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很明显是两大政治词典,前者是nationalism的体现,后者是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of 1st republic.
所以这种语感差距是有的,但是更多的真实情况可以从例句中找到验证。
例1.圆通而不是圆汗人们常常认为小人圆滑,因而对他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是要足够圆通,否则就常常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心目中“狡猾的人注定没有前途可言。而圆通是我们十分喜欢的,但可悲的是,现代人脑筋逐渐扁平化,缺乏深度,看事情不能“入木三分所以“凡是圆通都看成圆滑圆通和圆滑虽然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都是“推、拖、拉一副打太极拳的模样…(曾仕强的书,2000年后出版的)
曾仕强是台湾人也是国学大师,但是他认为圆滑是具有小人意味的,所以他认为应该用圆通来取代其中的贬义色彩。
例2. [王文勤之圆滑],见清朝野史大观;清代官场,无论京官外官大官小官,皆含有‘枇杷核子’性质,未可专以此谥文勤也。 全文手头没有,大概意思就是,王大人做官没有功也没有过,就像是枇杷核一样,很滑,儿这哥们儿是枇杷核上面还泡一层油,所以是滑上加滑。
老佛爷管他叫:琉璃球儿。因为他遇到重大事情就怕得罪人。
可见都是贬义的为主。
例3. 圆滑者。非掩饰欺诈…苟其事不十分确实,绝不可率然作词…(1916.公文研究法)
按:这个圆滑又显得很flexible,就是变通灵活意义。
例4.那些想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俄国马赫主义者,圆滑地避开了,恩格斯最坚决最明确的声明中的一个声明,而对于另外一个声明,则完全按照加尔诺夫的方式加以修改 (学习马、列六本书 名词解释 (上)1971)
以上四个例子刚好覆盖了大清以来的中国语境。
圆滑这个词儿,唯一有一个褒义的例子,大概就是民国这个例子,这个确实是有时代因素,民国很多事情都是那样的,说不清楚,今天还是黄龙旗,明天就五色旗,没两天又晴天白日了,涮两下膏药旗,没多久又白日,白完了红了。说明统治阶级意识无法发挥作用了。
但是统治阶级能够发挥作用的时代,就还是会对这些词汇造成影响,譬如忠君爱国从一而终,这种事情是很可贵的,但是很抱歉现实中是很少的,甚至没有的。
所以民国的这个语境不过是还原它该有的意思,比如就是要圆滑,这个世界这么黑,不圆滑能行?你吃人都可以,我只是不愿意罪人,就算是罪大恶极了吗?
曾仕强恰好处于这两个秩序之间,所以它认为圆滑是必要的,所以只能说是圆通。
而在于大清,忠君就见不得你装聋作哑。
在信仰时代,也见不得半点的揉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