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64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初读此章,感觉有点乱:开始说要“为”,然后又说“无为”,又说“慎终如始”,是要“为”,最后又说“不敢为”。
后来反复阅读,大致理出点头绪,不揣浅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我把文章分为四层,红色句是结句:
第一层:在事情还未显露征兆时就开始谋划,在事情还未开始败乱时(脆而未判,微而未散)就着手治理。
第二层:事情业已发端,步入轨道,就应无为无执,任其成长。
第三层:在事物的最后阶段,要小心谨慎,以防功亏一篑。
第四层:最后总结说,常人忽视的我反而重视,常人重视的我反而无为。不是不为,是如果有违物性,不敢为;而如果为,必顺应万物本性而为。

我读书不多,不知道有与我看法类似的没有。
翻了几本书,大都把“千里之行”几句归入第一层,而后面的“为者败之”,因为过于突兀,一般都解释为“不按上述规律随意妄为”。我也是灵机一动,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解为“千里之行,(已)始于足下”。

恕我愚钝,老兄的意思是三个比喻强调要着眼未来,所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说的是如果执着于现在,就会败会失。是这个意思吗?

多谢!看来版本学确实太重要了。要不,自以为说的头头是道,但也许说的根本就不是作者所想表达的道理。

陈鼓应的注本这样说: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此处以下和上文意不相联,疑是别章文字。按:“为者败之”以下,郭店简本别为一章。

然后在翻译时添加上了一些信息

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了。事情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开始的时候
一样的谨慎,那就不会败事了。

中华书局汤漳平、王朝华的《老子》全注全译说得更为详细合理:

本章帛书本起头处有分章的圆点,结尾没有分章的符号,竹简本则分两章抄写,自开头到“始于足下”为一章,“为者败之”以下另为一章,两章不相连接。
从主旨上看,竹简本分章较为合理。第一节主要是说事物发展在开始的时候易于处理和消除,主要说的是负面的事物,所以得出“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的结论。第二节承上一节,说明事物皆从微小发展而至于壮大,指出起始的重要性,主要说的是正面的事物。这两节相辅相成,意思连贯,思想集中,主要强调的是“作为”的重要性,而下文从“为者败之”开始,则转而强调“无为”,反对有所作为。虽然为与无为在老子思想中原本也可以说是相反相成的观念,不必认为他主张“无为”就不能说“为”,但是就某一具体的语境来说,上文刚刚强调作为,说要“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下文便立即反对,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则不免显得突兀和混乱。这说明《老子》传世本的分章并无严格的依据,从帛书本、竹简本来看,古本《老子》似乎也没有严格、确定的分章。
本章“为者败之”以下,主要是重申无为的宗旨。无为是原则、方法而不是目的,无为最终的目的是要成就“自然”的状态,达成“自然”的目标,所以圣人的无为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民之从事”一节,是说人们做事常常功败垂成,所以要慎终如始,以免功亏一篑。从内容上看,这一节与本章前半部分思想关系密切,更应该与前半部分相连接。

因此看来,此章不仅似连实断,而且还可能有错乱。
但如果传世本没有问题,我的异端邪说,似乎也能成一家之言呢 :laughing:

这两个是一本书,不同叫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