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史哲大辞典(感谢5月21日notwind分享修订版)

多谢校正!更新了。

另补一条:
【赵必
“豫”当作“𤩪(⿰王象)”。见《四库提要》,又《辭源》:宋有趙必𤩪。宋太宗十世孫,著有“覆瓿集”。
这个名字其他书也多误,如《汉语大词典》有引作赵必豫、赵必瑑等等。

1 个赞

根据《四库提要》,是赵必{王象}。和他同一代的,名字偏旁皆从“玉”。

《傳索》:“十四畫/趙/趙必{王象}:字玉淵,號秋曉,太宗十世孫。”

《傳索》:“十四畫/趙/趙必{王綦}:字君飾,太宗十世孫。”

《傳索》:“十四畫/趙/趙必{王付}:字維石,太宗十世孫。”

《四库提要》
《覆瓿集》六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赵必{王象}撰。必{王象}字玉渊,自号秋晓,太宗十世孙,居於东莞。咸淳元年,与父崇{言由}同登进士。

有三个地方,得把“赵必豫”改成“赵必{王象}”:

【赵必{王象}】
【覆瓿词】
【覆瓿集】

再补一条校记:

【忽汗城】
渤海王諲<img src='image1633.jpg'/>
〖校记〗所缺图像字<img src='image1633.jpg'/>为“譔”。

1 个赞

19-7-2022

【拨镫法】
蕴再传僧擪(辩)光,光又授李煜。
〖校记〗“僧擪(辩)光”当作“僧𧦬(辩)光”。图像版亦误。“𧦬”(U+279AC):“䛒(U+46D2,辯)”的讹字。

【抚远大将军西征图卷】
〖校记〗“允禵”原误作“允{衤题}”。

【无为者不先物为】
〖校记〗“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原误作“引自不来,推之不往”,据《淮南子》改。

【权渠】
《管子·轻重己》:“权渠、{乡晁}{乡棄-丗},所以御春夏之事也必具。”
〖校记〗“{乡晁}{乡棄-丗}”,《管子全译》作“{糹晁}緤”,言:“当作绳緤”。

【杨】
为羊舌<img src='image4494.jpg'/>采邑。
〖校记〗<img src='image4494.jpg'/>当作“肸”。

【林亦之】
〖校记〗将本条之“{纟罔}”皆替换为“網”。《中国文学大辞典》作“网”。

【林昌彝】
〖校记〗“𥒸𥐦山人”原误作“球𥐦山人”,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林昌彝”条改。按:《伸蒙子》提要:“書‘求己’為‘{石求}{石己}’。”“𥒸𥐦山人”即“求己山人”。

【水排】
排同㰆,或作䪔、𩊬。
〖校记〗替换三个图像字。

【水经注】
〖校记〗以四库本核之,此条引《水经注》两“纏”字皆当作“躔”。

1 个赞

【水排】
后两个字根据文义应该是韛、鞴。

再补一项
【僧官】【僧正】
“道褎”当作“道䂮”

1 个赞

三字都是“韛”的异体字。这里是列异体字,必须区分。

【僧官】【僧正】
“道褎”当作“道䂮”

图像本是“道䂮”。

很容易弄错的一个人名。

《中国官制大辞典·上卷》
僧正
僧官名。(1) 中央设置。东晋列国后秦始命僧䂮为僧正,秩同侍中。南朝诸代以僧正管理全国僧尼,如宋时命尼宝贤为僧正,梁时以法超为都邑僧正,敕法云为大僧正。(2) 地方设置。宋代始设于诸州,管理地方僧尼事务。金代设于路,地位在僧录之下。元设于州。
按:“僧䂮”当作“道䂮”。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僧正 sēng zhèng
管理众僧的官。东晋列国后秦以道硙法师为僧正,秩同侍中,为僧人立官之始。南朝梁名大僧正。参看宋赞宁《僧史略·中·僧寺纲纠》。明、清各州置僧正司僧正1人,掌管本州僧众。见《清史稿·职官三·府僧纲司》。
按:“道硙”当作“道䂮”。

