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06:15:21 [识别] 一>:“初,吉林放有攬頭包領,雖荒疃緜袤,輒刻期集事。” 11【綿惙】亦作“綿綴”、“緜惙”。谓病情沉重,气息仅 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劉尹在郡,臨終 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唐白行简 《李娃传》:“絶食三日,遘疾甚篤,旬餘愈甚·····綿綴移 時,合肆之人共傷歎而互飼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五》:“朱元亭一子病瘵,緜惙時,呻吟自語曰: “是尚欠我十九金。”” 【綿密】①细致周密。《周书·艺术传·姚僧垣》: “卿用意綿密,乃至於此。”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孟浩 然》:“文彩豐茸,經緯綿密,半遵雅調,全削凡體。”清陈廷 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此處點醒題旨,既突兀,又綿密。”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近来的事,其实也未尝比明 末更坏,不过交通既广,智识大增,所以手段也比较的绵 密而且恶辣。”②稠密。南朝梁沈约《愍衰草赋》:“布綿密 於寒皋,吐纖疏於危石。”峻青《秋色赋·火把赞》:“静静 的昆明湖上,映照着太空中绵密的满天星斗。” 【綿視】犹凝视。南朝梁简文帝《舞赋》:“既相看而 緜視,亦含姿而俱立。” 【綿紬】见“綿綢”。 12【綿淼】 见“綿渺①”。 【綿羢】 见“綿絨”。 【綿渺】①亦作“綿淼”。水面遥远广阔貌。清黄景 仁《甬江舟中看山甚佳》诗:“紅樹千行雁一聲,兩岸秋山 入綿渺。”清江炳炎《买陂塘》词:“想伊人、溯洄綿渺,夢 魂頻遶江涘。”清华伟生《开国奇冤·追悼》:“濃烟如墨湧 層霄,倚危欄海綿淼。”②亦作“綿眇”。深远奥妙。清戴 名世《<野香亭诗集>序》:“其音和平而大雅,其旨綿渺而 蘊藉。”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明社既墟,遺民佚士, 睠懷故都,或發綿渺之文,或效軼蕩之體,咸有可觀。”缪 荃孙《<宋元词四十家>序》:“碧山之綿眇,梅溪之軼麗。” 【綿寓】亦作“緜寓”。见“綿宇”。 【綿隔】远隔。唐黄滔《与蒋先辈启》:“昨陪侍于游 從,今綿隔于烟火。”明李东阳《焦公神道碑铭》:“而歲代 綿隔,事行無所據。” 【綿絮】亦作“緜絮”。指弹松的丝绵或棉花。《後 汉书·徐穉传》“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李贤 注引三国吴谢承《後汉书》:“有死喪負笈赴弔,常於家豫 炙雞一隻,以一兩緜絮漬酒中,暴乾以裹雞。”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礼异》:“婚禮,納采有······綿絮、長命縷、乾 漆。綿絮,取其調柔也。”清俞樾《茶香室续钞·翁鞋》: “《東郊土物詩》注云:“北人冬月,履納綿絮,臃腫粗坌,謂 之翁鞋。” 【綿絨】亦作“綿羢”。指轧去棉籽尚未弹松的棉 花。《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軋了一百斤綿羢,四匹自 織綿紬,四十根大花布手巾,着了一個覓漢鮑恩回去謝韋 美看顧。”萧红《生死场》四:“〔月英〕生就一对多情的眼 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 暖。” 【綿絡】亦作“緜絡”。①缠绕;网络。《楚辞·招 魂》:“秦篝齊縷,鄭綿絡些。”王逸注:“綿,纏也;絡,縛也。” 《汉书·扬雄传下》:“是以宓犧氏之作《易》也,緜絡天地, 經以八卦。”②连续;连绵。《宋书·王微传》:“今有此書, 非敢叨擬中散,誠不能顧影負心,純盗虚聲,所以綿絡累 2025-04-08 06:15:32 [识别] 糸(乡)部⑧綿(901) 紙,本不營尚書虎爪板也。”宋叶適《湖州胜赏楼记》:“特 嶺聯亙,巧石綿絡,頗抑湖之重勢而蔽遮其寒風,故其人 意安而氣和。”明归有光《史论序》:“先生自三五載籍,迄 於宋亡,綿絡千載,非止有唐一代之事。”清陈康祺《郎潜 纪闻》卷十:“一曰席號,上雨旁風,架搆綿絡,藩籬其中。” 13【綿遠】亦作“緜遠”。1久远。《宋书·孝武帝纪》: “諸苑禁制綿遠,有妨肄業。”宋范仲淹《上攻守二策状》: “歲月緜遠,恐生他患。”梁启超《中国史叙论》第七节:“據 此種學者所稱,新舊兩石刀期,其所經年代,最為綿遠。” ②遥远;漫长。清薛福成《筹洋刍议》:“其販運在數百里 内者,抽課本微,即或道路緜遠,納釐較多,獲利亦較厚。” 萧军《五月的矿山》第一章:“遥远望过去,就如一带绵远 的、整齐的乌金石头造成的城墙壁。” 【綿頓】 亦作“緜頓”。缠绵困顿。久病貌。南朝梁 刘潜《为南平王让徐州表》:“臣緜頓枕席,動移旬晦,誠恐 尺波易流,寸陰難保。”《新唐书·后妃传下·顺宗庄宪王 皇后》:“順宗即位,疾已緜頓,后侍醫藥不少怠。” 【綿微】亦作“緜微”。微弱;细微。《梁书·殷钧 传》:“頃者綿微,守盡晷漏,目亂玄黄,心迷哀樂。”《南 史·虞寄传》:“寄氣力緜微,餘陰無幾,感恩懷德,不覺狂 言,鈇鉞之誅,甘之如薺。”唐李白《草创大还赠柳官迪》 诗:“羅絡四季間,緜微無一隙。” 【綿裏針】亦作“緜裏鍼”。①比喻外柔和而内尖 刻。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笑裏刀剮皮割肉,綿裏 針剮髓挑觔。”《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原來知人知面不 知心,那裏看人去,乾净是個綿裹針肉裏刺的貨。”茅盾 《清明前後》第三幕:“严虽老练,什么都见过,但当着客人 面前,这样的绵里针也有点受不住。”②比喻书法柔中有 刚。清焦循《忆书》卷一:“前侍御南海吴荷屋出顧氏玉泓 館所藏宋慶曆間范氏書樓原石拓本見示,豐腴悦澤,緜裏 藏鍼,凡得六百八字,為平生僅見。”参见“綿裏鐵”。 【綿裹鍼】见“綿裏針”。 【綿裹鐵】 亦作“緜裏鐵”。比喻书法柔中有刚。元 赵孟頫《题东坡书<醉翁亭记>》:“公(蘇軾)又云:“余書如 緜裏鐵。'余觀此帖瀟灑縱横,雖肥而無墨猪之狀;外柔内 剛,真所謂綿裏鐵也。” 【綿痼】亦作“緜痼”。谓疾病严重,久治不愈。《南 齐书·庾杲之传》:“臣昨夜及旦,更增氣疾,自省緜痼,頃 刻危殆。”唐元稹《葬安氏志》:“近歲嬰疾,秋方綿痼。”清 恽敬?与李汀州书》:“春間病足幾百日,夏首腹疾綿痼,不 及作答書,非敢懈也。” 14【綿綿】亦作“緜緜”。①连续不断貌。《诗·王风· 葛藟》:“緜緜葛藟,在河之滸。”毛传:“緜緜,長不絶之 貌。”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緜緜無 絶期。”清陈维崧《添字昭君怨》词:“今朝細雨太綿綿,且 高眠。”萧军《八月的乡村》一:“那边是一片宁静的田 野,田野的尽处是一带绵绵无尽的远山。”②微细;微弱。 《淮南子·缪称训》:“福之萌也緜緜,禍之生也分分,福 禍之始萌微,故民嫚之。”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子》: “分分當為介介,字之誤也。介介,微也;緜緜介介,皆 微也,故曰福禍之始萌微。”《素问·脉要精微论》:“緜 緜其去,如弦绝死。”王冰注:“緜緜,言微微,似有而不 甚應手也。”宋苏辙《送琳长老还大明山》诗:“我適病寒 熱,氣力才緜緜。”③安静貌。《诗·大雅·常武》:“緜緜 2025-04-08 06:15:41 [识别] (902)糸(乡)部⑧綿 翼翼,不測不克。”毛传:“緜緜,靚也。”孔颖达疏:“緜緜然 安静,不行暴掠;翼翼然恭敬,各司其事。” 14【綿綿不絶】亦作“緜緜不絶”。连续不断。《逸周 书·和寤》:“緜緜不絶,蔓蔓若何?”宋苏轼《送蹇道士归 庐山》诗:“緜緜不絶微風裏,内外丹成一彈指。”《警世通 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正是清明時節,少不得天公應 時,催花雨下,那陣雨下得綿綿不絶。” 【綿綿瓜瓞】 亦作“緜緜瓜瓞”。《诗·大雅·緜》: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毛传:“緜緜,不絶貌。瓜,紹也。 瓞,瓝也。”后因以“綿綿瓜瓞”喻子孙绵延不绝。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四五:“葛藟延幽谷,緜緜瓜瓞生。”唐刘知 幾《史通·世家》:“夫古者諸侯,皆即位建元,專制一國, 緜緜瓜瓞,卜世長久。”亦省作“綿瓞”。前蜀杜光庭《代 人请归姓表》:“巍峩帝緒,須承綿瓞之宗;浩蕩皇基,難雜 蓬門之子。”《金史·乐志下》:“瑶源垂裕,綿瓞重熙。” 【綿綿緡緡】亦作“緜緜緡緡”。连绵不绝貌。清梅 曾亮《盋山馀霞阁记》:“其東南萬屋沈沈,炊煙如人立,各 有所企,微風繞之,左引右挹,緜緜緡緡。” 【綿綢】亦作“綿紬”。用残次茧丝经过加工处理纺 成轴丝所织的平纹绸。织物表面不光整,但厚实坚牢。 《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九年》:“周制:'庶人已上,唯聽 衣綢、綿綢、絲布、圓綾、紗、絹、綃、葛、布等九種,餘悉禁 之。'”胡三省注:“綿綢,紡綿為之。今淮人能織綿紬,緊 厚,耐久服。” 【綿綴】见“綿惙”。 15【綿歎】亦作“緜歎”。犹长叹。南朝宋鲍照《采桑》 诗:“緜歎對逈塗,揚歌弄場藿。”唐孟郊《姑蔑城》诗:“興 亡意何在,緜歎空躊躇。” 【綿蕞】亦作“緜蕞”、“綿蕝”、“緜蕝”。①据《史 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叔孙通欲为汉高祖创立朝仪, 使征鲁诸生三十馀人,叔孙通“遂與所徵三十人西,及上 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緜蕞野外”,习肄月馀始 成。按,引绳为“緜”,束茅以表位为“蕞”。后因谓制订整 顿朝仪典章为“綿蕞”或“綿蕝”。《旧唐书·杜鸿渐传》: “鴻漸素習帝王陳布之儀,君臣朝見之禮,遂採摭舊儀,綿 蕝其事。”宋范仲淹《奏乞两府兼判》:“太常禮院,用歷代 之禮,或不謹於典法,隨時綿蕝,綱紀寖壞,制度日隳。” 沈砺《感怀》诗之七:“叔孫綿蕝曾何補,優孟衣冠聊解 嘲。”引申指经营创建。宋刘克庄《念奴娇·二和丙寅生 日》词:“草堂緜蕝,百年棲託於此。”梁启超《复刘古愚山 长书》:“海内志士,頗跂息輻集,謂庶有瘳,既爲言者所 阻,綿蕝未定,遽以輟散。”汤一鹗《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 预备》:“以綿蕞草創,而不求其備。”②借指表率。唐皮日 休《移成均博士书》:“洸洸乎,洋洋乎,為諸生之蓍龜,作 後來之綿蕝。” 【綿蕝】 亦作“緜蕝”。见“綿蕞”。 【綿劇】亦作“緜劇”。谓病势缠绵加剧。唐李白《淮 南卧病书怀寄赵蕤》诗:“良圖俄棄捐,衰疾乃緜劇。” 【綿冪】亦作“綿羃”、“緜冪”。①微细貌。《文选· 左思<魏都赋>》:“薄戍緜冪,無異蛛蝥之網;弱卒瑣甲,無 異螳蜋之衛。”李善注:“緜冪,微貌。”②谓稠密地覆盖着。 南朝梁江淹《横吹赋》:“緜冪順序,周流銜吕。”唐李白《南 轩松》诗:“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幂。”王琦注:“綿冪,枝 葉稠密而相覆之意。” 2025-04-08 06:15:54 [识别] 【綿褫】 亦作“緜褫”。谓年久脱失。北魏郦道元《水 经注·河水一》:“《外國圖》又云:從大晉國正西七萬里, 得崑崙之墟,諸仙居之,數說不同。道阻且長,經記緜褫, 水陸路殊,徑復不同,淺見末聞,非所詳究。” 16【綿薆】见“綿曖”。 【綿薄】 见“綿力薄材”。 【綿歷】 亦作“緜歷”。①谓延续时间长久。《北史· 于谨传》:“蕭氏保據江南,緜歷數紀。”唐李商隐《为侍郎 汝南公华州谢加阶状》:“貪叨華顯,緜歷光陰。”鲁迅《汉 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 由衆手,全羣共喻,乃得流行。”②犹绵延。《北史·崔仲 方传》:“〔隋文帝〕令發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至 黄河,西拒綏州,南至勃出嶺,綿歷七百里。” 【綿篤】亦作“緜篤”。谓病势垂危。《晋书·陶侃 传》:“不圖所患,遂爾緜篤,伏枕感結,情不自勝。”《周书· 宇文广传》:“廣既居喪,更加綿篤,乃以毁薨。” 【綿憊】 亦作“緜憊”。软弱疲乏貌。唐裴庭裕《东 观奏记》卷下:“太子少師柳公權年亦八十矣,復為百官 首,含元殿廷夐遠,自樂懸南步至殿下,力已緜憊。” 【綿糖】 也称绵白糖。糖粒细小,色白,柔软如绵, 易于溶化。 【綿濛】 幽暗不明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 水》:“水隍多行石澗中,出藥草,饒松柏,林藿綿濛,崖壁 相望。” 17【綿聯】亦作“緜聯”、“綿連”。①犹连绵。延续不 断貌。《文选·张衡<西京赋>》:“繚垣緜聯,四百餘里。” 薛综注:“緜聯,猶連蔓也。”李善注:“連綿四百餘里也。” 唐卢照邻《驸马都尉乔君集序》:“《雅》《頌》之風,猶綿連 於季葉。”宋欧阳修《会峰亭》诗:“羣峯漸靡迤,高下自綿 聯。”②屋檐的别名。《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柁梠緣 邊,周流四極”唐李善注:“棍即梠楣也。《説文》曰:秦 名屋緜聯也,楚謂之棍梠,齊謂之簷。”清王念孙《读书 杂志·淮南子》“縣聯房植”:“縣當為緜,緜聯即屋檐 也。” 【綿藐】亦作“緜藐”。远视貌。《史记·司马相如列 传》:“長眉連娟,微睇緜藐;色授魂與,心愉於側。”司马贞 索隐引郭璞曰:“緜藐,遠視貌也。”一说,好视貌。见清王 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 【綿曖】亦作“緜曖”、“綿薆”。悠久;悠悠。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歲歷緜曖,條流紛糅。”康有为 《<礼运注>叙》:“然以其彍博浩瀰,舉二千五百年之綿薆, 合四萬萬人民之繁衆。”梁启超《<经世文新编>序》:“中國 號稱文明之古國也,綿曖二千載,涉歷廿四朝。” 【綿邈】亦作“緜邈”。①辽远。《文选·左思<吴都 赋>》:“島嶼綿邈,洲渚馮隆。”刘逵注:“綿邈,廣遠貌。”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家國綿邈,山川遼 夐。”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但山川緜 邈,二孱弱女子,何以能來?”②长久;悠远。晋陆机《感时 赋》:“夜綿邈其難終,日晼晚而易落。”南朝梁刘勰《文心 雕龙·史传》:“開闢草昧,歲紀緜邈,居今識古,其載籍 乎!”唐李华《咏史》之三:“緜邈數千祀,丘中誰隱淪。”清 周亮工《觉庵兄六十序》:“加以世代綿邈,水火兵燹,以後 雖復同處一域,不知為誰何氏之族者矣。”③形容含意深 远或情意深长。晋陆机《文赋》:“函緜邈於尺素,吐滂沛 2025-04-08 06:16:03 [识别] 乎寸心。”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玉田以《春水》一 詞得名,用冠詞集之首。此詞深情綿邈,意餘於言,自是 佳作。”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其以文詞著者,則 陽湖張氏、長洲宋氏,均工綿邈之文,其音則哀而多思,其 詞則麗而能則。” 18【綿繭】 吴俗称囊头。指质量较差的茧子。宋范成 大《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四:“桑姑盆手交相賀,綿繭無多 絲繭多。” 【綿藥】古代两广少数民族所用的毒箭。亦称“眠 藥”。明张萱《疑耀·药箭》:“兩粤溪洞之蠻,以毒藥傅弩 矢射人者,俗語曰綿藥。余初不解其義,及讀揚子《方 言》:'凡飲藥傅藥而毒,東齊海岱之間謂之眠。'乃知綿 藥當作“眠藥'也。” 【綿羃】 见“綿冪”。 19【綿麗】亦作“緜麗”。犹靡丽。多形容词藻华美。 《新唐书·文艺传下·李华》:“文辭緜麗,少宏傑氣。”宋 蔡梦弼《草堂诗话》卷一:“杜子美之詩······有平淡簡易 者,有綿麗精確者。”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宋無 名氏《九張機》,自是逐臣棄婦之詞,淒婉綿麗,絶妙古樂 府也。” 20【綿纊】 亦作“緜纊”。丝绵。《列子·杨朱》:“宋國 有田夫······不知天下之有廣厦隩室,緜纊狐狢。”《文选· 左思<魏都赋>》:“緜纊房子,縑總清河。”刘逵注引《中都 赋》:“房子出御綿,清河出縑總。”《醒世恒言·施润泽滩 阙遇友》:“如蠶種不好,但堪為綿纊,不能繅絲,其利便差 數倍。”借指絮丝棉的衣服。《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 “〔阮孝緒〕年十六,父喪不服緜纊,雖蔬菜有味亦吐之。” 21【綿纏】犹缠绵。谓久病不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 要诀·臁疮》“臁瘡分内外廉”注:“内廉屬三陰有濕,兼血 分虚熱而成,更兼廉骨皮肉澆薄,難得見效,極其綿纏。” 23【綿攣】犹牵制。《後汉书·张衡传》:“毋綿攣以涬 己兮,思百憂以自疢。”李贤注:“綿攣,猶牽制也。” 25【綿蠻】亦作“緜蠻”。《诗·小雅·緜蛮》:“緜蠻黄 鳥,止於丘阿。”毛传:“緜蠻,小鳥貌。”朱熹集传:“帛 蠻,鳥聲。”王国维《观堂集林·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 下》:“蟲之小者曰蠛矇,鳥之小者亦曰緜蠻,殆皆微字之 音轉。”《文选·何晏<景福殿赋>》:“緜蠻黮霉。”李善注: “《韓詩》曰'緜蠻黄鳥',薛君曰:“緜蠻,文貌。””历来诗文 中多用小鸟、鸟声二说:(1)指小鸟。南朝陈张正见《轻薄 篇》:“綿蠻弄清綺,蛺蝶遶承華。”唐卢照邻《绵州官池赠 别同赋湾字》:“欲叙他鄉别,幽谷有綿蠻。”宋辛弃疾《江 神子·和人韵》词:“枝上綿蠻,休作斷腸聲。”明徐渭《春 兴》诗之二:“小飲墻西隣竹暗,綿蠻對對語春叢。”(2)鸟 鸣声。南朝梁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之六:“春機鳴窈 窕,夏鳥思綿蠻。”唐刘禹锡《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 书》:“池塘魚拔刺,竹逕鳥綿蠻。”宋晏殊《喜迁莺》词:“風 轉蕙,露催蓮,鶯語尚綿蠻。”《全元散曲·雁儿落过得胜 令》:“紫燕語聲喧,黄鸝韻綿蠻。”《西游记》第九十回: “青鸞聲淅嚦,黄鳥語綿蠻。”清孙枝蔚《寄题康山兼怀张 穉恭》诗:“傷哉談笑地,惟聞鳥綿蠻。” 8绵 “綿”的简化字。 綼 [bì《集韵》簿必切,入質,並。]裳幅之缘饰。 《仪礼·既夕礼》:“縓、綼、緆。”郑玄注:“飾裳 2025-04-08 06:16:16 [识别] 糸(纟)部⑧綿绵綼綸(903) 在幅曰綼,在下曰緆。”章炳麟《新方言·释器》:“今人謂 衣裳邊角純緣曰綼。” [lún《广韵》力迍切,平諄,來。]①整 綸 [纶] 理丝线。《诗·小雅·采绿》:“之子于 釣,言綸之繩。”朱熹集传:“理絲曰綸。”引申为经纶牵引。 《易·繫辞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孔 颖达疏:“彌謂彌縫補合,綸謂經綸牽引。”②青丝绞合而 成的带。古代低级官吏用以系印。汉扬雄《法言·孝 至》:“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為泰;不由其德,五兩之綸、 半通之銅亦泰矣。”李轨注:“五兩之綸、半通之銅皆有秩 嗇夫之印、綬,印、綬之微者也。”《後汉书·仲长统传》:“身 無半通青綸之命,而竊三辰龍章之服。”③粗丝线。多指 钓丝。《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走者可以爲罔,游者可 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固知翠綸桂餌,反所以失魚。”唐张祜《寄灵澈上人》诗: “應笑無成者,滄洲垂一綸。”清张冕《倦寻芳》词:“亂柳陰 中摇艇去,碎蘋香裏收綸返。”①丝绵。《淮南子·齐俗 训>:“綸組節束。”高诱注:“綸,絮也。”《後汉书·章帝 纪》:“癸巳,詔齊相省冰紈、方空縠、吹綸絮。”李贤注: “綸,似絮而細。”⑤指帝王的诏书旨意。《礼记·缁衣》: “王言如絲,其出如綸。”明张居正《患病谢遣医并乞假调 理疏》:“乃蒙宸衷曲軫,特遺御醫診視,傳奉温綸,飲以良 劑。”清张逸少《北征凯旋诗》之三:“令自秋霜肅,綸同春 日温。”参见“綸言”。⑥通“倫”。伦理。《管子·幼官》: “定方用勝,定綸理勝,定死生勝,定成敗勝。”王念孙《读 书杂志·管子二》:“綸理即倫理。倫與綸古字通。故《漢 書·律曆志》“泠倫'作“泠綸'。”⑦地名。春秋虞邑。在今 河南省虞城县东南三十里。《左传·哀公元年》:“虞思於 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③姓。魏时有纶直、纶鱼。见 《通志·氏族四》。 [guān《广韵》古頑切,平山,見。] 綸[纶] ①见“綸2巾”。②即昆布。《尔雅·释 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郭璞注:“綸,今有秩 嗇夫所帶糾青絲綸;組,綬也。海中草生彩理有象之者, 因以名云。”晋郭璞《江赋》:“青綸競糾,縟組争映。” 3【綸2巾】冠名。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一说 配有青色丝带的头巾。相传三国蜀诸葛亮在军中服用, 故又称诸葛巾。《晋书·谢万传》:“萬著白綸巾,鶴氅裘, 履版而前。既見,與帝共談移日。”宋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词:“羽扇綸巾,談笑間,强虜灰飛烟滅。”元萨都刺 巳 纶 (沂南汉魏画像砖) 《题高秋泉诗卷》诗:“綸巾北窗下,倦可枕書眠。”清孙枝 蔚《次韵答邓孝威》之七:“非關苦憶舊鄉鄰,曾被綸巾笑 幅巾。” 2025-04-08 06:16:24 [识别] (904)糸(乡)部⑧綸 3【綸2巾羽扇】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多用以形容飘 逸潇洒或儒雅风流的风度。唐吕岩《雨中花》词:“岳陽樓 上,綸巾羽扇,誰識天人。”宋周邦彦《隔浦莲》词:“綸巾羽 扇,困卧北窗清曉。”宋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总得居士 寿》词:“綸巾羽扇容與,争看列仙儒。”清顾炎武《复周制 府书》:“雅歌投壺,祭潁陽之取人皆用經術;綸巾羽扇,諸 葛公之為將足見風流。” 5【綸2布】即昆布。海藻类植物。可供食用、药用。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八·昆布》:“按吴普《本草》“綸 布,一名昆布',則《爾雅》所謂'綸似綸,東海有之'者,即 昆布也。綸音關,青絲綬也,訛而為昆耳。” 【綸册】皇帝的册命。南朝梁江淹《为萧重让扬州 表》:“復降綸册,徽采兼明,影迹交戰,水煙相薄。” 6【綸至】谓情意极厚。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品藻》:“郗嘉賓道謝公:“造厀雖不深徹,而纏綿綸至。'” 【綸旨】 圣旨。宋张孝祥《浣溪沙》词:“細撚絲梢龍 尾北,緩携綸旨鳳池東。”明张居正《谢赐粥米食品疏》: “乃荷乾坤覆幬,父母爱憐,綸旨温存。” 7【綸告】见“綸誥”。 【綸言】《礼记·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 如綸,其出如綍。”郑玄注:“言言出彌大也。”后因以“綸 言”为帝王诏令的代称。《晋书·儒林传序》:“雖尊儒勸 學亟降於綸言,東序西膠未聞於弦誦。”唐柳宗元《代韦中 丞贺元和大赦表》:“綸言一降,庶政畢行。”宋秦观《正仲 左丞生日》诗:“史筆開凡例,綸言正緯經。”清李渔《风筝 误·习战》:“那時節封你做食禄千鍾、封侯萬户的功人功 象,須記喒綸言非誑。” 8【綸命】天子的诏命。宋杜安世《玉楼春》词:“綸命 忽從天上至,便綰兵權辭漕計。”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一: “宜司綸命,以贊皇猷。”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言事· 疏论夺情》:“乞上收回綸命,上不允。” 9【綸省】(-shěng)指中书省。中书舍人职掌撰拟 诏令,故称。宋叶廷珪《海录碎事·臣职上》:“綸省:除中 舍人李乂為學士。詞云:綸省推高。” 【綸竿】 钓竿。宋徐积《渔父乐》词:“漁唱歇,醉眠 斜,綸竿簑笠是生涯。”元滕斌《普天乐·四时道情》曲: “伴綸竿箬笠蓑衣。”明无名氏《霞笺记·霞笺题字》:“槐 黄時候,綸竿釣海鰲。”清钱谦益《临城驿壁见方侍御孩未 题诗》诗:“綸竿喜值金雞放,華表真同白鶴歸。” 【綸音】 犹纶言。帝王的诏令。唐刘禹锡《谢赐冬 衣表》:“三軍挾纊,俯聽綸音,九月授衣,載馳天使。”宋李 纲《恭闻诏书褒悼陈少阳》诗之一:“哀痛綸音洒帝章,賜 金贈秩事非常。”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蒙勑命,聽 綸音,端象簡,正雲冠。”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六:“崇拜 他的人自然是如听纶音,但不崇拜他的在背后也就有些 烦言。” 10【綸連】将丝带结成网络。犹今之扎彩。《文选·班 固<西都赋>》:“屋不呈材,牆不露形,裛以藻繡,絡以綸 連。”吕向注:“皆以藻、繡、編、綬纏繞,不露其土木。” 【綸恩】皇帝的恩典。指诏书。明张居正《送梁鸣 泉给谏册封晋譒》诗:“已欣勝覽馳千里,况捧綸恩出五 。” 【綸書】 即诏书。唐苏颋《饯泽州卢使君赴任》诗: “聞道降綸書,為邦建綵旟。” 2025-04-08 06:16:37 [识别] 11【綸理】①犹伦理。綸,通“倫”。事物的条理。《管 子·幼官》:“定方用勝,定綸理勝,定死生勝,定成敗 勝。”②犹纹理。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後經數日,得 於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於樹上。其蠒綸 理厚大,異於常蠶。” 【綸掖】犹纶阁。中书省的别称。中书省为草拟诏 令之所,唐时称为右掖。宋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 诗:“綸掖清光注,鑾坡茂渥霑。” 【綸章】 即诏书。宋范仲淹《苏州谢就除礼部员外 郎表》:“忽降綸章,荐加寵數。” 【綸2組】海草名。《文选·左思<吴都赋>》:“綸組紫 絳。”吕延济注:“綸、組、紫、絳四者,北海中草。” 【綸組節束】见“綸組節約”。 【綸組節約】古时葬礼以丝绵裹尸,再以丝带缠束, 谓之“綸組節約”。《墨子·节葬下》:“存乎匹夫賤人死者, 殆竭家室,存乎諸侯死者,虚府庫,然後金玉珠璣比乎身, 綸組節約車馬藏乎壙。”亦作“綸組節束”。“《淮南子·齐 俗训》:“綸組節束,追送死也。”按,“節約”与“節束”同义。 12【綸詔】即诏书。《晋书·儒林传·徐邈》:“遷中書 侍郎,專掌綸詔,帝甚親昵之。”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 感事一百韵》:“佇歸蓬島後,綸詔潤青緗。” 【綸扉】犹内阁。明清时称宰辅所在之处为“綸 扉”。明谢肇制《五杂俎·事部三》:“弘成以前,内閣尚參 用外秩,如陳山以舉人,楊士奇以薦辟······皆入綸扉,五 十年以來,遂顓用詞臣矣。”清龚自珍《上大学士书》:“其 不在内廷之大學士,著常川到閣,以重綸扉,以符體制。”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趙仁圃〕平生愛時文,雖入綸 扉,猶手校成宏諸大家,孜孜不倦。” 13【綸綍】《礼记·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 如綸,其出如綍。”郑玄注:“言言出彌大也。”孔颖达疏: “王言如綸,其出如綍'者,亦言漸大,出如綍也。綍又大 於綸。”后因称皇帝的诏令为“綸綍”。《魏书·彭城王勰 传》:“及入參政務,綸綍有光,爱登中鉉,敷明五教。”唐李 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诗:“早 勒勳庸燕石上,佇光綸綍漢庭中。”清蒋士铨《香祖楼·埋 》:“願你入參綸綍,出總師干,早拜黑頭公輔。” 【綸經】 犹经纶。整理丝缕。比喻治理政事。唐柳 宗元《惩咎赋》:“剛柔弛張兮,出入綸經;登能抑枉兮,白 黑濁清。” 14【綸誥】亦作“綸告”。皇帝的诏令文告。南朝梁沈 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始以文學遊梁,俄而入掌綸 誥。”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臣謬承恩寵,獲掌綸誥。” 《宋史·礼志十四》:“公主受封,降制有册命之文,多不行 禮,惟以綸告進内。”《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五·石林燕 语》:“夢得為紹聖舊人,徽宗時嘗司綸誥,於朝章國典,夙 所究心。” 【綸閣】中书省的代称。为代皇帝撰拟制诰之处。 《晋书·王湛王承等传论》:“或寄重文昌,允釐於袞職;或 任華綸閣,密勿於王言。”《初学记》卷十一:“又中書職掌 綸誥,前代詞人,因謂綸閣。”明陈汝元《金莲记·捷报》: “無端司馬登綸閣,催促西施上釣船。”清姚鼐《怀程鱼门 舍人》诗:“淮南倒屣盡嘉賓,綸閣今稱老舍人。” 16【綸翰】皇帝的诏敕文书。唐杨炯《後周青州刺史 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掌中書之綸翰,加上公之冕服。” 2025-04-08 06:16:46 [识别] 唐张九龄《谢中书侍郎状》:“右臣謬跡書府,兼司綸翰,思 力淺近,無所發明。” 17【綸聞】犹纶阁。中书省的代称。撰拟制诰之所。 唐白居易《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诗:“綸闈慙 並入,翰苑忝先攀。”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張洎〕謁韓 熙載,韓一見,待之如故,謂曰:“子好,中書舍人。'頃之, 韓主文。洎擢第,不十年,果主綸闈之任。”清钱谦益?王 元之自翰林谪官》诗之二:“綸闈舊侣蒼苔在,僧舍新愁白 髮知。” 8綵 [cǎi《广韵》倉宰切,上海,清。]①彩色的丝 织品。《晏子春秋·谏上十四》:“身服不雜 綵,首服不鏤刻。”《後汉书·安帝纪》:“食不兼味,衣 無二綵。”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又寄百尺綵,緋 紅相盛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争标 锡宴》:“則有小舟一軍校,執一竿,上掛以錦綵銀盌之類, 謂之標竿。”②光色;花纹。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 书》:“若華夕曜,巖澤氣通,傳明散綵,赫似絳天。”南朝梁 萧统?芙蓉赋》:“色兼列綵,體繁衆號。”《陈书·儒林传· 张讥》:“譏幼喪母,有錯綵經帕,即母之遺製。” 3【綵山】宋代元宵节放花灯,宫内灯彩堆叠成山形, 称为“綵山”。《宣和遗事》前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 山,高一十六丈,闊三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長二 十四丈,兩下用金龍纏柱。每一箇龍口裏點一盞燈,謂之 “雙龍銜照'。中間有一箇牌,長三丈六尺,闊二丈四尺, 金書八箇大字,寫道:“宣和綵山,與民同樂。””宋曾觌《南 柯子·元夜书事》词:“璧月窺紅粉,金蓮映綵山。” 【綵女】 汉代宫女的一种。后泛称宫女。《後汉书· 宦者传·吕强》:“臣又聞後宫綵女數千餘人,衣食之費, 日數百金。”唐王翰《蛾眉怨》诗:“宫中綵女夜無事,學鳳 吹簫弄清越。”明无名氏《赠书记·轻烟辨男》:“改妝祇思 規避,那知為招綵女。” 5【綵仗】彩饰的仪仗。指古代帝王、官员外出时仪 卫人员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唐宋之问《龙门应 制》诗:“綵仗蜺旌遶香閣,下輦登高望河洛。”明谢谠《四 喜记·催赴春闱》:“親闡莫戀斑衣舞,帝里須誇綵仗迎。” 6【綵灰】见“綵灰酒”。 【綵灰酒】传说中的酒名。唐杜荀鹤《松窗杂录》: “唐進士趙顏,於畫工處得一軟障,圖一婦人甚麗。顏謂 畫工曰:“世無其人也。如可令生,余願納為妻。'畫工曰: '余,神畫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晝夜不歇。 即必應之。應,則以百家綵灰酒灌之,必活。'”后遂用“綵 灰酒”为返魂之典。亦省作“綵灰”。清蒋韶华《少年游· 真娘墓》词:“綵灰何處唤真真,一簇小桃墳。” 【綵舟】装饰华丽的船。唐杜甫《陪王侍御同登东 山》诗之二:“清江白日落欲盡,復攜美人登綵舟。”五代陈 金凤《乐游曲》之二:“西湖南湖鬭綵舟,青蒲紫蓼滿中 洲。”明文徵明《泛湖》诗:“行春橋外山千疊,盡逐波光上 綵舟。” 【綵衣】①五彩衣服。清王士禛《居易录谈》卷下: “忽有綵衣小兒自外入,頃刻至數百人,結束如一,階墀盡 滿。”②谓孝养父母。唐黄滔《<颍川陈先生集>序》:“早 孤,事太夫人彌孝,熙熙愉愉,承顏侍膳,雖隆雲路之望, 終確綵衣之戀。”宋沈遘《五言送徐同年谔出京》:“還家晝 錦樂,拜壽綵衣榮。”明何景明《三山春宴图歌》:“綵衣歸 2025-04-08 06:16:59 [识别] 糸(乡)部⑧綸綵(905) 來奉翁母,願言壽比三山久。”清冯桂芬《顾蓉庄年丈七十 双寿序》:“君此行也,躬綵衣,捧瑶斝,象服繡葆,蹌躋一 庭。”参见“綵衣娱親”。 【綵衣娱親】《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相传 春秋时楚国老莱子事亲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斓衣, 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后遂用“綵 衣娱親”为孝养父母之典。三国魏曹植《灵芝篇》:“伯瑜 年七十,綵衣以娱親。”杜甫《宗武生日》诗“熟精《文選》 理,休覓彩衣輕”清仇兆鳌注:“當精《文選》以紹家學,何 必為綵衣娱親乎?” 【綵花】彩绢制作的花。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 风俗·綵花》:“《實録》曰:“晉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 花。'·····晉《新野君傳》:“家以翦花為業,染絹為芙蓉, 捻蠟為菱藕,翦梅若生'······按此則是花朵起於漢,翦綵 起於晉矣。《歲時記》則云:'今新花,謝靈運所制,疑綵花 也。'唐中宗景龍中,立春日出翦綵花。又四年正月八日 立春令侍臣迎春,内出綵花,人賜一枝。” 【綵杖】用彩绸装饰的木杖。宋代风俗,立春前一 日,开封、祥符两县,置土制春牛于府前,是日绝早,府县 官员以綵杖鞭打春牛,表示劝农,谓之打春。宋韩维《太 后阁》诗:“金花鏤勝隨春燕,綵杖縈絲逐土牛。”参见宋孟 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及邓之诚注。 【綵吹】谓彩衣人吹奏乐器。一说发声吹奏。《文 选·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羽衛藹流景,綵吹 震沈淵。”张铣注:“綵吹,綵衣人吹簫管,震動深淵也。” 李善注:“綵,發吹也。” 8【綵物】泛指财物。《後汉书·段熲传》:“〔竇太后〕 勑中藏府調金錢綵物,增助軍費。拜熲破羌將軍。”《新唐 书·崔玄暐传》:“武后曰:卿向改職,乃聞令史設齋相 慶,此欲肆其貪耳,卿為朕還舊官。'乃復拜天官侍郎,厚 賜綵物。” 【綵帛】彩色丝绸。《後汉书·梁冀传》:“賞賜金錢、 奴婢、綵帛、車馬、衣服、甲第,比霍光。”唐冯贽《云仙杂 记·棠木印》:“張寶,凡衣服綵帛,皆以所任官印之。”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杂赁》:“若囟事出殯,自上而下,囟 肆各有體例。如方相、車舉、結絡、綵帛,皆有定價,不須 勞力。” 【綵服】①彩色服色。亦借指穿彩服的官员。唐杜 甫《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後同诸公及舍弟宴书斋》:“棣華晴 雨好,綵服暮春宜。”仇兆鳌注:“棣華比其弟,綵服兼諸 公。”又:“綵服,有職者之服。”明刘基《南陵崔氏思梅诗》: “昔來梅花下,綵服輝清尊。”②犹彩衣。谓彩衣以娱亲。 唐杜甫《入奏行》:“繡衣春當霄漢立,綵服日向庭闈趨。” 仇兆鳌注:“老萊子綵服以娱親。”宋司马光《送苏屯田寀 知单州》诗:“綵服當年戲,驪駒此日榮。”参见“綵衣娱 親”。 9【綵段】彩色绸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 “或不入意,即留一兩端綵段,與之壓驚,則此親不諧矣。”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前蜀二·高帝纪下》:“帝幸龍華禪 院,召僧貫休坐,賜茶藥綵段。” 【綵斿】见“綵旒”。 10【綵索】①彩色丝绳。宋曾季貍《艇斋诗话》:“歐公 在禁中作《端午帖子》云:“綵索盤中結,楊梅糭裏紅。””宋 周密《癸辛杂识別集上·方回》:“鸚鵡籠開綵索寬,一宵飛 2025-04-08 06:17:08 [识别] (906)糸(乡)部 ⑧綵 去為誰歡。”②指秋千索。唐韩愈《寒食直归遇雨》诗:“不 見紅毬上,那論綵索飛。”钱仲联集释引孙汝听曰:“《古今 藝術圖》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綵索即謂鞦 韆戲也。”唐裴说《清明》诗:“畫毬輕蹴壺中地,綵索高飛 掌上身。”明徐同贞《寒食郊行》诗:“却嫌輸與東京路,尚 欠郊原綵索飛。” 10【綵乘】(-shèng)彩车。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 集·寺塔记下》:“南北兩門額,上與岐薛二王親送至寺, 綵乘象與,羽衛四合,街中餘香,數日不歇。” 11【綵毬】①指古代蹴毬之戏用的彩球。唐李白《宫 中行乐词》之八:“素女鳴珠佩,天人弄綵毬。”宋徐铉《抛 毬乐词》之二:“不知紅燭下,照見綵毬飛。”②指古代抛球 择婿所用的彩球。清李渔《意中缘·寄扇》:“不吃他謝媒 喜酒,不費你抛郎綵毬。” 【綵毫】犹綵笔。唐黄滔《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之 一:“五色綵毫裁鳳詔,九重天子豁龍顔。”参见“綵筆”。 【綵章】彩色图饰。古代多用于车服旌旗之类。《晋 书·刘颂传》:“須車甲器械既具,羣臣乃服綵章;倉廪已 實,乃營宫室。”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九日对黄白二菊花 见怀》:“琮璧交輝映,衣裳雜綵章。” 12【綵棚】用彩纸、彩绸、松柏等装饰的棚架。宋孟元 老《东京梦华录·驾幸宝津楼宴殿>:“門之兩壁,皆高設 綵棚,許士庶觀賞。”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 “道旁或搭綵棚,或陳水嬉。” 【綵雲】绚丽的云彩。南朝梁江淹《丽色赋》:“其始 見也,若紅蓮映池;其少進也,如綵雲出崖。五光徘徊,十 色陸離。”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二七:“巫山綵雲没,高丘 正微茫。”元无名氏《翫江亭》第一折:“片片綵雲風散盡, 融融麗日照東華。” 【綵幄】彩绸制的篷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池西直徑七里許·······有面 北臨水殿,車駕臨幸,觀争標錫宴於此。往日旋以綵幄, 政和間用土木工造成矣。”《宋史·礼志十六》:“徙坊市邸 肆,對列御道,百貨駢布,競以綵幄鏤版為飾。” 【綵筆】《南史·江淹传》:“〔江淹〕又嘗宿於冶亭, 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 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絶無美 句,時人謂之才盡。”后遂以“綵筆”称五色笔,比喻美妙文 才。唐杜甫《秋兴》诗之八:“綵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 苦低垂。”宋辛弃疾《江神子·和人韵》词:“當年綵筆賦 《蕪城》。憶平生,若為情?”清厉鹗《东城杂记·东皋隐 者>:“詩句興來題綵筆,道心悟後付朱絃。” 【綵筆生花】犹梦笔生花。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 遗事·梦笔头生花》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梦见所用之 笔,头上生花。从此才情横溢,文思丰富。后遂以此喻才 思大进。元汤式《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套曲:“翠袖分 香行處有,綵筆生花夢境熟。” 【綵牋】彩色的笺纸。常供题诗或书信用。唐贾岛 《原居即事言怀赠孙员外》诗:“避路來華省,抄詩上綵 牋。”唐谷神子《博异志·沈亚之》:“鳳即起,從東廡下機上 取綵牋,傳《陽春之曲》。”宋米芾《入境寄集贤林舍人》诗: “便捉蟾蜍共研墨,綵牋書盡翦江波。” 【綵勝】古代的一种饰物。立春日用五色纸或绢剪 制成小旌旗、燕、蝶、金钱等形状,簪于髻上,以示迎春。 2025-04-08 06:17:21 [识别] 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綵胜》载:“《歲時記》曰: 人日剪綵為勝,起於晉代賈充夫人所作,取黄母(即西王 母)戴勝之義也。'”诗文中常用为立春之事典。唐陆龟蒙 《人日代客子》诗:“人日兼春日,長懷復短懷;遥知雙綵 勝,併在一金釵。”宋辛弃疾《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 夕立春》词:“綵勝鬭華燈,平把東風吹却。”清钮琇《觚 賸·秋灯》:“製成綵勝出文鴛,剪就銀花迴舞燕。” 【綵絲】彩色丝线。唐白居易《红绣毯》诗:“綵絲茸 茸香拂拂,練軟花虚不勝物。”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 阳消夏录二》:“母曰:是必土偶為妖也。'授以綵絲,於來 時陰繫其足。”又旧俗以綵丝为端午日应节之物。据汉应 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可辟邪祟,又 名“长命缕”、“续命缕”。唐代故事,宫中常于端午日以彩 丝所结长命缕赐诸臣。唐刘禹锡《代谢端午日赐物表》: “中使劉元弼至,奉宣聖旨,慰勞臣及將佐、官吏、僧道、耆 壽、百姓等,兼賜臣墨詔,并衣壹副、金花銀器參事、綵絲 壹軸,大將衣肆副、綵絲伍軸。” 【綵絲繫虎】旧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妇女用 绫绸制成小虎或粽子、葫芦、樱桃等形状,以五彩丝线穿 之,悬于钗头,或使小儿带之,以辟邪,称“綵絲繫虎”。参 阅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綵丝系虎》。 13【綵牒】彩色的叠布。《後汉书·王符传》:“且其徒 御僕妾,皆服文組綵牒。”李贤注:“牒,即今疊布也。” 【綵旒】亦作“綵斿”。旗帜上的彩色飘带。借指彩 旗。《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 作>诗》:“彤雲麗琁蓋,祥飇被綵斿。”李善注:“斿,旌旗之 旒也。”唐徐彦伯《奉和兴庆池戏竞渡应制>:“青潭曉靄籠 仙蹕,紅嶼晴花隔綵旒。”唐温庭筠《春日寄岳州从事李 员外》诗之二:“紅粉座中客,綵斿江上城。” 14【綵鳳】凤凰的美称。南朝齐谢朓《永明乐》诗之 十:“綵鳳鳴朝陽,玄鶴舞清商。”唐李商隐《无题》诗:“身 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宋叶適《寄题骆子高 解元蜗室》诗:“須知兩角怒蛙升,即是千尋綵鳳鳴。” 【綵鳳隨鴉】比喻才貌出众的女子嫁给远不如自己 的男人。明陆采《明珠记·送愁》:“我做了個美玉埋沙, 他做了個綵鳳隨鴉。” 【綵幣】彩礼。旧俗定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束帛。 清王韬《淞滨琐话·魏月波》:“臨婚禮儀簡陋,所許綵幣, 無一踐者。” 15【綵樓】用彩色绸帛结扎的棚架。一般用于祝贺节 日盛典喜庆之事。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紹興中, 秦熺亦歸金陵焚黄······郡縣監司迎餞,數百里不绝。平 江當運河,結綵樓數丈,大合樂官妓舞于其上,縹緲若在 雲間。”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酒楼>:“九橋門街市酒 店,綵樓相對,繡施相招,掩翳天日。”明沈受先《三元记· 招婿》:“你可分付直日匠人,搭起綵樓,請小姐上樓看迎 狀元,你可將絲鞭遞與他。”亦特指七夕乞巧楼。南唐李中 《七夕》诗:“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宋孟元 老《东京梦华录·七夕》:“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 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邓之诚注:“陳元靚《歲時廣記》二 十六引《歲時雜記》:“京師人七夕以竹或木或麻嘉編而為 棚,剪五色綵為層樓。又為仙樓,刻牛女像及仙從等於上 以乞巧。'”参见“乞巧樓”。 【綵幡】见“綵旛”。 2025-04-08 06:17:29 [识别] 16【綵燕】古代立春日的一种应节饰物。南朝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立春日悉翦綵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 字。”