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高科技井喷?剖析中国大战略
中时新闻网,2025/02/06
罗庆生
(略)
我们注意到包括游戏科学的冯骥、DeepSeek的梁文锋,宇树科技的王兴兴,这些企业创办人都是80后的年轻人,而且不像前一代高科技创业家有美国学术背景,他们都是中国大学自己培养出的人才。“人才是立国之基,教育为立国之本”,这些了无新意的传统论述,今天却显示出独特意义。传统的“立国”概念就是“大战略”,中国的大战略就是重视教育。而在这大战略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今非昔比。
中国大学科研能力整体已优于美国
一般比较世界大学,喜欢引用《QS世界大学排名》。这个由英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主持的评比,去年10月公布了2025年的世界大学排名。美国麻省理工第一、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第二、牛津第三、哈佛第四、剑桥第五,中国大学排名最高的是北京大学第14名、清华大学第20名。从这份榜单来看,中国大学距离西方著名大学还有段遥远距离。
但QS的计分方式是综合评估。包括学术声誉、雇主评分、师生比、国际学生人数…等等都列入计分项。研究实力,也就是教职员论文平均被引用数,只占比20%,还不如学术声誉的30%。这其实是个印象分数,反映的是之前大学的学术成就,而不是现在或未来。如果只比较各大学当前的研究实力,那么“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的排名将更客观些。因为它只针对研究实力,不渗其他水分。
“自然指数”是总部位于伦敦的自然科研(Nature Portfolio)科学期刊出版集团,统计各研究机构或国家,在82种世界顶尖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篇数后进行排名,因此可以客观比较出各大学当前的研究实力。
也是去年10月,“自然指数”公布了世界各大学从2023年8月到2024年7月的科学论文统计数据。排名第一的是美国哈佛大学,但之后的第2到第9名,全部是中国大学。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只排到第10位。而排名前50的大学中,中国大学占了21个。
学界都知道论文的重要性。教师升等要发表论文,而且最好能登上SCI、SSCI或至少TSCI、TSSCI等级的期刊上。论文能被世界顶尖科学期刊收录要有非常高的水准。作为对比,台湾最好的台大,“自然指数”仅排名第172,清大343、阳明交大344、成大446,其他都在500强排名之外。这份客观的排序显示中国大学的科研实力,不仅已远远超过台湾,整体也已超过美国。
浙江大学尤其令人惊艳,排名还超过夙负盛名的清华大学。DeepSeek的梁文锋、宇树科技的王兴兴,都是浙大毕业。他们的崛起并不是无中生有或天分特别高,而是得到良好的学习与研究环境培养。他们的研发团队,也都是同样受到良好培养的年轻人。
中国大学已培养出一个非常庞大且实力坚强的工程师团体,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大学生超过500万人。他们有些会到美国留学,学成后留在美国就业。美国硅谷搞AI研发的亚洲面孔超过一半,开发AI晶片的辉达CEO黄仁勋、AMD的苏姿丰也都是华裔。因而有人戏称,美、中的AI竞赛,其实是在中国的中国人,与在美国的中国人之间的竞争。当然这里的“中国人”指的是华裔的血统概念。
然而这说法只触及表面。美、中AI竞争更深层的意义,是中国大学培养的AI人才,与美国大学培养的AI人才之间的竞争。这才显得DeepSeek的成功多么具有深意,他们研发团队没有一个海归,全部中国自己培养。中国大学的科研能力已经起飞。
因此美国的AI竞争虽有资金与高算力晶片的优势,人才不足却将成为弱点。预计今年中国理工科毕业的博士将有7万7千名,超过美国的4万名。而排除各国留学生后的美国本土博士毕业生,则只约2万3千人。虽然科学研究的质量意义超过数量,但更多的博士生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天才。研发人才数量的悬殊,可能改变原本美国领先的科技优势。
(略)
中国经济政策“挺制造、压金融”
但美国要改革的或许不只教育本身,还要调整经济制度,以提供诱因,鼓励学生研读科学。美国华尔街金童待遇优渥,薪水不高但红利惊人,因而吸引大量优秀人才研读金融,相对科研人才就少。
而中国的经济政策却是:挺制造、压金融。这也是中国大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希望最优秀的学生去读理工、搞科研,而不是读金融,赚大钱。
(略)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206000004-262110?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