品”等。还常做谓语,带宾语(例③)。
例:①各级首领由于职位的方便,成为剩余财富的支持者。(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金绮哥把包括废园在内的全部剩余房产,都卖给了教会学校。(刘心武《如意》)③可是不多久,却将在同地震海啸相继而来的地覆天翻中,只剩余一堆残迹,供人凭吊。(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
剩余
多余 剩余 408.0 102 做定语,指需用之外的,都能说“多余/剩余的钱,多余/剩余的东西,多余/剩余的粮食,多余/剩余劳动力,略有多余/剩余”等。
多余 duōyú
是以形容词身份做定语,多着眼于数量,一定数量之外的,即指超过需要数量的,如“农田多余的水,脸上多余的肉,多余信息”。
例:①我这两年来入不敷出,又没有多余的钱给你们用,我只好替你找个事情混混时间,你们的零用钱也可以多一点。(巴金《做大哥的人》)②成功之后,利用多余资金做我的内心想做的善事,心安理得,方寸间自有天地。(张海棠等《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③他浑身有着充沛的多余的力量无处使。(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剩余 shènɡyú
是以动词身份做定语,多着眼于需用,需用之后剩下的,如“剩余劳动,剩余款项,剩余农产品”等。还常做谓语,带宾语(例③)。
例:①各级首领由于职位的方便,成为剩余财富的支持者。(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金绮哥把包括废园在内的全部剩余房产,都卖给了教会学校。(刘心武《如意》)③可是不多久,却将在同地震海啸相继而来的地覆天翻中,只剩余一堆残迹,供人凭吊。(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
夺取
夺取 猎取 409.0 102 动词 动词。用强力取得。
夺取 duóqǔ
多指用武力强取。也指用强力取得(例③),用大力取得(例④)。适用范围较广,如a)政权、权力、职位等;b)国土、城镇、地方等;c)财物、粮食、武器;d)冠军、桂冠、胜利、果实、人员等。
例:①田氏家族终于在公元前481年夺取了齐国的政权。(阴鲁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而且,敌人可以随时下来夺取我们的阵地。(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侦察员们,有时候是要夺取敌人的武器来使用的。(路翎《爱民大会》)④我们夺取甲A冠军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徐根宝《风雨六载》)
猎取 lièqǔ
多指用强力取得,比“夺取”常带贬义色彩。适用范围稍窄,如a)职权、官位、地位、头衔等;b)荣誉、名誉、功名、暴力、高额利润等;c)信息、消息、新闻、秘闻、趣事等。
例:①柔云为猎取社会地位,用纪家的钱创办了一所学校。(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李白)以猎取功名无着,乃离京泛舟黄河东下。(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③当时,这一对明星恋人出入公共场所的一些私人活动,也都成为上海小报记者猎取的新闻。(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如果用于野兽等,那是“猎取”的本义(通过打猎取得)。这跟“夺取”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夺取 抢夺 410.0 102 动词 动词。(一)用强力或强硬的手段取得。所取得的有三类:a)地方,b)财物,c)权位。(二)用大力,努力争取。所争取的都是冠军、桂冠、金牌、球等。
夺取 duóqǔ
多强调从对方掌握中强取过来。多用于中性意义。(一)义的三类对象都常用。(二)义还常用于胜利、丰收、荣誉、称号、成绩等。
例:①敌人可以随时下来夺取我们的阵地。(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夺取敌人运上岛的给养,掀翻敌人放哨的游艇。(吴伯箫《向海洋》)③田氏家族终于在公元前481年夺取了齐国的政权。(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人们就有了为真理而斗争的无穷勇气,就有了不怕牺牲去夺取胜利的无穷力量。(刘心武《班主任》)
抢夺 qiǎnɡduó
强调争抢,所抢的可能在对方掌握之中,也可能不在。在(一)义上,多用于贬义,多用于财物(例①),少用于地方(例②)、权位(例③),还常用于人(例④),而“夺取”不常用于人。在(二)义上,用于球(例⑤)比用于其他对象常见。
例:①不少战友为抢夺旧衣服挨了枪托。(张泽石《战俘手记》)②旅客都像打冲锋、抢夺制高点似的爬上跳下。(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③中村少佐听了小岛少佐的话,心中顿时为小岛少佐抢夺指挥权而火冒三丈。(潘灵《红风筝》)④一些本地的痞子……抢夺良家妇女,无所不为。(吴越《济公全传》)⑤海裕队进攻速度快,抢夺篮板球也远比中国队积极。(《体育新闻》1997年6月4日)
猎取
夺取 猎取 409.0 102 动词 动词。用强力取得。
夺取 duóqǔ
多指用武力强取。也指用强力取得(例③),用大力取得(例④)。适用范围较广,如a)政权、权力、职位等;b)国土、城镇、地方等;c)财物、粮食、武器;d)冠军、桂冠、胜利、果实、人员等。
例:①田氏家族终于在公元前481年夺取了齐国的政权。(阴鲁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而且,敌人可以随时下来夺取我们的阵地。(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侦察员们,有时候是要夺取敌人的武器来使用的。(路翎《爱民大会》)④我们夺取甲A冠军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徐根宝《风雨六载》)
猎取 lièqǔ
多指用强力取得,比“夺取”常带贬义色彩。适用范围稍窄,如a)职权、官位、地位、头衔等;b)荣誉、名誉、功名、暴力、高额利润等;c)信息、消息、新闻、秘闻、趣事等。
例:①柔云为猎取社会地位,用纪家的钱创办了一所学校。(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李白)以猎取功名无着,乃离京泛舟黄河东下。(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③当时,这一对明星恋人出入公共场所的一些私人活动,也都成为上海小报记者猎取的新闻。(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
如果用于野兽等,那是“猎取”的本义(通过打猎取得)。这跟“夺取”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躲避
躲避 回避 逃避 411.0 102 动词 动词。不愿意接触,有意避开不利的事物,如现实、困难、风险、斗争、矛盾等。
躲避 duǒbì
着重于躲藏、躲开。对象还常是问题、麻烦、空袭、搜查、监视、控制、批判、处罚、视线、目光、子弹、野兽以及敌人、坏人、警察等。
例:①她想躲避这种声音,又不知向什么地方躲去。(冯至《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②偶然一个机缘,幽居着一群躲避烽火的老少男女,这群人从炮火中逃出来,重拾起了他们的生命。(凤子《灯花》)③遇见男人我急忙躲避,大姑子还骂我招猫逗狗不安详。(老舍《柳树井》)
回避 huíbì
着重于让开,不正面接触,不想正视。对象还常是要点、关键、提问、错误、责任以及熟人、亲人、同学、孩子、学生、青年人等。
例:①另一派为了回避问题,就把事儿都推在不在场的人身上。(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回避吵架,也是她委屈求全的一种方式。(陈建功等《皇城根》)③虽一心向往与小姐重逢,可落榜之耻无法回避。(余华《古典爱情》)
逃避 táobì
着重于逃离,害怕接触。对象还常是罪责、灾难、灾荒、瘟疫、嫌疑、义务、痛苦以及追捕、欺凌、迫害、侵袭、检查等。
例:①逃学过后又得逃避处罚。(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所谓隐逸,在本质上,就是对于人世的逃避。(阿英《说隐逸》)③可怜的朱耷……躲在冷僻的地方逃避改朝换代后的政治风雨,用画笔来营造一个孤独的精神小天地了。(余秋雨《青云谱随想》)
回避
躲避 回避 逃避 411.0 102 动词 动词。不愿意接触,有意避开不利的事物,如现实、困难、风险、斗争、矛盾等。
躲避 duǒbì
着重于躲藏、躲开。对象还常是问题、麻烦、空袭、搜查、监视、控制、批判、处罚、视线、目光、子弹、野兽以及敌人、坏人、警察等。
例:①她想躲避这种声音,又不知向什么地方躲去。(冯至《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②偶然一个机缘,幽居着一群躲避烽火的老少男女,这群人从炮火中逃出来,重拾起了他们的生命。(凤子《灯花》)③遇见男人我急忙躲避,大姑子还骂我招猫逗狗不安详。(老舍《柳树井》)
回避 huíbì
着重于让开,不正面接触,不想正视。对象还常是要点、关键、提问、错误、责任以及熟人、亲人、同学、孩子、学生、青年人等。
例:①另一派为了回避问题,就把事儿都推在不在场的人身上。(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回避吵架,也是她委屈求全的一种方式。(陈建功等《皇城根》)③虽一心向往与小姐重逢,可落榜之耻无法回避。(余华《古典爱情》)
逃避 táobì
着重于逃离,害怕接触。对象还常是罪责、灾难、灾荒、瘟疫、嫌疑、义务、痛苦以及追捕、欺凌、迫害、侵袭、检查等。
例:①逃学过后又得逃避处罚。(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所谓隐逸,在本质上,就是对于人世的逃避。(阿英《说隐逸》)③可怜的朱耷……躲在冷僻的地方逃避改朝换代后的政治风雨,用画笔来营造一个孤独的精神小天地了。(余秋雨《青云谱随想》)
逃避
躲避 回避 逃避 411.0 102 动词 动词。不愿意接触,有意避开不利的事物,如现实、困难、风险、斗争、矛盾等。
躲避 duǒbì
着重于躲藏、躲开。对象还常是问题、麻烦、空袭、搜查、监视、控制、批判、处罚、视线、目光、子弹、野兽以及敌人、坏人、警察等。
例:①她想躲避这种声音,又不知向什么地方躲去。(冯至《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②偶然一个机缘,幽居着一群躲避烽火的老少男女,这群人从炮火中逃出来,重拾起了他们的生命。(凤子《灯花》)③遇见男人我急忙躲避,大姑子还骂我招猫逗狗不安详。(老舍《柳树井》)
回避 huíbì
着重于让开,不正面接触,不想正视。对象还常是要点、关键、提问、错误、责任以及熟人、亲人、同学、孩子、学生、青年人等。
例:①另一派为了回避问题,就把事儿都推在不在场的人身上。(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回避吵架,也是她委屈求全的一种方式。(陈建功等《皇城根》)③虽一心向往与小姐重逢,可落榜之耻无法回避。(余华《古典爱情》)
逃避 táobì
着重于逃离,害怕接触。对象还常是罪责、灾难、灾荒、瘟疫、嫌疑、义务、痛苦以及追捕、欺凌、迫害、侵袭、检查等。
例:①逃学过后又得逃避处罚。(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②所谓隐逸,在本质上,就是对于人世的逃避。(阿英《说隐逸》)③可怜的朱耷……躲在冷僻的地方逃避改朝换代后的政治风雨,用画笔来营造一个孤独的精神小天地了。(余秋雨《青云谱随想》)
躲懒
躲懒 偷懒 偷闲 412.0 102 动词 动词。怕苦怕累怕费事,尽量少出力或不出力。贬义词。
躲懒 duǒ∥lǎn
躲懒儿)强调躲避。词义较轻。比“偷懒”使用范围窄,多用于工作或劳动方面,不如“偷懒”常用。
例:①这是一种顶躲懒顶顽皮的说法,至少于我有点对胃口。(俞平伯《眠月》)②韩有福面无人色,眼看裤子就湿了,山崎左右开弓打着他的脸问:“干活时躲懒了吗?”(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男人卸掉了他们对女人的全部责任和良心,能躲懒便尽量躲懒,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池莉《让梦穿越你的心》)
偷懒 tōu∥lǎn
偷懒儿)强调瞒着人,背地里。词义较重。常用于学习、工作、劳动或其他事情上。
例:①现今的政策,就是叫勤苦人能过上舒坦日子,叫偷懒耍滑的,叫那些吃大锅饭吃伤了心、提不起劲儿的,都提起劲儿,向勤快人学,学好! (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②劳动是要花费力气的,是不能偷懒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且忍受长长的孤寂。(张炜《羞涩和温柔》)③它们每天会生一个蛋呢,从来不偷懒的。(苏青《归宿》)
偷闲 tōuxián
在“偷懒”的意义上多用于方言,它强调闲着(例①②)。在普通话里多用的意思是挤出空闲时间,常说“忙里偷闲偷闲看书”,与“偷空儿”同义。“偷懒”等没有这个意义。
例:①我不是被国事连累上,而是因为自己偷闲取懒误了国事;我罪有应得! (老舍《四世同堂》)②有时偷闲伏在炕边打个盹儿,听见喊叫,也懒得动弹。(李芳苓《喜丧》)③去金华的客车要近午方开。八点钟起床后,就出南门上苎萝山去偷闲一玩。(郁达夫《杭江小历纪程》)
偷懒
躲懒 偷懒 偷闲 412.0 102 动词 动词。怕苦怕累怕费事,尽量少出力或不出力。贬义词。
躲懒 duǒ∥lǎn
躲懒儿)强调躲避。词义较轻。比“偷懒”使用范围窄,多用于工作或劳动方面,不如“偷懒”常用。
例:①这是一种顶躲懒顶顽皮的说法,至少于我有点对胃口。(俞平伯《眠月》)②韩有福面无人色,眼看裤子就湿了,山崎左右开弓打着他的脸问:“干活时躲懒了吗?”(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男人卸掉了他们对女人的全部责任和良心,能躲懒便尽量躲懒,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池莉《让梦穿越你的心》)
偷懒 tōu∥lǎn
偷懒儿)强调瞒着人,背地里。词义较重。常用于学习、工作、劳动或其他事情上。
例:①现今的政策,就是叫勤苦人能过上舒坦日子,叫偷懒耍滑的,叫那些吃大锅饭吃伤了心、提不起劲儿的,都提起劲儿,向勤快人学,学好! (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②劳动是要花费力气的,是不能偷懒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且忍受长长的孤寂。(张炜《羞涩和温柔》)③它们每天会生一个蛋呢,从来不偷懒的。(苏青《归宿》)
偷闲 tōuxián
在“偷懒”的意义上多用于方言,它强调闲着(例①②)。在普通话里多用的意思是挤出空闲时间,常说“忙里偷闲偷闲看书”,与“偷空儿”同义。“偷懒”等没有这个意义。
例:①我不是被国事连累上,而是因为自己偷闲取懒误了国事;我罪有应得! (老舍《四世同堂》)②有时偷闲伏在炕边打个盹儿,听见喊叫,也懒得动弹。(李芳苓《喜丧》)③去金华的客车要近午方开。八点钟起床后,就出南门上苎萝山去偷闲一玩。(郁达夫《杭江小历纪程》)
偷闲
躲懒 偷懒 偷闲 412.0 102 动词 动词。怕苦怕累怕费事,尽量少出力或不出力。贬义词。
躲懒 duǒ∥lǎn
躲懒儿)强调躲避。词义较轻。比“偷懒”使用范围窄,多用于工作或劳动方面,不如“偷懒”常用。
例:①这是一种顶躲懒顶顽皮的说法,至少于我有点对胃口。(俞平伯《眠月》)②韩有福面无人色,眼看裤子就湿了,山崎左右开弓打着他的脸问:“干活时躲懒了吗?”(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男人卸掉了他们对女人的全部责任和良心,能躲懒便尽量躲懒,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池莉《让梦穿越你的心》)
偷懒 tōu∥lǎn
偷懒儿)强调瞒着人,背地里。词义较重。常用于学习、工作、劳动或其他事情上。
例:①现今的政策,就是叫勤苦人能过上舒坦日子,叫偷懒耍滑的,叫那些吃大锅饭吃伤了心、提不起劲儿的,都提起劲儿,向勤快人学,学好! (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②劳动是要花费力气的,是不能偷懒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并且忍受长长的孤寂。(张炜《羞涩和温柔》)③它们每天会生一个蛋呢,从来不偷懒的。(苏青《归宿》)
偷闲 tōuxián
在“偷懒”的意义上多用于方言,它强调闲着(例①②)。在普通话里多用的意思是挤出空闲时间,常说“忙里偷闲偷闲看书”,与“偷空儿”同义。“偷懒”等没有这个意义。
例:①我不是被国事连累上,而是因为自己偷闲取懒误了国事;我罪有应得! (老舍《四世同堂》)②有时偷闲伏在炕边打个盹儿,听见喊叫,也懒得动弹。(李芳苓《喜丧》)③去金华的客车要近午方开。八点钟起床后,就出南门上苎萝山去偷闲一玩。(郁达夫《杭江小历纪程》)
堕落
堕落 腐化 蜕化 413.0 102 动词 动词。思想行为变坏。
堕落 duòluò
强调政治上、道德行为上、生活态度上变坏。有形象色彩(如从高处掉下)。常说“堕落下去”。
例:①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只要到了一个颓败堕落的时代便容易被些“恶习”给淹没。(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你知道你思想堕落到什么地步了吗? (王小波《绿毛水怪》)③生活的与精神的堕落,竟使他的音讯也像一块石头堕落在极深极深的大海里去了! (缪崇群《北南西东》)
腐化 fǔhuà
强调完全变坏,程度较重。多用于道德、生活等,有使动意义和用法,而“堕落、蜕化”没有。
例:①今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腐化方面,比二十六年前更变本加厉,是公认的事实。(闻一多《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②季桓子不仅迷于声色,生活更加腐化,而且开始疑忌怠慢孔子。(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不是战争,而是封建余毒腐化了中国。(闻一多《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
蜕化 tuìhuà
强调品质变坏,多用于政治、思想品质。有形象色彩(如虫类脱皮)。常说“蜕化变质”。
例:①材料指出这里的权力掌握在一个愚昧、狡猾、早已蜕化变质却又似乎总有道理的人手里。(张炜《秋天的愤怒》)②凶手是一名经过特殊训练的退伍军人,后来他蜕化变质,成了全国九省市的通缉犯。(张敏华《天若有情》)③只认金钱,只认权势、地位,正在使一些人蜕化成真正的“下人”。(《人民日报》1998年4月17日)
腐化
堕落 腐化 蜕化 413.0 102 动词 动词。思想行为变坏。
堕落 duòluò
强调政治上、道德行为上、生活态度上变坏。有形象色彩(如从高处掉下)。常说“堕落下去”。
例:①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只要到了一个颓败堕落的时代便容易被些“恶习”给淹没。(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你知道你思想堕落到什么地步了吗? (王小波《绿毛水怪》)③生活的与精神的堕落,竟使他的音讯也像一块石头堕落在极深极深的大海里去了! (缪崇群《北南西东》)
腐化 fǔhuà
强调完全变坏,程度较重。多用于道德、生活等,有使动意义和用法,而“堕落、蜕化”没有。
例:①今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腐化方面,比二十六年前更变本加厉,是公认的事实。(闻一多《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②季桓子不仅迷于声色,生活更加腐化,而且开始疑忌怠慢孔子。(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不是战争,而是封建余毒腐化了中国。(闻一多《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
蜕化 tuìhuà
强调品质变坏,多用于政治、思想品质。有形象色彩(如虫类脱皮)。常说“蜕化变质”。
例:①材料指出这里的权力掌握在一个愚昧、狡猾、早已蜕化变质却又似乎总有道理的人手里。(张炜《秋天的愤怒》)②凶手是一名经过特殊训练的退伍军人,后来他蜕化变质,成了全国九省市的通缉犯。(张敏华《天若有情》)③只认金钱,只认权势、地位,正在使一些人蜕化成真正的“下人”。(《人民日报》1998年4月17日)
腐化 腐烂 490.0 102 动词 动词。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变坏。
腐化 fǔhuà
泛指变坏,可以指开始变坏,也可以指彻底变坏,程度有较大的伸缩性。比“腐烂”少用于有机体等具体东西(例①),多用于思想、政治、社会、行为等较抽象的事物(例②),有时特指过分贪图享乐(如“生活腐化”)。有使动用法,可以带宾语(例③)。
例:①好在是冬天,高原气候又特别冷,战场死尸一时不能腐化。(姚雪垠《李自成》)②今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腐化方面,比二十六年前更变本加厉,是公认的事实。(闻一多《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③不是战争,而是封建余毒腐化了中国。(同上)
腐烂 fǔlàn
只指完全变坏、变质,比“腐化”程度重。多用于有机体等具体东西(例①),少用于抽象事物。不能带宾语。
例:①医生们正把一种新药滴在老丘的正在腐烂的右腿上。(巴金《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②你明知道这是一个腐烂的制度,垂死的制度,你纵然不帮忙去推翻它,你至少也不应该跟着它走。(巴金《秋》)
蜕化
堕落 腐化 蜕化 413.0 102 动词 动词。思想行为变坏。
堕落 duòluò
强调政治上、道德行为上、生活态度上变坏。有形象色彩(如从高处掉下)。常说“堕落下去”。
例:①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只要到了一个颓败堕落的时代便容易被些“恶习”给淹没。(冯至《传统与“颓毁的宫殿”》)②你知道你思想堕落到什么地步了吗? (王小波《绿毛水怪》)③生活的与精神的堕落,竟使他的音讯也像一块石头堕落在极深极深的大海里去了! (缪崇群《北南西东》)
腐化 fǔhuà
强调完全变坏,程度较重。多用于道德、生活等,有使动意义和用法,而“堕落、蜕化”没有。
例:①今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腐化方面,比二十六年前更变本加厉,是公认的事实。(闻一多《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②季桓子不仅迷于声色,生活更加腐化,而且开始疑忌怠慢孔子。(匡亚明《孔子评传》)③不是战争,而是封建余毒腐化了中国。(闻一多《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
蜕化 tuìhuà
强调品质变坏,多用于政治、思想品质。有形象色彩(如虫类脱皮)。常说“蜕化变质”。
例:①材料指出这里的权力掌握在一个愚昧、狡猾、早已蜕化变质却又似乎总有道理的人手里。(张炜《秋天的愤怒》)②凶手是一名经过特殊训练的退伍军人,后来他蜕化变质,成了全国九省市的通缉犯。(张敏华《天若有情》)③只认金钱,只认权势、地位,正在使一些人蜕化成真正的“下人”。(《人民日报》1998年4月17日)
讹诈
讹诈 敲诈 414.0 102 动词 动词。用威胁等不正当手段向人索取财物。
讹诈 ézhà
强调用虚张声势的威胁、恫吓手段强行索取财物。除用于个人外,还常用于厂方、军方、当局、公司、部门、机关、企业、商店等集体或单位,如“厂方百般讹诈讹诈商店”。
例:①发现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污点进行讹诈是黑社会组织惯用的手法之一。(刘平《廉署档案》)②家里人拿到集上去卖,被一群汉奸女人包围,几乎是讹诈了去。(孙犁《远的怀念》)③讹诈的财产全部没收,一部分充作公费,大部分补偿给受害群众。(马烽《袁九斤的故事》)
还有“威胁恫吓”义,多用于军事政治方面,如“核~,政治~,~政策”。这跟“敲诈”的区别较明显。
敲诈 qiāozhà
强调用仗势威胁、欺骗,抓住别人的弱点或把柄等手段索取财物。程度较重,常说“敲诈勒索”。较少用于集体或单位。
例:①卜局长那边,你也得稍稍点缀,防他看得眼红,也要来敲诈。(茅盾《林家铺子》)②对于那些有名的富翁,黄金荣就采取绑架勒索的办法,大肆敲诈。(西尔枭《旧中国教父》)③报道说,一些居心不良的计算机黑客通过侵入银行计算机系统而敲诈银行的行为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余开亮等《骇世黑客》)
敲诈
讹诈 敲诈 414.0 102 动词 动词。用威胁等不正当手段向人索取财物。
讹诈 ézhà
强调用虚张声势的威胁、恫吓手段强行索取财物。除用于个人外,还常用于厂方、军方、当局、公司、部门、机关、企业、商店等集体或单位,如“厂方百般讹诈讹诈商店”。
例:①发现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污点进行讹诈是黑社会组织惯用的手法之一。(刘平《廉署档案》)②家里人拿到集上去卖,被一群汉奸女人包围,几乎是讹诈了去。(孙犁《远的怀念》)③讹诈的财产全部没收,一部分充作公费,大部分补偿给受害群众。(马烽《袁九斤的故事》)
还有“威胁恫吓”义,多用于军事政治方面,如“核~,政治~,~政策”。这跟“敲诈”的区别较明显。
敲诈 qiāozhà
强调用仗势威胁、欺骗,抓住别人的弱点或把柄等手段索取财物。程度较重,常说“敲诈勒索”。较少用于集体或单位。
例:①卜局长那边,你也得稍稍点缀,防他看得眼红,也要来敲诈。(茅盾《林家铺子》)②对于那些有名的富翁,黄金荣就采取绑架勒索的办法,大肆敲诈。(西尔枭《旧中国教父》)③报道说,一些居心不良的计算机黑客通过侵入银行计算机系统而敲诈银行的行为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余开亮等《骇世黑客》)
扼杀
扼杀 抹杀(抹煞) 415.0 102 动词 动词。把本来存在的事物勾销。贬义词。
扼杀 èshā
强调置于死地(本义是掐住脖子弄死)。对象除了人(用于本义)以外,常是新生事物、创造性、革命精神、民主、革命、组织、团体、科学、发明、才能、才智、才华等。
例:①这种愚弄人民的思想专制,扼杀了多少聪明才智。(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三)》)②这些丑恶的东西就像黑夜追逐着太阳一样,到处追逐着、玷污着、甚至扼杀着过于脆弱的美好的东西。(张承志《黑骏马》)③西方也同样有过扼杀人性的封建制。(秋明《传统与自由之我见》)
抹杀 mǒshā
偶尔写做“抹煞”。强调一概不计,完全勾销。对象常是事实、历史、成果、成就、贡献、成绩、作用、意义、个性、印象、特点、界限、区别等。常用于否定式。
例:①你在我们家做饭四十年,成绩是主要的,谁想抹杀抹杀不了的!(王蒙《坚硬的稀粥》)②各自保留人格和个性,谁都不抹杀对方的个性。(周毅《困惑》)③企图抹杀和掩盖历史,我们坚决不答应。(王重浪《我是黑客》)④这话还不能说,说了就把计委的功绩一笔抹杀了,对面非宰了我不可。(不光《闯西南》)
抹杀
扼杀 抹杀(抹煞) 415.0 102 动词 动词。把本来存在的事物勾销。贬义词。
扼杀 èshā
强调置于死地(本义是掐住脖子弄死)。对象除了人(用于本义)以外,常是新生事物、创造性、革命精神、民主、革命、组织、团体、科学、发明、才能、才智、才华等。
例:①这种愚弄人民的思想专制,扼杀了多少聪明才智。(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三)》)②这些丑恶的东西就像黑夜追逐着太阳一样,到处追逐着、玷污着、甚至扼杀着过于脆弱的美好的东西。(张承志《黑骏马》)③西方也同样有过扼杀人性的封建制。(秋明《传统与自由之我见》)
抹杀 mǒshā
偶尔写做“抹煞”。强调一概不计,完全勾销。对象常是事实、历史、成果、成就、贡献、成绩、作用、意义、个性、印象、特点、界限、区别等。常用于否定式。
例:①你在我们家做饭四十年,成绩是主要的,谁想抹杀抹杀不了的!(王蒙《坚硬的稀粥》)②各自保留人格和个性,谁都不抹杀对方的个性。(周毅《困惑》)③企图抹杀和掩盖历史,我们坚决不答应。(王重浪《我是黑客》)④这话还不能说,说了就把计委的功绩一笔抹杀了,对面非宰了我不可。(不光《闯西南》)
扼要
扼要 简明 41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内容多而表达的言辞少。常说“简明扼要”。
扼要 èyào
强调抓住内容要点(扼,抓住)。
例:①极简单扼要的,瑞宣把王排长的事说给老三听。(老舍《四世同堂》)②我再扼要地把他的来信节引一点。(俞平伯《读〈毁灭〉》)③对那些与会者不易理解的条款作出简明扼要的解释。(吴海民《走向伯尔尼》)
简明 jiǎnmínɡ
强调言辞简单明白。
例:①下表简明地总结了这种变化顺序。(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我有个最简明的说法,那就是说到生活,就是今天比过去好。(王小波《未来世界》)③宋副局长的讲话简明扼要,直奔主题。(贺铁光《罪恶的黑洞》)
简明
扼要 简明 41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内容多而表达的言辞少。常说“简明扼要”。
扼要 èyào
强调抓住内容要点(扼,抓住)。
例:①极简单扼要的,瑞宣把王排长的事说给老三听。(老舍《四世同堂》)②我再扼要地把他的来信节引一点。(俞平伯《读〈毁灭〉》)③对那些与会者不易理解的条款作出简明扼要的解释。(吴海民《走向伯尔尼》)
简明 jiǎnmínɡ
强调言辞简单明白。
例:①下表简明地总结了这种变化顺序。(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我有个最简明的说法,那就是说到生活,就是今天比过去好。(王小波《未来世界》)③宋副局长的讲话简明扼要,直奔主题。(贺铁光《罪恶的黑洞》)
恶棍
恶棍 恶魔 417.0 102 名词 名词。凶恶而欺压百姓,干尽坏事的人。贬义词。
恶棍 èɡùn
多指在一处或一方的残酷的地痞,凶恶的无赖。
例:①被那恶棍用刀在眉额上划开一道血口。(廉声《月色狰狞》)②黄头发希拉是一个真正的恶棍,他耍弄过的牧民妇女究竟有多少,没有谁数得清。(张承志《黑骏马》)③我这一层的两个看守可说是世上少有的恶棍,年轻的一个专喜欢打人。(李梧龄《不堪回首》)
恶魔 èmó
原指“阻碍佛法及一切善事的恶神、恶鬼”,现多比喻异常凶恶,坏事干绝的人,以及危害极大的事物(如“法西斯恶魔,吸血虫恶魔”)。比“恶棍”程度重。
例:①胡蝶哪里知道,刚离开战火的恶魔,又投入到了情场的黑窝。(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就是要保卫人民铁路不受害,扫尽恶魔保平安!(刘子龙《中国神探》)③从此,计算机病毒概念正式提出了,人间又多了一个有名有姓的恶魔。(余开亮等《骇世黑客》)
恶魔
恶棍 恶魔 417.0 102 名词 名词。凶恶而欺压百姓,干尽坏事的人。贬义词。
恶棍 èɡùn
多指在一处或一方的残酷的地痞,凶恶的无赖。
例:①被那恶棍用刀在眉额上划开一道血口。(廉声《月色狰狞》)②黄头发希拉是一个真正的恶棍,他耍弄过的牧民妇女究竟有多少,没有谁数得清。(张承志《黑骏马》)③我这一层的两个看守可说是世上少有的恶棍,年轻的一个专喜欢打人。(李梧龄《不堪回首》)
恶魔 èmó
原指“阻碍佛法及一切善事的恶神、恶鬼”,现多比喻异常凶恶,坏事干绝的人,以及危害极大的事物(如“法西斯恶魔,吸血虫恶魔”)。比“恶棍”程度重。
例:①胡蝶哪里知道,刚离开战火的恶魔,又投入到了情场的黑窝。(唐汉《上海滩风月女明星》)②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就是要保卫人民铁路不受害,扫尽恶魔保平安!(刘子龙《中国神探》)③从此,计算机病毒概念正式提出了,人间又多了一个有名有姓的恶魔。(余开亮等《骇世黑客》)
恶果
恶果 后果 418.0 102 名词 名词。事情的不好的结局。
恶果 èɡuǒ
贬义词。专指坏的结果和坏的下场。程度比“后果”重。
例:①清王朝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愈演愈烈的文字狱,对于天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恶果。(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让我们说这不是海洋的初衷,这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污染的恶果。(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后果 hòuɡuǒ
中性词。有时泛指将来产生的结果,但更多的是指坏的结果,这时它的前面常加贬义形容词。
例:①一面又静静地观察,等待着将要发生的后果。(唐弢《化城寺》)②谁要是把今天的会泄露出去,后果就由他负!(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后果
恶果 后果 418.0 102 名词 名词。事情的不好的结局。
恶果 èɡuǒ
贬义词。专指坏的结果和坏的下场。程度比“后果”重。
例:①清王朝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愈演愈烈的文字狱,对于天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恶果。(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让我们说这不是海洋的初衷,这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污染的恶果。(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后果 hòuɡuǒ
中性词。有时泛指将来产生的结果,但更多的是指坏的结果,这时它的前面常加贬义形容词。
例:①一面又静静地观察,等待着将要发生的后果。(唐弢《化城寺》)②谁要是把今天的会泄露出去,后果就由他负!(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遏止
遏止 遏制 419.0 102 动词 动词。用强力阻挡住。对象都可以是敌军、攻势、趋势、潮流、感情、情绪等。
遏止 èzhǐ
着重于“止”:使停止,不再进行。
例:①文化的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鲁迅《从“别字”说开去》)②监察部门如果受贿枉法,社会上的腐败之风便不可能遏止。(《人民日报》1996年1月13日)③一股无法遏止的激情涌来,他仰起头。(刘亚洲《海水下面是泥土》)
遏制 èzhì
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或不使随便活动。
例:①那块被雕成英雄像的石头见人崇敬他,当然遏制不住他的骄傲。(叶圣陶《英雄的石像》)②(长城)多少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入侵和破坏。(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③直至下午,敌军的攻势才被遏制住。(刘文涛《巴顿将军》)④各种化学药物并没有遏制住癌细胞的发展。(蔡康《花烛泪诉人间情》)
遏制
遏止 遏制 419.0 102 动词 动词。用强力阻挡住。对象都可以是敌军、攻势、趋势、潮流、感情、情绪等。
遏止 èzhǐ
着重于“止”:使停止,不再进行。
例:①文化的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鲁迅《从“别字”说开去》)②监察部门如果受贿枉法,社会上的腐败之风便不可能遏止。(《人民日报》1996年1月13日)③一股无法遏止的激情涌来,他仰起头。(刘亚洲《海水下面是泥土》)
遏制 èzhì
着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或不使随便活动。
例:①那块被雕成英雄像的石头见人崇敬他,当然遏制不住他的骄傲。(叶圣陶《英雄的石像》)②(长城)多少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入侵和破坏。(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③直至下午,敌军的攻势才被遏制住。(刘文涛《巴顿将军》)④各种化学药物并没有遏制住癌细胞的发展。(蔡康《花烛泪诉人间情》)
恩赐
恩赐 赏赐 420.0 102 动词 (一)动词。赠送财物。(二)名词。所赠送的财物。
恩赐 ēncì
原指帝王、神仙、自然界等的赠送。后用于一般人,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例:①这是为国尽忠,皇上自然会有恩赐。(高阳《王昭君》)②(一汪雨水)这简直是上苍恩赐给她的甘露。(李梅《红颜沧桑》)③绵羊群在草场上享受着大自然丰盛的恩赐。(于海涛《八月的草场》)④机会不是等来的,更不用别人的恩赐!(穆宪林《桑拿之谜》)
赏赐 shǎnɡcì
指权位高的人(自帝王算起)或长辈的赠送。
例:①这些器皿由皇帝赏赐亲王重臣,才又流入京师民间。(邓友梅《烟壶》)②这些钱实际上是大人赏赐给您的。(秋旭《巴格达的黄昏》)③你的赏赐,使我永远变成了你的俘虏。(奚华《触潮》)④两个女仆手里捧着的则是土司太太的赏赐了。(阿来《尘埃落定》)
赏赐
恩赐 赏赐 420.0 102 动词 (一)动词。赠送财物。(二)名词。所赠送的财物。
恩赐 ēncì
原指帝王、神仙、自然界等的赠送。后用于一般人,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例:①这是为国尽忠,皇上自然会有恩赐。(高阳《王昭君》)②(一汪雨水)这简直是上苍恩赐给她的甘露。(李梅《红颜沧桑》)③绵羊群在草场上享受着大自然丰盛的恩赐。(于海涛《八月的草场》)④机会不是等来的,更不用别人的恩赐!(穆宪林《桑拿之谜》)
赏赐 shǎnɡcì
指权位高的人(自帝王算起)或长辈的赠送。
例:①这些器皿由皇帝赏赐亲王重臣,才又流入京师民间。(邓友梅《烟壶》)②这些钱实际上是大人赏赐给您的。(秋旭《巴格达的黄昏》)③你的赏赐,使我永远变成了你的俘虏。(奚华《触潮》)④两个女仆手里捧着的则是土司太太的赏赐了。(阿来《尘埃落定》)
恩德
恩德 恩惠 恩情 421.0 102 名词 名词。恩赐的好处。都可以说“救命的恩德/恩惠/恩情”。
恩德 ēndé
较多偏重指道德、道义方面的好处,如救助、养育、提拔等。带敬重色彩。
例:①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感谢帝君恩德。(汪曾祺《故人往事》)②当年您救过我,我多少年一直没忘您的恩德。(刘心武《如意》)③(拜月)只是把月亮作为大的象征物之一,酬谢风调雨顺的恩德。(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恩惠 ēnhuì
较多偏重指实际好处,多指财物方面的。
例:①天天喝的就是它们的奶,又白又浓又香,真是无上的恩惠。(叶圣陶《客语》)②他觉得他对女人的最大的恩惠,便是把赚来的钱全部或一部拿回家来。(梁实秋《男人》)③大自然的美,是恩惠赠予给所有的人的!(航鹰《明姑娘》)
恩情 ēnqínɡ
较多偏重指深厚的情义。带庄重色彩。
例:①你们冒着砍头的危险救了我和民军,这份恩情我永远不会忘!(周大新《第二十幕》)②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可不敢忘了爸爸妈妈的恩情啊。(谭力《夏季欲望》)③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公子的恩情,放我走吧,公子!(周树山《曹冲之死》)
恩惠
恩德 恩惠 恩情 421.0 102 名词 名词。恩赐的好处。都可以说“救命的恩德/恩惠/恩情”。
恩德 ēndé
较多偏重指道德、道义方面的好处,如救助、养育、提拔等。带敬重色彩。
例:①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感谢帝君恩德。(汪曾祺《故人往事》)②当年您救过我,我多少年一直没忘您的恩德。(刘心武《如意》)③(拜月)只是把月亮作为大的象征物之一,酬谢风调雨顺的恩德。(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恩惠 ēnhuì
较多偏重指实际好处,多指财物方面的。
例:①天天喝的就是它们的奶,又白又浓又香,真是无上的恩惠。(叶圣陶《客语》)②他觉得他对女人的最大的恩惠,便是把赚来的钱全部或一部拿回家来。(梁实秋《男人》)③大自然的美,是恩惠赠予给所有的人的!(航鹰《明姑娘》)
恩情 ēnqínɡ
较多偏重指深厚的情义。带庄重色彩。
例:①你们冒着砍头的危险救了我和民军,这份恩情我永远不会忘!(周大新《第二十幕》)②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可不敢忘了爸爸妈妈的恩情啊。(谭力《夏季欲望》)③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公子的恩情,放我走吧,公子!(周树山《曹冲之死》)
恩情
恩德 恩惠 恩情 421.0 102 名词 名词。恩赐的好处。都可以说“救命的恩德/恩惠/恩情”。
恩德 ēndé
较多偏重指道德、道义方面的好处,如救助、养育、提拔等。带敬重色彩。
例:①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感谢帝君恩德。(汪曾祺《故人往事》)②当年您救过我,我多少年一直没忘您的恩德。(刘心武《如意》)③(拜月)只是把月亮作为大的象征物之一,酬谢风调雨顺的恩德。(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恩惠 ēnhuì
较多偏重指实际好处,多指财物方面的。
例:①天天喝的就是它们的奶,又白又浓又香,真是无上的恩惠。(叶圣陶《客语》)②他觉得他对女人的最大的恩惠,便是把赚来的钱全部或一部拿回家来。(梁实秋《男人》)③大自然的美,是恩惠赠予给所有的人的!(航鹰《明姑娘》)
恩情 ēnqínɡ
较多偏重指深厚的情义。带庄重色彩。
例:①你们冒着砍头的危险救了我和民军,这份恩情我永远不会忘!(周大新《第二十幕》)②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可不敢忘了爸爸妈妈的恩情啊。(谭力《夏季欲望》)③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公子的恩情,放我走吧,公子!(周树山《曹冲之死》)
儿 子 422.0 102 名词 后缀。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或量词性成分后面,构成名词。
ér
读时和前面构成一个音节,叫做“儿化”,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书面上有时不写出来,多用于口语,显得轻松、亲切。在意义上有的“指小”,有的“不指小”,有的改变了词义(例③)。有的“量词”加“儿”后,还是“量词”(例④)。极少数用“儿”构成的是动词(例⑤)。
例:①你们戴着童子军的帽,怎么不带刀子呢?(老舍《小坡的生日》)②主要是没什么玩的,没书,没电影。(阿城《棋王》)③她们都有一肚子话,而找不到话头。(老舍《四世同堂》)④公安局长手里有这么一对宝贝。(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⑤老方火啦!(老舍《旅行》)
·zi
加“子”的随意性很小,除了少数如“旗、刀、门帘”等,都不能省略,如“桌、本、胖、推”等。有少数含贬义(例①②)。有的含不尊重的意味(例③,跟带“儿”的相比)。
例:①许多瘦子都变成了肥头大脸的胖。(郑振铎《哭佩弦》)②由树叶透进的阳光,斑斑点点射在张秃的秃头上,好像个带斑点的倭瓜,黄腊腊儿的带着些绿影儿。(老舍《小坡的生日》)③刘老头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过他一眼;刘老头心里有数儿。(老舍《骆驼祥子》)
儿 子 422.0 102 名词 后缀。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或量词性成分后面,构成名词。
ér
读时和前面构成一个音节,叫做“儿化”,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书面上有时不写出来,多用于口语,显得轻松、亲切。在意义上有的“指小”,有的“不指小”,有的改变了词义(例③)。有的“量词”加“儿”后,还是“量词”(例④)。极少数用“儿”构成的是动词(例⑤)。
例:①你们戴着童子军的帽,怎么不带刀子呢?(老舍《小坡的生日》)②主要是没什么玩的,没书,没电影。(阿城《棋王》)③她们都有一肚子话,而找不到话头。(老舍《四世同堂》)④公安局长手里有这么一对宝贝。(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⑤老方火啦!(老舍《旅行》)
·zi
加“子”的随意性很小,除了少数如“旗、刀、门帘”等,都不能省略,如“桌、本、胖、推”等。有少数含贬义(例①②)。有的含不尊重的意味(例③,跟带“儿”的相比)。