唐李远《立春日》诗:“釵斜穿綵燕,羅薄翦春蟲。”清 纳兰性德《浣溪沙·庚申除夜》词:“竹葉樽空翻綵燕,九 枝燈炧顫金蟲。” 【綵翰】犹綵笔。唐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 固山依本韵》:“葉動驚綵翰,波澄見赬首。” 【綵戰】古代游戏名。掷骰子。唐潘远《西墅记 谈·骰子赐绯》:“明皇與楊妃綵戰,將北,惟重四可解,連 叱之,果重。上悦,顧高力士,令賜緋之,遂不易。” 17【綵縷】彩色丝线。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 “又以菉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 紅藍綵縷束之,謂之種生。”清曹寅《孔雀》诗:“披揚拂綵 縷,錯落排金錢。” 18【綵旛】亦作“綵幡”。即綵胜。前蜀韦庄《立春》 诗:“雪圃乍開紅菜甲,綵幡新剪緑楊絲。”宋陆游《感皇 恩·伯礼立春日生日》词:“春色到人間,綵旛初戴。”参见 “綵勝”。 【綵繒】彩色绢帛。汉李陵《录别诗》之一:“欲寄一 言去,託之牋綵繒。”《後汉书·鲜卑传》:“詔封烏倫為率 衆王,其至鞬為率衆侯,賜綵繒各有差。”唐段成式《酉阳 杂俎·境异》:“〔昆吾國〕以近葬為至孝。集大氊,居中懸 衣服綵繒,哭祀之。” 19【綵藻】文采藻饰。《文选·张衡<思玄赋>》:“昭綵 藻與琱琭兮,璜聲遠而彌長。”旧注:“綵,文綵也;藻,華藻 也。” 【綵轎】 旧时新娘所乘坐的花轿。清孔尚任《桃花 扇·守楼》:“你看這綵轎青衣門外催,你看這三百花銀, 一套繡衣。” 【綵繪】①彩色的绘画。唐郑棨《开天传信记》:“其 他綵繪縟麗,製作神妙,一時無比也。”宋苏轼《龟山辩才 师》诗:“木魚呼客振林莽,鐵鳳横空飛綵繪。”清戴名世 《记红苗事》:“苗俗:男女椎髻、赤足、耳貫大環,好綵繪, 無論絲、布、麻、枲,輒染絳靛為衣裳。”②比喻藻饰。宋王 安石《寄曾子固》诗:“作詩寄微誠,誠語無綵繪。” 21【綵鷁】彩舟。鷁,水鸟名,古代常画鷁于船首,故 称。南朝陈张正见《上之回》诗:“風烏繞鳷鵲,綵鷁照昆 明。”唐李白《泾川送族弟錞》诗:“中流漾綵鷁,列岸叢金 羈。”明何景明《饯子容》诗:“綵鷁春湖色,驪駒白玉珂。” 清钮琇《觚賸·秋灯》:“土風又見賽秋燈,龍舟綵鷁相誇 競。” 30【綵鸞】 即鸾鸟。传说中的神鸟。唐李商隐《寓怀》 诗:“綵鸞餐顥氣,威鳳入卿雲。”唐唐彦谦《无题》诗之十: “幾時重會鴛鴦侣,月下吹笙和綵鸞。” 8綬 [绶] [shòu 《广 韵》殖酉切,上有,禪。]丝 带。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帷幕等。 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礼记·玉 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郑 玄注:“綬者,所以貫佩玉相承受者也。”《周礼·天官·幕 人》:“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 “綬,組綬,所以繫帷也。”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至 其紐金章,綰墨綬,跨屬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唐韩愈《同 李二十八夜次襄城》诗:“印綬歸台室,旌旗列將壇。”亦指 衣带。後蜀毛熙震《浣溪沙》词:“雲薄羅裙綬帶長,滿身 2025-04-08 06:17:42 [识别] 糸(乡)部⑧綵綬绶绷(907) 新裛瑞龍香,翠鈿斜映艷梅妝。” 【綬花】花名。蔓生如绶,故名。南朝梁任昉《述异 记》卷下:“紅綬花,蔓生如綬,有文采,因名焉。”唐陈子良 《春晚看群公朝还人为八韵》:“迎風采旄轉,照日綬花 開。” 9【綬草】多年生矮小草本。夏季开花,花小,白而带 紫红色,可供观赏。根茎可入药,能 滋阴益气、凉血解毒。 11【綬帶】①古代用以系官印等 物的丝带。唐玄宗《千秋节赐群臣 镜》诗:“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 《新唐书·车服志》:“德宗嘗賜節度 使時服,以鵰銜綬帶。”②指衣带。 前蜀薛昭蕴《小重山》词:“憶昔在昭 陽,舞衣紅綬帶,繡鴛鴦。”宋陶穀 《清异录·香琼绶带》:“薛能《賞酴醿 詩》云:香瓊綬帶雪纓絡。'”《武王 伐纣平话》卷上:“玉女遂解綬帶一 條與紂王。玉女言曰:“此為信約。”” 【綬帶米】麦芽。可供药用。 宋陶穀《清异录·药谱》:“綬帶米, 麥糵。” 绶 草 【綬帶鳥】鸟名。亦称寿带鸟。又有练鹊、长尾鶲、 一枝花等异名。雄鸟体长连尾羽约30厘米,头、颈和羽冠 均具深蓝辉光,身体其馀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中 央两根尾羽长达身体的四、五倍,形似绶带,故名。雌鸟较 雄鸟短小。 【綬笥】盛印绶的箱子。《後汉书·方术传下·许曼》: “隴西太守馮緄始拜郡,開綬笥,有兩赤蛇分南北走。” 【綬鳥】 即吐绶鸡。亦称火鸡。因上嘴根有肉绶, 呈五色,能伸缩,故名。《埤雅·释鸟四》:“綬鳥,一名鷊, 亦或謂之吐綬,咽下有囊如小綬,五色彪炳·······亦曰真珠 鷄,體有真珠點文。”参见“吐綬雞”。 18【綬雞】 即吐绶鸡。明杨慎《凤赋》:“鵕鵝飛光而暎 天,綬雞曳彩而駢羅,竊鳳形而似者也。”参见“吐綬雞”。 22【綬囊】古代官吏系在腰间盛绶的口袋。《晋书· 舆服志》:“漢世著鞶囊者,側在腰間,或謂之傍囊,或謂之 綬囊,然則以紫囊盛綬耳。” 24【綬虉】 草名。《尔雅·释草》作“虉綬”。郭璞注: “小草有雜色,似綬。”宋洪迈《夷坚甲志·开源宫主》:“甃 玉池邊綬虉長,吟折紫芝香滿手。” 绶 “綬”的简化字。 綳 1 [绷] [bēng《集韵》悲萌切,平耕,幫。]亦 作“繃”。①束缚;捆绑。《说文·糸部》 “繃”引《墨子》:“禹葬會稽,桐棺三寸,葛以繃之。”今本 《墨子·节葬》“繃”作“緘”。《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當 下把琴童兒綳子綳着,雨點般欖杆打將下來。”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萬石入,見婦赤身綳繫,心頭刀 痕,縱横不可數。”②包裹婴儿的布。亦指用布裹束婴儿。 《汉书·宣帝纪》“曾孫雖在襁緥”唐颜师古注:“襁,即今 之小兒繃也。”唐严维《咏孩子》:“繡被花堪摘,羅綳色欲 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狐生女名嬰寧,綳卧 床上,家人皆見之。”《花月痕》第四八回:“又有一婦,懷綳 2025-04-08 06:17:51 [识别] (908)糸(乡)部⑧綳 數月嬰兒,走到街上。”③张紧;拉紧。《水浒传》第二七回: “張青便引武松到人肉作坊裏,看時,見壁上綳着幾張人 皮。”艾青《马头琴》诗:“再用我的皮,绷你的琴壶;用我的 尾鬃,做你的琴弦。”郭澄清《大刀记》第二章:“她那根心 弦可是一直绷得紧紧的。”亦指四周有边框,当中绷紧绳、 藤、布帛等的器物。清捧花生《画舫馀谈》卷一:“其船視 籐繃略廣,而又小於走艙,三面安窗櫺,可容四五客。” 袁鹰《一声绣金匾》:“每人捧着一只绷着红绸的绣花绷。” ④谓物体猛然弹起。元无名氏《飞刀对箭》第四折:“我把 摩利支殺的他片甲不歸,口咬殺高麗大將,屁綳殺摩利 支。”《老残游记》第二回:“那已老的蓮蓬,不斷的綳到船 窗裹面來。”⑤缝纫方法。稀疏地缝住或用针别上。《儿女 英雄传》第二八回:“太太把烟袋递給那丫鬟。張姑娘便 過來用簪子挑開那匣屜兒上的綳線兒。”⑥勉强支持;硬 撑。《西游记》第二二回:“難!難!難!戰不勝他!- 就把吃奶的氣力也使盡了,只繃得箇手平。”《二十年目睹 之怪现状》第五三回:“綳着這個家。”《花城》1981年第2 期:“我一向总是对自己撒谎,对自己绷面子,对自己掩 饰,对自己吹牛。”⑦谓骗取财物。《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講到咱們這行啊,全仗的是磨攪訛綳,涎皮賴臉,長支短 欠,摸點兒賺點兒纔剩的下錢呢。”沙汀《困兽记》二五: “你现在怎么这样没勇气呵!你以为他身上卡得有手枪 哇?那是绷洋盘啦-他敢!” 8 2 [běng]①把笑容收起,使面部表情严 日 [绷] 肃。《醒世姻缘传》第六回:“一人道: 這是笑話兒!是打趣張天師符不靈的話!'賣貓人綳着 臉説道:“怎麽是笑話?””冰心《晚晴集·老舍和孩子们》: “老舍把脸一绷,说:“我就是喜欢姓李的!-你们要是 都做好孩子,下次我再写书,书里的好人就姓吴了!'”周 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一:“他的面孔绷得紧紧的,十 分严峻。”②用强力支撑。沙汀《青枫坡》九:“'不要绷硬 劲,'文素芳说,“那个想回去睡觉也行嘛!'” [bèng]①用在“硬、直、亮”一类形容词 綳[绷] 的前面,表示程度深。沙汀《酒後》: “王大廷是三合乡十八保保长,眉粗眼细,鼻梁挺直,一张 嘴时常闭得绷紧。”何永鳌《火焰山上四十天》:“那知过沟 的时候吴胖子的马在冰上打了滑,薄冰被踏开了个窟窿, 吴胖子摔下马来,穿着棉衣洗了个冷水澡,衣服冻的绷 硬。”②裂开。参见“綳3瓷”。 3【綳子】①束负小儿的宽布带。唐张谔《三日岐王 宅》诗:“玉女貴妃生,婴婗始發聲。金盆浴未了,綳子繡 初成。”②刺绣时用来绷紧布帛的用具,大件用长方形的 木框子,小件用竹圈。沙汀《困兽记》二八:“她的女工原 是很出色的,那些久已搁置不问的绣花绷子,以及编针, 重又把她吸引住了。”柯岩《奇异的书简·东方的明珠》: “当她优雅而又迅速地绣完最后一针时······她把绷子翻 过来给大家看。” 4【綳巴吊拷】同“綳扒弔拷”。《西游记》第二四回: “却說那三人穿林入裏,只見那獃子绷在樹上,聲聲叫痛 苦難禁。行者上前笑道:“好女婿呀!·······好個綳巴吊拷 的女婿呀!'” 5【綳扒】剥去衣服,用绳子绑缚起来。元曾瑞《留鞋 记》第二折:“我則索從頭兒認下,禁不的這吊拷與绷扒。” 明沈自徵《鞭歌妓》:“但輕呵跪罰,重呵便绷扒,休使您巧 2025-04-08 06:18:04 [识别] 搊扎。”参见“綳扒弔拷”。 【綳扒弔拷】亦作“綳扒吊拷”。剥去衣裳,用绳捆 绑,吊打拷问。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二折:“這的是人命 事怎干休?怎當那綳扒吊拷難禁受。”明无名氏《精忠 记·赴难》:“綳扒弔拷受禁持,怎當拶指與竹笓。”亦省作 “綳吊”。《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我等如此綳 吊,還不肯吐露真情,明日縣堂上可知他不招的。若不招 時,我輩私加吊拷,罪不能免。” 【綳扒吊拷】见“綳扒弔拷”。 【綳冬】象声词。《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當街爬 下,綳冬綳冬的磕了三個頭。”又第三六回:“睏在地下,又 趁勢打了幾個滾,兩隻手在地下亂抓,兩隻脚卻蹬在地板 上綳冬綳冬的響。” 6【綳吊】见“绷扒弔拷”。 【綳吊考訊】捆绑起来吊打逼讯。宋刘克庄《饶州 州院申勘南康卫军前都吏樊铨冒受爵命事》:“生放課錢, 令部曲擒捉欠債之人,綳吊考訊過於官法。” 【綳杠】体操动作之一。摆动技术的一种。指人体 在绕定轴运动过程中,通过脊柱和髋关节的急速屈伸,使 杠子反弹力量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技术。通常出现在女 子高低杠项目中。《体育报》1984.4.25:“掌声中,她来了 一个“特卡切夫”,又来了一个绷杠转体抓高杠!喝采声 四起!” 8【綳爬吊拷】同“綳扒弔拷”。《警世通言·万秀娘 仇报山亭儿》:“後面做公底趕上,將一條繩子縛了苗忠並 大字焦吉、茶博士陶鐵僧,解在襄陽府來,押下司理院,绷 爬吊拷,一一勘正,三人各自招伏了。” 【綳定】犹固定。《朱子语类》卷七十:“緣《易》本不 是箇綳定底文字,所以曰“不可為典要'。” 9【綳拽】支撑。元刘庭信《折桂令·忆别》曲:“好時 光誰曾受用,窮家活逐日绷拽。”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 考》:“綳拽,支撑。” 10【綳3瓷】釉子里面有不规则碎纹的瓷器。这种碎 纹是由于坯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的。 11【綳接】见“綳藉”。 【綳帶】①小儿褓衣。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八: “《詩》云:“載衣之裼。'裼即小兒褓衣,乃綳帶也。”②包扎 伤口或患处用的纱布带。柳青《铜墙铁壁》第六章:“伤兵 们在头部、胳膊上或腿部裹着白净的绷带。”魏巍《东方》 第四部第十九章:“没有绷带,她们就把自己的被单扯了, 消消毒,给战士们裹扎伤口。” 12【綳場面】方言。撑场面,摆样子。《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状》第七七回:“上海妓院遇了燒路頭的日子,便要客 人去吃酒,叫做“綳場面”。”《海上花列传》第十二回:“只 好揀幾個知己點末請得來,綳綳場面。” 13【綳蓆】亦作“繃褯”。婴儿的包被。唐苏鹗《杜阳 杂编》卷中:“上始覽錦衾,與嬪御大笑曰:“此不足以為嬰 兒綳蓆,曷能為我被耶?'”宋赵叔向《肯綮录·俚俗字 义》:“小兒衣曰繃褯。” 15【綳2盤兒】方言。板着脸。《相声创作集·住医院》: “大夫一听我说头疼,绷了盘儿啦:'刚才我给你们检查的 特别仔细,今天你要是真有病,我可以负完全责任。'” 【綳褯】亦作“繃褯”。见“綳蓆”。 17【綳藉】(-jiè)亦作“綳接”。犹绷褯。元秦简夫 2025-04-08 06:18:13 [识别] 《东堂老》第一折:“你曾出的胎也波胞,你娘將你那綳藉 包。”《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蔡老娘向牀前摸了摸李瓶 兒身上,說道:“是時候了。'問:大娘預備下綳接、草紙不 曾?'月娘道:“有。'” 8绷 “綳”的简化字。 1 [chóu《广韵》直由切,平尤,澄。] 綢 [绸] ①缠绕。参见“綢繆”。②束缚。《楚辞·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王逸注: “綢,縛束也。”③丝织物的通称。元睢景臣《哨遍·高祖 还乡》套曲:“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绸衫,暢好是粧么 大户。”《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慢説褚大娘子此來打扮 得花枝招展,連她那跟的人也都套件二藍宫綢的夾襖,扎 幅綢衫褲兒,换雙新鞋的打扮着。”丁玲《母亲》一:“蓝绸 的衣裤上,和那白的小的孝鞋上都染了好些黄泥。”④通 “稠”。多而密。明徐渭《涉江赋》:“又予視髮,玄綢白希, 遠窺不得,逼視始知。”参见“綢直”。 2 [tāo《广韵》土刀切,平豪,透。]通 綢 [绸] “韜”。缠裹;套。《礼记·檀弓上》:“孔 子之喪······綢練設旐,夏也。”郑玄注:“綢練,以練綢旌之 杠。”《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檻攙搶以為旌兮,靡屈虹 而為綢。”颜师古注:“張揖曰:綢,韜也;以斷虹為旌杠之 韜也。'韜謂裹冒旌旗之竿也。”清钱谦益《谒孔林越翌日 谒先圣庙恭述一百韵》:“綢杠雲靉靆,繡紱草葳蕤。” 8【綢直】密而直。綢,通“稠”。《诗·小雅·都人 士》:“彼君子女,綢直如髮。”毛传:“密直如髪也。”郑玄 笺:“其情性密緻,操行正直,如髪之本末無隆殺也。”宋梅 尧臣《依韵和宣城张主簿见赠》:“遂令吾鄉民,綢直無曲 撓。” 【綢固】 稠固。谓亲密牢固。綢,通“稠”。晋陆云《与 陆典书书》:“想令遠分好,已為綢固,彦恩復蒙誘掖耳。” 【綢沓】密集。綢,通“稠”。南朝宋谢灵运《山居 赋》:“崑漲緬曠,島嶼綢沓。” 9【綢厚】稠密深厚。綢,通“稠”。唐刘禹锡《为裴相 公让官第一表》:“儻天眷綢厚,念以伏事多年,臣之所陳, 未蒙便遂,則國朝勳舊以疾辭位者,皆得致仕官,使其家 居,足以頤養。” 10【綢紋紙】一种印照片和放大照片用的纸,表面有 像绸的纹理。 11【綢密】稠密。綢,通“稠”。(1)多而密。南朝齐谢 朓《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高殿弘敞,禁 林綢密。”(2)亲密;密切。《梁书·韦粲传》:“粲以舊恩, 任寄綢密,雖居職屢徙,常留宿衛。”《北史·魏北海王详 传》:“詳既素附於皓,又緣淫好,往來綢密。”(3)严密。唐 韩愈《答渝州李使君书》:“文字綢密,典實可尋。” 13【綢絹】绸与绢。泛指丝织物。清黄六鸿《福惠全 书·刑名·籍没家产》:“將金銀首飾總置一處,綢絹衣服 總置一處。” 14【綢綢】密集貌。綢,通“稠”。明宋濂《义乌重浚绣 川湖碑》:“乃程土功,乃集徒旅,畚鍤齊興,其來如雨。森 之綢綢,斥之絿絿,翕之鳩鳩,離之休休。” 15【綢緞】绸与缎。泛指丝织物。《儿女英雄传》第二 回:“大凡到工的官兒們送禮,誰不是緙繡、呢羽、綢緞、皮 張,還有玉玩、金器、朝珠、洋錶的?”老舍《四世同堂》四 2025-04-08 06:18:26 [识别] 糸(纟)部⑧绷綢(909) 九:“他看不起绸缎的衣服,与文雅的态度,可又有点自惭 形秽。” 17【綢繆】(-móu)①紧密缠缚貌。《诗·唐风·绸 缪》:“綢繆束薪,三星在天。”毛传:“綢繆,猶纏綿也。”孔 颖达疏:“毛以為綢繆猶纏綿束薪之貌,言薪在田野之中, 必纏綿束之,乃得成為家用。”又《豳风·鸱鸮》:“迨天之 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户。”孔颖达疏:“鄭以為鴟鴞及 天之未陰雨之時,剥彼桑根以纏綿其牖户,乃得成此室 巢。”引申为纠缠。宋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君子無黨,譬之草木,綢繆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 ②连绵不断。《文选·张衡<思玄赋>》:“倚招摇、攝提以 低回剹流兮,察二紀、五緯之綢繆遹皇。”李善注:“綢 繆,連緜也。”宋刘过《六州歌头》词:“悵望金陵宅,丹陽 郡,山不斷綢繆。”③情意殷切。汉李陵《与苏武诗》之二: “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文选·吴质<答东阿王 书>》:“奉所惠貺,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 綢繆乎!”吕延济注:“綢繆,謂殷勤之意也。”元张昱《醉 题》诗:“情在綢繆歌《白苧》,心同慷慨贈青萍。”郑泽《佩 忍初来长沙即席奉赠》诗:“靈均餐落英,讌席聊綢繆。”亦 形容缠绵不解的男女恋情。唐元稹《莺莺传》:“綢繆繾 綣,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元王实甫《西厢记》 第四本第二折:“你繡幃裏效綢繆,倒鳳顛鸞百事有。”明 沈德符《敝帚轩剩语·汪南溟文》:“汪暮年眷金陵妓徐翩 翩名驚鴻者,綢繆殊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 “既而衾枕之愛,極盡綢繆。”④比喻事前作好准备工作。 清钱谦益《南京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李士高授承德郎 制》:“非强兵無以備豫,非廣蓄無以養兵,此根本綢繆之 至計。”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先事而綢 繆,後事而補救,雖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清林则徐 《饬府查办防护围基章程札》:“現在水雖消退,而夏令正 長,大雨時行,必須早為綢繆之計。”参见“綢繆未雨”。 ⑤繁密貌。《文选·左思<吴都赋>》:“容色雜糅,綢繆縟 繡。”李善注:“綢繆,花采密貌。”宋鲍輗《襄阳行》:“今日 何日春氣柔,東城騎馬花綢繆。”⑥深奥。《庄子·则阳》. “聖人達綢繆,周盡一體矣。”陆德明释文:“綢繆,猶纏綿 也。又云:深奥也。”⑦古代妇女衣带上的带结。《汉书· 张敞传》:“禮,君母出門則乘輜軿,下堂則從傅母,進退則 鳴玉佩,内飾則結綢繆。”颜师古注:“組紐之屬,所以自結 固也。”明杨慎《丹铅续录·绸缪襳褵》:“古者婦人長帶, 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襳褵。” 【綢繆未雨】(繆 móu)《诗·豳风·鸱鸮》:“迨天之 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户。”孔颖达疏:“毛以為自説作 巢至苦,言己及天之未陰雨之時,剥彼桑根以纏綿其牖户, 乃得成此室巢。”后以“綢繆未雨”或“未雨綢繆”比喻事前 作好准备工作。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水患诗》:“消遣殘 冬易,綢繆未雨難。”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 策论折》:“當此綢繆未雨之時,為興學育才之事,若追亡 救火之急,猶恐其不能以立國也。”参见“未雨綢繆”。 【綢繆桑土】(繆 móu)犹绸缪未雨。清钱谦益《输 丁议》:“吾邑富庶,百倍于巢,願為綢繆桑土之思,無忍焦 頭爛額之議。” 【綢繆帳扆】见“綢繆帷幄”。 【綢繆帷帳】 见“綢繆帷幄”。 【綢繆帷幄】(繆 móu)犹运筹帷幄。谓在军营帐幕 2025-04-08 06:18:34 [识别] (910)糸(纟)部 ⑧綢绸緡絢絡綹绺綡綧 之中谋划军国大事。《陈书·世祖纪》:“或宣哲協規,綢繆 帷幄;或披荆汗馬,終始勤劬;莫不罄誠悉力,屯泰以之。” 《北齐书·孙搴陈元康等传论》:“元康以智能才幹,委質霸 朝,綢繆帷幄,任寄為重。”亦作“綢繆帳扆”、“綢繆帷帳”。 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夙蒙眷知,唯在誠直;綢繆帳 扆,一紀于兹。”《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或材推棟梁,謀 猷經遠,綢繆帷帳,經綸霸圖。” 17【綢繆牖户】(繆móu)犹绸缪未雨。宋范成大《枕上 六言》诗之一:“一老綢繆牖户,幾人顛倒衣裳。”参见“綢 繆未雨”。 “綢”的简化字。 8绸 同“緡”。钓丝。唐骆宾王《应诰》:“吾子沉緍 緍 於川,登魚於陸。” 綯 [táo《广韵》徒刀切,平豪,定。]绞制绳索。 《诗·豳风·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 毛传:“綯,絞也。”郑玄笺:“夜作絞索,以待時用。”一说即 绳索。陈奂传疏:“索者,糾繩之名,綯即繩也。索綯猶言 糾繩。”宋沈作喆《寓简》卷十:“摶飯引來,猶掉續貂之尾; 索絢牽去,難回顧兔之頭。”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 “牀懸二綯,夫人間以麥粥進·····公乃緣絢以起食,復緣 之就枕。” 【綯絞】 纠绞绳索。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漕舫》: “凡舟中帶篷索,以火麻稭(一名大麻)綯絞;粗成徑寸以 外者,即繫萬鈞不絶。” 同“縚”。唐刘肃《大唐新语·郊禅》:“玄宗將 学 東封,詔張説、徐堅、賀知章、韋絕、康子元等撰 東封儀。”《新唐书·韦安石传》作“韋縚”。 綹 [绺] [liǔ《广韵》力久切,上有,來。]①丝缕 合成的线。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上有仙人長命綹,中看玉女迎歡繡。”亦称系钱物的绦 带。参见“綹竊”。②量词。用于丝麻须发等成束的物 体。唐王涣《惆怅》诗之八:“青絲一綹墮雲鬟,金翦刀鳴 不忍看。”《花月痕》第四三回:“到了入殮,秃頭體貼癡珠 生前意思,將秋痕剪的一綹青絲,一雙指甲,縫個袋兒,掛 在癡珠襟上。”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一绺头发在 顶上翘起来,通身上下都不整齐。”③捋。《儿女英雄传》 第三三回:“〔安驥〕盤着腿兒,綳着臉兒,下巴頦兒底下又 没什麽,可盡着伸着三個指頭在那裏綹鬍子似的不住手 的綹。” 3【綹子】方言。土匪帮。萧军《八月的乡村》二:“还 不如现在去到那个绺子挂个“注',混二年,弄几千。” 19【綹鬏】旧时妇女分股梳盘的发髻。《儒林外史》第 四一回:“杜少卿同武書上前一看,裹邊便是一個十八九 歲婦人,梳着下路綹鬏······在裏面支支喳喳的嚷。” 22【綹竊】即剪绺。剪断人家系钱包的带子或剪破人 家衣袋以窃人钱财的窃贼。 绺 “綹”的简化字。 綡 [liáng《广韵》吕張切,平陽,來。]古代系帽的 丝绳。清钮琇《觚賸·綡》:“綡為繫冠之繩,古 謂之幘梁。” [zhǔn《集韵》主尹切,上準,章。]“準”的古字。 綧 标准。参见“綧制”。 2025-04-08 06:18:47 [识别] 綷綏練綣 【綧制】标准度量。《管子·君臣上》:“衡石一稱,斗 斛一量,丈尺一綧制。”尹知章注:“綧,古准字。准,節律度 量也,謂丈尺各有准限也。”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 五》“綧制”:“綧讀若準,字或作淳、敦、純,竝同耳。” 綷 1[cuì《广韵》子對切,去隊,精。《集韵》取内 切,去隊,清。]五彩杂合。《史记·司马相如 列传》:“屯余車其萬乘兮,綷雲蓋而樹華旗。”司马贞索 隐引如淳曰:“綷,合也。合五綵雲為蓋也。”《文选·何 晏<景福殿赋>》:“綴以萬年,綷以紫榛。”李善注:“綷, 猶雜也。”晋左思《魏都赋》:“圖以百瑞,綷以藻詠。”唐韩 偓《漫作》诗之一:“瞬龍驚汗漫,翥鳳綷雲霞。” 綷 2 [cuì《集韵》七醉切,去至,清。]见“綷2縩”。 12【綷詠】犹合唱。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 “七德飾歌,九功綷詠。” 【綷疏】 五彩的刻画雕饰。《文选·何晏 <景福殿 赋>》:“繚以藻井,編以綷疏。”李善注:“綷疏,謂繪五彩於 刻鏤之中。” 13【綷2粲】同“綷2縩”。晋陆机《百年歌》之五:“羅衣 綷粲金翠華,言笑雅舞相經過。” 14【綷2蔡】同“綷2縩”。明徐渭《卫衙梓巢鹳》诗:“借 衣盛綷蔡,叫呶傾百壺。” 17【綷2縩】象声词。衣服摩擦声。《汉书·外戚传 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 颜师古注:“綷縩,衣聲也。”白采《被摈弃者》:“我走近镜 台旁,衣裳不住的綷縩着,使我感着异样的舒适!” 20【綷2線】同“綷2縩”。《文选·潘岳<藉田赋>》:“衝 牙錚鎗,綃紈綷縩。”刘良注:“綷縩,衣聲也。”唐李贺《神 弦曲》:“畫弦素管聲淺繁,花裙綷縩步秋塵。”清黄宗羲 《姚江春社赋》:“釵則紫玉槃龍,裙則金泥簇蝶,綷縩之 聲,若風度壑。” 綏 [jiē《集韵》即涉切,入葉,精。]连接。马王堆 汉墓帛书《十六经·五正》:“外内交接,乃正於 事之所成。” [xiè《篇海》私列切。]同“紲1”。绳索。唐白居易 統 《和皇甫郎中<秋晓同登天宫阁言怀六韵>》: “病木斧斤遺,冥鴻羈斷。” [quǎn《广韵》去阮切,上阮,溪。又去 綣 [绻] 願切,去願,溪。]①缱绻。谓相结牢 固,不离散。引申作眷恋。清邢昉《同弱翁尔止江加集徐 旻若小园》诗:“紆徐得三徑,綣此幽棲處。”参见“繾綣”。 ②屈服。《淮南子·人间训》:“昔晉厲公南伐楚······兵横 行天下而無所綣,威服四方而無所詘。”高诱注:“綣,屈 也。”③见“綣綣”。 12【綣結】 犹缱绻。谓情意缠绵。明何景明《织女 赋》:“舒幼眇以綣結兮,燕淫衍而相羊。” 14【綣慕】恳切思慕。《旧唐书·昭宗纪上》:“將務乂 寧,難申綣慕。” 【綣領】 犹今之翻领。将皮衣反褶以为领。《淮南子· 氾论训》:“古者有鍪而綣領,以王天下者矣。”高诱注:“綣 領,皮衣屈而紩之,如今胡家韋襲,反褶以為領也。” 【綣綣】 犹拳拳。恳切貌。唐韩愈《答殷侍御书》: “非先生好之樂之,味於衆人之所不味,務張而明之,其孰 能勤勤綣綣,若此之至?”明唐顺之《祭杨细林文》:“祠部 2025-04-08 06:18:56 [识别] 君尚友四方之士,而尤綣綣于余。” 19【綣繾】缱绻。谓感情深切,难舍难分。唐薛用弱 《集异记·李汾》:“夜闌就寢,備極綣繾。”清秋瑾《寄徐寄 尘》诗:“柳條重綣繾,鶯語太叮嚀。” 23【綣戀】犹眷恋。爱恋不舍。清方文《双松歌为杨 嘉树等人寿》:“偶因貿藥至桐子,綣戀遂家此山陬。”清徐 芳《奇女子传》:“婦故綣戀不肯,妻恿愈力。”梁启超《小说 与群治之关系》:“今我國民輕薄無行,沈溺聲色,綣戀牀 笫,纏綿歌泣于春花秋月,銷磨其少壯活潑之氣。” 0 绻 “綣”的简化字。 緂 [tián]①搓麻。《淮南子·氾论训》:“伯余之 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挂,其成猶網羅。” 高诱注:“緂,銳;索,功也。緂,讀恬然不動之恬。”刘文 典集解引王念孙曰:“高訓緂為銳,則與麻字義不相屬。今 案緂者續也,緝而續之也。”②织物名。宋范成大《桂海虞 衡志·志器》:“緂亦出兩江州洞,如中國綫羅,上有徧地 小方勝紋。” 綜 [综] [zōng《广韵》子宋切,去宋,精。]0总 集;聚合。《易·繫辞上》:“錯綜其數。” 孔颖达疏:“錯謂交錯,綜謂總聚。”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清阮元《小 沧浪笔谈·重修郑公祠碑》:“元嘗博綜遺經,仰述往哲, 行藏契乎孔顏,媺言紹乎游夏,則漢大司農高密鄭公其人 矣。”②整理;治理。《文选·何劭<赠张华>诗》:“私願偕 黄髮,逍遥綜琴書。”李善注引王肃《<周易>注》:“綜,理事 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近世有兩人,朗悟 士也,性多營綜,略無成名。”卢文弨补注:“營綜,謂多所 經營綜理也。”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山左金石志>序》: “而秋帆先生復奉命總督兩湖,繼且綜湖南北 軍務矣。” ③量词。绺;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約得百兩,便熔 成一大錠,把一綜紅線,結成一縧,繫在錠腰,放在枕邊。” 綜 2 [综] [zèng,又读 zòng《广韵》子宋切,去 宋,精。]织机上使经线上下交错以便 梭子通过的装置。汉刘向《列女传·鲁季敬姜》:“推而 往,引而來者,綜也。”晋傅玄《马钧传》:“舊綾機五十綜者 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先生患其喪功費日,乃皆易以 十二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蓋緯之成經, 其猶織綜,絲麻不雜,布帛乃成。”唐虞世南《中妇织流黄》 诗:“綜新交縷澀,經脆斷絲多。” 6【綜合】①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题记》:“想试试作综合处理,看 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诗的效果。”②与“分析”相对。是思 维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 辩证逻辑把分析与综合看作是认识过程中相互联系着的 两个方面,并把它们作为一种统一的思维方法。 【綜合大學】大学的一种类型。由若干不同学科的 院、系组成。我国的综合大学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 科)和自然科学(理科)、技术科学(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 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綜合利用】指物质资源效能的多方面的充分利 用。如烟煤经过干馏,可以得到焦炭、煤气、煤焦油等产 品;从煤焦油中,又可进一步提取苯类、酚类、萘、蒽等化 工原料和沥青。 2025-04-08 06:19:09 [识别] 糸(乡)部⑧綣绻緂綜(911) 【綜合藝術】指综合几种艺术成分所构成的艺术, 如声乐、建筑、戏剧、电影等。通常专指同时兼用视觉和 听觉感受的艺术,如戏剧、电影等。 8【綜析】犹言分合。《後汉书·蔡邕传》:“沈精重淵, 抗志高冥,包括無外,綜析無形,其已久矣。”清宋大樽《茗 香诗论》:“蓋貞白綜析無形者也,江都包括無外者也。” 【綜述】综合叙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 采》:“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迹之中,織辭魚網 之上,其為彪炳,縟采名矣。” 【綜事】①综理事务。《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胡敏〕有子曰質,規模大略不及於父,至於精良綜事過 之。”②综述事理。黄远庸《<晚周汉魏文钞>序》:“今欲濬 發智慮,輸入科學,綜事佈意,明白可觀,則必提倡一種近 世文體,使之合于文法及名學。” 【綜典】犹总管,全面掌握。《三国志·魏志·锺会 传》:“〔鐘會〕雖在外司,時政損益,當世與奪,莫不綜典。” 【綜制】犹总管。明李东阳《熊公合葬墓志铭》:“公 出遊,念母老,不敢以薪米為累,因悉付太淑人。太淑人 一意綜制為公助。” 【綜物】 ①犹治事。汉蔡邕《处士圈叔则碑》:“思心 精叡,綜物通靈。”②治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 【綜治】全面治理。明李东阳《重修尼山宣圣庙 记》:“規畫綜治,既精既密。” 9【綜括】总括;概括。《新唐书·姚思廉传》:“詔與 魏徵共撰《梁》、《陳》書,思廉采謝炅、顧野王等諸家言,推 究綜括,為梁陳二家史,以卒父業。”清平步青《霞外攟 屑·杂觚·集部传讹》:“國朝海寧相國手訂《格致鏡原》 一書,綜括包羅,幾無遺義。”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 老学派的批判》:“《天下篇》的“以本为精,以物为粗',就 是这些意见的综括了。” 【綜計】 犹总计。郑观应《盛世危言·治河》:“蒙古 之地,上古不乏未成之湖。雖大小不等,而綜計大概周圍 約千里有奇。”茅盾《<子夜>後记》:“其间因病,因事,因上 海战事,因天热,作而复辍者,综计亦有八个月之多。” 10【綜校】(一 jiào)整理订正。《後汉书·方术传上·谢 夷吾》:“加以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綜校圖録。” 【綜核】亦作“綜覈”。谓聚总而考核之。《世说新 语·赏誉》“劉慶孫長才”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八王故事》: “劉興才長綜覈。”《旧唐书·代宗纪》:“至于領録天下之 綱,綜覈萬事之要,邦國善否,出納之由,莫不處正於會府 也。”宋苏辙《代滕达道龙图苏州谢上表》之一:“方先帝臨 御之始,寔羣臣綜覈之秋。”《明史·刘安传》:“今明天子 綜核於上,百執事振刷於下,叢蠹之弊十去其九,所少者 元氣耳。”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西人綜核貿 易情形,大率以十年為一運。” 【綜核名實】对事物进行综合考核以察其名称和实 际是否符合。一般用于吏治。《汉书·宣帝纪赞》:“孝宣之 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 《晋书·荀顗传》:“〔顗〕綜核名實,風俗澄正。”章炳麟《记 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誠欲求治,非不在綜核名實也, 然觀貞觀、開元之政,綜核之嚴,止於廉問官吏,於民則不 為繁苛。”亦作“綜覈名實”。《明史·后妃传二·孝定李太 后》:“萬曆初政,委任張居正,綜覈名實,幾于富强,后之 2025-04-08 06:19:18 [识别] (912)糸(纟)部⑧綜综綻 力居多。” 10【綜務】治理事务。《隋书·百官志上》:“有周創據 關右,日不暇給,洎乎克清江漢,爰議憲章。酌酆鎬之遺 文,置六官以綜務,詳其典制,有可稱焉。” 11【綜理】①总揽;管理。《三国志·魏志·程昱传》: “今外有公卿將校總統諸署,内有侍中尚書綜理萬幾。”宋 苏轼《德威堂铭》序:“其綜理庶務,酬酢事物,雖精練少年 有不如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使君廣有家私,豈能一 一綜理?”清刘大櫆《吴节妇传》:“吴君綜理賈業,能擴而 光之使日大。”②整理。唐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固 後坐寶氏事,卒于洛陽獄,書頗散亂,莫能綜理。”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三章:“故謂若欲綜理 已出一切經典,自知非一人所能為。” 【綜採】多方摘取。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 类》:“及揚雄《百官箴》,頗酌於《詩》《書》;劉歆《遂初賦》, 歷叙於紀傳:漸漸綜採矣。” 【綜悉】治理熟悉。《晋书·祖纳传》:“五經羣史多 所綜悉,且好學不倦,從善如流。” 【綜貫】谓总括贯通。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华阳博议上》:“文士儒流,博通二典者,漢淮南王······諸 人皆綜貫道書者也。”清薛福成《庸盒笔记·轶闻·圣武 记叙川楚教匪谋篇尚未尽善》:“若必逐事而記之,則太繁 瑣,故必立一簡法以綜貫之。” 12【綜博】 广博。南朝梁沈约《与沈渊荐沈驎士表》: “貞粹稟於天然,綜博生乎篤習。”明宋濂《傅守刚墓碣》: “予讀之,見其遣辭豐縟而考事綜博。” 【綜達】总括通晓。《後汉书·孔融传》:“文舉盛嘆 鴻豫名實相副,綜達經學。” 【綜畫】全面筹画。《明史·循吏传·贝秉彝》:“尤 善綜畫,凡廢鐵、敗皮、朽索、故紙悉藏之,暇令工匠煮 膠、鑄杵、擣紙、絞索貯於庫。”清梅曾亮《栗恭勤公传》: “上知公忠實可任,且綜畫周密,卒皆允之,屢詔褒賞。” 【綜絲】整理蚕丝。三国魏曹植《魏德论》:“農夫詠 於田隴,織婦欣而綜絲。” 【綜2絲】织机附件名。用线或钢丝制成,中部有小 孔,经纱从孔中穿过。每根综丝控制一根经纱。综丝上 下运动时将经纱分开,形成梭口,以便引入纬纱。 13【綜會】总汇;汇集。章炳麟《文学总略》:“諸事有 綜會,待條牒然後明者,《周官》所陳,其數一二三四是 也。”又《文学说例》:“戴先生起自休寧,王段二師,實承其 學;綜會雅言,皆衆理解,則高郵尤懿矣。” 14【綜管】 犹总管。《汉书·王莽传上》:“開門延士,下 及白屋,婁省朝政,綜管衆治。” 【綜實】综核实际。汉应劭《风俗通·皇霸·五 伯》:“襄公不度德量力,慕名而不綜實。” 【綜2綫】亦作“綜線”。把纱线分缕交错以织成图 案的一种方法。明陶宗仪《辍耕录·黄道婆》:“至於錯紗 配色、綜綫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帨,其上 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清唐训方《里语徵实》 卷中上:“貫縷提之以織曰綜線。綜音縱。” 15【綜練】博习,广泛究习。《晋书·葛洪传》:“洪傳 玄業,兼綜練醫術。”宋陆游《贺黄枢密启》:“博極墳書,得 興亡治亂之由;綜練典章,識沿革始終之際。”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右歷叙禪教二宗本末, 2025-04-08 06:19:31 [识别] 粲然指掌,非綜練釋門者,不易至斯。” 【綜練名實】犹综核名实。宋苏轼《<乐全先生文 集>叙》:“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綜練 名實之意,自見於言語。”参见“綜核名實”。 【綜緝】综合编次。《晋书·虞溥司马彪等传论》: “咸能綜緝遺文,垂諸不朽。”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 其讚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於沈思,義歸 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綜2線】 见“綜2綫”。 【綜2緯】犹纵横。晋孙绰《望海赋》:“考萬川以周 覽,亮天地之綜緯。”明顾起纶《国雅品·士品一》:“宋文 憲景濂,文既綜緯,詩稍平易。” 16【綜學】 谓积聚学识。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 类》:“是以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理須覈。” 【綜錯】 错综。刘师培《与人论文书》:“故文之為 用,匪第臚情俵實,所以顯示鑒識,綜錯理跡也。”鲁迅《书 信集·致陈濬》:“種種事故,綜錯滋多,雖曰著作,實處荆 棘。”吴组缃《山洪》十:“河水静静的,一片深碧,清澈得可 以看见水底嶙峋综错的长着绿苔的石块。” 18【綜釐】治理。唐韩愈《顺宗实录二》:“朕新委元 臣,綜釐重務。” 【綜覆】总括;包罗。清黄宗羲《张景岳传》:“其所 著《類經》,綜覆百家,剖析微義,凡數十萬言,歷四十年而 後成。” 19【綜覈】 见“綜核”。 【綜覈名實】 见“綜核名實”。 21【綜攝】①总括。宋李纲《<易传内篇>序》:“自有形 至於無形,自有心至於無心,莫不綜攝乎此。”②统辖。《梁 书·沈约传》:“外觀旁覽,尚似全人,而形骸力用,不相綜 攝。” 【綜覽】总观;通览。《文选·潘岳<杨仲武诔>》:“子 以妙年之秀,固能綜覽義旨,而軌式模範矣。”李周翰注: “綜,猶總也。”《晋书·儒林传·韦謏》:“雅好儒學,善著 述,於羣言祕要之義,無不綜覽。”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 三章:“後此夫人綜覽季世,漸入澆漓,思攜爾託根上國。” 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综览陈寿所记,诸葛亮 的一生,功劳固然很大,失败和无能为力之处也不少。” 24【綜攬】总管。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第一节:“封 建专制的政权从此更加集中,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便成 为综揽一切政事的独裁者了。” 【綜觀】总括观察。清陈田《<明诗纪事已籤>序》: “綜觀七子之詩,滄溟律絶,足以彈壓一世。”鲁迅《且介亭 杂文·<木刻纪程>小引》:“本集即愿做一个木刻的路程 碑,将自去年以来,认为应该流布的作品,陆续辑印,以为 读者的综观,作者的借镜之助。” “綜”的简化字。 综 [zhàn《广韵》丈莧切,去襇,澄。]①衣 綻 [绽] 缝裂开。唐白居易《秋霁》诗:“冬衣殊 未製,夏服行將綻。”宋司马光《论财利疏》:“飲膳衣服,器 皿帷帳,適足供用,不極精華,或苦惡弊綻,亦不更易。” 《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却見二郎神冠服件件 整齊,只脚下烏靴綻了,不甚相稱。”参见“綻裂”。②皮肉 破裂。《西游记》第十九回:“改刑重責二千錘,肉綻皮開 2025-04-08 06:19:39 [识别] 骨將折。”③花蕾开放。北周庾信《杏花》诗:“春色方盈 野,枝枝綻翠英。”宋张元幹《念奴娇》词:“暮雲千里,桂華 初綻寒玉。”元朱凯《黄鹤楼》第一折:“前次春花桃噴火, 今日東籬菊綻金。”陈毅《赠同志》诗:“莫道浮雲終蔽日, 嚴冬過後綻春蕾。”引申指突出。鲁迅《呐喊·孔乙己》: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④缝补。 《玉台新咏·艳歌行》:“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吴兆 宜注:“縫補其裂亦曰綻。”唐王维《同崔兴宗送瑗公》诗: “綻衣秋日裏,洗鉢古松間。”清顾炎武《自笑》诗:“呼僮 向曉牽長轡,覔嫗先冬綻故衣。” 3【綻口兒】开口。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到 來日整雲鬟復對菱花鏡,我再不綻口兒念着道德經。” 12【綻裂】衣缝脱线开裂。《礼记·内则》:“衣裳綻裂, 紉箴請補綴。”郑玄注:“綻,猶解也。”引申为开裂。清蒲 松龄《聊斋志异·邵女》:“柴怒,奪鞭反扑,面膚綻裂,始 退。”叶圣陶《倪焕之》十四:“棉花已开着黄花,有如翩翩 的蝶翅;将来果实绽裂,雪白的棉絮就呈现出来了。” 15【綻蕊】开放的花。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之四: “曾經綽立侍丹墀,綻蕊宫花拂面枝。”清钮琇《觚賸·牡 丹述》:“綻蕊結繡,蜷曲下垂,二紅並妍,難第甲乙。” 21【綻露】泄露;显露。唐王洙《东阳夜怪录·成自 虚》:“今座上有名客,二子何乃互毁祖宗,語中忽有綻露, 是取笑於成公齒冷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颜氏》:“卿 自不知蘖苦,真宜使請嘗試之。但恐綻露,為鄉鄰笑耳。” 冯骥才《爱之上》第二章十六:“几年来,生活专门折断人 的触角,消磨人的创造的欲望,才能到处受到嫉恨而不敢 绽露。” 8绽 “綻”的简化字。 綰 [绾] [wǎn《广韵》烏板切,上潸,影。又烏 患切,去諫,影。]①系结。《汉书·周 勃传》:“絳侯綰皇帝璽,將兵于北軍,不以此時反,今居一 小縣,顧欲反邪!”颜师古注:“綰謂引結其組。”南朝梁刘 孝标《广绝交论》:“近世有樂安任昉,海内髦傑,早綰銀 黄,夙昭民譽。”《花月痕》第五十回:“韋癡珠不綰半綬,却 相時度勢,建策於顛沛流離,碩畫老謀,寄意於文章詩 酒。”杨朔《昨日的临汾》:“来人左臂上绾的一块白布徽 章,明白地告诉我他是八路军的人员。”②牵;拉住。唐张 乔《寄维扬故人》诗:“離别河邊綰柳條,千山萬水玉人 遥。”明刘基《踏莎行·咏游丝》词:“如何綰得春光住,甫 能振迅入雲霄,又還旖旎隨風去。”清纳兰性德《扈跸霸 州》诗:“花承暖日迎來騎,柳帶新膏綰去旌。”巴金《家》二 十:“这垂柳丝丝也曾绾住我的心。”③盘绕成结。唐李贺 《大堤曲》:“青雲教綰頭上髻,明月與作耳邊璫。”唐刘禹 锡《杨柳枝》词之七:“如今綰作同心結,將贈行人知不 知?”宋苏轼《孙莘老寄墨》诗之二:“嘘嘘雲霧出,奕奕龍 炧綰。”《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一面自綰了頭髮,一面 問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臉。”④控制;掌握。