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有”你们都咋读奥?,今天听我妹妹读三声,但我一直读的都是四声。 好纠结😭

我妹妹说她老师教的读“三声”:pensive:(有点强迫症哈哈)

确实是通“又”,她教科书上这么写的,但没有证据,我妹妹也不相信,听着好别扭:sob:

《汉语大字典》有

1 个赞

没什么好纠结的。权威词典一致这么说。

最关键的是《现汉》。

《现汉7》
〖词头〗有 [yòu]
〖释义〗〈书〉同“又”④:三十~八年。

《汉语大字典》

(二)[yòu]《集韻》尤救切,去宥云。之部。
通“又”。
2.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韓非子·五蠹》:“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汉语大词典》
〖有2〗
[yòu]
〖释义〗2.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例证〗《易·繫辞上》:“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
《後汉书·东夷传序》:“百有馀歲,武帝滅之,於是東夷始通上京。”
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序》:“輙依古作四言《元和聖德詩》一篇,凡千有二十四字。”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顧晉叔承,乃子山觀察之子。行年四十有九。”

2 个赞

这个读音两岸一致。台湾的《国语辞典》也这样读。《国语辞典》刚好引了《论语·为政》这个书证。

《国语辞典》

(二)ㄧㄡˋ
<连>用于整数与余数之间,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1 个赞

我现在才发现你的标题打了错别字:

五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到55岁才有志于学,太晚了吧! :smile:

改一下吧。

1 个赞

浪子回头,未尝不可:joy:

三声是指第三声?老师教第三声还是第四声?看得我糊涂。

假如有人55岁时对我说:“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我会鼓励他说:“活到老,学到老。秉烛夜学。55岁到85岁,还有30年,何患不成!出书时记得送一本给我哦!”

啊,但是我心里会想:八成不会成的。

五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做mdx,倒是一定可以成功。

坛里的某些老学者们,别这么害怕学新技术!

谢谢提醒,不好意思哈

老师教的是三声,我妹妹说老师领着标的(其实我是怀疑我妹妹拼音没学明白:sob:

“三声”和“第三声”是不同的。“第”字不可少。

《国语辞典》
三声
ㄙㄢ ㄕㄥ
1.连续发声三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宋˙华岳˙田家诗:“鸡鸣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
2.大陆地区指店员的迎客声、接待声和送客声。

《汉语大词典》
〖三聲〗
〖注音〗sān shēnɡ
〖释义〗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例证〗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三聲既全,五彩必具,辨吾號聲,知五旗。”

《现代汉语大词典》
〖第三声〗
dì sān shēng
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
《现代汉语大词典》下册第2932页。

“第四声”当然也不能简化为“四声”。但是我懒得引词典了。

多打一个“第”字,没那么费力吧? :smile:

明白了。这里网友们的解释很明白了,就是读第四声。那位老师如果是读第三声那就是错误的。老师不一定都掌握汉字读音,尤其是古文。我听韩红唱我和我的祖国,把干涸唱成干戈,觉得很别扭,但我明白人人都会犯错误。

读音跟权威词典不同,真没什么稀奇。

“友谊”的“谊”字,大家读第几声?

最让我迷惑的是“谊”字。

谊字肯定要读第四声。凡是读第二声的都不对。暂 很多人读第三声,也是错误的。

誼1280⾔
yìngjeH宜寄切,去寘,疑。歌部。
合宜的道德﹑行爲或道理。楚辭戰國屈原九章惜誦:“吾先君而後身兮,羌衆人之所仇。”漢班固幽通賦:“舍生取。”
意義。漢許慎説文解字序:“會意者,比類合,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交情,友誼(後起義)。南朝梁江淹傷友人賦:“余結兮梁門,復從官兮朱藩。”宋樓鑰贈友詩:“臨别提斯語,少盡交朋。”
通“議”。議論。漢書董仲舒傳:“故舉賢良方正之士,論考問。”
宜,誼,義。三字同聲同韻,“誼”﹑“義”同音。説文:“宜,所安也。”又:“誼,人所宜也。”音近義通,是同源字。段玉裁説文解字注“誼”下云:“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仁義字也。”在典籍中“誼”﹑“義”常可通用,只有後起義“友誼”作“誼”,不作“義”。
常用字
❶❷又寫作“義”。
以上是王力字典所解.
呵.是去聲,與義同.
往日都讀作平聲.
今日始知
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