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诺诺”原是古人应答的声音

“唯唯诺诺”原是古人应答的声音

2022年04月18日 10:34 来源:天津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许晖

“唯唯诺诺”这个成语的意思,各种成语辞典的解释都是:顺从而无所违逆。与“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唯命是听”等成语词义相近。但是“唯唯诺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思,各种辞典都没有解释这个成语的语源。原来,这个成语所反映出来的,乃是古代男子对尊长呼召而应答的两种声音,即“唯”和“诺”。

《礼记·曲礼上》篇中有这样的规定:“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意思是说:父亲召唤的时候,不可用“诺”来应答;先生召唤的时候,也不可用“诺”来应答。父亲和先生召唤的时候,都应该用“唯”来应答,同时要站起身来。《礼记·玉藻》篇中同样规定:“父命呼,唯而不诺。”

“唯”和“诺”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东汉学者郑玄注解说,“唯”和“诺”都是应答之辞,但“唯恭于诺”。唐代学者孔颖达则进一步注解说:“古之称唯,则其意急也。”用“唯”来应答,语气短促,就像急着应答父亲和先生的召唤一样。因此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概括说:“此盖少者幼者应对之礼,故古人重之。”

而“诺”呢,孔颖达注解说:“其称诺,则似宽缓骄慢。”用“诺”来应答,语气宽缓,因而显得骄慢。张舜徽先生概括说:“盖应答之声,唯速而礼恭,诺缓而意慢。”事实也正是如此,“诺”一般用于尊对卑的场合,《战国策·赵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向赵太后进言之后,赵太后回答道:“诺,恣君之所使之。”即为明证。

《礼记·曲礼上》篇中还有这样的规定:“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这是讲的客人进入主人家的礼节。“屦”是用麻或葛制成的鞋子,“踖”是践踏之意。古人进门必脱鞋,客人到主人家,进门前要先观察一下别的客人脱下的鞋子,以免踩到;进入自己坐席的时候,不能直接跨过去就坐,而是应当提起下衣,从坐席的下角慢慢走向坐席,再往前坐下;坐下之后,不能自己先说话,要根据主人的问话谨慎地“唯诺”,也就是视具体情况而用“唯”或者用“诺”来应答。这一记载说明,“诺”也可以用于平辈之间。

这就是“唯”和“诺”作为应答之辞的区别:唯恭于诺。而“唯唯”“诺诺”连用,可想而知乃是连声应答之辞,更加显得恭敬而顺从。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中,齐王让子虚描述一下楚国大泽的见闻,子虚就用“唯唯”应答,这是臣子表示对国君的极度恭敬和顺从。《史记·商君列传》中则有“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谚语,“谔谔”是形容直言不讳的样子,针对的是千人连声应答的情形。

这就是“唯唯诺诺”这个成语之所以可以用来形容顺从而无所违逆的缘故。需要说明的是,“唯”和“诺”都是古代男子的应答之辞,女子的应答之辞则是“俞”。《礼记·内则》篇中规定:“能言,男唯女俞。”这是说,小孩子会说话的时候,要教他们应答尊长的礼节之辞,男孩子用“唯”来应答,女孩子用“俞”来应答。

转自中新网

2 个赞

諾是尊對卑,所以批公文表示允許用“諾”字。

在古裝連續劇,好像我較常聽到“諾”,但我沒注意有沒有場合、尊卑之分。

在三國電視連續劇(經典版),台詞有沒有“唯”、“諾”?不記得了。

如何应答,古今变化很大。从文章引例看,多指先秦。而现在应答已演变为“嗯、唉、啊”之类了。至于一急一缓,是否可见敬慢,我想此说合乎事理,也符合上文语境,不能胶柱鼓瑟,因为词典上没有提及就认为无理吧。

这里又提到“必慎唯诺”,以为是慎重选择唯诺,从而以为那时“诺”也可用于平辈之间。我倒以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当时“唯诺”已有混同,“必慎唯诺”也许指小心对答,不随便说话而多应以唯诺。而“唯诺”之所以混用,是因为主人是尊是卑,难以明确。
《史记·商君列传》中“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这时“诺”已是笼统的应答,并不特指上对下了。

疾緩本來就包含尊卑之分,“疾應” 較尊敬對方,“緩應” 是對待卑位或同輩說的。

既然要引用段玉裁,就該利用他的專門用語:“渾言” 和 “析言”。這是他分析引證的工具,很有用。

“渾言”指兩字並陳,在語境裡不區分,等於混用而當作同義字。
“析言”指兩字同時出現,但意義不同,有所細分。

所以 “說文:唯,諾也”,就是 “渾言之”。
“《玉藻》曰:父命呼,唯而不諾” ,段氏管這個叫 “析言之”。對父親 “唯” 才尊敬,不用“諾”。

同樣,“唯唯諾諾” 這個詞也是“渾言之”,沒特別區分。由此觀之,字典對“唯唯諾諾”的釋義不適合分辨兩個字,除非在案文加解釋。

3 个赞

不知道这个“唯”,是不是今天口语里的“哎”

1 个赞

说不定更接近于今天的“到”,同时双脚并拢右手敬礼。 :joy:
好像清宫剧中应答主子,多用“喳”或“咋”,同时甩袖跪拜。

统言不就是浑言嘛。前面区分急缓之别,即析言,后面统言皆应也,即浑言。

呵呵,老兄过于丁卯分明了。语言是活的,在具体应用中会产生很多附加信息,不能完全以辞书上的解释判定是非。辞书上的解释严格来说都是浑言,这样才有概括力。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