《史记·货殖 列传》:“北鄰烏桓、夫餘,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司 马贞索隐:“綰者,綰統其要津。”《北史·獠传》:“又立隆 城鎮,所綰獠二十萬户。”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八: “段凝事梁,以姦佞進身至節將,末年綰軍權,束手歸朝。” 清吴伟业《茸城行》:“此地江湖綰鎖鑰,家擅陶朱户程 卓。”⑤将一物固定在另一物体上。《红楼梦》第三八回: 2025-04-08 06:19:52 [识别] 糸(纟)部⑧綻绽綰(918) “湘雲便取了詩題,用針綰在墙上。” 4【綰手】犹挽手。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开尚 书》:“明太祖執濟手曰:“綰手過金橋,有事不相饒。'”清 李渔《慎鸾交·目许》:“兩處心魂皆如掉,恨不得綰手入 蘭房,把琴瑟調。” 6【綰合】①犹言牵线撮合。清洪昇《长生殿·密 誓》:“若果後來不背今盟,决當為之綰合。”②联结。清冒 襄《影梅庵忆语》:“奉常云:'子不自註,則余苦心不見,如 “桃花瘦盡春酲面”七字,綰合己卯醉晤、壬午病晤兩番光 景,誰則知者。'”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字必對舉,猶尚 排偶,綰合上下,以承中間之轉注。” 【綰束】缠缚。宋李纲《唐植甫左司许出示所藏红 丝砚辄成短歌奉呈》:“怒猊渴驥縱奔拏,春蚓秋蛇相綰 束。”明刘基《江上曲》之二:“于今絃管歸何處,綰束枯蒲 當酒旗。” 【綰角兒】古时孩童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以 “綰角兒”借指童年。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須是 李德昌綰角兒夫妻,怎下的胡行亂做。”元尚仲贤《气英 布》第三折:“只是那隨何,是喒綰角兒弟兄,他可不該來 哄喒。” 9【綰約】绾束,盘绕成结。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近世婦人,暈淡眉目,綰約頭鬢,衣服修廣之度及匹配色 澤,尤劇怪艷。” 10【綰納】犹延纳。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 记七》:“何君將就其處,結樓綴亭,綰納湖山之勝。” 11【綰組】 系结组绶。谓佩挂官印。宋辛弃疾《醉翁 操》词序:“異時廓之綰組東歸,僕當買羊沽酒,廓之為鼓 一再行,以為山中盛事云。” 12【綰握】掌握。《旧唐书·高骈传》:“銅鹽重務,綰 握約及七年;都統雄藩,幅員幾於萬里。” 【綰結】0(-jié)系结;打结。明何景明《悼亡》诗 之三:“裁為雙中衣,羅帶紛綰結。”明沈德符《野獲编·刑 部·宫婢肆逆》:“幸諸婢不諳綰結之法,繩股緩不收,户 外聞咯咯聲,孝烈皇后率衆入解之。”②(-jì)见“綰髻”。 13【綰會】连接会合。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 日记五》:“蓋雞山自西北突而東南,塢界其中,至此塢轉 東北峽,路盤其東南支,乃谷之綰會處也。” 15【綰髮】束发。指年少时。《隋书·儒林传·刘炫》: “余從綰髮以來,迄于白首。”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序》: “藩綰髮讀書,授經於吴郡通儒余古農,同宗艮庭二先 生。” 16【綰髻】亦作“綰結”。谓盘绕发髻。宋黄庭坚《雨 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诗之二:“滿川風雨獨凭欄,綰結湘娥 十二鬟。”宋范成大《揽辔录》:“惟婦人之飾不甚改,而戴 冠者甚少,多綰髻。” 【綰錯】联结交错。明徐渭《修郡衢记》:“紹(紹興) 為府,領縣者八,東南西三道綰錯而道,於他府號最衝。” 17【綰轂】①控扼,扼制。《史记·货殖列传》:“然四 塞,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以所多易所 鮮。”司马贞索隐:“言褒斜道狹,綰其道口,有若車轂之 湊,故云“綰轂'也。”清魏源《圣武记》卷八:“而臨清州綰 轂南北水陸咽喉,有新舊二城,皆瀕運河東岸。”李劼人 《天魔舞》第七章:“破落街还是一条绾毂着好多条热闹街 道的街,然而竟自破落至此。”②指交通要冲之地。明徐 2025-04-08 06:20:01 [识别] (914)糸(乡)部 ⑧綰绾綩綟綮緑 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而大士閣倚其端,龍 潭、瀑布二水口交其下;一山之脈絡,皆以兹為綰轂云。” 清钱谦益《山东济南府德州知州谢锡教授奉政大夫外 制》:“國家轉漕,仰給東南,而德州實為綰轂。”章炳麟《焦 达峰传》:“故能平行湘漢,制其綰轂,桀然為義師樹樞,盛 哉!” 21【綰攝】统领;掌握。《北史·张普惠传》:“宰守因 此,綰攝有方,奸盗不起,人以為便。”唐李绛《兵部尚书王 绍神道碑》:“公以材智,任職忠勤,注意不疑,可以進退海 内之士,可以綰攝天下之柄。” 十 绾 “綰”的简化字。 綩 [wǎn《集韵》委遠切,上阮,影。]网。晋陆翽 《邺中记》:“花中懸金箔織成綩囊。” [lì《广韵》郎計切,去霽,來。]①用莫草染成的 綟 一种黑黄而近绿的颜色。《急就篇》卷二:“縹綟 绿紈皁紫硟。”颜师古注:“綟,蒼艾色。東海有草,其名曰 莫,以染此色,因名綟云。”南朝梁庾肩吾《谢东宫赉内人 春衣启》:“階邊細草,猶推綟葉之光;户前桃樹,翻訝藍花 之色。”唐元稹《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四十韵》:“坐卧摩 綿褥,捧擁綟絲鬟。”②量词。《唐六典·户部·金部郎中 员外郎》:“凡縑帛之類,必定其長短廣狹之制,端匹屯綟 之差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丁酉,夏至, 賜貴近絲,人一綟。”胡三省注:“杜佑曰:唐令,緜六兩為 屯,絲五兩為約,麻三斤為綟。未知絲綟輕重何如。綟, 郎計翻。” 4【綟木】 树木名。又名南烛。叶卵圆形,互生。花 白色筒状,多数花冠排 列花轴之上,下垂为穗 状。明李时珍《本草纲 目·木二·綟木》〔释 名〕引陈藏器曰:“生林 澤山谷,木文側戾,故曰 綟木。” 14【綻綬】即绿綟 绶。一种黑黄而近绿色 的丝带。古代丞相以上 官吏用作印绶。《东观汉 记·百官表》:“印綬:漢 制,公侯紫綬,九卿青 綬。建武元年,復設諸 侯王金璽綟綬。”明陶宗 仪《辍耕录·印章制 綟 木 度》:“建武元年,詔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 V 綮 [qǐ《广韵》康禮切,上薺,溪。]同“棨”。《说 文·糸部》:“綮,致繒也。一曰幑識信也。”段 玉裁注:“微識信,蓋謂棨戟,棨綮通用也······按用赤黑 繒,故曰綮。其用同微識,故曰幑識信。” 2 綮 [qìng《集韵》詰定切,去徑,溪。]筋骨结合 处。《庄子·养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而 况大軱乎!”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綮,猶結處也。” 宋苏轼《仇池笔记·众狗不悦》:“終日摘剔,得微肉於牙 綮間,如食蟹螯。” 8【綮2肯】犹肯綮。筋骨结合处。比喻要害或关键。 2025-04-08 06:20:14 [识别] 唐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祗憂非綮肯,未覺有 膻腥。”《金史·后妃传上·景祖昭肃皇后》:“景祖與客 飲,后專聽之。翌日,枚數其人所為,無一不中其綮肯。” 清昭槤《啸亭续录·翻书房》:“其翻《西厢記》、《金瓶梅》 諸書,疏櫛字句,咸中綮肯,人皆争誦焉。” 9【綮2要】(-yào)要领。清王鸣盛《蛾术编·说录 十·改修宋史》:“〔《宋紀》〕讀盡一通,漫無綮要,所謂斷 爛朝報,良可浩歎。” 17【綮2窾】犹綮肯。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三》: “唐人精書學者,無逾孫過庭所著《書譜》,揚扢藴奥,悉中 綮窾。” [Iù《广韵》力玉切,入燭,來。]①(或 / 緑 [绿] 读lù)青黄色。《诗·邶风·绿衣》:“緑 兮衣兮,緑衣黄裹。”孔颖达疏:“绿,蒼黄之間色。”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朱綠染繒,深而繁鮮。”唐温庭 筠《菩萨蛮》词之九:“小園芳草緑,家住越溪曲。”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二:“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 雨潭的绿了。”②变为绿色;使变绿。《古诗十九首·东城 高且长》:“迴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绿。”宋王安石《泊船瓜 洲》诗:“春風又緑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蒋捷《一 剪梅·舟过吴江》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緑了 芭蕉。”清孔尚任《桃花扇·会狱》:“末後東風,才緑到幽 院。”③乌黑发亮的颜色。一般用于形容鬓发。唐李商隐 《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年顏各少壯,髮緑齒尚齊。” 宋晏幾道《生查子》词:“君貌不長紅,我鬢無重緑。”清查 慎行《青溪口号》之七:“牛背渡溪人,須眉緑如畫。”④指 绿色的东西。唐杜甫《对雪》诗:“瓢棄尊無緑,爐存火似 紅。”此指酒。唐韩愈《晚春》诗:“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緑 妖紅半不存。”此指树叶。宋黄庭坚《看花回·茶词》词: “怎歸得,鬓將老,付與杯中緑。”此指茶。清姚鼐《题汪 君试砚斋图》诗:“蕉葉滿窗苔滿逕,椅楹研緑寫《黄庭》。” 此指墨。⑤化学元素氯的旧译。鲁迅《集外集·说鈤》: “昨年古籬夫人化分其緑,令成銀綠二,計其量,然後算得 鈤之分劑為二百二十五。” 緑 2 [绿] [lù《广韵》力玉切,入燭,來。]①通 “菉”。草名,即王刍,又名荩草。参见 “緑2竹”、“緑2蕙”。②通“箓”。帝王自称其所谓天赐的 符命之书。参见“緑2圖”。 3【緑川】犹绿水。南朝梁吴均《采莲曲》:“錦帶雜花 鈿,羅衣垂緑川。”唐岑参《梁州陪赵行军龙冈寺北庭泛舟 宴王侍御》诗:“江鐘聞已暮,歸櫂綠川長。” 【緑女紅男】服装艳丽的青年男女。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万寿寺》:“每至四月,自初一日起,開廟半 月。遊人甚多,緑女紅男,聯蹁道路。” 【緑幺】亦作“緑腰”。唐代乐曲名。贞元时乐工进 曲,德宗令录出要者,故称“录要”,后转呼“绿腰”,或作 “六幺”。见唐段安节《琵琶录》、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 唐白居易《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緑 腰》。”古直《杂感寄楚伧一厂》诗之四:“夜深燈火樊樓上, 偷聽紅兒譜《緑幺》。” 4【绿天】唐代书法家怀素的居所。在今湖南省永州 市东门外。宋陶穀《清异录·绿天》:“懷素居零陵東郊, 治芭蕉,亘帶幾數萬,取葉代紙而書,號其所曰緑天。”明 王志坚《表异录·花果》:“懷素貧無紙學書,常種芭蕉萬 2025-04-08 06:20:22 [识别] 餘,以供揮灑,名曰緑天。” 4【緑内障】即青光眼。由于眼内压力增高而引起的 眼病,症状为瞳孔放大,角膜水肿,呈灰绿色,剧烈头痛, 呕吐,视力减退,如不及时医治,可致失明。 【緑水】①碧绿的水。汉应璩《与满公琰书》:“高樹 翳朝雲,文禽蔽緑水。”晋潘岳《秋兴赋》:“龜祀骨於宗祧 兮,思反身於緑水。”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 之一:“名園依緑水,野竹上青霄。”②古舞曲名。一名“渌 水”。《淮南子·俶真训》:“足蹀《陽阿》之舞,手會《緑水》 之趨。”高诱注:“《绿水》,舞曲也,一曰古詩也。”晋张协 《七命》:“若乃追清哇,赴嚴節,奏《緑水》,吐《白雪》。” 南朝宋鲍照《代白紵曲》之一:“古稱《緑水》今《白紵》,催 絃急管為君舞。”唐顾况《宜城放琴客歌》:“新妍籠裙雲母 光,朱絃《绿水》喧洞房。” 【緑水青山】指美丽的河山。元马致远《拨不断》 曲:“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緑水青山任自 然。”明刘道开《岳庙》诗:“金戈鐵馬公生氣,緑水青山宋 舊都。”清孙枝蔚《与十四弟实夫自京口买舟入吴越》诗: “綠水青山對白眉,飄零那免客心悲。”毛泽东《送瘟神》诗 之一:“绿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緑毛】①绿色羽毛。唐王建《伤邻家鹦鹉词》:“十 日不飲一滴漿,淚漬緑毛頭似鼠。”②指黑色头发。唐薛 能《舞者》诗:“綠毛釵動小相思,一唱南軒日午時。”③指 仙人身上的绿色毛发。相传汉刘根得道后·体生绿毛。 唐曹松《赠道人》诗:“閬苑駕將雕羽去,洞天赢得緑毛 生。”参见“緑毛仙”。④喻指绿色的针叶。宋苏轼《松》 诗:“依依古仙子,鬱鬱緑毛身。” 【緑毛么鳳】见“緑毛幺鳳”。 【緑毛幺鳳】鸟名。体形较燕子为小,羽毛五色,每 至暮春,来集桐花,故又称桐花凤。宋苏轼《西江月·梅 花》词:“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挂緑毛幺鳳。”亦作“緑毛么 鳳”。《事物异名录·禽鸟·桐花鸟》引明镏绩《霏雪录》: “桐花鳥即東坡詞所謂倒挂緑毛么鳳也。一名收香倒挂, 又名探花使。” 【緑毛仙】据宋范成大《吴郡志·古迹·毛公坛》记 载:汉刘根在洞庭山中得道成仙,身生绿毛,人称毛公。 后人亦称之为“緑毛仙”、“緑毛叟”。唐皮日休《以毛公泉 一瓶献上谏议因寄》诗:“劉根昔成道,兹塢四百年。毿毿 被其體,號為緑毛仙。”宋苏轼《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草 堂》诗:“應逢緑毛叟,扣户夜抽簪。”明高启《毛公坛》诗: “嘗聞緑毛叟,變化猶神龍。” 【緑毛叟】见“緑毛仙”。 【緑毛龜】背甲附生绿藻的金龟或水龟。可供观 赏。古代以为瑞物。《旧五代史·五行志》:“梁龍德末, 許州進綠毛龜,宫中造室以畜之,命之曰“龜堂。””宋王 质《林泉结契》卷五:“綠毛龜,殼褐,皆生緑毛,如青苔,甚 小。菖蒲盆豢之,可觀。次金線,次黑文。金線亦小,黑文 皆常品,有绝大者産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绿 毛龟》:“緑毛龜出南陽之内鄉及唐縣。今惟蘄州以充方 物。養鬻者取自溪澗。畜水缸中,飼以魚鰕。冬則除水, 久久生毛,長四五寸。毛中有金錢,脊骨有三棱,底甲如象 牙色·······《南齊書》載永明中有獻青毛神龜者,即此也。” 【緑片】 茶名。见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饮食·茶》。 【緑化】种植花、草、树木,使周围一片碧绿,在城市 2025-04-08 06:20:36 [识别] 糸(乡)部⑧緑(915) 可以使环境优美卫生,在山区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冰心 《再寄小读者》八:“就像我看到的那个小姑娘······还说服 了几个小孩子,要他们爱护绿化城市的树木。”借喻为重 新焕发光辉。郭沫若《新华颂·多谢》:“同志,我多谢你 们兄弟姊妹般的热情·······是你们的热情促进了,也绿化 了我的生命。” 【緑化物】化学名词。即氯化物。 【緑文】 绿色的图箓。王闿运《桂颂》:“奉黄牙赤玉 之璋,覽朱陵緑文之圖。”参见“緑2圖”。 【緑文赤字】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符瑞。谓江河所出 图箓皆为绿色,或用朱书刻于石碑上,故云。《宋书·志 序》:“聖帝哲王,咸有瑞命之紀,蓋所以神明寶位,幽贊禎 符······握河括地,緑文赤字之書,言之詳矣。”《梁书·武 帝纪上》:“緑文赤字,徵河表洛。” 5【緑玉】①绿色的玉。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 石二·青玉》记载:绿玉以深绿色者为佳,淡者次之。唐曹 唐《小游仙》诗之二四:“花底休傾緑玉卮,雲中含笑向安 期。”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妃(楊貴妃)善擊磬······ 上命採藍田緑玉,琢成磬。”②竹的别名。唐白居易《履道 新居二十韵》:“籬菊黄金合,窗筠綠玉稠。”宋杨万里《竹 床》诗:“已製青奴一壁寒,更搘綠玉兩頭安。”③芭蕉的别 名。清吴伟业《题石田画芭蕉》诗之一:“平生枉用藤溪 紙,綠玉窗前好寫書。” 【緑玉杖】传说中仙人所用的手杖。唐李白《庐山 谣寄卢侍御虚舟》诗:“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 綠玉杖,朝别黄鶴樓。”张昭汉《癸丑暮秋偕璧子漫游长 江歌以纪事》:“飄然倒持緑玉杖,白雲深處訪松阿。” 【緑玉君】竹的别名。唐陈陶《竹》诗之一:“不厭東 溪緑玉君,天壇雙鳳有時聞。” 【緑玉枝】传说中仙人用绿玉杖,因以绿玉枝为手 杖之别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器用·杖》:“釋德洪 詩:“已辦登山緑玉枝。”按謂杖也。” 【緑玉樹】神话中天帝住所的仙树。其色碧绿,晶 莹如玉,故称。唐李白《拟古》诗之四:“清都緑玉樹,灼爍 瑶臺春。” 【緑甘】 矿石名。可作建筑材料。《宋史·外国传 五·大食国》:“其居以碼碯為柱,緑甘為壁,水晶為瓦,碌 石為磚,活石為灰,帷幕用百花錦。” 【緑石】名贵的砚石,所制砚称“緑石硯”。绿石产于 归州(在今湖北),一说产于洮河。宋米芾《砚史·归州绿 石砚》:“理有風濤之象,紋頭緊慢不等,治難平,得墨快, 滲墨無光彩,色緑可愛如賁,色澹如水蒼玉。”宋李之彦 《砚谱·诸州砚》:“洮河出緑石,性腝不起墨,不耐久磨。” 清冯桂芬《旧砚山房图序》:“將欲選洮河之緑石,擷青州 之紅絲。” 【緑石硯】一种名贵的砚台。参见“緑石”。 【緑生生】碧绿鲜嫩貌。《十月》1981年第2期:“就 在那口水井旁边,第二年竟然又窜出一棵绿生生的柚子 树苗。”《花城》1981年第5期:“只要栽上一排排绿生生的 小树,城市顿时就活了,山也活了。” 【緑白】草名。苦参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 目·草二·苦参》。 【緑汀】绿色的洲渚。唐崔日用<奉和圣制春日幸 望春宫应制》:“東郊風物正熏馨,素滻鳬鷖戲緑汀。”明 2025-04-08 06:20:44 [识别] (916)糸(乡)部 ⑧緑 陆鋡《越行杂咏》之二:“嵐光冉冉樹亭亭,盡日漁人汎緑 汀。” 6【緑2老】眼睛的俗称。元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 套曲:“詑跋的單脚實村紂,呼喝的擔倈每叫吼。矁粘的 緑老更昏花,把棚的莽壯真牛。” 【緑地】绿色草地。南朝梁简文帝《系马》诗:“青驪 沈赭汗,緑地懸花蹄。”今指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 合于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 或地区,如公园、林荫道等。 【緑2耳】亦作“緑駬”。古骏马名。传说为周穆王 八骏之一。《穆天子传》卷四:“癸酉,天子命駕八駿之乘, 右服華騮,而左緑耳。”唐韩愈《寄卢仝》诗:“近來自説尋 坦途,猶上虚空跨緑駬。”宋石介《感兴》诗:“倚鞍思駿骨, 撫轡念緑駬。”清汤璥《<交翠轩笔记>後序》:“然而走其野 而無九方之法以相之,則赤驥、緑耳與駑馬、草駒齊價 矣。” 【緑2耳公】马的别称。宋陶穀《清异录·四足仙 人》:“魯人東野賓王適吴,至盱眙村店,使僕夫糴米拾薪, 俱未來,而馬已脱鞍解絡,飽於芳秀也。賓王羡曰:“緑 耳公,爾為四足僊人,我是兩脚餓鬼。'” 【緑2耳梯】南唐李从谦乘马采高枝桃花,因自称其 马为“緑耳梯”。宋陶穀《清异录·绿耳梯》:“江南後主同 氣宜春王從謙,常春日與妃侍游宫中後圃。妃侍覩桃花 爛開,意欲折而條高。小黄門取綵梯獻。時從謙正乘駿 馬擊毬,乃引鞚至花底,痛採芳菲。顧謂嬪妾曰:'吾之緑 耳梯何如?'”参见“緑2耳”。 【緑舌】茶叶。以其形似舌,故名。清周亮工《六安 梅花片》诗:“緑舌遥從雲際剪,白毛疑是雨前敷。” 【緑2竹】菉草与萹竹。《诗·卫风·淇奥》:“瞻彼 淇奥,绿竹猗猗。”毛传:“緑,王芻也;竹,萹竹也。”陈奂传 疏:“《唐本草》舊註云:'藎草,俗名菉蓐草。《爾雅》所謂 王芻者也。'······竹,《爾雅》亦作竹,傳云萹竹,《爾雅》作 萹蓄。”按,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为一物, 宋朱熹《诗集传》从之,训为绿色之竹。 【緑衣】①《诗·邶风·绿衣》:“緑兮衣兮,緑衣黄 裳。”相传此系卫庄姜伤己之诗。古人以黄为正色,绿为 间色,间色为衣,黄色为里,比喻尊卑倒置,贵贱失所。后 因以“緑衣”为正室失位的典故。唐李德裕《讨回鹘制》: “亟聞黄鵠之歌,失位自傷,甯免綠衣之歎,念其羈苦。” ②指非正色的下等服色。汉扬雄《法言·吾子》:“緑衣三 百,色如之何矣;紵絮三千,寒如之何矣。”李轨注:“緑衣 雖有三百領,色雜不可入宗廟。”《新唐书·肃宗七女传》: “阿布思之妻隷掖庭,帝宴,使衣緑衣為倡。”后因以“緑 衣”为婢妾等人的代称。明王錂《春芜记·瞥见》:“向春 風枉却韶顏,做綠衣微賤。”《天雨花》第十五回:“你當日 不肯充綠衣之數,朕今貴為天子,你若相從,你便是正宫 皇后。”③唐制六品、七品服用绿,饰以银。明制八品、九 品着绿袍。见《新唐书·车服志》、《明会典·冠服二·公 服》。唐姚合《武功县作》诗之十二:“自下青山路,三年著 緑衣。”因亦借指地位卑微的官员。宋陆游《望永思陵》诗: “緑衣迎拜屬車塵,草木曾霑雨露春。”④指鹦鹉的绿色 羽毛。汉祢衡《鹦鹉赋》:“紺趾丹嘴,緑衣翠衿。”唐张祜 《再吟鹦鹉》诗:“未勝無丹嘴,何勞事緑衣。”⑤指邮递员。 叶圣陶《一个青年》:“绿衣颁简,伸纸怅然。”参见“緑衣 2025-04-08 06:20:57 [识别] 人”。 【緑衣人】指邮递员。邮务人员的制服为绿色,故 名。柯灵《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这些稿件 的来历,有的通过党的渠道,有的似乎是鱼书遥递,不远 千里,由绿衣人辗转送来的。” 【緑衣元寳】青苔的别名。又名地钱、绿拗儿。参 阅宋陶榖《清异录·绿衣元宝》。 【緑衣使者】①鹦鹉的别名。唐代长安豪民杨崇义 被妻刘氏和邻人李弇谋杀,县官至杨家勘察,架上鹦鹉忽 作人言,说杀害家主的是刘氏和李弇,案情于是大白。唐 玄宗因封鹦鹉为“緑衣使者”,交付后宫喂养,张说并为之 作《绿衣使者传》。事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鹦 鹉告事》。后因以“緑衣使者”为鹦鹉之别名。②绿毛龟 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绿毛龟》。《渊鉴 类函·鳞介四·龟》:“緑毛龜出蘄州,大如五銖錢,毛中 有金線,脊背三稜,底甲如象牙色,俗名緑衣使者。”③今 邮递员着绿色制服,亦称绿衣使者。《花城》1981年第6 期:“多谢绿衣使者很快就送给她一封父亲写的回信。” 【緑衣郎】①古代低级官员官服为绿色。后泛指地 位卑微的官员。《三国志平话》卷上:“先主曰:他(指孫 堅)為長沙太守,我是緑衣郎,豈能為他争氣?””②指新 科进士。唐制,新进士例赐绿袍,因称。清李渔《风筝 误·艰配》:“為甚的綠衣郎不許紅裙見,紫金鞍騎到誰 家院?” 【緑字】①古代石碑上刻的文字,填以色漆,故称绿 字。南朝梁简文帝《宣武王庙碑赞》:“功書綠字,事燭青 編。”唐张说《奉和圣制途经华岳》:“舊廟青林古,新碑 緑字生。”②河图上的绿色文字。《晋书·地理志序》:“大 禹觀於濁河,而受緑字,寰瀛之内可得而言也。”南朝齐谢 朓《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之一:“朱綈葉 祉,緑字摛英。”唐李峤《洛》诗:“神龜方錫瑞,緑字重來 臻。”宋范仲淹《滕子京以真箓相示因以赠之》诗:“緑字起 龍蛇,丹文掛星斗。”参见“緑文”。 【緑芽】①绿色嫩叶。五代王周《和杜运使巴峡地 暖节物与中土异》之一:“隨柳參差破緑芽,此中依約欲 飛花。”②绿茶名。唐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 “紅紙一封書後信,緑芽十片火前春。”《宋史·食货志下 五》:“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出虔、袁、饒、池、光、 歙、潭、岳、辰、澧州、江陵府、興國臨江軍,有仙芝、玉津、 先春、緑芽之類二十六等。” 【綠花緑葉】鹤子草的别名。唐刘恂《岭表录异》卷 中:“鶴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塵,色淺紫,蒂葉如柳而短, 當夏開花,又呼為緑花緑葉。” 【緑李】绿色李子。《北史·齐琅邪王俨传》:“儼器 服翫飾,皆與後主同,所須悉官給。於南宫嘗見新冰緑 李,還,怒曰:“尊兄已有,我何意無。'”亦指绿色李树。唐 杜甫《诣徐卿觅果栽》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緑李與 黄梅。” 【緑車】汉皇孙所乘车,又名皇孙车。《汉书·金安 上传》:“上拜涉為侍中,使待幸緑車載送衛尉舍。”颜师古 注:“如淳曰:'幸緑車常置左右以待召載皇孫,今遣涉歸, 以皇孫車載之,寵之也。'晉灼曰:“《漢注》緑車名皇孫車, 太子有子乘以從。'如晉二説是也。”《太平御览》卷七七三 引汉蔡邕《独断》:“緑車名曰皇孫車,天子孫乘以從。”《後 2025-04-08 06:21:06 [识别] 汉书·舆服志上》:“皇孫則緑車以從。皆左右騑,駕三。” 唐李敬玄《奉和别鲁王》:“緑車旋楚服,丹蹕佇秦川。” 【緑豆】豆科植物名。一年生草本,叶由三片小叶 组成,花小,绿黄色。荚 果内有绿色种子,可供食 用,亦可酿酒、制粉条。用 水浸湿,令发芽,称绿豆 芽,可作蔬菜。还可入药, 能清热解毒。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三·绿 豆》:“緑以色名也。舊本 作菉者,非矣······北人用 之甚廣,可作豆粥、豆飯、 豆酒。炒食麨食,磨而為 麪,澄濾取粉,可以作餌頓 餻。盪皮搓索,為食中要 物。以水浸濕,生白芽,又 绿豆 為菜中佳品。牛馬之食亦多賴之,真濟世之良榖也。” 【绿豆皮兒】歇后语。绿豆脱皮,青色即褪,因谐音 为“请退”。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哎,你箇緑豆皮 兒姐姐疾忙退!”元宋方壶《一枝花·妓女》套曲:“有錢每 日同歡會,無錢的郎君好厮離,綠豆皮兒你請退。”《金瓶 梅词话》第八二回:“婦人道:'自今以後,你是你,我是我, 緑豆皮兒請退。'” 【緑豆芽】绿豆经水浸渍萌发出的豆芽,为一种蔬 菜。保持原有营养成分,甘平无毒,兼有解酒毒、热毒等功 效。《诗刊》1978年第2期:“伙房前木头箱,掀开盖儿:一箱 绿豆芽,像一窝才出壳的小斑鸠,相竞张开口。” 【緑豆青】曲节草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 目·草四·曲节草》。 【緑汪汪】形容碧绿而滋润。茅盾《秋收》三:“但是 这一切的狐疑始终敌不住那绿汪汪的水的诱惑。”康濯 《公社的秧苗》:“近处看,〔秧苗〕更是水滴滴,绿汪汪,嫩 嫩生生,又肥又壮。” 【緑沈】亦作“緑沉”。浓绿色。《太平御览》卷七O 二引晋陆翽《邺中记》:“〔石虎〕用象牙桃枝扇,其上竹或 緑沈色,或木蘭色,或作紫紺色,或作鬱金色。”唐皮日休 《公斋四咏·新竹》:“一架三百本,緑沈森冥冥。”凡器物 之浓绿或被漆、染为浓绿色者常冠以“緑沈”。晋王羲之 《笔经》:“有人以緑沈漆竹管及鏤管見遺,録之多年。斯 亦可愛玩,詎必金寶雕琢,然後為寳也。”南朝梁简文帝 《旦出兴业寺讲诗》:“吴戈夏服箭,驥馬緑沈弓。”《南史· 任昉传》:“〔任昉〕卒於官······武帝聞問,方食西苑緑沈 瓜,投之於盤,悲不自勝。”唐杜甫《重过何氏》诗之四:“雨 抛金鎖甲,苔卧緑沉鎗。” 【緑沉】见“緑沈”。 【緑沉沉】浓绿貌。唐白居易《宿灵岩寺上院》:“最 愛曉亭東望好,太湖烟水緑沉沉。”瞿秋白《文艺杂著续 辑·“矛盾'的继续》:“屋子里是绿沉沉的,-桌子上一 盏雅致的绿台灯。”茅盾《手的故事》:“太阳正挂在远处的 绿沉沉的树梢。” 【緑沁沁】形容绿色植物清香沁人。碧野<白云· 绿树·金花》:“那绿沁沁的瓜园和菜圃,那金黄的是夏熟 的稻田,好像天地万物都投入了你的怀抱,使你心胸开 2025-04-08 06:21:19 [识别] 糸(纟)部⑧緑(917) 阔,感情豪迈。” 8【緑青】矿石名。又称扁青、石绿。可用为国画颜 料。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绿青>〔释名〕:“陶弘 景曰:此即用畫緑色者,亦出空青中,相挾帶。今畫工呼 為碧青,而呼空青作緑青,正相反矣。'蘇恭曰:“緑青即扁 青也。'” 【緑拗兒】 青苔。宋陶穀《清异录·绿衣元宝》: “苔,一名地錢,一名綠衣元寶。王彦章葺園亭疊壇種花, 急欲苔蘚少助野意,而經年不生。顧弟子曰:叵耐這緑 拗兒。'” 【緑英】①绿色花苞。汉蔡邕《胡栗赋》:“因本心以 誕節兮,凝育蘖之緑英。”唐白居易《烹葵》诗:“紅粒香復 軟,緑英滑且肥。”唐薛涛《鸳鸯草》诗:“緑英滿香砌,兩兩 鴛鴦小。”②茶名。产于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县)。见《茶 谱》及明王志坚《表异录·蔬穀》。 【緑英梅】即绿萼梅。唐冯贽《云仙杂记·水松 牌》:“李白遊慈恩寺,寺僧用水松牌,刷以吴膠粉,捧乞新 詩。白為題訖,僧獻玄沙鉢、綠英梅、檀香筆格、蘭縑袴、 紫瓊霜。”参见“緑萼梅”。 【緑林】(緑lù)指新莽末年的绿林军。西汉末年, 新市人王匡、王凤等,组织荆州饥民起义,以绿林山(在今 湖北省当阳县东北)为根据地,史称“緑林軍”。以后绿林 军分兵转移,称下江兵和新市兵,并与平林兵会合,声势 大振。北攻洛阳,西攻长安,王莽被杀死。事见《汉书·王 莽传下》、《後汉书·刘玄传》等。汉臧洪《报陈琳书》:“昔 高祖取彭越于鉅野,光武創基,兆于緑林,卒能龍飛受命, 中興帝業。”唐刘知幾《史通·曲笔》:“夫以聖公身在微 賤,已能結客報讎,避難緑林,名為豪傑。安有貴為人主, 而反至於斯者乎?”后因以“绿林”指聚集山林间的反抗官 府或抢劫财物的武装集团。前蜀韦庄《自孟津舟西上雨 中作》诗:“百口寄安滄海上,一身逃難绿林中。”明许自昌 《水浒记·效款》:“須知你原屬良民,怎憑依緑林。”《说 唐》第十一回:“若說怕小弟們後無歸着,是小覷我二人 了,是說我二人要把緑林做終身的了。”峻青《海啸》第四 章:“真是个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江湖特色,绿林风味。” 【緑林大盗】(緑lù)指啸聚山林的强盗。《儿女英雄 传》第十一回:“二則既作緑林大盗,便與那偷猫盗狗的 不同,也斷不肯悄悄兒的下來。”亦称“绿林强盗”。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 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惜钱财 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 【緑林山】(緑lù)山名。新莽末年,新市人王匡、 王凤等领导农民起义,以此为根据地。据《後汉书·刘玄 传》唐李贤注,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但近人考证,谓当 即今湖北大洪山。参见“绿林”。 【緑林好漢】(好hǎo)同“緑林豪客”。《儿女英雄传》 第二一回:“後來遇着施世綸按院放了漕運總督,收了無 數的绿林好漢,查拿海寇。”任德耀《小足球队》第三幕: “这像什么?像古时候绿林好汉打擂台。哪里像新中国 的少年运动员?” 【緑林强盗】见“绿林大盗”。 【緑林豪士】同“緑林豪客”。陶成章《浙案纪略》上 卷第四章第二节:“其同鄉許振鵬·······去之寧波,由王金 發介紹,因得入大嵐山,連結緑林豪士。” 2025-04-08 06:21:27 [识别] (918)糸(乡)部 ⑧緑 8【緑林豪客】(緑lù)指绿林中本领出众的人物。 唐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诗:“暮雨瀟瀟江上村,緑林 豪客夜知聞。”陶成章《浙案纪略》上卷第二章第二节:“台 州府之風氣,其强悍為浙江冠,然多緑林豪客,而鮮有大 部之會黨。”郭沫若《孔雀胆》第三幕:“是啦,那并不是普 通的绿林豪客,而且,那里面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番兵、 有蒙古兵、也还有色目人。”参见“绿林”。 【緑林豪傑】同“緑林豪客”。清李渔《玉搔头·逼 氛》:“我如今以誅討二賊為名,有誰人道我的不是,又 喜得有兩個緑林豪傑率衆來歸,要助我力圖大事。”中国 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北方实录》:“蓋 振武社為削嶂、雲峰、蘭廷、熙泰等所創辦,舉凡奉、吉、 黑、熱、察、綏以及内、外蒙古均有分社,意在團結當地緑 林豪傑使之盡力於革命也。” 【緑昌明】绿色的昌明茶。昌明,茶的一种,其产地 唐时属眉州昌明县(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南),因以产地为 名。唐白居易《春尽日》诗:“醉對數叢紅芍藥,渴嘗一盌 緑昌明。”自注:“蜀茶之名也。” 【緑呢大轎】(呢 ní)用绿呢作帷障的轿子,由八人 扛抬。后多为官员所乘,故也称官轿。《文明小史》第十三 回:“只要問明白是官是商。倘若是官,統通預備緑呢大 轎,一把紅傘,四個親兵。倘若是商人呢?只要藍呢四人 轎,再有四個親兵把扶轎槓,也就够了。”鲁迅《花边文学· 奇怪》:“汽车固然是洋货,坐着去打麻将,却总比坐绿呢 大轿,好半天才到的打得多几圈。” 【緑依依】碧绿茂盛貌。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 第四折:“綠依依牆高柳半遮,静悄悄門掩清秋夜。”《水浒 传》第一二O回:“紅瑟瑟滿目蓼花,緑依依一洲蘆葉。”明 单本《蕉帕记·脱化》:“你將綠依依窗前一葉蕉,變翠的 的軸上千絲料。” 【緑乳】指绿茶泡出的液汁。前蜀贯休《书倪氏屋 壁》诗之一:“茶烹緑乳花映簾,撐沙苦筍銀纖纖。” 【緑肥】将新鲜绿色植物的嫩茎叶翻压在地里,经 过发酵而成的有机肥料。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 壤结构。大部分绿肥也可用作饲料。 【緑肥作物】用作绿肥的农作物。如紫云英、金花 菜等。参见“緑肥”。 【緑肥紅瘦】谓绿叶繁茂,红花凋谢。宋李清照《如 梦令》词:“試問捲簾人,却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 是緑肥紅瘦。”元赵善庆《落梅风·暮春》曲:“叫春山杜鵑 何太愁。直啼得緑肥紅瘦。”明陈汝元《金莲记·惊譌》: “人歸後,記當初緑肥紅瘦。到如今十月寒花霜縷透。”丁 以布《亚子招饮湖楼即席分得虞韵》:“湖上春回風景殊, 緑肥紅瘦到蘼蕪。” 【緑油】①用油涂饰为绿色。《晋书·舆服志》:“〔畫 輪車〕上起四夾杖,左右開四望,緑油幢,朱絲絡,青交路, 其上形制事事如輦,其下猶如犢車耳。”唐皎然《因游支硎 寺寄邢端公》诗:“詩題白羽扇,酒挈緑油囊。”②指将帅所 乘的绿油辇车。唐权德舆《奉和鄜州刘大夫麦秋出师遮 虏有怀中朝亲故》:“緑油登上將,青綬亞中台。”唐刘禹 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緑油貔虎擁, 青紙鳳凰銜。”③喻绿水。唐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山 名天竺堆青黛,湖號錢唐瀉緑油。” 【緑油油】碧绿光润貌。清黄鷟来《雨中感怀》诗: 2025-04-08 06:21:41 [识别] “芳草發遠郊,平原緑油油。”刘半农《扬鞭集·晓》:“雾中 隐隐约约,有几墩绿油油的矮树。”茅盾《春蚕》一:“在他 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 【緑波】①绿色水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赣 水》:“清潭遠漲,緑波凝浄。”唐唐彦谦《鸂鶒》诗:“一宿南 塘煙雨時,好風摇動緑波微。”清姚範《方颂椒山居记》: “蒼巖崒嵂,緑波澹淡。”朱自清《威尼斯》:“在圣马克方场 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 着。”②比喻风吹绿草之状。元钱惟善《送陈众仲之官翰 林应奉》诗:“绿波草色連天遠,不是尋常送别愁。”清纳兰 性德《浪淘沙》词:“芳草緑波吹不盡,只隔遥山。” 【緑房】①指花苞。花未开时,花苞为绿色,故称。 唐李贺《牡丹种曲》:“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緑房迎白 曉。”②指莲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緑房紫 菂,窋窀垂珠。”张载注:“緑房,芙蕖之房。”晋陆云《芙蕖》 诗:“綠房含青實,金條懸白璆。”唐李商隐《韩翃舍人即 事》诗:“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綠房。”③指槟榔的果实。北 周庾信《忽见槟榔》诗:“緑房千子熟,紫穗百花開。” 【緑衫】①绿色短上衣。北周庾信《王昭君》诗:“緑 衫承馬汙,紅袖拂秋霜。”②唐代下级官员的朝服为绿色, 因以“緑衫”表示官位卑微。唐元稹《寄刘颇》诗之二:“無 限公卿因戰得,與君依舊緑衫行。”宋周密《齐东野语·郑 安晚前谶》:“緑衫尚未能得着,乃思量繫玉帶乎?”参见 “緑衣③”。 【緑弦】 指弓弦。唐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 侍御》诗之二:“彎弓緑弦開,滿月不憚堅。”亦指绿沈弓。 唐戎昱《观卫尚书九日对中使射破的》诗:“腕迴金鏃滿, 的破緑弦低。”参见“緑沈”。 9【緑茸】①纤细繁密的绿草。唐白居易《寄题盩屋 厅前双松》诗:“清韻度秋在,緑茸隨日新。”②绿草纤细繁 密的样子。唐元稹《酬乐天<得稹所寄紵丝布白轻庸制成 衣服以诗报之>》:“春草緑茸雲色白,想君騎馬好儀容。” 【緑茸茸】碧绿而繁密貌。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二 折:“遥望見緑茸茸莎茵芳草,翻滚滚雪浪銀濤。”《水浒 传》第十三回:“那緑茸茸芳草地上,八個馬蹄翻盞撤鈸相 似,勃喇喇地風團兒也似般走。”刘白羽《长江三日》:“长 江两岸,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 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 【緑茵】绿色草地。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百草· 总名》:“許謙詩:“春風生草雉堞深,隨處軟茵堪小坐。'按 軟茵謂草,又名緑茵、翠茵。”许地山《空山灵雨·春底林 野》:“红、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 【緑茵茵】碧绿鲜润貌。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第六回:“他船上载着绿茵茵的船壳儿,走在当间,两边一 字儿摆开十九条小船。”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十一:“院 子里是一幢幢二层洋房,周围是绿茵茵的草坪。” 【緑茶】茶叶的一大类,与红茶相对而言。新鲜茶 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而制成。沏出的茶保持茶叶 原有的绿色,故名。绿茶有龙井、旗枪、雨前、明前等不同 品种,按产地又可分为屯绿、婺绿、杭绿、湘绿等。 【緑茗】①即绿茶。唐钱起《山斋独坐喜玄上人夕 至》诗:“心瑩紅蓮水,言忘緑茗杯。”唐朱庆馀《秋宵宴别 卢侍御》诗:“緑茗香醒酒,寒燈静照人。”参见“緑茶”。 ②指绿色的茶树。唐李嘉祐《送陆士伦宰义兴》诗:“淺流 2025-04-08 06:21:49 [识别] 通野寺,緑茗蓋青山。” 【緑荔枝】荔枝名。皮为绿色,产于四川省。宋叶 廷珪《海录碎事·鸟兽草木》:“緑荔枝,戎州所出,肉熟而 皮猶緑。”宋陆游《感旧绝句》之二:“鵝黄酒邊緑荔枝,摩 訶池上納涼時。”自注:“緑荔枝出叙州。”按,叙州即戎州, 治所在今四川省宜宾市西南。 【緑柰】果实名。林檎(俗称花红)的一类。色青, 故称绿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柰》:“柰與林檎 一類二種也。樹實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壓。 有白、赤、青三色·······青者為緑柰,皆夏熟。” 【緑柯】 绿树。晋夏侯湛《禊赋》:“爾乃臨清流,背 緑柯。雲幕高接,丹組四羅。”晋伏系之《咏椅桐诗》:“翠 微疏風,緑柯蔭宇。” 【緑柱玉】一名翠玉,又名祖母绿。一种透明翠绿 色的绿柱石,为贵重的装饰品。参见“緑柱石”。 【緑柱石】矿物名。主要成分为硅、铍与铝,常成柱 状晶体,色翠绿乃至淡绿,光泽似玻璃,多产于花岗岩、云 母片岩中,是提炼铍的主要原料。亦可用作装饰品,最珍 贵者为祖母绿与水蓝宝石。 【緑虵】 见“緑蛇”。 【緑峥峥】 见“緑蓁蓁”。 【緑秋】磁性已消失的磁石,可作药材。清厉荃《事 物异名录·药材·石>:“<石藥爾雅》:磁石不拾針者,名 緑秋,又名帝流漿。” 【緑施】 笋名。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 【緑洲】①水中草木繁茂的陆地。唐玄宗《春台望》 诗:“初鶯一一鳴紅樹,歸雁雙雙去緑洲。”峻青《珊瑚沙》: “这儿是钱塘江心的一片绿洲。它的名字叫珊瑚沙。” ②沙漠中有水、草的地方。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四章: “他俩周围是一片肥沃的田野和草地-沙漠中的绿 洲。” 10【緑珠】人名。晋石崇爱妾,相传本白州(今广西壮 族自治区博白县)梁氏女,美而艳,善吹笛,后为孙秀所 逼,坠楼而死。後诗文中泛指美女。南朝陈後主《东飞伯 劳歌》:“池側鴛鴦春日鸎,緑珠絳樹相逢迎。”宋苏轼<水 龙吟》词:“聞道嶺南太守,後堂深、緑珠嬌小。”清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他為你生小緑珠花月身,尋一個金谷 綺羅裏石季倫。”参见“緑珠墜樓”。 【緑珠井】井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西双角 山下。相传为晋石崇之妾绿珠故居所在。《太平广记》卷 三九九引唐刘恂《岭表录异》:“緑珠井在白州雙角山下。 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倫為交趾採訪使,以圓珠三斛買 之。梁氏之居,舊井存焉。耆老傳云:汲飲此水者,誕女 必多美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自古美色,未 必生于中華也。故西施生苧蘿山,昭君生秭歸縣,緑珠生 白州。故今白州雙角山前,猶存緑珠井。緑珠本梁氏子, 今有緑珠水,相傳水旁間產美麗。”参见“緑珠墜樓”。 【緑珠江】江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双角 山下。相传晋代美女绿珠出生于此,因以为名。《说郛》卷 一一三引宋乐史《绿珠传》:“今白州有一派水,自雙角山 出,合容州江,呼為綠珠江·······蓋取美人出處為名。”参见 “緑珠墜樓”。 【緑珠墜樓】指晋石崇爱妾绿珠被强暴所逼坠楼而 死之事。《晋书·石崇传》:“時趙王倫專權,崇甥歐陽建 2025-04-08 06:22:02 [识别] 蠺h僴部⑧緑(919) 與倫有隙。崇有妓曰緑珠,美而艶,善吹笛。孫秀使人求 之。崇時在金谷别館,方登涼臺,臨清流,婦人侍側。 使者以告······崇竟不許。秀怒,乃勸倫誅崇建。崇建亦 潛知其計,乃與黄門郎潘岳陰勸淮南王允、齊王冏以圖 倫秀。秀覺之,遂矯詔收崇及潘岳、歐陽建等。崇正宴 於樓上,介士到門。崇謂綠珠曰:“我今為爾得罪。'緑珠 泣曰:“當效死於官前。'因自投于樓下而死。”参阅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隙》。 【緑珠樓】 楼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相传洛阳昭 仪寺有绿珠楼,为晋石崇宠妾绿珠所居。北魏杨衒之《洛 阳伽蓝记·昭仪尼寺》:“昭儀寺有池,京師學徒謂之翟泉 也······後隱士趙逸云:此地是晉侍中石崇家池,池南有緑 珠樓。”唐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緑珠 樓下花滿園,今日曾無一枝在。”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河 南道三·西京一》:“洛陽縣:石崇宅有綠珠樓,今謂之狄 泉是也。”参见“緑珠墜樓”。 【緑珠潭】潭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相传洛阳昭 仪寺有池名狄泉,原为晋石崇家池,池南绿珠楼为绿珠所 居,故此池亦称绿珠潭。唐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 还西京》诗:“君不見綠珠潭水流東海,緑珠紅粉沉光彩。” 参见“緑珠墜樓”。 【緑華】①茶名。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上每賜 御饌湯物,而道路之使相屬······其酒有凝露漿、桂花醑, 其茶則緑華、紫英之號。”②传说中仙女萼绿华之省称。 明张居正《祭封一品李太夫人文》:“揖綠華與金母,嘰瓊 蘂兮緋桃。” 【緑荷包】一种荔枝的名称。色绿微紫,产于福建 漳州。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庶品》:“漳州有緑荷包,味 為最勝。苞緑微紫,異於他種。舊譜所未載,過于仙遊之 狀元紅。” 【緑莎】绿色的莎草。