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从个人经历过的国内英语教育,其实只是片面应试的看法——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词汇和语法上。(从1980年代直到现今)
以前全国卷高考时,作文比较简单占分较少,阅读和听力占多数分。
以前四六级,考研考试普遍考语法词汇单项,在一些地区高考,专四专八上还有保留
中学老师几乎只是重复读一遍教案中的词汇,语法;
讲解习题的时候照本宣科,只说这样那样选择是正确,从不分析文章脉络,主要句,干扰项等一系列阅读技巧。只要识得单词和简单的语法,反复刷题能达到140+/150。
现在,全国卷高考,英语作文分值提升了,尤其是在不设高考大纲情况下,
不能局限于认识单词和语法了——写作时需要学习单词的搭配,短语,以及思路——
这对贫瘠的教育地区简直是灾难性打击,很多英语老师可能只会强调背背背,而少有重点,和应用检查,一是看卷多事情多消耗精力,二是资源,经费有限,不会用OCR和机器匹配分析有多少同学在作文里应用了背记的内容。
听力也没有很好技巧,大体上还是以每天听,反复听,也不讲究同学们听力是怎么出错的——逐个意群听和单词听的区别等(或是求巧式得发展出不用听懂单词一说)
上了大学后,除了少数地区,大部分地区英语课划水性质大,差的学校不能提前过四六级,以免修英语;好点的可以免修英语,反而会拉低极点。严格些的像上交,复旦——有一个类似托福雅思的水平校内考。
英语教育受限于取材,多数还是中国题材(没有以外文作家,习俗等中心的了解课程);在语法,词汇(后者)上重心大于阅读聆听;应试大于应用(取材受限于应试性,有些忽略原语料的聆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