例:①许多瘦子都变成了肥头大脸的胖。(郑振铎《哭佩弦》)②由树叶透进的阳光,斑斑点点射在张秃的秃头上,好像个带斑点的倭瓜,黄腊腊儿的带着些绿影儿。(老舍《小坡的生日》)③刘老头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过他一眼;刘老头心里有数儿。(老舍《骆驼祥子》)
儿童
儿童 孩提 孩童 孩子 娃娃 小儿 小孩儿 423.0 102 名词 名词。指较幼小的未成年的人。
儿童 értónɡ
一般多用于泛指义,一般不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搭配。带有较正式的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儿童节,儿童团,儿童片,儿童歌曲,儿童文学,儿童读物,儿童节目,儿童公园,儿童医院,儿童教育,儿童时代,儿童心理,儿童保育事业”等,这些地方都不能用“孩子”等。
例:①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风筝》)②在描写人间的隔膜和儿童的天真这两点上,这两个作家是一样的可爱。(赵景深《丰子恺》)③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孩提 háití
儿童,有时指幼小的儿童。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吴伯箫《马》)②我曾经有孩提的心,驾风舟,泛云海,探索宇宙的奥秘。(柯灵《窗下》)③打孩提起,我就天天看到、听到、读到两句话。(张系国《超人列传》)
孩童 háitónɡ
比“儿童、孩子”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式各样的纸灯。(邹韬奋《我的母亲》)②小沈又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有幽默感,有孩童心。(王朔《空中小姐》)③它们大多是女性模特,也有一些是男性和孩童模特儿。(邱华栋《公关人》)
孩子 hái·zi
不限于泛指义,可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词搭配。带有非正式的色彩。多用于口语。意义范围在言语中较灵活,小到可以指婴儿,大到可以指二十多岁的青年(特别是在老人、老师、上级的口语里)。常说“孩子气,孩子头儿,孩子王,孩子话”。
例:①夜凉了,天晚了,小星星都怕冷回家了,睡吧,孩子!(张秀亚《星的故事》)②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朱自清《春》)③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老舍《邻居们》)
还有一义:指子女(不限年龄),如“他的~都在国外工作”。这跟“儿童”等区别较明显。
娃娃 wá·wɑ
意义范围广,相当于“孩子”。有亲昵色彩。多用于口语。常说“胖娃娃,泥娃娃,布娃娃,洋娃娃,塑料娃娃,玩具娃娃娃娃亲,娃娃床,娃娃鱼”等。
例:①(他们)人也只有三岁娃娃那样高。(曲波《林海雪原》)②她跟婆婆睡北炕,她的男人,那个十岁娃娃跟她公公睡南炕。(周立波《暴风骤雨》)③他把泥娃娃赶紧给二太太送了过去。(老舍《骆驼祥子》)
小儿 xiǎo’ér
有时包括婴儿。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小儿科,小儿麻痹症”。
例:①小儿用的摄氏体温表给小波波(我的兄弟的小孩)摔破了。(周作人《若子的病》)②胖孙子已被洗好,放在小儿室内。(老舍《抱孙》)③他的身子就很像刚学迈步的小儿,东倒一下,西倒一下的乱摆。(老舍《四世同堂》)
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这跟“儿童”区别很明显。
小孩儿 xiǎoháir
意义范围较广,相当于“孩子”。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老舍《五九》)②我也蹲下去,像哄一个小孩儿似的哄他别哭。(梁晓声《表弟》)③算了吧,我又不是三岁两岁的小孩儿,少来这一套!(谌容《梦中的河》)
指子女。多指未成年的,而“孩子”则不限。
孩提
儿童 孩提 孩童 孩子 娃娃 小儿 小孩儿 423.0 102 名词 名词。指较幼小的未成年的人。
儿童 értónɡ
一般多用于泛指义,一般不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搭配。带有较正式的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儿童节,儿童团,儿童片,儿童歌曲,儿童文学,儿童读物,儿童节目,儿童公园,儿童医院,儿童教育,儿童时代,儿童心理,儿童保育事业”等,这些地方都不能用“孩子”等。
例:①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风筝》)②在描写人间的隔膜和儿童的天真这两点上,这两个作家是一样的可爱。(赵景深《丰子恺》)③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孩提 háití
儿童,有时指幼小的儿童。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吴伯箫《马》)②我曾经有孩提的心,驾风舟,泛云海,探索宇宙的奥秘。(柯灵《窗下》)③打孩提起,我就天天看到、听到、读到两句话。(张系国《超人列传》)
孩童 háitónɡ
比“儿童、孩子”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式各样的纸灯。(邹韬奋《我的母亲》)②小沈又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有幽默感,有孩童心。(王朔《空中小姐》)③它们大多是女性模特,也有一些是男性和孩童模特儿。(邱华栋《公关人》)
孩子 hái·zi
不限于泛指义,可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词搭配。带有非正式的色彩。多用于口语。意义范围在言语中较灵活,小到可以指婴儿,大到可以指二十多岁的青年(特别是在老人、老师、上级的口语里)。常说“孩子气,孩子头儿,孩子王,孩子话”。
例:①夜凉了,天晚了,小星星都怕冷回家了,睡吧,孩子!(张秀亚《星的故事》)②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朱自清《春》)③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老舍《邻居们》)
还有一义:指子女(不限年龄),如“他的~都在国外工作”。这跟“儿童”等区别较明显。
娃娃 wá·wɑ
意义范围广,相当于“孩子”。有亲昵色彩。多用于口语。常说“胖娃娃,泥娃娃,布娃娃,洋娃娃,塑料娃娃,玩具娃娃娃娃亲,娃娃床,娃娃鱼”等。
例:①(他们)人也只有三岁娃娃那样高。(曲波《林海雪原》)②她跟婆婆睡北炕,她的男人,那个十岁娃娃跟她公公睡南炕。(周立波《暴风骤雨》)③他把泥娃娃赶紧给二太太送了过去。(老舍《骆驼祥子》)
小儿 xiǎo’ér
有时包括婴儿。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小儿科,小儿麻痹症”。
例:①小儿用的摄氏体温表给小波波(我的兄弟的小孩)摔破了。(周作人《若子的病》)②胖孙子已被洗好,放在小儿室内。(老舍《抱孙》)③他的身子就很像刚学迈步的小儿,东倒一下,西倒一下的乱摆。(老舍《四世同堂》)
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这跟“儿童”区别很明显。
小孩儿 xiǎoháir
意义范围较广,相当于“孩子”。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老舍《五九》)②我也蹲下去,像哄一个小孩儿似的哄他别哭。(梁晓声《表弟》)③算了吧,我又不是三岁两岁的小孩儿,少来这一套!(谌容《梦中的河》)
指子女。多指未成年的,而“孩子”则不限。
孩童
儿童 孩提 孩童 孩子 娃娃 小儿 小孩儿 423.0 102 名词 名词。指较幼小的未成年的人。
儿童 értónɡ
一般多用于泛指义,一般不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搭配。带有较正式的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儿童节,儿童团,儿童片,儿童歌曲,儿童文学,儿童读物,儿童节目,儿童公园,儿童医院,儿童教育,儿童时代,儿童心理,儿童保育事业”等,这些地方都不能用“孩子”等。
例:①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风筝》)②在描写人间的隔膜和儿童的天真这两点上,这两个作家是一样的可爱。(赵景深《丰子恺》)③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孩提 háití
儿童,有时指幼小的儿童。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吴伯箫《马》)②我曾经有孩提的心,驾风舟,泛云海,探索宇宙的奥秘。(柯灵《窗下》)③打孩提起,我就天天看到、听到、读到两句话。(张系国《超人列传》)
孩童 háitónɡ
比“儿童、孩子”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式各样的纸灯。(邹韬奋《我的母亲》)②小沈又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有幽默感,有孩童心。(王朔《空中小姐》)③它们大多是女性模特,也有一些是男性和孩童模特儿。(邱华栋《公关人》)
孩子 hái·zi
不限于泛指义,可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词搭配。带有非正式的色彩。多用于口语。意义范围在言语中较灵活,小到可以指婴儿,大到可以指二十多岁的青年(特别是在老人、老师、上级的口语里)。常说“孩子气,孩子头儿,孩子王,孩子话”。
例:①夜凉了,天晚了,小星星都怕冷回家了,睡吧,孩子!(张秀亚《星的故事》)②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朱自清《春》)③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老舍《邻居们》)
还有一义:指子女(不限年龄),如“他的~都在国外工作”。这跟“儿童”等区别较明显。
娃娃 wá·wɑ
意义范围广,相当于“孩子”。有亲昵色彩。多用于口语。常说“胖娃娃,泥娃娃,布娃娃,洋娃娃,塑料娃娃,玩具娃娃娃娃亲,娃娃床,娃娃鱼”等。
例:①(他们)人也只有三岁娃娃那样高。(曲波《林海雪原》)②她跟婆婆睡北炕,她的男人,那个十岁娃娃跟她公公睡南炕。(周立波《暴风骤雨》)③他把泥娃娃赶紧给二太太送了过去。(老舍《骆驼祥子》)
小儿 xiǎo’ér
有时包括婴儿。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小儿科,小儿麻痹症”。
例:①小儿用的摄氏体温表给小波波(我的兄弟的小孩)摔破了。(周作人《若子的病》)②胖孙子已被洗好,放在小儿室内。(老舍《抱孙》)③他的身子就很像刚学迈步的小儿,东倒一下,西倒一下的乱摆。(老舍《四世同堂》)
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这跟“儿童”区别很明显。
小孩儿 xiǎoháir
意义范围较广,相当于“孩子”。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老舍《五九》)②我也蹲下去,像哄一个小孩儿似的哄他别哭。(梁晓声《表弟》)③算了吧,我又不是三岁两岁的小孩儿,少来这一套!(谌容《梦中的河》)
指子女。多指未成年的,而“孩子”则不限。
孩子
儿童 孩提 孩童 孩子 娃娃 小儿 小孩儿 423.0 102 名词 名词。指较幼小的未成年的人。
儿童 értónɡ
一般多用于泛指义,一般不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搭配。带有较正式的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儿童节,儿童团,儿童片,儿童歌曲,儿童文学,儿童读物,儿童节目,儿童公园,儿童医院,儿童教育,儿童时代,儿童心理,儿童保育事业”等,这些地方都不能用“孩子”等。
例:①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风筝》)②在描写人间的隔膜和儿童的天真这两点上,这两个作家是一样的可爱。(赵景深《丰子恺》)③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孩提 háití
儿童,有时指幼小的儿童。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吴伯箫《马》)②我曾经有孩提的心,驾风舟,泛云海,探索宇宙的奥秘。(柯灵《窗下》)③打孩提起,我就天天看到、听到、读到两句话。(张系国《超人列传》)
孩童 háitónɡ
比“儿童、孩子”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式各样的纸灯。(邹韬奋《我的母亲》)②小沈又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有幽默感,有孩童心。(王朔《空中小姐》)③它们大多是女性模特,也有一些是男性和孩童模特儿。(邱华栋《公关人》)
孩子 hái·zi
不限于泛指义,可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词搭配。带有非正式的色彩。多用于口语。意义范围在言语中较灵活,小到可以指婴儿,大到可以指二十多岁的青年(特别是在老人、老师、上级的口语里)。常说“孩子气,孩子头儿,孩子王,孩子话”。
例:①夜凉了,天晚了,小星星都怕冷回家了,睡吧,孩子!(张秀亚《星的故事》)②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朱自清《春》)③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老舍《邻居们》)
还有一义:指子女(不限年龄),如“他的~都在国外工作”。这跟“儿童”等区别较明显。
娃娃 wá·wɑ
意义范围广,相当于“孩子”。有亲昵色彩。多用于口语。常说“胖娃娃,泥娃娃,布娃娃,洋娃娃,塑料娃娃,玩具娃娃娃娃亲,娃娃床,娃娃鱼”等。
例:①(他们)人也只有三岁娃娃那样高。(曲波《林海雪原》)②她跟婆婆睡北炕,她的男人,那个十岁娃娃跟她公公睡南炕。(周立波《暴风骤雨》)③他把泥娃娃赶紧给二太太送了过去。(老舍《骆驼祥子》)
小儿 xiǎo’ér
有时包括婴儿。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小儿科,小儿麻痹症”。
例:①小儿用的摄氏体温表给小波波(我的兄弟的小孩)摔破了。(周作人《若子的病》)②胖孙子已被洗好,放在小儿室内。(老舍《抱孙》)③他的身子就很像刚学迈步的小儿,东倒一下,西倒一下的乱摆。(老舍《四世同堂》)
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这跟“儿童”区别很明显。
小孩儿 xiǎoháir
意义范围较广,相当于“孩子”。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老舍《五九》)②我也蹲下去,像哄一个小孩儿似的哄他别哭。(梁晓声《表弟》)③算了吧,我又不是三岁两岁的小孩儿,少来这一套!(谌容《梦中的河》)
指子女。多指未成年的,而“孩子”则不限。
娃娃
儿童 孩提 孩童 孩子 娃娃 小儿 小孩儿 423.0 102 名词 名词。指较幼小的未成年的人。
儿童 értónɡ
一般多用于泛指义,一般不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搭配。带有较正式的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儿童节,儿童团,儿童片,儿童歌曲,儿童文学,儿童读物,儿童节目,儿童公园,儿童医院,儿童教育,儿童时代,儿童心理,儿童保育事业”等,这些地方都不能用“孩子”等。
例:①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风筝》)②在描写人间的隔膜和儿童的天真这两点上,这两个作家是一样的可爱。(赵景深《丰子恺》)③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孩提 háití
儿童,有时指幼小的儿童。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吴伯箫《马》)②我曾经有孩提的心,驾风舟,泛云海,探索宇宙的奥秘。(柯灵《窗下》)③打孩提起,我就天天看到、听到、读到两句话。(张系国《超人列传》)
孩童 háitónɡ
比“儿童、孩子”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式各样的纸灯。(邹韬奋《我的母亲》)②小沈又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有幽默感,有孩童心。(王朔《空中小姐》)③它们大多是女性模特,也有一些是男性和孩童模特儿。(邱华栋《公关人》)
孩子 hái·zi
不限于泛指义,可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词搭配。带有非正式的色彩。多用于口语。意义范围在言语中较灵活,小到可以指婴儿,大到可以指二十多岁的青年(特别是在老人、老师、上级的口语里)。常说“孩子气,孩子头儿,孩子王,孩子话”。
例:①夜凉了,天晚了,小星星都怕冷回家了,睡吧,孩子!(张秀亚《星的故事》)②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朱自清《春》)③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老舍《邻居们》)
还有一义:指子女(不限年龄),如“他的~都在国外工作”。这跟“儿童”等区别较明显。
娃娃 wá·wɑ
意义范围广,相当于“孩子”。有亲昵色彩。多用于口语。常说“胖娃娃,泥娃娃,布娃娃,洋娃娃,塑料娃娃,玩具娃娃娃娃亲,娃娃床,娃娃鱼”等。
例:①(他们)人也只有三岁娃娃那样高。(曲波《林海雪原》)②她跟婆婆睡北炕,她的男人,那个十岁娃娃跟她公公睡南炕。(周立波《暴风骤雨》)③他把泥娃娃赶紧给二太太送了过去。(老舍《骆驼祥子》)
小儿 xiǎo’ér
有时包括婴儿。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小儿科,小儿麻痹症”。
例:①小儿用的摄氏体温表给小波波(我的兄弟的小孩)摔破了。(周作人《若子的病》)②胖孙子已被洗好,放在小儿室内。(老舍《抱孙》)③他的身子就很像刚学迈步的小儿,东倒一下,西倒一下的乱摆。(老舍《四世同堂》)
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这跟“儿童”区别很明显。
小孩儿 xiǎoháir
意义范围较广,相当于“孩子”。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老舍《五九》)②我也蹲下去,像哄一个小孩儿似的哄他别哭。(梁晓声《表弟》)③算了吧,我又不是三岁两岁的小孩儿,少来这一套!(谌容《梦中的河》)
指子女。多指未成年的,而“孩子”则不限。
小儿
儿童 孩提 孩童 孩子 娃娃 小儿 小孩儿 423.0 102 名词 名词。指较幼小的未成年的人。
儿童 értónɡ
一般多用于泛指义,一般不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搭配。带有较正式的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儿童节,儿童团,儿童片,儿童歌曲,儿童文学,儿童读物,儿童节目,儿童公园,儿童医院,儿童教育,儿童时代,儿童心理,儿童保育事业”等,这些地方都不能用“孩子”等。
例:①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风筝》)②在描写人间的隔膜和儿童的天真这两点上,这两个作家是一样的可爱。(赵景深《丰子恺》)③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孩提 háití
儿童,有时指幼小的儿童。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吴伯箫《马》)②我曾经有孩提的心,驾风舟,泛云海,探索宇宙的奥秘。(柯灵《窗下》)③打孩提起,我就天天看到、听到、读到两句话。(张系国《超人列传》)
孩童 háitónɡ
比“儿童、孩子”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式各样的纸灯。(邹韬奋《我的母亲》)②小沈又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有幽默感,有孩童心。(王朔《空中小姐》)③它们大多是女性模特,也有一些是男性和孩童模特儿。(邱华栋《公关人》)
孩子 hái·zi
不限于泛指义,可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词搭配。带有非正式的色彩。多用于口语。意义范围在言语中较灵活,小到可以指婴儿,大到可以指二十多岁的青年(特别是在老人、老师、上级的口语里)。常说“孩子气,孩子头儿,孩子王,孩子话”。
例:①夜凉了,天晚了,小星星都怕冷回家了,睡吧,孩子!(张秀亚《星的故事》)②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朱自清《春》)③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老舍《邻居们》)
还有一义:指子女(不限年龄),如“他的~都在国外工作”。这跟“儿童”等区别较明显。
娃娃 wá·wɑ
意义范围广,相当于“孩子”。有亲昵色彩。多用于口语。常说“胖娃娃,泥娃娃,布娃娃,洋娃娃,塑料娃娃,玩具娃娃娃娃亲,娃娃床,娃娃鱼”等。
例:①(他们)人也只有三岁娃娃那样高。(曲波《林海雪原》)②她跟婆婆睡北炕,她的男人,那个十岁娃娃跟她公公睡南炕。(周立波《暴风骤雨》)③他把泥娃娃赶紧给二太太送了过去。(老舍《骆驼祥子》)
小儿 xiǎo’ér
有时包括婴儿。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小儿科,小儿麻痹症”。
例:①小儿用的摄氏体温表给小波波(我的兄弟的小孩)摔破了。(周作人《若子的病》)②胖孙子已被洗好,放在小儿室内。(老舍《抱孙》)③他的身子就很像刚学迈步的小儿,东倒一下,西倒一下的乱摆。(老舍《四世同堂》)
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这跟“儿童”区别很明显。
小孩儿 xiǎoháir
意义范围较广,相当于“孩子”。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老舍《五九》)②我也蹲下去,像哄一个小孩儿似的哄他别哭。(梁晓声《表弟》)③算了吧,我又不是三岁两岁的小孩儿,少来这一套!(谌容《梦中的河》)
指子女。多指未成年的,而“孩子”则不限。
小孩儿
儿童 孩提 孩童 孩子 娃娃 小儿 小孩儿 423.0 102 名词 名词。指较幼小的未成年的人。
儿童 értónɡ
一般多用于泛指义,一般不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搭配。带有较正式的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儿童节,儿童团,儿童片,儿童歌曲,儿童文学,儿童读物,儿童节目,儿童公园,儿童医院,儿童教育,儿童时代,儿童心理,儿童保育事业”等,这些地方都不能用“孩子”等。
例:①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风筝》)②在描写人间的隔膜和儿童的天真这两点上,这两个作家是一样的可爱。(赵景深《丰子恺》)③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孩提 háití
儿童,有时指幼小的儿童。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吴伯箫《马》)②我曾经有孩提的心,驾风舟,泛云海,探索宇宙的奥秘。(柯灵《窗下》)③打孩提起,我就天天看到、听到、读到两句话。(张系国《超人列传》)
孩童 háitónɡ
比“儿童、孩子”少用。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式各样的纸灯。(邹韬奋《我的母亲》)②小沈又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有幽默感,有孩童心。(王朔《空中小姐》)③它们大多是女性模特,也有一些是男性和孩童模特儿。(邱华栋《公关人》)
孩子 hái·zi
不限于泛指义,可跟数量词以及“男、女、大、小”等词搭配。带有非正式的色彩。多用于口语。意义范围在言语中较灵活,小到可以指婴儿,大到可以指二十多岁的青年(特别是在老人、老师、上级的口语里)。常说“孩子气,孩子头儿,孩子王,孩子话”。
例:①夜凉了,天晚了,小星星都怕冷回家了,睡吧,孩子!(张秀亚《星的故事》)②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朱自清《春》)③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老舍《邻居们》)
还有一义:指子女(不限年龄),如“他的~都在国外工作”。这跟“儿童”等区别较明显。
娃娃 wá·wɑ
意义范围广,相当于“孩子”。有亲昵色彩。多用于口语。常说“胖娃娃,泥娃娃,布娃娃,洋娃娃,塑料娃娃,玩具娃娃娃娃亲,娃娃床,娃娃鱼”等。
例:①(他们)人也只有三岁娃娃那样高。(曲波《林海雪原》)②她跟婆婆睡北炕,她的男人,那个十岁娃娃跟她公公睡南炕。(周立波《暴风骤雨》)③他把泥娃娃赶紧给二太太送了过去。(老舍《骆驼祥子》)
小儿 xiǎo’ér
有时包括婴儿。多用于书面语。常说“小儿科,小儿麻痹症”。
例:①小儿用的摄氏体温表给小波波(我的兄弟的小孩)摔破了。(周作人《若子的病》)②胖孙子已被洗好,放在小儿室内。(老舍《抱孙》)③他的身子就很像刚学迈步的小儿,东倒一下,西倒一下的乱摆。(老舍《四世同堂》)
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这跟“儿童”区别很明显。
小孩儿 xiǎoháir
意义范围较广,相当于“孩子”。多用于口语。
例:①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老舍《五九》)②我也蹲下去,像哄一个小孩儿似的哄他别哭。(梁晓声《表弟》)③算了吧,我又不是三岁两岁的小孩儿,少来这一套!(谌容《梦中的河》)
指子女。多指未成年的,而“孩子”则不限。
而后
而后 尔后 424.0 102 连词 连词。表示连接两个动作行为。
而后 érhòu
多着重于时间相接。在句中用在动词前边居多;单独用于句首较少。
例:①老话说,要齐家而后能治国平天下。(钱钟书《围城》)②最近纸张缺乏,上海的情形又略有变化,执笔者不得不三思而后写了。(张爱玲《论写作》)③而后,皇帝又一劲的杀革命党,你爷戴上假发到处亡命。(臧克家《老哥哥》)
尔后 ěrhòu
尔,此。尔后就是此后,从此以后。用于句中、句首都常见。有时还兼指代前面的行为或事情(例②)。有较浓的文言色彩。
例:①现在,让我们回到汉朝独尊儒家和尔后复兴道家的政治社会背景上来。(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古代民众创造了神鬼,并赋予它们巨大的权威,尔后就匍匐在自身创造物的脚下,虔诚地奉祀,祈求赐福或宽恕。(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尔后他走进那个零乱不堪的卧房。(廉声《月色狰狞》)
“而后、尔后”同“以后”有区别:“而后、尔后”常用于书面语体,意义范围比“以后”小,参见“以后”条。
尔后
而后 尔后 424.0 102 连词 连词。表示连接两个动作行为。
而后 érhòu
多着重于时间相接。在句中用在动词前边居多;单独用于句首较少。
例:①老话说,要齐家而后能治国平天下。(钱钟书《围城》)②最近纸张缺乏,上海的情形又略有变化,执笔者不得不三思而后写了。(张爱玲《论写作》)③而后,皇帝又一劲的杀革命党,你爷戴上假发到处亡命。(臧克家《老哥哥》)
尔后 ěrhòu
尔,此。尔后就是此后,从此以后。用于句中、句首都常见。有时还兼指代前面的行为或事情(例②)。有较浓的文言色彩。
例:①现在,让我们回到汉朝独尊儒家和尔后复兴道家的政治社会背景上来。(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古代民众创造了神鬼,并赋予它们巨大的权威,尔后就匍匐在自身创造物的脚下,虔诚地奉祀,祈求赐福或宽恕。(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尔后他走进那个零乱不堪的卧房。(廉声《月色狰狞》)
“而后、尔后”同“以后”有区别:“而后、尔后”常用于书面语体,意义范围比“以后”小,参见“以后”条。
而况
而况 何况 况且 425.0 102 连词 连词。跟上动词短语或小句,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后面常有“又、也、还”配合着加强语气。都用于书面语。
而况 érkuànɡ
同“何况”。只用于书面语,比“何况、况且”少用。
例:①然而买者的金钱有限……而况此后还要穷下去。(鲁迅《关于翻译(下)》)②试看王尔德遗照,盘花纽扣,镶牙手杖,何等漂亮,人见犹怜,而况令阃。(鲁迅《登龙术拾遗》)
何况 hékuànɡ
在上一小句常有“尚且、犹、都、就”跟它呼应(如“死尚且不怕,何况一点困难”),前面可以加“更、又”(如“买死马还要这么多钱,更何况活马呢”)。“而况、况且”一般不这么用。多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口语。比“况且”常用。
例:①这事在今日学校里似乎也成问题,何况在三十年以前的前清时代。(夏丏尊《鲁迅翁杂忆》)②他要是上门来,说他过不了年,我即使瞒着父亲,也要给他些年节的食品,反正村子里只剩这样一个无儿寡女的穷鬼,何况还是行将就木的老人了。(柳青《在故乡》)
有“~+名”(如“南方都冷了,~北方”)、“~+动”(如“想都不敢想,~做”)的格式,用于后一小句句首,用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不能,“而况”可以。
况且 kuànɡqiě
多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口语。不如“何况”常用。
例:①仇人相见,本来是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鲁迅《铸剑》)②叫他作司长吧,他看不懂公事;叫他作秘书吧,他不会写;叫他作编辑委员吧,他不会编也不会译,况且职位也太低。(老舍《听来的故事》)③但我是不怕冷静的,况且还有学生来谈谈。(鲁迅《答有恒先生》)
何况
而况 何况 况且 425.0 102 连词 连词。跟上动词短语或小句,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后面常有“又、也、还”配合着加强语气。都用于书面语。
而况 érkuànɡ
同“何况”。只用于书面语,比“何况、况且”少用。
例:①然而买者的金钱有限……而况此后还要穷下去。(鲁迅《关于翻译(下)》)②试看王尔德遗照,盘花纽扣,镶牙手杖,何等漂亮,人见犹怜,而况令阃。(鲁迅《登龙术拾遗》)
何况 hékuànɡ
在上一小句常有“尚且、犹、都、就”跟它呼应(如“死尚且不怕,何况一点困难”),前面可以加“更、又”(如“买死马还要这么多钱,更何况活马呢”)。“而况、况且”一般不这么用。多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口语。比“况且”常用。
例:①这事在今日学校里似乎也成问题,何况在三十年以前的前清时代。(夏丏尊《鲁迅翁杂忆》)②他要是上门来,说他过不了年,我即使瞒着父亲,也要给他些年节的食品,反正村子里只剩这样一个无儿寡女的穷鬼,何况还是行将就木的老人了。(柳青《在故乡》)
有“~+名”(如“南方都冷了,~北方”)、“~+动”(如“想都不敢想,~做”)的格式,用于后一小句句首,用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不能,“而况”可以。
况且 kuànɡqiě
多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口语。不如“何况”常用。
例:①仇人相见,本来是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鲁迅《铸剑》)②叫他作司长吧,他看不懂公事;叫他作秘书吧,他不会写;叫他作编辑委员吧,他不会编也不会译,况且职位也太低。(老舍《听来的故事》)③但我是不怕冷静的,况且还有学生来谈谈。(鲁迅《答有恒先生》)
况且
而况 何况 况且 425.0 102 连词 连词。跟上动词短语或小句,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后面常有“又、也、还”配合着加强语气。都用于书面语。
而况 érkuànɡ
同“何况”。只用于书面语,比“何况、况且”少用。
例:①然而买者的金钱有限……而况此后还要穷下去。(鲁迅《关于翻译(下)》)②试看王尔德遗照,盘花纽扣,镶牙手杖,何等漂亮,人见犹怜,而况令阃。(鲁迅《登龙术拾遗》)
何况 hékuànɡ
在上一小句常有“尚且、犹、都、就”跟它呼应(如“死尚且不怕,何况一点困难”),前面可以加“更、又”(如“买死马还要这么多钱,更何况活马呢”)。“而况、况且”一般不这么用。多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口语。比“况且”常用。
例:①这事在今日学校里似乎也成问题,何况在三十年以前的前清时代。(夏丏尊《鲁迅翁杂忆》)②他要是上门来,说他过不了年,我即使瞒着父亲,也要给他些年节的食品,反正村子里只剩这样一个无儿寡女的穷鬼,何况还是行将就木的老人了。(柳青《在故乡》)
有“~+名”(如“南方都冷了,~北方”)、“~+动”(如“想都不敢想,~做”)的格式,用于后一小句句首,用反问语气表示比较起来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不能,“而况”可以。
况且 kuànɡqiě
多用于书面语,有时用于口语。不如“何况”常用。
例:①仇人相见,本来是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鲁迅《铸剑》)②叫他作司长吧,他看不懂公事;叫他作秘书吧,他不会写;叫他作编辑委员吧,他不会编也不会译,况且职位也太低。(老舍《听来的故事》)③但我是不怕冷静的,况且还有学生来谈谈。(鲁迅《答有恒先生》)
耳闻
耳闻 听说 426.0 102 动词 动词。听别人传说。表示非实在义。
耳闻 ěrwén
强调亲耳听到。有时含有可靠的意味。常说“耳闻目睹(目见、目击),略有耳闻耳闻不如一见”。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不说大伙也有耳闻,我收了幅假画。(邓友梅《寻访“画儿韩”》)②翠花的去向闹不清楚,可老爷子和翠花的这段事,倒的确是耳闻了一些。(陈建功等《皇城根》)③短短十几天,耳闻目睹,边疆农场的落后和混乱状态实在叫人触目惊心。(邓贤《中国知青梦》)
听说 tīnɡshuō
还常用于实在义(例②),直接听人说话。“耳闻”不常这么用。表示非实在义时,强调听别人说的。多含有不一定可靠的意味(例②③)。用于口语。
例:①船家一听说要过石湖就抬起头来看天,看有没有起风的意思。(叶圣陶《三种船》)②听说宋朝的蔡襄,做过一部《荔枝谱》,不知内容说的怎样。(钟敬文《荔枝》)③听说花狗会唱歌。(沈从文《萧萧》)
听说
耳闻 听说 426.0 102 动词 动词。听别人传说。表示非实在义。
耳闻 ěrwén
强调亲耳听到。有时含有可靠的意味。常说“耳闻目睹(目见、目击),略有耳闻耳闻不如一见”。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不说大伙也有耳闻,我收了幅假画。(邓友梅《寻访“画儿韩”》)②翠花的去向闹不清楚,可老爷子和翠花的这段事,倒的确是耳闻了一些。(陈建功等《皇城根》)③短短十几天,耳闻目睹,边疆农场的落后和混乱状态实在叫人触目惊心。(邓贤《中国知青梦》)
听说 tīnɡshuō
还常用于实在义(例②),直接听人说话。“耳闻”不常这么用。表示非实在义时,强调听别人说的。多含有不一定可靠的意味(例②③)。用于口语。
例:①船家一听说要过石湖就抬起头来看天,看有没有起风的意思。(叶圣陶《三种船》)②听说宋朝的蔡襄,做过一部《荔枝谱》,不知内容说的怎样。(钟敬文《荔枝》)③听说花狗会唱歌。(沈从文《萧萧》)
据说 听说 761.0 102 动词 动词。听别人说。都可以做插入语,可以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
据说 jùshuō
只有做插入语一种用法:根据别人说;根据传说,有时有出处,而不愿意说明。
例:①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朱自清《温州踪迹》) ②独酌,据说,那是很有意思的。(郑振铎《安之趣》)
听说 tīnɡshuō
除了插入语(常指“我听别人说”,例①)以外,还常做谓语,可带“了、过”,可带名词、小句做宾语(例②③④)。
例:①听说,他在大学毕了业,到外边去做事。(老舍《歪毛儿》) ②“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老舍《我的母亲》) ③画儿韩听说此事,专门请客为盛世元洗羞,两人拜了把兄弟。(邓友梅《寻访“画儿韩”》) ④家乡现在在饥馑与灾乱中,听说能用丫头的人已经很少了。(秦牧《私刑·人市·血的赏玩》)
耳语
耳语 私语 427.0 102 动词 动词。怕人听见而小声说话。
耳语 ěryǔ
强调凑近别人耳边小声说。因此常说“悄悄耳语,小声耳语,轻声耳语”。还有名词用法(例③)。
例:①他从炕里边蹭到剑波身旁,悄悄地附在剑波耳朵上,耳语了约有一分钟。(曲波《林海雪原》)②进演播室以前她抓住最后的说话机会向余长文悄悄耳语。(谭力《夏季欲望》)③翻译对他说着耳语。(沙青《北京失去平衡》)
私语 sīyǔ
强调私下秘密说话。因此常说“窃窃私语,喁喁私语”。还有名词义:私下说的话(例③)。
例:①他们远离人群,窃窃私语,对他们身外的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流露出城里人才有的矜持。(映泉《同船过渡》)②每天傍晚,一对一对儿的,仍在树荫下、池塘边喁喁私语,卿卿我我,沉浸在浪漫和柔情蜜意之中。(梁晓声《表弟》)③“上海光复了!”焕之挟着一份报纸踅进课堂来,一只手挡在嘴边表示这是私语。(叶圣陶《倪焕之》)
私语
耳语 私语 427.0 102 动词 动词。怕人听见而小声说话。
耳语 ěryǔ
强调凑近别人耳边小声说。因此常说“悄悄耳语,小声耳语,轻声耳语”。还有名词用法(例③)。
例:①他从炕里边蹭到剑波身旁,悄悄地附在剑波耳朵上,耳语了约有一分钟。(曲波《林海雪原》)②进演播室以前她抓住最后的说话机会向余长文悄悄耳语。(谭力《夏季欲望》)③翻译对他说着耳语。(沙青《北京失去平衡》)
私语 sīyǔ
强调私下秘密说话。因此常说“窃窃私语,喁喁私语”。还有名词义:私下说的话(例③)。
例:①他们远离人群,窃窃私语,对他们身外的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流露出城里人才有的矜持。(映泉《同船过渡》)②每天傍晚,一对一对儿的,仍在树荫下、池塘边喁喁私语,卿卿我我,沉浸在浪漫和柔情蜜意之中。(梁晓声《表弟》)③“上海光复了!”焕之挟着一份报纸踅进课堂来,一只手挡在嘴边表示这是私语。(叶圣陶《倪焕之》)
二 两 428.0 102 数词 数词。表示大于一,小于三的整数。有时可以互换:“/斤,/人,一/天,/三里地”。
èr
第一,用于读数目字或数学。如:“一、、三、四”,“、四、六、八”,“一元次方程”。第二,用于序数,可以放在“第、初、老、其、星期”后面,也可以放在“则、次、月、亲属称呼”的前面。第三,用于小数和分数,如“零点、三分之分之一”。第四,在多位数中,一般用于“十、百”前面和“十、百、千、万、亿”的后面。也可以用于“千、万、亿”的前面。第五,就跟量词的关系来说,在多位数中或个位数前,或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尺、寸、升、斗、斤、里、亩)前面,多半用”二”;在各种度量衡的后面,在“两”的前后,一定用“二”。第六,一般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偶尔只说“人”。至于说“二楼、二队、二门、二房”,那是表示序数。
例:①我和他哥哥立鹤同班,可不知为什么我和闻老比闻老大熟得多。(宗璞《星期三的晚餐》)②上端照片右一为徐志摩,右为林徽因。(王保生《徐志摩和三位才女的爱情纠葛》)③全村负担公盐十五斤。(荒煤《一个农民的道路》)
liǎnɡ
不用于读数目字,不用于序数、小数和分数。在多位数中,常用于“千、万、亿”的前面。在“半”的前面,一定用“两”,不用“二”。就跟量词的关系来说,表示个位数,常用于一般量词(个、双、本、只、副、把、匹等)和新的度量衡单位(吨、公里、公斤、克、平方米等)的前面,有时也用于传统的度量衡单位的前面。可以直接放在某些名词的前面(省去量词),这种用法比“二”多见。如“国、校、厂、手、眼、家”等,但不能说“椅子、茶杯”等。
例:①她的镜子立即破裂成半,她毁灭了以前快乐而无知的自己。(杨绛《窗帘》)②我们代人的友谊,是我脑海中永不会消失的美好记忆与回忆。(宗璞《星期三的晚餐》)③下午点来钟,又来坐着,一直坐到副食店关门了,回家吃晚饭。(汪曾祺《晚年》)
二 两 428.0 102 数词 数词。表示大于一,小于三的整数。有时可以互换:“/斤,/人,一/天,/三里地”。
èr
第一,用于读数目字或数学。如:“一、、三、四”,“、四、六、八”,“一元次方程”。第二,用于序数,可以放在“第、初、老、其、星期”后面,也可以放在“则、次、月、亲属称呼”的前面。第三,用于小数和分数,如“零点、三分之分之一”。第四,在多位数中,一般用于“十、百”前面和“十、百、千、万、亿”的后面。也可以用于“千、万、亿”的前面。第五,就跟量词的关系来说,在多位数中或个位数前,或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尺、寸、升、斗、斤、里、亩)前面,多半用”二”;在各种度量衡的后面,在“两”的前后,一定用“二”。第六,一般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偶尔只说“人”。至于说“二楼、二队、二门、二房”,那是表示序数。
例:①我和他哥哥立鹤同班,可不知为什么我和闻老比闻老大熟得多。(宗璞《星期三的晚餐》)②上端照片右一为徐志摩,右为林徽因。(王保生《徐志摩和三位才女的爱情纠葛》)③全村负担公盐十五斤。(荒煤《一个农民的道路》)
liǎnɡ
不用于读数目字,不用于序数、小数和分数。在多位数中,常用于“千、万、亿”的前面。在“半”的前面,一定用“两”,不用“二”。就跟量词的关系来说,表示个位数,常用于一般量词(个、双、本、只、副、把、匹等)和新的度量衡单位(吨、公里、公斤、克、平方米等)的前面,有时也用于传统的度量衡单位的前面。可以直接放在某些名词的前面(省去量词),这种用法比“二”多见。如“国、校、厂、手、眼、家”等,但不能说“椅子、茶杯”等。
例:①她的镜子立即破裂成半,她毁灭了以前快乐而无知的自己。(杨绛《窗帘》)②我们代人的友谊,是我脑海中永不会消失的美好记忆与回忆。(宗璞《星期三的晚餐》)③下午点来钟,又来坐着,一直坐到副食店关门了,回家吃晚饭。(汪曾祺《晚年》)
发表
发表 发布 公布 宣布 宣告 430.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公开出来,使大家知道。
发表 fābiǎo
着重于由内向外。宾语常是表示言论的词,如“意见、声明、宣言、演说、谈话”等。没有什么色彩;而“发布、公布、宣布”,特别是“宣告”则具有正式、郑重色彩。
例:①遇到重大的问题就召集众将领一起商议,谁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姚雪垠《李自成》)②宣言是二月二十二日发表的,有三百七十二个人联名。(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
还指公开出版,或刊登于报刊,如“~四部长篇小说,~论文,~作品”。这跟“公布”有区别。
发布 fābù
多指官方郑重发表公布。宾语常是“官方的消息、命令、指示、法规、条例、规定、标准、计划、宣言、新闻、报告”等。带有郑重书面色彩。
例:①副局长立刻用无线电发布命令。(徐迟《长江桥头》)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1995年是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的一年。(《人民日报》1996年1月6日)
公布 ɡōnɡbù
着重于公开,公之于众。宾语常是“法令、纲领、条例、方案、名单、账目、成绩、秘密、罪行、事实”等。方式以书面的居多。带有较正式的色彩。
例:①第二批破格晋升的结果公布出来,全院共五人合格,陈维高名列榜首。(徐坤《热狗》)②把他的丑恶灵魂公布于众,教育人民如何识别他们的面目。(陈登科《故乡行》)
宣布 xuānbù
多指官方或重要人士正式、公开向较大的范围公布。宾语除了名词(如“法令、纪律、罪行、名单、结果”等)以外,还常是某些动词或小句,如“开会、开幕、弃权、退场、成立、接受意见、国家诞生”等。方式以口头的居多。带正式色彩。
例:①专员又叫司法科长宣布他的罪行。(赵树理《灵泉洞》)②一九一六年起,教皇宣布把《天体运行》列入禁书。(竺可桢《哥白尼》)
宣告 xuānɡào
多指官方或重要单位等郑重、公开向较大范围通告。也指正式告知某事物的某种情况。宾语常是小句或某些动词(以表示重大事物的居多),如“(国家)诞生、(计划)破产、(旧制度)灭亡、(敌人)失败、(我们)胜利”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它再次向全世界宣告:我们的祖国已经从百年的苦难中,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张泽石《战俘手记》)②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何虎生《中国新脑筋》)③这个决定只是宣告了一千多年来的科举制度的彻底破产。(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发布