《後汉书·马融传>:“樹以蒱 柳,被以緑莎。”亦泛指绿草地。唐元稹《和乐天题王家亭 子》:“風吹笋籜飄紅砌,雨打桐花蓋緑莎。”前蜀韦庄 《睹军回戈》诗:“御苑緑莎嘶戰馬,禁城寒月搗征衣。”宋 叶梦得<八声甘州·正月二日作》词:“好是綠莎新徑,賸 安排芳意,特地重栽。”明刘基《琅琊王歌》之二:“花高折 不得,空步緑莎歸。” 【緑莊嚴】 草名。玉簪之别名。见宋陶榖《清异 录·护阶君子》。 【緑桂】①绿色桂树。唐白居易《东亭闲望》诗:“緑 桂為佳客,紅蕉當美人。”宋欧阳修《三游洞》诗:“青蘿緑 桂何岑寂,山鳥嘐嘐不驚客。”明徐渭《中秋雨集金氏园亭 次陈思立》诗:“綠桂隔年疎彩暈,銀毬終夜斷長繩。”②传 说为仙家之树,其膏可燃以照明。晋王嘉《拾遗记·燕昭 王》:“九年,昭王思諸神異。有谷將子,學道之人也,言於 王曰:“西王母將來遊,必語虚無之術。'不踰一年,王母果 至。與燕昭王遊於燧林之下,說炎帝鑽火之術。取緑桂 之膏,燃以照夜。”后因以“緑桂”为灯烛的典故。 【绿桐】绿色梧桐树。桐木佳者可以制琴,因亦借 指琴。唐李白《前有一尊酒行》之二:“琴奏龍門之緑桐, 玉壺美酒清若空。” 【緑核】荔枝名。宋蔡襄《荔枝谱》七:“緑核頗類江 緑,色丹而小,荔枝皆紫核,此以緑見異,出福州。” 【緑酎】绿色醇酒。唐李商隐《乐游原》诗:“拂硯輕 2025-04-08 06:22:11 [识别] (920)糸(纟)部⑧緑 冰散,開樽緑酎濃。”宋杨亿《成都》诗:“五丁力盡蜀山通, 千古成都緑酎醲。” 10【緑針】见“緑鍼”。 【緑卿】竹的别名。宋陶穀《清异录·绿卿》:“王彪 《臨池賦》云:“碧氏方澄,宅龜魚而蕩漾;緑卿高拂,宿烟 霧以參差。'” 【緑瓷】绿色瓷制酒器。汉邹阳《酒赋》:“醪釀既 成,綠瓷既啟。”明杨慎《艺林伐山·青案绿瓷》:“緑瓷,酒 器。見鄒陽《酒賦》。” 【绿粉】竹的别名。新笋成竹时,节间有粉,故称。 唐李贺《梁台古意》诗:“臺前關玉作蛟龍,緑粉掃天愁露 濕。”王琦汇解:“緑粉掃天,指竹而言。” 【緑浦】绿色的水滨。南朝梁沈约《钓竿》诗:“桂舟 既容與,緑浦復回紆。”唐李益《长干行》:“鴛鴦緑浦上,翡 翠錦屏中。”宋晏幾道《浪淘沙》词:“緑浦歸帆看不見,還 是斜陽。” 【緑酒】美酒。晋陶潜《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诗: “清歌散新聲,緑酒開芳顔。”唐黄滔《寄罗郎中隐》诗:“緑 酒千盃腸已爛,新詩數首骨猶存。”宋晏殊《清平乐》词: “勸君綠酒金盃,莫嫌絲管聲催。”元倪瓒《寄李隐者》诗: “君住鈿山湖,緑酒松花春。” 【緑酒紅燈】犹灯红酒绿。形容奢侈豪华的享乐生 活。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天倫樂事萃 華堂,緑酒紅燈夜未央。”清姚燮《旜帛》诗:“誰憐風雨屯 軍苦,綠酒紅燈自畫樓。” 【緑浪】①碧波。唐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 子诗两章歌以和之》:“平沙绿浪榜方口,雁鴨飛起穿垂 楊。”唐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诗:“绿浪東西南北水, 紅欄三百九十橋。”②比喻被风吹动起伏不定的农作物。 宋苏轼《答郡中同僚贺雨》诗:“登城望麰麥,緑浪風掀 舞。”权宽浮《牧场雪莲花》:“这儿是半山窝里一道川,牧 草长得非常茂盛,在夏风里掀起一层层绿浪。” 【緑扇】喻绿叶。唐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 “石榴絞帶輕花轉,桃枝綠扇微風發。”唐李商隐《如有》 诗:“芭蕉開綠扇,菡萏薦紅衣。” 【緑袍】①古时低级官员的袍服。唐白居易《曲江 亭晚望》诗:“塵路行多緑袍故,風亭立久白鬚寒。”《新唐 书·杨炎传》:“自道州還也,家人以緑袍木簡棄之,炎止 曰:吾嶺上一逐吏,超登上台,可常哉?且有非常之福, 必有非常之禍,安可棄是乎?””参见“緑衣③”。②指新科 进士的袍服。元本高明《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緑袍 乍着君恩重,黄榜初開御墨鮮。” 【緑袍槐簡】指古代低级官员所服用的绿色官服和 槐木手版。宋陆游《赛神曲》:“擊鼓坎坎,吹笙嗚嗚。緑 袍槐簡立老巫,紅衫繡裙舞小姑。”《三国志平话》卷上: “至來日天曉,元帥來請劉備:“表章已奏了帝也,功勞全 是你也。'分付綠袍槐簡,來日朝門外聽聖旨。” 【緑陰】亦作“緑蔭”。绿色的树荫。唐来鹄《病起》 诗:“春初一卧到秋深,不見紅芳與緑陰。”明高启《葵花》 诗:“艷發朱光裏,叢依綠蔭邊。”清徐喈凤《会仙记》:“素 娥抱一女孩至曰:“此小姐所産,十閲月矣。以其生緑陰 下,因名緑陰。'”冰心《去国·两个家庭》:“进到中间的屋 子,窗外绿荫遮满,几张洋式的椅桌······错错落落的点缀 得非常静雅。” 2025-04-08 06:22:24 [识别] 【緑陰陰】浓绿而幽暗貌。明王宠《山坡羊·初夏 题情》曲:“緑陰陰竹梢初放,碧沉沉荷錢較長。”清洪昇 《长生殿·改葬》:“冷清清佛堂半間,綠陰陰一本梨花 樹。”亦作“绿蔭蔭”。曹禺《雷雨》第一幕:“从纱门望出去, 花园的树木绿荫荫的,听得见蝉叫声。” 11【緑萍】亦作“緑蘋”。绿色的浮萍。南朝梁武帝 《十喻诗·如炎》:“金波揚素沫,銀浪翻緑萍。”唐贾岛《昆 明池泛舟》诗:“一枝青竹榜,泛泛緑萍裹。”元贡奎《题陈 氏所藏著色山水图》诗:“素波净如鏡,緑蘋點溪灣。” 【緑野】①绿色的原野。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 口》诗:“春晚緑野秀,巖高白雲屯。”唐太宗《咏雨》:“和 氣吹緑野,梅雨灑芳田。”唐方干《题应天寺上方》诗:“勢 横綠野蒼茫外,影落平湖瀲灧間。”鲁迅《坟·摩罗诗力 说》:“故既揄揚威力,頌美强者矣,復曰:吾愛亞美利加, 此自由之區,神之緑野,不被壓制之地也。”②指唐裴度的 别墅绿野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此公(裴度)胸 中亦未得全為無事人。緑野之游,豈易得哉!”明薛蕙《送 杨石斋》诗:“雲霞深緑野,卉木富平泉。”清赵翼《瓯北诗 话·查初白诗》:“綠野天開裴令墅,冶城人識謝公墩。” 【緑野堂】唐裴度的别墅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 市南。裴度为唐宪宗时宰相,平定藩镇叛乱有功,晚年以 宦官专权,辞官退居洛阳。于午桥建别墅,种花木万株, 筑燠馆凉台,名曰绿野堂。裴度野服萧散,与白居易、刘 禹锡等作诗酒之会,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事见《新 唐书·裴度传》。宋刘克庄《汉宫春·陈尚书生日》词: “未可卷懷袖手,續平泉莊記,緑野堂詩。”元马致远《夜行 船·秋思》套曲:“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清赵翼《渔 塘即事》诗之二:“午橋綠野堂,後為張相有。” 【緑蛇】亦作“緑虵”。①绿色的蛇。传说中有一种 灵蛇为绿色。汉末甄后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有 赤珠若梧子,不伤人。后每梳妝,蛇则盘结为髻形于前。 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 蛇髻。见《说郛》卷三一引《采兰杂志》。②古代传说中的 骏马名。《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將使紫燕駢衡,緑 虵衛轂,纖驪接趾,秀騏齊亍,覲王母於崐嘘,要帝臺於宣 嶽。”吕向注:“紫燕、緑虵、纖驪、秀騏,皆駿馬名。” 【緑章】即青词。旧时道士祭天时所写的奏章表 文,用硃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唐李贺《绿章封事》诗: “緑章封事諮元父,六街馬蹄浩無主。”王琦汇解:“<演繁 露》:“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家科儀奏事于天帝 者,皆青籐紙朱字,名為青詞。'綠章即青詞,謂以緑紙為 表章也。”宋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诗:“緑章夜奏通明 殿,乞借春陰護海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 六》:“〔棋道士〕棋至劣而至好勝,終日丁丁然不休。對局 者或倦求去,至長跪留之。嘗有人指對局者一著,銜之次 骨,遂拜緑章,詛其速死。”严复《秋花次吕女士韵》:“緑章 乞蔭通高旻,劍南先生情最真。” 12【緑琴】绿绮琴之省称。泛指琴。南朝齐谢朓《曲池 之水》诗:“鳥去能傳響,見我緑琴中。”唐韦应物《拟古》诗 之九:“碧草生舊迹,緑琴歇芳聲。”唐赵抟《琴歌》:“緑琴 製自桐孫枝,十年窗下無人知。” 【緑葉成陰】①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杜牧》:“牧佐 宣城幕,遊湖州,刺史崔君張水戲,使州人畢觀,令牧閒 行,閲奇麗,得垂髫者十餘歲。後十四年,牧刺湖州,其人 2025-04-08 06:22:32 [识别] 已嫁生子矣,乃悵而為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 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緑葉成陰子滿枝。'”后以“緑 葉成陰”比喻女子青春已逝,以“子滿枝”比喻儿女成行。 ②谓绿叶繁茂覆盖成荫。宋苏轼《寒食与器之游南塔寺 寂照堂》诗:“紅英掃地風驚曉,緑葉成陰雨洗春。”宋刘克 庄《摸鱼儿·海棠》词:“年光去迅。漫緑葉成陰,青苔滿 地,做得異時恨。” 12【緑葉緑花草】草名。泽漆的别名。明李时珍《本 草纲目·草六·泽漆》:“漆莖、猫兒眼睛草、緑葉緑花草、 五鳳草。”又:“莖頭凡五葉中分,中抽小莖五枝,每枝開 細花青緑色,復有小葉承之,齊整如一,故又名五鳳草, 緑葉緑花草。” 【緑萼】绿萼梅的省称。清赵翼《王楼村先生十三 本梅花书屋图》诗:“綠萼六株紅七株,屋後屋前各分界。” 参见“緑萼梅”。 【緑萼梅】亦作“緑蕚梅”。梅花之一种。萼片为绿 色。宋范成大《梅谱》:“緑蕚梅。凡梅花跗蒂皆絳紫色, 惟此純綠,枝梗亦青,特為清高,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蔓 緑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梅》:“緑蕚梅,枝跗 皆緑。”清钱载《到家作》诗之二:“久失東墻綠萼梅,西牆 雙桂一風摧。” 【緑葡萄】 葡萄的一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 五·葡萄》:“蜀中有緑葡萄,熟時色緑,雲南所出者,大如 棗,味尤佳。” 【緑蒂】亦作“緑蔕”。绿色的蒂。花或瓜果与枝茎 相连的部分称蒂。晋夏侯湛《石榴赋》:“接翠萼於緑蒂 兮,冒紅芽以丹鬚。”唐刘长卿《家园瓜熟诗》:“事去人亡 跡自留,黄花緑蒂不勝愁。”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下: “緑蔕含霜,芳流綺殿。金衣爛日,色麗彤庭。” 【緑葵】蔬菜名。晋潘岳《闲居赋》:“緑葵含露,白 薤負霜。”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有蔡朗者 諱純,既不涉學,遂呼蓴為露葵。面牆之徒,遞相倣效。 承聖中,遣一士大夫聘齊,齊主客郎李恕問梁使曰:“江南 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蓴,水鄉所出。卿今食者緑葵 菜耳。'”唐杜甫《佐还山後寄》诗之二:“味豈同金菊,香宜 配緑葵。” 【緑朝雲】(朝 zhāo)鹦鹉名。北魏河间王元琛呼 其所爱鹦鹉为“緑朝雲”。无名氏《采兰杂志》:“河間王琛 有妓曰朝雲,善歌。又有綠鸚鵡,善語。朝雲每歌,鸚鵡 和之,聲若出一。琛愛之,號為“緑朝雲'。” 【緑雲】 ①绿色的云彩。多形容缭绕仙人之瑞云。 南朝宋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揚芬紫烟上,垂綵緑雲 中。”唐李白《远别离》诗:“帝子泣兮緑雲間,隨風波兮去 無還。”②喻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唐杜牧《阿房宫赋》: “緑雲擾擾,梳曉鬟也。”前蜀韦庄《酒泉子》词:“緑雲傾, 金枕膩。”宋陆游《清商怨·葭萌驿作》词:“夢破南樓,緑 雲堆一枕。”亦借指年轻女子。《天雨花》第十五回:“可惜 這樣如花女,嫁此蕭蕭白髮人。天桃灼灼倚松柏,雪鬢蒼 蒼配緑雲。”⑥喻绿叶。宋张镃《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 海棠》词:“綠雲影裏,把明霞織就,千重文繡。”清袁枚《随 园诗话》卷六:“余以竹葉裹粽餽之,附詩云:'勸公莫負便 便腹,不嚼紅霞嚼緑雲。'” 【緑雲衣】指新进士所穿的绿袍。明高明《琵琶 记·杏园春宴》:“嫦娥翦就緑雲衣,折得蟾宫第一枝。” 2025-04-08 06:22:45 [识别] 糸(纟)部 ⑧緑(921) 【緑雲鬟】 即绿鬟。宋苏轼《浣溪沙·端午》词:“綵 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参见 “緑鬟”。 【緑帽子】 亦作“緑帽兒”。即绿头巾。《醒世恒言· 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不像你······作成老公帶了緑帽兒, 羞也不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這個烏 龜,自己情願拿綠帽子往腦袋上磕,我一向倒是白耽驚怕 的了。”艾芜《回家》:“丁永森现出很不好的脸色,冷笑着 说:“这样说说就不得了,人家戴顶绿帽子倒不要紧。'”参 见“緑頭巾”。 【緑帽兒】 见“緑帽子”。 【緑尊】 见“緑樽”。 【緑滋】 形容绿而鲜润。《文选·张协<杂诗>之三》: “寒花發黄采,秋草含緑滋。”李周翰注:“滋,潤也。”唐宋 之问《有所思》诗:“園桃綻紅豔,郊葉柔緑滋。”亦借指绿 叶。唐刘长卿《夏中崔中丞宅见海红摇落一花独开》诗: “绿滋經雨發,紅豔隔林看。”明夏完淳《九哀·云中游》: “綠滋謝兮變黄,朱華凋兮負霜。” 【緑窗】①绿色纱窗。指女子居室。唐李绅《莺莺 歌》:“緑窗嬌女字鶯鶯,金雀婭鬟年十七。”前蜀韦庄《菩 萨蛮》词:“勸我早歸家,緑窗人似花。”宋张先《贺圣朝》 词:“愛來書幌緑窗前,半和嬌笑。”元王实甫《西厢记》第 二本第三折:“繡簾風細,綠窗人静。”清纳兰性德《南歌 子》词:“百花迢遞玉釵聲,索向緑窗尋夢、寄餘生。”②指 贫女的居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居室。唐白 居易《秦中吟·议婚》:“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緑 窗貧家女,寂寞二十餘。” 【緑絲】 绿色丝缕。唐独孤及《官渡柳歌》:“千條萬 條色,一一勝緑絲。”唐白居易《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 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綠絲文布素輕褣,珍重京華手 自封。”亦指柳丝。唐徐彦伯《饯唐州高使君赴任》诗:“香 萼媚紅滋,垂條縈緑絲。”前蜀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 外醉吟》之一:“滿街楊柳緑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 13【緑蓁蓁】形容浓绿。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一部 四:“地头上沙柳绿蓁蓁,王贵是个好后生。”亦作“绿峥 峥”。王汶石《风雪之夜·蛮蛮》:“大门外头,停一辆架子 车,车上装满了绿峥峥的油白菜、红丹丹的水萝卜。” 【緑蓋】绿色的车盖。汉贾谊《新书·匈奴》:“匈奴 之來者,家長已上固必衣繡,家少者必衣文錦,將為銀車 五乘,大雕畫之,駕四馬、載綠蓋、從數騎,御驂乘,且雖單 于之出入也,不輕都此矣。”《晋书·舆服志》:“王青蓋車, 皇孫緑蓋車,並駕三,左右騑。”唐李贺《神弦别曲》:“緑蓋 獨穿香徑歸,白馬花竿前孑孑。”亦喻荷叶。元张宪《湖 上》诗:“緑蓋遮籠菡萏,碧瀾摇蕩鴛鴦。” 【緑蒲節】即端午节。民俗于端午节在门户上插绿 色菖蒲与艾以祓除不祥,故称。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 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緑蒲節近晚酒香,先開酒庫招 客忙。” 【緑蔭】 见“緑陰”。 【緑蔭蔭】 见“緑陰陰”。 【緑暗紅稀】 形容暮春时绿荫幽暗、红花凋谢的景 象。唐韩琮《暮春浐水送别》诗:“緑暗紅稀出鳳城,暮雲 樓閣古今情。”《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緑暗紅 稀起暝烟,獨將幽恨小庭前。” 2025-04-08 06:22:54 [识别] (922) 糸(乡)部 ⑧緑 13【緑蛾】女子的眉毛。古代女子以黛画眉,呈青黑 色,故称。亦借指美女。唐许浑《送客自两河归江南》诗: “遥羡落帆逢舊友,綠蛾青鬢醉横塘。”清蒲松龄《聊斋志 异·褚生》:“强解綠蛾開笑面,頻將紅袖拭香腮。小心猶 恐被人猜。” 【緑筠】绿竹。南朝梁江淹《灵丘竹赋》:“於是緑筠 繞岫,翠篁緜嶺。”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 韵》:“廣砌羅紅藥,疏窗蔭緑筠。”明刘基《寄题升元观绿 筠轩》诗:“帶郭軒楹暎綠筠,八窗瀟灑總宜人。” 【緑節】 菰的别名。俗称茭白。《西京杂记》卷一: “太液池邊皆是彫胡、紫蘀、緑節之類。菰之有米者,長安 人謂為彫胡;葭蘆之未解葉者,謂之紫蘀;菰之有首者,謂 之緑節。” 【緑腰】 见“緑幺”。 【緑意】①指春天草木葱翠的气象。宋文同《约春》 诗:“紅情綠意知多少,盡入涇川萬樹花。”《重论文斋 笔录》卷十引清姜宁《春草》诗:“亦將緑意迎歸雁,詎有 春心薦落花。”丁玲《母亲》二:“她们沿着大石板路慢慢的 走了出来,两边的柏树,也点缀了一些新的绿意了。”②词 牌名。本名《疏影》,又名《解佩环》。清万树《词律·疏 影》:“《疎影》,一百十字。又名《绿意》。按白石為石湖製 《暗香》、《疎影》二曲,自後作者寥寥,不知何人改作《紅 情》、《緑意》。今人見《紅情》、《緑意》之名,新巧可喜,遂 從而填之,竟莫能察其即是《暗香》、《疎影》矣。”又:“按彭 元遜有《解佩環》一詞,亦即此調。” 【綠綈】 绿色厚缯。《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 后》:“中黄門田客持詔記,盛綠綈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颜师古注:“綈,厚繒也;緑,其色也。”《西京杂记》卷四: “中書以武都紫泥為璽室,加綠綈其上。”《隋书·潘徽传》: “緑綈白檢,述勛華之運;金繩玉字,表殷夏之符。”清吴伟 业《永和宫词》:“绿綈小字書成印,瓊函自署充華進。” 14【緑碧】宝玉名。一种青绿色的宝石。《文选·张衡 <南都赋>》:“其寶利珍怪,則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銅、 錫、鈆、鍇,赭堊、流黄,緑碧、紫英,青雘、丹粟。”吕向注: “绿碧、紫英,玉類。”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宝 石》〔集解〕引張勃《吴录》:“越雋、雲南河中出碧珠,須祭 而取之,有縹碧、緑碧。” 【緑蔕】见“緑蒂”。 【緑蒙蒙】浓绿貌;繁盛貌。宋梅尧臣《送赵谏议 知徐州》诗:“莫問前朝張僕射,毬塲細草緑蒙蒙。” 【緑幘】绿色头巾。古代供膳仆役所服,也是一般 地位卑贱者的服式。《汉书·东方朔传》:“董君緑幘傅韝, 隨主前,伏殿下。”颜师古注:“應劭曰:“宰人服也。”緑幘, 賤人之服也。”《新唐书·车服志》:“平巾緑幘者,尚食局 主膳,典膳局典食,太官署、食官署供膳,奉觶之服也。”亦 以绿帻为宠臣之冠。《文选·沈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篇> 诗》:“緑幘文照曜,紫燕光陸離。”吕延济注:“緑幘,寵臣 之冠。”又用以指浮薄少年的冠服。唐李白《古风》之八: “緑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 【緑2圖】即箓图。颇似汉之谶纬书。盖预言人世祸 福之书。《墨子·非攻下》:“河出緑圖,地出乘黄。”孙诒 让间诂:“《北堂書鈔·地部》引《隨巢子》云:“姬氏之興,河 出緑圖。'”《吕氏春秋·观表》:“聖人上知千歲,下知千 歲,非意之也,蓋有自云也。緑圖幡薄,從此生矣。”南朝 2025-04-08 06:23:07 [识别] 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有命自天,乃稱符讖,而八十 一篇皆托于孔子;則是堯造緑圖,昌製丹書,其僞三矣。” 陈奇猷校释引谭戒甫曰:“緑字為'籙'之同音通假······緑 圖頗似漢代讖緯書。” 【緑塵】①绿色尘末。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 词·二月》:“薇帳逗煙生綠塵,金翹峨髻愁暮雲。”亦喻茶 叶末。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黄金碾畔緑塵 飛,紫玉甌心雪濤起。”②指麯表面所生绿色毛状的菌。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黄蒸》〔集解〕引陈藏器曰: “黄蒸與院子不殊,北人以小麥,南人以粳米。六七月作 之,生緑塵者佳。” 【緑旗】(緑 lù)即绿营。清代招募汉人所组织之 军队俱用绿旗,故称绿旗兵。《清史稿·食货志一》:“〔康 熙]七年,御史蕭震疏言:'國家歲費,兵餉居其八,而緑旗 兵餉又居其八。'”参见“緑營”。 【緑慘紅愁】指妇女的种种愁恨。绿、红,谓黑鬓红 颜。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闢》:“講鬼怪令羽士心寒 膽戰;論閨怨遣佳人緑慘紅愁。”元郑廷玉《後庭花》第一 折:“有一日嫁夫君,顯耀精神,將你那緑慘紅愁證了本。” 亦作“緑慘紅銷”。明汤显祖《紫钗记·醉侠闲评》:“心 憔,難聽他緑慘紅銷。”参见“緑鬢”。 【緑慘紅銷】 见“緑慘紅愁”。 【緑翠】青翠色。唐李白《古风》之二十:“兹山何峻 秀,緑翠如芙蓉。”亦借指绿叶。唐权德舆《杂言和常州李 员外副使<春日戏题>》之九:“雨歇風輕一院香,紅芳緑翠 接東牆。” 【緑熊席】用熊皮所制之坐席。《西京杂记》卷一: “〔昭陽殿中〕設木畫屏風,文如蜘蛛絲縷;玉几、玉牀、白 象牙簟;綠熊席,席毛長二尺餘,人眠而擁毛自蔽,望之不 能見,坐則没膝,其中雜熏諸香,一坐此席,餘香百日不 歇。”唐寒山《诗》之四二:“膝坐緑熊席,身披青鳳裘。” 【緑綺】①古琴名。晋傅玄《琴赋》序:“齊桓公有 鳴琴曰號鐘,楚莊有鳴琴曰繞梁,中世司馬相如有緑綺, 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后亦泛指琴。唐李白《听蜀僧 濬弹琴》诗:“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宋贺铸《小梅 花》词:“愁無已,奏綠綺,歷歷高山與流水。”明王玉峰 《焚香记·辞婚》:“數歸期,舊情新叙在何時,欲將緑綺舒 心曲,流水高山付與誰。”清孙枝蔚《房兴公新姬》诗:“棋 局總收問點茶,能彈綠綺恥筝琶。”②绿色的丝绸。唐杜 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诗:“落霞沈绿綺, 殘月壞金樞。”宋周密《西江月·延祥观拒霜拟稼轩》词: “綠綺紫絲步障,紅鸞彩鳳仙城。” 【緑綺琴】 古琴名。传说汉司马相如作《玉如意 赋》,梁王悦之,赐以绿绮琴。后即用以指琴。晋张载《拟 四愁诗》:“佳人遺我緑綺琴,何以贈之雙南金。”前蜀韦庄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地覆青袍 草,窗横緑綺琴。”明刘基《旅兴》诗:“願以緑綺琴,寫作 《行路難》。”参见“緑綺①”。 【緑綬】见“緑綟綬”。 【緑綻綬】一种黑黄而近绿色的丝带。古代三公以 上用绿綟色绶带。《晋书·卫瓘传》:“及楊駿誅,以瓘録 尚書事,加綠綟綬,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陈书·高祖纪 上》:“其進位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陳公,備九錫之禮, 加璽紱、遠遊冠、緑綟綬,位在諸侯王上。”亦省作“緑綬”。 2025-04-08 06:23:16 [识别] 《後汉书·舆服志下》:“諸國貴人、相國皆緑綬。”刘昭注: “徐廣曰:'金印綠綟綬。”綟音戾,草名也。以染似緑,又 云似紫。”前蜀韦庄《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 二十韵》:“慚聞紆綠綬,即候挂朝簪。” 15【緑髮】乌黑而有光泽的头发。唐李白《游泰山》诗 之三:“偶然值青童,緑髮雙雲鬟。”宋黄庭坚《次韵周德夫 经行不相见之诗》:“春風倚樽俎,緑髮少年時。”清钱谦益 《王郎行》:“祇今七十仍壯年,緑髮方瞳陸地仙。”亦借指 年轻人。唐许浑《送人之任邛州》诗:“緑髮監州丹府歸,還 家樂事我先知。”宋苏舜钦《送李冀州诗》:“冀州緑髪三十 一,譚譚千騎居上頭。” 【緑2蕙】王刍及蕙草。王刍,即菉草;蕙草,一种香 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掩以緑蕙,被以江離。”张 守节正义:“緑,王蒭也。蕙,薰草也。” 【綠蕚梅】 见“緑萼梅”。 【緑蕪】丛生的绿草。唐韩偓《船头》诗:“兩岸緑蕪 齊似翦,掩映雲山相向晚。”宋叶適《姚君俞墓志铭》: “〔余〕春時獨出滿心寺,蔽著松襟間,行吟繡川湖岸,望山 際桃杏花,踏綠蕪至郭西門,耕者方饁,從而坐焉。”明孙 仁孺《东郭记·将有远行》:“傷心曲,秋風緑蕪,丢不下情 親去。”清陈维崧《醉太平·江口醉後作》词:“齊臺宋苑模 糊,剩連天緑蕪。” 【緑醅】绿色美酒。唐胡曾《姑苏台》诗:“吴王恃霸 棄雄才,貪向姑蘇醉緑醅。”宋沈遘《五言次韵和景彜<秋 兴>》:“西風但高詠,將奈緑醅何。” 【緑劍真人】菖蒲之别名。见宋陶穀《清异录·药 谱》。 【緑瑩瑩】绿光闪烁的样子。鲁迅《彷徨·长明 灯》:“你看,啧,那灯光不是绿莹莹的么?”张天翼《大林和 小林》:“红艳艳的红宝石,夹着绿莹莹的绿宝石,扔得遍 地都是。” 【緑澄澄】碧绿透明貌。峻青《黎明的河边·老水牛 爷爷》:“绿澄澄的水汁,从那被炸断了的毛茸茸的纤维上 淌了下来。”马少波《悉尼湖上》:“水面一直平静的,没有 呼呼的海风·······却是绿澄澄的,所以叫做湖,的确也名符 其实。” 【緑褠】绿色臂衣。臂衣犹今之袖套。《後汉书·皇 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倉頭衣緑褠,領袖正白。”李贤注: “褠,臂衣,今之臂韝,以縛左右手,於事便也。” 【綠線】喻柳丝。唐沈亚之《汴州船行赋岸傍所见》 诗:“篷煙招緑線,棘實綴紅囊。”金元好问《自赵庄归冠 氏》诗:“杏園紅過雪離披,楊柳無風緑線齊。” 16【緑2駬】见“緑2耳”。 【緑樽】亦作“緑尊”。酒杯。南朝梁沈约《酬谢宣 城朓诗》:“賓至下塵榻,憂來命緑樽。”唐钱起《送族侄赴 任》诗:“此時知小阮,相憶緑尊前。”明陈所闻《懒画眉· 秋酌啸风亭》曲:“天風遮莫吹雙髩,山色江光滿緑尊。” 【緑橘】橘的一种。皮色青绿,比一般柑橘小,早 熟。宋韩彦直《橘录》卷中:“绿橘比他柑微小,色紺碧可 愛。不待霜,食之味已珍。留之枝間,色不盡變。隆冬採 之,生意如新。横陽人家時有之,不常見也。”宋梅尧臣 《赠裴直讲水梨二颗答吴甘三颗走笔呈之》诗:“緑橘似甘 來太學,大梨如水出咸陽。” 【緑頭】指绿头鸭。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 2025-04-08 06:23:29 [识别] 糸(纟)部⑧緑(923) 始寺》:“其中羽徒紛泊,色雜蒼黄,緑頭紫頰,好翠連芳, 白鵬生於異縣,丹足出自他鄉。”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 远》:“遠性簡儉,嗜啗鳧鴨,貴客經過,無他贈,厚者綠頭 一雙而已。”参见“緑頭鴨①”。 【緑頭巾】绿色头巾。汉代卑贱者所服。唐代李封 责令罪人裹绿头巾以示辱。元明两朝娼妓、乐人家中男 子都规定戴绿头巾。后俗称妻有外遇为戴绿头巾。唐封 演《封氏闻见记·奇政》:“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 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 日滿乃釋。吴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耻。”《元典章· 礼部二·服色》:“至元五年十月······該准中書省劄付娼 妓之家多與官員士庶同着衣服,不分貴賤。今擬娼妓各 分等第穿着紫皂衫子,戴着冠兒。娼妓之家家長并親屬 男子裹青巾。”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下·绿头巾》:“吴 人稱人妻有淫行者為綠頭巾。”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佟 客》:“一頂緑頭巾,或不能壓人死耳。”吕湛恩注引《国宪 家猷》:“春秋時,有貨妻女求食者,謂之倡。夫以緑巾裹 頭,以别貴賤。”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三二回:“孫三拍 拍她馬屁,也得了不少的錢,自然没有話說,情願戴了緑 頭巾,到小寓中伺候她。” 【綠頭牌】亦称“緑頭籤”。①清制,凡进见皇帝者, 皆用粉牌书写姓名、履历。牌头饰绿色者称绿头牌。清 昭槤《啸亭杂录·绿头牌》:“定制:凡召見、引見等名次, 皆用粉牌書名,雁行以進。王、貝勒用紅頭牌,公以下皆 用綠頭牌,繕寫姓名、籍貫及入仕年歲、出師勳績諸事,以 便上之觀覽焉。”②清代沿明制,凡遇紧急事务或事涉琐 细,由六曹章奏者,即用绿头木牌,以满文书节略于其上, 称为绿头牌。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绿头牌》: “國朝六曹章奏,悉沿明制。惟緊急事或涉瑣細者,則削 木牌而緑其首,以满洲字書節略于其上,不時入奏取旨, 不下内閣票擬,謂之緑頭牌子,蓋古方策遺意也。”清代 用以捕人或赦免罪人的木牌。用绿色漆牌头,称绿头牌 或绿头籤。《<赖古堂集>附录·年谱》:“世祖皇帝升遐憑 几之際,詔赦在獄諸人,呼名至公,大臣云,單有緑頭牌赦 爾,爾係大臣,宜向闕謝恩。”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 “抽出綠頭籤,取開紅圈票,把幾個白衣山人嚇走了。” 【綠頭鴨】①雄性野鸭。头和颈部为绿色,故名。 宋曾慥《类说·语林》:“李 遠為杭州刺史,嗜啖緑頭 鴨。貴客經過,無他饋餉, 相厚者乃綠頭鴨一對而 已。”《红楼梦》第三十回: “大家把溝堵了,水積在院 内,把那些緑頭鴨、花鸂瀨、 彩鴛鴦,捉的捉,趕的趕, 绿头鸭 縫了翅膀,放在院内頑耍。”亦省作“緑鴨”。唐温庭筠《常 林欢歌>:“宜城酒熟花覆橋,沙晴緑鴨鳴咬咬。”②唐教坊 曲名。又词牌名。亦称《多丽》、《鸭头绿》。此调有平韵、仄 韵两体。双调一百三十九字。前段十三句六平韵,后段 十一句五平韵。宋苏轼《岐亭》诗之三:“家有紅頰兒,能 唱《緑頭鴨》。”清孙枝蔚《重访李太虚宗伯于南昌》诗:“解 唱《緑頭鴨》,曾看紅頰兒。” 【綠頭籤】见“緑頭牌”。 【緑醑】绿色美酒。唐太宗《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2025-04-08 06:23:37 [识别] (924)糸(乡)部⑧緑 诗:“清尊浮绿醑,雅曲韻朱弦。”宋苏轼《谒金门·秋感》 词:“孤負金尊绿醑,來歲今宵圓否?”明陆采《明珠记·雪 庆》:“似今日悶撥紅爐,知何日同斟緑醑。” 16【緑鴨】 见“緑頭鴨0”。 【緑螘】 见“緑蟻”。 【緑螭驄】古代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文帝自 代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之駿馬也。一名浮雲·······一名 緑螭驄。” 【緑篠】绿色小竹。《文选·谢灵运<过始宁墅>诗》: “白雲抱幽石,绿篠媚清漣。”刘良注:“篠,竹箭也。”唐宋 之问《宿云门寺》诗:“夤緣綠篠岸,遂得青蓮宫。”宋王禹 偁《寄题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诗:“氣秋綠篠戰,露睍 圓荷捧。” 【緑錢】①青苔的别称。《文选·沈约<冬节後至丞 相第诣世子车中作>诗》:“賓階緑錢滿,客位紫苔生。”李 善注引崔豹《古今注》:“空室無人行,則生苔蘚,或青或 紫,一名綠錢。”唐岑参《长门怨》诗:“綠錢侵履跡,紅粉溼 啼痕。”宋苏轼《和陶<归园田居>》之一:“南池绿錢生,北 嶺紫笋長。”郑泽《长沙谒烈士祠》诗:“绿錢罷幽徑,華采 輝吾黨。”②指榆荚。榆荚形似钱串,故名。前蜀韦庄《和 元秀才別业书事》:“綠錢榆貫重,紅障杏籬深。” 【緑縢】古代弓上的绿色绳索,用作装饰品。《诗· 鲁颂·閟宫》:“公車千乘,朱英緑縢。”毛传:“縢,繩也。” 陈奂传疏:“緑縢,弓飾也。弓納諸韔而繩之,緑其飾也。” 章炳麟《封建考》:“而魯有公徒三萬,其車千乘,備二軍之 數,朱英緑縢,蓋精鋭之師也。” 【緑營】(緑lù)清代兵制。清代除原有八旗兵外, 又另募汉人编成军队,用绿旗,称为绿旗兵或绿营兵。《清 史稿·兵志二》:“绿營規制,始自前明。清順治初,天下 已定,始建各省營制。緑營之制,有馬兵、守兵、戰兵。 戰、守皆步兵,額外外委皆馬兵。綜天下制兵都六十六萬 人······自康熙征三藩時,用旗、緑兵至四十萬。雲貴多山 地,綠營步兵居前,旗兵繼之,所向輒捷。其後平定準部、 回疆、金川,咸有勛績。” 【緑燈】指挥交通的绿色信号灯。绿灯亮,指示车 辆行人可以通行。袁鹰《故人入我梦》:“绿灯亮了,汽车 继续奔驶,一直到回到旅馆,你没有再说一句话。”也用 开绿灯比喻提供方便条件。巴金《关于<激流>》:“争论不 休之后,终于给小说开了绿灯。” 【緑縟】 形容草木繁茂。唐韦应物《游琅琊山寺》 诗:“青冥臺砌寒,綠縟草木香。”宋欧阳修《秋声赋》:“豐 草緑縟而争茂,佳木葱蘢而可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 记·滦阳消夏录二》:“院中花木翳如,莓苔緑縟。” 17【緑檀槍】犹绿沈枪。染成浓绿色的枪。唐杜牧 《郡斋独酌》诗:“白羽八札弓,脞壓緑檀槍。”宋龚颐正《芥 隐笔记·绿沈绿檀》:“老杜有'苔卧緑沈槍',《南史》有 “綠沈屏風',杜牧之有'脞壓緑檀槍',“檀'與“沈'宜相 近。”参见“緑沈”。 【綠罽】绿色毛毡。比喻绿色草地。宋韩维《孔先 生以仙长老山水略录见约同游作诗答之》:“平鋪老蘚柔 可坐,誰藉緑罽遺不拈。”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 志二》:“其尤異者,細草沿坡帶谷,皆茸茸如緑罽,高不數 寸,齊如裁剪,無一莖參差長短者。” 【緑黛】青绿色。宋陆游《中溪》诗:“绿黛染晴嶂, 2025-04-08 06:23:51 [识别] 白雲如玉城。”亦指女子的眉。古代女子以青黛画眉,呈 青黑色。南朝陈徐陵《杂曲》:“綠黛紅顔兩相發,千嬌百 念情無歇。” 【綠鍼】亦作“緑針”。喻禾苗。宋苏轼《无锡道中 赋水车》诗:“分疇翠浪走雲陣,刺水緑鍼抽稻芽。”明徐渭 《笋脯》诗:“籜畔夫將婦,隨農插緑針。” 【緑縹】 青绿色。唐杜甫《天育骠图歌》:“毛為緑縹 兩耳黄,眼有紫燄雙瞳方。” 18【緑翹】唐代诗人女道士鱼玄机之侍女,为鱼玄机 所笞杀。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鱼玄机》。后常用指侍 婢。明袁宏道《瓶史·使令》:“花之有使令,猶中宫之有 嬪御,閨房之有妾媵也······山礬潔而逸,有林下氣,魚玄 機之緑翹也。”清陈维崧《金盏子·咏灯》词:“便教煎盡銀 荷,奈芳心耿耿。敲翠竹、暗唤緑翹簷前,蘭燈將暝。” 【緑醪】 绿色美酒。唐白居易<自宾客迁太子少傅 分司》诗:“何言家尚貧?銀榼提綠醪。”闽徐夤《骄侈》诗: “古今人事惟堪醉,好脱霜裘换緑醪。” 【緑霧】青茫茫的雾气。唐李贺《江南弄》诗:“江中 綠霧起涼波,天上疊巘紅嵯峨。”宋苏轼《寿星院寒碧轩》 诗:“紛紛蒼雪落夏簟,冉冉緑霧霑人衣。”宋范成大《醉落 魄》词:“棲烏飛絶,絳河緑霧星明滅。” 【緑叢】指绿色的草丛、树丛。唐李端《早春会王逵 主人得蓬字》:“綠叢猶覆雪,紅萼已凋風。”唐周元範 《和白太守拣贡橘》:“離離朱實緑叢中,似火燒山處處 紅。”许地山《空山灵雨·处女底恐怖》:“深沉院落,静到极 地;虽然我底脚步走在细草之上,还能惊动那伏在绿丛里 的蜻蜓。” 【緑簡】绿章。旧时道士祈天时用青藤纸所写的表 文。唐韦应物《清都观答幼遐》诗:“粲然顧我笑,緑簡發 新章。”宋刘克庄《紫泽观》诗:“祭星緑簡親書字,避客青 衣密揜關。”明梅鼎祚《昆仑奴》第四折:“老奴感老相公視 如己子······只是俺已登名綠簡,落籍黄塵,要留也留不得 了。” 19【緑蘋】见“緑萍”。 【緑藻】藻类植物的一门,产于淡水、海水或湿地、 树干上,植物体呈绿色或黄绿色,如水绵、海苔、石莼等。三 国魏嵇康《四言诗》之二:“婉彼鴛鴦,戢翼而遊。俯唼緑 藻,托身洪流。”唐白居易《池上闲咏》:“青莎臺上起書樓, 緑藻潭中繫釣舟。” 【緑酃】见“緑醽”。 【緑蟻】 亦作“緑螘”。酒面上浮起的绿色泡沫。亦借 指酒。《文选·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嘉魴聊可 薦,綠蟻方獨持。”张铣注:“绿蟻,酒也。”唐白居易《问刘 十九》诗:“绿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宋李清照《渔家傲》 词:“共賞金尊沉绿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羣花比。”明沈采 《千金记·饯别》:“再進杯盤,重斟緑蟻。”清唐孙华《时世 公子行》:“翠蛾十樣流蘇帳,緑蟻千盃琥珀醪。” 【緑羅】①绿色的绮罗。唐刘禹锡《竹枝词》之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緑羅。”②比喻绿水微 波。唐张祜《题于越亭》诗:“山銜落照攲紅蓋,水蹙斜文 捲緑羅。”宋欧阳修《玉楼春》词:“杏腮輕粉日催紅,池面 緑羅風卷皺。”③荔枝名。宋杨万里《走笔谢吉守赵判院 分饷三山生荔子》诗:“西川紅錦無此色,南海綠羅猶帶 酸。”自注:“五羊荔子上上者名綠羅。”参见“緑蘿②”。 2025-04-08 06:23:59 [识别] 19【緑寳石】即绿柱石。用作装饰品时多称绿宝石。 参见“緑柱石”。 20【緑礬】无机化合物,是含有七个分子结晶水的硫 酸亚铁。呈蓝绿色。可用以制染料、墨水和农药等。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三·绿矾》:“綠礬可以染皂色,故 謂之皂礬。” 【緑釀】 绿蚁。酒上浮起的绿色泡沫。亦为酒的代 称。宋柳永《大圣乐·初夏》词:“淺斟瓊巵浮緑釀,展湘 簟雙紋生細波。”《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獸爐内 高爇龍涎,盞面上波浮绿釀。”明无名氏《白兔记·求乳》: “傳得杜康真緑釀,真個多奇異。” 21【緑蠟】喻指芭蕉。唐钱珝《未展芭蕉》诗:“冷獨無 煙緑蠟乾,芳心猶卷怯春寒。”《红楼梦》第十八回:“緑蠟 春猶卷,紅妝夜未眠。” 【緑鷁】 指画有绿色鷁鸟的船。明杨慎《艺林伐 山·綠鷁蔥鹙》:“劉楨《魯都賦》“緑鷁蔥鶖'皆船名,船首 畫此二鳥形也。” 22【緑鬚姜】中药材细辛之别名。见宋陶穀《清异录· 药谱》。 【緑蘿】①绿色藤萝。三国魏曹植《苦思行》:“緑蘿 緣玉樹,光曜粲相暉。”唐李白《古风》之四四:“緑蘿紛葳 蕤,繚繞松栢枝。”宋孙觌《小园春事》诗之一:“緑蘿高張 翠羽蓋,蒼巘中斷青玉玦。”元赵孟頫《桃源春晓图》诗: “桃花源裹得春多,洞口春烟摇緑蘿。”②荔枝名。亦名挂 绿。清吴应逵《岭南荔支谱》卷四:“挂緑、玉欄、金井,如 夜光無價,非可以金錢得之······綠蘿,即指挂緑也。”③溪 名。在今湖北省。宋欧阳修《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 “歲之仲春,自荆南西拜其親於萬州。維舟夷陵,予與之 登高以遠望,遂遊東山,窺緑蘿溪,坐磐石。”宋陆游《老学 庵笔记》卷七:“歐陽公謫夷陵時,詩云:“江上孤峰蔽緑 蘿,縣樓終日對嵯峨。'蓋夷陵縣治下臨峽,江名緑蘿溪。 自此上泝,即上牢關,皆山水清絶處。” 【緑籜】 青黑色笋壳。《文选·谢灵运<于南山往北 山经湖中瞻眺>诗》:“初篁苞緑籜,新蒲含紫茸。”李善注: “籜,竹皮也。”唐李峤《为百寮贺瑞笋表》:“緑籜含霜,紫 苞承雪。” 23【緑鬟】乌黑发亮的发髻。泛指妇女美丽的头发。 唐白居易《闺妇》诗:“斜憑繡牀愁不動,紅綃帶緩緑鬟 低。”宋苏轼《浣溪沙·春情》词:“道字嬌訛苦未成,未應 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傾?”清陈维崧《解语花·咏美 人捧茶和王元美韵》词:“乳花銀蕊,烟裊上,緑鬟千縷。” 24【緑鬢】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形容年轻美貌。南 朝梁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之三:“綠鬢愁中改,紅 顔啼裏滅。”唐崔颢《虞姬篇》:“虞姬少小魏王家,緑鬢 紅脣桃李花。”宋欧阳修《采桑子》词:“去年緑鬢今年白, 不覺衰容。”《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黄塵行客,翻爲墜 井之魂;緑鬢新人,竟作離鄉之婦。”清黄遵宪《人境庐杂 诗》之三:“亦有終焉志,其如緑鬢何?” 【緑鬢朱顔】亦作“緑鬢紅顔”。①形容年轻美好的 容颜。宋晏殊《少年游》词:“綠鬢朱顔,道家裝束,長似少 年時。”宋张孝祥《西江月·代五三弟为老母寿》词:“莫問 清都紫府,長教綠鬢朱顔。”②指年轻女子。《西湖佳话· 西泠韵迹》:“青樓紅粉,既有此狎邪之生涯;緑鬢朱顔, 便不可無温柔之奇貨。”清洪楝园《後南柯·檀谋》:“霎時 2025-04-08 06:24:12 [识别] 糸(纟)部⑧緑绿綴(925) 綠鬢紅顔都成孤寡,並不勞挨門搜括。” 【綠鬢紅顏】见“緑鬢朱顔”。 【緑鹽】 矿石名。又名盐绿、石绿。中医用以入眼 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三·绿盐>〔集解〕引苏恭 曰:“綠鹽出焉耆,水中石下取之,狀若扁青、空青,為眼藥 之要。今人以光明鹽、磠砂、赤銅屑,釀之為塊,緑色,以 充之。” 【緑醽】 亦作“緑酃”。酒名。亦泛指美酒。《文选· 左思<吴都赋>》:“飛輕軒而酌綠酃,方雙轡而賦珍羞。”刘 逵注引《湘州记》:“湘州臨水縣有酃湖,取水爲酒,名曰 酃酒。'”一本作“绿醽”。唐元稹《饮致用神麴酒三十韵》: “七月調神麯,三春釀緑醽。”前蜀韦庄《耒阳县浮山神庙》 诗:“山曾堯代浮洪水,地有唐臣奠緑醽。”庞树柏《楚伧招 饮以病咯血谢之》诗:“甚日搴裳去?春風醉緑醽。” 【綠籬】用木本或草本植物成行密植以代替的篱 笆、栏杆或墙垣。一般采用的植物有珊瑚树、黄杨、枸橘、 茶、扁柏、地肤等。 28【緑2驥】 指绿耳。骏马名。传说中周穆王八骏之 一。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紫虬翼軑,緑驥騰驤。”唐 张彦震《驾幸宣辉门观试举人赋》:“烝我髦士,緑驥方呈 於長衢;賁於丘園,白駒由來於空谷。”参见“緑2耳”。 “緑”的简化字。 8绿 綴 1 [缀] [zhuì<广 韵》陟衛切,去祭,知。]①缝 合;连缀。《礼记·内则》:“衣裳綻裂, 紉箴請補綴。”《战国策·秦策一》:“於是,乃廢文任武,厚 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姚宏注:“綴,連也。”《二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後頭送出來的主人,却是穿 的棗紅寧綢箭衣,天青緞子外褂,褂上還綴着二品的錦 雞補服。”柳青《铜墙铁壁》第六章:“你是个疯子!那是今年 才缝的新裤!下去缀上几针再往沟里跑!”②系结;连接。 《文选·张衡<西京赋>》:“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綴以 二華。”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綴,連也。”宋沈括《梦 溪笔谈·杂志一》:“其法取新纊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蠟綴 於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参见“綴旒”。③犹著 作。谓组织文字以成篇章。《汉书·艺文志》:“閶里小知 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晋葛洪《抱朴子·黄白》:“所 以勤勤綴之于翰墨者,欲令將來好奇賞真之士,見余書而 具論道之意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陳思所 綴,以皇子為標;陸機積篇,惟功臣最顯。”《新唐书·李峤 传》:“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多傳諷。”引申为辑录。明何 景明《<林泉图>序》:“吾方請諸大夫之詩各綴于圖上,敢 欲得公之子中書君之文焉。”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 小说目录两件》:“别有清錢曾所藏小説目二段,昔從《也 是園書目》鈔出,以其可知清初收藏家所珍庋者是何等 書,並綴於末。”④装饰;点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 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 以玫瑰,輯以翡翠。”唐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诗:“始見 洛陽春,桃枝綴紅糝。”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 “这里游人是稀少的,他茫然地望着繁密的星群缀在灰蒙 蒙的仿佛带着雾气的天幕上。”