1 个赞

问题就是䪔、𩊬并不是韛的异体字。至少以我手上的字典看不出来。

又 僧䂮 也是对的,见《梁高僧传》。

1 个赞

词典确实没说是异体字。《历史大辞典》说的应该是实际的应用情况。可能文献刻错字,也可能整理者看错字。

“𩊬”字是我看错了。上面还有一个艹。确实可能是“鞴”之误。

《历史大辞典》01\0607

我最后的处理方案:

【水排】
排同㰆,或作䪔、{革莆}
〖校记〗“或作䪔、{革莆}”疑当作“或作韛、鞴”。

僧䂮大概和僧肇一样,应该不是单名,是省略名字的上字,不敢称呼全名。以示尊敬。这种省略名字上字的情况,在宋代禅宗是惯例。

既然知道他的全名是道䂮,用全名为是。

1 个赞

21-7-2022

【浮华】
〖校记〗“邓飏”原误作“邓{风易}”。

【涧水】
〖校记〗查《尚书》,将<img src='image1872.jpg'/>替换为“瀍”。

【淳于长】
〖校记〗替换图像字。“𡦗”(U+21997),同“孺”。《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淳于长,字子孺。”

【滨𤁵湖 (滨{氵闾}湖)】
大历五年(770)仓曹林鶠舍田为湖
〖校记〗仓曹,官名。林鶠,人名。舍,施舍。《福州府志下(海风)》664:“明蒋以忠《长乐县重筑滨{氵闾}湖堰记》 :“滨{氵闾},非湖也。唐大历五年,南郊沙合,仓曹林公鶠与其配赵夫人舍田为之者也。”

【狼汤渠】
《说文》作“浪汤渠”,《水经注》作“蒗渠”
〖校记〗替换<img src='image2207.jpg'/>为“𦿆”。《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蒗荡渠”:“一作莨荡渠、狼汤渠。即战国至秦、汉间之鸿沟。”按:𦿆,䕞𦿆。“䕞𦿆”即“莨菪”,草名。《本草纲目·草部·莨菪》:“时珍曰:‘莨菪一作䕞𦿆。其子服之,令人狂狼放宕,故名。’”

【王侁】
〖校记〗替换图像字为“閤”。搞不懂“閤”字为何要缺笔。避讳吗?

【王回】
元符中为<img src='image3962.jpg'/>睦亲宅讲书。
〖校记〗图像版“睦亲宅”正常无误。文字版加一图像字“睦”,成为“睦睦亲宅”。难道造字者造得头昏了?兹删去图像字“睦”。

【王星諴】
〖校记〗词头“王星諴”原误作“王星诚”,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改。

2 个赞

26-7-2022

【〖U+2BBA9〗𫮩方鼎】
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1927年出土于陕西宝鸡戴家湾。
〖校记〗字头原误作“璺方鼎”。〖U+2BBA9〗:《叶典》:㈠金文隶定字,同〖㘱〗。字见《殷周金文集成引得》1033頁。㈡金文隶定字,同〖坍〗。

【生{广爿欠}河 (生厥河)】
〖校记〗892右。按:有的资料作“生厥河”。但是应保留“生{广爿欠}河”原貌,在后面加注“生厥河”。《古今地名大词典》也是这样,飞梧兄改成“生厥河”,我主张保留“生{广爿欠}河”原貌。

【田居乙记】
书后有祁承{火菐}跋。
〖校记〗“祁承{火菐}”疑当作“祁承{火業}”。{火業}音han,熯之讹。

【神火飞鸦】
以纸裱糊成两翅固于两侧
〖校记〗“裱”原误作“{礻表}”。

【空同词】
〖校记〗“洪瑹”原作“洪𤨓”,“𤨓”同“瑹”,难以检索,兹改为“瑹”。

【羽觞】
瑶浆<img src='image4782.jpg'/>(蜜)
〖校记〗将图像字替换为“𧖅”。所引《楚辞·招魂》“(蜜)”原误作“(幂)”,据《楚辞》改。