发表 发布 公布 宣布 宣告 430.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公开出来,使大家知道。
发表 fābiǎo
着重于由内向外。宾语常是表示言论的词,如“意见、声明、宣言、演说、谈话”等。没有什么色彩;而“发布、公布、宣布”,特别是“宣告”则具有正式、郑重色彩。
例:①遇到重大的问题就召集众将领一起商议,谁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姚雪垠《李自成》)②宣言是二月二十二日发表的,有三百七十二个人联名。(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
还指公开出版,或刊登于报刊,如“~四部长篇小说,~论文,~作品”。这跟“公布”有区别。
发布 fābù
多指官方郑重发表公布。宾语常是“官方的消息、命令、指示、法规、条例、规定、标准、计划、宣言、新闻、报告”等。带有郑重书面色彩。
例:①副局长立刻用无线电发布命令。(徐迟《长江桥头》)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1995年是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的一年。(《人民日报》1996年1月6日)
公布 ɡōnɡbù
着重于公开,公之于众。宾语常是“法令、纲领、条例、方案、名单、账目、成绩、秘密、罪行、事实”等。方式以书面的居多。带有较正式的色彩。
例:①第二批破格晋升的结果公布出来,全院共五人合格,陈维高名列榜首。(徐坤《热狗》)②把他的丑恶灵魂公布于众,教育人民如何识别他们的面目。(陈登科《故乡行》)
宣布 xuānbù
多指官方或重要人士正式、公开向较大的范围公布。宾语除了名词(如“法令、纪律、罪行、名单、结果”等)以外,还常是某些动词或小句,如“开会、开幕、弃权、退场、成立、接受意见、国家诞生”等。方式以口头的居多。带正式色彩。
例:①专员又叫司法科长宣布他的罪行。(赵树理《灵泉洞》)②一九一六年起,教皇宣布把《天体运行》列入禁书。(竺可桢《哥白尼》)
宣告 xuānɡào
多指官方或重要单位等郑重、公开向较大范围通告。也指正式告知某事物的某种情况。宾语常是小句或某些动词(以表示重大事物的居多),如“(国家)诞生、(计划)破产、(旧制度)灭亡、(敌人)失败、(我们)胜利”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它再次向全世界宣告:我们的祖国已经从百年的苦难中,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张泽石《战俘手记》)②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何虎生《中国新脑筋》)③这个决定只是宣告了一千多年来的科举制度的彻底破产。(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宣布
发表 发布 公布 宣布 宣告 430.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公开出来,使大家知道。
发表 fābiǎo
着重于由内向外。宾语常是表示言论的词,如“意见、声明、宣言、演说、谈话”等。没有什么色彩;而“发布、公布、宣布”,特别是“宣告”则具有正式、郑重色彩。
例:①遇到重大的问题就召集众将领一起商议,谁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姚雪垠《李自成》)②宣言是二月二十二日发表的,有三百七十二个人联名。(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
还指公开出版,或刊登于报刊,如“~四部长篇小说,~论文,~作品”。这跟“公布”有区别。
发布 fābù
多指官方郑重发表公布。宾语常是“官方的消息、命令、指示、法规、条例、规定、标准、计划、宣言、新闻、报告”等。带有郑重书面色彩。
例:①副局长立刻用无线电发布命令。(徐迟《长江桥头》)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1995年是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的一年。(《人民日报》1996年1月6日)
公布 ɡōnɡbù
着重于公开,公之于众。宾语常是“法令、纲领、条例、方案、名单、账目、成绩、秘密、罪行、事实”等。方式以书面的居多。带有较正式的色彩。
例:①第二批破格晋升的结果公布出来,全院共五人合格,陈维高名列榜首。(徐坤《热狗》)②把他的丑恶灵魂公布于众,教育人民如何识别他们的面目。(陈登科《故乡行》)
宣布 xuānbù
多指官方或重要人士正式、公开向较大的范围公布。宾语除了名词(如“法令、纪律、罪行、名单、结果”等)以外,还常是某些动词或小句,如“开会、开幕、弃权、退场、成立、接受意见、国家诞生”等。方式以口头的居多。带正式色彩。
例:①专员又叫司法科长宣布他的罪行。(赵树理《灵泉洞》)②一九一六年起,教皇宣布把《天体运行》列入禁书。(竺可桢《哥白尼》)
宣告 xuānɡào
多指官方或重要单位等郑重、公开向较大范围通告。也指正式告知某事物的某种情况。宾语常是小句或某些动词(以表示重大事物的居多),如“(国家)诞生、(计划)破产、(旧制度)灭亡、(敌人)失败、(我们)胜利”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它再次向全世界宣告:我们的祖国已经从百年的苦难中,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张泽石《战俘手记》)②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何虎生《中国新脑筋》)③这个决定只是宣告了一千多年来的科举制度的彻底破产。(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宣告
发表 发布 公布 宣布 宣告 430.0 102 动词 动词。把事情公开出来,使大家知道。
发表 fābiǎo
着重于由内向外。宾语常是表示言论的词,如“意见、声明、宣言、演说、谈话”等。没有什么色彩;而“发布、公布、宣布”,特别是“宣告”则具有正式、郑重色彩。
例:①遇到重大的问题就召集众将领一起商议,谁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姚雪垠《李自成》)②宣言是二月二十二日发表的,有三百七十二个人联名。(郭沫若《民主运动中的二三事》)
还指公开出版,或刊登于报刊,如“~四部长篇小说,~论文,~作品”。这跟“公布”有区别。
发布 fābù
多指官方郑重发表公布。宾语常是“官方的消息、命令、指示、法规、条例、规定、标准、计划、宣言、新闻、报告”等。带有郑重书面色彩。
例:①副局长立刻用无线电发布命令。(徐迟《长江桥头》)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叶震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1995年是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的一年。(《人民日报》1996年1月6日)
公布 ɡōnɡbù
着重于公开,公之于众。宾语常是“法令、纲领、条例、方案、名单、账目、成绩、秘密、罪行、事实”等。方式以书面的居多。带有较正式的色彩。
例:①第二批破格晋升的结果公布出来,全院共五人合格,陈维高名列榜首。(徐坤《热狗》)②把他的丑恶灵魂公布于众,教育人民如何识别他们的面目。(陈登科《故乡行》)
宣布 xuānbù
多指官方或重要人士正式、公开向较大的范围公布。宾语除了名词(如“法令、纪律、罪行、名单、结果”等)以外,还常是某些动词或小句,如“开会、开幕、弃权、退场、成立、接受意见、国家诞生”等。方式以口头的居多。带正式色彩。
例:①专员又叫司法科长宣布他的罪行。(赵树理《灵泉洞》)②一九一六年起,教皇宣布把《天体运行》列入禁书。(竺可桢《哥白尼》)
宣告 xuānɡào
多指官方或重要单位等郑重、公开向较大范围通告。也指正式告知某事物的某种情况。宾语常是小句或某些动词(以表示重大事物的居多),如“(国家)诞生、(计划)破产、(旧制度)灭亡、(敌人)失败、(我们)胜利”等。带郑重色彩。
例:①它再次向全世界宣告:我们的祖国已经从百年的苦难中,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张泽石《战俘手记》)②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何虎生《中国新脑筋》)③这个决定只是宣告了一千多年来的科举制度的彻底破产。(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发达
发达 兴盛 兴旺 43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蓬勃发展的状态。
发达 fādá
着重形容已有充分发展的状态,有时表现为水平高超,地位领先,功能优异等。可以形容社会、语言、科技、文化、工农商业、交通等,也可以形容人体的一部分(如肌肉、大脑等)。
例:①自十六世纪以来(约三百年前),欧洲所以发达,世界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所磅礴冲激而成。(梁启超《新民说》)②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鲁迅《藤野先生》)③但极个别的人动耳肌特别发达,耳朵是会动的。(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
还有动词义:发展,使发展,如“他家一夜之间~起来,都希望~两国贸易”。这跟“兴盛”的区别很明显。
兴盛 xīnɡshènɡ
着眼于事情的兴起而昌盛。通常是形容国家、社会、民族、某些事业等。
例:①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强大兴盛,主要在于足够的人力。(陈文德《刘邦大传》)②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③自南北朝以来日益兴盛的佛教,特别是经过武则天的扶植,确实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兴旺 xīnɡwànɡ
着眼于人或生物的旺盛。除形容国家、民族、某些事业外,还常形容人口、人丁、家庭、六畜、商业、生意、街市等。
例:①当时人少地多,不存在人口过剩问题,人多的确是国家兴旺的标志。(匡亚明《孔子评传》)②在那“小百花园”里,千红万紫,满园春色,光景是十分兴旺又美妙的。(陈伯吹《飞虎队与野猪队·后记》)③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鲁迅《随感录三十八》)
兴旺
发达 兴盛 兴旺 43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蓬勃发展的状态。
发达 fādá
着重形容已有充分发展的状态,有时表现为水平高超,地位领先,功能优异等。可以形容社会、语言、科技、文化、工农商业、交通等,也可以形容人体的一部分(如肌肉、大脑等)。
例:①自十六世纪以来(约三百年前),欧洲所以发达,世界所以进步,皆由民族主义所磅礴冲激而成。(梁启超《新民说》)②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鲁迅《藤野先生》)③但极个别的人动耳肌特别发达,耳朵是会动的。(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
还有动词义:发展,使发展,如“他家一夜之间~起来,都希望~两国贸易”。这跟“兴盛”的区别很明显。
兴盛 xīnɡshènɡ
着眼于事情的兴起而昌盛。通常是形容国家、社会、民族、某些事业等。
例:①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强大兴盛,主要在于足够的人力。(陈文德《刘邦大传》)②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③自南北朝以来日益兴盛的佛教,特别是经过武则天的扶植,确实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兴旺 xīnɡwànɡ
着眼于人或生物的旺盛。除形容国家、民族、某些事业外,还常形容人口、人丁、家庭、六畜、商业、生意、街市等。
例:①当时人少地多,不存在人口过剩问题,人多的确是国家兴旺的标志。(匡亚明《孔子评传》)②在那“小百花园”里,千红万紫,满园春色,光景是十分兴旺又美妙的。(陈伯吹《飞虎队与野猪队·后记》)③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鲁迅《随感录三十八》)
旺盛 兴旺 114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生命力强,发展势头大。都能说“人丁旺盛/兴旺”等。
旺盛 wànɡshènɡ
强调生命力强。多形容人的精神、元气、精力、斗志、文思、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动植物生长状态。
例:①我那时正是四十岁出头,精力比较旺盛,所以白天忙完了机关工作,晚上还利用时间阅读抄写到半夜。(郁风《画圣与画风演变》) ②人的生命力就是这样如此旺盛,如此顽强。(王浙滨《生为女人》) ③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汪曾祺《昆明的雨》)
兴旺 xīnɡwànɡ
强调发展状态良好,欣欣向荣。多形容国家、民族、事业、经济、城市、市场、边疆、人畜的状况。
例:①在该秩序中,国家间的长久竞争带来了兴旺的活力。(马汉《海权论》) ②在中国古代货币的历史长卷中,展现了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发展繁荣兴旺的景象。(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 ③近年来,出版事业兴旺。(余秋雨《千年庭院》)
发奋
发奋 发愤 奋发 432.0 102 动词 动词。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振作精神,努力奋斗。有时可换用,如“奋发(发愤、发奋)图强,发奋(奋发)有为”。
发奋 fāfèn
(一)着眼于精神状态的变化,振作起来,与“奋发”同义,比“奋发”侧重于决心、意志方面,不如“奋发”常用。(二)着眼于内心变化,决心努力,与“发愤”同义,但不如“发愤”常用(例③)。
例:①之后他便发奋努力了,终于也成为大夫。(苏青《谈男人》)②遂更少玩乐,发奋读书,勤勉写作。(梁晓声《京华见闻录》)③葆玖已经下定决心继续发奋努力,要继承发扬你的艺术。(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
发愤 fāfèn
着重指内心:下决心,立大志,力求强盛。程度比“发奋”重。常说“发愤忘食,发愤图强”,也可以单用(例②③)。
例:①人们只要想到其中的一桩事迹,一个故事,就可以得到启发,受到鼓舞,从而发愤图强,在革命和建设的事业里奋勇前进。(吴伯箫《春秋多佳日》)②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发愤读书的志气。(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③有一部分文官,即以后被称为东林党的人,发愤要力挽狂澜。(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奋发 fènfā
着眼于精神状态的变化,与“发奋(一)”同义,比“发奋”更强调情绪高涨,更常用,如“奋发图强,奋发蹈厉,奋发上进,奋发向上,奋发努力,奋发自强”。常说“精神奋发”,一般不说“精神发奋”。“奋发”比“发奋”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今天的作品的确还不都优秀,这恰好应当使我们更奋发努力,立志写出更好的作品来。(老舍《勖青年作家》)②花香可以使人陶醉、舒适,而草香可以使人神清气爽、奋发向上。(宋学武《干草》)③能斗争,才能存在;能奋发,才能进步。(巴人《说笋之类》)
发愤
发奋 发愤 奋发 432.0 102 动词 动词。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振作精神,努力奋斗。有时可换用,如“奋发(发愤、发奋)图强,发奋(奋发)有为”。
发奋 fāfèn
(一)着眼于精神状态的变化,振作起来,与“奋发”同义,比“奋发”侧重于决心、意志方面,不如“奋发”常用。(二)着眼于内心变化,决心努力,与“发愤”同义,但不如“发愤”常用(例③)。
例:①之后他便发奋努力了,终于也成为大夫。(苏青《谈男人》)②遂更少玩乐,发奋读书,勤勉写作。(梁晓声《京华见闻录》)③葆玖已经下定决心继续发奋努力,要继承发扬你的艺术。(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
发愤 fāfèn
着重指内心:下决心,立大志,力求强盛。程度比“发奋”重。常说“发愤忘食,发愤图强”,也可以单用(例②③)。
例:①人们只要想到其中的一桩事迹,一个故事,就可以得到启发,受到鼓舞,从而发愤图强,在革命和建设的事业里奋勇前进。(吴伯箫《春秋多佳日》)②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发愤读书的志气。(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③有一部分文官,即以后被称为东林党的人,发愤要力挽狂澜。(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奋发 fènfā
着眼于精神状态的变化,与“发奋(一)”同义,比“发奋”更强调情绪高涨,更常用,如“奋发图强,奋发蹈厉,奋发上进,奋发向上,奋发努力,奋发自强”。常说“精神奋发”,一般不说“精神发奋”。“奋发”比“发奋”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今天的作品的确还不都优秀,这恰好应当使我们更奋发努力,立志写出更好的作品来。(老舍《勖青年作家》)②花香可以使人陶醉、舒适,而草香可以使人神清气爽、奋发向上。(宋学武《干草》)③能斗争,才能存在;能奋发,才能进步。(巴人《说笋之类》)
奋发
发奋 发愤 奋发 432.0 102 动词 动词。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振作精神,努力奋斗。有时可换用,如“奋发(发愤、发奋)图强,发奋(奋发)有为”。
发奋 fāfèn
(一)着眼于精神状态的变化,振作起来,与“奋发”同义,比“奋发”侧重于决心、意志方面,不如“奋发”常用。(二)着眼于内心变化,决心努力,与“发愤”同义,但不如“发愤”常用(例③)。
例:①之后他便发奋努力了,终于也成为大夫。(苏青《谈男人》)②遂更少玩乐,发奋读书,勤勉写作。(梁晓声《京华见闻录》)③葆玖已经下定决心继续发奋努力,要继承发扬你的艺术。(姜妙香《追怀往事——悼兰芳弟》)
发愤 fāfèn
着重指内心:下决心,立大志,力求强盛。程度比“发奋”重。常说“发愤忘食,发愤图强”,也可以单用(例②③)。
例:①人们只要想到其中的一桩事迹,一个故事,就可以得到启发,受到鼓舞,从而发愤图强,在革命和建设的事业里奋勇前进。(吴伯箫《春秋多佳日》)②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发愤读书的志气。(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③有一部分文官,即以后被称为东林党的人,发愤要力挽狂澜。(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奋发 fènfā
着眼于精神状态的变化,与“发奋(一)”同义,比“发奋”更强调情绪高涨,更常用,如“奋发图强,奋发蹈厉,奋发上进,奋发向上,奋发努力,奋发自强”。常说“精神奋发”,一般不说“精神发奋”。“奋发”比“发奋”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今天的作品的确还不都优秀,这恰好应当使我们更奋发努力,立志写出更好的作品来。(老舍《勖青年作家》)②花香可以使人陶醉、舒适,而草香可以使人神清气爽、奋发向上。(宋学武《干草》)③能斗争,才能存在;能奋发,才能进步。(巴人《说笋之类》)
发觉
发觉 发现 433.0 102 动词 动词。开始知道了隐藏的或没注意到的事物。常换用,如“他发觉(发现)了自己的缺点”,“目标太大,被敌人发现(发觉)了。”
发觉 fājué
强调由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而觉察到。对象常是可以感觉到的、具体的情况。
例:①到盥洗室里去洗了脸,回到居室时,发觉手表还放在盥洗室里。(郭沫若《一九四五年六月十日日记》)②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巴金《灯》)③她发觉人家有意的看她吃饭,必羞的狼狈而逃。(吴组缃《谈癖》)
发现 fāxiàn
强调见到了或观察到了,常指通过视觉或其他方法而首先了解到的;有时指通过其他感官而知道的,这时用“发觉”的居多,用“发现”的较少。对象常是可以看见的或可以观察到的情况、物体、人。
例:①我挂在壁上的上衣插着钢笔,第二天清早才发现不翼而飞了。(郭沫若《一九四五年六月十日日记》)②我发现你祖父眼睛里也荡着泪珠,但我还在忍心地逼问他。(谢冰莹《流星》)③她很快学习了这一切,现在她丈夫在五里外发现了含锰的铁矿。(徐迟《回首可怜歌舞地》)
还指“首先见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见“创造/发明”组)。这跟“发觉”有区别。
发现
发觉 发现 433.0 102 动词 动词。开始知道了隐藏的或没注意到的事物。常换用,如“他发觉(发现)了自己的缺点”,“目标太大,被敌人发现(发觉)了。”
发觉 fājué
强调由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而觉察到。对象常是可以感觉到的、具体的情况。
例:①到盥洗室里去洗了脸,回到居室时,发觉手表还放在盥洗室里。(郭沫若《一九四五年六月十日日记》)②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巴金《灯》)③她发觉人家有意的看她吃饭,必羞的狼狈而逃。(吴组缃《谈癖》)
发现 fāxiàn
强调见到了或观察到了,常指通过视觉或其他方法而首先了解到的;有时指通过其他感官而知道的,这时用“发觉”的居多,用“发现”的较少。对象常是可以看见的或可以观察到的情况、物体、人。
例:①我挂在壁上的上衣插着钢笔,第二天清早才发现不翼而飞了。(郭沫若《一九四五年六月十日日记》)②我发现你祖父眼睛里也荡着泪珠,但我还在忍心地逼问他。(谢冰莹《流星》)③她很快学习了这一切,现在她丈夫在五里外发现了含锰的铁矿。(徐迟《回首可怜歌舞地》)
还指“首先见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见“创造/发明”组)。这跟“发觉”有区别。
发掘
发掘 挖掘 434.0 102 动词 动词。把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弄出来,都用于矿藏、施工、考古等。都能用于比喻,如“发掘/挖掘潜力,发掘/挖掘人才,发掘/挖掘学理”等。
发掘 fājué
强调发现深藏的东西,更常用于考古,如“发掘古物,发掘古董,发掘古墓,发掘遗址”等。
例:①战争爆发,考古老头儿们又赶快把发掘出的玩艺儿埋回土里去了。(萧乾《矛盾交响曲》)②从发掘的文物看,铜铸贝币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他们一般都组成一个专门的顾问小组,专门负责发掘本公司管理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和问题,寻求答案和提出改进措施。(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挖掘 wājué
强调“挖”这一具体行动,更常用于施工,如“挖掘河道,挖掘隧道,挖掘工事”等。
例:①经过10年的挖掘,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②有什么理由硬把它封存起来,埋藏起来,留给后人或外国人当作古董去挖掘?(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我们也要创辟新的战术,作出新的战斗方案,挖掘一切心智与力量!(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挖掘
发掘 挖掘 434.0 102 动词 动词。把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弄出来,都用于矿藏、施工、考古等。都能用于比喻,如“发掘/挖掘潜力,发掘/挖掘人才,发掘/挖掘学理”等。
发掘 fājué
强调发现深藏的东西,更常用于考古,如“发掘古物,发掘古董,发掘古墓,发掘遗址”等。
例:①战争爆发,考古老头儿们又赶快把发掘出的玩艺儿埋回土里去了。(萧乾《矛盾交响曲》)②从发掘的文物看,铜铸贝币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他们一般都组成一个专门的顾问小组,专门负责发掘本公司管理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和问题,寻求答案和提出改进措施。(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挖掘 wājué
强调“挖”这一具体行动,更常用于施工,如“挖掘河道,挖掘隧道,挖掘工事”等。
例:①经过10年的挖掘,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②有什么理由硬把它封存起来,埋藏起来,留给后人或外国人当作古董去挖掘?(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③我们也要创辟新的战术,作出新的战斗方案,挖掘一切心智与力量!(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发扬
发扬 弘扬(宏扬) 435.0 102 动词 动词。发展好的传统、作风等。褒义词。
发扬 fāyánɡ
泛指进一步发展、扩大、提倡。可以用于许多重大的事情,如传统、精神、作风、美德、民主、朝气、正气、优势、优点、成绩、能动性、创造性等。也可以用于一般的或小的事情(个人的)(例④⑤)。书面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研究是为发扬真理,而真理无所不在。(老舍《民主世界》)②大家都要发扬奉献精神,携起手来度难关。(徐坤《热狗》)③希望你们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传统,无论如何要把重大险情排除掉,夺取防汛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葛逊《九江狂澜》)④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梁实秋《谦让》)⑤他正想是否要进一步发扬自己这一被忽视了的美德,忽然刑部大堂派人来把他锁链叮当地拿走了。(邓友梅《烟壶》)
还有一义:发挥,如“我们的炮火~威力。”(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这跟“弘扬”不同。
弘扬 hónɡyánɡ
偶尔写做“宏扬”。比“发扬”程度重,是发扬光大,多用于某些重大事情,如传统、精神、美德、作风、文化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常常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话对于保持自己的文化性格,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很有利也很有力的。(王蒙《咏叹与深思》)②为弘扬南极精神,促进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广大热心于极地考察事业的海内外同仁及友人,积极倡议成立“中国极地考察协会”。(任建民《雪龙闯北极——中国首次北极科考探险纪实》)③有的人可以出任书院的山长,以弘扬圣贤之道,造就下一代的人才来继续他的未竟之业。(黄仁宇《万历十五年》)④在挑战的过程中,人类战胜艰难的能力,以及必胜的恒心,恰是被残疾人,而不是被我们这些体魄健全的人弘扬到了至高境界。(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
弘扬
发扬 弘扬(宏扬) 435.0 102 动词 动词。发展好的传统、作风等。褒义词。
发扬 fāyánɡ
泛指进一步发展、扩大、提倡。可以用于许多重大的事情,如传统、精神、作风、美德、民主、朝气、正气、优势、优点、成绩、能动性、创造性等。也可以用于一般的或小的事情(个人的)(例④⑤)。书面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研究是为发扬真理,而真理无所不在。(老舍《民主世界》)②大家都要发扬奉献精神,携起手来度难关。(徐坤《热狗》)③希望你们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传统,无论如何要把重大险情排除掉,夺取防汛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葛逊《九江狂澜》)④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梁实秋《谦让》)⑤他正想是否要进一步发扬自己这一被忽视了的美德,忽然刑部大堂派人来把他锁链叮当地拿走了。(邓友梅《烟壶》)
还有一义:发挥,如“我们的炮火~威力。”(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这跟“弘扬”不同。
弘扬 hónɡyánɡ
偶尔写做“宏扬”。比“发扬”程度重,是发扬光大,多用于某些重大事情,如传统、精神、美德、作风、文化等。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们常常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话对于保持自己的文化性格,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很有利也很有力的。(王蒙《咏叹与深思》)②为弘扬南极精神,促进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广大热心于极地考察事业的海内外同仁及友人,积极倡议成立“中国极地考察协会”。(任建民《雪龙闯北极——中国首次北极科考探险纪实》)③有的人可以出任书院的山长,以弘扬圣贤之道,造就下一代的人才来继续他的未竟之业。(黄仁宇《万历十五年》)④在挑战的过程中,人类战胜艰难的能力,以及必胜的恒心,恰是被残疾人,而不是被我们这些体魄健全的人弘扬到了至高境界。(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
翻悔
翻悔 反悔 436.0 102 动词 动词。对以前允诺的事或说过的话,后悔不承认。
翻悔 fānhuǐ
该词产生得较晚,少用(使用次数是“反悔”的1/5),法律语体也少用。
例:①咱们的事情就一言为定,往后是好是坏,是祸是福,可就听天由命,谁也不许翻悔啦!(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②什么时候你回京就把她带上,海枯石烂不得翻悔!(郭宝昌《大宅门》)③……下月初我们一定会搬来。老太太,你可不能翻悔,又另外答应别人。(沈从文《绿魇》)
反悔 fǎnhuǐ
产生得较早,多用,法律语体也多用。
例:①立纸人王一声,今愿卖妻,连子,二百元,决不反悔。(洪深《贫民惨剧》)②事已决定,无可反悔。(林语堂《京华烟云》)③和解成立后,当事人所争执的权利即行确定,所放弃的权利随即消失,当事人不得任意反悔,要求撤销。(《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解》)
反悔
翻悔 反悔 436.0 102 动词 动词。对以前允诺的事或说过的话,后悔不承认。
翻悔 fānhuǐ
该词产生得较晚,少用(使用次数是“反悔”的1/5),法律语体也少用。
例:①咱们的事情就一言为定,往后是好是坏,是祸是福,可就听天由命,谁也不许翻悔啦!(吴越《括苍山恩仇记》)②什么时候你回京就把她带上,海枯石烂不得翻悔!(郭宝昌《大宅门》)③……下月初我们一定会搬来。老太太,你可不能翻悔,又另外答应别人。(沈从文《绿魇》)
反悔 fǎnhuǐ
产生得较早,多用,法律语体也多用。
例:①立纸人王一声,今愿卖妻,连子,二百元,决不反悔。(洪深《贫民惨剧》)②事已决定,无可反悔。(林语堂《京华烟云》)③和解成立后,当事人所争执的权利即行确定,所放弃的权利随即消失,当事人不得任意反悔,要求撤销。(《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解》)
烦恼
烦恼 苦恼 43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心里不痛快,心情不好。都能形容思想、心情、表情等。
烦恼 fánnǎo
强调烦闷,心情不畅快。程度比“苦恼”轻。
例:①口既张不开,而着急又无济于事,他们都想用一点什么别的事岔开心中的烦恼。(老舍《东西》)②但是一进门,瞧着到处……凌乱的景况,心里便觉得烦恼起来了。(苏青《王妈走了以后》)③再看澄澈的夜空,月色溶溶,清辉无际,多少尘世的烦恼,仿佛也都被冲刷得一干二净。(陈建功等《皇城根》)
苦恼 kǔnǎo
强调精神痛苦,心情不愉快。程度较重。
例:①教书,有它的苦恼,但也有它的乐趣。(老舍《四世同堂》)②他和我讲起旧事常说,那时候幸亏糊涂,也不觉得什么苦恼。(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③在那个学校遇到一个学生,他总是笑嘻嘻地没有苦恼。(冯至《自慰》)
苦恼
烦恼 苦恼 437.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心里不痛快,心情不好。都能形容思想、心情、表情等。
烦恼 fánnǎo
强调烦闷,心情不畅快。程度比“苦恼”轻。
例:①口既张不开,而着急又无济于事,他们都想用一点什么别的事岔开心中的烦恼。(老舍《东西》)②但是一进门,瞧着到处……凌乱的景况,心里便觉得烦恼起来了。(苏青《王妈走了以后》)③再看澄澈的夜空,月色溶溶,清辉无际,多少尘世的烦恼,仿佛也都被冲刷得一干二净。(陈建功等《皇城根》)
苦恼 kǔnǎo
强调精神痛苦,心情不愉快。程度较重。
例:①教书,有它的苦恼,但也有它的乐趣。(老舍《四世同堂》)②他和我讲起旧事常说,那时候幸亏糊涂,也不觉得什么苦恼。(杨绛《写〈围城〉的钱钟书》)③在那个学校遇到一个学生,他总是笑嘻嘻地没有苦恼。(冯至《自慰》)
烦躁
烦躁 急躁 焦躁 43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遇着不称心的事情而躁动不安。都可说“烦躁/急躁/焦躁不安”。
烦躁 fánzào
强调心情烦闷,烦乱,不舒畅。
例:①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钱钟书《一个偏见》)②在这有“火炉”之称的省城,闷热、烦躁的夏夜,谁在病(产)房里呆得住。(胡辛《四个四十岁的女人》)③一个人久久不能入睡而又渴望入睡,那会是多么烦躁。(张炜《美妙的雨夜》)
急躁 jízào
强调性情着急,缺乏耐性。
例:①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曲波《林海雪原》)②听着老程的呼声,他心中急躁,恨不能立起来打老程一顿才痛快。(老舍《骆驼祥子》)③都是外向型性格的人相处会抱怨对方做事那么急躁,欠考虑,主意易变,难共事。(王登峰等《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
焦躁 jiāozào
强调内心火急火燎。程度较重。多用于书面语。而“烦躁、急躁”则不限。
例:①睡了不久,好像自己迷失在一座森林里,焦躁地寻不到出路,远远却听见有人在讲话。(冯至《在赣江上》)②我常常觉得有一种火焰似的东西在躯体里悄悄运动着,将我烧得焦躁不安,坐卧不宁。(张抗抗《白罂粟》)③女厂长显然紧张起来,她焦躁地站起身,在地毯上走出很急遽的步伐。(毕淑敏《女人之约》)
急躁
烦躁 急躁 焦躁 43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遇着不称心的事情而躁动不安。都可说“烦躁/急躁/焦躁不安”。
烦躁 fánzào
强调心情烦闷,烦乱,不舒畅。
例:①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钱钟书《一个偏见》)②在这有“火炉”之称的省城,闷热、烦躁的夏夜,谁在病(产)房里呆得住。(胡辛《四个四十岁的女人》)③一个人久久不能入睡而又渴望入睡,那会是多么烦躁。(张炜《美妙的雨夜》)
急躁 jízào
强调性情着急,缺乏耐性。
例:①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曲波《林海雪原》)②听着老程的呼声,他心中急躁,恨不能立起来打老程一顿才痛快。(老舍《骆驼祥子》)③都是外向型性格的人相处会抱怨对方做事那么急躁,欠考虑,主意易变,难共事。(王登峰等《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
焦躁 jiāozào
强调内心火急火燎。程度较重。多用于书面语。而“烦躁、急躁”则不限。
例:①睡了不久,好像自己迷失在一座森林里,焦躁地寻不到出路,远远却听见有人在讲话。(冯至《在赣江上》)②我常常觉得有一种火焰似的东西在躯体里悄悄运动着,将我烧得焦躁不安,坐卧不宁。(张抗抗《白罂粟》)③女厂长显然紧张起来,她焦躁地站起身,在地毯上走出很急遽的步伐。(毕淑敏《女人之约》)
焦躁
烦躁 急躁 焦躁 43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遇着不称心的事情而躁动不安。都可说“烦躁/急躁/焦躁不安”。
烦躁 fánzào
强调心情烦闷,烦乱,不舒畅。
例:①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钱钟书《一个偏见》)②在这有“火炉”之称的省城,闷热、烦躁的夏夜,谁在病(产)房里呆得住。(胡辛《四个四十岁的女人》)③一个人久久不能入睡而又渴望入睡,那会是多么烦躁。(张炜《美妙的雨夜》)
急躁 jízào
强调性情着急,缺乏耐性。
例:①你是青年,我们所担心的主要是你的急躁和轻率。(曲波《林海雪原》)②听着老程的呼声,他心中急躁,恨不能立起来打老程一顿才痛快。(老舍《骆驼祥子》)③都是外向型性格的人相处会抱怨对方做事那么急躁,欠考虑,主意易变,难共事。(王登峰等《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
焦躁 jiāozào
强调内心火急火燎。程度较重。多用于书面语。而“烦躁、急躁”则不限。
例:①睡了不久,好像自己迷失在一座森林里,焦躁地寻不到出路,远远却听见有人在讲话。(冯至《在赣江上》)②我常常觉得有一种火焰似的东西在躯体里悄悄运动着,将我烧得焦躁不安,坐卧不宁。(张抗抗《白罂粟》)③女厂长显然紧张起来,她焦躁地站起身,在地毯上走出很急遽的步伐。(毕淑敏《女人之约》)
焦急 焦躁 70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心里着急。书面语。
焦急 jiāojí
强调十分着急。常用来描绘急切的心情,往往用来形容对某事的期待心情。中性词。
例:①心里急得像有团火,却又不敢露出焦急相。(邓友梅《那五》)②眼色张皇,神情焦急,她问路,可是连一个准地名都说不清,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使女。(汪曾祺《大淖记事》)③油库的领导、热心的群众正为找不到救火英雄而焦急,在四处打听。(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焦躁 jiāozào
强调烦躁,暴躁,不冷静。常用来描绘不耐烦的情绪。贬义词。①虫声是那么急,那么惨,使他心中由烦闷变成焦躁。(老舍《四世同堂》)②我常常觉得有一种火焰似的东西在躯体里悄悄运动着,将我烧得焦躁不安,坐卧不宁。(路远《白罂粟》)③她焦躁地跳起来,推他出屋,把门从里面反扣上了。(李国文《危楼记事》)
繁华
繁华 繁荣 43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经济的蓬勃发展。
繁华 fánhuá
着重于市面的兴旺和热闹:商业发达,物品丰盛华丽,顾客和行人众多。常形容城镇、街市等具体的地方。
例:①最早是一个村落,只有些茅草屋子;罗马共和末期,一姓贵族聚居在这里;帝国时代,更是繁华。(朱自清《罗马》)②在所谓车水马龙的繁华市街上出现了劳动人民自己的文化宫。(巴金《给西方作家的公开信》)③月湖堤上的行人,背着包袱的,推着车子的,挑着担子的,坐着轿子的,形形色色,匆匆忙忙,来的要尝尝都市的繁华,去的要重领家庭的乐趣。(田汉《杏姑娘》)
繁荣 fánrónɡ
着重于经济或事业欣欣向荣,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可以形容市场、市面等具体地方,还经常形容国家、社会及其经济、文化、科学、艺术、事业等较抽象的重大事物。常跟“富强、昌盛”等连用。
例:①……真正在维持这个水边城市的繁荣,支配一切活动的,还是水上那几千只大小船只和那几万驾船人。(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②这一段是赛纳河左岸书摊中的最繁荣的一段。(戴望舒《巴黎的书摊》)③中国民族工业得以暂时繁荣,一般说来,人民的生活是走上坡路的。(闻一多《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
还有动词义和用法:使繁荣,如“~经济,~文艺创作”。这跟“繁华”有区别。
繁荣
繁华 繁荣 43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经济的蓬勃发展。
繁华 fánhuá
着重于市面的兴旺和热闹:商业发达,物品丰盛华丽,顾客和行人众多。常形容城镇、街市等具体的地方。
例:①最早是一个村落,只有些茅草屋子;罗马共和末期,一姓贵族聚居在这里;帝国时代,更是繁华。(朱自清《罗马》)②在所谓车水马龙的繁华市街上出现了劳动人民自己的文化宫。(巴金《给西方作家的公开信》)③月湖堤上的行人,背着包袱的,推着车子的,挑着担子的,坐着轿子的,形形色色,匆匆忙忙,来的要尝尝都市的繁华,去的要重领家庭的乐趣。(田汉《杏姑娘》)
繁荣 fánrónɡ
着重于经济或事业欣欣向荣,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可以形容市场、市面等具体地方,还经常形容国家、社会及其经济、文化、科学、艺术、事业等较抽象的重大事物。常跟“富强、昌盛”等连用。
例:①……真正在维持这个水边城市的繁荣,支配一切活动的,还是水上那几千只大小船只和那几万驾船人。(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②这一段是赛纳河左岸书摊中的最繁荣的一段。(戴望舒《巴黎的书摊》)③中国民族工业得以暂时繁荣,一般说来,人民的生活是走上坡路的。(闻一多《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
还有动词义和用法:使繁荣,如“~经济,~文艺创作”。这跟“繁华”有区别。
繁忙
繁忙 忙碌 44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在有限的时间内事情多,不得闲空。
繁忙 fánmánɡ
着重形容事情繁多。不常做状语。
例:①开会必迟到早退,表示公务繁忙。(臧克家《官》)②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朱自清《蒙自杂记》)③春天,这是新陈代谢最繁忙的季节。(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忙碌 mánɡlù
着重形容紧张连续做事的劳碌的状态。可以重叠为“忙忙碌碌”。常做状语。
例:①山那边,桑林覆盖了平原,农民忙碌地在播种他们的大田作物。(唐弢《三人行》)②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老舍《我的母亲》)③上海的朋友们都像是工厂里的机器,忙碌得一刻没有休息。(鲁彦《雪》)④春天,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汪曾祺《昙花、鹤和鬼火》)
忙碌
繁忙 忙碌 440.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在有限的时间内事情多,不得闲空。
繁忙 fánmánɡ
着重形容事情繁多。不常做状语。
例:①开会必迟到早退,表示公务繁忙。(臧克家《官》)②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朱自清《蒙自杂记》)③春天,这是新陈代谢最繁忙的季节。(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忙碌 mánɡlù
着重形容紧张连续做事的劳碌的状态。可以重叠为“忙忙碌碌”。常做状语。
例:①山那边,桑林覆盖了平原,农民忙碌地在播种他们的大田作物。(唐弢《三人行》)②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老舍《我的母亲》)③上海的朋友们都像是工厂里的机器,忙碌得一刻没有休息。(鲁彦《雪》)④春天,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汪曾祺《昙花、鹤和鬼火》)
