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用仪 英语动词的体貌 文字版.pdf (625.6 KB)
此文是陈用仪老师《英语常用疑难词用法手册》后面附录的短文,很深刻
按新版校对排版,可能还有一些错漏
希望站友指出其中与原文不符的校对错误
喜欢做“个性解读”的请浅尝辄止,不要没完没了
因为电脑里只有黑体比较全,整个就是黑体风格,如果希望用其他风格的字体排版,也可以提出
陈用仪 英语动词的体貌 文字版.pdf (625.6 KB)
此文是陈用仪老师《英语常用疑难词用法手册》后面附录的短文,很深刻
按新版校对排版,可能还有一些错漏
希望站友指出其中与原文不符的校对错误
喜欢做“个性解读”的请浅尝辄止,不要没完没了
因为电脑里只有黑体比较全,整个就是黑体风格,如果希望用其他风格的字体排版,也可以提出
英语动词的体貌
陈用仪
一、误导人的术语
在进入正题之前,首先有两个容易误导人的术语,其含义需要澄清。
第一个就是“动词”,这是日本人初次翻译西方语法术语时犯下的一个大错误。
中国人早期通过日本文献间接吸收西方学术文化,大量搬用了日文的翻译术语,这
个错误的译法也就以讹传讹了。其实英语的 verb 来自拉丁文的 verbum,原意相当
于 word,既可以表示动作和行为,也可以表示发生的事件或变化,而且也可以表示
毫无动作和变化的状态或关系。最初的译者只是注意到动作,就不假思索译成“动
词”,结果学习者受到误导,不免望文生义。这个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这一来,所
谓“动词”可能具有的被动意义、事件意义、静态意义就容易被忽略,延续体与瞬时
体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就被模糊,最终结果是整个“动词”的体及其在句中的貌的问
题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现在探讨“动词”的体和貌,就不得不对“动
词”这个译名正本清源,明确“动词”可能是“不动”的。不过,由于这个译名沿用
了多年,木已成舟,现在已经难以纠正,我们使用时也只好“将错就错”,但是必须
心中有数。
误导人的术语、误导人的术语、误导人的术语
我的理解:动词包含表达动作、状态、事件的词。其中大部分为表达动作的词,作为主要代表于是称整体集合为“动词”。就如同毛泽东思想决不只是毛泽东一人的理论实践成果一样。以上是分类、命名依据,而动词的主要作用,构成谓语的主要表达成分。
第二段还没学到体貌,不懂,而第三段:
还有一个名词,在概念上也需要澄清,就是“时间”。这个名词,既可以指长度,
也可以指位置,往往两者混在一起,在我们脑子里分不清,从而在语言上产生许多误
解或误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第三部分中作了比较彻底的澄清。
稍微总结一下:这位陈老师的哲学、数学学得不怎么样,指出的问题很尖锐经验足,但对问题的分析完全没有章法逻辑。值得看,值得批驳继承。期待楼主的更多分享。
“在进入正题之前,首先有两个容易误导人的术语,其含义需要澄清…还有一个名词,在概念上也需要澄清,就是“时间”。”
“还有一个名词,在概念上也需要澄清,就是“时间”。这个名词,既可以指长度, 也可以指位置,往往两者混在一起,在我们脑子里分不清,从而在语言上产生许多误 解或误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第三部分中作了比较彻底的澄清。”
好像没有什么问题
在好好解释之前,首先我有2点不同意于你。
第一个就是…
另一个就是…
以及…
再加上…
如果一个人用上面这种行文结构,那第一句话就是费话。
“还有一个名词,在概念上也需要澄清,就是“时间”。这个名词,既可以指长度, 也可以指位置,往往两者混在一起,在我们脑子里分不清,从而在语言上产生许多误 解或误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第三部分中作了比较彻底的澄清。”
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含糊不清的用三句不着逻辑没有关系的混乱的话作为不简单的简单解释+索引,费话文学。
而且用词也不准确、也不揭露本质属性:
上面解释的和基本模型之间的转化不能“望文生义”、简单理解,是一种文字的隐瞒。
又开始挑不存在的语病。
首先,这行文逻辑毫无问题。作者一开始指出有两个术语他认为是容易误导的,第一个就是……另一个……。至于名词,作者并不认为存在误导,只是要留心。
还有,陈老先生的这篇也不是正经的学术论文,是一篇随笔性的东西,故而很多表述用了口语体,典型用语例如“第一个就是”“脑子里分不清”。这样写的好处是平易近人,有种老师上课的感觉。莫非你真以为老先生不懂首先其次是一对?
我倒不是认为权威不能质疑,只是起码要有一分尊重,质疑的内容要言之有物,要的确是对方的错误,用抠字眼的方式就有点哗众取宠了。
言之无物才是哗众取宠,顾左右而言他。
首先有两个容易误导人的术语,其含义需要澄清。
第一个就是“动词”,…犯下的一个大错误 …
另一个容易误导人的术语 …这个概念上的混
乱… 把时态 (tense) 和体貌 (aspect) 混为一谈…
还有一个名词,在概念上也需要澄清,就是“时间”。这个名词,既可以指长度,
也可以指位置,往往两者混在一起,在我们脑子里分不清,从而在语言上产生许多误解或误用。
这四个自然段,有三段行文用的词都是一样的,现在你非要告诉我这三段要分级奇怪的并列中夹杂着子层结构,依据却不是原文的措辞,而是你的主观感受:作者并不认为存在误导,只是要留心。
反驳要有根据、合逻辑、最终合事实,不要只因为和你想的不一样,你想反驳,就强调无根据的观点。
论据就是一句猜测,和客观事实的原文相反的猜测。你还能根据空想引申出一堆观点,还有一大段帽子扣过来,你叫我如何承受得起。
以后没有事实依据、信口开河,全是自己猜想、只是为了反驳而反驳的、站队捧臭脚的的论点,我就不反驳了。我发帖是为了把各种模型的术语标准化、联通起根本的逻辑关系来好好理解,对zz斗争站队捧臭脚不感兴趣,欢迎带着讲理的驳斥。你用真理打败我,坛友收获的是真理;你用歪理、臆想来抹黑、反驳我,坛友只能看到本无必要而拉长的多个帖的争论本身,离英语万里,毫无营养。
文章我没看完,老哥你看完了吗
谢谢楼主分享。陈用仪的另一本书太好了,所以这本也一定要看看。
如此认真的态度,要是用在总结这本书的精华就更好了
Sunny君擅长数据统计的处理,英语词汇中真正狭义的“动词”和表达状态、事件的动词的数量比例应该能印证把主体典型命名为全体的合理性。
陈搞文字游戏,同样解释时间,
时刻首先同属时间,可以比较;又分割区分彼此,可比较出不同。除了符号是不同的,什么造就了这种不同?顺序的区别。建立在时间的基本积木元素之上的更多复合产物:
类比的间接其他事物的专用词,只应用作不理解“顺序”一词时的更进一步的解释手段,和举例、画图、习题是同样的层面。
而陈在索引的精简层面用了这些延伸的词,内容和形式不统一。造成了简介位置的文字不简的矛盾处境,不如好好写书,理清自己的思路。
@zambast 之前张嘴就来、信口开河、和事实严重不符的言论的坑,你还没填上呢 CCALD 的中文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 - #10,来自 6lj6
这东西可否有啥电子版么,诸位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