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兒树”还是“人皃树”?

校勘之道在于化繁为简。豆瓣作者怀疑“兒”是“皃”之误有其原由,两字形近并且这本书“多说文体及别题”(见#3图),问题在于从文献的角度没有核刻本,从语言的角度没有考虑“人貌树”的用法是否合宜。我刚才在古籍库大致搜了一下,“貌”作“的样子”解时基本是两种形式:一是“形容词+貌”,一是“名词+之+貌”(,别的用例没有发现,可能确有少数情况但被忽略了)。不过尽管如此,改“兒”为“皃”的设想确实是简单轻巧的。
相对来说,“兒”读为“齯”就不那么好。十分精彩了,可以说是旷世绝伦,无可置疑。
#4的回复在此基础上仍读“兒”为“儿”,是在问题复杂化后的化繁为简,颇有四两拨千斤的意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