繁杂
繁杂(烦杂)复杂 庞杂 44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杂乱、错杂,不是单一的。常用于事情、工作、内容、结构等。
繁杂 fánzá
偶尔写做“烦杂”。强调纷繁,繁多。多含贬义。使用范围较窄,还常用于事务、现象、种类、思绪、技术、条例、种族、礼节、笔画、声音等。
例:①世事是繁杂的,谁能都想得到呢!(老舍《二马》)②他无目的地信步走着,为了把自己繁杂的思绪排解开。(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我觉得那是件很繁杂,很辛苦,甚至有点枯燥的工作。(邓友梅《别愿坚,忆当年》)
复杂 fùzá
强调关系多,种类多,头绪多。使用范围很广,除了用于很多事物、人之外,还常用于行为(例③),如要求、斗争、处理、组合、制造、操作、计算等。常说“复杂性,复杂化,复杂劳动”等。
例:①也应看到,文学创作是个复杂的现象。(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有些人生活太丰富了,太复杂了,会忘记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朱自清《论无话可说》)③姚纲与客人会面时对时间掌握得非常严格,有一些非常复杂的要求。(常温《桑拿小姐》)
庞杂 pánɡzá
强调很多,很广,很大。多含贬义(例①②)。使用范围窄,常用于人员队伍、组织机构、书籍、材料等。
例:①道德,道德品质内容十分庞杂,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每门学科都从本学科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徐伯贤的开发公司是个相当庞杂的经济实体。(陈建功等《皇城根》)③作为一个诗人、散文家和学者,朱自清的知识结构是庞杂、多元的,因而也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
复杂
繁杂(烦杂)复杂 庞杂 44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杂乱、错杂,不是单一的。常用于事情、工作、内容、结构等。
繁杂 fánzá
偶尔写做“烦杂”。强调纷繁,繁多。多含贬义。使用范围较窄,还常用于事务、现象、种类、思绪、技术、条例、种族、礼节、笔画、声音等。
例:①世事是繁杂的,谁能都想得到呢!(老舍《二马》)②他无目的地信步走着,为了把自己繁杂的思绪排解开。(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我觉得那是件很繁杂,很辛苦,甚至有点枯燥的工作。(邓友梅《别愿坚,忆当年》)
复杂 fùzá
强调关系多,种类多,头绪多。使用范围很广,除了用于很多事物、人之外,还常用于行为(例③),如要求、斗争、处理、组合、制造、操作、计算等。常说“复杂性,复杂化,复杂劳动”等。
例:①也应看到,文学创作是个复杂的现象。(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有些人生活太丰富了,太复杂了,会忘记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朱自清《论无话可说》)③姚纲与客人会面时对时间掌握得非常严格,有一些非常复杂的要求。(常温《桑拿小姐》)
庞杂 pánɡzá
强调很多,很广,很大。多含贬义(例①②)。使用范围窄,常用于人员队伍、组织机构、书籍、材料等。
例:①道德,道德品质内容十分庞杂,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每门学科都从本学科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徐伯贤的开发公司是个相当庞杂的经济实体。(陈建功等《皇城根》)③作为一个诗人、散文家和学者,朱自清的知识结构是庞杂、多元的,因而也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
庞杂
繁杂(烦杂)复杂 庞杂 44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杂乱、错杂,不是单一的。常用于事情、工作、内容、结构等。
繁杂 fánzá
偶尔写做“烦杂”。强调纷繁,繁多。多含贬义。使用范围较窄,还常用于事务、现象、种类、思绪、技术、条例、种族、礼节、笔画、声音等。
例:①世事是繁杂的,谁能都想得到呢!(老舍《二马》)②他无目的地信步走着,为了把自己繁杂的思绪排解开。(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③我觉得那是件很繁杂,很辛苦,甚至有点枯燥的工作。(邓友梅《别愿坚,忆当年》)
复杂 fùzá
强调关系多,种类多,头绪多。使用范围很广,除了用于很多事物、人之外,还常用于行为(例③),如要求、斗争、处理、组合、制造、操作、计算等。常说“复杂性,复杂化,复杂劳动”等。
例:①也应看到,文学创作是个复杂的现象。(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有些人生活太丰富了,太复杂了,会忘记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朱自清《论无话可说》)③姚纲与客人会面时对时间掌握得非常严格,有一些非常复杂的要求。(常温《桑拿小姐》)
庞杂 pánɡzá
强调很多,很广,很大。多含贬义(例①②)。使用范围窄,常用于人员队伍、组织机构、书籍、材料等。
例:①道德,道德品质内容十分庞杂,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每门学科都从本学科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方富熹等《儿童的心理世界》)②徐伯贤的开发公司是个相当庞杂的经济实体。(陈建功等《皇城根》)③作为一个诗人、散文家和学者,朱自清的知识结构是庞杂、多元的,因而也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
反攻
反攻 反扑 442.0 102 动词 动词。防御者反过来进攻。
反攻 fǎnɡōnɡ
可以用于敌我或对立双方,防御的一方对进攻的一方实行进攻。
例:①他们希望能保住性命,等着中国军队的反攻。(老舍《火葬》)②敌人反攻必在拂晓,他知道。(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我们两班在一起时,她总爱嘲笑男同学,而我总是第一个起来反攻,互有胜败。(王蒙《春节》)
反扑 fǎnpū
一般用于敌人、敌对势力或野兽等,被打退后又扑过来。
例:①有一天,刚刚天亮,敌人反扑,打白刃战。(老舍《西望长安》)②黎连长再下令:准备敌人再反扑,极快地组织起来!(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有一个工人穷追他们中间的一个,被那家伙反扑过来用刀子刺伤了。(路翎《爱民大会》)
反扑
反攻 反扑 442.0 102 动词 动词。防御者反过来进攻。
反攻 fǎnɡōnɡ
可以用于敌我或对立双方,防御的一方对进攻的一方实行进攻。
例:①他们希望能保住性命,等着中国军队的反攻。(老舍《火葬》)②敌人反攻必在拂晓,他知道。(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我们两班在一起时,她总爱嘲笑男同学,而我总是第一个起来反攻,互有胜败。(王蒙《春节》)
反扑 fǎnpū
一般用于敌人、敌对势力或野兽等,被打退后又扑过来。
例:①有一天,刚刚天亮,敌人反扑,打白刃战。(老舍《西望长安》)②黎连长再下令:准备敌人再反扑,极快地组织起来!(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③有一个工人穷追他们中间的一个,被那家伙反扑过来用刀子刺伤了。(路翎《爱民大会》)
反思
反思 反省 443.0 102 动词 动词。回想过去的事情,总结得失。有时可以换用,如“反思/反省历史,反思/反省思想,反思/反省做法,反思/反省往事,反思/反省生活,反思/反省问题,痛苦的反思/反省”。
反思 fǎnsī
其词义特点是思考、思索、沉思,从中总结经验。对象比“反省”广,其中更宜用于国家、政党、民族、集体或个人的思想、政治、文化、历史等较大的事情。常说“二战反思录,特大贪污案反思录”。
例:①后一类作品或凝视现实,或反思历史,写的都是震撼心灵的社会重大矛盾和历史的湍流。(《光明日报》1985年4月18日)②(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为后50年人类能够比较理智地行动注入了反思的血液。(《人民日报》1998年4月9日)③征得他同意,我随手翻了翻,全是反思当周有无做好事的记录和感受。(《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反省 fǎnxǐnɡ
其词义特点是检查,检讨,从中吸取教训。对象多半是自己的错误,因此可以跟“强迫、责令、勒令、停职”等词搭配,而“反思”不能。
例:①吴布龙就是这样反省错误的?(古华《快乐菩萨》)②日本要在反省过去那段不幸历史的基础上面向未来。(《人民日报》1998年4月23日)③每周至少要做一两件好事,周末做一次反省。(《人民日报》1998年4月8日)
反省
反思 反省 443.0 102 动词 动词。回想过去的事情,总结得失。有时可以换用,如“反思/反省历史,反思/反省思想,反思/反省做法,反思/反省往事,反思/反省生活,反思/反省问题,痛苦的反思/反省”。
反思 fǎnsī
其词义特点是思考、思索、沉思,从中总结经验。对象比“反省”广,其中更宜用于国家、政党、民族、集体或个人的思想、政治、文化、历史等较大的事情。常说“二战反思录,特大贪污案反思录”。
例:①后一类作品或凝视现实,或反思历史,写的都是震撼心灵的社会重大矛盾和历史的湍流。(《光明日报》1985年4月18日)②(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为后50年人类能够比较理智地行动注入了反思的血液。(《人民日报》1998年4月9日)③征得他同意,我随手翻了翻,全是反思当周有无做好事的记录和感受。(《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反省 fǎnxǐnɡ
其词义特点是检查,检讨,从中吸取教训。对象多半是自己的错误,因此可以跟“强迫、责令、勒令、停职”等词搭配,而“反思”不能。
例:①吴布龙就是这样反省错误的?(古华《快乐菩萨》)②日本要在反省过去那段不幸历史的基础上面向未来。(《人民日报》1998年4月23日)③每周至少要做一两件好事,周末做一次反省。(《人民日报》1998年4月8日)
反应
反应 反映 444.0 102 动词 (一)动词。事物引起人的相应意识活动。(二)名词。事物引起的人的意见、看法等,如“对他的话有不同的反应/反映”。
反应 fǎnyìnɡ
(一)多着重于对外来刺激做的生理感应、回应。多是被动的。是不及物动词(例①②)。常说“没反应,来不及反应,第一反应反应迟钝,反应灵敏,反应强烈,毫无反应”等。(二)泛指回应的各种意见、看法等(例③④)。
例:①瑞宣对这坏消息的反应并没像祖父的那么强烈。(老舍《四世同堂》)②大夫让我叫他的名字,但他没有任何反应。(田晓菲《哈得逊河上的落日》)③金枝告诉他了,老爷子的反应是——一摆手,免谈!(陈建功等《皇城根》)④你的书市场反应很好,十几年来畅销不衰。(王小波《白银时代》)
还有三个术语义:化学~,生理~,热核~。这跟“反映”的区别很明显。
反映 fǎnyìnɡ
(一)多着重于带有看法的思绪认识。多是主动的。是及物动词(例①②)。(二)多指批评性的或否定性的意见、看法等(例③),有时指好的(例④)。
例:①余长文……时不时讲评这次辩论中的得失,可是半天没听到赵晶的反映。(谭力《夏季欲望》)②她自教书以来,学生反映极好,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宗璞《东藏记》)③这个嘛,我倒是听到下面群众有些反映,说所一级领导频繁出国,一年出好几次,所里那点经费都花在领导身上了。(徐坤《热狗》)④部队各级领导对你的反映都是好的。(魏巍《火凤凰》)
还有三义:(一)反照,如“河水~着月光”。(二)表现,如“作品~现实”。(三)汇报,转达,如“~情况,向上级~,如实~”。“反应”没有(一)(三)义,极少用于(二)义。
反映
反应 反映 444.0 102 动词 (一)动词。事物引起人的相应意识活动。(二)名词。事物引起的人的意见、看法等,如“对他的话有不同的反应/反映”。
反应 fǎnyìnɡ
(一)多着重于对外来刺激做的生理感应、回应。多是被动的。是不及物动词(例①②)。常说“没反应,来不及反应,第一反应反应迟钝,反应灵敏,反应强烈,毫无反应”等。(二)泛指回应的各种意见、看法等(例③④)。
例:①瑞宣对这坏消息的反应并没像祖父的那么强烈。(老舍《四世同堂》)②大夫让我叫他的名字,但他没有任何反应。(田晓菲《哈得逊河上的落日》)③金枝告诉他了,老爷子的反应是——一摆手,免谈!(陈建功等《皇城根》)④你的书市场反应很好,十几年来畅销不衰。(王小波《白银时代》)
还有三个术语义:化学~,生理~,热核~。这跟“反映”的区别很明显。
反映 fǎnyìnɡ
(一)多着重于带有看法的思绪认识。多是主动的。是及物动词(例①②)。(二)多指批评性的或否定性的意见、看法等(例③),有时指好的(例④)。
例:①余长文……时不时讲评这次辩论中的得失,可是半天没听到赵晶的反映。(谭力《夏季欲望》)②她自教书以来,学生反映极好,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宗璞《东藏记》)③这个嘛,我倒是听到下面群众有些反映,说所一级领导频繁出国,一年出好几次,所里那点经费都花在领导身上了。(徐坤《热狗》)④部队各级领导对你的反映都是好的。(魏巍《火凤凰》)
还有三义:(一)反照,如“河水~着月光”。(二)表现,如“作品~现实”。(三)汇报,转达,如“~情况,向上级~,如实~”。“反应”没有(一)(三)义,极少用于(二)义。
范畴
范畴 范围 领域 445.0 102 名词 名词。一定的界限或区域。
范畴 fànchóu
使用范围窄,只用于抽象事物。还有“种类”这一层意思(例③),“范围”没有。用于书面语。
例:①本来她也想问一问经委的“行政”工作的范畴之类,可又觉得隔行如隔山,无从问起。(谌容《梦中的河》)②冬天有暖气,夏天能淋浴,这都是傅桂英所说的组织照顾范畴之内的。(何申《穷县》)③他不再局限在内科、外科、血液科这些西医的范畴之内,开始寻找无名杂症。(毕淑敏《血玲珑》)
还有一个术语义: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基本概念。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如“化学的化合、分解等”。这一义较常用,跟“范围”等的区别很明显。
范围 fànwéi
着重指某一事物本身的四周的界限。使用范围广,能用于人或各种事物。
例:①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真可使他国人为之吃惊。(夏丏尊《谈吃》)②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得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钱钟书《围城》)③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巴金《海上的日出》)④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郭沫若《杜鹃》)
还有动词义:限制,概括,如“时间和空间都不能~它,这书的内容广阔,不是三言两语能~的”。这跟“范畴”等的区别很明显。
领域 lǐnɡyù
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学术思想、社会活动等较抽象或较重大的事物。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还有广大的未知领域存在。(吴晗《说谦虚》)②在艺术领域中,例如在诗歌比赛、戏剧比赛、舞蹈比赛方面,几乎全为他们垄断。(魏巍《火凤凰》)③从今以后,他不愿借太太的光,要自己有个领域,或做官,或著作。(钱钟书《猫》)
范围
范畴 范围 领域 445.0 102 名词 名词。一定的界限或区域。
范畴 fànchóu
使用范围窄,只用于抽象事物。还有“种类”这一层意思(例③),“范围”没有。用于书面语。
例:①本来她也想问一问经委的“行政”工作的范畴之类,可又觉得隔行如隔山,无从问起。(谌容《梦中的河》)②冬天有暖气,夏天能淋浴,这都是傅桂英所说的组织照顾范畴之内的。(何申《穷县》)③他不再局限在内科、外科、血液科这些西医的范畴之内,开始寻找无名杂症。(毕淑敏《血玲珑》)
还有一个术语义: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基本概念。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如“化学的化合、分解等”。这一义较常用,跟“范围”等的区别很明显。
范围 fànwéi
着重指某一事物本身的四周的界限。使用范围广,能用于人或各种事物。
例:①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真可使他国人为之吃惊。(夏丏尊《谈吃》)②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得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钱钟书《围城》)③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巴金《海上的日出》)④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郭沫若《杜鹃》)
还有动词义:限制,概括,如“时间和空间都不能~它,这书的内容广阔,不是三言两语能~的”。这跟“范畴”等的区别很明显。
领域 lǐnɡyù
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学术思想、社会活动等较抽象或较重大的事物。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还有广大的未知领域存在。(吴晗《说谦虚》)②在艺术领域中,例如在诗歌比赛、戏剧比赛、舞蹈比赛方面,几乎全为他们垄断。(魏巍《火凤凰》)③从今以后,他不愿借太太的光,要自己有个领域,或做官,或著作。(钱钟书《猫》)
领域
范畴 范围 领域 445.0 102 名词 名词。一定的界限或区域。
范畴 fànchóu
使用范围窄,只用于抽象事物。还有“种类”这一层意思(例③),“范围”没有。用于书面语。
例:①本来她也想问一问经委的“行政”工作的范畴之类,可又觉得隔行如隔山,无从问起。(谌容《梦中的河》)②冬天有暖气,夏天能淋浴,这都是傅桂英所说的组织照顾范畴之内的。(何申《穷县》)③他不再局限在内科、外科、血液科这些西医的范畴之内,开始寻找无名杂症。(毕淑敏《血玲珑》)
还有一个术语义: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基本概念。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如“化学的化合、分解等”。这一义较常用,跟“范围”等的区别很明显。
范围 fànwéi
着重指某一事物本身的四周的界限。使用范围广,能用于人或各种事物。
例:①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真可使他国人为之吃惊。(夏丏尊《谈吃》)②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得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钱钟书《围城》)③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巴金《海上的日出》)④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郭沫若《杜鹃》)
还有动词义:限制,概括,如“时间和空间都不能~它,这书的内容广阔,不是三言两语能~的”。这跟“范畴”等的区别很明显。
领域 lǐnɡyù
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学术思想、社会活动等较抽象或较重大的事物。用于书面语。
例:①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还有广大的未知领域存在。(吴晗《说谦虚》)②在艺术领域中,例如在诗歌比赛、戏剧比赛、舞蹈比赛方面,几乎全为他们垄断。(魏巍《火凤凰》)③从今以后,他不愿借太太的光,要自己有个领域,或做官,或著作。(钱钟书《猫》)
方法
方法 方式 446.0 102 名词 名词。指做事的门路、途径、程序、措施、手段等。它们的共同语素“方”就是指方法。两个词可连用,一般说成“方式方法”。都可以跟“庆贺、工作、斗争、行政、领导、表决、教学、讨论、谈话、满堂灌以及灵活、好”等许多词搭配。
方法 fānɡfǎ
“方”和“法”是同义联合,“法”就是方法,如说“无法”(没有方法)、“西法”(西洋方法)、“新法”(新的方法)、“用法”(使用的方法)等。它强调的是做法、办法,是人们做事和思维的有效杠杆。使用范围极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宏观活动中,在科研、教学、生产活动中,在做一件具体事情中,都在使用方法,如“比较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综合方法,抽象方法,分析方法,分类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类推方法,联想方法,逆推方法,归谬方法,优选方法,仿生方法,系统方法,调查方法,抽样方法”等等。因此有了“方法论”(没有“方式论”)。常用于具体事情,也常用于抽象事物。因此可以说“制造方法,思想方法,唯物论方法,辩证方法,形而上学方法,科学方法,理论方法,数学方法,分析方法,先进方法,复杂方法,巧妙的方法,愚笨的方法”。
例:①所谓彩色木刻画就是用木刻套印的方法印成的画幅,人物,花鸟,山水……差不多跟中国画画家笔下的真迹一模一样。(叶圣陶《小记十篇》)②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秦牧《蜜蜂的赞美》)③艺术,是用概括、集中的方法去表现生活的。(秦牧《〈醉了的酒神〉和〈睡着的爱神〉》)④从着重逻辑结构的研究转移到着重动态发展模式的研究,其主要方法也就从逻辑分析的方法改变为历史分析的方法。(夏基松等《西方科学哲学》)
方式 fānɡshì
“方”和“式”是近义联合,“式”是形式,也指方式,如说“旧式”(旧的方式)、“新式”(新的方式)等。它强调的是形式、样式,是人们做具体事情所采用的使人可以看到、听到的形式手段。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具体的事情,常说“生活方式,西方方式,农村方式,行政方式,工作方式,谈话方式方式粗暴(指态度、言辞等)”等,也构成术语“生产方式”。
例:①我们向他建议放下架子改变生活方式。(巴金《谈〈秋〉》)②尽管学校的课程及教学的方式并不使他感到兴趣,但他在学校中究竟可以接触到书本。(叶君健《〈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③孔子大概通过自学和向人请教的方式,终于完满而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了这六门基本功。(匡亚明《孔子评传》)④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方式
方法 方式 446.0 102 名词 名词。指做事的门路、途径、程序、措施、手段等。它们的共同语素“方”就是指方法。两个词可连用,一般说成“方式方法”。都可以跟“庆贺、工作、斗争、行政、领导、表决、教学、讨论、谈话、满堂灌以及灵活、好”等许多词搭配。
方法 fānɡfǎ
“方”和“法”是同义联合,“法”就是方法,如说“无法”(没有方法)、“西法”(西洋方法)、“新法”(新的方法)、“用法”(使用的方法)等。它强调的是做法、办法,是人们做事和思维的有效杠杆。使用范围极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宏观活动中,在科研、教学、生产活动中,在做一件具体事情中,都在使用方法,如“比较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综合方法,抽象方法,分析方法,分类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类推方法,联想方法,逆推方法,归谬方法,优选方法,仿生方法,系统方法,调查方法,抽样方法”等等。因此有了“方法论”(没有“方式论”)。常用于具体事情,也常用于抽象事物。因此可以说“制造方法,思想方法,唯物论方法,辩证方法,形而上学方法,科学方法,理论方法,数学方法,分析方法,先进方法,复杂方法,巧妙的方法,愚笨的方法”。
例:①所谓彩色木刻画就是用木刻套印的方法印成的画幅,人物,花鸟,山水……差不多跟中国画画家笔下的真迹一模一样。(叶圣陶《小记十篇》)②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秦牧《蜜蜂的赞美》)③艺术,是用概括、集中的方法去表现生活的。(秦牧《〈醉了的酒神〉和〈睡着的爱神〉》)④从着重逻辑结构的研究转移到着重动态发展模式的研究,其主要方法也就从逻辑分析的方法改变为历史分析的方法。(夏基松等《西方科学哲学》)
方式 fānɡshì
“方”和“式”是近义联合,“式”是形式,也指方式,如说“旧式”(旧的方式)、“新式”(新的方式)等。它强调的是形式、样式,是人们做具体事情所采用的使人可以看到、听到的形式手段。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具体的事情,常说“生活方式,西方方式,农村方式,行政方式,工作方式,谈话方式方式粗暴(指态度、言辞等)”等,也构成术语“生产方式”。
例:①我们向他建议放下架子改变生活方式。(巴金《谈〈秋〉》)②尽管学校的课程及教学的方式并不使他感到兴趣,但他在学校中究竟可以接触到书本。(叶君健《〈安徒生童话全集〉译者前言》)③孔子大概通过自学和向人请教的方式,终于完满而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了这六门基本功。(匡亚明《孔子评传》)④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防守
防守 防卫 447.0 102 动词 动词。为对付攻击或侵害而采取自我保护行为。
防守 fánɡshǒu
强调坚守,守护,是针对敌方进攻的,所防守的多是地点、范围。还能用于斗争、比赛。
例:①然后,他又告诉给李营长,一些怎样防守主峰与二十七号的意见。(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特别是对北平、天津、保定、济南、唐山等大城市,必须加强防守,不要为坏人所乘。(陈少校《逐鹿陕川康》)③我想借来训练的球员把我的话传给没有来的队员,我不能一直防守而不反击。(徐根宝《风雨六载》)
防卫 fánɡwèi
强调捍卫,保卫,是针对各种侵害的,所防卫的多是身心、财物、地点、利益等。常说“防卫行动,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等。
例:①许小东,像防卫脑袋似地,把手举到稀湿的头发上去。(路翎《卸煤台下》)②她……顽固地防卫着她家的财产。(路翎《燃烧的荒地》)③为了销烟……修筑炮台,添置大炮,虎门前山都加强了防卫。(朱崇山《十字门》)
防卫
防守 防卫 447.0 102 动词 动词。为对付攻击或侵害而采取自我保护行为。
防守 fánɡshǒu
强调坚守,守护,是针对敌方进攻的,所防守的多是地点、范围。还能用于斗争、比赛。
例:①然后,他又告诉给李营长,一些怎样防守主峰与二十七号的意见。(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特别是对北平、天津、保定、济南、唐山等大城市,必须加强防守,不要为坏人所乘。(陈少校《逐鹿陕川康》)③我想借来训练的球员把我的话传给没有来的队员,我不能一直防守而不反击。(徐根宝《风雨六载》)
防卫 fánɡwèi
强调捍卫,保卫,是针对各种侵害的,所防卫的多是身心、财物、地点、利益等。常说“防卫行动,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等。
例:①许小东,像防卫脑袋似地,把手举到稀湿的头发上去。(路翎《卸煤台下》)②她……顽固地防卫着她家的财产。(路翎《燃烧的荒地》)③为了销烟……修筑炮台,添置大炮,虎门前山都加强了防卫。(朱崇山《十字门》)
妨碍
妨碍 妨害 阻碍 448.0 102 动词 动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或不能保持正常状态。
妨碍 fánɡ’ài
着重指给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程度较轻。
例:①在课堂上不要高声大叫,妨碍人家。(周立波《调皮角色》)②谁也不掩盖谁,谁也不妨碍别人的存在,相反的,彼此互相辉映,每一个都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臧克家《伟大与渺小》)③凡足以妨碍他们的甜睡者,无一不深恶而痛绝之。(周作人《苦雨》)
妨害 fánɡhài
着重指有损害。程度较重。
例:①梅小姐一口咬定说自己抱独身主义,因为结婚会妨害她的事业。(苏青《女生宿舍》)②今天兄弟不小心,书架塌下来带累贵处,又妨害了先生的公事,真是抱歉得一言难尽。(钱钟书《灵感》)③这种树的表皮可以一层层剥下来,做成精致的小盒子,并不妨害它的生长。(侯金镜《漫游小五台》)
阻碍 zǔ’ài
着重指形成很大的障碍,阻挡事情的进行或发展。程度较重。
例:①由于法律尚不健全,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②如其在大革命的激流中,有人若要停息在这激流里,那无疑是变做一块阻碍激流前进的石头。(巴人《非甲即乙》)③保守落后的人就是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人!(老舍《贺年》)
“阻碍”还有名词义和用法:起阻碍作用的事物,如“毫无~”。“妨碍”、“妨害”不常这么用。
妨害
妨碍 妨害 阻碍 448.0 102 动词 动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或不能保持正常状态。
妨碍 fánɡ’ài
着重指给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程度较轻。
例:①在课堂上不要高声大叫,妨碍人家。(周立波《调皮角色》)②谁也不掩盖谁,谁也不妨碍别人的存在,相反的,彼此互相辉映,每一个都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臧克家《伟大与渺小》)③凡足以妨碍他们的甜睡者,无一不深恶而痛绝之。(周作人《苦雨》)
妨害 fánɡhài
着重指有损害。程度较重。
例:①梅小姐一口咬定说自己抱独身主义,因为结婚会妨害她的事业。(苏青《女生宿舍》)②今天兄弟不小心,书架塌下来带累贵处,又妨害了先生的公事,真是抱歉得一言难尽。(钱钟书《灵感》)③这种树的表皮可以一层层剥下来,做成精致的小盒子,并不妨害它的生长。(侯金镜《漫游小五台》)
阻碍 zǔ’ài
着重指形成很大的障碍,阻挡事情的进行或发展。程度较重。
例:①由于法律尚不健全,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②如其在大革命的激流中,有人若要停息在这激流里,那无疑是变做一块阻碍激流前进的石头。(巴人《非甲即乙》)③保守落后的人就是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人!(老舍《贺年》)
“阻碍”还有名词义和用法:起阻碍作用的事物,如“毫无~”。“妨碍”、“妨害”不常这么用。
阻碍
妨碍 妨害 阻碍 448.0 102 动词 动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或不能保持正常状态。
妨碍 fánɡ’ài
着重指给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程度较轻。
例:①在课堂上不要高声大叫,妨碍人家。(周立波《调皮角色》)②谁也不掩盖谁,谁也不妨碍别人的存在,相反的,彼此互相辉映,每一个都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臧克家《伟大与渺小》)③凡足以妨碍他们的甜睡者,无一不深恶而痛绝之。(周作人《苦雨》)
妨害 fánɡhài
着重指有损害。程度较重。
例:①梅小姐一口咬定说自己抱独身主义,因为结婚会妨害她的事业。(苏青《女生宿舍》)②今天兄弟不小心,书架塌下来带累贵处,又妨害了先生的公事,真是抱歉得一言难尽。(钱钟书《灵感》)③这种树的表皮可以一层层剥下来,做成精致的小盒子,并不妨害它的生长。(侯金镜《漫游小五台》)
阻碍 zǔ’ài
着重指形成很大的障碍,阻挡事情的进行或发展。程度较重。
例:①由于法律尚不健全,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②如其在大革命的激流中,有人若要停息在这激流里,那无疑是变做一块阻碍激流前进的石头。(巴人《非甲即乙》)③保守落后的人就是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人!(老舍《贺年》)
“阻碍”还有名词义和用法:起阻碍作用的事物,如“毫无~”。“妨碍”、“妨害”不常这么用。
阻碍 阻挡 阻拦 阻挠 阻止 1321.0 102 动词 动词。使不能顺利前进或发展。
阻碍 zǔ’ài
着重于妨碍,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不一定是有意的。程度较轻。
例:①前面石滩阻碍他,他就大声吼叫着冲过去。(严文井《小溪流的歌》)②武装冲突显然严重威胁和阻碍着非洲摆脱贫困持续发展。(《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还指“起阻碍作用的事物”(名词),如“毫无~,冲破~”。“阻止”等词一般不这么用。
阻挡 zǔdǎnɡ
着重于挡住,不让发展、前进或进行。多是有意的。程度较重。
例:①秦嘉违背陈王,另外立了楚王,还阻挡我们进兵灭秦。(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你的儿女甘愿用胸膛去阻挡敌人的枪口!(理由《特区行》)③学生们个个兴奋紧张,一听到有什么紧急消息,就纷纷丢下书本涌出课堂,谁也阻挡不住!(冰心《回忆“五四”》)
阻拦 zǔlán
着重于拦截,不让顺利通过。多是有意的。程度较重。
例:①监视、阻拦学生们前进的军警越来越多。(杨沫《青春之歌》)②在群众的阻拦下,小汽车再次撞倒一名妇女,才停下来。(《人民日报》1998年4月19日)
阻挠 zǔnáo
着重于竭力阻止,使不能发展或成功。是有意的,有时是暗中的。程度很重。多含贬义。
例:①他是知道曼贞的性格的,他知道要阻挠她也没有用。(丁玲《母亲》)②唐玄宗曾三次想授李白以官职,便被杨玉环阻挠了三次。(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阻止 zǔzhǐ
泛指使停止。多是有意的。程度较重。常用。
例:①没有一种力量能够阻止来往的车辆在这条公路上飞奔。(巴金《平壤,英雄的城市》)②郝摇旗几次要出阵厮杀,都被田见秀阻止。(姚雪垠《李自成》)③不可阻止他的竞争心、上进心。(郭沫若《我的童年》)
仿佛
仿佛 好像 似乎 449.0 102 副词 (一)副词。㈠表示(判断或感觉的)不十分肯定的语气。都可以说成“仿佛/好像/似乎是”。㈡表示委婉否定的语气,后半句常用“实际(上)、事实(上)、实质(上)、其实”等词,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二)动词。“仿佛”和“好像”表示比喻,乙像甲。后面可以搭配上“似的、一般、一样”等,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仿佛 fǎnɡfú
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此人看去仿佛很傻,实际,他的天资不低。(曹禺《蜕变》)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鲁迅《社戏》)④甚至连那姓名也仿佛被他忘却了似的。(巴金《鬼》)
“仿佛”还有动词义和用法:两者类似、差不多。前面可以加“相”字,如“他们俩的年龄相~”。这跟“好像”和“似乎”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好像 hǎoxiànɡ
多用于口语。
例:①这种人好像是没有理想了,其实,那消逝的过去就正是他们的“理想”。(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②他说着先爬进去,后边的人好像也都变成英勇的人物跟了进去。(赵树理《灵泉洞》)③一个手快的又开了一枪,只震起些灰尘来,好像起了雾。(同上)
似乎 sìhū
不能表示比喻。后面不常搭配上“一般、一样”等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②他似乎傻乎乎的,实则,他憨厚、纯正、爽直。(谭谈《山道弯弯》)
好像
仿佛 好像 似乎 449.0 102 副词 (一)副词。㈠表示(判断或感觉的)不十分肯定的语气。都可以说成“仿佛/好像/似乎是”。㈡表示委婉否定的语气,后半句常用“实际(上)、事实(上)、实质(上)、其实”等词,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二)动词。“仿佛”和“好像”表示比喻,乙像甲。后面可以搭配上“似的、一般、一样”等,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仿佛 fǎnɡfú
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此人看去仿佛很傻,实际,他的天资不低。(曹禺《蜕变》)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鲁迅《社戏》)④甚至连那姓名也仿佛被他忘却了似的。(巴金《鬼》)
“仿佛”还有动词义和用法:两者类似、差不多。前面可以加“相”字,如“他们俩的年龄相~”。这跟“好像”和“似乎”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好像 hǎoxiànɡ
多用于口语。
例:①这种人好像是没有理想了,其实,那消逝的过去就正是他们的“理想”。(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②他说着先爬进去,后边的人好像也都变成英勇的人物跟了进去。(赵树理《灵泉洞》)③一个手快的又开了一枪,只震起些灰尘来,好像起了雾。(同上)
似乎 sìhū
不能表示比喻。后面不常搭配上“一般、一样”等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②他似乎傻乎乎的,实则,他憨厚、纯正、爽直。(谭谈《山道弯弯》)
似乎
仿佛 好像 似乎 449.0 102 副词 (一)副词。㈠表示(判断或感觉的)不十分肯定的语气。都可以说成“仿佛/好像/似乎是”。㈡表示委婉否定的语气,后半句常用“实际(上)、事实(上)、实质(上)、其实”等词,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二)动词。“仿佛”和“好像”表示比喻,乙像甲。后面可以搭配上“似的、一般、一样”等,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仿佛 fǎnɡfú
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此人看去仿佛很傻,实际,他的天资不低。(曹禺《蜕变》)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鲁迅《社戏》)④甚至连那姓名也仿佛被他忘却了似的。(巴金《鬼》)
“仿佛”还有动词义和用法:两者类似、差不多。前面可以加“相”字,如“他们俩的年龄相~”。这跟“好像”和“似乎”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好像 hǎoxiànɡ
多用于口语。
例:①这种人好像是没有理想了,其实,那消逝的过去就正是他们的“理想”。(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②他说着先爬进去,后边的人好像也都变成英勇的人物跟了进去。(赵树理《灵泉洞》)③一个手快的又开了一枪,只震起些灰尘来,好像起了雾。(同上)
似乎 sìhū
不能表示比喻。后面不常搭配上“一般、一样”等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②他似乎傻乎乎的,实则,他憨厚、纯正、爽直。(谭谈《山道弯弯》)
仿造
仿造 仿制 450.0 102 动词 动词。模仿原物制造。对象都可以是古器物、钱币、武器、艺术品、文字、食品等。
仿造 fǎnɡzào
强调经模仿而建造或制造出自己没有的东西。还更常用于建筑物或工厂产品。
例:①在这儿一共有三所仿造的美国海关,一所是纽约海关,一所是洛杉矶海关,还有一所就是旧金山海关,其仿造的逼真程度,完全可以乱真。(曹桂林《偷渡客》)②最好再能仿造新式快船五艘,你看你这里能不能造?(高阳《萧瑟洋场》)③验钞机的生产成本低,利润大,于是许多厂家纷纷仿造,推向市场。(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④墙上挂着一些十六七世纪欧洲古城堡里的饰物的仿造品,比如铸铁的壁灯、木板画、金属头盔和生了锈的带有铜护腕的重剑、马刺等等。(陆天明《大雪无痕》)
仿制 fǎnɡzhì
强调模仿而加工制作。还更适用于手工艺品或需要花较多制作工夫的东西。
例:①后来,我们花了四十块钱买了一个仿制的汉朝瓦当送给他。(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但这一幅画肯定不是我题字的那一幅真迹画作,是他人仿制的赝品。(王桧《头等要案》)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作为总设计师组织仿制德国V-2火箭。(《中国大百科全书·科罗廖夫》)
仿制
仿造 仿制 450.0 102 动词 动词。模仿原物制造。对象都可以是古器物、钱币、武器、艺术品、文字、食品等。
仿造 fǎnɡzào
强调经模仿而建造或制造出自己没有的东西。还更常用于建筑物或工厂产品。
例:①在这儿一共有三所仿造的美国海关,一所是纽约海关,一所是洛杉矶海关,还有一所就是旧金山海关,其仿造的逼真程度,完全可以乱真。(曹桂林《偷渡客》)②最好再能仿造新式快船五艘,你看你这里能不能造?(高阳《萧瑟洋场》)③验钞机的生产成本低,利润大,于是许多厂家纷纷仿造,推向市场。(贺铁光《罪恶的黑洞》)④墙上挂着一些十六七世纪欧洲古城堡里的饰物的仿造品,比如铸铁的壁灯、木板画、金属头盔和生了锈的带有铜护腕的重剑、马刺等等。(陆天明《大雪无痕》)
仿制 fǎnɡzhì
强调模仿而加工制作。还更适用于手工艺品或需要花较多制作工夫的东西。
例:①后来,我们花了四十块钱买了一个仿制的汉朝瓦当送给他。(张贤亮《浪漫的黑炮》)②但这一幅画肯定不是我题字的那一幅真迹画作,是他人仿制的赝品。(王桧《头等要案》)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作为总设计师组织仿制德国V-2火箭。(《中国大百科全书·科罗廖夫》)
放荡
放荡 放浪 放肆 放纵 45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加约束,任意随便。
放荡 fànɡdànɡ
强调不检点,任意而为,常说“放荡不羁”。多形容行为、生活。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他只有一位母亲,所以他的行动便流于放荡。(郭沫若《我的童年》)②我的严正的一批朋友……他们看见我一天一天地趋于放荡,便暗暗替我担心。(同上)③放荡不是自由,因为放荡的人是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而不能自拔。(陶行知《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
放浪 fànɡlànɡ
强调随随便便,程度较轻。常说“放浪形骸”(不受世俗束缚)。常形容言行、生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朱自清《诗第十二》)②三四年前,我还在外国放浪着。(郑伯奇《冬》)③过去,我不愿告诉你,是因为你放浪的生活缺乏节制。(秋旭《巴格达的黄昏》)
放肆 fànɡsì
强调任意轻率,毫无顾忌。形容人的言谈、态度、举止、行为等。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不敢太放肆,却也不那么拘谨得无聊。(张爱玲《自己的文章》)②那时节我哥哥已过热河找寻父亲去了,我因不受拘束,生活即日益放肆,不易教管。(沈从文《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③我的老同学说我现在比较任性、放肆。(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放纵 fànɡzònɡ
强调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多形容行为。常说“放纵不羁”。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第一次有喝酒的机会,每人都在用放纵掩盖心底深处的悲苦。(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②这个女人我见过,颇有丰韵,但是神情憔悴,显然长期过着放纵而不安定的生活。(汪曾祺《星期天》)③农民在一天的劳动之后,渴望放纵与快乐。(柯灵《秧歌》)