【自流井风物名实说】
书名。又名《自流井图说》。清吴{目/非}立撰。
〖校记〗《自流井图说》作者为吴鼎立,{目/非}当是“鼎”之异体字。

【范时绎】
〖校记〗“允禵”原误作“允{衤题}”。

【获水】获(获)
〖校记〗当作“获(獲)”。

1 个赞

补充几个:

【𧈬县】
”当作“𧈬”

【颐和园铜亭】
“斗𬩽”当作“斗栱”

【淮浦县】
“临侧淮𣸣” ,查《水經注》𣸣(濆)当作渎(瀆)

【㼖庵集】
“号庵”,邍当作㼖(⿰瓜蠡)。此字【曾廉】条作 ⿰蠡瓜,查孔网原书亦作⿰蠡瓜,应是㼖的异体字。为便查询统一为㼖。

【㵢】【鄙】
“内入”,砓当作“㵢”
【𫌣】【𫑜阳】
两条中有好几种字形⿰貝枼、 ⿰見枼 、 ⿺見枼,其实是同一字的隶定,故统一为𫌣。
以上金文原形字出自《殷周金文集成》第12113器 (《鄂君启节》) 銘文。

又发现原辞典有用到不少兼容字,如:
=㭎
=䲡
=䶮
=䱷
等等,一并改正之。

3 个赞

7-8-2022

【鬷夷】
〖解释〗碴一作朡、融,古国名。
〖校记〗“碴”为“鬷”之误。

【觥】
一作鱑。古代饮酒器。
〖校记〗“一作鱑”当作“一作觵”,图像版亦误。

【走索】
所谓舞絙者也
〖校记〗据图像本补“絙”字。

【释迦】
〖解释〗即“塞种”。
〖校记〗“塞”原字为一怪字。图像本误作“寒”。兹据词条“塞种”改为“塞”。《中国大百科全书》“塞种”:“Saka,or Shaka”。

【阮葵生】
号{厂吾}山。(《中国历史大辞典》)
〖校记〗“{厂吾}山”当从《中国文学大辞典》作“𢈪山”。

【阳沟巨鶤】
〖校记〗文字版正文中两图像字“鶤”皆误作{军页},图像本不误。

【陆龟蒙】
后{凡/虫虫}赋
〖校记〗{凡/虫虫}当作“蝨”。

【顾广圻】
混而一之,则轇轕不胜矣。(《中国哲学大辞典》)
〖校记〗补“轇”字。“圻”(qí):方千里之地。顾广圻字千里,故知其名当音qí。

【𨚲䣕县】
诸葛亮南征置恆䣕戍
〖校记〗“恆䣕”据图像本当作“𨚲䣕”。

【巴】
派妇好率沚𪭑(U+2AB51)伐巴方
〖校记〗将图像字替换为U+2AB51。

【望乘】
地位与*沚𪭑(U+2AB51)相同。
〖校记〗将图像字替换为U+2AB51。

【沚戓】
祖庚时沚𪭑(U+2AB51)。
〖校记〗将图像字替换为U+2AB51。

我做完了,收工。

2 个赞

〖校记〗“临侧淮濆”,四库本《水经注》卷30作“临侧淮渎”,《水经注集释订讹》卷30作“盖侧淮濆”。《水经注全译(贵州)》768:“应劭曰:淮崖也。盖临侧淮渎,故受此名。”

这段文字诸家校勘不尽相同,依杨守敬《水经注疏》列出如下——
朱谋㙔《水经注笺》:浦岸也。盖侧淮𣸣。【《永乐大典》本亦同】
赵一清《水经注释》:淮涯也。盖侧淮𣸣
戴震《水经注武英殿聚珍本(四库本)》:淮崖也。盖侧淮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浦岸也。盖侧淮𣸣
看起来《中国历史大辞典》所引应该是杨本,所以还是该作𣸣(濆)。

1 个赞

感觉css不起作用似的。我用的是goldendict,修改什么都没有变化,请指教

〖驷骥〗
〖解释〗《诗经·秦风》篇名。《诗序》认为“《驷骥》,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焉”。
〖校记〗“驷骥”当作“驷驖”。