引申为充数,备位。宋陆 游《三山杜门作歌》之二:“當時獲綴鵷鷺行,百寮拜舞皆 歔欷。”宋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且革濫綴班行,治 事有公宇,退食有公廨。” 2025-04-08 06:24:21 [识别] (926) 糸(乡)部 ⑧綴 8綴 2 [缀] [chuò《广韵》陟劣切,入薛,知。] ①拘束。《礼记·士丧礼》:“綴足用燕 几。”郑玄注:“綴,猶拘也。”②牵制。《後汉书·冯异传》: “鮪自將數萬人攻平陰以綴異。”唐司空图《纪恩门王公宣 城遗事》:“諸將在南陵,聞之者皆股慄,以死綴賊,故青弋 江得恣為備。”《明史·熊廷弼传》:“廣寧用馬步列壘河 上,以形勢格之,綴敵全力。”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并命 多鐸率兵攻明錦州,以綴其西援之師。”③通“輟”。停;中 止。《礼记·乐记》:“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 也。”郑玄注:“綴,猶止也。”宋王谠《唐语林·规箴》:“于 司空因韋太尉《奉聖樂》亦撰《順聖樂》以進。每宴必使奏 之。其曲將半綴,皆伏,而一人舞于中央。” 4【綴文】犹作文。谓连缀词句以成文章。晋葛洪 《抱朴子·尚博》:“然則綴文固為餘事,而吾子不褒崇其 源,而獨貴其流,可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屬筆易巧,選和至難,綴文難精,而作韻甚易。”唐杜甫 《醉歌行》:“陸機二十作《文賦》,汝更小年能綴文。”元辛 文房《唐才子传·岑参》:“博覽史籍,尤工綴文,屬詞清 尚,用心良苦。” 5【綴玉聯珠】比喻撰写美好的诗文。唐宣宗《吊白 居易》诗:“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6【綴行】(-háng)连接成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谢恩》:“狀元已下,到主司宅門,下馬綴行而立。”宋王 禹偁《初拜拾遗游琼林苑》诗:“關宴曾遊此綴行,五年為 吏别仙鄉。”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四:“綴行相送我何榮, 老鶴乘軒愧谷鶯。” 【綴合】连缀组合。清赵翼《瓯北诗话·各体诗》: “最後《托宿逍遥觀詩》,專用字之偏傍一樣者,綴合成 句。”鲁迅《书信集·致徐懋庸》:“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 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实,而创作则 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 【綴兆】谓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礼记·乐 记》:“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郑玄注:“綴,謂酇 舞者之位也。兆,其外營域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章句》:“其控引情理,送迎際會,譬舞容迴環,而有綴兆之 位。”周振甫注:“舞時表行列的叫綴,舞時進退的範圍叫 兆。”唐白居易《沿革礼乐策》:“以律度鏗鏘為飾,以綴兆 舒疾為文。”明宋濂《文原》:“譬猶聆衆樂於洞庭之野,而 後知其音聲之抑揚,綴兆之舒疾也。” 【綴衣】①帐幄。古君王临终所用。《书·顾命》: “兹既受命還,出綴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孔传:“綴 衣,幄帳。”孔颖达疏:“綴衣是施張於王坐之上,故以為幄 帳也。”三国魏曹植《武帝诔》:“既即梓宫,躬御綴衣。璽 不存身,唯紼是荷。”后亦借指帝王临终之际。南朝齐王 俭《褚渊碑文》:“禀玉几之顧,奉綴衣之禮。”《梁书·任昉 传》:“實不忍自固於綴衣之辰,拒違於玉几之側。”《旧唐 书·武宗纪论》:“開成中,王室寖卑,政由閽寺。及綴衣 將變,儲位遽移。”②周代官名。掌管衣服,为天子近臣。 《书·立政》:“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 綴衣、虎賁。'”孔传:“綴衣,掌衣服;虎賁,以武力事王。 皆左右近臣,宜得其人。” 【綴宅】躯体。谓精神所依附。《淮南子·精神训》: “且人有戒形而無損於心,有綴宅而無耗精。”高诱注:“綴 宅,身也。精神居其宅則生,離其宅則死。” 2025-04-08 06:24:34 [识别] 【綴2兵】指用以牵制敌方兵力的军队。清唐甄《潜 书·五形》:“有游兵以擾之,有綴兵以牽之。” 【綴言】 犹缀文。清陈炽《<盛世危言>序》:“香山鄭 陶齋觀察著《危言》五卷,吴瀚濤大令以示余,讀既竟,爰 綴言于簡端。” 8【綴述】①犹著述。宋陈善《扪虱新话·李杜韩柳 有优劣》:“若其祖述墳典,憲章《騷》《雅》,上傳三古,下 籠百氏,横行濶視於綴述之場者,子厚一人而已。”《清史 稿·礼志一》:“德宗季葉,設禮學館,博選耆儒,將有所綴 述。”②见“綴術②”。 9【綴拾】采集连缀。明张居正《重刊<大明集礼>序》: “彙為《大明集禮》一書,蓋編摩綴拾,雖出于一時諸臣之 手,而斟酌损益,皆斷自聖衷。”明袁宗道《刻<玉海>序》: “而今世經生學鮮本原,藉口孔氏多識鳥、獸、草、木之語, 齪齪焉取前所謂載花鳥紀奇袤者而綴拾之,以流連光景, 謂足馳騁藝林矣。” 【綴映】 谓点缀映衬。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江 右游日记》:“紅葉朱英,綴映沉绿中,曰鞋山。” 【綴思】 犹构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 “然後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獻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綴思 之恒數也。” 【綴叙】 犹著述。《後汉书·荀悦传》:“於是綴叙舊 書,以述《漢紀》。”三国魏嵇康《琴赋》:“故綴叙所懷,以為 之賦。” 【綴疣】赘疣。比喻多余无用之物。《明史·戚继光 传》:“臣官為創設,諸將視為綴疣,臣安從展布。” 【綴斿】 见“綴旒”。 10【綴連】组合;连属。《魏书·崔浩传》:“浩書體勢 及其先人而妙巧不如也,世寶其迹,多裁割綴連,以為楷 模。”夏曾佑《小说原理》:“如説某人插翅上天,其翅也,天 也,飛也,皆其已知者也;而相綴連者,則新事也。” 【綴恩】谓联络亲族感情。《礼记·月令》“〔季冬之 月〕命樂師大合吹而罷”汉郑玄注:“歲將終,與族人大飲, 作樂於大寢,以綴恩也。”孔颖达疏:“於此歲終,必族人燕 飲,樂師之官,大合諸樂,管籥之吹,以綴恩慈之心。”又: “綴謂連綴,恩謂恩親。” 【綴純】(-zhǔn)连缀杂彩以为缘边。《书·顾 命》:“西序東嚮,敷重底席,綴純,文貝仍几。”孔颖达疏: “綴者,連綴諸色,席必以彩為緣,故以綴為雜彩也。” 11【綴接】犹联系。宋王安石《外祖黄夫人墓表》:“吴 氏内外族甚大,朝夕相與居,歲時以辭幣酒食相綴接, 卒夫人之世,戚疏愚良,一無間言。”宋曾巩《上蔡学士 书》:“至于諫官,出入言動相綴接,蚤暮相親,未聞其當退 也。” 【綴術】①古代天文学的一种测算法。宋沈括《梦 溪笔谈·技艺》:“求星辰之行,步氣朔消長,謂之“綴術'。” 又《象数二》:“前世修曆,多只增損舊曆而已,未曾實考天 度。其法須測驗每夜昏曉夜半月及五星所在度秒,置簿 録之。滿五年,其間剔去雲陰及晝見日數外,可得三年實 行,然後以算術綴之,古所謂“綴術'者此也。”②亦作“綴 述”。书名,算经十书之一。南朝齐祖冲之撰,六卷。《隋 书·经籍志》著录,又见《律历志》。《南齐书》、《南史》中 《祖冲之传》皆作“綴述”。唐王孝通《<缉古算经>进书表》 谓为祖暅之作。唐代明算科用书十二种,中有《缀述》,学 2025-04-08 06:24:43 [识别] 习年限为三年。该书久已失传,据《隋书·律历志》、《<缉 古算经>序》和《九章算术》(李淳风注),《缀术》中可能有 精密的圆周率,三次方程的解法和正确的球体积计算等 成就。 11【綴組】系结印绶。指任官。《梁书·张充传》:“彯 纓天閣,既謝廊廟之華;綴組雲臺,終慚衣冠之秀。”唐韩 愈《元和圣德诗》:“優賞將吏,扶珪綴組。” 12【綴葺】①修补;缝补。唐顾况《上古之什补亡训 传·燕于巢》诗:“燕燕于巢,綴葺惟戊。”明李东阳《外姑 宋夫人墓志铭》:“及孀居處獨,拮据綴葺,矻矻終其身,而 門閥屹立,聲望不墜。”②谓连缀文字。宋魏泰《临汉隐居 诗话》:“黄庭堅喜作詩得名,好用南朝人語,專求古人未 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綴葺而成詩,自以為工,其實所見之 僻也。” 【綴集】连缀汇集。多用于著述、编辑。《後汉书· 应劭传》:“劭慨然歎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 事》。”《晋书·司马彪传》:“彪由此不交人事,而專精學 習,故得博覽羣籍,終其綴集之務。”宋李纲《<古灵陈述古 文集>序》:“其性理之學,庶幾子思、孟軻,非近時區區綴 集章句,務為應用之文者所能髣髴也。” 【綴游】见“綴旒”。 13【綴輅】金辂。古代天子所乘的一种车。《书·顾 命》:“大輅在賔階面,綴輅在阼階面。”孔传:“大輅玉,綴 輅金。”孔颖达疏:“大輅,輅之最大,故知大輅玉輅也。綴 輅繫綴於下,必是玉輅之次,故為金輅也。” 【綴2跲】跌倒。比喻辩论时突遭窒碍。汉王充《论 衡·物势》:“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横出為勝;或詘弱綴 跲,踺蹇不比者為負。”黄晖校释:“孫人和曰:綴,蓋 躓之借字。'《說文》:“躓,跲也。'《禮記·中庸》:言前定 則不跲',即此“綴跲'之義······“躓'謂倒蹶也。將欲發 言,豫前思定,然後出口,則言得流行,不有躓蹶也。” 【綴飾】点缀装饰。《宋书·五行志五》:“〔孫皓〕尋 還建業,又起新館,綴飾珠玉,壯麗過甚。”宋苏辙《祭欧阳 少师文》:“嗟維此時,文律頹毁,奇邪譎怪,不可告止。剽 剥珠貝,綴飾耳鼻,調和椒薑,毒病唇齒。”叶圣陶《线下· 一个青年》:“他又发见她的左颊上有一点细细的痣,鲜红 如朱,这足以增加她的斌媚,远胜于那些人工的缀饰。” 【綴意】犹属意。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薦士 於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雖大官 勢人交言,一不以綴意。” 【綴旒】亦作“綴斿”、“綴游”。①犹表率。《诗·商 颂·长发》:“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毛传:“綴,表; 旒,章也。”郑玄笺:“綴,猶結也;旒,旌旗之垂者也。”马瑞 辰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為表,故《詩》綴旒並 言,以喻湯為下國表則也。”《魏书·礼志四》:“非所以儀 刑萬國,綴旒四海。”宋王安石《後殿朝次偶题》诗:“百年 文物士優游,萬國今方似綴旒。”章炳麟《訄书·明独》: “竊閔夫志士之合而莫之為綴游也,其任俠者又羣而失 其人也。”②比喻君主为臣下挟持,大权旁落。《汉书·五 行志下之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晉為雞澤之會,諸 侯盟,又大夫盟。後為溴梁之會,諸侯在而大夫獨相與 盟。君若綴斿,不得舉手。”颜师古注:“應劭曰:斿,旌旗 之旒,隨風動摇也。'言為下所執,隨人東西也。”《後汉 书·张衡传》:“夫戰國交争,戎車競驅,君若綴旒,人無所 2025-04-08 06:24:56 [识别] 糸(乡)部⑧綴(927) 麗。”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降及懷愍,綴旒而 已。”亦喻指一般居虚位而无实权者。梁启超《论中国积 弱由于防弊》:“土風不諳,語言難曉。政權所寄,多在猾 胥,而官為綴旒也。”③比喻国势垂危。《文选·潘勗<册 魏公九锡文>》:“當此之時,若綴旒然。”张铣注:“旒,冠上 垂珠,而綴於冠者,言帝室之危如旒之懸。然,辭也。”《魏 书·肃宗纪》:“祖宗盛業,危若綴旒,社稷鴻基,殆將淪 墜。”《旧唐书·玄宗纪上》:“大業有綴旒之懼,寳位深墜 地之憂。”《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臣觀今日國 勢,危如綴旒。”亦用以比喻情况危急。唐孙揆《灵应传》: “矧妾一女子,父母斥其孤貞,狂童凌其寡弱,綴旒之急, 安得不少動仁人之心乎?” 14【綴綴】相连缀貌。《荀子·非十二子》:“綴綴然、瞀 瞀然,是子弟之容也。”杨倞注:“綴綴然,不乖離之貌,謂 相連綴也。”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子寧獨迷誤, 綴綴意益彌。”宋梅尧臣《送红梅行之有诗依其韵和》:“綴 綴紅梅肥似蠟,濛濛飛雨灑如脂。” 15【綴慮】犹构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鬱者苦貧,辭溺者傷亂。” 【綴賞】赞赏;玩赏。《文选·任昉<王文宪集> 序》:“若乃統體必善,綴賞無地。”吕向注:“綴賞,追賞 也。”《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一·水调二》:“昨夜遥歡出建 章,今朝綴賞度昭陽。” 【綴緝】见“綴輯”。 16【綴輯】 亦作“綴緝”。犹编辑。《汉书·叙传下》: “太初以後,闕而不録,故探篹前紀,綴輯所聞,以述《漢 書》。”唐韩愈《招扬之罘》诗:“先王遺文章,綴緝實在余。”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序》:“因揭寓舍之斗室,屏跡杜門, 思索舊聞,凡數十則,綴緝之,名曰《玉照新志》。”鲁迅《中 国小说史略》第五篇:“〔《拾遺記》〕或由後人綴輯復成,非 其原本歟?” 【綴學】谓从事编辑前人旧文之学问。《大戴礼 记·小辨》:“子曰:“唯社稷之主,實知忠信。若丘也,綴 學之徒,安知忠信?'”孔广森补注:“綴學,捃拾聞見以為 學也。”《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往者綴學之 士,不思廢絶之闕,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 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吕向注:“綴,緝也。”章炳麟 《检论·商鞅》:“今綴學者不能持其故,而以抑民恣君蔽 罪于商鞅。” 19【綴繫】①连缀系属。多指组合文词。清谭献《<金元 诗录>序》:“好問所自為,欲學古矣,綴繫掇拾,十一而已, 然不可謂非豪桀之士也。”刘师培《文说》:“震旦文人,會 心言外,或知其當然,昧其所以,而字類分區,文詞綴繫, 咸矜自得,罕識本源,學者憾焉。”潘漠华《三月六晨》诗: “会不着你归来,我就把我底泪,我底忧虑,缀系在诗里, 跳跃在诗里。”②犹尾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儿》: “兒自是日游廛肆間。一日,見長鬣人亦雜儔中,兒審之 確,陰綴繫之。” 【綴辭】①撰写文章。晋潘岳《马汧督诔》:“忠孝義 烈之流,慷慨非命而死者,綴辭之士,未之或遺也。”②赘 辞,多余的文辞。清恽敬《<坛经>书後》之二:“故《壇經》 止次其世,無綴辭焉,後之人可以無惑於附會之笑矣。” 【綴識】(-zhì)缀集记载。《南齐书·礼志上》: “及至東京,太尉胡廣撰《舊儀》,左中郎蔡邕造《獨斷》,應 2025-04-08 06:25:04 [识别] (928)糸(乡)部 ⑧綴缀緇 劭、蔡質咸綴識時事,而司馬彪之書不取。” 21【綴屬】(-zhǔ)①谓撰著文辞。元辛文房《唐才 子传·元稹》:“稹詩變體,往往宫中樂色皆誦之,呼為才 子。然綴屬雖廣,樂府專其警策也。”②连属;连贯。明胡 应麟《诗薮·近体下》:“自曹氏父子以文章自命,賓僚綴 屬,雲集建安。”清王韬《<淞滨琐话>自序》:“把卷静坐,即 爾昏昏欲睡,思有所作,握管三四行後,意即不相綴屬。” 【綴續】编撰接续。《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 “哀平之世,增修曹參、周勃之屬,得其宜矣。以綴續前 記,究其本末,并序位次,盡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 《後汉书·百官志序》刘昭注引汉胡广《小学汉官篇注》: “蓋法有成易,而道有因革,是以聊集所宜,為作詁解,各 隨其下,綴續後事,令世施行,庶明厥旨。” 缀 “綴”的简化字。 [zī《广韵》側持切,平之,莊。]亦作 緇 [缁] “紂”。①黑色。《论语·阳货》:“不曰 白乎?湼而不緇。”《周礼·考工记·锺氏》:“三入為纁, 五入為緅,七入為緇。”郑玄注:“染纁者,三入而成·······又 復再染以黑,乃成緇矣。”唐孟郊《劝友》诗:“至白湼不緇, 至交淡不疑。”清方文《润州访王望如广文》诗:“昭質如冰 雪,微官塵豈緇。”引申作染黑。南朝宋谢惠连《白鹭赋》: “表弗緇之素質,挺樂水之奇心。”宋曾巩《茅亭闲坐》诗: “塵埃緇冠蓋,霜露泫衣衿。”②指黑色僧服。亦指僧侣或 作僧侣。唐崔琪《唐少林寺灵运禅师塔碑》:“會舅氏掾于 高平,而上人遂緇於此郡。”宋范成大《麻线堆》诗:“豈吾 金閨彦,不如林下緇。”明高启《答衍师见赠》诗:“披緇别 家人,欲挽首屢掉。”参见“緇衣③”。 2【緇人】僧人。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上人》: “緇人有獻譏者,公曰:“此達僧之事,可以嬉禪。爾曹胡 凝滯於物,而以瑣行自拘耶!'” 5【緇布】见“緇布冠”。 【緇布冠】古代士与庶人常用的一种冠。古人行冠 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礼记·玉藻》: “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之可也。”《仪礼·士 冠礼》:“緇布冠,缺項,青組纓屬於缺,緇纚,廣終幅,長六 尺。”缺项,冠后当人项处空缺,用青组缨结之。《晋书· 舆服志》:“緇布冠,蔡邕云即委貌冠也。太古冠布,齊則 緇之。緇布冠,始冠之冠也。”亦省称“緇布”。《後汉书· 礼仪志上》:“初緇布進賢,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宋洪 迈《夷坚支志癸·薛湘潭》:“遇三四道人聚野店,各有息 氣竹拍,從而求之。且脱巾换其所戴緇布,解衫以易布道 袍服,與錢兩千。” 【緇白】僧俗人士。缁指僧徒,白指俗人。南朝梁 王僧孺《忏悔礼佛文》:“必欲洗濯臣民,獎導緇白。”唐法 海《六祖大师缘起外纪》:“次年春,師辭衆歸寶林,印宗與 緇白送者千餘人。”清龚自珍《<支那古德遗书>序》:“既寫 定,藏之羽琌之山。支那緇白,容有續九流、諟古今,審正 變者焉。” 6【緇衣】亦作“紂衣”。①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诗·郑风·缁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毛传: “緇,黑也,卿士聽朝之正服也。”《礼记·檀弓上》:“爵弁絰, 材衣。”郑玄注:“紂,本作緇。”亦泛指黑色衣服。《列子·说 符》:“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 2025-04-08 06:25:18 [识别] 忘却的记念》:“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 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②《诗·郑风》篇名。《诗序》谓系赞美郑 武公父子之诗;一说为赞美武公好贤之诗。《礼记·缁衣》: “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郑玄注:“《緇衣》 《巷伯》皆《詩》篇名也·······此衣緇衣者賢者也。”唐陆贽 《张延赏中书侍郎平章事制》:“式慰《甘棠》之思,且繼《緇 衣》之美。”③僧尼的服装。唐韦应物《秋景诣琅琊精舍》 诗:“悟言緇衣子,蕭灑中林行。”宋彭乘《续墨客挥犀·香 山寺猴》:“多羣猴,至相呼沿掛簷楹之上······又常污僧緇 衣。”《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 昔年妝。”郭沫若《孔雀胆》第四幕:“桥上走出一位以黑纱 蒙面的僧人,身着缁衣,手敲金钟,口念'南无阿弥陀 佛'。”引申指佛教。唐沈亚之《送洪逊师序》:“自佛行中 國已來,國人為緇衣之學多,幾與儒等。”宋苏轼《与谢民 师推官书》之一:“某啟,衰病枯槁,百念已忘,緇衣之心, 尚餘此耳。”清方文《庐山诗》之三一:“歐公闢浮屠,晚乃 好緇衣。”亦借指僧人。唐刘商《题禅居废寺》诗:“凋殘精 舍在,連步訪緇衣。”明陈汝元《金莲记·诟奸》:“丞相是 當朝黄閣,小尼是出世緇衣。” 【緇衣丈夫】《史记·龟策列传》:“〔宋元王〕召博士 衞平而問之曰:“今寡人夢見一丈夫,延頸而長頭,衣玄繡 之衣而乘輜車······是何物也?'〔衞平〕對元王曰:······玄 服而乘輜車,其名為龜。'”后因以“緇衣丈夫”为龟之别 名。《初学记》卷三十引晋孙惠《龟言赋》:“有緇衣之丈夫 兮,衣玄繡之衣裳。” 8【緇林】犹僧界,僧众。《北齐书·杜弼传》:“勑弼 升師子座,當衆敷演。昭玄都僧達及僧道順並緇林之英, 問難鋒至,往復數十番,莫有能屈。” 【緇侣】僧侣。唐王维《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 和尚塔额表》:“緇侣勝緣,蒼生厚幸。”宋秦观《兴龙节疏》 之二:“恭詣寶坊,廣延緇侣,致上方香積之饌,開西土貝 葉之文。”清唐孙华《哭大兄允中》诗之三:“赤髭緇侣翻堪 笑,奔走塵埃盡不如。” 【緇服】僧尼之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 “是以緇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遊焉。”南朝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三·释道恒》:“恒等才質闇短,染法未 深;緇服之下,誓畢身命。” 【緇郎】僧人。宋刘克庄《清凉寺》诗:“塔廟當年甲 一方,千層金碧萬緇郎。” 【緇門】佛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 鸠异》:“靈巋感悟,折節緇門。”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刺 麻即僧······其常服則緇衣,故曰緇門。” 9【緇叟】老僧。唐刘眘虚《登庐山峰顶寺》诗:“山門 二緇叟,振錫聞幽聲。” 【緇染】受污染。清昭槤《啸亭杂录·岳青天》:“起 初任奉天府尹,前令尹某以貪黷著。公入署時,令僕自屋 宇器用皆洗滌之。曰:“勿緇染其汙跡也。”” 【緇衲】僧衣。借指僧侣。清褚人獲《坚瓠秘集· 狡僧》:“萬曆中憲副李某,素不喜緇衲。” 10【緇素】①黑和白。《孔丛子·公孙龙》:“以絲麻加 之女工,為緇素青黄,色名雖殊,其質則一。”②指僧俗。 僧徒衣缁,俗众服素,故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颍 水》:“水中有立石,高十餘丈,廣二十許步,上甚平整。緇 2025-04-08 06:25:26 [识别] 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暢幽情。”前蜀贯休《送郑使君》 诗:“東陽緇素如何好,空向生祠祝上臺。”宋苏轼《海月辩 公真赞》:“予通守錢塘時,海月大師惠辯者,實在此位,神 宇澄穆,不見愠喜,而緇素悦服,予固喜從之游。”清曹寅 《香阜寺种菩提子应时发芽赋以志喜》诗:“冠蓋祝釐全盛 日,遶林緇素轉經聲。” 10【緇徒】僧侣。唐孟浩然《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 玉泉寺》诗:“皁蓋依松憇,緇徒擁錫迎。”宋岳珂《桯史· 记李龙眠海会图》:“李龍眠既棄畫馬之嗜,亶作補陁大士 相,以施緇徒。”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緇徒執罪福之説,誘脅愚民。” 【緇涅】亦作“緇湼”。《论语·阳货》:“不曰白乎, 湼而不緇?”后以“緇涅”比喻身处浊世而不污。南朝宋刘 铄《过历山湛长史草堂》诗:“伊余久緇涅,復得味苦淡。 願逐安期生,於焉愜高枕。”明陈子龙《九日昆山道中》诗: “會尋丘園秀,持貞慎緇湼。”清唐孙华《寄题三贤祠》诗: “運窮有退藏,識定無緇涅。” 【緇流】 僧徒。僧尼多穿黑衣,故称。北魏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城内胡统寺》:“〔諸尼〕常入宫與太后説 法,其資養緇流,從無比也。”唐卢纶《秋夜同畅当宿藏公 院》诗:“將祈竟何得?滅踪在緇流。”明谢榛《四溟诗话》 卷四:“或謂脗合禪機,前身亦緇流中人也。”《西湖佳话· 灵隐诗迹》:“老師父佳作·······自是詩壇名宿,盧、駱、王、 楊之儔也,决非隱逸中偶然得句者。不知為何遁入緇 流?” 【緇袍】 僧衣。借指僧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续录二》:“歸憇一寺,見緇袍滿座,梵唄競作。” 11【緇黄】指僧道。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称。唐独 孤及《谢勅书兼赐冬衣表》:“緇黄載躍,斑白相歡。”宋洪 迈《夷坚丙志·程佛子》:“每歲必以正月十六日,設齋飯 緇黄,名曰龍會齋。”明李东阳《西山杂诗》之四:“山中歲 月空寒暑,世外緇黄亦化遷。”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李 生>:“游食緇黄,往來寄宿,輒與傾談,供給不厭。” 【緇帷】喻林木繁茂之处。《庄子·渔父》:“孔子遊 乎緇帷之林。”成玄英疏:“緇,黑也。尼父游行天下,讀講 《詩》《書》,時於江濱,休息林籟,其林鬱茂,蔽日陰沉,布 葉垂條,又如帷幕,故謂之緇帷之林也。”后因以为高人贤 士讲学之典。唐吴筠《高士咏·通元真人》:“已陳緇帷説, 復表滄浪謡。”清顾炎武《过张贡士尔岐》诗:“緇帷白室覩 風標,為嘆斯人久寂寥。” 12【緇湼】见“緇涅”。 13【緇辟】用黑帛饰边的练带。《礼记·玉藻》:“士緇 辟,二寸,再繚四寸。”孙希旦集解:“緇辟,謂士之練帶, 以緇帛辟其側。故《士冠禮》、《士喪禮》謂之緇帶,以其辟 名帶也。” 14【緇塵】黑色灰尘。常喻世俗污垢。南朝齐谢朓 《酬王晋安》诗:“誰能久京洛,緇塵染素衣。”唐李益《答许 五端公马上口号》:“晚逐旌旗俱白首,少游京洛共緇塵。” 清张之洞《读史绝句·陈子昂宋之问》:“文人誇誕騁虚 辭,多少緇塵浼素絲。” 【緇褐】僧人之服。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 “〔王旦〕遺命剃髮,以僧服斂,家人不欲,止以緇褐一襲納 諸棺而已。”亦借指僧侣。宋苏轼《贺坤成节表》:“放億萬 之羽毛,未若消兵以全赤子;飯無數之緇褐,豈如散廪以 2025-04-08 06:25:39 [识别] 糸(纟)部⑧緇缁⑨紺絜緙缂(929) 活飢民。” 15【緇撮】即缁布冠。其制小,仅可束发髻。《诗·小 雅·都人士》:“彼都人士,臺笠緇撮。”朱熹集传:“緇撮, 緇布冠也。” 16【緇錫】 缁衣锡杖。僧人所用。唐权德舆《送道依闍 黎序》:“乃振緇錫,泛然而行。”唐刘禹锡《海阳湖别浩初 师》诗:“逢君駐緇錫,觀貌稱林巒。”亦借指僧人。唐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既畢,召化内之緇錫,數邁于 千,齋而落之累中。” 17【緇磷】《论语·阳货》:“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 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孔曰:磷,薄也;涅,可以 染皁。言至堅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 喻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污。”后亦以“緇磷”喻操守不 坚贞。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诗:“緇磷謝清曠,疲薾 慙貞堅。”唐韦应物《寄令狐侍郎》诗:“寵辱良未定,君子 豈緇磷。”宋曾巩《相制二》:“今得其人,詔于爾衆,某行無 緇磷,學有本原,材謂智謀,淑問惟舊。”清唐孙华《送门人 时期五贡入太学》诗:“幸君閉影守窮廬,堅白超然免緇 磷。” 【緇點】 污染。《北史·甄琛传》:“李憑朋附趙脩, 是親是仗,緇點皇風,塵鄙正化,此而不糾,將何以肅整阿 諛,獎厲忠概?” 21【緇屬】 犹緇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三:“乃訪於 緇屬,果其然也。” 25【緇纚】束发的黑缯。《仪礼·士冠礼》:“緇纚,廣 終幅,長六尺。”郑玄注:“纚,今之幘梁也。終,充也。纚 一幅長六尺,足以韜髪而結之矣。”按,古人用黑巾笼发再 加冠。 8缁 “緇”的简化字。 紺 [běng《集韵》補孔切,上董,幫。]亦作“絜”。 ①麻鞋。《说文·糸部》:“湗,枲履也。”参见 “紺屨”。②轻脱貌。清李调元《卍斋琐录》卷九:“《玉堂 閑話》以肩揖人曰'絜”,輕脱貌。從補莽反。” 【紺屨】 麻鞋。古代有以著紺屦代替刖刑者。《荀 子·正论》“菲,對屨”杨倞注:“對,當為“紺”,傳寫誤耳。 紺,枲也。”梁启雄释:“剕,紺屨。謂以枲履當刖刑也。” [běng《广韵》邊孔切,上董,幫。又巴講切, 絜 上講,幫。]同“紺”。 緙 [缂] [kè《广韵》楷革切,入麥,溪。]织纬。 参见“緙絲”。 12【緙絲】我国特有的丝织手工艺。又称刻丝。织造 时,以细蚕丝为经,先架好经线,按照底稿在上面描出图 画或文字的轮廓,然后对照底稿的色彩,用小梭子引着各 种颜色的纬线,在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故纬丝不 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织成后,当空照视,其花 纹图案,有如刻镂而成。始于宋代,主要产地为苏州。参 阅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 19【緙繡】即缂丝。明代称缂绣。亦指用缂丝法织成 的衣料或物品。《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大凡到工的官兒 們送禮,誰不是緙繡,呢羽,綢緞,皮張,還有玉玩,金器, 朝珠,洋錶?”参见“緙絲”。 “緙”的简化字。 缂 2025-04-08 06:25:48 [识别] (930)糸(纟)部⑨蝶綹緗 緤 [xiè《广韵》私列切,入薛,心。]①同“紲1”。②姓。 战国时有緤错。见《战国策·宋卫策》。 綹 [dā]①纥綹。谓绳索等打成的结。《西游记》 第九二回:“三個妖魔膽氣加,鉞斧鋼刀藤紇 綹,只聞風響並塵沙。”②见“綹縺”。 【綹縺】即褡裢。一种中间开口,两端可装贮钱物 的长布袋,可以搭在肩上或手提,小的亦可束在腰间。《西 游记》第二五回:“八戒道:'不好了!我們都裝在綹縺裏 了!'” 緗 [缃] [xiāng《广韵》息良切,平陽,心。]① 浅 黄色。《急就篇》卷二:“鬱金半見緗白 豹。”颜师古注:“緗,淺黄也。”南朝梁江淹《木莲颂>:“緗 麗碧巘,紅豔桂洲。”唐温庭筠《和沈参军招友生观芙蓉 池》:“緗莖久鮮澀,宿雨增離披。”《西游记》第一回:“林檎 碧實連枝獻,枇杷緗苞帶葉擎。”亦指浅红色。参见“緗核 桃”。②浅黄色的绢帛。古人多用以书写,亦用作书的封 套。清龚自珍《以奇异金石文字拓本十九种寄秦编修恩 复扬州而媵以诗》:“我拓古文璆琳瑯,熏以桂椒襲以緗。” 亦泛指书卷。参见“緗帖”。③树名。《齐民要术·缃》引 晋顾微《广州记》:“緗,葉、子並似椒,味如羅勒,嶺北呼為 木羅勒。” 6【緗衣】浅黄色之衣。《隋书·百官志上》:“其尚書 令、僕、御史中丞,各給威儀十人······一人緗衣,執鞭杖, 依列行。” 【緗花】浅黄色的花。唐皎然《饮茶歌送郑容》:“霜 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 8【緗枝】浅黄色的树枝。唐张九龄《荔枝赋》:“紫紋 紺理,黛棻(葉)緗枝。” 【緗帖】 书卷;书籍。明张居正《文华殿进讲大宝箴 应制》诗之一:“圖陳虎觀開緗帖,喜動龍顔促講筵。” 【緗帙】 浅黄色书套。亦泛指书籍、书卷。《宋书· 顺帝纪》:“詔曰:······姬夏典載,猶傳緗帙;漢魏餘文,布 在方册。'”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詞人才子,則名溢于 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唐李贺《示弟》诗:“醁醽 今夕酒,緗帙去時書。”清袁于令《西楼记·检课》:“俺相 公書房中琅函萬疊,緗帙千層,都是我收拾。” 10【緗素】①浅黄色的绢帛。古时多用以书写。《隋 书·经籍志一》:“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 録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②指书卷、书籍。《梁书· 昭明太子统传》:“遍該緗素,殫極丘墳。”《北史·高道穆 传》:“秘書圖籍及典書緗素,多致零落,可令道穆總集帳 目,并牒儒學之士,編比次第。”唐刘知幾《史通·曲笔》: “夫以敵國相讎,交兵結怨,載諸移檄,用可致誣;列諸緗 素,難為妄說。”明高启《临顿里》诗之八:“舊史堆緗素,新 經録洞玄。” 【緗荷】浅红色的荷花。南朝齐谢朓《夏始和刘潺 陵》:“白蘋望已騁,緗荷紛可襲。”唐苏瓌《兴庆池侍宴应 制》诗:“帷齊緑樹當筵密,蓋轉緗荷接岸浮。” 【緗桃】见“緗核桃”。 【緗核桃】结浅红色果实的桃树。亦指这种树的花 或果实。《西京杂记》卷一:“桃十:秦桃、榹桃、緗核桃。” 亦省作“緗桃”。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桃柰》:“《西 京杂記》曰:“核桃、櫻桃、緗桃。””宋陈允平《恋绣衾》词: “緗桃紅淺柳褪黄。燕初來、宫漏漸長。”清纳兰性德《忆 2025-04-08 06:26:01 [识别] 秦娥》词:“吹開吹謝東風倦,緗桃自惜紅顔變。” 11【緗梅】浅黄色梅花。《说郛》卷七十引宋范成大《范 村梅谱》:“百葉緗梅亦名黄香梅,亦名千葉香。梅花葉至 二十餘瓣,心色微黄,花頭差,小而繁密。”宋张功甫《梅品· 玉照堂梅说》:“東植千葉緗梅,西植紅梅各一二十章。”清 赵翼《岭南物产图》诗:“十月開緗梅,四季霏丹粟。” 12【緗葉】浅黄色的叶子。南朝宋王僧达《诗》:“緗葉 未開蕋,紅葩已發光。” 【緗軸】指书画卷轴。明阮大鋮《燕子笺·驼泄》: “閨裏收緗軸,江邊拾綵箋。” 【緗舄】 浅黄色的鞋。《隋书·礼仪志六》:“秋分夕 月,則白紗朝服,緗舄,俱冠五梁進賢冠。” 13【緗節】浅黄的竹节。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方 竹》:“竹箇皆圓,此獨方形,厚倍于竅,緗節稜稜。” 【緗牒】指书册。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序:“至於 事符緗牒,既表禎圖,無不雲霏霧委,盈簡被策。”唐王勃 《平台秘略论·孝行》:“至于孝思可稱,仁風茂著,存乎緗 牒,十一而已。” 14【緗奩】亦作“緗匳”。浅黄色的帛制小箱箧。宋黄 庭坚《谢送碾赐壑源拣芽》诗:“壑源包貢第一春,緗匳碾 香供玉食。”明文徵明《雨中检箧得石田先生赠诗因追和 其韵》:“十年不踏西州路,忍啟緗奩讀舊詩。” 【緗幘】 浅黄色头巾。《晋书·舆服志》:“漢儀,立 秋日獵,服緗幘。”《隋书·礼仪志六》:“請雨則服緗幘,東 耕則服青幘。” 【緗圖】 指书卷图籍。《旧唐书·刘洎传》:“伏願畧 兹雄辯,浩然養氣,簡彼緗圖,淡焉自怡。”又《文苑传序》: “若隋珠色澤,無假淬磨,孔璣翠羽,自成華彩,置之文苑, 實焕緗圖。” 【緗綺】浅黄色的丝绸。《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 陌上桑》:“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唐刘希夷《采桑》 诗:“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唐陆龟蒙《郴李花赋》: “且桃以天而蕣以華,芍藥為贈兮芙蓉可嘉。誰為翦緗 綺,碎明霞。” 【緗緑】黄绿色。晋张华《博物志》逸文:“交州南有 蟲······視之無定色,在陰地色多緗綠,出日光中變易,或 青或绿,或丹或黄,或紅或赤。” 15【緗蕤】①水草名。一名紫荇。《类说》卷七引《诸山 记·武夷君》:“酒行命食或云,即水苔也。或云緗蕤, 即荇也。”清厉荃《事物异名录·百草·荇》:“緗蕤,紫荇 也。”②黄色下垂的花朵。宋姜夔《洞仙歌·黄木香赠辛 稼轩》词:“花中慣識,壓架玲瓏雪。乍見緗蕤見琅葉。” 【緗匳】见“緗奩”。 16【緗縟】浅黄色的茵褥。《西京杂记》卷四:“公孫詭 為《文鹿賦》,其詞曰:麀鹿濯濯,來我槐庭······質如緗 縟,文如素綦。'” 【緗縑】 即缣缃。浅黄色细绢。古时用以书写。亦 借指书册。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一:“當時 備巡遊,今不存緗縑。”清孙枝蔚《九江舍舟登岸行庐山 道中作》诗:“或言最高處,塵不到緗縑。” 17【緗縹】①浅黄色与浅青色。亦指这两种颜色的织 物。《後汉书·舆服志下》:“公主、貴人、妃以上,嫁娶得 服錦綺羅縠繒,采十二色,重緣袍······二百石以上四采, 青黄紅綠。賈人,緗縹而已。”②古人常用浅黄或浅青色 2025-04-08 06:26:10 [识别] 布帛作书衣。因以指书卷。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詩 書乃陳,緗縹斯備。”唐李贺《自昌谷到洛後门》诗:“緗縹 兩行字,蟄蟲蠹秋芸。”宋范成大《次韵刘韶美大风雨坏门 屋》:“雲煙揮翰墨池翻,緗縹如山晝掩關。” 18【緗簡】书简;书籍。古人书写用缃素,故称。唐刘 禹锡《上门下武相公启》:“熙如陽和,列在緗簡。”《旧唐 书·隐逸传·白履忠》:“處士前祕書省校書郎白履忠,學 優緗簡,道賁丘園。” 22【緗囊】浅黄色的书套子。南朝梁萧统《赋书帙》: “幸雜緗囊用,聊因班女織。” 缃 “緗”的简化字。 緊 同“緊”。唐窦息《述书赋上》:“望之之草,繁古 而老。”唐玄宗《敕吏部慎重注拟诏》:“注擬諸 畿,望繁上中。” 經 [yīn《集韵》伊真切,平諄,影。]见“緸寃”。 【緸寃】摇动貌。《文选·马融<长笛赋>》:“蚡緼繙 紆,緸寃蜿蟺。”李善注:“緸寃蜿蟺,盤屈摇動貌。” 練 [练] [liàn《广韵》郎甸切,去霰,來。]①煮 熟生丝或生丝织品,使之柔软洁白。《周 礼·天官·染人》:“凡染,春暴練,夏纁玄。”郑玄注:“暴 練,練其素而暴之。”宋苏轼《宥老楮》诗:“黄繒練成素,黝 面頮作玉。”②白,素色。《淮南子·说林训》:“墨子見練 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黄,可以黑。”高诱注:“練,白也。” 南朝梁吴均《答萧新浦》诗:“翩翩流水車,蕭蕭曳練馬。” ③练过的布帛。一般指白绢。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 望京邑》诗:“餘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練。”唐寒山《诗》之二 六五:“瀑布千丈流,如鋪練一條。”宋王安石《桂枝香》词: “千里澄江似練,翠峯如簇。”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 乐》:“是夜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亦泛指丝织 品。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词:“赤橙黄緑青藍紫,誰 持彩練當空舞?”④练习;训练。《战国策·楚策一》:“練 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 诗:“為我問故人,勞心練征戍。”《旧唐书·陆贽传》:“武 欲勝其敵,必先練其兵。”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 兵》:“他们常常是一人手持盾牌单刀,一人使关刀或戈 矛,照规矩练'大刀取耳'、“单戈破牌',或其他有趣厮杀 题目。”⑤详熟;熟悉。《汉书·薛宣传》:“〔翟方進〕薦宣 明習文法,練國制度。”颜师古注:“練,猶熟也。言其詳 熟。”唐刘知幾《史通·暗惑》:“蓋精五經者,討群儒之别 義;練三史者,徵諸子之異聞。加以探賾索隱,然後辨其 紕繆。”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近世士大夫多不練故 事。”阅历;经历。《汉书·韦贤传》:“瞻惟我王,昔靡不 練。”颜师古注:“練猶閲歷之,言往昔之事,皆在王心,無 所不閲也。”宋叶適《郭府君墓志铭》:“察江之言,皆飽練 世故而不回撓,是足以繼其父兄矣。”明陆深《谿山馀话》: “乃知前輩練事,久自有長識,後生未易以一言斷也。” ⑦精壮;干练。《孙子·始计》:“兵衆孰强,士卒孰練。”宋欧 阳修《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兵在精, 不在衆。衆而不練,則不整而易敗。”③漂洗;洗涤。《文选· 枚乘<七发>》:“於是澡槩胷中,灑練五藏。”李善注:“練, 猶汰也。”汉蔡邕《琴歌》:“練余心兮浸太清,滌穢濁兮存 正靈。”熔炼。《列子·汤问》:“故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 2025-04-08 06:26:23 [识别] 糸(纟)部⑨緗缃緊經練(931) 以補其闕。”杨伯峻集释引秦恩德曰:“練,古鍊字。”《史 记·扁鹊仓公列传》:“齊王侍醫遂病,自練五石服之。” ⑩古祭名。古代父、母丧后周年之祭称小祥,此时孝子可 以穿练过的布帛,故小祥之祭也称“練”。《礼记·杂记下》: “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晋 书·顾和传》:“頃之,母憂去職,居喪以孝聞。既練,衞將 軍褚裒上疏薦和,起為尚書令,遣散騎郎喻旨。”参见“練 祥”。①组练、被练的省称。亦借指甲士。清昭槤《啸亭杂 录·缅甸归诚本末》:“初,宫裏雁自阿瓦奔出,帶練一千 三百人,至木邦撥給占朶莽五百人,實止帶練八百人。” ?通“揀”。选择。《大戴礼记·保傅》:“成王有知而選太 公為師,周公為傅,此前有與計,而後有與慮,是以封泰山 而禪梁甫,朝諸侯而一天下,由此觀之,王左右不可不練 也。”孔广森补注:“練,擇也。”《汉书·礼乐志》:“練時日, 侯有望。”颜师古注:“練,選也。”《文选·谢庄<月赋>》: “於是絃桐練響,音容選和。”李善注引《埤苍》:“練,擇 也,練與揀音義同。”同“楝”。参见“練花”。水名。 在今广东省普宁县至潮阳县一带。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 要·广东四·潮州府》:“練江,在縣西南石龜山下,源出 海陽縣雲落山,流入境東南十里,有波水來合焉。”?姓。 唐代有练何。见《尚友录》卷十八。 2【練丁】清代于正规军以外,就地征选丁壮训练成 地方武装,谓之团练,其兵丁称“練丁”。《清史稿·兵志 四》:“旋兩江總督曾國藩覆陳:'團練之設,只能防小支千 餘之游匪,不能勦大股數萬之悍賊。其練丁之口糧,若太 多,則與募勇之價相等,不必僅以團名;若太少,則與官勇 之餉迥殊,不能得死力。'”《中国民间故事选·鲁王和他 的小黄马》:“李鸿章领旨后,便每天每日,买洋炮、购洋 枪、募兵勇、办练丁,忙个不休,连他祖宗是谁他都忘 了。” 3【練士】①精兵。《管子·地图》:“繕器械,選練士, 為教服,連什伍,徧知天下,審御機數,此兵主之事也。” 《吕氏春秋·爱类》:“王也者,非必堅甲利兵選卒練士也, 非必隳人之城郭、殺人之士民也。”②训练士兵。《六韬》 有《练士》篇。③选拔士兵。清魏源《<圣武记>叙》:“楨富 柄强······以之蒐器,器不窳;以之練士,士無虚伍。” 【練才】指文才练达。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 律》:“練才洞鑒,剖字鑽響,識疎闊略,隨音所遇,若長風 之過籟,南郭之吹竽耳。” 【練巾】白色的头巾。宋王安石《诉衷情·和俞秀 老<鹤词>》词:“練巾藜杖白雲間,有興即躋攀。” 【練川三老】明代继归有光之后以文著称的三位老 人。《明史·文苑传四·唐时升》:“〔唐時升〕與里人婁 堅、程嘉燧並稱曰“練川三老”。”按,唐时升等均嘉定县 人,其南有练祁塘,亦名练川,故称。 【練子嘴】方言。顺口溜。民间流行的一种曲艺形 式。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有的战士还趁开会前的 空子,顺便念几段自己编的快板、练子嘴。” 【練日】选择日期。練,通“揀”。南朝宋谢庄《太子 元服上太后表》:“練日簡辰,顯被元服。”唐张说《大唐封 祀坛颂》:“天姥練日,雨師灑道。”清张自超《扫尘行》:“掃 塵練日臘三七,細竹長竿風捲疾。” 【練丹】炼丹。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故赤 斧以練丹頳髮,涓子以朮精久延·······若此之類,不可詳載 2025-04-08 06:26:31 [识别] (982)糸(纟)部⑨練 也。”参见“煉丹”。 4【練文】比喻像白练飘动般的波纹。唐皎然《赋得 石梁泉送崔逵》:“天晴虹影渡,風細練文斜。” 5【練功】训练技能。《文汇报》1982.9.28:“在老演 员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中青年演员们练功、学戏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亦特指练武功、练气功。《解放日报》 1985.10.15:“科研人员认真观测气功的练功过程,运用 仿生学及生物反馈原理,研制出气功人工激发系统。” 【練石】中医治疗外肿的一种药物。《北齐书·方伎 传·马嗣明》:“楊令患背腫,嗣明以練石塗之便差。作練 石法:以粗黄色石鵝鴨卵大,猛火燒令赤,内淳醋中,自 屑,頻燒至石盡,取石屑曝乾,擣下簁。和醋以塗腫上,無 不愈。” 【練甲】精兵。《韩非子·十过》:“秦得韓之都一, 驅其練甲,秦韓為一以南鄉楚,此秦王之所以廟祠而求 也。”