还有动词义:纵容,如“~自己,~坏习惯,~野性”。这跟“放肆”等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放浪
放荡 放浪 放肆 放纵 45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加约束,任意随便。
放荡 fànɡdànɡ
强调不检点,任意而为,常说“放荡不羁”。多形容行为、生活。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他只有一位母亲,所以他的行动便流于放荡。(郭沫若《我的童年》)②我的严正的一批朋友……他们看见我一天一天地趋于放荡,便暗暗替我担心。(同上)③放荡不是自由,因为放荡的人是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而不能自拔。(陶行知《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
放浪 fànɡlànɡ
强调随随便便,程度较轻。常说“放浪形骸”(不受世俗束缚)。常形容言行、生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朱自清《诗第十二》)②三四年前,我还在外国放浪着。(郑伯奇《冬》)③过去,我不愿告诉你,是因为你放浪的生活缺乏节制。(秋旭《巴格达的黄昏》)
放肆 fànɡsì
强调任意轻率,毫无顾忌。形容人的言谈、态度、举止、行为等。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不敢太放肆,却也不那么拘谨得无聊。(张爱玲《自己的文章》)②那时节我哥哥已过热河找寻父亲去了,我因不受拘束,生活即日益放肆,不易教管。(沈从文《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③我的老同学说我现在比较任性、放肆。(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放纵 fànɡzònɡ
强调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多形容行为。常说“放纵不羁”。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第一次有喝酒的机会,每人都在用放纵掩盖心底深处的悲苦。(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②这个女人我见过,颇有丰韵,但是神情憔悴,显然长期过着放纵而不安定的生活。(汪曾祺《星期天》)③农民在一天的劳动之后,渴望放纵与快乐。(柯灵《秧歌》)
还有动词义:纵容,如“~自己,~坏习惯,~野性”。这跟“放肆”等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放肆
放荡 放浪 放肆 放纵 45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加约束,任意随便。
放荡 fànɡdànɡ
强调不检点,任意而为,常说“放荡不羁”。多形容行为、生活。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他只有一位母亲,所以他的行动便流于放荡。(郭沫若《我的童年》)②我的严正的一批朋友……他们看见我一天一天地趋于放荡,便暗暗替我担心。(同上)③放荡不是自由,因为放荡的人是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而不能自拔。(陶行知《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
放浪 fànɡlànɡ
强调随随便便,程度较轻。常说“放浪形骸”(不受世俗束缚)。常形容言行、生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朱自清《诗第十二》)②三四年前,我还在外国放浪着。(郑伯奇《冬》)③过去,我不愿告诉你,是因为你放浪的生活缺乏节制。(秋旭《巴格达的黄昏》)
放肆 fànɡsì
强调任意轻率,毫无顾忌。形容人的言谈、态度、举止、行为等。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不敢太放肆,却也不那么拘谨得无聊。(张爱玲《自己的文章》)②那时节我哥哥已过热河找寻父亲去了,我因不受拘束,生活即日益放肆,不易教管。(沈从文《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③我的老同学说我现在比较任性、放肆。(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放纵 fànɡzònɡ
强调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多形容行为。常说“放纵不羁”。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第一次有喝酒的机会,每人都在用放纵掩盖心底深处的悲苦。(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②这个女人我见过,颇有丰韵,但是神情憔悴,显然长期过着放纵而不安定的生活。(汪曾祺《星期天》)③农民在一天的劳动之后,渴望放纵与快乐。(柯灵《秧歌》)
还有动词义:纵容,如“~自己,~坏习惯,~野性”。这跟“放肆”等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放纵
放荡 放浪 放肆 放纵 451.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不加约束,任意随便。
放荡 fànɡdànɡ
强调不检点,任意而为,常说“放荡不羁”。多形容行为、生活。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他只有一位母亲,所以他的行动便流于放荡。(郭沫若《我的童年》)②我的严正的一批朋友……他们看见我一天一天地趋于放荡,便暗暗替我担心。(同上)③放荡不是自由,因为放荡的人是做了私欲嗜好的奴隶而不能自拔。(陶行知《一个教师与家长的答复》)
放浪 fànɡlànɡ
强调随随便便,程度较轻。常说“放浪形骸”(不受世俗束缚)。常形容言行、生活。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朱自清《诗第十二》)②三四年前,我还在外国放浪着。(郑伯奇《冬》)③过去,我不愿告诉你,是因为你放浪的生活缺乏节制。(秋旭《巴格达的黄昏》)
放肆 fànɡsì
强调任意轻率,毫无顾忌。形容人的言谈、态度、举止、行为等。书面语和口语都常用。
例:①他们不敢太放肆,却也不那么拘谨得无聊。(张爱玲《自己的文章》)②那时节我哥哥已过热河找寻父亲去了,我因不受拘束,生活即日益放肆,不易教管。(沈从文《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③我的老同学说我现在比较任性、放肆。(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放纵 fànɡzònɡ
强调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多形容行为。常说“放纵不羁”。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第一次有喝酒的机会,每人都在用放纵掩盖心底深处的悲苦。(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②这个女人我见过,颇有丰韵,但是神情憔悴,显然长期过着放纵而不安定的生活。(汪曾祺《星期天》)③农民在一天的劳动之后,渴望放纵与快乐。(柯灵《秧歌》)
还有动词义:纵容,如“~自己,~坏习惯,~野性”。这跟“放肆”等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放任
放任 放手 452.0 102 动词 动词。不加约束或干涉,使大胆去做。
放任 fànɡrèn
强调听任,任其所为。多用于贬义。常说“放任自流”。
例:①我是放任过我自己,勇敢翱翔过,飞向天,被撞下地来,又展翅飞去,风浪又把我卷回来。(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②他是独子,他的母亲、祖母和大伯,都很疼爱他,给他很多的钱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游玩。(丰子恺《忆儿时》)③我们上午就在村里开会学习,饭后只核心或骨干人员开会,其余的人就放任自流了。(杨绛《干校六记》)
放手 fànɡshǒu
强调如同放开手一样解除顾虑或限制,带形象色彩。多用于褒义。
例:①而他也的确能团结同志,放手让副手们开展工作。(陆天明《大雪无痕》)②对通过公开竞争上岗的人员,要放手使用,加强管理。(《人民日报》1998年8月1日)③选配好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让他们面向市场,放手工作,同时对他们依法实施监督。(《人民日报》1998 年8月3日)
放手
放任 放手 452.0 102 动词 动词。不加约束或干涉,使大胆去做。
放任 fànɡrèn
强调听任,任其所为。多用于贬义。常说“放任自流”。
例:①我是放任过我自己,勇敢翱翔过,飞向天,被撞下地来,又展翅飞去,风浪又把我卷回来。(丁玲《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②他是独子,他的母亲、祖母和大伯,都很疼爱他,给他很多的钱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游玩。(丰子恺《忆儿时》)③我们上午就在村里开会学习,饭后只核心或骨干人员开会,其余的人就放任自流了。(杨绛《干校六记》)
放手 fànɡshǒu
强调如同放开手一样解除顾虑或限制,带形象色彩。多用于褒义。
例:①而他也的确能团结同志,放手让副手们开展工作。(陆天明《大雪无痕》)②对通过公开竞争上岗的人员,要放手使用,加强管理。(《人民日报》1998年8月1日)③选配好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让他们面向市场,放手工作,同时对他们依法实施监督。(《人民日报》1998 年8月3日)
非常
非常 十分 453.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程度很高。后边都可以加心理动词,如“非常/十分喜欢”;加形容词,如“非常/十分复杂”。
非常 fēichánɡ
可以重叠(例①)。“非常之(地)+形/动”,语意更强调、突出(例②③)。能构成习惯语“热闹非常”,用于书面。
例:①他又叫住我,更诚恳地说:“我非常非常地对不起你。”(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赵老师对青年人的事业非常之支持。(王朔《顽主》)③那是非常之长的喊叫,舌头打着滚,声音从阔大转到尖锐,又从尖锐转到奔放……(叶圣陶《说书》)
还有形容词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多与名词直接组合,类似一个复合词,如“~时期”。也可构成“的”字短语跟名词组合,如“~的举动”。
十分 shífēn
比“非常”较多见于书面语。前边可用“不”表示程度较低(例①②),而“非常”不能。
例:①一个对于歌德的作品和生活不十分熟悉的读者,着手读他这部传记的时候,一定要感到茫无头绪。(叶灵凤《路德维喜的〈歌德传〉》)②他的新快板一念出来,东头的年轻人不用一天就都传遍了,可是想传到西头就不十分容易。(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非常 异常 454.0 102 副词 (一)副词。表示程度高,十分、极。常换用,如“非常/异常迅速”。(二)形容词。不同于寻常的,特殊的。
非常 fēichánɡ
可以修饰单音节词。后面可以加“之”(例②)。常做状语、定语。
例:①天亮之前有一个时候是非常暗的。(茅盾《子夜》)②老兄,说真话,非常之敬重你。(路翎《爱民大会》)③在这种非常时期,她竟然能够保持正常表情的面孔。(孙犁《删去的文字》)
异常 yìchánɡ
程度比“非常”高。一般不修饰单音节词。后面一般不加“之”。除做状语、定语以外,还常做补语、谓语。
例:①我这时心里异常感动,恨不得对着这庄严的月夜膜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②她这异常的神态,异常的俊美,以及守着一堆乐器的那种异常的行止,更加引起同车人的惊讶。(杨沫《青春之歌》)③屡次的谎骗,使他苦痛异常! (茅盾《参孙的复仇》)
十分
非常 十分 453.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程度很高。后边都可以加心理动词,如“非常/十分喜欢”;加形容词,如“非常/十分复杂”。
非常 fēichánɡ
可以重叠(例①)。“非常之(地)+形/动”,语意更强调、突出(例②③)。能构成习惯语“热闹非常”,用于书面。
例:①他又叫住我,更诚恳地说:“我非常非常地对不起你。”(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②赵老师对青年人的事业非常之支持。(王朔《顽主》)③那是非常之长的喊叫,舌头打着滚,声音从阔大转到尖锐,又从尖锐转到奔放……(叶圣陶《说书》)
还有形容词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多与名词直接组合,类似一个复合词,如“~时期”。也可构成“的”字短语跟名词组合,如“~的举动”。
十分 shífēn
比“非常”较多见于书面语。前边可用“不”表示程度较低(例①②),而“非常”不能。
例:①一个对于歌德的作品和生活不十分熟悉的读者,着手读他这部传记的时候,一定要感到茫无头绪。(叶灵凤《路德维喜的〈歌德传〉》)②他的新快板一念出来,东头的年轻人不用一天就都传遍了,可是想传到西头就不十分容易。(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异常
非常 异常 454.0 102 副词 (一)副词。表示程度高,十分、极。常换用,如“非常/异常迅速”。(二)形容词。不同于寻常的,特殊的。
非常 fēichánɡ
可以修饰单音节词。后面可以加“之”(例②)。常做状语、定语。
例:①天亮之前有一个时候是非常暗的。(茅盾《子夜》)②老兄,说真话,非常之敬重你。(路翎《爱民大会》)③在这种非常时期,她竟然能够保持正常表情的面孔。(孙犁《删去的文字》)
异常 yìchánɡ
程度比“非常”高。一般不修饰单音节词。后面一般不加“之”。除做状语、定语以外,还常做补语、谓语。
例:①我这时心里异常感动,恨不得对着这庄严的月夜膜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②她这异常的神态,异常的俊美,以及守着一堆乐器的那种异常的行止,更加引起同车人的惊讶。(杨沫《青春之歌》)③屡次的谎骗,使他苦痛异常! (茅盾《参孙的复仇》)
肥 胖 肥胖 45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含脂肪多,跟“瘦”相反。
féi
一般只指含脂肪多。常形容猪、羊、牛、马等动物或它们的肉(如“这块肉太了”)。有时形容人,常含贬义,如“头大耳,脑,脑满肠”等。
例:①(那匹母马)“金皇后”吃得又又壮,全身的毛一片金黄,亮得像一匹黄缎子。(马烽《饲养员赵大叔》)②捉了许多虫子,给小鸡喂活食,就长得快,长得。(陈伯吹《小玲玲养鸡》)③半斤一张的大饼,包着大块肉的包子,再要几头大蒜,一块还没腌变色的老白菜帮子。(臧克家《野店》)
pànɡ
常兼指脂肪多和肉多。常形容人,有时也形容动物(例③)。多用于口语。
例:①她是身子,八月里还挥着小绢扇。(杨沫《青春之歌》)②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了”。(鲁迅《祝福》)③马圈里拴着一个黄骟马,得溜圆,正在嚼草。(周立波《暴风骤雨》)
肥胖 féipànɡ
比“胖”的程度重。常形容人,有时也形容动物。多跟双音节词搭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朱自清《背影》)②病人,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糊涂,误认他为肥胖。(秦似《立此存照》)③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粗粗的秃枝上。(冯骥才《雕花烟斗》)
肥 胖 肥胖 45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含脂肪多,跟“瘦”相反。
féi
一般只指含脂肪多。常形容猪、羊、牛、马等动物或它们的肉(如“这块肉太了”)。有时形容人,常含贬义,如“头大耳,脑,脑满肠”等。
例:①(那匹母马)“金皇后”吃得又又壮,全身的毛一片金黄,亮得像一匹黄缎子。(马烽《饲养员赵大叔》)②捉了许多虫子,给小鸡喂活食,就长得快,长得。(陈伯吹《小玲玲养鸡》)③半斤一张的大饼,包着大块肉的包子,再要几头大蒜,一块还没腌变色的老白菜帮子。(臧克家《野店》)
pànɡ
常兼指脂肪多和肉多。常形容人,有时也形容动物(例③)。多用于口语。
例:①她是身子,八月里还挥着小绢扇。(杨沫《青春之歌》)②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了”。(鲁迅《祝福》)③马圈里拴着一个黄骟马,得溜圆,正在嚼草。(周立波《暴风骤雨》)
肥胖 féipànɡ
比“胖”的程度重。常形容人,有时也形容动物。多跟双音节词搭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朱自清《背影》)②病人,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糊涂,误认他为肥胖。(秦似《立此存照》)③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粗粗的秃枝上。(冯骥才《雕花烟斗》)
肥胖
肥 胖 肥胖 45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含脂肪多,跟“瘦”相反。
féi
一般只指含脂肪多。常形容猪、羊、牛、马等动物或它们的肉(如“这块肉太了”)。有时形容人,常含贬义,如“头大耳,脑,脑满肠”等。
例:①(那匹母马)“金皇后”吃得又又壮,全身的毛一片金黄,亮得像一匹黄缎子。(马烽《饲养员赵大叔》)②捉了许多虫子,给小鸡喂活食,就长得快,长得。(陈伯吹《小玲玲养鸡》)③半斤一张的大饼,包着大块肉的包子,再要几头大蒜,一块还没腌变色的老白菜帮子。(臧克家《野店》)
pànɡ
常兼指脂肪多和肉多。常形容人,有时也形容动物(例③)。多用于口语。
例:①她是身子,八月里还挥着小绢扇。(杨沫《青春之歌》)②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了”。(鲁迅《祝福》)③马圈里拴着一个黄骟马,得溜圆,正在嚼草。(周立波《暴风骤雨》)
肥胖 féipànɡ
比“胖”的程度重。常形容人,有时也形容动物。多跟双音节词搭配。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朱自清《背影》)②病人,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糊涂,误认他为肥胖。(秦似《立此存照》)③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粗粗的秃枝上。(冯骥才《雕花烟斗》)
肥美
肥美 肥沃 45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土地里含的养分和水分充足。
肥美 féiměi
还有丰美的意味,兼形容土地的状态和人的评价。赞赏的色彩较浓。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他不能把生命刚放在肥美的土里,又拔出来;种豆子也不能这么办! (老舍《也是三角》)②有了圩田这种巧妙的设计后,就使之变成了肥美丰产的水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而扬州自古繁华,山水秀丽,土地肥美,为人间仅见。(郑重等《大明宫词》)
还有二义:(一)动植物长得肥壮,如“~的牛羊,~的牧草”。(二)动植物肉多而味美,如“湖鱼~,蜜桃~”。这跟“肥沃”的区别很明显。
肥沃 féiwò
着重形容土地的状态。赞赏的色彩不浓。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齐国土地肥沃,加上处在海边,是天下最富裕的国家。(冯向光《三晋春秋》)②那边土地肥沃,公路两边就是一人深的草。(王小波《黄金时代》)③加沙土地肥沃,淡水充足,四周果园环抱。(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
肥沃
肥美 肥沃 456.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土地里含的养分和水分充足。
肥美 féiměi
还有丰美的意味,兼形容土地的状态和人的评价。赞赏的色彩较浓。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文学语体。
例:①他不能把生命刚放在肥美的土里,又拔出来;种豆子也不能这么办! (老舍《也是三角》)②有了圩田这种巧妙的设计后,就使之变成了肥美丰产的水田。(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而扬州自古繁华,山水秀丽,土地肥美,为人间仅见。(郑重等《大明宫词》)
还有二义:(一)动植物长得肥壮,如“~的牛羊,~的牧草”。(二)动植物肉多而味美,如“湖鱼~,蜜桃~”。这跟“肥沃”的区别很明显。
肥沃 féiwò
着重形容土地的状态。赞赏的色彩不浓。用于书面语及口语。
例:①齐国土地肥沃,加上处在海边,是天下最富裕的国家。(冯向光《三晋春秋》)②那边土地肥沃,公路两边就是一人深的草。(王小波《黄金时代》)③加沙土地肥沃,淡水充足,四周果园环抱。(唐师曾《采访海湾战争》)
废除
废除 解除 破除 457.0 102 动词 动词。完全去掉不好的或没有用的东西。
废除 fèichú
着重指取消、废止。对象常是不合理的或没有用的抽象事物,如制度、法令、条约、方法、特权、苛捐杂税等。
例:①张謇中状元是一八九四年,离一九○五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只有十年。(余秋雨《狼山脚下》)②我看见当局宣布废除了将近五十种的束缚人民权利的法令。(郭沫若《新缪司九神礼赞》)③此协定还规定,如果一个商标在原注册国一经废除,则在其他缔约国也同时失效。(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解除 jiěchú
着重指解去、去掉。对象常是束缚或压在身心上的事物,如束缚、疑难、痛苦、顾虑、危险、警报、武装等。
例:①身上的锁链解除了。(郭沫若《郑成功》)②警报解除后,父女两人被炸死在花园里。(郭沫若《洪波曲》)③我答应替她还债,供她读书,帮她解除婚约,为她解决一切。(吴小如《读萧乾先生〈梦之谷〉》)
破除 pòchú
着重指揭破、打破。对象常是原来被人特别重视的,信仰的或蒙蔽人的事物,如情面、迷信、成见、思想、习惯、清规戒律等。
例:①用具体的小故事宣传卫生,解释婚姻法,或破除迷信等等。(老舍《生活,学习,工作》)②作者破除了这种习气,创出了新的通俗文体。(郭沫若《读了〈李家庄的变迁〉》)③(他们)自觉破除了“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雇佣观念。(秦牧《江上灯语》)
解除
废除 解除 破除 457.0 102 动词 动词。完全去掉不好的或没有用的东西。
废除 fèichú
着重指取消、废止。对象常是不合理的或没有用的抽象事物,如制度、法令、条约、方法、特权、苛捐杂税等。
例:①张謇中状元是一八九四年,离一九○五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只有十年。(余秋雨《狼山脚下》)②我看见当局宣布废除了将近五十种的束缚人民权利的法令。(郭沫若《新缪司九神礼赞》)③此协定还规定,如果一个商标在原注册国一经废除,则在其他缔约国也同时失效。(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解除 jiěchú
着重指解去、去掉。对象常是束缚或压在身心上的事物,如束缚、疑难、痛苦、顾虑、危险、警报、武装等。
例:①身上的锁链解除了。(郭沫若《郑成功》)②警报解除后,父女两人被炸死在花园里。(郭沫若《洪波曲》)③我答应替她还债,供她读书,帮她解除婚约,为她解决一切。(吴小如《读萧乾先生〈梦之谷〉》)
破除 pòchú
着重指揭破、打破。对象常是原来被人特别重视的,信仰的或蒙蔽人的事物,如情面、迷信、成见、思想、习惯、清规戒律等。
例:①用具体的小故事宣传卫生,解释婚姻法,或破除迷信等等。(老舍《生活,学习,工作》)②作者破除了这种习气,创出了新的通俗文体。(郭沫若《读了〈李家庄的变迁〉》)③(他们)自觉破除了“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雇佣观念。(秦牧《江上灯语》)
破除
废除 解除 破除 457.0 102 动词 动词。完全去掉不好的或没有用的东西。
废除 fèichú
着重指取消、废止。对象常是不合理的或没有用的抽象事物,如制度、法令、条约、方法、特权、苛捐杂税等。
例:①张謇中状元是一八九四年,离一九○五年中国正式废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只有十年。(余秋雨《狼山脚下》)②我看见当局宣布废除了将近五十种的束缚人民权利的法令。(郭沫若《新缪司九神礼赞》)③此协定还规定,如果一个商标在原注册国一经废除,则在其他缔约国也同时失效。(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
解除 jiěchú
着重指解去、去掉。对象常是束缚或压在身心上的事物,如束缚、疑难、痛苦、顾虑、危险、警报、武装等。
例:①身上的锁链解除了。(郭沫若《郑成功》)②警报解除后,父女两人被炸死在花园里。(郭沫若《洪波曲》)③我答应替她还债,供她读书,帮她解除婚约,为她解决一切。(吴小如《读萧乾先生〈梦之谷〉》)
破除 pòchú
着重指揭破、打破。对象常是原来被人特别重视的,信仰的或蒙蔽人的事物,如情面、迷信、成见、思想、习惯、清规戒律等。
例:①用具体的小故事宣传卫生,解释婚姻法,或破除迷信等等。(老舍《生活,学习,工作》)②作者破除了这种习气,创出了新的通俗文体。(郭沫若《读了〈李家庄的变迁〉》)③(他们)自觉破除了“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雇佣观念。(秦牧《江上灯语》)
费劲
费劲 费力 45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或做事耗费较多的力量。有时含有费工夫的意味。
费劲 fèi∥jìn
费劲儿)比“费力”较多用于费工夫的意味(例①)。多用于口语。常说“白费劲儿,费劲拔力”。
例:①公安局不用费劲就把师傅查出来了。(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②这里不知又高了多少,喘气都觉得费劲,风太猛,虽有人牵着走也走不动了。(凌叔华《登富士山》)③准备的衣服如果太旧,怕不经穿;如果太结实,怕洗来费劲。(杨绛《干校六记》)
费力 fèi∥lì
比“费劲”较少用于费工夫的意味(例①)。多用于书面语。常说“费力劳心,费力不讨好”。
例:①他生下来便包在绣花被子里,凡事都由别人给他预备得妥妥当当的,用不着他费心费力。(老舍《四世同堂》)②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柯灵《路亭》)③哼哼着,他很费力的立起来。(老舍《四世同堂》)
费力
费劲 费力 45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言行或做事耗费较多的力量。有时含有费工夫的意味。
费劲 fèi∥jìn
费劲儿)比“费力”较多用于费工夫的意味(例①)。多用于口语。常说“白费劲儿,费劲拔力”。
例:①公安局不用费劲就把师傅查出来了。(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②这里不知又高了多少,喘气都觉得费劲,风太猛,虽有人牵着走也走不动了。(凌叔华《登富士山》)③准备的衣服如果太旧,怕不经穿;如果太结实,怕洗来费劲。(杨绛《干校六记》)
费力 fèi∥lì
比“费劲”较少用于费工夫的意味(例①)。多用于书面语。常说“费力劳心,费力不讨好”。
例:①他生下来便包在绣花被子里,凡事都由别人给他预备得妥妥当当的,用不着他费心费力。(老舍《四世同堂》)②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柯灵《路亭》)③哼哼着,他很费力的立起来。(老舍《四世同堂》)
劳驾
费心 劳驾 459.0 102 动词 动词。请托别人办事时说的客套话。带客气、尊敬色彩。
费心 fèi∥xīn
偏重于让别人耗费心神。除了请托还用为致谢时的客套话。可用于请托之前(如“有一事相托,请多多费心”);也可以用于请托之后(如“我孩子的事办得这么好,多亏你费心了”)。可以说“费点心,费些心,叫(让)您费心了”。“劳驾”不能这么用。如果用在叙述语言中,就不是请托的客套话,如“在战斗的期间到底是费心劳神的,这些修饰是无须乎费心去思索的”。“劳驾”没有这种用法。
例:①东西不用找了,这点玩意我买得起,犯不上再劳您费心。(邓友梅《那五》)②二位费心,帮忙打听着,谁家想抱儿子,人家儿也过得去的,就给牵牵线儿,搭个桥,把这碍眼的孩子送出去算啦……”(陈建功等《皇城根》)③赵镢头抹去脸上的泪水,嗓音喑哑地说:“请领导费心啦!” (张一弓《赵镢头的遗嘱》)④对不起,王老师,让您费心啦。(秋旭《彗星》)
劳驾 láo∥jià
一般用于请托之前。偏重于烦劳对方出力。除了请托,还可以说“劳您驾,劳驾您,劳驾诸位”。“费心”没有这种用法。
例:①你劳驾跑一趟吧,我马上就去备一份儿帖子! (老舍《四世同堂》)②家里没人,劳驾您多照应点。(邓友梅《烟壶》)③来来,劳驾帮我拿一下。(陈建功等《皇城根》)
分辨
分辨 分别 区别 区分 460.0 102 动词 动词。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划分开。有时可换用,如“对这对孪生姊妹,一般人很难分辨/分别/区别/区分清楚”。
分辨 fēnbiàn
着重于“辨”。多用于容易相混、不易区分的事物。
例:①晚上我连书本上的字迹也分辨不清楚了。(巴金《雨》)②仔细分辨,原来是武汉两岸的亿万灯火。(刘白羽《长江三日》)③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巴金《海上的日出》)
分别 fēnbié
着重于分开,分清。多用于有明显区别的事物,如黑白、是非、里外、优劣、主次、轻重、缓急等。
例:①可是邻家的灯火从破坏的泥墙洞里射过来,也还隐约分别得出黑白。(茅盾《子夜》)②再说,就是说她一时迷了心窍,分别不出好歹来,难道她就肯舍得那两个小孩吗? (老舍《我这一辈子》)③把幽默来分别人兽,好像亚理士多德是第一个。(钱钟书《说笑》)
“分别”还有两个副词义:(一)分头、各自,如“~讨论”。(二)不同地,如“~对待”。这跟“分辨”的区别是较明显的。“区别”也有后一个用法,但不如“分别”常用。“分别”的名词义(指“不同之处”)跟“分辨”的区别很明显,而跟“区别”同义,详见“差别”组。
区别 qūbié
对象较广,用“分别”、“分辨”的地方大都可以换成“区别”。而“区别”更适合用于互相联系或统一的事物,如目的(动机)和手段、任务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等。因此常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也常说“区别于”。
例:①官有大小,就要表示不同的等级,民分贫富,也得区别出不同身份。(邓友梅《四合院“入门儿”》)②它太熟悉它们了,能从极细微的地方区别它们的差异,就像母亲熟悉自己的孪生子。(高晓声《大山里的故事》)③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风貌,以区别于历史长河的其他时期。(孙犁《方纪散文集·序》)
区分 qūfēn
比“区别”更强调划分开,不如“区别”常用。比“区别”少做状语,常说“区别对待”,不常说“区分对待”。
例:①湾子里为了区分婆媳,称婆婆为秀英婆婆,叫媳妇为秀英嫂嫂。(白桦《妈妈呀!妈妈!》)②根据需要和可能,区分轻重缓急,制定出年度的立法计划。(《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0日)③同时还因地制宜,区分不同经济情况的乡村和群众,采取先运行、后集资等灵活方式。(《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日)
区分
分辨 分别 区别 区分 460.0 102 动词 动词。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划分开。有时可换用,如“对这对孪生姊妹,一般人很难分辨/分别/区别/区分清楚”。
分辨 fēnbiàn
着重于“辨”。多用于容易相混、不易区分的事物。
例:①晚上我连书本上的字迹也分辨不清楚了。(巴金《雨》)②仔细分辨,原来是武汉两岸的亿万灯火。(刘白羽《长江三日》)③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巴金《海上的日出》)
分别 fēnbié
着重于分开,分清。多用于有明显区别的事物,如黑白、是非、里外、优劣、主次、轻重、缓急等。
例:①可是邻家的灯火从破坏的泥墙洞里射过来,也还隐约分别得出黑白。(茅盾《子夜》)②再说,就是说她一时迷了心窍,分别不出好歹来,难道她就肯舍得那两个小孩吗? (老舍《我这一辈子》)③把幽默来分别人兽,好像亚理士多德是第一个。(钱钟书《说笑》)
“分别”还有两个副词义:(一)分头、各自,如“~讨论”。(二)不同地,如“~对待”。这跟“分辨”的区别是较明显的。“区别”也有后一个用法,但不如“分别”常用。“分别”的名词义(指“不同之处”)跟“分辨”的区别很明显,而跟“区别”同义,详见“差别”组。
区别 qūbié
对象较广,用“分别”、“分辨”的地方大都可以换成“区别”。而“区别”更适合用于互相联系或统一的事物,如目的(动机)和手段、任务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等。因此常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也常说“区别于”。
例:①官有大小,就要表示不同的等级,民分贫富,也得区别出不同身份。(邓友梅《四合院“入门儿”》)②它太熟悉它们了,能从极细微的地方区别它们的差异,就像母亲熟悉自己的孪生子。(高晓声《大山里的故事》)③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风貌,以区别于历史长河的其他时期。(孙犁《方纪散文集·序》)
区分 qūfēn
比“区别”更强调划分开,不如“区别”常用。比“区别”少做状语,常说“区别对待”,不常说“区分对待”。
例:①湾子里为了区分婆媳,称婆婆为秀英婆婆,叫媳妇为秀英嫂嫂。(白桦《妈妈呀!妈妈!》)②根据需要和可能,区分轻重缓急,制定出年度的立法计划。(《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0日)③同时还因地制宜,区分不同经济情况的乡村和群众,采取先运行、后集资等灵活方式。(《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日)
分离
分别 分离 离别 461.0 102 动词 动词。人与人较长久地分开、离开。
分别 fēnbié
一般只指人与人较长久地分开、离开。
例:①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鲁迅《在酒楼上》)②大会已经完毕,分别的日期似乎也已决定,你们就要走了。(巴金《一封未寄的信》)
“分别”还有“辨别”,“不同”和“分头(各自)”等意思。这些意思及其用法跟“分离”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分离 fēnlí
不如“分别、离别”常用,有时特指人与人的被迫离散。
例:①我的小宝贝,三天之后我们一块儿回家一块儿生活再也不分离,你真是一个漂亮的小宝贝! (池莉《太阳出世》)②现在我最大的苦楚就是和我的儿女分离。(郭沫若《蔡文姬》)
“分离”还指“事物分开”,如“理论和实际~,氧从空气中~出来”。这跟“分别”、“离别”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离别 líbié
除了用于人与人之外,还能用于人与地方。能带宾语,而“分别、分离”不能。
例:①那时,我们当中有很多姑娘年纪还小,离别爹娘参加演剧队,千里之外依靠集体。(碧野《立土赞》)②离别波斯顿有十年之久。(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离别”也说“别离”,如“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吴伯箫《歌声》)现在用“离别”居多。
离别
分别 分离 离别 461.0 102 动词 动词。人与人较长久地分开、离开。
分别 fēnbié
一般只指人与人较长久地分开、离开。
例:①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鲁迅《在酒楼上》)②大会已经完毕,分别的日期似乎也已决定,你们就要走了。(巴金《一封未寄的信》)
“分别”还有“辨别”,“不同”和“分头(各自)”等意思。这些意思及其用法跟“分离”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分离 fēnlí
不如“分别、离别”常用,有时特指人与人的被迫离散。
例:①我的小宝贝,三天之后我们一块儿回家一块儿生活再也不分离,你真是一个漂亮的小宝贝! (池莉《太阳出世》)②现在我最大的苦楚就是和我的儿女分离。(郭沫若《蔡文姬》)
“分离”还指“事物分开”,如“理论和实际~,氧从空气中~出来”。这跟“分别”、“离别”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离别 líbié
除了用于人与人之外,还能用于人与地方。能带宾语,而“分别、分离”不能。
例:①那时,我们当中有很多姑娘年纪还小,离别爹娘参加演剧队,千里之外依靠集体。(碧野《立土赞》)②离别波斯顿有十年之久。(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离别”也说“别离”,如“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吴伯箫《歌声》)现在用“离别”居多。
分明
分明 鲜明 46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事物区别清楚,辨认容易。跟“模糊”相反。都能跟“界限、范围、轮廓,声音、节奏、节拍、乐曲、停顿以及对比”等词搭配。
分明 fēnmínɡ
多着眼于两者界限清楚,不易混同,因此常说“泾渭分明,公私分明,是非分明,爱憎分明,阵线分明,职责分明”等。
例:①傻,或者不傻,一见就分明。(茅盾《锻炼》)②他本来就不抱什么希望,谁会在会场上给他一个简洁明确泾渭分明的回答。(柏原《喊会》)③他是热情、真诚、爱憎分明而又耿直的。(曾卓《曾卓诗论》)④以后即使再隔上三年五载,见了面也还仍然记忆分明。(峻青《海啸》)
鲜明 xiānmínɡ
多着眼于个体在群体中突出而确定,十分显著、明确。可以构成“鲜明性、鲜明度”。常形容立场、观点、态度、旗帜、回答、形象、印象、特征、特色、特点、个性、标志等。
例:①不计其数的大小帆船,由模糊而鲜明。(郭沫若《郑成功》)②一辆洒水车开过,马路湿了大半边,车辆从湿地上经过,给印上鲜明的两道痕迹。(叶圣陶《友谊》)③在艺术上保持鲜明的个性,已是不大容易的了。(傅雷《傅雷家书》)④我曾经在他们中间寻找着一个鲜明的答案。(刘白羽《人民与战争》)
鲜明
分明 鲜明 462.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事物区别清楚,辨认容易。跟“模糊”相反。都能跟“界限、范围、轮廓,声音、节奏、节拍、乐曲、停顿以及对比”等词搭配。
分明 fēnmínɡ
多着眼于两者界限清楚,不易混同,因此常说“泾渭分明,公私分明,是非分明,爱憎分明,阵线分明,职责分明”等。
例:①傻,或者不傻,一见就分明。(茅盾《锻炼》)②他本来就不抱什么希望,谁会在会场上给他一个简洁明确泾渭分明的回答。(柏原《喊会》)③他是热情、真诚、爱憎分明而又耿直的。(曾卓《曾卓诗论》)④以后即使再隔上三年五载,见了面也还仍然记忆分明。(峻青《海啸》)
鲜明 xiānmínɡ
多着眼于个体在群体中突出而确定,十分显著、明确。可以构成“鲜明性、鲜明度”。常形容立场、观点、态度、旗帜、回答、形象、印象、特征、特色、特点、个性、标志等。
例:①不计其数的大小帆船,由模糊而鲜明。(郭沫若《郑成功》)②一辆洒水车开过,马路湿了大半边,车辆从湿地上经过,给印上鲜明的两道痕迹。(叶圣陶《友谊》)③在艺术上保持鲜明的个性,已是不大容易的了。(傅雷《傅雷家书》)④我曾经在他们中间寻找着一个鲜明的答案。(刘白羽《人民与战争》)
明显 鲜明 显著 91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显而易见的。常做定语、谓语。
明显 mínɡxiǎn
程度较轻,只指显露得清楚,让人容易看出或感觉到。跟“模糊、隐晦”相对。能跟“谎言、误会、错误、欺骗”等贬义词搭配,而“鲜明、显著”则不能。能以“很明显、十分明显、极其明显”这类结构形式出现在句首。
例:①林姐由于焦急,没有食欲,加上睡眠不足,她的眼圈和印堂看起来明显地发暗。(曹桂林《偷渡客》)②我们的翻译工作质量的逐步提高是很明显的。(老舍《关于翻译工作的几点意见》)③把下联贯穿起来看,它的意思更加明显。(马南邨《事事关心》)
鲜明 xiānmínɡ
程度较重,不仅明显,而且分明、确定,一点儿也不含糊。褒义词,多含有赞赏的意味。常跟“立场、观点、印象、主题、口号、对比”等中性词搭配。
例:①请感谢我们的摄影师吧,他为人们留下了这刹那间的永久的形象,这无比鲜明的历史的记录。(方纪《挥手之间》)②在这里,作者的爱憎是多么地鲜明!(巴金《燃烧的心》)③车轮从湿地上经过,给印上鲜明的两道痕迹。(叶圣陶《友谊》)
还指颜色明亮,如“皮影必须贴着白布……色彩才显得~”。(叶圣陶《在西安看的戏》)“明显”、“显著”没有这个意义。
显著 xiǎnzhù
程度很重,表示非常明显。跟褒义词搭配时,带有肯定的意味(例①);跟中性词或“缺点、毛病”等贬义词搭配时,带有强调的意味(例②)。
例:①越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它头部的那一团黑色的东西越显著。(秦牧《虾趣》)②郑成功的一幅绣像装上金边的画框,挂在最显著的地方。(郭沫若《郑成功》)③天津报馆不断给我们写信,说我们的东西登出后,捐款怎样显著地踊跃起来。(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
分派
分派 分配 463.0 102 动词 动词。分给。对象常是工作、任务、人或财物等。
分派 fēnpài
多用于分别指定或派人去办。一般用于上对下,多带有命令性。对象较窄,一般限于“同”项所列举的。
例:①现在,分派你一个特殊任务,你一定要认真对待,圆满完成。(朱春雨《陪乐》)②好在李文娟马上回来了,他给她分派了几件事情。(何玉茹《一个叫李文娟的人》)③朝廷根据他们回答的成绩分派官职。(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那些人正把酒食搬移上船,预备分派给龙船上人。(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
分配 fēnpèi
还用于按计划安排,按一定标准分开。不一定是上级对下级或带命令性。对象较广,还可以是时间、地方等。
例:①就是说,名义上还是等着领取毕业证和分配工作的在校生,实际上已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高级秘书了。(莫怀戚《陪都旧事》)②听说老何后来分配去大西北工作了好几年,请你来给我们的青年讲讲伊犁、玉门、柴达木吧! (石言《秋雪湖之恋》)③真没想到他被分配的地方竟没离开我一步。(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分配”也说“按劳~,按需~”。这是经济学上的术语,跟“分派”有较明显的区别。
分配
分派 分配 463.0 102 动词 动词。分给。对象常是工作、任务、人或财物等。
分派 fēnpài
多用于分别指定或派人去办。一般用于上对下,多带有命令性。对象较窄,一般限于“同”项所列举的。
例:①现在,分派你一个特殊任务,你一定要认真对待,圆满完成。(朱春雨《陪乐》)②好在李文娟马上回来了,他给她分派了几件事情。(何玉茹《一个叫李文娟的人》)③朝廷根据他们回答的成绩分派官职。(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④那些人正把酒食搬移上船,预备分派给龙船上人。(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
分配 fēnpèi
还用于按计划安排,按一定标准分开。不一定是上级对下级或带命令性。对象较广,还可以是时间、地方等。
例:①就是说,名义上还是等着领取毕业证和分配工作的在校生,实际上已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高级秘书了。(莫怀戚《陪都旧事》)②听说老何后来分配去大西北工作了好几年,请你来给我们的青年讲讲伊犁、玉门、柴达木吧! (石言《秋雪湖之恋》)③真没想到他被分配的地方竟没离开我一步。(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分配”也说“按劳~,按需~”。这是经济学上的术语,跟“分派”有较明显的区别。
纷繁