补遗:

《中国历史大辞典》3211b
【〖U+2B14A〗〖U+2B2A3〗{㓁啚}{虍魚}】西周邑名。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兮甲盘》:“王初各(略)伐{厂敢}{卉/本+允}〖U+2B9E8〗(玁狁)于{㓁啚}{虍魚},兮甲从王”,即其地。春秋时称彭衙。

【黎】
②中, “愑”当作“𨟀”;“樈”当作“𨸔”。

【祭】
“惶”当作“𨝋”。

【子仲姜镈】
第一句话最后漏一“镈”字。

【鄾】
第二个“优”字当作“優”。

1 个赞

9-8-2022

〖白芀子弟〗
〖解释〗亦称白艻子兵。宋土兵之一。
〖校记〗词头“白芀子弟”当作“白艻子弟”,图像版不误。

〖六幻西厢〗
编者分别称之为《幻因》、《挡幻》、《剧幻》、《赓幻》、《更幻》、《幻住》,故合称《六幻西厢》。
〖校记〗“挡幻”当作“掐幻”。

〖熊峰集〗
清初孙光悬为藁城知县,又得别集于其家,合而重刊之。
〖校记〗“孙光悬”当作“孙光𤋁(U+242C1)”。“𤋁(U+242C1)”同“煬”。此字诸书或作“易”,或作“惖”(同“惕”)。检《熊峰集》前提要,实为“𤋁(U+242C1)”。

1 个赞

【白艻城】条说又作“白棘城”,可【白棘城】条说即“白芀城”。
【白芀子弟】《汉语大词典》“白芀子”条引《明史》和《日知录》俱作“芀”。又查《宋史》301卷寇瑊传作“芀”,496卷则作“艻”。
【白芀镇】《资治通鉴》作“芀”,《读史方舆纪要》卷67作“白艻镇”。
按《汉语大词典》、《辞源》作“棘木”解、读ji2时,“芀”“艻”二字可通。

【六幻西厢】
这个“挡幻”,《大辞海》作“𫼝(搊)幻”。因为这第二幻《董西厢》,即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又名《西厢搊弹词》,故称。

再补充几个:
【毾㲪】 “絯”当作“𣰅”。
【买地券】 “魌”当作“䇷”。
【女娲补天】第一个图片“焱” 当作“爁”。

2 个赞

古籍中“白艻”、“白芀”都有,单看宋代史籍,“白艻”出现得比较多。看现代的辞书,多数用“白艻”。《汉语大词典》是语文词典,历史词条部分不如历史类专科词典可信。

所以“白艻”的“艻”应该读成“jí及”,不能读成“力”。

《中国历史大辞典》“白芀镇”,《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825作“白艻镇”。同是历史类词典,在地名问题上,专门研究历史地名的词典应该更可信。

“白艻子弟”考索——兼论宋代乡兵的一个特例
作者:刘复生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简介:刘复生,四川大学历史系
期刊代号:K23分类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复印期号:1995年01期
(略)
第一,从称谓上来看。“白儿子”虽然是明清时白族的自称,但“白艻子弟”却是他称,而且是临时性称谓。上引史料一处说是“目曰‘白艻子弟’”,另处说是“号‘白艻子弟’”,证明了这点。再者,“白艻子弟”不应被断为“白艻子”,正如唐代西南边地的“雄边子弟”不能读作“雄边子”一样。《长编》卷73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三月,因“平夷之功”,孙正辞等升迁,“所部禁、厢军及辇送护援兵健子弟,皆赐缗钱。”《长编纪事本末》卷25将此处的“兵健子弟”记作“兵健白艻子弟”,而《宋会要辑稿·蕃夷》5之16记为“兵键白艻土兵”。可见这里“子弟”无非是土兵或乡丁的一种“昵称”而已。宋代有关史料中,未有称“白艻子”者,偶有将“白艻子弟”写成“白艻子兵”者,如《宋会要辑稿·蕃夷》5之16、《宋史·蛮夷传四》,但除“兵”一字之差外,文与上引《长编》卷81宋真宗对陈尧叟所讲的话相同,可见不过是传抄之异。明代国子监学录黄明善亦呼之为“白艻子兵”,明言“即今之民壮”②。清代张澍所著《蜀典》直呼其为“白艻子”,是不正确的。
(略)
第三,从语音称呼上来说。“白艻子”与“白儿子”也大不一致。“艻”字有两读,草名萝艻之“艻”,读作[lè勒];而木名白艻之“艻”,通“棘”,读作[jí及]。《资治通鉴》卷249载唐大中十二年(858),以王式为安南都护、经略使,“至交趾,树艻木为栅,可支数十年。”此处“芀”为“艻”之误,“芀”即“苕”的异体,读[tiáo条],芦苇花,非木本植物,不可为栅。《丛书集成》本《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7,迳作“白苕子弟”,今人亦多有沿此误者,应予纠正。