清管同《楚昭王论》:“設其徘徊成臼之津,而子胥、夫 槩之徒,率練甲而戕之立盡。” 【練句】锤炼文句。宋李廌《济南先生师友谈记》: “少游言,凡賦句全藉牽合而成,其初兩事甚不相侔,以言 貫穿之,便可為吾所用,此練句之法也。”鲁迅《汉文学史 纲要》第一篇:“巫史非詩人,其職雖止於傳事,然厥初亦 憑口耳,慮有愆誤,則練句協音,以便記誦。” 【練主】古代练祭时所立的神主。奉祀于祖庙。《公 羊传·文公二年》:“主者曷用?虞主用桑,練主用栗。用 栗者,藏主也。”何休注:“謂期年練祭也。理虞主於兩階 之間,易用栗也。”《国语·周语上》“設桑主,布几筵”三 国吴韦昭注:“主,獻公之主也。練主用栗,虞主用桑。” 6【練朱】经过练制的红色(丝弦)。《礼记·乐记》“朱 弦而疏越”汉郑玄注:“朱弦,練朱弦,練則聲濁。”孔颖达 疏:“'朱弦,練朱弦'者,案《虞書》傳云:古者帝王升歌清 廟之樂,大瑟練弦。此云朱弦者,明練之可知也。”亦谓练 朱丝以为弦。元熊朋来《瑟赋》:“本以黄鍾,度以周尺,遂 練朱而成絲,雖繪景而貴質。” 【練行】(-xíng)佛教语。谓修练戒行。《太平广 记》卷一一一引唐戴孚《广异记·僧道宪》:“時刺史元某 欲畫觀世音七鋪,以憲練行,委之勾當。”清吴伟业《思陵 长公主挽诗》:“列刹皇姑寺,馱經内道場。侍鬟稱練行, 小像刻沉香。” 【練行尼】(行 xíng)佛教指修练戒行的比丘尼。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后素有德操,遂居瑶光 寺為練行尼。”胡三省注:“練行,謂修練戒行也。” 【練色】①美色。汉枚乘《七发》:“練色娱目,流聲 悦耳。”亦指修练得道者的美好容色。《文选·左思<魏都 赋>》:“昌容練色,犢配眉連。”李善注:“《列仙傳》:'昌容 者,常山道人也。自稱殷王女,食蓬累根二百餘年而顔色 如年二十人。'故曰練色。”②指白色。前蜀韦庄《酒渴爱 江清》诗:“瀉甌如練色,漱齒作泉聲。”宋陆游《夜赋》:“練 色亭臯月,江聲木杪風。” 【練衣】①用经过煮练加工的布所制之衣。古礼, 亲丧小祥可著练布衣冠。《礼记·檀弓上》:“練,練衣黄 裏;縓,緣。”郑玄注:“小祥,練冠、練中衣,以黄為内,縓為 飾。”孔颖达疏:“練,小祥也。小祥而著練冠、練中衣,故 曰練也。練衣者,練為中衣,黄裏者,黄為中衣裹也。” ②白色布衣。唐魏朴《和皮日休悼鹤》之一:“雪骨夜封蒼 2025-04-08 06:26:44 [识别] 蘚冷,練衣寒在碧塘輕。”宋陆游《秋日睡起》诗:“白露已 過天益凉,練衣初覆篝爐香。” 【練字】①推敲诗文中的用字遣词。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有《练字》篇。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詩以意為主,又須篇中練句,句中練字,乃得工耳。”②练 习写字。 【練形】方士修炼形体,以求超脱成仙。《文选· 左思<吴都赋>》:“桂父練形而易色,赤須蟬蜕而附麗。”刘 逵注引《列仙传》:“桂父,象林人也。常服桂葉,以龜腦和 之,颜色如童,時黑時白時赤,南海人曾事之累世。”晋张 华《博物志》卷四:“《神農經》曰:上藥養命,謂五石之練 形,六芝之延年也。”南朝宋颜延之《庭诰》:“為道者蓋流 出於仙法,故以練形為上·······練形之家,必就深曠,反飛 靈,糇丹石,粒芝精,所以還年却老,延華駐彩。” 【練形術】道教谓修炼形体,以期脱胎换骨,位登仙 品。《南史·刘劭传》:“時道士范材修練形術,是歲自言 死期,如期而死。” 【練戒】佛教语。修练戒行。《陈书·江总传》:“暮 齒······深悟苦空,更復練戒,運善於心,行慈於物,頗知自 勵。” 【練花】即楝花。宋陆游《幽栖》诗之二:“雨便梧葉 大,風度練花香。”又《雨中示子聿》诗:“瓜蔓水生初抹岸, 練花寒動却添衣。” 【練材】①精选的优质材料。練,通“揀”。《韩诗外 传》卷八:“此弓者,太山之南,烏號之柘,燕牛之角,荆麋 之筋,河魚之膠也。四物者,天下之練材也。”②拳勇有力 之材。《吕氏春秋·简选》:“老弱罷民,可以勝人之精士 練材。”高诱注:“練材,拳勇有力之材。” 【練兵】①精兵。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 问》:“毄此者,必將參分我兵,練我死士,二者延陣張翼, 一者財(材)士練兵,期其中極。此殺將毄衡之道也。”②训 练士兵。明张居正《请谕戒边臣疏》:“選將練兵,積餉修守 等項事務,都要着實舉行。”清曾国藩《复彭丽生书》:“刻 下所志,惟在練兵除暴二事。”③比喻竞赛或表演前的训 练活动。如:女篮此次集训是为奥运会预选赛练兵。又如: 在举行优质服务技术表演以前,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练兵 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練兵秣馬】训练兵士,喂饱战马。谓作好战斗准 备。宋苏洵《幾策·审敌》:“將遂練兵秣馬以出於實,實 而與之戰,破之易爾。” 【練究】犹精研。《宋书·自序传》:“〔沈璞〕好學不 倦,善屬文,時有憶識之功。尤練究萬事,經耳過目,人莫 能欺之。” 8【練武】精通武艺;操练军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 龙·程器》:“文武之術,左右惟宜,郤縠敦書,故舉為元 帥,豈以好文而不練武哉!”《中国歌谣资料·土地还家》: “一手锄头一手枪,生产练武忙。” 【練若】佛教语。即阿兰若。梵语āranya的音译。 意为寂静处。原指僧侣修行处,后指佛寺。唐玄奘《大唐 西域记·羯若鞠闍国》:“汝於先身,在此林中為練若苾芻 而精勤不懈,承兹福力,為此王子。”五代齐己《渚宫莫问 诗》之八:“舊峯呵練若,松徑接匡廬。” 【練事】熟谙世事。《虞初新志》卷六引清吴肃公《五 人传》:“諸父老練事者,亦旋悔。” 2025-04-08 06:26:53 [识别] 8【練明】洁白明净。唐李白《悲清秋赋》:“澄湖練 明,遥海上月。” 【練帛】①熟帛。谓煮练过的帛。《仪礼·士丧礼》: “掩練帛,廣終幅,長五尺,析其末。”胡培翚正义:“練帛: 熟帛。”②大帛。谓粗疏之缯帛。《墨子·兼爱中》:“昔者 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練帛之冠。”孙诒 让间诂:“練帛,蓋即大帛。”汉刘向《说苑·反质》:“〔齊桓 公〕於是更制練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齊國儉也。” 【練兒】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小字。《梁书·武帝纪 上》:“高祖武皇帝諱衍,字叔達,小字練兒。” 【練卒】①精兵。《六韬·略地》:“中人以為先出者, 得其徑道,其練卒材士必出。”《吕氏春秋·处方》:“章子 甚喜,因練卒以夜奄荆人之所盛守,果殺唐蔑。”清唐甄 《潜书·受任》:“善用兵者,生卒亦勝;不善用兵者,練卒 亦敗。”②操练兵卒。唐杜甫《新安吏》诗:“就糧近故壘, 練卒依舊京。” 【練波】 白绢似的水波。明李东阳《题程亚卿所藏 刘进画鱼》:“玉如意,金叵羅,激高堂,揚練波。”明杨慎 《词品·查荎<透碧霄>》:“艤蘭舟,十分端是載離愁。練 波送遠,屏山遮斷,此去難留。” 9【練要】谓精诚专一,操守坚贞。《楚辞·离骚》: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顱頷亦何傷。” 【練舁】 谓以白布担架扛抬。清魏源《圣武记》卷 六:“有傷病者,令士練舁以行,不忍棄。” 【練洽】练达博洽。《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武后時,已郊,遂享明堂,封嵩山,詔與韋叔夏等草儀具, 衆推其練洽。” 【練染】①煮练丝麻加以染色。《後汉书·百官志 三》:“平準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知物賈,主練染, 作采色。”②练染过的布帛。明李贽《初潭集·师友·论 人》:“管子文錦也,雖醜登廟;子産練染也,雖美不尊。” 【練冠】 厚缯或粗布之冠。古礼亲丧一周年祭礼时 着练冠。《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季孫練冠麻衣跣行。” 孔颖达疏:“練冠蓋如喪服斬衰,既練之後布冠也。”《後汉 书·礼仪志下》:“皇帝近臣喪服如禮。醳大紅,服小紅, 十一升都布練冠。” 【練軍】清代军队编制的名称。清代练军之创建, 酝酿于咸丰年间。同治元年于天津创练洋枪队。二年, 以直隶额兵酌改练军。四年,兵部、户部诸臣会议选练直 隶六军,始定练军之名。各省练兵乃踵行之。练军虽在 额设制兵内选择,而营哨饷章均按湘淮军制,与防军相 同。练军驻屯于通都重镇,其作用亦与防军相同。光绪 中叶后,防、练军均改为巡防队。光绪、宣统之间又改为 陆军。参阅《清史稿·兵志三》。 【練衲】漂染过的僧衣。借指僧人。《剪灯馀话·至 正妓人行》:“練衲正宜參般若,赤繩無奈墮痴緣。” 【練勇】清代地方武装团练、乡勇等的统称。《清史 稿·兵志七》:“其考選練勇也,招沿海漁户年壯者充之。” 《冷眼观》第二二回:“縣官并不臨場捉賊,只派了幾名練 勇,在縣署前狠命的通通通放洋砲。”姚雪垠《李自成》第 二卷第十二章:“因为习惯上所说的乡勇在公事上叫做练 勇,组织这种地主武装叫做办团练,所以旗上绣了个斗大 的“练'字。” 【練紅】古礼亲丧小祥后所着之练衣。用黄里红 2025-04-08 06:27:06 [识别] 糸(纟)部⑨練(988) 饰,故名。见《礼记·檀弓上》。《後汉书·东海恭王彊 传》:“臻及弟蒸鄉侯儉並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毁眥。至 服練紅,兄弟追念初喪父,幼小,哀禮有闕,因復重行喪 制。”李贤注:“既祥之後而服練也。《禮記》曰:“練衣,黄 裏、縓緣。'縓,即紅也。縓音七絹反。鄭玄注《周禮》曰: “淺絳也。”” 10【練素】白绢。汉王充《论衡·累害》:“清受麈,白 取垢,青蠅所污,常在練素。”汉应劭《风俗通·皇霸序》: “斯乃楊朱哭於岐路,墨翟悲於練素者也。” 【練真】古代方士谓通过修练而返朴归真。《晋书· 文苑传·曹毗》:“不追林棲之迹,不希抱鱗之龍,不營練 真之術,不慕内聽之聰。”宋范仲淹《送徐登山人》诗:“練 真變金骨,飄飄朝玉京。” 【練核】亦作“練覈”。精细务实;精心考查。刘义 庆《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儉厲,勤於事”刘孝标注引 晋孙盛《晋阳秋》:“侃練核庶事,勤務稼穡,雖戎陳武士, 皆勸厲之。”唐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但速登 延之路,罕施練覈之方。”宋王安石《取材》:“聖人之於國 也,必先遴柬其賢能,練覈其名實,然後任使逸而事以濟 矣。” 【練帨】白色佩巾。唐韩愈《李花》诗之二:“長姬香 御四羅列,縞裙練帨無等差。” 【練氣】指习静呼吸以求长生之术。南朝宋鲍照 《代淮南王》诗之一:“淮南王,好長生,服食練氣讀仙經。” 宋苏轼《养生偈》:“閑邪存誠,練氣養精。”清魏源《偶然 吟》之十:“神仙祇畏窮,苦矣身為累。練氣遺形骸,飲啄 皆不事。” 【練師】炼师。旧称德行高超的道士。《唐六典· 礼部尚书·祠部郎中》:“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 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練師。” 【練祥】小祥与大祥。均古代祭礼。《周礼·春官· 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祥,掌國事。”贾公彦疏:“練,謂 十三月小祥,練祭;祥,謂二十五月大祥,除衰杖。”清顾炎 武《墟里》诗:“古制存練祥,變哀固其理。” 【練帬】见“練裙”。 11【練帶】白色熟绢制的带子。《礼记·玉藻》:“士練 帶,率下辟。”孔颖达疏:“士用孰吊練為帶。”孙希旦集解: “愚謂練,白色熟絹也。”唐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隙月 斜明刮露寒,練帶平鋪吹不起。”王琦汇解:“詩人用'練 帶'字,皆謂帶之白者。” 【練悉】熟悉。《宋书·王僧绰传》:“好學有理思, 練悉朝典。”《南史·王准之传》:“彪之博聞多識,練悉朝 儀。” 【練祭】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又称“小祥”。《礼 记·曾子问》:“小祥者,主人練祭而不旅。”孙希旦集解: “三年之喪,謂之小祥,小祥練冠、練衣。練祭,謂練冠以 祭也。”《公羊传·文公二年》“練主用栗”汉何休注:“謂期 年練祭也。”《北史·刘芳传》:“孝文襲歛,暨乎啓祖、山 陵、練祭,始末喪事,皆芳撰定。”明宋濂《先夫人木像记》: “古者既葬而反虞,虞主用桑;期年而練祭,練主用栗。” 【練習】①操练;训练。《三国志·魏志·张範传》: “士不素撫,兵不練習,難以成功。”《北齐书·高昂传》: “敖曹所將部曲,練習已久。”元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一 折:“開闢田疇,練習軍士。”清黄遵宪《陆军官学校开校礼 2025-04-08 06:27:15 [识别] (934)糸(纟)部⑨練 成》诗:“制勝非有他,所貴在練習。”②反复学习,以求熟 练。《英烈传》第六八回:“你做父親,不令練習女工,反事 末務!”《老残游记》第七回:“當初傳下這個拳法來的時 候,專為和尚們練習了這拳,身體可以結壯,精神可以悠 久。”老舍《月牙儿》十三:“我的字还需要练习。”③熟悉谙 习。《晋书·胡毋辅之传》:“父原,練習兵馬,山濤稱其才 堪邊任。”《北史·阎毗传》:“煬帝嗣位,盛修軍器,以毗性 巧,練習舊事,詔典其職。”宋司马光《赠卫尉少卿司马府 君墓表》:“駕部君寬厚有守,練習法令,善為政吏,民不能 欺。”《明史·高拱传》:“拱練習政體,負經濟才,所建白皆 可行。” 11【練習生】旧时银行、公司、商店等单位中雇用的类 似学徒的低级职工。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十九:“如果有 商店、公司要招收学徒、练习生,如果有人肯替他介绍,他 就有事情做了。”王西彦《风雪》一:“比方一位堂堂政府里 的官员,他的薪金还不如一个银行里的练习生,你说在这 种情形之下,做公务人员的人哪里安得下心!” 【練習曲】(曲 qǔ)锻炼乐器演奏技术的乐曲。通 常包含一种或几种特定技术课题。十七世纪末意大利的 “托卡塔”即为练习曲的一种。大量练习曲(尤其是钢琴 练习曲)的出现和应用始于十九世纪初。后又有可供艺 术表演的练习曲,常称音乐会练习曲,如肖邦、李斯特所 作的练习曲。 12【練達】①熟练通达。《旧唐书·良吏传下·薛珏》: “珏剛嚴明察,練達法理。”宋苏轼《乞用刘季孙状》:“況其 練達武經,講習邊政,乃其家學。”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 二三章:“尚有侍者三人,於諸事殊練達。”茅盾《一个女 性》四:“他自己在十六、七时是浑浑噩噩的,所以觉得十 六岁的女孩子便那么练达人情世故,不是'寿相'。”②谓 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 “旂叟號西堂先生,開明練達,遇事如破竹。”《续资治通 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皇孫出鎮懷孟,帝為選老成 練達舊臣護之。”《再生缘》第六一回:“真練達,實精明,料 理何嘗要寡人。” 【練紫】染成紫色的缯帛。汉刘向《说苑·反质》: “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漿,衣練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羣臣 之所奢太也。” 【練筆】练习写作。如:随时练笔,可以有效地提高 写作能力。 【練就】练成。孙犁《澹定集·乡里旧闻二》:“只是 练就一笔好字,村里有什么文书上的事,都是求他。”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六章:“这支军队,在井冈山以来的几十 年的革命战争中,练就了一种罕见的行军力。” 【練裙】亦作“練帬”。①白绢下裳。亦指妇女所着 白绢裙。宋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诗:“破裓山僧憐耿介,練裙溪女鬭清妍。”②《宋书·羊欣 传》:“獻之嘗夏月入縣,欣著新絹帬晝寢,獻之書帬數幅 而去。欣本工書,因此彌善。”后因用作文人乘兴挥毫的 典故。唐陆龟蒙《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诗:“重思醉墨 縱横甚,書破羊欣白練裙。” 【練裙子】《南史·任昉传》载昉子西华“冬月著葛 帔練裙”。“綀”误为“練”,后因谓贫穷之人为“練裙子”。 宋苏轼《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哀哉練裙子,負薪 躡破履。” 2025-04-08 06:27:28 [识别] 【練絲】 未染色的熟丝。《管子·地员》:“其麻······ 大者不類,小者則治,揣而藏之,若眾練絲。”汉王充《论 衡·率性》:“十五之子其猶絲也,其有所漸化為善惡,猶 藍丹之染練絲,使之為青赤也。”《後汉书·杨终传》: “《詩》曰:“皎皎練絲,在所染之。””李贤注:“逸詩也。” 13【練飾】琢磨修饰。多用于文辞。唐刘知幾《史 通·叙事》:“今之所作,有異於是,其立言也,或虚加練 飾,輕事雕彩,或體兼賦頌,詞類俳優。” 14【練餉】①明末为练兵所需军饷而征收的一种苛 税。崇祯十二年下令抽练边兵和加练民兵,于是加征田赋 每亩练饷银一分,全国共征收七百三十万两。与辽饷、 剿饷当时并称为“三餉”。见《明史·食货志二》。清赵 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六:“〔崇禎〕十二年餉盡而賊未平, 於是又從嗣昌及督餉侍郎張伯鯨議,勦餉外又增練餉七 百三十萬。”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一:“明之末年,加練兵 十有八萬,遼餉、剿餉、練餉,至千有七百餘萬,弊亦同 之。”②清代练兵的军需费用。《清史稿·兵志三》:“兵部 諸臣會議,以同治初年創議練兵,京師神機營及直隸省六 軍,别籌練餉,特立營制。”又:“〔同治〕九年,曾國藩於直 隸省增募馬勇千人,分為四營,原有額兵,增足萬人,分練 馬隊、步隊,奏定各營哨之制,及底餉、練餉、出征加餉之 制,為北方重鎮。” 【練漂】纺织物精练和漂白的总称。也就是退浆、 精练、漂白、丝光等加工过程的统称。 【練實】 竹实。以色白,故名。《庄子·秋水》:“夫 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 醴泉不飲。”成玄英疏:“練實,竹實也。” 15【練影】指日、月、水波等的白色光影。唐无可《中 秋台看月》诗:“水光籠草樹,練影挂樓臺。”清施闰章《登 岱》诗:“鄒魯山靈真莽蕩,吴閶練影漫徘徊。” 【練銳】精锐。《吴子·图国》:“此五者,軍之練鋭 也。” 【練熟】 熟练。明张居正《拟日讲仪注疏》:“國家政 務,久之自然練熟。” 【練閲】训练检阅。宋苏舜钦《京兆求罢表》:“既練 閲未精,又餉饋不足,士不習山川之險阻,將不知巢穴之 深淺。” 【練練】 洁白貌。南朝梁江淹《丽色赋》:“色練練而 欲奪,光炎炎其若神。”唐杜甫《泛溪》诗:“練練峯上雪,纖 纖雲表霓。”宋谢懋《念奴娇·中秋呈徐叔至》词:“河漢無 聲光練練,湧出銀蟾孤絶。” 16【練擇】犹精选。汉桓宽《盐铁论·复古》:“今者廣 進賢之途,練擇守尉,不待去鹽鐵而安民也。”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是以綴字屬篇,必須練擇。” 【練營】 始建于清同治初年的军队编制。详“練 軍”。 【練禫】练与禫,均古祭礼名。练为小祥之祭,禫为 除服之祭。古礼禫祭之月有二说:汉郑玄以二十五月为 大祥,二十七月而禫,二十八月而作乐。三国魏王肃以二 十五月为大祥,其月为禫,二十六月而作乐。见《仪礼· 士虞礼》、《礼记·檀弓上》“孟獻子禫”孔颖达疏。亦用作 丧家祭礼的统称。《北史·王肃传》:“又詔曰:'肅丁荼虣 世,志等伍胥,窮踰再期,蔬緼不改。有司依禮喻之,為裁 練禫之制。'”《隋书·高祖纪下》:“儒者徒擬三年之喪,立 2025-04-08 06:27:36 [识别] 練禫之節,可謂苟存其變,而失其本,欲漸於奪,乃薄於 喪。” 18【練簡】训练挑选。《宋史·兵志四》:“今之義 勇······若稍加練簡,與唐府兵何異?” 【練繒】白色缯帛。《礼记·内则》“櫛、縰、笄、緫” 唐孔颖达疏:“總者,裂練繒為之,束髮之本,垂餘於髻後, 故以為飾也。” 19【練鵲】鸟名。属鸣禽类,体似鸲鹆而小。雄鸟有 羽冠,尾部有两根长羽毛,头部黑色,发蓝色的光,背部深 褐色,腹部白色。雌鸟背部和头部均褐色,羽冠不显著, 尾部无长羽毛。生活在树林或竹林中,为捕食害虫的益 鸟。其肉可以入药,能益气治风疾。以雄鸟尾羽特长,如 拖练带,故又有带鸟、绶带鸟、寿带鸟、拖白练等异名。见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练鹊》。金元好问《过刘子 中新居》诗:“先生愛畫如惜玉,練鵲翔鸞餘百軸。” 【練覈】见“練核”。 【練識】熟知。《晋书·儒林传·孔衍》:“于時庶事 草創,衍經學深博,又練識舊典,朝儀軌制,多取正焉。” 22【練囊】绢袋。《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仲 翔預製下練囊二箇,裝保安夫婦骸骨。”清朱彝尊《绮罗 香·和宋牧仲别驾咏萤》词:“葳蕤深鎖院静,攜照相思錦 字,練囊縫取。” [jiān《广韵》古咸切,平咸,見。]①扎 緘[缄] 束器物的绳。《汉书·外戚传下·孝成 赵皇后》:“帝與昭儀坐,使客子解篋緘。”颜师古注:“緘, 束篋之繩也。”亦特指束棺之绳。参见“緘繩”、“緘縢0”。 ②束缚;捆扎。《墨子·节葬下》:“榖木之棺,葛以緘 之。”南朝宋谢惠连《代古诗》:“貯以相思篋,緘以同心 繩。”③闭藏;封闭。《庄子·齐物论》:“其厭也如緘,以 言其老洫也。”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厭然閉藏。”晋道安 《疑经录序》:“金匱玉石同緘,卞和為之懷耻。”《梁书·贺 琛传》:“獨緘胸臆,不語妻子。辭無粉飾,削稾則焚。”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頃已施以忠告,冀其一心 於餒,三緘厥口,此後庶免於咎戾也。”④收;敛。南朝 宋鲍照《采菱歌》:“緘歎淩珠淵,收慨上金堤。”唐李白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诗:“寄書道中嘆,淚下不能緘。” 前蜀李珣《西溪子》词:“離思正難緘,燕喃喃。”⑤遮蔽。 宋王安石《送僧游天台》诗:“前程好景解吟否?密雪亂 雲緘翠微。”⑥书函。唐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後忽梦见 之》诗:“開緘見手扎,一紙十三行。”清俞樾《茶香室 丛钞·慎火停水》:“陳希夷將終,密封一緘,付其弟子, 使候其死上之。”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十日以來, 幾于日以發緘更正為事,亦可悲矣。”⑦为书信封口。 唐韦应物《答崔都水》诗:“常緘素札去,適枉華章還。”《旧 唐书·辛祕传》:“將殁,又為書一通,命緘置几上。”8量 词。用于信件等装封套之物。犹封,件。唐康骈《剧谈 录·道流相夏侯谯公》:“將去復來,情甚懇至,審知張意 不迴,頗甚嗟惜,因留藥數粒並黄紙書一緘而别去。”清褚 人穫《坚瓠秘集·狡僧》:“〔李某〕守湖州時,一日出行,有 僧持十金一緘,闌告道左,謂得之拾遺,故上獻,以憑示 給。” 3【緘口】《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 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 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谓闭口不言为“緘口”。汉蔡 2025-04-08 06:27:50 [识别] 糸(乡)部⑨練緘(935) 邕《铭论》:“周廟金人,緘口以慎。”隋王通《中说·礼乐》: “汝將閉門却掃歟?不知緘口而内修也。”清沈起凤《谐 铎·屏角相郎》:“妯娌間有乞其談相者,緘口不道一字。” 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伙房的大师傅和通讯员小安正 在井边咬耳朵,看见她走过来就立即缄口了。” 【緘口不言】 闭口不说话。郑观应《盛世危言·商 务》:“商民工匠,見諸官紳,皆緘口不言,恐犯當道之怒, 禍生不測云。”又如:对方缄口不言,静静地听着。 【緘口結舌】闭口不言。明张煌言《上延平王书》: “乃殿下挾有為之資,值可為之勢,而所為若是,則其将何 所依倚,故不敢緘口結舌,坐觀勝敗。”清刘鹗《<老残游记 续集遗稿>自序》:“子何為者,緘口結舌無以應也。”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聰明英特之士,雖摘發新理,懷抱 新見,而束于教令,胥緘口結舌而不敢言。”吴晗《论“五 四”》: :“时至今日--五四运动以后的二十六年,仍然有 学生运动,学生仍然不能缄口结舌,要过问国家民族的存 亡安危。” 5【緘札】书信。唐李商隐《春雨》诗:“玉璫緘札何由 達,萬里雲羅一雁飛。”《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 “早者,曾上秦王緘札,張皇蜀地聲塵,形侮黷之言辭,謗 親賢之勳德。” 8【緘帖】简帖。《水浒传》第四十回:“門子小王不能 够入府堂裏去,但有各處來的書信緘帖,必須經由府堂裏 張幹辦,方才去見李都管,然後達知裏面,才收禮物。” 【緘制】封锁控制。《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會 所向摧弊,前無彊敵,緘制衆城,罔羅迸逸。蜀之豪帥,面 縛歸命,謀無遺策,舉無廢功。” 9【緘封】①封闭;封口。《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 皇后》:“上官桀謀反時,廣漢部索,其殿中廬有索長數尺 可以縛人者數千枚,滿一篋緘封。”《旧唐书·牛仙客传》: “仙客既居相位,獨善其身,唯諾而已。所有錫賚,皆緘封 不啓。”《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黄六媖〕乃將白 金百兩,新衣數套,親筆作書,緘封停當,差老家人王安賚 去,迎接丈夫。”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一·追写真》: “生乃開户,引視之,燈燭熒然,丹青縱横,筆落地上,而紙 仍緘封未啓。”②指书信。唐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 诗:“魚腸雁足望緘封,地遠三江嶺萬重。”宋苏轼《谢孙舍 人启》:“不遺衰朽,過辱緘封,永敦為好之懷,深負難酬 之作。” 【緘保】犹封存。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遺書〕既不讀用,無容散逸,唯當緘保,以留後世耳。” 【緘怨】 谓心怀怨恨。唐沈佺期《和杜麟台元志<春 情>》:“沈思若在夢,緘怨似無憶。”唐皎然《古别离》诗: “誰堪緘怨者,持此傷懷抱。”明何景明《明月篇》:“玉箸青 蛾苦緘怨,緘怨含情不能吐。” 【緘音】 书函音讯。清厉荃《事物异名录·书籍· 书柬》:“和議再成,界河山而如舊;緘音遽至,指鞏洛以為 言。” 【緘祕】谓封闭隐秘。唐孙过庭《书谱》:“古今阻 絕,無所質問,設有所會,緘祕已深,遂令學者茫然,莫知 領要。”又:“四海知音,或存觀省。緘祕之旨,余無取焉。” 10【緘素】古人用缣帛作书,后因称书信为“緘素”。 宋范成大《南柯子》词之二:“緘素雙魚遠,題紅片葉秋。” 明张羽《怀友》诗之三:“攜賞邈難期,庶望遺緘素。” 2025-04-08 06:27:58 [识别] (986)糸(纟)部⑨緘缄須緬 10【緘書】书信。唐杜甫《奉汉中王手札》诗:“前後緘 書報,分明饌玉恩。”明陈子龙《赠孙硕肤职方》诗:“水曹 自弄秣陵雲,緘書幾度加餐字。”清曹寅《西轩赋送南村还 京》之二:“南村饒樂事,早晚報緘書。” 11【緘脣】谓闭口不言。《隋书·儒林传·王孝籍》: “孝籍鬱鬱不得志,奏記於吏部尚書牛弘曰:······况懷抱 之内,冰火鑠脂膏;腠理之間,風霜侵骨髓。安可齰舌緘 脣,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 【緘情】犹含情。唐元稹《小胡笳引》:“吞恨緘情乍 輕激,故國關山心歷歷。”唐韦应物《拟古诗》之五:“孤鳥 去不還,緘情向天末。”清黄景仁《杂咏》之八:“緘情竟何 待,朗吟《歸來》篇。” 【緘密】①密封。《魏书·萧宝夤传》:“嚴加緘密, 不得開視,考績之日,然後對共裁量。”②保守秘密。唐无 名氏《玉泉子》:“瞻以人情附己,不甚緘密,其計泄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爱奴》:“夫人雅敬先生,恐諸婢不潔, 故以妾來。今日但須緘密,恐發覺,兩無顔也。”清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仲芬始而緘密,久而漸泄於門 人。” 【緘閉】封闭。《北史·柳庆传》:“有賈人持金二十 斤詣京師,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執管鑰。無何,緘 閉不異而並失之。” 13【緘愁】谓寄信言别愁相思。隋江总《七夕》诗:“横 波翻瀉淚,束素反緘愁。”唐李白《寄远》诗之八:“兩不見, 但相思;空留錦字表心素,至今緘愁不忍窺。” 15【緘嘿】见“緘默”。 16【緘翰】书信。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七:“或有淡薄 相待、緘翰莽鹵者,每吟張博士詩云:'新酒欲開期好客, 朝衣暫脱見閑身。'”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下:“四方緘翰, 日滿閽者之袖。” 【緘默】亦作“緘嘿”。①闭口不言。《宋书·范泰 传》:“泰又上表曰:······深根固蔕之術,未洽於愚心,是 用猖狂妄作而不能緘默者也。””《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 传》:“息意緘嘿,一委時運。”宋孔平仲《续世说·直谏》: “使臣緘嘿,非社稷之福也。”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 谨言》:“遇富貴人切勿論聲色貨利,遇庸俗人切勿談語言 文字,寧緘默而不言,毋駛舌以取戾。”叶圣陶《倪焕之》 八:“其他的学生,一部分是袖手缄默,表示怕同有权威的 同学们争竞。”②沉默寡言。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 趣》:“〔蕭爽樓〕有四取:慷慨豪爽,風流蘊藉,落拓不羈, 澄静緘默。”茅盾《追求》八:“他要一个沉静缄默的女子。” 冰心《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陶先生是个科学家, 和大多数科学家一般,在众人中间不大会说话,尤其是 在女人面前,总是很局促,很缄默。” 【緘縢】①绳索。《庄子·胠箧》:“將為胠篋探囊發 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郭象注:“緘、縢, 皆繩也。”唐柳宗元《牛赋》:“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 縢,或實俎豆。”清戴名世《钱神问对》:“且又攝其緘縢,固 其扃鐍。”②封固。《後汉书·酷吏传·阳球》:“諸奢飾之 物,皆各緘縢,不敢陳設。”宋王禹偁《茶园十二韵》:“緘縢 防遠道,進獻趁頭番。”清钱谦益《太常寺少卿赐谥鹿公墓 志铭》:“權自外操,不至如帑金之緘縢不可問。”③指缄封 之书信。宋曾巩《与北京韩侍中启》之一:“恨無羽翼之飛 馳,與操几杖;欲以緘縢之託寓,聊布腹心。” 2025-04-08 06:28:11 [识别] 17【緘藏】(-cáng)封存。前蜀杜光庭《蜀王仙都醮 山词》:“輟鶴洞緘藏之本,為人天宗奉之經。”宋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二:“每朔望日必陳列其家所藏四朝宸翰, 及宣賜器皿於堂上,率其子孫羅拜其下。拜畢,緘藏如 初。”清唐孙华《再哭姜西溟》诗:“疇昔所著書,笥櫝猶緘 藏。” 18【緘題】信函的封题。亦指书信。唐段成式《酉阳 杂俎续集·支诺皋下》:“嘗以五彩紙為緘題,其侈縱自 奉,皆此類也。”唐白居易《令狐相公与梦得交情素深眷予 分亦不浅一闻薨逝相顾泫然》诗:“緘題重疊語殷勤,存殁 交親自此分。”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將軍所便,不 敢奉違,某有故欲往江淮上,希三兩處護戎緘題。”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劉季高得罪秦氏,坐贓廢。後雖復 官,去其左字,季高緘题及作文皆去左字,不以為愧也。” 【緘鎖】亦作“緘鏁”。封闭关锁。唐张读《宣室志》 卷六:“觀殿有石函,長三尺餘,其上鏨出鳥獸花卉,文理 纖妙,隣於鬼工,而緘鏁極固,泯然無毫縷之隙。”南唐刘 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鄭傪〕每朝炊報熟,即納於庫, 逐時量給,緘鏁嚴密。”《宋史·外国传六·高昌》:“有敕 書樓,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詔敕,緘鎖甚謹。”宋洪迈《夷坚 乙志·杨戩二怪》:“戩新作書室,壯麗特甚,設一榻其中, 外施緘鏁,他人皆不得至。” 19【緘鏁】见“緘鎖”。 【緘繩】古代用以束棺的绳索。《礼记·丧服大记》 “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汉郑玄注:“咸讀為緘·····今齊 人謂棺束為緘繩。” 20【緘鐍】谓以锁固封。《新唐书·崔祐甫传》:“朱泚 亂,祐甫妻王陷賊中,泚嘗與祐甫同列,遺以繒帛菽粟,受 而緘鐍之,帝還京,具封以獻,士君子益重其家法云。”清 邓显鹤《湖南靖州训导毛府君墓志铭》:“教諭君遺書滿 篋,緘鐍甚固,每一開讀,流涕被面。” 【緘護】用以存放文书、名帖等物的多层书箧。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银花》:“銀花專心供應湯藥,收 拾緘護,檢視早晚點心。” “緘”的简化字。 缄 縝 1 [xǔ《集韵》聳取切,上嚷,心。]同“纐1”。 縝 2 [xié《字彙》胡結切。]同“纐2”。 緬 [缅] [miǎn《广韵》彌兗切,上獮,明。]①遥 远。《榖梁传·庄公三年》:“改葬之禮 緦,舉下,緬也。”范甯注:“緬,藐遠也。”南朝宋谢灵运《富 春渚》诗:“定山緬雲霧,赤亭無淹薄。”元何中《发新涂金 水亭》诗:“前渡煙水深,離亭路今緬。”②思念。唐杜甫 《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反為後輩褻,予 實苦懷緬。”唐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 因献之》:“受氏自有殷,樹功緬前秦。”参见“緬然②”。③尽 貌。《文选·潘岳<西征赋>》:“窺秦墟於渭城,冀闕緬其堙 盡。”李善注:“緬,盡貌。”④挽,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那女子更不答言。他先挽了挽袖子,把那佛青粗布衫子 的衿子往一旁一緬。”⑤缅甸的省称。《元史·怯烈传》: “俄被召上京,問以征緬事宜,奏對稱旨。” 6【緬求】远求。晋陶潜《与子俨等疏》:“緬求在昔, 2025-04-08 06:28:20 [识别] 眇然如何。”《梁书·元帝纪》:“緬求前古,其可得歟?” 8【緬述】尽情叙说,备叙。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庚 娘》:“庚娘緬述其故。金乃登舟拜母,母款之若婿。”清王 韬《淞滨琐话·白琼仙》:“生聞此消息,倍形惆悵,歸家為 妻緬述顛末。” 9【緬思】遥想。唐杜甫《画鹘行》:“緬思雲沙際,自 有烟霧質。”宋王安石《梁王吹台》诗:“緬思當盛時,警蹕 在虚空。”明杜岕《咏史》:“緬思戰國時,淳于秉正道。”清 黄鷟来《咏怀》之十五:“緬思禹穴藏,玉簡多赢餘。” 10【緬匿法】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隐身术。《三国志· 魏志·张鲁传》“雄據巴漢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三国魏 鱼豢《典略》:“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教民緬 匿法。”清袁枚《随园随笔·裴松之<三国志>补》:“《張魯 傳》註引《典略》駱曜教民緬匿法,緬匿法不可解,或是《抱 朴子》介象蔽形之術耶?” 11【緬惟】亦作“緬維”。遥想。宋秦观《秋夜病起怀 端叔作诗寄之》:“緬惟情所親,佳辰誰與共。”明汪弘滏 《寄谢同门曹翼宸》诗:“緬惟束髮初,南北鮮停騎。”清魏 源《题嘉禾冯广文登府陔园图》诗:“緬維漢周磐,興起孔 邇詩。” 12【緬然】①遥远貌。《文选·陆机<赴洛诗>之一》: “肆目眇不及,緬然若雙潛。”吕向注:“緬,遠也。”北魏郦 道元《水经注·庐江水》:“廬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緬然, 與霄漢連接。”唐元稹《和乐天赠樊著作》:“緬然千載後, 後聖曰孔宣。”宋王安石《答姚闢书》:“守經而不苟世,其 于道也幾,其去蹈利者,則緬然矣。”②思念貌。《国语· 楚语上》:“彼懼而奔鄭,緬然引領南望。”《三国志·蜀 志·许靖传》“咸與靖書,申陳舊好,情義款至”裴松之注 引三国魏鱼豢《魏略》:“王朗與文休書曰:······臨書愴 悢,有懷緬然。'”晋陶潜《游斜川》诗:“迥澤散游目,緬然 睇曾丘。”清张丹《晏城》诗:“平仲之采地,緬然起思慕。” 【緬訴】备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诚》:“村中 有巫走無常者,訥途遇之,緬訴曩苦。因詢弟所,巫言不 聞。”又《席方平》:“席寃憤正無所出,且意必是巨官,或當 能作威福,因緬訴毒痛。” 【緬渺】 遥远貌。明夏完淳《湘巫赋》:“酢瓊漿以緬 渺兮,乘雲旗以來止。” 【緬隔】远隔。《宋书·王弘传》:“既許士庶緬隔, 則聞察自難,不宜以難知之事,定以必知之法。” 【緬絶】远隔。《宋书·王弘传》:“諸議云士庶緬絶, 不相參知,則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又《谢灵运传》:“雖 未階於至道,且緬絶於世纓。” 13【緬遠】①久远。晋陆机《列仙赋》:“性冲虚以易 足,年緬遠其難老。”②辽远;遥远。《宋书·谢灵运传》: “泛濫川上,緬遠水區。”南朝梁沈约《善馆碑》:“九僊緬 遠,等級參差。” 【緬想】 遥想。《宋书·隐逸传·孔淳之》:“遇沙門 釋法崇,因留共止,遂停三載。法崇嘆曰:“緬想人外,三 十年矣,今乃傾蓋于兹,不覺老之將至也。'”後蜀毛熙震 《何满子》词:“緬想舊歡多少事,轉添春思難平。”清顾炎 武《与戴耘野书》:“一别廿載,每南望鄉關,屈指松陵諸君 子,何嘗不緬想林宗,長懷仲蔚,音儀雖濶,志嚮靡移。” 韩北屏《非洲夜话·橘林茶香》:“〔我〕站在鸣沙山下,辨 认这条东西交通的旧道,缅想当年景象。” 2025-04-08 06:28:33 [识别] 糸(纟)部⑨緬缅經缆緹(937) 14【緬慕】思念向往。《宋书·后妃传·文帝沈婕妤》: “昔豳都追遠,正邑纏哀,緬慕德義,敬奉園陵。”唐杨巨源 《秋夜闲居即事寄庐山郑员外蜀郡符处士》诗:“悵懷石門 詠,緬慕碧雞遊。” 【緬維】见“緬惟”。 15【緬邁】远行。唐李白《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 都序》:“抗手緬邁,傷如之何!”王琦注:“緬邁,遠行也。” 【緬緬】杂乱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 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來,有年載矣,緬緬紛紛,未聞整齊, 豈非分叙參錯,各失其要之所由哉!” 16【緬靦】腼腆,羞愧。宋洪迈《容斋四笔·迷痴厥 拨》:“中心有愧見諸顔面者,謂之“緬靦”。” 【緬憶】 回忆;想念。明李东阳《同年祭吴汝贤文》: “緬憶疇曩,載翺載翔。”明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 记》:“緬憶君容,宛然在目。”清顾炎武《关中杂诗》之五: “緬憶梁鴻隱,孤高閲歲華。” 17【緬邈】久远;遥远。《文选·潘岳<寡妇赋>》:“遥 逝兮逾遠,緬邈兮長乖。”吕延济注:“緬邈,長遠貌。”唐张 说《游洞庭湖湘》诗:“緬邈洞庭岫,葱蒙水霧色。”明汤显 祖?邯郸记·织恨》:“望斷銀河心緬邈,恨蓬首居然織作。” 清顾炎武《与王虹友书》:“惟是筋力衰隤,山川緬邈。” 19【緬懷】遥想;追念。晋陶潜《扇上画赞》:“緬懷千 載,託契孤遊。”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岳侯追封》:“緬 懷英概,申畀愍章。”明林鸿《感秋》诗:“緬懷古哲人,信與 大運并。”阿英《回忆杜国庠同志的文学活动》:“追念亡 友,缅怀先烈,将怎样的加倍努力,才能无负于党的期望, 并无愧于心祝死者的安眠啊!” 22【緬鑒】远察。《资治通鉴·唐高宗显庆元年》:“伏 願緬鑒無辜,稍寬非罪,俯矜微款,以順人情。”胡三省注: “緬,遠也。” 缅 “緬”的简化字。 緛 [ruǎn《广韵》而兗切,上獮,日。]缩短。唐皮 日休《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诗:“後至陳隋世, 得之拘且緛。”参见“緛短”。 8【緛戾】谓纠结绞缠以致缩短。《素问·五常政大 论》:“其動緛戾拘緩,其發驚駭。”王冰注:“緛,縮短也; 戾,了戾也。” 12【緛短】缩短。《素问·生气通天论》:“大筋緛短,小 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王冰注:“緛,縮也。” “纜”的简化字。 缆 緹 [缇] [tí《广韵》杜奚切,平齊,定。又他禮 切,上薺,透。]①橘红色;浅绛色。《周 礼·地官·草人》:“凡糞種,騂剛用牛,赤緹用羊。”《史 记·滑稽列传》:“為治齋宫河上,張緹絳帷,女居其中。” 张守节正义引顾野王曰:“緹,黄赤色也。”唐韩愈《陆浑山 火和皇甫湜用其韵》:“緹顏韎股豹兩鞬,霞車虹靷日轂 轓。”②赤色缯。唐柳宗元《邕州刺史李公墓志铭》:“僚 宰庀事,有緹五兩,無金銀泉貝,幾不克斂。”参见“緹 紹”。 6【緹衣】古代武士之服。《周礼·春官·司服》“凡 兵事,韋弁服”汉郑玄注:“今時伍伯緹衣,古兵服之遺 色。”贾公彦疏:“纁赤之衣,是古兵服赤色遺象。”汉张衡 2025-04-08 06:28:41 [识别] (938)糸(乡)部 ⑨緹 《西京赋》:“緹衣韎韐,睢盱拔扈。”宋司马光<百官表总 序》:“重以藩方跋扈,朝廷畏之······遂有朝編卒伍,暮擁 節旄,夕解緹衣,旦紆公袞者矣。”借指武士。清周亮工 《送王庭一入楚序》:“當予戊戌就逮時,緹衣閉予舴艋中, 衛以甲士,謡諑之音日夜弗息。” 8【緹帙】红布书套。南朝梁王僧孺《<临海伏府君 集>序》:“金版玉箱,錦文緹帙。”借指书籍。清黄宗羲《传 是楼藏书记》:“先生之門生故吏徧於天下。隨其所至,莫 不網羅墜簡,搜抉緹帙。” 【緹油】古代车轼前屏泥的红色油布。《汉书·循吏 传·黄霸》:“居官賜車蓋,特高一丈,别駕主簿車,緹油屏 泥於軾前,以章有德。”后以“緹油”为殊遇之标志。《旧唐 书·哀帝纪》:“神功至德,絶後光前,緹油罕紀其鴻勳,謳 誦顯歸於至化。” 9【緹帥】指明代锦衣卫指挥使。明王世贞《觚不觚 录》:“〔嘉靖中〕錦衣緹帥,亦薦加少保以至太保矣。”明沈 德符《野獲编·嗤鄙·脔婿>:“嘉靖中翰林編修趙祖鵬 者······有女嫁緹帥陸武惠炳為繼室。”清刘銮《五石瓠· 烟火》:“萬曆、崇禎以來,諸緹帥鎮臣製造煙火,價有近千 金者。” 【緹室】古代察候节气之室。该室门户紧闭,密布 缇缦,故名。《後汉书·律历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 重,户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 一,内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 案曆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宋葛立方《蝶恋花·冬至席 上作》词:“緹室羣陰清曉散。灰動葭莩,漸覺微陽扇。”明 唐顺之《送樊大夫会朝长至》诗:“中宵緹室吹葭管,候曉 玄堂駕鐵騄。”清赵翼《西岩斋头自鸣钟分体得七古》:“捷 於緹室氣飛灰,驗比鈴閣神撼索。” 【緹紈】赤黄色厚缯与白色细绢。指华丽的衣着。 宋苏舜钦《送外弟王靖序》:“今貴人之胄,以緹紈肥味澤 厥身,一無達者之困肆焉。” 10【緹校】(-jiào)指明代锦衣卫校尉。清侯方域 《明都察院左都御史陈公墓志铭》:“丁卯,遣緹校逮公。 適熹廟崩,乃止。”又《郭老仆墓志铭》:“烏程相與韓城相, 相繼秉政,皆苛深,託諸緹校,詗察往事。” 【緹盎】缇齐与盎齐。均酒名。泛指酒。明夏完淳 《湘巫赋》:“行緹盎與柘漿兮,傳腒鱻之既多。”参见“緹 齊”。 11【緹帷】橘红色的帐幕。《後汉书·王符传》:“其嫁 娶者,車駢數里,緹帷竟道,騎奴侍童,夾轂并引。”南朝齐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緹帷宿置,帟幕宵懸。”明张 居正《人主保身以保民辛未程论》:“深宫曲房,筦簟緹帷, 所以養體也。” 12【緹紫】犹朱紫。形容宫室华丽。《宋书·後废帝 纪》:“署府謝雕麗之器,土木停緹紫之容,國戚無以贍,勳 求無以給。” 13【緹彀】犹缇骑。穿赤色军服执弓弩的骑士。《文 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飛奔互流綴,緹彀代 迴環。”李善注:“緹彀,騎也。” 【緹幕】橘红色的帷幕。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 之四:“明月照緹幕,華燈散炎輝。”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 宣王行状》:“清猨與壺人争旦,緹幕與素瀨交輝。”唐罗邺 《蜡烛》诗:“煖香紅焰一時燃,緹幕初垂月落天。”明杨慎 2025-04-08 06:28:55 [识别] 《题唐人<闺秀熨帛图>》诗:“廣儲懸月月初臨,緹幕染霜 霜已深。” 