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手翻看一下,就發現一個問題。卷12 「況魯元已為趙後」,「後」當作「后」。
我想應該還有不少。這是繁簡轉換過程裏,最可能出現的錯誤之一,而且是古今常用字,要改很費事。何況在古文中,「后」本兼指「後」、「后」,簡體字沿襲這個用法,但在現代繁體卻是分開了,要轉換就生出許多麻煩。
隨手翻看一下,就發現一個問題。卷12 「況魯元已為趙後」,「後」當作「后」。
我想應該還有不少。這是繁簡轉換過程裏,最可能出現的錯誤之一,而且是古今常用字,要改很費事。何況在古文中,「后」本兼指「後」、「后」,簡體字沿襲這個用法,但在現代繁體卻是分開了,要轉換就生出許多麻煩。
所以繁体简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恕我不认同这个说法,我认为简体如果只是单纯简化字形也就算了,最不该的就是这种「合并简化」,例如「髮」和「發」皆简化为「发」、「鬥」简化后和「漏斗」的「斗」合为一字,两个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字合并为一个,简直开玩笑。
「後」这个字也是一样,简化后和「皇后」的「后」合并为一字,非常不妥。固然古文中,「后」在某些情况下有「後」的意思,然而「後」也有其独有的意思,试比较:
后
口 + 3 = 6 畫
ㄏㄡˋ
hòu
名
1. 君王。
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2. 諸侯。
書經.舜典:「班瑞于群后。」
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3. 君王的嫡妻。
如:「王后」、「皇后」。
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
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4.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孔子的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副 時間上較晚的。與「先」、「前」相對。
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
通「後」。
後
彳 + 6 = 9 畫
ㄏㄡˋ
hòu
名
1. 在時間上與「先」、「前」相對。
禮記.曲禮下:「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
2. 在空間、位置上與「前」相對。
如:「背後」、「村後」、「敵後」、「幕後」、「向後轉」、「懲前毖後」。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塞其前,斷其後之木而弗殊。」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3. 子孫。
如:「名人之後」。
詩經.大雅.瞻卬:「式救爾後。」
鄭玄.箋:「後,謂子孫也。」
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4. 姓。如五代時後漢有後贊,清代有後禮。
形
1. 時間較晚的、未來的。
如:「後天」、「後代」、「前因後果」。
2. 次序、位置近末尾的。
如:「後排」、「後半段」、「後院」、「後門」。
副 遲、晚。
如:「先來後到」、「後來居上」。
動
1. 落後。
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韓非子.喻老:「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後。」
2. 延緩、趕不上。
論語.衛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3. 摒棄、排除。
漢書.卷五十一.鄒陽傳:「願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後楚王、胡亥之聽。」
可知两者虽有交集,但各自更有自己的用法。因此,skippy认为「在現代繁體卻是分開了,要轉換就生出許多麻煩」,这是倒果为因了,应该是当初简化时,「後」应当有自己的独立的字形,不该和「后」合并为一字,也就不会有现在转换时的混淆。「髮」和「發」的「发」、「鬥」和「漏斗」的「斗」,也是一样情况,一开始简化时就不该和既有的另一字合并,这是一切灾难的源头 。
这个版本不维护了,已经换成汉川版,理论上没有转换错误,汉川先生本人应该是台湾的,我还是之前说的,有专业的请把关,我尽可能在效率上出力,非专业人士。
这个问题不讨论了,简繁问题网上讨论烂了,我也就一家之言,大家一笑置之可也。
失礼了,前辈,还请海涵。
不是前辈,我在古籍方面就是小学生,就是有点喜欢,平时读读。别在意。
我一向的態度是底本用什麼字體,就該保持原來的字體,別費心轉換了,免得生出許多錯誤。以MDict的格式而言,若有心要支持繁簡通檢,另外做LINK=的連結就好了。
按說通鑑的底本應該是中華書局的點校本,當年由顧頡剛等主持完成的項目,經過學界及一般讀者多年的檢視,應該是問題比較少的本子。電子書的製作者沒保留一份繁體版本,只發布了簡體化的本子;之後又有熱心人士把它轉為繁體,於是毛病就一大堆了。
「2022-06-23 添加中亞的精排在線版」:
原繁體橫排,恕不提供 epub 等電子版本(因爲明顯的版權原因),接受中華書局紙版點校版勘誤。