http://rdbk1.ynlib.cn:6251/Qk/Paper/21483

2 个赞

11-8-2022

〖沚瞂〗
〖解释〗商时人(见殷墟甲骨文)。武丁时将领
〖校记〗“沚瞂”为“沚𪭑〖U+2AB51〗”之误。见《中国历史大辞典》页1538。

〖巿丘君〗
〖解释〗巿亦作沛。战国时韩国封君。韩釐王时封于巿丘(今河南荥阳东)。
〖校记〗词头“巿丘君”之“巿”(U+5DFF)音fú。《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页871“市丘”:“市丘,战国韩邑,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此“市丘”之“市”(U+5E02)音shì。图像本《战国策》乃“市”(U+5E02)字。当从《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作“市场”之“市”。

〖周訢〗〖李〗〖编〗〖奕〗〖王〗
〖校记〗词头“訢”用了类推简化字的私用区字。

〖駻臂子弓〗
〖解释〗战国楚人。亦称子弓。孔子弟子卜商之门人
〖校记〗据图像本,“駻”当作“馯”。

〖刘旦(?—前80)〗
即燕刺王。汉武帝子。赐谥刺王。
〖校记〗二“刺王”当作“剌王”。《逸周书·谥法》:“不思忘爱曰剌,愎佷遂过曰剌。”

〖达赖三世·锁南嘉措(1543—1588)〗
〖校记〗当据图像本改为“达赖三世·索南嘉措”。

〖㡉县 ({巾弦}县、惤县)〗
〖解释〗㡉一作惤(《续汉书·郡国志》)、笋(《宋书·州郡志》)。
〖校记〗“笋”据图像本当作“{扌弦}(U+22B82)”。

欧阳𬘡
南朝陈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靖世。
〖校记〗“𬘡”据图像本当作“𬱟(U+2CC5F)”。当用“頠”,以便检索。

〖嫫母〗
〖解释〗即“後母”。
〖校记〗“後母”据图像本当作“𢂳母”。

〖裴𬘡(267—300)〗
〖解释〗西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字逸民。裴秀少子。
〖校记〗“裴𬘡”据图像本当作“裴頠”。

〖〗、〖汗〗之“”为私用区字。为便检索,当改为“鏺”。

〖白棘城〗
〖解释〗即“白芀城”。(《中国历史大辞典》)
〖校记〗“白芀城”当作“白艻城”,图像本亦误。

〖{氵义}川县〗
〖解释〗唐武德四年(621)分汉阳县置。以{氵义}水为名。
〖校记〗“{氵义}川县”,《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用“汊川县”。《元和郡县志》卷28“汊川县”:“本汉阳县地,武德四年分置汊川县,因汊水为名也。”“汊”,四库图像本皆作“{氵义}”。《中国历史大辞典》“{氵义}川县”条保留原貌。
按:这条我认为不能改作“汊川县”。我不是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错了。《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汊”的词条有好几条,引不同的书。史为乐可能别有所据。但是《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编者自有所见,哪里能乱改他们的一家之言。《大辞海·中国地理卷》0235“汉川”条也用“{氵义}川”。

《元和郡县志》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