14【緹幔】亦作“緹縵”。橘红色的帷幕。《後汉书· 律历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户閉,塗釁必周,密布 緹縵。”南朝梁元帝《和刘尚书侍五明集诗》:“綺錢蔽西 觀,緹幔卷南榮。” 【緹齊】(-jì)酒名。《周礼·天官·酒正》:“辨五 齊之名,一曰泛齊······四曰緹齊。”郑玄注:“緹者,成而紅 赤,如今下酒矣。”贾公彦疏:“下酒,謂曹牀下酒,其色紅 赤,故以緹名之。”孙诒让正义:“賈云'曹牀下酒','曹' 當作“糟'。下酒,蓋糟牀逯下之酒。” 【緹綺】赤色有花纹的丝织物。古代富贵者所服。 南朝梁王僧孺《礼佛唱道发愿文》:“長享湯沐,與河山而 同固;永服緹綺,貫寒暑而無窮。”唐欧阳詹《曲江池记》: “絲竹駢羅,緹綺交錯。” 15【緹幢】赤黄色帛制的旗帜。古代仪仗所用。《晋 书·贾充传>:“伐吴之役,詔充為使······給羽葆、鼓吹、緹 幢、兵萬人、騎二千。” 【緹麾】赤黄色帛制的旗帜。古代仪仗所用。《晋 书·贾充传》:“太康三年四月薨······大鴻臚護喪事,假節 鉞、前後部羽葆、鼓吹、緹麾。” 【緹緗】赤黄色和浅黄色的丝织物。古时常用以作 书套或书衣,亦因以指书籍。隋江总《芳林园天渊池铭》: “尚復著在吟咏,緘彼緹緗。” 16【緹縈】人名,汉代孝女。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意 有罪当刑,系长安狱。其少女缇萦随父至长安,上书请入 身为官婢,以赎父罪。帝怜之,为除肉刑,意乃得免。见 《史记·孝文本纪》、汉刘向《列女传·齐太仓女》。后代 用为称颂孝女的典故。元王逢《银瓶娘子辞》:“官家明 聖如漢主,妾心愧死緹縈女。”明陆采《明珠记·宫怨》: “心空切,救不能,夢魂長遶夏臺城,怎得似緹縈。”聂绀弩 《女子教育一文献》:“有家庭,她们就是救父的缇萦,替父 的木兰,举案齐眉的孟光。” 17【緹罽】赤黄色的毛织品。指华贵的服饰。南朝梁 元帝《金楼子·杂记》:“雖制控堅嚴,而金玉滿室,土木緹 罽,不可勝云。” 【緹縵】 见“緹幔”。 【緹縚】①色彩鲜明貌。《楚辞·王褒<九怀·昭 世>》:“襲英衣兮緹網,披華裳兮芳芬。”王逸注:“重我絳 袍,采色鮮也。”②赤色厚缯。《後汉书·应劭传》:“宋愚 夫亦寶燕石,緹紹十重。”李贤注:“縉音襲。緹,赤色繒 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节操》:“忽有一素衣婦人,致 一緹紹於僧伽和尚欄楯之上,祈祝良久,復取筊擲之,叩 頭瞻拜而去。” 18【緹騎】穿红色军服的骑士。泛称贵官的随从卫 队。汉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後汉书·百官志四》: “執金吾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緹騎二百 人。”王先谦集解引李祖楙曰:“《説文》:“緹,帛丹黄色。” 蓋執金吾騎以此帛為服,故名。”唐刘禹锡《送李尚书镇 滑州》诗:“黄河一曲當城下,緹騎千重照路傍。”后用为 逮治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代锦衣卫校尉,清代 步军衙门番役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緹騎按劍而 前。”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三山街,緹騎狠,驟飛 來,似鷹隼。”柯灵《<阿英散文选>序》:“例如题为《流离》 2025-04-08 06:29:03 [识别] 的一九二七年日记选·····朴实无华地记录了一段不平常 的日子:缇骑的追逐,星夜的逃亡。” 18【緹繒】赤黄色的丝织品。《後汉书·礼仪志下》: “守宫令兼東園匠將女執事,黄緜、緹繒、金縷玉柙如故 事。”清唐孙华《闻野弟贻眼镜十六韵》:“一朝開寶匣,十 襲裹緹繒。” 19【緹繡】赤缯与文绣。指高贵丝织品。《後汉书·宦 者传序》:“狗馬飾雕文,土木被緹繡。”唐刘禹锡《游桃源 一百韵》:“共安緹繡榮,不悟泥塗適。”唐段成式《酉阳 杂俎续集·支诺皋下》:“主人延於堂中,珠璣緹繡,羅列 誨四。 22【緹襲】犹什袭。谓用赤色缯把物品重重包裹起 来。《後汉书·应劭传》“宋愚夫亦寶燕石”李贤注引《阙 子》:“宋之愚人得燕石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 周客聞而觀之,主人父齋七日,端冕之衣,釁之以特牲,革 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俛而掩口盧胡而笑曰:'此燕 石也,與瓦甓不殊。'”后因谓郑重珍藏为“緹襲”。《晋书· 挚虞传》:“燕石緹襲以華國兮,和璞遥棄於南荆。”明危素 《三节堂赋》:“葆遺器以櫝藏兮,緹襲乎詩書。” 23【緹籥】古代一种管乐器。似笛而短小,赤黄色。 亦可用作舞具。《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蜡百神乐 章》:“緹籥功序,玄英晚候。”唐魏徵《五郊乐章·舒和》: “璿儀氣爽驚緹籥,玉吕灰飛含素商。” 缇 “緹”的简化字。 緲 [缈] [miǎo《音韵阐微》米擾切,上篠。]高 远隐约。唐武元衡《德宗皇帝挽歌词》 之二:“壽宫開此地,仙駕緲何鄉。” 【緲緲】高远隐约貌。明梁辰鱼《浣纱记·谈义》: “向青山緲緲水滔滔,親爹爹魂魄憑誰弔。” 缈 “緲”的简化字。 [jī《广韵》七入切,入緝,清。]①析麻 / 緝 [缉] 捻接成线。《管子·轻重乙》:“大冬營 室中,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也,此之謂冬之秋。”唐刘言 史《潇湘游》诗:“夷女采山蕉,緝紗浸江水。”亦泛指搓 捻。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夏服》:“又有蕉紗,乃閩中 取芭蕉皮析緝爲之。”②(今读 qī)缝衣边。《仪礼·丧 服》:“斬者何?不緝也。”今亦指一种针脚细密相连的缝 纫法。如:那个慰问袋真好看,黑线缉口红镶边。③继 续。晋葛洪《抱朴子·官理》:“昔衛靈聽聖言而數驚,秦 孝聞高談而睡寐,而欲緝隆平之化,牧良能之勳,猶却行 以逐馳,適楚而首燕也。”④聚集。《文选·颜延之<阳给 事诔>》:“立乎將卒之間,以緝華裔之衆。”李善注:“緝,會 聚也。”⑤光明。参见“緝熙”。⑥见“緝緝”。⑦缉拿;搜 捕。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南巡盛典》:“緝盗賊,贍窮困, 以示太平。”《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我們兩個正是淮安 軍捕衙門的番當,緝了你這兩個多月,你却逃在這裏。” 2 [jí《集韵》即入切,入緝,精。]通 緝 [缉] “輯”。①协调;和合。《国语·晋语 八》:“〔士會〕及為成師,居太傅,端刑法,緝訓典,國無姦 民。”韦昭注:“緝,和也。”《後汉书·陈蕃王允传赞》:“陳 蕃蕪室,志清天綱。人謀雖緝,幽運未當。”李贤注:“緝, 合也。”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綜群言於至當,俾 2025-04-08 06:29:16 [识别] 糸(纟)部 ⑨緹缇緲缈緝(939) 倚聲一道,不致流為句讀不緝之詩。”②收集;编辑。南 朝梁沈约《佛记序》:“適道已來,四十九載,妙應事多,宜 加總緝,共成區畛。”唐韩愈《招扬之罘》诗:“先王遺文章, 綴緝實在余。”③编织;裁制。晋王嘉《拾遗记·周》:“孟 夏之時,鳳、鵲皆脱易毛羽。聚鵲翅以為扇,緝鳳羽以飾 車蓋也。”唐权德舆《和河南罗主簿送校书兄归江南》:“知 君始寧隱,還緝舊荷裳。”宋梅尧臣《和民乐》:“大兒緝牛 衣,小兒護鷄窠。”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十:“堯緝獬豸之 皮以爲帝帳。”④理;整治。《文选·王俭<褚渊碑文>》: “是時天步初夷,王途尚阻,元戎啟行,衣冠未緝。”吕延济 注:“緝,理也。”《北史·吕罗汉传》:“百姓頌之曰:“時惟 府君,克清克明,緝我荒土,人胥樂生。'”宋苏轼《私试策 问》之二:“官事之不脩,民事之不緝,非其不能,不屑爲之 也。” 4【緝凶】 搜捕凶犯。鲁迅《书信集·致王志之》:“我 想,这事必以模糊了之的,什么明令缉凶之类,都是骗人 的勾当。” 6【緝2合】谓编辑收集。唐窦息《述书赋下》:“探尋 源流,志逸肥遁。緝合剪截,躬勞不悶。” 【緝私】侦查走私行为,缉捕走私犯人。清魏源 《筹鹾篇》:“有陰陽即有官私,故鹺政之要,不出化私為 官,而緝私不與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 “所以鹽院的供應,以及緝私犒賞,贍養窮商子孫,一切費 用,都出在裹面。”洪深《走私》:“近来是为的铁路上添立 了缉私的机关,由火车走不大方便。”邓小平《太行区的经 济建设》:“我们组织了带群众性的缉私工作,给缉私者以 较高的奖励,严惩舞弊营私。” 8【緝取】谓搓成。唐司空图《杨柳枝寿杯词》之十 六:“莫言萬緒牽愁思,緝取長繩繫落暉。” 【緝林林】悄悄地。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喒 也曾涇浸浸卧雪眠霜,喒也曾磕擦擦登山驀嶺,喒也曾緝 林林刼寨偷營。” 【緝事】谓侦缉搜捕之事。明郑仲夔《耳新·奸恣》: “魏忠賢廣置緝事之人,密布天下。”《西游记》第四四回: “四下裏快手又多,緝事的又廣,憑你怎麽也是難脱。” 【緝2和】 谓和睦。晋夏侯湛《昆弟诰》:“緝和我七 子,訓諧我五妹。”《宋书·萧惠开传》:“人間宜相緝和,甚 如慈旨。” 【緝2治】谓整治。宋苏轼《论擒獲鬼章称贺太速札 子》:“朝廷方欲緝治邊防,整肅驕慢。” 9【緝2拾】收集编次。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 墓系铭》:“始堯舜時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後詩人繼作,歷 夏、殷、周千餘年,仲尼緝拾、選練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 百,其餘無聞焉。” 【緝2柳】 编柳叶以为书。一说用杨柳木片以代竹 简。形容勤学苦读。《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 “至乃集螢映雪,編蒲緝柳。”李善注引《楚国先贤传》:“孫 敬到洛,在太學左右一小屋安止母,然後入學,編楊柳簡 以為經。”五代李瀚《蒙求》:“文寶緝柳,温舒截蒲。”清唐 孙华《寿座主讲学仇先生二十六韵》:“緝柳編春課,燃松 續夜燈。” 【緝拏】见“緝拿”。 10【緝捕】谓搜查捉拿。宋苏轼《谢失觉察妖贼放罪 表》:“臣尋具析在任日曾選差沂州百姓程棐,令緝捕凶逆 2025-04-08 06:29:25 [识别] (940)糸(纟)部⑨緝 賊人。”元关汉卿《绯衣梦》第四折:“老夫錢大尹,昨差竇 鑑緝捕賊人,怎生不見來回話。”《花月痕》第四五回:“此 時子秀回省銷差,接着余黻如緝捕鹽梟差務,也完竣到 省。”太平天国洪仁玕《资政新篇》:“大商則搭客運貨,國 家則戰守緝捕,皆不數日而成功,甚有裨于國焉。”阿英 《哀悼李克农同志》:“只是我在学校成立不久,就因本省 军阀的缉捕离开故乡,对学校很少尽力。”亦指主管缉捕 的吏役。宋陈造《房陵》诗之六:“已借蠟錢輸麥税,免教 緝捕闖門來。” 10【緝捕使臣】宋代专管缉捕罪犯的低级武官。《古 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知縣差縣尉協同緝捕使 臣,限時限日的擒拿。”《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 “郡王叫幹辦去吩咐臨安府,即時差一個緝捕使臣,帶着 做公的,備了盤纏,徑來湖南潭州府。” 【緝拿】亦作“緝拏”。搜捕。清黄六鸿《福惠全 书·刑名·销差》:“凡事非重大,亦非上件,若原告逃逸 者,宜徑註銷,不必緝拿,致票久留原差之手。”清袁枚《新 齐谐·城隍神酗酒》:“神大怒曰:“陰司大例,凡陽間公文 到來,所拏之人,我陰司協同緝拏。'”吴玉章《从甲午战争 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忆》八:“而清朝反动政府,也对 他严加迫害,在他的名字孙文的“文'字旁边加上三点水, 改作'孙汶',把他当作海寇来缉拿。” 11【緝2理】整理;整治。《宋书·礼志一》:“自漢末剥 亂,舊章乖弛,魏初則王粲、衛覬典定衆儀·······江左則荀 崧、刁協緝理乖紊。”《南齐书·王僧虔传》:“宜命有司,務 懃功課,緝理遺逸,迭相開曉,所經漏忘,悉加補綴。”《梁 书·萧景传》:“詔曰:'揚州應須緝理,宜得其人。'” 【緝探】侦缉探访。《元典章·刑部十一·贼赃详 审本物》:“賊盗之以贓物為先,承捕弓兵緝探未明,限期 已到,卻乃捉捕疑似之人。”明王錂《寻亲记·报捷》:“行 醫賣卜尋覓,參官貴也須緝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到了開河集上,王爵道:“我們帶了累堆物事,如何尋訪? 不若尋一大店安下了,住定了身子,然後分頭緝探消息方 好。'”清昭植《啸亭杂录·銮仪卫》:“本朝鑾儀衛相沿明錦 衣衛之制而不司緝探之事。” 【緝訪】搜寻查访。元关汉卿《四春园》第三折: “俺二人奉大人的言語,着俺緝訪殺人賊。”明李贽《答邓 明府书》:“故巡撫緝訪之於前,而繼者踵其步。”《红楼梦》 第一一二回:“等姪兒脱了孝,出去托人細細的緝訪,少不 得弄出來的。” 【緝麻】 绩麻。明王冕《江南妇》诗:“日間力田隨夫 郎,夜間緝麻不上牀。” 【緝盗】搜捕盗贼。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 审盗》:“盗不難審,要于捕役緝盗根上清楚。” 【緝婦】从事纺绩的妇女。《旧唐书·张仲方传》: “農人不得在畝,緝婦不得在桑。” 12【緝2裁】整理剪裁(诗文)。《南史·徐陵传》:“其文 頗變舊體,緝裁巧密,多有新意。” 【緝報】侦察报告。《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老爺 要問楊鄉宦家中事體,一向吩咐道:“但有管家到省,即忙 緝報。'” 【緝御】谓侍者连续更替地侍候着。《诗·大雅·行 苇》:“肆筵設席,授几有緝御。”郑玄笺:“緝,猶續也;御, 侍也。兄弟之老者既為設重席,授几又有相續代而侍 2025-04-08 06:41:15 [识别] 者。”一说,恭敬不安貌。毛传:“緝御,踧踖之容也。” 【緝艇】用于侦缉的船。孙中山《致蒋介石手札》: “該關有望樓,有緝艇,凡到金星門附近之船,無不一目了 然。” 13【緝2睦】见“緝2穆”。 【緝2綏】 整治绥靖。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朕 亦本擬與元濟,恐其年少未能理事,所以未便處置,待其 稍能緝綏,然擬許其承繼。”前蜀杜光庭《什邡令赵郁周天 醮词》:“鄉里凋荒,緝綏尤切,洗心求瘼,克己徇公。”宋范 仲淹《延州谢上表》:“況經侵軼之虞,彌籍緝綏之政。” 14【緝熙】《诗·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緝熙敬 止。”毛传:“緝熙,光明也。”又《周颂·敬之》:“日就月將, 學有緝熙于光明。”郑玄笺:“緝熙,光明也。”后因以“緝 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汉书·扬雄传上》:“隃於穆 之緝熙兮,過《清廟》之雝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 序》:“並文明自天,緝熙景祚。”唐李邕《赠安州都督王仁 忠神道碑》:“緝熙遠略,繩準嘉言。”宋王禹偁《天道如张 弓赋》:“又嘗觀上聖之姿,法天道兮緝熙,令先禁于强暴, 心不忘於惸嫠。”明归有光《孟子叙道统而不及周公颜 子》:“周公以元聖而受緝熙之傳,制禮作樂,有身致太平 之功。” 【緝2寧】安和。《三国志·吴志·陆抗传》“故得將 士歡心”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曰:“思所以鎮定民心,緝寧 外内。”《晋书·文帝纪》:“暨儉欽之亂,公綏援有衆,分命 興師,統紀有方,用緝寧淮浦。”《宋书·武帝纪中》:“桓玄 欲且緝寧東土,以循為永嘉太守。” 【緝緒】 谓继承传统。宋叶適《黄文叔<诗说>序》: “旁録衆善,博厚惨怛而無迂重之累,緝緒悠久而有新美 之益。” 【緝2綱】 治理政事的法度。南朝宋谢灵运《撰征 赋》:“覽永嘉之紊維,尋建武之緝綱。” 【緝2綜】整理综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 三》:“枝津交渠,世家分夥,故川舊瀆,難以取悉,雖粗依 縣地緝綜所纏,亦未必一得其實也。”又《桓水》:“余考校 諸書,以具聞見,今略緝綜川流沿注之緒,雖今古異容,本 其流俗,粗陳所由。” 【緝2綴】编辑缀合。《梁书·胡僧祐传》:“〔胡僧祐〕 性好讀書,不解緝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 “書策落次,難以緝綴,後人假合,多差遠意。”唐元稹《苦 乐相倚曲》:“轉將深意諭旁人,緝綴疵瑕遣潛説。”《朱子 语类》卷七八:“疑當時自有一般書如此,故《老子》五千 言皆緝綴其言,取其與己意合者則入之耳。”明谢榛《四溟 诗话》卷一:“晉傅咸集'七經'語為詩;北齊劉晝緝綴一 賦,名為《六合》。” 15【緝緝】附耳私语声。多形容花言巧语。《魏书·阳 固传》:“予實無罪,騁汝詭言。番番緝緝,讒言側入。”明 徐渭《与柳生书》:“凡有傳筌蹄緝緝者,非説謊則好我者 也,大不足信。”清钱谦益《祭高阳公文》:“緝緝群小,憑奄 逐公。” 【緝緝翩翩】 形容交头接耳、花言巧语。《诗·小 雅·巷伯》:“緝緝翩翩,謀欲譖人。”高亨注:“緝,通“咠', 附耳私語也;翩,讀為諞,花言巧語。”<北史·魏广阳王深 传》:“復令臣兄子仲顯異端訟臣,緝緝翩翩,謀相誹謗。” 16【緝2穆】亦作“緝睦”。和睦;使和睦。《三国志·蜀 2025-04-08 06:42:46 [识别] 志·诸葛亮传》“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裴松之注引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 也。”《晋书·吕光载记》:“今外有強寇,人心未寧,汝兄弟 緝穆,則貽厥萬世。”《宋书·刘敬宣传》:“吾不能審恭事 捷之日,必能奉戴天子,緝穆宰相與不?”《资治通鉴·晋 安帝隆安三年》:“今外有强寇,人心未寧,汝兄弟緝睦,則 祚流萬世。”胡三省注:“緝,當作'輯'。”明何良俊《四友斋 丛说·史一》:“時楊石齋秉政,卒能緝睦宫闈,鎮安中 外。” 16【緝2學】谓积累学识。明何景明《石矶赋》:“吾聞 緝學將以俟達也,慎藏將以待出也。”又《王孺人墓志铭》: “公緝學取仕,孺人實佐之。” 【緝獲】侦缉捕获。《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 绦》:“到次日,知縣早衙,地方解進去稟道:“非空菴尼姑 俱躲在極樂菴中,今已緝獲,連極樂菴尼姑通拿在此。'” 清林则徐《密拿汉奸札稿》:“或謂其因緝獲過嚴,致被挾 仇誣陷者。”许地山《危巢坠简·无忧花》:“我给你说,现在 局里存着一大宗缉获的私货和违禁品。” 【緝2諧】和睦。《宋书·刘道济传》:“比傳人情不 甚緝諧,當以法御下,深思自警,以副本望。”《北齐书·李 稚廉传》:“稚廉緝諧將士,軍民樂悦。” 17【緝績】犹纺织。《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漚 麻”汉郑玄笺:“於池中柔麻,使可緝績作衣服。”《後汉 书·逸民传·梁鸿》:“女求作布衣、麻屨,織作筐緝績之 具。”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獸毛細軟,可得 緝績,故以見珍,而充服用。” 22【緝聽】寻访打听。《三国演义》第二五回:“操曰: “玄德若在,必從公去;但恐亂軍中亡矣。公且寬心,尚容 緝聽。'關公拜謝。” 缉 “緝”的简化字。 1 [yùn《广韵》於問切,去問,影。又於 目 [缊] 粉切,上吻,影。又於云切,平文,影。] 四 ①新旧混合的绵絮,乱絮。《礼记·玉藻》:“纊為繭,緼為 袍。”郑玄注:“纊謂今之新綿也。緼謂今纊及舊絮也。” 《汉书·东方朔传》:“以韋帶劍,莞蒲為席,兵木無刃,衣 緼無文。”颜师古注:“緼,亂絮也。”宋陆游《夜雨暴至》诗: “山童束緼走求火,屋漏惟愁打書濕。”②乱麻。《汉书· 蒯通传》:“〔里母〕即束緼請火于亡肉家。”颜师古注:“緼, 亂麻。”引申为乱。汉扬雄《法言·孝至》:“齊桓之時緼, 而《春秋》美'邵陵',習亂也。”李轨注:“緼,亦亂也。”③通 “藴”。(1)积聚;收藏。《大戴礼记·保傅》:“比及三月 者,王后所求聲音非禮樂,則太師緼瑟而稱不習。”王聘珍 解诂:“緼,藏也。”宋叶適《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六府 惟珍,緼而莫陳。”引申为归属。《榖梁传·僖公五年》:“晉 人執虞公。執不言所,於地緼於晉也。”范宁注:“時虞已 包裹屬於晉,故雖在虞執而不書其處。”(2)深奥。《易· 繫辞上》:“乾坤其《易》之緼邪!”韩康伯注:“緼,淵奥也。” ④见“緼巡”。 緼 2 [缊] [wēn《广韵》烏渾切,平魂,影。]赤黄 色;浅赤色。参见“緼2韍”。 5 緼 [缊] [yūn《广韵》於云切,平文,影。]通 “氲”。参见“絪緼”、“緼3豫”。 6【緼巡】并行貌。《後汉书·马融传》:“若夫鷙獸毅 2025-04-08 06:42:59 [识别] 糸(乡)部⑨緝缉編(941) 蟲,倨牙黔口,大匈哨後,緼巡歐紆,負隅依阻,莫敢嬰 禦。”李贤注:“緼巡,並行貌。” 9【緼枲】粗麻布衣。《明史·汪应蛟传》:“其出處辭 受,一軌於義,里居,謝絕塵事,常衣緼枲。” 10【緼畜】(一xù)蕴蓄,含蓄宽容。明吴承恩《寿童 孟湖八十序》:“氣平而延,不迫不遽,優游緼畜,得天地之 和。” 【緼袍】 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论 语·子罕》:“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 與?”朱熹集注:“緼,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蓋衣之賤 者。”汉桓宽《盐铁论·贫富》:“原憲之緼袍,賢於季孫之 狐貉。”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四五:“屣履詠《南風》,緼袍 笑華軒。”唐杜甫《大雨》诗:“執熱乃沸鼎,纖絺成緼袍。” 清唐孙华《雪·次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凌兢野老緼 袍單,狂喜兒童屐齒折。” 11【緼著】(-zhuó)乱絮填充的衣袍。《韩诗外传》卷 九:“士褐衣緼著,未嘗完也。” 12【緼奥】深奥,奥义。汉赵岐《<孟子>题辞》:“儒家 惟有孟子閎遠微妙,緼奥難見。”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 说·拟圣作经》:“王通作《中說》以擬《論語》之緼奥。”元 陈澔?<礼记集说>序》:“蓋欲以坦明之說,使初學讀之即 了其義,庶幾章句通而緼奥自見。” 【緼絮】 乱麻旧絮。泛指粗陋的衣服。唐李华《三 贤论》:“曼都之姿,雜於憔悴,被緼絮,蒙蕭艾,美醜夷倫, 自以為陋。”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匈奴得漢緼絮, 馳荆棘中即裂,示不如氊貉之厚也。” 13【緼褚】缊袍。用碎麻或旧絮制的冬衣。方薰《山 静居诗话》十三引清杭世骏《喻偷儿》诗:“壺尊尚貯前村 酒,緼褚纔離稚子身。” 14【緼褐】 犹缊袍。泛指贫者所服粗陋之衣。晋葛洪 《抱朴子·祛惑》:“譬如假榖於夷齊之門,告寒於黔婁之 家,所得者不過橡栗緼褐,必無太牢之饍、錦衣狐裘矣。” 晋陶潜《祭从弟敬远文》:“冬無緼褐,夏渴瓢簞。”北齐颜 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藜 羹緼褐,我自欲之。”亦指贫寒者。《晋书·文苑传·王 沈》:“是則袞龍出於緼褐,卿相起於匹夫。” 【緼2韍】古代祭服上的浅赤色蔽膝。《礼记·玉 藻》:“一命緼韍幽衡。”郑玄注:“韍之言亦蔽也。緼,赤黄 之間色,所謂韎也。”孔颖达疏:“他服稱韠,祭服稱載······· 以蒨染之,其色淺赤。” 【緼緒】缊褚。《韩诗外传》卷二:“曾子褐衣緼緒, 未嘗完也。”许维遹集释:“'緼緒'與“緼袍”名異而實同。 “緒'“著'並與“褚'通。”参见“緼褚”。 15【緼3豫】絪缊悦豫。谓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而和 悦。《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一·天地》:“恭承禋祀,緼豫 為紛。” 17【緼藉】蕴藉。含蓄宽容。《资治通鉴·唐则天后 久视元年》:“太后嘗問仁傑:“朕欲得一佳士用之······仁 傑對曰:“文學緼藉,則蘇味道、李嶠固其選矣。”” 【緼襏】 粗麻布短衣。泛指贫者之衣。《北齐书·文 苑传·祖鸿勋》:“首戴萌蒲,身衣緼襏,出藝梁稻,歸奉 慈親。” 【緼繕】 缊褚。《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華衮與緼繕同歸,山藻與蓬茨俱逸。”张铣注:“緼繕,貧 2025-04-08 06:43:08 [识别] (942)糸(纟)部⑨組缊緦缌縎緟 賤服也。”参见“緼褚”。 17【緼縷】指粗陋之衣。清孙枝蔚《代甯戚作别牛歌 题<饭牛图>》:“寄語後來人,緼縷何足嗔。” 19【緼麗】 犹靡丽。晋葛洪《抱朴子·崇教》:“冬沓貂 狐之緼麗,夏縝紗縠之翩飄。” 【緼2韠】古代朝服所用浅赤色蔽膝。泛指官服。 宋梅尧臣《和淮阳燕秀才》:“乃信讀書榮,况即服緼韠。” 参见“緼2韍”。 23【緼廣】用乱麻作絮的冬衣。《列子·杨朱》:“昔者 宋國有田夫,常衣緼黂,僅以過冬。”张湛注:“緼黂,謂分 弊麻絮衣也。”宋晁补之《同毕公叔饮城东》诗:“何必悲無 衣,緼黂聊御冬。” “緼”的简化字。 缊 緦 [wēi《广韵》烏恢切,平灰,影。]用五色丝做 的装饰物。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又問:'《東宫舊事》“六色罽”是何等物?當作何音?' 答曰:“案:“《說文》云:莙,牛藻也,讀若威。”······又寸斷 五色絲,横著線股間繩之,以象莙草,用以飾物,即名為 莙。於時當紺六色罽,作此莙以飾緄帶。張敞因造糸旁 畏耳,宜作限。'” 緦 [缌] [sī 《广 韵》息兹切,平之,心。]①细麻 布。多用作制作丧服。《周礼·天官· 典枲》:“掌布、緦、縷、紵之麻草之物,以待時頒功而授 齎。”郑玄注:“緦,十五升布抽其半者。”《仪礼·丧服>: “緦者,十五升抽其半,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曰緦。” 郑玄注:“謂之緦者,治有縷,細如絲也。”《资治通鉴·晋 穆帝永和十二年》:“帝及羣臣皆服緦,臨於太極殿三日。” ②古代丧服名。五种丧服之最轻者,以细麻布为孝服,服 丧三个月。详“緦麻”。③指较为疏远的亲属关系。参见 “緦親”。④见“緦緦”。 5【緦功】缌麻与小功。旧时五种丧服中最轻的两 种,由亲缘较疏者服之。《梁书·王僧辩传》:“皇枝繦抱 已上,緦功以還,窮刀極俎,既屠且鱠。” 【緦免】(-wèn)缌服与免服,均丧服之轻者。借 指关系较远的族人。免,谓正服以外共承高祖之父的五 世孙所服。其服以布广一寸,从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又 却向后绕于髻。见《礼记·檀弓上》、《礼记·大传》。明 章懋《处士郭公墓志铭》:“惟郭氏,蘭谿著姓,世居邑之中 和坊,族大以强,緦免二千餘指。” 8【緦服】即缌麻服。多指关系较远的族亲。《礼记·玉 藻》:“童子不裘不帛,不屨絇,無緦服。”《魏书·高祖孝文 帝纪下》:“詔復七廟子孫及外戚緦服已上,賦役無所與。” 《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家世孝友,緦服同 爨。”胡三省注:“凡三從之服,服緦麻。”清蒲松龄《聊斋志 异·薛慰娘》:“村有秀才與同姓,聞之,趨詰家世,蓋生緦 服叔也。”参见“緦麻”。 10【緦衰】(-cuī)亦作“緦縗”。古代王为诸侯之丧 服。《周礼·春官·司服》:“王為三公六卿錫衰,為諸侯 緦衰,為大夫士疑衰,其首服皆弁絰。”郑玄注:“緦,亦 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汉书·王莽传 上》:“《周禮》曰'王為諸侯緦縗','弁而加環絰',同姓則 麻,異姓則葛。攝皇帝當為功顯君緦縗,弁而加麻環絰, 如天子弔諸侯服,以應聖制。”《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2025-04-08 06:43:21 [识别] “六月壬午魏帝于東堂舉哀,三日,制緦衰。” 11【緦麻】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者,孝服用细 麻布制成,服期三月。凡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 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为表兄弟, 岳父母等,均服之。《仪礼·丧服》:“緦麻三月者。”《榖梁 传·庄公三年》“改葬之禮緦”唐杨士勋疏:“五服者,案 喪服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是也。”汉贾谊《新 书·六术》:“喪服稱親疏以為重輕,親者重,疏者輕,故復 有麤衰,齊衰,大紅,細紅,緦麻,備六,各服其所當服。” 《周书·李穆传》:“兄弟子姪及緦麻以上親並舅氏,皆 霑厚賜。”《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敕:'姨 舅既服小功,舅母不得全降,宜服緦麻,堂姨舅宜服袒 免。'” 【緦麻服】指为期三月的丧服。宋刘斧《青琐高议 後集·汾阳王郭子仪》:“公後有大功,累加尚父,女適公 侯,男尚公主,門下吏俱為卿相,僕使建節者數人,居家三 百口,二十年無緦麻服,唐室第一人也。”《清史稿·礼志 十二》:“順治三年,定喪服制,列圖於律,頒行中外。道光 四年,增輯《大清通禮》,所載冠、服、絰、屨,多沿前代舊 制。制服五······日緦麻服,細白布,絰帶同,素屨無飾。” 参见“緦麻”。 【緦麻喪】(喪 sāng)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 者。宋乐史《广卓异记·崔琳》:“自開元迄於天寶十五 年,無中外緦麻喪。”亦省作“緦喪”。《续资治通鉴·宋真宗 天禧三年》:“乙亥,諸路貢舉人郭楨等四千三百人見於崇 政殿,時楨冒緦喪貢舉,為同輩所訟。”参见“緦麻”。 12【緦喪】见“緦麻喪”。 14【緦慘】谓缌服之痛。《南史·宋长沙景王道怜传》: “述又嘗新有緦慘,或詣之,問其母安否?述曰:“惟有愁 惛。'” 15【緦緦】思念貌。清黄宗羲《熊公雨殷行状》:“即使 驅除異己,別用同心,吾輩自然退聽。其奈緦緦報復,切 切更張,置國邮於罔聞,逞私圖而得志。”阿英《吃茶文学 论》:“锺伯敬写过一首《采雨诗》,有小序云:·······终夕缌 缌焉,虑水之不至,则亦不复知有雨之苦矣。'” 【緦緶】用麻、麦秸、树皮纤维等制作的衣服。《宋 史·蛮夷传三·黎洞》:“婦人服緦緶,績木皮為布。” 16【緦親】较为疏远的亲属关系。北魏杨衒之《洛阳 伽蓝记·宣忠寺》:“所得金馬,緦親之内均分之,所謂'匹 夫無罪,懷璧其罪',信矣!”范祥雍校注:“緦親謂親族中 較疏遠者。”参见“緦麻”。 【緦縗】见“緦衰”。 “緦”的简化字。 缌 [gǔ《广韵》古忽切,入没,見。]结。《楚辞· 縎 九思》:“佇立兮忉怛,心結縎兮折摧。”洪兴祖 补注:“縎,結也。” 緟 [chóng《广韵》直容切,平鍾,澄。]“重”的古 字。重复。《说文·糸部》:“緟,增益也。”段玉 裁注:“增益之曰緟,經傳統叚'重'為之······今則重行而 緟廢矣。增益之則加重,故其字从重。許書重文若干皆 當作緟文。”参见“緟貤”、“緟複”。 10【緟貤】重叠。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白虎 通》:“閲盧抱經、莊葆琛所校《白虎通》,是書性繆緟貤,幾 2025-04-08 06:43:29 [识别] 糸( 於難讀。” 14【緟複】重复。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金史> 详校》:“凡緟複錯出者,俱改正之。”清平步青《霞外攟 屑·斠书·西云札记》:“蓋《日知録》之流别,原本十餘 册,趙之謙訂其踌譌,去其緟複。”章炳麟《訄书·民数》: “無校讎者,卒不為删除緟複,若是則以一人為二人也。” 切 [duàn《广韵》徒管切,上緩,定。]①同 [缎 “毂”。贴于鞋跟的革片、丝絛之属。《急 就篇》卷二:“履舄鞜裒絨緞紃。”颜师古注:“緞,履跟之帖 也。”②一种质地厚密而有光泽的丝织物。《辽史·道宗 纪二》:“詔南京不得私造御用綵緞。”明宋应星《天工开 物·乃服》:“先染絲而後織者曰緞。”锺广言注:“緞:質地 厚密,一面光滑的絲織品,是我國的特産之一,一般稱為 織錦,又稱熟織物。”《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陳四老爺出 來,頭戴方巾,身穿玉色緞直裰。” 3【緞子】一种质地厚密而有光泽的丝织品。《儒林外 史》第二五回:“王老爹極其歡喜鮑廷璽,拿出一個大紅緞 子釘金綫的鈔袋來,裏頭裝着一錠銀子,送與他。”赵树理 《金字》:“一天,镇长交给我一卷缎子和一包泥金,要我替 他写字。” 4【緞匹】见“緞疋”。 5【緞疋】亦作“緞匹”。缎的总称。亦泛指丝织品。 《元典章·工部一·缎匹》:“私家貪圖厚利,減尅絲料,添 加粉飾,恣意織造紕薄窄短金素緞疋生熟裏絹,并做造藥 棉,織造稀疏狹布,不堪用度。”清刘大櫆《颍州府通判吕 君墓表》:“值皇興南幸,檄治芻餉,恩賜貂皮緞匹。”《清会 典事例·户部·缎匹库》:“向來各省例解緞疋等項到京, 於崇文門查驗。”《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陳木南寫了一個 札字,叫長隨拿到國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兩銀子,買 了許多緞疋,做了幾套衣服。” 【緞疋庫】清户部藏轴缎、绢布等物的库。见《清会 典事例·户部·缎匹库》。 “緞”的简化字。 緞 緶 [pián《广韵》房連切,平仙,並。]用针缝。《汉 书·贾谊传》“緁以偏諸”唐颜师古注:“謂以 偏諸緶著之也。”唐王建《宫词》之四七:“緶得紅羅手帕 子,中心細畫一雙蟬。” 緥 [bǎo<广韵>博抱切,上晧,幫。]婴儿衣被。 《史记·蒙恬列传》:“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 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参见“繦緥”。 【緥裙】裹覆婴儿的被服。清翟灏《通俗编·服 饰>:“小兒被為緥,如俗呼緥裙、緥被是也。” 同“綿”。 緜 線 同“綫”。 緱 [缑] [gōu《广韵》古侯切,平侯,見。]0刀 剑柄。《史记·孟尝君列传》:“馮先生 甚貧,猶有一劍耳,又蒯緱。”裴駰集解:“蒯音苦怪反, 茅之類,可為繩。言其劍把無物可裝,以小繩纏之也。緱 音侯,亦作'候',謂把劍之處。”借指刀剑。明王錂《春芜 记·访友》:“泥途斂翮,空自望丹霄,愁覩青霜點鬢毛,蒯 緱長夜氣蕭蕭。”② 山名。参见“緱山”、“緱嶺”。姓。周 2025-04-08 06:43:43 [识别] 纟)部⑨緟緞缎緶緥緜線緱缑縋(943) 卿士食采于缑,因以为氏。见《通志·氏族三》。 3【緱山】即缑氏山。指修道成仙之处。唐白居易 《吴兴灵鹤赞》:“遼水一去,緱山不迴。”五代王定保《唐摭 言·自负》:“薛能尚書題集後曰:“縱有緱山也無益,四方 聯絡盡蛙聲。'”明王錂《春芜记·访友》:“因此上箕山掛 瓢,緱山弄簫。”参见“緱氏山”。 【緱山鶴】 相传王子乔于缑山乘鹤成仙。后用作歌 咏仙家之典。唐裴度《唐享惠昭太子庙乐章·亚献终献》: “禮成神既醉,彷彿緱山鶴。”唐元稹《别李三》诗:“蒼 蒼秦樹雲,去去緱山鶴。”亦作“緱氏鶴”。清赵翼《瓯北诗 话·各体诗二》:“金李俊民有王籌堂《壽詩》,俱用王家典 故二首:'仙馭未來緱氏鶴,月明吹徹玉笙寒。'”参见“緱 氏山”。 4【緱氏山】山名。在河南省偃师县。汉刘向《列仙 传·王子乔》:“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 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 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 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 謝時人,數日而去。”后因以为修道成仙之典。唐李白《凤 笙篇》:“緑雲紫氣向函關,訪道應尋緱氏山。” 【緱氏瓜】传为缑氏老人园中所种之瓜。唐明崇俨 以方术取瓜故事。《新唐书·方技传·明崇俨》:“四月, 帝憶瓜,崇儼索百錢,須臾以瓜獻,曰:'得之緱氏老人圃 中。'帝召老人問故,曰:“埋一瓜失之,土中得百錢。”” 【緱氏鶴】 见“緱山鶴”。 10【緱峰】即缑氏山。多指修道成仙处。《乐府诗集· 郊庙歌辞十二·唐享懿德太子庙乐章一》:“伊浦鳳翔,緱 峰鶴至。”参见“緱氏山”。 13【緱蒯】即蒯缑。谓以草绳缠绕剑柄。战国时齐人 冯驩,为孟尝君门客,甚贫,止有一剑,以蒯草绕缑,甚为 人所轻。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后遂以“緱蒯”表示怀 才而受冷遇。明张景《飞丸记·游园题画》:“還想你階前 按脱囊錐穎,莫做他客舍歌彈緱蒯輕。” 17【緱嶺】即缑氏山。多指修道成仙之处。唐崔湜 《寄天台司马先生》诗:“何年緱嶺上,一謝洛陽城。”明屠 隆《綵毫记·泛舟采石》:“二神姬鼓瑟湘靈,兩仙郎吹笙 緱嶺。”清吴伟业《七夕即事》诗之四:“淮南丹未熟,緱嶺 樹先秋。”参见“緱氏山”。 “緱”的简化字。 缑 縋 [缒] [zhuì《广韵》馳僞切,去寘,澄。]①以 绳拴人或物而下或上。《左传·僖公三 十年》:“〔燭之武〕夜縋而出。”杜预注:“縣城而下。”又 《昭公十九年》:“子占使師夜縋而登。”杜预注:“緣繩登 城。”《新唐书·杨行密传》:“李簡重甲絶水縋而入,執刺 史張璲。”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獨處樓 中,案牘飲食,皆縋而上下。”亦指下垂。唐刘禹锡《酬乐 天晚夏闲居欲相访先以诗见贻》:“林密添新竹,枝低縋晚 桃。”②绳索。《左传·昭公十九年》:“登者六十人,縋絶。” 《後汉书·张衡传》:“燭武縣縋而秦伯退師;魯連係箭而 聊城施柝。”《晋书·贺循传》:“義士救時,驅馳拯世,燭之 武乘縋以入秦,園綺彈冠而匡漢。豈非大雅君子卷舒合 道乎?”③拽;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 “鄉屠者買一牛,牛知為屠也,縋,不肯前;鞭之則横逸。” 2025-04-08 06:43:51 [识别] (944)糸(纟)部⑨縋缒緰緩 鲁迅《故事新编·起死》:“汉子-(缒住巡士的袖子)那 么,你带我到局里去!”巴金《春》四:“海臣听见说划船,很 欢喜;就去拉琴的衣襟,又把两手伸去缒着她的膀子,要 拖她去划船。” 2【縋人】用绳索吊人,使之上下。《新唐书·忠义传 中·张巡》:“其後復夜縋人,賊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 斫潮營,軍大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只見井上有 好些人喊嚷,臨井一看道:“强盗在此了!'就將索縋人下 來。” 9【縋城】由城上缘索而下。《旧唐书·李绛传》:“絳 初登陴,左右請絳縋城,可以避免,絳不從。”宋沈括《梦溪 笔谈·人事一》:“此卒夜縋城走,投曹翰,具言城中虚 實。” 【縋幽】缘绳下坠于幽深之处。清魏源《天台纪游》 诗之二:“縋幽陰平師,鑿險吕梁斧。”清薛福成《出使四国 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十》:“招集股分,設廠開工於向 無人烟之地,鑿險縋幽。” 15【縋險】犹探险。清纳兰性德《原诗》:“人必有好奇 縋險、伐山通道之事,而後有謝詩;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 折腰鄉里小兒之意,而後有陶詩。” 缒 “縋”的简化字。 緰 1 [tóu《广韵》度侯切,平侯,定。]细布。参见 “緰带”。 緰 2 [xū《广韵》相俞切,平虞,心。]衫帛。汉扬 雄《太玄·务》:“蜘蛛之務,不如蠶之緰。”司 马光集注:“緰音須,衫帛也。” 6【緰此】见“緰带”。 9【緰带】亦作“緰此”。精致细布。汉王符《潜夫 论·浮侈》:“衣必細緻,履必麞麂,組必文采,飾襪必緰 此。”汪继培笺:“王先生云:“此當作带。'《急就篇》'服瑣 緰带與繒連',顔注:“緰带,緆布之尤精者也。”” 緩 [缓] [huǎn《广韵》胡管切,上緩,匣。]①宽 绰;宽松。《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唐东方虬《昭君怨》诗之三: “自然衣帶緩,非是為腰身。”元陈基《裁衣曲》:“臨裁更 憶身長短,只恐邊城衣帶緩。”②谓刑政等宽弘、宽恕。 《管子·霸形》:“公輕其税斂,則人不憂飢;緩其刑政, 則人不懼死。”《史记·李斯列传》:“緩刑罰,薄賦斂。” 唐韩愈《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公屢言:遠 人急之,則惜性命相屯聚為寇;緩之,則自相怨恨而 散。”③迟;慢。《韩诗外传》卷七:“天有燥濕,絃有緩急, 柱有推移,不可記也。”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于 嗟苦駑緩,但懼失宜當。”前蜀李珣《渔歌子》词:“棹輕舟, 出深浦,緩唱漁歌歸去。”④推迟;延缓。《国语·晋语三》: “丕鄭如秦謝緩賂。”南朝宋鲍照《过铜山掘黄精》诗:“寶 餌緩童年,命藥駐衰曆。”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我 想用珂罗版,托东京有名的印刷局去印。不过还要缓一 下。”⑤怠慢。《墨子·亲士》:“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 矣。”王焕镳校释:“緩,怠慢。”⑥柔软;疏松。《吕氏春 秋·任地》:“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高诱注:“緩, 柔也。”⑦软弱;柔弱。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性復疏懶,筋駑肉緩。”《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知 祥》:“六月,虔釗等至成都,知祥宴勞之,虔釗奉觴起為 2025-04-08 06:44:04 [识别] 壽,知祥手緩不能舉觴,遂病。”中医亦特指脉搏弛缓无力 的病症。晋王叔和《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緩,脉去 來亦遲。”⑧谓朝纲弛弱不振。宋李纲《辞免尚书右仆射 第一表》:“物力既屈,倉廩竭而府庫虚;號令未通,朝庭緩 而州縣弛。”恢复,恢复正常状态。老舍《四世同堂》三 三:“在冰凉的地上爬伏了好大半天,他才缓过气来。” 管桦《清风店》一:“常四起立起来,站定了脚跟,缓了缓精 神。”⑩姓。见《魏书·官氏志》。 3【緩土】柔软而松散的土壤。北魏贾思勰《齐民要 术·耕田》:“二月:陰凍畢澤,可菑美田、緩土及河渚小 處。” 【緩火】犹文火。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醴 酪》:“煮醴法:與煮黑餳同······尤宜緩火,急則焦臭。”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约》:“茶須緩火炙,活火煎,當使湯 無妄沸。” 【緩心】①性情缓慢。《韩非子·亡徵》:“緩心而無 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陈奇 猷集释:“心緩即緩心,謂行事遲遲也。”②舒缓其心情。 《後汉书·袁谭传》:“願將軍緩心抑怒,終省愚辭。” 6【緩刑】①放宽刑罚。《周礼·地官·大司徒》:“以 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緩刑。” 贾公彦疏:“三曰緩刑者,謂凶年犯刑緩縱之。”汉刘向《说 苑·贵德》:“孝宣皇帝初即位,守廷尉吏路温舒上書言尚 德緩刑。”明方孝孺《凝命神宝颂》:“上帝之心,惡殺好生。 皇宣慈惠,任德緩刑。”②法律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对犯人 所判处的刑罚延期执行或不执行。缓刑期间,如果没有 再犯新罪,原判刑罚即不再执行;如果再犯新罪,撤销缓 刑,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合并执行。 【緩耳】①垂耳。《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伯乐相 马经》:“凡相馬之法,先觀三羸五駑······謂五駑者,大頭 緩耳,一駑也。”②古地名。即儋耳。南朝梁陆倕《石阙 铭》序:“南服緩耳,西覉反舌。”参见“儋耳③”。 【緩死】①谓宽赦死罪。《易·中孚》:“君子以議獄 緩死。”孔颖达疏:“故君子以議其過失之獄,緩捨當死之 刑也。”唐白居易《答宰相杜佑等<贺德音表>》:“是用欽刑 緩死,已責邮貧。”宋苏轼《獲鬼章二十韵》:“緩死恩殊厚, 求生尾屢摇。”②延长寿命。《新唐书·柳浑传》:“有巫 告曰:“兒相天且賤,為浮屠道可緩死。”” 【緩行】(-xíng)①谓对百姓多所馈赠。《管子· 法禁》:“莫敢布惠緩行,修上下之交,以和親於民。”尹知 章注:“從寬養民,謂之緩行。”郭沫若等集校:“'緩行'當 與'厚財'同意。緩猶寬也。'行'即《禮記·月令》行糜 粥飲食'之行,鄭注云'行猶賜也'。寬其贈饋,即厚其財賄 矣。”②徐步;慢走。唐杜甫《江头四咏·花鸭》:“花鴨無 泥滓,階前每緩行。”《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德 稱因腹餒緩行了幾步,被地方拿他做火頭,解去官司。” ③谓暂缓实行。鲁迅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 【緩决】对死刑犯人暂缓处决。