纷繁 纷纷 纷纭 46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多而杂乱。都可以用于人或事物。能做谓语。
纷繁 fēnfán
强调复杂、繁杂。还能做定语。多用于社会上的事情,少用于言论。
例:①文学家要少和社会有纷繁的交际。(冰心《文学家的造就》)②生物学上最基本的知识开始于对生物的分类,没有这种分类学上的知识,就不可能对纷繁杂沓的生物界进行科学性的处理、总结,并加以利用。(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纷纷 fēnfēn
强调许多个体运动杂乱。也可以用于言论、声音以及叶、雨、雪等飘落的自然物体(例③)。还能做状语。常说“乱纷纷纷纷扬扬”。
例:①后面的人们都围拢来看,纷纷地议论,忘了这儿是枪弹稠密的阵地。(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汽车喇叭响了,纷纷扬扬、扬扬纷纷的雪花又飞了起来,铺满了路,遮住了天。(李斌奎《天山深处的“大兵”》)③那天,漫天飘舞着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还有副词义:(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如“~报名,汽车~穿过”等。这跟“纷繁”等的区别较明显。
纷纭 fēnyún
强调头绪多,不统一。多用于言论,少用于事情。还能做定语。常说“众说纷纭,杂沓纷纭纷纭复杂”等。
例:①他睡得太沉了,院子里的惊叫、嘈杂、议论纷纭等等都没有听见。(陆文夫《围墙》)②天子之学,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从汉朝以来就众说纷纭,谁也闹不清楚。(汪曾祺《国子监》)③没有各式各样的新奇事,还算是一个纷纭复杂的世界吗? (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纷纷
纷繁 纷纷 纷纭 46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多而杂乱。都可以用于人或事物。能做谓语。
纷繁 fēnfán
强调复杂、繁杂。还能做定语。多用于社会上的事情,少用于言论。
例:①文学家要少和社会有纷繁的交际。(冰心《文学家的造就》)②生物学上最基本的知识开始于对生物的分类,没有这种分类学上的知识,就不可能对纷繁杂沓的生物界进行科学性的处理、总结,并加以利用。(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纷纷 fēnfēn
强调许多个体运动杂乱。也可以用于言论、声音以及叶、雨、雪等飘落的自然物体(例③)。还能做状语。常说“乱纷纷纷纷扬扬”。
例:①后面的人们都围拢来看,纷纷地议论,忘了这儿是枪弹稠密的阵地。(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汽车喇叭响了,纷纷扬扬、扬扬纷纷的雪花又飞了起来,铺满了路,遮住了天。(李斌奎《天山深处的“大兵”》)③那天,漫天飘舞着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还有副词义:(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如“~报名,汽车~穿过”等。这跟“纷繁”等的区别较明显。
纷纭 fēnyún
强调头绪多,不统一。多用于言论,少用于事情。还能做定语。常说“众说纷纭,杂沓纷纭纷纭复杂”等。
例:①他睡得太沉了,院子里的惊叫、嘈杂、议论纷纭等等都没有听见。(陆文夫《围墙》)②天子之学,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从汉朝以来就众说纷纭,谁也闹不清楚。(汪曾祺《国子监》)③没有各式各样的新奇事,还算是一个纷纭复杂的世界吗? (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纷纭
纷繁 纷纷 纷纭 46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多而杂乱。都可以用于人或事物。能做谓语。
纷繁 fēnfán
强调复杂、繁杂。还能做定语。多用于社会上的事情,少用于言论。
例:①文学家要少和社会有纷繁的交际。(冰心《文学家的造就》)②生物学上最基本的知识开始于对生物的分类,没有这种分类学上的知识,就不可能对纷繁杂沓的生物界进行科学性的处理、总结,并加以利用。(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③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纷纷 fēnfēn
强调许多个体运动杂乱。也可以用于言论、声音以及叶、雨、雪等飘落的自然物体(例③)。还能做状语。常说“乱纷纷纷纷扬扬”。
例:①后面的人们都围拢来看,纷纷地议论,忘了这儿是枪弹稠密的阵地。(周立波《暴风骤雨》)②汽车喇叭响了,纷纷扬扬、扬扬纷纷的雪花又飞了起来,铺满了路,遮住了天。(李斌奎《天山深处的“大兵”》)③那天,漫天飘舞着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王凤麟《野狼出没的山谷》)
还有副词义:(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如“~报名,汽车~穿过”等。这跟“纷繁”等的区别较明显。
纷纭 fēnyún
强调头绪多,不统一。多用于言论,少用于事情。还能做定语。常说“众说纷纭,杂沓纷纭纷纭复杂”等。
例:①他睡得太沉了,院子里的惊叫、嘈杂、议论纷纭等等都没有听见。(陆文夫《围墙》)②天子之学,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从汉朝以来就众说纷纭,谁也闹不清楚。(汪曾祺《国子监》)③没有各式各样的新奇事,还算是一个纷纭复杂的世界吗? (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纷乱
纷乱 混乱 凌乱(零乱) 紊乱 杂乱 46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没有条理的,没有秩序的。都能形容思想、秩序等。
纷乱 fēnluàn
强调纷繁,多而杂。常形容声音、思想、心情、生活、事情、环境、场面等。
例:①她回到自己房里后,心情烦恼,一头倒在床上,陷入纷乱的思潮中。(杨沫《青春之歌》)②他的喝骂,在这纷乱嚣闹的场合,发挥不出预想的威力。(茅盾《锻炼》)
混乱 hùnluàn
强调混杂,还有不统一,不稳定的意味。常形容较抽象的事物,如思想、局面、管理、状态、秩序等。
例:①有关体制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一些部门管理混乱。(《人民日报》1998年8月3日)②外面的混乱和嚷叫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王愿坚《村野的火星》)
凌乱 línɡluàn
偶尔写做“零乱”。强调错杂,零散。除形容心绪、心情、秩序等以外,还常形容具体的东西。
例:①看看凌乱的屋子,看看胡梦安吸剩的满地香烟头,她忍不住伏在桌上哭了。(杨沫《青春之歌》)②亭前的一排树上,凌乱地晒着十几件破衣裤。(《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9日)
紊乱 wěnluàn
强调乱得无条理。常形容抽象事物,如思路、思绪、神经、精神、心律、功能、组织、系统、体系、法纪、秩序、阵势、局势、生产、经营、管理等。
例:①大脑机能发生紊乱而出现的精神活动失常。(《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②然而此时指挥系统完全紊乱,这一连人眼看要垮了。(茅盾《锻炼》)
杂乱 záluàn
强调多而杂,种类或个数多,而且互相掺杂在一起。使用范围广,除常形容许多具体的东西,还能形容言行及一些事情。常说成“杂乱无章”。
例:①一群狼在奔跑和寻食之后,留下的痕迹总是极其杂乱的。(秦牧《“狼吞虎咽”》)②厂里的事,杂乱如麻,经过一个时期的整顿,刘政委逐渐理出一些头绪了。(周立波《铁水奔流》)
混乱
纷乱 混乱 凌乱(零乱) 紊乱 杂乱 46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没有条理的,没有秩序的。都能形容思想、秩序等。
纷乱 fēnluàn
强调纷繁,多而杂。常形容声音、思想、心情、生活、事情、环境、场面等。
例:①她回到自己房里后,心情烦恼,一头倒在床上,陷入纷乱的思潮中。(杨沫《青春之歌》)②他的喝骂,在这纷乱嚣闹的场合,发挥不出预想的威力。(茅盾《锻炼》)
混乱 hùnluàn
强调混杂,还有不统一,不稳定的意味。常形容较抽象的事物,如思想、局面、管理、状态、秩序等。
例:①有关体制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一些部门管理混乱。(《人民日报》1998年8月3日)②外面的混乱和嚷叫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王愿坚《村野的火星》)
凌乱 línɡluàn
偶尔写做“零乱”。强调错杂,零散。除形容心绪、心情、秩序等以外,还常形容具体的东西。
例:①看看凌乱的屋子,看看胡梦安吸剩的满地香烟头,她忍不住伏在桌上哭了。(杨沫《青春之歌》)②亭前的一排树上,凌乱地晒着十几件破衣裤。(《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9日)
紊乱 wěnluàn
强调乱得无条理。常形容抽象事物,如思路、思绪、神经、精神、心律、功能、组织、系统、体系、法纪、秩序、阵势、局势、生产、经营、管理等。
例:①大脑机能发生紊乱而出现的精神活动失常。(《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②然而此时指挥系统完全紊乱,这一连人眼看要垮了。(茅盾《锻炼》)
杂乱 záluàn
强调多而杂,种类或个数多,而且互相掺杂在一起。使用范围广,除常形容许多具体的东西,还能形容言行及一些事情。常说成“杂乱无章”。
例:①一群狼在奔跑和寻食之后,留下的痕迹总是极其杂乱的。(秦牧《“狼吞虎咽”》)②厂里的事,杂乱如麻,经过一个时期的整顿,刘政委逐渐理出一些头绪了。(周立波《铁水奔流》)
凌乱
纷乱 混乱 凌乱(零乱) 紊乱 杂乱 46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没有条理的,没有秩序的。都能形容思想、秩序等。
纷乱 fēnluàn
强调纷繁,多而杂。常形容声音、思想、心情、生活、事情、环境、场面等。
例:①她回到自己房里后,心情烦恼,一头倒在床上,陷入纷乱的思潮中。(杨沫《青春之歌》)②他的喝骂,在这纷乱嚣闹的场合,发挥不出预想的威力。(茅盾《锻炼》)
混乱 hùnluàn
强调混杂,还有不统一,不稳定的意味。常形容较抽象的事物,如思想、局面、管理、状态、秩序等。
例:①有关体制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一些部门管理混乱。(《人民日报》1998年8月3日)②外面的混乱和嚷叫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王愿坚《村野的火星》)
凌乱 línɡluàn
偶尔写做“零乱”。强调错杂,零散。除形容心绪、心情、秩序等以外,还常形容具体的东西。
例:①看看凌乱的屋子,看看胡梦安吸剩的满地香烟头,她忍不住伏在桌上哭了。(杨沫《青春之歌》)②亭前的一排树上,凌乱地晒着十几件破衣裤。(《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9日)
紊乱 wěnluàn
强调乱得无条理。常形容抽象事物,如思路、思绪、神经、精神、心律、功能、组织、系统、体系、法纪、秩序、阵势、局势、生产、经营、管理等。
例:①大脑机能发生紊乱而出现的精神活动失常。(《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②然而此时指挥系统完全紊乱,这一连人眼看要垮了。(茅盾《锻炼》)
杂乱 záluàn
强调多而杂,种类或个数多,而且互相掺杂在一起。使用范围广,除常形容许多具体的东西,还能形容言行及一些事情。常说成“杂乱无章”。
例:①一群狼在奔跑和寻食之后,留下的痕迹总是极其杂乱的。(秦牧《“狼吞虎咽”》)②厂里的事,杂乱如麻,经过一个时期的整顿,刘政委逐渐理出一些头绪了。(周立波《铁水奔流》)
紊乱
纷乱 混乱 凌乱(零乱) 紊乱 杂乱 46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没有条理的,没有秩序的。都能形容思想、秩序等。
纷乱 fēnluàn
强调纷繁,多而杂。常形容声音、思想、心情、生活、事情、环境、场面等。
例:①她回到自己房里后,心情烦恼,一头倒在床上,陷入纷乱的思潮中。(杨沫《青春之歌》)②他的喝骂,在这纷乱嚣闹的场合,发挥不出预想的威力。(茅盾《锻炼》)
混乱 hùnluàn
强调混杂,还有不统一,不稳定的意味。常形容较抽象的事物,如思想、局面、管理、状态、秩序等。
例:①有关体制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一些部门管理混乱。(《人民日报》1998年8月3日)②外面的混乱和嚷叫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王愿坚《村野的火星》)
凌乱 línɡluàn
偶尔写做“零乱”。强调错杂,零散。除形容心绪、心情、秩序等以外,还常形容具体的东西。
例:①看看凌乱的屋子,看看胡梦安吸剩的满地香烟头,她忍不住伏在桌上哭了。(杨沫《青春之歌》)②亭前的一排树上,凌乱地晒着十几件破衣裤。(《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9日)
紊乱 wěnluàn
强调乱得无条理。常形容抽象事物,如思路、思绪、神经、精神、心律、功能、组织、系统、体系、法纪、秩序、阵势、局势、生产、经营、管理等。
例:①大脑机能发生紊乱而出现的精神活动失常。(《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②然而此时指挥系统完全紊乱,这一连人眼看要垮了。(茅盾《锻炼》)
杂乱 záluàn
强调多而杂,种类或个数多,而且互相掺杂在一起。使用范围广,除常形容许多具体的东西,还能形容言行及一些事情。常说成“杂乱无章”。
例:①一群狼在奔跑和寻食之后,留下的痕迹总是极其杂乱的。(秦牧《“狼吞虎咽”》)②厂里的事,杂乱如麻,经过一个时期的整顿,刘政委逐渐理出一些头绪了。(周立波《铁水奔流》)
杂乱
纷乱 混乱 凌乱(零乱) 紊乱 杂乱 46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没有条理的,没有秩序的。都能形容思想、秩序等。
纷乱 fēnluàn
强调纷繁,多而杂。常形容声音、思想、心情、生活、事情、环境、场面等。
例:①她回到自己房里后,心情烦恼,一头倒在床上,陷入纷乱的思潮中。(杨沫《青春之歌》)②他的喝骂,在这纷乱嚣闹的场合,发挥不出预想的威力。(茅盾《锻炼》)
混乱 hùnluàn
强调混杂,还有不统一,不稳定的意味。常形容较抽象的事物,如思想、局面、管理、状态、秩序等。
例:①有关体制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一些部门管理混乱。(《人民日报》1998年8月3日)②外面的混乱和嚷叫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王愿坚《村野的火星》)
凌乱 línɡluàn
偶尔写做“零乱”。强调错杂,零散。除形容心绪、心情、秩序等以外,还常形容具体的东西。
例:①看看凌乱的屋子,看看胡梦安吸剩的满地香烟头,她忍不住伏在桌上哭了。(杨沫《青春之歌》)②亭前的一排树上,凌乱地晒着十几件破衣裤。(《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9日)
紊乱 wěnluàn
强调乱得无条理。常形容抽象事物,如思路、思绪、神经、精神、心律、功能、组织、系统、体系、法纪、秩序、阵势、局势、生产、经营、管理等。
例:①大脑机能发生紊乱而出现的精神活动失常。(《人民日报》1998年4月15日)②然而此时指挥系统完全紊乱,这一连人眼看要垮了。(茅盾《锻炼》)
杂乱 záluàn
强调多而杂,种类或个数多,而且互相掺杂在一起。使用范围广,除常形容许多具体的东西,还能形容言行及一些事情。常说成“杂乱无章”。
例:①一群狼在奔跑和寻食之后,留下的痕迹总是极其杂乱的。(秦牧《“狼吞虎咽”》)②厂里的事,杂乱如麻,经过一个时期的整顿,刘政委逐渐理出一些头绪了。(周立波《铁水奔流》)
粉饰
粉饰 修饰 装饰 466.0 102 动词 动词。装修建筑物,使美观。
粉饰 fěnshì
强调涂粉,掩盖表面的污点或缺点。除建筑外,还常用于抽象事物,如太平、现实、缺点、生活等,比喻掩盖真相,含有贬义。有时用于人。
例:①这种家庭粉饰着新式的门面,好像它很可以存在了。(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首先必须承认问题的存在,不要一边心存戒心,一边用伪善的词藻粉饰现实。(马汉序《海权论》)③(大姑娘们)进手术室之前还忘不了拿出个化妆盒,举着眉笔粉饰,往脸上补妆,那神色活像是要进去参加女秘书的面试。(陈建功等《皇城根》)
修饰 xiūshì
强调修整,采用一定的工艺;梳妆打扮。常用于建筑和人。
例:①你真是花钱能手,我当年盖颐和园都没有想到利用琉璃瓦修饰御膳房! (刘心武《高雅的话题》)②金粉楼台均已修饰一新,很是气派。(余华《古典爱情》)③她极注意嘴唇;对于一个修饰过的嘴唇能够表达什么和启发什么,她是有着极高的领悟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还有一义:修改润饰语言文字,如“~语,~词,~一下文章”。这跟“粉饰”等的区别很明显。
装饰 zhuānɡshì
强调用有美感的东西点缀。常用于具体东西,如建筑物、器物、环境等。有时用于人。常说“装饰性,装饰品,装饰画,装饰音”等。
例:①两旁墙的上部,都由佛罗伦斯派画家装饰。(朱自清《罗马》)②也有几只装饰华美的龙凤舟,在一派清波中从容荡漾,和结构宏伟建筑群相呼应。(沈从文《过节和观灯》)③当时同我们是同年辈的女性,装饰入时,态度豁达。(郁达夫《水样的春愁》)
修饰
粉饰 修饰 装饰 466.0 102 动词 动词。装修建筑物,使美观。
粉饰 fěnshì
强调涂粉,掩盖表面的污点或缺点。除建筑外,还常用于抽象事物,如太平、现实、缺点、生活等,比喻掩盖真相,含有贬义。有时用于人。
例:①这种家庭粉饰着新式的门面,好像它很可以存在了。(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首先必须承认问题的存在,不要一边心存戒心,一边用伪善的词藻粉饰现实。(马汉序《海权论》)③(大姑娘们)进手术室之前还忘不了拿出个化妆盒,举着眉笔粉饰,往脸上补妆,那神色活像是要进去参加女秘书的面试。(陈建功等《皇城根》)
修饰 xiūshì
强调修整,采用一定的工艺;梳妆打扮。常用于建筑和人。
例:①你真是花钱能手,我当年盖颐和园都没有想到利用琉璃瓦修饰御膳房! (刘心武《高雅的话题》)②金粉楼台均已修饰一新,很是气派。(余华《古典爱情》)③她极注意嘴唇;对于一个修饰过的嘴唇能够表达什么和启发什么,她是有着极高的领悟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还有一义:修改润饰语言文字,如“~语,~词,~一下文章”。这跟“粉饰”等的区别很明显。
装饰 zhuānɡshì
强调用有美感的东西点缀。常用于具体东西,如建筑物、器物、环境等。有时用于人。常说“装饰性,装饰品,装饰画,装饰音”等。
例:①两旁墙的上部,都由佛罗伦斯派画家装饰。(朱自清《罗马》)②也有几只装饰华美的龙凤舟,在一派清波中从容荡漾,和结构宏伟建筑群相呼应。(沈从文《过节和观灯》)③当时同我们是同年辈的女性,装饰入时,态度豁达。(郁达夫《水样的春愁》)
装饰
粉饰 修饰 装饰 466.0 102 动词 动词。装修建筑物,使美观。
粉饰 fěnshì
强调涂粉,掩盖表面的污点或缺点。除建筑外,还常用于抽象事物,如太平、现实、缺点、生活等,比喻掩盖真相,含有贬义。有时用于人。
例:①这种家庭粉饰着新式的门面,好像它很可以存在了。(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首先必须承认问题的存在,不要一边心存戒心,一边用伪善的词藻粉饰现实。(马汉序《海权论》)③(大姑娘们)进手术室之前还忘不了拿出个化妆盒,举着眉笔粉饰,往脸上补妆,那神色活像是要进去参加女秘书的面试。(陈建功等《皇城根》)
修饰 xiūshì
强调修整,采用一定的工艺;梳妆打扮。常用于建筑和人。
例:①你真是花钱能手,我当年盖颐和园都没有想到利用琉璃瓦修饰御膳房! (刘心武《高雅的话题》)②金粉楼台均已修饰一新,很是气派。(余华《古典爱情》)③她极注意嘴唇;对于一个修饰过的嘴唇能够表达什么和启发什么,她是有着极高的领悟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还有一义:修改润饰语言文字,如“~语,~词,~一下文章”。这跟“粉饰”等的区别很明显。
装饰 zhuānɡshì
强调用有美感的东西点缀。常用于具体东西,如建筑物、器物、环境等。有时用于人。常说“装饰性,装饰品,装饰画,装饰音”等。
例:①两旁墙的上部,都由佛罗伦斯派画家装饰。(朱自清《罗马》)②也有几只装饰华美的龙凤舟,在一派清波中从容荡漾,和结构宏伟建筑群相呼应。(沈从文《过节和观灯》)③当时同我们是同年辈的女性,装饰入时,态度豁达。(郁达夫《水样的春愁》)
分外
分外 格外 467.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程度高,超过平常。常用在心理动词和形容词之前。
分外 fènwài
着重指“特别”。比平常或一般显得特别不同。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鲁迅《药》)②使我感觉着分外的不安。(郭沫若《创造十年》)③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格外 ɡéwài
有时着重指“更加”。比平常更进了一层。还常用在一般动词和带“得(不)”的动补或动趋结构之前,如“格外做得好,格外沉得住气”。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孩子们情不自禁唱起来,个个都唱,比平时格外协调,格外清亮。(叶圣陶《搭班子》)②在“骨节眼”上的地方,总是格外能够显出一个艺术家的素养和功力来的。(秦牧《神速的剪影》)③战斗经验告诉他,现在格外需要头脑清醒和冷静的思索。(杜鹏程《保卫延安》)
格外
分外 格外 467.0 102 副词 副词。表示程度高,超过平常。常用在心理动词和形容词之前。
分外 fènwài
着重指“特别”。比平常或一般显得特别不同。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鲁迅《药》)②使我感觉着分外的不安。(郭沫若《创造十年》)③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格外 ɡéwài
有时着重指“更加”。比平常更进了一层。还常用在一般动词和带“得(不)”的动补或动趋结构之前,如“格外做得好,格外沉得住气”。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孩子们情不自禁唱起来,个个都唱,比平时格外协调,格外清亮。(叶圣陶《搭班子》)②在“骨节眼”上的地方,总是格外能够显出一个艺术家的素养和功力来的。(秦牧《神速的剪影》)③战斗经验告诉他,现在格外需要头脑清醒和冷静的思索。(杜鹏程《保卫延安》)
愤激
愤激 愤慨 愤懑 愤怒 4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因极为不满而感情激动、生气。
愤激 fènjī
着重于气愤而激动,常形容情绪、表情、言语等。
例:①他的眼圈上却有些疲劳的阴影,而他的颧角也还有愤激的红晕未曾褪尽。(茅盾《锻炼》)②倘是一个局外人,听了他那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的话,一定会以为他是一个惯于撂挑子、甩袖子的人。(刘心武《班主任》)③诸如《杂诗》、《拟古》、《读山海经》诸篇,字里行间,都有愤激不平之气存在。(曹聚仁《谈魏晋间文人生活》)
愤慨 fènkǎi
着重于气愤不平,意气激昂。比“愤怒”程度轻。
例:①心里更加不乐,不乐中间还带了一些儿愤慨的成分,闷闷地然而又发不出脾气来。(叶紫《岳阳楼》)②(口号)声音那么激昂,那么愤慨,那么有力地震撼人心。(杨沫《青春之歌》)③“五卅惨案”引起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愤懑 fènmèn
着重于气愤而又郁积不平,常表现在内心,而“愤慨”等常表现在外。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站在木笼里,腰不能弯,腿不能屈,在精神上更感到一种屈辱和愤懑。(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漂荡》)②诗意不但阐明了画意,并且反映了李E0D3当时的遭遇和他的愤懑不平的心情。(邓拓《李E0D3和他的画》)③不得要领的三十分钟引起的愤懑之心,现在也渐渐平下去了。(茅盾《锻炼》)
愤怒 fènnù
着重于生气。比“愤慨”程度重,不满、激动到了极点(例③,用于比喻),憎恶色彩较浓。
例:①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鲁迅《范爱农》)②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③沉沉的黑夜,海愤怒地冲击着岩石,发出惊心动魄然而又单调寂寞的声响。(杨沫《青春之歌》)
愤慨
愤激 愤慨 愤懑 愤怒 4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因极为不满而感情激动、生气。
愤激 fènjī
着重于气愤而激动,常形容情绪、表情、言语等。
例:①他的眼圈上却有些疲劳的阴影,而他的颧角也还有愤激的红晕未曾褪尽。(茅盾《锻炼》)②倘是一个局外人,听了他那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的话,一定会以为他是一个惯于撂挑子、甩袖子的人。(刘心武《班主任》)③诸如《杂诗》、《拟古》、《读山海经》诸篇,字里行间,都有愤激不平之气存在。(曹聚仁《谈魏晋间文人生活》)
愤慨 fènkǎi
着重于气愤不平,意气激昂。比“愤怒”程度轻。
例:①心里更加不乐,不乐中间还带了一些儿愤慨的成分,闷闷地然而又发不出脾气来。(叶紫《岳阳楼》)②(口号)声音那么激昂,那么愤慨,那么有力地震撼人心。(杨沫《青春之歌》)③“五卅惨案”引起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愤懑 fènmèn
着重于气愤而又郁积不平,常表现在内心,而“愤慨”等常表现在外。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站在木笼里,腰不能弯,腿不能屈,在精神上更感到一种屈辱和愤懑。(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漂荡》)②诗意不但阐明了画意,并且反映了李E0D3当时的遭遇和他的愤懑不平的心情。(邓拓《李E0D3和他的画》)③不得要领的三十分钟引起的愤懑之心,现在也渐渐平下去了。(茅盾《锻炼》)
愤怒 fènnù
着重于生气。比“愤慨”程度重,不满、激动到了极点(例③,用于比喻),憎恶色彩较浓。
例:①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鲁迅《范爱农》)②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③沉沉的黑夜,海愤怒地冲击着岩石,发出惊心动魄然而又单调寂寞的声响。(杨沫《青春之歌》)
愤懑
愤激 愤慨 愤懑 愤怒 4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因极为不满而感情激动、生气。
愤激 fènjī
着重于气愤而激动,常形容情绪、表情、言语等。
例:①他的眼圈上却有些疲劳的阴影,而他的颧角也还有愤激的红晕未曾褪尽。(茅盾《锻炼》)②倘是一个局外人,听了他那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的话,一定会以为他是一个惯于撂挑子、甩袖子的人。(刘心武《班主任》)③诸如《杂诗》、《拟古》、《读山海经》诸篇,字里行间,都有愤激不平之气存在。(曹聚仁《谈魏晋间文人生活》)
愤慨 fènkǎi
着重于气愤不平,意气激昂。比“愤怒”程度轻。
例:①心里更加不乐,不乐中间还带了一些儿愤慨的成分,闷闷地然而又发不出脾气来。(叶紫《岳阳楼》)②(口号)声音那么激昂,那么愤慨,那么有力地震撼人心。(杨沫《青春之歌》)③“五卅惨案”引起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愤懑 fènmèn
着重于气愤而又郁积不平,常表现在内心,而“愤慨”等常表现在外。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站在木笼里,腰不能弯,腿不能屈,在精神上更感到一种屈辱和愤懑。(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漂荡》)②诗意不但阐明了画意,并且反映了李E0D3当时的遭遇和他的愤懑不平的心情。(邓拓《李E0D3和他的画》)③不得要领的三十分钟引起的愤懑之心,现在也渐渐平下去了。(茅盾《锻炼》)
愤怒 fènnù
着重于生气。比“愤慨”程度重,不满、激动到了极点(例③,用于比喻),憎恶色彩较浓。
例:①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鲁迅《范爱农》)②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③沉沉的黑夜,海愤怒地冲击着岩石,发出惊心动魄然而又单调寂寞的声响。(杨沫《青春之歌》)
愤怒
愤激 愤慨 愤懑 愤怒 46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形容因极为不满而感情激动、生气。
愤激 fènjī
着重于气愤而激动,常形容情绪、表情、言语等。
例:①他的眼圈上却有些疲劳的阴影,而他的颧角也还有愤激的红晕未曾褪尽。(茅盾《锻炼》)②倘是一个局外人,听了他那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的话,一定会以为他是一个惯于撂挑子、甩袖子的人。(刘心武《班主任》)③诸如《杂诗》、《拟古》、《读山海经》诸篇,字里行间,都有愤激不平之气存在。(曹聚仁《谈魏晋间文人生活》)
愤慨 fènkǎi
着重于气愤不平,意气激昂。比“愤怒”程度轻。
例:①心里更加不乐,不乐中间还带了一些儿愤慨的成分,闷闷地然而又发不出脾气来。(叶紫《岳阳楼》)②(口号)声音那么激昂,那么愤慨,那么有力地震撼人心。(杨沫《青春之歌》)③“五卅惨案”引起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愤懑 fènmèn
着重于气愤而又郁积不平,常表现在内心,而“愤慨”等常表现在外。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我站在木笼里,腰不能弯,腿不能屈,在精神上更感到一种屈辱和愤懑。(柯蓝《在记忆的海洋上漂荡》)②诗意不但阐明了画意,并且反映了李E0D3当时的遭遇和他的愤懑不平的心情。(邓拓《李E0D3和他的画》)③不得要领的三十分钟引起的愤懑之心,现在也渐渐平下去了。(茅盾《锻炼》)
愤怒 fènnù
着重于生气。比“愤慨”程度重,不满、激动到了极点(例③,用于比喻),憎恶色彩较浓。
例:①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鲁迅《范爱农》)②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③沉沉的黑夜,海愤怒地冲击着岩石,发出惊心动魄然而又单调寂寞的声响。(杨沫《青春之歌》)
丰富
丰富 丰厚 丰盛 丰硕 46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数量大、品种多。常形容好的或有用的东西。
丰富 fēnɡfù
不仅指数量大、品种多,而且指质量高、内容好、形式多样。使用范围较广,能形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物产、书籍、知识、经验、感情、内容、文艺节目等。常说成“丰富多彩”。
例:①把他们辛勤劳动的丰富果实,捧到全国人民的面前。(冰心《从“公社果”谈起》)②农民军十年来在同官军斗智斗勇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往往神出鬼没,使官军防不胜防。(姚雪垠《李自成》)③生活比我的想象丰富得多,那些有血有肉的人到我的笔下都变得干枯了。(巴金《忆箇旧》)
“丰富”还有动词义和用法:使丰富,如“~文章内容,~自己的词汇”。这跟“丰厚”、“丰盛”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丰厚 fēnɡhòu
不仅指数量多、品种多,而且指东西贵重,厚实,厚重。使用范围较窄,除形容礼品、奖品等具体东西以外,只形容经验、生活、滋养、美德等少数的抽象事物。
例:①因为张军年轻,既有住房,奖金又丰厚,效益奖金有时比老工程师拿得还多。(张敏华《天若有情》)②这些大作家总结了他们的民族的政治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的丰厚经验。(吕叔湘《书太多了》)③在钱学森的身上有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4日)
丰盛 fēnɡshènɡ
只限于形容物资丰富,如物产、特产、草木,更多是形容食物、饭菜、宴席、餐饮等。
例:①我们受着丰盛的款待,很像一些贵宾。(巴金《给苏合作同志》)②土壤大见改良,物产丰盛。(郭沫若《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二日日记》)
丰硕 fēnɡshuò
不仅数量多,而且硕大,肥硕。原多形容果实,今也形容成果、收获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由于大批学者辛勤劳动,并运用了科学归纳法,使考据学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成果丰硕。(《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③通过半个月的学习,学员们感到收获丰硕。(《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丰厚
丰富 丰厚 丰盛 丰硕 46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数量大、品种多。常形容好的或有用的东西。
丰富 fēnɡfù
不仅指数量大、品种多,而且指质量高、内容好、形式多样。使用范围较广,能形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物产、书籍、知识、经验、感情、内容、文艺节目等。常说成“丰富多彩”。
例:①把他们辛勤劳动的丰富果实,捧到全国人民的面前。(冰心《从“公社果”谈起》)②农民军十年来在同官军斗智斗勇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往往神出鬼没,使官军防不胜防。(姚雪垠《李自成》)③生活比我的想象丰富得多,那些有血有肉的人到我的笔下都变得干枯了。(巴金《忆箇旧》)
“丰富”还有动词义和用法:使丰富,如“~文章内容,~自己的词汇”。这跟“丰厚”、“丰盛”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丰厚 fēnɡhòu
不仅指数量多、品种多,而且指东西贵重,厚实,厚重。使用范围较窄,除形容礼品、奖品等具体东西以外,只形容经验、生活、滋养、美德等少数的抽象事物。
例:①因为张军年轻,既有住房,奖金又丰厚,效益奖金有时比老工程师拿得还多。(张敏华《天若有情》)②这些大作家总结了他们的民族的政治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的丰厚经验。(吕叔湘《书太多了》)③在钱学森的身上有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4日)
丰盛 fēnɡshènɡ
只限于形容物资丰富,如物产、特产、草木,更多是形容食物、饭菜、宴席、餐饮等。
例:①我们受着丰盛的款待,很像一些贵宾。(巴金《给苏合作同志》)②土壤大见改良,物产丰盛。(郭沫若《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二日日记》)
丰硕 fēnɡshuò
不仅数量多,而且硕大,肥硕。原多形容果实,今也形容成果、收获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由于大批学者辛勤劳动,并运用了科学归纳法,使考据学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成果丰硕。(《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③通过半个月的学习,学员们感到收获丰硕。(《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丰盛
丰富 丰厚 丰盛 丰硕 46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数量大、品种多。常形容好的或有用的东西。
丰富 fēnɡfù
不仅指数量大、品种多,而且指质量高、内容好、形式多样。使用范围较广,能形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物产、书籍、知识、经验、感情、内容、文艺节目等。常说成“丰富多彩”。
例:①把他们辛勤劳动的丰富果实,捧到全国人民的面前。(冰心《从“公社果”谈起》)②农民军十年来在同官军斗智斗勇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往往神出鬼没,使官军防不胜防。(姚雪垠《李自成》)③生活比我的想象丰富得多,那些有血有肉的人到我的笔下都变得干枯了。(巴金《忆箇旧》)
“丰富”还有动词义和用法:使丰富,如“~文章内容,~自己的词汇”。这跟“丰厚”、“丰盛”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丰厚 fēnɡhòu
不仅指数量多、品种多,而且指东西贵重,厚实,厚重。使用范围较窄,除形容礼品、奖品等具体东西以外,只形容经验、生活、滋养、美德等少数的抽象事物。
例:①因为张军年轻,既有住房,奖金又丰厚,效益奖金有时比老工程师拿得还多。(张敏华《天若有情》)②这些大作家总结了他们的民族的政治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的丰厚经验。(吕叔湘《书太多了》)③在钱学森的身上有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4日)
丰盛 fēnɡshènɡ
只限于形容物资丰富,如物产、特产、草木,更多是形容食物、饭菜、宴席、餐饮等。
例:①我们受着丰盛的款待,很像一些贵宾。(巴金《给苏合作同志》)②土壤大见改良,物产丰盛。(郭沫若《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二日日记》)
丰硕 fēnɡshuò
不仅数量多,而且硕大,肥硕。原多形容果实,今也形容成果、收获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由于大批学者辛勤劳动,并运用了科学归纳法,使考据学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成果丰硕。(《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③通过半个月的学习,学员们感到收获丰硕。(《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丰硕
丰富 丰厚 丰盛 丰硕 469.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数量大、品种多。常形容好的或有用的东西。
丰富 fēnɡfù
不仅指数量大、品种多,而且指质量高、内容好、形式多样。使用范围较广,能形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物产、书籍、知识、经验、感情、内容、文艺节目等。常说成“丰富多彩”。
例:①把他们辛勤劳动的丰富果实,捧到全国人民的面前。(冰心《从“公社果”谈起》)②农民军十年来在同官军斗智斗勇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往往神出鬼没,使官军防不胜防。(姚雪垠《李自成》)③生活比我的想象丰富得多,那些有血有肉的人到我的笔下都变得干枯了。(巴金《忆箇旧》)
“丰富”还有动词义和用法:使丰富,如“~文章内容,~自己的词汇”。这跟“丰厚”、“丰盛”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丰厚 fēnɡhòu
不仅指数量多、品种多,而且指东西贵重,厚实,厚重。使用范围较窄,除形容礼品、奖品等具体东西以外,只形容经验、生活、滋养、美德等少数的抽象事物。
例:①因为张军年轻,既有住房,奖金又丰厚,效益奖金有时比老工程师拿得还多。(张敏华《天若有情》)②这些大作家总结了他们的民族的政治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的丰厚经验。(吕叔湘《书太多了》)③在钱学森的身上有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日报》 1998年4月24日)
丰盛 fēnɡshènɡ
只限于形容物资丰富,如物产、特产、草木,更多是形容食物、饭菜、宴席、餐饮等。
例:①我们受着丰盛的款待,很像一些贵宾。(巴金《给苏合作同志》)②土壤大见改良,物产丰盛。(郭沫若《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二日日记》)
丰硕 fēnɡshuò
不仅数量多,而且硕大,肥硕。原多形容果实,今也形容成果、收获等抽象的事物。
例:①由于大批学者辛勤劳动,并运用了科学归纳法,使考据学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匡亚明《孔子评传》)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成果丰硕。(《人民日报》1998年4月3日)③通过半个月的学习,学员们感到收获丰硕。(《人民日报》1998年4月20日)
风采
风采(丰采)风度 风韵(丰韵)风姿(丰姿) 470.0 102 名词 名词。指人的美好的外表、举止。褒义词。
风采 fēnɡcǎi
偶尔写做“丰采”。着重指人的外在的美好的神采。常跟下列词语搭配:“动人、明星、偶像、姿容、奕奕、犹存、昔日、一展、烂漫”等。也用于物,常跟下列词语搭配:“故国、皇家、雪山、建筑、花朵、都市、时尚、时代”等。而“风度”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我们切切实实看到他在吹,听到他吹出的声音,看到他吹奏的风采,我们就满足,得到安慰,与他融为一体,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愿意为这一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震云《土塬鼓点后:理查德·克莱德曼》)②看到那位赤着脚参加世界田径大赛的南非女子的风采,我报以会心一笑:没有鞋也一样能破世界纪录! (毕淑敏《婚姻鞋》)③这里的火车头却完全是另外的风采。(魏巍《东方》)
风度 fēnɡdù
着重指人的内在高雅气质在举止、姿态方面表现出的特有的风格。常跟下列词语搭配:“有、没有、显出、缺乏、典雅、高雅、淳朴、朴实、翩翩、飘逸、飘洒、潇洒、大方、不凡、轩昂、绝佳、不佳、职业、大侠、骑士、大家、绅士、才子、伟人、长老、大将、大国”等。
例:①他的构图里气韵流动着,形体的勾勒也自然灵妙,还有那雄伟出尘的风度,都是他独具的好处。(朱自清《罗马》)②我们便开始讲起山那边家中的牛马和鸡鸭,竭力做出一对庄稼人的应有的风度。(艾芜《山峡中》)③弄船人语言清婉,装束素朴,有些水手还穿齐膝的长衣,裹白头巾,风度整洁和船身极相称。(沈从文《常德的船》)④汉人风度是庄严、雄伟;晋人风度是放达、文雅。(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风韵 fēnɡyùn
偶尔写做“丰韵”。着重指优美的姿态所形成的风度(韵,风度)。多用于女子,有时用于物(例③④)。而“风采”等则不限。常搭配的词有:“颇有、犹存、旧日、秀丽、动人、不凡”等。
例:①(珊君)在她身上显露着江浙女人的风韵。(胡也频《光明在我们的前面》)②她可不像二十四岁的姑娘,倒像一位颇有风韵的少妇。(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③山光水色,都无改于昔日的潇洒风韵。(李广田《记问渠君》)④窗前有丛竹,还有废弃了但仍然风韵犹存的石凳石桌,赵院长住在正房,两位老师住在西厢。(王蒙《庭院深深》)
风姿 fēnɡzī
偶尔写做“丰姿”。着重指姿态。多用于青年和中年。而“风度”等还可以用于老年。有时用于物(例③)。常搭配的词,除褒义的“秀美、秀丽、轻盈、婀娜、妩媚、端庄、大方、文雅”等以外,还有贬义的“轻浮、轻狂、妖艳、粗野、粗俗、庸俗、土气”等。
例:①江姐的仪容本来是端庄的,经过化装,更显出一种典雅的风姿。(罗广斌等《红岩》)②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张爱玲《道路以目》)③在我任职期间所有访问开罗的大人物都慕名乘我的大吉普进沙漠兜风,一睹胡夫金字塔风姿。(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
风度
风采(丰采)风度 风韵(丰韵)风姿(丰姿) 470.0 102 名词 名词。指人的美好的外表、举止。褒义词。
风采 fēnɡcǎi
偶尔写做“丰采”。着重指人的外在的美好的神采。常跟下列词语搭配:“动人、明星、偶像、姿容、奕奕、犹存、昔日、一展、烂漫”等。也用于物,常跟下列词语搭配:“故国、皇家、雪山、建筑、花朵、都市、时尚、时代”等。而“风度”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我们切切实实看到他在吹,听到他吹出的声音,看到他吹奏的风采,我们就满足,得到安慰,与他融为一体,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愿意为这一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震云《土塬鼓点后:理查德·克莱德曼》)②看到那位赤着脚参加世界田径大赛的南非女子的风采,我报以会心一笑:没有鞋也一样能破世界纪录! (毕淑敏《婚姻鞋》)③这里的火车头却完全是另外的风采。(魏巍《东方》)
风度 fēnɡdù
着重指人的内在高雅气质在举止、姿态方面表现出的特有的风格。常跟下列词语搭配:“有、没有、显出、缺乏、典雅、高雅、淳朴、朴实、翩翩、飘逸、飘洒、潇洒、大方、不凡、轩昂、绝佳、不佳、职业、大侠、骑士、大家、绅士、才子、伟人、长老、大将、大国”等。
例:①他的构图里气韵流动着,形体的勾勒也自然灵妙,还有那雄伟出尘的风度,都是他独具的好处。(朱自清《罗马》)②我们便开始讲起山那边家中的牛马和鸡鸭,竭力做出一对庄稼人的应有的风度。(艾芜《山峡中》)③弄船人语言清婉,装束素朴,有些水手还穿齐膝的长衣,裹白头巾,风度整洁和船身极相称。(沈从文《常德的船》)④汉人风度是庄严、雄伟;晋人风度是放达、文雅。(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风韵 fēnɡyùn
偶尔写做“丰韵”。着重指优美的姿态所形成的风度(韵,风度)。多用于女子,有时用于物(例③④)。而“风采”等则不限。常搭配的词有:“颇有、犹存、旧日、秀丽、动人、不凡”等。
例:①(珊君)在她身上显露着江浙女人的风韵。(胡也频《光明在我们的前面》)②她可不像二十四岁的姑娘,倒像一位颇有风韵的少妇。(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③山光水色,都无改于昔日的潇洒风韵。(李广田《记问渠君》)④窗前有丛竹,还有废弃了但仍然风韵犹存的石凳石桌,赵院长住在正房,两位老师住在西厢。(王蒙《庭院深深》)
风姿 fēnɡzī
偶尔写做“丰姿”。着重指姿态。多用于青年和中年。而“风度”等还可以用于老年。有时用于物(例③)。常搭配的词,除褒义的“秀美、秀丽、轻盈、婀娜、妩媚、端庄、大方、文雅”等以外,还有贬义的“轻浮、轻狂、妖艳、粗野、粗俗、庸俗、土气”等。
例:①江姐的仪容本来是端庄的,经过化装,更显出一种典雅的风姿。(罗广斌等《红岩》)②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张爱玲《道路以目》)③在我任职期间所有访问开罗的大人物都慕名乘我的大吉普进沙漠兜风,一睹胡夫金字塔风姿。(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
风韵
风采(丰采)风度 风韵(丰韵)风姿(丰姿) 470.0 102 名词 名词。指人的美好的外表、举止。褒义词。
风采 fēnɡcǎi
偶尔写做“丰采”。着重指人的外在的美好的神采。常跟下列词语搭配:“动人、明星、偶像、姿容、奕奕、犹存、昔日、一展、烂漫”等。也用于物,常跟下列词语搭配:“故国、皇家、雪山、建筑、花朵、都市、时尚、时代”等。而“风度”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我们切切实实看到他在吹,听到他吹出的声音,看到他吹奏的风采,我们就满足,得到安慰,与他融为一体,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愿意为这一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震云《土塬鼓点后:理查德·克莱德曼》)②看到那位赤着脚参加世界田径大赛的南非女子的风采,我报以会心一笑:没有鞋也一样能破世界纪录! (毕淑敏《婚姻鞋》)③这里的火车头却完全是另外的风采。(魏巍《东方》)
风度 fēnɡdù
着重指人的内在高雅气质在举止、姿态方面表现出的特有的风格。常跟下列词语搭配:“有、没有、显出、缺乏、典雅、高雅、淳朴、朴实、翩翩、飘逸、飘洒、潇洒、大方、不凡、轩昂、绝佳、不佳、职业、大侠、骑士、大家、绅士、才子、伟人、长老、大将、大国”等。
例:①他的构图里气韵流动着,形体的勾勒也自然灵妙,还有那雄伟出尘的风度,都是他独具的好处。(朱自清《罗马》)②我们便开始讲起山那边家中的牛马和鸡鸭,竭力做出一对庄稼人的应有的风度。(艾芜《山峡中》)③弄船人语言清婉,装束素朴,有些水手还穿齐膝的长衣,裹白头巾,风度整洁和船身极相称。(沈从文《常德的船》)④汉人风度是庄严、雄伟;晋人风度是放达、文雅。(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风韵 fēnɡyùn
偶尔写做“丰韵”。着重指优美的姿态所形成的风度(韵,风度)。多用于女子,有时用于物(例③④)。而“风采”等则不限。常搭配的词有:“颇有、犹存、旧日、秀丽、动人、不凡”等。
例:①(珊君)在她身上显露着江浙女人的风韵。(胡也频《光明在我们的前面》)②她可不像二十四岁的姑娘,倒像一位颇有风韵的少妇。(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③山光水色,都无改于昔日的潇洒风韵。(李广田《记问渠君》)④窗前有丛竹,还有废弃了但仍然风韵犹存的石凳石桌,赵院长住在正房,两位老师住在西厢。(王蒙《庭院深深》)
风姿 fēnɡzī
偶尔写做“丰姿”。着重指姿态。多用于青年和中年。而“风度”等还可以用于老年。有时用于物(例③)。常搭配的词,除褒义的“秀美、秀丽、轻盈、婀娜、妩媚、端庄、大方、文雅”等以外,还有贬义的“轻浮、轻狂、妖艳、粗野、粗俗、庸俗、土气”等。
例:①江姐的仪容本来是端庄的,经过化装,更显出一种典雅的风姿。(罗广斌等《红岩》)②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张爱玲《道路以目》)③在我任职期间所有访问开罗的大人物都慕名乘我的大吉普进沙漠兜风,一睹胡夫金字塔风姿。(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
风姿
风采(丰采)风度 风韵(丰韵)风姿(丰姿) 470.0 102 名词 名词。指人的美好的外表、举止。褒义词。
风采 fēnɡcǎi
偶尔写做“丰采”。着重指人的外在的美好的神采。常跟下列词语搭配:“动人、明星、偶像、姿容、奕奕、犹存、昔日、一展、烂漫”等。也用于物,常跟下列词语搭配:“故国、皇家、雪山、建筑、花朵、都市、时尚、时代”等。而“风度”一般不这么用。
例:①我们切切实实看到他在吹,听到他吹出的声音,看到他吹奏的风采,我们就满足,得到安慰,与他融为一体,甘愿做他音乐的奴隶,愿意为这一切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震云《土塬鼓点后:理查德·克莱德曼》)②看到那位赤着脚参加世界田径大赛的南非女子的风采,我报以会心一笑:没有鞋也一样能破世界纪录! (毕淑敏《婚姻鞋》)③这里的火车头却完全是另外的风采。(魏巍《东方》)
风度 fēnɡdù
着重指人的内在高雅气质在举止、姿态方面表现出的特有的风格。常跟下列词语搭配:“有、没有、显出、缺乏、典雅、高雅、淳朴、朴实、翩翩、飘逸、飘洒、潇洒、大方、不凡、轩昂、绝佳、不佳、职业、大侠、骑士、大家、绅士、才子、伟人、长老、大将、大国”等。
例:①他的构图里气韵流动着,形体的勾勒也自然灵妙,还有那雄伟出尘的风度,都是他独具的好处。(朱自清《罗马》)②我们便开始讲起山那边家中的牛马和鸡鸭,竭力做出一对庄稼人的应有的风度。(艾芜《山峡中》)③弄船人语言清婉,装束素朴,有些水手还穿齐膝的长衣,裹白头巾,风度整洁和船身极相称。(沈从文《常德的船》)④汉人风度是庄严、雄伟;晋人风度是放达、文雅。(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风韵 fēnɡyùn
偶尔写做“丰韵”。着重指优美的姿态所形成的风度(韵,风度)。多用于女子,有时用于物(例③④)。而“风采”等则不限。常搭配的词有:“颇有、犹存、旧日、秀丽、动人、不凡”等。
例:①(珊君)在她身上显露着江浙女人的风韵。(胡也频《光明在我们的前面》)②她可不像二十四岁的姑娘,倒像一位颇有风韵的少妇。(梁晓声《京华闻见录》)③山光水色,都无改于昔日的潇洒风韵。(李广田《记问渠君》)④窗前有丛竹,还有废弃了但仍然风韵犹存的石凳石桌,赵院长住在正房,两位老师住在西厢。(王蒙《庭院深深》)
风姿 fēnɡzī
偶尔写做“丰姿”。着重指姿态。多用于青年和中年。而“风度”等还可以用于老年。有时用于物(例③)。常搭配的词,除褒义的“秀美、秀丽、轻盈、婀娜、妩媚、端庄、大方、文雅”等以外,还有贬义的“轻浮、轻狂、妖艳、粗野、粗俗、庸俗、土气”等。
例:①江姐的仪容本来是端庄的,经过化装,更显出一种典雅的风姿。(罗广斌等《红岩》)②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张爱玲《道路以目》)③在我任职期间所有访问开罗的大人物都慕名乘我的大吉普进沙漠兜风,一睹胡夫金字塔风姿。(唐师曾《我钻进了金字塔》)
风景
风景 景色 景物 景致 471.0 102 名词 名词。供人们观赏的山水、花木、建筑物、自然现象等。
风景 fēnɡjǐnɡ
意义范围较小,一般指可供观赏的,而且是着眼于整个景象。常说“风景区,风景画,风景照(片),大杀风景”。
例:①苏东坡游赤壁,用了八个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总结了赤壁的风景。(老舍《怎样丢掉学生腔》)②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别致。(杨朔《海市》)③西子湖畔,吴山之麓,风景委实不错。(许钦文《重游玉皇山小记》)
景色 jǐnɡsè
意义范围更小,多指有特色的风景,多着眼于色彩。
例:①芥兰开满了白花,白菜簇生着黄花,椰菜在卷心,枸杞在摇曳,鹅黄嫩绿,蝶舞蜂喧,好一派艳阳天景色! (秦牧《古战场春晓》)②要像画家那样,用暗淡的颜色表现阴暗的气氛,用鲜明的色彩表现明朗的景色。(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③四周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杨朔《荔枝蜜》)
景物 jǐnɡwù
着眼于自然物,意义范围较大,可以指供观赏的(例①),也可以指不是供观赏的自然物(例②③)。
例:①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叶圣陶《拙政诸园寄深眷》)②车子开得很快,也颠得厉害。四周的景物都是一瞬眼就过去了。(巴金《印象·感想·回忆》)③我对于晓风残月一类的景物素来不大喜爱。(许地山《忆卢沟桥》)
景致 jǐnɡzhì
意义范围较小,一般指好风景,特别是别致的、有情趣的风景。
例:①岛子上有一处好景致,叫花沟,遍地桃树,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落到海岛上来。(杨朔《海市》)②唐诗有这么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它把大沙漠上的景致真实地概括地写出来了。(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③现在是江南三月呀,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你看,这是多么现成的景致。(唐弢《三人行》)
景色
风景 景色 景物 景致 471.0 102 名词 名词。供人们观赏的山水、花木、建筑物、自然现象等。
风景 fēnɡjǐnɡ
意义范围较小,一般指可供观赏的,而且是着眼于整个景象。常说“风景区,风景画,风景照(片),大杀风景”。
例:①苏东坡游赤壁,用了八个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总结了赤壁的风景。(老舍《怎样丢掉学生腔》)②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别致。(杨朔《海市》)③西子湖畔,吴山之麓,风景委实不错。(许钦文《重游玉皇山小记》)
景色 jǐnɡsè
意义范围更小,多指有特色的风景,多着眼于色彩。
例:①芥兰开满了白花,白菜簇生着黄花,椰菜在卷心,枸杞在摇曳,鹅黄嫩绿,蝶舞蜂喧,好一派艳阳天景色! (秦牧《古战场春晓》)②要像画家那样,用暗淡的颜色表现阴暗的气氛,用鲜明的色彩表现明朗的景色。(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③四周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杨朔《荔枝蜜》)
景物 jǐnɡwù
着眼于自然物,意义范围较大,可以指供观赏的(例①),也可以指不是供观赏的自然物(例②③)。
例:①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叶圣陶《拙政诸园寄深眷》)②车子开得很快,也颠得厉害。四周的景物都是一瞬眼就过去了。(巴金《印象·感想·回忆》)③我对于晓风残月一类的景物素来不大喜爱。(许地山《忆卢沟桥》)
景致 jǐnɡzhì
意义范围较小,一般指好风景,特别是别致的、有情趣的风景。
例:①岛子上有一处好景致,叫花沟,遍地桃树,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落到海岛上来。(杨朔《海市》)②唐诗有这么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它把大沙漠上的景致真实地概括地写出来了。(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③现在是江南三月呀,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你看,这是多么现成的景致。(唐弢《三人行》)
景物
风景 景色 景物 景致 471.0 102 名词 名词。供人们观赏的山水、花木、建筑物、自然现象等。
风景 fēnɡjǐnɡ
意义范围较小,一般指可供观赏的,而且是着眼于整个景象。常说“风景区,风景画,风景照(片),大杀风景”。
例:①苏东坡游赤壁,用了八个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总结了赤壁的风景。(老舍《怎样丢掉学生腔》)②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别致。(杨朔《海市》)③西子湖畔,吴山之麓,风景委实不错。(许钦文《重游玉皇山小记》)
景色 jǐnɡsè
意义范围更小,多指有特色的风景,多着眼于色彩。
例:①芥兰开满了白花,白菜簇生着黄花,椰菜在卷心,枸杞在摇曳,鹅黄嫩绿,蝶舞蜂喧,好一派艳阳天景色! (秦牧《古战场春晓》)②要像画家那样,用暗淡的颜色表现阴暗的气氛,用鲜明的色彩表现明朗的景色。(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③四周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杨朔《荔枝蜜》)
景物 jǐnɡwù
着眼于自然物,意义范围较大,可以指供观赏的(例①),也可以指不是供观赏的自然物(例②③)。
例:①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叶圣陶《拙政诸园寄深眷》)②车子开得很快,也颠得厉害。四周的景物都是一瞬眼就过去了。(巴金《印象·感想·回忆》)③我对于晓风残月一类的景物素来不大喜爱。(许地山《忆卢沟桥》)
景致 jǐnɡzhì
意义范围较小,一般指好风景,特别是别致的、有情趣的风景。
例:①岛子上有一处好景致,叫花沟,遍地桃树,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落到海岛上来。(杨朔《海市》)②唐诗有这么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它把大沙漠上的景致真实地概括地写出来了。(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③现在是江南三月呀,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你看,这是多么现成的景致。(唐弢《三人行》)
景致
风景 景色 景物 景致 471.0 102 名词 名词。供人们观赏的山水、花木、建筑物、自然现象等。
风景 fēnɡjǐnɡ
意义范围较小,一般指可供观赏的,而且是着眼于整个景象。常说“风景区,风景画,风景照(片),大杀风景”。
例:①苏东坡游赤壁,用了八个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总结了赤壁的风景。(老舍《怎样丢掉学生腔》)②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别致。(杨朔《海市》)③西子湖畔,吴山之麓,风景委实不错。(许钦文《重游玉皇山小记》)
景色 jǐnɡsè
意义范围更小,多指有特色的风景,多着眼于色彩。
例:①芥兰开满了白花,白菜簇生着黄花,椰菜在卷心,枸杞在摇曳,鹅黄嫩绿,蝶舞蜂喧,好一派艳阳天景色! (秦牧《古战场春晓》)②要像画家那样,用暗淡的颜色表现阴暗的气氛,用鲜明的色彩表现明朗的景色。(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③四周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杨朔《荔枝蜜》)
景物 jǐnɡwù
着眼于自然物,意义范围较大,可以指供观赏的(例①),也可以指不是供观赏的自然物(例②③)。
例:①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叶圣陶《拙政诸园寄深眷》)②车子开得很快,也颠得厉害。四周的景物都是一瞬眼就过去了。(巴金《印象·感想·回忆》)③我对于晓风残月一类的景物素来不大喜爱。(许地山《忆卢沟桥》)
景致 jǐnɡzhì
意义范围较小,一般指好风景,特别是别致的、有情趣的风景。
例:①岛子上有一处好景致,叫花沟,遍地桃树,年年桃花开时,就像那千万朵朝霞落到海岛上来。(杨朔《海市》)②唐诗有这么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它把大沙漠上的景致真实地概括地写出来了。(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③现在是江南三月呀,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你看,这是多么现成的景致。(唐弢《三人行》)
风气
风气 风尚 风俗 472.0 102 名词 名词。行为或生活的社会性的习惯。
风气 fēnɡqì
着重指习气,是现时流行的、较普遍的爱好、习惯。可以指某个集体的。
例:①能不能形成说真话的风气,有没有说真话的环境,是对民主的严峻考验,对精神文明的严峻考验。(柯灵《〈随想录〉的随想》)②(用农具送结婚礼)这是当日农村值得发扬的风气。(沙汀《青坡》)
风尚 fēnɡshànɡ
着重指在一定时期中大家共同崇尚、尊重的风气(有时包括思想、精神、道德品质在内)。多用做褒义词,而“风气、风俗”则不限。
例:①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与劳动人民、进步知识分子相结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匡亚明《孔子评传》)②农民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风尚和家庭生活,都出现了令人喜悦的新气象。(刘绍棠《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
风俗 fēnɡsú
着重指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民情。多指生活上的。
例:①吃粽子这风俗真古得很啊! (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②这是缅甸自古传下来的风俗:到寺里去礼拜大佛,以及到人家去做客,都须进门脱下鞋子。(艾芜《日本轰炸缅甸的时候》)
风尚
风气 风尚 风俗 472.0 102 名词 名词。行为或生活的社会性的习惯。
风气 fēnɡqì
着重指习气,是现时流行的、较普遍的爱好、习惯。可以指某个集体的。
例:①能不能形成说真话的风气,有没有说真话的环境,是对民主的严峻考验,对精神文明的严峻考验。(柯灵《〈随想录〉的随想》)②(用农具送结婚礼)这是当日农村值得发扬的风气。(沙汀《青坡》)
风尚 fēnɡshànɡ
着重指在一定时期中大家共同崇尚、尊重的风气(有时包括思想、精神、道德品质在内)。多用做褒义词,而“风气、风俗”则不限。
例:①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与劳动人民、进步知识分子相结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匡亚明《孔子评传》)②农民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风尚和家庭生活,都出现了令人喜悦的新气象。(刘绍棠《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
风俗 fēnɡsú
着重指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民情。多指生活上的。
例:①吃粽子这风俗真古得很啊! (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②这是缅甸自古传下来的风俗:到寺里去礼拜大佛,以及到人家去做客,都须进门脱下鞋子。(艾芜《日本轰炸缅甸的时候》)
风俗
风气 风尚 风俗 472.0 102 名词 名词。行为或生活的社会性的习惯。
风气 fēnɡqì
着重指习气,是现时流行的、较普遍的爱好、习惯。可以指某个集体的。
例:①能不能形成说真话的风气,有没有说真话的环境,是对民主的严峻考验,对精神文明的严峻考验。(柯灵《〈随想录〉的随想》)②(用农具送结婚礼)这是当日农村值得发扬的风气。(沙汀《青坡》)
风尚 fēnɡshànɡ
着重指在一定时期中大家共同崇尚、尊重的风气(有时包括思想、精神、道德品质在内)。多用做褒义词,而“风气、风俗”则不限。
例:①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与劳动人民、进步知识分子相结合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匡亚明《孔子评传》)②农民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风尚和家庭生活,都出现了令人喜悦的新气象。(刘绍棠《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
风俗 fēnɡsú
着重指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民情。多指生活上的。
例:①吃粽子这风俗真古得很啊! (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②这是缅甸自古传下来的风俗:到寺里去礼拜大佛,以及到人家去做客,都须进门脱下鞋子。(艾芜《日本轰炸缅甸的时候》)
风行
风行 流行 盛行 473.0 102 动词 动词。一时间广泛传布。前面都能加“很”等程度副词。都可以用于服饰、说法、作品、文艺形式、习俗、疾病等。
风行 fēnɡxínɡ
比喻像风那样快地普遍传开。带形象色彩。常说“风行一时”。
例:①这种装束在当时是很风行的。(苏青《烫发》)②前几年,打倒迷信的口号风行一时。(唐弢《南归杂记》)③七十年代风行港台的武打片。(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
还有形容词义:迅速,如“雷厉~”。这跟“流行”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流行 liúxínɡ
比喻像水那样流到各处。带形象色彩。常说“流行病,流行色,流行性,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流行款式”等。
例:①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朱自清《威尼斯》)②那时白话文尚未流行,古文的风气尚盛。(夏丏尊《鲁迅翁杂忆》)③这镇上是流行着这样一种风气的,凡是按规矩行事的,就是平常人。(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盛行 shènɡxínɡ
强调更广泛,普遍。程度较重。还用于活动,如旅游、习武、私访、上访、比赛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公元三、四世纪,道家学说再度盛行。(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在歪风邪气盛行的地方,一些领导恰恰把上述关系颠倒过来了。(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中国大百科全书·武术》)
流行
风行 流行 盛行 473.0 102 动词 动词。一时间广泛传布。前面都能加“很”等程度副词。都可以用于服饰、说法、作品、文艺形式、习俗、疾病等。
风行 fēnɡxínɡ
比喻像风那样快地普遍传开。带形象色彩。常说“风行一时”。
例:①这种装束在当时是很风行的。(苏青《烫发》)②前几年,打倒迷信的口号风行一时。(唐弢《南归杂记》)③七十年代风行港台的武打片。(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
还有形容词义:迅速,如“雷厉~”。这跟“流行”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流行 liúxínɡ
比喻像水那样流到各处。带形象色彩。常说“流行病,流行色,流行性,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流行款式”等。
例:①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朱自清《威尼斯》)②那时白话文尚未流行,古文的风气尚盛。(夏丏尊《鲁迅翁杂忆》)③这镇上是流行着这样一种风气的,凡是按规矩行事的,就是平常人。(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盛行 shènɡxínɡ
强调更广泛,普遍。程度较重。还用于活动,如旅游、习武、私访、上访、比赛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公元三、四世纪,道家学说再度盛行。(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在歪风邪气盛行的地方,一些领导恰恰把上述关系颠倒过来了。(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中国大百科全书·武术》)
盛行
风行 流行 盛行 473.0 102 动词 动词。一时间广泛传布。前面都能加“很”等程度副词。都可以用于服饰、说法、作品、文艺形式、习俗、疾病等。
风行 fēnɡxínɡ
比喻像风那样快地普遍传开。带形象色彩。常说“风行一时”。
例:①这种装束在当时是很风行的。(苏青《烫发》)②前几年,打倒迷信的口号风行一时。(唐弢《南归杂记》)③七十年代风行港台的武打片。(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
还有形容词义:迅速,如“雷厉~”。这跟“流行”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流行 liúxínɡ
比喻像水那样流到各处。带形象色彩。常说“流行病,流行色,流行性,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流行款式”等。
例:①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朱自清《威尼斯》)②那时白话文尚未流行,古文的风气尚盛。(夏丏尊《鲁迅翁杂忆》)③这镇上是流行着这样一种风气的,凡是按规矩行事的,就是平常人。(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盛行 shènɡxínɡ
强调更广泛,普遍。程度较重。还用于活动,如旅游、习武、私访、上访、比赛等。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公元三、四世纪,道家学说再度盛行。(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在歪风邪气盛行的地方,一些领导恰恰把上述关系颠倒过来了。(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③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中国大百科全书·武术》)
锋利
锋利 锐利 犀利 47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工具、武器等尖而快。(二)言论、文笔尖锐。(三)眼光厉害。
锋利 fēnɡlì
在(一)义上除了指工具、武器等尖而快之外,还可以指刃很薄而快。在(二)义上侧重指锋芒突出,能一下子深入到里面去。在(三)义上有逼人的意味(例③)。中性词。
例:①他不怕恶魔的锋利爪牙。(叶圣陶《一包东西》)②沙可夫在发言的时候,既无锋利惊人之辞,也无叱咤凌厉之志。(孙犁《回忆沙可夫同志》)③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鲁迅《阿Q正传》)
锐利 ruìlì
在(一)义上只指尖而快。在(二)义上侧重指锐不可当,批驳或观察得深透。还能形容思想。在(三)义上常指识别力很强。褒义词。
例:①他说话微微有点口吃似的,但是在他的感情激昂的时候,词锋是锐利的。(曹禺《雷雨》)②她刚刚把弓换过手来,尚未举起,就被坐山雕的十分锐利的眼睛看清了。(姚雪垠《李自成》)③思想家的锐利和童稚的纯真互相交织着,形成一种能够紧紧攫住人心的艺术风格。(秦牧《哲人·小孩》)
犀利 xīlì
在(一)义上,有时还指薄而快(如“犀利的刀子”),坚固。在(二)义上,侧重指尖锐,一针见血。还能形容思想、见解等。在(三)义上,常指敏锐,一眼看穿。比“锋利、锐利”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那根骨头磨成的针,在他生前也用过多次,已经磨得光滑犀利了。(罗广斌等《红岩》)②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唐弢《琐忆》)③他讲着,掀动浓厚的眉毛,睁开圆大的眼睛,射出犀利的光芒。(梁斌《红旗谱》)
锐利
锋利 锐利 犀利 47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工具、武器等尖而快。(二)言论、文笔尖锐。(三)眼光厉害。
锋利 fēnɡlì
在(一)义上除了指工具、武器等尖而快之外,还可以指刃很薄而快。在(二)义上侧重指锋芒突出,能一下子深入到里面去。在(三)义上有逼人的意味(例③)。中性词。
例:①他不怕恶魔的锋利爪牙。(叶圣陶《一包东西》)②沙可夫在发言的时候,既无锋利惊人之辞,也无叱咤凌厉之志。(孙犁《回忆沙可夫同志》)③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鲁迅《阿Q正传》)
锐利 ruìlì
在(一)义上只指尖而快。在(二)义上侧重指锐不可当,批驳或观察得深透。还能形容思想。在(三)义上常指识别力很强。褒义词。
例:①他说话微微有点口吃似的,但是在他的感情激昂的时候,词锋是锐利的。(曹禺《雷雨》)②她刚刚把弓换过手来,尚未举起,就被坐山雕的十分锐利的眼睛看清了。(姚雪垠《李自成》)③思想家的锐利和童稚的纯真互相交织着,形成一种能够紧紧攫住人心的艺术风格。(秦牧《哲人·小孩》)
犀利 xīlì
在(一)义上,有时还指薄而快(如“犀利的刀子”),坚固。在(二)义上,侧重指尖锐,一针见血。还能形容思想、见解等。在(三)义上,常指敏锐,一眼看穿。比“锋利、锐利”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那根骨头磨成的针,在他生前也用过多次,已经磨得光滑犀利了。(罗广斌等《红岩》)②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唐弢《琐忆》)③他讲着,掀动浓厚的眉毛,睁开圆大的眼睛,射出犀利的光芒。(梁斌《红旗谱》)
犀利
锋利 锐利 犀利 474.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一)工具、武器等尖而快。(二)言论、文笔尖锐。(三)眼光厉害。
锋利 fēnɡlì
在(一)义上除了指工具、武器等尖而快之外,还可以指刃很薄而快。在(二)义上侧重指锋芒突出,能一下子深入到里面去。在(三)义上有逼人的意味(例③)。中性词。
例:①他不怕恶魔的锋利爪牙。(叶圣陶《一包东西》)②沙可夫在发言的时候,既无锋利惊人之辞,也无叱咤凌厉之志。(孙犁《回忆沙可夫同志》)③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鲁迅《阿Q正传》)
锐利 ruìlì
在(一)义上只指尖而快。在(二)义上侧重指锐不可当,批驳或观察得深透。还能形容思想。在(三)义上常指识别力很强。褒义词。
例:①他说话微微有点口吃似的,但是在他的感情激昂的时候,词锋是锐利的。(曹禺《雷雨》)②她刚刚把弓换过手来,尚未举起,就被坐山雕的十分锐利的眼睛看清了。(姚雪垠《李自成》)③思想家的锐利和童稚的纯真互相交织着,形成一种能够紧紧攫住人心的艺术风格。(秦牧《哲人·小孩》)
犀利 xīlì
在(一)义上,有时还指薄而快(如“犀利的刀子”),坚固。在(二)义上,侧重指尖锐,一针见血。还能形容思想、见解等。在(三)义上,常指敏锐,一眼看穿。比“锋利、锐利”常用于书面语。
例:①那根骨头磨成的针,在他生前也用过多次,已经磨得光滑犀利了。(罗广斌等《红岩》)②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唐弢《琐忆》)③他讲着,掀动浓厚的眉毛,睁开圆大的眼睛,射出犀利的光芒。(梁斌《红旗谱》)
讽嘲
讽嘲 讽刺 讥嘲 讥刺 讥讽 讥诮 讥笑 475.0 102 动词 动词。用刺激的话来笑话对方。
讽嘲 fěnɡcháo
讽刺嘲笑,词义较重。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她重又轻轻把门开了;脸正对着门坐,让那不会讽嘲人的墙壁独自赏鉴她脑后的奇迹。(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他本来要找机会讽嘲和鸾,借此报复她方才的批评。(许地山《换巢鸾凤》)③这是一部滑稽短片,对他具有讽嘲意味。(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
讽刺 fěnɡcì
泛指用各种手法嘲笑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有构成词语的能力,如“讽刺画,讽刺剧,讽刺诗,讽刺性,讽刺文学,讽刺小说,讽刺歌曲,讽刺作家”。常说“讽刺敌人,讽刺不良现象,讽刺不正之风,讽刺腐败现象,讽刺拜金主义,讽刺封建迷信”。
例:①这呼声在欺诈横行的现世,俨然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激越的讽刺! (夏丏尊《幽默的叫卖声》)②他们通过鬼的故事来讽刺、教育活着的人,说的是鬼话,其实是人话。(吴晗《人和鬼》)③读到这本充满了愚人故事的小书时,我总疑心写这本书的人,书虽在一千年以前写成,他的讽刺却预备留给一千年以后。(沈从文《劝人读经》)
讥嘲 jīcháo
讥笑嘲笑。词义较轻。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他不但拒绝鲁迅先生善意的规劝,还暗暗地讥嘲鲁迅先生,讽刺他做翻译工作没出息。(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讥刺 jīcì
讥笑讽刺。词义很重,多是尖锐有力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鲁迅《藤野先生》)②他立刻回答了一篇极蛮横的反驳,其中很有些对于曼青个人的讥刺。(茅盾《追求》)
讥讽 jīfěnɡ
讥笑讽刺。词义较重,多是尖刻或旁敲侧击的非议。多用于书面语。比“讥刺”常用。
例:①一时公开的讥讽,背后的嘲笑,几乎要将他淹没。(柯灵《西苓纪念》)②我看着他那种神气就要作呕,便冷冷地讥讽他。(茅盾《腐蚀》)③梁霄听出她话里包含着讥讽意味,大度地笑了笑说:“好吧,怎样考验呢?”(吕雷《火红的云霞》)
讥诮 jīqiào
偏重指讥讽或指责中的冷言冷语。词义较重。不常用,适用于书面语。
例:①李玉亭忸怩地回答,想起范博文和吴芝生他们说过的一些讥诮话,心里又不自在起来了。(茅盾《子夜》)②倘若我承认自己爱的是一个在饭铺里烙火烧的青年,他们也许会惊讶、惋惜、讥诮、失望。(刘心武《爱情的位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鲁迅《阿Q正传》)②又是很奇怪的,他觉着那店中人的眼光注视着他,而且有些讥笑的意思。(叶圣陶《校长》)③对于失败的好事之徒,不要随着别人去讥笑和嘲弄。(唐弢《鲁迅的故事》)
讽刺
讽嘲 讽刺 讥嘲 讥刺 讥讽 讥诮 讥笑 475.0 102 动词 动词。用刺激的话来笑话对方。
讽嘲 fěnɡcháo
讽刺嘲笑,词义较重。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她重又轻轻把门开了;脸正对着门坐,让那不会讽嘲人的墙壁独自赏鉴她脑后的奇迹。(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他本来要找机会讽嘲和鸾,借此报复她方才的批评。(许地山《换巢鸾凤》)③这是一部滑稽短片,对他具有讽嘲意味。(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
讽刺 fěnɡcì
泛指用各种手法嘲笑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有构成词语的能力,如“讽刺画,讽刺剧,讽刺诗,讽刺性,讽刺文学,讽刺小说,讽刺歌曲,讽刺作家”。常说“讽刺敌人,讽刺不良现象,讽刺不正之风,讽刺腐败现象,讽刺拜金主义,讽刺封建迷信”。
例:①这呼声在欺诈横行的现世,俨然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激越的讽刺! (夏丏尊《幽默的叫卖声》)②他们通过鬼的故事来讽刺、教育活着的人,说的是鬼话,其实是人话。(吴晗《人和鬼》)③读到这本充满了愚人故事的小书时,我总疑心写这本书的人,书虽在一千年以前写成,他的讽刺却预备留给一千年以后。(沈从文《劝人读经》)
讥嘲 jīcháo
讥笑嘲笑。词义较轻。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他不但拒绝鲁迅先生善意的规劝,还暗暗地讥嘲鲁迅先生,讽刺他做翻译工作没出息。(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讥刺 jīcì
讥笑讽刺。词义很重,多是尖锐有力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鲁迅《藤野先生》)②他立刻回答了一篇极蛮横的反驳,其中很有些对于曼青个人的讥刺。(茅盾《追求》)
讥讽 jīfěnɡ
讥笑讽刺。词义较重,多是尖刻或旁敲侧击的非议。多用于书面语。比“讥刺”常用。
例:①一时公开的讥讽,背后的嘲笑,几乎要将他淹没。(柯灵《西苓纪念》)②我看着他那种神气就要作呕,便冷冷地讥讽他。(茅盾《腐蚀》)③梁霄听出她话里包含着讥讽意味,大度地笑了笑说:“好吧,怎样考验呢?”(吕雷《火红的云霞》)
讥诮 jīqiào
偏重指讥讽或指责中的冷言冷语。词义较重。不常用,适用于书面语。
例:①李玉亭忸怩地回答,想起范博文和吴芝生他们说过的一些讥诮话,心里又不自在起来了。(茅盾《子夜》)②倘若我承认自己爱的是一个在饭铺里烙火烧的青年,他们也许会惊讶、惋惜、讥诮、失望。(刘心武《爱情的位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鲁迅《阿Q正传》)②又是很奇怪的,他觉着那店中人的眼光注视着他,而且有些讥笑的意思。(叶圣陶《校长》)③对于失败的好事之徒,不要随着别人去讥笑和嘲弄。(唐弢《鲁迅的故事》)
讥嘲
讽嘲 讽刺 讥嘲 讥刺 讥讽 讥诮 讥笑 475.0 102 动词 动词。用刺激的话来笑话对方。
讽嘲 fěnɡcháo
讽刺嘲笑,词义较重。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她重又轻轻把门开了;脸正对着门坐,让那不会讽嘲人的墙壁独自赏鉴她脑后的奇迹。(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他本来要找机会讽嘲和鸾,借此报复她方才的批评。(许地山《换巢鸾凤》)③这是一部滑稽短片,对他具有讽嘲意味。(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
讽刺 fěnɡcì
泛指用各种手法嘲笑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有构成词语的能力,如“讽刺画,讽刺剧,讽刺诗,讽刺性,讽刺文学,讽刺小说,讽刺歌曲,讽刺作家”。常说“讽刺敌人,讽刺不良现象,讽刺不正之风,讽刺腐败现象,讽刺拜金主义,讽刺封建迷信”。
例:①这呼声在欺诈横行的现世,俨然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激越的讽刺! (夏丏尊《幽默的叫卖声》)②他们通过鬼的故事来讽刺、教育活着的人,说的是鬼话,其实是人话。(吴晗《人和鬼》)③读到这本充满了愚人故事的小书时,我总疑心写这本书的人,书虽在一千年以前写成,他的讽刺却预备留给一千年以后。(沈从文《劝人读经》)
讥嘲 jīcháo
讥笑嘲笑。词义较轻。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他不但拒绝鲁迅先生善意的规劝,还暗暗地讥嘲鲁迅先生,讽刺他做翻译工作没出息。(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讥刺 jīcì
讥笑讽刺。词义很重,多是尖锐有力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鲁迅《藤野先生》)②他立刻回答了一篇极蛮横的反驳,其中很有些对于曼青个人的讥刺。(茅盾《追求》)
讥讽 jīfěnɡ
讥笑讽刺。词义较重,多是尖刻或旁敲侧击的非议。多用于书面语。比“讥刺”常用。
例:①一时公开的讥讽,背后的嘲笑,几乎要将他淹没。(柯灵《西苓纪念》)②我看着他那种神气就要作呕,便冷冷地讥讽他。(茅盾《腐蚀》)③梁霄听出她话里包含着讥讽意味,大度地笑了笑说:“好吧,怎样考验呢?”(吕雷《火红的云霞》)
讥诮 jīqiào
偏重指讥讽或指责中的冷言冷语。词义较重。不常用,适用于书面语。
例:①李玉亭忸怩地回答,想起范博文和吴芝生他们说过的一些讥诮话,心里又不自在起来了。(茅盾《子夜》)②倘若我承认自己爱的是一个在饭铺里烙火烧的青年,他们也许会惊讶、惋惜、讥诮、失望。(刘心武《爱情的位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鲁迅《阿Q正传》)②又是很奇怪的,他觉着那店中人的眼光注视着他,而且有些讥笑的意思。(叶圣陶《校长》)③对于失败的好事之徒,不要随着别人去讥笑和嘲弄。(唐弢《鲁迅的故事》)
讥刺
讽嘲 讽刺 讥嘲 讥刺 讥讽 讥诮 讥笑 475.0 102 动词 动词。用刺激的话来笑话对方。
讽嘲 fěnɡcháo
讽刺嘲笑,词义较重。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她重又轻轻把门开了;脸正对着门坐,让那不会讽嘲人的墙壁独自赏鉴她脑后的奇迹。(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他本来要找机会讽嘲和鸾,借此报复她方才的批评。(许地山《换巢鸾凤》)③这是一部滑稽短片,对他具有讽嘲意味。(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
讽刺 fěnɡcì
泛指用各种手法嘲笑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有构成词语的能力,如“讽刺画,讽刺剧,讽刺诗,讽刺性,讽刺文学,讽刺小说,讽刺歌曲,讽刺作家”。常说“讽刺敌人,讽刺不良现象,讽刺不正之风,讽刺腐败现象,讽刺拜金主义,讽刺封建迷信”。
例:①这呼声在欺诈横行的现世,俨然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激越的讽刺! (夏丏尊《幽默的叫卖声》)②他们通过鬼的故事来讽刺、教育活着的人,说的是鬼话,其实是人话。(吴晗《人和鬼》)③读到这本充满了愚人故事的小书时,我总疑心写这本书的人,书虽在一千年以前写成,他的讽刺却预备留给一千年以后。(沈从文《劝人读经》)
讥嘲 jīcháo
讥笑嘲笑。词义较轻。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他不但拒绝鲁迅先生善意的规劝,还暗暗地讥嘲鲁迅先生,讽刺他做翻译工作没出息。(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讥刺 jīcì
讥笑讽刺。词义很重,多是尖锐有力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鲁迅《藤野先生》)②他立刻回答了一篇极蛮横的反驳,其中很有些对于曼青个人的讥刺。(茅盾《追求》)