清制,各省死罪人 犯,每岁审拟,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诸项,报部。至 秋审时由刑部会同九卿详核分拟,请旨裁决。见《清史 稿·刑法志三》。清龚自珍《<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 “本朝死刑别二等:曰情實,曰緩决。”清薛福成《庸盦笔 记·轶闻·谳狱引律同而不同》:“刑部律例:凡調姦婦女 未成,致婦女羞忿自盡者厥罪應絞,而有情實、緩决之 2025-04-08 06:44:13 [识别] 分。” 【緩步】犹徐步。慢行。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恣 心目之寥朗,任緩步之從容。”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诗:“衰顔更覓藜牀坐,緩步仍須竹杖扶。”《儒林外史》第 二四回:“鮑文卿道:'像老爹拄着拐杖,緩步細摇,依我 説,這“鄉飲大賓”就該是老爹做!'”曹禺《北京人》第二 幕:“曾宅的近周,沉寂若死,远远在冷落的胡同里有算命 瞎子隔半天敲两下寂寞的铜钲,仿佛正缓步踱回家去。” 【緩步代車】亦作“緩步當車”。徐步行走以代乘 车。多形容安贫守分。北齐祖鸿勋《与阳休之书》:“出藝 梁稻,歸奉慈親。緩步當車,無事為貴。”《隋书·儒林 传·刘炫》:“玩文史以怡神,閲魚鳥以散慮,觀省野物,登 臨園沼,緩步代車,無罪為貴。”明方孝孺《友筠轩赋》:“乃 緩步以當車,復謝崇而慕閑。” 【緩步當車】(當 dāng)见“緩步代車”。 【緩兵之計】延缓敌方进攻的计策。比喻暂时拖延, 使事态缓和,然后俟机再动的策略。《三国演义》第九九 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 之?”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谓调和只是敌人 的缓兵之计。” 【緩役】缓期服兵役。洪深《包得行》第一幕:“周保 长:病得很厉害,据说一时不会好,恐怕不久要办一个请 求缓役的手续。” 8【緩和】①犹和缓。与“緊張”相对。多用以形容气 氛、局势等。冰心《南归》:“他拟这电稿的时候,虽然有万 千的斟酌使词气缓和,而背后隐隐的着急与悲哀是掩不 住的。”峻青《黎明的河边·老交通》:“紧张的空气缓和下 来了。”②使之和缓。孙中山《建国方略·第二计划》:“由 江陰窄路之水深以判斷之,必須有一英里半闊之河身, 以緩和此地方湍流之速力。”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六章: “他总是用温柔的声音去缓和她那火暴暴的性子。” 【緩服】宽大舒适的官服。与戎装等紧身衣服相对 而言。《宋书·张畅传》:“但以不武,受命統軍,戎陣之 間,不容緩服。”又《沈庆之传》:“上見而驚曰:“卿何意乃 爾急装?'慶之曰:“夜半唤隊主,不容緩服。'” 9【緩脉】中医脉象。(1)弛缓松懈之脉。常见于湿邪 及脾胃虚弱等症。(2)和缓均匀之脉。此为平人之脉。 【緩急】①宽舒和急迫;慢和快。《管子·五行》:“昔 者黄帝以其緩急作立五聲,以政五鍾。”尹知章注:“調政 理之緩急作五聲也。”《汉书·食货志下》:“歲有凶穰,故 穀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唐顾况《李供奉弹箜 篌歌》:“草亦不知風到來,風亦不知聲緩急。”赵树理《实 干家潘永福》:“在摆渡的时候······全凭用篙撑。撑的时 候,又要按每段水势的缓急来掌握船身的倾斜度。”②指 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孝 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 宋苏舜钦《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設國有緩急,則審 處變故,推擇門下士以屬任焉。”《水浒传》第四七回:“石 秀道:“我在薊州原曾賣柴,我只是挑一擔柴進去賣便了。 身邊藏了暗器,有些緩急,匾擔也用得着。'”郭沫若《归国 杂吟》一:“緩急勞斟酌,安危費斡旋。” 【緩音】慢读之音。郭沫若《孔雀胆》附录《昆明景 物》:“又《昆明县志》云:“今考龙王庙祀元平章段功,阿姑 狱庙祀梁王女阿盖。'二庙今尚存。'阿姑狱'盖即阿盖之 2025-04-08 06:44:26 [识别] 糸(纟)部 ⑨ 緩 (945) 缓音也。” 【緩軍】延缓进军。《三国志·魏志·荀攸传》:“不 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 【緩怠】缓慢松懈;拖延怠忽。《管子·重令》:“人 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緩怠者民亂于内。”梁启 超《美国政治略评》二:“中央之司法機關無有也,僅恃各 省之捐欵以充國用,而各省所捐又皆緩怠,時或無有。” 10【緩氣】恢复正常呼吸。多指疲劳之后的休息。如: 乘胜追击,不给敌人缓气的机会。 【緩師】延迟出兵。《左传·文公七年》:“既不受矣, 而復緩師,秦將生心。”《宋史·太祖纪三》:“江南主貢銀 五萬兩、絹五萬匹,乞緩師。”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 五·徐铉》:“南唐以徐鉉使北,請緩師。” 【緩留】 缓慢迟钝。汉王充?论衡·物势》:“利劍長 戟,手足健疾者勝;頓刀短矛,手足緩留者負。” 11【緩帶】①宽束衣带。形容悠闲自在,从容不迫。 《榖梁传·文公十八年》:“姪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 有子,三人緩帶。”杨士勋疏:“緩帶者,優游之稱也。”《汉 书·匈奴传赞》:“使邊城守境之民父兄緩帶,稚子咽哺。” 《晋书·羊祜传》:“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宋王安 石?次韵酬子玉同年》:“塞垣高壘深溝地,幕府輕裘緩帶 時。”②犹解带。《後汉书·鲍昱传》:“初,德被病數年,昂 俯伏左右,衣不緩帶。” 【緩帶之思】《榖梁传·文公十八年》:“姪娣者,不 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緩帶。”后遂以“緩帶之思” 表示求子心切。清姚鼐《伍母陈孺人六十寿序》:“〔楊孺 人〕賢明而好義,急緩帶之思,乃得生母陳孺人來歸,生子 瑛及光瑜。”参见“緩帶①”。 【緩帶輕裘】宽松的衣带,轻暖的皮衣。形容从容 儒雅的风度。《资治通鉴·後梁均王贞明元年》:“明日王 緩帶輕裘而進,令張彦之卒擐甲執兵,翼馬而從。” 【緩貧】 犹安贫。《墨子·非儒下》:“且夫繁飾禮樂 以淫人,久喪偽哀以謾親,立命緩貧而高浩居,倍本棄事 而安怠傲。”张纯一集解:“緩貧謂不事生業。”王焕镳校 释:“緩貧,猶'安貧'。” 12【緩款】缓慢;和缓。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魏 允迪中翰以余文捷,戲云:·······若使畫眉須緩款,那容横 掃筆尖兒?'”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葉訒菴司寇晚 年駘背,行步緩款欹側,時人謂如乃字。”《再生缘》第五九 回:“須緩款,莫剛强,觸忤龍顔更費商。” 【緩報】谓延迟报聘。聘,指诸侯之间的互相访问。 《左传·襄公七年》:“季武子如衛,報子叔之聘,且辭緩 報,非貳也。”杜预注:“子叔聘在元年,言國家多難,故不 時報。” 【緩期】推迟原定的日期。《韩诗外传》卷九:“因為 由余請緩期,使其君臣有間,然後可圖。”《宋书·南郡王 义宣传》:“所以積行緩期,冀弟不遠而悟。”曹禺《北京人》 第三幕:“大奶奶,您说人家究竟肯不肯缓期呀?” 14【緩歌】①见“緩聲歌”。②指音调柔缓之歌。详 “緩歌慢舞”。 【緩歌行】(行 xíng)古乐府《杂曲歌辞》名。本出 于《缓声歌》。南朝宋谢灵运、唐李颀均著有歌辞。见《乐 府诗集·杂曲歌辞五·前缓声歌》。参见“緩聲歌”。 【緩歌慢舞】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唐白居易 2025-04-08 06:44:34 [识别] (946)糸(乡)部 ⑨緩缓繌總緳綺締 《长恨歌》:“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亦作“緩 歌縵舞”。宋李纲《荔枝词》集句:“沉香亭北倚欄干,緩 歌縵舞凝絲竹。” 14【緩歌縵舞】见“緩歌慢舞”。 【緩獄】 宽缓刑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 启》:“温舒之緩獄,谷永之諫仙,理既切至,辭亦通暢。” 【緩漫】 见“緩慢”。 【緩慢】亦作“緩漫”。不迅速,迟缓。《书·舜典》 “直而温,寬而栗”唐孔颖达疏:“正直者失於太嚴,故令正 直而温和;寬弘者失於緩慢,故令寬弘而莊栗。”唐皎然 《诗式·诗有六迷》:“以虚誕而為高古,以緩漫而為冲 澹。”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二:“蔡襄如少年女子,體態嬌 嬈,行步緩漫,多飾繁華。”汪东《法国革命史论》:“巴黎市 民,不耐議院舉動之緩漫,大舉圍議院。”巴金《寒夜》二 九:“母亲也看得出他在用缓慢的脚步走向死亡。” 15【緩箭】①缓慢的银箭。古时用银箭刻漏记时。南 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優遊少託,寂寞多閑。厭長 樂之疏鐘,勞中宫之緩箭。”②去势微弱之箭。《太平广 记》卷二五四引隋侯白《启颜录·欧阳询》:“瑀箭俱不着 垜,一無所獲。歐陽詢詠之曰:急風吹緩箭,弱手馭彊 弓。'” 【緩衝】使冲突缓和。茅盾《子夜》十五:“陈月娥焦 灼地睁大了眼睛。苏伦就出来作缓冲:“玛金!你的主张 怎样?说出来!'”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一章:“为 什么这样呢?她猜来猜去猜到这可能是宋郁彬从中缓冲 的原故。” 【緩緩】 犹徐徐。缓慢貌。宋苏轼《陌上花》诗之 一:“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宋范成大《南柯 子·七夕》词:“銀渚盈盈渡,金風緩緩吹。”《二刻拍案惊 奇》卷二四:“去的時節甚是匆匆;回來的時節甚是緩緩, 其故何也?”鲁迅《呐喊·白光》:“独有月亮,却缓缓的出 现在寒夜的空中。” 16【緩醒】犹苏醒。昏迷后又醒过来。老舍《赶集· 柳家大院》:“他进来了,掐她的人中,用草纸熏;其实他知 道她已缓醒过来,故意的惩治她。”杨朔《三千里江山》第 十二段:“赶她经过注射强心剂,忽忽悠悠缓醒过来,她正 躺在医务所里,眼上包着纱布,凡是伤处都绑好了。” 【緩頰】《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漢王]謂酈生 曰:“緩頰往說魏豹,能下之,吾以萬户封若。””《汉书·高 帝纪上》引此文,颜师古注引张晏曰:“緩頰,徐言引譬喻 也。”后用以称婉言劝解或代人讲情。《周书·刘璠传》:“璠 正色曰:卿欲緩頰於我耶?我與府侯,分義已定,豈以寵 辱夷險易其心乎?'”宋苏轼《与钱济明书》之二:“所問已 得其端,通緩頰否?不倦日烈,見顧為望。”清蒲松龄《聊 斋志异·司训》:“學使欲逐之,某又求當道者為之緩頰。” 17【緩聲】①指柔缓的乐声或歌声。唐白居易《小童 薛阳陶吹觱篥歌》:“緩聲展引長有條,有條直直如筆描。” 清吴伟业《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浩唱扇低槐市 月,緩聲衫動石頭風。”②古乐律名。《资治通鉴·後周世 宗显德六年》:“昔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鍾正聲,半之為 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 【緩聲歌】古乐府《杂曲歌辞》之一。缓声,谓歌声 柔缓。古辞仅存《前缓声歌》一首。晋陆机,南朝宋孔宁 子、谢惠连,梁沈约均有拟作。见《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2025-04-08 06:44:48 [识别] 五·前缓声歌》。亦省作“緩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 龙·明诗》:“至于張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詩》《緩歌》, 雅有新聲。”周振甫注:“張衡的《仙詩》和《緩歌》已無考。 《緩歌》是《緩聲歌》,樂府古辭有《前緩聲歌》。” 【緩縱】谓松弛乏力。《周书·艺术传·姚僧垣》: “自腰至臍,似有三縛,兩脚緩縱,不復自持。”清纪昀《阅 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至則四肢緩縱,口噤不能 言,惟心目中了了而已。” 19【緩轍】指缓行的车辆。《文选·谢灵运<九日从宋 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河流有急瀾,浮驂無緩轍。”李 善注:“言彼去河有急瀾而不止,已旋驂無緩轍而不留,言 相背之疾也。” 【緩騖】缓慢行走。《文选·鲍照<舞鹤赋>》:“長揚 緩騖,並翼連聲。”张铣注:“言長舉頭緩行,相並連聲而鳴 也。” 20【緩嚲】松弛下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 听之二》:“口噤不能聲,四肢緩嚲不能舉。” 22【緩轡】谓放松缰绳,骑马缓行。《三国志·蜀志· 郤正传》:“盍亦綏衡緩轡,回軌易塗。”宋吴处厚《青箱杂 记》卷一:“〔陳亞〕每擁騎自衙庭出,或由鑑湖緩轡而歸。” 清孔尚任《桃花扇·赚将》:“宛馬嘶風緩轡來,黄河水上 北門開。”鲁迅《故事新编·铸剑》:“待到上午,清道的骑 士才缓辔而来。” 缓 “緩”的简化字。 緵 [zōng《广韵》子红切,平東,精。又作弄切,去 送,精。]古代一种粗布。《史记·孝景本 纪》:“今徒隸衣七緵布。”司马贞索隐:“七緵,蓋今七升 布,言其粗,故令衣之也。”张守节正义:“繌,八十縷也,與 布相似。七升布用五百六十縷。”《汉书·王莽传中》:“自 公卿以下,一月之禄十繌布二匹,或帛一匹。”颜师古注引 孟康曰:“繌,八十縷也。”②细而密的鱼网。参见“緵罟”。 ③通“稷”。古代禾稼的计数单位。《仪礼·聘礼》“十筥 曰稷”汉郑玄注:“古文稷作緵。” 【繌罟】网眼细密的鱼网。《诗·豳风·九罭》“九 罭之魚”毛传:“九罭,繌罟,小魚之網也。”陆德明释文: “今江南呼繌罟為百囊網也。”《尔雅·释器》:“緵罟謂之 九罭;九罭,魚罔也。”郝懿行义疏:“繌之言總也,《孟子》 所謂數罟,言其網目細密,故毛以為小魚之網。” 同“總”。 緫縻 [xié《集韵》奚結切,入屑。匣。]带子。《庄 子·山木》:“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係履而 過魏王。”成玄英疏:“緳,履帶也。亦言腰帶也。” 同“綺”。唐甘子布《光赋》:“藻晨霞而飛綺,曛 晚靄而生紅。” [dì《广韵》特計切,去霽,定。又杜 [缔] 奚切,平齊,定。]①郁结;牢结。《楚 辞·九章·悲回风》:“心鞿羈而不形兮,氣繚轉而自締。” 洪兴祖补注:“締,結不解也。”宋王谠《唐语林·方正》: “懿宗迎佛骨,自鳳翔至内,禮儀盛于郊祀,中出一道,夾 以連索,不得輒有犯者,車馬相接,締以組繡,緣路迎拜, 數十里不绝。”②结合;交结。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 “莫不締恩狎,結綢繆。”罗国威校注:“締,結。”宋苏轼<和 綺締 2025-04-08 06:44:56 [识别] 劝农》:“獸蹤交締,鳥喙諧穆。”参见“締交②”。③订立。 清王韬《淞滨琐话·画船纪艳》:“芳情密締,綺語遂多。”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在他们还在奶妈的怀抱时,双方 的祖父就认为门当户对,替他们缔了婚姻。”参见“締約”、 “締姻”。④构造,建造。参见“締構②”。⑤约束;限制。 如:取缔。 5【締生】联结而生。明何景明《七述》:“偠緲若霧煙 之流藹,芙蕖之締生。” 6【締合】结合。《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所 慮者二凶締合,卒難翦除。”清谭嗣同《仁学》七:“吾悲夫 世之妄生分别也,犁然不可以締合。” 【締交】①结盟。汉贾谊《过秦论》:“諸侯恐懼,會 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寳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唐柳宗元《封建论》:“下令而削之, 締交合從之謀,周于同列,則相顧裂眦,勃然而起。”②结 交。南朝梁沈约《丽人赋》:“有客弱冠未仕,締交戚里。” 《新唐书·魏玄同传》:“玄同與裴炎締交,能保終始,故號 “耐久朋'。”明杜岕<思贤篇送荔轩还京师》:“伊余既締 交,寧禁彈清瑟。”清李渔《风筝误·惊丑》:“我兩人原以 文字締交,不從色慾起見。”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 悼郭沫若同志》:“和一位缔交半个多世纪的良师益友诀 别,悲痛之情是难以尽述的。” 【締好】(-hǎo)结好。明何景明《白菊赋》:“指孤芳 而締好,創遊燕以為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温 既親迎,各述曩詞,始知締好之由,而終不知所由來。” 9【締昵】结交亲热。《新唐书·元载传》:“帝不豫,李 輔國用事,輔國妻,載宗女也,因相締昵。” 【締袂】 衣袖相连。《宋书·袁淑传》:“肩摩倍於長 安,締袂百於臨淄。” 【締姻】联姻,结为婚姻。《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 凤凰俦》:“那顏俊有個好高之病,立誓要揀個絶美的女 子,方與締姻,所以急切不能成就。”清沈复《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母亦愛其柔和,即脱金約指締姻焉。”清胡仲 甫《<小螺庵病榻忆语>跋》:“初予締姻孫氏,有張姥往來 兩家。” 【締架】构架。唐卢鸿《终南十志·草堂》:“草堂 者,蓋因自然之溪阜,以當墉洫,資人力之締架,後加茅 茨,將以避燥濕、成棟宇之用。” 【締約】订立盟约。《新唐书·张孝忠传》:“孝忠重 德滔,為子茂和聘其女,締約益堅。”黄人《<小说林>发刊 词》:“狹斜抛心締約,輒神游於亞猛、亨利之間。” 【締約國】共同订立某项条约的国家。 10【締素】谓交往甚久。汉应劭《风俗通·过誉·南 阳五世公》:“太守與遼叔同歲,恩結締素。” 【締連】联结。宋苏舜钦《论五事》:“設有强明牧 宰,督察太嚴,則締連諸曹,同日亡命。” 【締造】①经营创建。《宋书·谢庄传》:“使弛墜之 構,更獲締造。”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乘籃輿,度六 橋,先至理安,時已盡燬於賊,正在締造。”亦指创立大事 业。《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大同日报>缘起》: “先祖茹苦含辛締造之業,掃地以盡。”吴晗《论老当益 壮》:“我们的祖先以这种优良的品德缔造我们的国家,世 代相承。”茅盾《右第二章》二:“〔李先生〕想到他十年来艰 苦缔造的快乐家庭转眼就要沉没在残酷的炮火中,忍不 2025-04-08 06:45:09 [识别] 糸(乡)部⑨締(947) 住也滴了两点眼泪。”②构谋。宋杨亿《君可思赋》:“乍緝 緝以翩翩,競翕翕而訿訿,結合陰邪,締造疑似。” 11【締婚】结婚。沙汀《困兽记》十九:“自从和公爷缔 婚起,她便同她的父母不怎样融洽了。” 12【締葺】修建。前蜀杜光庭《杨神湍谢土醮词》:“邇 後累加締葺,漸獲精新,堂宇相望,樓臺櫛比。”宋苏舜钦 《黄雍于西安修水之侧起佚老亭以奉亲》诗:“黄氏有子樂 其親,締葺之勤由富善。” 【締結】①犹缠结。汉焦赣《易林·比之大有》:“挒 絜累累,締結難解。”章炳麟《辨诗》:“魚豢稱:魯連、鄒陽 之徒,援譬引類,以解締結,誠文辯之雋也。'”②订立。瞿秋 白《饿乡纪程》十一:“对于中国,竭诚希望缔结密切的友 谊的条约。”郭沫若《洪波曲》第六章一:“我们的傀儡师那 时在南京急急忙忙地便于八月二十一日缔结了中苏互不 侵犯条约。”③结交。《旧唐书·李可举传》:“中和末,以 太原李克用兵勢方盛,與定州王處存密相締結。”《旧五代 史·唐书·孟汉琼传》:“初見秦王權重,及挾王淑妃势, 傾心事之,及朱馮用事,又與之締結。”叶圣陶《倪焕之》 七:“她也不像许多同学一样,两个两个缔结朋友以上的 交情。” 13【締搆】见“締構”。 【締盟】缔结盟约。 14【締構】亦作“締搆”。①犹缔造。谓经营开创。晋 左思《魏都赋》:“有魏開國之日,締構之初,萬邑譬焉,亦 獨犫麋之與子都,培塿之與方壺也。”《宋书·徐羡之传》: “近思皇室締構之艱,時攬萬機,躬親朝政。”《南史·张弘 策庾域等传论》:“庾域、鄭紹叔、吕僧珍等,或忠誠亮藎, 或恪勤匪懈,締構王業,皆有力焉。”明张居正《赤兔》诗: “只今四海昇平日,誰識當年締搆難。”康有为等《上清帝 第二书》:“以列聖艱難締搆而得之,一旦從容誤聽而棄 之,如列祖列宗何?”吴晗《论中立》:“单凭一点有限的武 力,和由这武力所缔构的穷凶极恶的专制政权,来奴役广 大的人民。”②建造。《西京杂记》卷一:“匠人丁緩、李菊, 巧為天下第一,締構既成,向其姊子樊延秊説之,而外人 稀知,莫能傳者。”清昭槤《啸亭杂录·陈提督》:“時陳提 督杰為中營千總,日夕危坐宫門側,督率工匠締搆,初無 怠容。”清唐孙华《修双凤关壮缪庙示劝》诗:“締構出輸 般,意匠絶摹倣。”引申为经营构思。明宋濂《四明佛陇禅 寺兴修记》:“禪師之締搆維勤,其意誠出于此。”清黄景仁 《半亩园》诗:“先人此締構,心力亦已殫。”③结构。《周 书·武帝纪下》:“締構弘敞,有踰清廟。”唐高彦休《唐阙 史·东都焚寺》:“東都聖善寺締搆甲于天下。”明李东阳 《赠固原伯刘公世墓修建记》:“神道之碑,饗祭之堂,培築 堅厚,締構閎壯。”清黄景仁《入山至戒坛》诗:“中藏法王 宫,締構一何傑。”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今之文 字,形聲轉多,而察其締構,什九以形象為本柢。” 【締綸】缔造经营。《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 “締綸霸業之初,翼讚皇基之始,孝睦著於鄉閭,忠諒彰乎 邦邑。” 15【締緝】建造修整。《坛经·付嘱品》:“締緝伽藍, 昌隆法嗣。” 18【締壘】构筑堡垒。《新唐书·薛收传》:“不若勒諸 將嚴兵締壘,浚其溝防,戒毋出兵。” 20【締黨】结党。清魏源《圣武记》卷七:“締黨歃約, 2025-04-08 06:45:18 [识别] (948) 糸(纟)部⑨缔缕縌縆緪編 横行鄉曲。” 9 “締”的简化字。 缔 缕 “縷”的简化字。 緧 [qiū《广韵》七由切,平尤,清。]①驾车时络 于牛、马尾下的革带。《周礼·考工记·輈人》: “不援其邸,必緧其牛後。”郑玄注引郑司农曰:“關東謂紂 為緧。”孙诒让正义引王宗涑曰:“緧以生革縷般牛尾之 下,引而前至背上,與繫軛之革縷相接續。”②收紧。参见 “緧縮”。通“鞦”。参见“緧興”。 16【緧興】即秋千。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字 音假借》:“鞦韁可作緧與,寂寥可作淑湫·····諸如此類, 不可勝數,蓋古音多假借也。” 17【緧縮】紧缩;收敛。《晋书·乐志上》:“八月之辰 謂為酉,酉者緧也,謂時物皆緧縮也。” [nì《广韵》宜戟切,入陌,疑。]绶带,佩玉的 縌 丝带。《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 赤韍縌,朱輪車,即軍中拜授。”颜师古注引服虔曰:“縌, 即今之綬也。”《後汉书·舆服志下》:“縌者,古佩璲也。 佩綬相迎受,故曰縌。” 縆 同“緪”。《正字通·糸部》:“縆,本作緪。” 緪 [gēng《广韵》古恒切,平登,見。]①粗绳索。 《说文·糸部》:“緪,大索也。”段玉裁注:“?通 俗文》:大索曰緪。”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珊瑚 树》:“吴淞總兵楊華,言澎湖之南,海清見底。然懸緪百 丈不能測也。”②绷紧;急促。唐柳宗元《初秋夜坐赠吴武 陵》诗:“若人抱奇音,朱絃緪枯桐。”参见“緪瑟”。 2 緪 [gèng《广韵》古鄧切,去嶝,見。]竟,穷竟。 《文选·班固<答宾戏>》:“潛神默記,緪以年 歲。”李善注引《方言》:“緪,竟也。”唐杜牧《为人题赠》诗 之二:“半月緪雙臉,凝腰素一圍。” 4【緪升】《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陆德明释文:“恆,本亦作緪。”孔颖达疏:“言王德位日隆, 有進無退,如月之上弦,稍就盈滿;如日之〔始〕出,稍就明 盛。”后因用“緪升”表日益兴盛之意。唐杜牧《雪中书怀》 诗:“如日月緪升,若鸞鳳葳蕤。” 10【緪索】粗大绳索。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 国》:“瞢揭釐城東北踰山越谷,逆上信度河,途路危險,山 谷杳冥,或履緪索,或牽鐵鎖。” 12【緪2幅】犹通篇。谓文章从头到尾。清黄宗羲《辞 张郡侯请修郡志书》:“臺閣之文,撥斸治本,緪幅道義。” 13【緪瑟】张紧瑟上的弦。《楚辞·九歌·东君》:“緪 瑟兮交鼓,簫鍾兮瑶簴。”王逸注:“緪,急張弦也。” [biān《广韵》卑連切,平仙,幫。又布 編[编] 玄切,平先,幫。又方典切,上銑,幫。] ①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 讀《易》,韋編三絶。”②书籍。唐韩愈《进学解》:“先生口 不绝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清严有禧《漱 华随笔·采访遗书》:“乾隆六年奉上諭,從古右文之世, 務訪遺編。”清葆光子《<物妖志>序》:“瀏覽陳簡,撮録成 編,顔曰《物妖》。”③书的计数单位。指一部书或书的一 部分。《汉书·张良传》:“有傾,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2025-04-08 06:45:31 [识别] 出一編書,曰:“讀是則為王者師。””颜师古注:“編謂聯次 之也。聯簡牘以為書,故云一編。”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 碑》:“考定新舊令式為三十編,舉可長用。”宋叶適《龟山 杨先生祠堂记》:“楊公有筆稿《史論》一編,景瞻尤惜之。” 又如:上编、中编、下编;内编、外编;第一编、第二编、第三 编。④顺次排列。唐许敬宗《奉和春日望海》:“連雲飛巨 艦,編石架浮梁。”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歲豐君不樂, 鐘磬幾時編?”亦指把分散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条理组织起 来。参见“編年”、“編組②”。⑤连接。参见“編町”。⑥收 列;列入。《韩诗外传》卷二:“夫嫁娶者非己所自親也,衛 女何以編於《詩》也?”三国魏曹植《白马篇》:“名編壯士 籍,不得中顧私。”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編之乎詩 書之策而無愧,措之乎天地之間而無虧。”⑦编辑;创作。 茅盾《追求》四:“仲昭专心编稿子。”巴金《关于<长生 塔>》:“即使是编童话,我也不愿让树木随便讲话。”③编 织。《庄子·大宗师》:“子桑户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 貢往侍事焉。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王先谦集解引 李颐曰:“曲,蠶薄。”《西游记》第一回:“扯葛藤,編草帓。” 编造;捏造。《红楼梦》第三九回:“〔劉姥姥〕見這些哥 兒姐兒們都愛聽,便没了說的也編出些話來講。”巴金《关 于<第四病室>》:“小说里只有几个名字,像医生杨木华, 护士林惜华,病人朱云标,当然都是我编出来的。”⑩古县 名。汉属南郡,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境。见《汉书·地理志 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漳水》。①姓。汉代有编盲 意。见《後汉书·方术传下·解奴辜》。 [biàn《集韵》婢典切,上銑,並。]通 2 編 [编] “辮”。《周礼·天官·追师》:“追師掌 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郑玄注:“編,編列髮 為之,其遺象若今假紒矣。”参见“編2髮”。 2【編人】编入户籍的平民。《後汉书·朱浮传》:“自 宗室諸王,外家后親,皆奉遵繩墨,無黨埶之名。至或乘 牛車,齊於編人。”唐王维《能禅师碑》:“衆生為浄土,雜居 止於編人;世事是度門,混農商於勞侣。”《新唐书·李栖 筠传》:“歲仍旱,編人死徙踵路,栖筠為浚渠,廝江流灌 田,遂大稔。” 【編入】列入。宋许顗《彦周诗话》:“'春水滿四澤, 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此顧長康詩,誤 編入《陶彭澤集》中。”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审 盗》:“如此案果無其人,須重責取保編入土番。” 4【編户】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汉书·梅福传》: “今仲尼之廟不出闕里,孔氏子孫不免編户。”《北齐书· 文宣帝纪》:“周曰成康,漢稱文景,編户之多,古今為最。”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至那仆底国》:“編户安業,國用豐 贍。”宋王安石《敕榜交趾》:“比聞編户,極困誅求。”清唐 甄《潜书·存言》:“富在編户,不在府庫。若編户空虚,雖 府庫之財積如丘山,實為貧國。”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 之理》:“至於匹夫編户,豈直不能與聞國是,乃至視之若 奴隸。” 【編户民】编在户籍的平民。《史记·高祖本纪》: “諸將與帝為編户民,今北面為臣,此常快怏。”《汉书·高 帝纪下》:“諸將故與帝為編户民。”颜师古注:“編户者,言 列次名籍也。” 【編户齊民】编入户籍的普通平民。汉桓宽《盐铁 论·通有》:“宋、衛、韓、梁,好本稼穡,編户齊民,無不家 2025-04-08 06:45:40 [识别] 衍人給。”《後汉书·仲长统传》:“漢興以來,相與同為編 户齊民,而以財力相君長者,世無數焉。”清龚自珍《保甲 正名》:“卿大夫之家,尚不藏甲,編户齊民,何有甲之名?” 5【編目】①编成的目录。唐刘知幾《史通·书志》: “於其編目,則有前曰《平準》,後云《食貨》。”清平步青《霞 外攟屑·斠书·严铁桥辑诸经逸注佚子书》:“今其稿散 佚不全,惟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晉、南北朝文編目 中,尚可考其厓略。”②编制目录。 【編印】编辑出版。应修人《给元启的信》:“因为据 我的推想,编印月报的最大的意义,终应该是使借书者与 馆之间有条具体的息息相通的桥梁。”巴金《关于丽尼同 志》:“在《黄昏之献》以后,我还编印了他的两本散文集 《鹰之歌》和《白夜》。” 【編外】编制以外的。《新华月报》1950年第1卷第6 期:“政府机关、学校、团体则制定编制;规定供给标准,编 外和编余人员由全国编制委员会统一调配。”《中国青年 报》1983.10.6:“现在又弃官回乡,四千元转业费全部交 给县里办学校,自己去当一名编外“校工'。”参见“編制”。 【編民】编入户籍的平民。唐孙樵《寓汴观察判官 书》:“今京兆二十四縣,半為東西軍所奪,然亦不過籍占 編民,翼蔽墾田,其辭獄曲直,尚歸京兆。”宋王禹偁《拟罢 苏州贡橘诏》:“置候供須,耗吾廩實;隄防推輓,動我编 民。忍將口腹之資,重困黔黎之力?”明徐渭《为请复新建 伯封爵疏》:“使功臣之骸,藁葬原野,子孫微賤,下同編 民,非所以廣聖意、勸忠良也。”清刘大櫆《许游击墓志 铭》:“鉛山有編民查氏,居家無故,而忽奉按察司提問。” *6【編列】谓编户。《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彼豈樂 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颜师古注:“編 列,謂編户也。” 【編2列】谓缕析而编结。《诗·鄘风·君子偕老》 “副笄六珈”毛传“副者,后夫人之首飾,編髮為之”唐孔 颖达疏:“言編,若今之假紒者,編列他髮為之。” 【編年】①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公羊传· 隐公六年》:“《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年。”南朝梁刘 勰《文心雕龙·史传》:“然紀傳為式,編年綴事,文非泛論, 按實而書。”唐刘知幾《史通·本纪》:“陸機《晉書》,列紀 三祖,直序其事,竟不編年。年既不編,何紀之有?”清黄鷟 来《和陶饮酒》之二十:“編年書甲子,樹節良已勤。”李广 田《<闻一多选集>序》:“《全集》是按分类编排的,这里都 尽可能地按编年调整了,凡是能注出写作年代的也已大 致注明。”②指编年体。唐刘知幾《史通·六家》:“所在史 官,記其國事,為紀傳者則規模班馬,創編年者則議擬荀 袁,於是《史》《漢》之體大行,而《國語》之風替矣。”宋司马 光《进<资治通鉴>表》:“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宂長,舉撮機 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 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編年史】编年体的史书。亦借指可以纪年的事 物。清李渔《梧桐》:“梧桐一樹,是草木中一部編年史 也······有節可紀,生一年紀一年,樹有樹之年,人即紀人 之年,樹小而人與之小,樹大而人隨之大,觀樹即所以觀 身。”《人民日报》1981.1.27:“几百万字的罪证材料,像一 部编年史一样,揭开了这一伙阴谋家是怎样窃取党和国 家最高权力的黑幕。”参见“編年體”。 【編年體】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时 2025-04-08 06:45:53 [识别] 糸(乡)部 ⑨編(949) 间顺序编排史实。《竹书纪年》、《春秋》为中国最早的编 年体史书。汉司马迁改编年为纪传,汉荀悦又改纪传为 编年,自是纪传与编年并行。至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 上起周威王二十二年,下迄五代末,前后1362年,以通史 编年,成为编年体史书的巨著。编年体以年月为经,以事 实为纬,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事件之间的联系,但记事前后 分隔,首尾难以联贯,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也不 易详其源委。 【編竹】指用细竹竿或竹片编织成的篱笆。闽徐夤 《茆亭》诗:“鴛瓦虹梁計已疎,織茅編竹稱貧居。” 【編伍】①犹编户。古代户籍编制,五家为伍。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 《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②犹编管。 明陆垹?篑斋杂著·时务策》:“刑罰,則以刑之,輕者笞 掠,重者編伍,其尤重者抵死。” 【編次】①按次序编排。《史记·孔子世家》:“追迹三 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隋书·音乐志上》:“案漢初典章滅絶,諸儒捃拾溝渠牆 壁之間,得片簡遺文,與禮事相關者,即編次以為禮,皆非 聖人之言。”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牋者,編次也。古 者書紀其事,以竹木編次而為之。”《红楼梦》第二三回: “〔元妃〕便命將那日所有的題咏,命探春依次抄録妥協, 自己編次,叙其優劣。”郑振铎《<现代创作文库>序》:“为 使读者明了某一作家最近的倾向,故作品目录的编次是 以最近的放在前面,倒编上去。”②编辑整理。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吾家世文章······有詩賦銘誄書表啟 疏二十卷,吾兄弟始在草土,並未得編次,便遭火盪盡,竟 不傳於世。”唐孙棨《<北里志>序》:“静思陳事,追念無因, 而久罹驚危,心力減耗,向來聞見,不復盡記,聊以編次, 為太平遺事云。”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慶元初,趙 子直當國,召朱文公為侍講。文公欣然而至,積誠感悟, 且編次講義以進。”③编排次序;编辑体例。唐刘知幾《史 通·六家》:“其編次多依放通史。”旧题宋苏轼《仇池笔 记·论<文选>》:“舟中讀《文選》,恨其編次無法,去取 失當。”明叶盛《水东日记·晦庵<小学定本>》:“然《大全》 編次倫序不能精當,恐亦未可憑也。” 【編弄】编织。弄,做。《红楼梦》第五九回:“那婆 子見採了許多嫩柳,又見藕官等採了許多鮮花,心裏便不 受用;看着鶯兒編弄,又不好説什麽。” 【編貝】编排起来的贝壳。常用以比喻洁白整齐的 牙齿。《韩诗外传》卷九:“目如擗杏,齒如編貝。”《汉书· 东方朔传》:“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 編貝。”《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唐谷神子《博异志·杨知 春》:“北房有玉棺,中有玉女,儼然如生,緑髮稠直,皓齒 編貝,穠纖修短中度,若素畫焉。”宋梅尧臣《采芡》诗:“齒 如編貝嚼明月,曼倩不復飢腸鳴。”清俞樾《茶香室丛钞· 种牙》:“陳生術妙天下,凡齒之有疾者,易之以新,纔一舉 手,使人終身保編貝之美。” 【編町】连绵于畎亩之中。《文选·张衡<西京赋>》: “篠簜敷衍,編町成篁。”薛综注:“編,連也。町,謂畎畝。 篁,竹叢生也。” 8【編者】编辑的人。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六:“方才 那篇《闻惊》,是杂志编者对于你们中学程度的青年说 的。”孙犁《澹定集·<曼晴诗选>序》:“抗日期间,他是晋 2025-04-08 06:46:01 [识别] (950)糸(纟)部⑨編 察冀边区著名的《诗建设》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者。” 8【編述】 著述;编辑。亦指著述或编辑之文。唐刘 知幾《史通·六家》:“自古帝王,編述文籍,外篇言之備 矣。”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下:“第奇秘闕逸,較前少損,所 增多近代編述耳。”《红楼梦》第一回:“當此,則自欲將已 往所賴天恩祖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 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之人。”谢觉哉《学语集锦》:“一种是 读书,一种是用书。读是为着用,搜集、考证、编述,供他 人使用。” 【編甿】编入户籍的平民。唐康骈《剧谈录·袁相 雪换金县令》:“李汧公鎮鳳翔,有屬邑編甿,因耨田得馬 蹏金一瓮。”《旧唐书·懿宗纪》:“編甿失業,丘井無人。” 宋王禹偁《送荣礼丞赴宋都序》:“撫臨近輔,利澤編甿,君 之望也,公之職也,可不勉哉!”明唐顺之《与陈逊斋巡按 书》:“編甿之役,既非所以僭於縉紳之交;稼穡之論,亦非 所以參於政事之間。” 【編帙】书籍卷册。明陶宗仪《辍耕录·庄蓼塘藏 书》:“其家蓄書數萬卷·······蓼塘既没,子孫不知保惜,或 爲蟲鼠蝕囓,或為鄰識盜竊,或供飲博之需,或應糊覆之 用,編帙散亂,所存無幾。” 【編制】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定额和职 务分配等诸方面的规定。邓小平《军队整顿的任务·军 队要整顿》:“这一次编制要严格搞,要切实遵守编制。”魏 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一章:“经过讨论,决定二号坑道的 编制不动。” 【編氓】编入户籍的平民。唐武元衡《行路难》诗: “休說編氓朴無恥,至竟終須合天理。”宋庄季裕《鸡肋编》 卷中:“方今財用窘匱,將天下官户賦役同於編氓,此急務 也。”明宋濂《金溪县义渡记》:“有華以編氓能佐官政之不 及,可不謂賢哉!”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赐冰》:“前 明於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編氓賣者,手二銅盞疊之, 其聲嗑嗑,曰冰盞。”李大钊《国情》:“養兵賠款,窮索編 氓,維新以來,負擔益重。”夏衍《关汉卿不朽》:“这些'编 氓'们不仅政治上、经济上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在 文化上也遭受到了极端的歧视和侮辱。” 9【編柳】编联柳木制成的书简。汉孙敬到洛阳,在 太学左右一小屋安置其母,然后入学,编杨柳简以为经。 见《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螢映雪,編蒲 緝柳”李善注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后因用作苦学的典 故。隋江总《建初寺琼法师碑》:“東山北山之部,貫花散 花之句,並編柳成簡,題蒲就業。”唐裴铏《传奇·封陟》: “貪古人之糟粕,究前聖之指歸;編柳苦辛,燃粕幽暗。” 【編削】编次简册。《後汉书·苏竟传》:“走昔以摩 研編削之才,與國師公從事出入,校定秘書。”李贤注: “《說文》曰:“編,次也。'削謂簡也,一曰削書刀也。” 【編修】官名。宋代有史馆编修。明清属翰林院,位 次修撰,与修撰、检讨同为史官。见《历代职官表》卷二三。 【編訂】编纂修订。鲁迅《书信集·致赵家璧》:“倘 愿,俟我病好后,当代接洽,并为编订也。”柯灵《<阿英散 文选>序》:“从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一年,他在上海期间著 述编订并已出版的作品,就有六十六种之多。” 【編派】①摊派。明徐树丕《识小录·前辈格言》: “司牧者不知編派之源,亦不知編派之總,徒捶楚日聞,以 求課最。”②组织安排;调配分派。张天翼《谭九先生的工 2025-04-08 06:46:14 [识别] 作》:“'但是这些路径-呃,这些工作-由哪个来领 衔呢?'别人似乎一时明白不了他的意思,他就又换了一 个讲法:“这些工作是哪个编派的呢?””捏造谎言,讥诮 别人。《红楼梦》第十九回:“黛玉聽了,翻身爬起來,按着 寶玉笑道:“我把你這個爛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編派我 呢!'”茅盾《劫後拾遗》:“你这衰鬼!编派些什么?真该 打!”④编造。鲁迅《彷徨·长明灯》:“孩子们跑出庙外也 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 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編室】编列户籍的平民之家。宋司马光《诸庙祈 雪文》:“竊以雪霜不時,神寔職之,編室流亡,吏當坐之。” 【編韋】编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北魏郦道元《水 经注·河水一》:“余考釋氏之言,未為佳證,《穆天子》、 《竹書》及《山海經》,皆埋緼歲久,編韋稀絕,書策落次,難 以緝綴。” 10【編珠】编列着的一串明珠。《初学记》卷一引《尚 书中候》:“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 【編馬】编成队列的战马。汉贾谊《新书·匈奴》: “厩有編馬,庫有陣車。” 【編校】(-jiào)编辑校订。宋沈括《梦溪笔谈· 象数一》:“予編校昭文書時,預詳定渾天儀。”曹靖华《飞 花集·到赤松林去》:“这是鲁迅先生亲手编校,自己拿钱 印的。” 【編配】编列流配。宋司马光《论赦札子》:“比見臣 僚多以私意偏見奏赦前事,乞不原赦,或更特行編配,重 於不經赦之人,朝廷皆從其請。”《宋史·瀛国公累纪》: “〔德祐元年二月〕庚午,應編配、拘鎖人,除偽造關會、强 刼盗放火者,餘悉縱之。” 【編剗】编辑删削。唐韩愈《赠张籍》诗:“我身蹈丘 軻,爵位不早綰。固宜長有人,文章紹編剗。”清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李侍郎》:“有集二十卷,手自編剗, 去留甚嚴。” 【編造】①把具体资料加以组织排列写成表册。 如:编造预算;编造名册。②凭想象创造。巴金《关于 <长生塔>》:“这一篇比较长,又有些自己编造的东西。”王 西彦《老太婆伯伯》:“他们给他编造出分不清是庆贺还是 嘲弄的山歌。”孙犁《秀露集·读<蒲柳人家>》:“小说家可 以异想天开,编造故事,有时以为越新奇,越能耸人听 闻。”③捏造。巴金《说真话》:“为了让自己安全过关,一 位三十多年的老朋友,居然编造了一本假帐揭发我。” 11【編排】①按照一定的目的依次排列。宋苏轼《拟 进士对御试策》:“右臣准宣命,差赴集英殿編排舉人試 卷。”《朱子语类》卷二九:“這一段下連“巧言令色足恭”, 都是一意,當初孔門編排此書,已從其類。”洪深《电影戏 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站在这个立场上,来讨论那选 择故事,编排情节,以及其他零碎的技巧问题。”②调 配、安排。沈从文《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 一本大书》:“我常常设计把这些人马调度得十分如法,他 们服从我的编排,比一匹真马还驯服规矩。”③指捏造谎 言讥诮别人。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而他 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 己的威风。” 【編掜】 见“編揑”。 【編著】 编撰著录。《韩非子·难三》:“法者,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