讥讽 jīfěnɡ
讥笑讽刺。词义较重,多是尖刻或旁敲侧击的非议。多用于书面语。比“讥刺”常用。
例:①一时公开的讥讽,背后的嘲笑,几乎要将他淹没。(柯灵《西苓纪念》)②我看着他那种神气就要作呕,便冷冷地讥讽他。(茅盾《腐蚀》)③梁霄听出她话里包含着讥讽意味,大度地笑了笑说:“好吧,怎样考验呢?”(吕雷《火红的云霞》)
讥诮 jīqiào
偏重指讥讽或指责中的冷言冷语。词义较重。不常用,适用于书面语。
例:①李玉亭忸怩地回答,想起范博文和吴芝生他们说过的一些讥诮话,心里又不自在起来了。(茅盾《子夜》)②倘若我承认自己爱的是一个在饭铺里烙火烧的青年,他们也许会惊讶、惋惜、讥诮、失望。(刘心武《爱情的位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鲁迅《阿Q正传》)②又是很奇怪的,他觉着那店中人的眼光注视着他,而且有些讥笑的意思。(叶圣陶《校长》)③对于失败的好事之徒,不要随着别人去讥笑和嘲弄。(唐弢《鲁迅的故事》)
讥讽
讽嘲 讽刺 讥嘲 讥刺 讥讽 讥诮 讥笑 475.0 102 动词 动词。用刺激的话来笑话对方。
讽嘲 fěnɡcháo
讽刺嘲笑,词义较重。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她重又轻轻把门开了;脸正对着门坐,让那不会讽嘲人的墙壁独自赏鉴她脑后的奇迹。(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他本来要找机会讽嘲和鸾,借此报复她方才的批评。(许地山《换巢鸾凤》)③这是一部滑稽短片,对他具有讽嘲意味。(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
讽刺 fěnɡcì
泛指用各种手法嘲笑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有构成词语的能力,如“讽刺画,讽刺剧,讽刺诗,讽刺性,讽刺文学,讽刺小说,讽刺歌曲,讽刺作家”。常说“讽刺敌人,讽刺不良现象,讽刺不正之风,讽刺腐败现象,讽刺拜金主义,讽刺封建迷信”。
例:①这呼声在欺诈横行的现世,俨然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激越的讽刺! (夏丏尊《幽默的叫卖声》)②他们通过鬼的故事来讽刺、教育活着的人,说的是鬼话,其实是人话。(吴晗《人和鬼》)③读到这本充满了愚人故事的小书时,我总疑心写这本书的人,书虽在一千年以前写成,他的讽刺却预备留给一千年以后。(沈从文《劝人读经》)
讥嘲 jīcháo
讥笑嘲笑。词义较轻。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他不但拒绝鲁迅先生善意的规劝,还暗暗地讥嘲鲁迅先生,讽刺他做翻译工作没出息。(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讥刺 jīcì
讥笑讽刺。词义很重,多是尖锐有力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鲁迅《藤野先生》)②他立刻回答了一篇极蛮横的反驳,其中很有些对于曼青个人的讥刺。(茅盾《追求》)
讥讽 jīfěnɡ
讥笑讽刺。词义较重,多是尖刻或旁敲侧击的非议。多用于书面语。比“讥刺”常用。
例:①一时公开的讥讽,背后的嘲笑,几乎要将他淹没。(柯灵《西苓纪念》)②我看着他那种神气就要作呕,便冷冷地讥讽他。(茅盾《腐蚀》)③梁霄听出她话里包含着讥讽意味,大度地笑了笑说:“好吧,怎样考验呢?”(吕雷《火红的云霞》)
讥诮 jīqiào
偏重指讥讽或指责中的冷言冷语。词义较重。不常用,适用于书面语。
例:①李玉亭忸怩地回答,想起范博文和吴芝生他们说过的一些讥诮话,心里又不自在起来了。(茅盾《子夜》)②倘若我承认自己爱的是一个在饭铺里烙火烧的青年,他们也许会惊讶、惋惜、讥诮、失望。(刘心武《爱情的位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鲁迅《阿Q正传》)②又是很奇怪的,他觉着那店中人的眼光注视着他,而且有些讥笑的意思。(叶圣陶《校长》)③对于失败的好事之徒,不要随着别人去讥笑和嘲弄。(唐弢《鲁迅的故事》)
讥诮
讽嘲 讽刺 讥嘲 讥刺 讥讽 讥诮 讥笑 475.0 102 动词 动词。用刺激的话来笑话对方。
讽嘲 fěnɡcháo
讽刺嘲笑,词义较重。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她重又轻轻把门开了;脸正对着门坐,让那不会讽嘲人的墙壁独自赏鉴她脑后的奇迹。(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②他本来要找机会讽嘲和鸾,借此报复她方才的批评。(许地山《换巢鸾凤》)③这是一部滑稽短片,对他具有讽嘲意味。(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
讽刺 fěnɡcì
泛指用各种手法嘲笑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有构成词语的能力,如“讽刺画,讽刺剧,讽刺诗,讽刺性,讽刺文学,讽刺小说,讽刺歌曲,讽刺作家”。常说“讽刺敌人,讽刺不良现象,讽刺不正之风,讽刺腐败现象,讽刺拜金主义,讽刺封建迷信”。
例:①这呼声在欺诈横行的现世,俨然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激越的讽刺! (夏丏尊《幽默的叫卖声》)②他们通过鬼的故事来讽刺、教育活着的人,说的是鬼话,其实是人话。(吴晗《人和鬼》)③读到这本充满了愚人故事的小书时,我总疑心写这本书的人,书虽在一千年以前写成,他的讽刺却预备留给一千年以后。(沈从文《劝人读经》)
讥嘲 jīcháo
讥笑嘲笑。词义较轻。适用于书面语。不常用。
例:①他不但拒绝鲁迅先生善意的规劝,还暗暗地讥嘲鲁迅先生,讽刺他做翻译工作没出息。(唐弢《第一次会见鲁迅先生》)②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讥刺 jīcì
讥笑讽刺。词义很重,多是尖锐有力的。多用于书面语。
例:①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鲁迅《藤野先生》)②他立刻回答了一篇极蛮横的反驳,其中很有些对于曼青个人的讥刺。(茅盾《追求》)
讥讽 jīfěnɡ
讥笑讽刺。词义较重,多是尖刻或旁敲侧击的非议。多用于书面语。比“讥刺”常用。
例:①一时公开的讥讽,背后的嘲笑,几乎要将他淹没。(柯灵《西苓纪念》)②我看着他那种神气就要作呕,便冷冷地讥讽他。(茅盾《腐蚀》)③梁霄听出她话里包含着讥讽意味,大度地笑了笑说:“好吧,怎样考验呢?”(吕雷《火红的云霞》)
讥诮 jīqiào
偏重指讥讽或指责中的冷言冷语。词义较重。不常用,适用于书面语。
例:①李玉亭忸怩地回答,想起范博文和吴芝生他们说过的一些讥诮话,心里又不自在起来了。(茅盾《子夜》)②倘若我承认自己爱的是一个在饭铺里烙火烧的青年,他们也许会惊讶、惋惜、讥诮、失望。(刘心武《爱情的位置》)
讥笑 jīxiào
强调用讽刺的言语或表情笑话别人。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
例:①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鲁迅《阿Q正传》)②又是很奇怪的,他觉着那店中人的眼光注视着他,而且有些讥笑的意思。(叶圣陶《校长》)③对于失败的好事之徒,不要随着别人去讥笑和嘲弄。(唐弢《鲁迅的故事》)
奉承
奉承 恭维(恭惟) 477.0 102 动词 动词。为讨好别人,故意说好听的话。贬义词。
奉承 fènɡ·chenɡ
强调顺着对方的心意说讨好的话。比“恭维”的贬义重。常说“阿谀奉承奉承逢迎,奉承献媚,曲意奉承”,而“恭维”不常这么用。对象除一般人之外,多是长辈、上级、权贵等。
例:①做官的天天要计划着如何奉承上司,倾轧同僚,指挥下属。(苏青《谈男人》)②你别当面奉承我,我不相信你的话! (钱钟书《围城》)③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往往是偏听偏信,由此而产生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使阿谀奉承的人有机可乘。(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④它像一个佞臣或女奴一样善于曲意奉承。(王朔《动物凶猛》)
恭维 ɡōnɡwéi
偶尔写做“恭惟”。多强调故意讨好、赞扬、美化。多带贬义。还指用行为表示恭顺、恭敬,因此可以说“恭维地看着,恭维地点头,恭维地微笑,恭维地鞠躬”等。而“奉承”一般不这么用。又常说“不敢(难以)恭维”,多婉指对别人的观点、说法或作品等不能赞同、赞美。而“奉承”不这么用。
例:①他不喜欢人家恭维他的文章或诗如何如何的好,也从不和人家有什么笔墨官司的来往。(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②恭维客人时必从恭维上增多一点收入,被客人恭维时便称客人为“知己”,笑嘻嘻的请客人喝包谷子酒。(沈从文《常德的船》)③我又不向他谋差使,没有恭维歪诗的义务。(钱钟书《围城》)④他似乎又并不练习书法,因此画上的题字实在难以恭维,印鉴也不怎么讲究。(刘心武《画星和我》)
恭维
奉承 恭维(恭惟) 477.0 102 动词 动词。为讨好别人,故意说好听的话。贬义词。
奉承 fènɡ·chenɡ
强调顺着对方的心意说讨好的话。比“恭维”的贬义重。常说“阿谀奉承奉承逢迎,奉承献媚,曲意奉承”,而“恭维”不常这么用。对象除一般人之外,多是长辈、上级、权贵等。
例:①做官的天天要计划着如何奉承上司,倾轧同僚,指挥下属。(苏青《谈男人》)②你别当面奉承我,我不相信你的话! (钱钟书《围城》)③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往往是偏听偏信,由此而产生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使阿谀奉承的人有机可乘。(曾鹏飞《技术贸易实务》)④它像一个佞臣或女奴一样善于曲意奉承。(王朔《动物凶猛》)
恭维 ɡōnɡwéi
偶尔写做“恭惟”。多强调故意讨好、赞扬、美化。多带贬义。还指用行为表示恭顺、恭敬,因此可以说“恭维地看着,恭维地点头,恭维地微笑,恭维地鞠躬”等。而“奉承”一般不这么用。又常说“不敢(难以)恭维”,多婉指对别人的观点、说法或作品等不能赞同、赞美。而“奉承”不这么用。
例:①他不喜欢人家恭维他的文章或诗如何如何的好,也从不和人家有什么笔墨官司的来往。(谢冰莹《我认识的亚子先生》)②恭维客人时必从恭维上增多一点收入,被客人恭维时便称客人为“知己”,笑嘻嘻的请客人喝包谷子酒。(沈从文《常德的船》)③我又不向他谋差使,没有恭维歪诗的义务。(钱钟书《围城》)④他似乎又并不练习书法,因此画上的题字实在难以恭维,印鉴也不怎么讲究。(刘心武《画星和我》)
肤浅
肤浅 浮浅 浅薄 47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认识的深度不够或程度不深。可以形容认识、思想、内容、知识、理论、言论、学识等,或者从这些角度去形容人。
肤浅 fūqiǎn
强调局限于表面。着眼像处于皮肤表面那样。带形象色彩。常形容看法、学识、理解、了解、体会、检查、体验、观察、研究、作品等。
例:①以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批评常流于标准太狭窄,看法太肤浅。(鲁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②根据自己的一点肤浅体验,我以为重要的是必须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学习这方面知识,培养强烈的求知欲。(秦牧《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③那个作者太空疏太肤浅了。(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
浮浅 fúqiǎn
强调浮泛、漂浮,不深入,着眼像漂在液体表面那样。带形象色彩。除“同”项外,还可以形容作品、手法、理解、考察、兴趣、作风等。
例:①对这样一位朋友,我惭愧用这么浮浅的短文加以追念,希望我的虔心能减少草率的罪愆吧。(柯灵《永恒的微笑》)②这是很表面的,说尖锐些,是浮浅的表现手法。(邓拓《李E0D3和他的画》)③但现在的他们的趣味还浮浅得很。(朱自清《那里走》)
浅薄 qiǎnbó
强调知识少,修养差。词义较重。除“同”项外,还可以形容作品、文化、修养、经验、根底、基础等。
例:①说到他的思想我更觉得浅薄。(郭沫若《我的童年》)②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唐弢《琐忆》)③他使我的写作由浮夸,庸俗和浅薄可笑的感伤变成比较亲切,比较有希望。(何其芳《树阴下的默想》)
浮浅
肤浅 浮浅 浅薄 47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认识的深度不够或程度不深。可以形容认识、思想、内容、知识、理论、言论、学识等,或者从这些角度去形容人。
肤浅 fūqiǎn
强调局限于表面。着眼像处于皮肤表面那样。带形象色彩。常形容看法、学识、理解、了解、体会、检查、体验、观察、研究、作品等。
例:①以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批评常流于标准太狭窄,看法太肤浅。(鲁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②根据自己的一点肤浅体验,我以为重要的是必须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学习这方面知识,培养强烈的求知欲。(秦牧《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③那个作者太空疏太肤浅了。(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
浮浅 fúqiǎn
强调浮泛、漂浮,不深入,着眼像漂在液体表面那样。带形象色彩。除“同”项外,还可以形容作品、手法、理解、考察、兴趣、作风等。
例:①对这样一位朋友,我惭愧用这么浮浅的短文加以追念,希望我的虔心能减少草率的罪愆吧。(柯灵《永恒的微笑》)②这是很表面的,说尖锐些,是浮浅的表现手法。(邓拓《李E0D3和他的画》)③但现在的他们的趣味还浮浅得很。(朱自清《那里走》)
浅薄 qiǎnbó
强调知识少,修养差。词义较重。除“同”项外,还可以形容作品、文化、修养、经验、根底、基础等。
例:①说到他的思想我更觉得浅薄。(郭沫若《我的童年》)②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唐弢《琐忆》)③他使我的写作由浮夸,庸俗和浅薄可笑的感伤变成比较亲切,比较有希望。(何其芳《树阴下的默想》)
浅薄
肤浅 浮浅 浅薄 478.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认识的深度不够或程度不深。可以形容认识、思想、内容、知识、理论、言论、学识等,或者从这些角度去形容人。
肤浅 fūqiǎn
强调局限于表面。着眼像处于皮肤表面那样。带形象色彩。常形容看法、学识、理解、了解、体会、检查、体验、观察、研究、作品等。
例:①以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批评常流于标准太狭窄,看法太肤浅。(鲁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②根据自己的一点肤浅体验,我以为重要的是必须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学习这方面知识,培养强烈的求知欲。(秦牧《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③那个作者太空疏太肤浅了。(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
浮浅 fúqiǎn
强调浮泛、漂浮,不深入,着眼像漂在液体表面那样。带形象色彩。除“同”项外,还可以形容作品、手法、理解、考察、兴趣、作风等。
例:①对这样一位朋友,我惭愧用这么浮浅的短文加以追念,希望我的虔心能减少草率的罪愆吧。(柯灵《永恒的微笑》)②这是很表面的,说尖锐些,是浮浅的表现手法。(邓拓《李E0D3和他的画》)③但现在的他们的趣味还浮浅得很。(朱自清《那里走》)
浅薄 qiǎnbó
强调知识少,修养差。词义较重。除“同”项外,还可以形容作品、文化、修养、经验、根底、基础等。
例:①说到他的思想我更觉得浅薄。(郭沫若《我的童年》)②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唐弢《琐忆》)③他使我的写作由浮夸,庸俗和浅薄可笑的感伤变成比较亲切,比较有希望。(何其芳《树阴下的默想》)
浅薄 浅陋 995.0 102 形容词 形容词。知识缺乏,不广泛,不深刻。都可以形容学识、见解、思想。贬义词。
浅薄 qiǎnbó
强调不深刻。还可以形容才能、经验或修养缺乏,为人浮浅,不厚道等。
例:①你是浅薄的宗教观念的奴隶。(唐弢《化城寺》) ②那时的小说大多写好人好事,现在看就很浅薄了,可当时看还挺振奋人心。(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③他们是用玩世不恭掩饰自己的智短才疏和浅薄空虚。(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浅陋 qiǎnlòu
强调不广泛,见闻不广,见识少。
例:①我有愧于自己的迟钝,而且谈得如此浅陋。(曾卓《文学长短录》) ②郑兴只好服输,自己承认学术浅陋,不如圣见高明,才得脱身。(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③我为自己在此之前的目光浅陋而羞愧。(林可行《幻象大限》)
敷衍
敷衍 应付 479.0 102 动词 动词。用马马虎虎的态度处事待人。
敷衍 fūyǎn
指表面上随便对付过去,包括不诚恳待人,不认真做事(例③)。贬义词。可以说“敷衍塞责,敷衍了事”。
例:①他怀里充满了虔敬的心,不敢有一点敷衍,不敢有一点粗率。(冯至《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②大家敷衍了几句,都急于躲避是非。(老舍《骆驼祥子》)③我们是全心全意地在创造大众文艺,而不是敷衍了事。(老舍《怎样写通俗文艺》)
“敷衍”还指勉强维持,如“灾情倒并不算重,粮食也还可~。”(鲁迅《理水》)这跟“应付”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应付 yìnɡ·fù
有时指敷衍了事(例①),有时指对人对事采取适当的方法、措施来对待、处理(例②)。中性词。可以说“应付自如,应付裕如”(指从容应付,不费力气)。比“敷衍”常带宾语,宾语除了表示一般的事或人的名词之外,还可以是事变、局面、任务、环境等。
例:①你以为我愿意低三下四应付那些大官儿们?(姚雪垠《李自成》)②这样把山上山下和老羊坎安下三个据点,大小战争都应付得了。(赵树理《灵泉洞》)
应付
敷衍 应付 479.0 102 动词 动词。用马马虎虎的态度处事待人。
敷衍 fūyǎn
指表面上随便对付过去,包括不诚恳待人,不认真做事(例③)。贬义词。可以说“敷衍塞责,敷衍了事”。
例:①他怀里充满了虔敬的心,不敢有一点敷衍,不敢有一点粗率。(冯至《赛纳河畔的无名少女》)②大家敷衍了几句,都急于躲避是非。(老舍《骆驼祥子》)③我们是全心全意地在创造大众文艺,而不是敷衍了事。(老舍《怎样写通俗文艺》)
“敷衍”还指勉强维持,如“灾情倒并不算重,粮食也还可~。”(鲁迅《理水》)这跟“应付”的区别是较明显的。
应付 yìnɡ·fù
有时指敷衍了事(例①),有时指对人对事采取适当的方法、措施来对待、处理(例②)。中性词。可以说“应付自如,应付裕如”(指从容应付,不费力气)。比“敷衍”常带宾语,宾语除了表示一般的事或人的名词之外,还可以是事变、局面、任务、环境等。
例:①你以为我愿意低三下四应付那些大官儿们?(姚雪垠《李自成》)②这样把山上山下和老羊坎安下三个据点,大小战争都应付得了。(赵树理《灵泉洞》)
扶养
扶养 抚养 抚育 赡养 480.0 102 动词 动词。供给生活用品或费用,使能生活。
扶养 fúyǎnɡ
着重于扶助、供养。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长幼之间(例①),也可以用于平辈(例②)。
例:①理应扶养她长大成人的父亲……再也不能回来了!(《人民日报》1996年1月11日)②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抚养 fǔyǎnɡ
兼指爱护、教养和供养。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只用于长对幼(包括兄、姊对弟、妹)。
例:①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这祖母抚养成人的。(鲁迅《孤独者》)
抚育 fǔyù
着重于照料、培养,使健全成长。使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对儿童,也可以用于对生物(例②)。
例:①贾雪荣老人,半个世纪来,凭着一股憨厚朴实的心肠,收养和抚育了13个孤儿。(《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②根据承包合同规定,除了可以抚育间伐外,只有到2009年才能大片砍伐树木。(《人民日报》1998年8月11日)
赡养 shànyǎnɡ
着重于供给财物,满足生活需要。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幼对长。
例:①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她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需要人们关心、尊敬、赡养。(《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
抚养
扶养 抚养 抚育 赡养 480.0 102 动词 动词。供给生活用品或费用,使能生活。
扶养 fúyǎnɡ
着重于扶助、供养。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长幼之间(例①),也可以用于平辈(例②)。
例:①理应扶养她长大成人的父亲……再也不能回来了!(《人民日报》1996年1月11日)②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抚养 fǔyǎnɡ
兼指爱护、教养和供养。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只用于长对幼(包括兄、姊对弟、妹)。
例:①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这祖母抚养成人的。(鲁迅《孤独者》)
抚育 fǔyù
着重于照料、培养,使健全成长。使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对儿童,也可以用于对生物(例②)。
例:①贾雪荣老人,半个世纪来,凭着一股憨厚朴实的心肠,收养和抚育了13个孤儿。(《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②根据承包合同规定,除了可以抚育间伐外,只有到2009年才能大片砍伐树木。(《人民日报》1998年8月11日)
赡养 shànyǎnɡ
着重于供给财物,满足生活需要。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幼对长。
例:①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她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需要人们关心、尊敬、赡养。(《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
赡养
扶养 抚养 抚育 赡养 480.0 102 动词 动词。供给生活用品或费用,使能生活。
扶养 fúyǎnɡ
着重于扶助、供养。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长幼之间(例①),也可以用于平辈(例②)。
例:①理应扶养她长大成人的父亲……再也不能回来了!(《人民日报》1996年1月11日)②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抚养 fǔyǎnɡ
兼指爱护、教养和供养。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只用于长对幼(包括兄、姊对弟、妹)。
例:①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这祖母抚养成人的。(鲁迅《孤独者》)
抚育 fǔyù
着重于照料、培养,使健全成长。使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对儿童,也可以用于对生物(例②)。
例:①贾雪荣老人,半个世纪来,凭着一股憨厚朴实的心肠,收养和抚育了13个孤儿。(《人民日报》1998年4月29日)②根据承包合同规定,除了可以抚育间伐外,只有到2009年才能大片砍伐树木。(《人民日报》1998年8月11日)
赡养 shànyǎnɡ
着重于供给财物,满足生活需要。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于幼对长。
例:①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她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需要人们关心、尊敬、赡养。(《人民日报》1998年4月22日)
供养 赡养 548.0 102 动词 动词。供给生活所需,“供养父母”也可以说“赡养父母”。
供养 ɡōnɡyǎnɡ
一般用于对长辈,对年长者,对上,如“供养老人,由孙子供养供养家庭,供养家口,工蜂用采来的花精供养蜂王”。“供养”之后可以接上一个小句。
例:①老人……现在由两个儿子和媳妇供养。(沙汀《青坡》)②难道皇帝不也是要百姓供养?(曹禺《王昭君》)③她每磨一套麦子,总是要磨七八遍,把细面收出来供养她爹吃。(李准《黄河东流去》)
“供养”读 ɡònɡyǎnɡ 时,义为“奉祀,摆设供品(给神佛或祖先等)”。这跟“赡养”无关。
赡养 shànyǎnɡ
在法律上特指子女对父母及其他法定长辈的物质和生活帮助,此外也常用于平辈、晚辈,如“赡养费,由子女赡养赡养军人家属,付给离异一方的赡养费”。书面语色彩较浓。
例:①留下他年轻的妻子和出世不满三个月的婴儿,在美国无人赡养和照顾。(王莹《两种美国人》)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文化道德的起点和基础。(《人民日报》1998年4月24日)
扶植
扶植 扶助 481.0 102 动词 动词。扶持起来,使成长、发展。
扶植 fúzhí
着重于培植。中性词。对象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人或抽象的事物,如亲信、傀儡、政权、新生事物等。
例:①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自南北朝以来日益兴盛的佛教,特别经过武则天的扶植,确实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③鲁迅对新的生机,总满怀希望地扶植、鼓励,促其成长。(曹靖华《采得百花酿蜜后》)
扶助 fúzhù
着重于帮助。多用做褒义词。对象多半是人:对具体的人,常指帮助(例①)、搀扶;对集体,常指帮助发展,如“唤起民众,扶助农工”(例②)。
例:①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人民政府要贷款给渔民,扶助他们生产。(陆杨烈《边老大》)③各级工会……扶助困难职工开展生产自救。(《人民日报》1996年1月10日)
扶助
扶植 扶助 481.0 102 动词 动词。扶持起来,使成长、发展。
扶植 fúzhí
着重于培植。中性词。对象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人或抽象的事物,如亲信、傀儡、政权、新生事物等。
例:①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②自南北朝以来日益兴盛的佛教,特别经过武则天的扶植,确实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郭沫若《李白与杜甫》)③鲁迅对新的生机,总满怀希望地扶植、鼓励,促其成长。(曹靖华《采得百花酿蜜后》)
扶助 fúzhù
着重于帮助。多用做褒义词。对象多半是人:对具体的人,常指帮助(例①)、搀扶;对集体,常指帮助发展,如“唤起民众,扶助农工”(例②)。
例:①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②人民政府要贷款给渔民,扶助他们生产。(陆杨烈《边老大》)③各级工会……扶助困难职工开展生产自救。(《人民日报》1996年1月10日)
扶助 辅助 482.0 102 动词 动词。协助者给予帮助、支持。
扶助 fúzhù
本是用手支持,使不倒,如“扶助老弱,扶助弱小枝干”。引申为帮助,使自立、正常,对象多是弱小、危困者,如“扶助困难职工,扶助贫困户”。
例:① 他自愿地从父亲的肩头接过了担子,把扶助弟妹的事情作为自己的生活的目标。(巴金《家》)②明年再上一个养牛场,重点扶助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农户。(《人民日报》1996年1月9日)
辅助 fǔzhù
强调从旁协助、帮助,使更顺利发展,更好地工作。对象多是主事者。
例:①周武王自己说,他有十位能辅助他治理国家的臣子。(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是否可以请比较有经验的作者们谈一些写作体会……以辅助年青作者。(贺宜《为了下一代》)
辅助
扶助 辅助 482.0 102 动词 动词。协助者给予帮助、支持。
扶助 fúzhù
本是用手支持,使不倒,如“扶助老弱,扶助弱小枝干”。引申为帮助,使自立、正常,对象多是弱小、危困者,如“扶助困难职工,扶助贫困户”。
例:① 他自愿地从父亲的肩头接过了担子,把扶助弟妹的事情作为自己的生活的目标。(巴金《家》)②明年再上一个养牛场,重点扶助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农户。(《人民日报》1996年1月9日)
辅助 fǔzhù
强调从旁协助、帮助,使更顺利发展,更好地工作。对象多是主事者。
例:①周武王自己说,他有十位能辅助他治理国家的臣子。(匡亚明《孔子评传》)②是否可以请比较有经验的作者们谈一些写作体会……以辅助年青作者。(贺宜《为了下一代》)
辅助 协助 488.0 102 动词 动词。从旁帮助完成工作。
辅助 fǔzhù
多强调辅导,被辅助者能力不够或不高,辅助者给以智力或力量帮助,促使被辅助者自己更好地工作或学习。有时强调从旁给以适当帮助(例③)。
例:①全体朝臣思虑不周,不能辅助太平公主清明朝政。(郑重等《大明宫词》)②(诸葛亮)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和事《处世36计》)③史迪威在步校高级班学习一年毕业后,便担任了辅助校长工作的助理执行官。(张文苑《史迪威》)
还有形容词义:辅助性的,非主要的,如“~力量,~工作,~教材,~人员”等。这跟“协助”的区别较明显。
协助 xiézhù
强调协同,被协助者力量不足,协助者给以各种可能的帮助,并配合着一起工作。常用于人、集体、社会、国家。如“协助总理做外交工作,协助主治医师动手术”。
例:①在一个事务众多的国家中,君主也需要知识分子来协助处理事务。(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三)》)②总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块儿协助您整理验方儿,总结您行医的宝贵经验。(陈建功等《皇城根》)③局里要求我们厂协助破案。(方方《埋伏》)
拂晓
拂晓 黎明 凌晨 破晓 483.0 102 名词 名词。天亮前后。常用于书面语。
拂晓 fúxiǎo
意义范围较窄,指天快亮的时候(拂,接近)。常用于军事及其他方面。
例:①从拂晓足足打到黄昏,战士都坚持在原地不动,饿了,便拔眼前的野草吃。(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②第二天夜里赶到铜川,拂晓就坐上开向青海的列车。(张承志《北方的河》)③第二天没有太阳,是个阴天,拂晓前又下了细雨。(潘军《南方的情绪》)
黎明 límínɡ
意义范围较广,可以指天快要亮的时候(较少,例①),也可以指天刚亮的时候(较多,例②),还常用于比喻(例③)。
例:①在天将破晓的黎明中,她捏着信微微地笑了。(杨沫《青春之歌》)②黎明,银头山已插满了日月旗和郑字旗,敌方望见,大为震惊。(郭沫若《郑成功》)③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黎明期便幻想出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叫大禹。(杨朔《黄河之水天上来》)
凌晨 línɡchén
意义范围更广,可以指半夜之后不久到天明的各个时候。有时在“凌晨”后注明具体时间(例①)。
例:①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凌晨二时许,月明星稀,起义首先从叶剑英同志领导的教导团开始。(秦牧《红旗初卷英雄城》)②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刘白羽《日出》)
破晓 pòxiǎo
意义范围较窄,指天刚亮的时候。
例:①只是东壁的窗缝里漏进了一些破晓的光辉。(郭沫若《贾长沙痛哭》)②在天将破晓的黎明中,她捏着信微微地笑了。(杨沫《青春之歌》)
“破晓”常做动词用,如“走着走着~了,天亮了。”(杨朔《“走进太阳里去”》)在这个意义上也常用于比喻,如“东方即将~”。(孙中山语)
黎明
拂晓 黎明 凌晨 破晓 483.0 102 名词 名词。天亮前后。常用于书面语。
拂晓 fúxiǎo
意义范围较窄,指天快亮的时候(拂,接近)。常用于军事及其他方面。
例:①从拂晓足足打到黄昏,战士都坚持在原地不动,饿了,便拔眼前的野草吃。(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②第二天夜里赶到铜川,拂晓就坐上开向青海的列车。(张承志《北方的河》)③第二天没有太阳,是个阴天,拂晓前又下了细雨。(潘军《南方的情绪》)
黎明 límínɡ
意义范围较广,可以指天快要亮的时候(较少,例①),也可以指天刚亮的时候(较多,例②),还常用于比喻(例③)。
例:①在天将破晓的黎明中,她捏着信微微地笑了。(杨沫《青春之歌》)②黎明,银头山已插满了日月旗和郑字旗,敌方望见,大为震惊。(郭沫若《郑成功》)③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黎明期便幻想出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叫大禹。(杨朔《黄河之水天上来》)
凌晨 línɡchén
意义范围更广,可以指半夜之后不久到天明的各个时候。有时在“凌晨”后注明具体时间(例①)。
例:①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凌晨二时许,月明星稀,起义首先从叶剑英同志领导的教导团开始。(秦牧《红旗初卷英雄城》)②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刘白羽《日出》)
破晓 pòxiǎo
意义范围较窄,指天刚亮的时候。
例:①只是东壁的窗缝里漏进了一些破晓的光辉。(郭沫若《贾长沙痛哭》)②在天将破晓的黎明中,她捏着信微微地笑了。(杨沫《青春之歌》)
“破晓”常做动词用,如“走着走着~了,天亮了。”(杨朔《“走进太阳里去”》)在这个意义上也常用于比喻,如“东方即将~”。(孙中山语)
凌晨
拂晓 黎明 凌晨 破晓 483.0 102 名词 名词。天亮前后。常用于书面语。
拂晓 fúxiǎo
意义范围较窄,指天快亮的时候(拂,接近)。常用于军事及其他方面。
例:①从拂晓足足打到黄昏,战士都坚持在原地不动,饿了,便拔眼前的野草吃。(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②第二天夜里赶到铜川,拂晓就坐上开向青海的列车。(张承志《北方的河》)③第二天没有太阳,是个阴天,拂晓前又下了细雨。(潘军《南方的情绪》)
黎明 límínɡ
意义范围较广,可以指天快要亮的时候(较少,例①),也可以指天刚亮的时候(较多,例②),还常用于比喻(例③)。
例:①在天将破晓的黎明中,她捏着信微微地笑了。(杨沫《青春之歌》)②黎明,银头山已插满了日月旗和郑字旗,敌方望见,大为震惊。(郭沫若《郑成功》)③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黎明期便幻想出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叫大禹。(杨朔《黄河之水天上来》)
凌晨 línɡchén
意义范围更广,可以指半夜之后不久到天明的各个时候。有时在“凌晨”后注明具体时间(例①)。
例:①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凌晨二时许,月明星稀,起义首先从叶剑英同志领导的教导团开始。(秦牧《红旗初卷英雄城》)②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刘白羽《日出》)
破晓 pòxiǎo
意义范围较窄,指天刚亮的时候。
例:①只是东壁的窗缝里漏进了一些破晓的光辉。(郭沫若《贾长沙痛哭》)②在天将破晓的黎明中,她捏着信微微地笑了。(杨沫《青春之歌》)
“破晓”常做动词用,如“走着走着~了,天亮了。”(杨朔《“走进太阳里去”》)在这个意义上也常用于比喻,如“东方即将~”。(孙中山语)
破晓
拂晓 黎明 凌晨 破晓 483.0 102 名词 名词。天亮前后。常用于书面语。
拂晓 fúxiǎo
意义范围较窄,指天快亮的时候(拂,接近)。常用于军事及其他方面。
例:①从拂晓足足打到黄昏,战士都坚持在原地不动,饿了,便拔眼前的野草吃。(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②第二天夜里赶到铜川,拂晓就坐上开向青海的列车。(张承志《北方的河》)③第二天没有太阳,是个阴天,拂晓前又下了细雨。(潘军《南方的情绪》)
黎明 límínɡ
意义范围较广,可以指天快要亮的时候(较少,例①),也可以指天刚亮的时候(较多,例②),还常用于比喻(例③)。
例:①在天将破晓的黎明中,她捏着信微微地笑了。(杨沫《青春之歌》)②黎明,银头山已插满了日月旗和郑字旗,敌方望见,大为震惊。(郭沫若《郑成功》)③我们的祖先在历史的黎明期便幻想出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叫大禹。(杨朔《黄河之水天上来》)
凌晨 línɡchén
意义范围更广,可以指半夜之后不久到天明的各个时候。有时在“凌晨”后注明具体时间(例①)。
例:①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凌晨二时许,月明星稀,起义首先从叶剑英同志领导的教导团开始。(秦牧《红旗初卷英雄城》)②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刘白羽《日出》)
破晓 pòxiǎo
意义范围较窄,指天刚亮的时候。
例:①只是东壁的窗缝里漏进了一些破晓的光辉。(郭沫若《贾长沙痛哭》)②在天将破晓的黎明中,她捏着信微微地笑了。(杨沫《青春之歌》)
“破晓”常做动词用,如“走着走着~了,天亮了。”(杨朔《“走进太阳里去”》)在这个意义上也常用于比喻,如“东方即将~”。(孙中山语)
服从
服从 顺从 听从 依从 遵从 484.0 102 动词 动词。完全按别人意见做事,不违抗。
服从 fúcónɡ
强调绝对地照办。多用于对上级、长辈,还能用于对集体、多数、规律、真理、纪律等。
例:①他机械地服从着跪下叩头。(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一方绝对服从,一方无限的专制,永远叫新的跟着旧的走。(俞平伯《我的道德谈》)③服从大多数的决定,我们不是大多数么?(钱钟书《围城》)
顺从 shùncónɡ
强调行为依顺,不逆着别人的心愿。不限于对上级、长辈。还能用于民心、民意、意志、愿望等。
例:①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为了顺从父亲的心愿,你可以违心地跟我结婚。(陈建功等《皇城根》)③我实在拿他没办法,只能顺从。(董茜《抚摸我,来自异乡的手》)
听从 tīnɡcónɡ
强调听话,主要服从来自言语渠道的吩咐、劝告、命令、意见、分配等。不限于对上级、对长辈。
例:①承蒙将军收留,我决心听从吩咐,水里、火里都去。(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坚守岗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③我们的干部能够听从组织的安排,主动让贤。(《人民日报》1998年4月7日)
依从 yīcónɡ
强调依照,只是不违抗。程度较轻。不限于对上级、对长辈。有书面语色彩。
例:①母亲就说要带孩子同去,我也只好依从她了。(苏青《归宿》)②科长谦让了一下,没有说服叶民主,便也依从了。(方方《埋伏》)③从此夫妻感情弥笃,生活和美,刘板眼处处依从陆掌珠。(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遵从 zūncónɡ
强调遵照,有敬重色彩。除了对上级、对长辈,还用于决议、路线、原则、规律、政策、方针等。书面色彩较浓。
例:①他们必须遵从营长的吩咐。(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她似乎纯粹是想表现对母亲的遵从才那么做的。(梁晓声《冉之父》)③风俗……人可以遵从它,也可以违背它。(许地山《礼俗与民生》)
顺从
服从 顺从 听从 依从 遵从 484.0 102 动词 动词。完全按别人意见做事,不违抗。
服从 fúcónɡ
强调绝对地照办。多用于对上级、长辈,还能用于对集体、多数、规律、真理、纪律等。
例:①他机械地服从着跪下叩头。(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一方绝对服从,一方无限的专制,永远叫新的跟着旧的走。(俞平伯《我的道德谈》)③服从大多数的决定,我们不是大多数么?(钱钟书《围城》)
顺从 shùncónɡ
强调行为依顺,不逆着别人的心愿。不限于对上级、长辈。还能用于民心、民意、意志、愿望等。
例:①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为了顺从父亲的心愿,你可以违心地跟我结婚。(陈建功等《皇城根》)③我实在拿他没办法,只能顺从。(董茜《抚摸我,来自异乡的手》)
听从 tīnɡcónɡ
强调听话,主要服从来自言语渠道的吩咐、劝告、命令、意见、分配等。不限于对上级、对长辈。
例:①承蒙将军收留,我决心听从吩咐,水里、火里都去。(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坚守岗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③我们的干部能够听从组织的安排,主动让贤。(《人民日报》1998年4月7日)
依从 yīcónɡ
强调依照,只是不违抗。程度较轻。不限于对上级、对长辈。有书面语色彩。
例:①母亲就说要带孩子同去,我也只好依从她了。(苏青《归宿》)②科长谦让了一下,没有说服叶民主,便也依从了。(方方《埋伏》)③从此夫妻感情弥笃,生活和美,刘板眼处处依从陆掌珠。(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遵从 zūncónɡ
强调遵照,有敬重色彩。除了对上级、对长辈,还用于决议、路线、原则、规律、政策、方针等。书面色彩较浓。
例:①他们必须遵从营长的吩咐。(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②她似乎纯粹是想表现对母亲的遵从才那么做的。(梁晓声《冉之父》)③风俗……人可以遵从它,也可以违背它。(许地山《礼俗与民生》)
听从
服从 顺从 听从 依从 遵从 484.0 102 动词 动词。完全按别人意见做事,不违抗。
服从 fúcónɡ
强调绝对地照办。多用于对上级、长辈,还能用于对集体、多数、规律、真理、纪律等。
例:①他机械地服从着跪下叩头。(路翎《财主底儿女们》)②一方绝对服从,一方无限的专制,永远叫新的跟着旧的走。(俞平伯《我的道德谈》)③服从大多数的决定,我们不是大多数么?(钱钟书《围城》)
顺从 shùncónɡ
强调行为依顺,不逆着别人的心愿。不限于对上级、长辈。还能用于民心、民意、意志、愿望等。
例:①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②为了顺从父亲的心愿,你可以违心地跟我结婚。(陈建功等《皇城根》)③我实在拿他没办法,只能顺从。(董茜《抚摸我,来自异乡的手》)
听从 tīnɡcónɡ
强调听话,主要服从来自言语渠道的吩咐、劝告、命令、意见、分配等。不限于对上级、对长辈。
例:①承蒙将军收留,我决心听从吩咐,水里、火里都去。(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②坚守岗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人民日报》1998年8月7日)③我们的干部能够听从组织的安排,主动让贤。(《人民日报》1998年4月7日)
依从 yīcónɡ
强调依照,只是不违抗。程度较轻。不限于对上级、对长辈。有书面语色彩。
例:①母亲就说要带孩子同去,我也只好依从她了。(苏青《归宿》)②科长谦让了一下,没有说服叶民主,便也依从了。(方方《埋伏》)③从此夫妻感情弥笃,生活和美,刘板眼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